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收获杂志历任主编

收获杂志历任主编

发布时间:

收获杂志历任主编

巴金(1904—2005年10月17日),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新时期之后历任多届作协主席,可谓德高望重。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自然情况: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丛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名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1904年11月25日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祖父李镛、父亲李道河,均做过满清官员。巴金排行第四。1909年5岁的巴金进私塾认字。16岁时,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期间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革命刊物和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等外国作品。192 1年参加编辑《半月》刊,组织“均社”,参加些革命性的社会活动。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新诗《被虐者的哭声》、散文《可爱的人》等。翻译俄国作家迦尔洵的小说《信号》,这是他第一篇译作。1923年春,离开四川赴上海,在上海南洋中学念了半年书,考入南京 东南大学附中。1927年1月赴法国留学。1928年12月,归国回到上海,是年翻译的《托尔斯泰论》载于《东方杂志》,首次署名巴金。1929至1933年辗转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出版《家》、《雾》、《雨》等代表作品,译完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等。1934年底赴日本。1935年4月6日,住处被日本警方搜查,并被带到神田区警察署拘留14个小时。同年8月,由日本回国,任上海文化生活社总编辑。1936年10月初,与鲁迅、郭沫若等21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7月,抗战爆发,与茅盾编《呐喊》;后上海陷落,辗转武汉、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完成《春》、《秋》等大量作品。1944年5月,在贵阳与萧珊(原名陈蕴珍,1917生,浙江宁波人)结婚。1949年6月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文联常务委员和文协(后改为作协)常务理事。9月,在京参加政协会议,当选政协委员。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参加天安门城楼观礼。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1972年,巴金夫人萧珊病逝。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推荐于 2017-11-26查看全部9个回答回收黄金_今日金价529/克!_欢迎咨询了解根据文中提到的巴金为您推荐深圳黄金回收【金悦福】正规连锁门店;大量回收黄金首饰,回收金条金币,回收旧金首饰999金回收,足金回收,正规回收,安全交易更放心!广回收金_在线咨询报价!正规公司!根据文中提到的巴金为您推荐回收金_咨询深圳【嘉福】连锁门店,大量回收闲置黄金,首饰回收,999金条金币回收立即变现连锁门店,宝安南山罗湖龙华均有分店!诚信企业,回收更放心!_在线咨询广告 3条评论樱花梦盛开1

巴金(1904—2005年10月17日),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新时期之后历任多届作协主席,可谓德高望重。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自然情况: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丛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名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1904年11月25日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祖父李镛、父亲李道河,均做过满清官员。巴金排行第四。1909年5岁的巴金进私塾认字。16岁时,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期间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革命刊物和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等外国作品。192 1年参加编辑《半月》刊,组织“均社”,参加些革命性的社会活动。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新诗《被虐者的哭声》、散文《可爱的人》等。翻译俄国作家迦尔洵的小说《信号》,这是他第一篇译作。1923年春,离开四川赴上海,在上海南洋中学念了半年书,考入南京 东南大学附中。1927年1月赴法国留学。1928年12月,归国回到上海,是年翻译的《托尔斯泰论》载于《东方杂志》,首次署名巴金。1929至1933年辗转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出版《家》、《雾》、《雨》等代表作品,译完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等。1934年底赴日本。1935年4月6日,住处被日本警方搜查,并被带到神田区警察署拘留14个小时。同年8月,由日本回国,任上海文化生活社总编辑。1936年10月初,与鲁迅、郭沫若等21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7月,抗战爆发,与茅盾编《呐喊》;后上海陷落,辗转武汉、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完成《春》、《秋》等大量作品。1944年5月,在贵阳与萧珊(原名陈蕴珍,1917生,浙江宁波人)结婚。1949年6月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文联常务委员和文协(后改为作协)常务理事。9月,在京参加政协会议,当选政协委员。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参加天安门城楼观礼。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1972年,巴金夫人萧珊病逝。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汉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1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 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代表,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届、二届、三届、四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代表作《家》《春》《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求学期间参加了反封建的进步刊物《半月社》活动。1927年旅法在巴黎读书并开始了文学创作。次年回国从事文学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救亡工作,和鲁迅有了交往。抗日战争爆发后,和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文学桂冠:1982年 获意大利国际但丁奖 1983年 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 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5年 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 1990年 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 2001年 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主要著作: 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5集)。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elle杂志历任主编

是Elle!!

前elle主编晓雪丈夫是闻晓阳。根据公开信息查询,前elle主编晓雪丈夫是闻晓阳。晓雪,女,汉族,1970年9月17日出生于北京,曾任《ELLE世界时装之苑》主编,2019年12月30日更新了一张手抱创刊号的照片并感慨发文宣布自己正式离职的消息,众多艺人纷纷祝福。

因为他可能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想要休息一段时间,或者不太喜欢在这个公司了,所以选择跳槽。

ELLA是she的成员我想您打错了应该是ELLE法国时尚杂志:ELLEELLE也是一本专注于时尚、美容、生活品味的女性杂志 法国1945年创刊,国际版本达70份的惊人扩充能力,代表着法国桦榭集团的最强实力。相对于VOGUE与Bazaar的较年轻作风,以及贴近时下年轻女性的时尚需求,加上“女性都向年轻看齐”的心理暗合自然法则,ELLE全球开花的经济效益策略正日见其影响力。 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ELLE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时尚品牌。ELLE是一本专注于时尚、美容、生活品味的女性杂志,1945年创刊于法国,1988年进驻中国,ELLE杂志全球36个国家发行,拥有超过2000万忠实读者。 ELLE杂志在世界各地月销量为5百万本,并且早在1985年就超过法国的界限成为领导世界时尚的杂志。Helene Lazareff的最初目标是创造一个主要是时装、美容和生活的女性周刊,提供一个时代,前瞻性的、可供选择的潮流出版物,让ELLE杂志成为新的、有希望的、有前途的时装产业。 今天,ELLE已经超出时尚杂志的范畴,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时尚品牌。目前全球超过 150 个版权商, 和250产品种类.它代表女性——自信的、有活力的、有魄力的、活泼的、好奇的、有魅力的、自由的形象。 通过对时尚流行趋势的精确分析、传播、选择,ELLE不仅拥有全世界的时尚读者,更在产品形象上形成独一无二的风格。世界时装之苑-ELLE中文版1988年,ELLE杂志进入中国,ELLE中文版《世界时装之苑——ELLE》成功创刊,成为首家获得官方正式许可在中国国内发行的国际性杂志。创刊15年来,《世界时装之苑——ELLE》广受中国年轻白领女性的青睐,并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登陆中国的首选媒体。2003年,《世界时装之苑——ELLE》在全国的发行量更高达348,738册,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占据总发行量的。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权威高档女性生活杂志,《世界时装之苑——ELLE》每月拥有超过150万的读者群;同时,ELLE是全国第一家建立读者俱乐部的杂志,目前的忠实会员已经超过26万。 遵循ELLE杂志全球的编辑理念,我们要激发读者的灵感和欲望,鼓励她们注重自身并发展自我独特的个性。因此,我们从不对流行妄加评论,而是将国内外最新的流行动态加以整理诠释,以最个性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遐想空间。与此同时,我们亦会提供启发性的建设性意见,让读者将自己的美丽和自信发挥及至。不管是时装、美容,还是其他有关生活和人物介绍,都充分体现了《世界时装之苑——ELLE》的定位思想,也就是ELLE首创并一贯倡导的ELLE 3S:“Sexy, Spirited and Stylish”(性感迷人,真我率性和品位高雅)。 《世界时装之苑——ELLE》一直很注重通过研究读者、研究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对杂志本身做一定的调整,从而让读者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从2001年起,我们杂志尝试从各个层面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从编辑内容方面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和本地化素材,同时也进一步为读者开辟新的视野和与国际品牌接触的机会。通过杂志定期提供会员的礼品和举办各种联谊活动等,《世界时装之苑——ELLE》的读者不仅能了解最新的流行趋势,也能亲身体验和使用各种新产品。2001年3月,《世界时装之苑——ELLE》建立了Elle中文网站,越来越多的人能通过点击这一平台获得我们精心整合的相关女性话题的信息。目前,网站的月浏览率超过200万人次,月新增浏览用户19万人次,网站会员也已经超过12万。 《世界时装之苑——ELLE》读者是积极乐观的现代女性。她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决定自己生活的方向。她们敏锐,富有创新意识并对新鲜事物充满着激情。年轻富有的她们向往最好的生活品质,并敢于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同时,她们是高消费的一族,在经济和社会上的独立让她们尽情地追求快乐和享受高档生活;喜欢名牌和昂贵的产品,并乐于因自己的品位和女性气质而引人注目。

收获杂志历年

收获杂志买月刊好。月刊时效性强,本月发生的事情,能够及时来了解。季刊等待周期太长,比月刊晚两个月,月刊发行的要比季刊发行的会早见刊。《收获》是1957年7月创办于的一份大型文学双月刊,创办人为巴金和靳以。该杂志以刊登中长篇小说为主,2007年的发行量是万。

《收获》是1957年7月创办的一份大型文学双月刊,创办人为巴金和靳以。老作家当中,像冯骥才、王蒙,重要的作品都在《收获》上发表。余华、苏童、王安忆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品都是在《收获》上发表的。几代文人几乎都跟《收获》有关系。《收获》双月刊在文坛的地位举足轻重,当代作家们也都以作品在《收获》上发表为荣。节目开始的时候,苏童说自己最初在《收获》上发表作品是在1985年,发表了《青石与河流》,还冲1987年才开始在《收获》上发表作品的余华嘚瑟:“这你就不知道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我在岛屿读书|中国石子精神——我是一颗石子群体画像中的石子

中国石子精神——我是一颗石子群体画像中的石子

#余华回忆巴金:他庇荫了我们这代人#

编辑寄语:海南分界洲岛的一个小岛屿上,《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与作家余华、苏童、西川在演员、抖音旅游达人房琪的相伴下神侃“我在岛屿读书”,很有玩趣。笔者已被他们带入……

余华:巴金庇护了我们这代人。

笔者:是的,那一段历史正是文学凿开石缝发芽的时候,非常娇嫩,仍经不起“社会”的风吹雨打,作为中国文学泰斗级大师的巴金庇护着幼苗们的成长。

《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语录:

房琪:编辑和作家之间的区别

程永新:编辑就是一个欣赏的过程,然后才是审美。编辑就是一个欣赏的过程,编辑就是审美。编辑是一个作品的一面镜子。一个对头的修改,就如雕刻玉石上微微瑕疵的巨匠,可修改成一个好的作家出来。

#《收获》主编谈余华作品轰动全国#

主体文题记:那些翻过去的岁月,就像路边的石子东一颗,西一颗,平凡、普通,却异常地硬扎,就像某一个群体的人们。

尽管岁月的风沙,总是和它较量,却从未看到它被征服,这就是石子。它们是天上巨星成活在大地的陨石。

那颗风餐露宿的石子啊,依然在路边等待,在路边观望,那些隐去的记忆,想着想着会心花怒放一番,或想着想着嘴角会露出娃娃般天真的萌笑,石子憨憨的模样就是这样写成的。

01.

路边的石子

路边的石子呀,每天过着将岁月煮成细碎耐嚼的日子。

将仰望天空的云彩化作斑斓的回忆,变幻着季节回播着年轮记痕,就这么一圈一圈一轮一轮地闪过又打住,打住又定格,有

时候很渺小,有时候很脆弱,有时候也无限的光荣……

瞪着眼睛的张望,有时候瞳孔冲着血,有时候瞳孔含着泪。

其实啊,那些珍贵的东西,就是那么一丁丁,就是那么一段段。渺小或者辉煌,都在瞳孔的收缩与扩张之间鼓捣着人生。有的时候被别人照亮,更多的时候点亮别人。

石子啊最耐得住沉默,也最经得起打磨,那些闪光的部分和那些暗淡的部分。可以沉于沙丘,也可以飞上房檐。

沉于泥土,它让基石变得坚固夯实,让大厦坚挺屹立经得起岁月的洗礼。

02.

石子啊,它就是一颗普通的石子,非常平凡,却异常地硬扎

默默无闻待在路边的石子呀,经得起风沙的冲洗,耐得住霜雪的“拷问”。不管被懵懂的顽童揣在兜里,或者被好事之徒抡起一脚踢飞,石子毫无怨言或者计较。

是的,它就是一颗顽萌不化的石子。它就是铁石心肠的石子。

但是你不能过分,它的铁石心肠是一种意志,是一种信仰。

它就是一颗石子,就是单单纯纯、简简单单的一颗石子,它看到娇嫩的太阳脸上会泛起红晕,它见着鹅蛋脸儿的月亮会如羞答答的玫瑰。

03.

石子啊,就是一颗“石”心,不过惹毛了它,它就会像嘎子弹弓中的石子,打得坏人皮开肉绽,它就会像上甘岭上的石子砸得鬼子脑袋开花

04.

这样的石子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人们啊只要稍微留神,就能见着一些和普通人一样在公交车上让座的石子,在列车上突然会有伸出的一只手帮你拿下行李。

不要问石子年龄的大小,不要看它是青年才俊还是日落黄昏的大叔,他们总会在大街上帮助你,他们总会在排队中给老人或者一个孕妇或者小孩“空”出一个让“后来居上”的空位。

05.

这就是石子,遍布大江南北的石子。

你只要稍微观察,一不留神你就会在网上碰着一个,它对你的言行表示质疑,它对你的过激行为会发出怒吼,他是一颗普通的石子,它厌恶奸细,它厌恶歪风……

你准能在熟悉的场合下见着这些不明身份的石子,它们七零八落地散落在人世间各个环节,散落在大江南北的大街小巷,它们总是在不是风景线上成为风景,它们总是在黑暗的时候变成星光。#媒体人周刊#

他们就是那些绿色山头上下来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子”。

他们是植入凡尘中星星,他们就是布满中国大地的星座,他们就是新时代的默默无闻地褪去的服装颜色的最可爱的人。

他们普通,却依然硬扎,从不变色。

(注:它字——本文用它代替“他”字)

大作家们也攀比,余华、苏童互怼:我在《收获》上就是比你强

#我在岛屿读书#

《收获》是1957年7月创办的一份大型文学双月刊,创办人为巴金和靳以。该杂志摒弃广告手段、坚持纯文学立场,风格质朴清雅,以刊载中、长、短篇小说为主,同时选登部分话剧、电影文学剧本、报告文学、笔记、特辑采访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杂志,文学界殿堂级刊物。

当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几乎都在《收获》上发表过作品。老作家当中,像冯骥才、王蒙,重要的作品都在《收获》上发表。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冯骥才的《啊!》、《神鞭》等,一发表就轰动了文坛。文革前,老舍的《茶馆》、柳青的《创业史》、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也都是在《收获》上发表的,整整影响了一代人的作品。改革开放后的一批作家,像张抗抗的作品、谌容的《人到中年》、张洁的《方舟》、邓友梅的《烟壶》、陆文夫的《美食家》、叶辛的《磋砣岁月》、德兰的《求》等。余华、苏童、王安忆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品都是在《收获》上发表的。几代文人几乎都跟《收获》有关系。所以,陈村说:“《收获》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写本。”

《收获》双月刊在文坛的地位举足轻重,当代作家们也都以作品在《收获》上发表为荣。这不,在“我在岛屿读书”节目中,苏童和余华两位年过半百的大作家,竟像幼儿园的小朋友显摆谁得的小红花更多似的,互相拉踩对方以显示自己更得《收获》的青睐!令屏幕前的我,他们的读者和崇拜者,哭笑不得。

本期节目请来了《收获》的主编,著名的编辑家、作家程永新,话题自然而然地就聊到了《收获》的创刊及发展史。谈到自己在《收获》上发表的作品,余华无比自豪地说:“当时我写《许三观卖血记》的时候,跟程永新说我一年要在《收获》上发六个短篇,一期一个。程永新说《收获》没这样的规矩。我说那你创建一个规矩不就行了吗!”

这番话可不是谁都有资格说的,余华这么说肯定是有倚仗有底气的,那时的他满腹才华成竹在胸。以致主编程永新真的就为他破了例,与副主编李小林商议后决定可以让他一年发六个短篇,不过要分两期发,一期三篇。这在《收获》上是史无前例的,可以想见如果余华真的一年就在《收获》上发六个短篇,将会产生多么爆炸性的影响!

可惜,余华并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回忆过往余华无限感慨又带遗憾地说:“一年发六个短篇,那待遇可比你高多了!”说到最后一句的时候,余华对着苏童激动地皱着眉头梗着脖子,好像要跟苏童决斗似的!可见这件事确实让余华耿耿于怀,太真实了。

书屋里响起了一阵哈哈的笑声,苏童不紧不慢地怼了余华一句:“那你没有啊,那时候还是我开创了嘛,一期发两个短篇嘛。”苏童说的是他于《收获》1996年第三期上发表的《红桃Q》和《新天仙配》。语气轻松略显嘚瑟,眼神放光略带狡黠,但说的是事实余华也无从反驳,大有一种“看不惯我又怎么样,你又干不掉我”的意味!真是可气又可爱!

面对老友四两拨千斤似的压制,余华只能无奈地假设:“我当时如果不把《许三观卖血记》写成长篇的话,我就可以一年发六个短篇,那肯定就更开创了是吧!”一句话不光逗笑了书屋里的大作家们,也让我忍不住笑出了声,余华可真是个老机灵鬼儿!俗话说吵架也要有理有据,你这是没理也要辩三分啊!

程永新报来分界书屋里准备的历年《收获》杂志,大家一边翻看泛黄的书页,一边回忆杂志的发展史,静谧而神圣。忽然,“什么1985年发的,1986年!”严肃的氛围就这么被因激动而拔高了嗓门儿的余华给打破了!节目开始的时候,苏童说自己最初在《收获》上发表作品是在1985年,发表了《青石与河流》,还冲1987年才开始在《收获》上发表作品的余华嘚瑟:“这你就不知道了吧!”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面对余华手上的铁证——1986年的《收获》,苏童好似自言自语般地说:“难道不是1985年吗?”弱弱地语气暴露了他的不确定。余华又掷地有声地回怼:“1986年!1985年怎么发得了你的作品?”语气坚定语调高昂,那神气的模样和开屏的孔雀没什么两样。颇有一种可算让我揪住了你的小辫子的架势!这场景只让人怀疑:“这俩货真的是享誉文坛的大作家吗,确定不是猴子变的?真是幼稚得可爱!”

翻到1995年的《收获》,第一期有余华的《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第二期有余华的《他们的儿子》,第六期有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大诗人西川赞叹:“你简直就是个【获霸】”

面对这么直白的赞美,我以为余华会谦虚几句,再不然就冲着苏童嘚瑟几句。没成想他仍然对没能同期多发作品耿耿于怀:“没有破苏童的记录。”看来在这件事上,余华还是挺较真儿的。

在读者看来,余华也好,苏童也好,他们都是怀着赤子之心、挥洒满腔热忱、用生命创作的大作家。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作品,即使在文学史上作家简介里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经历,也从未走近过他们现实的人生。通过这个节目,我看到了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是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欲望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可以严肃严谨如夫子,也可以跳脱活泼如少年。他们可以深沉深邃像老者,也可以幼稚可爱似孩童。真真是一群秒人!

《收获》是在1957年由巴金和靳以创办的。它是1949年后中国第一本大型的文学双月刊。创刊之后,具体的事情多由靳以来做。巴金就是组稿,当然他自己也是作家。他对杂志的支持非常大。后来,杂志曾一度停刊,那是在3年自然灾害的时候,1960年代初,整个国家情况都非常困难。再后来,杂志复刊,办了几年又到了文革,再度停刊。到了1979年,《收获》复刊。2011年3月,《收获》杂志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当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几乎都跟《收获》有关系。老作家当中,像冯骥才、王蒙,重要的作品都在《收获》上发表。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冯骥才的《啊!》、《神鞭》,还有从维熙、张一弓等。文革前,老舍的《茶馆》、柳青的《创业史》、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也都是在《收获》上发表的,那也是整整影响了一代人的作品。1979年之后的一批作家,像张抗抗的作品、谌容的《人到中年》、张洁的《方舟》、邓友梅的《烟壶》、陆文夫的《美食家》、叶辛的《磋砣岁月》、德兰的《求》等。余华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品都是在《收获》上发表的,苏童、王安忆也是。几代人几乎都跟《收获》有关系。所以,陈村说,它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写本。

《收获》杂志

《收获》文学价值不言而喻,独领风骚,实不为过。

《收获》是1957年7月创办于的一份大型文学双月刊,创办人为巴金和靳以。该杂志以刊登中长篇小说为主,2007年的发行量是万。还有每年两期的长篇小说增刊,每期刊登若干部长篇小说,发行量也在七八万份。

《收获》是中国著名文学杂志,以坚持纯文学立场,摒弃广告手段而为文人和世人瞩目。风格质朴清雅,以刊载中、长、短篇小说为主,同时选登部分话剧、电影文学剧本、报告文学、笔记、特辑采访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杂志。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现代作家。

1936年,巴金与上海爱国女学校学生陈蕴珍(萧珊)结识。1938年7月,萧珊高中毕业后追随巴金来到广州。1944年,与巴金在花溪结婚。1945年,女儿李小林出生。1972年,萧珊因患癌症去世。

是。杂志《收获》是1957年7月创办于的一份大型文学双月刊,创办人为巴金和靳以,包含春夏秋冬四卷,是合订本,《收获》是中国著名文学杂志,以坚持纯文学立场,摒弃广告手段而为文人和世人瞩目。

收获杂志包括长篇小说春夏秋冬。根据查询相关信息资料,《收获》每年都有春夏秋冬四卷,其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而且杂志内容是以读评结合进行展示,长期阅读可以在提高文学素养与文笔能力。

半月谈杂志历任总编

新华社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是中国最大的新闻信息采集和发布中心。

社长:田聪明,总编辑:南振中,副社长:何平、马胜荣、鲁炜、崔济哲,纪检组长:李洪峰,秘书长:张锦,副秘书长:姚光,总编室副总编辑:俱孟军、夏林、刘江、周树春、彭树杰。

新华社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创建于1931年11月,1937年改现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新华社的规模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展,目前正在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而奋斗。

全社从事新闻报道、经营管理和技术工作的职工逾万人。

新华社总社设在中国首都北京。

全社的新闻采集和处理系统由总社、国内分社、国外分社三部分组成。

总社除总编辑室外,还设有国内新闻编辑部、国际新闻编辑部、对外新闻编辑部、体育新闻编辑部、新闻摄影编辑部、音像新闻编辑部、参考新闻编辑部、新闻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

在国内除台湾省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设有33个分社,在50多个大中城市设有支社或记者站;在海外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社。

同时,分别在香港、墨西哥城、内罗毕、开罗、巴黎设有亚太、拉美、非洲、中东及法语地区等五个可以直接向国外发稿的总分社。

新华社拥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网络等多渠道、多功能、多层次、多手段的新闻报道和发布体系。

在国内,每天通过专线分别向中央、省市、地县、晚报、专业报和电台、电视台播发各类新闻信息稿件,用中、英、法、西、俄、阿、葡7种文字24小时不间断的向世界各地提供各类新闻信息,总字数为400多万字。

目前,新华社已在海内外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新闻信息用户网络,并与近百个国家的通讯社或新闻机构签订了新闻交换合作协议。

成立于1993年的新华社音像中心,为各级电视台和广大音像制品订户提供多品种的新闻、专题类节目。

新华社编辑出版20多种报刊,包括《新华每日电讯》(日报)、《新华社外文电讯稿》(英、法、西、阿、俄)、《参考消息》(日报)、《经济参考报》(日报)、《中国证券报》 (日报)、《上海证券报》(日报)、《了望》(周刊)、《半月谈》 (半月刊)、《环球》(半月刊)、《中国记者》(月刊)、《 摄影世界》(月刊)、《证券投资》(周二刊)、《农村大世界》(月刊)、《中国图片》(季刊)、《中国年鉴》(中、英文版)等。

其中《参考消息》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半月谈》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

新华社所属的新华出版社每年出版以新闻和时事政治为主的各类图书400余种。

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新华社的通讯技术已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包括文字编辑、图片处理、新闻通讯、经济信息、资料检索等10多个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拥有包括卫星通讯和互联网在内的传输网络,卫星通讯传输网络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香港、纽约、巴黎、伦敦为转发中心,覆盖全国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通信体系。

近几年来,新华社的经营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新华社所属的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新闻发展公司、中国广告联合总公司、中国图片社、环球公共关系公司、杭州国际公共关系公司等,在国内同行业中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华社还设有新闻研究所、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中国新闻学院等部门,致力于新闻业务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根据中国 *** 的授权,从1996年开始,新华社又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对外国通讯社及其所属信息机构在中国境内发布经济信息进行归口管理。

新华网news是新华社主办的新闻网站,有“网上国家队”的称号,是中国最大的专业新闻网站。

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邮政编码:100803

电话:

半月谈里半月评论中的苏北是一位作家,这里给出详细介绍: 苏北(1962—— )著名作家、汪曾祺研究专家。学名陈立新,安徽天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起,先后任农行来安县支行半塔营业所出纳员、审计稽查员;农行来安县水口营业所稽查员;农行天长市支行稽查员;农行天长市支行办公室秘书;中国农业银行《金潮》杂志编辑;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城乡金融报》编辑、记者、副刊部主任;《中国城乡金融报》安徽记者站记者、2001年任站长(副处级);农行安徽省分行办公室主任科员;2002年任农行安徽省分行办公室副主任、宣传部副部长、记者站站长;安徽农村金融学会副秘书长。

香港《文汇报》是一份面向香港全社会的综合性大报,零售港币6元。以爱国爱港为办报宗旨,新闻报道公正翔实,及时准确;新闻内容详尽丰富,生动活泼;版面时尚,色彩艳丽,印刷精美。香港文汇报在中国内地各省市共设立包括北京新闻中心、上海新闻中心、珠三角新闻中心在内的三十个办站机构,拥有一支敬业、勤业的专业记者队伍,其关于中国新闻的报道和评论,经常获得国内外媒体的广泛转载和高度评价。香港文汇报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除香港外,每日还在美洲、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区同步出版海外版,读者遍及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香港文汇报正在努力成为一家覆盖全球华人世界,具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华文精英媒体。香港文汇报社长王树成王树成先生,河北省平山县人,高级编辑,现任香港文汇报董事长、社长。1983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具有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生学历,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编委,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他相继担任新华社半月谈杂志记者、编辑、主编、总编辑助理,1993年升任副总编辑、总经理;1994年12月调任新华社安徽分社社长;1997年底,任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2005年底任《经济参考报》总编辑;2008年5月,担任香港文汇报董事、副社长,同年12月任现职。他还相继担任安徽省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副组长、安徽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安徽政协委员、安徽省记者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记者协会副主席、北京市老记者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海外联谊协会常务理事等。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写出百余万字的消息、通讯、特写、述评、人物专访、杂文、调查报告及报告文学等。其中一批稿件被新华社和相关部委评为全国好新闻,《我们永远需要艰苦奋斗》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辅导教材。他在新华社工作期间,相继组织和参与了国庆50周年、北京奥运会申办和筹备、抗击非典等重大战役性报道;参与过“漫游中华大地”等大型丛书的编撰,编著有《风云人物大写真》等人物通讯集和《太行山的呻吟》等报告文学作品。早在1946年,因国民党政府步步紧逼上海《文汇报》就范,报社负责人中就有人提议到香港创一新刊,这样可以桴鼓相应,互为犄角,使当局不敢轻易下手;一旦报馆真的被封,大家可以转移到香港。徐铸成力赞其议,但终因经费难筹,这件事就搁置了下来。鉴于上海馆已封,大家无事可做,何不趁此机会去香港开辟新的天地?徐铸成随即约来严宝礼、宦乡、陈虞孙商谈。大家一致同意徐先去香港与李济深见面,如愿合作,即共同出资,创办香港《文汇报》。事不宜迟,严宝礼很快托人秘密为徐铸成订好了赴港机票。临行前,徐铸成专门去了吴绍澍家一趟,问他在台湾旅游时所谈之事是否已经决定。吴恳请徐到港后务必向马叙伦、谭平山转达自己“转向”的决心。香港,徐铸成先去拜访夏衍。夏衍告诉他,非常欢迎《文汇报》来香港出版,但“色彩不宜太红”,因为港英当局对进步报刊处处刁难,《华商报》天天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文汇报》应准备顶上去;如果态度一如《华商报》,恐怕有被一网打尽之虞。翌日见到潘汉年,潘也谈了同样的看法。在和香港共产党方面的负责人接触之后,徐铸成便去拜谒李济深。他提出由双方各出10万元作开办费,创刊香港《文汇报》。李济深表示完全赞同,说由徐负责在港创办《文汇报》,影响必大。李专门留徐共进午餐,并邀来陈邵先、陈此生和梅龚彬作陪,席间就创刊计划进行了详细磋商,约定由徐、梅和二陈等四人全权筹备。此时,香港有不少上海《文汇报》时期的同人。他们逃亡到港后,生活无着,不少人依靠领取由夏衍等募集的救济金糊口,然后才各自找到临时性的工作。大家闻听徐铸成抵港有出版《文汇报》之意,就约集起来开酒会欢迎,表示一旦报纸创刊,即辞去现有工作,重回报馆效力。正在香港办《大公报》的胡政之也宴请昔日的部下、今日的竞争对手徐铸成。徐对香港《大公报》一反该报之中立传统,称共军为“匪军”、中共为“匪党”深为骇异,只是当着胡政之和一帮朋友的面不便言说。酒过三巡后,胡政之笑着说:“铸成,欢迎你来港恢复《文汇报》,大家热闹些。”徐知道这是在试探自己,就虚晃一枪说:“此来仅为访友。办报,谈何容易。胡先生清楚《文汇报》底子薄,要在香港办一报馆,哪有此力量?”在孟秋江的引荐下,徐铸成还拜访了沈钧儒、郭沫若、章伯钧等在港民主人士。他们听说《文汇报》有来港出版的打算,都热情鼓励。在拜访谭平山、马叙伦时,徐铸成没有忘记吴绍澍的托请。谭、马二人表示一定将吴的转向意愿转告中共方面,并希望徐回沪继续向吴多做工作。诸事略有眉目之后,徐铸成即离港返沪,向严宝礼等汇报在港经过。大家都很振奋,立即着手准备相关工作。1948年5月,徐铸成正式赴港筹备创刊《文汇报》。临行前,他与黄炎培、陈叔通、包达三等三十余人在大世界附近的红棉酒家聚会,交换对于中共刚刚发出的召开新政协会议号召的意见。大家一致表示热烈拥护。经商定,香港《文汇报》由李济深任董事长(登记时用别名),蔡廷锴、虞顺懋、严宝礼、徐铸成为董事;总主笔徐铸成,总编辑马季良,副总编辑柯灵,总经理严宝礼,经理宦乡;报社设社务委员会,正、副主任由陈邵先、徐铸成分任,委员为严宝礼、陈此生、梅龚彬和马季良。领导层人事安排基本上是“民革”和原上海《文汇报》双方的组合。历时四个月的筹备,1948年9月9日,香港《文汇报》终于正式与读者见面。创办之初,报社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拮据。上海《文汇报》本来就是个穷报馆,“民革”也属初创,资金不充裕,报纸出版近半年,双方交来的股款才各有两三万元,与当初约定10万元相距甚远。由于资金拮据,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租不起像样的房子,大家只好“螺蛳壳里做道场”,局促在一幢四层小楼里。这幢房子小得不成样子,每层不到60平方米,编辑、排字、印刷、发行、食宿都挤在一起,身为总主笔的徐铸成,起初也只能住在楼梯转角处一间仅容一单身铺位的“斗室”里。徐铸成本来只负责言论,可是总经理严宝礼、经理宦乡均不能脱身来港,他只好兼管经理部事务,每天除了写社论、审稿,还要为职工生活、报纸印刷发行尤其是筹款等琐事奔波,工作强度可想而知。他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称其为自己服务新闻界60年中“最辛苦劳累之时期”。香港《文汇报》创刊前,徐铸成请郭沫若主持了一个茶会,茅盾、夏衍、侯外庐等二十多位文化学术界著名人士应邀参加。他们大多为上海《文汇报》写过文章,有的还编过副刊。郭沫若在这次茶会上,把《文汇报》当作解放战争中文化战线的一支部队,号召一切进步力量都来支持《文汇报》,并且勉励《文汇报》同人高举民主主义的旗帜奋勇前进。徐铸成邀请郭沫若主持周刊各版,郭欣然应允,并很快网罗了一批名流分任各个版面的主编:他和侯外庐主编哲学周刊,茅盾主编文学周刊,宋云彬主编青年周刊,千家驹主编经济周刊,翦伯赞主编历史周刊,孙起孟主编教育周刊。这一阵容之整齐强大,可谓一时无两。《文汇报》在香港能够“一炮打响”,这些专家主编的各具特色的高水准周刊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的港九只有80万人口,加上澳门也不过百万。不过出版的报纸却不少,仅大型日报就在10家之上,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在这样竞争激烈的报业环境下,《文汇报》竟然后来居上,一创刊即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不到半月订户就突破两万,超过了《大公报》和《华商报》,这让徐铸成和同人们备感自豪。曾任香港《文汇报》副经理的黄立文后来撰文说,1948年到1949年这一年多,“是我们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从未遇到过的如此长期持续地处于极度兴奋之中的岁月。‘号外’出版发行的频繁,可以说打破了我国报业史的纪录。革命发展带来的欢乐,在读者中引起的强烈而持久的反应,报纸威信的迅速上升,在香港,除《华商报》等一两家外,是其他任何报纸无法比拟的。每当看到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自己经手编辑的报纸或‘号外’被抢购一空的时候,我们这批原来亡命香港的报人都很引以自豪”。

苏北是半月谈副总编张正宪的笔名

  • 索引序列
  • 收获杂志历任主编
  • elle杂志历任主编
  • 收获杂志历年
  • 《收获》杂志
  • 半月谈杂志历任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