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歧义研究论文

歧义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歧义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 英语 歧义类型 语法歧义 词汇歧义 语音歧义 论文摘要: 在 英语学习 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歧义现象。歧义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本文试从语法、词汇和语音三个方面对英语中的歧义类型作一浅析。 在英语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模棱两可的 句子 ,即一句话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歧义”。歧义的产生有多种情况,本文试从语法、词汇和语音的层面对英语中的歧义类型作一简要的归纳和分析。 1.语法歧义(Grammatical Ambiguity) Paul Robert在《英语句子结构》(English Sentence Structure)一书中指出:“据多数情况来看,歧义的产生并非故意的。它是由运用句子结构时的疏忽造成的,以致没有能够将可以使意义清晰的标记包罗到句子中去。(周立人,1997∶6)”于是忽视使用表明句子结构的句法代号就引起了语法歧义。伍谦光(1995∶199)认为:“‘语法歧义’是指由于对句子中的句法结构有不同理解而产生的歧义。”语法歧义最常见,也最复杂。下面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类例: 词性 一个句子往往由于无法确定某个词的词性而变得无法理解。 (1)College demands change. 很明显,例句中的demands既可理解为动词,也可理解为名词。change同样如此。于是此句就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意思:(1)大学要求改革。demands是动词,change是名词。(2)大学的要求改变了。demands是名词,change是动词。 名词(修饰语)+名词 复合名词或名词 短语 (2)an English teacher 此例在书面语中易引起歧义:(1)一位教英语的老师。English teacher是一个复合名词。(2)一位来自英国的老师。English作为修饰语加在名词前构成名词短语。 名词 (3)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此句也产生了两种意思:(1)驾驶飞机会是危险的。Flying是动名词。(2)正在驾驶的飞机会有危险。Fling是现在分词,作形容词用。 带有’s的名词所有格 (4)This is his teacher’s book. 句子中teacher’s book可以是一个整体,即“教师用书”。但his teacher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即“他的老师”。所以此句产生了两个意思:(1)这是他的教师用书。(2)这是他老师的书。 不定式动词短语 (5)The tiger is too small to kill. 此例也有两种含义:(1)这只老虎太小以致于不能伤人。此意对tiger来说,是主动的动作。(2)这只老虎太小了,还不能被杀。此意对tiger来说,是被动的动作。 “及物动词+宾语”结构 (6)I found Jim an experienced teacher. 及物动词found后面接了两个名词Jim和an experienced teacher。这句话有两个意思:(1)我发现吉姆原来是一位有 经验 的老师。(2)我为吉姆找到了一位有经验的老师。 并列连词and (7)Tom and Lucy are married. 此句可理解为:(1)汤姆和露西两个成了亲。其中and连接两个名词,构成一个简单句。(2)汤姆和露西两个都已结婚。该句可看作一个并列句。 悬挂式否定词not (8)His object is not to eat. 此句产生的两种意思为:(1)他的目的不是吃。作此意讲时,is和not的关系紧密,可写作isn’t。(2)他的目的是绝食。作此意讲时,not与to eat的关系紧密,形成“绝食”的含义。因此not是悬挂式的(即可以自由摆动)。 悬挂式代词 (9)The man informed his brother that he should lose weight. 人称代词he位于两个名词the man和his brother之后,句意变得模糊:(1)这个男的告诉他的哥哥他自己应该减肥。人称代词he代指the man。(2)这个男的告诉他的哥哥他应该减肥。这时人称代词he代指his brother。 悬挂式状语修饰成分 (10)The people who saw the play frequently praised it. 这里的frequently很难说是修饰saw the play还是praised的,因为状语修饰成分是“悬挂的”,所以产生了两个意思:(1)经常看戏的人们称赞了它。(2)看了这出戏的人们频繁地称赞它。 悬挂式定语修饰成分 (11)Lily likes the vase on the table which she bought yesterday. 此句中的which she bought yesterday是定语从句,这个定语从句可认为是修饰vase,也可以认为是修饰table。也引起了歧义:(1)莉莉喜欢放在桌子上的那个昨天买的花瓶。(2)莉莉喜欢放在昨天买的桌子上的那个花瓶。 2.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 伍谦光(1995∶199)指出:“‘词汇歧义’是指由于对句子中某一个词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歧义。” 因“一词多义”(Polysemy)引起的歧义 指出“人们在各种不同场合赋予一个词以各种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自然也就是这个词的真正涵义”(周立人,1997∶4)。由此可见,一个词的词义往往是多义的。侯国金(1998∶66)说:“一个词若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便是‘多义词’。”因此,用多义词 造句 就可能产生歧义。当然,只要我们把多义词放到一定的语境里,一般可以避免歧义。不过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个多义词的两个不同意义在句子中都讲得通,这样,句子就产生了歧义。下面是一些实例: 名词 (12) gave me a ring yesterday. 句子中的ring可理解为“戒指”,也可理解为“打电话”。 动词 (13)He painted a tree. 此句中的painted可作“涂上油漆”解,也可作“用颜料画”解。 形容词 (14)It is hard. 句中的hard可作“艰难的”解,又可作“坚硬的”解。 副词 (15)The man was walking backwards. 句中的backwards可作“向后”解,又可作“背朝后”解。 介词 (16)The vase is on the television. 此句中的on,可作“在……之上”解,也可作“上了电视屏幕”解。 连词 (17)Oil the machine in case it gets rusty. 句中的in case可解释为“以防”,也可解释为“如果”或“当……时候(尤其在美国英语中)”。 代词 (18)You should be quiet. 句中的You可以是主格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也可以是不定人称代词,泛指“任何人”。 数词 (19)She is a mother of sixteen. 句中的基数词sixteen既可作“十六岁”解,又可作“十六个孩子”解。 冠词 (20)It can be moved by a child. 句中的不定冠词a既有数量的概念,即“one”的意义,也有种类的概念,即指孩子,而不是大人或 其它 什么东西。 因“完全同形同音异义词”(Perfect homonyms)引起的歧义 林承璋(1997∶82)认为:“同形同音异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具有相同形式不同意义的现象。”具体来说,同形同音异义词是指意义不同、读音和拼写都相同或意义不同、但在读音或拼写某一方 面相 同的词。 完全同形同音异义中的B类由于读音、拼写和词性都相同,所以易引起歧义。下面是一些实例: (21) drove to the bank. was attracted by the ball. tourists passed the port at midnight. 这三个例句中的bank,ball,port都属于完全同形同音异义词,即读音、拼写和词性都相同,但由于意义不同而引起了歧义。例(21)a中的bank既可以理解为“银行”,又可以理解为“河岸”。例(21)b中的ball既可以理解为“球”,又可以理解为“正式舞会”。例(21)c中的port既可以理解为“港口”,又可以理解为“葡萄酒”。 3.语音歧义(Phonological Ambiguity) 伍谦光(1995∶200)指出:“‘语音歧义’往往是由于句中词语的‘连续’而产生的歧义。”语音歧义多出现于口语中,主要是由上图表中的同音异义词以及部分同形同音异义中的C类(即一些意义不同,但某些语法形式相同的词(Homoforms))造成的。下面是一实例: (22)“面包是怎么做的?” “这我知道!”阿丽丝热心地叫道。 “准备一些面粉(flour)——” “到哪儿去采花(flower)?”白女王问道,“花园里还是树篱上?” “咦,面粉不是采(picked)来的,”阿丽丝解释道, “它是磨(ground)出来的——” “那要多少英亩土地(ground)呢?”白女王又问道。 ——刘易士·卡罗尔《阿丽丝漫游奇境记》 上面这一段文字因为运用了语音歧义,造成了很好的幽默效果。首先flour与flower是同音异义词,因此白女王把面粉flour理解成了花粉flower。其次阿丽丝用的ground是动词grind(磨碎、碾碎)的过去分词,而白女王把ground理解成了“土地”。这一组就是笔者认为的由意义不同、但某些语法形式相同的词(Homoforms)造成的语音歧义。 4.结论 许多研究语言中的歧义现象的学者都认为,我们说话和写 文章 都应力求“准确、简明、生动”,避免歧义。不过歧义也并不只有消极的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歧义同样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如在商业 广告 、政治宣传中,歧义都达到了很好的幽默诙谐的效果。本文从语法、词汇和语音的角度分析了英语中的歧义类型。当然,有些提法还有待商榷(比如因“完全同形同音异义词”引起的词汇歧义,由“意义不同、但某些语法形式相同的词”引起的语音歧义等),以便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Lyons,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Saeed,[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 Itd,1997. [3]陈汉生.基础英语中的几种歧义现象[J].外国语,1994,(4):72-74. [4]侯国金.英语语言学精要回答与考试指南[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5]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林承璋.英语词汇学引论(修订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7]维多利亚·弗罗姆金,罗伯特·罗德曼.语言导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8]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长沙:湖南 教育 出版社,1995. [9]周立人.英语歧义类例论析[J].国外外语教学,1997,(1):1-7.

1.警辞例说,《中学文科参考资料》1991年第1期。2.示殁号用法举例,《语文月刊》1991年第8期。3.示殁号用法举隅,《修辞学习》1992年第2期。4.释喻例说,《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4期;《修辞学习》1992年第5期。5.“超假设”修辞,《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第3期;《修辞学习》1993年第5期。6.谈古汉语的对动用法,《汉语知识》1994年第2期。7.特殊假设复句的修辞功能,《营口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8.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正字问题,《语文建设》1995年第5期。9.掌握节奏规律自觉进行语音修辞,《修辞学习》1996年第5期。10.非量词“个”的功能补说,《学语文》1997年第6期。11.论“好不AP”、“好AP”中的“AP”,《汉语学习》1998年第1期。12.“的”字短语的主要特点与界定,《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13.论包孕句的语法结构和语音切分,全国第四届语音学术会议论文集,1999年8月。14.论社会语境对交际语言的影响和制约,《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15.汉语量词“个”的虚化特点,《语文学刊》2002年第1期。16.句子的停延和句法结构的关系,《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17.论文化语境对交际语言的影响和制约,《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18.论稳态语境与动态语境的关系,《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19.论显性语境和隐性语境的关系,《太原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20.论认知语境在语言表达和理解中的作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21.论语境意义的理解,《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22.论语境对修辞作用,《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23.也谈新词语的特点与规范原则,《语文学刊》2003年第12期。24.关于语境的功能,《内蒙古师大学报》2003年第6期。世纪语言文字应用发展之前瞻,《汉语学报》第5期(2002年上卷,2003年10月出版)。26.歧义、歧解和用歧的认知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3期。27.语言素质的两大表现与语感教学,《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28.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修辞学习》2004年第5期。29.信息时代报刊语言的语法特点与规范,,《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10月。30.《语文课程标准》中值得斟酌的几个句子,《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年第3A期。31.广告语言文明与守法意识,《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32.辞格特征与辞格辨识,《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33.认知在歧义的辨识与消解中的作用,《修辞学习》2006年第5期。34.语言文字规范的新领域与新对策——也谈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35.“X是X”和“X归X”格式的认知分析,《语言文字学探索》,浙江省语言学会第届年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36.“X是X”和“X归X”格式的比较探析,《汉语学习》2007年第5期。37.言语社区构成要素的特点与辩证关系,《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38.谈异体字的形成与规范,《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39.事迹感动中国,语言撼动人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的认知语用分析,《修辞学习》2008年第5期。40.言语社区构成要素的特点与辩证关系,《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41.现代汉语歧义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42.现代汉语歧义研究的视角与方法,《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43.词汇歧义消解的认知解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期。44.汉语歧义句法结构的认知模式,《汉语学习》,2011年第2期。45.汉语句法歧义认知的几种方式,《浙江学刊》2011年第4期。46.词汇歧义消解的认知模式,《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47.汉语句法歧义消解的认知机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48.疑问性话语标记语疑问梯度的认知探微——以“难道”“莫非”“莫不是”“是不是”为例,《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49.坦言性话语标记语用功能探析,《当代修辞学》2013年第5期。50.汉语话语标记语“等于说”的语用功能,《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二作者)。51.埋怨性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的认知探析,《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接受美学与审美教育,《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2.语文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初论,《中学文科参考资料》1991年第2期(收入《全国中教优秀论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3.语文课思想教育特点初论,《语文教学论坛》1991年第2期。4.语文教学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温州教育》1991年第3期。5.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冗余理论的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2年第6期。6.如何理解文意,《高考失误与教学对策》1991年4月团结出版社出版。7.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境策略的运用,《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年第3期。8.试论语境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9.母语教学系统观刍议,《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10.汉语人才语用能力的培养研究,《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11.与颜色有关的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二作者)。12.新词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13.对外汉语视角下的新词语教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1、Info-packing

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会为一些想要表达的句子或者单词添加一些补充信息使其内容能够更丰富,但是,却忽略了这些信息是否都是必要的或是重要的;第二种现象是将所补充的信息放在了句中错误的位置,这就导致了审稿人阅读文章时产生疑惑。以下分别列出这类现象的例子并加以解析。

举例说明:在下面这个句子中“As the best-known form of programed cell death, apoptosis is pivotal to tissue development and regeneration.”除非这篇文章是关于人类研究中的细胞凋亡,否则这句话传达的信息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Apples, which come from trees, are used to make better pies than grapes.”(树上结出的苹果做出的派常常比葡萄做的好)除非树上结出的苹果可以解释为何苹果比葡萄更能做出好的派,否则这个信息于这句话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这个信息是必要的,那么请把这句话单独成句。反之,如果不重要的话请直接删除。

2、Evidence

论文写作中,同一个单词可能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而在其中,有部分单词会因其单词词性不同导致所表达的中文意思也不相同,在写作时,这些单词往往会被错误的使用,例如最常见的“证据”一词。

"Evidences"不是"evidence."的复数形式。Evidence 是个不可数名词,如果要表示个数,可以在其前加上“数次+piece(s)+of”的结构来表示(这种情况也适用于"literature.")。拼写检查之所以无法识别"evidences"是因为该词被误认为动词了,这种情况同"shows."类似。

3、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一些较常见的词组会被使用在文章中,但是,有些词组,本不适合使用在科技论文中,却经常被错误的使用,例如“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很多中国作者使用这种表达,但其实是错误的。一种常见的错误是忽略了"the,"但更常见到的一种错误使用是即使后一句子中没有表达出与前一句子像矛盾的意思,作者也会使用"On the one hand" or "on the other hand"。在科研论文中这种用法是不规范的,所以才举例进行说明。

4、respectively

论文写作过程中,作者往往会有偏向性的经常使用某一个单词,而忽略了其是否使用正确,并且符合英语本身的表达习惯,例如“respectively”。

"respectively."的过度使用

在美式英语中"apples have skins, peaches have fuzz, and bananas have peels"这句话的结构要比"apples, peaches, and bananas have skins, fuzz, and peels, respectively,"更为常见,尽管这两句话的语法并没有错误。"Solution was added to containers A, B, and C"(“在A,B,C容器中加入溶液”)这句话后面不需要加上"respectively" ,而下面这句话"Solution was added to containers A, B, and C"的末尾也是不需要加上"respectively"的。

同样,"respectively"通常适用于两列不同事物但事物数量相同。“P and Q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ies X, Y, and Z, respectively”(P,Q分别被纳入X,Y,Z的研究中)-这句话中究哪个属于哪个呢?

5、记住“现象”单复数

一个(Phenomenon)是单数,另外一个(Phenomena)是复数。Phenomenon来源于拉丁语,后从希腊来到英国,这种情况有点像criterion,直接来自希腊。

应急提示:论文写作可以通过该单词的末尾non有点像one这一点来记住phenomenon是单数。

6、majority vs. Plurality

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同英文单词都可以表达同一个中文意思,但其实这些单词的内在含义是不同的,例如“多数”一词。

majority 和plurality之前的区别并不明显。

处理百分数时,"most" and "majority" 通常意味着显著多于一半,而不是所占比例最大的一组。如果最大的一组占总体比例的87%,那么这一组可以说成是"majority." 如果占最大比例的一组没有达到总体比例的一半,如42% ,(或者像18%, 23% ,17%),则这组只能说成是"plurality"——是所有组分中最大的一组,但比例未达到总体比例的一半。这种区别常限制于讨论相对值,尤其是投票选举中。比蓝翻译为您解答

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论文结论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歧义的产生来自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歧义本身有着消极作用,而对歧义积极利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关键词]歧义 语音歧义 词汇歧义 语法歧义 幽默 一、前言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歧义是语言结构形式与其意义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一种语言结构具有几种结构层次关系,或一个言语表现不同的意图或含义等产生的。英语歧义性探讨在语言教学、翻译理论和实践、文学语言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歧义的产生主要来自语音,词义与语法结构三个方面。 (一)语音歧义(Phonological Ambiguity),是指在谈话中由于语音有歧义而使听话人可能产生多种理解,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同音异形异义词,同形同音异义词等。 1.同音异形异义歧义词 英语中有些词如:bear熊,bare 赤裸的,flower花,flour面粉,hear听见,here这里,hour小时,our我们,meet遇见,meat肉,rite仪式,right正确,sight视力,site地基,sun太阳,son儿子等,它们的发音相同,拼写形式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同,交际时有时会产生误解。运用“生成音位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可揭示词语结构元素的内在特征和元素的组织方式及其规律,并解析交际英语中连读、同音异义及句法结构等引起的歧义问题。生成音位学重音规则对指导交际英语和处理语音歧义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二语使用者处理交际语言歧义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歧义是语言多义的属性,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歧义的现象。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歧义进行阐释,指出语法歧义根源于语法隐喻,具有动态性、相对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它不仅对于实现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人类发展语言、提高认知的必要手段。结合个例提出从语篇层面上,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角度消除歧义。最后对歧义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分。1. 引言 歧义是人类语言所共有的一种特性。歧义的产生涉及多种因素,如语音、词汇、语法结构、习惯用语等。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角度,歧义可作不同分类。就触发歧义的语言层面而言,歧义可分为:构词歧义、语音歧义、语义歧义、句法歧义和语用歧义(邱述德 1998: 20) ,其中以句法歧义现象最为复杂。对此,国内学者(林洪志 2001;马登阁2003)等多采用生成语法模式对英语句子结构歧义进行了分析和剖解。与一味追求结构形式描写的形式语言学不同,以Halliday为首的功能语言学派强调语言成份的功能,主张通过语言的使用来解释语言结构。功能语法在解释歧义现象方面显现出了一些优势,这为歧义的分析开拓了一条新路(邱述德 1998: 584)。但目前在学术界,仅有少数学者选取功能语言学视角对英语歧义进行过分析(马博森1995;孔亚明 2007) ,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笔者拟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出发,主要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重点讨论英语名词词组和限定动词产生的歧义,并尝试对这些结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解读。 2.名词词组产生的歧义 2. 1形容词作前置限定词产生的歧义 英语中,名词词组通常由“修饰词 +中心词”构成。我们以一首英文歌曲的名称Red Red W ine为例。这个歌名存在歧义:它既可以被理解为“红红的酒”,又可被解释为“红色的葡萄酒”。类似这样的歧义例子还有许多。Halliday在论述名词词组的经验结构(experiential structure)时,提出了类属词(Classifier)和修饰语 (Epi2thet) 的概念(1994: 184)。类属词的功能是说明事物类别:例如, bus station, railway station, train station 中的bus, railway和 train这些词的功能是区分车站的不同种类;修饰语的功能是说明所修饰物体的特征,例如:在new station, noisy station这两个词组中,形容词 new和 noisy的功能只是展现车站的某些特点,而不是对“车站”这个概念进行精细分类。 Bloor和Bloor认为类属词和修饰语都可用于名词词组中,对中心词进行限定。如果脱离语境,在类属词和修饰语的功能区分方面,许多表达都是歧义的(2001: 138)。据此,上文提到的例子Red Red W ine可被作如下分析: (1) Red Red Wine (a) Red Red Wine 修饰语 类属词 事物 红葡萄酒 (b) Red Red Wine 修饰语 修饰语 事物 红红的酒 例(1)的两种解释分别是“红葡萄酒”和“红红的酒”。〓24〓作前一种意思 (a) 讲时,第一个Red的语义功能为修饰语,第二个Red的语义功能是类属词,表明事物的种类,整个词组的意思是“酒类的一种———红葡萄酒”;作后一种意思 (b) 理解时,两个Red的语义功能均为修饰语,表明事物的特征,整个词组的意思是“红颜色的酒”。如此,Red RedWine这个词组的歧义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请看另一个例子的分析: (2) small children’s cot (a) smal children’s cot 修饰语 类属词 事物 小型儿童床 (b) small children’ cot 类属词 事物 幼儿床 例(2)的两种解释为“小型儿童床”和“幼儿床”。作前一种解释 (a) 时, small一词的功能成分为修饰语,说明床的尺寸大小;作后一种意思(b)理解时, small和chil2dren联合起来作类属词,说明床的类别。 我们在英语当代语法中可以发现类似的表述:特性修饰语(qualitative modifiers)和类别修饰语( classifying modifiers)。这两个概念可以互相转化。通常表示大小、颜色、特征等的形容词为特性修饰语,当它们说明中心词的本质属性时,便转化为类别修饰语;通常表示处所、国别、原料和用途的修饰语为类别修饰语,当它们用来说明中心词的风格、式样、特征等意义时便成了特性修饰语(张克礼 2005: 460)。但是这样的分类和表述很容易使学习者感到困惑。与之相比,Halliday提出的类属词和修饰语这两个概念概括性更强,在实际语言分析过程中更简便更易于操作。 2. 2 V2ing形式作前置限定词产生的歧义 英语中经常出现动词2ing形式作前置限定词的结构。这种结构也易产生歧义。Halliday在其功能语法体系中使用名词性词组(nom2inal group)这个术语来统括传统语法中的普通名词、形容词、数量词和限定词,把它们都视为名词词组的下属类别(1994: 185)。不仅如此,可以充当类属词和修饰语的动词2ing和2ed形式也被韩礼德归入到名词性词组这一类。Bloor和Bloor在论及类属词和修饰语的功能区分与歧义的关联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some dancing girls(1995: 138)。他们认为这个名词短语存在歧义,它的意思 既可以指“一些以跳舞谋生的姑娘———舞女”也可以指“一些正在跳舞的姑娘”。 传统语法在解释 some dancing girls的两种含义时,往往引入动名词和现在分词的概念。如果把 dancing当动名词,词组的意义为“舞女”;如果将 dancing视为现在分词,整个词组的意思就是“正在跳舞的姑娘”。但是这种解释很难让学习者理解。我们如果依照功能语法的观点对此进行分析,情况便会简单许多。 (3) some dancing girls (a) some dancing girls 指示词 类属词 事物 一些舞女 (b) some dancing girls 指示词 修 饰语 事物 一些正在跳舞的姑娘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词组作 (a) 解释时, danc2 ing的功能是类属词,指明这些姑娘的职业是跳舞;作 (b)解释时, dancing的功能是修饰语,所说明的是这些姑娘正在进行的动作。通过界定 dancing一词的双重功能, some dancing girls这个词组的两种含义就得到了非常清晰的展现。 在传统语法框架内,学习者区分歧义往往需要借助复杂的语法范畴和项目。在 some dancing girls这个例子里,学习者需要详述现在分词和动名词这两个语法范畴的差别来解释这个词组的歧义。而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说,区分动词的这两种非限定形式历来都是非常困难的。这无疑会加剧学习者对上述歧义现象的解析难度。相反地,如果我们依据功能语法的理论对此进行解释,情况会有很大不同。学习者依托系统功能语法知识,明了 danc2ing这个单词的双重功能———既可作类属词又可作修饰语,再充分考虑到语境因素,就能够识别和剖析词组歧义。由此,功能语法的优势可见一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3.限定动词产生的歧义 传统语法将英语动词分为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两类。通常,限定性动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是整个句子的核心成分之一。谓语动词的句法功能不同,其他关联成分的句法地位也随之改变(邱述德 1998: 344)。谓语动词本身的多重含义必然会导致整个句子产生歧义。国内学者秦洪林早在1991年分析谓语平面上的歧义时,就注意到了行为动词与系动词、系表结构与及物动词进行时态之间的歧义现象(1991: 24428)。 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内,没有谓语动词、系表结构等概念。Halliday率先提出语言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在概念功能中,小句通过及物性系统 (transitivity system) 来表述语言使用者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Halliday 1994: F25)。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process) ,即通过语法形式对经验进行范畴化,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partici2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胡壮麟,等〓34〓2005:75)。Halliday把人类经验分为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其中,前三种过程是英语及物性系统中主要的类型过程。但是,上述各个过程之间的界线并非泾渭分明,某些过程既可以被归入一种类别同时又可以被归入到另一种类别。这种情况下,歧义的产生就在所难免。英语结构歧义较多的发生在对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这三种主要过程的判定。有时,一个小句既可以解读为物质过程又可以解读为关系过程;既可以解读为心理过程又可以解读为关系程。这种判定上的模棱两可直接造成了句子意义的多种解释。 下面我们依据系统功能语法来辨析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3. 1主动语态产生的歧义 3. 1. 1简单结构:不及物动词产生的歧义 在英语句法中,“名词短语 +不及物动词”结构是常见的一种句式。它所产生的歧义现象层出不穷。我们以 Mary looked very hard为例说明。按照转换生成语法的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歧义是与某个短语的范畴地位相关联的(Radford 2000: 66)。在这个句子里,歧义涉及到的是 very hard这个短语的范畴地位。当very hard被视为形容词性的短语时,它的意思是“非常严厉的”;当它被看作是一个副词短语时,其含意 是“非常使劲地”。如此,Mary looked very hard这句话的双重含义即得以展现。 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分析方法固然可行,但它的不足之处是将句子中的一些组成成分单独进行了语法分析,割 裂了局部语法结构与整体语义构成的逻辑关系。如果我们依照功能语法对此例句进行分析,情况会得到很大改观。 (4) Mary looked very hard. (a) Mary looked very hard. 行为者 过程:行为 环境的:方式 玛丽非常努力地看。 (b) Mary looked very hard. 载体 过程:关系 属性 玛丽看起来非常严厉。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例(4)作(a)解释时,是一个行为过程。其中,Mary是行为者, very hard是环境成分,表示行为的方式,整个小句的意思是“玛丽非常努力地看”;作(b)解释时,小句展现的是一个关系过程。其中,Mary作为过程的载体, very hard表示属性,整个小句的意思是“玛丽看起来非常严厉”。 这个句子歧义产生的根源在于 look一词的多重意义。传统语法中, look一词可用作不及物动词,也可用作 系动词。功能语法认为,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行为过程指的是诸如呼吸、咳嗽、做梦等生理和心理行为。Halliday在对关系过程的论述中把look一词归入到表达感觉—感知一类的动词里面(1994:120)。在论述行为过程时,他又把 look一词归入到出现在行为过程中的几类典型动词之列(1994: 139)。正是由于动词look的这两种功能使小句Mary looked very hard产生了歧义。此外,在例(4)的(a)和(b)这两种解读中,我们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不仅动词 look的意义区分明确:在(a)释义中是指行为过程,在(b)解释中是指关系过程,句子中的其它成分Mary和 very hard也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 Mary在(a)释义中的语义功能是行为者,但在(b)释义中的语义功能是载体; very hard在 (a)释义中表示方式而在 (b)释义中则说明载体的属性。这些词汇功能方面的细微差异,在传统语法的框架内很难体现出来。 3. 1. 2复杂结构:及物动词产生的歧义 我们再来分析一个形式较为复杂的例子: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这个句子有两个意思:“他们正在嚼 烟”,和“它们是嚼烟”。传统语法的解释需要首先确定they是指代有生命力的人还是指代无生命力的物。如果确定 they是指代人,那么这个句子结构就是现在进行时态,表示一些人正在做chewing“咀嚼”这个动作。如果they指代的是一种无生命的事物,那么这个句子是一个主系表结构, chewing在这里作动名词,表示烟草的用途。很明显,这种传统的分析方法较为繁琐。下面我们尝试从功能语法角度来进行析解。 (5)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 (a)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 动作者 过程:物质 目标 他们正在嚼烟。 (b)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 载体 过程:关系类属词 中心词 属性 它们是嚼烟。 如上所示,例(5)既可以解读为(a)物质过程,也可以解读为(b)关系过程。在(a)解读中,小句表达的是“发生 某事”,其中they是动作者, tobacco是动作的目标,整个小句的意思是“他们正在嚼烟”;在(b)解读中,小句表达的是关系过程。they作为载体, chewing tobacco表示属性(其中, tobacco是中心词, chewing是类属词,表示烟草的一种) ,整个小句的意思是“它们是嚼烟”。如此一来,学习者不必确定 they是指人还是指物,更无须明辨现在进行时态和主系表结构的差别,就可以解析例(5)展现出的双重含义。这样的操作较之于传统语法显然简便了许多。又例如: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我们对其进行如下分析: 〓44〓 (6)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 (a)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 动作者 过程:物质 目标 他们正在给工程师上课。 (b)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 载体 过程:关系 类属词 中心词 属性 他们是授课的工程师。 当例(6)解读为(a)物质过程时, they是动作者, engi2 neers是动作的目标,整个小句意为“他们正在给工程师上课”;当小句被解读为(b)关系过程时, they是载体, lectu2ring engineers表示属性, (其中, lecturing是类属词,说明这些工程师的类别是“讲课的”) ,整个小句的意思是“他们是授课的工程师”。这样的操作避免了许多麻烦:学习者无需借助动词 时态和主系表结构等传统语法项目,也无需熟悉和掌握动名词这个语法范畴,如例(5)中的 chewing和例(6)中的lecturing,就可以对类似句子中的歧义现象进行解析。此种范例俯拾皆是。 3. 2被动语态产生的歧义 运用系统功能语法也可对动词被动形式产生的歧义进行分析。请看下面的例子: (7) Theywere relieved. (a) They were relieved. 目标 过程:物质 他们被换了岗。 (b) They were relieved. 载体 过程:关系 属性 他们感到放心了。 当例(7)解读为(a)物质过程时, they是目标,were re2 lieved表被动,整个小句意为“他们被换了岗”;解读为(b) 关系过程时, they是载体, relieved表属性,整个小句的意 思是“他们感到放心了”。 如果我们从传统语法的角度去解释这个句子的歧 义,就会发现情况复杂了许多。我们首先需要确定 re2 lieved一词的词性。如果将其视为一个单纯的形容词,它 的含义是“感到宽慰的、放心的”,与之紧密联系的动词 were的语义功能相当于动词feel,意为“感觉”; 如果把re2 lieved看作动词 relieve的被动语态形式,它的意义是“被 换岗”,之前的动词were即是一个帮助构成被动语态的助 动词。这样的分析无疑是复杂的。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8) The man was offended. (a) The man was offended. 目标 过程:物质 这个人受到了冒犯。 (b) The man was offended. 载体 过程:关系 属性 这个人(因受到冒犯)生气了。 我们采用功能语法去分析,就会发现:当例(8)解读为(a)物质过程时, the man是目标,was offended表被动,整个小句意为“这个人受到了冒犯”;解读为(b)关系过程时, the man是载体, offended表示属性,整个小句的意思是“这个人(因受到冒犯)生气了”。这样的解读方式大大降低了学习者分析句子歧义的 难度。我们不必再局限于传统语法的框架内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恰当地运用功能语法解释英语结构歧义现象,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应向学生简单介绍系统功能语法知识,帮助他们初步了解物质过程、关系过程等基本概念,以提高其对英语歧义的分析、理解的能力。 不仅如此,运用系统功能语法还可能解决一些被传统语法所忽略的问题。以 Iwas scared为例。这个句子依据传统语法来看是没有歧义的,但是功能语法对此却有独到的见解。Halliday在论述关系过程时指出,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的界限并不鲜明,这两种过程有一些重叠(overlap2ping) ,一些小句如 I was scared可以有两种解读(1994:121)。如下图所示,它既可以被解释为心理过程又可以被 解释为关系过程。 (9) Iwas scared. (a) I was scared. 感知者 过程: 心理(情感) 我(受到惊吓)感到害怕。 (b) I was scared. 载体 过程:关系 属性 我是害怕的。 Halliday认为心理过程是一种感知的过程(a process of sensing) ,并将表达感觉 (feeling)、思想 (thinking)和感知(perception)的小句都归入了心理过程的范畴(1994: 11224)。胡壮麟等认为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a processof thinking) (2005:76)。虽然他们的措辞不同,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在例(9)中,当小句解读为(a)心理过程时, I是感知者, scared表达的是情感,整个小句意为“我(受到惊吓)感到害怕”;当小句解读为(b)关系过程时, I是载体, scared作为属性,表示“被吓怕了的人之中的一员”,整个小句的意思是“我是害怕的”。而传统语法的分析很难将上述两种意义的细微差别展现出来。运用系统功能语法中“过程”(process)的概念来解读歧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明辨小句内部构成成分的功能和(下转第61页) 〓54〓以革新诗歌的形式,表现当代人错综复杂的心态著称的美国诗坛的约翰〓贝里曼高度评价《情歌》,认为这首诗标志着现代诗歌的开端。应该说艾略特诗歌的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尤其是“暗示”理论的影响。通过许多不连续的意象拼凑成令人费解的图案,促使读者努力挖掘隐藏其中的哲理,从而真正品味出图案之后的惊人之美。《情歌》虽是艾略特最早发表的一首诗作,但其中却蕴含了艾略特所有的诗歌理论主张,为其后来诗歌上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基础。艾略特通过对法国象征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其主题、风格和语言技巧的新颖独特突破了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诗歌形式,对现代派诗歌的审美标准的确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瑞典学院常任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所说“艾略特代表了一种最独特的类型”是“文体与革命的急先锋”“他的作品也以钻石般的锐利,划破了我们现代人的心灵”(陈映真 1972)。而艾略特本人也因此成为象征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注释: ①屠岸、章燕选编:《外国诗歌经典100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7月。 ②③④同①。

论文关键词: 英语 歧义类型 语法歧义 词汇歧义 语音歧义 论文摘要: 在 英语学习 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歧义现象。歧义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本文试从语法、词汇和语音三个方面对英语中的歧义类型作一浅析。 在英语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模棱两可的 句子 ,即一句话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歧义”。歧义的产生有多种情况,本文试从语法、词汇和语音的层面对英语中的歧义类型作一简要的归纳和分析。 1.语法歧义(Grammatical Ambiguity) Paul Robert在《英语句子结构》(English Sentence Structure)一书中指出:“据多数情况来看,歧义的产生并非故意的。它是由运用句子结构时的疏忽造成的,以致没有能够将可以使意义清晰的标记包罗到句子中去。(周立人,1997∶6)”于是忽视使用表明句子结构的句法代号就引起了语法歧义。伍谦光(1995∶199)认为:“‘语法歧义’是指由于对句子中的句法结构有不同理解而产生的歧义。”语法歧义最常见,也最复杂。下面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类例: 词性 一个句子往往由于无法确定某个词的词性而变得无法理解。 (1)College demands change. 很明显,例句中的demands既可理解为动词,也可理解为名词。change同样如此。于是此句就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意思:(1)大学要求改革。demands是动词,change是名词。(2)大学的要求改变了。demands是名词,change是动词。 名词(修饰语)+名词 复合名词或名词 短语 (2)an English teacher 此例在书面语中易引起歧义:(1)一位教英语的老师。English teacher是一个复合名词。(2)一位来自英国的老师。English作为修饰语加在名词前构成名词短语。 名词 (3)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此句也产生了两种意思:(1)驾驶飞机会是危险的。Flying是动名词。(2)正在驾驶的飞机会有危险。Fling是现在分词,作形容词用。 带有’s的名词所有格 (4)This is his teacher’s book. 句子中teacher’s book可以是一个整体,即“教师用书”。但his teacher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即“他的老师”。所以此句产生了两个意思:(1)这是他的教师用书。(2)这是他老师的书。 不定式动词短语 (5)The tiger is too small to kill. 此例也有两种含义:(1)这只老虎太小以致于不能伤人。此意对tiger来说,是主动的动作。(2)这只老虎太小了,还不能被杀。此意对tiger来说,是被动的动作。 “及物动词+宾语”结构 (6)I found Jim an experienced teacher. 及物动词found后面接了两个名词Jim和an experienced teacher。这句话有两个意思:(1)我发现吉姆原来是一位有 经验 的老师。(2)我为吉姆找到了一位有经验的老师。 并列连词and (7)Tom and Lucy are married. 此句可理解为:(1)汤姆和露西两个成了亲。其中and连接两个名词,构成一个简单句。(2)汤姆和露西两个都已结婚。该句可看作一个并列句。 悬挂式否定词not (8)His object is not to eat. 此句产生的两种意思为:(1)他的目的不是吃。作此意讲时,is和not的关系紧密,可写作isn’t。(2)他的目的是绝食。作此意讲时,not与to eat的关系紧密,形成“绝食”的含义。因此not是悬挂式的(即可以自由摆动)。 悬挂式代词 (9)The man informed his brother that he should lose weight. 人称代词he位于两个名词the man和his brother之后,句意变得模糊:(1)这个男的告诉他的哥哥他自己应该减肥。人称代词he代指the man。(2)这个男的告诉他的哥哥他应该减肥。这时人称代词he代指his brother。 悬挂式状语修饰成分 (10)The people who saw the play frequently praised it. 这里的frequently很难说是修饰saw the play还是praised的,因为状语修饰成分是“悬挂的”,所以产生了两个意思:(1)经常看戏的人们称赞了它。(2)看了这出戏的人们频繁地称赞它。 悬挂式定语修饰成分 (11)Lily likes the vase on the table which she bought yesterday. 此句中的which she bought yesterday是定语从句,这个定语从句可认为是修饰vase,也可以认为是修饰table。也引起了歧义:(1)莉莉喜欢放在桌子上的那个昨天买的花瓶。(2)莉莉喜欢放在昨天买的桌子上的那个花瓶。 2.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 伍谦光(1995∶199)指出:“‘词汇歧义’是指由于对句子中某一个词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歧义。” 因“一词多义”(Polysemy)引起的歧义 指出“人们在各种不同场合赋予一个词以各种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自然也就是这个词的真正涵义”(周立人,1997∶4)。由此可见,一个词的词义往往是多义的。侯国金(1998∶66)说:“一个词若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便是‘多义词’。”因此,用多义词 造句 就可能产生歧义。当然,只要我们把多义词放到一定的语境里,一般可以避免歧义。不过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个多义词的两个不同意义在句子中都讲得通,这样,句子就产生了歧义。下面是一些实例: 名词 (12) gave me a ring yesterday. 句子中的ring可理解为“戒指”,也可理解为“打电话”。 动词 (13)He painted a tree. 此句中的painted可作“涂上油漆”解,也可作“用颜料画”解。 形容词 (14)It is hard. 句中的hard可作“艰难的”解,又可作“坚硬的”解。 副词 (15)The man was walking backwards. 句中的backwards可作“向后”解,又可作“背朝后”解。 介词 (16)The vase is on the television. 此句中的on,可作“在……之上”解,也可作“上了电视屏幕”解。 连词 (17)Oil the machine in case it gets rusty. 句中的in case可解释为“以防”,也可解释为“如果”或“当……时候(尤其在美国英语中)”。 代词 (18)You should be quiet. 句中的You可以是主格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也可以是不定人称代词,泛指“任何人”。 数词 (19)She is a mother of sixteen. 句中的基数词sixteen既可作“十六岁”解,又可作“十六个孩子”解。 冠词 (20)It can be moved by a child. 句中的不定冠词a既有数量的概念,即“one”的意义,也有种类的概念,即指孩子,而不是大人或 其它 什么东西。 因“完全同形同音异义词”(Perfect homonyms)引起的歧义 林承璋(1997∶82)认为:“同形同音异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具有相同形式不同意义的现象。”具体来说,同形同音异义词是指意义不同、读音和拼写都相同或意义不同、但在读音或拼写某一方 面相 同的词。 完全同形同音异义中的B类由于读音、拼写和词性都相同,所以易引起歧义。下面是一些实例: (21) drove to the bank. was attracted by the ball. tourists passed the port at midnight. 这三个例句中的bank,ball,port都属于完全同形同音异义词,即读音、拼写和词性都相同,但由于意义不同而引起了歧义。例(21)a中的bank既可以理解为“银行”,又可以理解为“河岸”。例(21)b中的ball既可以理解为“球”,又可以理解为“正式舞会”。例(21)c中的port既可以理解为“港口”,又可以理解为“葡萄酒”。 3.语音歧义(Phonological Ambiguity) 伍谦光(1995∶200)指出:“‘语音歧义’往往是由于句中词语的‘连续’而产生的歧义。”语音歧义多出现于口语中,主要是由上图表中的同音异义词以及部分同形同音异义中的C类(即一些意义不同,但某些语法形式相同的词(Homoforms))造成的。下面是一实例: (22)“面包是怎么做的?” “这我知道!”阿丽丝热心地叫道。 “准备一些面粉(flour)——” “到哪儿去采花(flower)?”白女王问道,“花园里还是树篱上?” “咦,面粉不是采(picked)来的,”阿丽丝解释道, “它是磨(ground)出来的——” “那要多少英亩土地(ground)呢?”白女王又问道。 ——刘易士·卡罗尔《阿丽丝漫游奇境记》 上面这一段文字因为运用了语音歧义,造成了很好的幽默效果。首先flour与flower是同音异义词,因此白女王把面粉flour理解成了花粉flower。其次阿丽丝用的ground是动词grind(磨碎、碾碎)的过去分词,而白女王把ground理解成了“土地”。这一组就是笔者认为的由意义不同、但某些语法形式相同的词(Homoforms)造成的语音歧义。 4.结论 许多研究语言中的歧义现象的学者都认为,我们说话和写 文章 都应力求“准确、简明、生动”,避免歧义。不过歧义也并不只有消极的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歧义同样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如在商业 广告 、政治宣传中,歧义都达到了很好的幽默诙谐的效果。本文从语法、词汇和语音的角度分析了英语中的歧义类型。当然,有些提法还有待商榷(比如因“完全同形同音异义词”引起的词汇歧义,由“意义不同、但某些语法形式相同的词”引起的语音歧义等),以便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Lyons,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Saeed,[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 Itd,1997. [3]陈汉生.基础英语中的几种歧义现象[J].外国语,1994,(4):72-74. [4]侯国金.英语语言学精要回答与考试指南[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5]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林承璋.英语词汇学引论(修订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7]维多利亚·弗罗姆金,罗伯特·罗德曼.语言导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8]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长沙:湖南 教育 出版社,1995. [9]周立人.英语歧义类例论析[J].国外外语教学,1997,(1):1-7.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比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本是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语病,全面禁绝。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一些日常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现象确实有害。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文体中,特别是公文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

公文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因为公文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去行事。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公文当然就是百分百地有害。能对这一点提供证明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战败局面早定的日本之所以挨了两颗原子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之一,就与日本政府针对“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声明中存在歧义有一定关联。日本政府称自己对“公告”的态度是“默杀”。 “默杀”这个词在日语中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也可以理解为“暂不作评论”,声明没有对此作出限定。如此,美国自然可以作第一种理解,也当然可以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用原子弹了结战争。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同样不断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写作:“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将惩戒规定写作:“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述,就经常把公文作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损失的境地;经常使公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认作“只打击少数,对多数则……”。

歧义对公文是有害的,是撰写者所不需要但又往往在无意之中造成的,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公文中的歧义呢?笔者认为,克服歧义的方法并不复杂,有针对性地对句子成份予以调整,创造必要的语言环境等做法都十分有效,困难的和起关键作用的是要能发现歧义的存在。为此,我们必须了解歧义的发生规律,对歧义保持警惕。

一般情况下,当公文中出现选词不当,词序失当,滥用省略,错用数量词,语句中有词性不明的成份,语句成份间的语法关系不明,语调附加的语义不能被准确读出,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词组的有效限定修饰,错用标点符号,滥用修辞格等现象时,都会形成歧义。

(一)选词不当,造成对概念的歧解,引起歧义。

与歧义出现有关的选词不当,主要表现为滥用方言词、口语词和土俗俚语,使用不规范的简称,误用褒贬词语等。

我国的当代公文在文体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即白话文)作为标准的符号系统,除极特殊情况外,禁绝使用未列入普通话规范的方言词、口语词和通俗俚语。如果我们在撰写公文时不懂得,或者不尊重这一规律,滥用这些词语,就经常因此而使公文出现歧义。因为这些词语不仅应用范围窄,词义不为多数人所理解,而且往往与普通话中的规范词形同义异。如长沙话中的“蚊子”还兼指“苍蝇”在内;吴、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中的“脚”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腿”;口语词中的.“咬耳朵”除了有普通话书面词语中的真真切切地用嘴咬住耳朵的意思之外,还可以表示窃窃私语。如果我们在公文中随意使用这类词语,当然难免使阅文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的本意就会被一部分人歧解,甚至是曲解。

不规范简称给公文带来的歧义主要源于这些简称词本身在脱离语境和精确背景资料情况下的高度不确定性。“人大”在没有精确交代语境的情况下可理解为“中国人民大学”,也可以理解为“人民代表大会”;“南大”则需要在更精确交代背景的情况下才能被界定清楚是指“南京大学”还是“南开大学”。不规范简称给公文造成的歧义,往往不仅仅是出点笑话,如果用“国家人事部”去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在法律意义上,公文作者对其所作的有关意思表示就将是无效的,因为在法律上不存在这样一个“部”,谁也不能、不需要用这样的名义去承担责任,履行义务,行使权利。

公文中错误地选用了褒义词或贬义词也会造成歧义。公文中使用带褒贬色彩的词语是为了更鲜明、简洁地表达作者的立场,如果出现误用,将使阅文者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真正立场。如“小王革新了工作方法,许多人知道后纷纷效尤”一句,“革新”与“效尤”一褒一贬,阅文者对作者的态度的理解,就既可以看作肯定,也可以看作是否定。而作者的真实态度很可能是肯定,或者是否定,甚至是目前不必、不能置可否的中性态度。这种歧义带来的当然往往是相应的错误行为。

(二)语序不当,造成被限定说明的对象不明,引起歧义。

语序是指各级语言单位在组合中的排列次序。语序不当,特别是在有多项定语存在的语句中不恰当地排列了语序,常常会有歧义产生。请见以下例句:

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几个技术革新小组的代表。

这里,定语“几个”的位置不当造成歧义,既可以理解为就座的有若干个小组的代表,也可以理解成就座的是一个小组的几个代表。

(三)语句中个别词的词性不明,也会产生歧义。

请见下面的例句:

作者分析了a企业集团和b企业集团在各个时期进行竞争时所采取的竞争策略的特点。

在这里,由于“和”字的词性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很难分辨, 因此语句就同时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思:如果作连词用,其句义就是作者分析了a、b两个企业集团双方的竞争策略特点;而如果作介词用,则句义为作者分析了a企业集团的竞争策略特点。

(四)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或词组的限定修饰,引起歧义。

自然语言中总有一部分词或词组的含义是非确定性的,但在公文语句中如果不能以有效方式对它们加以限定或说明,就很容易因此而出现歧义。如在公文中常常因界定事物不同性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需要使用“以上”“以下”“以内”之类的词语。实际上,这类词语的含义就很不确定,处理上不讲究,就会出歧义,而且往往是关系是非界限、政策界限的歧义。这些歧义主要出自人们对“以上”“以下”“以内”是否包含本数在内的理解不一。请见下面例句:

参加工作xx年以上的职工一年可享受10天以下的带薪旅游假。

对这一规定,至少两处不确,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会因此有纠纷:xx年以上是否包括xx年?10天以下是否把10天也包含在内?

了解了上述现象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会有第九十九条的规定:“本法所称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

(五)滥用省略,造成语句成份残缺,引起歧义。

语言运用过程中,恰当地应用省略确实可使语句简洁明快,但如果超过必要限度,滥用省略就会走向反面,成为语病并可能因此而形成歧义。与歧义有关的不恰当省略主要是:

1·省略必要的虚词。请见例句:

经研究,县政府同意a乡政府报告。

这里,“报告”前的助词“的” 被略去后,句义至少有两个:一是同意a乡的那份报告;一是同意a乡作出报告。

2·省略必要的关联词语。请见例句:

受托单位误期,委托单位罚款。

这里,因为省略了表示复句内部关系的关联词语,句义就既可以理解为因为误期,所以罚款;也可以理解为如果误期,就要罚款。而这种差别会给文件执行结果带来完全不同的影响。

3·省略必要的主语、宾语。请见例句:

局里调拨给市纺织工业总公司一台小型计算机,又拨给了精纺分公司。

这里,由于主语或宾语的残缺,使句义至少有三种:局里拨给总公司一台,总公司又转而拨给了分公司;局里拨给总公司、分公司各一台;局里拨给总公司一台,又调回拨给了分公司。

4·盲目套用口语中的省略句式。人们在口语中常使用一些结构简单的省略句式,在面对面交际的特殊语境条件下,这种省略并不影响表意的精确,但如果盲目将它们套用在书面交际的公文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歧义。如口语中可以把“我非去一趟不可”省略为“我非去一趟”,但如果把“非坚决按市政府的指示办不可”在公文中省略为“非坚决按市政府的指示办”就会有歧解。

(六)多义词、多义词组造成语句中有关成份间的语法关系不明,引起歧义。

)级饭店总统套间的装修标准对这一方案作出修订后再行请示。

这是在公文中滥用修辞格引起歧义最极端的一例。文件对一个县处级招待所准备超标准装修的问题,没有正面批评,而是用了一个“反语”的修辞格,通过旁敲侧击、讽喻等间接表达了作者的意思。如此表达不仅破坏了公文所特别需要的郑重严肃的色彩,而且给阅文者以过宽的联想余地,使其或者真的不明所以,或者可以借此故意曲解。规范的公文文体是不允许间接表意的,因此如果对方将上述例文视为一份“规范”的、直接表意的公文,从正面去理解其含义,当然看不出,至少可以说看不出文中有什么批评之意。由此可见,这种歧义的危害性很大,而且它往往成为“曲解”的保护伞。

论文题目有歧义

和导师商量,看能否修改题目。

不然你的文章内容和题目不符,容易出问题。

论文的简介: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论文的有关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经过检查,再没有什么问题,把它装成册,再加上封面。论文的封面要朴素大方,要写出论文的题目、学校、科系、指导教师姓名、作者姓名、完成年月日。论文的题目的作者姓名一定要写在表皮上,不要写里面的补页上。

让老师帮你改

学位论文设计包括选题、研究、撰写等阶段。一篇结构完整的学位论文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各部分的行文规范是衡量论文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梳理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中常见的失范问题并提出建议,有助于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行为,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常见失范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从选题到撰写的所有环节均存在失范问题,严重影响了论文的质量。 (一)选题常见失范问题 选题范围过大,缺乏针对性。确定论文选题、拟定标题是撰写论文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研究生往往容易陷入选题研究范围过大、涉及面广、难以驾驭的误区。在研究生的论文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个研究主题包含多个研究问题的现象,导致对多个问题的研究广而不精、空洞无物、有叙无论。 对开展研究的可行性考虑不充分,致使行文困难。确定研究问题是问题意识形成的起点,这对于论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常常遇到行文不畅的问题,是因为之前没有充分考虑选题的可行性,没能准确评估自身的研究能力。资料搜集困难、人力物力不足或其他物质条件欠缺,会导致研究工作无法展开,难以行文。 选题陈旧,未找出独特视角。论文选题的切入点是从新颖独特的视角观察某种现象,并能从现象中提炼出科学命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创新,或者提出新观点,或者更正前说之误,或者完善前说不足等,从而体现学术研究的价值。研究生容易忽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现象的特质,难以把握学术研究的关注点,导致选题过于陈旧,缺乏创新性。 (二)标题常见失范问题 论文标题空泛、笼统,深层信息表述模糊。标题空而大直接表现为题目所表述的研究问题过于宽泛、研究对象不明确,未表达出论文的核心观点或概念等深层信息。研究生缺乏问题意识,难以深入把握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再加上文献阅读工作不到位,都会导致确定研究方向和拟定论文题目的过程中呈现一定的空想性。 题文不符,行文内容与题目的对应性不强。题文不符是常见的失范问题,行文内容偏离题目所涵盖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核心关键词不能精准概括文章的主要论点和论题。无论是论文主要内容偏离拟定题目还是题目未能准确概述论文核心内容,都属于精准度偏差。 语言文字运用不当。标题是论文的文眼,非常重要。题目要在初次拟定之后多次精修,尤其是语言文字的表述应恰当、规范。研究生论文标题中经常出现用词不当的情形,所用词汇过于笼统、泛指性较强,存在语病,容易引起歧义。 (三)关键词常见失范问题 揭示信息不全,遗漏重要词汇。关键词一般来源于题目的拆分和原文中其他具有关键信息的词汇。研究生学位论文通常存在关键词的选取随意性大、关键信息词汇不足、遗漏重要观点词汇等问题。由于论文题目有字数限制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原文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及主要方法等并不能全部体现在标题中,仅仅通过拆分题目提取的关键词难免存在随意大、遗漏关键信息点等问题。 选用过多无意义词汇。常见误区之一是将外延意义范围较大的泛意词作为关键词,此类词汇并不能揭示与文献有关的价值信息,在说明文献主旨内容上无任何作用且不具备检索意义。选取过多的无意义词汇,会减弱关键词的检索作用,降低文献检索的准确率。 对词性的把握不准确。学术论文中的关键词一般为3~8个,词性是名词,主要是合成词或专业术语。研究生常常将补充解释类的动词和形容词误选为关键词,选取的词数量过多或过少,导致关键词所涵盖的原文信息不全面、关键性的信息词汇缺失、文献检索的难度增加等问题。 (四)引言常见失范问题 引言与摘要、文献综述混淆。引言对全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由于对引言、摘要、文献综述的具体内涵认识不足,研究生在引言写作中常将三者混淆、内容重复。应从引言与摘要、文献综述论述内容的区别上把握引言的写作技巧。引言是在阐述研究背景的基础上对研究过程、方法、成果的全面介绍,其内容论述比摘要更详细,但在文献总结梳理方面不及文献综述详尽。 论述内容衔接不畅,缺乏逻辑性。由于尚未厘清研究主题与文献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再加上写作能力薄弱、写作技巧欠缺,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常表现出语言逻辑不通、内容衔接不畅等问题,尤其是在引言部分,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与拟研究的主题论述等内容衔接不当,缺少内在联系。 (五)文献综述常见失范问题 资料搜集范围狭窄,遗漏代表性文献资料 文献综述建立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文献资料的数量及质量直接决定了文献综述的质量。搜索范围狭窄、文献类型不全、数量不足、优质文献少等,会导致对研究观点的阐述不够全面等问题。研究生未真正把握文献检索方法,在文献检索时只将主题作为关键词直接检索,不注重转换关键词或关键词近位词,不能熟练运用逻辑符等。 “有述无评”,简单列举材料 文献综述是“述”“评”“创”的结合,是在对文献梳理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行评述的研究活动。机械地罗列材料,片面堆砌文献的主要观点,没有对文献主要内容进行综合性评述是文献综述存在的最普遍的失范问题。研究者常常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文献阅读工作流于表面形式,仅进行文字的简单铺陈,缺乏必要的思考和归纳总结,导致文献综述有形式而无意义。这种形式的观点汇总缺少对文章全面理解、融会贯通的评述部分,“有述无评”的文献综述只能称为形式上的文献综述,并没有算清“学术账”。 缺少必要逻辑,文献回顾缺乏系统性 研究生未对数量庞大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性分类、整理,难以准确把握不同阶段文献研究的内在关联,没有深度探究文献内容和结构框架背后的逻辑层次,将不同研究阶段、类型及层次的研究成果混杂起来,导致文献综述内容缺乏条理性和内在联系。此类文献综述缺少串联不同阶段研究成果的逻辑主线,层次不清,研究观点易出现断层。同时,文献回顾缺乏系统性,可能导致现有研究的历史演进过程展现不完整、遗漏重要研究成果、前后的观点脱节等。 语言文字运用宽泛,言之无物 只有详尽阐述现有的文献研究成果,才能真正展示文献综述在梳理研究成果、理清研究进程、探究研究起源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生的文献综述用词宽泛、空洞,常常运用涉及范围大、内容空泛的词汇。例如,在阐述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及不足时经常使用“里程碑式意义”“不全面”等空泛的词汇,并未表达出实质性内容,也未触及现有研究深层次的学术价值和不足之处。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一)选题的写作规范 多阅读,善观察,勤思考,培养问题意识 选题来源于文献阅读和对现实生活的观察。确定选题首先要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够基于现实中的问题,提炼出合适的研究主题开展学术研究。研究者要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思考的过程是将客观现象上升为研究问题、提炼研究方向的过程,也是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的过程。研究生要有意识地探索培养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等阅读技巧,同时提高将所观察到的现象有效地与自身知识结构相结合的能力,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根据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全面衡量,综合考虑 确定选题要全面考虑课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主观层面要考虑自身能力的大小、知识储备水平、兴趣爱好、技能特长等方面,客观层面要全面衡量研究地点是否具备可行性、人力物力是否具备支撑条件、数据资料的搜集是否具有完备性。论文写作并非一日之事,需要充足的时间广泛搜集相关数据资料,全面了解选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在自身实际能力的基础上衡量实施研究的可行性,综合考虑研究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小题大做”“以小见大” 论文选题要“小题大做”,寻求新颖独特的切入视角,对研究主题进行深入研究。论文选题讲求“以小见大”,以某个切入点为突破口,深入剖析问题原委,深度挖掘问题本质,以一个小问题展示社会大现象。涉及范围小的选题,便于集中研究一个或几个问题,深入透彻地把握问题。 (二)标题的写作规范 标题应鲜明,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表意的准确性,规范表达出论文的核心。标题的内涵要素主要包括研究范围、研究对象、主要观点和研究主题。拟定标题要用简洁、凝练的文字,内涵要素要在标题中展现出来。规范的论文题目宜以研究对象或核心议题做主语,标题长度一般不超过二十个字,要求清晰表达研究学科、方法和视角,语言表述要求简洁凝练。将提炼出的核心关键词用于论文标题,可以体现论文的主要内容。 论文标题的拟定需要“内外兼施”:对内要结合文章主题框架和关键词,善于运用发散思维,激励自己进行头脑风暴,在日常学习中积累资料,深入思考,反复推敲;对外要积极交流,听取他人的意见,向优秀学者学习,获得灵感。 (三)关键词的写作规范 关键词是以词汇揭示论文的核心内容,是读者获取文章信息的途径之一,也是读者查阅文献的选择依据,还是其他研究者选择是否阅读文献的判断标准。因此,应选取专业性较强的词汇作为关键词,具体办法如下:提炼标题中的核心词汇;从摘要中选取适当词汇;从原文论述中选取关键词。要注意总结和提炼题目、摘要及正文中的关键性专业词汇,从中选取关键词,可以增强关键词的检索功能和参考作用。 要控制数量,注意层次性。关键词的作用之一是反映论文主题,它是对原文内容的高度精炼,一般选取3~5个具备检索意义的合成词或专业词汇即可。在选取关键词时要注意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按一定顺序排列,体现关键词之间的层次性和内在关联性,有条理地、清晰地展现全文主旨。 (四)引言的写作规范 引言为阐述论文主题、展现论文中心内容而服务,引言表述要具有层次性。引言部分包含研究背景或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结论、地位、作用、意义以及研究出发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等方面的内容。各部分内容要相互契合,表述要突出重点,按照某条逻辑主线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从中发现研究的切入点,锁定研究主题,详细阐述研究思路及方法,并阐明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价值。 厘清引言定位,客观界定研究价值。引言与摘要、文献综述不同,它位于文章正文的开头,其作用在于从总体上对研究的来龙去脉加以阐释,通过对论文的总述引出接下来的分述,具有总揽全文的作用。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应该全面,并侧重于对研究成果、研究思路及方法的整理,合理界定自己的研究选题的价值。 (五)文献综述的写作规范 文献资料类型全面,注意数量和质量 研究者在检索文献时要尽量涉及期刊、经典著作、政策文件等类型,并适当选取英文文献资料,以免遗漏重要文献资料。尤其是社科类研究论文的综述,要善于运用国家及各地政府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资料,为论文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文献阅读数量一般在100~150篇,以相关学科领域的权威期刊上的文章为主,还要检索与研究主题有关的经典文献和该领域的知名学者的著作。 基于一定逻辑主线系统梳理文献 文献综述是对既有研究成果的回顾,目的是了解研究进程,梳理不同研究文献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要避免以论文主题为主线撰写“主题编织式”的文献综述,而应以研究问题为主线串联不同文献,揭示不同文献间的逻辑关联性,从不同角度阐释某一研究问题,这就是“问题先导式”文献综述。可以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研究主体为逻辑线索,全面阐述该研究主题的文献做了哪些方面的研究、研究程度如何、哪些方面有待考察等。 “综”“评述”相结合,避免“流水账”式综述 文献综述是“综”和“评述”的结合,研究者以一定逻辑主线系统阐述相关文献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文献综述中,要区分作者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全面归纳作者的观点,并对作者观点加以评析。文献中的研究观点是研究生论述的对象和对自己某些观点进行论证的依据,因此,在综合阐述文章观点的基础上对文献观点进行评析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并不是所有的文献研究都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科学的结论,可以在文献综述中对研究进行批判,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可作为创新研究的切入点。研究生必须在充分理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原文,既包括对文章观点的归纳,也包含自己对文中观点的评述和对研究不足之处的批判。 语言表达有理有据,言之有物 论文写作讲求有理有据,严谨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之一。文献综述的语言表达更要精确、严谨,避免用空洞、宽泛的词语。比如,阐述某一学术研究选题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时,应论证研究具体在哪些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实践中是否具有特定的意义。在文献综述中也可以运用客观数据展示研究成果或研究的具体进度。在数据的支撑下再对现有研究的程度做出评判和结论,可以弥补文献综述中语言文字空泛、缺少依据的不足。 三、结语 总体来看,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常见的失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选题范围过大、可行性不足、选题过时、对自身的研究能力评估不足;题目空大、题文不符及用词不当;摘要中的语言啰嗦、堆砌文章标题或论点、内容论述结构不完整且缺乏关联性等;关键词漏选、选用无意义的词、对数量和词性把握不准;引言中的内容混淆、夸大自身研究的价值、内容衔接不畅;文献综述所需的资料收集范围狭窄、简单罗列材料内容、论述缺乏逻辑性、语言文字空泛。研究生在思想上必须重视起来,根据自身情况,除了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广泛的阅读,还必须加强论文写作知识的学习,提高论文写作能力,最终撰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三种论文题目拟定技巧简析

“题目”又称标题,是标识篇首的文字。题目居于全文之首,堪称论文的“眼睛!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三种论文题目拟定技巧简析,欢迎大家阅读!

一、谦虚谨慎型题目。

“谦虚谨慎型题目”的关键是要在论文题目中合理使用“谦辞”.所谓“谦辞”,顾名思义就是表示谦虚的词汇。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骨子里褒含着丰富的谦虚因子。“谦辞”在中国人的日常交际中可谓不可或缺。比如,我们在与别人谈起自己的着作或论文时常常自称“拙作”、“拙笔”或者“拙着”,很少有人用“大作”、“巨著”甚至是“鸿篇巨著”来称呼自己的作品。

人们为什么如此乐此不疲地使用“谦辞”?因为,“谦辞”的合理使用往往会带来很多方便,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其实,在学术论文题目拟定过程中合理地使用“谦辞”,也会给论文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对初涉学术的年轻人而言,这种效果可能会使我们的论文在答辩过程中顺利通过,也可能使我们的论文在众多待发表的文章中脱颖而出,甚至还有可能给我们赢回一大笔科研经费。

所以我们在拟定论文题目过程中应该谨慎使用诸如“论……”“……论”“……研究”等类型的题目。取而代之的是要合理使用带有“谦辞”的题目。一般而言“论”可以由“浅论”、“试论”、“略论”、“概论”、“浅议”、“刍议”、“小议”等词汇代替。“研究”可以由“初探”、“探析”、“探研”、“探讨”等词汇代替。如果文章是对一些概念或现象的解释,则可以使用“浅释”.如果文章只是讲明了事实,议论成分不多,可以使用“浅谈”、“述略”、“杂谈”、“谈”、“简述”、“概述”等。

如果文中只是自己断断续续的论述,还形不成一定体系,那么就可以使用“拾零”、“漫谈”等。要是感觉使用以上“谦辞”降低了论文题目的学术性,也可以尝试着使用“管窥”、“蠡测”等。比如:《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课程建设管窥》和《高校院系办公室工作蠡测》这两个题目虽然写的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方面,但是用了“管窥”、“蠡测”之后,仅从题目看,论文的学术感觉就陡然提升。

当然,上面的论述并不是说所有的论文题目都以使用“谦辞”为好。在现实中,虽然有许多学者将在论文题目中使用“谦辞”作为经常之举。如学术大师季羡林在论文题目中就常以“漫谈”一词开头。但也有学者认为题目过分谦虚反而起不到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主张论文的题目不能过分谦虚。因此在使用“谦虚谨慎型题目”时我们除了要分析论文本身的实际情况和它的使用场合外,还要遵从作者个人的写作习惯,切不可生搬硬套,将是否使用“谦辞”作为评判题目优劣的唯一标准。

二、亮点突出型题目。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大发展,文献大爆炸的时代。每年公开发表的论文数十万篇。任何研究者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文章。只能利用文献检索途径来选择最有价值的文章。在现存的检索手段中,不论是利用检索工具书还是利用计算机,最终的检索结果都是以论文题目来体现。读者凭借检索出现的论文题目再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文章主体。

所以一篇文章与读者初次相遇时,题目就成为读者首先看到和关注的对象。这时论文的题目实际上起到了一种“广告”的作用。如何通过论文题目这个“广告”将论文主体这个“产品”推销给读者?这就需要论文题目能准确、高效地展示出论文的亮点,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论文题目平平,连论文的亮点都没有展示,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即使论文内容写得十分精彩,也往往会受到题目的影响而被读者忽视,最后沉没于茫茫文海当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亮点突出型题目”是适合信息时代的首选。它的关键便是要学会总结能突出论文“亮点”的词汇,然后使用在题目当中。通常情况下选择文史类、经管类论文中比较突出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词汇,理工类论文中特殊的时间、地点、技术型号、类型、科学方法等信息作为突出论文“亮点”的词汇是一条捷径。

此外,用论文当中属于自己首创的新词汇突出论文“亮点”的效果往往会更好,所以题目用词更应该将其作为首选。例如:《“现实政治”原则与泰国近代历史》这个题目中,“现实政治”一词就是笔者在论述泰国近代外交政策时专门借用并重新进行解释的新词汇,因此笔者将其作为首选用词用在题目当中。

还有,一些体现论文“亮点”的词汇需要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情况分析而确定。例如:《1949~1953年美国对东南亚的援助政策》是笔者曾经思考过的论文题目。但笔者最终将其更改为《第二届杜鲁门政府对东南亚的援助政策》这一题目。因为笔者考虑到,文章内容主要围绕杜鲁门政府的决策过程展开,并且全文大量使用了美国当时新出版的《杜鲁门档案》,所以将“第二届杜鲁门政府”作为“1949~1953年”这一时间段的代替用词使用在题目当中。这样一改,一方面更容易体现论文的亮点,另一方面又使这一时间段显得更直观,可谓是一举两得。

总之,不论采用以上哪种方法来选择题目用词,都要尽量选择表意清晰,不容易出现歧义的词汇。

三、个案研究型题目。

“个案研究”亦称案例研究,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单一的群体或机构,甚至还可以是某种现象。“以小见大”是它的特色。“个案研究型题目”就是进行“个案研究”时专门使用的题目类型。它往往以“主标题---以……为个案”、“主标题---基于……的案例分析”、“主标题---以……为例”等形式表现。

“个案研究型题目”拟定的关键是在副标题上,所以在拟定副标题时应该尽可能地选用一些能突显“个案”特点的词汇。比如:《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与学科建设初探──广东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3届毕业生调查分析》《实施战略管理 推进学校发展--青岛大学案例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专业意识的'调查与分析---以黄山学院旅游学院为例》这三个论文题目中的“学校名称”就是这种性质的词汇,在这种题目的框定下,作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占有资料的优势,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如此既宣传了自己的学校,又彰显了文章的独特性。

而《全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探讨---以经济法教学为例》《互联网辅助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以国际贸易实务英语为例》《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模式探析---以英语课堂教学为例》三个题目从主标题看,虽然都是探讨网络教学的文章,但是在包含表示“学科名称”词汇的副标题框定下,作者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将日常教学中的教学经验融入其中,避免了与同类文章的雷同。

当前,“个案研究”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这种研究方法也成为了有效的学术增长点。因为学术论文的关键是要出新,使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得出新观点是大家在完成论文时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是理论、方法的创新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的钻研和积累。

尤其是地方院校以及地方科研机构的教师、人员和学生,由于学术环境的限制,在这两方面有所建树就更加困难。这种情况下,将突破口选择在新材料上下功夫,往往成为最事半功倍的选择。而拟定好一个“个案研究型题目”,在题目框定的范围内,充分发掘自己身边的资料,进行细致的个案研究,做到以小见大,就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可能。

在这样的题目框架下写作,往往容易写出新意,也更能展现地方学者的学术贡献。此外,拟定“个案研究型题目”,进行“个案研究”还可以有效地缩小研究视阈,避免将论文题目定得很大,材料用得很泛,薄弱之处出得很多,最后将文章写成“大题目,小文章”的浅薄之作出现。

四、结语。

其实,学术论文题目的类型并不只有以上三种,在实际使用中三种类型的题目往往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如《大型排土场“径流分散”水蚀控制模式及其设计探讨---以山西省安太堡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为例》就是这样的例子。所以我们在拟定题目时一定要具有灵活性。同时,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总结各种类型的论文题目,尤其是那些常常在特定学科中使用,极具学科属性的论文题目类型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探索兴趣。

歧义论文开题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院(系): 专 业 题 目: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3年4月26日”或“2003-04-26”。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5、已查阅参考文献: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院(系)审查意见&nb, sp; 院(系)领导(公章): 年 月 日

本人刚刚写完本科生毕业论文,关于开题报告如何写这个问题,我总结的基本步凑如下:开题报告的步骤具体包括:选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对课题进行初步研究;确定题目;开题报告的书面写作;向导师、评议小组汇报;进行论文写作或重复上述步骤。 1、关于选题。 (1)选题应是本人熟悉的内容,应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内容应是与本专业相关的,部分本科生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时不自觉地写其他专业的题目,这应是极力避免的。 (2)选题的题目要小,即讨论问题的范围要小,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较之“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在选题范围上要小,而写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资金的筹集、运用或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其中的一个方面则更有针对性。 (3)选题要有时效性,而实效性是相对的,如现在“三农问题”是热点,分析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可能对我国未来的土地改革有借鉴意义,但分析1955~1978年之间我国的土地制度可能就过时了。 (4)题目的名称要规范、简洁、无歧义。 2、关于资料的收集。 (1)在资料的收集上,前期面亦广,后期亦窄,故应尽快确定题目; (2)论文写作需要参考与课题相关的各种文章书籍资料,一般而言,学士、硕士、博士论文可能分别需要10、30、100篇左右。从已经出版成书的博士论文看,参考文献有30篇的,也有300多篇的。 (3)重要的资料可采取复印的方式保存,看到与论文相关的资料时,可记录下该资料的名称、观点、页码等,以在以后的写作中参考。同时,收集资料时要记录下对参考文献要求的各个项目。 开题报告的格式:我们学校是这样要求的~~1、文献综述2、主要研究的目的和内容3、研究方法及研究手段4、预期目标5、课题研究进度计划6、参考文献 具体一点,开题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选题意义。选题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前者指能够提出一种新的理论、观点或用具体的数据验证某种尚待证明的已有理论,后者则涉及研究问题的现实背景、能够对有关的经济主体和政策当局提供建议或做出评价。 2、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包括理论的渊源、国内外在该课题上已有的研究,本人对有关理论演进过程的评价等,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的欠缺之处,并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3、研究方法。即论文写作涉及的研究方法,具体的名称很多、含义不等。在开题报告中可以简略陈述自己的“研究方法”,因为这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而方法论又与哲学相联系,往往难以表达清楚而容易导致歧义。 4、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与可能遇到的困难。应清楚地写出预期的成果或创新之处,这是开题报告的重点,有创新、有成果才能让别人觉得你的工作有价值。同时对已经具备的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客观的陈述,以获得评议小组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5、论文提纲。对于论文提纲有两种看法:一是粗略的提纲即可,一般具体到章;二是详细的提纲,细化到章下面的每一节。详细的提纲可能更好,因为这表明报告人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开题报告更容易通过。 6、参考文献。列出的参考文献应包括:①已经看过的;②已经搜集到但没有看过的;③尚未搜集到但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需要别人提供的。论文定稿后,参考文献则只涉及引用或借鉴过的。参考文献的引用要规范。

The ambiguity of the titles of English Newspaper

一篇优秀的英语论文离不开开题报告的撰写。那么,如何写好开题报告成为同学们非常苦恼的问题。下面是学术堂分享的英文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1、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2、写好开题报告的技巧提出问题注意“层次”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自己从事的专业。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一般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有关歧义的论文题目

论文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对论文的质量具有影响力。下面我将为你推荐汉语言文学学术论文题目参考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 语音和语义的静态概括性和动态具体性问题

2. 汉语普通话音位归纳的宽严和汉语拼音方案问题

3. 汉语方言的描写和特殊现象

4. 句子分析的方法及系统性

5. 广告语言艺术

6. 日常交际语言艺术

7. 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的问题

8. 复句关系的逻辑系统性

9. 辞书编排,检索和选题设计问题

10. 中文英文短语简缩比较

11. 语素字和音素字的优点和缺点

12. 现代汉语词的双音化和书面上的保守性及其对策

13. 同音词和同音语素及同音词的分化

14. 现代汉语拼音分词连写的规则

15. 语言文字中的计量统计问题

16. 新词语的产生和使用

1. 转换生成语法在汉语中的运用

2. 语言中的普遍结构规律探索

3. 修辞格关系的区别特征和系统性研究

4. 汉语和英语标点符号的对比研究

5. 汉语缩略词语的方法,特点和发展

6. 试论汉语动词的小类

7. "五四"以来的汉语中的外来成分

8. 从语言的分化与统一规律谈推广普通话

9. 语言融合的内部规律

10. 语义学中的哲学问题

11. 心理语言学与儿童语言教学

12. 汉外语言(就某一具体课题)的对比研究

13. 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特性

14. 口语和书面语的一致性和分离性

15. 非动作句的主语,宾语(英汉语对比)的特殊性

16. 对外(外国人,少数民族人)汉语教学问题

17. 幼儿语言习得的规律

18. 汉语语法规律(与英语对比)的灵活原则和经济原则

19. 语言文字政策(外语教育,语文规划等)问题

20. 语音特征,语义特征,语形(文字)特征及其区别性特征

21. 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推广普通话,社会用字规范)

22. 字根(末级部件),词,词素(构成语素)研究

23. 语言运用中的常规突破及其语境制约

1.论熟语词

2.论某类词的修辞作用(如代词.量词等)

3.各种语法图解的比较研究

4.书评(评论某一语言学著作或某一语言学家的系列论著)

5.近年来出现的某些新词及其发展研究

6.论全句的修饰语

7.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

8.确定语法病句的标准和修改病句的原则

9.词类的虚实标准和系统性

10.词的兼类和活用

11.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

12.实词的重叠形式及其用法

13.存现句的结构和用途

14.非主谓句在文章中的使用情况

15.句子分类的不同角度和句型

16.构词语素和成词语素的比较

17.复句与单句的区别

18.句子是怎样长起来的

19.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

20.成分的省略和结构的残缺

左右逢源看歧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题型也日渐成熟,单纯考查语法的题型正在被淘汰,而词语使用方面的内容则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并且考题越出越细,考查面越来越广。其中,大纲基础知识部分的“病句”部分中“歧义”一项一直是近些年考查的重点。通过对这类题的深入探究,我们发现了一些近似于规律性的东西,现归纳如下。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歧义”一词的解释是:(语言文字)两歧或多歧的意义,有两种或多种可能的解释。歧义的发生有多种原因,这里我们姑且把它分成六类。 第一类,断句造成的歧义。 例(1) “歧义”绝不是一个现代的概念,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许多经典传说中获得佐证。如一则古代小故事中这样讲道: “一位秀才到朋友家做客,不巧的是快要返家时天下起了大雨,眼看着无法回家,客人希望主人留自己住宿,于是就写了一行字来探问: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由于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于是主人就故意和他开了一个玩笑,把这句话读成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心有灵犀的客人哈哈一笑,重新读道: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释例:(1)这一句话(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三种断句法,就有三种合情合理的解释,正是一个“断句歧义”的经典案例。 例(2) 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 释例:(2)这句话有两种句内停顿,表示两种不同的意思: 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 (妈妈难眠) 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 (女儿难眠) 若想消除歧义,在口语表达时,就不要一气读完这个句子,应在斜线处略作停顿;书面表达时,则必须在斜线处加上逗号,以明确语意,消除歧义。 第二类,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例(1) 鸡吃了吗? 例(2) 这批种子保管没问题。 例(3) 走进屋里,只见主人坐在一把太师椅上,一边站着一个孩子。 释例:(1)中的“吃”是一个主动与被动合一的词。因此,句中的主语“鸡” 既可以是动作的发出者(即“鸡吃(饲料)了吗?”),又可以是动作的被动承受者(即“(你们把)鸡吃了吗?”)。 (2)中的“保管”有两种意义,一是“保证”,一是“保存和管理”。因此,句意可以是“这批种子保证没问题”,也可以是“这批种子保存和管理没问题”。 (3)“一边”有两种意思,一个是“只有一边”(左边或右边),一个是“两边”。 对于在做此类题目过程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我们必须多加注意,以便更准确地把握这类因词义而起的歧义。 第三类,一词多性造成的歧义。 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语法也极为复杂。许多词的词性都并非单纯的一种,这种一个词多种词性的情况也是歧义发生的潜在因素。 例(1) 一道传统的脑筋急转弯题目是这样的:“铁锤锤碗锤不碎,这是为什么?”它的答案是:“因为铁锤比碗结实,所以铁锤锤碗锤(子)不碎。” 例(2) 这车没有锁。 例(3) 班长背着老师和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释例:(1)这道题的题眼正是“锤”字的两种词性,即名词和动词。 (2)“锁”字有两种词性,即名词和动词。 (3)这道题的题眼在于“和”字的两种词性,即介词与连词。是介词,则句子中打扫教室的是“班长”和“同学们”;是连词,那么句子中打扫教室的是“班长”自己。 这一类的词还有许多,如“钉”、“扣”、“盖”(都兼有名词和动词的词性),“跟”“同”“与”(都兼有连词和介词词性)。做练习时碰到这类词语应该提高警惕。 第四类,多个修饰语造成的歧义。 句子中的修饰语超过一个就可能引起句子歧义。这种情况往往会发生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因为多个定语既可以存在修饰关系,又可以“多对一”地同时修饰一个中心词。 例(1)几个学校的老师出席了这次大会。 例(2)在落后的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 例(3)几个已故的政协委员的妻子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释例:(1)中,“几个学校的老师”既可以理解为“一个学校的几个老师”,又可以理解为“‘几个学校的’老师”。 (2)中“落后的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既可以理解为“落后”的是国民党,又可以理解为“落后”的是旧中国。因此两个句子都是歧义句。 (3)中“已故的政协委员的妻子”虽然也有多个修饰语,但如解释成“‘政协委员的已故妻子’参加活动”显然是荒唐的,因此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政协委员的遗孀’参加了活动”。因此,例(3)不能算是歧义句。举此例的目的是提醒大家细心分辨,不能疏忽。 第五类,代词使用不当造成的歧义。 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适当运用可以避免上下句同一名词的反复出现,使语言表达精练。如果使用不当,则会造成称代不明,产生歧义。 例(1) 小明和小刚在学校图书馆相遇。他一看见他,马上把班级篮球对获胜的好消息告诉了他。 例(2) 哈尔滨在长春的北面,沈阳在长春的南面。这是一个极具文化氛围的城市。 释例:(1)句中出现三个“他”,到底是谁告诉了谁,人称代词指代不明造成了歧义。 (2)句中前面出现了三个城市,后面的指示代词“这”是指哪一个,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第六类,缺少必要词语造成的歧义。 我们平时说话时,往往会为了省事而去掉许多虚词,但并不是说虚词可有可无,更多的时候虚词的省略不当会在句子中造成歧义。 例(1) 参加这次校庆的有在校学生、教师和老校友10000多人。 例(2) 朦胧中听见广播到奉节。停泊时天已微明。 释例:(1)句有两种理解:一是参加这次校庆的在校学生、教师和老校友的总数是10000多人。另一种是参加这次校庆的除了在校学生、教师外,还有10000多名老校友。如果想要表达的是前一种意思,可以在在“老校友”后加“共”、“总共”一类词;如果想要表达的是后一种意思,则可以在“老校友”前增添“还有”、“此外还有”一类词来表示区分。 (2)中“听见广播到奉节”有两种理解,一是,广播的内容提到奉节,另一种是,广播报站说船已经到了奉节。根据句意,应为后一种理解,那么就应该在“广播”后面加上“说船”二字,意思就清楚了。 上述六种类别,我们只是粗略地将歧义划分类别,希望那些面对歧义感到茫然的学生能因此而有所收获,受到启发,那我们将感到无比欣慰。

英语歧义句研究的论文

摘要:在语言交流中,常常有人会因为歧义现象而造成误解;也有人因为很好地利用歧义句(AmbiguousSentence)而妙语连珠。从句法学的角度按照歧义的类型对歧义举例进行句法分析,以避免误解,更好地发挥歧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英语歧义句;句法学

1英语歧义的类型

在生活中,人们主要通过语音,语调,语气,词汇,以及特定的语法结构(structure)等语言的不同层面来表达。因此,人们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常常会在这些方面产生歧义现象。

英语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歧义类型主要有五种:

(1)一词多义:Iwenttothebank.(银行/河岸);

(2)词类不同:Pleasemakeherdressfast.(名词/动词);

(3)层次不同:[beautiful(girl’sdress)]/[(beautifulgirl’s(dress)];

(4)语法关系不同:Flyingplanescanbedangerous.(定语—中心语/述语—宾语);

(5)语义关系不同:theshootingofthehunters(thehunters为shooting的施事/受事)。

歧义类型中的一词多义和不同的语义关系属于语义范畴,本文不作详论。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词类不同、层次不同、语法关系不同这三种歧义类型。

2英语歧义的句法分析

词类不同的歧义类型

一个词兼属不同的词类叫兼类词。句子里有兼类词,句子就兼属不同的句式。这是引起这种类型歧义的主要原因。例如:

(1)Theywererelieved.

本例中relieved可以理解为两种词性:形容词“感到宽慰的”和被动形式的动词“被救济”。因此,句子就兼属不同的句式。翻译为:①“他们感到宽慰。”②“他们被救济。”

(2)Johnwasoffended.

同样,本例中offended可以理解为两种词性:形容词“感到生气的”和被动形式的动词“被冒犯”。因此,句子就兼属不同的句式。翻译为:①“约翰感到生气。”②“约翰被冒犯了。”

这种类型歧义比较容易理解和辨认,只要留意一个词在词类上的不同而引起的意义上的差异就可以。

层次不同的歧义类型

结构层次不同就是直接成分(immediateconstituents)的划分不同。这类歧义在英语中最典型的主要有两种:偏正型和并列偏正型。借助树形图,识别这种歧义就不是很困难。

(1)偏正型。

偏正型主要是多个修饰成分与中心语的.不同划分而引起。

例如:Anoldman’sbicycle.

本例可以理解为:一辆老人的车。

树形图为:

(2)并列偏正型。

并列偏正型主要是并列成分与中心语之间修饰关系的不同划分而产生的歧义。

例如:oldmanandwomen.

本例可以理解为:老的男人和老的女人们,其结构关系为:[old(manandwomen)];

本例又可以理解为:老人和女人们,其结构关系为:[(oldman)andwomen]。

又例如:Hisobjectisnottoeat.

本例可以理解为:他的目标是不要吃。其结构关系为:Hisobject[is(nottoeat)].

本例又可以理解为:他的目标不是吃。其结构关系为:Hisobject[isnot(toeat)].

语法关系不同的歧义类型

所谓语法关系就是常说的主谓、述宾、偏正等结构关系。由于语法关系不同引起的常见歧义类型主要包括:

(1)述语—宾语/定语—中心语、述语—宾语结构与定语—中心语结构之间的混淆是结构方面引起歧义的主要类型之一。一个经典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例句:Flyingplanescanbedangerous.树形图为:

例句中Flyingplanes作“正在飞行的飞机”解释时是定语—中心语结构,可以理解为:“正在飞行的飞机是危险的。”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中国论文联盟例句中Flyingplanes作“驾驶飞机”解释时是述语—宾语结构,可以理解为:“驾驶飞机是危险的。”

(2)述语—宾语/状语—中心语。

述语—宾语结构与状语—中心语结构之间的混淆可以由下面的例子加以说明。

例句:Thestatisticianstudiesthewholeyear.

树形图为:

例句中studiesthewholeyear作“一年到头进行研究”解释时是状语—中心语结构,可以理解为:“统计员一年到头进行研究。”中国论文联盟

(3)双宾语/宾语—补足语/同位语/定语—中心语。

下面举两例说明这些结构成分之间容易造成的歧义。

例句:TheycalledJohnateacher.

此例句有三种理解:

第一种,例句中John和ateacher之间作双宾语关系时,可以理解为:“他们为约翰叫了一位老师。”

第二种,例句中John和ateacher之间作宾语—补足语关系时,可以理解为:“他们称约翰是一位老师。”

树形图为:

另外,定语—中心语结构关系与宾语—补足语关系易造成的歧义混淆可以举下例说明。

例句:Johnhadabookstolenfromthelibrary.

此例句可以理解为:stolenfromthelibrary可以是abook的宾语补足语(had可以理解为sufferedthelossof);stolenfromthelibrary也可以是abook定语(had可以理解为possess)。

3英语歧义句的应用

歧义现象只是客观的语言现象,它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的应用情况。英语歧义句的应用效果主要包括:无意识的消极应用和颇具匠心的巧妙运用。

日常生活中对歧义句的无意识的运用就可能带来一些消极的效果。生活中,我们在菜市场买猪肉时常常听到因为歧义而造成的误解。有的顾客说:“Boss,howmuchisyourpork?(老板,你的肉多少钱?)”老板反击道:“.(你才是猪呢,这是你的肉。)”这里“yourpork”在所属上有两层解读:一是老板所拥有的猪肉;二是暗指这猪肉是老板身上的肉。英语歧义句也有其巧妙运用。人们常利用歧义的双关功能在一定的语境之中达到讽刺,幽默等修辞效果。

参考文献

[1]@AndrewRadford,Syntax::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8.

[2]@Fromkin,V.&Rodman,:Holt,RinehartandWinston,1983.

[3]@张克礼.英语歧义结构[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4]@谢莉洁.英语幽默中的双关[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2.

[5]@沈家煊.英语中的歧义类型[J].现代外语,1985,(1):26-351.

[6]@李国南.双关语翻译初探[J].外国语,1988,(1):60-65.

  • 索引序列
  • 歧义研究论文
  • 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论文结论
  • 论文题目有歧义
  • 歧义论文开题报告
  • 有关歧义的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