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自然辩证法与生态论文题目

自然辩证法与生态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自然辩证法与生态论文题目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可以以下内容:

[1]夏承伯.马克思生产力论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0.

[2]李坚.卢卡奇与科西克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3]杨广明.黑格尔自然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

[4]郭延龙.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

[5]崔艳英.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山西大学,2020.

[6]燕京.现代技术风险的认识论探究[D].内蒙古大学,2020.

[7]吴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科学技术思想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20.

[8]陈雅.马克思恩格斯科技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兰州大学,2020.

[9]张轩硕.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喀什大学,2020.

[10]刘燊.具身—生成认知模型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

[11]张文毓.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D].浙江工商大学,2020.

[12]王伟.《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13]郑辉荣.当代知识论中“理解”的本质与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19.

[14]王佳靖.萨特的马克思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9.

[15]黄自立.《反杜林论》的汉译传播及其对中国的哲学治思[D].,2019.

[16]黄晟鹏.“天才”概念的实在与建构[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17]韩璐.基于文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劳动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9.

[18]张静.恩格斯科学观研究[D].大理大学,2019.

[19]何剑烁.唐·伊德的技术文化观研究[D].广西大学,2019.

[20]彭志恩.物质实践世界—对马克思哲学三个基础范畴的一种理解[D].,2019.

[21]冯珊珊.近代西方热学在中国的传播(1855-1902)[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2]刘冠帅.心身问题的自然化进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3]刘力源.恩格斯思维理论的当代发展[D].吉林大学,2019.

[24]舒心心.马克思生态文明视域下沙地生态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5]秦浩.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D].渤海大学,2019.

[26]倪山川.当代科研游戏的证伪问题探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7]王娜.技术设计价值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28]万舒全.整体工程伦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29]苏杰.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0]刘韶光.恩格斯的技术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9.

1. 论机械自然观之起源2. 谁打开了潘多拉魔盒?3. 基督教与科学4. 新技术研发及应用之伦理考量5. 现场技术研发的若干问题6. 论科学精神7. 论技术异化8. 论科学迷信9. 科技发展与当代人的心理问题10. 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11. 阴阳五行学说与希腊原子论12. 李约瑟难题及其他13. 数学、逻辑方法与人类的认识14. 中西知识及人才观比较15. 论当代不可知论如果满意请选为满意回答

文章《科技的利与弊论文》正文开始>>人类跨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多少惊人的变化。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又经历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灾难。除了对高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恐慌之外,战争和疾病似乎直接将人类带到了地狱之门。 2003年SARS的流行,包括对SARS的所有猜测,都直接和人们日益关注的全球问题相关联: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对生物危害的检测、评价、监测、防范和治理的科学技术体系,是研究各种生物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技术、工程设计和设备等,防止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实验室和环境受到具有潜在传染性的物质和生物毒害物质的危害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生物安全问题至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传染病的巨大危害 传染病包括人、动物、植物传染病,尤其是人类传染病是最重要的生物安全问题,传染病仍是全球死亡病因的首位,在我国,传染病仍然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SARS的流行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另外肝炎、结核、流感等传染病每年仍在全国部分地区、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流行或暴发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 20世纪整个国际社会为禁止生物武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进入21世纪,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却已大大增加,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仍在继续研制和发展生物武器,另外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加了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以美国“炭疽事件”为标志的生物恐怖对国际安全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主任袁国勇是首位分离出冠状病毒,并发现冠状病毒变种是SARS病原的学者。SARS病毒属于RNA病毒,这种病毒的特性就是很容易与其他病毒基因进行重组,进而变成为新病毒。而且许多实验结果也显示,以这改变方式产生的新病毒,毒性会比亲代病毒更强。许多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冠状病毒,而这种病毒又很容易出现变种,极具危险性。因此,袁国勇认为SARS病毒很有潜质,成为除了天花以外制作生化武器的病原。 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 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正如目前广受关注的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环境释放后对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危害。此外,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转基因食品,基因治疗等都可能存在类似问题。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体细胞克隆人的研究使是突出一例。 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来讲,外来物种的入侵、生物资源的流失有可能给国家利益造成巨大损害。转基因生物体环境释放对生物多样性带来很大威胁。 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隐患 较其他理化实验室或其他各类实验室而言,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是一个特殊的实验室,在其中工作的每一个人以及与其接触的周围环境,都存在很高的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上的疏漏和意外事故不仅可以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也可造成环境污染和大面积人群感染。国内外实验室意外感染的事故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宰杀成千上万只实验动物,甚至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死亡。 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与和平的大命题。近年来,特别是美国“炭疽感染事件”后,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生物安全术语也经常见诸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文件,见诸于各类媒体。SARS的全球流行无疑会使全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与日俱增。1996年,我国的塑料包装用量达24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20%,特别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线、旅游景点的垃圾中塑料废弃物迅速增加。 据调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产量已达300万吨,其中废塑料约占3%,年增 长率达48%。沿海地区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达8-10%。这些废 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体积计算,已达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 由于废塑料几百年都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蚊子、苍蝇和 细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温床;若埋藏在地下,则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碍植物根 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影响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烧处理,将产生多种有毒气 体。“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 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一次性餐具的年消费量约100亿只,主要为发泡塑料制品,要禁 止生产和销售使用这些量大面广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就要开发生产其替代 用品,绿色一次性餐具由此应运而生。有关专家认为,绿色一次性餐具的开发 与生产正在成为我国新兴的环保产业。 12月中旬,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环保总局、铁道部联合召开了绿色一 次性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会上,记者采访了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 王志学以及几家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王志学说:目前我国开发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按原料种类,可分为纸 浆类、稻壳类、秸秆类和淀粉类。我国现有上百家企业生产纸制一次性餐具, 年生产能力约为30亿只。 纸餐具的原料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成本较高,且本身强度及防水抗湿 性较差,因此,它的推广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人们就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别 处,向科技要效益。如以稻壳为原料生产稻壳类餐具,我国现在有十几家这种 类型的企业,年生产能力约1.5亿只;秸秆类餐具以农作物的秸秆为主要 原料,我国目前也有十几个厂家,年生产能力达7500万只;淀粉类餐具以薯类 淀粉为主要原料,它的降解性好,回收后可做饲料。总而言之,国家对绿色一 次性餐具的研究与开发很重视,通过科技攻关、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发 展计划给予大力支持,不少企业的绿色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技术已比较成熟,具 备了产业化的基础。 武汉远东绿世界集团公司就是以淀粉为原料,进行绿色一次性餐具科技攻 关和开发,经济效益初具端倪的公司。该公司总裁苏笑海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他原来在湖北轻工学院学的是工艺美术,1984年进武汉大学读的是哲学硕士 学位,后在德国学习和工作,欧洲的环境保护对他触动很大,就萌生了回国搞 环保产业的念头。苏笑海告诉记者:我学过工艺美术,是位唯美主义者,我今 天投身绿色餐具这样的环保事业,就是发端于我对美的最初认识;而美学的延 伸,说到底也是一种哲学。 在1992年至1996年间,远东绿世界公司开发的再生纸板一次性餐具和苇浆 模塑成型餐饮具由于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生产规模一直未能扩大。1996年公 司派员考察了欧洲市场生物降解包装用品的技术情况,认为开发植物淀粉生产 全降解一次性餐具用品可能是消除“白色污染”的一种途径。1997年,由一批食 品、化学、机械专家组成,公司重点投资开发了全降解一次性餐饮用品,该项目 列入1997年度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他们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国内纸餐具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利 用国内资源丰富的红薯、玉米等淀粉为主要原料,代替了国外单一的价格较高的 土豆淀粉;在红薯淀粉原料中增加了20%的天然纤维,使餐饮具增加了明显的强 度,再运用食品膨化的加工技术使产品具有重量轻和柔软性;增加强度表面喷涂 处理及整形的设备,使生产出的餐饮用品具有防水、防油、耐热的功能等。苏笑 海做了个生动的比喻:就好比是建筑材料中的钢筋水泥,红薯淀粉是那水泥,而 切碎搅拌进去的各种干草和植物的根茎就是那钢筋,这样才能使餐具的强度明显 增强。 远东绿世界生产的以淀粉为原料的餐具产品,委托德国SGS机构参照国际食品 包装标准进行测试,盛装在摄氏100度的热水及热油二小时以上完全不变形,保 温性能优异。由于淀粉及添加剂均为天然植物原料,产品降解性能优异,经国家环 境测试中心测试表明,10天左右可降解90%以上,一个月内可以完全降解。 据介绍,由于该项目采用的是植物淀粉和植物纤维,成本较低,每一个有盖饭 盒成本为元左右,无盖饭盒及碗、盘成本为元左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远东绿世界公司拟投资亿元,兴建年产50亿双一次性筷子、35亿只各类 碗、盘、盒等产品的大型全降解绿色一次性餐具生产基地,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以 新增产值亿元,新增利税约亿元。基地的土建工程已于今年3月份动工, 已建成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如果后续资金能得到保证,预计1999年底即可达产. 苏笑海说:我们的科技优势是明显的,今后能创造的社会效益也是明显的:用淀粉 制作的一次性卫生筷子,其功能指标完全可以代替一次性木筷,仅此一项,每年即 可为国家节约木材资源近50万立方米;集团如果能达产,每年预计要使用20万吨 以上的红薯,加工成淀粉原料10万余吨,还可以使贫困地区10多万人口脱贫,促 进老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汕头绿恒实业有限公司从前几年开始,对稻壳制绿色一次性餐具进行开发,目 前也初步具备了工业化规模生产的能力,公司生产的稻壳制的一次性包装容器,特 别是提供超级市场使用的食品包装器皿等产品,已经开始试销日本、台湾、美国等 地。 绿恒公司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是将稻壳粉碎过筛,然后与几种可食性的有 机高分子粘接剂加水混合,再经冲压成型、烘干、喷涂等工艺,生产出不同形状的 盘、碗等器皿。 绿恒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纪晓鹏说:一次性餐具以稻壳为原料,不但在我国资 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它使用后可迅速在土壤里降解,可谓一举两得。 绿恒公司目前已有一条生产线在运营,其投资约为980万元,生产能力为40万 个餐具/天,目前达20万个餐具/天。年产值约为3600万元,预计投资回收期约 一年半,投资利润约在30%左右,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已通过了广东省科委组织的 技术鉴定和食品卫生部门的检验。据介绍,该公司为了更好地将产品推向市场,规 模经营,拟在近期内成立集团性公司,并且要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以期使生产 线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据科技部主持召开的绿色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介绍,1998年7月18日,温家 宝副总理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要在一年内解决长江、太湖、 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管理, 禁止乱扔垃圾;二是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三是尽快研制和批量生产替代 品。11月14日,李岚清副总理在第12次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也 提出发泡塑料餐具替代品的推广应用问题。看来,绿色一次性餐具已引起了中央领 导同志以及科技、环保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它作为一个新兴的环保产业,可谓 生而恰逢其时,现在,既需要我们能够攀登科学高峰的科技人员继续从事攻关和开 发,需要我们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和市场开拓,也需要我 们有远见卓识的金融家、风险投资家慧眼识珠,给予绿色一次性餐具的产业化以足 够的资金投入。 我国从事绿色一次性餐具开发和产业化的企业大多目前生产规模较小,抗御风 浪的能力较弱,而且其中不少是民营企业,需要政府部门给予足够的产业政策上的 支持和引导,有个较好的开局,使这个新兴的绿色环保产业能得以健康、持续地发 展.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论文题目

自然辩证法 内容提要 “理论”、“事业”和“学科” 是不同的三个概念,历史上的确 存在一种由恩格斯开创的“自然 辩证法理论”,在我国当代亦存 在一项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为领导核心的“自然辩证法事业 ”,但不存在一门“自然辩证法 学科”。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 ”不如过去景气,主要原因是缺 乏自主发展,它所应当重点发展 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社 会学和科学史四大学科均有不尽 人意之处。学科要发展需要有范 式,建立范式是学科自主发展的 前提,而不自主发展就永远不可 能有进步。 想要对自然辩证法说点什么,首 先需要说明“自然辩证法”指的 是什么,因为这个词的所指现在 并不很清楚,人们的看法也相当 不一致。 给人的印象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学 科。第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哲 学卷》把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 分支学科;第二,高等院校哲学 系设有自然辩证法专业,社科院 的哲学研究所设有自然辩证法研 究室;第三,业已存在大量自然 辩证法专业的教授、副教授,硕 士、博士,硕士导师、博士导师 ,硕士点、博士点。有理论体系 ,有编制,有专业人员,这象一 门学科。 但是,注意到如下情况问题就不 是那么简单了:第一,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还要出版《自然辩 证法百科全书》,如果比较一下 两书各自所涉及的领域,人们会 发现,《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 比《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要 大得多,它差不多是一部小型的 自然科学百科全书,就此而言, 说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分支学科 很不恰当;第二,国家教委规定 ,“自然辩证法”课是理工农医 科高等院校(硕士博士)研究生 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因此 ,不仅哲学系,而且几乎所有的 理工科院校都设有自然辩证法教 研室,这些教研室是自然辩证法 专业人员的主要所在地,但直接 任务是教“自然辩证法”这门必 修课,如果这门必修课取消,那 这些教研室全都会取消,因此, 大量专业人员的存在亦不能保证 自然辩证法作为学科的地位;第 三,作为专设职称、有授学位资 格的专业,“自然辩证法”已改 名为“科学技术哲学”。 还可以注意到,中国自然辩证法 研究会同其他学术团体不一样, 它是一个局级的事业单位,它除 了负责组织几十个领域各异的专 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外,还促进 自然科学与社会的联盟,关注现 实的社会经济问题。 除了外在形式、体制上的复杂性 外还可以注意到内容方面的复杂 多样性。一方面,无论在《中国 大百科全书》中,还是在《自然 辩证法百科全书》中,绝大部分 条目都是自然科学的,很难说哪 些条目是真正属于自然辩证法独 有的;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边 缘学科,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 ,都投奔到自然辩证法的门下, 它涉及的领域之广阔,研究的课 题之多样,堪称一绝。 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我们怎么 可以泛泛地谈论自然辩证法呢? 我想首先对“理论”、“学科” 和“事业”作一个区分。很显然 ,一个理论并不构成一门学科, 理论只能是学科中的理论,一门 学科是由许多理论组成的。中国 学术界有一些人不想作艰苦的研 究工作,却整天热衷于发现新学 科,他们因而总把出现一个新理 论说成是出现了一个新学科。他 们不懂得,学科必须有历史,有 代表人物,有经典著作,总归一 句话,必须有范式,有共同体成 员的累积性工作。把一个理论说 成一门学科是好大喜功,投机取 巧,把一个理论当成一门学科那 是误解。 一个事业也与一门学科不同。首 先它不一定是学术性事业,例如 南水北调;其次,某个学术性事 业不见得只发展一门学科,它很 可能是同时支持几门学科,例如 某些基金会;再次,即使专门支 持某个学科,它的性质也与直接 从事该学科的研究不同,例如某 学术基金会,除了资助学术外, 还要完成资金提供者要求作的有 关工作。 在我看来,有作为理论的自然辩 证法,有作为事业的自然辩证法 ,但没有作为学科的自然辩证法 。 自然辩证法首先是由恩格斯开创 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主要在《 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即 广为人知的《自然辩证法》,但 恩格斯并未为他未完成的手稿起 一个名字,因此,更准确的应用 这个名字)、《反杜林论》中加 以阐发。其主要思想是说,辩证 法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在人类思 维中起作用,自然界的发展也是 符合辩证法规律的,如果不自觉 学习辩证法,自然科学家就会走 入歧途。 我认为。自然辩证法理论中有两 个方面的内容值得研究,一是它 所描绘的自然界的发展、演化图 景,是与19世纪对机械自然观 的反动,对物理世界时间的发现 、进步进化观念的兴起一脉相承 的,它们共同酿成了20世纪自 然科学的系统观、整体观;另一 是它所强调的思辨方法在自然科 学中的重要作用,延袭了德国古 典自然哲学的路子,曾经造成了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分裂,以致科 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在我国一再 被提出来讨论。这两个方面都有 待于详细的历史研究。 自然辩证法其次是指在我国以中 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为领导核心 的一项学术事业,它有如下活动 :第一,促进联盟(自然科学与 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有许多专业委员会(什么什么哲 学委员会)实际上属于这种性质 ,主要由科学家组成;第二,研 究社会经济现实的宏观问题,如 粮食问题、农业问题,为政府出 谋划策;第三,支持与自然科学 综合研究有关的学科发展,这些 活动总起来看,是一项宏伟的事 业;特别是它使那些或是新兴的 或是力量薄弱的边缘学科、交叉 学科得以成长发展。 把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学科,意 在表明该学科由恩格斯开创,但 恩格斯所创是一个自然哲学理论 ,它是自然哲学学科漫长历史发 展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理论,它并 未开创一门新学科。而且,现今 把自然辩证法作为一个学科来对 待的人加进这个学科的很多内容 ,是恩格斯根本没有涉及的,倒 是从其他新学科中借来的。把从 各学科借来的东西拼在一起,叫 做自然辩证法学科是不合适的。 原本意义上的自然辩证法是理论 不是学科,后来在自然辩证法事 业中出现的各学术研究总起来不 是一个学科,而是多个学科的拼 接。 把开设“自然辩证法”课作为学 科存在的依据是不恰当的。作为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它主要以《 自然辩证法》为兰本进行讲授, 现在大多数学校和大多数教师为 了使课上得生动,使学生更好的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 观、认识论,往往在广泛的知识 背景中去讲授,但不能认为这广 泛的知识背景构成了一门独立的 学科。 本文所谈的“自然辩证法”,主 要指自然辩证法事业。 近些年自然辩证法事业不如过去 那么景气了,这有两个含义:其 一,过去党和政府最高领导人热 情支持,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涌 跃参加的局面已经成为过去。这 种意义上的不景气是必然的、可 以理解的,因为那时候,科学界 刚刚复苏,重视自然辩证法事业 象征着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现在 ,科技已经自主的发展起来,人 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的工作, 不可能还围在自然辩证法周围, 自然辩证法也该自主发展了。 第二种意义上的不景气恰恰是就 自然辩证法的自主发展而言的。 从自然辩证法事业所承担的三大 任务来看,自主发展意味着发展 有关的学科,但有关的学科发展 得不如人意。 首先一个问题并没有解决:自然 辩证法事业应重点发展哪些学科 ?很多人的想法是:当然是发展 自然辩证法学科! 前面说过,自然辩证法根本不是 一个学科,如何把它当学科发展 呢?一个科学共同体在一个范式 之下作累积性工作,才能推动学 科的发展,在所谓的自然辩证法 学科中,既没有范式,又没有累 积性,许多人在创体系,建范式 ,表明还处在前科学阶段。 许多人是把事业当成了学科,这 样的误会的一个后果是力图将处 在事业之中的所有项目都纳入一 个框架之内,这样形成的学科支 离破碎,无统一性,谈不上进步 。 自然辩证法不是一个学科,而是 几个学科的简称,这已经获得一 定程度的公认。教委把它改成“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研 究会把它改成“自然哲学、科学 哲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 法通讯》把它改成“科学史、科 学哲学、科学社会学”。 我相信,自然辩证法事业应重点 发展哪些学科的问题可以回答了 :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社 会学和科学史应该是自然辩证法 事业大力发展的四大学科

要是会写他们还会在这里玩百度知道回答问题,早就忙得不可开交了。就算知道也是在百度里查的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可以以下内容:

[1]夏承伯.马克思生产力论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0.

[2]李坚.卢卡奇与科西克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3]杨广明.黑格尔自然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

[4]郭延龙.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

[5]崔艳英.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山西大学,2020.

[6]燕京.现代技术风险的认识论探究[D].内蒙古大学,2020.

[7]吴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科学技术思想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20.

[8]陈雅.马克思恩格斯科技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兰州大学,2020.

[9]张轩硕.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喀什大学,2020.

[10]刘燊.具身—生成认知模型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

[11]张文毓.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D].浙江工商大学,2020.

[12]王伟.《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13]郑辉荣.当代知识论中“理解”的本质与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19.

[14]王佳靖.萨特的马克思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9.

[15]黄自立.《反杜林论》的汉译传播及其对中国的哲学治思[D].,2019.

[16]黄晟鹏.“天才”概念的实在与建构[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17]韩璐.基于文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劳动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9.

[18]张静.恩格斯科学观研究[D].大理大学,2019.

[19]何剑烁.唐·伊德的技术文化观研究[D].广西大学,2019.

[20]彭志恩.物质实践世界—对马克思哲学三个基础范畴的一种理解[D].,2019.

[21]冯珊珊.近代西方热学在中国的传播(1855-1902)[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2]刘冠帅.心身问题的自然化进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3]刘力源.恩格斯思维理论的当代发展[D].吉林大学,2019.

[24]舒心心.马克思生态文明视域下沙地生态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5]秦浩.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D].渤海大学,2019.

[26]倪山川.当代科研游戏的证伪问题探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7]王娜.技术设计价值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28]万舒全.整体工程伦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29]苏杰.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0]刘韶光.恩格斯的技术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9.

自然辩证法概论文题目

说明:题目的答案,来自,《自然辩证法概论(2006年版)》以及网站和知网论文。由于有些题目,没有找到相应的答案,只罗列了部分的内容。只供参考!一 名词解释1 科学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是人类的分门别类的学问。基本定义——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成果的绝大部分有利于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科学,应该是七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人类精神成果的科学:知识体系作为人类创造知识的活动:科学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科学:社会建制作为人类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科学生产力作为一种方法的科学: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科学文化作为人与自然的对话:科学对话2 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科技人员在科技研究过程中,在一定的已知背景知识条件下,想要达到而未能达到的科技认识的范畴。是科研主体对研究对象的已知背景知识和未知内容之间的差距的主观反映。其客观内容是科研主体关于研究对象的未知内容的欲知部分。其主观形式是用疑问句为主,有时用陈述句,祈使句等来表述的。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界定科学问题。 3 全球问题全球问题,又称世界性问题。著名学者尹希成先生认为:全球问题就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只有靠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那些迫切问题。 全球问题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逐渐暴露出来,到70、80年代则日趋尖锐,发展到今天,这些问题已是举世瞩目,而且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全球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爆炸、核弹威胁、粮食匮乏、南北差距、信仰危机、价值观念混乱等等。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型。 (1)自然问题:主要是以自然危机的形式呈现出来,其典型表现是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以及能源的逐渐枯竭。(2)社会问题:主要是以社会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类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社会内部多极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以及人类自身的愚昧所引起的。(3)精神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自身就是全球问题的重要构成,而且也是其他全球问题(自然问题、社会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它主要是通过个体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包括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性和信仰危机、精神世界的庸俗化和道德堕落,并导致各种消极行为模式在青年中扩展。三类全球问题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并日益表现出以下特点:普遍性;整体性;复杂性;深刻性;严重性。3 灵感灵感是创作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心理现象。它是一个人在对某一问题长期孜孜以求、冥思苦想之后,通过某一诱导物的启发,一种新的思路突然接通。正常人都可能出现灵感,只是水平高低不同而已,并无性质的差别。灵感具有以下特点:①它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为基础,与其他心理活动紧密相联。②它具有突发性,且消失得很快。③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新颖,甚至是独特的。④具有情绪性,灵感降临时,人的心情是紧张的、高度兴奋,甚至陷入迷狂的境地。4 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头脑中做出的假定性解释。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可能方案。 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科学假说是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它是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这一对科学假说的规定中,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科学假说具有猜测、假设的性质,还不属于被实践所验证了的科学事实;二是科学假说又不同于毫无根据的主观随意臆断,而是以已知的既定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为基础,是在这些基础上提炼出的科学问题,并在多种科学知识基础上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类比和想象等方法,形成解答问题的基本观点。正是由于立足于既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这就决定了作为科学假设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原则上的可检验性,如果不具备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有关陈述还不能称之为科学假说。5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利用可能的赢利条件,为了获得商业利益,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高效的企业运行和管理模式,推出新的产品、设计新的工艺、提出新的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和管理的过程。技术创新应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创新性,社会实践性,历史阶段性6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1)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代,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状态,发展至此,其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此时,系统中的有机体将所有有效的空间都填满,环境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热带雨林就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结构复杂,单位面积里的物种多,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环境条件,彼此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其生产力也高;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3)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人类应从自然界中受到启示,不要消极地看待生态平衡,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维护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旧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绿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态平衡是整个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条件,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四、简述题1、举例分析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我们不能为了局部利益,而失去整个社会的环境,最终是得不偿失!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要着眼于有机整体。系统整体性原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坚持整体观点,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首先,二者相互依存。 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另一方面,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也就失去其原来的意义。 其次,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最后,二者相互作用。 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协调各部分向统一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各个部分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反作用于整体,部分的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变化系统的涵义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不论其范围大小,在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征 ( 1)结构性, 就是组成系统的诸要素或部分的相互结合的方式。任何系统都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的结构性要求我们优化结构,以实现整体的最佳功能。 ( 2 )层次性, 指系统和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地位、等级和相互关系。系统的区分是具有相对性的。系统的层次性要求我们重视其动态有序性,以保持结构的相当稳定性。 ( 3)开放性, 是指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系统的开放性要求我们重视并善于利用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4)整体性, 是指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最显著的特征是整体性。 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其构成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系统的整体结构决定的新的性质和功能。系统之所以具有其要素所不具有的全新的性质和功能,是因为系统不是组成要素的机械堆积,而是有机地组织起来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产生出某种协同效应,形成了特定的结构,这样就会使系统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统一性和协同性,系统因此以结构为载体表现出整体性的功能。 2、自组织的条件,并举例分析其中之一?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了构建自组织系统需要的条件;协同论方法研究了自组织的发展动力问题;突变论研究了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路径问题;超循环理论提供了自组织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方法;分形理论则从空间结构研究了系统的演化;混沌理论从时间上描述了事物演化的历史过程。以耗散结构为例来进行说说明。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这一理论用效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如何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变化达到一定的闭值时,经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的状态。这种状态必须不断地消耗能量才能维持和保持稳定。由原来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这在孤立系统(指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系统)中,其发生的任何过程都必然是熵增。对于一个开放系统,只要有负熵的输入,系统就有可能维持它的有序结构,避免熵的增加。3、辩证思维方式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辩证思维方式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它不是封闭、静止的,它将随着社会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19世纪未、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的结果,建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这场革命彻底地改变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基础即牛顿力学。之后,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涌现出了现代宇宙学、粒子物理学、分子生物学、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等一系列在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上具有根本性变革的新学科、新理论。这些新的自然科学发现为自然界的辩证法提供了新的支撑,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方式内容。4、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从事的工作,谈谈你对工程创新的理解和体会?(1)工程活动不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工程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技术要素、人力要素、经济要素、管理要素、社会要素等多种要素的选择、综合和集成,工程创新的基本特点是集成性创新;那种仅仅把工程活动解释为单纯的“科学的应用”或“技术的应用”的观点是对工程本性的严重误解。(2)工程活动是一个过程复杂、意义重大、不可一蹴而就的创新过程,人们不但必须重视突破性的创新活动而且需要更加重视渐进性、积累性的创新活动。3)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工程,创新的特点和表现会有所不同。4)工程活动和工程创新是价值导向的过程,必须统筹考虑多方的关系和利益。工程活动不仅必须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还必须充分考虑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不考虑环境和社会效应,不充分考虑一项工程直接和间接触及的多方利益,不仅工程本身是不合理的,而且有可能因为遭遇各种阻力(例如公众的强烈反对)而导致工程失败。工程活动必须合理地统筹和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关系。目前已经有人提倡工程活动中要有公众参与,认为应该在工程活动中体现对公众的尊重和民主原则,促进多种价值观的交流,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公众通过参与而增加对工程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5、各个时代(古代、近代、现代)自然观的主要思想和特点?(1)古代朴素自然现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在古代中国、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罗马等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古代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自发、朴素、直观认识的结果.是以自然哲学的形态出现的理论认识。它以探索世界的本质和世界的发展变化为宗旨,是粗浅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思考相结合的产物。(2)近代哲学上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所谓形而上学自然观,是一种单纯用牛顿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也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部是静止不变的、互不联系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而已;没有质变,把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归于外力的推动,认为天不变,地不变,物种不变。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于是,自然界、宇宙放设想成一种不是能动的实在.而是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操纵的庞大机器。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3)现代自然辩证法。18世纪后期起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有力地冲击了近代前期产生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思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结束了旧的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统治,实现了人类自然观上的一次革命。其基本原理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中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五、论述题 1、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提醒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结合对恩格斯这段话的理解,评价“人要做大自然的主人”“人定胜天”的提法?以及我们应确立怎样的正确自然观?答:恩格斯的话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界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应该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人要做大自然的主人”“人定胜天”,说法是片面的,只从一方面肯定了人可以战胜自然。假如人类对自然不加限制的索取,忽视自然的承受能力,最终,也会被遭到自然界的惩罚! 我们应该树立自然辩证唯物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科学自然观,三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辩证唯物论的自然观认为,物质世界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的事物,并且产生一系列连锁作用。在生态环境中,不同的存在物之间都会互相竞争,互相依存,共同维持自然大系统的有序运动,进而实现物种的不断进化。生态自然观强调入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相对于自然世界来说,人类社会与自然有着本质的不同,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属性。因此,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生态自然观和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更强调人的社会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在于: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实现人的发展和自然发展的辨证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的全而协调发展。它强调既追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但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且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2、举例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何治理?治理与发展什么关系、如何处理?环境问题的原因,一是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治理方法:控制人口增长;发展先进技术,节约能源;治理与发展,从长远来看,治理环境,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但在短期,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处理方法:摒弃片面的经济增长观, 树立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面发展观。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使环境保护意识成为人民的自觉意识。努力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道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自己编的,找不到答案)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趋势?结合所学专业或实际工作说明科学、技术的相互融合?科学和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两种形式和手段。科学的实质在于认识自然,揭示自然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的主体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获得关于认识客体的信息,掌握客体运动的规律性;在认识过程中,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技术的实质在于主体把已经获得的关于客体的规律性的认识运用于变革自然的过程中,改造自然,实现人的目的和愿望;在认识过程中,表现为从认识到实践。科学和技术经常结合在一起,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尤其在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日益相互渗透。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已经达到不可分割的程度,科学研究的成果往往被人们及时地运用到生产过程中,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直接作用于生产过程,科学通过技术对生产进行理论指导。现代社会,生产活动已经不是纯粹技术性的,总是与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技术活动、生产活动都要在科学理性的规范下进行,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生产活动、技术活动就不可能达到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目标。在现代社会,只是出于研究的目的.人们才把科学、技术、生产分开.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三者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科学、技术、生产趋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个大系统,三者的目标相互关联,总目标一致。4、试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核心理念,并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理解为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在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以使环境资源不致减少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或者说,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使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得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系统在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自维持的能力。资源的再生和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持续循环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离开了自然资源就不可能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消耗自然资源的时候能够使其再生,尽可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首先由于中国我国人口多、资源储量少、资源利用效率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节约资源。此外由于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到了尽头,到了不得不转变的时候,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树立科学发展观,进行法规建设、制度建设、政策和机制建设,发展科技和文化,并且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总之,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要从企业、行业、区域3个层次上,核心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和环境友好型产品;转变观念,推行“绿色GDP”和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进行技术革新与技术进步,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5、如何正确理解“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技术社会评价的正确态度怎样?技术乐观主义的实质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 ,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技术的悲观主义认为 ,现代技术的高度发展带来了对地球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以及对周遭环境的严重污染 ,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这是无法避免和克服的。在对待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 ,无论技术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 ,都可以归之为“技术决定论“。都把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淡化其他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尤其是淡化社会改革及社会革命的意义。就方法论而言 ,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一样 ,都陷入“一元线性历史观”的窠臼。我们应该辩证地、系统地分析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技术作为人类社会复杂系统的一个组成要素,虽然它是“第一生产力”,但它不能担负人类社会进步的全部责任。技术不仅体现使用它的主体———人的意志 ,而且体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需求和目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要想使技术向着为人类谋福利的方向发展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 ,就必须调整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即研究技术问题要与研究社会问题结合起来 ,才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使技术与人类的目标融为一体。上课笔记科学发展之条件:惊异,闲暇,自由。中国古代的农书《夏小正》,《汜胜之书》,《陈敷农书》,《王贞农书》,《农政全书》,《齐民要术》。医学名著《黄帝内经》扁鹊,华陀,张仲景。工业革命的起点:纺织工具机的变革

第一个123     第二个1234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绪 论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2、你是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的? 3、简述古代自然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被形而上学自然观所代替的必然性。 4、简述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本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5、近代自然科学从哪些方面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 6、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主要成果和伟大意义。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对自然科学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哪些预见? 8、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9、简述当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走向。 10、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硕士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意义?第一章 1、科学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坚定信念包括哪两个方面?(爱因斯坦的两段话) 2、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上的四大发现是什么? 3、怎样理解物质的无限可分性? 4、了解物质的三种基本分类(七态、两大类(按自旋分)、四大家族、三种场)。 5、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6、简述生命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7、什么是系统?系统的基本类型和概念的主要含义有哪些? 8、试述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9、以Nacl为例说明系统整体性的形成机制。——选择、约束、协同、放大机制。 10、为什么说“上层系统不一定比它的下层系统更复杂”? 11、试述层次结构的稳定性与结合度的相互关系? 12、怎样理解层次结构之间的因果链关系? 13、请写出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中的六种对称性与守恒定律的对应关系。 14、什么是模型?请你写出20世纪形成的五大科学模型。 15、解释下列概念: 30K微波背景辐射 真空 构成性关系 夸克幽禁 宇称守恒定律 宇称 相干性关系 对称性第二章 1、宇宙诞生后的演化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2、支持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的几个主要观察事实是什么? 3、恒星一生的演化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地球演化史上形成的几个圈层各是什么? 5、生命起源假说中的化学进化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6、以生命进化为例,试述内外因在事物演化中的作用。(※简述生命诞生的意义) 7、什么是熵、熵增加原理、可逆、不可逆、有序、进化、涨落、混沌、自组织、他组织、耗散结构、信息、无限性? 8、维纳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试阐述信息的本质。 9、试述进化与退化的基本特点。 10、你是如何理解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的? 11、试述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12、试解释公式:ds = des + dis 的意义,并进行讨论。 13、自组织系统的形成与演化需要哪些条件? 14、艾根对生命起源和进化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15、怎样理解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周期性与无限性? 16、为什么说克劳修斯的“宇宙热寂论”是错误的?第三章1、人类从动物中的两次提升各指什么? 2、人类起源于动物界的确凿证据有哪些? 3、简述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4、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5、人与自然界对象性关系中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6、人类历史经历了哪三种经济形式?你面对未来的知识经济有何想法? 7、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了那些新的进化? 8、什么是自在自然?三者的包容关系如何? 9、怎样认识人工自然的客观物质性? 10、为什么说人类意识是人工自然的本质? 11、你是怎样理解自然界对人类实行报复的? 12、你是怎样理解和认识生态危机的本质的? 13、试分析人类遭受自然界强烈报复的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 14、试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15、人类对自然界的需求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 16、怎样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7、解释下列概念:思维、实践、复杂适应系统、主体客体化、 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异化、生态危机、人类文明、客体主体化、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补充习题 1、什么是科学方法? 方法有那些基本特点? 2、“科学始于问题”,科学问题是从那些矛盾中产生的? 3、科学选题应遵循那些基本原则? 4、为什么说“科学事实是修正、补充、发展科学理论的主要源泉”? 5、什么是观察方法? 科学观察应遵循那些基本原则? 6、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7、怎样才能保证贯彻观察的客观性原则? 8、什么是科学实验? 实验方法有那些主要特点? 9、你是怎样理解和把握汉森提出的“观察渗透理论”这一观点的? 10、具备那些基本条件才算“有准备的头脑”? 11、什么是思想模型?举例说明它在科学研究中的认识功能。 12、试分析归纳与演绎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 13、1926年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提出创造过程一般要经历哪四个阶段? 14、恩格斯认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 说”,那么假说在科学思维中有那些主要作用? 15、举例说明怎样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 16、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方法? 17、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指出:“我们可以说建立一种新理论不是像毁掉一个旧的仓库,在那里建起一个摩天大楼。它倒是像在爬山一样,越往上爬越能得到新的更广的视野,并且越能显示出我们的出发点与其周围广大地域之间的出乎意外的联系。但是我们出发的地点还是在那里,还是可以看得见,不过显现的更小了,只成为我们克服种种组长爬上山巅后所得到的广大视野中的一个极小部分而已。”请你谈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P213)自己思考后回答 18、技术目的的提出应考虑那几个方面的问题? 19、科学综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一趋势的意义何在? 20、什么是库恩的“范式”? 21、什么是科学共同体结构分层中的“马太效应”? 22、试阐述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一书中提出的科学发展四阶段模式。(p135、p303-304)《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机电) 绪 论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所要研究对象:1自然界存在和演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自然哲学(自然界的辩证法)2人类通过科学技术的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3作为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即STS)4借助电脑网络、电子通信和人类的想象力对宇宙万物和社会生活进行模拟缩合,构建一个与“自我”紧密联系的虚拟世界(世界Ⅳ的辩证法)(见书p2) 主要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即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认识论+方法论=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以上三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体系,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性:三个统一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世界观——方法论自然观——历史观(见书P3~4) 2、你是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的?(P4~6)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课程不等同于一般的政治课,它揭示的是当今最正确的理论思维规律——属于哲学类学科,是提高我们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 首先,自然辩证法在学科层次上是介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及技术之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科层次。与最高层次的哲学相比较,可以把它归属于亚层次。处于这一层次的自然辩证法,既要从辩证唯物主义中吸取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作为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把自然、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也要根据各门具体科学技术所提供的成果(特别是前沿科学和新技术的成果)来揭示自然、自然科学和技术的一般规律。所以,从总体上来说,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具有高度哲理性的学科,是关于人类对自然的存在与演化和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的科学。因此,自然辩证法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门跨学科性质的交叉学科。 其次,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发展中最一般的东西,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中最一般的东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最一般的东西。这三个“最一般”的东西,正是哲学之所以为哲学的特殊之处,是哲学研究不同于一般科学研究的特殊之点。大家都学过数学,特别是高等数学中的“泛函分析”,学过之后,大家便会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学哲学也一样,真正学懂了,会用了,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所以我常讲哲学素养很重要,它将影响人的一生。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和社会辩证法相并列。一是研究生产力的发展,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一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它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在认识过程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技术的中间环节。 自然辩证法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反映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的交叉;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从事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是跨学科的研究。 补充内容:第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在科学总体结构中填补了从哲学到自然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空白,找到了它们之间联系的具体途径和表现形式。因此自然辨证法这门学科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推动哲学和自然科学以及技术的发展,而且通过自然辩证法和相关学科的建立,使整个科学体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能让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建立广泛的联盟,以充分发挥辩证唯物主义的战斗作用。 第二,自然辩证法处在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是联系二者的桥梁和纽带。我们知道,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处于科学体系的最高层次,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它们引入对自然界、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这就架起了从哲学到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沟通了它们之间的逻辑通道,使哲学有可能通过自然辩证法不断地吸取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果来丰富自己的内容,不断改变自己的存在形态。这是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 科学技术也可以凭借自然辩证法的逻辑通道吸取哲学的时代精神和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也是一种上升。这个难度也很大,说到底,是自然辩证法原理的应用,也是我们理工科研究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所在。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特点 前沿性——是指它的研究必须涉及各门学科的最新研究领域;从多层次,多角度出发,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力图统摄全局,驾驭全局,正所谓:高度决定视野。 系统性——是指它的内容具有历史感和整体性;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把自然界、科学技术和社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来进行研究,因而能够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正所谓:角度改变观念。 广泛性——是指它在方法上避开了各门具体科学精确、单义的局限性,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广泛性,所以它涉及得知识面很宽,要有一定的厚度,正所谓:尺度把握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1、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学科?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003-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为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科学技术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决定了它是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分支学科。003-2,003-3。自然辩证法既不同于哲学,又不同与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它是处于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个中间层次的学科,是联系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纽带和桥梁,是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由于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同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所以也是协调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关系的需要。所以说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学科。 2、结合我国的生态实际谈谈你对生态危机的看法?生态危机:指的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所谓“生态危机",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危机。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三四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与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统治、征服、控制、支配自然的欲望是现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在这种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下。人们追求的主要是使自然界来畲乎人的需要、目的和特性,却较少考虑如何使人的需要和特性等适合和适应自然的特性、法则和生态规律;人们普遍注重强调人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提高与发展,而忽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调节能力和人对不断变化着的自然界的适应能力的训练、提高和发展;人们一味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和统治,却忽视了我们对自然的每一胜利,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生态危机"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是社会异化的产物。例如,当今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置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国际公法于不顾,肆意向发展中国家倾倒垃圾、化学废料,把公害型企业转移到发展中画家,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和债务也加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全球性“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传统工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之上的,它寻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人类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极大地扩张了驾驭自然的种种能力,却没有同样扩大保存和保护自然的能力。传统工业无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使得人类能够以从前无法想象的巨大力跫来燃烧、砍伐、挖掘、移动、改变各种各样的物质,从而严重地损坏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全球性“生态危机”也是由于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所致。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传统发展观为世界许多国家所运用。按照这种发展观,自然资源可以无偿地利用。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没有人类劳动参与的东西就不能体现价值,因此自然资源是无价的或低价的,可随意地无偿地利用,自然环境的各种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巨大经济增长即以漫无节制地消耗地球上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按照这种发展观,就可以把发展理解为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将GNP作为衡量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国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首要指标。但在这一指标中,既投有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没有反映环境质量这一重要价值的丧失程度。事实证明,这种发展观是有很大局限性和片面性的。3、科学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一)科学是一种认知活动 科学具有求真性,所依据是具有客观性的自然现象,自然科学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追求真理;二是具有解释性和预见性;三是具有可检验性。 (二)科学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0063-1。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产领域的社会劳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学不仅是认识自然界的强大武器,而且是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 (三)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和其他社会规范体系相比,主要表现在:1.具有一套自然形成的、特殊的社会规范体系。2.从业人员的主体是受过严格训练的职业科学家和科学家组成的科学的共同体。3.有一套独具特色而有行之有效的奖励制度,科学奖励的核心不是金钱而是同行认可。一个国家的科学社会建制的状况,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等综合实力的标准。 4、如何评价技术悲观论和技术乐观伦?技术乐观主义产生于人类对技术的社会功能有所了解但又缺乏理性认识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其实质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090-1。技术悲观主义虽然沾染一个“悲”字,暴露出其整体上的消极情怀和非理性主义,但在其背后却蕴藏着反思和批判的意志和超越现实的呐喊。悲观主义作为一种否定性的技术观,自始至终都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之中,只不过由于人们的观察角度不同、生活体验不同、价值追求不同,而对技术的恐怖心理、批判程度表现不同。090-2。092-3。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等哲学观的区别在于它重视具体的社会条件对技术的作用的影响而不是孤立地讨论技术的作用。马克思、思格斯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他们既承认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也强调了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所起到的引导和作用。马克思、思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既不是单纯的技术决定论,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决定论.而是关于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的理论。因此,不能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进行断章取义地片面臆断,而应当今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技术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技术社会观(有时间就写)5、结合你所学的学科,思考数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15-1。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为科学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事物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保证理论体系内部逻辑的自洽和简洁。加上生物统计学。如物理学:在动力学中,用一组偏微分方程就可以概括地描述经典电磁理论的全部基本规律;在量子力学中,用希尔伯特空间和算符就可以把微观世界中各种量的关系描述的一清二楚。 第二,为科学研究提高数量分析和计算方法。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学、海森堡的矩阵力学等就是运用数学方法的逻辑严密性构造科学理论体系的典范。 第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逻辑推理工具。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命题、公式都要严格地从逻辑上加以证明后才能确立,数学的推理必然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法则,以保证从某一前提出发导出的结论在逻辑上是准确无误的。6、如何理解模仿创新?模仿创新即通过模仿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具体包括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完全模仿创新。即对市场上现有产品的仿制。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完全使市场饱和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创新产品投放市场后还存在一定的市场空间,使技术模仿成为可能。但完全模仿本质上也带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很多企业发展都从模仿其他企业技术开始。第二种是模仿后再创新。这是对率先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再创造,也即在引入他人技术后,经过消化吸收,不仅达到被模仿产品技术的水平,而且通过创新,超过原来的技术水平。要求企业首先掌握被模仿产品的技术诀窍,在进行产品功能、外观和性能等方面的改进,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模仿创新优势在于可节约大量研发及市场培育方面的费用,降低投资风险,也回避了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稳定性,降低了市场开发的风险。但是同时难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而且新技术也并不总是能够轻易被模仿的。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专利制度的不断完善,要获得效益显著的技术显然更不容易了。自己回答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1)积极跟随性。(2)市场开拓性。(3)“看中学”的积累性。(4)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 7、科学家应遵循科技伦理吗?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有那些?科学家应遵循科技伦理。166-1。科学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服务于人类,无论以科学的借口残害无辜的人,还是科学的成果成了构成人类的危害,都不能仅仅把责任推卸给科学或者是用科学的人,科学家要自身负起责任。科学应该造福于人类,为民众服务;科学应该用于和平的目的而不是战争;科学家要保证科学研究的后果不会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不会危害我们这个一代以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安全,科学家要对研究后果负责,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的评估,发现科学研究违背科研理论需立即中断,并公开申明;科学家要做出承若,通过自身行动,体现高标准的道德。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科学家的伦理规范构建仅靠舆论支持、道德示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体制上缺乏科技道德行为的惩戒机制,对社会心理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暗示作用。只有对科技界的非道德行为通过法律的手段坚决予以惩治和消除,新的伦理规范确立才可能有效的保证。 8、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68-1。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169-2(7点)只要能够时刻牢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人类最大限度地带来快乐幸福”这个大方向就能够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了。 有了这个社会发展前进的总体方向,一旦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损害或可能损害到社会的整体幸福时,我们就要坚决禁止发展和使用这样的科学技术,反之,有利或更有利于社会整体幸福的,我们就不断的支持这样的科学技术。9、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以新产品(或改进产品)、新方法、新工艺的形式实现具有社会经济意义和市场意义的技术发明的首次应用。技术创新的来源并非限于新的技术发明,同时还包括先前存于“技术库”中的原有技术发明和原有技术创新成果。 1.技术创新是新兴产业成长壮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2.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和动因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都依赖于该国产业结构的升级.3.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4.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保障第一,技术创新改变区域生产与生活方式,创造区域持续竞争能力,第二,.技术创新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为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了制度基础 10.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是指以先进的科学和教育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并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多种创新互动,使国内外创新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和社会充满活力的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需要。一是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三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四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五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六是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七是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自然辩证法的论文题目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可以写的内容如下:

1、张博.从离身心智到具身心智: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困境与转向[D].吉林大学,2018.

2、张楚.萨特整体化辩证法思想探究[D].吉林大学,2018.李笑.西方哲学史主题转向的科学技术社会解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8.

3、丁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思想及价值研究[D].贵州大学,2018.张琴芳.当代西方唯物的发展及其对思政教育的借鉴意义[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

4、刘继汉.《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

5、李闫秋煜.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云南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F.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所开创的研究领域。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自然辩证法和计算机语言发展 一九九三年美国的克林顿政府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从而在这十多年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信息风暴, 信息技术几乎触及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了信息技术,现代文明的生活将无从谈起; 作为信息技术中最重要的部分, 计算机技术无疑是其发展的核心问题, 而我们知道计算机只是一台机器, 它只能按照计算机语言编好的程序执行, 那么正确认识计算机语言的过去和未来, 就是关系到计算机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自然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和分析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 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计算机语言发展趋势。 一、科学认识大门的钥匙--当代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 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它主要研究自然界发展的总规律,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地、 系统地概括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功, 批判吸取了前人的合理成分,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科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以及科学认识方法的辩证法, 以恩格斯的光辉著作《自然辩证法》为标志, 创立了自然辩证法继续发展的广阔道路。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 它集中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辩证法, 是唯物主义在自然界和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它的原理和方法主要适用于自然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 学习和运用自然辩证法将有助于我们搞清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 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的科学技术的挑战。 下面我将以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 二、 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计算机语言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 的过程,其根本的推动力就是抽象机制更高的要求, 以及对程序设计思想的更好的支持。具体的说, 就是把机器能够理解的语言提升到也能够很好的模仿人类思考问题的 形式。 计算机语言的演化从最开始的机器语言到汇编语言到各种结构化高级 语言,最后到支持面向对象技术的面向对象语言。 1、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史: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当计算机刚刚问世的时候, 程序员必须手动控制计算机。当时的计算机十分昂贵, 唯一想到利用程序设计语言来解决问题的人是德国工程师楚泽( Konrad Zuse)。几十年后,计算机的价格大幅度下跌, 而计算机程序也越来越复杂。也就是说, 开发时间已经远比运行时间来得宝贵。于是,新的集成、 可视的开发环境越来越流行。它们减少了所付出的时间、金钱( 以及脑细胞)。只要轻敲几个键,一整段代码就可以使用了。 这也得益于可以重用的程序代码库。随着C,PASCAL, FORTRAN,等结构化高级语言的诞生, 使程序员可以离开机器层次,在更抽象的层次上表达意图。 由此诞生的三种重要控制结构, 以及一些基本数据类型都能够很好的开始让程序员以接近问题本质的 方式去思考和描述问题。随着程序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60年代末期出现了软件危机, 在当时的程序设计模型中都无法克服错误随着代码的扩大而级数般的 扩大,以至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考程序设计方式和程序设计模型---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由此也诞生了一批支持此技术的程序设计语言,比如EIFFEL, C++,JAVA,这些语言都以新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即问题就是由各种不同属性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消息传递构成。 面向对象语言由此必须支持新的程序设计技术,例如:数据隐藏, 数据抽象,用户定义类型,继承,多态等等。 2、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现状: 目前通用的编程语言有两种形式: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 汇编语言的实质和机器语言是相同的,都是直接对硬件操作, 只不过指令采用了英文缩写的标识符,更容易识别和记忆。 用汇编语言所能完成的操作不是一般高级语言所能实现的, 而且源程序经汇编生成的可执行文件不仅比较小, 而且执行速度很快。 高级语言是目前绝大多数编程者的选择。和汇编语言相比, 它不但将许多相关的机器指令合成为单条指令, 并且去掉了与具体操作有关但与完成工作无关的细节, 例如使用堆栈、寄存器等,这样就大大简化了程序中的指令。同时, 由于省略了很多细节,编程者也就不需要有太多的专业知识。 高级语言主要是相对于汇编语言而言, 它并不是特指某一种具体的语言,而是包括了很多编程语言, 如目前流行的VB、VC、FoxPro、Delphi等, 这些语言的语法、命令格式都各不相同。 高级语言所编制的程序不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 必须经过转换才能被执行,按转换方式可将它们分为两类: 解释类和编译类。 3、计算机语言的发展趋势: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及数据抽象在现代程序设计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 地位,未来语言的发展将不在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标准, 将会以一种完全面向对象,更易表达现实世界,更易为人编写, 其使用将不再只是专业的编程人员, 人们完全可以用订制真实生活中一项工作流程的简单方式来完成编程 。 下面是一张计算机语言发展图表, 从中不难得出计算机语言发展的特性: 简单性提供最基本的方法来完成指定的任务, 只需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 就可以用它编写出适合于各种情况的应用程序 面向对象提供简单的类机制以及动态的接口模型。 对象中封装状态变量以及相应的方法,实现了模块化和信息隐藏; 提供了一类对象的原型,并且通过继承机制, 子类可以使用父类所提供的方法,实现了代码的复用 安全性用于网络、分布环境下有安全机制保证。 平台无关性与平台无关的特性使程序可以方便地被移植到网络上的不 同机器、不同平台。 三、面向未来的汉语程序设计语言: 从计算机诞生至今, 计算机自硬件到软件都是以印欧语为母语的人发明的。 所以其本身就带有印欧语的语言特征,在硬件上CPU、I/O、 存储器的基础结构都体现了印欧语思维状态的"焦点视角", 精确定义,分工明确等特点。计算机语言也遵照硬件的条件, 使用分析式的结构方法,严格分类、专有专用, 并在其发展脉络中如同他们的语言- 常用字量和历史积累词库量极度膨胀。实际上,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越来越强调整体功能, 计算机语言的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 自六十年代以来相继有500多种计算机语言出现,历经五代, 至今仍在变化不已。汉语没有严格的语法框架,字词可以自由组合、 突出功能的整体性语言。在计算机语言问题成为发展瓶颈的今天, 汉语言进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行列,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1、 发展汉语程序设计语言的理由: 1)计算机语言问题解决,只能从人类语言中寻找解决方案; 2)计算机语言的现存问题是形式状态与功能需求的矛盾; 3)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已为整体性语言- 汉语进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提供了条件 2、 汉语程序设计语言的技术特点: 1)汉文字的常用字高度集中,生命力极强,能灵活组合, 简明准确地表达日新月异的词汇,这些优点是拼音文字无法企及的。 2)汉语言的语法简易灵活,语词单位大小和性质往往无一定规, 可随上下语境和逻辑需要自由运用。汉语言的思维整体性强, 功能特征突出。 3) 汉语程序设计语言的发明者采用核心词库与无限寄存器相结合的方法 ,实现了汉语言的词素自由组合;将编译器与解释器合一, 使汉语程序设计语言既能指令又能编程;以独特的虚拟机结构设计, 将数据流与意识流分开, 达到汉语程序设计语言与汉语描述完全一致,通用自如。 具有汉语言特性的汉语程序设计语言的出现, 打破了汉语言不具备与计算机结合的条件而不能完成机器编码的神话 。还为计算机科学与现代语言学研究提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径, 它从计算机语言的角度,从严格的机械活动及周密的算法上, 向世人证实汉语的特殊结构状态,及其特殊的功能。 四、计算机语言之父——尼盖德尼盖德帮助因特网奠下了基础, 为计算机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尼盖德是奥斯陆大学的教授,因为发展了Simula编程语言, 为MS-DOS和因特网打下了基础而享誉国际。克里斯汀 尼盖德于1926年在奥斯陆出生, 1956年毕业于奥斯陆大学并取得数学硕士学位, 此后致力于计算机计算与编程研究。1961年~1967年, 尼盖德在挪威计算机中心工作,参与开发了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 因为表现出色,2001年,尼盖德和同事奥尔约安 达尔获得了2001年A.M.图灵机奖及其它多个奖项。 当时为尼盖德颁奖的计算机协会认为他们的工作为Java,C++ 等编程语言在个人电脑和家庭娱乐装置的广泛应用扫清了道路,“ 他们的工作使软件系统的设计和编程发生了基本改变, 可循环使用的、可靠的、可升级的软件也因此得以面世。” 尼盖德因其卓越的贡献,而被誉为“计算机语言之父”, 其对计算机语言发展趋势的掌握和认识, 以及投身于计算机语言事业发展的精神都将激励我们向着计算机语言 无比灿烂的明天前进。 总之,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认识事物才会清楚的了解其过去、 现在和未来, 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同样遵循着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以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计算机语言, 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计算机语言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有了自然辩证法这把开启科学认识大门的钥匙,我们将回首过去、 把握现在、放眼未来,正确地选择计算机语言发展的方向, 更好的学习、利用和发展计算机语言。

文章《科技的利与弊论文》正文开始>>人类跨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多少惊人的变化。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又经历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灾难。除了对高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恐慌之外,战争和疾病似乎直接将人类带到了地狱之门。 2003年SARS的流行,包括对SARS的所有猜测,都直接和人们日益关注的全球问题相关联: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对生物危害的检测、评价、监测、防范和治理的科学技术体系,是研究各种生物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技术、工程设计和设备等,防止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实验室和环境受到具有潜在传染性的物质和生物毒害物质的危害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生物安全问题至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传染病的巨大危害 传染病包括人、动物、植物传染病,尤其是人类传染病是最重要的生物安全问题,传染病仍是全球死亡病因的首位,在我国,传染病仍然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SARS的流行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另外肝炎、结核、流感等传染病每年仍在全国部分地区、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流行或暴发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 20世纪整个国际社会为禁止生物武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进入21世纪,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却已大大增加,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仍在继续研制和发展生物武器,另外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加了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以美国“炭疽事件”为标志的生物恐怖对国际安全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主任袁国勇是首位分离出冠状病毒,并发现冠状病毒变种是SARS病原的学者。SARS病毒属于RNA病毒,这种病毒的特性就是很容易与其他病毒基因进行重组,进而变成为新病毒。而且许多实验结果也显示,以这改变方式产生的新病毒,毒性会比亲代病毒更强。许多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冠状病毒,而这种病毒又很容易出现变种,极具危险性。因此,袁国勇认为SARS病毒很有潜质,成为除了天花以外制作生化武器的病原。 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 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正如目前广受关注的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环境释放后对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危害。此外,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转基因食品,基因治疗等都可能存在类似问题。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体细胞克隆人的研究使是突出一例。 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来讲,外来物种的入侵、生物资源的流失有可能给国家利益造成巨大损害。转基因生物体环境释放对生物多样性带来很大威胁。 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隐患 较其他理化实验室或其他各类实验室而言,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是一个特殊的实验室,在其中工作的每一个人以及与其接触的周围环境,都存在很高的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上的疏漏和意外事故不仅可以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也可造成环境污染和大面积人群感染。国内外实验室意外感染的事故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宰杀成千上万只实验动物,甚至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死亡。 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与和平的大命题。近年来,特别是美国“炭疽感染事件”后,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生物安全术语也经常见诸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文件,见诸于各类媒体。SARS的全球流行无疑会使全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与日俱增。1996年,我国的塑料包装用量达24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20%,特别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线、旅游景点的垃圾中塑料废弃物迅速增加。 据调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产量已达300万吨,其中废塑料约占3%,年增 长率达48%。沿海地区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达8-10%。这些废 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体积计算,已达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 由于废塑料几百年都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蚊子、苍蝇和 细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温床;若埋藏在地下,则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碍植物根 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影响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烧处理,将产生多种有毒气 体。“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 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一次性餐具的年消费量约100亿只,主要为发泡塑料制品,要禁 止生产和销售使用这些量大面广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就要开发生产其替代 用品,绿色一次性餐具由此应运而生。有关专家认为,绿色一次性餐具的开发 与生产正在成为我国新兴的环保产业。 12月中旬,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环保总局、铁道部联合召开了绿色一 次性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会上,记者采访了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 王志学以及几家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王志学说:目前我国开发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按原料种类,可分为纸 浆类、稻壳类、秸秆类和淀粉类。我国现有上百家企业生产纸制一次性餐具, 年生产能力约为30亿只。 纸餐具的原料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成本较高,且本身强度及防水抗湿 性较差,因此,它的推广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人们就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别 处,向科技要效益。如以稻壳为原料生产稻壳类餐具,我国现在有十几家这种 类型的企业,年生产能力约1.5亿只;秸秆类餐具以农作物的秸秆为主要 原料,我国目前也有十几个厂家,年生产能力达7500万只;淀粉类餐具以薯类 淀粉为主要原料,它的降解性好,回收后可做饲料。总而言之,国家对绿色一 次性餐具的研究与开发很重视,通过科技攻关、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发 展计划给予大力支持,不少企业的绿色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技术已比较成熟,具 备了产业化的基础。 武汉远东绿世界集团公司就是以淀粉为原料,进行绿色一次性餐具科技攻 关和开发,经济效益初具端倪的公司。该公司总裁苏笑海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他原来在湖北轻工学院学的是工艺美术,1984年进武汉大学读的是哲学硕士 学位,后在德国学习和工作,欧洲的环境保护对他触动很大,就萌生了回国搞 环保产业的念头。苏笑海告诉记者:我学过工艺美术,是位唯美主义者,我今 天投身绿色餐具这样的环保事业,就是发端于我对美的最初认识;而美学的延 伸,说到底也是一种哲学。 在1992年至1996年间,远东绿世界公司开发的再生纸板一次性餐具和苇浆 模塑成型餐饮具由于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生产规模一直未能扩大。1996年公 司派员考察了欧洲市场生物降解包装用品的技术情况,认为开发植物淀粉生产 全降解一次性餐具用品可能是消除“白色污染”的一种途径。1997年,由一批食 品、化学、机械专家组成,公司重点投资开发了全降解一次性餐饮用品,该项目 列入1997年度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他们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国内纸餐具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利 用国内资源丰富的红薯、玉米等淀粉为主要原料,代替了国外单一的价格较高的 土豆淀粉;在红薯淀粉原料中增加了20%的天然纤维,使餐饮具增加了明显的强 度,再运用食品膨化的加工技术使产品具有重量轻和柔软性;增加强度表面喷涂 处理及整形的设备,使生产出的餐饮用品具有防水、防油、耐热的功能等。苏笑 海做了个生动的比喻:就好比是建筑材料中的钢筋水泥,红薯淀粉是那水泥,而 切碎搅拌进去的各种干草和植物的根茎就是那钢筋,这样才能使餐具的强度明显 增强。 远东绿世界生产的以淀粉为原料的餐具产品,委托德国SGS机构参照国际食品 包装标准进行测试,盛装在摄氏100度的热水及热油二小时以上完全不变形,保 温性能优异。由于淀粉及添加剂均为天然植物原料,产品降解性能优异,经国家环 境测试中心测试表明,10天左右可降解90%以上,一个月内可以完全降解。 据介绍,由于该项目采用的是植物淀粉和植物纤维,成本较低,每一个有盖饭 盒成本为元左右,无盖饭盒及碗、盘成本为元左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远东绿世界公司拟投资亿元,兴建年产50亿双一次性筷子、35亿只各类 碗、盘、盒等产品的大型全降解绿色一次性餐具生产基地,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以 新增产值亿元,新增利税约亿元。基地的土建工程已于今年3月份动工, 已建成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如果后续资金能得到保证,预计1999年底即可达产. 苏笑海说:我们的科技优势是明显的,今后能创造的社会效益也是明显的:用淀粉 制作的一次性卫生筷子,其功能指标完全可以代替一次性木筷,仅此一项,每年即 可为国家节约木材资源近50万立方米;集团如果能达产,每年预计要使用20万吨 以上的红薯,加工成淀粉原料10万余吨,还可以使贫困地区10多万人口脱贫,促 进老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汕头绿恒实业有限公司从前几年开始,对稻壳制绿色一次性餐具进行开发,目 前也初步具备了工业化规模生产的能力,公司生产的稻壳制的一次性包装容器,特 别是提供超级市场使用的食品包装器皿等产品,已经开始试销日本、台湾、美国等 地。 绿恒公司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是将稻壳粉碎过筛,然后与几种可食性的有 机高分子粘接剂加水混合,再经冲压成型、烘干、喷涂等工艺,生产出不同形状的 盘、碗等器皿。 绿恒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纪晓鹏说:一次性餐具以稻壳为原料,不但在我国资 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它使用后可迅速在土壤里降解,可谓一举两得。 绿恒公司目前已有一条生产线在运营,其投资约为980万元,生产能力为40万 个餐具/天,目前达20万个餐具/天。年产值约为3600万元,预计投资回收期约 一年半,投资利润约在30%左右,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已通过了广东省科委组织的 技术鉴定和食品卫生部门的检验。据介绍,该公司为了更好地将产品推向市场,规 模经营,拟在近期内成立集团性公司,并且要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以期使生产 线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据科技部主持召开的绿色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介绍,1998年7月18日,温家 宝副总理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要在一年内解决长江、太湖、 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管理, 禁止乱扔垃圾;二是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三是尽快研制和批量生产替代 品。11月14日,李岚清副总理在第12次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也 提出发泡塑料餐具替代品的推广应用问题。看来,绿色一次性餐具已引起了中央领 导同志以及科技、环保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它作为一个新兴的环保产业,可谓 生而恰逢其时,现在,既需要我们能够攀登科学高峰的科技人员继续从事攻关和开 发,需要我们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和市场开拓,也需要我 们有远见卓识的金融家、风险投资家慧眼识珠,给予绿色一次性餐具的产业化以足 够的资金投入。 我国从事绿色一次性餐具开发和产业化的企业大多目前生产规模较小,抗御风 浪的能力较弱,而且其中不少是民营企业,需要政府部门给予足够的产业政策上的 支持和引导,有个较好的开局,使这个新兴的绿色环保产业能得以健康、持续地发 展.

自然辩证法论文3000题目

北航自然辩证法论文

现如今,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北航自然辩证法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筑中自然通风技术的作用原理,指出了自然通风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而论证了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实现自然通风,提出自然通风这项传统的技术要与建筑所处地域的自然地理气候特征相适应,并辅以实例分析了自然通风与地域气候的完美结合。旨在引起在地域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传统适宜技术的重视。

[关键词]

自然通风;原理;优势;地域建筑;设计

随着空调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能主动的控制室内环境,创造前所未有的室内舒适气候要求,从而使人们逐渐淡化对自然通风这种气候适宜性技术的应用。然而,在今天全球能源紧张、节能压力增大、空气品质(IAO)恶化以及建筑综合征(SBS)等发生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从新审视自然通风这一传统的气候适宜性技术,自然通风这种古老而有效的技术在今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空调的产生,使人们可以主动地控制居住环境,而不是象以往一样被动地适应自然;空调的大量使用,使人们渐渐淡化了对自然通风的应用。而在空调技术得以普及的今天,迫于节约能源、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的双重压力下,全球的科学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然通风这一传统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把自然通风这种传统建筑生态技术重新引回现代建筑中,有着比以往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自然通风技术的原理

通常意义上的自然通风指的是通过有目的的开口,产生空气流动。这种流动直接受建筑外表面的压力分布和不同开口特点的影响。压力分布是动力,而各开口的特点则决定了流动阻力。就自然通风而言,建筑物内空气运动主要有两个原因:风压以及室内外空气密度差。这两种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共同起作用。

1、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风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压力差。如果风在通道上遇到了障碍物,如树和建筑物,就会产生能量的转换。动压力转变为静压力,于是迎风面上产生正压(约为风速动压力的—倍),而背风面上产生负压(约为风速动压力的—倍)。由于经过建筑物而出现的压力差促使空气从迎风面的窗缝和其他空隙流入室内,而室内空气则从背风面孔口排出,就形成了全面换气的风压自然通风。某一建筑物周围风压与该建筑的几何形状、建筑相对于风向的方位、风速和建筑周围的自然地形有关。

2、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热压是室内外空气的温度差引起的,这就是所谓的“烟囱效应”。由于温度差的存在,室内外密度差产生,沿着建筑物墙面的垂直方向出现压力梯度。如果室内温度高于室外,建筑物的上部将会有较高的压力,而下部存在较低的压力。当这些位置存在孔口时,空气通过较低的开口进入,从上部流出。如果,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气流方向相反。热压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开口处的高度差和室内外的空气密度差。而在实际中,建筑师们多采用烟囱、通风塔、天井中庭等形式,为自然通风的利用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得建筑物能够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

3、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在实际建筑中的自然通风是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各自的作用有强有弱。由于风压受到天气、室外风向、建筑物形状、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时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因此建筑师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使风压和热压作用相互补充,密切配合使用,实现建筑物的有效自然通风。

4、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

在一些大型建筑中,由于通风路径较长,流动阻力较大,,单纯依靠自然风压与热压往往不足以实现自然通风。而对于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直接的自然通风还会将室外污浊的空气和噪声带入室内,不利于人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常常采用一种机械辅助式的自然通风系统。该系统有一套完整的空气循环通道,辅以符合生态思想的空气处理手段(如土壤预冷、预热、深井水换热等),并借助一定的机械方式加速室内通风。

二、自然通风技术的优势

自然通风是当今建筑普遍采取的一项改革建筑热环境、节约空调能耗的技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取代(或部分取代)空调制冷系统。而这一取代过程有两点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是实现有效被动式制冷,当室外空气温湿度较低时自然通风可以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潮湿气体,达到人体热舒适,即使室外空气温湿度超过舒适区,需要消耗能源进行降温降湿处理,也可以利用自然通风输送处理后的新风,而省去风机能耗,且无噪声。这有利于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是可以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新风),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室内空气品质的低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充足的新风。空调所造成的恒温环境也使得人体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空调病”。而自然通风可以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同时还有利于满足人和大自然交往的心理需求。

三、自然通风系统设计中的限制性条件

自然通风技术作为一种免费的技术,它的应用必然受到环境的限制。对于室外环境温、湿度比较温和的地区(如英国),该技术的应用非常成熟,下面基于他们的应用经验,介绍有关自然通风技术应用的限制性条件。

(一)室内得热量的限制

应用自然通风的前提是室外空气温度比室内低,通过室内空气的通风换气,将室外风引入室内,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很显然,室内、外空气温差越大,通风降温的效果越好。对于一般的依靠空调系统降温的建筑而言,应用自然通风系统可以在适当时间降低空调运行负荷,典型的如空调系统在过渡季节的全新风运行。对于完全依靠自然通风系统进行降温的建筑,其使用效果则取决于很多因素,建筑的得热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得热量越大,通过降温达到室内舒适要求的可能性越小。现在的研究结果表明,完全依靠自然通风降温的建筑,其室内的得热量最好不要超过40W/m2。

(二)建筑环境的要求

应用自然通风降温措施后,建筑室内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室外环境进行调节,除了空气的温、湿度参数外,室内的空气品质和噪音控制也将被室外环境所破坏。根据目前的一些标准要求,采用自然通风的建筑,其建筑外的噪音不应该超过70dB;尤其在窗户开启的时候,应该保证室内周边地带的噪音不超过55dB。同时,自然通风进风口的室外空气质量应该满足有关卫生要求。

(三)建筑条件的限制

应用自然通风的建筑,在建筑设计上应该参考以上两点要求,充分发挥自然通风的优势。

1、建筑位置

周围是否有交通干道、铁路等一般认为,建筑的立面应该离开交通干道20米,以避免进风空气的污染或噪音干扰;或者,在设计通风系统时,将靠近交通干道的地方作为通风的排风侧。地区的主导风向与风速根据当地的主导风向与风速确定自然通风系统的设计,特别注意建筑是否处于周围污染空气的下游。周围环境由于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不同,对建筑通风系统的影响也不同,特别是建筑周围的其它建筑或障碍物将影响建筑周围的风向和风速、采光和噪音等。

2、建筑形状

形状建筑的宽度直接影响自然通风的形式和效果。建筑宽度不超过10米的建筑可以使用单侧通风方法;宽度不超过15米的建筑可以使用双侧通风方法;否则,将需要其它辅助措施,例如烟囱结构或机械通风与自然通风的混合模式等。建筑朝向为了充分利用风压作用,系统的进风口应该面对建筑周围的主导风向。同时建筑的朝向还涉及减少得热措施的选择。开窗面积系统进风侧外墙的窗墙比应该兼顾自然采光和日射得热的控制,一般为30%—50%。建筑结构形式建筑结构可以是轻型、中型或重型结构。对于中型或重型结构,由于其热惰性比较大,可以结合晚间通风等技术措施改善自然通风系统的运行效果。

3、建筑内部设计

层高比较大的层高有助于利用室内热负荷形成的热压,加强自然通风。室内分隔的形式直接影响通风气流的组织和通风量。建筑内竖直通道或风管可以利用竖直通道产生的烟囱效应有效组织自然通风

4、室内人员

室内人员密度和设备、照明得热的影响对于建筑得热超过40W/m2的建筑,可以根据建筑内热源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在适当的区域分别设置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制冷系统。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将影响其它辅助技术的选择(如晚间通风系统)。

(四)室外空气湿度的影响

应用自然通风对降低室内空气温度效果明显,但对调节或控制室内空气的湿度,效果甚微。因此,自然通风措施一般不能在非常潮湿的地区使用。

四、建筑中的自然通风考虑因素

自然通风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地气候、环境条件,采取相适应的技术措施,才能保证自然通风达到良好的生态效能。自然通风在考虑普通的诸如气候、建筑朝向、室外绿化、通风构造细部等要素的影响外,越来越多的考虑以下两点要素:

①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的建筑构件主要有屋面太阳能烟囱、Trombe墙以及与建筑一体化安装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为了在夏季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通常将这些作法与其他建筑构件复合成一个有组织的自然通风系统;

②计算机模拟自然通风。计算机模拟技术,特别是计算立体力学(CFD)对自通通风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利用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等控制方程对空气动力进行分析,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机模拟,得出可视化的直观效果,对建筑师设计出合理的建筑风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因此,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模拟对自然通风的设计无疑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自然通风技术作为一种与气候相适宜的生态技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太阳能、建筑材料、自然采光、地下蓄冷蓄热、自动控制等技术,并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定量的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相信随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发展,自然通风这种廉价、健康的通风方式将会越来越多地被利用。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写的,那时还没有计算机软件,你可以从计算机软件所带来的影响用其中的富有哲理的句子来解释,或用其中的话指出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趋势,

1. 论机械自然观之起源2. 谁打开了潘多拉魔盒?3. 基督教与科学4. 新技术研发及应用之伦理考量5. 现场技术研发的若干问题6. 论科学精神7. 论技术异化8. 论科学迷信9. 科技发展与当代人的心理问题10. 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11. 阴阳五行学说与希腊原子论12. 李约瑟难题及其他13. 数学、逻辑方法与人类的认识14. 中西知识及人才观比较15. 论当代不可知论如果满意请选为满意回答

自然辩证法并不具有自主的地位和能力.而你的论题也是如此.所以,劝你研究点更为根本而现实的问题吧.--------------这种表面文章做和不做是没有区别的.

  • 索引序列
  • 自然辩证法与生态论文题目
  •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论文题目
  • 自然辩证法概论文题目
  • 自然辩证法的论文题目
  • 自然辩证法论文3000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