正当防卫论文提纲
在写论文提纲之前,首先要确定论文的论点,然后我们在围绕着论点论证。
内容摘要: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可采取的正当行为,为避免其滥用,对其适用规定了严格的条件,为保护公民人身安全,对暴力犯罪规定了特殊防卫的内容,论正当防卫论文。
关键字:正当防卫, 特殊防卫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
正当防卫属于正当行为中之一种,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是刑法理论中违法性阻却事由之一,(我国刑法学界将这类形式上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但实质上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也不具备刑事违法性的行为,称作“排除危害性行为”、“排除违法性行为”或者“排除犯罪性行为”。)但是行为人所实施的正当防卫行为不得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二.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为避免正当防卫被利用作为免除刑事责任的借口,对正当防卫的成立做了严格的限定条件。其中包括起因条件,时间条件,对象条件,主观条件,及限度条件。在此只分析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和限度条件。
(一)时间条件。正当防卫只能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行,法学论文《论正当防卫论文》。所谓正在进行,是指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1)对不法侵害的开始,我国理论和实践中均有较大争议,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进入侵害现场说。此说认为,侵害者进入侵害现场即为不法侵害已经开始。
2.着手说。此说认为,不法侵害行为的开始就是不法行为的“着手”,正当防卫在不法侵害着手时进行的。
3.直接面临危险说。此说认为,不法侵害的开始应该指合法权益已经直接面临不法侵害的侵害危险。具体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着手进行,合法权益正在遭受不法侵害;二是不法侵害的实行迫在眉睫,合法权益将要遭受不法侵害。
4.综合说。此说认为,一般应以不法侵害着手实施为不法侵害的开始,但在不法侵害的现实威胁已十分明显,不实行正当防卫就会立即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时,也应认为不法侵害已经开始。
以上四种观点,综合说是最为全面,最接近于正当防卫的立法宗旨,最有利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
(2)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应在实践中作具体分析,可以是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中,也可以是行为已经结束而其导致的危险状态尚在继续中,但是有些情况下,虽不法侵害所导致的危险状态尚在继续中,但正当防卫行为并不能将其排除,则应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
正当防卫的结束,可以是不法侵害人自动停止或不可能继续进行,也可以是不法侵害已经既遂且不能及时挽回不法侵害造成的损失。在不法侵害尚未开始前或结束后进行的防卫行为则是不适时的。
(二)限度条件。指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何谓必要限度,有三种观点:
1. 基本相适应说。认为所谓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就是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行为在性质、
手段、强度和后果上要基本相适应。
2. 需要说。认为所谓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就是防卫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
的限度只要所造成的损害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不如此就不足以制止不法侵害,即使防卫在强度、后果等方面超过对方可能造成的侵害,也不能认为是超出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3. 相当说。认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在原则上应以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为标
准,同时要求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行为在手段、强度等方面,不存在过于悬殊的差异。
上述三种观点中,基本适应说提出了必要限度的特征,即承认相适应不是绝地等同,而是可以超过,但同时又强调不能明显超过,差距过大,此种学说有利于保障公民正当卫权的行使,也能防止防卫者滥用权利,故而有其合理之处。但它仅从防卫和侵害两方面的性质、强度等客观特征上加以权衡,没有考察防卫者的主观目的,因而缺乏考察问题的高度,有可能导致将那些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虽然基本相适应,但却非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情况作为正当防卫处理,从而会不适当地扩大正当防卫的范围。而客观需要说以防卫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作为必要限度的标准,强调了防卫目的的正当性,因而抓住了理解必要限
[1][2]
要多少字的?有多急?
浅论正当防卫摘要正当防卫是刑法理论中违法性阻却事由之一,但是行为人所实施的正当防卫行为不得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本文认为应将现有特殊防卫规定中“防卫他人”归入一般防卫而遵循一般防卫的规定,而将特殊防卫严格限定在“自我防卫”的范围之内。关键词正当防卫违法性特殊防卫一、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防卫属于正当行为中之一种,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是刑法理论中违法性阻却事由之一,但是行为人所实施的正当防卫行为不得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二、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为避免正当防卫被利用作为免除刑事责任的借口,对正当防卫的成立做了严格的限定条件。其中包括起因条件,时间条件,对象条件,主观条件,及限度条件。在此只分析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和限度条件。(一)时间条件正当防卫只能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行。所谓正在进行,是指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1.对不法侵害的开始,我国理论和实践中均有较大争议,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1)进入侵害现场说。此说认为,侵害者进入侵害现场即为不法侵害已经开始。(2)着手说。此说认为,不法侵害行为的开始就是不法行为的“着手”,正当防卫在不法侵害着手时进行的。(3)直接面临危险说。此说认为,不法侵害的开始应该指合法权益已经直接面临不法侵害的侵害危险。(4)综合说。此说认为,一般应以不法侵害着手实施为不法侵害的开始,但在不法侵害的现实威胁已十分明显,不实行正当防卫就会立即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时,也应认为不法侵害已经开始。以上四种观点,综合说是最为全面,最接近于正当防卫的立法宗旨,最有利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2.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应在实践中作具体分析,可以是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中,也可以是行为已经结束而其导致的危险状态尚在继续中,但是有些情况下,虽不法侵害所导致的危险状态尚在继续中,但正当防卫行为并不能将其排除,则应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二)限度条件指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何谓必要限度,有三种观点:1.基本相适应说。认为所谓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就是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行为在性质、手段、强度和后果上要基本相适应。2.需要说。认为所谓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就是防卫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限度只要所造成的损害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不如此就不足以制止不法侵害,即使防卫在强度、后果等方面超过对方可能造成的侵害,也不能认为是超出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3.相当说。认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在原则上应以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为标准,同时要求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行为在手段、强度等方面,不存在过于悬殊的差异。上述三种观点中,基本适应说提出了必要限度的特征,即承认相适应不是绝地等同,而是可以超过,但同时又强调不能明显超过,差距过大,此种学说有利于保障公民正当卫权的行使,也能防止防卫者滥用权利,故而有其合理之处。但它仅从防卫和侵害两方面的性质、强度等客观特征上加以权衡,没有考察防卫者的主观目的,因而缺乏考察问题的高度,有可能导致将那些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虽然基本相适应,但却非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情况作为正当防卫处理,从而会不适当地扩大正当防卫的范围。而客观需要说以防卫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作为必要限度的标准,强调了防卫目的的正当性,因而抓住了理解必要限度之关键。但是这种观点过分强调客观需要,而完全忽视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的相当性,没有对防卫者设定必要的约束,有可能导致防卫者滥用防卫权,从而给不法侵害人造成不适当的损害。上述相当说实际上是客观需要说与基本适应说的有机结合,既抓住了理解必要限度的本质的、关键的特征,有利于鼓励公民实行正当防卫,又提出了对防卫者的必要约束,有利于保障正当防卫的正确行使,可谓是合理而可取的主张。正是鉴于此,相当说后来逐渐成为我国刑法理论上的通说和指导刑事司法实践的主导理论。应当注意的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损害”,实质是
论 文 摘 要正当防卫从形式上看与犯罪行为都是加害行为,通常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但二者之间却有着质的区别,前者是有利于社会的行为,而后者则是危害社会的行为。纵观古今中外,特定情况下的防卫行为,因其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而成为刑法保护的行为。我国刑法也将之明文规定为合法行为。作为排除行为犯罪性的制度,正当防卫制度经历了一个无限防卫、有限防卫、有限制的无限防卫的过程。正当防卫在犯罪构成评价中有着重要地位。从正义与秩序的对立统一出发,才能进一步理解这种行为为法律所允许的道义根据,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在赋予公民正当防卫权利同时,又从意图、起因、客体、时间、限度等方面为其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法律要件。这些要件及其本质决定了该项制度的正当性。正当防卫其权利根据源于民法所认可的防卫权,由此,派生出了通常所谓的制止权、合理损害权、特殊防卫权、免责权等,正当防卫是这些权利的结合。正当防卫制度的成立,也反映了在解决个体权利与社会权利冲突时,公力救济的有限性和私力救济的必要性,二者结合,使得个体权利与社会权利处于相对合理配置的平衡状态。正当防卫本身是一种权利行为,正当防卫在整个犯罪构成评价中的地位,应当在犯罪构成要件体系外得到解决关键词:正当防卫;犯罪;必要限度;行为人关于正当防卫,我国刑法第20条第1款明确规定为,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以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式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者造成损害乃是正当防卫的一种必然属性,是正当防卫的应有之义。客观上也有利于消除公民对不法侵害进行正当防卫的后顾之忧,鼓励其放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并通过主动反击以达到制止不法侵害的目的,虽然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从形式上看与犯罪行为都是加害行为,但是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差别。犯罪行为是侵害合法权益、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而防卫行为是公民正当行使防卫权的行为,是为有效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侵害,有利于社会的行为,故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是刑法理论中违法性阻却事由之一,我国刑法学界将这类形式上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但实质上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也不具备刑事违法性的行为,称作“排除危害性行为”、“排除违法性行为”或者“排除犯罪性行为”。但有的学者对此提出批评,认为是“由于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并不符合犯罪构成”。也是当代各国刑事立法中所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刑法中,正当防卫的法定的建法阻却事由之一。在英美法系国家刑法中,正当防卫包括自身防卫、防卫他人、防卫财产、执法防卫等情形,属于合法辩护事由。在社会主义国家刑法中,正当防卫被看成是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之一。一、正当防卫的历史渊源正当防卫作为法律制度在我国自古有之。《汉律》规定:“无故入人室宅庐舍,上人车船,牵引欲犯法者,其时格杀之,无罪。”是指无故入人室宅舍,上人车船,索引人欲犯法者,其时杀之,无罪。这是公然允许对有盗窃嫌疑者,可以立即杀死。而在《唐律》中“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的规定,可以说是正当防卫在中国封建法律确定时期的基本标志。《后周律》规定:“盗贼群攻乡邑及入人家者,杀之,无罪。”《清律》有“妻妾与人通奸,而于奸处亲获奸夫,奸妇,登时杀者,勿论”的规定。在古代西方也有类似规定。如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果于夜间行窃,就地被杀,则杀人者是合法的。《汉穆拉比法典》规定:“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东西方古代法律对正当防卫规定的共同点是允许对侵害者实行报复和私刑,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现代意义上的正当防卫制度,是在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天赋人权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特点有二:一是将正当防卫视为紧急情况下的自力救助;二是以个人为出发点阐述正当防卫性质,强调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而在近代西方法制史上,最早在刑法中明确规定正当防卫的是1791年的法国刑法典。该法典第6条规定:“防卫他人对于自己或他人生命伤害而杀人时不为罪。”这条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泛指行为的外部特征虽象是具备犯罪构成要件,但实质上不仅对社会不具有危害性,而且还有利于国家,这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被排除,被认为是合法的。《德国刑法典》第53条也规定:“由于正当防卫而不得不为的行为不罚。”“自己或他人遭受现在和不法的侵害时,为了抗拒侵害所必要的防卫称为正当防卫。”
我看现代战争 ——论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高科技武器和新的战争理念在战争中的运用,让传统的战争体系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均势技术更新了作战观念,更改了军事成分,拓宽了战争领域,改变了作战方式.近期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表明,迅速崛起的高科技不仅已经广泛渗透和大量应用于军事领域,而且促成了作战理论研究的空前活跃,因而导致其产生了重大变革。从第一次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来看这几项变革!1991年1月17日,在伊拉克拒不执行安理会第678号决议情况下,多国部队航空兵空袭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由此爆发。此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广泛使用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战争节奏快、烈度高、立体性强。战争表明,掌握电磁空间的控制权,对取得战争胜利具有重大意义;战略空袭已成为战争的独立阶段,空中战役的时间占整个战争的9/10,对战争进程影响很大;在地面战斗中,实施战役欺、加强海空协同、实施大纵深迂回包围、重点打击对方重兵集团,对迅速达成战役目的起了重要作用;传统的作战方式,如构筑坚固的地下掩体和人防工事,大量布设水雷、地雷和开展心理战等,在现代条件下仍未失去其意义;高技术武器装备虽然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但如果没有可靠的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则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此战是在国际条件和地理条件特殊、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情况下进行的,其经验教训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它是"冷战"结束后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是世界多种矛盾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今天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回顾世纪之交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含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军事战斗力。20世纪70年代后一大批高新技术的迅速涌现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一方面直接催生出各类高技术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又间接从理论报道实践对军事领域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当然,在军事高技术中,人始终是决定性因素,先进的武装、装备是重要因素。我们来看一下军事高技术 一、军事高技术概念 (一)定义 “高技术”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包含的内容特别丰富,目前还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 1、高技术的定义 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 2、军事高技术的定义 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军事高技术的三层含义:1.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2.具有前沿性3.主要目的是推进武器装备的发展。 (二)分类 1、按照高技术分类:分为六大技术群 信息技术——军事信息技术 新材料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 新能源技术——军用新能源技术 生物技术——军用生物技术 海洋开发技术——军用海洋开发技术 航天技术——军用航天技术 2、从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1)侦察监视技术,比如:太空——侦察卫星、空中——侦察飞机、地面——雷达、水下——声纳 (2)伪装与隐身技术:比如B-2轰炸机 (3)夜视技术,比如:红外探测器、微光夜视仪 (4)军事激光技术,比如,天莹激光器 (5)电子战技术 (6)军事航天技术 (7)精确制导技术 (8)指挥自动化技术 (9)核武器、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技术 二、军事高技术主要特征 (一)综合性。军用高技术是由多种技术组成的一个技术群体。 (二)渗透性。军用高技术的应用不仅遍及整个军事领域,同时还会迅速转为民用。 (三)创新性。军用高技术的创新科技成果具有生命周期短、创新快的特点,同时它还可在军事领域中支援各种创新活动。 (四)增效性。军用高技术能使武器装备的效能大大提高,使部队的战斗能力增强。 (五)时效性。军用高技术发展很快,其阶段性成果只有及时应用与推广,才能发挥巨大的军事效益。 (六)智能性。能提高武器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七)竞争性。各国军队为了走精兵高效之路,竞相发展军用高技术。 (八)风险性。军用高技术是前沿技术,要进行超前性研究,其结果难以预料。 (九)知识性。军用高技术是以各种科技知识为基础的,其发展更离不开掌握各种知识的高科技人才。 (十)战略性。发展军用高技术是国家的战略决策,它直接关系到一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三、军事高技术对现代军事的重大影响 (一)新军事变革 军事变革就是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系统与创新的军事学说或军事理论和部队编成及时、正确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引起战争样式的深刻变化和作战效能的极大提高。先进的军事技术与武器系统、创新的军事学说和部队编成是军事变革的三要素,要发生军事变革,三者缺一不可。(二)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1、高技术武器装备将明显改变现代战场与作战行动。 2、高技术武器装备将强制性地引起作战方式的变革。 (三)军事高技术对军队建设的影响 1、军队的规模将缩小。 2、军队结构将不断优化,可能出现新的作战部队。 3、军队人员构成和素质将大幅度改善。 4、建立快速反映部队。 5、提高侦察监视系统的生存能力。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总之,在以后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在越来越先进的军事技术的运用下。战争,已经变得更可怕!我们应该做好一切应对措施!
论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影响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产,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制胜。农业时代以冷兵器和体能制胜,工业时代以机械化兵器和技能制胜,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网络和智能制胜。机械化战争中军队的机动能力空前提高,火力空前增强,战争的规模也空前扩大,新的制胜因素成为钢铁产量、火炮口径、飞机、舰艇和坦克的数量及操作这些钢铁兵器的勇士们的技能。20世纪后半叶起,由计算机、通信卫星和全球网络带来的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战争方式的彻底改变。1991年的海湾战争,从机械化战争的标准看,伊军与美军的装备差距不是很大,但瞬间一边倒的结局让全世界看到了信息优势所带来的全新的战争制胜要素。此后十多年进行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则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了这一点。新的制胜因素的出现,必然给国防建设提出一系列的挑战。这种挑战表现为一是制胜优势的转型,制信息权成为超越制空权、制海权的新的制高点。二是信息技术优势导致战场全维领域的透明,夜战、电子战、侦察与反侦察成为贯穿战争始终的要领。三是“非线性”、“非对称”、“前后方界限消失”、“战略战术概念模糊”等新理念扑面而来,武器装备的“代差”甚至“隔代差”的出现,“超视距作战”、“远程精确打击”、“网络中心战”等全新战法的出现。四是信息化推动军事组织结构不断创新,指挥机构趋向简捷,陆海空三军的区分趋向模糊。五是人的智能得到极大扩展,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人类充分利用智能空间。纵观百年世纪战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机械制胜还是信息制胜,说到底都是物化了的人的综合素质的较量。没有高素质的军人,既打不赢机械化战争,更打不赢信息化战争。面对信息化所带来的这场变革,我们应当看到这既是挑战,更是历史的机遇。我们必然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创新思维,竭尽全力,加速以武器装备和人才队伍为核心的军队信息化建设,以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实现伟大祖国的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始终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广泛开展信息时代的人民战争“积极防御”战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信息化战争中,这一方针的核心是“积极主动、攻防兼备”。其基本要点是: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利用和平时期,加强战争准备,宁可千日不战,不可一日不备,防患于未然;当敌方蓄意挑起事端时,迅速作出反应,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消灭入侵之敌;战前充分准备,不打则已,打则必胜。因此,“积极防御”的方针战略在应对信息化战争中,仍然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并赋与了新的内容,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必须正确估计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充分考虑到国家的安全利益和军事行动的有效性,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威慑”与“用兵”的关系。威慑,是指以军事力量辅以多种手段避免和制约战争的发生;用兵,则是以武力达成战争目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区别。威慑也包含用兵的内容。因为只有具备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更有效地遏制战争。但赢得战争并非必须用武力手段,可以强大的威慑力量达到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从而遏制战争的爆发,同样可以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我国正在致力于经济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从这种意义上讲,制约战争显得更为现实和重要。然而,当国家主权受到侵犯,比如说台湾当局要宣布独立的情况下,而采取非军事行动又不足以解决问题时,采取武力手段则是势所必然。二是“后发制人”与“先机制敌”的关系。“后发制人”即绝不首先对任何国家使用武力,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先机制敌”则强调军事上应预先创造和把握有利战机以求得主动,这是由信息作战的特点决定的。由于信息化战争具有发起突然、进程短暂的特点,如拘泥于一般的防御原则,就将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而自己就将陷入被动地位。因此,“后发制人”不能理解为“被动还手”。同时,我们还应研究与信息时代相对应的人民战争,用广泛的人民战争取得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胜利。二、提高对信息化战争的全面认识,增强信息制胜的思维意识(一)提高信息作战能力是争夺信息化战争战略主动权的需要面对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世界各军事强国已把关注的重点聚焦到信息战上,把军队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加强以数字化信息系统为中心的质量建设上,以极大地提高整体战斗力,谋求21世纪的战略主动权,形成了以争夺信息优势为主要标志的新态势。为了迎接信息化战争的挑战和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夺取新世纪战略主动权,我们必须把军事战略调整到打赢信息战上。因此,大力加强信息战研究。积极推进我军数字化部队、数字化战场建设,努力提高我军信息化水平和信息作战能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和重大的历史责任。(二)提高信息作战能力是军事斗争准备的客观要求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主战武器信息化、指挥手段自动化,信息系统已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关键要素,制信息权已成为敌对双方争夺的制高点,信息化已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特征。这就清楚地表明,我军未来面对的战争,是核威慑下的信息化战争。因此,把军事斗争准备定位在打赢信息化战争,加强信息战理论和数字化部队、数字化战场建设,提高我军的信息战能力,是军事斗争准备的正确选择。适应这一客观要求,就从根本上选准了提高部队作战能力的突破口。(三)提高信息战能力是军队质量建设的重大依据从军队质量建设的战略需求来讲,军队质量建设是以战斗力为标准的,并最终通过作战实际来检验。从根本上说,信息化战争的客观需求决定着军队质量建设的方向。从推动军队质量建设的强大动力来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正在广泛渗透于战斗力的诸要素之中,对战斗力的生成和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以至成为战斗力的新的增长点和质量建设的强大推动力。这就要求我军在加强质量建设上,必须坚持科技强军战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不断提高我军官兵的素质和武器装备的高科技含量,从根本上提高打赢信息战的能力。三、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新型(信息)制胜观念(一)确立“综合制胜”的观念在战争史上曾出现过“空军制胜论”、“海军制胜沦”等单一军种或兵种取胜的论调,而我军则受“陆军主宰战场”的影响较深。然而,由于武器装备的进步和军兵种成分的巨大变化,陆军在信息作战中的地位作用将会出现根本改变,陆军在战场上的主导地位将发生动摇。信息作战中,战场空间呈现明显的多维化和一体化特征。随着空中、海上、太空、电磁等空间领域的地位作用不断增强,作战行动对比不存在以陆战场为主的局面了、必须彻底改变陆战第一、陆军老大的传统思想。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已清楚地显示了作战能力的较量不只局限在地面,共他几维战场空间的地位作用与陆战场平分秋色,有些战争甚至只是进行了几十天的空战。信息化战争中单纯依靠某一军种或某一兵种的单一力量是不能取胜的,必须依靠整体的力量与敌方抗衡。可以这么说,信息化战争形态与机械化战争形态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战争力量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力量的联合方式。未来信息化战争不论其规模大小,都将表现为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由多维战争空间力量和多个战斗力量单元共同参加的联合行动,有的往往是由多国力量共同参加的联合行动。作为信息化战争雏形的海湾战争,多国部队投入了包括陆军、海军舰队、海军陆战队、空军力量,以及大量军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战设备在内的多维战场空间的力量。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化战争中,多维空间的联合力量将通过各力量成分、协同单元的有机组合,将各自的作战效能凝合为一个整体,发挥综合效益和整体威力。(二)树立“信息制胜”的思想立体的情报侦察系统、完善的自动化指挥系统、综合的电于战系统和远程精确打击系统,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同时标志着“制信息权”与军队行动的“自由权”和战场的“主动权”关系重大。海湾战争以来的战争实践表明,完全“打钢铁”的时代将让位于“打硅片”,火力优势将依赖于信息优势,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我们的军事思想必须适应这一新的要求,使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走向信息化。(三)跳出昨天的思维定式面对信息化战争这一新的战争形态,必须跳出昨天的思维定式,在观念上绝不能墨守成规,要研究新事物,适应新情况,探索新战法。以往的战争虽然仍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但不能使其成为束缚思想的枷锁。因为历史不会重演,战争永远不会更复,胜利的法码往往偏向于有创新思维者,军事思想的保守只能导致失败。军事思想的创新比发展武器装备更重要。军事变革往往伴随着作战方式的革命,而作战方式的革命要以军事思想的革命为先导。信息化战争中,我们仍然要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仍然面对着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现实,但在具体战法上绝对不会与过去相同,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想观念,在实践中研制出一套新的制敌的思路来。比如,要更多地运用精确战、电子战、网络战的作战形式,强调打“关节点”,强调瘫痪敌方的指挥控制系统,而不是铺天盖地的大面积的毁伤。又如在信息作战中,特别强凋系统方法,强调全局观念,注重一体化作战,发挥整体威力,而不提倡脱离系统的.不利于全局的单独行动等。随着信息化智能武器系统的远距离作战能力的提高,多维力量的超视距联合精确打击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主要的交战模式,近距离接触式作战的地位大大降低。一些军事家们分析,信息作战开始使传统的地面集群胶着、空中机群的航炮格斗、海上舰炮直接对抗、空对地的临空轰炸扫射等交战模式成为历史,远战武器的超视距对抗,已经取代千军万马的短兵相接、拼搏刺杀等传统交战模式占据的主导地位,近战歼敌演变成作战行动的尾声。1991年的海湾战争,整个42天的战争,远程精确打击占到了38天,地面近距离交战只占了4天。而历时78天的科索沃战争,全部采用的是远程精确打击。阿富汗战争也是进行了60天的空袭之后,才转入地面部队的打扫战场。多维力量的超视距联合精确打击的地位作用还表现在,有时通过这种交战模式就能直接达成战争目的。美国空袭利比亚、北约空袭南联盟,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在信息作战中,地面交战的主要模式是数字化部队非线式一体化作战。“非线式”概念是相对于以往作战中在接触线附近实施“拉锯式”的阵地战而提出的。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空间态势上,双方部队在战场上不再保留一条相对稳定的展开对峙线和战斗接触线,战场态势没有前方后方可言。各部队的作战任务不会再划分明确的战斗分界线,只有部队的行动目标和任务地域概略区分,担任各自任务的部队将随机地在宽阔的战场上快速机动地遂行任务;二是在时间进程上,不再像以前那样,预先确定好战役、战斗目标和任务地域,按照固定的模式和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在整个战场空间范围内,根据态势的变化和任务需要,随时调配力量,多方向、快速地集中各种作战的效能于目标点。战争是一种浑浊现象,信息作战的非线式加深了这一浑浊现象。我们要善于在浑浊现象中观察或研究出本来存在着的信息作战方法。这要求我们必须讲究创造性思维,善于从旧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四、着力铸造“撒手锏”,为打赢创造物质条件“撒手锏”,比喻在最关键的时刻使出最拿手的致敌于死地的武器。打赢信息化战争,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但具备必须的物质条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信息作战,在深层次上表现为信息技术间的斗争,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信息作战的结果。信息技术的关键性技术是探测器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关键性的系统是C4I系统、电子战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系统,打赢信息战,这些硬件设备是必不可少的。从总体上讲,我们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系统方面与主要作战对手存在较大的“技术差”,目前有不少方面还比较落后。但我们也不必自卑,经过我们的艰苦努力,我们在较短时期内在某些领域完全有能力铸造自己的“撒手锏”。(一)下大力发展情报预警系统随着武器信息化和军队整体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军事系统和作战行动对情报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从目前情况看,我军情报侦察的手段还相对比较落后,侦察的手段还比较单一,必须大力加强发展这方面的手段和装备。首先要建立战略早期预警防空系统,力争对敌人的突然袭击行动能够早期发觉、预有难备。还要重点发展战场监视系统,包括无人驾驶侦察机、战场侦察雷达、战场电视监视系统以及各种性能先进的夜视器材和电子侦察设备,以提高战场的透明度。(二)有重点地发展精确打击武器高精度、突防能力强的中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撒手锏。”在这方面,我们已有较强的实力,设计及生产能力不强,有必要继续加强,务必使我们在对空、对地、对海上等目标的精确打击上有令敌人生畏的“撒手锏”。此外,防空、反导导弹系统是对抗空袭的重要手段,在这方面也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和科技力量的投入,形成自己的防御体系,以免被动挨打。(三)进一步加强一体化C4I系统建设C4I系统不仅是信息作战的“力量倍增器”,而且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当前,在继续加强和完善战略级C4I系统建设的同时,应重视战术级C4I系统的建设,特别是在提高通信能力和情报获取能力上争取有所突破。(四)在提高电子对抗能力上下功夫电子战是具有21世纪时代特征的信息对抗,已成为信息战的主要作战样式,是夺取信息优势的主要内容。我军的电子对抗装备应在提高性能、扩展频谱上下功夫,电子战飞机要能执行雷达对抗、通信对抗和发射反辐射导弹等任务,并且有战场毁伤评估能力。此外,各类作战平台要装备综合电子对抗系统和白卫干扰系统,以适应未来信息作战的复杂电磁环境。还要注重研制汁并机病毒武器和防计算机病毒的措施,提高计算机空间的对抗能力。(五)注重发展新概念武器随着新概念武器陆续登上战争舞台并得到广泛应用,我军也要注重对新概念武器的开发和研制。如动能武器、高能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等,还有非致命武器如激光致盲武器、次声波武器、光学弹药、失能剂、材料摧毁剂等等,虽然我们不能做到全面去发展,但在某一领域开发研制一两件有威慑的新概念武器还是有可能的,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有所作为,只要有一定的经费和科技力量的投入,组织攻关,在某些方面是能够见成效的。五、树立新型人才观念,打造应对信息化战争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能够适应信息作战要求和从事信息作战的人才,是信息化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作战是具有高科技知识的人才较量,我军必须把培养人才作为作战准备的基础工程,作为刻不容缓的战略性任务。(一)信息作战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信息作战中,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控制和利用,都要通过人去做,计算机也要人去操作和控制。还是毛泽东说的对:“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无论信息化武器如何发展,其威力如何巨大,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这一真理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在人和武器相结合的统一体中,人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武器则处于从属地位。信息化武器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能力的延伸,丝毫也没有降低人的因素的作用。相反,武器装备越是信息化,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高,人的因素就越重要。美国国防部关于海湾战争致国会的最后报告中指出:“高质量的人才是美军第一需要。没有能干的、富有主动精神的青年男女,单靠技术本身是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的,优秀的领导和高质量的训练是战备的基本素质。只有训练有素,部队才能对自己、对领导人和武器装备充满信心”。在信息作战中,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夺取信息作战胜利的决定因素。对信息作战理论和信息技术知之甚少的人,是无法取得信息作战胜利的。适应信息作战需要,不仅要普遍提高全体军人的素质,而且要下大力培养关键人才。信息作战需要的关键人才,主要包括中、高级指挥人才,信息网络管理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人才,中、高级尤其是高级指挥员,必须是具备扎实信息知识和驾驭信息作战能力,具有高技术谋略意识,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组织指挥作战的复合型人才;信息网络系统组织指挥人才,是信息网络系统的具体组织者、指挥者,他们应当是既通晓信息技术、熟悉信息技术装备和信息网络,又精通信息作战特点和战法,有较强组织指挥能力的指、技合一型人才;高层次信息科技人才,是信息作战各类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者、管理者,他们必须通晓信息作战特点、战法与技术保障的要求,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撑信息侦察、信息进攻和信息防御作战,能使己方信息技术手段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二)信息化战争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作战及数字化部队建设需要的人才.既包括一般军事人才的共性要求,也包括体现与信息作战相适应的特殊要求。这些特殊要求主要包括:在人才类型结构上,应着力建设好指挥控制、信息系统管理、信息技术运用、信息装备维护保障等各类人才队伍;在人才培养格式上,应注重人才的科技性、通用性、综合件、超前性特征;在人才素质要求上,应熟悉信息作战理论,掌握高科技知识,熟练运用信息网络系统和信息化武器系统;在人才文化层次上,应注重高学历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些要求具体体现在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开拓创新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1、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战争永远与政治是结伴同行的。提高军人特别是中高级指挥员的政治素质,是夺取信息作战的重要保证。首先.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人生观,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定不移地为捍卫祖国的安全而斗争;其次,要坚决听从党的指挥,自觉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军事战略方针和各项指导原则,坚决执行命令,一切行动听指挥;第三,要充满必胜信念,具有敢于压倒一切敌人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不怕疲劳,不怕牺牲,勇敢战斗,顽强拼搏。2、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历来是军队建设特别是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作战,是知识的较量,是技术的较量,对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比如,指挥军官的学历层次要达到大学本科水平,在指挥、管理、技术军官中形成占适当比例的硕士、博士群体;具有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对高科技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军事应用比较熟悉;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功底,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能熟练地操作使用现代通信工具、实施正确的指挥;具有较强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以上外语。3、过硬的军事专业素质军事专业素质,是军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作战对军人的军事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具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懂得马克思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事理论,熟悉信息作战的思想、原则;具有扎实的军事高科技知识和军事专业知识,熟悉侦察与监视技本、隐形与反隐形技术、夜视技术、通信技术、电子对抗技术和指挥自动化技术,熟练掌握和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具备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和管理能力,熟悉信息作战的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信息化武器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组织攻防作战,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4、开创性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现代军人必备的素质。在信息作战中,谁拥有更多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稳操胜券。比如,指挥员要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跳出旧的思维模式,探索新思路;善于依据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创造出新的战法,灵活制敌;善于使用最新的技术和科学理论,提高创造性谋略运筹能力;对信息作战依赖性很强的战场信息系统,只有熟练运用、创造性开发能力,增强信息系统购攻防作战能力。5、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军事领域不仅充满危险,更充满艰辛。现代军人在战场上必须具备高强度的负荷力、耐久力、适应力和抗病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具备必胜的信念,牢固树立以劣胜优的决心和信心,以敢打必胜的信念,能动地运用现有装备云争取胜利;具有坚强的意志,能经得起各种艰难困苦、残酷激烈、痛病折磨、生死关头的考验;具有稳定的情绪,无论遇到何种危机和意外情况,要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理智思维,紧张而有秩序地处理各种情况;无所畏惧的精神,要有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和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勇敢精神。(三) 培养信息作战所需人才的基本途径培养人才的方法途径,主要是学习和训练。军队要适应信息作战的要求,关键是如何采取适应信息作战的训练方式。我军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应在继承传统训练经验、借鉴外军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新的路子。1、重视高层次学历教育,逐步提高军官的文化水平学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受教育的程度,文化程度又是提高官兵政治思想素质和军事专业素质及其他能力的基础。信息化战争需要具有高层次学历的军人去驾驭。正因为如此.各发达国家的军队都十分重视提高官兵的学历层次。我军培养信息作战人才也必须从提高学历层次人手,把具备相应的学历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基础条件。首先,要把好兵员质量关,达不到高中毕业的青年不能入伍,逐步实现大学毕业生到部队服兵役的制度,提高士兵的文化层次;其次,把好选拔干部关,达不到大学本科学历的不能晋升为军官;第三,把好军官晋升关,逐步扩大从研究生中选拔领导干部的比例,团以上军官普遍能达到硕士研究生学历,师以上高级指挥军官要逐步达到博士水平。2、抓好关键性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的指挥军官人才培养也要突出重点,重视培养造就中高级指挥员、信息网络系统组织指挥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中高级信息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可选拔具备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团以上领导干部,在中级以上指挥院校举办培训班,进行学制一年以上的系统训练。通过训练学习,使他们熟悉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通晓信息作战的特点规律,熟练掌握计算机等指挥手段,确立信息作战意识,成为能用新的作战思想、新的作战手段、新的战法指导信息作战的新型指挥人才。通过学习训练的优秀人才,应大胆提拔、配备到师以上领导岗位,逐步改变我军中高级指挥员的结构,使之适应新型作战指挥的需要。信息网络系统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从师以上指挥、通信、电于对抗和指挥自动化岗位挑选具有本科学历以上的营、团职指挥或技术军官,在有关指挥院校进行学制一年以上的系统培训。其目的是使他们由熟悉某一项信息技术业务到掌握综合信息技术业务,掌握师以上信息系统装备战术技术性能及组织运用原则,熟悉信息作战的特点、规律和战法,成为能组织运用各类信息系统装备、组织信息作战的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信息科技人才功培养,应当从军内外选拔年轻优秀、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具有扎实信息技术功底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科技入员,在相关技术院校进行一年以上的系统培训。训练的目的是使他们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方面成为专家,在军事指挥方面成为内行,能准确把握信息作战对技术的要求,创造性地进行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使我军信息技术手段得到最佳程度的发挥。3、适应改革开发的新环境,拓展信息作战人才培养的途径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气候,为军队培养高层次信息作战人才拓展了新的途径。我们应打破传统的、封闭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上进行开放创新的思维。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军用与民用的双重性质,为军民结合培养信息作战人才提供了客观可能性。在这方面,已经开展多年的“国防生”、“强军计划”等都是十分有效的,应当继续开展下去。此外,借鉴外军经验对于提高我军的信息作战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加强与外军的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派遣军官出国留学、进修、讲学、参观,或聘请外国专家来讲学等,都是很好的途径。
信息化战争对现代国防的要求 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我们从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要求的实际出发,以新的防御战略指导思想,以谋求理论创新、科技强军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才战略工程为保障等作简要阐述。 一、以新的防御战略指导思想为核心 中央军委从国家利益出发,适时调整和完善了我军军事战略方针,根据我国的国情,必需坚持和发展积极防御战略指导思想,这是我国信息化战争的核心指导思想。积极防御这一战略方针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赋予它新的内涵,要与时俱进,去研究新问题、新特点,迎接新挑战,树立新观念。 1、要严格服从政治的需要 由于信息化战争的手段能够对战争全局产生重大影响,战争的决策者必需从国家利益的高度为出发点,准确判断战争威胁的性质、程度、方向等情况,根据政治和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在军事上的反应程度。因此,军事行动必需以国家政治斗争目的为依据,即战争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政治斗争的需要,确定信息化战争的军事目的、作战目标、作战方法、指导原则等,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筹划军事行动,确实做对慎重组织、严格控制、不打则已,一打必胜、速战速决,要使敌人屈服或让步,为政治解决创造有效的条件。 2、要周密谋划战争全局 信息化战争的战场上情况多变,战场空间广阔。各种武器装备既综合运用又自成系统,同时军事战争与政治、经济、外交的手段融为一体,作战保障复杂,技术性强。所以战争决策者必需具备高超的指挥才能和精湛的谋略艺术,对信息化战争进行全面周密的谋划。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一要创造有利的作战环境,在战争力量的使用、作战手段的选择、各种斗争方式的配合,特别是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利用方面和精心谋划,积极创造战机,形成有利的战略态势,赢得战争的胜利;二要充分预见各种复杂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好准备,才能从容应对,积极谋取和保持战略主动权,达到灵活随机应变取胜的目的;三要主动把握战争进程,注重战争阶段的谋划,要有连贯性,以便给敌人连续不断的攻击,不给敌人喘息和还手的机会,力争速战速决。 3、要注重综合整体的威力 信息化战争不仅是诸军兵种作战能量的联合,而且是各种作战力量、各个作战空间、各种作战方法、各个斗争领域的大融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和发挥国家的整体威力和综合效能。要打好一场信息化战争,就要掌握好两个突出的特点和要求,一是在技术上既要组织自己的信息化作战,又要对付敌人的信息化作战,更要注重发挥整个社会的技术优势,特别是信息优势,形成整体综合作战能力;二是在地域上,必需把国家的整体优势聚合在交战的主要地区,形成整体合力,构建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战场体系,最大限度发挥整体威力,信息化战争。 4、加强信息化战争的准备 信息化战争具有爆发突然、进程短促、战场广大、体系对抗等优点,几乎没有双方态势优劣、力量强弱转换的时间和空间,战争开始之际就有可能进入战略决战的高潮。战争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前的各种准备。这也就是常说的有备无患。在信息化战争中,只要善于积极筹划备战,营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就能打赢高技术的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准备的内容非常广泛,对我国来说,主要是政治、经济、军事和高科技方面的准备。 二、以谋求打赢信息化战争理论创新为前提,大力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努力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履行军队历史使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要着眼信息化军队建设;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围绕重大现实问题,突出针对性,研究性和实效性,在解决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上下功夫,拿出有效管用的创新成果来。 1、改善军事理论创新机制,抓住有利的机遇,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机制:一要激励军事理论创新精神,营造人人爱科学,学科学,争当科技专家的良好氛围,用科学理论、方法、知识来发展军事理论;二要改善军事理论创新的条件,运用虚拟实验技术,建立作战实验室,把电脑推理和专家经验相结合,为军事理论创新提供新的空间和方法;三要营造宽松的军事学术争鸣环境,要造就敢于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的军事人才;四要建立健全单键激励机制,使各种优秀人才和有价值的成果脱颖而出,不论学历、资历、年龄、职位,只要有创新成果的人才,就能得到奖励重用。这样就形成了、人人创新、关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新局面。 2、积极探索制胜的作战理论,从更广阔的视角,突破传统领域,研究新问题、新理论,切实摸索出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发挥“力量保证、安全保障、战略支撑、重要作用”的思想和方法,为我军有效履行新使命提供理论指导。 3、扩展我军理论创新成果,必需紧跟世界新军事潮流,着眼面临的种种重大现实困难,突出针对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加紧创新如何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指导理论,研究如何按照信息技术发展建设信息化军队,并健全信息化战争的国防动员机制等,切实拿出实在管用的理论指导成果,为我军官兵履行新的使命,驾驭信息化战争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 三、以科技强军战略为条件。打什么样的仗,就要什么样的军队。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要坚定不移的执行科技强军战略,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在新军事变革中抢占先机。 1、以信息技术创新为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快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的创新步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力,促进机械化武器向信息化武器系统推进。 2、提高军队信息技术含量,就是要依靠信息技术建设军队,把军队现代化的着眼点放在提高部队信息技术含量上,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改变旧观念,确立信息化在军队建设中的中心作用,利用信息革命的成果武装军队,全面实现“看得见,传得快,打得到、打得准”的作战能力。 3、建立信息化的装备体系,就是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C4ISRK为核心的装备体系。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就是体系的对抗,谁的装备体系出现缺陷,谁就吃亏。我军必需在信息化建设中加大投入,构建信息化研制平台,控制和利用好信息资源,以信息流控制物质流,让研发的武器装备向更精确、更灵活、更可靠、更及时的方向发展,随时应对复杂的信息化战争。 4、强化信息化作战训练,加强培养信息化作战人才,提高军队信息化素质。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意识强烈,具备获取信息的强烈愿望,关于运用多种方法、手段采集信息;二是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熟悉敌我双方的信息武器的技术性能,并熟练的使用它;三是熟练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关于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海洋中正确区别各种信息。 四、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研制新武器,二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原有的旧武器进行升级改装,使之能适应未来的作战要求。这两条路我们都要走,而且都要走好。 五、以实施人才战略工程为保障。要驾驭信息化战争,人才是关键。新型军事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全面素质,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树立新型军事人才制胜观念,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目标是“五支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是指要培养大批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的指挥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创新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因为信息技术和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战斗力,作战要靠信息化人才来谋划。 2、确立新型军事人才素质指标要求,信息化战争对未来的军事人才有了很高的要求,我认为,未来的军事人才必需有“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深厚的军事理论素质、灵活的战略思想素质、先进的军事技术素质、高超的军事指挥素质和深邃的洞察力、准确的预测力、果断的决策力、灵活的协调力、及时应变能力和大胆创新能力。”一句话,要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必需关于运用新的科技成果、科技手段和先进的国家成功经验,追踪高技术前沿,执着追求、敢为人先、打破常规、抓住机遇,迎接新抢占,找出新办法。 3、改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模式。一要充分发挥院校的渠道作用。走开拓国民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的路子,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教育投资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集约化培养模式。二是培养内容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三是实现培训方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打破专业限制,院校界限,实现教学力量与信息资源共享,借助地方院校、科研单位,集中各方面优势培养特殊人才。二要充分发挥重大演习平台作用。在没有战争的年代,演习就是考核、检验评估指挥员素质的最佳平台。要想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争中应对自如,就必需在一次次演练中磨砺、摔打、培育、提高,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三要尽力开拓多元化培养途径。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教育资源,特别要扩大与外军的军事交流,增加军事留学和考察技术人员的数量,做到“知己知彼”以提高各种人才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分层次,低密度,高机动,倒三角分布,确定集中消灭区。可以深入讨论,^_^
防空兵的使用分要地防空和战术防空。要地防空以集群形式部署在可能遭敌航空器入侵的地域。第一层次是远程警戒。包括警戒雷达、地监哨、电子侦测以及谍战情报等。第二层次是中程地空导弹。第三层次是近距防空导弹和中低空防空火炮和高射机枪。防空部队的作战原则是:积极主动,寻求战机;集中使用,重点设防,常备不懈,灵活机动;密切协同,万无一失。我防空部\队在国土防空、入朝、入越作\战中,创造了许多教范上没有的打法,取得了辉煌战绩。比如,高射炮拼刺刀,就是把兵力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区域,出其不意打击敌\人。比如红2导弹用近快战法击\落U-2,RF-101,RB-57D,高炮打P-2V。防空兵最辉煌是在北越,我英勇的高炮部\队,共16个高\炮师、63个高炮团及部分独立高炮营等,前后分批参战人员约15万人,部署于越南北方各战略要点。在越南共作战2153次,击\落美机1707架、击\伤1608架。4200多人身负重伤,1100人阵亡并被安葬在异国。现在,高\炮部\队大部被撤\编,那些可歌可泣的战绩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段绝唱!本人,防空部队一员,为国效力近30年。。
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坚决履行好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神圣职责……"———胡锦涛概 述中国的军事理论家制订了一项实施理论推动下的改革框架,以建立一支能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军队.这一理念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力量乘数的作用,从而使解放军能够在中国边境以外更远的距离上实施精确打击的军事行动.通过汲取外国战争,尤其是包括"持久自由行动"在内的,美国领导的战役的教训,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理论,以及解放军自己尽管很有限的作战历史经验,中国的军事计划人员正在寻求改造整个中国军队.这些改革的速度和规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解放军仍未在现代战争方面经受检验.这种作战经验的匮乏使外界对解放军在实现其军事理论抱负方面进展的评估复杂化.中国的高级文职领导人当中的内部评估和决策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基本上缺乏直接的军事经验,因而在发生危机时更可能会做出错误的估计.这种失算同样会带来灾难,不论其所依据的是毫无作战经验的指挥官的建议,还是脱离现代战场现实情况的"科学"作战模型.军事战略指针中国并不发表与美国的《国家军事战略》相当的文件.因此,外部观察家对领导层有关动武的思考或影响到解放军兵力结构和理论的应急情况,都缺乏直接的洞察.对权威性的讲话和文件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依靠一系列总原则和称为"军事战略指针"的指导来计划和管理军队的发展和动用.解放军并没有提供这些"指针"的内容供外界研究.学术研究表明,目前的"指针"很可能可以追溯到1993年."指针"反映出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和苏联解体对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影响,为10年来解放军的很大一部分改造奠定了基础.然而,一次次讲话,权威评论和新的军事训练指导方法都表明,1993年的"指针"的一些内容最近可能经过了修改.这些修正看来反映出中国对其所处的安全环境和现代战争(即"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性质的看法,中国军事现代化方面的进展和从中汲取的教训,从"建设"用于信息时代的现代战争的军队向为了"打赢"这种战争而训练的转变,以及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底色."指针"的作战或"积极防御"成分看来保持完好.按照"积极防御"所主张的防御性军事战略,中国并不发动战争,或者进行侵略战争,而是仅仅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战.然而,北京有关对其主权或领土攻击的定义模糊不清.在中国现代战争的历史所充斥的实例中,中国领导人都声称,军事上的先发制人是战略防御行动.例如,中国将其对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的干预称之为"抗美援朝战争".类似地,权威说法还把与印度之间的(1962年),与苏联(1969年)和与越南(1979年)的边境冲突称为"自卫反击".这种逻辑表明,如果动武能够维护或推进其核心利益,包括其领土要求(例如解决台湾问题和尚未解决的边界或海上的领土要求等),中国就可能会发动军事上先发制人的打击,也许是在远离其边境的地方.中国正在制订一项先发制人的战略吗 10年来,随着解放军从一支以步兵为主和力量投射能力有限的军队转变成拥有远程精确打击资源的比较现代的军队,中国获得了武器系统,采纳了使之能够在周边地区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攻击(包括突然袭击)的作战理念.·截止到2006年10月,解放军第二炮兵的武库中有大约900枚短程弹道导弹.由于获取了苏—30攻击机和F—10战斗机———两者都装备着各种精确制导武器———中国的进攻性空中力量得到了改进.解放军还正在加强信息战,电脑网络作战和电子战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可以用于先发制人的攻击.·解放军的作者们说,当遇到更加强大的敌人时,先发制人是必要和合乎逻辑的.中国的军事理论材料强调,静态的防御不足以在现代军队的高速和破坏力基础上保卫领土.其结果是,解放军的作战理念寻求阻止敌军集结和利用进攻性打击来掌握主动权,从而使敌人不知所措.解放军的理论家们认为,有效的防御包括在敌人领土上,赶在其能够动用之前摧毁敌人的实力.中国获得了力量投射资源,包括远距离的军事通信系统,空中指挥,控制和通信用飞机,耐久力很强的潜艇,无人战斗机(UCAVs),以及新的精确制导空对地导弹.这些都表明,解放军正在形成采取先发制人军事行动的更强实力.解放军的训练注重"出其不意的"远程打击训练或针对敌人海军舰只群的协调一致的空中/海军打击.这也可能显示出,它打算赶在本地区爆发危机之前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选择.根据解放军的《战役学》文件(2000年),一旦敌对行动开始,"'积极防御'的要旨就是主动歼灭敌人.……虽然从战略上讲,要以积极防御为指针,但'在军事战役中'重点要放在掌握主动和积极进攻上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积极防御的战略目标".除了开发歼灭敌军的实力之外,解放军还正在探索动用有限武力的选择方案.中国的战役理论把这种选择定义为武力的"非战争"用途———政治胁迫的延伸,而不是全面的战争行为.1995年和1996年在台湾海峡进行的两栖演习和导弹发射就是武力的"非战争"用途的实例.然而,这一概念还包括空中和导弹打击,暗杀和破坏等.这种文章突出显示了中国做出错误估计的可能性,因为任何这种行动的打击对象,即使不是范围更加广泛的国际社会,都会视之为战争行为.有关战争的一项全面观点20年来,中国的文职与军事战略家一直就现代战争的性质问题进行辩论.这些辩论汲取中国战略传统及其历史经验内部的来源,以提供对"军事革命","非对称战争"和"信息化战争"的看法.这种辩论突出表明了中国对战争的非动能手段的兴趣,以及经济,金融,信息,法律和心理工具在中国的战争计划工作中的作用的增强.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文件《军事战略科学》(2000年)突出表明了中国军方全面和多方面的战争观点.文件说:"战争不仅是军事斗争,而且还是政治,经济,外交和法律战线上的全面竞争."最近,中国的军事战略家对国际法越来越感兴趣,把它当作在战斗前对敌手产生威慑的一项工具.在台海背景下,中国可能会利用一场信息战,把第三方的干预描绘成按照国际法属于非法.中国还试图影响国际舆论,使之有利于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曲解,通过在学术意见和国家观点中放弃长期公认的航行自由规范,而接受有关在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其上空,可能还有外层空间享有更大主权的解释.非对称战争确认和利用非对称性是中国战略和军事思维的一个根本方面,尤其是作为一支较弱的军队打败比较强大的军队的手段.自从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和"联军行动"以来,中国的军事战略家一直注重采取非对称对策来利用技术上占优势的对手的弱点.1999年《解放军报》的一篇社论明确阐述了这一点:"占绝对优势的强大敌人当然并非没有较弱的一方可以利用的弱点.……我们的军事准备的直接宗旨必须是找到利用强敌弱点的策略."中国对非对称战争选择的探索可以在其大量投资于弹道和巡航导弹系统方面看到.这些系统包括先进的反舰巡航导弹,水下作战系统(包括潜艇和先进的水雷),太空对抗系统,电脑网络作战和特别行动部队.中国军事战略中保密性和诡计的作用中国军事战略中对在冲突中掌握主动权和使敌手不知所措的注重,带来了对在战略,作战和战术层次上采用诡计的重视.中国的军事理论材料把战略诡计定义为"引诱对方形成错觉……并在造成人力和物资方面的最小代价情况下,以一种有组织和有计划的方式产生各种假象,从而使自己获得战略上的优势地位."除了信息战和常规的掩护,隐蔽和诡计之外,解放军还汲取中国的历史经验,并从战略和诡计在中国的治国之道方面所起的一贯作用中汲取智慧.最近几十年,解放军内部重新掀起研究孙子,孙膑,吴起和商鞅等中国经典军事人物及其著作的热潮.这些著作全都包含有关运用诡计的戒律.中国共产党对保密性的严重依赖与军事上的诡计共同作用,限制了国家安全决策,军事实力和战略意图方面的透明度.然而,过度的信心可能是由于军事领导人迷恋于战略和诡计所带来的捉摸不定的好处.此外,指挥官用来对付敌手的技能也可以用于掩盖解放军系统内部的坏消息的传播.而这种传播是中国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因此,保密性和诡计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给中国的敌手,而且给中国领导人造成迷惑
沿袭苏联模式
我看现代战争 ——论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高科技武器和新的战争理念在战争中的运用,让传统的战争体系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均势技术更新了作战观念,更改了军事成分,拓宽了战争领域,改变了作战方式.近期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表明,迅速崛起的高科技不仅已经广泛渗透和大量应用于军事领域,而且促成了作战理论研究的空前活跃,因而导致其产生了重大变革。从第一次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来看这几项变革!1991年1月17日,在伊拉克拒不执行安理会第678号决议情况下,多国部队航空兵空袭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由此爆发。此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广泛使用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战争节奏快、烈度高、立体性强。战争表明,掌握电磁空间的控制权,对取得战争胜利具有重大意义;战略空袭已成为战争的独立阶段,空中战役的时间占整个战争的9/10,对战争进程影响很大;在地面战斗中,实施战役欺、加强海空协同、实施大纵深迂回包围、重点打击对方重兵集团,对迅速达成战役目的起了重要作用;传统的作战方式,如构筑坚固的地下掩体和人防工事,大量布设水雷、地雷和开展心理战等,在现代条件下仍未失去其意义;高技术武器装备虽然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但如果没有可靠的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则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此战是在国际条件和地理条件特殊、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情况下进行的,其经验教训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它是"冷战"结束后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是世界多种矛盾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今天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回顾世纪之交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含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军事战斗力。20世纪70年代后一大批高新技术的迅速涌现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一方面直接催生出各类高技术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又间接从理论报道实践对军事领域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当然,在军事高技术中,人始终是决定性因素,先进的武装、装备是重要因素。我们来看一下军事高技术 一、军事高技术概念 (一)定义 “高技术”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包含的内容特别丰富,目前还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 1、高技术的定义 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 2、军事高技术的定义 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军事高技术的三层含义:1.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2.具有前沿性3.主要目的是推进武器装备的发展。 (二)分类 1、按照高技术分类:分为六大技术群 信息技术——军事信息技术 新材料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 新能源技术——军用新能源技术 生物技术——军用生物技术 海洋开发技术——军用海洋开发技术 航天技术——军用航天技术 2、从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1)侦察监视技术,比如:太空——侦察卫星、空中——侦察飞机、地面——雷达、水下——声纳 (2)伪装与隐身技术:比如B-2轰炸机 (3)夜视技术,比如:红外探测器、微光夜视仪 (4)军事激光技术,比如,天莹激光器 (5)电子战技术 (6)军事航天技术 (7)精确制导技术 (8)指挥自动化技术 (9)核武器、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技术 二、军事高技术主要特征 (一)综合性。军用高技术是由多种技术组成的一个技术群体。 (二)渗透性。军用高技术的应用不仅遍及整个军事领域,同时还会迅速转为民用。 (三)创新性。军用高技术的创新科技成果具有生命周期短、创新快的特点,同时它还可在军事领域中支援各种创新活动。 (四)增效性。军用高技术能使武器装备的效能大大提高,使部队的战斗能力增强。 (五)时效性。军用高技术发展很快,其阶段性成果只有及时应用与推广,才能发挥巨大的军事效益。 (六)智能性。能提高武器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七)竞争性。各国军队为了走精兵高效之路,竞相发展军用高技术。 (八)风险性。军用高技术是前沿技术,要进行超前性研究,其结果难以预料。 (九)知识性。军用高技术是以各种科技知识为基础的,其发展更离不开掌握各种知识的高科技人才。 (十)战略性。发展军用高技术是国家的战略决策,它直接关系到一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三、军事高技术对现代军事的重大影响 (一)新军事变革 军事变革就是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系统与创新的军事学说或军事理论和部队编成及时、正确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引起战争样式的深刻变化和作战效能的极大提高。先进的军事技术与武器系统、创新的军事学说和部队编成是军事变革的三要素,要发生军事变革,三者缺一不可。(二)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1、高技术武器装备将明显改变现代战场与作战行动。 2、高技术武器装备将强制性地引起作战方式的变革。 (三)军事高技术对军队建设的影响 1、军队的规模将缩小。 2、军队结构将不断优化,可能出现新的作战部队。 3、军队人员构成和素质将大幅度改善。 4、建立快速反映部队。 5、提高侦察监视系统的生存能力。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总之,在以后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在越来越先进的军事技术的运用下。战争,已经变得更可怕!我们应该做好一切应对措施!
信息化战争对现代国防的要求 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我们从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要求的实际出发,以新的防御战略指导思想,以谋求理论创新、科技强军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才战略工程为保障等作简要阐述。 一、以新的防御战略指导思想为核心 中央军委从国家利益出发,适时调整和完善了我军军事战略方针,根据我国的国情,必需坚持和发展积极防御战略指导思想,这是我国信息化战争的核心指导思想。积极防御这一战略方针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赋予它新的内涵,要与时俱进,去研究新问题、新特点,迎接新挑战,树立新观念。 1、要严格服从政治的需要 由于信息化战争的手段能够对战争全局产生重大影响,战争的决策者必需从国家利益的高度为出发点,准确判断战争威胁的性质、程度、方向等情况,根据政治和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在军事上的反应程度。因此,军事行动必需以国家政治斗争目的为依据,即战争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政治斗争的需要,确定信息化战争的军事目的、作战目标、作战方法、指导原则等,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筹划军事行动,确实做对慎重组织、严格控制、不打则已,一打必胜、速战速决,要使敌人屈服或让步,为政治解决创造有效的条件。 2、要周密谋划战争全局 信息化战争的战场上情况多变,战场空间广阔。各种武器装备既综合运用又自成系统,同时军事战争与政治、经济、外交的手段融为一体,作战保障复杂,技术性强。所以战争决策者必需具备高超的指挥才能和精湛的谋略艺术,对信息化战争进行全面周密的谋划。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一要创造有利的作战环境,在战争力量的使用、作战手段的选择、各种斗争方式的配合,特别是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利用方面和精心谋划,积极创造战机,形成有利的战略态势,赢得战争的胜利;二要充分预见各种复杂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好准备,才能从容应对,积极谋取和保持战略主动权,达到灵活随机应变取胜的目的;三要主动把握战争进程,注重战争阶段的谋划,要有连贯性,以便给敌人连续不断的攻击,不给敌人喘息和还手的机会,力争速战速决。 3、要注重综合整体的威力 信息化战争不仅是诸军兵种作战能量的联合,而且是各种作战力量、各个作战空间、各种作战方法、各个斗争领域的大融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和发挥国家的整体威力和综合效能。要打好一场信息化战争,就要掌握好两个突出的特点和要求,一是在技术上既要组织自己的信息化作战,又要对付敌人的信息化作战,更要注重发挥整个社会的技术优势,特别是信息优势,形成整体综合作战能力;二是在地域上,必需把国家的整体优势聚合在交战的主要地区,形成整体合力,构建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战场体系,最大限度发挥整体威力,信息化战争。 4、加强信息化战争的准备 信息化战争具有爆发突然、进程短促、战场广大、体系对抗等优点,几乎没有双方态势优劣、力量强弱转换的时间和空间,战争开始之际就有可能进入战略决战的高潮。战争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前的各种准备。这也就是常说的有备无患。在信息化战争中,只要善于积极筹划备战,营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就能打赢高技术的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准备的内容非常广泛,对我国来说,主要是政治、经济、军事和高科技方面的准备。 二、以谋求打赢信息化战争理论创新为前提,大力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努力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履行军队历史使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要着眼信息化军队建设;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围绕重大现实问题,突出针对性,研究性和实效性,在解决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上下功夫,拿出有效管用的创新成果来。 1、改善军事理论创新机制,抓住有利的机遇,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机制:一要激励军事理论创新精神,营造人人爱科学,学科学,争当科技专家的良好氛围,用科学理论、方法、知识来发展军事理论;二要改善军事理论创新的条件,运用虚拟实验技术,建立作战实验室,把电脑推理和专家经验相结合,为军事理论创新提供新的空间和方法;三要营造宽松的军事学术争鸣环境,要造就敢于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的军事人才;四要建立健全单键激励机制,使各种优秀人才和有价值的成果脱颖而出,不论学历、资历、年龄、职位,只要有创新成果的人才,就能得到奖励重用。这样就形成了、人人创新、关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新局面。 2、积极探索制胜的作战理论,从更广阔的视角,突破传统领域,研究新问题、新理论,切实摸索出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发挥“力量保证、安全保障、战略支撑、重要作用”的思想和方法,为我军有效履行新使命提供理论指导。 3、扩展我军理论创新成果,必需紧跟世界新军事潮流,着眼面临的种种重大现实困难,突出针对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加紧创新如何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指导理论,研究如何按照信息技术发展建设信息化军队,并健全信息化战争的国防动员机制等,切实拿出实在管用的理论指导成果,为我军官兵履行新的使命,驾驭信息化战争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 三、以科技强军战略为条件。打什么样的仗,就要什么样的军队。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要坚定不移的执行科技强军战略,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在新军事变革中抢占先机。 1、以信息技术创新为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快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的创新步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力,促进机械化武器向信息化武器系统推进。 2、提高军队信息技术含量,就是要依靠信息技术建设军队,把军队现代化的着眼点放在提高部队信息技术含量上,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改变旧观念,确立信息化在军队建设中的中心作用,利用信息革命的成果武装军队,全面实现“看得见,传得快,打得到、打得准”的作战能力。 3、建立信息化的装备体系,就是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C4ISRK为核心的装备体系。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就是体系的对抗,谁的装备体系出现缺陷,谁就吃亏。我军必需在信息化建设中加大投入,构建信息化研制平台,控制和利用好信息资源,以信息流控制物质流,让研发的武器装备向更精确、更灵活、更可靠、更及时的方向发展,随时应对复杂的信息化战争。 4、强化信息化作战训练,加强培养信息化作战人才,提高军队信息化素质。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意识强烈,具备获取信息的强烈愿望,关于运用多种方法、手段采集信息;二是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熟悉敌我双方的信息武器的技术性能,并熟练的使用它;三是熟练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关于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海洋中正确区别各种信息。 四、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研制新武器,二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原有的旧武器进行升级改装,使之能适应未来的作战要求。这两条路我们都要走,而且都要走好。 五、以实施人才战略工程为保障。要驾驭信息化战争,人才是关键。新型军事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全面素质,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树立新型军事人才制胜观念,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目标是“五支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是指要培养大批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的指挥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创新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因为信息技术和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战斗力,作战要靠信息化人才来谋划。 2、确立新型军事人才素质指标要求,信息化战争对未来的军事人才有了很高的要求,我认为,未来的军事人才必需有“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深厚的军事理论素质、灵活的战略思想素质、先进的军事技术素质、高超的军事指挥素质和深邃的洞察力、准确的预测力、果断的决策力、灵活的协调力、及时应变能力和大胆创新能力。”一句话,要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必需关于运用新的科技成果、科技手段和先进的国家成功经验,追踪高技术前沿,执着追求、敢为人先、打破常规、抓住机遇,迎接新抢占,找出新办法。 3、改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模式。一要充分发挥院校的渠道作用。走开拓国民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的路子,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教育投资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集约化培养模式。二是培养内容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三是实现培训方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打破专业限制,院校界限,实现教学力量与信息资源共享,借助地方院校、科研单位,集中各方面优势培养特殊人才。二要充分发挥重大演习平台作用。在没有战争的年代,演习就是考核、检验评估指挥员素质的最佳平台。要想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争中应对自如,就必需在一次次演练中磨砺、摔打、培育、提高,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三要尽力开拓多元化培养途径。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教育资源,特别要扩大与外军的军事交流,增加军事留学和考察技术人员的数量,做到“知己知彼”以提高各种人才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古今中外,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国防,而能够安然无虞地存在下去,国防即使国家的防务,也是全民族的防务。
在我国各大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
《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国防教育让我们每一个高校生懂得了在将来国防事业当中的角色,同时能够维护国家的安全、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
从清朝时期开始,我们中国就开始签署了许许多多的不平等条约,这一切的一切就是我国的军事力量落后,国防动员工作没有做到位,而恰恰国防动员是夺取战争主动权的可靠保障,所以在过去的中国,我们往往失去的是战争的主动权。
国防是国家的防务,国防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所以说,国家的安危与国防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觉得大学生要自觉接受国防教育,认真参加军训,树立爱国主义信念,并切对国家军事有一定的熟悉,了解对国家与邻国,在国际上的军事关系,以便能积极的响应国防动员。
同时要认真学习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掌握过硬本领,强身健体,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贡献力量。
再者,大学生正是科技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所以生应是国防事业中的第一担当者;同时国防教育可以启发大学生们的忧患意识,使之有动力学好专业课程,让其有对国家无私奉献精神。
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群众在战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以为了国防事业,我们要坚持把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土壤之中,把国防动员各个方面的工作统筹起来,把各方面的力量协调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打牢人民战争的基础,积蓄人民战争的强大力量;创新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紧跟时代变化、技术进步和军事发展步伐,不断研究人民战争的新内涵、新要求,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规律,不断积极创造参战支前和动员保障的新途径、新方法,使人民战争思想在信息化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而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对他们更要加强国防教育。
我学了《军事理论》后,对国家的国防动员有了深刻的了解,我明白了没有任何国家即使是经济发达国家都无法为了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和侵略,而保持一支满足战争需要的庞大军队,所以在平时里,保持一定数量的常备军是必要的,而战时动员的准备工作则是重中之重,人民群众是建设强大国防的力量源泉。
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历来非常重视动员准备,所以他们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
他们认为“动员是迅速向世界显示决心的一个有效手段,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及支持总体战略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信息化战争扑面而来的今天,其国防动员也在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不断进行着调整。
而日本依据国家安全需要应对的6种态势划分了6个动员等级,增强了动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国防教育要通过很多种途径来传播,电视电影,书刊报纸,学校教育都有义务来传播国防教育知识,所以高校中开展《军事理论》课程是意义重大的。
在国防教育课上,我们了解到:任何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要固国强边,防备和抵御外来侵略,以保障国家的安全,维系国家生存。
边防和国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古代的边防建设主要是修筑防御工程和实行实边固边政策。
西汉文、景时,为防御匈奴的一再侵犯,积极推行实边固边的政策;而海防建设则是从明代开始的,为了防止倭寇的偷袭、骚扰,明王朝下令禁海,还在沿海的主要地段修筑各种防御工程体系。
而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抓住我们“国防不固,军队不精”的弱点,开始了对中国 *** 裸的侵略;到现代,日本帝国主义有发动了侵华战争,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了半个中国。
这一段悲惨的历史是怎样导致的呢?当然是我们国家的国防太弱。
虽然现在世界提倡“和平发展”,但是和平真的就可以这样永久下去吗?不能。
为了不会再次沦为亡国奴,我们必须加强国防。
而未来的战争不仅仅是历史上的群众战争,而是国与国之间高技术战争,大学生是国家的后备力量,我们不但要学好专业知识,对国防知识也不能忽略。
这样我们才能有足够的把握去打好未来这场不能预见的战争。
开展国防教育对大学生自己的意义我们也不能忽视。
大学生是社会上最特殊的一个群体。
他们正处于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
他们开始由不成熟走向成熟。
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缺乏社会实践。
而且单纯的他们鉴别是非的能力要差一些,容易受各种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加上社会主义还不完善,存在许多缺陷,社会上出现的不公平现象,使许多大学生常常表现出不满现实、患得患失、对生活失去信心等消极思想。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生活各方面的秩序,不利于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全方面人才。
如何培养好新世纪的一代,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命运,实践证明,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引导学生成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绝大多数国家的国防教育主要以军训为主。
学生通过军训,培养了组织纪律性和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体魄,淡化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能够走出自我封闭的个人世界,关心外面的世界,对生活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态度,精神面貌与未经军训的学生相比有较大改观。
再加上大部分高校都采取新生入学即接受严格的军训,军队严格的管理方法为学校以后几年的学生管理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这对于整顿校风、学风,整顿校园秩序,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学生自己的将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它是我们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建立强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这对捍卫国家的 *** 、保卫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维护国家的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
动物检疫的问题和建议论文【1】
[摘 要] 动物检疫工作是保证肉类食品是否合格的第一道关口。
唯有做好动物检疫工作,才能保证肉类食品的质量卫生,保障食用者的健康安全;亦可防止诸如禽流感、猪流感等动物疫情的传播和爆发,防患于未然,减少农户损失。
《动物防疫法》虽已颁布实施,现阶段的动物检疫却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实际操作。
本文通过对于动物检疫问题的探讨,提出一系列解决策略。
目的是为了提高动物检疫的效率。
[关键词] 动物检疫 问题 建议
一、动物检疫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户及消费者的检疫意识
大部分养殖户的文化水平有限,对动物检疫方面知识知之甚少,在进行屠宰售卖之前不作报检,有关部门出于人手原因也无法一一查实。
且部分地区难以施行集中屠宰,多数为自行屠宰或个体屠宰。
而动物检疫部门监督人员有限,只能去往指定屠宰点进行监督检查,个体农户或自行屠宰贩卖养殖户难以进行检疫,此类肉品的安全卫生也就无法保证。
不法商贩收购病禽死禽,多数农民贪图眼前利益,法律意识淡薄,对此类现象并不制止,因为一点利益助长不法分子的气焰,造成不安全肉类的流通。
对于一些偏远山区农村的个体农户,这些地方往往交通不便,设施落后,检疫工作更是难以开展,不法商贩亦是横行。
而多数消费者的防疫意识往往不足,贪图便宜或是根本对动物检疫一无所知,购买价格低廉的未经检验的不安全肉类,让违法者有利可图,为违法活动创造了可能。
2.检疫人员的素质
动物检疫工作对在职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来说较高,需要一定相关知识水准。
而当前我国针对动物检疫的相关法律仍不够完善,对动物检疫人员的规定尚不明确,对相关人员工作也没有很好的约束和要求。
这就导致了从事该工作的人员鱼龙混杂,文化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间接地致使动物检疫工作无法正常有序的执行,而疫情也就不能及时发现,无法做好防治工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就会受到威胁。
如此一来,动物检疫部门岂不是形同虚设?政策好并不代表一定能执行好,好的政策还需由优秀的人才来执行。
3.检疫设施和条件
落后偏远地区自不必说,基本的检疫设备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说专业的检疫队伍和检疫环境。
而拥有相关设备和人员的地区就能做好检疫工作?这也未必见得。
仅仅依靠简单的设备,某些疾病已经无法检测出来。
这些疾病需在特殊的环境中,使用更为专业的设施进行检测。
纵观我国,极少有地区具备如此检测环境、检测设施和检测人员。
诸多落后,造成了动物检疫的太多不便,其检测结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4.相关法律法规
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前面已经涉及,相关法律对检疫人员的要求和规定尚不明确,导致检疫人员素质偏低。
《动物检疫法》对于不检疫、逃避检疫者的处罚也是过轻,违法者根本无所畏惧;对于私自屠宰、私自贩卖未经检疫的禽畜机及其肉类的行为,甚至没有处罚说明。
关于产地检疫到场到户的法规,鉴于有关部门条件的不允许,对个体农户和交通不便地区的养殖地来说,施行起来难上加难。
相关法律的形同虚设,致使检疫工作无法有序的开展。
二、动物检疫的建议与对策
1.检疫部门需要做好宣传工作
检疫部门必须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民众对于动物检疫的认识,对于养殖户和个体农户来说,更需加大宣传力度,必要时集中学习动物防疫知识,使之意识到动物检疫的重要性,主动提出检疫。
需善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普及动物检疫相关知识法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擦亮养殖者和消费者的眼睛,使不法商贩无处藏身。
2.检验人员选拔制度需要完善
检疫人员的精心选拔和严格管理也尤为重要。
只有优秀的高素质检疫人员队伍,才能做出优秀的成绩,保障检疫结果的准确度。
故而在检疫人员的选拔上切不可马虎,必须选用文化素质高、专业技术水平过硬、法律意识强、坚持正义、责任意识强和秉公执法的人才。
严格的选拔必不可少,检疫人员的在职培训和考察亦不可忽视。
执行公务的同时,政府应调拨款项对检疫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不定期的考核,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促使检疫人员学习新的检疫知识。
对于不能通过考核的'人员,坚决不予上岗,需进行再学习并通过考察后方可复职;违反相关法律的,直接开除公职。
另外检疫部门可通过与各大高校合作,直接在学校中培养所需人才,保证对人才需求的满足。
3.重视硬件设施建设
除人才的培养外,硬件设施的需求亦不能忽视。
先进的检疫设备和检测手段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大力引入先进设备,改善动物检疫部门的设施,提高检疫人员队伍的设备水准和检疫结果的权威性,为动物检疫营造良好的检疫环境。
对于落后偏远地区,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保证检疫能够完成。
4.完善动物检疫方面的法律
一要加大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达到使之不敢违法的目的;二要明确对检疫人员的规定和要求,保证检疫人员的质量水准;三要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使之切实可行;四要破除在行法律对检疫监督人员的诸多限制,使其能从容行使职能,而不有所顾忌。
对与未作规定的相关违法行为,修订者必须尽早完善,使之有法可依,不至不法分子钻法律的漏洞。
三、小结
上述论证可知,要切实做好动物检疫工作,不仅是单一方面的责任。
上至国家政府部门,下至一线检疫人员和养殖农户,必须加强联系,互相理解支持,才能让动物检疫工作落到实处,保障养殖农户的财产安全。
我国的肉类食品安全才能得到保证,人民群众方能吃上放心肉。
参考文献
[1]沈向华. 动物检疫制度比较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 [2]马祥林. 动物检疫常见问题及改进对策分析[J]. 农民致富之友,2013,16:185+229.
动物检疫工作的问题及建议【2】
摘要:动物检疫工作极其重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本文笔者就从动物活检和肉检两个方面入手,对动物检疫工作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动物检疫 活检 肉检 建议
前言
动物检疫工作是确保农产品尤其是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手段。
多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制定措施,壮大队伍,开展监督稽查等工作,对动物检疫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动物检疫工作的开展。
检疫手段落后、检疫设备差、检疫行为不规范等现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检疫率、疫病检出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动物疫病没有得到有效净化,动物疫病发生隐患及动物食品安全隐患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一、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农民饲养的畜禽在出售前不作活检,具原因是《动物防疫法》的宣传不到位,农民对动物检疫申报制度认识不够,加之农民认为法不制众,没有全面推行。
其次,大多数地区定点屠宰工作很难推行,个体屠宰户仍然是屠宰主流,其中的80%以上为收购、屠宰、销售一体化经营,他们夜间到饲养户收购、屠宰,白天到市场零售肉品均采取逃检的办法逃避费用。
加上动物防疫监督人员有限,收购环节防不胜防,屠宰环节中只能到定点屠宰场进行同步检疫,却无法到户进行检疫,只能在零售环节对肉品实施补检,忽略了对动物经营环节的重点检疫。
最后,对于山区农村散养的畜禽,由于交通不便、收费少、收费难,而且按要求产地检疫必须到场、到户,工作很难开展。
对于平川乡村,交通四通八达,违法贩运户昼伏夜出,绕道前行,千方百计的逃检、逃费。
绝大部分群众防疫意识淡薄,对动物疫病的认识不到位,以至于对病死畜禽收购、加工视而不见,有的为图便宜,购买未经检疫的肉品,从而给违法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经营空间。
二、执法体系逐步完善,但以监促检相对滞后
1995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并于2008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相关条例进行了修改和补充,2009年又对《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进行了新修订,进一步健全了执法体系,为保证肉食品的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基础上,同时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和考核,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作为动物检疫执法体系建设的重点,建立了一支思想品德好、政策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执法队伍。
随着动物检疫执法体系的不断完善,逃避检疫、贩卖病死动物等违法行为的不断被发现,作为打击和遏制违法行为的主要方式,监督环节越来越得到重视,以监促检的工作也日益凸显其滞后性。
首先,检疫后的监督工作缺位。
检疫后的畜禽长距离调运导致畜禽感染疫病情况严重。
畜禽在运输途中病死后,被随意丢弃或进入黑市交易,导致疫情传播。
由于餐馆、食堂、冻库及卤制品、腊制品店是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中的一个相对较弱的一个环节,这些场地便成为病害动物产品的集中消化地。
其次,违法案件办理难。
在实际办案中,由于违法者交易的隐蔽性、染疫动物对人危害的潜在性和病害动物及其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往往导致违法者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三、动物检疫的对策
(一)搞好兽医卫生管理,有效减少疾病的暴发
1.要搞好圈舍卫生,改善畜禽的生存环境。
要及时清除和处理粪便,更换垫草,清洁圈舍,定期消毒,保持畜体卫生。
2.做好消毒措施。
要有适宜的消毒设施,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消毒目的而定。
通常应选高效、低毒、价廉、无残留、使用方便、对人和家禽安全,并且在畜禽体内不产生有害物质的消毒剂。
3.要及时淘汰患病畜禽。
一旦畜禽发病,要及早淘汰病畜禽。
必要时可添加作用强、代谢快、毒副作用小、残留低的非人用药品和添加剂,或以生物学制剂作为治病的药品,控制畜禽疾病的发生发展。
发生传染病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隔离、扑杀等措施,以防疫情扩散。
4.要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对畜禽疫病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使用科学的免疫程序、用药程序、消毒程序、病畜禽处理程序,搞好消毒、驱虫等工作。
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适时使用疫(菌)苗进行预防,及时搞好疫(菌)苗的免疫注射,搞好疫情监测。
防止畜禽发生疫病,避免动物发病用药,确保畜禽及产品健康安全。
(二)搞好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和屠宰检疫
产地检疫是整个检疫环节中的关键一环,是检疫工作的第一步。
一是动物产地检疫是一切检疫的基础和源头,开展面和到位率要达到100%;二是检疫人员必须到场、到户、到点检疫,不允许隔山开证;三是必须要分析防疫措施的落实情况,为检疫结果负责;四是猪、牛、羊必须有免疫耳标才能出证,否则要注射疫苗并补耳标后实施产地检疫。
《动物防疫法》第42条规定: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动物、动物产品的,托运人必须凭检疫证明方可托运,承运人必须凭检疫证明方可承运。
通过运输检疫,补检未经产地检疫的动物及动物产品,重检动物及动物产品再次验证产地检疫的正确与否,及时发现传染病类及未经检疫的畜禽及畜禽产品,禁止危险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传出,严防外地区的危险性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传入。
屠宰检疫是检疫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意义重大,它关系到每个消费者的健康,关系到“放心肉”工程,是一道不容忽视的必不可少的检疫手续。
一是要在屠宰现场检疫,不允许和市场的行政监督、补检、重检混为一谈;二是要按照“有宰必检”的要求进行,屠宰检疫到位;三是必须和屠宰过程同步检疫,严格对照编号;四是屠宰检疫权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执法权利,不委托,更不允许自宰自检,要严格执法。
结语
民以食为天,动物检疫工作是防止患病动物进入流通的关键,是促进动物疫病预防工作的有效手段,是保证动物产品质量、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前提保障。
必须把动物检疫工作真正重视起来,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陈东来,柳枫.动物诊疗与动物检疫的关系[J].今日畜牧兽医.2006(06)
[2]张选民.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畜牧兽医杂志.2011(03)
[3]刘红.辽宁省基层动物检疫工作的现状及思考[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04)
[4]陈立平,唐耀平.关于新宁县动物检疫工作的思考[J].中国畜禽种业.2008(16)
[5]曹莉琼.动物检疫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J].中国畜禽种业.2010(05)
我就能帮你啊 也是大神 呵呵呵
卫生管理学案例库编制和教学体会论文
摘要 :《卫生事业管理》课堂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经过几个学年的实践,总结编制了教学案例库。案例教学包括案例的编写准备和课堂讨论的过程,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要求应从卫生管理实践中来,有针对性、典型性,内容精炼。课堂讨论过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表看法,教师给予必要的总结。实践证明,案例库的编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小组为单位的案例编写和教学实践更符合卫生管理的需要。
关键词 :卫生管理学;案例编写;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1-0238-03
0引言
《卫生事业管理》课堂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是借鉴了哈佛商学院和管理学特点实施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广受欢迎的实践教学方法,有人做过统计,某校卫生管理学专业的同学认为实践教学很重要或重要;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希望增加校外的实践教学时间。[1]本课题组经过我院2009级-2012级卫生管理四个年级的案例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案例数量,在案例的选择和编写、教学的过程、教师的施教方法等方面基本形成了一些规范性的做法。
1案例选编
案例的选择
案例选择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选择适合《卫生事业管理》教学案例时,应当符合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案例必须来自于卫生管理的实际发生领域,要求真实、生动;二是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三是案例必须精练;四是案例必须有针对性。卫生领域近几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复杂。那么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性。本课程教学过程运用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卫生管理抽象的理论,案例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和认同的案例,最好是身边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所提问题也是经常遇到或可能遇到的管理问题,这样才能能够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题在选择案例时,只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少数典型案例,考虑素材的时效性和选题角度的独到处,案例描述的事件应当是近几年发生的。[2]通过分析有代表性的案例,得出整体性结论。笔者认为,在案例选择过程中,应仅仅扣住大纲要求,围绕着必须掌握的15个章节的内容来选择和编写。
案例的编写
案例教学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进行的,案例的收集和编制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要做好案例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做好充分扎实的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实地调研、收集相关信息等。案例编写的过程也是一个小组讨论、学习和分析的过程。对于同一案例,每个学生的看法不同,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有人只能看到表面的问题,有人则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比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在编写案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案例要反映的本质问题,适当去除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这样才能揭示其内部特征以及案例与卫生管理之间的必然联系。分析和编写案例的关键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一条或几条管理理论连接起来。例如,在编写“自愿婚检还是强制婚检”这个案例时,学生很容易被表面提供的信息迷惑,即自愿婚检维护了公民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看似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为什么带来那么严重的后果呢?一些同学分析和编写的过程中,很自然地转向了对法律问题的争论。此时,教师要把握案例的研究方向,不要纠结法律问题,而是从卫生政策制定时的正价值、负价值和零价值这个角度分析。婚检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选择问题了,而是涉及到我国妇幼健康、国家人口资源安全等更深的层次必须要考虑长远的价值和导向。所以,在明确教学目标基础上,要编写适度、适用的教学案例。所选的案例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又易于学生接受,最重要的是要和卫生管理理论紧密结合。把握案例编写的关键,主要取决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涉及的环境背景有一个充分了解,对案例涉及的知识领域有全面掌握,对案例涉及的问题能够通过卫生管理理论来解释。
案例的呈现
《卫生事业管理》教学过程的案例呈现,有不同的时机可以选择,既可以放到讲授每章节内容之前,也可以放到讲授完当天教学内容之后。既可以在讲授某一块知识或理论时随机呈现,也可以在讲完一个问题之后呈现。我们的做法是,教师和案例小组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一般由教师主持课堂活动,由学委安排好当天的中心发言人,利用PPT的形式在台前讲解,小组成员补充。为保证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效果,要求全班大部分同学参与讨论和交流。此时是课堂教学的高潮,也是全班同学发表见解与共享知识的过程。在讨论案例时,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另一方面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和思考。如:从本案例的内容和分析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受到哪些启发?分析是否全面?提出的结论是否能解释该案例反映的问题?可以运用哪些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案例中的问题?
2案例教学实践
明确目标
首先,要明确《卫生事业管理》的教学目的。卫生管理学处于中观层面,研究行业发展和管理,教学任务涉及多个层面和领域,各个章节基本独立。教师在组织案例教学中要调动积极因素,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为每个人基于自己所处的地位、所占有的资源、所积累的经验不同对世界万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3]因此,坚持集体参与原则,鼓励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以学生学习需求为主,营造一个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知识可以共享。
导入案例
教学所用的案例,一类是教师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学生在收集相关资料后,由教师指导编写的案例。案例用于课堂教学时,为达到快速进入角色的目的,教师应向学生讲解一下该案例的背景,以及案例需要达到的目标;也可以介绍一下案例的收集和编写过程,以及如何进行讨论,大致的要求有哪些,包括时间安排等等。从而使得案例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保障课堂授课的时间。
案例讨论
开始进行案例讨论,也就意味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教师的控制作用是通过发言人的角色体现出来的。[4]几乎所有的案例教学中过程中都有对各种可能的备选答案的讨论,有时甚至在问题还没有得到澄清之前,课堂上就有同学已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方法了。此时,因为先入为主的印象,会抑制其他同学的想法,出现想说但怕说错的情形。为克服小组成员互动中产生的妨碍创造性方案形成的从众压力,倡导在小组讨论中使用头脑风暴法。[5]索尔蒂斯等人也曾对案例教学中的讨论环节提出建议:确定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对别人的看法提出挑战。在全班讨论前,教师应就学生在阅读案例时对案例的思考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学生认识问题的维度不同,会产生各种可能的想法。那么,教师应当对关键性的讨论进行引导,得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引导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定性时,要抓住主要问题,避免过于注重细节而忽略主要方面。[6]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来做总结,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来做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该案例讨论当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尽管案例的结论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但是在案例讨论的结尾部分,教师也应当适当总结,并提出新的想法,吸引学生进一步探究案例的后续问题。
3案例教学的成效和不足
案例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实效性强的潜在优势。《卫生管理学》案例教学一直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本研究经过一年的准备和四年的实践,形成了初步的案例库。目前,已经把案例教学的潜在优势,转变为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并得到学生认可。实践证明,实施案例教学法后,到课率明显提升,大家愿意参与到主动教学中,同时也凝聚了班级的.团队意识。[7]但案例的选编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案例的系统性还有待加强,案例的编写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格式。同时,因为时间和经费等限制,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案例的过程还比较困难。
4运用案例教学的建议
美国卫生管理的实践教学,很注重学员的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主动学习的形式已被广泛地采取,实践教学占卫生管理专业教育一半以上的时间。[8]借鉴美国的实践经验,今后,《卫生管理学》案例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探索。
案例编写应以小组为单位
运用案例教学时,可以提升学生的兴奋点,增加学生听课的兴趣,但如果在编写案例的成员组成时运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卫生管理学》最开始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时,笔者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案例,结果全班学生单兵作战,准备了很多案例,但是很快就发现案例和教学内容相关性不高,案例本身的质量也不高,经常出现不知道案例要反映什么问题的情形。另外,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从网上下载案例直接照搬,没有达到设计的初衷。经过分析和总结,开始尝试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协作编制案例的方式。每个小组中根据个人特长,分工负责,将文献检索梳理、案例编写、课堂讲解等有机整合,使得案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案例库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实践证明,案例库的建设应围绕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探索和增加前沿和难解的问题。相较我国医改的复杂性,案例的编制也应及时反映难点和热点问题,与时俱进。学生编制和探讨过程不怕分歧多,教师对案例的把握更多的是在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增加实地调研的案例数量
在编制现有案例过程中,教师也积极组织和动员学生深入实地,进行现实问题的研究,如对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现状,应动员学生利用假期和各种便利条件,深入社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通过访谈和观察等,现场收集案例。实践证明,实地调研得出的案例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学生能够直观了解我国卫生管理的现实问题和困境,并促使大家自觉地展开深入探讨和思考。对学生而言,一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并不是那么单纯,可能不是一个政策或措施就能解决的,许多表面看来没有关联的事务,其实都是行业发展或系统的问题。如果有可能,今后会加强实践教学及调研获取案例的锻炼机会,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权,经过积累,案例的收集和分析将全部由学生负责,教师给以正确的指导,从而加强开放式教学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翔,夏雪,张亮,张太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视角下实践教学现状与意向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12):96.
[2]王亚东,胡雪军,王明亮.卫生应急管理教学案例编写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2014,18(4):352.
[3]杜复平.教学案例开发:教师个人教学哲学建构的有效途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2):36.
[4]杜同爱.管理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05(4):60-6.
[5]张泽洪,熊晶晶.卫生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80.
[6]刘长兰.医学院校卫生管理专业开展卫生审计案例教学的体会[J].医学与社会,2008,21(12):57.
[7]江流芳.医院管理学两种实践课教学方法效果比较的探讨[J].卫生软科学,2011,25(10):701-702.
[8]胡凌娟,金今花,武锋,等.小组案例教学法在卫生管理学课堂的新尝试[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3):152.
论文方面问题可以找发表吧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