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研究柯立芝效应的论文

研究柯立芝效应的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柯立芝效应的论文

男人为什么出轨?和女性有何不同?我们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在我们的认知里,基本上男人们出轨,最后都会落脚在性上, 那种 纯粹的、精神恋爱的出轨少之又少。 心理学家们用小白鼠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一只公老鼠和四只发情的母老鼠放在同一个笼子里。他们发现,公鼠会不停地和四只母鼠交配,直到筋疲力尽。当公鼠疲惫到似乎再也不能继续交配的时候,实验者再放一只新的发情的母老鼠进去,那公老鼠又会和新的母老鼠交配。这种效应叫做“柯立芝效应” 所以实验者们不停地做实验,最后发现,柯立芝效应所描述的现象几乎在测试的每一种哺乳类动物身上都有所表现,因为这些雄性都想要占有更多的雌性。那如果用人类来做试验,结果会怎么样呢? 当然了,没有人拿人来做这个实验,但是一些心理学家却做过类似的一些研究。1987年的时候,心理学家克拉克和哈特菲尔德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现场研究。在大学校园里,一个中等相貌的异性走向一名大学生,询问对方三个问题: 第一,晚上想跟我一块儿出去吗?第二,你愿意来我的房间吗?第三,你想跟我上床吗?当女性被问到这些问题时,没有一个人做出肯定的回答。而当男性被问到同样的问题时,大多数男性,准确地说是有3/4的男生做出了同意的回答。 2003年,美国有个心理专家施密特,领衔了一项跨文化研究。在这个研究当中,他们会发现,在52个国家的16000多名被试者中,男性期望的伴侣,就是性伴侣数目,在任何一个年龄阶段上都要多于女性。比如说男性希望30年内有7个性伴侣,而女性则只有3个。 所以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巴斯在研究人类择偶行为多年后说过一句话,他说相比女人,男人有更强烈的花心倾向(也就是说更容易出轨),这是因为物种在进化尺度上的成功,意味着留下尽可能多的后代。 这很符合我们对男人出轨的想象——都是为了性。你是不是在心里默默地骂了一句,男人都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且骂完后又觉得好无助——天下乌鸦一般黑,男人都是靠不住,难怪你所爱的人出轨了。 可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关于为什么男人要出轨以及他们出轨的真正的原因,有位科学家调查了200名已婚男性,包括有外遇和没有外遇的。这份调查显示,48%的男人出轨的首要原因是感情上得不到满足。 男人也是一种情感动物,他们希望自己得到妻子的赞赏,他们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努力,他们就希望得到赞赏。但问题在于,男人们很少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所以他们就很难在家庭当中得到赞赏。 另外一项有力的证据是,调查同时显示,出轨的男人当中,只有12%的人认为情妇的身体比自己的妻子更具有吸引力。除了那些天性好色、不忠诚的男人以外,其实有一些男人出轨的原因是在家里边没有受到妻子的赞美。 也就是说,大多数男人不会为了从漂亮的女人那里得到更好的性而出轨,他们偷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填补情感空虚。所以有可能他出轨的原因,有可能是在家里没有得到你的赞美和夸奖; 当然了,进化心理学家也会告诉我们男性的择偶偏好,即男性都喜欢皮肤好、皮肤有光泽、面部对称、身材匀称的女人。 男人的性冲动更容易被视觉刺激、激发,这和女人更容易被触觉和听觉引起性冲动的机制完全不一样。所以男人对于能够视觉上激起其性冲动的女人格外的青睐。 所以,不管你已婚多少年或恋爱多久,都不要放弃捯饬打扮自己。当然,腹中有诗气自华,内涵和阅历也是你个人形象中重要的一部分。

男生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是什么心理?异性面前表现欲强的原因分析男生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是异性效应,异性效应是指,异性之间的接触,能够产生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和激发力,它会对学习和工作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现象也被称为“磁铁效应”。如果你是男生,在异性面前极力的表现自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雌性对雄性有着较高的交配意愿。也就是说,女性天生就对男性有着较高的吸引力。而且,男性更容易被女性的一些外在所吸引,也容易朝三暮四。著名的柯立芝效应便验证了这一说法,它源于美国第30任总统柯立芝的一个笑话。柯立芝和夫人来到鸡舍,她注意到一只公鸡频繁的与母鸡交配,于是问随从:“公鸡每天都要与母鸡交配多少次?”随从说:“每天十几次”。于是,夫人便让他将此事告诉给总统。柯立芝听到后不由一笑,然后反问随从:“每次都是和同一只母鸡吗?”随从回答:“不是,每次都是和不同的母鸡交配”。柯立芝又让他将此事告诉给夫人。柯立芝效应告诉我们,雄性不仅对于雌性交配很感兴趣,同时也很容易被其它雌性所吸引。所以,男性也一样,这是一种正常心理,它埋藏于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中。

心理学上有个“柯立芝效应”。科学家把一只公鼠和四五只母鼠放到封闭的盒子里。公鼠马上会和所有母鼠亲密。这时,尽管母鼠会继续叫,公鼠不会再有响应。然而,如果放入新的母鼠,公鼠会再次警醒,兴奋不已。 这种现象,在被测试的每一种哺乳类动物身上都有体现——雄性动物会对单一雌性动物厌倦,引入新的异性,他们才表现得更高亢、持久。 不难看出,引发柯立芝效应的一个因素,就是新奇。

公鸡如此,男人也是如此。假如有100个女人,让一个男人做如下选择: 1)和 100个女人各睡一次; 2)和最漂亮的女人睡一百次。 勿庸讳言,绝大部分男人都会选1。个中原因,还是从柯立芝的鸡说起吧。我们知道,生物体生命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完成基因传递。从根本意义上说,后代最多的生物个体,就是最成功的个体。一只母鸡一天只能生一只蛋,而一只公鸡一天却能交配几十次。如果让这只公鸡几十次都与同一只母鸡交配,那对这只公鸡的遗传利益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损失。同时,交配一次公鸡付出极小。如果一只公鸡射一次精,消耗的蛋白质也像一只鸡蛋的蛋白那么多,那这只公鸡早就精尽鸡亡了,每天都交配好几十次的这种“淫糜”生活,恐怕连念头都不会有。一只鸡蛋的大小,是一个鸡精子大小的几十万倍。雌雄两性性细胞大小差异的极端,见于鹬鸵——它的卵子是雄性精子的一千万亿倍!但重要的是:在一只小鸡身上,来自公鸡的基因和来母鸡的基因,却是各占一半!因此,在一只公鸡能够确保一次性交就会让母鸡受孕的情况下,为了最符合它的遗传利益,它一天之内能交配多少次,它就可与多少只母鸡交配。那么,男人的情况是如何呢?一个男人一次射精的精子数,达数亿甚至十几亿。而一个女人,假如13岁初潮、45岁绝经,那她一辈子的排卵数为384个。如果期间怀孕或哺乳,这个数字还将下调。当然,这种算法一定会遭到所有人的反对:男人如果一次只射出一个精子,会导致其配偶怀孕吗?不能!那么我们就换个角度,从时间出发来算算这笔账。一个男人两次射精之间的间隔,一般为15-30分钟。这当然是极端的情况。没有哪个男人能长时间保持这样的“高效率”。那么,一天一次怎么样?这对男人的身体不会有任何损害。来看看女人的情况:怀孕及分娩需270天,之后的哺乳期内也很难再怀孕。虽然古代女子的哺乳期都很长,5-7年的时间都很常见,但我们仍按现代的1年时间来计算。这样,一个女人两次怀孕的间隔(按正常情况下母亲亲自授乳1年计)就是640天左右。看来理想状态下,要想把一个身体健康的男人最大的生殖潜能表现出来,应该与640个女人交配!但是,这个数字必须被修正一下:没有哪个男人能够“弹无虚发”,与一个女人交配一次就会让她怀孕。平均需要多少次很难估算,我们放宽到20次,应该足够了——假定这20次全都发生在女人的“受孕期”。那么模型如下:1、 这个男人一天只行一次房;2、 他只和“受孕期”的女人性交;3、如果轮到哪个女人她却正好处于例假期或安全期,则在队列中向后顺延一位,直至她进入“危险期”;4、满20次的女人就怀孕,然后离开此模型,640天之后再重新参加;5、模型中女性人数不得少于16人(假定每个女人的经期都相差一天,以保证总是至少有一位女性处于受孕期)。这样算下来,这个男人共需要48个女人(640÷20+16),即可发挥其最大的生殖能。有众多妻子的摩洛哥国王,得到他本人承认的子女就有1413个。而女子中,生育纪录的保持者是一位莫斯科妇女,只有69人——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数字,还是因为其中有很多的三胞胎。通常一个女人一胎只生一个孩子,她的最大生育数是25个左右。与摩洛哥国王的子女数来加以比较,比例是1:56。由此看来,我们上面的那个估算,还不至于太离谱。结论:理想状态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生殖潜能,每个健康的男人应该拥有50名左右的配偶。然而这样的理想状态是很难达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即使不考虑女方的立场,男性内部也将面临着极大的竞争——1个男人拥有50名配偶,意味着其他49个男人没有配偶,毫无疑问这将导致各种社会问题乃至冲突。2.人类的个体发展有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新生儿极度缺乏能力而依赖父母的照料。并且在所有生物中,人类的儿童期是最延迟的。“人类是幼态持续的动物,几乎整个生命周期的30%将用于生长”。从人类学、进化生物学的资料来看,在灵长类动物中,狐猴、恒河猴、大猩猩和人类的幼仔期(儿童期)分别是2年半,7年半,l0年和20年。这加重了成年人对孩童的抚育成本,也导致了生殖意愿的下降。由此可知,现行一夫一妻制仍然是人类经过多方利益博弈之后得到的较优选择。 全新的陌生伴侣对你的多巴胺的提升要远高于与熟悉的伴侣的性行为,不管你们夫妻爱的有多深。柯立芝效应这种本能反应严格来说是一种暂时的应急措施,它最终会让你感到更为衰竭。新的伴侣和你以前的伴侣一样不能满足你。有研究表明夫妻结婚的时间越长,彼此就越容易看对方不顺眼、生气动怒。在情人们蜜月期冲动逐渐消退之后,柯立芝效应尤为明显。所以刚相爱的人不可避免地认为他们不会受影响——因为他们还没有得到足够多的爱恋。洛杉矶有位男士,扬言有过350位性伙伴,却迅速地失去了对每个性伙伴(性方面的)兴趣。在结婚前,男性通常会以相当高的频次与未婚妻发生性交行为。然而,结婚数年之后男性的性欲开始减弱,甚至会发生明显的力比多功能倒转,即遭受挫折的妻子要求更多的房事,而她“疲惫的”丈夫却不能满足其需要。当然,他的情人和办公室女孩完全能激起他的性唤醒。性治疗专家看到很多被妻子称为“阳痿”的男子,他们私下却承认与情人在一起时勇猛无比。人类是稳定的异性恋婚配者,这一点不同于95%的哺乳类物种。这意味着我们注定要从长期的伴侣关系中获益。而柯立芝效应却把我们推向了相反的方向。这样我们就处在滥交以延续基因和维持稳定的夫妻关系的矛盾之中,怎样解决这种矛盾由我们自己控制。柯立芝效应还会让我们完全无视忠诚的夫妻关系的价值,只关注于延续你的基因。为了可能的基因延续需要作出很大的牺牲。

论文研究效应

硕士论文研究中介效应主效应不显著不可以,因为不显著只能说明在当前样本中未发现中介效应,原因很多,就是确实不存在中介效应,同样是统计检验力不足而未发现中介效应(本来是有的)。所以不显著的时候没有中介效应。

简单来说当得出一个结论时需要通过一系列方法来验证所得的结论是否可靠。当改变了一些条件或者假设发现所得结论依然不变,那么结论就是稳健的,反之所得结论有待商榷需要找出使结论发生改变的原因并进行解释。

中介变量:

中介变量( mediator) 是一个重要的统计概念,如果自变量X通过某一变量M对因变量Y产生一定影响,则称M为X和Y的中介变量。研究中介作用的目的是在已知X和Y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产生这个关系的内部作用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原有的关于同一现象的研究联系在一起,把原来用来解释相似现象的理论整合起来,而使得已有的理论更为系统。中介变量的研究不仅可以解释关系背后的作用机制,还能整合已有的研究或理论,具有显著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硕士论文

城市热岛的成因及控制

论文导读:“城市热岛效应”也称“大气热污染现象”,是指城市市区气温高于郊区气温,高温城区处于低温郊区的包围之中,在用等温线表示的气温分布图上,形成内高外低的岛屿形式,故称为“城市热岛效应”。环保专家认为,“热岛效应”80%的因素归咎于绿地和湿地的减少,城市热量的排放因素只占20%,所以城市热岛效应的控制重点是绿地和湿地的建设。而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能有效、全面地探测到下垫面的温度特征,周期性、动态地监测城市热环境变化趋势,是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环境,成因,控制

一、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也称“大气热污染现象”,是指城市市区气温高于郊区气温,高温城区处于低温郊区的包围之中,在用等温线表示的气温分布图上,形成内高外低的岛屿形式,故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 ℃以上,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 ℃以上。在全球高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热岛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要素之一,对城市公共健康、空气质量、能源消耗等方面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城市热岛效应成因分析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城市化是形成热岛现象的主要原因。

1、下垫面的变化

城市微气候的形成与城市人工构筑的下垫面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城市与郊外的下垫面不同,形成各自的热环境和热平衡(图1、图2)。

图1郊外的热平衡图2城市内的热平衡

城市地表无机化,越来越多的地表被建筑物、混凝土和柏油所覆盖,绿地和水面的减少使蒸发作用减弱,大气得不到冷却;同时,这些人工构筑物热容量小,在相同太阳辐射条件下,比自然绿地、水面等升温快。

2、人工热源的影响

城市中大量的人为热排放也是产生热岛的重要原因。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负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3、城市中的大气污染

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所产生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待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城市中人工构筑物的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温升。在城市热岛现象的影响下,城区气温比周围郊区的农村高,城市地区的热空气上升,并在高空向四周扩散,周围郊区的较冷空气流入城区,这样就形成城市特有的热岛环流。城郊工厂排出的污染物可随热岛环流由低空吹向城区,使城市污染物浓度升高,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4、城市建筑物密度和负荷

高密度的建筑物增加了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和太阳辐射反弹吸收, 城市中高层建筑物林立,影响风的自然流动,也是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之一。

5、城市能耗

城市大量的能耗增加了表面大气的温度,也使热岛效应增强。特别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建筑空调负荷大大增强了热岛效应,反过来,城市热岛效应又增加了空调能耗,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城市建成率、几何形状、城市规模和城市地理位置也与热岛效应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控制

绿地和水面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和改善城市微气候环境的最有效因素。环保专家认为,“热岛效应”80 %的因素归咎于绿地和湿地的减少,城市热量的排放因素只占20 % ,所以城市热岛效应的控制重点是绿地和湿地的建设。

1、大力推广城市立体绿化

植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高,透过率低;植物可通过蒸腾作用带走大量热量,提高空气湿度;特别是树木通过遮挡阳光可以大量减少辐射热。植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一般为10 %~20 % ,对红外线的反射率高达70 %以上。研究表明,当一个区域的绿化覆盖率达到30%,热岛强度明显减弱;绿化覆盖率大于50%,热岛缓解现象极其明显。植物因为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这对缓解全球温室效应,补救臭氧层空洞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绿化中应进行合理的乔灌草搭配,尤其是乡土树种的种植。应舍弃一味种植草坪和名贵树木的不合理做法。论文参考网。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城市绿化中除了进行水平方向森林规划外,应向立体绿化方向发展。城市有大量的水泥或混凝土屋顶、墙体、立交和边坡,这些裸露表面为立体绿化提供了可能。发展立体绿化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方法。

建筑物的屋面是建筑与大气接触的重要界面。而城市中屋面的面积占去了整个城市面积的50 % 左右。增加屋顶绿地覆盖面积,不仅可以降低空调能耗, 而且还能调节室外气温.具有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生态效益显著。

2、保护自然湿地,努力构建人工湿地

水体热容量大,水分蒸发多,增温降温缓和,城市内水面的存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现象。城市化导致大量的城市农田、水塘、湖泊、内河、沼泽等湿地减少或消失,不透水混凝土建筑、道路和广场,使大量的降水直接通过排水网流失。湿地的减少或消失,天然降水的白白流失,致使城市失去了通过蒸发带走城市热量,降低热岛效应的机会以及水通过促进林木生长,间接降低热岛效应的可能性。要在大力保护原有湿地的基础上(包括城郊湿地的保护),在城市进行人工湿地的构建,这是降低热岛效应的有效方法。此外,积极改善不透水下垫面层,利用透水性材料(透水砖等),有资料表明透水性水泥混凝土路面可降低路面温度约5℃,所以,城区中透水性铺装与城市水体蒸发及绿化体系的蒸腾作用一样,对改善城市市区热环境及形成局地风都有明显作用。

3、构建合理的城市规划结构

注重城市建设的合理布局,在城市规划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热岛效应与城市规模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学者认为城市扩展是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人口高密度区同时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不可避免地形成高气温区。据研究, 10万人口的城市热岛效应可达℃,100万人口的城市热岛效应可达℃。因此,必须对城市规模进行规划,将城市的人口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同时,要控制市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和高度,选择通气流畅的地形进行城市建设,因地制宜,对城市的各个功能区进行合理布局,加大空气流动空间,尽量使主干道与夏季盛行风的方向一致。

4、降低设备能耗,合理规划城市能源

通过改进能源消耗设备构件,更新能源使用方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损耗。将城区分散的、低效率的小热源控制起来,大力推广集中供热,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尽可能考虑集中空调方式, 以减少建筑物HVAC 系统向空气的排热。可以通过改进建筑空调技术、积极探索和推广新能源利于技术(如地源热泵技术)、大力开展建筑节能,还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推动节能措施的落实。

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利用绿色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等。不仅节约能源,将一部分太阳能转换为其他形式能源,减少了辐射能中直接转换为热能的能量,即减少了太阳辐射对城市热岛现象的影响。

5、发展“生态隔热”建筑表皮

建筑节能技术通常使用白色或浅色处理建筑表面的“反射隔热”、增大建筑围护结构的热阻的“热阻隔热”、采用人工材料构造的遮阳设施遮挡太阳辐射的“遮阳隔热”等,都是将太阳辐射热直接转移到室外,在满足建筑室内热舒适与建筑节能的同时,却带来了城市热岛强度的增加。所以,目前我们应弱化热岛控制中推行反射饰面材料等常规手段,采用绿色植被、水体介质等具有生态要素的复合体,将其置于建筑表面构成生态建筑表皮,将吸收的太阳辐射热经过物理、生化反应之后,通过蒸腾作用以水分蒸发方式散热。这样,就可以降低建筑表皮对周围环境的太阳辐射反射和热量转移,从根本上改善了建筑外部的热环境,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6、规范城市交通系统

提倡公共交通,控制私人小汽车数量,逐步用清洁液化气取代石油作为城市公交车和出租车的主燃料。目前,国外已研制出以电力作为机动车动力的新技术,这将对城市热岛及城市气候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城市大量交通进行有层次的划分,对车辆进行分流,促进城市大量集聚的热量、温室气体以及悬浮颗粒物分散,减少尘罩作用,降低热岛效应。

四、研究现状与建议

1.热岛效应的研究现状

多年来,众多学者对城市热岛现象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国内外不少学者根据观测资料分析指出了城市温度场及城市热岛强度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城市热岛强度与某些因子的相关模式。论文参考网。不少学者对城市能量平衡中的一些物理过程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取得一些有益的成果。近几年来我国研究人员从城市的人口密度、绿地数量和分布、建成区面积、人为热、大气污染、地形等方面研究了城市热岛的范围、强度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也针对城市热场分布与土地利用、覆被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

常规的城市热岛研究以监测为主,根据监测结果分析影响城市温度场及城市热岛强度的因素。常规监测方法采用线路观测和定点观测相结合,由于观测不可能同步进行,观测点位的密度不高,这种方法不能全面、同步地反映地面热辐射状况。而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能有效、全面地探测到下垫面的温度特征,周期性、动态地监测城市热环境变化趋势,是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手段。常用的热红外遥感技术有气象卫星NOAA AVHRR、陆地卫星(Landsat)TM等。相比气象卫星NOAA AVHRR 地面分辨率(1 km ×1 km),陆地卫星(Landsat) TM6 具有120 m ×120 m 的地面分辨率,对于要求精确分析的区域,TM6 是较好的选择。此外,日本九州大学城市与建筑环境实验室开发的城市热岛模拟软件——AU SSSM TOOL , 可对典型区域的热环境进行模拟,对城市的合理规划提供参考。论文参考网。

2.几点建议

首先,热岛效应的研究应从基础资料的调研、收集入手,实地监测城市不同地区热流方向及大小,对建筑气候小区进行划分。其次,在城市不同地区、不同建筑条件下,尤其是热岛现象显著地区建立监测站,进行测量,获得城市重点地区热岛现象的变化模式。这些实地监测数据对当地城市和建筑气候小区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和修订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根据实测数值,可以建立当地建筑和城市环境的能量平衡模型,包括建立模拟当地的城市气候小区、城市下垫面层、人工排热与热岛效应之间的有机联系模型。

五、结语

21世纪环境和能源问题影响着城市形态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热岛效应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亟待解决。通过对热岛效应的研究,把握城市热效应分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对促进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柯西不等式的研究及其应用论文

分析:柯西不等式在求某些函数最值中和证明某些不等式时是经常使用的理论根据,我们在教学中应给予极大的重视。巧拆常数证不等式例:设a、b、c为正数且互不相等。求证:2/(a+b)+2/(b+c)+2/(c+a)>9/(a+b+c) ∵a 、b 、c 均为正数∴为证结论正确,只需证:2(a+b+c)[1/(a+b)+1/(b+c)+1/(c+a)]>9 而2(a+b+c)=(a+b)+(a+c)+(c+b)又9=(1+1+1)^2∴只需证:2(a+b+c)[1/(a+b)+1/(b+c)+1/(c+a)]=[(a+b)+(a+c)+(b+c)][1/(a+b)+1/(b+c)+1/(c+a)]≥(1+1+1)^2=9又a、b 、c互不相等,故等号成立条件无法满足∴原不等式成立求某些函数最值例:求函数y=3√(x-5)+4√(9-x)的最大值。注:“√”表示平方根。 函数的定义域为[5, 9],y>0y=3√(x-5)+4√(9-x)≤√(3^2+4^2)×√{ [√(x-5)] ^2 + [√(9-x)] ^2 }=5×2=10函数在且仅在4√(x-5)=3√(9-x),即x=时取到。以上只是柯西不等式的部分示例。更多示例请参考有关文献。[编辑本段]【柯西简介】柯西(Cauchy, Augustin-Louis, 1789-1857),法国数学家,8月21日生于巴黎,他的父亲路易·弗朗索瓦·柯西是法国波旁王朝的官员,在法国动荡的政治漩涡中一直担任公职。由于家庭的原因,柯西本人属于拥护波旁王朝的正统派,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在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功底是相当深厚的,很多数学的定理、公式都以他的名字来称呼,如柯西不等式、柯西积分公式。在数学写作上,他被认为在数量上仅次于欧拉的人,他一生一共著作了789篇论文和几本书,以《分析教程》(1821年)和《关于定积分理论的报告》(1827年)最为著名。不过并不是他所有的创作质量都很高,因此他还曾被人批评“高产而轻率”,这点倒是与数学王子相反。据说,法国科学院《会刊》创刊的时候,由于柯西的作品实在太多,以致于科学院要负担很大的印刷费用,超出科学院的预算,因此,科学院后来规定论文最长的只能够到四页。柯西较长的论文因而只得投稿到其它地方。柯西在代数学、几何学、误差理论以及天体力学、光学、弹性力学诸方面都有出色的工作。特别是,他弄清了弹性理论的基本数学结构,为弹性力学奠定了严格的理论基础

额 可以看一下中等数学2008年第12期和2009年第一期

晕,柯西不等式属于数学里面的一个基础知识,这哪有什么应用前景,研究现状

柯西不等式证明写法如下:

柯西不等式是由大数学家柯西(Cauchy)在研究数学分析中的“流数”问题时得到的。但从历史的角度讲,该不等式应称作Cauchy-Buniakowsky-Schwarz不等式【柯西-布尼亚科夫斯基-施瓦茨不等式】因为,正是后两位数学家彼此独立地在积分学中推而广之,才将这一不等式应用到近乎完善的地步。

相关信息:

柯西不等式是由柯西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个不等式,其在解决不等式证明的有关问题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所以在高等数学提升中与研究中非常重要,是高等数学研究内容之一。

据说,法国科学院《会刊》创刊的时候,由于柯西的作品实在太多,以致于科学院要负担很大的印刷费用,超出科学院的预算,因此,科学院后来规定论文最长的只能够到四页。柯西较长的论文因而只得投稿到其它地方。

磁阻效应的研究论文

结果分析与问题讨论

管惟炎主要从事低温物理与超导的研究,与他人合著有《超导电性》(一、二)、《超导研究75年》,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从事强磁场超导材料和超导磁体的研究,60年代以来在中国首先倡导并进行强磁场超导材料与超导磁体的研制,与国内若干研究单位、高校、工厂合作,先后研制了几种具有国际水平的国产超导材料。又从事有关超导材料的基础研究,解决了第二类超导体临界场与临界电流的起源问题,发明了一种测量强场超导材料临界特性的新方法,验证了超导体的相变热力学关系式。研究发现了超导体在磁场中转变时的负磁阻效应,在SrTiO3和ZrO2衬底上分别达到5×106安/厘米2和106安/厘米2的电流密度,在单晶硅衬底上取得居国际先进水平的84KYBaCuO薄膜。 管惟炎是多次国际科研规划凝态物理计划的起草人并主持过该项计划的会议,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凝态物理的主编,对推动我国高温超导研究及同步辐射加速器的建设有重要贡献。 主要从事高温超导研究。目前国内超导研究集中的单位如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大、北大及冶金部门的团队均是当年经低温超导研究中培养出来的人员。发现了高温超导体中的离子尺寸效应(包括Tc,Tn,Pn,Rh等),薄膜中的反迈斯纳效应,磁滞回线中的鱼尾现象及超导电性与非磁性的共存现象等。其中离子尺寸效应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对高温超导的微观理论有重要启发。

巨磁阻现象是指样品的电阻在很弱的外加磁场下会具有很大的变化。法国的Albert Fert及德国的Peter Grünberg在1980年代分别独立利用铁铬多层膜技术来产生巨磁阻效应,分别产生了50%及10%的磁阻变化。到了1988年,由M. N. Baibich等人在铁铬多层膜系统中使这个系统的的电阻在2T的磁场下变为两倍,取得了重大突破。巨磁阻现象可以利用下面的模型来帮助了解。假设我们有两层磁性物质中间夹着一层非磁性物质。如果两层磁性物质的磁化方向相同,当通过一束电子自旋方向跟磁性物质相同平行的电流时,基本上电子可以容易的通过。但是如果两层磁性物质的磁化方向相反,自旋与跟第一层磁化方向平行的电子可以顺利通过第一层,却会被第二层相反磁性方向的磁性物质所散射,因此通过的电流便会减少,也就是电阻会上升。因此利用电流的升降,可以定义逻辑讯号的0与1,进而发展各式各样的磁记录系统。 MR读磁头的构造这个现象用来读取磁性记录装置特别有用,当记录数据所需的扇区随着技术的发达而越来越小而能够在单位面积下容纳更多的数据,相对的读写头也要随之缩小才能增加读取效率。但是缩小的扇区同时也表示磁场的讯号会减弱,这时便显出巨磁阻物质的重要性。因为巨磁阻物质可以将磁性方法记录的讯号,以不同的电流大小输出。尽管磁场很小,但是还是可以产生足够的电流变化。因此可以大幅提高数据储存的密度。

磁阻效应研究论文

当材料处于磁场中时,导体或半导体内的载流子将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发生偏转,在两端产生积聚电荷并产生霍尔电场。如霍尔电场作用和某一速度的载流子的洛仑兹力作用刚好抵消,那么小于或大于该速度的载流子将发生偏转,因而沿外加电场方向运动的载流子数目将减少,电阻增大,表现出横向磁阻效应。如果将图1 中a、b端短接,霍尔电场将不存在,所有电子将向a端偏转,磁阻效应更明显。通常以电阻率的相对改变量来表示磁阻的大小,即用△ρ/ρ(0)表示,其中ρ(0)为零磁场时的电阻率,设磁电阻阻值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磁场中电阻率为ρ(B),则△ρ=ρ(B)-ρ(0), 由于磁阻传感器电阻的相对变化率△R/R(0)正比于△ρ/ρ(0), 这里△R =R(B) -R(0),因此也可以用磁阻传感器电阻的相对改变量△R/R(0)来表示磁阻效应的大小。实验证明,当金属或半导体处于较弱磁场中时,一般磁阻传感器电阻相对变化率ΔR/R(0)正比于磁感应强度B的平方,而在强磁场中ΔR/R(0)与磁感应强度B呈线性函数关系。磁阻传感器的上述特性在物理学和电子学方面有着重要应用。如果半导体材料磁阻传感器处于角频率为ω的弱正弦波交流磁场中,由于磁电阻相对变化量ΔR/R(0)正比于B2,那么磁阻传感器的电阻R将随角频率2ω作周期性变化。即在弱正弦波交流磁场中磁阻传感器具有交流电倍频性能。若外界交流磁场的磁感强度B为 (1)式中, 为磁感应强度的振幅, 为角频率,t为时间。设在弱磁场中, (2)(2)式中,k为常量。假设电流恒定为 ,由(1)式和(2)式可得(3)(3)式中, 为不随时间变化的电阻值,而 为以角频率2ω作余弦变化的电阻值。因此,磁阻传感器的电阻值在弱正弦波交流磁场中,将产生倍频交流电阻值变化。由(3)式可知磁阻上的分压为 振荡频率两倍的交流电压和一直流电压的叠加。

当金属或半导体处于较弱磁场中时,一般磁阻传感器电阻相对变化率ΔR/R(0)正比于磁感应强度B的平方,而在强磁场中ΔR/R(0)与磁感应强度B呈线性关系。

磁阻效应广泛用于磁传感、磁力计、电子罗盘、位置和角度传感器、车辆探测、GPS导航、仪器仪表、磁存储(磁卡、硬盘)等领域。

磁阻器件由于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在工业、交通、仪器仪表、医疗器械、探矿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数字式罗盘、交通车辆检测、导航系统、伪钞检别、位置测量等。

磁阻效应的原理:

当半导体受到与电流方向垂直的磁场作用时,载流子会同时受到洛伦兹力与霍尔电场力,由于半导体中载流子的速度有所不同,假设速度为V0的载流子受到的洛伦兹力及霍尔电场力相互抵消,那么,这些载流子的运动方向不会偏转,而速度低于V0或高于V0的载流子的运动方向将发生偏转,导致沿电流方向的速度分量减小,电流变小,电阻增大。这种现象就是磁阻效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磁阻效应

磁阻效应(Magnetoresistance Effects)是指某些金属或半导体的电阻值随外加磁场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同霍尔效应一样,磁阻效应也是由于载流子在磁场中受到洛伦兹力而产生的。在达到稳态时,某—速度的载流子所受到的电场力与洛伦兹力相等,载流子在两端聚集产生霍尔电场,比该速度慢的载流子将向电场力方向偏转,比该速度快的载流子则向洛伦兹力方向偏转。这种偏转导致载流子的漂移路径增加。或者说,沿外加电场方向运动的载流子数减少,从而使电阻增加。这种现象称为磁阻效应。若外加磁场与外加电场垂直,称为横向磁阻效应;若外加磁场与外加电场平行,称为纵向磁阻效应。一般情况下,载流子的有效质量的驰豫时时间与方向无关,则纵向磁感强度不引起载流子偏移,因而无纵向磁阻效应

通过施加微波、压电、热、电极化、磁场等外场都有能力提高半导体的电荷分离,为光生载流子的快速分离提供所需的外部驱动力来

  • 索引序列
  • 研究柯立芝效应的论文
  • 论文研究效应
  • 柯西不等式的研究及其应用论文
  • 磁阻效应的研究论文
  • 磁阻效应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