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毕业论文西游记中的佛学

毕业论文西游记中的佛学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西游记中的佛学

《西游记》是一本什么书?文/觉道清净禅《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16世纪至今有大约500年的历史,明朝人吴承恩作。清以前除《红楼梦》外称之为四大奇书。明时列有《四游记》之一《西游记》。《西游记》究竟是一部什么书?下面就成书历史背景谈谈《西游记》到底是一部什么书。《西游记》其成书背景,当时明初有《四游记》流行于世。这四部书的作者,其中三人不知何人著,就其刻本之状,应在明代。其一:《上洞八仙传》,亦名《八仙出处东游记传》。其二:《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即《南游记》。其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即《北游记》。其四:《西游记传》,亦名《西游记》。前三部游记(东南北)从书名不难看出是一部反映道教神魔的小说。但就其内容来看前三部夹杂着民间传说,往往神佛不分。 《西游记》表明上看好似是佛家的神魔小说,其实不然。就其根本来看,是根据玄奘西去求法的真实故事编写的一部佛道不分的小说。其历史的背景也正是受当时其他三部“游记”的影响,前三部“游记”基本上是根据民间传说编撰而成。其根据是,《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二卷五十六回,题“兰江吴元泰著”。传言铁拐(姓李名玄)得道,度钟离权,权度吕洞宾,二人又共度韩湘曹友,张果蓝采和何仙姑则别成道,是为八仙。一日俱赴蟠桃大会,归途各履宝物渡海,有龙子爱蓝采和所踏玉版,摄而夺之,遂大战,八仙“火烧东洋”,龙王败绩,请天兵来助,亦败,后得观音和解,乃各谢去。书中文言俗语间出,事亦往往不相属。亦有民间传说佛道不分。《南游记》,《北游记》不在赘述。就《西游记》成书历史背景来看,元朝官方虽归佛,亦甚崇道,其幻惑因为遍行于人间,明初稍衰,到了明中叶而复极显赫,当时敬奉道流羽客之隆重,比宋宣和时期还甚。 《西游记》的内容不难看出佛道不分,而且有调侃讽刺佛家的意味,比如描写玄奘法师,是一个食古不化之人。其实历史上的玄奘是一位西行求法归来的高僧。再如,玄奘一行到西天取经,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向玄奘所要钱财,完全是讽刺佛家。佛教载迦叶的阿难两位尊者是佛陀的两位重要弟子,迦叶是头陀第一,阿难是多闻第一。两位都是圣人。迦叶当时已证阿罗汉果位,阿难在佛涅槃前证三果。两位岂能贪财。小说中道教的神仙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嫦娥,佛家的佛陀、菩萨、罗汉、混为一谈。民间传说佛道不分可见一斑。《西游记》中佛陀也被称为“如来佛祖”。按照佛家之说,佛是指佛陀(释迦牟尼佛),如来是佛的另一个名号。就好像一个人叫老师,又可以叫他先生,你听过有人这样称呼吗:“先生老师”。祖是指开山祖师,比如禅宗达摩祖师等。这也正反映了作者缺乏对佛家名相的了解。《西游记》中用“如来佛祖”称呼释迦牟尼佛,真的可笑对佛家名相的了解。但凡读过经典的人都知道,经典中没有这样称呼佛陀的。相反确有解释不同内涵名号的。 有人说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打败了所有的神仙,还踹破了老君的炼丹炉,玉帝没有办法,找人到西天请“如来佛祖”来,结果不管孙悟空腾云驾雾多厉害,始终翻不出如来的手掌心。由此方面可见,西游记还是褒扬佛教的。这其中正是混淆佛法,让人误以为是《西游记》褒扬佛家。经云:“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谁是邪师也没有写在脸上。邪师往往用一些参杂的,相似的正见蒙蔽人。当你看到他说的类似正确地方,也就疏忽了防范。同时不自觉的就默认了他邪见。 虚云大师开示说:“世上流传的《西游记》、《目莲传》,都是清浊不分,是非颠倒,真的成假,假的成真。《目莲传》说目莲尊者,又扯到《地藏经》去,把地藏变成目莲,等等,都是胡说。玄奘法师有《大唐西域记》,内容所说都是真实话;惟世间流传的小说《西游记》,说的全是鬼话。这部书的来由是这样的:北京白云寺白云和尚讲《道德经》,很多道士听了都做了和尚,长春观的道士就不愿意了。以后打官司,结果长春观改为长春寺,白云寺改为白云观,道士做一部《西游记》小说骂佛教。看《西游记》的人要从这观点出发,就处处都看出他的真相,最厉害的是唐僧取经回到流沙河,全部佛经都没有了,只留得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这就把玄奘法师所翻译出来的佛经全部抹煞了。世人相信这部假的《西游记》,而把真的《西域记》埋没了。针对《西游记》而作的一部《封神榜》,是和尚骂道士的。从这观点看他,就看出处处都是骂道士的。比如说道士修仙必有劫数,要挨刀刃。看这两部小说,如果不明白是佛道相骂的关系,便会认假为真。所以看书要明是非,辨邪正!”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西游记》列为《明之神魔小说》,亦明确指出《西游记》文学小说的历史背景。 对《西游记》来说当作一种文化,民俗,小说文学来看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把《西游记》当作佛法来看不妥的,除非是正果之圣人。对我们凡夫来说(如果有人自称非凡夫不在其中),还须慎重,莫把小说《西游记》当佛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中国的国教只有道教,儒教,没佛教的分。佛教是印度来的。外国人的东西。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道教的,只不过佛教软弱需要道教的保护而已。

西游记是一个不第书生写的,非是修行的成就者写的,这个要先明白,书生的文才再好,写出来的也是世俗的想法罢了

对西游记毕业论文目的

<<西游记>>作者是为了抨击了封建主义社会的黑暗,以及贫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愿打破陈腐观念,不于世俗同流和污的意图,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小说。《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完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汉族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汉族民间传说。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西渐欧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语)、斯(斯瓦希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素素老师的语文教育叙事 周末作业是《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学术论文写作,这个任务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有很大的挑战性的,第一次接触就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篇格式规范且有内容有思想的论文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好在他们对西游记的内容比较熟悉,平时还喜欢跟我讨论其中的内容,很有思想深度。周五我利用早读课给孩子们讲了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从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语再到参考文献,细致到字体、字号和行距等。此次我们练习写作学术论文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透过文字去多角度理解《西游记》中的任务,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性,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有序,思考更加深入。 在指导孩子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总结了几个比较实用的方法。 第一,自己在读文本的时候已经有明确的写作对象,且形成了自己初步的想法,可以把这几条想法以提纲或草稿的方式写下来备用; 第二,要了解自己写作的内容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情况,一般我们可以借助知网、万维等权威论文网站查询相关研究成果,先要读他们的研究内容,这也是自己的参考资料的来源,甚至可以打印出来读,划出与自己相近的,或者你觉得有新意的解读。 第三,开始写作正文,不要去管格式,如果要引用原文,建议用识别软件,又快又准确,但引用原文太多会有抄袭的风险,所以不宜大量引用原文。正文写作一般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第四,调整标题,撰写摘要和关键词,整理参考文献,最后对照格式要求一一修改。 第五,查重,选择免费的查重软件,输入文章和作者,很快会得到查重结果,这次要求查重率在30%以下,如果高于30%,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软件有降重的功能,自动的。 等查重结束,一篇完整的属于你的学术论文就这么诞生了,是不是人生的第一篇标准学术论文呢?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呢?论文都会写的你,难道还会怕区区几百字的作文吗?

从《西游记》透视官场百态 毕业论文对很多没写过论文的同学来说,可是件难事。下面为大家收集了一篇从《西游记》透视官场百态-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西游记》不但是一部神魔小说,更是一部官场小说。然而,把它作为官场小说来研究的较之甚少。本文试就把《西游记》作为一部官场小说来论述,描写出了封建官场的虚伪与罪恶,以及统治阶级的残暴与冷酷。 【关键词】西游记 官场 百态 前 言 熟读《西游记》之后,从原本的对僧徒四人以及众仙、妖的爱憎中超脱出来,隐约看到了它的另外一个牵着全文的脉络,那就是“官场”两字。 对《西游记》的研究,自从它问世以来就从未间断过,特别是对书中人物的研究,如对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甚至是对各个神仙菩萨的研究,可谓是众说纷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有的专家学者说《西游记》其实就是一部官场小说,之前我总是将信将疑,好端端的一部神魔小说,凭什么要硬生生地和官场扯上关系呢!偶尔浏览的几个专家的观点也觉得未免有点牵强附会。可是,当自己真正以研究的眼光来审视时,以超脱普通的爱憎情感来重新细读《西游记》之后,隐隐约约中,也看出来书中所描绘的僧徒与神妖之间的关系确乎道出了官场之百态。 自古以来,官场,就是一个让人感到神秘邪乎而又敬畏的地方,里面总是有很多的故事和丰富的内容。同样,《西游记》也是如此,书中描写的神灵妖魔,与封建社会的愚昧迷信思想以及“家天下”的封建官场制度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到神秘邪乎,而且畏惧。 然而,官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曾经看到一本书中这样描述官场:官场没有裁判,谁叫得最响,谁就是歌唱家;谁先到达终点,谁就是冠军。然而,叫得最响的,未必是唱得最好的;得了冠军的,未必是跑得最快的。官场永远只有结果,没有过程,不分春夏秋冬①。 这段关于对“官场”的定义,可谓是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官场的本质。我曾经看过许多官场小说,里面都是赤裸裸地描述权钱、权色交易以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而《西游记》中的官场,却写得相当隐晦,在封建官僚的高压下,作者高明地把抨击封建官场制度转化为神魔之间的斗争,今人读《西游记》,只有通过透视,才能看出其中描写的官场百态。 作者是高明的,他的《西游记》里面的人物关系很简单,不外乎是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四人与众多神仙、鬼怪之间的关系,文章的情节脉络也很清晰,就是写师徒四人如何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可就是在这如此简单的故事情节中,却透视出了另一种文化——官场文化。 官场是错综复杂的,百态横生。从《西游记》里我们可以看到封建官场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官员之间互相踢皮球与官官相护、贿赂与腐朽丛生、凡事都讲究后台靠山、关系网复杂以及官场中的怀恨报复等。 注:①选自张耀南、李柏光、肖伟中 编著的《官场文化》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第1页 一、踢皮球与官官相护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取经路上有时候碰到的妖怪太过邪乎,凭己之力无法降服,只好上天请道行更高的神仙帮忙。在请求援助的过程中,我们便有机会看到神仙们的另外一番面目:不是互相踢皮球就是互相包庇。这种处事的态度与方法,我们现在俗称为关系学,是官场上的一种关系学。有人这样给“关系”一个说法:看不透人情世故,做什么都不灵;深谙关系之道,方能处处游刃有余。 且看《西游记》书中这样的一个例子: 那人(乌鸡国王的魂灵)道:“他的神通广大,官吏情熟,都城隍常与他会酒,海龙王尽与他有亲,东岳天齐是他的好朋友,十代阎罗是他的异兄弟。因此这般,我也无门投告。”三藏道:“陛下,你阴司里既没本事告他,却来我阳世间作甚?”那人道:“师父啊,……夜游神……着我来拜谒师父。他说你手下有一个大徒弟,是齐天大圣,极能斩怪降魔。今来志心拜恳,千乞到我国中,拿住妖魔,辨明邪正,朕当结草衔环,报酬师恩也!”(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十七回) 从下划线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神界的政治关系,和人世间的政治关系是一样的,打官司,讲得是亲戚朋友的关系,自古衙门一个口,有理没钱莫进来,有钱没关系也免谈!官与官结亲,官与官是友,那些地位低下、没有人事的人要打官司,要想扳倒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谈何容易!只有两个字:没门! 这种情况不但在神界鬼界,人间照样也存在。在封建社会,一个人一旦进入了官场,就会千方百计地去结识比自己官大的、地位高的人,并与之或称兄道弟,或沾亲染故,总会绞尽脑汁地攀上点关系,为自己的仕途铺好路子,甚至是一旦自己出了问题,上面也好有人担保庇护。这种现象,即为“官官相护”。平民百姓以及那些小官们被这些人侵害,莫想讨回公道,也无从告起,只能是忍气吞声,含冤饮泣。再看衡阳峪黑水河神的遭遇,讲的就是这种现象: 只见那下湾里走出一个老人,远远的跪下叫:“大圣,黑水河河神叩头。”行者道:“你莫是那棹船的妖邪,又来我么?”那老人磕头滴泪道:“大圣,我不是妖邪,我是这河内真神。那妖精旧年五月间,从西洋海趁大潮来于此处,就与小神交斗。奈我年迈身衰,敌他不过,把我坐的那衡阳峪黑水河神府,就占夺去住了,又伤了我许多水族。我却没奈何,径往海内告他。原来西海龙王是他的母舅,不准我的状子,教我让与他住。我欲启奏上天,奈何神微职小,不能得见玉帝。今闻得大圣到此,特来参拜投生,万望大圣与我出力报冤!”(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十三回) 对于那些饱受欺凌的弱势群体来说,如上面划线的语句,黑水河神伸冤无门,自身又无力报仇,结果往往是会寻找另一条出路:找个英雄替自己出气。于是乎,孙大圣便成为他伸冤昭雪的一根救命稻草,一个可以寄托的希望。在封建社会,这种打抱不平的事常有发生,源头就是为官者的踢皮球或官官相护,不能为民排忧解难,使得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冤屈难申,只好另谋出路。英雄也就应运而生。正所谓官逼着民反,为官者不作为,只顾一己之私,弄得百姓怨声载道。 《西游记》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官场的本质上来讲,这种踢皮球或官官相护其实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又不得罪于人,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想因为一点在他们看来是鸡毛蒜皮的事而影响自己的前程,所以明哲保身。我们再看书中这样一段情节: 如来听说,将慧眼遥观,早已知识,对行者道:“那怪物我虽知之,但不可与你说。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说他,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我这里着法力助你擒他去罢。”(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二回) 如来明明知道青牛是什么妖怪,与何人有关,可是他就偏偏不点破,只叫孙悟空去找太上老君。如此看来,这个如来佛祖的城府是何等的深!他深谙官场中的人际关系学,懂得领导之间要“官官相护”,不要互相拆台,更是不超越彼此的管辖范围,“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清理门户也不需要由他来强出头,况且说不定人家是“故意”放青牛下界去考验唐僧师徒来着,何必为这事去得罪于人呢!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踢皮球”现象了。一个“皮球”, 一个有点刺头的皮球,踢来踢去,谁也不接招,谁也不想也不敢接招,从哪里来的,踢回哪里去,甚至是踢给别人,迂回包抄,往来反复,就是得不出一个结果,白白耗费了时间和精力。上级安排任务踢皮球,下面出事情了踢皮球,同事之间在工作上、处理问题上踢皮球,谁也不想多干活,谁也不想自己吃亏让自己的利益受损,更不因为自己多做了事情出了风头结果招来人家的嫉恨报复,却又得不到上级的赞许和提拔。 二、“潜规则”原来是“显规则” 曾经有一位官员这样定义“潜规则”:“潜规则”是一种不讲原则、不讲法理、不分是非、上不了台面,但在一些社会生活领域却行得通、能管用的行事规则。 这句话说的很精辟,把潜规则的本质揭露了出来。在封建社会,要想在官场上混,要想混出个名堂,不懂得一些“道道儿”是行不通的,是迂腐的表现。“道道儿”就是潜规则,不需要别人点破,但一定是彼此间心知肚明,无师自通。 在《西游记》中,也有不少故事情节反映了“潜规则”的存在。不过,有这么一个情节是这样写的: 阿傩、伽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行者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伽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即叫:“阿傩、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 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穷寒路遥,不曾备得人事。这钵盂乃唐王亲手所赐,教弟子持此,沿路化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万望尊者不鄙轻亵,将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只是以有字真经赐下,庶不孤钦差之意,远涉之劳也。”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 二尊者开口便把话说得很白,伸手向唐僧要人事。然而唐僧师徒欲取真经,沿途跋涉,一路化缘而来,亦不受人家的赠送,哪里会有什么“人事”相送?阿傩、伽叶见捞不到好处,便把无字经蒙师徒四人。后来事情暴露,仍是厚着脸皮讨要“人事”,嘴里还振振有词:“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说得多么理直气壮!就连如来也如是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 如此看来,在如来佛祖那里取真经,是有规矩的,不过这规矩并不是“潜规则”,而是成了名正言顺的“显规则”了。没好处费就想来讨要东西,只能是白纸相送,还谎称“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由此折射出的封建统治阶级蒙百姓的手段是多么的不要脸!伸手要贿赂,赤裸裸地刻画,绝妙的讽刺。 让“潜规则”变成“显规则”,导致社会风气败坏,是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的缘故也。 三、背景是保护伞 一个人在官场上混,混得如意不如意,前景能不能被看好,有没有出头,很大程度上得看这个人有没有背景,背景深不深,后台硬不硬。平步青云和原地踏步甚至是一落千丈肯定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也得归功于“背景”二字。 我说“背景”是一个人在官场上混的保护伞,是因为背景既可以保前程,也可以保性命。有了好背景,前途一片光明,提拔有望;有了好背景,出了问题也可以弄个“保外就医”,就算丢职也能保命。 在《西游记》故事里,孙悟空跟随唐三藏上西天取经途中,数次遭遇邪乎的妖怪,不得已到天竺请如来帮忙解决。我们暂且来看这两次孙悟空上西天请如来降魔的情节: ⑴、孙悟空遭遇大鹏精,如来如是说:“但那三怪,说将起来,也是与我有些亲处……自那混沌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万物有走兽飞禽,走兽以麒麟为之长,飞禽以凤凰为之长。那凤凰又得交合之气,育生孔雀、大鹏。孔雀出世之时最恶,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从他便门而出,恐污真身,是我剖开他脊背,跨上灵山。欲伤他命,当被诸佛劝解,伤孔雀如伤我母,故此留他在灵山会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大鹏与他是一母所生,故此有些亲处。”行者闻言笑道:“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如来道:“那怪须是我去,方可收得”……大鹏金翅雕开口对佛应声叫道:“如来,你怎么使大法力困住我也?”如来道:“你在此处多生孽障,跟我去,有进益之功。”妖精道:“你那里持斋把素,极贫极苦;我这里吃人肉,受用无穷!你若饿坏了我,你有罪愆。”如来道:“我管四大部洲,无数众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节选自《西游记》第七十七回) 我们来分析这个故事情节,大鹏金翅雕和如来有沾亲带故的渊源,所以即使这妖怪之前如何折磨欺侮唐僧师徒,仍然会得到赦免,得到法外开恩,甚至如来还说:“跟我去,有进益之功……我管四大部洲,无数众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看看,这就是有背景的好处!犯了法,又如何?!! 我们再来看孙悟空另外一次请求如来帮忙的情节: ⑵、我佛合掌道:“观音尊者,你看那两个行者,谁是真假?”……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那猕猴闻得如来说出他的本象,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如来见他走时,即令大众下手,早有四菩萨、八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观音、木叉,一齐围绕。孙大圣也要上前,如来道:“悟空休动手,待我与你擒他。”那猕猴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往上便飞。如来将金钵盂撇起去,正盖着那蜂儿,落下来。大众不知,以为走了,如来笑云:“大众休言,妖精未走,见在我这钵盂之下。”大众一发上前,把钵盂揭起,果然见了本象,是一个六耳猕猴。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如来不忍,道声:“善哉!善哉!”大圣道:“如来不该慈悯他,他打伤我师父,抢夺我包袱,依律问他个得财伤人,白昼抢夺,也该个斩罪哩!”如来道:“你自快去保护唐僧来此求经罢。”(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八回)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六耳猕猴死于孙悟空的金箍棒下。同样是妖怪,同样是孙悟空对付不了而求救于如来,可是为什么六耳猕猴的命运和大鹏金翅雕的命运竟如此不同?一个犯了罪不但能够赦免,还能够“有进益之功,可以先祭汝口”;而另一个犯了罪,却只能就地正法,毫不足惜。 出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就是有无背景的缘故。一个是如来的娘舅,一个是不入类的化外之猴,其命运当然会不同!大鹏金翅雕作难,如来是好言劝慰,许下诺言;而六耳猕猴作难呢,如来先是明知故问地询问观音谁真谁假,继而恼羞成怒地下令大伙动手,待妖精被悟空打死时,又假惺惺地不忍道:“善哉善哉!”面对这两种结果,旁人作何感想呢?就连孙悟空如此叛逆,也不多言语,返身继续保唐僧去了。 如来佛祖是西天的最高统治者,法力无边。他所说的话就是圣旨,所作出的`决定人人都必须服从,心不服也得口服,没人敢反抗。这就是权力的好处,权力可以使一个人欲望膨胀,为所欲为。如来想赦免谁想打死谁,就在于他的一张嘴。正事有这等利害关系,谁不想拼了命和他结交攀关系呢!有了如来作背景做靠山,即使下界为妖害人,也不是不可以的。 神界犹如此,人间何以堪! 四、关于山神土地与妖怪 那行者打了一会,打出一伙穷神来,都披一片,挂一片,裩无裆,裤无口的,跪在山前,叫:“大圣,山神土地来见……那洞里有一个魔王,神通广大,常常的把我们山神土地拿了去,烧火顶门,黑夜与他提铃喝号。小妖儿又讨甚么常例钱……把我们头也摩光了,弄得我们少香没纸,血食全无,一个个衣不充身,食不充口……”行者道:“汝等乃是阴鬼之仙,有何钱钞?”众神道:“正是没钱与他,只得捉几个山獐野鹿,早晚间打点群精;若是没物相送,就要来拆庙宇,剥衣裳,搅得我等不得安生!万望大圣与我等剿除此怪,拯救山上生灵。”(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十回) 山神土地本是一方管理治安的官员,可是在《西游记》里,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一旦一座山头有了妖魔入住,那这里的山神土地就一个个变得畏畏缩缩,不要说管治抵抗,就连上告的勇气都没有了,甚至是任由妖魔欺凌宰割,天天忍气吞声,颜面扫地,只一味地企盼有人来搭救。如上面材料中的山神土地,被红孩儿百般ling辱,连一点反抗的勇气都没有了。虽说自身的力量不足与红孩儿抵抗,可是也不懂上天入地寻求帮助,只是愚昧地等待有人搭救。好不容易来了个孙悟空,便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了。 在我看来,作者在书中反复多次地安排这样的情节是有深意的。山神土地就好似人间的地方官员,妖魔鬼怪就犹如地方上的黑恶势力。有多少的地方官打黑除恶不力,不但没法保境安民,连自个儿也被那些黑恶势力的操纵了,任由恶魔为非作歹残害百姓。更有甚者,有些官员还助纣为虐,充当这些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搞得乌烟瘴气,民怨沸腾。 当然,也有一些官员,不肯与黑恶势力同流合污,却没有办法治理这些害人毒瘤,采取听之任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黑道横行,天天只盼望上级会派人来处理,而不是自己积极主动地寻找办法解决。这样的态度,虽不似那些与之同流合污为虎作伥的官员,但这种“不作为”的为官态度照样也没法使百姓安居乐业。 五、你犯我一尺,我犯你一丈 唐僧师徒上西天取经目的是为了救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南赡部洲的人民,是一种纯粹的义举。根据如来的说法,取经路上所有的妖怪,都是他们故意设置的,是为了考验唐僧师徒的取经的诚心,也为了凑足九九八十一难。然而,就是这样纯粹的义举,为了解救南瞻部洲的人民的动机,在我看来,却是一场政治,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报复。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几个例子,就可以明白了: 行者道:“菩萨,这是你坐下的一个青毛狮子,却怎么走将来成精,你就不收服他?” 菩萨道:“悟空,他不曾走,他是佛旨差来的。”行者道:“这畜类成精,侵夺帝位,还奉佛旨差来。似老孙保唐僧受苦,就该领几道敕书!”菩萨道:“你不知道;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差我来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汉。因是不可原身相见,变做一种凡僧,问他化些斋供。被吾几句言语相难,他不识我是个好人,把我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亏六甲金身救我归西,奏与如来、如来将此怪令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吾三日水灾之恨。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得汝等来此,成了功绩。”行者道:“你虽报了甚么一饮一啄的私仇,但那怪物不知害了多少人也”。(选自《西游记》第三十九回) 菩萨由于一己之仇,便要教一国之民受苦难。俗言一人做事一人当,乌鸡国王将菩萨浸入河水,理应由国王一人承担此罪过,可是,我佛慈悲,却教妖怪篡了国王的位,霸占了他的后宫,害了不知多少百姓!更有甚者,有天竺国凤仙郡一案: 玉帝道:“那厮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监观万天,浮游三界,驾至他方,见那上官正不仁,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朕即立以三事,在于披香殿内。汝等引孙悟空去看,若三事倒断,即降旨与他;如不倒断,且休管闲事。”(节选自《西游记》第八十七回) 玉帝因凤仙郡侯三年前的一次过失,触犯天颜,惩罚凤仙郡三年不下一滴雨,结果呢?受苦的当然是黎民百姓,使得当地“连年亢旱,累岁干荒,民田菑而军地薄,河道浅而沟浍空。井中无水,泉底无津。富室聊以全生,穷民难以活命。斗粟百金之价,束薪五两之资。十岁女易米三升,五岁男随人带去。城中惧法,典衣当物以存身;乡下欺公,打劫吃人而顾命”。 百姓有何罪?因为皇帝郡侯的过失,却要老百姓来承担痛苦,天理何在?就是这样残害百姓的作为,却还要美其名曰“考验唐僧师徒的九九八十一难”,考验固然需要,却为何要搭上黎民百姓的身家性命?其实不然,考验是假,报复是真。考验只是一个借口,报复一己之仇方才是目的。官场险恶,为了达到目的而玩弄手段权术,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此乃“权”之过也。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领导要惩治下属,总会找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即使是莫须有罪名。在封建社会,官场上尔虞我诈的事多了,统治者往往凭着自己的喜好来处罚下属,完全没有法理可言,就像上面例子中的玉帝、菩萨,为了报私仇,便纵容自己的爪牙胡作非为,报的私仇之快,也陷百姓于苦难之中。 六、尾声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也是一部官场小说。冷眼看书中各色人物的乖张举止,影射的是封建官场的险恶,人世的炎凉,社会的腐朽。小说运用象征主义以及暗喻的手法,讽刺了为官者的虚伪与冷酷,口口声声说是救民於水火之中,仔细分析开来,却是为了一己的利益,才无故生端些是非出来而已。所以说,在官场上,神亦是鬼怪,鬼怪也可以是神。 一部《西游记》,道出了官场之百态。 参考文献: [1] 张耀南、李柏光、肖伟中等。 《官场文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2] 陆 钦。名家解读《西游记》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

反映了普通民众反抗封建统治的精神!玉皇大帝是封建统治者的象征,孙悟空是普通民众的化身!

关于西游记的毕业论文

在我读过的书里我最喜欢《西游记》,因为这是明代着名的文学家吴承恩写的.我不仅仅喜欢里面精彩绝伦的神魔武打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还喜欢这本书给我们做人的启示.自从我读懂这本书的时候,我受益匪浅,知道了人处于社会该如何做人的方法. 要想剖析这本书的内涵,就要找到一只眼睛——分析故事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他们的性格特征以及面对危难时的不同态度. 在这部书里有四个主要人物,转世的金蝉子唐僧,美猴王孙悟空,天蓬元帅猪八戒,卷帘大将沙僧. 唐僧是取经队伍里的领导人物.但是在四个人中他是能力最弱的,甚至还是个累赘.在吴承恩的笔下并不是要褒奖他,而对他是大大的批评了.取经路 上,他显得十分窝囊,每次遇到妖魔鬼怪侵袭,他总是束手无策,吓得滚下马鞍来,次次遇险都需要徒弟来救.只要一离开徒弟,便寸步难行.他没有一双慧眼,即 使妖怪站在他面前他也认不出来.在徒弟正要打死妖怪的时候,他横加阻拦.便酿成了白骨精一战气走悟空的悲剧.唐僧就这样是非不分.但是作为领导人物,他也 有自己的优点——坚定不移,始终坚守信念.明知前方路途危险重重,也要走过去.勇往直前是他最严谨的态度.面对女色的诱惑,他也不动心.对于徒儿,他有时 也能十分细腻的关心.在西天取经的重任上,他是最坚定的人. 唐僧我们是要为他翘起大拇指的.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坚忍不拔,始终如一.对于一件事应该至始至终的做下去,不应该半途而废.即使遇到了危 险要学会勇敢,永不言退缩和放弃.唐僧的缺点是值得警醒的,应该学会自立,不能事事依赖他人的帮助,要用自己的能力去做好每一件事.面对坏人,要有一双亮 眼,看清他们的面目,不能轻易的相信他们.不能感化的要勇于消灭他们. 孙悟空是我最喜欢的神话人物,他有“斗战胜佛”的称号,说明他十分的英勇善战.是的!取经队伍里他是斩妖除魔的主力.我喜欢他的嫉恶如仇,他的勇敢正直,顽皮与热爱自由的品格.还有他的一双火眼金睛. 孙悟空我们是一定要学习的.我们要有他那样的精神风貌,面对敌人的进攻,勇于挑战,而且是他那样的智慧挑战.斩尽一切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坏人. 做事情,要有孙悟空的果断,说做就做,不要明日复明日般的堕落.以后我们长大了,总要立足社会,就需要一双“火眼金睛”.要看清人心险恶,看清自己的路该 如何走,如何选择正确的路,避免误入歧途,悔恨终身. 猪八戒缺点十分多,好色,贪吃贪睡,逃跑的时候很多.不过他也是一个心地不坏的人,取经路上一些脏活累活他都干.与妖精作战的紧要关头,他总会有责任心的留下来顽强作战.他也十分聪明,师父被抓走了,他演绎了一幕精彩的“义激美猴王”,最终救了身陷囚笼的师父. 猪八戒我也要翘起大拇指,对于自卑的人来讲是该好好学习的.在我看的西游记里猪八戒尽是缺点,但是细细看来,优点也很多嘛!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 自己的缺点,也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像猪八戒一样自信的做人,展现自信的笑容,到最后,因为自己的努力得了个净坛使者.所以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终究会取得一份属于自己的成功. 沙僧我是比较喜欢的,喜欢他的正直憨厚,老实勤恳,任劳任怨,他就像老黄牛一样的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从来没有一句怨言,为取经立下了汗马 功劳.我还欣赏他的胸怀与集体的责任感,在取经队伍遇到内讧时他总是当着润滑油的角色,尽力解除师兄弟的误会.尽管他在《西游记》里的戏份很少,但是我我 也要送给他主角一样的掌声. 沙僧的品格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我们这浮夸的一代少年.我们要学沙僧做人的低调,他的谦虚.因为在这个社会,张扬的人总是会翻船的.与此同 时做人也要像沙僧一样的厚道.因为人与人需要的是信任和坦诚,而不是勾心斗角,只有对别人有一颗真诚的心,自己才会受到众人的欢迎.即使像沙僧一样并不显 眼,但是却在别人的心中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形象. 在《西游记》里衬托正义的当然还有邪恶了.那些形形色色的妖魔都想吃掉唐僧,但是到最后都被消灭了,这告诉我们邪恶的力量总是胜不过正义的力量.即使再强大,也会被镇压.这同样告诉我们遇到邪恶的力量,只要一直勇敢的斗争下去,到最后,一定会取得一片光明的蓝天. 不过看透了《西游记》,细细品味这些妖怪的的内心与它们的行为,便会与鲁迅先生有同感——神魔皆有情,精魅亦通世故.它们有着人一样的感情.令 我感受最深的是铁扇公主.她为了被擒的丈夫牛魔王,放下了心中的仇恨,把芭蕉扇借给了孙悟空.纵看妖魔,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在亲人面对危险时甘愿舍弃一 切,这就是亲情的力量.所以在我们眼里的那些毫无人性的妖怪其实同人一样也是情感动物,只不过殊途同归,走的路不同罢了! 这是《西游记》里隐藏的最深的一点.当我读懂它时,便能知道这个世界最广阔的是人性,是人的情感,是本质最美好的亲情.亲情能够战胜一切,就像 铁石心肠的铁扇公主为了亲情能够放下妖魔的仇恨.这告诉我们在我们这个社会里纵然还有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但他们的本性并不坏,不能一味 的用强制手段来使他们变好.要用人类最美的情感去感化他们的心,才能把我们这个社会建设得更好,更和谐. 读了《西游记》感慨颇深,有勇敢顽强的正义者,有普度众人的神佛,也有一些妖魔鬼怪.其中一些有血有肉的东西是需要我们用心去读懂的.一本书的 灵魂就是能否给人读书的启迪.而我最喜爱的《西游记》给了我最大的人生启示,让我学会了如何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生存下去,既不影响他人,也不伤害了自己.我 相信这本流传了几百年的《西游记》,经过我的不断阅读还会给我带来新的人生启示呢!

四大名著的毕业论文是最好写的,因为角度很多,视角也不少。比较麻烦的就是因为研究的人多,论文也多,要经过原创性检测的时候很麻烦。所以建议你只看名著,对于自己喜欢、疑惑或者和你擅长领域相关的东西着手,写论文,不要去搜别人的论文。

从《西游记》透视官场百态 毕业论文对很多没写过论文的同学来说,可是件难事。下面为大家收集了一篇从《西游记》透视官场百态-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西游记》不但是一部神魔小说,更是一部官场小说。然而,把它作为官场小说来研究的较之甚少。本文试就把《西游记》作为一部官场小说来论述,描写出了封建官场的虚伪与罪恶,以及统治阶级的残暴与冷酷。 【关键词】西游记 官场 百态 前 言 熟读《西游记》之后,从原本的对僧徒四人以及众仙、妖的爱憎中超脱出来,隐约看到了它的另外一个牵着全文的脉络,那就是“官场”两字。 对《西游记》的研究,自从它问世以来就从未间断过,特别是对书中人物的研究,如对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甚至是对各个神仙菩萨的研究,可谓是众说纷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有的专家学者说《西游记》其实就是一部官场小说,之前我总是将信将疑,好端端的一部神魔小说,凭什么要硬生生地和官场扯上关系呢!偶尔浏览的几个专家的观点也觉得未免有点牵强附会。可是,当自己真正以研究的眼光来审视时,以超脱普通的爱憎情感来重新细读《西游记》之后,隐隐约约中,也看出来书中所描绘的僧徒与神妖之间的关系确乎道出了官场之百态。 自古以来,官场,就是一个让人感到神秘邪乎而又敬畏的地方,里面总是有很多的故事和丰富的内容。同样,《西游记》也是如此,书中描写的神灵妖魔,与封建社会的愚昧迷信思想以及“家天下”的封建官场制度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到神秘邪乎,而且畏惧。 然而,官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曾经看到一本书中这样描述官场:官场没有裁判,谁叫得最响,谁就是歌唱家;谁先到达终点,谁就是冠军。然而,叫得最响的,未必是唱得最好的;得了冠军的,未必是跑得最快的。官场永远只有结果,没有过程,不分春夏秋冬①。 这段关于对“官场”的定义,可谓是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官场的本质。我曾经看过许多官场小说,里面都是赤裸裸地描述权钱、权色交易以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而《西游记》中的官场,却写得相当隐晦,在封建官僚的高压下,作者高明地把抨击封建官场制度转化为神魔之间的斗争,今人读《西游记》,只有通过透视,才能看出其中描写的官场百态。 作者是高明的,他的《西游记》里面的人物关系很简单,不外乎是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四人与众多神仙、鬼怪之间的关系,文章的情节脉络也很清晰,就是写师徒四人如何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可就是在这如此简单的故事情节中,却透视出了另一种文化——官场文化。 官场是错综复杂的,百态横生。从《西游记》里我们可以看到封建官场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官员之间互相踢皮球与官官相护、贿赂与腐朽丛生、凡事都讲究后台靠山、关系网复杂以及官场中的怀恨报复等。 注:①选自张耀南、李柏光、肖伟中 编著的《官场文化》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第1页 一、踢皮球与官官相护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取经路上有时候碰到的妖怪太过邪乎,凭己之力无法降服,只好上天请道行更高的神仙帮忙。在请求援助的过程中,我们便有机会看到神仙们的另外一番面目:不是互相踢皮球就是互相包庇。这种处事的态度与方法,我们现在俗称为关系学,是官场上的一种关系学。有人这样给“关系”一个说法:看不透人情世故,做什么都不灵;深谙关系之道,方能处处游刃有余。 且看《西游记》书中这样的一个例子: 那人(乌鸡国王的魂灵)道:“他的神通广大,官吏情熟,都城隍常与他会酒,海龙王尽与他有亲,东岳天齐是他的好朋友,十代阎罗是他的异兄弟。因此这般,我也无门投告。”三藏道:“陛下,你阴司里既没本事告他,却来我阳世间作甚?”那人道:“师父啊,……夜游神……着我来拜谒师父。他说你手下有一个大徒弟,是齐天大圣,极能斩怪降魔。今来志心拜恳,千乞到我国中,拿住妖魔,辨明邪正,朕当结草衔环,报酬师恩也!”(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十七回) 从下划线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神界的政治关系,和人世间的政治关系是一样的,打官司,讲得是亲戚朋友的关系,自古衙门一个口,有理没钱莫进来,有钱没关系也免谈!官与官结亲,官与官是友,那些地位低下、没有人事的人要打官司,要想扳倒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谈何容易!只有两个字:没门! 这种情况不但在神界鬼界,人间照样也存在。在封建社会,一个人一旦进入了官场,就会千方百计地去结识比自己官大的、地位高的人,并与之或称兄道弟,或沾亲染故,总会绞尽脑汁地攀上点关系,为自己的仕途铺好路子,甚至是一旦自己出了问题,上面也好有人担保庇护。这种现象,即为“官官相护”。平民百姓以及那些小官们被这些人侵害,莫想讨回公道,也无从告起,只能是忍气吞声,含冤饮泣。再看衡阳峪黑水河神的遭遇,讲的就是这种现象: 只见那下湾里走出一个老人,远远的跪下叫:“大圣,黑水河河神叩头。”行者道:“你莫是那棹船的妖邪,又来我么?”那老人磕头滴泪道:“大圣,我不是妖邪,我是这河内真神。那妖精旧年五月间,从西洋海趁大潮来于此处,就与小神交斗。奈我年迈身衰,敌他不过,把我坐的那衡阳峪黑水河神府,就占夺去住了,又伤了我许多水族。我却没奈何,径往海内告他。原来西海龙王是他的母舅,不准我的状子,教我让与他住。我欲启奏上天,奈何神微职小,不能得见玉帝。今闻得大圣到此,特来参拜投生,万望大圣与我出力报冤!”(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十三回) 对于那些饱受欺凌的弱势群体来说,如上面划线的语句,黑水河神伸冤无门,自身又无力报仇,结果往往是会寻找另一条出路:找个英雄替自己出气。于是乎,孙大圣便成为他伸冤昭雪的一根救命稻草,一个可以寄托的希望。在封建社会,这种打抱不平的事常有发生,源头就是为官者的踢皮球或官官相护,不能为民排忧解难,使得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冤屈难申,只好另谋出路。英雄也就应运而生。正所谓官逼着民反,为官者不作为,只顾一己之私,弄得百姓怨声载道。 《西游记》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官场的本质上来讲,这种踢皮球或官官相护其实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又不得罪于人,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想因为一点在他们看来是鸡毛蒜皮的事而影响自己的前程,所以明哲保身。我们再看书中这样一段情节: 如来听说,将慧眼遥观,早已知识,对行者道:“那怪物我虽知之,但不可与你说。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说他,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我这里着法力助你擒他去罢。”(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二回) 如来明明知道青牛是什么妖怪,与何人有关,可是他就偏偏不点破,只叫孙悟空去找太上老君。如此看来,这个如来佛祖的城府是何等的深!他深谙官场中的人际关系学,懂得领导之间要“官官相护”,不要互相拆台,更是不超越彼此的管辖范围,“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清理门户也不需要由他来强出头,况且说不定人家是“故意”放青牛下界去考验唐僧师徒来着,何必为这事去得罪于人呢!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踢皮球”现象了。一个“皮球”, 一个有点刺头的皮球,踢来踢去,谁也不接招,谁也不想也不敢接招,从哪里来的,踢回哪里去,甚至是踢给别人,迂回包抄,往来反复,就是得不出一个结果,白白耗费了时间和精力。上级安排任务踢皮球,下面出事情了踢皮球,同事之间在工作上、处理问题上踢皮球,谁也不想多干活,谁也不想自己吃亏让自己的利益受损,更不因为自己多做了事情出了风头结果招来人家的嫉恨报复,却又得不到上级的赞许和提拔。 二、“潜规则”原来是“显规则” 曾经有一位官员这样定义“潜规则”:“潜规则”是一种不讲原则、不讲法理、不分是非、上不了台面,但在一些社会生活领域却行得通、能管用的行事规则。 这句话说的很精辟,把潜规则的本质揭露了出来。在封建社会,要想在官场上混,要想混出个名堂,不懂得一些“道道儿”是行不通的,是迂腐的表现。“道道儿”就是潜规则,不需要别人点破,但一定是彼此间心知肚明,无师自通。 在《西游记》中,也有不少故事情节反映了“潜规则”的存在。不过,有这么一个情节是这样写的: 阿傩、伽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行者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伽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即叫:“阿傩、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 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穷寒路遥,不曾备得人事。这钵盂乃唐王亲手所赐,教弟子持此,沿路化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万望尊者不鄙轻亵,将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只是以有字真经赐下,庶不孤钦差之意,远涉之劳也。”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 二尊者开口便把话说得很白,伸手向唐僧要人事。然而唐僧师徒欲取真经,沿途跋涉,一路化缘而来,亦不受人家的赠送,哪里会有什么“人事”相送?阿傩、伽叶见捞不到好处,便把无字经蒙师徒四人。后来事情暴露,仍是厚着脸皮讨要“人事”,嘴里还振振有词:“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说得多么理直气壮!就连如来也如是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 如此看来,在如来佛祖那里取真经,是有规矩的,不过这规矩并不是“潜规则”,而是成了名正言顺的“显规则”了。没好处费就想来讨要东西,只能是白纸相送,还谎称“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由此折射出的封建统治阶级蒙百姓的手段是多么的不要脸!伸手要贿赂,赤裸裸地刻画,绝妙的讽刺。 让“潜规则”变成“显规则”,导致社会风气败坏,是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的缘故也。 三、背景是保护伞 一个人在官场上混,混得如意不如意,前景能不能被看好,有没有出头,很大程度上得看这个人有没有背景,背景深不深,后台硬不硬。平步青云和原地踏步甚至是一落千丈肯定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也得归功于“背景”二字。 我说“背景”是一个人在官场上混的保护伞,是因为背景既可以保前程,也可以保性命。有了好背景,前途一片光明,提拔有望;有了好背景,出了问题也可以弄个“保外就医”,就算丢职也能保命。 在《西游记》故事里,孙悟空跟随唐三藏上西天取经途中,数次遭遇邪乎的妖怪,不得已到天竺请如来帮忙解决。我们暂且来看这两次孙悟空上西天请如来降魔的情节: ⑴、孙悟空遭遇大鹏精,如来如是说:“但那三怪,说将起来,也是与我有些亲处……自那混沌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万物有走兽飞禽,走兽以麒麟为之长,飞禽以凤凰为之长。那凤凰又得交合之气,育生孔雀、大鹏。孔雀出世之时最恶,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从他便门而出,恐污真身,是我剖开他脊背,跨上灵山。欲伤他命,当被诸佛劝解,伤孔雀如伤我母,故此留他在灵山会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大鹏与他是一母所生,故此有些亲处。”行者闻言笑道:“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如来道:“那怪须是我去,方可收得”……大鹏金翅雕开口对佛应声叫道:“如来,你怎么使大法力困住我也?”如来道:“你在此处多生孽障,跟我去,有进益之功。”妖精道:“你那里持斋把素,极贫极苦;我这里吃人肉,受用无穷!你若饿坏了我,你有罪愆。”如来道:“我管四大部洲,无数众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节选自《西游记》第七十七回) 我们来分析这个故事情节,大鹏金翅雕和如来有沾亲带故的渊源,所以即使这妖怪之前如何折磨欺侮唐僧师徒,仍然会得到赦免,得到法外开恩,甚至如来还说:“跟我去,有进益之功……我管四大部洲,无数众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看看,这就是有背景的好处!犯了法,又如何?!! 我们再来看孙悟空另外一次请求如来帮忙的情节: ⑵、我佛合掌道:“观音尊者,你看那两个行者,谁是真假?”……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那猕猴闻得如来说出他的本象,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如来见他走时,即令大众下手,早有四菩萨、八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观音、木叉,一齐围绕。孙大圣也要上前,如来道:“悟空休动手,待我与你擒他。”那猕猴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往上便飞。如来将金钵盂撇起去,正盖着那蜂儿,落下来。大众不知,以为走了,如来笑云:“大众休言,妖精未走,见在我这钵盂之下。”大众一发上前,把钵盂揭起,果然见了本象,是一个六耳猕猴。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如来不忍,道声:“善哉!善哉!”大圣道:“如来不该慈悯他,他打伤我师父,抢夺我包袱,依律问他个得财伤人,白昼抢夺,也该个斩罪哩!”如来道:“你自快去保护唐僧来此求经罢。”(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八回)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六耳猕猴死于孙悟空的金箍棒下。同样是妖怪,同样是孙悟空对付不了而求救于如来,可是为什么六耳猕猴的命运和大鹏金翅雕的命运竟如此不同?一个犯了罪不但能够赦免,还能够“有进益之功,可以先祭汝口”;而另一个犯了罪,却只能就地正法,毫不足惜。 出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就是有无背景的缘故。一个是如来的娘舅,一个是不入类的化外之猴,其命运当然会不同!大鹏金翅雕作难,如来是好言劝慰,许下诺言;而六耳猕猴作难呢,如来先是明知故问地询问观音谁真谁假,继而恼羞成怒地下令大伙动手,待妖精被悟空打死时,又假惺惺地不忍道:“善哉善哉!”面对这两种结果,旁人作何感想呢?就连孙悟空如此叛逆,也不多言语,返身继续保唐僧去了。 如来佛祖是西天的最高统治者,法力无边。他所说的话就是圣旨,所作出的`决定人人都必须服从,心不服也得口服,没人敢反抗。这就是权力的好处,权力可以使一个人欲望膨胀,为所欲为。如来想赦免谁想打死谁,就在于他的一张嘴。正事有这等利害关系,谁不想拼了命和他结交攀关系呢!有了如来作背景做靠山,即使下界为妖害人,也不是不可以的。 神界犹如此,人间何以堪! 四、关于山神土地与妖怪 那行者打了一会,打出一伙穷神来,都披一片,挂一片,裩无裆,裤无口的,跪在山前,叫:“大圣,山神土地来见……那洞里有一个魔王,神通广大,常常的把我们山神土地拿了去,烧火顶门,黑夜与他提铃喝号。小妖儿又讨甚么常例钱……把我们头也摩光了,弄得我们少香没纸,血食全无,一个个衣不充身,食不充口……”行者道:“汝等乃是阴鬼之仙,有何钱钞?”众神道:“正是没钱与他,只得捉几个山獐野鹿,早晚间打点群精;若是没物相送,就要来拆庙宇,剥衣裳,搅得我等不得安生!万望大圣与我等剿除此怪,拯救山上生灵。”(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十回) 山神土地本是一方管理治安的官员,可是在《西游记》里,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一旦一座山头有了妖魔入住,那这里的山神土地就一个个变得畏畏缩缩,不要说管治抵抗,就连上告的勇气都没有了,甚至是任由妖魔欺凌宰割,天天忍气吞声,颜面扫地,只一味地企盼有人来搭救。如上面材料中的山神土地,被红孩儿百般ling辱,连一点反抗的勇气都没有了。虽说自身的力量不足与红孩儿抵抗,可是也不懂上天入地寻求帮助,只是愚昧地等待有人搭救。好不容易来了个孙悟空,便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了。 在我看来,作者在书中反复多次地安排这样的情节是有深意的。山神土地就好似人间的地方官员,妖魔鬼怪就犹如地方上的黑恶势力。有多少的地方官打黑除恶不力,不但没法保境安民,连自个儿也被那些黑恶势力的操纵了,任由恶魔为非作歹残害百姓。更有甚者,有些官员还助纣为虐,充当这些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搞得乌烟瘴气,民怨沸腾。 当然,也有一些官员,不肯与黑恶势力同流合污,却没有办法治理这些害人毒瘤,采取听之任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黑道横行,天天只盼望上级会派人来处理,而不是自己积极主动地寻找办法解决。这样的态度,虽不似那些与之同流合污为虎作伥的官员,但这种“不作为”的为官态度照样也没法使百姓安居乐业。 五、你犯我一尺,我犯你一丈 唐僧师徒上西天取经目的是为了救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南赡部洲的人民,是一种纯粹的义举。根据如来的说法,取经路上所有的妖怪,都是他们故意设置的,是为了考验唐僧师徒的取经的诚心,也为了凑足九九八十一难。然而,就是这样纯粹的义举,为了解救南瞻部洲的人民的动机,在我看来,却是一场政治,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报复。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几个例子,就可以明白了: 行者道:“菩萨,这是你坐下的一个青毛狮子,却怎么走将来成精,你就不收服他?” 菩萨道:“悟空,他不曾走,他是佛旨差来的。”行者道:“这畜类成精,侵夺帝位,还奉佛旨差来。似老孙保唐僧受苦,就该领几道敕书!”菩萨道:“你不知道;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差我来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汉。因是不可原身相见,变做一种凡僧,问他化些斋供。被吾几句言语相难,他不识我是个好人,把我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亏六甲金身救我归西,奏与如来、如来将此怪令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吾三日水灾之恨。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得汝等来此,成了功绩。”行者道:“你虽报了甚么一饮一啄的私仇,但那怪物不知害了多少人也”。(选自《西游记》第三十九回) 菩萨由于一己之仇,便要教一国之民受苦难。俗言一人做事一人当,乌鸡国王将菩萨浸入河水,理应由国王一人承担此罪过,可是,我佛慈悲,却教妖怪篡了国王的位,霸占了他的后宫,害了不知多少百姓!更有甚者,有天竺国凤仙郡一案: 玉帝道:“那厮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监观万天,浮游三界,驾至他方,见那上官正不仁,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朕即立以三事,在于披香殿内。汝等引孙悟空去看,若三事倒断,即降旨与他;如不倒断,且休管闲事。”(节选自《西游记》第八十七回) 玉帝因凤仙郡侯三年前的一次过失,触犯天颜,惩罚凤仙郡三年不下一滴雨,结果呢?受苦的当然是黎民百姓,使得当地“连年亢旱,累岁干荒,民田菑而军地薄,河道浅而沟浍空。井中无水,泉底无津。富室聊以全生,穷民难以活命。斗粟百金之价,束薪五两之资。十岁女易米三升,五岁男随人带去。城中惧法,典衣当物以存身;乡下欺公,打劫吃人而顾命”。 百姓有何罪?因为皇帝郡侯的过失,却要老百姓来承担痛苦,天理何在?就是这样残害百姓的作为,却还要美其名曰“考验唐僧师徒的九九八十一难”,考验固然需要,却为何要搭上黎民百姓的身家性命?其实不然,考验是假,报复是真。考验只是一个借口,报复一己之仇方才是目的。官场险恶,为了达到目的而玩弄手段权术,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此乃“权”之过也。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领导要惩治下属,总会找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即使是莫须有罪名。在封建社会,官场上尔虞我诈的事多了,统治者往往凭着自己的喜好来处罚下属,完全没有法理可言,就像上面例子中的玉帝、菩萨,为了报私仇,便纵容自己的爪牙胡作非为,报的私仇之快,也陷百姓于苦难之中。 六、尾声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也是一部官场小说。冷眼看书中各色人物的乖张举止,影射的是封建官场的险恶,人世的炎凉,社会的腐朽。小说运用象征主义以及暗喻的手法,讽刺了为官者的虚伪与冷酷,口口声声说是救民於水火之中,仔细分析开来,却是为了一己的利益,才无故生端些是非出来而已。所以说,在官场上,神亦是鬼怪,鬼怪也可以是神。 一部《西游记》,道出了官场之百态。 参考文献: [1] 张耀南、李柏光、肖伟中等。 《官场文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2] 陆 钦。名家解读《西游记》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但我认为,《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唐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管如此,《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而且,这里的人物也给现代管理学带来很多值得参考的价值。

西游记的毕业论文题目

四大名著的毕业论文是最好写的,因为角度很多,视角也不少。比较麻烦的就是因为研究的人多,论文也多,要经过原创性检测的时候很麻烦。所以建议你只看名著,对于自己喜欢、疑惑或者和你擅长领域相关的东西着手,写论文,不要去搜别人的论文。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第一号人物,他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了斗争精神,最受读者喜爱。孙悟空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大闹天宫是他的一段光荣历史;后来他参加取经队伍,尽管头上戴着金箍,不能完全自由行动,但他的火眼睛能够看透一切,手上的金箍棒威力无穷,他始终是战胜妖魔鬼怪的战斗主力,最后得到一个“斗战胜佛”的光荣称号。毛泽东有两句诗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精辟地道出了这位神猴的本质特点。最能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的故事是《大闹天宫》;《三借芭蕉扇》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他的聪明;《三打白骨精》可见他的嫉恶如仇,除恶务尽。 马克思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孙悟空的种种“神通”,正包含了古人对自身力量增长的幻想和对征服自然的自信。孙悟空是中国人心目中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英雄。 与孙悟空相映成趣的是他的师弟猪八戒,他身上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同时也有很多引人发笑的东西。取经路上的脏活、累活如挑行李、背死尸、埋人头、扫垃圾等等,都是他来干,不过只要有机会他就偷懒睡大觉;与妖精们斗起来猪八戒也是十分勇敢的,但也有时会借出恭(上厕所)逃避战斗。猪八戒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身上的许多小毛病:好吃贪睡,爱占便宜,嫉妒心强,喜欢拨弄是非,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他有时耍点小聪明,结果反而坏了大事。但猪八戒还是一个好人,他憨厚纯朴,没有害人之心,并且终于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写一个弱点很多的人物而能讨人喜欢,让人记住,是很不容易的。 和孙悟空、猪八戒这一猴一猪比较起来,第三位徒弟沙和尚显得故事较少,生气不足。但他乃是不可或缺的配角,当孙行者和八戒闹矛盾的时候,须由他出来劝说调解,两位师兄外出时,由他陪伴师傅。如果没有这一个徒弟,唐僧就危险了,经也取不成。 唐玄奘历史上确有其人,而小说中的唐僧则是一个由作家创造出来的全新的艺术形象。他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心地善良,信仰坚定,明知到西天去必然会碰到许多艰难险阻,“吉凶难定”,但仍然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也不管外界有多少诱惑,他从来没有动摇过。但另一方面,这个唐僧又是相当窝囊的人物,一碰到妖魔鬼怪,他总是一筹莫展,滚下马鞍,涕泪交流,一旦离开了徒弟,他就连饭也吃不上。最糟糕的是他太糊涂太慈悲了,孙悟空主动除妖时,唐僧总是斥为“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不知好歹”,甚至闭上眼大念其紧箍咒,使孙悟空无法去战斗除妖,结果自己往往遭灾受罪。唐僧本来是去西天取经的领导人,但小说中对他批评得很厉害。这就表明《西游记》并不宣扬宗教,不过是利用取经一事作为叙述故事的框架而已。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2、微信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创作3、从"内""外"之争到文化诗学--文化诗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语言学转向述评4、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5、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6、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7、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8、中国古代文学的重数传统与数理美--兼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9、再论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与方法10、"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11、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12、学科史·研究史·学术史--国学与古代文学关系的三个视角13、困窘与出路:古代文学研究"文化学转向"的背后1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点滴思考15、论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及其呈现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6 柳永词的雅和俗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14 《水浒传》主题辨析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42 论二晏词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50 贾谊论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53 汉乐府诗分析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62 《西厢记》的传播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68 牡丹亭》的传播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91 论归有光的散文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97 《金瓶梅》人物论 98论纳兰性德词99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西游记的毕业论文的结论

从《西游记》透视官场百态 毕业论文对很多没写过论文的同学来说,可是件难事。下面为大家收集了一篇从《西游记》透视官场百态-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西游记》不但是一部神魔小说,更是一部官场小说。然而,把它作为官场小说来研究的较之甚少。本文试就把《西游记》作为一部官场小说来论述,描写出了封建官场的虚伪与罪恶,以及统治阶级的残暴与冷酷。 【关键词】西游记 官场 百态 前 言 熟读《西游记》之后,从原本的对僧徒四人以及众仙、妖的爱憎中超脱出来,隐约看到了它的另外一个牵着全文的脉络,那就是“官场”两字。 对《西游记》的研究,自从它问世以来就从未间断过,特别是对书中人物的研究,如对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甚至是对各个神仙菩萨的研究,可谓是众说纷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有的专家学者说《西游记》其实就是一部官场小说,之前我总是将信将疑,好端端的一部神魔小说,凭什么要硬生生地和官场扯上关系呢!偶尔浏览的几个专家的观点也觉得未免有点牵强附会。可是,当自己真正以研究的眼光来审视时,以超脱普通的爱憎情感来重新细读《西游记》之后,隐隐约约中,也看出来书中所描绘的僧徒与神妖之间的关系确乎道出了官场之百态。 自古以来,官场,就是一个让人感到神秘邪乎而又敬畏的地方,里面总是有很多的故事和丰富的内容。同样,《西游记》也是如此,书中描写的神灵妖魔,与封建社会的愚昧迷信思想以及“家天下”的封建官场制度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到神秘邪乎,而且畏惧。 然而,官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曾经看到一本书中这样描述官场:官场没有裁判,谁叫得最响,谁就是歌唱家;谁先到达终点,谁就是冠军。然而,叫得最响的,未必是唱得最好的;得了冠军的,未必是跑得最快的。官场永远只有结果,没有过程,不分春夏秋冬①。 这段关于对“官场”的定义,可谓是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官场的本质。我曾经看过许多官场小说,里面都是赤裸裸地描述权钱、权色交易以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而《西游记》中的官场,却写得相当隐晦,在封建官僚的高压下,作者高明地把抨击封建官场制度转化为神魔之间的斗争,今人读《西游记》,只有通过透视,才能看出其中描写的官场百态。 作者是高明的,他的《西游记》里面的人物关系很简单,不外乎是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四人与众多神仙、鬼怪之间的关系,文章的情节脉络也很清晰,就是写师徒四人如何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可就是在这如此简单的故事情节中,却透视出了另一种文化——官场文化。 官场是错综复杂的,百态横生。从《西游记》里我们可以看到封建官场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官员之间互相踢皮球与官官相护、贿赂与腐朽丛生、凡事都讲究后台靠山、关系网复杂以及官场中的怀恨报复等。 注:①选自张耀南、李柏光、肖伟中 编著的《官场文化》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第1页 一、踢皮球与官官相护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取经路上有时候碰到的妖怪太过邪乎,凭己之力无法降服,只好上天请道行更高的神仙帮忙。在请求援助的过程中,我们便有机会看到神仙们的另外一番面目:不是互相踢皮球就是互相包庇。这种处事的态度与方法,我们现在俗称为关系学,是官场上的一种关系学。有人这样给“关系”一个说法:看不透人情世故,做什么都不灵;深谙关系之道,方能处处游刃有余。 且看《西游记》书中这样的一个例子: 那人(乌鸡国王的魂灵)道:“他的神通广大,官吏情熟,都城隍常与他会酒,海龙王尽与他有亲,东岳天齐是他的好朋友,十代阎罗是他的异兄弟。因此这般,我也无门投告。”三藏道:“陛下,你阴司里既没本事告他,却来我阳世间作甚?”那人道:“师父啊,……夜游神……着我来拜谒师父。他说你手下有一个大徒弟,是齐天大圣,极能斩怪降魔。今来志心拜恳,千乞到我国中,拿住妖魔,辨明邪正,朕当结草衔环,报酬师恩也!”(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十七回) 从下划线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神界的政治关系,和人世间的政治关系是一样的,打官司,讲得是亲戚朋友的关系,自古衙门一个口,有理没钱莫进来,有钱没关系也免谈!官与官结亲,官与官是友,那些地位低下、没有人事的人要打官司,要想扳倒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谈何容易!只有两个字:没门! 这种情况不但在神界鬼界,人间照样也存在。在封建社会,一个人一旦进入了官场,就会千方百计地去结识比自己官大的、地位高的人,并与之或称兄道弟,或沾亲染故,总会绞尽脑汁地攀上点关系,为自己的仕途铺好路子,甚至是一旦自己出了问题,上面也好有人担保庇护。这种现象,即为“官官相护”。平民百姓以及那些小官们被这些人侵害,莫想讨回公道,也无从告起,只能是忍气吞声,含冤饮泣。再看衡阳峪黑水河神的遭遇,讲的就是这种现象: 只见那下湾里走出一个老人,远远的跪下叫:“大圣,黑水河河神叩头。”行者道:“你莫是那棹船的妖邪,又来我么?”那老人磕头滴泪道:“大圣,我不是妖邪,我是这河内真神。那妖精旧年五月间,从西洋海趁大潮来于此处,就与小神交斗。奈我年迈身衰,敌他不过,把我坐的那衡阳峪黑水河神府,就占夺去住了,又伤了我许多水族。我却没奈何,径往海内告他。原来西海龙王是他的母舅,不准我的状子,教我让与他住。我欲启奏上天,奈何神微职小,不能得见玉帝。今闻得大圣到此,特来参拜投生,万望大圣与我出力报冤!”(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十三回) 对于那些饱受欺凌的弱势群体来说,如上面划线的语句,黑水河神伸冤无门,自身又无力报仇,结果往往是会寻找另一条出路:找个英雄替自己出气。于是乎,孙大圣便成为他伸冤昭雪的一根救命稻草,一个可以寄托的希望。在封建社会,这种打抱不平的事常有发生,源头就是为官者的踢皮球或官官相护,不能为民排忧解难,使得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冤屈难申,只好另谋出路。英雄也就应运而生。正所谓官逼着民反,为官者不作为,只顾一己之私,弄得百姓怨声载道。 《西游记》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官场的本质上来讲,这种踢皮球或官官相护其实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又不得罪于人,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想因为一点在他们看来是鸡毛蒜皮的事而影响自己的前程,所以明哲保身。我们再看书中这样一段情节: 如来听说,将慧眼遥观,早已知识,对行者道:“那怪物我虽知之,但不可与你说。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说他,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我这里着法力助你擒他去罢。”(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二回) 如来明明知道青牛是什么妖怪,与何人有关,可是他就偏偏不点破,只叫孙悟空去找太上老君。如此看来,这个如来佛祖的城府是何等的深!他深谙官场中的人际关系学,懂得领导之间要“官官相护”,不要互相拆台,更是不超越彼此的管辖范围,“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清理门户也不需要由他来强出头,况且说不定人家是“故意”放青牛下界去考验唐僧师徒来着,何必为这事去得罪于人呢!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踢皮球”现象了。一个“皮球”, 一个有点刺头的皮球,踢来踢去,谁也不接招,谁也不想也不敢接招,从哪里来的,踢回哪里去,甚至是踢给别人,迂回包抄,往来反复,就是得不出一个结果,白白耗费了时间和精力。上级安排任务踢皮球,下面出事情了踢皮球,同事之间在工作上、处理问题上踢皮球,谁也不想多干活,谁也不想自己吃亏让自己的利益受损,更不因为自己多做了事情出了风头结果招来人家的嫉恨报复,却又得不到上级的赞许和提拔。 二、“潜规则”原来是“显规则” 曾经有一位官员这样定义“潜规则”:“潜规则”是一种不讲原则、不讲法理、不分是非、上不了台面,但在一些社会生活领域却行得通、能管用的行事规则。 这句话说的很精辟,把潜规则的本质揭露了出来。在封建社会,要想在官场上混,要想混出个名堂,不懂得一些“道道儿”是行不通的,是迂腐的表现。“道道儿”就是潜规则,不需要别人点破,但一定是彼此间心知肚明,无师自通。 在《西游记》中,也有不少故事情节反映了“潜规则”的存在。不过,有这么一个情节是这样写的: 阿傩、伽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行者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伽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即叫:“阿傩、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 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穷寒路遥,不曾备得人事。这钵盂乃唐王亲手所赐,教弟子持此,沿路化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万望尊者不鄙轻亵,将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只是以有字真经赐下,庶不孤钦差之意,远涉之劳也。”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 二尊者开口便把话说得很白,伸手向唐僧要人事。然而唐僧师徒欲取真经,沿途跋涉,一路化缘而来,亦不受人家的赠送,哪里会有什么“人事”相送?阿傩、伽叶见捞不到好处,便把无字经蒙师徒四人。后来事情暴露,仍是厚着脸皮讨要“人事”,嘴里还振振有词:“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说得多么理直气壮!就连如来也如是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 如此看来,在如来佛祖那里取真经,是有规矩的,不过这规矩并不是“潜规则”,而是成了名正言顺的“显规则”了。没好处费就想来讨要东西,只能是白纸相送,还谎称“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由此折射出的封建统治阶级蒙百姓的手段是多么的不要脸!伸手要贿赂,赤裸裸地刻画,绝妙的讽刺。 让“潜规则”变成“显规则”,导致社会风气败坏,是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的缘故也。 三、背景是保护伞 一个人在官场上混,混得如意不如意,前景能不能被看好,有没有出头,很大程度上得看这个人有没有背景,背景深不深,后台硬不硬。平步青云和原地踏步甚至是一落千丈肯定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也得归功于“背景”二字。 我说“背景”是一个人在官场上混的保护伞,是因为背景既可以保前程,也可以保性命。有了好背景,前途一片光明,提拔有望;有了好背景,出了问题也可以弄个“保外就医”,就算丢职也能保命。 在《西游记》故事里,孙悟空跟随唐三藏上西天取经途中,数次遭遇邪乎的妖怪,不得已到天竺请如来帮忙解决。我们暂且来看这两次孙悟空上西天请如来降魔的情节: ⑴、孙悟空遭遇大鹏精,如来如是说:“但那三怪,说将起来,也是与我有些亲处……自那混沌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万物有走兽飞禽,走兽以麒麟为之长,飞禽以凤凰为之长。那凤凰又得交合之气,育生孔雀、大鹏。孔雀出世之时最恶,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从他便门而出,恐污真身,是我剖开他脊背,跨上灵山。欲伤他命,当被诸佛劝解,伤孔雀如伤我母,故此留他在灵山会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大鹏与他是一母所生,故此有些亲处。”行者闻言笑道:“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如来道:“那怪须是我去,方可收得”……大鹏金翅雕开口对佛应声叫道:“如来,你怎么使大法力困住我也?”如来道:“你在此处多生孽障,跟我去,有进益之功。”妖精道:“你那里持斋把素,极贫极苦;我这里吃人肉,受用无穷!你若饿坏了我,你有罪愆。”如来道:“我管四大部洲,无数众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节选自《西游记》第七十七回) 我们来分析这个故事情节,大鹏金翅雕和如来有沾亲带故的渊源,所以即使这妖怪之前如何折磨欺侮唐僧师徒,仍然会得到赦免,得到法外开恩,甚至如来还说:“跟我去,有进益之功……我管四大部洲,无数众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看看,这就是有背景的好处!犯了法,又如何?!! 我们再来看孙悟空另外一次请求如来帮忙的情节: ⑵、我佛合掌道:“观音尊者,你看那两个行者,谁是真假?”……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那猕猴闻得如来说出他的本象,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如来见他走时,即令大众下手,早有四菩萨、八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观音、木叉,一齐围绕。孙大圣也要上前,如来道:“悟空休动手,待我与你擒他。”那猕猴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往上便飞。如来将金钵盂撇起去,正盖着那蜂儿,落下来。大众不知,以为走了,如来笑云:“大众休言,妖精未走,见在我这钵盂之下。”大众一发上前,把钵盂揭起,果然见了本象,是一个六耳猕猴。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如来不忍,道声:“善哉!善哉!”大圣道:“如来不该慈悯他,他打伤我师父,抢夺我包袱,依律问他个得财伤人,白昼抢夺,也该个斩罪哩!”如来道:“你自快去保护唐僧来此求经罢。”(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八回)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六耳猕猴死于孙悟空的金箍棒下。同样是妖怪,同样是孙悟空对付不了而求救于如来,可是为什么六耳猕猴的命运和大鹏金翅雕的命运竟如此不同?一个犯了罪不但能够赦免,还能够“有进益之功,可以先祭汝口”;而另一个犯了罪,却只能就地正法,毫不足惜。 出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就是有无背景的缘故。一个是如来的娘舅,一个是不入类的化外之猴,其命运当然会不同!大鹏金翅雕作难,如来是好言劝慰,许下诺言;而六耳猕猴作难呢,如来先是明知故问地询问观音谁真谁假,继而恼羞成怒地下令大伙动手,待妖精被悟空打死时,又假惺惺地不忍道:“善哉善哉!”面对这两种结果,旁人作何感想呢?就连孙悟空如此叛逆,也不多言语,返身继续保唐僧去了。 如来佛祖是西天的最高统治者,法力无边。他所说的话就是圣旨,所作出的`决定人人都必须服从,心不服也得口服,没人敢反抗。这就是权力的好处,权力可以使一个人欲望膨胀,为所欲为。如来想赦免谁想打死谁,就在于他的一张嘴。正事有这等利害关系,谁不想拼了命和他结交攀关系呢!有了如来作背景做靠山,即使下界为妖害人,也不是不可以的。 神界犹如此,人间何以堪! 四、关于山神土地与妖怪 那行者打了一会,打出一伙穷神来,都披一片,挂一片,裩无裆,裤无口的,跪在山前,叫:“大圣,山神土地来见……那洞里有一个魔王,神通广大,常常的把我们山神土地拿了去,烧火顶门,黑夜与他提铃喝号。小妖儿又讨甚么常例钱……把我们头也摩光了,弄得我们少香没纸,血食全无,一个个衣不充身,食不充口……”行者道:“汝等乃是阴鬼之仙,有何钱钞?”众神道:“正是没钱与他,只得捉几个山獐野鹿,早晚间打点群精;若是没物相送,就要来拆庙宇,剥衣裳,搅得我等不得安生!万望大圣与我等剿除此怪,拯救山上生灵。”(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十回) 山神土地本是一方管理治安的官员,可是在《西游记》里,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一旦一座山头有了妖魔入住,那这里的山神土地就一个个变得畏畏缩缩,不要说管治抵抗,就连上告的勇气都没有了,甚至是任由妖魔欺凌宰割,天天忍气吞声,颜面扫地,只一味地企盼有人来搭救。如上面材料中的山神土地,被红孩儿百般ling辱,连一点反抗的勇气都没有了。虽说自身的力量不足与红孩儿抵抗,可是也不懂上天入地寻求帮助,只是愚昧地等待有人搭救。好不容易来了个孙悟空,便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了。 在我看来,作者在书中反复多次地安排这样的情节是有深意的。山神土地就好似人间的地方官员,妖魔鬼怪就犹如地方上的黑恶势力。有多少的地方官打黑除恶不力,不但没法保境安民,连自个儿也被那些黑恶势力的操纵了,任由恶魔为非作歹残害百姓。更有甚者,有些官员还助纣为虐,充当这些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搞得乌烟瘴气,民怨沸腾。 当然,也有一些官员,不肯与黑恶势力同流合污,却没有办法治理这些害人毒瘤,采取听之任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黑道横行,天天只盼望上级会派人来处理,而不是自己积极主动地寻找办法解决。这样的态度,虽不似那些与之同流合污为虎作伥的官员,但这种“不作为”的为官态度照样也没法使百姓安居乐业。 五、你犯我一尺,我犯你一丈 唐僧师徒上西天取经目的是为了救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南赡部洲的人民,是一种纯粹的义举。根据如来的说法,取经路上所有的妖怪,都是他们故意设置的,是为了考验唐僧师徒的取经的诚心,也为了凑足九九八十一难。然而,就是这样纯粹的义举,为了解救南瞻部洲的人民的动机,在我看来,却是一场政治,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报复。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几个例子,就可以明白了: 行者道:“菩萨,这是你坐下的一个青毛狮子,却怎么走将来成精,你就不收服他?” 菩萨道:“悟空,他不曾走,他是佛旨差来的。”行者道:“这畜类成精,侵夺帝位,还奉佛旨差来。似老孙保唐僧受苦,就该领几道敕书!”菩萨道:“你不知道;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差我来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汉。因是不可原身相见,变做一种凡僧,问他化些斋供。被吾几句言语相难,他不识我是个好人,把我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亏六甲金身救我归西,奏与如来、如来将此怪令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吾三日水灾之恨。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得汝等来此,成了功绩。”行者道:“你虽报了甚么一饮一啄的私仇,但那怪物不知害了多少人也”。(选自《西游记》第三十九回) 菩萨由于一己之仇,便要教一国之民受苦难。俗言一人做事一人当,乌鸡国王将菩萨浸入河水,理应由国王一人承担此罪过,可是,我佛慈悲,却教妖怪篡了国王的位,霸占了他的后宫,害了不知多少百姓!更有甚者,有天竺国凤仙郡一案: 玉帝道:“那厮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监观万天,浮游三界,驾至他方,见那上官正不仁,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朕即立以三事,在于披香殿内。汝等引孙悟空去看,若三事倒断,即降旨与他;如不倒断,且休管闲事。”(节选自《西游记》第八十七回) 玉帝因凤仙郡侯三年前的一次过失,触犯天颜,惩罚凤仙郡三年不下一滴雨,结果呢?受苦的当然是黎民百姓,使得当地“连年亢旱,累岁干荒,民田菑而军地薄,河道浅而沟浍空。井中无水,泉底无津。富室聊以全生,穷民难以活命。斗粟百金之价,束薪五两之资。十岁女易米三升,五岁男随人带去。城中惧法,典衣当物以存身;乡下欺公,打劫吃人而顾命”。 百姓有何罪?因为皇帝郡侯的过失,却要老百姓来承担痛苦,天理何在?就是这样残害百姓的作为,却还要美其名曰“考验唐僧师徒的九九八十一难”,考验固然需要,却为何要搭上黎民百姓的身家性命?其实不然,考验是假,报复是真。考验只是一个借口,报复一己之仇方才是目的。官场险恶,为了达到目的而玩弄手段权术,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此乃“权”之过也。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领导要惩治下属,总会找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即使是莫须有罪名。在封建社会,官场上尔虞我诈的事多了,统治者往往凭着自己的喜好来处罚下属,完全没有法理可言,就像上面例子中的玉帝、菩萨,为了报私仇,便纵容自己的爪牙胡作非为,报的私仇之快,也陷百姓于苦难之中。 六、尾声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也是一部官场小说。冷眼看书中各色人物的乖张举止,影射的是封建官场的险恶,人世的炎凉,社会的腐朽。小说运用象征主义以及暗喻的手法,讽刺了为官者的虚伪与冷酷,口口声声说是救民於水火之中,仔细分析开来,却是为了一己的利益,才无故生端些是非出来而已。所以说,在官场上,神亦是鬼怪,鬼怪也可以是神。 一部《西游记》,道出了官场之百态。 参考文献: [1] 张耀南、李柏光、肖伟中等。 《官场文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2] 陆 钦。名家解读《西游记》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

ni da ye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著。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困,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尽管如此,吴家却不失读书的传统。据说其父吴锐虽为商人,不仅为人正派,而且好读书,好谈时政,这自然对吴承恩产生较大影响。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成年后的吴承恩却很不顺利,在科举进身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到四十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五十多岁任过浙江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过荆王府纪善,这是同县丞级别差不多的闲职。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大约是中年以后,或认为是晚年所作,具体时间无法确定。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但我认为,《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 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唐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管如此,《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而且,这里的人物也给现代管理学带来很多值得参考的价值。满意吧,给分哦,谢谢~!

在我读过的书里我最喜欢《西游记》,因为这是明代着名的文学家吴承恩写的.我不仅仅喜欢里面精彩绝伦的神魔武打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还喜欢这本书给我们做人的启示.自从我读懂这本书的时候,我受益匪浅,知道了人处于社会该如何做人的方法. 要想剖析这本书的内涵,就要找到一只眼睛——分析故事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他们的性格特征以及面对危难时的不同态度. 在这部书里有四个主要人物,转世的金蝉子唐僧,美猴王孙悟空,天蓬元帅猪八戒,卷帘大将沙僧. 唐僧是取经队伍里的领导人物.但是在四个人中他是能力最弱的,甚至还是个累赘.在吴承恩的笔下并不是要褒奖他,而对他是大大的批评了.取经路 上,他显得十分窝囊,每次遇到妖魔鬼怪侵袭,他总是束手无策,吓得滚下马鞍来,次次遇险都需要徒弟来救.只要一离开徒弟,便寸步难行.他没有一双慧眼,即 使妖怪站在他面前他也认不出来.在徒弟正要打死妖怪的时候,他横加阻拦.便酿成了白骨精一战气走悟空的悲剧.唐僧就这样是非不分.但是作为领导人物,他也 有自己的优点——坚定不移,始终坚守信念.明知前方路途危险重重,也要走过去.勇往直前是他最严谨的态度.面对女色的诱惑,他也不动心.对于徒儿,他有时 也能十分细腻的关心.在西天取经的重任上,他是最坚定的人. 唐僧我们是要为他翘起大拇指的.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坚忍不拔,始终如一.对于一件事应该至始至终的做下去,不应该半途而废.即使遇到了危 险要学会勇敢,永不言退缩和放弃.唐僧的缺点是值得警醒的,应该学会自立,不能事事依赖他人的帮助,要用自己的能力去做好每一件事.面对坏人,要有一双亮 眼,看清他们的面目,不能轻易的相信他们.不能感化的要勇于消灭他们. 孙悟空是我最喜欢的神话人物,他有“斗战胜佛”的称号,说明他十分的英勇善战.是的!取经队伍里他是斩妖除魔的主力.我喜欢他的嫉恶如仇,他的勇敢正直,顽皮与热爱自由的品格.还有他的一双火眼金睛. 孙悟空我们是一定要学习的.我们要有他那样的精神风貌,面对敌人的进攻,勇于挑战,而且是他那样的智慧挑战.斩尽一切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坏人. 做事情,要有孙悟空的果断,说做就做,不要明日复明日般的堕落.以后我们长大了,总要立足社会,就需要一双“火眼金睛”.要看清人心险恶,看清自己的路该 如何走,如何选择正确的路,避免误入歧途,悔恨终身. 猪八戒缺点十分多,好色,贪吃贪睡,逃跑的时候很多.不过他也是一个心地不坏的人,取经路上一些脏活累活他都干.与妖精作战的紧要关头,他总会有责任心的留下来顽强作战.他也十分聪明,师父被抓走了,他演绎了一幕精彩的“义激美猴王”,最终救了身陷囚笼的师父. 猪八戒我也要翘起大拇指,对于自卑的人来讲是该好好学习的.在我看的西游记里猪八戒尽是缺点,但是细细看来,优点也很多嘛!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 自己的缺点,也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像猪八戒一样自信的做人,展现自信的笑容,到最后,因为自己的努力得了个净坛使者.所以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终究会取得一份属于自己的成功. 沙僧我是比较喜欢的,喜欢他的正直憨厚,老实勤恳,任劳任怨,他就像老黄牛一样的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从来没有一句怨言,为取经立下了汗马 功劳.我还欣赏他的胸怀与集体的责任感,在取经队伍遇到内讧时他总是当着润滑油的角色,尽力解除师兄弟的误会.尽管他在《西游记》里的戏份很少,但是我我 也要送给他主角一样的掌声. 沙僧的品格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我们这浮夸的一代少年.我们要学沙僧做人的低调,他的谦虚.因为在这个社会,张扬的人总是会翻船的.与此同 时做人也要像沙僧一样的厚道.因为人与人需要的是信任和坦诚,而不是勾心斗角,只有对别人有一颗真诚的心,自己才会受到众人的欢迎.即使像沙僧一样并不显 眼,但是却在别人的心中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形象. 在《西游记》里衬托正义的当然还有邪恶了.那些形形色色的妖魔都想吃掉唐僧,但是到最后都被消灭了,这告诉我们邪恶的力量总是胜不过正义的力量.即使再强大,也会被镇压.这同样告诉我们遇到邪恶的力量,只要一直勇敢的斗争下去,到最后,一定会取得一片光明的蓝天. 不过看透了《西游记》,细细品味这些妖怪的的内心与它们的行为,便会与鲁迅先生有同感——神魔皆有情,精魅亦通世故.它们有着人一样的感情.令 我感受最深的是铁扇公主.她为了被擒的丈夫牛魔王,放下了心中的仇恨,把芭蕉扇借给了孙悟空.纵看妖魔,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在亲人面对危险时甘愿舍弃一 切,这就是亲情的力量.所以在我们眼里的那些毫无人性的妖怪其实同人一样也是情感动物,只不过殊途同归,走的路不同罢了! 这是《西游记》里隐藏的最深的一点.当我读懂它时,便能知道这个世界最广阔的是人性,是人的情感,是本质最美好的亲情.亲情能够战胜一切,就像 铁石心肠的铁扇公主为了亲情能够放下妖魔的仇恨.这告诉我们在我们这个社会里纵然还有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但他们的本性并不坏,不能一味 的用强制手段来使他们变好.要用人类最美的情感去感化他们的心,才能把我们这个社会建设得更好,更和谐. 读了《西游记》感慨颇深,有勇敢顽强的正义者,有普度众人的神佛,也有一些妖魔鬼怪.其中一些有血有肉的东西是需要我们用心去读懂的.一本书的 灵魂就是能否给人读书的启迪.而我最喜爱的《西游记》给了我最大的人生启示,让我学会了如何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生存下去,既不影响他人,也不伤害了自己.我 相信这本流传了几百年的《西游记》,经过我的不断阅读还会给我带来新的人生启示呢!

  • 索引序列
  • 毕业论文西游记中的佛学
  • 对西游记毕业论文目的
  • 关于西游记的毕业论文
  • 西游记的毕业论文题目
  • 西游记的毕业论文的结论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