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粒子群算法研究的毕业论文

粒子群算法研究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粒子群算法研究的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粒子群算法及其在任务调度中的应用 题目类型 理论研究 题目来源 教师科研题 毕业论文(设计)时间从 2008年2月24日至 2008年6月14日 1毕业论文(设计内容要求): 多处理机调度问题是指有n台相同的处理机和m个独立的作业, 处理机以互不相关的方式处理作业,其中,任何作业可以在任何一台处理机上运行,但未完工前不允许中断作业,作业也不能拆分成更小的作业,使n个作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由这m台相同的处理机完成。粒子群算法是模拟鸟群觅食的过程,采用速度- 位置模型进行搜索。每个优化问题的解都是搜索空间的一只鸟,称为粒子,粒子群中的每个粒子通过追随个体最优粒子和全局最优粒子进行搜索. 本课题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学习、理解、掌握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总结遗传算法的改进方法,选定一种粒子群算法应用到多处理机调度问题并编程实现该算法,对该算法与首次最优匹配法在调度长度上进行实验比较 。 通过本次毕业设计,学生懂得如何查找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培养科研与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程序开发语言,培养程序开发技巧和能力。

群智能优化方法及其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研究,我做的这个题目。开始也不会的,还是莫文网的专家给弄的,高手就是不一般啊题目是:引入Pareto概念评价约束矩阵,增设基于距离的概率取整操作,利用各粒子的局部最优点更新速度,并采用多子群策略,构建为混合粒子群算法,已成功用于6个过程综合案例,引入Pareto概念评价多目标解的优劣,以分散度指标更新优解库,构建为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已成功用于外源蛋白补料分批动态多目标优化。

目标函数是什么 还有约束条件

计算机通信工程可以写算法、或者网络相关的。当时也不会,还是学长给的文方网,写的《全终端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模型及算法研究》,非常专业计算机通信网精品课程系统的REST化研究与实现计算机通信虚拟实验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改进的模拟退火算法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中性能优化的应用研究西门子PLC与监控计算机通信问题的研究计算机通信网安全协议的分析研究计算机通信类课程远程教学系统的研究A股上市公司高管股票期权激励收入与价值创造关系研究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创业板上市企业成长性研究变电站计算机通信网络和系统的研究计算机通信网络中的多播和群播路由算法OCT成像系统与计算机通信的应用基于PLC与计算机通信的离心机监控系统的开发无线局域网MAC协议性能分析与研究计算机虚拟通信实验系统—BSC规程实验的设计与实现变频调速器与计算机通信的研究基于FlexRay飞行控制计算机总线设计与研究译者术语能力探索制导靶弹地面测试及参数装定系统研究计算机通信网中的多播路由算法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网络路由选择和CFA的优化研究可穿戴计算机的通信问题研究.NET平台的组件技术以及通信程序在.NET环境下的实现消防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资源规划重点内容研究中远集团船岸通信导航技术与管理发展的研究综合通信网络设计与性能优化西南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计算机通信网安全协议形式化分析研究

关于粒子群算法的毕业论文

这个比较专业,为什么不去请教一下数学系的教授?

好的,只要编程的吗。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粒子群算法及其在任务调度中的应用 题目类型 理论研究 题目来源 教师科研题 毕业论文(设计)时间从 2008年2月24日至 2008年6月14日 1毕业论文(设计内容要求): 多处理机调度问题是指有n台相同的处理机和m个独立的作业, 处理机以互不相关的方式处理作业,其中,任何作业可以在任何一台处理机上运行,但未完工前不允许中断作业,作业也不能拆分成更小的作业,使n个作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由这m台相同的处理机完成。粒子群算法是模拟鸟群觅食的过程,采用速度- 位置模型进行搜索。每个优化问题的解都是搜索空间的一只鸟,称为粒子,粒子群中的每个粒子通过追随个体最优粒子和全局最优粒子进行搜索. 本课题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学习、理解、掌握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总结遗传算法的改进方法,选定一种粒子群算法应用到多处理机调度问题并编程实现该算法,对该算法与首次最优匹配法在调度长度上进行实验比较 。 通过本次毕业设计,学生懂得如何查找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培养科研与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程序开发语言,培养程序开发技巧和能力。

目标函数是什么 还有约束条件

粒子群优化算法毕业论文

这个比较专业,为什么不去请教一下数学系的教授?

我也正在研究PSO方面的。我来答答看:我认为matlab编程中一般将适应度函数的自变量设为一个行向量,行向量的size为你针对的问题的多少,你的问题中有两个变量影响你的因变量Z,所以x的长度为2.还有,一般用matlab 的pso优化时,需要要自编一个针对你的问题的适应度函数。顺便说一句,我上面说的只是一般处理方法。你的fitness((x,:)),似乎在matlab中有语法错误。如果还想问具体的,就给我发短消息吧,我会尽快回答,另外,你的悬赏分怎么这么少呢!老兄,你就这么吝啬吗!

目标函数是什么 还有约束条件

不知道这样可以不,虽然你说这个什么法那个什么法的我不懂唉2×(2x1+3x2≤2000)- (4x1+x2≤3000)然后弄出来的是:5x2≤1000所以x2≤200然后x1可以为700正好啊哈O(∩_∩)O哈!

狼群算法的国外研究论文

狼群算法的优缺点 狼群算法是一种随机概率搜索算法,使其能够以较大的概率快速找到最优解;狼群算法还具有并行性,可以在同一时间从多个点出发进行搜索,点与点之间互不影响,从而提高算法的效率。

狼作为凶猛的食肉动物之一,捕食能力也是非常的高超

寻找猎物时,狼群不会全体出动而是派出少数精锐的探狼在猎物的可能活动范围内游猎,根据空气中猎物留下的气味进行自主决策,气味越浓表明狼离猎物越近,探狼始终就朝着气味最浓的方向搜寻。

一旦探狼发现猎物踪迹,就会立即向头狼报告,头狼视情通过嚎叫召唤周围的猛狼来对猎物进行围攻。周围的猛狼闻声则会自发地朝着该探狼的方向奔袭,向猎物进一步逼近。

捕获猎物后,狼群并不是平均分配猎物,而是按“论功行赏、由强到弱”的方式分配,即先将猎物分配给最先发现、捕到猎物的强壮的狼,而后再分配给弱小的狼。

尽管这种近乎残酷的食物分配方式会使得少数弱狼由于食物缺乏而饿死,但此规则可保证有能力捕到猎物的狼获得充足的食物进而保持其强健的体质,在下次捕猎时仍可顺利地捕到猎物,从而维持着狼群主体的延续和发展。

扩展资料

狼群主要捕食中大型哺乳动物,研究表示,狼是控制当地生态平衡的关键角色,天敌主要为人类。狼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由于人们对狼根深蒂固的偏见,狼的日子一直很不好过,东躲西藏,仍然免不了遭到追捕和猎杀。

在我国,1940年前任何一个省都有野狼出没,到了21世纪除了东北、西北和华北少数几个省、自治区外,其他地区已看不到狼的踪影。狼是群居性极高的物种。

同时,狼群也拥有着极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一群狼的数量正常在7匹左右,即所谓七匹狼,也有部分狼群达到过30匹以上,通常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狼由一对优势对偶领导,而以兄弟姐妹为一群的则以最强一头狼为领导。狼群有领域性,且通常也都是其活动范围,群内个体数量若增加,领域范围会缩小。

狼群之间的领域范围不重叠,会以嚎声向其他群宣告范围。幼狼成长后,会留在群内照顾弟妹,也可能继承群内优势地位,有的则会迁移出去(大多为雄狼)。狼群由家族成员为主,成员数在2-37只之间,由於拥有着极为严格的等级制度和领域范围,因此狼群不可能与别的狼群合作。

野生的狼一般可以活12—16年,人工饲养的狼有的可以活到二十年左右。奔跑速度极快,可达五十五公里左右。狼的耐力也很好,它们有能力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奔跑20公里。智商高度发达,可以通过气味、叫声、肢体动作进行沟通。

狼以肉食为主,是生物链中极关键的一节。不过虽然狼以肉食为主,但是有些时候狼会吃一些小浆果来解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狼群算法

@[toc] 摘要:受 灰 狼 群 体 捕 食 行 为 的 启 发,Mirjalili等[1]于 2014年提出了一种新型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灰狼优化算法。GWO通过模拟灰狼群体捕食行为,基于狼群群体协作的机制来达到优化的目的。 GWO算法具有结构简单、需要调节的参数少,容易实现等特点,其中存在能够自适应调整的收敛因子以及信息反馈机制,能够在局部寻优与全局搜索之间实现平衡,因此在对问题的求解精度和收敛速度方面都有良好的性能。 灰狼属于犬科动物,被认为是顶级的掠食者,它们处于生物圈食物链的顶端。灰狼大多喜欢群居,每个群体中平均有5-12只狼。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它们具有非常严格的社会等级层次制度,如图1所示。金字塔第一层为种群中的领导者,称为 α 。在狼群中 α 是具有管理能力的个体,主要负责关于狩猎、睡觉的时间和地方、食物分配等群体中各项决策的事务。金字塔第二层是 α 的智囊团队,称为 β 。 β 主要负责协助α 进行决策。当整个狼群的 α 出现空缺时,β 将接替 α 的位置。 β 在狼群中的支配权仅次于 α,它将 α 的命令下达给其他成员,并将其他成员的执行情况反馈给 α 起着桥梁的作用。金字塔第三层是 δ ,δ 听从 α 和 β 的决策命令,主要负责侦查、放哨、看护等事务。适应度不好的 α 和 β 也会降为 δ 。金字塔最底层是 ω ,主要负责种群内部关系的平衡。

图1.灰狼的社会等级制度 此外,集体狩猎是灰狼的另一个迷人的社会行为。灰狼的社会等级在群体狩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捕食的过程在 α 的带领下完成。灰狼的狩猎包括以下 3个主要部分: 1)跟踪、追逐和接近猎物; 2)追捕、包围和骚扰猎物,直到它停止移动; 3)攻击猎物 在狩猎过程中,将灰狼围捕猎物的行为定义如下: 式(1)表示个体与猎物间的距离,式(2)是灰狼的位置更新公式。其中, 是目前的迭代代数, 和 是系数向量, 和 分别是猎物的位置向量和灰狼的位置向量。 和 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是收敛因子,随着迭代次数从2线性减小到0, 和 的模取[0,1]之间的随机数。 灰狼能够识别猎物的位置并包围它们。当灰狼识别出猎物的位置后,β 和 δ 在 α 的带领下指导狼群包围猎物。在优化问题的决策空间中,我们对最佳解决方案(猎物的位置)并不了解。因此,为了模拟灰狼的狩猎行为,我们假设 α ,β 和 δ 更了解猎物的潜在位置。我们保存迄今为止取得的3个最优解决方案,并利用这三者的位置来判断猎物所在的位置,同时强迫其他灰狼个体(包括 ω )依据最优灰狼个体的位置来更新其位置,逐渐逼近猎物。狼群内个体跟踪猎物位置的机制如图2所示。
图 算法中灰狼位置更新示意图 灰狼个体跟踪猎物位置的数学模型描述如下:其中, 分别表示分别表示 α , β 和 δ 与其他个体间的距离。 分别代表 α , β 和 δ 的当前位置; 是随机向量, 是当前灰狼的位置。式(6)分别定义了狼群中 ω 个体朝向 α ,β 和 δ 前进的步长和方向,式(7)定义了 ω 的最终位置。 当猎物停止移动时,灰狼通过攻击来完成狩猎过程。为了模拟逼近猎物, 的值被逐渐减小,因此 的波动范围也随之减小。换句话说,在迭代过程中,当 的值从2线性下降到0时,其对应的 的值也在区间[-a,a]内变化。如图3a所示,当 的值位于区间内时,灰狼的下一位置可以位于其当前位置和猎物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当 时,狼群向猎物发起攻击(陷入局部最优)。灰狼根据 α ,β 和 δ 的位置来搜索猎物。灰狼在寻找猎物时彼此分开,然后聚集在一起攻击猎物。基于数学建模的散度,可以用 大于1 或小于-1 的随机值来迫使灰狼与猎物分离,这强调了勘探(探索)并允许 GWO 算法全局搜索最优解。如图3b所示, 强迫灰狼与猎物(局部最优)分离,希望找到更合适的猎物(全局最优)。GWO 算法还有另一个组件 来帮助发现新的解决方案。由式(4)可知, 是[0,2]之间的随机值。 表示狼所在的位置对猎物影响的随机权重, 表示影响权重大,反之,表示影响权重小。这有助于 GWO算法更随机地表现并支持探索,同时可在优化过程中避免陷入局部最优。另外,与 不同 是非线性减小的。这样,从最初的迭代到最终的迭代中,它都提供了决策空间中的全局搜索。在算法陷入了局部最优并且不易跳出时, 的随机性在避免局部最优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最后需要获得全局最优解的迭代中。
图4.算法流程图 [1] Seyedali Mirjalili,Seyed Mohammad Mirjalili,Andrew Lewis. Grey Wolf Optimizer[J].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2014,69. [2] 张晓凤,王秀英.灰狼优化算法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9,46(03):30-38. 文献复现: 文献复现:基于翻筋斗觅食策略的灰狼优化算法(DSFGWO) [1]王正通,程凤芹,尤文,李双.基于翻筋斗觅食策略的灰狼优化算法[J/OL].计算机应用研究:1-5[2021-02-01]. . 文献复现:基于透镜成像学习策略的灰狼优化算法(LIS-GWO) [1]龙文,伍铁斌,唐明珠,徐明,蔡绍洪.基于透镜成像学习策略的灰狼优化算法[J].自动化学报,2020,46(10):2148-2164. 文献复现:一种优化局部搜索能力的灰狼算法(IGWO) [1]王习涛.一种优化局部搜索能力的灰狼算法[J].计算机时代,2020(12):53-55. 文献复现:基于自适应头狼的灰狼优化算法(ALGWO) [1]郭阳,张涛,胡玉蝶,杜航.基于自适应头狼的灰狼优化算法[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9(01):60-63+73. 文献复现:基于自适应正态云模型的灰狼优化算法 (CGWO) [1]张铸,饶盛华,张仕杰.基于自适应正态云模型的灰狼优化算法[J/OL].控制与决策:1-6[2021-02-08]. . 文献复现:改进非线性收敛因子灰狼优化算法 [1]王正通,尤文,李双.改进非线性收敛因子灰狼优化算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20,41(02):122-127. 文献复现:一种基于收敛因子改进的灰狼优化算法 [1]邢燕祯,王东辉.一种基于收敛因子改进的灰狼优化算法[J].网络新媒体技术,2020,9(03):28-34. 文献复现:基于莱维飞行和随机游动策略的灰狼算法(GWOM ) [1]李阳,李维刚,赵云涛,刘翱.基于莱维飞行和随机游动策略的灰狼算法[J].计算机科学,2020,47(08):291-296. 文献复现:一种改进的灰狼优化算法(EGWO) [1]龙文,蔡绍洪,焦建军,伍铁斌.一种改进的灰狼优化算法[J].电子学报,2019,47(01):169-175. 文献复现:改进收敛因子和比例权重的灰狼优化算法(CGWO) [1]王秋萍,王梦娜,王晓峰.改进收敛因子和比例权重的灰狼优化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9,55(21):60-65+98. 文献复现:一种改进非线性收敛方式的灰狼优化算法研究(CGWO) [1]谈发明,赵俊杰,王琪.一种改进非线性收敛方式的灰狼优化算法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9,36(05):89-95. 文献复现:一种基于Tent 映射的混合灰狼优化的改进算法(PSOGWO) [1]滕志军,吕金玲,郭力文,许媛媛.一种基于Tent映射的混合灰狼优化的改进算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8,50(11):40-49. 文献复现:基于差分进化与优胜劣汰策略的灰狼优化算法(IGWO) [1]朱海波,张勇.基于差分进化与优胜劣汰策略的灰狼优化算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8,42(06):678-686. 文献复现:基于 Iterative 映射和单纯形法的改进灰狼优化算法(SMIGWO) [1]王梦娜,王秋萍,王晓峰.基于Iterative映射和单纯形法的改进灰狼优化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8,38(S2):16-20+54. 文献复现:一种基于混合策略的灰狼优化算法(EPDGWO) [1]牛家彬,王辉.一种基于混合策略的灰狼优化算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4(01):16-19+32. 文献复现:基于随机收敛因子和差分变异的改进灰狼优化算法(IGWO) [1]徐松金,龙文.基于随机收敛因子和差分变异的改进灰狼优化算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18(23):252-256. 文献复现:一种基于差分进化和灰狼算法的混合优化算法(DEGWO) [1]金星,邵珠超,王盛慧.一种基于差分进化和灰狼算法的混合优化算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17(16):266-269. 文献复现:协调探索和开发能力的改进灰狼优化算法(IGWO) [1]龙文,伍铁斌.协调探索和开发能力的改进灰狼优化算法[J].控制与决策,2017,32(10):1749-1757. 文献复现:基于Cat混沌与高斯变异的改进灰狼优化算法(IGWO) [1]徐辰华,李成县,喻昕,黄清宝.基于Cat混沌与高斯变异的改进灰狼优化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7,53(04):1-9+50. 文献复现:具有自适应搜索策略的灰狼优化算法(SAGWO) [1]魏政磊,赵辉,韩邦杰,孙楚,李牧东.具有自适应搜索策略的灰狼优化算法[J].计算机科学,2017,44(03):259-263. 文献复现:采用动态权重和概率扰动策略改进的灰狼优化算法(IGWO) [1]陈闯,Ryad Chellali,邢尹.采用动态权重和概率扰动策略改进的灰狼优化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7,37(12):3493-3497+3508. 文献复现:具有自适应调整策略的混沌灰狼优化算法(CLSGWO) [1]张悦,孙惠香,魏政磊,韩博.具有自适应调整策略的混沌灰狼优化算法[J].计算机科学,2017,44(S2):119-122+159. 文献复现:强化狼群等级制度的灰狼优化算法(GWOSH) [1]张新明,涂强,康强,程金凤.强化狼群等级制度的灰狼优化算法[J].数据采集与处理,2017,32(05):879-889. 文献复现:一种新型非线性收敛因子的灰狼优化算法(NGWO) [1]王敏,唐明珠.一种新型非线性收敛因子的灰狼优化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6,33(12):3648-3653. 文献复现:重选精英个体的非线性收敛灰狼优化算法(EGWO) [1]黎素涵,叶春明.重选精英个体的非线性收敛灰狼优化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21,57(01):62-68.

微观粒子研究论文

微观世界中的轮盘赌——量子论如果说光在空间的传播是相对论的关键,那么光的发射和吸收则带来了量子论的革命。我们知道物体加热时会放出辐射,科学家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为了研究的方便,他们假设了一种本身不发光、能吸收所有照射其上的光线的完美辐射体,称为“黑体”。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发现按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计算出的黑体光谱紫外部分的能量是无限的,显然发生了谬误,这被“紫外线灾难。”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物质中振动原子的新模型。他从物质的分子结构理论中借用不连续性的概念,提出了辐射的量子论。他认为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包括光只能以各自确定分量的能量从振子射出,这种能量微粒称为量子,光的量子称为光量子,简称光子。根据这个模型计算出的黑体光谱与实际观测到的相一致。这揭开了物理学上崭新的一页。量子论不仅很自然地解释了灼热体辐射能量按波长分布的规律,而且以全新的方式提出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整个问题。量子论不仅给光学,也给整个物理学提供了新的概念,故通常把它的诞生视为近代物理学的起点。量子假说与物理学界几百年来信奉的“自然界无跳跃”直接矛盾,因此量子理论出现后,许多物理学家不予接受。普朗克本人也十分动摇,后悔当初的大胆举动,甚至放弃了量子论继续用能量的连续变化来解决辐射的问题。但是,历史已经将量子论推上了物理学新纪元的开路先锋的位置,量子论的发展已是锐不可挡第一个意识到量子概念的普遍意义并将其运用到其它问题上的是爱因斯坦。他建立了光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中出现的新现象。光量子论的提出使光的性质的历史争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牛顿以来,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此起彼伏,爱因斯坦的理论重新肯定了微粒说和波动说对于描述光的行为的意义,它们均反映了光的本质的一个侧面:光有时表现出波动性,有时表现出粒子性,但它既非经典的粒子也非经典的波,这就是光的波粒二重性。主要由于爱因斯坦的工作,使量子论在提出之后的最初十年里得以进一步发展。在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即电子围绕一个位于原子中心的微小但质量很大的核,即原子核的周围运动。在此后的20年中,物理学的大量研究集中在原子的外围电子结构上。这项工作创立了微观世界的新理论,量子物理,并为量子理论应用于宏观物体奠定了基础。但是原子中心微小的原子核仍然是个谜。原子核是微观世界中的重要层次,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探索原子核奥秘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原子量子理论被提出后不久,物理学家开始探讨原子中微小的质量核-原子核。在原子中,正电原子核在静态条件下吸引负电子。但是什么使原子核本身能聚合在一起呢?原子核包含带正电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排斥力,而且质子彼此排斥(不带电的中子没有这种排斥力)。使原子核聚合在一起,并且克服侄子间排斥力的是一种新的强大的力,它只在原子核内部起作用。原子弹的巨大能量就来自这种强大的核力。原子核和核力性质的研究对20世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放射现象、同位素、核反应、裂变、聚变、原子能、核武器和核药物都是核物理学的副产品。丹麦物理学家玻尔首次将量子假设应用到原子中,并对原子光谱的不连续性作出了解释。他认为,电子只在一些特定的圆轨道上绕核运行。在这些轨道上运行时并不发射能量,只当它从一个较高能量的轨道向一个较低轨道跃迁时才发射辐射,反之吸收辐射。这个理论不仅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解决了原子的稳定性问题,而且用于氢原子时与光谱分析所得的实验结果完全符合,因此引起了物理学界的震动。玻尔指导了19世纪20到年代的物理学家理解量子理论听起来自相矛盾的基本结构,他实际上既是这种理论的“助产师”又是护士。玻尔的量子化原子结构明显违背古典理论,同样招致了许多科学家的不满。但它在解释光谱分布的经验规律方面意外地成功,使它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不过玻尔的理论只能用于解决氢原子这样比较简单的情形,对于多电子的原子光谱便无法解释。旧量子论面临着危机,但不久就被突破。在这方面首先取得突破的是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他在大学时专业学的是历史,但他的哥哥是研究X射线的著名物理学家。受他的影响,德布罗意大学毕业后改学物理,与兄长一起研究X射线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问题。经过长期思考,德布罗意突然意识到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应该推广到一切物质粒子,特别是光子。1923年9月到10月,他连续发表了三篇论文,提出了电子也是一种波的理论,并引入了“驻波”的概念描述电子在原子中呈非辐射的静止状态。驻波与在湖面上或线上移动的行波相对,吉它琴弦上的振动就是一种驻波。这样就可以用波函数的形式描绘出电子的位置。不过它给出的不是我们熟悉的确定的量,而是统计上的“分布概率”,它很好地反映了电子在空间的分布和运行状况。德布罗意还预言电子束在穿过小孔时也会发生衍射现象。1924年,他写出博士论文“关于量子理论的研究”,更系统地阐述了物质波理论,爱因斯坦对此十分赞赏。不出几年,实验物理学家真的观测到了电子的衍射现象,证实了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的存在。沿着物质波概念继续前进并创立了波动力学的是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他从爱因斯坦的一篇论文中得知了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概念后立刻接受了这个观点。他提出,粒子不过是波动辐射上的泡沫。1925年,他推出了一个相对论的波动方程,但与实验结果不完全吻合。1926年,他改而处理非相对论的电子问题,得出的波动方程在实验中得到了证实。1925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森伯格写出了一篇名为《关于运动学和力学关系的量子论重新解释》的论文,创立了解决量子波动理论的矩阵方法。玻尔理论中的电子轨道、运行周期这样古典的然而是不可测量的概念被辐射频率和强度所代替。经过海森伯格和英国一位年轻的科学家狄喇克的共同努力,矩阵力学逐渐成为一个概念完整、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波动力学与矩阵力学各自的支持者们一度争论不休,指责对方的理论有缺陷。到了1926年,薛定谔发现这两种理论在数学上是等价的,双方才消除了敌意。从此这两大理论合称量子力学,而薛定谔的波动方程由于更易于掌握而成为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海森伯格不确定原则是量子论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它指出,不可能同时精确地测量出粒子的动量和位置,因为在测量过程中仪器会对测量过程产生干扰,测量其动量就会改变其位置,反之亦然。量子理论跨越了牛顿力学中的死角。在解释事物的宏观行为时,只有量子理论能处理原子和分子现象中的细节。但是,这一新理论所产生的似是而非的矛盾说法比光的波粒二重性还要多。牛顿力学以确定性和决定性来回答问题,量子理论则用可能性和统计数据来回答。传统物理学精确地告诉我们火星在哪里,而量子理论让我们就原子中电子的位置进行一场赌博。海森伯格不确定性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受到了绝对的限制,并告诉我们要想丝毫不影响结果,我们就无法进行测量。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薛定谔在1935年就意识到了量子力学中不确定性的问题,并假设了一个著名的猫思维实验:“一只猫关在一钢盒内,盒中有下述极残忍的装置(必须保证此装置不受猫的直接干扰):在盖革计数器中有一小块辐射物质,它非常小,或许在1小时中只有一个原子衰变。在相同的几率下或许没有一个原子衰变。如果发生衰变,计数管便放电并通过继电器释放一个锤,击碎一个小小的氰化物瓶。如果人们使这整个系统自在1个小时,那么人们会说,如果在此期间没有原子衰变,这猫就是活的。第一次原子衰变必定会毒杀了这只猫。”常识告诉我们那只猫是非死即活的,两者必居其一。可是按照量子力学的规则,盒内整个系统处于两种态的叠加之中,一态中有活猫,另一态中有死猫。但是有谁在现实生活中见过一个又活又死的猫呢?猫应该知道自己是活还是死,然而量子理论告诉我们,这个不幸的动物处于一种悬而未决的死活状态中,直到某人窥视盒内看个究竟为止。此时,它要么变得生气勃勃,要么立刻死亡。如果把猫换成一个人,那么详谬变得更尖锐了,因为这样一来,监禁在盒内的那位朋友会自始至终地意识到他是健康与否。如果实验员打开盒子,发现他仍然是活的,那时他可以问他的朋友,在此观察前他感觉如何,显然这位朋友会回答在所有的时间中他绝对活着。可这跟量子力学是相矛盾的,因为量子理论认为在盒内的东西被观察之前那位朋友仍处在活死迭加状态中。玻尔敏锐地意识到它正表征了经典概念的局限性,因此以此为基础提出“互补原则”,认为在量子领域总是存在互相排斥的两种经典特征,正是它们的互补构成了量子力学的基本特征。玻尔的互补原则被称为正统的哥本哈根解释,但爱因斯坦一直不同意。他始终认为统计性的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而互补原理是一种绥靖哲学,因而一再提出假说和实验责难量子论,但玻尔总能给出自洽的回答,为量子论辩护。爱因斯坦与玻尔的论战持续了半个世纪,直到他们两人去世也没有完结。薛定谔猫实验告诉我们,在原子领域中实在的佯谬性质与日常生活和经验是不相关的,量子幽灵以某种方式局限于原子的阴影似的微观世界之中。如果遵循量子理论的逻辑到达其最终结论,则大部分的物理宇宙似乎要消失于阴影似的幻想之中。爱因斯坦决不愿意接受这种逻辑结论。他反问:没有人注视时月亮是否实在?科学是一项不带个人色彩的客观的事业,将观察者作为物理实在的一个关键要素的思想看来与整个科学精神相矛盾。如果没有一个“外在的”具体世界供我们实验与测量,全部科学不就退化为追逐想象的一个游戏了吗量子理论革命性的特点,一开始就引起了关于它的正确性及其解释内容的激烈争论,在20世纪中这个争论一直进行着。自然法则从根本上将是否具有随机性?在我们的观察中是否存在实体?我们又是否受到了观察的现象的影响?爱因斯坦率先从几个方面对量子理论提出质疑。他不承认自然法则是随机的。他不相信“上帝在和世界玩骰子”。在和玻尔的一系列著名的论战中,爱因斯坦又一次提出了批判,试图结实量子理论潜在的漏洞、错误和缺点。玻尔则巧妙地挫败了爱因斯坦的所有攻击。在1935年的一篇论文中,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新证据:断言量子理论无法对自然界进行完全的描述。根据爱因斯坦的说法,一些无法被量子理论预见的物理现象应该能被观测到。这一挑战最终导致阿斯派特做了一系列著名的试验,准备用这些试验解决这一争论。阿斯派特的实验详尽地证明了量子理论的正确性。阿斯派特认为,量子理论能够预见但无法解释一些奇妙的现象,爱因斯坦断言这一点是不可能的。由此似乎信息传播地比光速还快-很明显地违背了相对论和因果律。阿斯派特的实验结论仍有争议,但它们已促成了关于量子论的更多的奇谈怪论由玻尔和海森伯格发展起来的理论和哥本哈根派的观点,尽管仍有争论,却逐渐在大多数物理学家中得到认可。按照该学派的观点,自然规律既非客观的,也非确定的。观察者无法描述独立于他们之外的现实。就象不确定律和测不准定律告诉我们的一样,观察者只能受到观察结果的影响。按自然规律得出的实验性预见总是统计性的而非确定性的。没有定规可寻,它仅仅是一种可能性的分布。电子在不同的两个实验中表现出的波动性和粒子性这一表面上的矛盾是互补性原理的有关例子。量子理论能够正确地、连续地预测电子的波动性或粒子性,却不能同时对两者进行预测。按照玻尔的观点,这一矛盾是我们在对电子性质的不断探索中,在我们的大脑中产生的,它不是量子理论的一部分。而且,从自然界中只能得到量子理论提供的有限的、统计性的信息。量子理论是完备的:该理论未能告诉我们的东西或许是有趣的猜想或隐喻。但这些东西既不可观测,也不可测量,因而与科学无关。哥本哈根解释未能满足爱因斯坦关于一个完全客观的和决定性的物理定律应该是什么样的要求。几年后,他通过一系列思维推理实验向玻尔发起挑战。这些实验计划用来证明在量子理论中的预测中存在着不一致和错误。爱因斯坦用两难论或量子理论中的矛盾向玻尔发难。玻尔把问题稍微思考几天,然后就能提出解决办法。爱因斯坦男买内过分地看重了一些东西或者忽略了某些效应。有一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爱因斯坦忘记了考虑他自己提出的广义相对论。最终,爱因斯坦承认了量子理论的主观一致性,但他仍固执地坚持一个致命的批判:EPR思维实验。1935年,爱因斯坦和两个同事普多斯基和罗森合作写了一篇驳斥量子理论完备性的论文,在物理学家和科学思想家中间广为流传。该论文以三个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合称EPR论文。他们假设有两个电子:电子1和电子2发生碰撞。由于它们带有相同的电荷,这种碰撞是弹性的,符合能量守衡定律,碰撞后两电子的动量和运动方向是相关的。因而,如果测出了电子1的位置,就能推知电子2的位置。假设在碰撞发生后精确测量电子1的位置,然后测量其动量。由于每次只测量了一个量,测量的结果应该是准确的。由于电子1、2之间的相关性,虽然我们没有测量电子2,即没有干扰过它,但仍然可以精确推测电子2的位置和动量。换句话说,我们经过一次测量得知了电子的位置和动量,而量子理论说这是不可能的,关于这一点量子理论没有预见到。爱因斯坦及其同事由此证明:量子理论是不完备的。玻尔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反驳说EPR实验非但没有证否量子理论,而且还证明了量子理论的互补性原理。他指出,测量仪器、电子1和电子2共同组成了一个系统,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测量电子1的位置的过程中会影响电子2的动量。因此对电子1的测量不能说明电子2的位置和动量,一次测量不能代替两次测量。这两个结果是互补的和不兼容的,我们既不能说系统中一个部分受到另一个部分的影响,也不能试图把两个不同实验结果互相联系起来。EPR实验假定了客观性和因果关系的存在而得出结论认为量子理论是不完备的,事实上这种客观性和因果性只是一种推想和臆测。尽管人们对量子理论的含义还不太清楚,但它在实践中获得的成就却是令人吃惊的。尤其在凝聚态物质——固态和液态的科学研究中更为明显。用量子理论来解释原子如何键合成分子,以此来理解物质的这些状态是再基本不过的。键合不仅是形成石墨和氮气等一般化合物的主要原因,而且也是形成许多金属和宝石的对称性晶体结构的主要原因。用量子理论来研究这些晶体,可以解释很多现象,例如为什么银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却不透光,金刚石不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却透光?而实际中更为重要的是量子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处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半导体的原理,为晶体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48年,美国科学家约翰·巴丁、威廉·肖克利和瓦尔特·布拉顿根据量子理论发明了晶体管。它用很小的电流和功率就能有效地工作,而且可以将尺寸做得很小,从而迅速取代了笨重、昂贵的真空管,开创了全新的信息时代,这三位科学家也因此获得了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另外,量子理论在宏观上还应用于激光器的发明以及对超导电性的解释。而且量子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也十分美好。科学家认为,量子力学理论将对电子工业产生重大影响,是物理学一个尚未开发而又具有广阔前景的新领域。目前半导体的微型化已接近极限,如果再小下去,微电子技术的理论就会显得无能为力,必须依靠量子结构理论。科学家们预言,利用量子力学理论,到2010年左右,人们能够使蚀刻在半导体上的线条的宽度小到十分之一微米(一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以下。在这样窄小的电路中穿行的电信号将只是少数几个电子,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电子都会造成很大的差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材料科学家马克斯·拉加利等人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已制造了一些可容纳单个电子的被称为“量子点”的微小结构。这种量子点非常微小,一个针尖上可容纳几十亿个。研究人员用量子点制造可由单个电子的运动来控制开和关状态的晶体管。他们还通过对量子点进行巧妙的排列,使这种排列有可能用作微小而功率强大的计算机的心脏。此外,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惠普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等都对这种由一个个分子组成的微小结构感兴趣,支持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认为这一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必定会获得极大的回报”。科学家对量子结构的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要控制非常小的电子群的运动即通过“量子约束”以使其不与量子效应冲突。量子点就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量子点由直径小于20纳米的一团团物质构成,或者约相当于60个硅原子排成一串的长度。利用这种量子约束的方法,人们有可能制造用于很多光盘播放机中的小而高效的激光器。这种量子阱激光器由两层其他材料夹着一层超薄的半导体材料制成。处在中间的电子被圈在一个量子平原上,电子只能在两维空间中移动。这样向电子注入能量就变得容易些,结果就是用较少的能量就能使电子产生较多的激光。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正在对量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们设法把量子平原减少一维,制造以量子线为基础的激光器,这种激光器可以大大减少通信线路上所需要的中继器。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詹姆斯·图尔斯的化学实验室用单个有机分子已制成量子结构。采用他们的方法可使人们将数以十亿计分子大小的装置挤在一平方毫米的面积上。一平方毫米可容纳的晶体管数可能是目前的个人计算机晶体管数的1万倍。纽约州立大学的物理学家康斯坦丁·利哈廖夫已用量子存储点制成了一个存储芯片模型。从理论上讲,他的设计可把1万亿比特的数据存储在大约与现今使用的芯片大小相当的芯片上,而容量是目前芯片储量的1·5万倍。有很多研究小组已制出了利哈廖夫模型装置所必需的单电子晶体管,有的还制成了在室温条件下工作的单电子晶体管。科学家们认为,电子工业在应用量子力学理论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大多数科学家正在努力研究全新的方法,而不是仿照目前的计算机设计量子装置。宏观世界的定律保持着顽固的可验证性,而微观世界的定律具有随机性。我们对抛射物和彗星的动态描述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而对原子的描述不具有这种特征,桌子、凳子、房屋这样的世界似乎一直处于我们的观察中,而电子和原子的实际的或物理性状态没有缓解这一矛盾。如果说这些解释起了些作用的话,那就是他们加大了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差距。对大多数物理学家来说,这一矛盾解决与否并无大碍,他们仅仅关心他们自己的工作,过分忽视了哲学上的争议和存在的冲突。毕竟,物理工作是精确地预测自然现象并使我们控制这些现象,哲学是不相关的东西。广义相对论在大尺度空间、量子理论在微观世界中各自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基本粒子遵循量子论的法则,而宇宙学遵循广义相对论的法则,很难想象它们之间会出现大的分歧。很多科学家希望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开创一门将从宏观到微观的所有物理学法则统一在一起的新理论。但迄今为止所有谋求统一的努力都遭到失败,原因是这两门20世纪物理学的重大学科完全矛盾。是否能找到一种比现有的这两种理论都好的新理论,使这两种理论都变得过时,正如它们流行之前的种种理论遇到的情况那样呢?

电磁学的实践研究 (仅供参考)电磁现象是自然界存在着的一类极为普遍的现象,它涉及到常广泛的领域。人类对电磁现象的观察与了解虽然可以追溯到十分遥远的古代,但是真正对它们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却是从16世纪下半叶才开始的,而且只限于定性的研究阶段,直到18世纪后,得力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自然科学领域展开了积极的实验探索,逐步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自然科学体系,电磁学的发展也有了很好的基础。与此同时,电磁学的发展反过来双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管理部门力的进一步释放,可以说,电磁学的发展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一、电磁现象的本源──物质的电结构人类很早就知道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人们发现有很多物质都能由于相互摩擦而带电,并且带电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的作用。大量的实验研究还表明,摩擦后的物体所带的电荷只有两种,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B.Franklin,1706~1790)把它们分别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近代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证明,通常所见的各种物体(实物)由原子、分子所组成的,而原子则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质子的电量和电子的电量等值异号。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内的电子总数等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总数,因而宏观物体或者物体的任何一部分包含的电子总数和质子总数是相等的,所以不显电性。某一质料的物体分别与其他一些质料不同的物体摩擦时,得到或失去电子的情况是不同的,在与某些质料的物体摩擦时可以得到电子,而在与另一些质料的物体摩擦时则要失去电子不.仅仅是摩擦起电,我们所观察到的所有电现象和磁现象,都是基于物质具有上述的电结构以及其中的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而产生的,所以我们说,物质的电结构是自然界电磁现象的本源。二、电磁过程是构成自然界各种纷繁复杂过程的基本过程之一1820年,奥斯特(H.C.Oersted,1771~1851)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它的逆效应──电磁感应定律也在1831年被法拉第发现,人类开始认识到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存在着联系。电磁感应定律和电流的磁效应为制造更加有效的电源和动力机提供了科学依据,展现了电磁现象的规律在技术上可以获得重要应用的崭新前景。在法拉第等人工作的基础上,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C.Maxwe11,1831~1879)建立了电磁学的理论体系,得到了今天以他的姓氏命名的电磁场方程组,并推论电磁作用以波的形式传播。从这一理论中得出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在真空中的实际测定的传播速度相同,促使他预言光是电磁波。电磁过程不仅渗透到物理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研究各种物理过程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同时,它也是研究化学和生物学一些基元过程的基础。今天,人们已深切地感受到,无论是人类自身的生活,还是科学技术活动以及物质生产等各种纷繁复杂的过程,都不可能离开电磁过程。并且人们深信,在人类社会的未来,电磁理论的绚丽之花仍将盛开。三、电磁场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磁感应定律和场的观念为电磁现象的统一理论准备了条件,而其大功告成者则是英国卓越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麦克斯韦在把握住电磁现象本质后,舍弃了电磁以太模型,明确提出了“电磁场”的概念。他写道:“我所提议的理论可以称为电磁场理论,因为它必须涉及电或磁物体附近的空间”。通过对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求解,可以研究电磁场的运动状态、电磁场的能量和动量以及电磁场可以独立于场源而存在和传播等问题,这就表明电磁场不仅仅是一种描述电磁现象的方法和手段,而且和实物一样,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即电磁场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四、电磁作用是自然界的基本相互作用之一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把这种研究引上科学舞台的则是17世纪牛顿对万有引力的研究。一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的吸引力称为万有引力,它是一种长程力,在所有基本相互作用中它是最弱的。由于它与质量有关,因而在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中通常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天体物理研究中,引力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倘若不存在引力,地球上的物体都将飞离地球,地球和其它行星也都将飞离太阳。甚至太阳和星系也将不复存在,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呀?带电物体或具有磁矩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电磁作用,它的规律总结在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兹力公式之中。电磁作用也是一种长程力,其强度要比引力大得多,而且也是目前人类研究得最为清楚的一种力。原子核和电子结合成原子,原子结合成分子,分子结合成凝聚态物质都是靠电磁作用。宏观的摩擦力、弹性力、粘滞力以及各种化学作用实质上也都是电磁作用的表现。因此可以想见,如果没有电磁作用,不要说原子、分子以及凝聚态物质将不复存在,就是以化学作用为基础的生命体,包括人类自身也都将化为乌有!后来,物理学又在原子核衰变过程中发现一种仅在微观尺度上起作用的力程甚短的弱相互作用;在质子、中子以及其它一些亚核粒子的相互作用中发现一种力程也较短的强相互作用力。近代物理学认为,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世界中的一切过程。与此同时,构建一种能够对各种相互作用给予统一说明的理论,也是近代物理学继续研究的方向

光和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如何统一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史上最令人困惑的问题 ,至今不能说问题已经完全解决(物质的结构是核式的,原子如此,光子、电子、质子、大到天体都有自己的核心,都有绕核心运动的物质存在,每个核式结构体在运动中由于核式结构的特点,都做具有波动的直线运动,都有测不准的因素存在,都有量子化的物理特征,各有能级的存在,各有特定的能量吸收才可以发生跃迁。张各高中物理教师提出的自己的观点,欢迎指正)1926年M.玻恩提出概率波解释,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按照概率波解释,描述粒子波动性所用的波函数Ψ(x、y、z、t)是概率波,而不是什么具体的物质波;波函数的绝对值的平方|ψ|2=ψ*ψ表示时刻t在x、y、z处出现的粒子的概率密度,ψ*表示ψ 的共轭波函数。在电子通过双孔的干涉实验中,|ψ|2=|ψ1+ψ2|2=|ψ1|2+|ψ2|2+ψ1*ψ2+ψ1ψ2*,强度|ψ|2大的地方出现粒子的概率大 ,相应的粒子数多,强度弱的地方,|ψ|2小 ,出现粒子的概率小,相应的粒子数少,ψ1*ψ2+ψ1ψ2*正是反映干涉效应的项,不管实验是在粒子流强度大的条件下做的,还是粒子流很弱,让粒子一个一个地射入,多次重复实验,两者所得的干涉条纹结果是相同的。在粒子流很弱、粒子一个一个地射入多次重复实验中显示的干涉效应表明,微观粒子的波动性不是大量粒子聚集的性质,单个粒子即具有波动性。于是,一方面粒子是不可分割的,另一方面在双孔实验中双孔又是同时起作用的,因此,对于微观粒子谈论它的运动轨道是没有意义的。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所遵从的运动规律不同于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也就不同于描述宏观物体运动规律的经典力学。

物理学力学论文篇3 浅析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摘 要:物理力学主要是研究宏观力学的微观理论学科。研究物理力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解微观粒子性质的相互作用,找出介质的力学性质计算方法,进而使解决力学问题建立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了物理力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有关物理力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物理力学;产生;发展 一、物理力学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在物理力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关于物性的问题,另一个是有关运动规律的问题。物理力学主要通过物性及其运动规律这两个方面的微观化而成为解决问题、建立微观分析的基础。关于物性的参数主要表现为运动方程组中的系数,例如弹性系数、热导率、粘性系数、声速、比热等。为了求解运动的方程组,需要知道它们相关的数值。 在传统力学中,物性参数的数值是需要试验测定的。而在我们研究的物理力学中,是通过微观的分析以及对宏观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参数的数值。我们研究物理力学,不仅是为了能够找出物质性质的微观规律,而且还需要找能够预见新物质性质的方法。 针对物理力学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先了解一下有关激波结构问题的例子。物态在激波前后会有很大的变化,在波阵面一定的厚度之内,物质是处在远离平衡的状态的。这时,对于宏观物态的参数已经不适用了。因此,我们需要从分子运用的这一个角度进行描述。像从波尔兹曼方程的角度出发,进而直接进行求解。 在上世纪60年代,一对无内部自由度的影响激波结构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发展主要得力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而能够使波尔兹曼方程进而得到模型数学方程,求精确解。另外,还能够实现激波管与稀薄气体风洞在较高区域的分辨率的相关方面的测量。虽然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都是初步的,但是从物理力学微观运动规律上看,确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还有一个相似的例子就是对爆震波反应区结构方面的研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比激波结构更加复杂的,解决问题的困难在于理论的复杂性,也有实验经验的不足等原因。分子气体的动力激光器中非平衡流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分子内部自由度性质在不断膨胀的气流中产生的自身不平衡现象。在这种迅速膨胀的气流中,分子振动的自由度两方面是不平衡的,不能够采用统一的温度对其进行描述。因此,这也是一个远离平衡的问题。 二、新技术不断推动物理力学的发展 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即是力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促进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自上世纪40年代至今,由于尖端的技术以及基础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力学面临着大量的超高温和超高压等特殊条件下的问题。我国著名的力学家钱学森在上世纪50年代初提出应该建立物理力学这门学科,其真知灼见把握了力学发展的大趋势,并且预见了今后突飞猛进的结果。 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物理力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条件。纵观近五十年间的物理力学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液体理论的重大进步。1972年,麦克唐纳等人计算出等压线结果和多种液体实测数据等,促进了对液体理论的研究。1997年,威尔逊提出了采用重正化群理论解决临界现象,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近20年来,对于耗散结构理论是非平衡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上世纪50年代之后,原子分子物理学才重新被重视,尤其是计算机的不断应用大大地促进了这门学科的发展。其他的像分子束技术、光散射技术、中子衍射技术等都成为了研究固体以及液体微观结构的有效手段。另外,高压技术能够产生千万大气压以上的高压条件,高倍电子显微镜能够用来观测原子尺的现象等。新技术以及新发明都为进一步研究物理力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本文对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进行了相关的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对物理力学进行研究时,我们应该明确物理力学研究的目的,还应该充分采用新技术、新发明,将其不断应用到研究中。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一定能够进一步促进物理力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继美.理论力学与普通物理力学的关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2]钱学森.从原子分子物理出发,经由物理力学的思路和方法搞发明创造[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02). [3]干洪.力学学科的发展现状与21世纪展望[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2)。 [4]陈卫平.现代力学发展趋势及研究课题[J].台州师专学报,2007,(06). 物理学力学论文篇4 试谈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分析 摘 要:物理力学主要是研究宏观力学的微观理论学科。研究物理力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解微观粒子性质的相互作用,找出介质的力学性质计算方法,进而使解决力学问题建立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了物理力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有关物理力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物理力学;产生;发展 一、物理力学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在物理力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关于物性的问题,另一个是有关运动规律的问题。物理力学主要通过物性及其运动规律这两个方面的微观化而成为解决问题、建立微观分析的基础。关于物性的参数主要表现为运动方程组中的系数,例如弹性系数、热导率、粘性系数、声速、比热等。为了求解运动的方程组,需要知道它们相关的数值。 在传统力学中,物性参数的数值是需要试验测定的。而在我们研究的物理力学中,是通过微观的分析以及对宏观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参数的数值。我们研究物理力学,不仅是为了能够找出物质性质的微观规律,而且还需要找能够预见新物质性质的方法。 针对物理力学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先了解一下有关激波结构问题的例子。物态在激波前后会有很大的变化,在波阵面一定的厚度之内,物质是处在远离平衡的状态的。这时,对于宏观物态的参数已经不适用了。因此,我们需要从分子运用的这一个角度进行描述。像从波尔兹曼方程的角度出发,进而直接进行求解。 在上世纪60年代,一对无内部自由度的影响激波结构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发展主要得力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而能够使波尔兹曼方程进而得到模型数学方程,求精确解。另外,还能够实现激波管与稀薄气体风洞在较高区域的分辨率的相关方面的测量。虽然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都是初步的,但是从物理力学微观运动规律上看,确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还有一个相似的例子就是对爆震波反应区结构方面的研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比激波结构更加复杂的,解决问题的困难在于理论的复杂性,也有实验经验的不足等原因。分子气体的动力激光器中非平衡流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分子内部自由度性质在不断膨胀的气流中产生的自身不平衡现象。在这种迅速膨胀的气流中,分子振动的自由度两方面是不平衡的,不能够采用统一的温度对其进行描述。因此,这也是一个远离平衡的问题。 二、新技术不断推动物理力学的发展 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即是力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促进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自上世纪40年代至今,由于尖端的技术以及基础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力学面临着大量的超高温和超高压等特殊条件下的问题。我国著名的力学家钱学森在上世纪50年代初提出应该建立物理力学这门学科,其真知灼见把握了力学发展的大趋势,并且预见了今后突飞猛进的结果。 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物理力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条件。纵观近五十年间的物理力学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液体理论的重大进步。1972年,麦克唐纳等人计算出等压线结果和多种液体实测数据等,促进了对液体理论的研究。1997年,威尔逊提出了采用重正化群理论解决临界现象,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近20年来,对于耗散结构理论是非平衡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上世纪50年代之后,原子分子物理学才重新被重视,尤其是计算机的不断应用大大地促进了这门学科的发展。其他的像分子束技术、光散射技术、中子衍射技术等都成为了研究固体以及液体微观结构的有效手段。另外,高压技术能够产生千万大气压以上的高压条件,高倍电子显微镜能够用来观测原子尺的现象等。新技术以及新发明都为进一步研究物理力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本文对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进行了相关的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对物理力学进行研究时,我们应该明确物理力学研究的目的,还应该充分采用新技术、新发明,将其不断应用到研究中。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一定能够进一步促进物理力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继美.理论力学与普通物理力学的关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2]钱学森.从原子分子物理出发,经由物理力学的思路和方法搞发明创造[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02). [3]干洪.力学学科的发展现状与21世纪展望[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2)。 [4]陈卫平.现代力学发展趋势及研究课题[J].台州师专学报,2007,(06). 猜你喜欢: 1. 物理学史论文3000字 2. 高中物理力学论文范文 3. 物理学生论文力学 4. 物理学术论文3000字

  • 索引序列
  • 粒子群算法研究的毕业论文
  • 关于粒子群算法的毕业论文
  • 粒子群优化算法毕业论文
  • 狼群算法的国外研究论文
  • 微观粒子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