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研究教材古诗词的论文

研究教材古诗词的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教材古诗词的论文

对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讨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夯实基础。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学习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与新课程下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展开探讨,从而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学习好古诗词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和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度,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可以说古诗词犹如一条延绵不绝的河流,容纳百川,滋补着炎黄子孙;又如一棵参天大树,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支柱。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作为重点,积极探索,有效地达到新课程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所设定的指标。

一、运用故事情节进行烘托,加强渲染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及领悟到诗词中所包含的意思,教师应该对作词者的个人简历及诗词写作的背景充分了解。比如,教师在讲述《赠汪伦》这首诗时,就可以巧妙地利用故事来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教师在讲解此诗时就可以这样开头:从前有个诗人名叫汪伦,汪伦的性格十分的豪爽,喜欢广交朋友。在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满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而汪伦此时只是一个无名小卒,那么他如何才能结交这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呢?然而在接下来,汪伦等到了一个绝妙的时机,因为他听到李白将要去安徽游历的消息,所以汪伦下定决心给李白写信,诚挚的邀请李白。李白这个人有两大嗜好:第一,好酒;第二,好游。只要具备美酒和美景,那么李白肯定会赴约。因此,汪伦在写信的时候完全满足了李白的两大条件,他这样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先生好饮乎?此地有。"李白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非常高兴,于是李白接受了汪伦的邀请,在汪伦那里停留了好几天,与汪伦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李白要离开时,汪伦在家里设了宴给李白送行。在李白登上一艘小船,船将要出发时,传来了一阵歌声。李白一回头,看到了令自己大为吃惊的一幕,自己的好朋友汪伦和一群村民,正在演奏着歌曲,给自己送行,这让李白非常感动。这时李白立刻提笔,写下这首《赠汪伦》,成为歌颂友谊的名诗,流传百世。因此,通过以故事的情节进行渲染,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从情感上完全融入这首诗词里,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诗词的课堂也变得活泼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朗诵代替讲解

语文教学是一个耳濡目染、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对古诗的'教学更是这样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改革,对古诗的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及目标。新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对诗词的充足阅读,逐渐累积,亲身感触,学以致用,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及欣赏层次。因此,教师就没有必要针对一首诗教学问题上锱铢必较,教师应该在如何营造一种古诗学习氛围上多下工夫,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诗词素养。比如,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借助乐器,给学生伴奏,让学生跟着优美的音乐开始朗读。除此之外还可以设定场景来辅助学生阅读等多种渠道。与此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古诗词打下了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把学习古诗词当成了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善于运用诗词来对诗词进行讲解

所谓借诗解诗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一首诗来对此诗加以理解。比如,教师在对王翰的《凉州词》进行讲解时,就可以让学生联想其他的边塞诗来学习这首词。学生可以想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或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豪情壮志,报效国家的伟大情怀,更好地去理解、感悟《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情怀,深刻地理解此地的"醉"代表的真正含义,不是为了感悟生命更不是一种消极心态,而是一种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雄伟壮志,更是一种临危不惧的豪迈气魄。

四、善于用诗组诗

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懂得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懂得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多挖掘课外资料,采用活学活用的教学措施。所以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更不能就诗教诗,应该搭建一个开放式的活跃的诗词学习平台,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古诗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外,流传着许多赫赫有名的古代经典的建筑或家喻户晓的雕塑,作为其他国家的显著代表。而中国历经沧桑,许多文化古迹都被历史所湮灭,只有一种经典尚且完好,那就是古诗词。这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引领着我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发展的步伐。所以,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一定要对现实生活充满一种新鲜感,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古文化,才能确保古诗词的魅力永垂不朽。因此,指引学生走进诗词的天地,去感悟、欣赏诗词中的美,学会享受这份情感,是最成功的古诗教学。

参考文献:

王保兰。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探讨.文学教育:中,2014(10):116.

李速萍。试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效方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97.

赖小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讨.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2):37.

1.开阔眼界,以诗育人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描绘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好友之间的离别愁绪,有的抒发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有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同的诗歌往往反映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浓缩。小学生多诵读古诗词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同时也能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与塑造。例如,通过学习《锄禾》这首诗,让学生深刻体会农民伯伯种田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达到让学生从小珍惜粮食的教育目的。又如,孟郊的《游子吟》中,描述了一位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一针针密密地缝制衣衫的感人情景,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真实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从而唤起学生尊敬、感激、孝敬父母的心灵共鸣。再如,《长歌行》中的不朽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刻警戒学生要珍惜时间,不能虚度光阴。

2.积累好词佳句,发展语言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诗歌的语言简洁、含蓄,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绝好素材。不同的朝代,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语言风格:或平淡质朴,或华美绚丽,或委婉含蓄,或悲壮慷慨,或雄奇豪放,或沉郁顿挫。无论哪种风格,都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清平乐·村居》中,诗人着力于对顽皮、可爱的小儿子的描绘--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其中“亡赖”一词,运用巧妙,贬义词褒用,写出了小儿的顽皮、淘气,“最喜”表达了诗人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憨稚之态--溪头卧剥莲蓬,一个“卧”字是那样的灵动、传神,形象地刻画出小儿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再如,李白在《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一句,诗人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友谊化作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的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学生多读这类诗词,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培养想象力,拓展思维

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想象力,可以说,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人类社会也不可能进步。爱因斯坦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爱因斯坦的话提醒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古诗名篇以精炼的语言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情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跳跃性,给学生留下了巨大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因此,古诗词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拓展学生思维的良好素材。作为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抓住各种契机,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体味诗词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通过多年探索,我得出以下方法,供大家借鉴参考:可观察插图,展开想象;可讲述故事,丰富想象;可抓住空白,引导想象;还可依文画图,拓展想象;也可扮演角色,创造想象。

4.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 力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文化,它对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年龄尚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因此对于好与坏,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有时还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通过古诗词教学正好弥补了这一点。古诗词把色彩美、画面美、音韵美、意境美,文笔美,哲理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其实,小学古诗词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鉴赏美,提高自我审美能力的过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赋予了浓郁的画意,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色彩明丽的画面美。“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写出了诗人冰清玉洁,为官清廉,纯洁无私的磊落品格。“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的决心。学生在诗海里品析着这些千古名句,无疑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注入一汪清泉,既陶冶了情操,又浸润了品格,使学生无形中提高了审美能力。

总之,优秀古诗词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带领学生迈入神圣的古诗殿堂,使学生领悟中华古诗的无穷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无限热情。

古诗词一般用字凝练,感情浓郁,意蕴深远。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指令性的包办,让学生一味地对诗句、诗意死记硬背,恐怕很难体会诗的韵味,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全文如下:

【摘 要】 古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知识教学的难点,也是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根基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善于结合作品背景,引领学生深入了解诗意;透过合理想象,帮助学生领会作品情感;深入拓展学习,促进学生深化语言积累。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途径

古诗词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知识教学的难点,这也是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根基的教学素材。针对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教师要注重方法的合理选择,并且要让知识教学循序渐进的展开。要深化对于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并且帮助学生逐渐领会诗文中的情感。这样才能够让大家对于古诗词有更透彻的理解与领会,这也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

一、结合作品背景,深入了解诗意

古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保障大家对其文字层面的含义有较好的领会。古诗词作品通常语言都十分凝练,作品中使用的语言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较大。教师在古诗词作品的教学中首先要保障大家对于作品的文字意思有深刻领会,这是学生能够逐渐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的基础。教师要注重结合作品的背景来进行知识讲授,这将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所经历的人生境遇。这些都会在作品中得以反应,对于这些内容有良好的获知,学生们在理解诗作意思时才会更为顺畅。这也是古诗词的教学中首先需要落实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以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一诗的教学为例。这首五言绝句主要表现了诗人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诗人为什么在这样的季节有如此独特的心理感受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宣州时,距李白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学生们只有对于这些背景知识有很好的领会,对于诗作的意思才能够更进一步的获知。这也是帮助学生们很好的把握诗意,并且领会教学文字的情感的基础。教师要多给学生们介绍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这也会极大的提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

二、透过合理想象,领会作品情感

很多古诗词作品的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们设身处地的来领会作者当时内心的情感。如何能够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透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将学生置身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让学生们能够看作者所看,感作者所感,能够借助合理的想象来再现作者当时所处的那种画面。这样才能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让学生们更好的领会诗作中的情感内涵。这也是进一步提升古诗词作品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并且能够让学生们在作品学习中有更多收获。如,《枫桥夜泊》一诗,诗人张继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对江边景物的描写,表现他孤寂忧愁的情怀。

教授这首古诗时,不仅要让学生答得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想象出来。因此,教学时,教师可先给学生配上一段蕴含淡淡忧思的轻音乐,让学生从“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中想象出事物的形象和色彩。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中便会展现出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这会很好的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当时所置身的那幅画面中,并且能够很好的走进作者内心,体会到其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才是古诗词的教学中应当凸显的效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们对于作品的情感内涵才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体会,这也是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的一种方式。

三、深入拓展学习,深化语言积累

古诗词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素材,不仅是对于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的一种构建,这也能够帮助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教师要有意识的拓宽课堂教学的范畴,要不断实现知识教学的发散与延伸。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于教学文字有更透彻的领会,这也能够让学生在古诗词内容的学习中丰富自身的语言能力。古诗词作品无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情感的表达上还是情怀的抒发中都有着很多闪光点,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大家对于这些内容有更好的获知,并且从中吸收有价值的素材,丰富自身的语言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古诗词的教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并且促进学生自身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送别诗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充分体现了王维送别诗独特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征。突出体现在:诗人高超地运用了逆挽的写作手法,借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艺术意境。这些内容现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可以以学生们容易理解与接受的方式引导大家对于作品中的这些亮点有所认识。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基础,这也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教学文字的理解与吸收。

想要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教师要注重方法的合理选择。首先,教师要保障学生们对于诗意有良好的理解,这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大家透过合理的想象不断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并且通过有效的教学拓宽来深化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样才能够让古诗词的教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并且促进学生自身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研究教材古诗词的论文怎么写

1.认真阅读古诗句,通过搜集资料,仔细研究,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等。 2.抓住自己认为最为重要的或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决心研究,学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1.《中华经典诵读》、《唐诗三百首》; 2.研究结果汇报表一份。 习作指导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有一个小朋友叫屈美生,他写了一篇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你们想看看吗? 2.指名读屈美生同学的《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思考:这份报告中讲到了些什么? 小结小作者的写法: (1)先写诗的出处 (作者、朝代、诗题、全诗) (2)再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最后点明两句诗对人们的启发或激励作用 (4)假如小作者收集资料充分,还可以写什么? (诗的写作背景、有关趣闻等) 3.你打算怎样写自己的研究报告?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吗?小结:步骤:提出问题——查找资料——研究资料——解决问题——撰写报告

怎样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一种应用文体。它要求我们对特定对象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精准的归纳整理,科学的分析研究,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并形成一份汇报性材料。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可用“关于××××的调查报告”这一样式。 (二)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要求精练概括,切入主题。 2.主体:必须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得出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结论。 3.结尾:小结全篇。 根据以上信息,结合课本上的要求,我们就会知道:这次的古诗词名句的调查报告是要求我们对自己熟悉的,或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名句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一份汇总性质的文章。 调查课本上的古诗词名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水调歌头》,作者是宋代的苏轼。诗句的意思是: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自《题西林壁》,作者是唐代的李白。诗句的意思是:为什么不知道庐山真正的样子呢?正因为我身在庐山当中,眼界十分狭窄,所见到的只能是局部。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 出自《绝句》,作者是宋代的一个名叫释志南的和尚。诗句的意思是:这如杏花一般的细雨飘洒在身上,衣服像是要湿却并不会湿;那跟杨柳一样的和煦春风扑面而来,怎么可能会让人产生寒意呢?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自《渭城曲》,作者是唐代的王维。诗句的意思是:请你再喝下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一路西行,你将不会再遇上像我一样的好朋友了。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出自《蝉》,作者是唐代的虞世南。诗句的意思是:因为蝉站在高处,所以能把叫声传播得很远很远,并不是人们常说的,蝉是借助秋风把叫声远远传出去的。 找出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名句 在我们学过的、听过的、见过的古诗词名句中,你印象最深的有哪些?把它们找出来,说说这些诗句各出自哪首诗?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他们是哪个朝代的人?这些诗句分别是什么意思? 如,有个同学找出了一些有关描写冬景的古诗词名句: 冬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诗句的意思是:这雪好大好猛啊!好像忽然吹来一夜春风,把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都催得盛开,争奇斗妍。 冬愁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出自《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是唐代的韩愈。诗句的意思是: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秦岭。我的家在哪里?看一看往前走的道路,蓝田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冬行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出自《观猎》,作者是唐代的王维。诗句的意思是:猎物藏身的蒿草都枯萎了,猎鹰的眼睛显得特别锐敏;平原上的积雪已经化尽,猎马脚下少了沾带,奔驰起来便会更加轻快。 冬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出自《剑南诗稿》,作者是宋代的陆游。诗句的意思是: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读了上面的例子,你是不是也想将自己找到的古诗词名句进行分类,然后再按要求写出诗句的出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并整理出一份调查报告呢? 学写调查报告 题目:关于古诗词中带有花鸟名句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课本上出现的只是一小部分。为了进一步体悟古诗词中带有花鸟的名句,我们可以采用上网查找、到图书馆翻阅资料等方法学习、研究古诗词名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查找与到图书馆翻阅相结合。 2、请教有关专家、老师或大哥哥、大姐姐,帮助自己查阅、整理。 三、调查人员 安徽南陵县籍山一小育才文学社胡玲玉、陈昕 四、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带“花”字的诗句 出自唐杜甫《春夜喜雨》,诗句的意思是: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似锦的世界。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出自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句的意思是:纷乱的花朵渐渐的迷离了我的眼睛,浅浅的青草刚刚可以埋没马蹄。 2、带鸟的诗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出自清 高鼎《村居》,诗句的意思是:绿草茂盛,黄莺飞舞,这正是二月早春时节,轻拂堤岸的杨柳,也沉醉在烟雾之中。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出自唐王维《鸟鸣涧》,诗句的意思是:明月高升,照亮了大地,惊动了山里的鸟儿,不时地在春天的山涧中鸣叫。 五、小结。 通过归纳、整理,我们学习了一些带有花鸟的古诗词名句。我们知道,在这些诗句中,有对花鸟的喜爱与赞美,也有借花鸟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习作: 关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研究报告 安徽南陵县籍山一小育才文学社 叶彩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是这样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关于古诗的研究报告关于古诗词名句的调查报告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怎样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一种应用文体。它要求我们对特定对象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精准的归纳整理,科学的分析研究,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并形成一份汇报性材料。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可用“关于××××的调查报告”这一样式。 (二)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要求精练概括,切入主题。 2.主体:必须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得出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结论。 3.结尾:小结全篇。 根据以上信息,结合课本上的要求,我们就会知道:这次的古诗词名句的调查报告是要求我们对自己熟悉的,或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名句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一份汇总性质的文章。 调查课本上的古诗词名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水调歌头》,作者是宋代的苏轼。诗句的意思是: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自《题西林壁》,作者是唐代的李白。诗句的意思是:为什么不知道庐山真正的样子呢?正因为我身在庐山当中,眼界十分狭窄,所见到的只能是局部。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 出自《绝句》,作者是宋代的一个名叫释志南的和尚。诗句的意思是:这如杏花一般的细雨飘洒在身上,衣服像是要湿却并不会湿;那跟杨柳一样的和煦春风扑面而来,怎么可能会让人产生寒意呢?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自《渭城曲》,作者是唐代的王维。诗句的意思是:请你再喝下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一路西行,你将不会再遇上像我一样的好朋友了。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出自《蝉》,作者是唐代的虞世南。诗句的意思是:因为蝉站在高处,所以能把叫声传播得很远很远,并不是人们常说的,蝉是借助秋风把叫声远远传出去的。 找出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名句 在我们学过的、听过的、见过的古诗词名句中,你印象最深的有哪些?把它们找出来,说说这些诗句各出自哪首诗?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他们是哪个朝代的人?这些诗句分别是什么意思? 如,有个同学找出了一些有关描写冬景的古诗词名句: 冬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诗句的意思是:这雪好大好猛啊!好像忽然吹来一夜春风,把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都催得盛开,争奇斗妍。 冬愁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出自《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是唐代的韩愈。诗句的意思是: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秦岭。我的家在哪里?看一看往前走的道路,蓝田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冬行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出自《观猎》,作者是唐代的王维。诗句的意思是:猎物藏身的蒿草都枯萎了,猎鹰的眼睛显得特别锐敏;平原上的积雪已经化尽,猎马脚下少了沾带,奔驰起来便会更加轻快。 冬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出自《剑南诗稿》,作者是宋代的陆游。诗句的意思是: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读了上面的例子,你是不是也想将自己找到的古诗词名句进行分类,然后再按要求写出诗句的出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并整理出一份调查报告呢? 学写调查报告 题目:关于古诗词中带有花鸟名句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课本上出现的只是一小部分。为了进一步体悟古诗词中带有花鸟的名句,我们可以采用上网查找、到图书馆翻阅资料等方法学习、研究古诗词名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查找与到图书馆翻阅相结合。 2、请教有关专家、老师或大哥哥、大姐姐,帮助自己查阅、整理。 三、调查人员 安徽南陵县籍山一小育才文学社胡玲玉、陈昕 四、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带“花”字的诗句 出自唐杜甫《春夜喜雨》,诗句的意思是: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似锦的世界。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出自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句的意思是:纷乱的花朵渐渐的迷离了我的眼睛,浅浅的青草刚刚可以埋没马蹄。 2、带鸟的诗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出自清 高鼎《村居》,诗句的意思是:绿草茂盛,黄莺飞舞,这正是二月早春时节,轻拂堤岸的杨柳,也沉醉在烟雾之中。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出自唐王维《鸟鸣涧》,诗句的意思是:明月高升,照亮了大地,惊动了山里的鸟儿,不时地在春天的山涧中鸣叫。 五、小结。 通过归纳、整理,我们学习了一些带有花鸟的古诗词名句。我们知道,在这些诗句中,有对花鸟的喜爱与赞美,也有借花鸟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习作: 关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研究报告 安徽南陵县籍山一小育才文学社 叶彩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是这样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前两句诗时,我们先要弄清“独”“异乡”“倍”等关键词的意思。知道了这些关键词,我们才能清楚这两句诗到底讲了些什么: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在他乡做客,每当遇到节日,我就会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由此可见,这是一首表达思乡、思亲的诗。 至于诗中提到的有关插茱萸登高的事,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这首古诗表达的意境,得出这样的结论。王维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他都要和自己的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据说:到了九月初九,阳气已到了极点,阴气便开始滋生,各种各样的阴邪之物便会出来生事,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当时人们都说茱萸是一种可以辟邪的草,那么登高的时候,自然要头顶茱萸了

浅析古诗词鉴赏论文

从古至今,诗词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浅析古诗词鉴赏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应多读、多自问、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以意逆志,才能透彻领悟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 阅读鉴赏

我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学会阅读鉴赏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一、多读

所谓鉴赏,除音乐外,是与“看”的动作紧密相连。鉴赏的“鉴”字,就是“看”的意思。虽同是一个看的动作,却又有种种不同的程度,和“看”相近的字,从来就有“见”、“视”、“观”三字,但它们的程度却同中有异。“见”是“见到,看见”之义,不包含复杂的心理作用。“视”是指“见到,看见,观察”的意思。同一个“看”,包含“见”、“视”、“观”三个阶段。我们看到别人的一幅画或一篇文章是“见”,表明这是某人曾画过这么一幅画或做过这么一篇文章,其中曾画着或写着什么而已。“视”则是辨别这一幅画或这一篇文章的结构,主旨等。而“观”则是深入其境,用整个心思去和阅读理解。“见”只是一种感官,“视”是一种知识思辨,“观”则是包含整个的心理活动。只有到达“观”的境界,才称得上“鉴赏”。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距离产生美。“鉴赏”有时也称“玩赏”或“玩味”,可以说“玩”就是“鉴赏”。而我们读古诗词大都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结果是诗不能反复地去吟,词不能低回地去诵,这实在是一件可惜可憾之事,只有我们不断地去读着玩,并且在反复玩中随时觉有新的意味发现,这才是真正把玩古诗词中的妙处,才真正称得上阅读鉴赏。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因此,培养我们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就要力求做到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我们只有通过多读古典诗词,走进古典诗词,走近作者,产生共鸣,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我们的想象力,以期提高我们的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多自问

诚然,要培养和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单纯地“多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歌德谈话录》)。鉴赏是要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在我们阅读古典诗词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不断地反复自问,这样就会获得一种“鉴赏”的愉悦。如语法方面,我们就应多自问这首古诗词是否有倒装的现象。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通过自问就明白了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写出了一幅生动幽美而又祥和的山村村居图。如抒情方面,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自问就明了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及人,想到雄姿英发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惆怅。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多自问: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三、知人论世

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也应知人论世,因为一首好诗词,往往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思想风格和相关的历史社会背景有关,即“诗如其人”。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这首词写作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这样就了解词人当时作词的背景,即有情人却不能长相厮守,咫尺天涯,凄凉而无奈地分居两地,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离愁别绪,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阅读鉴赏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关键。

四、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作者在古典诗词中所描写的,有些是生活经验,有些是想象所得,而我们的生活经验积累与作者的不同,不能一一从生活经验去领会作品,所靠的大半是想象。对于作者的想象的记录固然要用想象去领略,对于作者的生活经验的记录也只好用想象去领略。古诗词是无形的东西,我们读了所以会感到欢欣愉悦,觉得人物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全是依赖想象的结果。因此,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应充分发挥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通过想象,置身诗境,我们就知道首句以“碧玉”喻树,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以丝带喻柳条,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用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喻成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虚实相生,想象独到奇特。再缘景明情,就知晓了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春天美景,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五、以意逆志,透彻领悟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易卜生曾说过:“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走近作者,即以己意去探求作者的意思。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但如能以意逆志,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不以意逆志,没有透彻领悟作品,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这句话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当然,要学会鉴赏古诗词还少不了多批注。唐彪曾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阅读古诗词时,我们应坚持写点眉批、夹批和读书笔记之类,对于提高阅读鉴赏水平是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涂光社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唐彪辑著.家塾教学法[M].赵柏英,万恒德选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人教版古诗词研究论文

古诗鉴赏探究的论文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应“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作品自然包含古代诗歌,因此,几乎每年高考都有古代诗歌理解鉴赏题。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个领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论文百事通不少教师对古代诗歌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翻译古代汉语字词的水平上,或者仅仅满足于背诵一些诗词名句以应填空之需,自然距离达“纲”甚远。有的教师虽然也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但或蜻蜓点水,或只读不写,学生的朦胧感知不能上升为明晰的认识,因而鉴赏能力的形成还是落不到实处。我在教学实践中领会到,要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水平,在教学中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初步”二字。由于对中学生的鉴赏要求只是“初步”,所以不能求其像专家教授那样博大精深、广征博引,作艰深的理论探讨。例如写李白,大约只须写到“豪放飘逸”“清水出芙蓉”等,不必“神识超迈”(赵翼《瓯北诗话》),“放言实是法言”(刘熙载《艺概》);说意境,只说“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高中课本《古代诗歌的艺术欣赏》),不必大谈“意象”(王世贞《艺苑卮言》)、“兴象”(胡应麟《诗薮》)、“情景”(王夫之《姜斋诗话》)、“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等。当然,“初步”也不能仅是浅层次停留在对诗词语言文字的简单诠释上。第二,立足学生实际,帮助学生克服时代差异,借助形象思维,设身处地理解诗词意境。由于时代的差异,当今中学生对古诗词中描写的意境往往有较大距离感,难以理解。例如离别这一题材,由于古人远行只能借助舟楫车马,而今天交通工具已进步,日行万里并非难事,离合聚散不算稀罕,因此那种“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等愁苦,学生未必能全部理解。但是,人类的情感又有许多相通之处,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想像,设身处地,往往能帮助学生克服时代差异所带来的困难,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例如“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哭后心理活动如何?若设身处地,便不难代为设想。他想收留琵琶女,但自己左迁湓江,收留一个江湖歌妓,怎禁得世俗非议?他想帮她打听商人的下落,但那唯利是图的商贾又怎能治愈琵琶女心灵深处的创伤?他想资助她一些银两,但又怕亵渎了她高洁的人格,而且那精妙的琵琶曲是仙界的音乐,哪能用银钱去玷污呢?……月上中天,凄寒的江风吹得芦荻瑟瑟作响,江涛发出悲凉的叹息。琵琶女伫立良久,向诗人深深一鞠躬,随一叶扁舟消失在茫茫江天。诗人心弦乍断,百感交集,但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只能对沉沉夜幕发出无可奈何的呼号:茫茫黑夜啊,你吞噬了多少美丽的人生!其他如《涉江》中屈原的心理活动,白居易《夜闻歌者》中“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说”,姜夔《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是真消极吗?)等,都不难通过这种方法去理解。第三,赏与析结合,从对语言文字的分析中把握艺术形象。我国古代诗词受韵律、平仄等限制,语言十分考究。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意胜”、“象外之旨”、“神余言外”等,要求“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说诗》)。中学生虽有一定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对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还相对薄弱,因此,指导他们写赏析文章时起点不能过高,要从语言文字的分析入手,抓住重点诗句,把握艺术形象。例如“琵琶声停欲语迟”,简单的七个字就不仅仅记叙了动作,而且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琵琶女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始闻“问”声(“寻声暗问弹者谁”)一惊,故“停”;继而辨明问意,故“欲语 ”;但久历风尘,饱经沧桑,飘零江上,一颗残破的心,从何说起,故“迟”。七字三顿,细致入微而又婉曲含蓄,内涵十分丰富。再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卷”“拍”三字动词神完气旺,笔力千钧,勾画出气势雄浑的“大江赤壁图”。抓住这些地方,析中赏,赏中析,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第四,教师示范,做出榜样。目前,供学生写诗词赏析文章的参考例文几乎没有。专家论文往往高远,可望而不可及;《教参》上没有现成的例文;各式各样的作文选刊瞄准的多是高考作文。教师亲自动笔写,可填补这个空白。教师的文章好比一架梯子,一端立足学生实际,一头搭靠名家名作,它本身也许没有多少学术理论价值,但谁能否认,踩着这梯子登堂入室的学生未来却很可能在学术理论的殿堂里大有作为呢?

1. 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 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 1. 如何引导学生写好关于古诗词的研究报告 结题报告摘要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通过诗歌鉴赏理论知识做铺垫,加上教师精练做指导,以及高考前适度专题训练,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赏析的实践能力。 整个课题研究过程遵循“诗歌鉴赏理论—实践—理论”的规律。通过教给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通过诵读、实验、练习、创作等方法,适时、适地、适度地教给学生正确的鉴赏方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古典诗歌的积淀,综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组参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变。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界定(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词集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韵律美于一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诵读、去体会。 两千年前,先哲孔子身体力行传播“诗教”。今天,我们同样要重视古诗词教学。 从承载文化遗产这方面而言,古典诗歌有着其他文本所不具有的优势。特别是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不反映出现代教育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但目前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认识仅限于读读背背,满足于名句默写能挣到分,并没有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内容和情感;目光也仅限于课内诗词,并没有广泛涉猎延伸到课外,阅读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对诗歌的鉴赏仅限于浅层次的感知,懵懂乱猜,没有掌握系统科学的方法。 针对学生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急需教师“答疑解惑”“授之以渔”,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由于古诗词作为古代的一种文学存在,包含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历史知识,作为最精粹的汉语言文学,又包蕴有丰富的情感和表达手段,因此,学会赏析古典诗词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对于教师来说,也时常会遇到费时费力地教,学生能力却难以提高的窘境。大多数教师面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都会产生许多困惑,有自身文学素养的欠缺,有欣赏方法的概念模糊及具体应用的困难,也有对基础薄弱学生的教之乏术。 学术界也缺少对中学生赏析古诗词方法的具体指导,所以,在中学教学实际当中,确实有必要进行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研究。本课题尝试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究解决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如通过朗读、背诵、默写、赏析、解题等学习方法),致力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必修课程”部分中指出: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高考考纲》规定古诗词默写和欣赏是必考内容。 近几年高考对古代诗歌考查的要求是:(1)鉴赏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本课题提供了直接的赏析方法理论指导,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研究中的参考。 我校的常规活动“晨读暮诵”,为同学们朗读背诵古诗词提供了时间保障。学校每年都会有“中华经典颂”诗歌诵读比赛,为学生展示古诗词朗诵才华提供了舞台。 进行这一课题研究,1.有助于帮助指导高中学生进行古诗词赏析,落实课标有关古诗词的学习要求;2.有助于帮助参与研究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提高指导能力;3.有助于提高学生高考古诗词部分成绩;4.也有助于总结出普遍而具体的方法供其他教师和同学们作为参考。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研究目标: 1.让学生在接触、了解、诵读、鉴赏经典古诗文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3.在实践中探索研究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学习方法。 4.汲取诗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研究内容: 1.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4.注重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的传授。研究方法、步骤及过程:结合教学实际,课题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 各个年级身体力行,进行课题的实验与研究。1.开展活动各年级根据各自年级的指定篇目开展古诗词背诵活动,掀起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潮,夯实了古诗词的积累,为感悟赏析打下了坚实基础。 2.拓展练习各年级本着课内总结方法,课外提高能力的原则,在课内学习的基上,适当进行了。 2. 怎样才能做好关于诗的研究报告 话说有点偏,希望对LZ你有所帮助噢~ ———— 一、古诗“专题学习”的内容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无数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诗词名篇。为了便于学生积累、体验、感悟,我在小学高段古诗教学中进行了“专题学习”的尝试。 经过多年的实践,构建了古诗“专题学习”的模块。使学生爱读古诗,会读古诗,提高了大多数同学的文学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古诗“专题学习”的模块主要分“人物专题”和“题材专题”两大类。学生通过大量古诗的诵读积累,从古诗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同中察异,异中见同的比较、感悟,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诗作者,更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提高对古诗词的欣赏水平和能力。 (一)“人物专题学习” “人物专题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积累诗人的各种作品。在大量作品的诵读中体会不同诗人由于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也就是诗的风格。 比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洒脱,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如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人物专题学习”以诗人的写作风格为主线,然后进行相同或不同风格的作品对比赏析。即当教材中出现某个诗人的作品时,要引导学生以这个诗人为专题,收集诗人所写的诗歌,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对比,整理体现诗人风格的诗句。 在大量诗句的体验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从而喜爱读古诗。“人物专题学习”可以分同一诗人作品的专题学习和不同诗人作品的专题学习。 1、“同一诗人作品”的专题学习 同一诗人的作品比较欣赏主要是先把某一诗人的作品进行收集罗列,然后可以根据风格的相同和不同,主题的相同等,设计几个专题进行专题性学习。 (1)同一诗人相同风格古诗专题学习。 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课前,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李白写的诗歌,对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初步感受。课中,主要展开对比欣赏,合作交流充分感受诗人的独特的诗风。 教学时可以预设如下提示: ● 自由读诗,借助注释、发挥想象,向同学、老师说说诗歌展示了怎样一幅画面。 ● 感情诵读,结合诗风,合作探讨,向同学、老师谈谈你体会到的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 拓展朗读,渗透积累,对比欣赏,和同学、老师聊聊有关反映诗人风格的诗句。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山水诗中的代表作。 诗人用丰富的想象,热情奔放的语言,展现了庐山瀑布的壮观雄美。特别是“飞流直下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 这种雄奇豪放的诗风,经过专题学习,学生发现下列诗句中也有充分体现: ▲ “白发三千丈……,” 《秋浦歌》 ▲ “天门中断楚江开……” 《望天门山》 ▲ “桃红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当学生在大量地阅读、对比分析李白的作品后,一定会感受到他大气磅礴、飘逸洒脱的诗风。 (2)同一诗人不同风格古诗专题学习。 主要是结合教材内容,拓展进行不同诗风的作品对比欣赏,如把王维的山水诗和边塞诗作为一个专题学习。王维是唐代有名的山水诗人,他擅长音乐和国画,他在《竹里馆》、《鹿柴》等诗中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了空山深林的幽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表达自己对幽静环境的喜爱(“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自然平淡的语言中充分体现了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诗风。但他在早年也写过具有激昂、雄浑之气势的诗篇,如《使至塞上》、《少年行》、《从军行》、《燕支行》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当学生读着有明显不同风格的诗句时,对古诗的表达形式的丰富性也有了感性的认识。 此外,还可以分同一诗人同一主题(题目)古诗专题学习。如李白的《古朗月行》和《静夜思》都是写月亮这个主题的古诗,组织学生进行对比赏析。 通过感悟不同时期,诗人对月的不同感受:儿童时期对月亮的认识是“白玉盘”、“瑶台镜”,这种幼稚而美好的认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生经历的丰富在变化,明月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使学生体悟到诗歌就是诗人的心理路程,是诗人的情感流露。 2、“不同诗人作品”的专题学习 不同诗人作品的专题学习主要是把两个或几个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赏析,这是人物风格赏析的主要方法。一般建立在同一人物风格专题学习的基础上。 在具体古诗研读中,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写作风格特色。 (1) 不同诗人相同风格专题学习。 当学生对陆游、苏轼、辛弃疾的写作 风格有一定了解、感悟后可以把他们三人的作品进行一个主题进行教学。如选取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的《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诗。 当学生对比赏析了陆游夸张的描绘(“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苏词磅礴的气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辛词的壮阔的境界“。 3. 找一篇关于宋词的研究报告 唐诗过后是宋词[时间:2008-10-25|作者:未知|来源:]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整天家的在耳边轰鸣,让你不听也得听。 看着追星族们如痴如醉的样子,不由你不相信这是一个它的时代,看看诗人们失魂落魄的样子,不由你不承认这是一个没有了诗歌的世界,曾经辉煌过的诗歌在这种似乎不怎么高雅的流行歌曲面前,只能低下高贵的头,用一句成语说叫"俯首称臣"。汉堡包三文治填饱肚皮就出发的快节奏生活里, 人们不再有时间细细品味诗里精微幽深的滋味,老话说"诗肠须曲",可是,含蓄委婉的诗只适于案头清赏,无论如何总比不上满街传唱的流行歌曲,浓浓的味道嗬嗬的喘声沙沙的嗓 音和从丹田直奔喉咙的感情更让人觉得痛快。 诗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的成了阳春白雪, 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的沦落到曲高和寡,除了自己圈内人那几声喝彩外,很难享受到"掌声响起来"的惬意,这里用得上一句唐诗,叫"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也用得上一句歌词,叫"昨天的事情已经被人遗忘,挥挥手眼睛只看前方"。 其实,腰缠万贯的中产阶级迈着有力的步伐傲然走进没落贵族的客厅,满腿泥巴的农民兄弟带着胜利的笑容滚一滚地主乡绅的牙床,急匆匆的打工步伐代替慢悠悠的田园散步,机器单调乏味的节奏换过鸡鸣桑间狗吠深巷的声响,这是时代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来的自然就有口味的变化,就象以前过年吃的鸡腿一下子成了平常饭桌上的家常菜和昔日忆苦思甜才用的窝头眨巴眼成了时髦的健美餐,文化这个玩艺儿很怪,不见得社会进化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时候它也会跟你开个玩笑,当你觉得社会不断爬坡向上前进的时候,它却直个劲儿地向下滑行。 于是有人哀叹"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觉得整个文化似乎没救了似的; 有人死抱一定之规,任凭风浪起,我自巍然不动,仿佛要做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准备在首阳山采薇采蕨。我的一个朋友曾用一种头可断血可流的坚定语气对我说,"我绝不听什么邓丽君之类的流行小曲",尽管他根本不知道现在流行歌曲排行榜上就连什么四大天王都快过气了,还以为是十来年前的邓丽君时代,还有一个朋友则从鼻孔里喷出一缕气来对我说,"这些东西算个什么艺术,不过是通俗小调而已",虽然他也知道这流行小调已经如水银泻地, 连他的太太和儿子都被迷住,但他依然要恪守他那严正的立场。 我没有这么立场坚定,有时也听听什么《星星点灯》、《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也觉得怪好听的,不过,我也不见得那么入迷,听了几遍也会腻歪,更想不通这种歌曲为什么要灌成那不能洗不易坏贵得厉害的CD唱片,难道这能听个千儿八百遍始终不厌?我并不蔑视这些流行曲词,有时候甚至觉得它比我们现在这种死样活气的诗坛上无病呻吟或故自艰涩的诗作更让人喜欢,不过,我也并不觉得这些流行曲词好到哪儿去,除了少数之外,相当多的词都是花拳绣腿或滥俗套话,根本不值得人把它当口头禅挂在嘴上更不值得把它当红玫瑰缀在 胸前。但是,面对这满世界的流行歌曲,看着老少爷儿们都在那儿哼哼"何不潇洒走一回" ,看着诗歌集子版权页上越来越可怜的印数和诗人们脸上越来越惶惑的神情,我又不免产生一点儿疑惑,是不是"诗"的时代真的要让位给"歌"的时代,就象唐诗过后是宋词? 《围城》里说方鸿渐到了赵辛楣家,听到无线电正在播放风行一时的流行歌曲《春之恋歌》,"心想该死该死,听这种歌好比看淫书淫画,是智力落后,神经失常的表示,不料赵辛楣失恋了会堕落至此",其实这就是方鸿渐的偏见了。 文化人没有必要对流行歌曲作出一副高傲的不屑模样,这种不屑常常是对自己文化身份的显示,也常常是当自己文化阶层的标签,划地为牢和固步自封是同义词,流行歌曲唱的人多好象就成了大众快餐,进不得文化人的雅座,可是,对唐诗宋词吟味不已的文化人怎么也不想想,词在当年也是被轻蔑地称作"诗余"——仿佛诗歌上掉下来的土渣儿——的流行歌曲,你尽管可以"连眼珠都不转过去",但谁敢断言诗坛的明天就不会象宋词继唐诗,元曲继宋词一样?当年柳永那种让满世界人传唱的"酸曲儿"就是如今的流行歌曲,也没有哪一位会把柳永从《全宋词》里剔出去以纯洁文化队伍,那么我们的专家学者为什么就不能屈尊光顾一下满天飞的流行歌曲呢?整日里摇头晃脑吟味不已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今宵剩把银釭照, 犹恐相逢在梦中",翻成白话到底和流行歌曲有多大差别? 仔细看看最近的流行歌曲,其实文人不必保持那种无谓的骄傲,流行歌曲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只会用甜得发腻的情话缠绕少男少女了,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为赋新词强说愁"似地硬拧眼泪了,好象渐渐长大了似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点到天明",渐渐有了一点思乡愁绪、有了一点人生唱叹、有了一点社会关切、有了一点故旧情怀 。从《爱你爱不够》到了《我想有个家》,从《路边的野花你莫要采》到了《爱一个人是很痛苦的事》,就连谈情说爱的歌词。 4. 古诗句报告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 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 “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 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 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 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因为当时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鹳雀楼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楼体壮观,结构奇巧,风景秀丽。唐、宋两朝,文人学士登鹳雀楼欣赏美景,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其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 千百年来,鹳雀楼一直是供游人登高远望山河,放歌抒发情怀的游览胜地,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激励着炎黄子孙的振兴之志。鹳雀楼经历了唐、宋两朝,可惜被元初(公元1272年)的一场战火烧毁了,后来又由于黄河泛滥,淹没了遗址,使数百年来无数观光的游人只能望河兴叹,空留下无尽的遗憾。 鹳雀楼已于1999年开始重建,2001年落成。 5. 有关古典诗词中的意蕴的研究报告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李支舜]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李支舜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 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花草树木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梧桐:凄苦;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飞禽走兽类】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孤)雁:孤独思乡消息;鹰:刚劲自由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类】海:辽阔力量气势;海浪:人生的起伏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江水:时光的流逝;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暴雨:残酷热情;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狂风:作乱;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游子飘泊;石灰;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 【颜色器物类】白:纯洁无瑕丧事;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绿:希望活力和平;蓝:高雅忧郁;黄:温暖平和;紫:高贵神秘;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玉:高洁脱俗;珍珠:美丽无瑕;簪缨(冠):官位名望 【其它类】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英雄:追慕自愧自叹;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破晓:初现希望;深夜:愁思怀旧;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

古诗词论文研究

古诗词一般用字凝练,感情浓郁,意蕴深远。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指令性的包办,让学生一味地对诗句、诗意死记硬背,恐怕很难体会诗的韵味,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全文如下:

【摘 要】 古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知识教学的难点,也是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根基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善于结合作品背景,引领学生深入了解诗意;透过合理想象,帮助学生领会作品情感;深入拓展学习,促进学生深化语言积累。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途径

古诗词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知识教学的难点,这也是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根基的教学素材。针对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教师要注重方法的合理选择,并且要让知识教学循序渐进的展开。要深化对于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并且帮助学生逐渐领会诗文中的情感。这样才能够让大家对于古诗词有更透彻的理解与领会,这也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

一、结合作品背景,深入了解诗意

古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保障大家对其文字层面的含义有较好的领会。古诗词作品通常语言都十分凝练,作品中使用的语言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较大。教师在古诗词作品的教学中首先要保障大家对于作品的文字意思有深刻领会,这是学生能够逐渐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的基础。教师要注重结合作品的背景来进行知识讲授,这将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所经历的人生境遇。这些都会在作品中得以反应,对于这些内容有良好的获知,学生们在理解诗作意思时才会更为顺畅。这也是古诗词的教学中首先需要落实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以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一诗的教学为例。这首五言绝句主要表现了诗人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诗人为什么在这样的季节有如此独特的心理感受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宣州时,距李白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学生们只有对于这些背景知识有很好的领会,对于诗作的意思才能够更进一步的获知。这也是帮助学生们很好的把握诗意,并且领会教学文字的情感的基础。教师要多给学生们介绍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这也会极大的提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

二、透过合理想象,领会作品情感

很多古诗词作品的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们设身处地的来领会作者当时内心的情感。如何能够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透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将学生置身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让学生们能够看作者所看,感作者所感,能够借助合理的想象来再现作者当时所处的那种画面。这样才能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让学生们更好的领会诗作中的情感内涵。这也是进一步提升古诗词作品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并且能够让学生们在作品学习中有更多收获。如,《枫桥夜泊》一诗,诗人张继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对江边景物的描写,表现他孤寂忧愁的情怀。

教授这首古诗时,不仅要让学生答得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想象出来。因此,教学时,教师可先给学生配上一段蕴含淡淡忧思的轻音乐,让学生从“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中想象出事物的形象和色彩。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中便会展现出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这会很好的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当时所置身的那幅画面中,并且能够很好的走进作者内心,体会到其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才是古诗词的教学中应当凸显的效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们对于作品的情感内涵才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体会,这也是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的一种方式。

三、深入拓展学习,深化语言积累

古诗词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素材,不仅是对于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的一种构建,这也能够帮助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教师要有意识的拓宽课堂教学的范畴,要不断实现知识教学的发散与延伸。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于教学文字有更透彻的领会,这也能够让学生在古诗词内容的学习中丰富自身的语言能力。古诗词作品无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情感的表达上还是情怀的抒发中都有着很多闪光点,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大家对于这些内容有更好的获知,并且从中吸收有价值的素材,丰富自身的语言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古诗词的教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并且促进学生自身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送别诗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充分体现了王维送别诗独特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征。突出体现在:诗人高超地运用了逆挽的写作手法,借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艺术意境。这些内容现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可以以学生们容易理解与接受的方式引导大家对于作品中的这些亮点有所认识。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基础,这也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教学文字的理解与吸收。

想要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教师要注重方法的合理选择。首先,教师要保障学生们对于诗意有良好的理解,这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大家透过合理的想象不断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并且通过有效的教学拓宽来深化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样才能够让古诗词的教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并且促进学生自身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浅析古诗词鉴赏论文

从古至今,诗词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浅析古诗词鉴赏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应多读、多自问、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以意逆志,才能透彻领悟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 阅读鉴赏

我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学会阅读鉴赏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一、多读

所谓鉴赏,除音乐外,是与“看”的动作紧密相连。鉴赏的“鉴”字,就是“看”的意思。虽同是一个看的动作,却又有种种不同的程度,和“看”相近的字,从来就有“见”、“视”、“观”三字,但它们的程度却同中有异。“见”是“见到,看见”之义,不包含复杂的心理作用。“视”是指“见到,看见,观察”的意思。同一个“看”,包含“见”、“视”、“观”三个阶段。我们看到别人的一幅画或一篇文章是“见”,表明这是某人曾画过这么一幅画或做过这么一篇文章,其中曾画着或写着什么而已。“视”则是辨别这一幅画或这一篇文章的结构,主旨等。而“观”则是深入其境,用整个心思去和阅读理解。“见”只是一种感官,“视”是一种知识思辨,“观”则是包含整个的心理活动。只有到达“观”的境界,才称得上“鉴赏”。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距离产生美。“鉴赏”有时也称“玩赏”或“玩味”,可以说“玩”就是“鉴赏”。而我们读古诗词大都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结果是诗不能反复地去吟,词不能低回地去诵,这实在是一件可惜可憾之事,只有我们不断地去读着玩,并且在反复玩中随时觉有新的意味发现,这才是真正把玩古诗词中的妙处,才真正称得上阅读鉴赏。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因此,培养我们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就要力求做到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我们只有通过多读古典诗词,走进古典诗词,走近作者,产生共鸣,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我们的想象力,以期提高我们的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多自问

诚然,要培养和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单纯地“多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歌德谈话录》)。鉴赏是要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在我们阅读古典诗词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不断地反复自问,这样就会获得一种“鉴赏”的愉悦。如语法方面,我们就应多自问这首古诗词是否有倒装的现象。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通过自问就明白了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写出了一幅生动幽美而又祥和的山村村居图。如抒情方面,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自问就明了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及人,想到雄姿英发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惆怅。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多自问: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三、知人论世

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也应知人论世,因为一首好诗词,往往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思想风格和相关的历史社会背景有关,即“诗如其人”。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这首词写作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这样就了解词人当时作词的背景,即有情人却不能长相厮守,咫尺天涯,凄凉而无奈地分居两地,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离愁别绪,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阅读鉴赏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关键。

四、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作者在古典诗词中所描写的,有些是生活经验,有些是想象所得,而我们的生活经验积累与作者的不同,不能一一从生活经验去领会作品,所靠的大半是想象。对于作者的想象的记录固然要用想象去领略,对于作者的生活经验的记录也只好用想象去领略。古诗词是无形的东西,我们读了所以会感到欢欣愉悦,觉得人物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全是依赖想象的结果。因此,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应充分发挥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通过想象,置身诗境,我们就知道首句以“碧玉”喻树,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以丝带喻柳条,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用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喻成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虚实相生,想象独到奇特。再缘景明情,就知晓了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春天美景,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五、以意逆志,透彻领悟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易卜生曾说过:“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走近作者,即以己意去探求作者的意思。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但如能以意逆志,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不以意逆志,没有透彻领悟作品,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这句话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当然,要学会鉴赏古诗词还少不了多批注。唐彪曾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阅读古诗词时,我们应坚持写点眉批、夹批和读书笔记之类,对于提高阅读鉴赏水平是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涂光社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唐彪辑著.家塾教学法[M].赵柏英,万恒德选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古人常以“诗歌”并称,《尚书·尧典》: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可见诗与歌的紧密契合与不可分离性,因此至今仍将“诗歌”合并来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便是诗与歌完美结合的体现。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精华,更是对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承。因此,一向被视为" 阳春白雪" 的艺术歌曲,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学界和音乐界的关注。目前,关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在国内已有很多,一部分是从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一部分是谈论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及其艺术歌曲创作的研究,还有一部分是谈及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和审美表现,较少涉及将其艺术特征与具体的作品相关联来进行分析。因此,笔者在这一方面做一些尝试,通过分析《枫桥夜泊》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美学的角度了解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是词作家和曲作家精雕细琢的一类艺术精品,其曲风高雅,内涵深邃,既是现代艺术气息与中国浓郁民族特色的巧妙契合,又是经典文化与高雅艺术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极富感染力。作曲家根据诗词的意境和涵义,将声乐旋律、钢琴织体、力度、速度等音乐因素进行统一的编配,绘制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更深化、更形象地揭示诗词所蕴含的意义。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将中国古代文化再现,用音乐的方式传承下去,因其所具有的独特气质而区别于其它类别的歌曲,在语言审美上和音乐审美上都有其鲜明的特征,这在歌曲《枫桥夜泊》中有具体的体现。

一、《枫桥夜泊》语言审美特征

1. 选取自诗词佳作,意境深远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词大都选自古代诗歌( 古诗、乐府、律诗、绝句等) 、曲子词、散曲、歌谣等多种体裁,《枫桥夜泊》便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由作曲家黎英海根据诗词所刻画的意境进行谱曲而创作的歌曲。这首七言绝句是诗人在进京赶考落第后,路经枫桥镇,秋夜独舟,望江边景色而产生了一种惆怅失落的情绪,为抒发饱尝风霜的感慨,借景抒情而写下的诗作。全诗虽只有二十八字,却能将枫桥夜泊的画面完整生动地展现于眼前,产生落寞、哀愁的情感共鸣。

2. 语言凝练,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第一句便暗示了整首诗冷清的笔调,描写了深秋的夜晚乌鸦啼叫划破夜空的情景; “江枫渔火对愁眠”,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刻画“江枫”、“渔火”,使其具有生命力,二者相互对看却又忧愁难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并未真正映入诗人眼帘,城外寺庙的描写也是展现了一种冷清、寂寞的画面; “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再一次强调了时间,点出诗人的无眠,此时的钟声更增添了一份空旷、悲凉之感,“到客船”反映出诗人对故乡的思恋,体现了一丝丝的思乡之情。整首诗四句话,便将时间、地点和江边的情景交代的十分清楚,通过对情景的描写也将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情感表露的一览无余。

3. 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韵律感

韵律与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讨论诗歌的音韵时说: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人。”古诗词语言节奏的抑扬顿挫、音调的平仄关系、语音的律动压韵等因素的完美结合使诗词琅琅上口,令人玩味不尽。《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平声、仄声交错有致,在朗诵时以两字为一“顿逗”,每句的划分如下: 月落| 乌啼| 霜满天,江枫| 渔火| 对愁眠,姑苏| 城外| 寒山寺,夜半| 钟声| 到客船。根据吟诵的“顿逗”情况,其节奏也显而易见:,四句诗都是按照这种节奏型进行,音节工整、前后对称、音韵和谐。

二、《枫桥夜泊》音乐审美特征

1.“中西双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将欧洲作曲技法与民族传统音乐元素相融合,通过离调、转调等手段丰富音乐色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这一特征是由其产生的背景决定的。20 世纪20 年代前后,一批留学欧美的音乐家纷纷回国,带回了西方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并将其融合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调式,由此诞生了这类“中西双壁”的艺术歌曲。歌曲《枫桥夜泊》便是以五声民族调式为基础,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而成。调式调性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中不断发生变化,进行了不间断的'远关系转调: B 宫- E 雅宫- #F 宫- B 雅宫- A 雅宫- G 宫- B 雅宫,这些调性的转换使歌曲在旋律上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反差,更富于感染力。另外作品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现代音乐元素,如半音行进和旋律半音回旋等,如谱例:这些元素更增添了作品的特色,使其传唱至今。

2. 旋律自然流畅,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追求声调与音调的紧密契合,旋律自然流畅,具有抒情性。旋律的起伏与节奏的快慢均根据诗词的韵律而定,例如,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根据之前所说吟诵时抑扬顿挫的划分是: 月落| 乌啼| 霜满天,演唱时“月落”的“落”字、“乌啼”的“啼”字都稍有拖腔,“霜”字达到了这一句的最高音,而“满天”又峰回路转,重新回到了中音区; 江枫| 渔火| 对愁眠,“江枫”和“渔火”后面都根据诗词的顿挫稍加停顿与拖长,之后的“对”字也是这句的最高音,并保持了一拍半的时长,“愁眠”采用高音的下行方式,从而体现情绪的低落; 姑苏| 城外| 寒山寺,这句是全诗起承转合中“转”的部分,吟诵时也是语气最高昂的一句,因此“姑苏”这两个字的音高陡然上升,达到整首歌曲的最高点,这一句整个都是下行式的行进,到“寒山寺”时又回到中低音区; 夜半| 钟声| 到客船,“夜半”的“半”和“钟声”的“声”也进行了拖腔的处理,旋律起伏与抑扬顿挫感与第一句大致相同,从而实现了诗句的起承转合。演唱与吟诵的韵味十分贴切,如出一辙。总体来说,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与韵味直接决定所创作歌曲的音乐形象。《枫桥夜泊》的整个情感基调是以悲凉、孤寂为主,独舟江边思绪万千,因此在旋律上运用了以舒缓为主并兼有大跳和变化音的创作方式,旋律走向每一句都是下行式,从而体现出深夜的空寂和诗人低落的情绪。

3. 注重钢琴伴奏,具有较强的渲染烘托性

注重钢琴伴奏的作用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承担的不仅是伴奏的角色,它还肩负着烘托气氛、诠释音乐形象、与歌唱者一起展示作品内涵等方面的任务。钢琴伴奏与人声旋律二者相辅相成、有机配合,伴奏对主旋律的模仿与对比交织在一起,将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刻画的更加淋漓尽致。《枫桥夜泊》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伴奏与人声配合极为成功的作品之一,通过不同的伴奏织体来展示不同的音乐形象,在描绘“钟声”时,左手以低音纯五度音程进行贯穿始终,五度音程的时值均为四拍,均匀缓慢,如谱例所示:这种音效衬托出一种深沉、悠远的氛围,十分逼真形象地刻画了寒山寺钟声空灵的感觉; 在描绘“流水”时,既采用了模仿古筝“流水”刮奏的方法,形象地刻画了潺潺的流水声,又运用了装饰音的短琶音,这种效果好似微风吹动江水泛起的小波浪,又好似船桨划过水面波纹荡漾的水声,十分的动感形象。

如谱例:正是源于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些独特的气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演唱者的青睐,也激发了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它细腻的情感,悠远的意境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从而使很多佳作传唱至今。随着曲作家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进一步探究与创作,相信会有更多像《枫桥夜泊》这样的经典之作问世,在声乐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古诗词研究的现状论文

古诗鉴赏探究的论文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应“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作品自然包含古代诗歌,因此,几乎每年高考都有古代诗歌理解鉴赏题。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个领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论文百事通不少教师对古代诗歌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翻译古代汉语字词的水平上,或者仅仅满足于背诵一些诗词名句以应填空之需,自然距离达“纲”甚远。有的教师虽然也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但或蜻蜓点水,或只读不写,学生的朦胧感知不能上升为明晰的认识,因而鉴赏能力的形成还是落不到实处。我在教学实践中领会到,要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水平,在教学中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初步”二字。由于对中学生的鉴赏要求只是“初步”,所以不能求其像专家教授那样博大精深、广征博引,作艰深的理论探讨。例如写李白,大约只须写到“豪放飘逸”“清水出芙蓉”等,不必“神识超迈”(赵翼《瓯北诗话》),“放言实是法言”(刘熙载《艺概》);说意境,只说“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高中课本《古代诗歌的艺术欣赏》),不必大谈“意象”(王世贞《艺苑卮言》)、“兴象”(胡应麟《诗薮》)、“情景”(王夫之《姜斋诗话》)、“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等。当然,“初步”也不能仅是浅层次停留在对诗词语言文字的简单诠释上。第二,立足学生实际,帮助学生克服时代差异,借助形象思维,设身处地理解诗词意境。由于时代的差异,当今中学生对古诗词中描写的意境往往有较大距离感,难以理解。例如离别这一题材,由于古人远行只能借助舟楫车马,而今天交通工具已进步,日行万里并非难事,离合聚散不算稀罕,因此那种“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等愁苦,学生未必能全部理解。但是,人类的情感又有许多相通之处,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想像,设身处地,往往能帮助学生克服时代差异所带来的困难,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例如“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哭后心理活动如何?若设身处地,便不难代为设想。他想收留琵琶女,但自己左迁湓江,收留一个江湖歌妓,怎禁得世俗非议?他想帮她打听商人的下落,但那唯利是图的商贾又怎能治愈琵琶女心灵深处的创伤?他想资助她一些银两,但又怕亵渎了她高洁的人格,而且那精妙的琵琶曲是仙界的音乐,哪能用银钱去玷污呢?……月上中天,凄寒的江风吹得芦荻瑟瑟作响,江涛发出悲凉的叹息。琵琶女伫立良久,向诗人深深一鞠躬,随一叶扁舟消失在茫茫江天。诗人心弦乍断,百感交集,但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只能对沉沉夜幕发出无可奈何的呼号:茫茫黑夜啊,你吞噬了多少美丽的人生!其他如《涉江》中屈原的心理活动,白居易《夜闻歌者》中“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说”,姜夔《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是真消极吗?)等,都不难通过这种方法去理解。第三,赏与析结合,从对语言文字的分析中把握艺术形象。我国古代诗词受韵律、平仄等限制,语言十分考究。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意胜”、“象外之旨”、“神余言外”等,要求“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说诗》)。中学生虽有一定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对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还相对薄弱,因此,指导他们写赏析文章时起点不能过高,要从语言文字的分析入手,抓住重点诗句,把握艺术形象。例如“琵琶声停欲语迟”,简单的七个字就不仅仅记叙了动作,而且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琵琶女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始闻“问”声(“寻声暗问弹者谁”)一惊,故“停”;继而辨明问意,故“欲语 ”;但久历风尘,饱经沧桑,飘零江上,一颗残破的心,从何说起,故“迟”。七字三顿,细致入微而又婉曲含蓄,内涵十分丰富。再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卷”“拍”三字动词神完气旺,笔力千钧,勾画出气势雄浑的“大江赤壁图”。抓住这些地方,析中赏,赏中析,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第四,教师示范,做出榜样。目前,供学生写诗词赏析文章的参考例文几乎没有。专家论文往往高远,可望而不可及;《教参》上没有现成的例文;各式各样的作文选刊瞄准的多是高考作文。教师亲自动笔写,可填补这个空白。教师的文章好比一架梯子,一端立足学生实际,一头搭靠名家名作,它本身也许没有多少学术理论价值,但谁能否认,踩着这梯子登堂入室的学生未来却很可能在学术理论的殿堂里大有作为呢?

浅析古诗词鉴赏论文

从古至今,诗词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浅析古诗词鉴赏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应多读、多自问、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以意逆志,才能透彻领悟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 阅读鉴赏

我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学会阅读鉴赏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一、多读

所谓鉴赏,除音乐外,是与“看”的动作紧密相连。鉴赏的“鉴”字,就是“看”的意思。虽同是一个看的动作,却又有种种不同的程度,和“看”相近的字,从来就有“见”、“视”、“观”三字,但它们的程度却同中有异。“见”是“见到,看见”之义,不包含复杂的心理作用。“视”是指“见到,看见,观察”的意思。同一个“看”,包含“见”、“视”、“观”三个阶段。我们看到别人的一幅画或一篇文章是“见”,表明这是某人曾画过这么一幅画或做过这么一篇文章,其中曾画着或写着什么而已。“视”则是辨别这一幅画或这一篇文章的结构,主旨等。而“观”则是深入其境,用整个心思去和阅读理解。“见”只是一种感官,“视”是一种知识思辨,“观”则是包含整个的心理活动。只有到达“观”的境界,才称得上“鉴赏”。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距离产生美。“鉴赏”有时也称“玩赏”或“玩味”,可以说“玩”就是“鉴赏”。而我们读古诗词大都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结果是诗不能反复地去吟,词不能低回地去诵,这实在是一件可惜可憾之事,只有我们不断地去读着玩,并且在反复玩中随时觉有新的意味发现,这才是真正把玩古诗词中的妙处,才真正称得上阅读鉴赏。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因此,培养我们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就要力求做到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我们只有通过多读古典诗词,走进古典诗词,走近作者,产生共鸣,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我们的想象力,以期提高我们的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多自问

诚然,要培养和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单纯地“多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歌德谈话录》)。鉴赏是要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在我们阅读古典诗词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不断地反复自问,这样就会获得一种“鉴赏”的愉悦。如语法方面,我们就应多自问这首古诗词是否有倒装的现象。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通过自问就明白了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写出了一幅生动幽美而又祥和的山村村居图。如抒情方面,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自问就明了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及人,想到雄姿英发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惆怅。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多自问: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三、知人论世

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也应知人论世,因为一首好诗词,往往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思想风格和相关的历史社会背景有关,即“诗如其人”。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这首词写作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这样就了解词人当时作词的背景,即有情人却不能长相厮守,咫尺天涯,凄凉而无奈地分居两地,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离愁别绪,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阅读鉴赏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关键。

四、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作者在古典诗词中所描写的,有些是生活经验,有些是想象所得,而我们的生活经验积累与作者的不同,不能一一从生活经验去领会作品,所靠的大半是想象。对于作者的想象的记录固然要用想象去领略,对于作者的生活经验的记录也只好用想象去领略。古诗词是无形的东西,我们读了所以会感到欢欣愉悦,觉得人物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全是依赖想象的结果。因此,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应充分发挥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通过想象,置身诗境,我们就知道首句以“碧玉”喻树,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以丝带喻柳条,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用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喻成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虚实相生,想象独到奇特。再缘景明情,就知晓了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春天美景,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五、以意逆志,透彻领悟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易卜生曾说过:“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走近作者,即以己意去探求作者的意思。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但如能以意逆志,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不以意逆志,没有透彻领悟作品,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这句话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当然,要学会鉴赏古诗词还少不了多批注。唐彪曾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阅读古诗词时,我们应坚持写点眉批、夹批和读书笔记之类,对于提高阅读鉴赏水平是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涂光社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唐彪辑著.家塾教学法[M].赵柏英,万恒德选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国外研究现状是。1、在撰写之前,要先把从网络上和图书馆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找出课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2、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考察学生对自己课题目前研究范围和深度的理解与把握,间接考察学生是否阅读了一定的参考文献。3、毕业论文,撰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且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避免研究重复。

  • 索引序列
  • 研究教材古诗词的论文
  • 研究教材古诗词的论文怎么写
  • 人教版古诗词研究论文
  • 古诗词论文研究
  • 古诗词研究的现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