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有关细菌的50字科学小论文

有关细菌的50字科学小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细菌的50字科学小论文

SBR工艺中硝化作用细菌的氨氮耐受性实验研究摘要:针对SBR脱氮工艺中起硝化作用的亚硝化菌和硝化菌对氨氮的不同耐受浓度,在实验室中利用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找出了这两种菌对氨氮的最适宜以及最高耐受浓度,为脱氮微生物的驯化培养以及以脱氮为目的SBR工艺的运行提供了参考。关键词:生物脱氮 亚硝化菌 硝化菌 氨氮耐受性The Experiment Research of Endurance of Nitrifying Organisms to Ammonia Nitrogen PanAbstract:The endurance concentration of nitrifying organisms in SBR to ammonia nitrogen is different so experiment were done to find out the optimum and maximal endurance concentration of nitrosomonas and nitrobacteria to ammonia nitrogen. The result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the removal of ammonia nitrogen in SBR : Unconventional pathways of nitrogen removal, nitrification , denitrification intermediate氨氮在水体中浓度过高会使水体具有高耗氧性以及富营养化。目前,生物脱氮工艺中经常会涉及到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比如说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浓度可以达到几万个mg/L甚至更高,在生物处理之前必须对其进行其他的预处理,比如说物理化学处理、浓度稀释等[1]。如果能通过预处理使得进入生化反应器的氨氮浓度控制在合适的水平,一方面能避免因负荷过高使脱氮微生物失去活性和死亡,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反应器的处理效率。另外,近年来出现了废水生物脱氮的新机理,比如说短程硝化反硝化,就是将硝化过程控制在亚硝酸盐的阶段,再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这个反应的过程可以表示为NH4+NO2-N2,相比NH4+ NO2-NO2- NO2-N2需氧量减少25%,碳源减少40%,并有反应速率高,产生污泥量少等优点[2] [3],控制氨氮浓度在一定的水平,可以实现优化亚硝化菌,淘汰硝化菌的目的。1.生物脱氮的原理废水的生物脱氮由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实现,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的硝化反应是由两组自养型好氧微生物通过两个过程完成的。第一步是先由亚硝酸菌将氨氮(NH4+-N)转化为亚硝基氮(NO2--N);第二步再由硝化菌将亚硝基氮转化为硝基氮(NO3--N),这两个反应可以由以下两个反应式表示:NH4+ + NO2-+ 2H+ + H20 (1)NO2- + NO3- (2)反硝化是由异养型微生物,在缺氧或厌氧的条件下将NO2-–N和NO3-–N还原为N2,反硝化的生化过程可以由以下两个反应式表示:NO2-+3H+ N2 + H20 + OH- (3)NO3-+5H+ N2 + 2H20 + OH- (4)2. 实验过程及结果 SBR脱氮微生物的培养及脱氮效果实验室中SBR反应器是一个有效容积为4L的有机玻璃柱,每个周期小时,实验工序为:进水→厌氧搅拌3hr→曝气8hr →厌氧搅拌→沉淀1hr→排水,每个周期排水2L进水2L,曝气阶段溶解氧控制在~。采用试验进水CODcr为720mg/L, NH4+-N为110mg/L。经过3个月的驯化,脱氮效果达到稳定的水平,总氮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CODcr去除率达到95%以上,实验期间污泥浓度MLSS=3368mg/L。 亚硝化菌和硝化菌的NH4+–N耐受性实验于250 mL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00 mL(亚)硝化富集培养基,再取5滴活性污泥样液接种到富集培养基中,在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NH4Cl溶液0mL、1mL 、2mL、 3mL、4mL、5mL、6mL、7mL ,于28゜C气浴恒温振荡器中振荡培养7天,观察各瓶(亚)硝化细菌的生长情况。每隔一天在白瓷板上按1:1的比例加入格里斯试剂的Ⅰ液和Ⅱ液,然后用无菌滴管分别取一滴富集培养液的培养物于白瓷板上,可观察到有些溶液的颜色逐渐变化。并且取各溶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其吸光度。颜色变化主要是由于培养时间不同,对NH4+-N耐受性不同,(亚)硝化细菌消耗的营养物量不同,产生的NO2-的量不同,与格里斯试剂反应,所得溶液颜色深浅不同,因此可采取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亚硝化细菌的生长情况,以衡量其对NH4+-N的耐受性能力。亚硝化细菌的氨氮耐受性试验按所述的方法振荡培养7天,每隔一天观察。加入0mL、1mL 、2mL、 3mL、4mL、5mL、6 mL NH4Cl溶液的培养液颜色逐渐由浅粉色变到深红色;但加入NH4Cl溶液为7mL的,颜色并没有渐增,一直都是浅粉色。以蒸馏水为参比,取各溶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其500nm处的吸光度:用干净的移液管吸取不同浓度的2mL培养液分别于洁净试管中,再在每根试管中分别滴加一滴格里斯试剂Ⅰ液和一滴Ⅱ液,然后用移液管吸取1 mL 的Ⅰ液和1mL的Ⅱ液,果然试管中的培养液中加入0mL、1mL 、2mL、 3mL、4mL、5mL、6 mL NH4Cl溶液的颜色是深红色,而加入7mLNH4Cl溶液的培养液是浅红色。在500nm处测其吸光度,发现所有的培养液的吸光度都是无穷大,于是又分别从格样液中吸出1 mL的样液于另一干净试管中,再吸取4mL的蒸馏水于此试管中,即将样液稀释5倍。再装样液于比色皿中,测其吸光度数据见表1,根据表1中数据作图1和图2。表1 不同的NH4Cl加入量下不同培养时间亚硝化菌样品的吸光度培养时间加入NH4Cl的浓度 第1天 第3天 第5天 第7天 mg/L mg/L mg/L mg/L mg/L mg/L 由图1可知,在加入0mL、1mL 、2mL、 3mL、4mL、5mL、6 mL下亚硝化菌均可生长,当加入的NH4Cl溶液时,此时培养液NH4+-N浓度是×4/1000=,样品的吸光值达到最大,说明亚硝化细菌生长数量最多,相比较而言该浓度是亚硝化菌的最适宜耐受浓度。由图2可以看出,当加入NH4Cl溶液为7mL时,培养7天,吸光度几乎没有变化,说明细菌的数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说明在NH4+-N浓度为 mg/L时亚硝酸细菌的生长几乎被抑制了。由于培养液NH4+-N浓度间隔较大,以致曲线上的点连续性并不理想,不能完全以和作为亚硝化菌对NH4+-N的最适宜和最大耐受浓度。但可以从曲线上估计出亚硝化菌对NH4+-N的最适宜耐受浓度为100mg/L~150mg/L;最高耐受浓度为180mg/L左右。 硝化细菌的氨氮耐受性试验方法基本与亚硝化菌的实验方法相同,只是显色剂是二苯胺-硫酸试剂,观察到的变化是加入NH4Cl溶液0mL、1mL 、2mL、 3mL、4mL、5mL、6mL的培养液,颜色由浅蓝色变到深蓝色;加入7mLNH4Cl溶液,颜色基本一直是浅蓝色。测其吸光度数据见表2,根据表2中数据作图3和图4。表2 不同的NH4Cl加入量下不同培养时间硝化菌样品的吸光度培养时间加入 NH4Cl的量 第1天 第3天 第5天 第7天 mg/L mg/L mg/L mg/L mg/L mg/L 由图3可知,在加入0mL、1mL 、2mL、 3mL、4mL、5mL、6 mL下硝化菌均可生长,当加入的NH4Cl溶液时,此时培养液NH4+-N的浓度是×3/1000=,样品的吸光值达到最大,说明亚硝化细菌生长数量最多,相比较而言该浓度是硝化菌的最适宜耐受浓度。由图4可以看出,当加入NH4Cl溶液为7mL时,培养7天,吸光度几乎没有变化,说明细菌的数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说明在NH4+-N浓度为 mg/L时亚硝酸细菌的生长几乎被抑制了。同样的道理,可以从曲线上上估计亚硝化菌对NH4+-N的最适宜耐受浓度为75mg/L~100mg/L;最高耐受浓度为180mg/L左右。3.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对亚硝化菌和硝化菌的专项培养,找出亚硝化菌对NH4+-N的最适宜耐受浓度为100mg/L~150mg/L;最高耐受浓度为180mg/L左右;硝化菌对NH4+-N的最适宜耐受浓度为75mg/L~100mg/L;最高耐受浓度为180mg/L左右。参考文献1.高延耀,夏四清,周增炎.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评述.环境科学1999,20(1):110~1122.陈际达,曲中堂,邓钥,刘峥,汪俊.亚硝酸盐反硝化脱氮.重庆大学学报.2002,25(3):81~833.任勇祥,彭党聪,王志盈,袁林江.亚硝酸型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焦化废水中试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2,34(256~259)

这种事情我不会帮你的

第一段总写细菌与人类关系:既有好处,也有危害后面用3-4段写这两种关系,要举实例最后总结,类似第一段

细菌与真菌与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是相互依存的,从人类健康的角度看,可以将细菌和真菌简单的分为病原微生物和有益菌,病源微生物是可以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但也非绝对的,人体大量存在的正常菌群,当菌群失调时就会致病,有益菌就是对人体有益的细菌,比如肠道存在的细菌,可以产生维生素K,比如乳酸杆菌等都是人体必须的,真菌就比较好理解,一般致病的如黄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有益菌如冬虫夏草,酵母菌,灵芝菌等。自然界有益菌远多于病原菌,但它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细菌是危害人体的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东西了,但它的危害极大呢,呵呵细菌与真菌与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是相互依存的,从人类健康的角度看,可以将细菌和真菌简单的分为病原微生物和有益菌,病源微生物是可以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但也非绝对的,人体大量存在的正常菌群,当菌群失调时就会致病,有益菌就是对人体有益的细菌,比如肠道存在的细菌,可以产生维生素K,比如乳酸杆菌等都是人体必须的,真菌就比较好理解,一般致病的如黄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有益菌如冬虫夏草,酵母菌,灵芝菌等。自然界有益菌远多于病原菌,但它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希望对你有帮助。

科学小论文50字

你家是不是有毛衣?我想,你一定说有的。现在的每家每户都有毛衣,可是你是否观察过毛衣呢?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毛衣上有许多的小圆球,由毛衣上的毛组成。

这样不仅妨碍美观,还会让你摸起来非常不舒服。如果处理不当,会损坏整个毛衣,反而更不好。

这个时候就轮到毛球修剪器上场了。只见它开足马力,对着毛球一刮,就看见毛球全部都不翼而飞,毛衣干干净净。

正在我对这个毛球修剪器赞叹不已时,突然升起一团疑云,毛球修剪器到底是怎样修剪的呢?

我拿出说明书,仔细的研究了一下,便开始拆修剪器。我先把修理器的开关关闭,再把最外层的外刀网旋开,拔出来,然后再把最主要的圆刀拿出来。

上面有着极其锋利的刀片,再往下就看见了风叶,上面有着四块竖起来的板,打开开关就会飞快的转动,在风叶的最下面,还有着一个巨大的缺口,毛球就是从这里掉下去,掉进储物仓,保存在里面。

原来,这个修剪器,由一个马达转动风叶,风叶连接着圆刀,风叶一高速转动,圆刀也高速转动。外面的外刀网隔开了衣服和圆刀,防止直接接触衣物造成的破损。

外刀网上有许多小孔,在接触衣物时让毛球伸进外刀网,被圆刀直接割断。

被割断的毛球从圆刀的旁边掉入下面的风叶上。风叶上的四块竖起的板子在高速转动的情况下,像打羽毛球一样,把毛球“打”进储物仓。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一把外刀网旋下来,这个修理器就不再转动。难道是没电了?那为什么刚才还转的这么快?经过我多次试验,发现风叶旁有一个按钮,就像冰箱上的灯一样,有个下压按钮。

外刀网旋紧后,会把这个按钮往下压,压到最底部时,保护功能就会关闭,修剪器就会正常工作。

原来一个毛球修剪器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啊!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科学小论文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科技这个词语,大家都很熟悉。简单说来,科技就是科学技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它是指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总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如雨后春笋,正在祖国大地迅猛地发展。环顾生活,科技是无处不在的,科技就在我身边!

夜晚走在路上,有电灯给我们照明;给朋友打个电话,随手可以掏出手机;回到家里,打开电视看看新闻,开启电脑,可以和朋友聊天;妈妈用电饭煲蒸好了饭;开开电暖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着妈妈用电炒锅调制出来的美味佳肴……你看,随时随地,我们能离开科技吗?

科技的用处可是大了去啦!比如说:如果没有电动车,我们就不便和远方的亲朋好友交往;如果没有动车组,人们到各地旅游就很难实现朝发夕至;如果没有航天飞机,人们进入太空将是一句空话;如果没有破冰船,我们就很难到南极考察;如果没有航天器具,人们登月将只能是幻想……

相反,有了科技,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有了传真,我们的文件,瞬间可以轻松地传出!有了机器人,它可以置身人们难以到达的空间;运用激光,可以制成健身器材;有了空调,即使是炎热的夏日,也可以让人们舒适如春……

不难看出:这一切,人们享用的都是科技的成果!

由此可知:科技,帮助我们创造了优越的生活环境;科技,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科技,是全世界人们智慧的结晶!

我们身处科技中,要不断学习新的科技!

科技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还要大力发展科技!

我学习了《铁罐和陶罐》这篇课文,知道了铁罐放在泥土里容易腐烂,我的脑袋里冒出了一个小问号:“那么铁放在哪里生锈最快呢?为此,我反复思考研究做了一个小实验。首先准备三个小铁片,然后一个放在冰箱里;一个埋进泥土里;最后一个放在盐水中,看看哪一种会更快使铁片生锈。一天下来,我来到冰箱,小心翼翼地拿出铁片,仔细观察起来,可铁片却一点儿变化都没有,我接着来到花盆前,挖出藏在土壤里的铁片,可结果仍是如此,最后我来到水杯前,拿出浸在盐水里的铁片,可也是一点都没变。这可让我纳了闷:“难道得时间长一点才能出效果?”我疑惑地走开了,几天之后,我又来到那儿,惊奇地发现在泥土里的铁片有一点点生锈,而在盐水里的铁片早已锈迹斑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打开了电脑,原来是原电池反应,离子导电,因为两种金属通常是活动性不同的两种,以铁和铜为例,因为空气中有水分,水中通常容有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碳,铁片遇到酸失去电子成为铁离子,电子则通过金属移动到铜,再还原成氢气,形成一个原电子,这种反应成为析氢气反应。铁的这种腐蚀内称为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比一般的氧气还原性腐蚀速率更快,从实验和资料中证明,盐水会让铁片更快生锈!

想不到就一个问题,竟然要花那么大的功夫去查找资料,去思考其中问题,一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那么几个字,可是它其中包含的道理和知识是无法估量的,科学家付出的汗水也是无法想象预计的,那些科学家真的是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猛然间我恨不得把所有的问题都思考出一个答案来解释,也正是了解这些后,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越来越强了。总之,受益匪浅。大自然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永远解释不完的奥秘。

去年寒假,我回连云港玩儿。

有天晚上,我去姐姐家睡觉,睡觉前习惯性地和姐姐聊天。姐姐跟我说,前段时间连云港下雪啦!那雪花洁白洁白的,在空中跳跃着,就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第二天早上大地一片洁白,银装素裹,然而到了中午雪就开始融化了。可是化雪了,我们反而觉得比下雪时还要冷呢。…… “啊?!”听了姐姐的话,我吃了一惊,“为什么呢?”我又刨根问底。姐姐耸耸肩,表示不知道。我暗暗寻思起来。

按常理说,天气冷了,要到零摄氏度以下才会有雪,那时,天气肯定很冷啊!而化雪,那时太阳暖烘烘地照着,人也应该感到暖烘烘的阿!相比之下,不用说,肯定化雪时比下雪时要暖和多了!可是按照姐姐说的…根本不可能嘛!难道姐姐在我?不会!

第二天早上见到爸爸妈妈,我张口就是晚上的那个问题,那些话还没经我同意,就迫不及待地冒了出来。爸爸妈妈笑了笑,说:“你可以上网查。”

我回到姐姐家,打开电脑,来到百度网查了起来。

突然,一行字映入了我的眼帘:

水结冰要放热,而冰融化为水要吸热,但根据热力学基本定律:物体的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水与冰雪的相互转化温度为0摄氏度,水结冰放热到环境中会使环境温度升高,但最高不可能超过0摄氏度,否则热量的流向就会“掉头不顾”;另一方面,雪融化为水要吸热,使环境温度下降。但环境温度最低也不可能降到0摄氏度以下,否则低于0摄氏度的环境就会使冰雪融化的过程产生“逆转”。因此,从理论上讲,下雪决不可能比融雪温度低。简评:许多科学发明或发现都是在不经意之间呢

“咕咕,咕咕……”我正在写作业,突然听到从厨房里传来了一阵怪叫声。天生胆小的我不禁吓了一跳。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 想看个究竟,可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东西。这时,又传来了“咕咕、咕咕”的声音,我这才注意到,原来是脚边的泡菜坛子在作怪。咦,泡菜坛子怎么会冒泡呢?会不会是空气钻进去,然后又从水里冒出来呢?可是,泡菜坛的盖子盖得紧紧的,

一丝空气也跑不进去呀!

姐姐上班回来了,还没有进大门,我就迫不及待地跑上去问:“姐姐,姐姐,泡菜坛里为什么会冒泡泡呢?”姐姐笑眯眯地说:“泡菜坛里的菜泡得时间长了会产生一种厌氧菌,它可以在没氧气的情况下大量繁殖,当它发酵的时候,就会排出气体,所以泡菜坛子里会冒泡泡。”

什么?厌氧菌?我最怕细菌了,它们都是坏东西,怎么可以出现在食物里呢?我们吃了这些东西生病了可怎么办呢?姐姐的回答已经满足不了我的好奇 心。我拿来《百科全书》寻找答案。啊,答案在这里!原来,自然 界里有一些菌(如酵母菌、厌氧菌),可引起食物发酵,产生酸,同时放出气体,它们对人类并无害处。我想:以前奶奶做好后只有拳头般大小的馒头,蒸过之后成了巴掌那么大,而且又香又甜,原来都是酵母菌的功劳啊!没有想到,以前在我眼中深恶痛绝的菌类,却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这么重大的作用。

我正想得入神,突然泡菜坛子里又冒出了一个大泡泡。姐姐对我说:“其实,大自然中还有非常多奇妙的现象,只要你留心去观察,就会发现。”看,“咕咕”叫的泡菜坛就是非常好的证明。

树干为什么是圆锥状的?圆锥状树干有哪些好处?一直很困惑,为了找出问题的答案,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植物的茎有支持植物体、运输水分和其他养分的作用。树木的茎主要由维管束构成。茎的支持作用主要由木质部木纤维承担,虽然木本植物的茎会逐年加粗,但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茎的木纤维数量是一定的,也就是树木茎的横截面面积一定。接着,我们围绕树干横截面面积一定,假设树干横截面长成不同形状,设计试验,探索树干呈圆锥状的原因和优点。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

(1)横截面积和长度一定时,三棱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最大,横向承受力最小;圆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不如三棱柱状物体,但横向承受力最大;

(2)等质量不同形状的树干,矮个圆锥体形树干承受风力最大;

(3)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影响着树木横截面的形状和树木生长的高矮。近似圆锥状的树干,重心低,加上庞大根系和大地连在一起,重心降得更低,稳度更大;

(4)树干横截面呈圆形,可以减少损伤,具有更强的机械强度,能经受住风的袭击。同时,受风力的影响,树干各处的弯曲程度相似,不管风力来自哪个方向,树干承受的阻力大小相似,树干不易受到破坏。

以上的实验反映了自然规律、自然界给我们启示:

(1)横截面呈三角形的柱状物体,具有最大纵向支持力,其形态可用于建筑方面,例如角钢等;

(2)横截面是圆形的圆状物体,具有最大的横向承受力,类似形态的建筑材料随处可见,如电视塔、电线杆等。

在我的观察、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逐渐解释、揭示了树干呈圆锥状的奥秘,增长了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初步学会了科学观察和分析方法。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两个科学小问题的答案,你们想先听哪一个呢?哦,是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呢,还是凸透镜能点火呢?哦,你要先听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呀。好!马上为您揭晓!

蚂蚁是社会性很强的昆虫,彼此通过身体发出的信息素来进行交流沟通,当蚂蚁找到食物时,会在食物上撒布信息素,别的蚂蚁就会本能地把有信息素的东西拖回洞里去。当蚂蚁死掉后,它身上的信息素依然存在,当有别的蚂蚁路过时,会被信息素吸引。

但是死蚂蚁不会像活的蚂蚁那样跟对方交流信息(互相触碰触角),于是它带有信息素的尸体就会被同伴当成食物搬运回去通常情况下,那样的尸体不会被当成食物吃掉,因为除了信息素以外,每一窝的蚂蚁都有自己特定的识别气味,有相同气味的东西不会受到攻击,这就是同窝的蚂蚁可以很好协作的`基础。

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扰了蚂蚁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爬。如果你想逗它们玩,把手一伸,它们就乱套了。

下面我为你讲述下一个的答案,冰之所以会融化,是因为冰接收的热量比失掉的多,总体处于接收热量状态,所以融化。

在南极、北极,或者气温处于零下的地区,水冻成冰后是不容易化的,例如南极的冰川一直都存在,即使每天有阳光照射,也不易融化!

冰凸透镜可以点火,是因为光的折射,光进入凸透镜后折射到一个点,该点温度足够高,就可以点火了。但是光进入冰凸透镜的同时,冰也吸收了一部分光的热量,如果外部温度很低的话,冰吸收的热量就都散失出去了,所以冰才不会融化;如果外部温度很高,冰还同时吸收太阳光的热量,那么很快冰就会融化掉了。

总而言之,冰在折射光的同时,也在吸收光的热量,关键看外部温度是高是低。

真是有趣的实验啊!

保护自己的眼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学生要保护眼睛不近视,主要是读写的姿势要正确,眼睛与书之间要保持30厘米以上距离,不在强烈的太阳光下和太暗的光线下看书,也不要在走路、乘车时看书,不要躺着和趴着看书,读写时间也不要太长,我们学校就开展了让孩子在室外有足够的活动时间来保护我们的视力活动,另外还要坚持做好眼保建操,还要向窗外远眺或看一些绿色植物。不要长时间观看电视节目、操作电脑和玩电子的游戏;现在人们工作、学习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电脑,就连我们小学生写完作业后也要上网玩一会网络小游戏,但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要保持一个科学小论文300字 最适当的姿势,眼睛与屏幕的距离应在40—50厘米,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以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露面积减小到最低,电脑室内光线要适宜,不可过亮或过暗,也可以通过设置屏幕色调、饱和度、亮度来保护眼睛。使用电脑的姿势也很重要,最好使用可以调节高低的椅子,使操作者与电脑屏幕中心位置在同一水平线上,坐着时应有足够的空间放双脚,不要交叉双脚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经常使用电脑的人容易患上“干眼症”,就是我们用电脑时间长了,人会感到眼睛疲劳、视线模糊、眼睛干燥或充血、畏光、酸胀甚至丧失眼睛的聚光能力。如是出现眼睛干涩、发红、有灼热感或有异物感、眼皮沉重,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眼球胀痛或头痛,就需要到医院看眼科医生了。

我在网络上看到电脑操作者在荧光屏前工作时间长,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会被消耗掉,而视紫红质主要由维生素A合成,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胡萝卜,、西红柿、红薯、菠菜、豌豆苗等,保护眼睛也可以从饮食上下功夫,多吃新鲜蔬菜对保护眼睛,防治眼疾,提高视力也是非常有益的。

暑假的一天,我在家写作业,一不小心把钢笔里的墨水溅到本子上了。我忙伸手拿纸,想擦干净,却发现纸篓里的纸快用完了,只有两三张在纸篓底下,拿的时候手必须使劲向下伸,才能拿到。既费时又费力,十分不方便。我不禁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突然,客厅里的脚踏式垃圾筒提醒了我,对呀!只要把纸篓底下弄一个托,打开纸篓时就将纸托起来,关上时纸托就降下去,这样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

说干就干!我先找了个差不多大的盒子,然后把盒子上的盖子剪下来,加工成似老式窗户一样的左右匀称的两半,放在一旁备用。然后找来一个保鲜膜(塑料袋也可),把保鲜膜剪成与盒子等宽的长方形,长度要比盒子长10--15厘米。再把先剪好的两片盖子粘在盒子上,用胶纸固定,但不要太紧,使盒盖能轻松的打开。假如太紧也没关系,可以在盒盖上分别粘两块吸铁石,再在盒子两侧的相同位置上粘两块吸铁石,就OK了。最后把保鲜膜的两端与盒子两端对齐,粘住。要注意的是,不要全粘在盒盖上,只把保鲜膜的两端粘在盒子最外端就行了。

其实这个方法不止可以用在装卫生纸上,一些小的饰品拉,儿童拼图拉,工艺纸拉,蜡笔拉,药品拉等等都可以装在这样的盒子里。在这里我还要提醒大家,因为保鲜膜太薄,因此太重或带尖的物品要用比较硬的塑料袋,延长使用寿命。

科技就是这样,只要你善于留心周围,那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科技发明在你的脑海里闪光!

科学往往是很吸引人的,而且科学还是永远探索不完的,永远新鲜有趣的。比如,就拿漂浮的鸡蛋这一实验来说,也许很多人都知道,但做实验的过程远比听说的要新颖。

实验很简单,材料只有四样:大玻璃杯、食盐、勺子、鸡蛋。虽说简单,却可以从中收获无限知识。

首先,我拿起水壶,在玻璃杯里倒进大半杯水,接轻轻把鸡蛋放入水中,鸡蛋在杯中沉入底部后就不动了,似乎在休息。

接我放了1勺盐,鸡蛋没有动静;我开始放第2勺盐,鸡蛋仍然安安静静的躺在杯底;我一气之下放了6勺满满的盐,鸡蛋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上升的一点;最后,我不服输的放了2勺盐,鸡蛋上升指数又高了些。

我听说别人的鸡蛋可以漂浮的水中间,就把鸡蛋拿出来,用勺子搅拌了一下未融的半成品盐水,待杯子底部的盐化了,才慢慢把鸡蛋放进去,这时,鸡蛋不停地上下浮动,我等了一会儿,鸡蛋不动了,挣扎浮出水面。

最后,我把剩余的2勺盐倒入水中,鸡蛋逐步上升到水面,如戴泳圈在自在的游泳,我淘气的用手指把鸡蛋往下压,松开手指,鸡蛋又很快飘回到水面。

为什么鸡蛋会飘浮起来?我从电脑中取得了收获:鸡蛋刚放进清水里的时候,由于鸡蛋的比重比水大,鸡蛋受到的浮力小于本身的重量,所以它会沉到底部;放盐后,水把盐溶解了,水的比重增加,当盐水的比重等于鸡蛋的比重时,鸡蛋就会浮在水的中间;再继续加盐,当盐水的比重大于鸡蛋的比重时,鸡蛋就会浮在盐水的上面,并且鸡蛋顶部露出水面。

老师在课堂上告诉我们:任何物体在水里都会受到浮力,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重量,这就是名的“阿基米德定律”,也叫浮力定律。其实科学就和长大要学的物理差不多。

我很惊奇这个小小的实验居然蕴含了如此丰厚的定理,这才明白科学除了用来放松用来玩,还对我们有很深的重要性。我暗暗下定决心在往后的日子里好好学物理,好好研究这有趣的科学。

妈妈把家里搞成了一个小花园,花盆里装满了肥沃的泥土,各种各样的植物正生气勃勃地焕发着活力。芦荟绿得极艳,仿佛是一种液体的绿色,仿佛能拧出水来。紫薇花也欣然怒放,紫色的小花在一片草绿中透露着紫色的信号。一品红正如它的名字一样,红得似霞,深红色的花瓣下点缀着几片绿叶。我疑惑了:植物的生长必须依靠土壤吗?

于是,我找来两个塑料杯,在一只中盛上半杯水,放入三颗绿豆;另一只杯子中先放入1/4杯的泥土,放入一颗绿豆,再覆上土,压实,放在阳光可照射之处。

一天过去了,水里的绿豆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但埋在泥土里的绿豆已发了芽,弯弯地贴着杯壁,正面看过去似乎是数字中的“6”。

过了两天,绿豆的动静越来越大,泡在水中的绿豆竟褪了皮,发了芽,样子颇似小蝌蚪。而放在泥土里的绿豆的芽已经有3-4厘米长了。

又过去了两天,绿豆的差距越来越明显。泡在水中的绿豆仍只有约莫摸1厘米左右长的芽儿,但在泥土中的绿豆的芽儿已破土而出,露出了小脑袋,似乎在惊喜地打量世界。

距离种下绿豆已有一周多时间,但现在的局势大有不同。在水里的绿豆因喝足了水,而长得越发粗壮,但现在的埋在土里的绿豆状况大不如前,因为土壤太过干燥而干枯,钻出泥土约有4厘米的芽儿已“睡”在了土地上。

我上网查了资料,才发现,原来植物必须的几个条件分别是:适宜的温度、阳光、空气与水份。当植物离开这些条件是便会死亡。

事实证明:植物的生长不一定需要突然的栽培。这使我解开了心中的谜团。

秋风一起,金黄的树叶纷纷落下。我在门前做清洁工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地上的叶片大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为什么呢?

其他的落叶是不是也一样呢?我想再去观察观察吧。在这一周里,我去观察了许多树的落叶情况。结果我发现,绝大多数的落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我想应该做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我的想法。于是我制作了像叶片一样的风筝去放。由于不太会放,所以放了很多次风筝也没有飞起来。我记得风筝落地时总是重竹条的一面朝地,这是不是和落叶朝天有相同的地方呢?

难道树叶也和我做的风筝一样,一面重一面轻?带着这个假设,我采了许多种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我发现,叶面表皮好像是里面的叶脉排列稀疏一些,光滑一些,叶背面叶脉排列紧密一些,粗糙一些。于是我在爸爸的帮助下,做了一个叶片的模型,用了一些细铁丝,编成了网状,有的稀疏,有的紧密。然后把稀疏的铁丝网和紧密的铁丝网连成正反两面。然后我将“叶片”从空中抛下10次,8次是紧密的铁丝网一面在下,2次是稀疏的铁丝网一面在下。

通过实验,我豁然开朗,于是我又到互联网、书上查找有关树叶的资料,终于明白了落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科学秘密,原来,两种结构不同的细胞层,形成了同一片树叶的“背”与“面”,由于比重不同,树叶在飘落的过程中,会翻转变化,重的一面朝下,轻的一面朝上,这样降落最稳定。所以落地后,细胞紧密而重的一面朝黄土,细胞系数而轻的一面朝天。

科学真有趣,今后我要多做这样的实验,长大后做更多更复杂的实验,为人类造福。

我外婆家住在萧山围垦,家里有个养鸡场。每次到她家去,餐桌上总少不了鸡与蛋。

去年的一天,我去外婆家,只见那里的鸡正流行瘟疫,死了不少,外婆心疼得吃不下饭。我无意中削了一块仙人掌喂了一只闹瘟疫的鸡。时隔不久,我们发现这只鸡变得有精神了,也有了食欲。经检查,这只鸡的病基本消除。查找这只鸡病愈的原因,大家认为大概是仙人掌起了作用。这时,我想起老师曾经说过,在中国医学中,非常多植物都可入药,能治疗一些疾病。

为了搞清楚真正原因,我与表哥开始到养鸡场进行调查。我们得知许多养鸡户也在试着用仙人掌治鸡瘟与其他疾病。

那么,仙人掌与鸡瘟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经过查阅资料与走访专家,最后了解到:仙人掌的茎含有槲皮素葡萄糖、树脂、酒石酸、蛋白质。茎叶又含三萜、苹果酸、琥珀酸,还含有24%碳酸钾,槲皮素、酒石酸均有抗菌素作用,是鸡瘟的克星。至此,我们明白了仙人掌为什么可以治鸡瘟,同时也惊叹仙人掌的神奇功效。

为了进一步确认仙人掌治疗鸡瘟的最佳用法与用量,我们又做了一个实验。

我们先取鸡场内同时患病的鸡20只,将它们分成5组,每组4只。再取一些新鲜仙人掌,削去表皮上的小刺洗净后,用榨汁机把仙人掌榨出汁液。最后,用量杯量出一定量的仙人掌汁液与一定量的饲料充分拌匀,然后喂鸡,对5组病鸡的不同用量取得了不同的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第四组取得了最佳效果,也就是说鸡早晚各服用4克仙人掌汁取得的治疗效果最好。由此我想到,如果将仙人掌制成药品用于鸡瘟疫的防治与治疗,一定会有非常好的效果,而且会减少合成药物带来的污染。因为仙人掌便于种植,还可以节省大量人力、财力资源,推广普及快,具有极佳的市场前景。

你家是不是有毛衣?我想,你一定说有的。现在的每家每户都有毛衣,可是你是否观察过毛衣呢?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毛衣上有许多的小圆球,由毛衣上的毛组成。这样不仅妨碍美观,还会让你摸起来非常不舒服。如果处理不当,会损坏整个毛衣,反而更不好。这个时候就轮到毛球修剪器上场了。只见它开足马 力,对着毛球一刮,就看见毛球全部都不翼而飞,毛衣干干净净。正在我对这个毛球修剪器赞叹不已时,突然升起一团疑云,毛球修剪器到底是怎样修剪的呢?

我正疑惑时,爸爸发话了,让我自己去寻找答案。

我拿出说明书,仔细的研究了一下,便开始拆修剪器。我先把修理器的开关关闭,再把最外层的外刀网旋开,拔出来,然后再把最主要的圆刀拿出来,上面有着极其锋利的刀片,再往下就看见了风叶,上面有着四块竖起来的板,打开开关就会飞快的转动,在风叶的最下面,还有着一个巨大的缺口,毛球就是从这里掉下去,掉进储物仓,保存在里面。

原来,这个修剪器,由一个马达转动风叶,风叶连接着圆刀,风叶一高速转动,圆刀也高速转动。外面的外刀网隔开了衣服与圆刀,防止直接接触衣物造成的破损。外刀网上有许多小孔,在接触衣物时让毛球伸进外刀网,被圆刀直接割断。被割断的毛球从圆刀的旁边掉入下面的风叶上。风叶上的四块竖起的板子在高速转动的情况下,像打羽毛球一样,把毛球“打”进储物仓。在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一把外刀网旋下来,这个修理器就不再转动。难道是没有电了?那为什么刚才还转的这么快?经过我多次试验,发现风叶旁有一个按钮,就像冰箱上的灯一样,有个下压按钮。外刀网旋紧后,会把这个按钮往下压,压到最底部时,保护功能就会关闭,修剪器就会正常工作。

原来一个毛球修剪器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啊!

最佳答案看看我的吧!番茄为什么能发电科学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只要用心观察,就能够破解其中的奥妙。小时候就从各种途径听说过番茄能发电,但童年时代的我一直不明白番茄为什么能发电。今天我通过翻阅书籍和上网查找明白了番茄是怎样发电的。原来番茄体内的液体是酸性的,在酸性的介质中,有大量的电子团—H离子。在此介质中,不同的金属会有不同的性质,有的会得到电子,有的会失去电子。从而导致酸性介质中有了定向的自由移动的电子,这样在一个闭路系统中,就形成了电流。于是我做了一个试验,先准备了两个番茄、两片铜片、两片锌片、一根导线及电流计。首先,在爸爸的帮助下,我用电烙铁将一片锌片和一片铜片与导线两头各自焊接。把番茄相隔一定距离,在每个番茄上将焊接好一片锌片和一片铜片各自插好。将另外的一片铜片和一片锌片各自插在番茄上,将电流计的正极与一个番茄上的铜片相连,然后将电流计的负极与另一个番茄上的锌片相连,电流计上显示有电流通过,试验成功了!今天,我通过翻阅书籍、上网查找和做试验的方法知道了番茄为什么能发电。这也使我得出了一个结论:科学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只要用心观察、勤动手做试验,就能够很好地利用科学方便我们的生活。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告诉你,这可是我一星期零花钱的来源哦!拿到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又亮又好看了。可这是为什么呢?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再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A区和B区,A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A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B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我想到在自然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多给点悬赏吧!

前几天,我们在学校做了一次实验。准备的材料有:七份食盐,七份大苏打,两个烧杯,水少搅拌棒。我们的问题是:20毫升水能溶解食盐和大苏打各多少份?计划方案是:一、在两个烧杯中各放入20毫升水。二、七份食盐和大苏打每份2克,分成两堆,一堆是食盐,一堆是大苏打。三、把大苏打和食盐一份一份地往水中加,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小学生科技小论文50字

小学生科技小论文-《生石灰煮鸡蛋》今天,我在电视里看见一个科学实验,是生石灰加水可以煮鸡蛋,我想试一试,可家里没有生石灰,我只好出去买生石灰,出了家门,我去了商店,商店里没有生石灰,我问:“有没有与生石灰差不多的东西啊?”他说:“有,这个就是。”我瞧了瞧,原来是石膏粉,我想:石膏粉与生石灰差不多,我就把它买回去吧!拿回家后,我放了一杯水,把石膏粉放进水里,等了一个小时我把鸡蛋拿出来,鸡蛋一点温度都没有,我把手放进水里,水和鸡蛋的温度一样,没有温度。我问爸爸,爸爸说:“生石灰与石膏粉的差别就大了,乖乖!只有生石灰才能煮鸡蛋!我好不容易买到了生石灰我迫不及待的把生石灰倒进水里,迅速放一个鸡蛋进生石灰水里,杯子里出现了一些气泡,我用手摸了摸杯子,杯子发烫了。等了半个小时,我将鸡蛋拿出来,用清水洗干净,再往桌子上一滚,鸡蛋滚的很稳,我断定鸡蛋熟了。为什么呢?因为生鸡蛋往桌子上一滚,因为生鸡蛋里的蛋青和蛋黄都是液体,液体撞击鸡蛋壳儿使鸡蛋的滚动非常不稳定,而熟鸡蛋的蛋黄和蛋青全部是固体,固体不会撞击鸡蛋壳儿,因而使鸡蛋的滚动很稳定。所以我断定鸡蛋熟了。科学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啊!我爱科学!加油^_^o~ 努力!

全息照相是由美国科学家伯格( M · J· Buerger)在利用X射线拍摄晶体的原子结构照片时发现的,并与伽柏( D· Gaber)一起建立了全息照相理论:利用双光束干涉原理,令物光和另一个与物光相干的光束(参考光束)产生干涉图样即可把位相"合并"上去,从而用感光底片能同时记录下位相和振幅,就可以获得全息图像。但是,全息照相是根据干涉法原理拍摄的,须用高密度(分辨率)感光底片记录。由于普通光源单色性不好,相干性差,因而全息技术发展缓慢,很难拍出像样的全息图。直到60 年代初激光出现之后,其高亮度、高单色性和高相干度的特性,迅速推动了全息技术的发展,许多种类的全息图被制作出来,全息理论得到很好的验证,但由于拍摄和再现时的特殊要求,从诞生之日起,就几乎一直被局限在实验室里。赞同16| 评论(1)

小学生科技小论文

星期天,看见爸爸那双满是灰尘的皮鞋忍不住叹气,唉,看来又是我做‘苦力的时间了’我拿起爸爸那双满是灰尘的皮鞋涂上鞋油仔细的擦了一遍皮鞋又重现‘青春’这是为什么呢?我不经疑惑。

于是我找到另一双新鞋和旧鞋进行比对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比旧皮鞋的表面要光滑。旧皮鞋涂上鞋油后,仔细观察,虽然亮了很多但仍无法跟新皮鞋比。皮鞋亮度是否与皮鞋光滑度有关?

我去取一双旧皮鞋,在放大镜下皮鞋显得凹凸不平。然后我再皮鞋都比较粗糙的1区和2区涂上鞋油仔细擦拭,2区不涂做空白对照。我发现1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光滑很多,放在用阳光下也比2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有这样的差别呢?

于是我就去问爸爸得知:皮鞋表面原本就不是绝对光滑的,如果是旧皮鞋就更加不平了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方向上产生反射,看上去没什么光泽。但鞋油中的一些小颗粒正好填补在皮鞋的'凹坑中,如果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平均,就使皮鞋表面更光滑,平整光线反射更强。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

nbMBH,BJ,K

细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目前,高校对于硕博士论文,需要通过抄袭检测系统的检测才能算过关。对本科生来说,大部分学校也采取抽查的方式对本科论文进行检测。 抄袭过多,一经查出超过30%,后果严重。轻者延期毕业,重者取消学位。辛辛苦苦读个大学,学位报销了多不爽。

论文末尾标注【参考文献】处编写参考文献内容、出处等信息,格式如下案例编写:引用地标示号 文献作者 文献名称 文献出处(期刊、文摘、组织刊物) 年份刊号页码等[1]裴新宁. “学习者共同体”的教学设计与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3):10-15.

论文末尾标注【参考文献】处编写参考文献内容、出处等信息,格式如下案例编写:引用地标示号 文献作者 文献名称 文献出处(期刊、文摘、组织刊物) 年份刊号页码等[1]裴新宁. “学习者共同体”的教学设计与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3):10-15. 房沥芗萍火示赵弧珞锵筝娉华杉谌舆岿图汀签眉

大家对我们可能都不陌生了吧,我们叫硝化细菌,可不是帮助你们消化大鱼大肉的那个消化哦。我们兄弟二人(等等,怎么是两个?),别急,一会你们就明白了。哥哥叫硝酸菌,弟弟叫亚硝酸菌,因为我们哥儿俩老是形影不离,长得又酷似双胞胎,人们就把我们统称为硝化细菌了,其实我们兄弟两个差别还不小呢,硝酸菌虽然是哥哥,但干起活来打头阵的还是靠弟弟。 说了半天,大家怎么也不和我们打个招呼呀,伤自尊了,也难怪,我们太小了,大家如果不用显微镜是根本看不见我们的,哎,真是“菌微言轻”啊,好吧,既然看不到我们,那我们兄弟就自我描述一番吧:我们身材都很苗条,人称我们“杆菌”(像电线杆)。在革兰氏染液(一种专门染细菌的染液)里洗过澡后,我们都是红色的。我们大部分的同胞都长着长长的鞭毛,我们可以借助它们像船桨一样在水中自由地游泳。 我们的重要性大家了解吗?不是吹牛,如果没有我们兄弟两个,大家在水族箱里养鱼种草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关叔也要失业了哦,真的,不信给大家显摆显摆。 在大家的草缸中,氮元素是普遍存在的,水草、鱼、饲料、藻类甚至鱼类粪便中都有它的踪影,它是构成蛋白质的必要元素。那么,烂掉的水草叶子、死去的鱼儿、没吃完的饲料、凋亡的藻类和鱼儿的粪便中的氮后来去哪里了呢?有人可能说,我从来没有注意过它们,可最后都不见了啊,其实它们是被一些称为腐生细菌的家伙分解了,有机的氮变成了无机的氨,就像一条刚死的鱼是没有味的,腐败时就会产生刺鼻的臭味,这里边就有氨的味道。 氨对于鱼类是剧毒的,它能使鱼类血液中的蛋白质变性而失去生理功能,导致鱼类的死亡。当水体中氨浓度超过时就会造成鱼类急性死亡。 氨有如此剧毒,那为何大家的鱼都还好好的呢?哈哈,就是因为有我们硝化细菌呀。弟弟亚硝酸菌负责把氨氧化成亚硝酸盐,再由哥哥把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亚硝酸盐也是有毒的,但比起氨来说是小得多了,而硝酸盐是无毒的,它是水草等水生植物很好的氮肥。大家种水草时并不添加氮肥,液肥、基肥、根肥的说明书讲得明明白白:不含氮、磷,那为什么大家的水草还养得那么好啊?还不是有我们兄弟呗。 有人认为鱼的排泄物可以当作水草氮肥,可水草根本无法直接利用鱼类排泄物。这些排泄物必须在那些腐生细菌的“帮助”下(可不是我们兄弟哦,这种事可不能争功)变成一些小分子无机物如氨、硫化氢等(净是剧毒物,这帮小子)。我们得给它们收拾残局,把氨转化成水草可以直接利用的硝酸盐,这才把大家的草养得肥肥壮壮的,鱼儿也避免了氨毒之苦。下面着重介绍下我们的生活特点: 1、我们属于自给自足性的自食其力的细菌,科学家叫我们自营性细菌,我们用最简单的无机物如二氧化碳为碳源来构成我们的身体,而建造我们自己的能量源泉就是我们氧化氨和亚硝酸盐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可见我们的工作也不光为了大家,更重要的是为我们自己,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菌不为己,天------”不说了,有点太不厚道了。我们这种生存方式,大家看是不是和水草很相似啊,只不过水草是利用光能来养活自己,我们是利用化学能而已,而另一些家伙比我们聪明得多,它们被称为异营性细菌(就是那些专门制造毒物的家伙),它们用有机物做碳源来构建它们的身体。 2、我们除了像水草一样进行糖类合成反应外(把二氧化碳和水在化学能的作用下合成葡萄糖),也需要其他的营养元素,如铁、锰、磷、钾等,用以代谢合成我们生长所需的一些蛋白质和脂肪等物质,所以大家给水草施的肥料和二氧化碳,我们也笑纳了些,抱歉没打招呼哦。 3、要说我们最不喜欢呆的地方,那就是一个充满了有机废物(如鱼便便)的环境,因为过多的有机物让我们无法忍受,我们又不能把它们当作食物,过多的有机物将会抑制我们的生长和繁殖,但是哥哥硝酸菌对有机物并不那么敏感,有时甚至还能“吃”些水溶性有机物(啊,变节啊),但大多时候我们配合还是非常默契的,兄弟就是兄弟嘛。因为我们有这一特性,所以大家就别指望我们在有一大堆鱼便便的肮脏的过滤棉上安家了,最适宜我们居住的地方是比如生化球、生化环、生化棉这样的,当然在水流流过我们家之前最好把水里的鱼便便、烂叶子提前过滤掉,不然的话,这些东东堵在我们家里,我们可就惨啦,拜托了啊。 4、前边说过了,我们很多兄弟都是游泳健将,我们可以在水中做主动的迁移,虽然这很耗费体能,但如果我们居住的家园受到外来干扰、没有食物吃、有外族入侵、生活环境突然变化时,我们还是会做主动的战略转移的,在转移的途中,我们可是不会吃任何东西的,所以一旦我们背井离乡,请赶快给我们找一个家吧,让我们固定下来好为大家更好地服务。不用担心我们无法在固体表面固定的问题,我们兄弟可是这方面的高手,我们在水中到处游荡时,如果发现有什么固体物质,就会立即分泌一种粘性物质,牢牢地把自己粘到那上边,这样一层层地粘上去,直到形成一个膜,大家都管我们形成的这个膜叫“生物膜”,水质的净化就要靠它了。 5、再透漏些比较隐私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繁殖了。我们的繁殖速度说起来真有些不好意思,我们是微生物世界的“大象”,繁殖周期非常长,和那些异营性的腐生菌比较一下大家就明白了。在20个小时内,1个异营性细菌可以分裂成1000000000个,但我们还停留在1个的状态,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我们维持生命和繁殖的物质都是靠自己制造的,要耗费大量能量和时间,而那些异营性细菌则可以利用很多现成的东西。讲到这里就不能不说一种发生在开缸后不久容易发生的问题,我们暂且叫它开缸综合征。有些人在开缸后的一个月内鱼儿会不明不白的死去,这主要是因为鱼类的排泄物被那些异营性细菌分解为氨等有毒物质,它们繁殖得实在太快了,相信大家都了解夏天饭菜变质的速度,越来越多的氨在产生,直到超出了鱼、虾能够忍受的极限,它们就……,好痛心啊,那大家问,你们干什么去了?真白养活你们了!各位老大先别急,这事不怪我们,在刚开缸的一个月内,因为我们生得实在太慢了,根本没办法处理那么多的氨,寡不敌众啊。所以提醒各位在开缸后的一个月内勤换换水、少喂喂鱼、用点细菌制剂吧。 6、大家可能认为我们兄弟也太逊了,生得又慢、长得又慢,怎么还没有被淘汰掉呢?达尔文的理论看来问题是不小啊。先等等,我们兄弟虽然有弱点,但也有其他细菌不具备的优势呢!最主要一点就是我们在食物短缺等恶劣环境下可以像冬天的狗熊一样“休眠”,避免了像其他细菌一样被饿死的命运,我们的休眠期最长可以达到2年之久。利用这个原理,有人把我们制成了菌液出售,可以长期保存,其实那里边就是“休眠”的我们。 7、我们还对氧有一种由衷的偏爱,在缺乏氧气的环境里我们根本就无法高效率地处理氨和亚硝酸盐,以至造成我们的生存危机。所以大家如果想让草缸的水质真正良好的话,就让水草制造更多的氧气给我们吧,大家会得到回报的。 8、可能还有人不知道,我们对光线有多么厌恶。弟弟亚硝酸菌对近紫外线的可见光非常敏感,所以不要把飞利普865照到我们身上哦,紫外线对我们的杀伤力更是巨大的。所以让我们在黑暗中工作吧,我们会感谢大家的。 9、在酸碱度方面我们也提点小小要求:我们在弱碱性的环境里生活得更舒服些,如果是草缸,最好也别把PH值调整到6以下,对我们的健康很不利的呀。另外,最适合我们的温度是25度哦。 10、有些毒物也对我们的健康不利,如一些治疗鱼病的鱼药、硫酸铜或螯合铜等,所以在治疗鱼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如果我们都死光光了,你的缸即使不是新开的,也有可能发生开缸综合征的。 最后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水族箱中即使添加我们也无助于改善水的浑浊问题,因为我们是被大家用来对付氨和亚硝酸盐而不是水中悬浮的细小颗粒、细菌乃至藻类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们会使你的水族箱中的水变得更优质、更适合生物之生长。

科学小论文50字以下

全息照相是由美国科学家伯格( M · J· Buerger)在利用X射线拍摄晶体的原子结构照片时发现的,并与伽柏( D· Gaber)一起建立了全息照相理论:利用双光束干涉原理,令物光和另一个与物光相干的光束(参考光束)产生干涉图样即可把位相"合并"上去,从而用感光底片能同时记录下位相和振幅,就可以获得全息图像。但是,全息照相是根据干涉法原理拍摄的,须用高密度(分辨率)感光底片记录。由于普通光源单色性不好,相干性差,因而全息技术发展缓慢,很难拍出像样的全息图。直到60 年代初激光出现之后,其高亮度、高单色性和高相干度的特性,迅速推动了全息技术的发展,许多种类的全息图被制作出来,全息理论得到很好的验证,但由于拍摄和再现时的特殊要求,从诞生之日起,就几乎一直被局限在实验室里。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智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一定角度上讲,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变革的根据,是人类社会等其他领域的先导,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类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系统构成,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说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以下本文具体探讨了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互动关系。

小学生科技小论文:

星期天,看见爸爸那双满是灰尘的皮鞋忍不住叹气,唉,看来又是我做‘苦力的时间了’我拿起爸爸那双满是灰尘的皮鞋涂上鞋油仔细的擦了一遍皮鞋又重现‘青春’这是为什么呢?我不经疑惑。

于是我找到另一双新鞋和旧鞋进行比对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比旧皮鞋的表面要光滑。旧皮鞋涂上鞋油后,仔细观察,虽然亮了很多但仍无法跟新皮鞋比。皮鞋亮度是否与皮鞋光滑度有关?

我去取一双旧皮鞋,在放大镜下皮鞋显得凹凸不平。然后我再皮鞋都比较粗糙的1区和2区涂上鞋油仔细擦拭,2区不涂做空白对照。我发现1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光滑很多,放在用阳光下也比2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有这样的差别呢?

于是我就去问爸爸得知:皮鞋表面原本就不是绝对光滑的,如果是旧皮鞋就更加不平了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方向上产生反射,看上去没什么光泽。但鞋油中的一些小颗粒正好填补在皮鞋的'凹坑中,如果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平均,就使皮鞋表面更光滑,平整光线反射更强。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科学小论文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科技这个词语,大家都很熟悉。简单说来,科技就是科学技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它是指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总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如雨后春笋,正在祖国大地迅猛地发展。环顾生活,科技是无处不在的,科技就在我身边!

夜晚走在路上,有电灯给我们照明;给朋友打个电话,随手可以掏出手机;回到家里,打开电视看看新闻,开启电脑,可以和朋友聊天;妈妈用电饭煲蒸好了饭;开开电暖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着妈妈用电炒锅调制出来的美味佳肴……你看,随时随地,我们能离开科技吗?

科技的用处可是大了去啦!比如说:如果没有电动车,我们就不便和远方的亲朋好友交往;如果没有动车组,人们到各地旅游就很难实现朝发夕至;如果没有航天飞机,人们进入太空将是一句空话;如果没有破冰船,我们就很难到南极考察;如果没有航天器具,人们登月将只能是幻想……

相反,有了科技,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有了传真,我们的文件,瞬间可以轻松地传出!有了机器人,它可以置身人们难以到达的空间;运用激光,可以制成健身器材;有了空调,即使是炎热的夏日,也可以让人们舒适如春……

不难看出:这一切,人们享用的都是科技的成果!

由此可知:科技,帮助我们创造了优越的生活环境;科技,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科技,是全世界人们智慧的结晶!

我们身处科技中,要不断学习新的科技!

科技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还要大力发展科技!

我学习了《铁罐和陶罐》这篇课文,知道了铁罐放在泥土里容易腐烂,我的脑袋里冒出了一个小问号:“那么铁放在哪里生锈最快呢?为此,我反复思考研究做了一个小实验。首先准备三个小铁片,然后一个放在冰箱里;一个埋进泥土里;最后一个放在盐水中,看看哪一种会更快使铁片生锈。一天下来,我来到冰箱,小心翼翼地拿出铁片,仔细观察起来,可铁片却一点儿变化都没有,我接着来到花盆前,挖出藏在土壤里的铁片,可结果仍是如此,最后我来到水杯前,拿出浸在盐水里的铁片,可也是一点都没变。这可让我纳了闷:“难道得时间长一点才能出效果?”我疑惑地走开了,几天之后,我又来到那儿,惊奇地发现在泥土里的铁片有一点点生锈,而在盐水里的铁片早已锈迹斑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打开了电脑,原来是原电池反应,离子导电,因为两种金属通常是活动性不同的两种,以铁和铜为例,因为空气中有水分,水中通常容有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碳,铁片遇到酸失去电子成为铁离子,电子则通过金属移动到铜,再还原成氢气,形成一个原电子,这种反应成为析氢气反应。铁的这种腐蚀内称为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比一般的氧气还原性腐蚀速率更快,从实验和资料中证明,盐水会让铁片更快生锈!

想不到就一个问题,竟然要花那么大的功夫去查找资料,去思考其中问题,一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那么几个字,可是它其中包含的道理和知识是无法估量的,科学家付出的汗水也是无法想象预计的,那些科学家真的是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猛然间我恨不得把所有的问题都思考出一个答案来解释,也正是了解这些后,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越来越强了。总之,受益匪浅。大自然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永远解释不完的奥秘。

去年寒假,我回连云港玩儿。

有天晚上,我去姐姐家睡觉,睡觉前习惯性地和姐姐聊天。姐姐跟我说,前段时间连云港下雪啦!那雪花洁白洁白的,在空中跳跃着,就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第二天早上大地一片洁白,银装素裹,然而到了中午雪就开始融化了。可是化雪了,我们反而觉得比下雪时还要冷呢。…… “啊?!”听了姐姐的话,我吃了一惊,“为什么呢?”我又刨根问底。姐姐耸耸肩,表示不知道。我暗暗寻思起来。

按常理说,天气冷了,要到零摄氏度以下才会有雪,那时,天气肯定很冷啊!而化雪,那时太阳暖烘烘地照着,人也应该感到暖烘烘的阿!相比之下,不用说,肯定化雪时比下雪时要暖和多了!可是按照姐姐说的…根本不可能嘛!难道姐姐在我?不会!

第二天早上见到爸爸妈妈,我张口就是晚上的那个问题,那些话还没经我同意,就迫不及待地冒了出来。爸爸妈妈笑了笑,说:“你可以上网查。”

我回到姐姐家,打开电脑,来到百度网查了起来。

突然,一行字映入了我的眼帘:

水结冰要放热,而冰融化为水要吸热,但根据热力学基本定律:物体的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水与冰雪的相互转化温度为0摄氏度,水结冰放热到环境中会使环境温度升高,但最高不可能超过0摄氏度,否则热量的流向就会“掉头不顾”;另一方面,雪融化为水要吸热,使环境温度下降。但环境温度最低也不可能降到0摄氏度以下,否则低于0摄氏度的环境就会使冰雪融化的过程产生“逆转”。因此,从理论上讲,下雪决不可能比融雪温度低。简评:许多科学发明或发现都是在不经意之间呢

“咕咕,咕咕……”我正在写作业,突然听到从厨房里传来了一阵怪叫声。天生胆小的我不禁吓了一跳。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 想看个究竟,可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东西。这时,又传来了“咕咕、咕咕”的声音,我这才注意到,原来是脚边的泡菜坛子在作怪。咦,泡菜坛子怎么会冒泡呢?会不会是空气钻进去,然后又从水里冒出来呢?可是,泡菜坛的盖子盖得紧紧的,

一丝空气也跑不进去呀!

姐姐上班回来了,还没有进大门,我就迫不及待地跑上去问:“姐姐,姐姐,泡菜坛里为什么会冒泡泡呢?”姐姐笑眯眯地说:“泡菜坛里的菜泡得时间长了会产生一种厌氧菌,它可以在没氧气的情况下大量繁殖,当它发酵的时候,就会排出气体,所以泡菜坛子里会冒泡泡。”

什么?厌氧菌?我最怕细菌了,它们都是坏东西,怎么可以出现在食物里呢?我们吃了这些东西生病了可怎么办呢?姐姐的回答已经满足不了我的好奇 心。我拿来《百科全书》寻找答案。啊,答案在这里!原来,自然 界里有一些菌(如酵母菌、厌氧菌),可引起食物发酵,产生酸,同时放出气体,它们对人类并无害处。我想:以前奶奶做好后只有拳头般大小的馒头,蒸过之后成了巴掌那么大,而且又香又甜,原来都是酵母菌的功劳啊!没有想到,以前在我眼中深恶痛绝的菌类,却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这么重大的作用。

我正想得入神,突然泡菜坛子里又冒出了一个大泡泡。姐姐对我说:“其实,大自然中还有非常多奇妙的现象,只要你留心去观察,就会发现。”看,“咕咕”叫的泡菜坛就是非常好的证明。

树干为什么是圆锥状的?圆锥状树干有哪些好处?一直很困惑,为了找出问题的答案,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植物的茎有支持植物体、运输水分和其他养分的作用。树木的茎主要由维管束构成。茎的支持作用主要由木质部木纤维承担,虽然木本植物的茎会逐年加粗,但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茎的木纤维数量是一定的,也就是树木茎的横截面面积一定。接着,我们围绕树干横截面面积一定,假设树干横截面长成不同形状,设计试验,探索树干呈圆锥状的原因和优点。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

(1)横截面积和长度一定时,三棱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最大,横向承受力最小;圆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不如三棱柱状物体,但横向承受力最大;

(2)等质量不同形状的树干,矮个圆锥体形树干承受风力最大;

(3)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影响着树木横截面的形状和树木生长的高矮。近似圆锥状的树干,重心低,加上庞大根系和大地连在一起,重心降得更低,稳度更大;

(4)树干横截面呈圆形,可以减少损伤,具有更强的机械强度,能经受住风的袭击。同时,受风力的影响,树干各处的弯曲程度相似,不管风力来自哪个方向,树干承受的阻力大小相似,树干不易受到破坏。

以上的实验反映了自然规律、自然界给我们启示:

(1)横截面呈三角形的柱状物体,具有最大纵向支持力,其形态可用于建筑方面,例如角钢等;

(2)横截面是圆形的圆状物体,具有最大的横向承受力,类似形态的建筑材料随处可见,如电视塔、电线杆等。

在我的观察、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逐渐解释、揭示了树干呈圆锥状的奥秘,增长了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初步学会了科学观察和分析方法。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两个科学小问题的答案,你们想先听哪一个呢?哦,是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呢,还是凸透镜能点火呢?哦,你要先听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呀。好!马上为您揭晓!

蚂蚁是社会性很强的昆虫,彼此通过身体发出的信息素来进行交流沟通,当蚂蚁找到食物时,会在食物上撒布信息素,别的蚂蚁就会本能地把有信息素的东西拖回洞里去。当蚂蚁死掉后,它身上的信息素依然存在,当有别的蚂蚁路过时,会被信息素吸引。

但是死蚂蚁不会像活的蚂蚁那样跟对方交流信息(互相触碰触角),于是它带有信息素的尸体就会被同伴当成食物搬运回去通常情况下,那样的尸体不会被当成食物吃掉,因为除了信息素以外,每一窝的蚂蚁都有自己特定的识别气味,有相同气味的东西不会受到攻击,这就是同窝的蚂蚁可以很好协作的`基础。

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扰了蚂蚁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爬。如果你想逗它们玩,把手一伸,它们就乱套了。

下面我为你讲述下一个的答案,冰之所以会融化,是因为冰接收的热量比失掉的多,总体处于接收热量状态,所以融化。

在南极、北极,或者气温处于零下的地区,水冻成冰后是不容易化的,例如南极的冰川一直都存在,即使每天有阳光照射,也不易融化!

冰凸透镜可以点火,是因为光的折射,光进入凸透镜后折射到一个点,该点温度足够高,就可以点火了。但是光进入冰凸透镜的同时,冰也吸收了一部分光的热量,如果外部温度很低的话,冰吸收的热量就都散失出去了,所以冰才不会融化;如果外部温度很高,冰还同时吸收太阳光的热量,那么很快冰就会融化掉了。

总而言之,冰在折射光的同时,也在吸收光的热量,关键看外部温度是高是低。

真是有趣的实验啊!

保护自己的眼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学生要保护眼睛不近视,主要是读写的姿势要正确,眼睛与书之间要保持30厘米以上距离,不在强烈的太阳光下和太暗的光线下看书,也不要在走路、乘车时看书,不要躺着和趴着看书,读写时间也不要太长,我们学校就开展了让孩子在室外有足够的活动时间来保护我们的视力活动,另外还要坚持做好眼保建操,还要向窗外远眺或看一些绿色植物。不要长时间观看电视节目、操作电脑和玩电子的游戏;现在人们工作、学习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电脑,就连我们小学生写完作业后也要上网玩一会网络小游戏,但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要保持一个科学小论文300字 最适当的姿势,眼睛与屏幕的距离应在40—50厘米,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以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露面积减小到最低,电脑室内光线要适宜,不可过亮或过暗,也可以通过设置屏幕色调、饱和度、亮度来保护眼睛。使用电脑的姿势也很重要,最好使用可以调节高低的椅子,使操作者与电脑屏幕中心位置在同一水平线上,坐着时应有足够的空间放双脚,不要交叉双脚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经常使用电脑的人容易患上“干眼症”,就是我们用电脑时间长了,人会感到眼睛疲劳、视线模糊、眼睛干燥或充血、畏光、酸胀甚至丧失眼睛的聚光能力。如是出现眼睛干涩、发红、有灼热感或有异物感、眼皮沉重,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眼球胀痛或头痛,就需要到医院看眼科医生了。

我在网络上看到电脑操作者在荧光屏前工作时间长,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会被消耗掉,而视紫红质主要由维生素A合成,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胡萝卜,、西红柿、红薯、菠菜、豌豆苗等,保护眼睛也可以从饮食上下功夫,多吃新鲜蔬菜对保护眼睛,防治眼疾,提高视力也是非常有益的。

暑假的一天,我在家写作业,一不小心把钢笔里的墨水溅到本子上了。我忙伸手拿纸,想擦干净,却发现纸篓里的纸快用完了,只有两三张在纸篓底下,拿的时候手必须使劲向下伸,才能拿到。既费时又费力,十分不方便。我不禁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突然,客厅里的脚踏式垃圾筒提醒了我,对呀!只要把纸篓底下弄一个托,打开纸篓时就将纸托起来,关上时纸托就降下去,这样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

说干就干!我先找了个差不多大的盒子,然后把盒子上的盖子剪下来,加工成似老式窗户一样的左右匀称的两半,放在一旁备用。然后找来一个保鲜膜(塑料袋也可),把保鲜膜剪成与盒子等宽的长方形,长度要比盒子长10--15厘米。再把先剪好的两片盖子粘在盒子上,用胶纸固定,但不要太紧,使盒盖能轻松的打开。假如太紧也没关系,可以在盒盖上分别粘两块吸铁石,再在盒子两侧的相同位置上粘两块吸铁石,就OK了。最后把保鲜膜的两端与盒子两端对齐,粘住。要注意的是,不要全粘在盒盖上,只把保鲜膜的两端粘在盒子最外端就行了。

其实这个方法不止可以用在装卫生纸上,一些小的饰品拉,儿童拼图拉,工艺纸拉,蜡笔拉,药品拉等等都可以装在这样的盒子里。在这里我还要提醒大家,因为保鲜膜太薄,因此太重或带尖的物品要用比较硬的塑料袋,延长使用寿命。

科技就是这样,只要你善于留心周围,那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科技发明在你的脑海里闪光!

科学往往是很吸引人的,而且科学还是永远探索不完的,永远新鲜有趣的。比如,就拿漂浮的鸡蛋这一实验来说,也许很多人都知道,但做实验的过程远比听说的要新颖。

实验很简单,材料只有四样:大玻璃杯、食盐、勺子、鸡蛋。虽说简单,却可以从中收获无限知识。

首先,我拿起水壶,在玻璃杯里倒进大半杯水,接轻轻把鸡蛋放入水中,鸡蛋在杯中沉入底部后就不动了,似乎在休息。

接我放了1勺盐,鸡蛋没有动静;我开始放第2勺盐,鸡蛋仍然安安静静的躺在杯底;我一气之下放了6勺满满的盐,鸡蛋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上升的一点;最后,我不服输的放了2勺盐,鸡蛋上升指数又高了些。

我听说别人的鸡蛋可以漂浮的水中间,就把鸡蛋拿出来,用勺子搅拌了一下未融的半成品盐水,待杯子底部的盐化了,才慢慢把鸡蛋放进去,这时,鸡蛋不停地上下浮动,我等了一会儿,鸡蛋不动了,挣扎浮出水面。

最后,我把剩余的2勺盐倒入水中,鸡蛋逐步上升到水面,如戴泳圈在自在的游泳,我淘气的用手指把鸡蛋往下压,松开手指,鸡蛋又很快飘回到水面。

为什么鸡蛋会飘浮起来?我从电脑中取得了收获:鸡蛋刚放进清水里的时候,由于鸡蛋的比重比水大,鸡蛋受到的浮力小于本身的重量,所以它会沉到底部;放盐后,水把盐溶解了,水的比重增加,当盐水的比重等于鸡蛋的比重时,鸡蛋就会浮在水的中间;再继续加盐,当盐水的比重大于鸡蛋的比重时,鸡蛋就会浮在盐水的上面,并且鸡蛋顶部露出水面。

老师在课堂上告诉我们:任何物体在水里都会受到浮力,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重量,这就是名的“阿基米德定律”,也叫浮力定律。其实科学就和长大要学的物理差不多。

我很惊奇这个小小的实验居然蕴含了如此丰厚的定理,这才明白科学除了用来放松用来玩,还对我们有很深的重要性。我暗暗下定决心在往后的日子里好好学物理,好好研究这有趣的科学。

妈妈把家里搞成了一个小花园,花盆里装满了肥沃的泥土,各种各样的植物正生气勃勃地焕发着活力。芦荟绿得极艳,仿佛是一种液体的绿色,仿佛能拧出水来。紫薇花也欣然怒放,紫色的小花在一片草绿中透露着紫色的信号。一品红正如它的名字一样,红得似霞,深红色的花瓣下点缀着几片绿叶。我疑惑了:植物的生长必须依靠土壤吗?

于是,我找来两个塑料杯,在一只中盛上半杯水,放入三颗绿豆;另一只杯子中先放入1/4杯的泥土,放入一颗绿豆,再覆上土,压实,放在阳光可照射之处。

一天过去了,水里的绿豆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但埋在泥土里的绿豆已发了芽,弯弯地贴着杯壁,正面看过去似乎是数字中的“6”。

过了两天,绿豆的动静越来越大,泡在水中的绿豆竟褪了皮,发了芽,样子颇似小蝌蚪。而放在泥土里的绿豆的芽已经有3-4厘米长了。

又过去了两天,绿豆的差距越来越明显。泡在水中的绿豆仍只有约莫摸1厘米左右长的芽儿,但在泥土中的绿豆的芽儿已破土而出,露出了小脑袋,似乎在惊喜地打量世界。

距离种下绿豆已有一周多时间,但现在的局势大有不同。在水里的绿豆因喝足了水,而长得越发粗壮,但现在的埋在土里的绿豆状况大不如前,因为土壤太过干燥而干枯,钻出泥土约有4厘米的芽儿已“睡”在了土地上。

我上网查了资料,才发现,原来植物必须的几个条件分别是:适宜的温度、阳光、空气与水份。当植物离开这些条件是便会死亡。

事实证明:植物的生长不一定需要突然的栽培。这使我解开了心中的谜团。

秋风一起,金黄的树叶纷纷落下。我在门前做清洁工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地上的叶片大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为什么呢?

其他的落叶是不是也一样呢?我想再去观察观察吧。在这一周里,我去观察了许多树的落叶情况。结果我发现,绝大多数的落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我想应该做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我的想法。于是我制作了像叶片一样的风筝去放。由于不太会放,所以放了很多次风筝也没有飞起来。我记得风筝落地时总是重竹条的一面朝地,这是不是和落叶朝天有相同的地方呢?

难道树叶也和我做的风筝一样,一面重一面轻?带着这个假设,我采了许多种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我发现,叶面表皮好像是里面的叶脉排列稀疏一些,光滑一些,叶背面叶脉排列紧密一些,粗糙一些。于是我在爸爸的帮助下,做了一个叶片的模型,用了一些细铁丝,编成了网状,有的稀疏,有的紧密。然后把稀疏的铁丝网和紧密的铁丝网连成正反两面。然后我将“叶片”从空中抛下10次,8次是紧密的铁丝网一面在下,2次是稀疏的铁丝网一面在下。

通过实验,我豁然开朗,于是我又到互联网、书上查找有关树叶的资料,终于明白了落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科学秘密,原来,两种结构不同的细胞层,形成了同一片树叶的“背”与“面”,由于比重不同,树叶在飘落的过程中,会翻转变化,重的一面朝下,轻的一面朝上,这样降落最稳定。所以落地后,细胞紧密而重的一面朝黄土,细胞系数而轻的一面朝天。

科学真有趣,今后我要多做这样的实验,长大后做更多更复杂的实验,为人类造福。

我外婆家住在萧山围垦,家里有个养鸡场。每次到她家去,餐桌上总少不了鸡与蛋。

去年的一天,我去外婆家,只见那里的鸡正流行瘟疫,死了不少,外婆心疼得吃不下饭。我无意中削了一块仙人掌喂了一只闹瘟疫的鸡。时隔不久,我们发现这只鸡变得有精神了,也有了食欲。经检查,这只鸡的病基本消除。查找这只鸡病愈的原因,大家认为大概是仙人掌起了作用。这时,我想起老师曾经说过,在中国医学中,非常多植物都可入药,能治疗一些疾病。

为了搞清楚真正原因,我与表哥开始到养鸡场进行调查。我们得知许多养鸡户也在试着用仙人掌治鸡瘟与其他疾病。

那么,仙人掌与鸡瘟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经过查阅资料与走访专家,最后了解到:仙人掌的茎含有槲皮素葡萄糖、树脂、酒石酸、蛋白质。茎叶又含三萜、苹果酸、琥珀酸,还含有24%碳酸钾,槲皮素、酒石酸均有抗菌素作用,是鸡瘟的克星。至此,我们明白了仙人掌为什么可以治鸡瘟,同时也惊叹仙人掌的神奇功效。

为了进一步确认仙人掌治疗鸡瘟的最佳用法与用量,我们又做了一个实验。

我们先取鸡场内同时患病的鸡20只,将它们分成5组,每组4只。再取一些新鲜仙人掌,削去表皮上的小刺洗净后,用榨汁机把仙人掌榨出汁液。最后,用量杯量出一定量的仙人掌汁液与一定量的饲料充分拌匀,然后喂鸡,对5组病鸡的不同用量取得了不同的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第四组取得了最佳效果,也就是说鸡早晚各服用4克仙人掌汁取得的治疗效果最好。由此我想到,如果将仙人掌制成药品用于鸡瘟疫的防治与治疗,一定会有非常好的效果,而且会减少合成药物带来的污染。因为仙人掌便于种植,还可以节省大量人力、财力资源,推广普及快,具有极佳的市场前景。

你家是不是有毛衣?我想,你一定说有的。现在的每家每户都有毛衣,可是你是否观察过毛衣呢?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毛衣上有许多的小圆球,由毛衣上的毛组成。这样不仅妨碍美观,还会让你摸起来非常不舒服。如果处理不当,会损坏整个毛衣,反而更不好。这个时候就轮到毛球修剪器上场了。只见它开足马 力,对着毛球一刮,就看见毛球全部都不翼而飞,毛衣干干净净。正在我对这个毛球修剪器赞叹不已时,突然升起一团疑云,毛球修剪器到底是怎样修剪的呢?

我正疑惑时,爸爸发话了,让我自己去寻找答案。

我拿出说明书,仔细的研究了一下,便开始拆修剪器。我先把修理器的开关关闭,再把最外层的外刀网旋开,拔出来,然后再把最主要的圆刀拿出来,上面有着极其锋利的刀片,再往下就看见了风叶,上面有着四块竖起来的板,打开开关就会飞快的转动,在风叶的最下面,还有着一个巨大的缺口,毛球就是从这里掉下去,掉进储物仓,保存在里面。

原来,这个修剪器,由一个马达转动风叶,风叶连接着圆刀,风叶一高速转动,圆刀也高速转动。外面的外刀网隔开了衣服与圆刀,防止直接接触衣物造成的破损。外刀网上有许多小孔,在接触衣物时让毛球伸进外刀网,被圆刀直接割断。被割断的毛球从圆刀的旁边掉入下面的风叶上。风叶上的四块竖起的板子在高速转动的情况下,像打羽毛球一样,把毛球“打”进储物仓。在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一把外刀网旋下来,这个修理器就不再转动。难道是没有电了?那为什么刚才还转的这么快?经过我多次试验,发现风叶旁有一个按钮,就像冰箱上的灯一样,有个下压按钮。外刀网旋紧后,会把这个按钮往下压,压到最底部时,保护功能就会关闭,修剪器就会正常工作。

原来一个毛球修剪器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啊!

  • 索引序列
  • 有关细菌的50字科学小论文
  • 科学小论文50字
  • 小学生科技小论文50字
  • 细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科学小论文50字以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