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论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论文

发布时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论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围、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教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人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人世的思想战胜了。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多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人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我看,“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课文开头一段,是概要交待词作的缘起、总体艺术特征和主要的情感内涵。关于词的写作时间和缘由,原作已有交待:“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本文就从原作“小序”所提示的内容写起,具体说明了该词创作的时间: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怀子由”的原因:作者正任密州太守,而他的弟弟子由则在济南,不见已经七年;情感基调:欢度佳节的愉快和牵挂爱弟的情怀(这也是写作的缘起);总体艺术特色: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所展示的艺术形象广阔而深刻;主要情感内涵: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既有出世思想,更有恋世深情。自第二段起,进入对词的分析和欣赏。按词的本来的上下片结构顺序,或考证对比,或解释说明,或点评欣赏,依次道来,如数家珍。作者首先点出词的上片的主旨(对月饮酒),然后逐句玩味。作者从起句开始,一边欣赏一边考据,既发掘出苏词的文化内涵,领略到苏轼用典之巧妙,同时也体现了欣赏者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文学鉴赏能力,让我们通过阅读赏析文章而获得更多的古典文学的修养。对下片的赏析仍是遵循前面的路子,先点出该片的大意(对月怀人),然后逐句梳理,侃侃而谈,一边解说,一边点评,解说得自然圆通,点评得疏而不漏。这篇赏析之作与前面所学几篇课文《青与绿》《易水歌》《读〈醉翁亭记〉》略有不同,前面所学的几篇课文侧重于“欣赏”,较多地带上浓厚的欣赏者的个人感情色彩,而该篇在欣赏中更多的是切中肯綮的评点。同是引用古代诗文, 在前面几篇里多是因为行文需要,其作用也灵活多样,而在本文只是为了考证,为了说明苏词的艺术特色,为了比较并突现苏轼化典翻新的生花妙笔。相对来说,本文比较注重学理,追求阐述的准确、到位,而前面几篇文笔更为跳脱,渗透进个人感悟。这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只是文章特色各异,或是文风追求不同,或是为了迎合不同读者的需要。关于练习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诵,本文作者认为这是什么原因?你是否有不同看法?设置本题是为了培养学生解读课文的能力,引导他们在阅读中生发自己的见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能传诵千古,在作者看来原因有三:由于它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二、关于这首词的内容,作者概括为“对月饮酒”和“对月怀人”,词评家夏承焘则认为是“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和“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你更倾向于哪一种概括?为什么?本题是承接上题对这首词的主题作进一步的探讨,这道题不求答案的标准性和惟一性,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三、课文中,作者指出了苏轼这首词许多诗句的出处,请摘抄下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巧妙化用并翻出新意的。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品味苏词化用前人语言的妙处,既要学会积累美词丽句,也要学会化用翻新。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句是化用李白《对月饮酒》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句。但李语舒缓,苏语峭拔;李白微醺憨问,苏轼破空而来。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化用唐韦瓘所撰小说《周秦行纪》中的诗句“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经过改组,与前面两句紧密结合,而“大罗天”化用为“天上宫阙”。3.“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前句出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二:“翟乾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翟笑曰:‘可随我观之。’已而月现中天,琼楼金阙满焉。”后句出自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的方士叶静能邀唐玄宗游月宫,玄宗到了那里,非常寒冷,禁受不住的传说。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源自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用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明月用“婵娟”借代,更具形象美,更富人情味。四、从下面几首写月亮的诗中任选一首,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段二三百字的赏析文字。设置本题为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欣赏浅显易懂的古代诗词的能力。参考答案见“有关资料”。教学建议一、前面已学过几篇赏析文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亦已学过,可先让学生尝试着赏析一下,然后再进行教学。二、可将练习“一”提前布置给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之后再发几篇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文章,让他们比较阅读。三、对于这篇课文,可以在老师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学,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如查阅资料、网上搜索、现场解说等。有关资料一、关于作者沈祖棻(1909—1977),女诗人、文学史家。字子苾,浙江海盐人。1934年于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所学习,同时从事文学创作。曾发表短篇小说、诗歌和散文等。所作《辩才禅师》《茂陵的雨夜》《厓山的风浪》《马嵬驿》《苏丞相的悲哀》等小说,皆为历史题材,文字洒脱,描绘细腻,颇引人注目。以词作著称,作品风格清丽,感情细腻。1942年后历任金陵大学、华西大学、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武汉大学等校教授,致力于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其词学研究造诣颇深。笔名:紫曼、绛燕。主要著作:《微波辞》(新诗集。独立出版社)《涉江诗稿》(自印)《涉江词稿》(自印)《古诗今选》(与程千帆合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宋词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中国现代文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二、关于苏轼及其代表作(林庚)苏轼是宋代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诗文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带有那个时代一般的特色。要理解宋代诗文的发展及其成就,苏轼正是一位理想的代表作家。宋代诗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的尾声,这时市民文学已经出现,跃跃欲试地将要取正统诗文的地位而代之,这倾向到了元明两代就全然是市民文学的优势了。而宋代则还是过渡时期,这时正统诗文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阵地,一方面表现为浓厚的保守倾向,一方面则力求不辱没过去黄金时代中所曾经获得的光荣;一种中年人洁身自好的要求,一种近于清秋气象的心情,便成为诗、文、图画甚至于哲学(例如理学)的共同的基调。这时代的特征,说明封建文化的青春创造时代已不再来;但是还力图在往日的基础上别开生面;这在诗文方面,苏轼就是一个代表人物。先秦是古代的散文高潮,建安以至唐代的诗歌高潮,到了宋代已经不复成为澎湃的力量;这时要想推陈出新,自成一个局面,于是宋代的作家便把两者的力量结合起来,想要写出一种近于诗的文,与近于文的诗,也就是要说理中带有抒情,而抒情中带有说理。这倾向开始于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与韩愈的“以文为诗”,到了宋代就成为普遍的发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属于前者,苏轼的《赤壁赋》等属于后者,二者间的距离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罢了。封建时代的正统文学是以游宦生活为中心的,苏轼的一生写作也不例外;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态度,也正是苏轼的政治态度;苏轼在政治上的保守倾向与其局限性是无可讳言的,然而他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事业,不慕荣利不追逐富贵,这也是无可讳言的。在他的作品中直接干预生活的诗篇,像《吴中田妇叹》等。这一类近于讽谕诗的写作,在苏集中并不在少数。然而限于那个时代,也限于自己的政治认识,最后他终于爱上了陶渊明,自称“东坡居士”,这个元结、顾况、白居易都曾经走过的道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这样的基础上,继承着屈原宋玉以来美人香草的比喻,布衣寒士的“坎咏怀”,与庄子的富于理趣的散文,于是出现了苏轼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与超尘出俗的造诣,这里有着那流传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其中尤以《前赤壁赋》,诗情与理趣融会无间,成为宋代杰出的佳作。而我们如果能够理解《前赤壁赋》,也就不难理解《水调歌头》与《念奴娇》,所谓: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不正是《水调歌头》的上阕吗?所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里一方面是政治态度的高洁,一方面是政治抱负与政治生活的怀念;而《前赤壁赋》在“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之下,也紧接着说: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又正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另一种写法了。至于: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不正是整首“大江东去”的主题吗?苏轼的天才成就,当然也还是植根于他思想感情的深处,这思想感情形成他的性格,也形成他的风格。苏轼肯定是一个有着可喜的性格与风格的作家。这“可喜”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这里没有我们觉得值得肯定的东西,那么它就不会让我们觉得可喜。而追究这个原因,我们就会发现苏轼是一个带有鲜明浪漫气质的作家,这浪漫气质对于封建时代来说,乃是一种要求个性解放的力量,曹植、阮籍、陶渊明、鲍照,以至唐代的许多诗人们,都曾以不同的面貌体现了这个气质。这里有反礼教,反庸俗,反等级,反权贵等向往自由平等的思想意识与感情,当然这种自由平等也只是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的事物,然而它却是那个时代中民主的力量,而这些又都通过诗人们的个性表达出来,这个性因此不只是属于个人的,而是与时代的脉搏相汇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觉得可喜的缘故。而对于宋代来说,正是封建文化走向保守的开始,这种浪漫气质就尤其难能可贵,然而因此它也就是更为孤单的。苏轼的“行云流水”的风格以至于“大江东去”的豪放气概,说明了个性的解放,而前人对于苏轼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评语,又深刻地说明了他在那个时代中的孤单。所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正是他的豪放。所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正是“不食人间烟火”了。这感受事实上贯穿着苏轼很多的作品,它使我们真正接触到一种“遗世独立”的感情;这里是清高,也是冷清,是满腔的热情化为洁身自好的形象,所谓“起舞弄清影”者是也。而这些形象又往往是通过苏轼所特有的“理趣”而表现出来的。前面说到宋人诗文中把说理与抒情统一起来的特色,然而真正能达到“理趣”的造诣,也还是苏轼所特有的(后来豪放派词人中,也偶有这个特点),所谓“理趣”就是说理或发议论又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表达出来。好发议论原是宋诗一般的特色,在苏轼的作品中自然也到处可见,《水调歌头》的下半阕,就可以说是完全在发议论,然而这因此也就并不是最好的成就。最好的成就应该是发议论而没有发议论的痕迹,《廿四诗品》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才是“理趣”的造诣,这里我们应当说《水调歌头》的上半阕的成就远远高过于它的下半阕。苏轼有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定;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也就是前人誉之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代表作,而其所以会“不食人间烟火”,就正在于它的耐人寻味的“理趣”。这是一种说理的形象语言,他仿佛认识了生活中什么更深的道理,一种从一般概念中发人猛省的体会,一种洞彻心脾的观察力的实感,于是把千言万语都化为生动的形象;而从这个形象之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有多少的议论要脱口而说出啊。而《水调歌头》下半阕中的议论,其实就正是这上半阕中思维的脱口而出,然而那究竟只是脱口而出而已,诗人的全部议论是发不完的,千言万语则仍然是在那上半阕的诗句中。从《前赤壁赋》说,诗人是把传统的“赋”散文化了,这也就是诗与文的统一。从《水调歌头》和《念奴娇》说,诗人则是把带有市民文学倾向的词,诗文化了,这个我们只要一对照柳永的词就会明白。词在中唐以来是与市民文学同时发展起来的,它的以爱情为中心的主题是同于市民文学的,它的终于要走向通俗的曲去,更是市民文学发展的道路。到了宋代,柳永就正是大力地把词向这个方向推动,然而这也就是意味着要脱离正统诗文的轨道。苏轼很看不起柳永的词,说它太俗,其中心的缘故就在这里。而苏轼自己却是要把词的发展拉回到正统诗文的轨道上去,这里一方面固然能使得词从生活较小的领域中接触到正统诗文已经获得的广阔天地,而另一方面则究竟是一种文学史上保守的倾向,在这里有助于苏轼的则仍旧是他的浪漫气质。这浪漫气质使得苏轼又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正统诗文的局限,与市民文学有了共同的基调,这在《念奴娇》一词中表现得最为明白。《念奴娇》的主题是一个历史凭吊,而这个凭吊是通过对于“千古风流人物”的向往而表达的,而这个“风流人物”虽然还是继承了“魏晋风流”的传统,却又增加了新的东西,那就是特别强调“周瑜”这样“少年英俊”的人物,这就使得到了宋代已是保守的中年人的正统文化中得到了一种青春的活力。像: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乃是正统诗文中所从来不重视的,而在词曲中则被广泛的歌唱着,这里诗人在古老的历史凭吊中弹出了新鲜的调子,它的风流豪放,与一个“周郎”这样的典型性格统一起来,也就是正统的诗文与新兴的词的统一。这里有着封建时代文学中浪漫气质的更为丰富的涵义。浪漫的气质,豪放的风格,壮阔的波澜,发人猛省的理趣,这些就构成苏轼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语言,为宋代的诗文平添了无限声色。(原载《语文教学》1957年第3期)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对中秋之夜月景的描绘和想象,寄托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表达出词人不为失意和离别所苦的旷达胸襟。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立意、构思奇异飘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表现了自己思想的矛盾与波折、人生的体验与认识。 以月为主线,使情、景、理融会贯通起来 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以自然界的深远澄清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语言朴实无华、含义深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渺,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北宋的词,大体上分成豪放、婉约两派。两派词风各有特点,豪放词粗放激越,有如关西大汉、铜铮铁板。婉约词秀淡幽艳,好比江南少女、浅唱低酌。东坡本为豪放派的开山鼻祖,同时又深得婉约词风之精要,因此,写出的词,往往既见旷达浑豪于其外,又见缠绵温婉于其中。《水调歌头》便是此类词中佳品中的佳品,通读之后,不禁令人叹为观止。《水调歌头》确当得上古今中秋长短句之首。开篇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豪气直比太白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而超尘之气,又有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清空灵隽,浮现眼底,便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到“我欲乘风归去…”句,超凡越圣,隐有仙气扑人,令人心神俱醉。下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是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这一句提纲挈领,总览全词,是全词的点晴之笔,也是全词的灵魂。它道出了作者难以寄托的种种哀思,人难免有离有合,如同月亮时圆时缺,古往今来万事万物都不能圆满。但愿远方的亲人健康长久,此时此刻共享一轮明月照人间。东坡作此词的时候,时逢他仕途失意,郁郁而不得志。他屡遭贬谪,空有满腔的抱负,却难以施展。但东坡没有就此消沉,正如他在词中所述,“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既然在朝廷不得志,不妨做一个地方官,与世无争却也清闲。东坡词向来意境优美,文法流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水调歌头》出后,其时词手,纷纷效仿,从者甚众。我们从其后许多词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该词对后世词苑创作的影响。此外,词中字里行间透出世间哲理,尤其“人有悲欢离合”句,意味隽永,让人掩卷之后,余韵不绝。东坡的文章,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吾之行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及其平地,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山石,则随物赋形……”。

关于水调歌头的学术论文

苏东坡,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肆意,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即喝酒,下棋,唱曲儿。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看了大文豪苏东坡的纪录片后,我感受颇多。尽管只是纪录片,但是这部片子不止是知识类讲解,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看完并且不费力的铭记在心。比如流传至今的美食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烤羊骨的由来;比如西湖为什么又叫西子湖;比如著名景观苏堤春晓,三潭映月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等等。自始至终,苏东坡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得游刃有余。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对亲人、爱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汤汤,充盈在胸,随意喷涌即是锦绣文章,一曲“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成千古绝唱。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于赤鼻矶上游览眺望,虽历经乌台诗案的波折,内心依旧满怀着对人生功成名就的渴望。是的,时间的确太过残酷,让多少心怀壮志的男儿鬓染白霜。但苏轼终其一生都没有放弃他多年的信仰。唱着“大江东去”的苏轼,把一片豪情赠予世人。何其潇洒,何其旷达,吟颂之际,倍感舒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谓脍炙人口。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把那威风凛凛的将军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份飒爽英姿顿时浮现在眼前。想象着,那简直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将军出猎图。品味苏轼,不由自主地涌出一种敬佩之感。 苏轼是豪放的诗人,但更是多情的男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缠绵的情意,字字的血泪,那份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与不舍的深情。 还有,无知的我以前只知道苏东坡是一位诗词文人,并不了解他还是那么出色的一位地方官!虽然在朝堂之上苏轼郁郁不得志,但一到地方为官便如鱼得水,抗洪,灭蝗,献出秘方帮老百姓治疟疾,治理的井井有条。这大概就是源于大文豪苏东坡单纯可爱的人间大爱吧。

苏轼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在任地方长官期间,苏轼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苏轼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课文开头一段,是概要交待词作的缘起、总体艺术特征和主要的情感内涵。关于词的写作时间和缘由,原作已有交待:“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本文就从原作“小序”所提示的内容写起,具体说明了该词创作的时间: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怀子由”的原因:作者正任密州太守,而他的弟弟子由则在济南,不见已经七年;情感基调:欢度佳节的愉快和牵挂爱弟的情怀(这也是写作的缘起);总体艺术特色: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所展示的艺术形象广阔而深刻;主要情感内涵: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既有出世思想,更有恋世深情。自第二段起,进入对词的分析和欣赏。按词的本来的上下片结构顺序,或考证对比,或解释说明,或点评欣赏,依次道来,如数家珍。作者首先点出词的上片的主旨(对月饮酒),然后逐句玩味。作者从起句开始,一边欣赏一边考据,既发掘出苏词的文化内涵,领略到苏轼用典之巧妙,同时也体现了欣赏者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文学鉴赏能力,让我们通过阅读赏析文章而获得更多的古典文学的修养。对下片的赏析仍是遵循前面的路子,先点出该片的大意(对月怀人),然后逐句梳理,侃侃而谈,一边解说,一边点评,解说得自然圆通,点评得疏而不漏。这篇赏析之作与前面所学几篇课文《青与绿》《易水歌》《读〈醉翁亭记〉》略有不同,前面所学的几篇课文侧重于“欣赏”,较多地带上浓厚的欣赏者的个人感情色彩,而该篇在欣赏中更多的是切中肯綮的评点。同是引用古代诗文, 在前面几篇里多是因为行文需要,其作用也灵活多样,而在本文只是为了考证,为了说明苏词的艺术特色,为了比较并突现苏轼化典翻新的生花妙笔。相对来说,本文比较注重学理,追求阐述的准确、到位,而前面几篇文笔更为跳脱,渗透进个人感悟。这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只是文章特色各异,或是文风追求不同,或是为了迎合不同读者的需要。关于练习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诵,本文作者认为这是什么原因?你是否有不同看法?设置本题是为了培养学生解读课文的能力,引导他们在阅读中生发自己的见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能传诵千古,在作者看来原因有三:由于它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二、关于这首词的内容,作者概括为“对月饮酒”和“对月怀人”,词评家夏承焘则认为是“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和“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你更倾向于哪一种概括?为什么?本题是承接上题对这首词的主题作进一步的探讨,这道题不求答案的标准性和惟一性,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三、课文中,作者指出了苏轼这首词许多诗句的出处,请摘抄下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巧妙化用并翻出新意的。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品味苏词化用前人语言的妙处,既要学会积累美词丽句,也要学会化用翻新。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句是化用李白《对月饮酒》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句。但李语舒缓,苏语峭拔;李白微醺憨问,苏轼破空而来。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化用唐韦瓘所撰小说《周秦行纪》中的诗句“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经过改组,与前面两句紧密结合,而“大罗天”化用为“天上宫阙”。3.“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前句出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二:“翟乾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翟笑曰:‘可随我观之。’已而月现中天,琼楼金阙满焉。”后句出自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的方士叶静能邀唐玄宗游月宫,玄宗到了那里,非常寒冷,禁受不住的传说。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源自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用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明月用“婵娟”借代,更具形象美,更富人情味。四、从下面几首写月亮的诗中任选一首,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段二三百字的赏析文字。设置本题为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欣赏浅显易懂的古代诗词的能力。参考答案见“有关资料”。教学建议一、前面已学过几篇赏析文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亦已学过,可先让学生尝试着赏析一下,然后再进行教学。二、可将练习“一”提前布置给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之后再发几篇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文章,让他们比较阅读。三、对于这篇课文,可以在老师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学,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如查阅资料、网上搜索、现场解说等。有关资料一、关于作者沈祖棻(1909—1977),女诗人、文学史家。字子苾,浙江海盐人。1934年于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所学习,同时从事文学创作。曾发表短篇小说、诗歌和散文等。所作《辩才禅师》《茂陵的雨夜》《厓山的风浪》《马嵬驿》《苏丞相的悲哀》等小说,皆为历史题材,文字洒脱,描绘细腻,颇引人注目。以词作著称,作品风格清丽,感情细腻。1942年后历任金陵大学、华西大学、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武汉大学等校教授,致力于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其词学研究造诣颇深。笔名:紫曼、绛燕。主要著作:《微波辞》(新诗集。独立出版社)《涉江诗稿》(自印)《涉江词稿》(自印)《古诗今选》(与程千帆合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宋词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中国现代文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二、关于苏轼及其代表作(林庚)苏轼是宋代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诗文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带有那个时代一般的特色。要理解宋代诗文的发展及其成就,苏轼正是一位理想的代表作家。宋代诗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的尾声,这时市民文学已经出现,跃跃欲试地将要取正统诗文的地位而代之,这倾向到了元明两代就全然是市民文学的优势了。而宋代则还是过渡时期,这时正统诗文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阵地,一方面表现为浓厚的保守倾向,一方面则力求不辱没过去黄金时代中所曾经获得的光荣;一种中年人洁身自好的要求,一种近于清秋气象的心情,便成为诗、文、图画甚至于哲学(例如理学)的共同的基调。这时代的特征,说明封建文化的青春创造时代已不再来;但是还力图在往日的基础上别开生面;这在诗文方面,苏轼就是一个代表人物。先秦是古代的散文高潮,建安以至唐代的诗歌高潮,到了宋代已经不复成为澎湃的力量;这时要想推陈出新,自成一个局面,于是宋代的作家便把两者的力量结合起来,想要写出一种近于诗的文,与近于文的诗,也就是要说理中带有抒情,而抒情中带有说理。这倾向开始于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与韩愈的“以文为诗”,到了宋代就成为普遍的发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属于前者,苏轼的《赤壁赋》等属于后者,二者间的距离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罢了。封建时代的正统文学是以游宦生活为中心的,苏轼的一生写作也不例外;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态度,也正是苏轼的政治态度;苏轼在政治上的保守倾向与其局限性是无可讳言的,然而他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事业,不慕荣利不追逐富贵,这也是无可讳言的。在他的作品中直接干预生活的诗篇,像《吴中田妇叹》等。这一类近于讽谕诗的写作,在苏集中并不在少数。然而限于那个时代,也限于自己的政治认识,最后他终于爱上了陶渊明,自称“东坡居士”,这个元结、顾况、白居易都曾经走过的道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这样的基础上,继承着屈原宋玉以来美人香草的比喻,布衣寒士的“坎咏怀”,与庄子的富于理趣的散文,于是出现了苏轼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与超尘出俗的造诣,这里有着那流传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其中尤以《前赤壁赋》,诗情与理趣融会无间,成为宋代杰出的佳作。而我们如果能够理解《前赤壁赋》,也就不难理解《水调歌头》与《念奴娇》,所谓: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不正是《水调歌头》的上阕吗?所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里一方面是政治态度的高洁,一方面是政治抱负与政治生活的怀念;而《前赤壁赋》在“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之下,也紧接着说: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又正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另一种写法了。至于: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不正是整首“大江东去”的主题吗?苏轼的天才成就,当然也还是植根于他思想感情的深处,这思想感情形成他的性格,也形成他的风格。苏轼肯定是一个有着可喜的性格与风格的作家。这“可喜”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这里没有我们觉得值得肯定的东西,那么它就不会让我们觉得可喜。而追究这个原因,我们就会发现苏轼是一个带有鲜明浪漫气质的作家,这浪漫气质对于封建时代来说,乃是一种要求个性解放的力量,曹植、阮籍、陶渊明、鲍照,以至唐代的许多诗人们,都曾以不同的面貌体现了这个气质。这里有反礼教,反庸俗,反等级,反权贵等向往自由平等的思想意识与感情,当然这种自由平等也只是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的事物,然而它却是那个时代中民主的力量,而这些又都通过诗人们的个性表达出来,这个性因此不只是属于个人的,而是与时代的脉搏相汇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觉得可喜的缘故。而对于宋代来说,正是封建文化走向保守的开始,这种浪漫气质就尤其难能可贵,然而因此它也就是更为孤单的。苏轼的“行云流水”的风格以至于“大江东去”的豪放气概,说明了个性的解放,而前人对于苏轼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评语,又深刻地说明了他在那个时代中的孤单。所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正是他的豪放。所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正是“不食人间烟火”了。这感受事实上贯穿着苏轼很多的作品,它使我们真正接触到一种“遗世独立”的感情;这里是清高,也是冷清,是满腔的热情化为洁身自好的形象,所谓“起舞弄清影”者是也。而这些形象又往往是通过苏轼所特有的“理趣”而表现出来的。前面说到宋人诗文中把说理与抒情统一起来的特色,然而真正能达到“理趣”的造诣,也还是苏轼所特有的(后来豪放派词人中,也偶有这个特点),所谓“理趣”就是说理或发议论又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表达出来。好发议论原是宋诗一般的特色,在苏轼的作品中自然也到处可见,《水调歌头》的下半阕,就可以说是完全在发议论,然而这因此也就并不是最好的成就。最好的成就应该是发议论而没有发议论的痕迹,《廿四诗品》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才是“理趣”的造诣,这里我们应当说《水调歌头》的上半阕的成就远远高过于它的下半阕。苏轼有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定;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也就是前人誉之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代表作,而其所以会“不食人间烟火”,就正在于它的耐人寻味的“理趣”。这是一种说理的形象语言,他仿佛认识了生活中什么更深的道理,一种从一般概念中发人猛省的体会,一种洞彻心脾的观察力的实感,于是把千言万语都化为生动的形象;而从这个形象之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有多少的议论要脱口而说出啊。而《水调歌头》下半阕中的议论,其实就正是这上半阕中思维的脱口而出,然而那究竟只是脱口而出而已,诗人的全部议论是发不完的,千言万语则仍然是在那上半阕的诗句中。从《前赤壁赋》说,诗人是把传统的“赋”散文化了,这也就是诗与文的统一。从《水调歌头》和《念奴娇》说,诗人则是把带有市民文学倾向的词,诗文化了,这个我们只要一对照柳永的词就会明白。词在中唐以来是与市民文学同时发展起来的,它的以爱情为中心的主题是同于市民文学的,它的终于要走向通俗的曲去,更是市民文学发展的道路。到了宋代,柳永就正是大力地把词向这个方向推动,然而这也就是意味着要脱离正统诗文的轨道。苏轼很看不起柳永的词,说它太俗,其中心的缘故就在这里。而苏轼自己却是要把词的发展拉回到正统诗文的轨道上去,这里一方面固然能使得词从生活较小的领域中接触到正统诗文已经获得的广阔天地,而另一方面则究竟是一种文学史上保守的倾向,在这里有助于苏轼的则仍旧是他的浪漫气质。这浪漫气质使得苏轼又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正统诗文的局限,与市民文学有了共同的基调,这在《念奴娇》一词中表现得最为明白。《念奴娇》的主题是一个历史凭吊,而这个凭吊是通过对于“千古风流人物”的向往而表达的,而这个“风流人物”虽然还是继承了“魏晋风流”的传统,却又增加了新的东西,那就是特别强调“周瑜”这样“少年英俊”的人物,这就使得到了宋代已是保守的中年人的正统文化中得到了一种青春的活力。像: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乃是正统诗文中所从来不重视的,而在词曲中则被广泛的歌唱着,这里诗人在古老的历史凭吊中弹出了新鲜的调子,它的风流豪放,与一个“周郎”这样的典型性格统一起来,也就是正统的诗文与新兴的词的统一。这里有着封建时代文学中浪漫气质的更为丰富的涵义。浪漫的气质,豪放的风格,壮阔的波澜,发人猛省的理趣,这些就构成苏轼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语言,为宋代的诗文平添了无限声色。(原载《语文教学》1957年第3期)

心胸豁达!!!

有关元明清诗歌的论文题目

这年头,论文题目不好想啊,非专业的人不会想,专业的人,想出来题目就自己作了,也不会来给你,所以劝楼主有问问题的功夫,不如自己多看看书,自己想吧,有了方向,“文凭有限”就好解决了。

古代文学不仅成就了一代代文人雅士,也缔造了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史;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历代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乃至普通人还源源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提高社会文明的步伐,提高个人的修养。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一) 1. 浅论《史记》的游侠精神 2. 论乌江流域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3. 论乌江流域竹枝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4. 论乌江流域古代贬谪文人的诗歌创作 5. 论乌江流域民间故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6. 乌江流域历代碑刻文学艺术价值略论 7. 论王维山水诗田园的诗情与画意的交融 8. 论李白诗歌与道家精神的关系 9. 杜甫夔州行迹及诗歌创作考论 10. 负重生活下的自我寻求——从杜甫诗歌看其性格 11. 杜甫成都诗与夔州诗的差异比较 12. 试论李清照的词学观及其创作 13. 浅谈苏辛词风之异同 14. 论苏轼的出世和入世 15. 论高适诗歌深沉悲凉的风格特色及其成因 16. 试论杜诗中的“哭”字诗 17. 试探陆游的“梅”情结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二) 1. 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缺失性体验 2. 杜牧、李商隐咏史诗比较 3. 论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内转倾向 4. 论宋元时期的李商隐研究 5. 论李贺诗歌的神秘美及其成因 6. 论禅修队苏轼词境的影响 7. 论宋元明清时期黄庭坚诗歌的传播 8. 苏轼、黄庭坚诗歌艺术特征比较 9. 论黄庭坚诗歌对杜甫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10. 论通俗小说的历史发展轨迹 11. 论《金瓶梅》中的民俗描写 12. 论李贽对明后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13. 元代少数民族作家研究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三) 1. 从乌台诗案探苏轼政治悲剧的根源 2. 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朦胧意境 3. 李白、王昌龄七言绝句比较 4. 论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5. 李白、李贺浪漫主义诗歌比较研究 6. 论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因素 7. 论李白的咏侠诗 8.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 9. 李白和杜甫对诗歌创作的贡献与影响比较研究 10. 李白诗歌中的自我形象及其演变 11.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探源 12. 论尚侠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13. 杜甫夔州时期的诗歌创作及其审美观照 14. 论杜甫咏怀咏史诗的超前意识和批判精神 15. 论杜甫人文精神的构成要素 16. 论杜甫的律师成就 17. 论白居易的闲适精神及其思想根源 18. 论李商隐咏史诗对杜甫咏史诗的突破创新 猜你喜欢: 1.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2.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 3.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4.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5.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论文答辩大概在几月几号时候

每个学校安排时间都不一样,一般是五月上旬答辩,论文的终稿到四月十日之前上交。具体时间每个院校都是不同的,遵循学校的通知,会提早通知,给足准备时间。

第一步:学生于4月下旬完成论文初稿。

第二步:指导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学生5-6月完成论文修改。

第三步:指导老师同意将学生的论文送出去,学校统一送出盲审。

第四步:送外审一个月左右会出结果,一般在月底由学院反馈给学生。符合校外考试成绩要求的就可以参加毕业答辩了(每一所学校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湖南大学,要求外审成绩在2B1C以上,长沙理工大学在1B2C以上,不能有D)。

第五步:在6月中旬,学校举行毕业答辩,学生按照要求讲解论文,回答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答卷教师在答辩后集体投票决定学生是否通过答辩(与法院合议庭制度类似,一般多数通过即可)。

答辩时间不是统一的,都是由各个学校自己确定的,一般在5,6月份进行。

每个学校安排时间都不一样,一般是五月上旬答辩,论文的终稿到四月十日之前上交。具体时间每个院校都是不同的,遵循学校的通知,会提早通知,给足准备时间。毕业论文答辩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选定课题然后撰写并提交论文,是很正规的对学生科学研究训练。

答辩技巧:

熟悉内容:

作为将要参加论文答辩同学,首先而且必须对自己所著的论文内容有比较深刻理解和比较全面的熟悉。这是为回答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就有关论文的深度及相关知识面而可能提出的论文答辩问题所做的准备。所谓“深刻的理解”是对论文有横向的把握。

语流适中:

进行论文答辩的同学一般都是首次。无数事实证明,他们论文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以致答辩委员会成员听不清楚,影响了答辩成绩。故答辩一定要注意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的语流速度,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不能像连珠炮似地轰向听众。

毕业论文答辩时间是几月几号

1.在论文答辩会之前,我们需要将经过了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毕业论文,包括所有的提纲以及任务书还有初稿都提交上去。2.在答辩会上进行论文阐述时需要先用一个短时间概述自己毕业论文的大概是什么内容以及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论题,详细的介绍毕业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还有自己在写作时候的体会,字句清晰意思明确的让老师和其他在场人员明白自己所讲述的内容,这部分会考察到你的分析能力还有一些综合归总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3.答辩进行时会有老师对你所讲述的问题进行提问,一般在3个左右,在老师提问完后根据学校的规定可以准备一段时间或者立即给与老师答复。4.答辩完成之后学员退场,导师以及其他委员会成员根据你的论文质量和答辩的情况商讨是否通过并拟定大概成绩。5.在拟定完成绩之后主答辩导师可能会找回学员,对学员答辩情况给与小结,会肯定部分内容,然后对其他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加以补充和指点。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大学下半年的毕业季大多在6-7月份,而论文要求的完成时间一般在5月,大学毕业论文答辩时间安排一般如下,具体还需看下高校的要求:

第一步:学生于4月下旬完成论文初稿;

第二步:指导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学生5-6月完成论文修改;

第三步:指导老师同意将学生的论文送出去,学校统一送出盲审;

第四步:送外审一个月左右会出结果,一般在月底由学院反馈给学生。符合校外查重成绩要求的就可以参加毕业答辩了(每一所学校要求是不同的,例如济南大学的普通论文查重报告在30%以下,如果想评院优或者校优的论文,查重率需降到20%);

第五步:在6月中旬,学校举行毕业答辩,学生按照要求讲解论文,回答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答卷教师在答辩后集体投票决定学生是否通过答辩(与法院合议庭制度类似,一般多数通过即可);

第六步:通过答辩的同学进行毕业档案整理,按照学校的要求归档(各类材料、表格要填写, MBA的一般会把资料寄到自己要求的地址,填好后寄回学校);

第七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将于2022年7月中旬对毕业论文和档案进行审核,符合学校要求的颁发毕业、学位双证书。

所以,毕业答辩的时间会在6-7月份,不排除个别学校会因为特殊情况调整时间,并且要好好准备自己的毕业答辩,漂漂亮亮的结束自己的大学生涯。

一般在五月底六月上旬。

大学下半年的毕业季大多在6-7月份,而论文要求的完成时间一般在5月,大学毕业论文答辩时间安排一般如下,以下内容仅供大家参考,具体还需看下高校的要求: 第一步:学生于4月下旬完成论文初稿; 第二步:指导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学生5-6月完成论文修改; 第三步:指导老师同意将学生的论文送出去,学校统一送出盲审; 第四步:送外审一个月左右会出结果,一般在月底由学院反馈给学生。符合校外考试成绩要求的就可以参加毕业答辩了(每一所学校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湖南大学,要求外审成绩在2B1C以上,长沙理工大学在1B2C以上,不能有D); 第五步:在6月中旬,学校举行毕业答辩,学生按照要求讲解论文,回答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答卷教师在答辩后集体投票决定学生是否通过答辩(与法院合议庭制度类似,一般多数通过即可); 第六步:通过答辩的同学进行毕业档案整理,按照学校的要求归档(各类材料、表格要填写, MBA的一般会把资料寄到自己要求的地址,填好后寄回学校); 第七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将于2022年1月中旬对毕业论文和档案进行审核,符合学校要求的颁发毕业、学位双证书, 旅程顺利结束。 希望大家都能够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的查重哦!顺利通过答辩,获得毕业证书。

  • 索引序列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论文
  • 关于水调歌头的学术论文
  • 有关元明清诗歌的论文题目
  • 论文答辩大概在几月几号时候
  • 毕业论文答辩时间是几月几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