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luation of the optimum induction gap for the GEM-MIGA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A: Accelerators, Spectrometers, Detectors and Associated Equipment, Volume 600, Issue 3, 11 March 2009, Pages . Mir, . Rhodes, . Schooneveld, . Concei�0�4�0�0o, . Maia, . Veloso, . dos Santos Show preview | PDF (201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2Structure–function studies of the G-domain from human gem, a novel small G-protein FEBS Letters, Volume 580, Issue 25, 30 October 2006, Pages 5959-5964Yarden Opatowsky, Yehezkel Sasson, Isabella Shaked, Yvona Ward, Orna Chomsky-Hecht, Yael Litvak, Zvi Selinger, Kathleen Kelly, Joel A. Hirsch Show preview | PDF (787 K) | Supplementary content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3Tanzanite as conflict gem: Certifying a secure commodity chain in Tanzania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Geoforum, Volume 41, Issue 1, January 2010, Pages 56-65Richard A. Schroeder Show preview | PDF (234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4GEM simulation methods development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A: Accelerators, Spectrometers, Detectors and Associated Equipment, Volume 478, Issues 1-2, 1 February 2002, Pages 452-459V. Tikhonov, R. Veenhof Show preview | PDF (381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5BoNus: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 radial TPC using cylindrical GEM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A: Accelerators, Spectrometers, Detectors and Associated Equipment, Volume 592, Issue 3, 21 July 2008, Pages 273-286H. Fenker, N. Baillie, P. Bradshaw, S. Bueltmann, V. Burkert, M. Christy, G. Dodge, D. Dutta, R. Ent, J. Evans, R. Fersch, K. Giovanetti, K. Griffioen, M. Ispiryan, C. Jayalath, N. Kalantarians, C. Keppel, S. Kuhn, G. Niculescu, I. Niculescu, et al. Show preview | PDF (1819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6Progress on large area GEM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A: Accelerators, Spectrometers, Detectors and Associated Equipment, Volume 628, Issue 1, 1 February 2011, Pages 182-186Marco Villa, Serge Duarte Pinto, Matteo Alfonsi, Ian Brock, Gabriele Croci, Eric David, Rui de Oliveira, Leszek Ropelewski, Hans Taureg, Miranda van Stenis Show preview | PDF (1022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7Properties of the GEM, double GEM and GEM+MGC combination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A: Accelerators, Spectrometers, Detectors and Associated Equipment, Volume 443, Issues 2-3, 1 April 2000, Pages 375-385T. L. van Vuure, F. D. van den Berg, C. W. E. van Eijk, R. W. Hollander Show preview | PDF (395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8Development of thick-foil and fine-pitch GEMs with a laser etching technique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A: Accelerators, Spectrometers, Detectors and Associated Equipment, Volume 608, Issue 3, 21 September 2009, Pages 390-396T. Tamagawa, A. Hayato, F. Asami, K. Abe, S. Iwamoto, S. Nakamura, A. Harayama, T. Iwahashi, S. Konami, H. Hamagaki, . Yamaguchi, H. Tawara, K. Makishima Show preview | PDF (623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9Atmospheric gaseous elemental mercury (GEM) over a coastal/rural site downwind of East China: Temporal variation and long-range transport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Atmospheric Environment, Volume 45, Issue 15, May 2011, Pages 2480-2487Zhijia Ci, Xiaoshan Zhang, Zhangwei Wang, Zhenchuan Niu Show preview | PDF (1306 K) | Supplementary content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Highlights�7�8 Elevated GEM levels were observed at a coastal/rural site downwind of East China. �7�8 GEM showed high levels in cold seasons and low levels in warm seasons. �7�8 GEM showed peak levels in daytime and low levels in late night and early morning. �7�8 Complicated patterns of GEM transport from different source regions were recorded. 10The PANDA GEM-based TPC prototype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A: Accelerators, Spectrometers, Detectors and Associated Equipment, Volume 628, Issue 1, 1 February 2011, Pages 204-208L. Fabbietti, H. Angerer, R. Arora, R. Beck, M. Berger, P. Bühler, M. Cargnelli, S. Doerheim, J. Hehner, N. Herrmann, C. H�0�2ppner, D. Kaiser, B. Ketzer, K. Mladen, V. Kleipa, I. Konorov, J. Kunkel, R. Lalik, M. Lang, Y. Leifels, et al. Show preview | PDF (697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11Pharmacokinetics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in rats of an oligodeoxynucleotide phosphorothioate (GEM 91) developed as a therapeutic agent for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1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Volume 49, Issue 7, 30 March 1995, Pages 929-939Ruiwen Zhang, Robert B. Diasio, Zhihong Lu, Tiepu Liu, Zhiwei Jiang, Wayne M. Galbraith, Sudhir Agrawal Show preview | PDF (1639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12Chordal co-gem-free and (P5,gem)-free graphs have bounded clique-width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Volume 145, Issue 2, 15 January 2005, Pages 232-241Andreas Brandst�0�1dt, Hoàng-Oanh Le, Raffaele Mosca Show preview | PDF (232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13Further studies of the GEM photomultiplier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A: Accelerators, Spectrometers, Detectors and Associated Equipment, Volume 442, Issues 1-3, 11 March 2000, Pages 68-73A. Buzulutskov, A. Breskin, R. Chechik, G. Garty, F. Sauli, L. Shekhtman Show preview | PDF (301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14Charge transfer of GEM structures in high magnetic field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A: Accelerators, Spectrometers, Detectors and Associated Equipment, Volume 535, Issues 1-2, 11 December 2004, Pages 330-333S. Roth Show preview | PDF (296 K) | Related articles | Related reference work articles 15Short induction gap gas electron multiplier (GEM) for X-ray spectroscopy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A: Accelerators, Spectrometers, Detectors and Associated Equipment, Volume 573, Issues 1-2, 1 April 2007, Pages . Mir, R. Stephenson, . Rhodes, . Schooneveld, . Veloso, . Dos Santos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研究[摘要]从世界上许多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的经验教训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本质上是一个资本供给制度的改革和调整问题,也就是构建有利于资本向高效配置方向流动的市场平台,这一任务不能依赖间接融资体系,而只能依靠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因此,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才能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资本市场;创业板市场;创业投资;金融体系 一、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才能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 中国的投融资体制仍然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烙印。在间接融资领域,国有银行占有70%以上的份额,在直接融资领域,以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股票市场并没有有效发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广大的中小企业普遍受到了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为扩张内需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以每年1000至1500亿的国债发行规模为基本内容,在国债资金的运用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货币资金都流向了国有大型企业。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一方面要防范金融风险,另一方面用信贷扩张刺激经济。近几年来,银行的增发信贷也绝大部分向大项目、大企业和上市公司倾斜。实践证明,现行宏观经济政策并不具备结构调整功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能够有效地解决总量矛盾,但却无法保证资源从低效产业流向高效产业。 从世界上许多成功发展经济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本质上是一个资本供给制度的改革和调整问题,在这一调整过程中,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构建有利于资本向高效配置方向流动的市场平台,这个任务一般情况下不能依赖间接融资体系,而只能依靠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 在技术革命频繁、技术进步迅速的现代经济中,绝大部分高新科技成果都是由那些风险承受型和成长导向型中小企业吸纳的,尽管这种吸纳和发展具有较高的失败率,但那些成功的中小企业却是各个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的决定性力量。根据一般经验,这类企业的资本支持主要来自创业投资和二板股票市场,而创业投资和二板资本市场正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结构性缺陷之一。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明确地提出了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改革思路,这一方针理清了中国经济学界有关资本市场模式问题的种种争议,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总结深圳创业板推动过程教训的基础上探索现实可行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模式和可操作方案。 二、深圳创业板市场无限期推迟的原因 2000年初,中国证监会将深交所定位于创业板股票市场,之后进入紧锣密鼓的准备状态。2000年10月,证监会负责人宣布“创业板市场筹备已进入倒计时”。2001年,出现难以捉摸动向的延期推出态势。时至今日,开设创业板市场的时间仍未定论。对其中的原因,媒体披露了许多说法,种种解释亦不乏一定道理和根据。自1998年国务院决定由科技部牵头设计中国创业投资体系实施方案(当时的文件语言叫“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以来,受到了国人的热情关注并成为决策层和经济学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有关创业投资体系和创业板市场建设的许多理论问题并没有真正理清,为了尽快促成创业板市场的推出,加速创业投资体系的建设,我们还应该从认识上解决一些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1.决策层对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判断。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过去,虽然中国由于资本项目管制成功地抵御了危机的直接侵袭,但日本、韩国两个存在大量不良金融资产国家经济在危机中受到的巨大影响已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自从国务院将1998年定为“金融风险年”以来,系统性金融风险始终是决策层在改革和发展决策时重点考虑的因素。在创业板市场的推出时机问题上,尽管有美国NASDAQ行情下泻、香港创业板开办后不甚景气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实际上,“创业板推出后对全局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却是创业板市场推出时间始终难以确定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近年来的讨论中,经济理论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创业板市场比主板市场风险更大”,这种观点更加重了决策层面的顾虑,使开办创业板这个关系到中国创业投资体系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及总体金融改革进程的关键性举措迟迟不能出台。 2.国外创业板市场普遍低迷的市场行情和欠佳表现。2000年上半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暴跌。2002年8月15日,日本纳斯达克公司致信日本大阪证券交易所,宣布于2002年10月15日终止双方早先签署的商业合作协议,撤出“纳斯达克日本”证券交易市场。大阪证券交易所决定将“纳斯达克日本”改名为“日本新市场”,今后由其独自负责经营管理。时隔两月,德国证券交易所宣布,将于2003年年底关闭以吸纳科技股及新经济股为主的德国股票交易创业板市场,对在市场中交易的264只股票将予以重新安排。由此,创业板的辉煌似乎已永远成为了历史,其市场地位和功能也因此受到了连篇累牍的指责和否定,并进而断言“中国没有条件再推出创业板”。有学者撰文指出,“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受到重创之后,在日本与德国都在逐渐地退出创业板市场之后,希望中国建立创业板市场的愿望应该完全降温,甚至于应该熄火了。可是,最近动向好象有逆世界潮流之势,国外不成功的东西,在中国就不可能成功。”该文对中国没有推出创业板市场表示庆幸:“应该是中国的运气,否则只要迈出了第一步是永远无法退回去的。近几年各国创业板市场的发展情况表明,不仅美国创业板市场泡沫被戳穿,纳斯达克股指由5000多点下降到1000多点,跌去3/4.在日本、德国其创业板市场纷纷退出。在香港,创业板市场建立了近3年,指数也由1000多点下跌100多点,大量的纸上财富早已烟消云散。” 3.“杀鸡取卵”式的市场取向和功能定位:维系主板行情,筹集社保基金。这些年我们之所以在股市的功能定位上出现偏差,很重要的一点与我们现行干部体制下低效率干部考评制度有关,即把股票市场上每年的融资额当成一个重要考核指标。中国普遍存在用指标评干部,用数字出干部的现象。我们证券市场过去也存在这个问题,不考虑投资者,不考虑这个市场怎么为优化配置资源服务,所以我们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股市的一个重要功能应该是资源配置,在资金稀缺的情况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那些未来发展前景比较好、有科技含量的、未来股票的附加值可能最快的企业。出于筹集社保基金而不惜代价维系主板行情,阻滞适应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和适时改革,当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不堪后果。 4.来自认识层面的干扰。在理论界,关于设立创业板的不同意见,有“不必要论”、“条件不具备论”、“设附属科技板块论”、“风险过高论”等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包括:(1)“三步论”。该说法认为,目前,中国建立创业板市场的条件尚未成熟,应首先在中国主板市场中设立科技板块,以支持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应分“三步走”:第一步,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建立创业投资公司,推进创业投资事业,这一步我们现在已经做到了;第二步,通过修改法律,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实行有限合伙制,这个工作现在正在做;第三步,建立包括创业板市场在内的创业投资体系。(2)“不必要论”或“条件不具备论”。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企业研发水平还没有达到技术的最前端,大量的高技术企业根本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因为前沿技术的开发投入很大,即使该项技术过了关,拿到了专利,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存活的也就只有十之一二。在美国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应该是已经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资金支持,开发出了专利产品,需要融资的是产品市场运作的费用,而中国这样的企业还很少。同时,靠创业板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也不合适。就企业的成本而言,上市是企业最昂贵的一种融资方式。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民营中小银行”。 三、重新认识创业投资的重大意义 在中国经济的实体部门和金融部门存在一个引人注目的矛盾交汇点,即为潜力型、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的制度化平台。经过近10年的宏观调控和产业发展,中国实体经济部门的主要矛盾已由1992年以前的数量型短线制约转变为1998年以来的愈益显现的产业技术升级限制造成的质量型结构矛盾。按照国外的一般经验,在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层面吸纳新技术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原有的大型企业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对传统产业进行强制性升级;另一条是鼓励创新型中小企业主动承担风险,在创业资本的支持下吸纳和发展新技术。后一条途径即利用创业资本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已被美国、中国台湾、以色列、英国等经济体的经验证明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制度性解决办法。对此,决策层的认识是十分清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创业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这种高屋建瓴的论断需要我们通过正确理解并将之衍化为有利于“科教兴国”、有利于金融体系改善及资本市场建设的“新经济政策”。而十六大报告中提到的这个“汇集机制”正是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缺陷所在,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实体部门和金融部门的“矛盾交汇点”,它的具体涵义是实体部门结构调整的希望在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但这些企业却得不到制度化的资本和资金支持。中国的居民储蓄率居世界第二,但大量的金融资源滞留于银行类金融机构系统形成“存差”而不能对实体部门的结构性调整提供有效的支持。怎样改变这样的局面?答案就是加快创业投资体系的培育。中国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许多人至今仍存在对创业投资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的问题。经考察,美国之所以在与西欧、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经济竞争中处于全面领先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业投资活动水平的差异。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对日本的竞争威胁状态忧心仲仲,但到了90年代中期,日本威胁论就已成为过时的话题。这种心态的转变是美、日经济发展的强烈反差造成的。美国在发达的创业投资体系支持下,由于科技创新、生产率提升,出现持续10年之久的经济繁荣,而日本在守旧的银行体系的所谓“主办银行制”这一僵化金融平台的作用下,由经济泡沫破灭陷入了持续10多年的经济衰退。1. 创业投资与经济竞争力。为什么创业投资在各国经济竞争力的打造中会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原因就在于创业投资以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基本使命,而这些创新型中小企业在高成长过程中能在市场销售额、政府税收、出口和研发投入方面比传统企业作出更大的贡献。2002年9月,一家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DRI-WEFA通过对美国数千家接受过创业资本支持的公司的调查发现,在1980至2000年这20年时间里,有创投背景的公司与无创投支持的上市公司相比,前者的产品销售额与出口额是后者的2倍,在为联邦提供的税收及研发支出方面,前者是后者的3倍。中国之所以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原因就在于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资源浪费已成为一种制度现象。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已成为市场导向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据有关专家分析,在中国很多部门的市场化程度已达60%以上的情况下,金融部门的市场化程度却只有10%左右。建立股票市场并用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曾经是政策设计者们的重要目标,但中国A股市场10多年来的运行实践却出现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统计规律,即一个公司上市的时间越长、圈钱越多,效益也往往越差。我们相信,如果将中国上市公司10多年来每千元资产所提供的销售收入、国家税收、出口和研发支出列表,肯定会远远低于上表所列的美国普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而一旦走上市场经济之路,无论各个国家的国情如何,其基本规律都会毫无二致。现在,美国等一些经济体已经在培育创业投资、用创业投资孵化新经济方面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只要下决心学习这些先进经验,就能够有效解决“中国实体部门与金融部门矛盾交汇点”的问题。 2.美国新经济的热潮虽然已经消退,但并未因此否定创业投资的重大意义。纵观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一旦出现金融动荡或金融危机,其最终根源都是经济发展基本面中的战略方针偏差及由此造成的结构性矛盾。1997年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表面上是这些国家资本流出入管制政策出现失误,实质原因是这些国家在实施赶超战略中只重视吸引外资和助长泡沫经济的短期资本投入,而忽略了产业结构的技术升级和新技术应用,因此,一旦遭受外部金融冲击,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就会立即暴露,并形成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的致命威胁。1997年,当东南亚金融危机几乎对东南亚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造成了重创时,但台湾经济只受到了轻微的损害。其原因就在于台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创业投资为轴心,在台湾工研院、新竹工业园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撑下对其产业结构进行了彻底的调整,形成了一个以轻型化、高技术投资为特征的新技术连动体系,因此,具备了较强的抗外部冲击能力。 而美国自2000年4月出现股市狂跌以来至2001年4月就宣称进入战后第10次经济衰退,但仅过了1年,到2002年4月美国就在该月实现了经济增长率增长、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业绩,这使那些对“新经济”抱怀疑态度的人不得不重新调整思维。追本溯源,美国经济快速复苏及高生产率的背后,起作用的仍然是强大的创业投资体系和金融市场支持的技术进步贡献率。 3.亟待建立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对于中国而言,简单地动用现有的金融体系并制定某些一般性的指导性政策措施根本无法完成新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任务,原因在于:(1)中国的金融体系仍是一个以传统业务为主、效率低下且存在严重结构性缺陷的资源配置工具。在长期计划主导、行政干预和国有垄断的运行背景下,这个拥有约18万亿资产、近300万员工的资金动员分配系统实际上还带有为国有企业服务的深刻烙印。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市场配置资源的比重在不断加大,虽然资本市场的功能在不断强化,但是间接融资仍居主导地位,间接融资又以国有独资四大银行在资金动员和分配中占绝大比重这一事实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从市场功能角度看,现有的金融系统具有一个明显的结构性缺陷,那就是:缺少一个能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或市场体系。 中国目前的企业总数已有900多万家,其中的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而在多年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金融机构体系,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近10年来中国虽然建立了资本市场,但这个市场由于门槛较高且以为国有企业筹资为基本宗旨,因此与中小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型创新企业基本无缘。从目前的民营银行发展状况来看,无论是其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份额,还是其自身的竞争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尚不具备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的能力。这种现状使得我们不可能指望在现存的金融体系框架内解决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的资源配置调整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从正视和解决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矛盾入手梳理资源分配关系,以金融发展和改革作为解决中国经济结构矛盾的基本手段。 众所周知,近20多年来是全世界范围内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带动经济发展作用最明显的时期。从国外的经验看,新科技成果的绝大部分都是首先被创新型中小企业吸纳的,在承担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上,中小企业已远远超过那些处于成熟阶段并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型企业。尽管如此,在从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方面,它们的竞争力却远远不如大型企业。根据国外经济学家的统计,在过去几十年中,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创业到拓展销售市场实现盈利,一般都要经历5至7年时间。一个企业如果在连续几年的时间没有盈利,形成的稳定现金流,信贷市场上的放款主体——银行肯定不会对之发放信贷,因为信贷资金定期还本付息的特性与创业企业长期成长到一定阶段后才能实现现金回流的规律明显冲突。各个国家的主板股票市场的市场定位就是为已具有相当规模的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服务,自然也不适于中小企业的进入。针对这种情况,世界上那些有战略眼光的国家和地区,都以建立创业投资体系的手段着力矫正原有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弊病,用鼓励和培育创业资本成长的方法促进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从全球情况看,在这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功的有美国、以色列及我国台湾省。还有许多发达国家也在培育创业投资体系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如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世界性的推动创业投资热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实践的检验,创业投资体系建设对一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得到公认的有以下几点:(1)改善产业结构;(2)强化工业基础;(3)增加就业;(4)提高经济竞争力。当然,在培育本国创业投资体系过程中,也有不少国家走过一些弯路,有的国家甚至还出现政府投入大量的创业资本血本无归、刚刚处于雏形的创业投资体系彻底消亡的现象,如新西兰。 4.创业板市场应尽快推出。首先,在对主板股票市场进行整顿和规范化的同时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并在适当的时机开放若干个地方性场外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有利于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因为,按照一般的理论逻辑,系统性金融风险最终可归结为国家或政府信用风险,当国有企业的比例已经很低、当国有银行很少再承担变相的企业投资风险、当民间资本成为投资的主体力量时,系统性金融风险所代表的国家信用风险的降低不就成了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了吗?其次,中国创业投资体系建设这一事关中国经济发展和总体经济改革的重大决策,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论证准备的,是有着相当社会基础的制度供给行为,决不是少数人头脑发热的产物。经过1998年以来的酝酿和准备,在国内中小企业特别是有较高成长速度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中,目前已形成了较强烈的制度需求预期,它们盼望创业板能够尽早推出,各类投资者也摩拳擦掌,对这个即将出现的新兴市场板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种市场需求已代表了公众的改革期望。还应该提及的是,近几年来,国际市场上的创业资本也已看好中国市场,不少创业投资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已经登陆中国或准备参与中国创业企业的投资活动,它们对资本撤出的市场条件和政策的稳定性有着强烈的心理期望。这是一种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说,中国推出创业板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主要理由有五:(1)国内外投资者有旺盛的投资需求;(2)经济结构调整需要这样一种投融资制度安排;(3)理论界、决策层在创业投资体系建设重要性、必要性问题上已基本达成共识;(4)以证监会和深交所为代表的监管机构已进行了充分的技术准备和相当水平的法则准备;(5)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源也比较充裕。当然,按照一个完善、成熟的市场标准来要求和看待创业板市场的现有法规制度条件,可能还有一些距离,但若非等到一切条件具备才可以开设某一市场那么可以认定,中国目前所有的市场可能都不应该诞生,这当然也包括已发挥了巨大作用的中国主板股票市场。作为一个制度转型国家和实施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最佳选择就是在发展和改革中推进发展和改革,许多事情都可以采取先干起来再说的策略而不必求全责备。 四、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本轮廓 1.现有的资本市场层次架构:(1)设立于1992年的深圳与上海股票交易所市场,亦即所谓主板市场。(2)为非上市股份公司和退市公司服务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为妥善解决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流通股的转让问题,2001年6月12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服务业务试点办法》,代办股份转让工作正式启动,7月16日第一家股份转让公司挂牌。该系统由中国证券业协会履行自律性管理职责,委托深圳证券交易所对股份转让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对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业务实施监督管理,由证券公司以其自有或租用的业务设施,为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股份转让服务。为解决退市公司股份转让问题,2002年8月29日起退市公司也纳入代办股份转让试点范围。截至2002年底,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公司有12家,股票14只,投资者开户数12万人,市值83亿元人民币其中A类股份流通市值为35亿元人民币,B类股份流通市值为2500万美元。(3)拟于深圳开办的创业板市场。也称为二板市场、另类股票市场、增长型股票市场等。它与大型成熟上市公司的主板市场不同,是一个前瞻性市场,注重于公司的发展前景与增长潜力。其上市标准低于主板市场。一般地,创业板市场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为有前景的中小创新企业的持续发展筹集资金;为创业投资提供退出机制;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4)散建于各地的产权交易市场。以上海、深圳及北京等地为代表,一般定位于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融资、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托管等业务,对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策划等服务,采用以经纪商制度为核心的交易运营体系。 2.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构想。NASDAQ的运行出现了种种不尽人意之处,虽然与市场本身的行为惯性和监管质量有一定关系,但绝对不能因此否定市场本身的功能和贡献。NASDAQ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个了不起的典范,因为它培育了数以千计的伟大企业。仅仅因为出现过股市泡沫及2年多的行情下跌就否定这样一个世界最优秀的融资平台,是一种短视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那将是一种最佳的改革政策选择。但是,即使深圳创业板已经开业,它也远远不能满足全国近千万家中小企业巨大融资需求,因此,应当在这个市场发挥巨大的经济效应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建立地方性的场外交易市场。这类市场可以制定统一规则,严格监管并定位于为当地的高成长型企业服务。这样既可解决市场平台不足问题,又能克服全国集中市场由于地域广大这一空间条件特点所产生的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等问题。这样,包括主板市场、深圳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和区域性的场外交易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将得以逐步完善。可以认为,用增设市场,即先立后破,先进行增量改革,为实体部门的结构调整和储蓄投资的良性循环创造资本供给制度,要比冒风险地触动主板市场现存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更容易见成效,社会成本会更低。当然,关键在于决策层的认识和决心。如果还需要可以去我空间留言。
到cnki里面检索啊,如果需要下载我可以帮你
对这方面知识不是很了解呢
有不少。例如《商界》、《创业邦》和《创业家》都比较适合创业者阅读,还有《经济观察报》也不错,在创业解读方面显得更为专业。这些都比较适合创业者学习创业经验,如果你想创业的话推荐你看上面几个。还有一些学术类期刊,适合发表论文的,如《科技创业月刊》。我同学投过《科技创业月刊》,属于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审稿发稿都挺快的。他们有个公众号可以直接在线投稿的,好像就是刊名的拼音(kjcyyk),你可以试试。
<创业家>和《创业邦》到底谁是创业领域第一刊?谁更升读者欢迎?两年之内必然有一家要倒掉。
你好!目前,市面上创业类刊物分为三类:一是在刊物名称中直接含有创业两字的纯创业类期刊,这些期刊从标题上便很容易识别,如《创业家》、《投资与创业》、《科技创业》、《科技创业月刊》、《创业邦》;第二类是一些期刊的创业版,如《深圳青年创业版》、《生意经创业银版》;第三类是定位为提供创业指导的杂志,如定位为智慧创业者的《年轻人》、为小本创业者以及从事商务活动和意欲经商的读者服务的《大众商务》、《今日财富》、《大众投资指南》、《致富时代》等。 此外 ,《中国企业家》和其它财经《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等在解读方面显得更为专业,直接对创业类期刊形成冲击。在这些杂志中除了《创业邦》和《创业家》在业界影响力较大以外,其他杂志显得颇为“黯淡”,更不要说品牌影响力。《创业邦》因由国际知名风险投资商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和清科集团共同投资设立而受到关注,创办于2008年的《创业家》因是《中国企业家》原总编辑牛文文创办而在业界颇有影响。但相对财经类杂志《财经》、《商界》、《中国企业家》、《环球企业家》来说,影响力远远不够。
《精益创业家》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理财与投资书籍视频讲座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
链接内含主要内容:
投资入门:《财务自由之路》有三册《小狗钱钱》《富爸爸穷爸爸》《邻家的百万富翁》《 巴比伦最富有的人》
投资进阶:《指数基金投资指南》《定投十年财务自由》
投资高阶:《聪明的投资者》《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投资者和公司高管教程(原书第4版)》 - 【美】沃伦 E. 巴菲特《价值投资: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 股市真规则》 - [美] 帕特·多尔西《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 - 邱国鹭
额外:《 怎样选择成长股》-费舍尔格雷厄姆《证券分析》《 穷理查年鉴》本杰明·富兰克林
《穷查理宝典》彼得·考夫曼《 学以致富》《赢》-杰克·韦尔奇《杰克·韦尔奇自传》《客户的游艇在哪里》
《指数基金投资从入门到精通》(老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指数基金投资从入门到精通
作者: 罗国庆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副标题: 从入门到精通(修订版)出版年: 2020-11页数: 348
内容简介
《指数基金投资从入门到精通(修订版)》的写作初衷是写一本让大家能看懂的、干货满满的、注重实战而不是理论知识和教条堆砌的指数投资书籍。对于很多上班族而言,如果平常几乎没有研究股票和基金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定投指数基金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方式,这类投资者可以好好看看本书定投章节的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到定投的优势、定投金额、定投品种及止盈方式等相关知识。对于爱好学习及时间充裕的投资者来说,可以通过学习本书,掌握如何挑选一只好的指数基金,学会运用指数估值数据选择指数基金,并且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合理运用不同策略投资指数基金,了解指数基金产品进行低风险套利的方法,最终通过学会更多的指数投资相关知识,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投资理财。本书内容由浅入深,既适合基金投资的新手,也适合希望进一步提升指数投资能力的投资老手。在每个章节的最后,老罗都会谈谈自己对该节内容的感悟和理解,...
作者简介
老罗,广发基金公司指数投资部负责人兼基金经理、央视财经栏目嘉宾、雪球“大V”(ID:老罗话指数投资),江湖人称老罗,多年来专注于指数及量化投资领域。曾多次在包含证券三大报在内的权威财经媒体发表指数投资相关的文章,并长期担任沪深交易所“指数基金及ETF特约讲师”。老罗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结合自己多年的指数投资一线从业经历,以原创为主的方式,向广大投资者传授“指数及指数基金投资理念、投资技巧”。以“老罗话指数投资”为品牌的雪球专栏和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数超过40万,成为最受投资者欢迎的指数投资自媒体号之一。对于投资经验不足的中小投资者,老罗更推崇以指数基金定投的方式介入市场,并在其公众号中详细阐述了定投的理念及投资方法。投资是贯穿投资者一生的长期事业,老罗深知“独行者速,众行者远”的道理,因此,愿意以开放的心态将自己在指数投资管理过程中的...
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参考(以山西大学为例)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在这里以以山西大学为例展开讲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标题前空一行,二号黑体
用三号楷体,与内容提要间空一行。
——以XX公司为例如有副标题,用三号楷体
学生姓名:XXX 指导教师:XXX
“内容提要”和“关键词”用五号黑体,与后面文字空一格,内容用五号楷体
内容提要: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学习型组织是适应社会变化的新组织形态,并很快就掀起了一股组织变革的热潮。然而,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受到了各种挫折,学习型组织理论也受到了质疑。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变革遭遇失败,而且伴随着痛苦、伤害或牺牲,但同样不变革就意味着死亡。因此我们在推动变革的时候必须顺应组织的规律,走变革的“阻力最小之路”,才能“势如破竹”的推动改革,否则不仅徒劳无功,甚至可能越用力推,系统的反弹力量越大。本文结合实际,在充分肯定学习型组织对官僚制的批判和超越的基础上,对构建学习型组织的障碍因素进行深入思考,转换思维方式,最终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 学习型组织空三格官僚制 障碍
1、引言一级标题五号黑体,前后空一行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今比较前沿的管理理论。其集大成者彼得·圣吉对学习型组织的描述是这样的:“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的、前 瞻 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我国学者周德孚认为:“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学习型组织理论一经提出,很快就掀起了一股组织变革的热潮。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为创建学习型社会而努力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国内大中企业、大小城市、团体组织以“运动”的形式大张旗鼓地构建学习型组织,例如,北京、上海、大连、常州、九江等城市相继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口号。宝钢、海尔等国内著名企业先后开展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探索,其中不乏卓有成效者,但也存在着一些根本不清楚学习型组织的模型、创建条件和实施步骤以及究竟能带来怎样的变革的追风者。但是,不管怎样,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老化速度大大加快。未来社会,成功者将是那些在竞争中比对手学习得更快的组织和个人,学习型组织作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组织管理模式变化要求的新的组织形态,已经掀起了一场强烈的“学习”飓风。
2、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官僚制的批判与超越
官僚制面临的问题二级标题,五号楷体 前后空.5行
在现代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中,官僚制理论是与马克斯·韦伯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官僚体系在人类历史上早已存在,并引起过学者们的关注,但正是经过了韦伯的深入论证,官僚制才成为2世纪理论研究的热点和社会组织实践中的'最重大事件。根据韦伯的论述,官僚制可以分为传统官僚制和现代官僚制两种,前者把传统的权威作为合法性的来源,但缺乏专业的技术管理和合理的法律制度,只具有合法性而没有合理性;后者则具有技术化、理性化和非人格化特征,是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统一。本文所讲的正是韦伯所推崇并极力构建的工具理性化的后者。
单面打印右下角加页码
注释用尾注,在文章末尾标明,形式为1,2等。
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官僚制的批判
当官僚制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人们对官僚制的批判之声也一阵高过一阵。而事实上,学习型组织的很多概念,正是从对作为封闭式系统的官僚制组织的批判中产生的。
学习型组织对专业化分工的批判三级标题五号宋体,前后空.5行
现代官僚制的管理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即每个组织成员都只负责与自己专业有关的职位上的工作,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组织的高效率。但是在圣吉看来,正是这种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组织结构,在加深了社会分工,促进生产力进步的同时,也加深了人类思想的割裂,造成的后果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人与自然的对立,小的方面来说则是组织的分割、部门的对立,因而也必将最终影响到组织的效率。据此他提出学习型组织应该建立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在圣吉看来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组织成员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在这五项修炼中第五项修炼即系统思考是最重要的。认为系统思考将使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来重新认识自己与所处的世界,从而实现“一种心灵的转变”,通过系统思考实现整体大于各部分加总的效力。[1] 参考文献对应位置
3、结语
创新、研发型组织,所谓创新、研发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各员工和各部门的创造性,针对组织内外的变化研发各种新的产品、服务、技术以及提出新的经营管理方式的组织。其创新、研发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产品创新,引入新的产品或新的质量;工艺创新,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市场创新,开辟新的市场;资源创新,获得新的供给来源;体制创新,实行新的组织和管理形式。创新、研发与学习型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创新、研发是学习的动力,不学习而只凭“灵机一动”,创新、研发容易成为花拳绣腿。而且,创新、研发往往发生在跨部门和跨知识领域,更集中的体现为组织智慧,而学习型组织是能够有力地进行组织学习的最有效的组织。(正文到此结束)
注释 :“注释”用五号黑体,具体文字为五号宋体,与前文空两行
1 所谓工具理性化的含义是
“参考文献”用五号黑体,前空两行,后空一行,具体文字为五号宋体。内容具体格式如下
参考文献:
[1]杨盛标,许康.工程范畴演变考略.自然辩证法研究,2,1:35
另:版式要求:页边距上、下均为,左侧 cm,右侧2 cm;每页43行,每行43字,行跨度磅,字跨度磅。
每逢毕业季,很多毕业生被最后的毕业论文折腾得不行,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建筑系毕业论文模板,一起来看看吧!
[摘 要] 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不断的发展,城市发展的脚步也在加快,大量的建筑物拔地而起,推动了智能化建筑业的发展。智能化建筑电气是现代智能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施工技术是智能建筑的根本。本文通过对智能化建筑电气技术发展思路进行分析,指出了智能化建筑电气中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智能化建筑电气中的未来发展思路。
[关键词] 智能化建筑;建筑电气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智能化建筑是将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融为一体的一种先进建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建筑电气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加强对智能化建筑电气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智能化建筑和建筑电气的定义
随着高新技术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平民百姓家庭,智能化建筑的概念也逐渐被人所接受,但是大多人认为智能化建筑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建筑进行一定的控制,从而达到一定阶段的智能化其实这种定义是不够全面的智能化建筑是通过遥感技术、电视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一些高科技技术,对建筑的结构、设备进行优化管理,从而达到可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目的,使之创造出一套舒适、便捷的可以帮助人提高工作效率、生活品质的智能化建筑而在当前的智能化建筑主要是通过自动化通信管理、楼宇自动化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这三大系统来完成的,而支撑这些系统运行的就是建筑电气。
建筑电气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以电气工程作为基础,并且结合了计算机技术、电工基础和控制基础等综合性应用虽然建筑电气本身具有电气工程的属性,但是因为还涵盖了其他专业的知识属性,因此就无法简单将其归类定义,但是建筑电气具有非常广泛的前景,随着智能化建筑在人们生活中不断的应用,建筑电气技术必然会发挥出越来越广泛的作用
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对智能建筑的意义
智能建筑是依靠建筑这一平台实现,智能建筑中的弱电系统设备与线缆安全则都需要依靠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比如电源技术、抗干扰技术、防雷技术、接地技术、防静电技术、屏蔽技术、防谐波技术、布线技术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实现了设备和系统整个工作流程的有效监控,由于建筑本身结构复杂,电气系统的组件繁多、功能多样性,传统的运行方式会导致故障时常发生。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则通过“采集―处理―反馈”,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控,第一时间将信息进行反馈到控制中心,实现高效率不间断的控制与管理。此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可以将建筑当中的配电、消防、照明及空调等系统连接成一个整体,这就提高了联动能力,有效解决了电梯系统的有序运行和紧急情况下(火灾等)的自动识别等。还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还提高了安全性,在发生故障时,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进行控制,这就大幅降低了故障对操作维修人员的安全系数。
因此,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是实现智能建筑的关键。它能够帮助智能建筑实现真正的智能,还能加强智能建筑的安全与防范能力,实现智能建筑之间的信息传输。这充分表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对智能建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智能化建筑和建筑电气的关系
目前很多人们对于智能化建筑和建筑电气的关系还不是很了解,单从字面上讲这是两种完全独立的意义,但是实际上智能化建筑和建筑电气的关系相当紧密,可以说,只有良好的建筑电气的运用,智能化建筑才能得以发挥;反过来讲,如果没有智能化建筑的广泛应用,建筑电气也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过去的建筑中,建筑电气主要负责建筑的供配电、照明、动力、防雷、电话、闭路电视等电力支撑,这些不过是传统的电气工程和传统的电气控制但是对于智能化建筑而言,建筑电气还不仅如此智能化建筑是计算机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电气技术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而这些应用的基础就是建筑电气,不客气的说,没有了电,这一些技术都白谈智能化建筑不过是建筑电气队当前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己而随着智能化系统和建筑电气的技术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建筑电气和智能化建筑就会变得更加紧密,最终就会形成一个单独的个体。
四、建筑电气在智能建筑中发挥的作用
智能化建筑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应用,要依赖于建筑电气的良好支撑,因此可以说建筑电气是智能化建筑的基础,也是智能化建筑中的信息技术和建筑电气技术的有利保证智能化建筑要想达到人们所需要的理想状态,就需要各种各样的自己设备的正常运行,而这些设备的使用和维护都需要防雷、接地、布线、信号屏蔽等各种电气技术的有效支撑这些电气技术实际上也就是建筑电气中的一种,因此,建筑电气技术是保证智能化建筑发挥其功效的基础和前提
智能化建筑要想发挥其‘智能化”,就需要在建筑中植入数量众多的弱电系统的设备,这些设备的`设计和安装过程中都需要建筑电气给予足够的技术支持众所周知,弱电设备因为物理属性的原因,从而会存在干扰的现象,在智能化建筑运用中,会需要数量众多的弱电设备,如果将这些弱电设备都进行单独的安装,就会产生非常多的安装费用和人力费用,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设备因为存在着相互干扰的原因,就无法保证这些弱电设备的正常使用但是如果利用建筑电气的技术,就可以对这些弱电设备的安装维护工作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管理和安排,不仅可以避免设备的相互干扰,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还能够大幅降低安装过程中带来的众多的安装成本,此外,建筑电气技术还可以在这些弱电设备运行时有效降低能源损耗,提高工作效率值不仅如此,建筑电气技术在其他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智能化建筑中进行智能化监控、在智能化建中中进行高速信日、传输等。
五、未来的建筑电气技术应用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电气设备的结构和功能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变革,功能多样化、结构精密化都成为未来发展的特点而且随着智能化建筑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建筑电气必然会被逐渐淘汰而智能化建筑要想实现多种功能的智能化,例如温控设施、照明设置和安保设施等,都要求建筑电气的安全可靠的运行。
那么,建筑电气技术就需要解决电气设备的供电和各种应用设备进行协调的问题因此,就需要建筑电气技术不断革新、不断完善目前己经有了以太网络传输技术、总线控制技术以及强电、弱电技术等各种高效实用的新技术,未来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新技术的诞生,从而对保证智能化建筑的各项功能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力量。
建筑电气技术注意事项
1、经济方面
智能化建筑中的建筑电气技术首先需要注意经济节能,确保技术可靠并且经济在实际应用中,建筑电气技术要符合智能化建筑发展的去世,尽量使用新技术来保证各项设备的正常应用,而用新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整体工程造价,从而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
2、设计方面
在对智能化建筑的建筑电气设计是,要确保实事求是,不能盲目的追求‘高大上”的目标智能化建筑功能全面、设计复杂,因此对于设计和管理都要求非常严格,如果太盲目追求设备的先进性,就会加大设计难度,增大投资成本,必然会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因此在设计时要合理的使用各种技术,保证设备、系统的正常发挥。
3、质量方面
在建筑电气工程的每个环节都必须要仔细检查,仔细审阅设计稿,确保每个环节都是精确的同时,在操作时,要严格遵守电气施工的各种规章制度,坚决抵制质量较差的材料和产品,从而保证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可靠。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建筑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智能建筑发展,电气技术作为智能化建筑的重要技术之一,加强对电气技术的利用,对提高智能建筑的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浩,于南,宋守龙. 智能建筑与建筑电气设备技术浅析[J]. 经营管理者,2014,03.
[2]陶帅. 论智能化建筑与建筑电气[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3.
[3]李学军. 智能化建筑电气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科技风,2014,15.
[4]李晓丽,宋孝洋. 智能化建筑电气中关键技术探索[J]. 科技风,2014,18.
摘要:文化习俗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已经渗入到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中,尤其是建筑行业。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会广泛的应用到文化习俗,能够极大的增加建筑设计的艺术氛围,同时还能够体现建筑设计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提升建筑工程的艺术气息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现本文就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行探究,仅供交流借鉴。
关键词:文化习俗;建筑工程;艺术设计;影响
文化习俗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增加建筑工程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工程的过程中,普遍的应用文化习俗这一元素,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艺术设计的品味,满足现代社会和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要求,从而促使建筑企业能够获取较多的社会经济利益。
1文化习俗和建筑设计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在生活中产生艺术。对于建筑物而言,它除了能给人们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以外,同时还具备文化价值以及审美价值,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仅限于人们生存的环境,它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人们的文化习俗。建筑物中无论是外观还是形式,都是人们对生活的切实反映,只有真正经历过、感受过才可以将这种精神以及文化习俗反应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其次,文化习俗可以为建筑艺术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不同的建筑艺术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习俗,它是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同时也是精神文明方面的享受。所以,具有不同特色的建筑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地域色彩,地方政府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不仅能够提升建筑设计的艺术风格,同时还可以增加建筑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文化习俗的应用,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发展和进步得到有效的促进,在建筑艺术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的体现地方的文化习俗,两者之间是存在密切的联系,是不能够分离的。
2建筑设计受到文化习俗的影响
建筑艺术会受到文化习俗差异的影响
由于各地的文化习俗不同,所以在世界不同的建筑物中,它们的建筑艺术都有着天壤之别,主要体现在多种方面。例如东方建筑与西方建筑,建筑艺术大多都以古代建筑为核心,因此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古代建筑中。首先从建筑风格中就很直观的体现出来:中国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自古就崇尚仁恕、宣扬中庸的思想理念。所以在我国的建筑中,有很多具有个性化以及审美价值的建筑艺术都无法彻底的彰显出来,这种建筑创意得到肯定,导致东方建筑艺术单调、缺少创新;而欧美人的个性则十分张扬、具有个性化,加之他们的思想较为开放,没有受到传统理念的束缚,所以欧美建筑都十分具有个性、审美价值也很高,使人看了之后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西方建筑中可以看出西方人的文化习俗。其次,可以从不同的建筑材料中体现出来:对于东方的建筑而言,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用砖木材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四合院,它是由四周的房子包围起来形成的一个密闭式格局,体现出了建筑风格的深沉以及内敛,这种建筑风格与东方人的为人处事以及价值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因此在建筑艺术上很容易产生歧义
我国地域广泛,且跨度较大,每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都是不同的,所以各个地区的民族在文化习俗上也是有所不同的,这在建筑艺术上也很容易有矛盾产生,而产生这一矛盾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方面多导致的。第一点就是利益趋势,这让建筑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的;第二点就是地域不同所导致的,不同地域的人在看待事物上,或者是看待事物的观点也是有所不同的,还有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理念上也是对建筑艺术有所影响的,这样就会让矛盾更加凸显出来。但是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合,人们也更乐于将自己的文化习俗拿出来新事物去进行比较,最终对自己的选择还是比较认可的,对外来事物和外化思想也就更难以接受。对于建筑艺术而言,具有一定的审美范围,随着现在民族的不断融合,与人类民族文化以及文化习俗的进程也相一致。因此若是想在建筑艺术上更上一层楼,吸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信仰以及建筑艺术设计中的精华,用包容的心去接受不同的风格建筑艺术,取长补短,创造出更多、更优质的建筑。
为使建筑艺术内容更加丰富,应当让文化习俗相互融合
为了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宣扬,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艺术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兼收并蓄,对于各种建筑中精华和优点进行充分的汲取和有效的借鉴,尤其需要加强对不同民族文化习俗的建筑优势的借鉴和重视,这一项工作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工程艺术风格过程需需加强重视,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能够受到普遍的欢迎。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已经得到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和深入,彼此之间的文化习俗也能够进行相互的借鉴和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可以将不同国家文化习俗融合之后形成的优秀部分运用到建筑工程的设计当中,并以此作为设计建筑艺术风格的灵感,同时为了加强设计的与众不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改造的,构建一种新型的文化艺术。通过设计人员的设计古,可以增加我国建筑艺术和别的国家的建筑艺术等风格相统一,有利于提升我国建筑设计的艺术品位。通过建筑艺术的逐渐融合,促使国外的建筑中蕴含我国的建筑文化习俗,同时在我国的建筑设计中也体现着国外的建筑设计风格,这样一来,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们在建筑设计中文化习俗的融合基础上,对建筑的这种设计理念能够逐渐的接受。所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对彼此的文化习俗做到相互尊重和借鉴,从而提升本国建筑艺术设计的水平,促使建筑艺术设计效果更加的丰富多彩。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呈现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由于人们对建筑工程的鉴赏呈现不同的看法,从而促使建筑工程体现不同的艺术设计。由于人们审美视觉存在较大的差别,造成建筑艺术设计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是文化习俗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化现象,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存在不同,因会建筑工程设计对文化习俗的应用,促使建筑设计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程宏.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2012(10).
[2]胡礼庆.探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房地产导刊,2013(10).
[3]张玮玮.浅谈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文学与艺术,2011(2).
[4]冯小刚.论文化习俗与艺术设计[J].新农村(黑龙江),2012(1).
有一本叫《周易词典》,张善文编著的
易学著述十二种(含获奖情况)简介如下: 01、《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004、2007各有修订本重版。)获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科研项目优秀成果奖(),第四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三等奖(),及全国首届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三等奖()。此书与作者之先师黄寿祺教授合撰。全书52万字,对《周易》经传本文进行了全面注释,并将之译成通俗规范的现代汉语,另附有69篇总论、400余则说明,是一部译、注、论三结合的研《易》专著。02、《周易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修订版。)获福建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此书121万字,为国内首部个人单独编撰的《易》学辞书。包括《周易》经传要语、易学常识、易派易例、易辞衍用、治易名家、易学要籍等各类词目凡4608条。书首列易学重要图表29幅,书末附《分类词目表》及《词目汉语拼音索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于2005年6月重版,封面用顾廷龙先生题签,内容颇有校正修订。03、《周易:玄妙的天书》(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简体版,纳入“国学基础教程”修订版。)全书18万字,选编《周易》经传中最典型内容汇成一帙,分“易喻阴阳”、“易明人事”、“易长于变”,“作易渊源”、“明易本旨”、“治易途径”等六章进行阐释论述,对于青少年读者研读《周易》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04、《周易入门》(香港学林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版。)此书10万字,分13个专题介绍易学基本问题,为指导《周易》研究的初步入门读物。05、《周易研究论文集》四辑(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均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上四辑与作者之先师黄寿祺教授合编,共165万字,收入本世纪初至80年代的重要易学论文159篇。第一辑侧重考据学,第二辑侧重象数学,第三辑侧重义理学,第四辑侧重以新的观点研究《周易》。是海内外第一套集中反映本世纪《周易》研究成果的较大型的分类易学论文集。06、《象数与义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台北洪叶出版社重版。)此书24万字,为张岱年主编《国学丛书》中的一种。着重就历代《易》说中的“象数派”与“义理派”详加论述,以揭明中国《易》学史上这两大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规律。07、《易经初阶》(台湾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此书20万字,凡18章,分为内篇、外篇两部分。其中内篇11章,展示读《易》的一系列基本常识;外篇7章,分别从文学、美学、史料学等方面阐明《周易》经传的价值。总其内外两篇,皆属步入《周易》研究殿堂之最初阶梯,故以“初阶”为名。08、《周易与文学》(福建教育出版社。)此书22万字,围绕《周易》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展开多方面、多角度的探析,既评析了《周易》经传自身的文学、美学价值内涵,又对《周易》经传之于古代文学乃至文艺理论、美学思想的影响或启迪作用进行广泛深入的研探。09、《历代易家与易学要籍》(福建人民出版社,台湾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分为两书重版,一是《历代易家考略》,一是《历代易学要籍解题》。)此书万字,著者在博览精读众多易学著作及其它经史子集群书的基础上,以时代为序,略考历代易学名家的姓氏里籍、生平事略,并着重评析其易学成就;又列述历代易学著作,论定书名、卷数、作者、版本,并着重分析其内容的是非得失。本书对全面了解两千多年来《易》学史上纷繁复杂的成果,明其是非,知其得失,以进一步拓展、深化当代《易》学研究,有所帮助。10、《周易学说》(广东花城出版社。)获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此书59万字。马振彪遗著,张善文整理。原为著者未刊手稿,以行书抄成,引录历代易说近四百家,并参以作者见解,阐述《周易》经传之旨,学术价值甚高。全书之点校整理,凡历八年之久,体例严密,考校精审。11、《洁静精微之玄思》(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台湾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重版。)获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此书23万字。为作者在海内外学术刊物(或出席有关学术会议)所发表的某阶段学术论文之精选。所论多集中于研讨《周易》经传大旨及各方面理趣,其中有对《易》义的衍述,有对经传文字的考论,有对历代《易》家的评说,有对出土文物的分析,更有对《周易》影响于文学、美学、文艺理论诸领域的多角度阐述。本书对于哲学、文学、历史各学科的研究宜有良好的学术裨益作用。12、《尚氏易学存稿校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获福州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及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此书185万字。尚秉和遗稿,张善文校理。全书包括尚氏遗存的书稿五种:《周易古筮考》十卷、《焦氏易诂》十一卷、《焦氏易林注》十六卷、《周易尚氏学》二十卷、《易说评议》十二卷,凡六十九卷(书后附录吴承仕《检斋读易提要》一卷、黄寿祺《易学群书平议》七卷,合此二种计之,则共有七十七卷)。全书校理,以作者所遗各书稿本为主校本,参取诸类初刻本、续补本、后印本、抄写本以及其它有关文献资料,互为勘订,务使前后一体,条例明晰,卷次贯畅。按,尚秉和先生系晚清进士,曾受业于曾国藩之高足吴汝纶,入民国后吏隐于内务部,兼任京师大学堂国文教习,又讲学奉天萃升书院及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著述甚丰,为现代易学泰斗。此书将尚氏最具创获的易学著述集中整理出版,且校订精密严谨,实足以嘉惠社科研究界,津逮后学。
1.《周易探源》(李镜池著)北京:中华书局1978�2.《周易大传今注》(高亨著)济南:齐鲁书社1979�3.《周易杂论》(高亨著)济南:齐鲁书社1979�4.《周易思想研究》(张立文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5.《周易尚氏学》(尚秉和著)北京:中华书局1980�6.《周易通义》(李镜池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7.《周易新论》(宋祚胤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8.《周易参同契新探》(周士一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9.《周易浅述》(<清>陈梦雷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0.《周易集解》(<唐>李鼎祚撰)北京:中国书店1984�11.《周易古经今注》(高亨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12.《科学无玄的周易》(沈宜甲著)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3.《易学会通》(苏渊雷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14.《周易大传新注》(徐志锐著)济南:齐鲁书社1986�15.《周易概论》(刘大钧著)济南:齐鲁书社1986�16.《周易纵横录》(唐明邦等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17.《周易译注与考辨》(宋祚胤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8.《易图的数学结构》(董光璧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周易本义》((宋)朱熹注)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20.《易卦浅释》(沙少海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21.《帛书周易校释》(邓球柏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22.《周易讲座》(金景芳讲述)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23.《周易今注今译》(南怀瑾,徐芹庭注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24.《宋本周易注疏》((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孔疑达疏)北京:中华书局1988�25.《易经今译》(孙振声编著)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26.《周易卦爻辞通说》(钱世明著)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27.《周易经疑》((清)阮元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28.《船山全书》((明)王夫之著)长沙:岳麓书社1988�29.《周易集解》((清)孙星衍著)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8�30.《周易秘义》(黎子耀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31.《读易会通》((法)丁寿昌著)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8�32.《泰轩易传》((清)阮元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33.《周易要义》((清)宋书升著)济南:齐鲁书社1988�34.《易象通说》(钱世明著)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5.《周易新讲义》((清)阮元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36.《河图洛书解析》(孙国中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37.《周易导读》(黎 子耀 著)成都:巴蜀书社1990�38.《周易通说》(刘正、杨冰编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 版社1989�39.《易数钩隐图》((宋)刘牧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0. 《易经白话 新解》(孔日昌编著)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41.《中国文化之本源》(应鼎成 著)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42.《周易述》((清)惠栋著)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9 �43.《中国医学与〈周易〉原理》(黄自元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9�44. 《诚 斋易传》((宋)杨万里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5.《易经十六讲》((美)钟 启 禄著)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46.《大易探微》(金文杰著)青岛:青岛出版 社19 88�47.《白话易经》(南怀瑾,徐芹庭译注)长沙:岳麓书社1988�48.《〈周 易〉与现 代经济科学》(周豹荣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49.《河洛精蕴》((清)江慎 修著)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50.《周易本义》((宋)朱熹著)北京:中国书店1987 �51. 《东坡易传》((宋)苏轼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52.《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 》( 马济人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53.《周易稗疏》((清)王夫之,易图明辨 ,(清)胡 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4.《易经求正解》(郭扬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 社19 90�55.《周易占筮学》(章秋农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56.《易学精华 》( (唐)李鼎祚等著)济南:齐鲁书社1990�57.《周易研究论文集(三)》(黄寿祺,张善 文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8.《周易研究论文集(四)》(黄寿祺,张善文编)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9.《周易的智慧》(邓球柏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 版社1990 �60.《周易新解》(欧阳维诚著)长沙:岳麓书社1990�61.《易理新研》(沈持衡 著) 北京:文津出版社1991�62.《周易参同契古注集成》((后蜀)彭晓等撰)上海:上海 古籍 出版社1990�63.《〈周易参同契〉通析》(潘启明著)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0 �64 .《周易阐真》((清)素朴散人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65.《周易象数图说》( 段长 山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6.《焦氏易林注》(尚秉和注)北京 :中 国书店1990�67.《周易阐微》(吕绍纲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68.《大众白话 易经》(秦磊编著) 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69.《大众实用周易》(刘?哲著)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 1989 �70.《周易阴阳八卦说解》(徐志锐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71.《医易会 通精 义》(李浚川,萧汉明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72.《周易古经白话解》( 刘大 钧,林忠军著)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9�73�《〈易经〉释疑》(沈子复著)北京:学苑 出版社1990�74.《易的占筮与义理》((日)金谷治著)济南:齐鲁书社1990�75.《易 经新论》(周山著)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76.《周易与中医学》(杨力著)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 989 �77.《周易经传异同》(宋祚胤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78.《周易通俗评 议》(谭景 椿著)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79.《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傅景华主编)北京: 中医 古籍出版社1990�80.《周易思想要论》(蔡尚思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81.《周易研究史》(廖名春等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82.《周易译注》(周振 甫译注)北 京:中华书局1991�83.《周易 解题及其读法》(钱基博著)上海:上海书店1991�84.《〈易传〉今译》(徐志锐编 译) 沈阳:辽沈书社1991�85.《周易浅说》(谈嘉德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86.《古代名医解周易 》( 何少初编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87.《易经精华》((清)薛嘉颖编)北 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88.《文明的生命力》(陈子斌著)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89.《周易系统》(韩连武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90.《周易入 门》(吕美 泉, 吕绍纲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91.《易经》(徐澍,张新旭译注)合肥:安 徽人 民出版社1992�92.《易学大辞典》(张其成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93.《 八卦与 河图洛书破译》(田合禄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94.《周易与怀德海之间》(( 美)唐力权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95.《易经》((英)巴克特著)银川:宁夏人 民出 版社1989�96.《周易科学观》(徐道一编著)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97.《周易初阶 》(袁庭栋著)成都:巴蜀书社1991�98.《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著)成都:巴蜀书社1991�99.《易经与 祭 祀》((日)吉野裕子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100.《生命与八卦》(田合禄,田 蔚编著)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1.《周易的美学智慧》(王振复著)长沙: 湖南出版社1991�102.《周易杂卦证解》(周善培著)上海:上海书店1990�103.《易 之 哲学》(贾丰臻著)上海:上海书店1991�104.《周易古经今注》(高亨著)上海:上海 书店1991�105.《周易全译》(徐子宏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106.《周易 美学》(刘纲纪著)长沙:湖南教 育出版社1992�107.《周易辞典》(吕绍纲主编)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108.《周 易新探》(李大用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09.《大易论集摘要》(毕群圣主编)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0�110.《易经传说》(杨复俊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11.《步入神秘的殿堂》(刘长允著)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112.《易图明 辨》9(清)胡渭著)成都: 巴蜀书社1991�113�《八卦纵横》(李桦编著)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114.《易经 与现代生活》(李英豪著)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115.《周 易大辞典》(萧元主编)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116.《中国古代建筑与周易哲学》 (程建军著)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117.《周易与现代管理科学》(段长山主编)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118.《漫画周易故事》(李殿忠,谭晓春编绘)北京:中国 工人出版社1992�119.《巧解周易》(王启铭编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120.《 易经图解》9刘平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21.《焦氏易诂》(尚秉和撰)北 京 :中华书局1991�122.《太极太玄体系》(郑军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23 .《周易本义》((宋)朱熹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24.《话说太极图》(李申 著)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125.《读易会通》((清)丁寿昌撰)北京:中国书店1992�126.《大衍新解》(王赣,牛力达著)济南:济南出版社1992�127.《易经指南》(孙国 中,董光和编)北京:团结出版社1992�128.《周易与人生智慧》(顾文著)南宁:广西 民族出版社1992�129.《大易探微》(金文杰著)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130.《周易正 义》((魏)王弼,韩康伯注,孔疑达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31.《周易老子新 证》(刘坤 生著)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132.《周易参同契研究》(赵春明著)海口:南海出 版公司1991�133.《〈易〉 与人类思维》(张祥平著)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134.《实用六十四卦》(杨万强编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135.《周易三极图贯》((清)冯道立著)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2�136.《周易与现代化》(一)(段长山主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137.《周易与自然科学研究》(丘亮辉等主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138.《帛 易说 略》(韩仲民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39.《易经与当代企业家》(贾志岱 ,张毅编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140.《易通》(苏渊雷著)上海:上海书店199 0�141.《周易人生哲理博览》(宋文安,张文郁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42. 《周易辞典》(张善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43.《10分钟周易》(雷士铎 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144.《易经问卜今译》((宋)朱熹著)天津:天津社会 科学院出版社1993�145.《白话三玄》(孔泽人编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146. 《大道之源》(郭树 森,张吉良主编)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47.《医易汇通》(邹学熹主编)成 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48.《易学精要》(邹学熹主编)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 版社1992�149.《儒道释经典译注》(张芳彦主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150.《 十家论易》(蔡尚思主编)长沙:岳麓书社1993�151.《易经智慧与成功秘诀》(胡士光 编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152.《〈周易〉通读》(张吉良著)济南:齐鲁书社1 993�153.《易经快速入门》(祖秉天著)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154.《实用医易 小辞典》(漆浩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155.《易经新探》(吕嘉戈著)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156.《易经俗解》(郑国俊著)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 2�157.《周易·太极思维与现代管理》(程振清,何成正著)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158.《周易与中华文化》(王树森著)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159.《〈周易〉妙语选 》(陈景春等主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160.《〈 周易〉故事钩沉》(田佐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 3�161.《易经卦象》(工一编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62.《周易卦辞详解》(靳极苍著)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163.《易学图解》(邹学熹主编)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4.《周易的数学原理》(欧阳维诚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社1993�165.《学易必读》(房松龄著)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166.《周易表 解》(潘雨廷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167.《〈周易参同契〉释义》(任 法融注)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168.《周易八卦实解》(海沧斋主编著)广州:花 城出版社1993�169.《医易相通论》(陈大舜主编)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70 .《英译易经》(汪榕培,任秀 桦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171.《 周易哲理与现代人生》(温振宇著)北京:中 国书店1993�172.《周易策略与经营管理》(陈传康,董恒宇主编)北京:万国学术出版 社1993�173.《象数与义理》(张善文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174.《周易经商 手册》(董恒宇编著)北京:万国学术出版社1993�175.《周易王韩注》((魏)王弼,(晋 )韩康伯注)长沙:岳麓书社1993�176.《周易人生决策指南》(雒启坤著)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3�177.《周易人生醒世真言》(紫竹公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 993�178.《周易传文白 话解》(刘大钧,林忠军注译)济南:齐鲁书社1993�179.《周易参同契考辩》(孟乃昌 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80.《简明周易读本》(吴新楚编著 广州:华南理工 大学出版社1993�181.《白话易经》 (邓球柏著) 长沙:岳麓书社1993�182.《易医妙用 》 (贾向前,李仲瑞编著)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83.《周易述》 ((清)惠栋) 著 成都:巴蜀书社1993�184.《易学启门键》 (张汉著)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3 �185.《白话易经》 《白话易经》编译组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186.《周 易》((英)理雅各英译 )长沙:湖南出版社199 3�187.《易经百事通》(吴义方,吴卸耀编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188.《易经与遗传密码》((德)舍恩贝格(Schonberger,Martin)著)西安:西 安电子科 技大学出版社1993�189.《周易大辞典》(伍华主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206.《易贯中西:〈周 易〉与人类文化》((跨世纪中学生文库)珊泉著)北京:北京燕 山出 版社1993�190.《〈易象图说〉破译》((元)张理原撰)沈阳:辽沈书社1994�191.《弥 纶天地》(程振清著)桂林:漓江出版社1994�192.《易经应用大百科》(张其成主编)南 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193.《周易集解纂疏》((清)李道平撰,潘雨廷校点)北 京:中华书局1994�194.《 易经杂说》(南怀瑾著)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195.《易学与占卦》(刘心武主 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196.《周易六十四卦新探》(穆野著)西安:三秦出 版社1994�197.《〈易经〉浅讲》(宋祚胤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98.《 中国太极八卦全书》(尹协理主编)北京:团结出版社1994�199.《易医通源》(张尚臣 等编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200.《周易基础》(杨维增,何洁冰著0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 201.《周易与现代化》(二)(段长山主编)郑州:中州古籍1993� 202.《书经精义》9(清)黄淦纬编著)北京:学苑1994� 203.《周易新概念》(郁立安著)太原:山西人民1994� 204.《卜筮全书》((明)易卜老人著)郑州:中州古籍1994� 205.《周易经源》韩永贤著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1994� 206.《易学名著博览》(郑万耕编著)北京:学苑1994� 207.《南极神数》9(唐)果老著0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208.《周易与康节易数》(弓智峰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209.《周易文化论》(周山著0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210.《周易知识通览》(朱伯?主编)济南:齐鲁书社1993� 211.《易学哲学史》(一、二、三卷)(朱伯?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212.《易学基础教程》(朱伯?主编)广州:广州出版社1993� 213.《〈易经〉之谜是如何打开的》(谢宝笙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214.《大易集要》(刘大钧主编)济南:齐鲁书社1994� 215.《象数易学发展史》(林忠军著)济南:齐鲁书社1994� 216.《易学书目》(山东省图书馆编0济南:齐鲁书社1993� 217.《心易》(张延生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218.《周易探源》(韩永贤著)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 219.《?易》(张延生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220.《实用易学成语辞典》(祖秉天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221.《易经新译》9罗志野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 222.《实用周易详解》((宋)李杞原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223.《〈周易〉与当代自然科学》(徐道一著)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224.《中国易学史话》(商国君编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225.《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罗炽,刘泽亮著)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226.《周易白话解析》(李晋忻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 227.《中华医易全书》(张益民,张韬著)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 228.《易学通解》(李友仁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229.《易经中的法律现象》(从希斌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230.《周易说略》((清)张尔岐撰)济南:齐鲁书社1993� 231.《纳甲筮法》(刘大钧著)济南:齐鲁书社1995� 232.《周易图释大典》(施维,邱小波主编0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 233.《易经与孔子的蝉蜕龙变》(谢宝笙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234.《易医文化与应用》(张其成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235.《周易文化与中医学》(孟庆云著)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36.《易经大侃》(王晓强编著)长沙:岳麓书社1995� 237.《周易与古今生活》(柳村著)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 238.《〈易〉与生命奥妙》(余先莹,余良编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 239.《本土与域外》(杨宏声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240.《〈易经〉卦主分析》(朱启经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 241.《易学心知》(林忠军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242.《〈易经〉与东方营养学》(谢文伟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243.《中华第一经》(宋会群,苗雪兰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244.《易经系传别讲》(南怀瑾著)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245.《周易的思维与逻辑》(李廉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246.《周易探秘》(朱渊青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47.《插图本易经》((美)译著)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48.《易经杂说》(南怀瑾著)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6�249.《学易必读》(房松龄著)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250.《周易新释》(黎翔凤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251.《中国四大宝典》(孟泽注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 252.《漫画周易》((韩)崔英辰,(韩)李基东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2� 253.《易学解难》(邹学熹等编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54.《周易评注》(唐明邦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 255.《周易》(<宋>朱熹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56.《易学精华》(郑万耕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257.《周易本义》(<南宋>朱熹撰,廖名春校点)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 258.《易学与道教文化》(詹石窗,连镇标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259.《易学与兵法》(邹学熹等编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60.《国际易学研究》(二)(朱伯?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261.《白话帛书周易》(邓球柏著)长沙:岳麓书社1995� 262.《现代易学优秀论文集》(段长山主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263.《易经集注》(<明>来知德著)上海:上海书店1988� 264.《周易与气功教程》(李邦正著)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265.《复斋易说》(<宋>程大昌,<宋>赵彦肃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66.《易经来注图解》(郑灿订正)成都:巴蜀书社1989� 267.《周易梅花数全译》(沈伯春著)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 268.《象数易学研究》(刘大钧主编)济南:齐鲁书社1996� 269.《易传与道家思想》(陈鼓应著)北京:三联书店1996� 270.《两汉象数易学研究》(上下册)(刘玉建著)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71.《中国古代龟卜文化》(刘玉建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72.《帛书周易校释》(邓球柏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273.《易玄释老》(邱进之等著)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274.《实用易学辞典》(李树政,周锡?编著)海口:三环出版社1993� 275.《占易秘解》((清)张丙哲著)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 276、《周易辨证》(马恒君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 277.《高岛易断》(<日>高岛吞象著)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278�《易经系传别讲》(南怀瑾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79.《易经杂说》(南怀瑾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80.《读易杂识》(杭辛斋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81.《周易》(廖名春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82.《新刊四书五经》(<宋>朱熹注)北京:中国书店1994� 283.《国际易学研究(三)》(朱伯?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84.《〈易经〉应用大观》(郭俊义,刘英编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 285.《易医妙用》(贾向前,李仲瑞编著)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86.《易道新论》(顾文炳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287.《易老子与王弼注辨义》(苏东天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288.《〈易经〉对话录》(孙映达,杨亦鸣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一楼朋友写了这么多 不如推兼个网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