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佛教研究论文集

佛教研究论文集

发布时间:

佛教研究论文集

《佛教卷》(楼宇烈)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佛教卷

作者:楼宇烈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9

页数:565

内容简介:

《佛教卷》主编为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佛教卷》选编了当今中国大陆28位在佛教研究领域内卓有成就的学者的28篇论文,从中大致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陆学术界在佛教研究方面的概貌和取得的主要成就。这些论文,涉及佛教研究的各个领域,其中有:中国佛教宗派的研究、佛教经典的研究、佛教图像的研究、藏传佛教的研究、印度佛教的研究、中外佛教交流的研究、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交流的研究等。

作者简介:

楼宇烈  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宗教学会顾问等职。主要著作有:《王弼集校释》、《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论文集)和《温故知新》(论文集)等,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

最近读《季羡林》。引来些许感慨,片言记述。书中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季羡林老先生的人生哲学------------谈人生、谈读书治学、谈人生感悟。

亲近书的日子,让自己感觉生活充盈而丰盛。走在路上,怀中揣着一本书,感觉好踏实;每天的生活虽然忙碌,但能咀嚼一缕书香,感觉一天的时光没有白费,否则会有一种欠债的感觉。如何充盈自己的人生呢?

一、良好的心态是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根本。目前的生活虽然是忙碌的,

但却是充实的。自己知道不是一个完人,但足以能够克服目前的任何困难。因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大!如果不充分挖掘自己,那样声明中的时光会白白的浪费掉。

把组织上给自己安排的工作,生活中自己的负重看作是一种宝贵的挑战。向自己的能力挑战,向自己的“工作方法、技巧”挑战。自是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但愿能接受这种考验。只要你愿意,便不会为自己的付出而疲倦。

我们需要的往往是一种“我愿意”的感觉!

二、吝啬时间,善于利用生活中的“边角料”时间。

时间如同海绵里的水,要挤总会有。在读书方面,写随笔、撰写文稿、提高

基本功方面要持之以恒。季羡林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每天都是四五点钟起床,晚上读书治学几个小时。这种对生命的高度敬畏值得我辈学习。自己虽不能做到每天都像是最后一天一样珍惜,但应该时刻保持一种“时间就是生命”的意识。

三、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冰心老人送给别人的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由不为!自己尤其应当铭记在心。人总会有充足的时间,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能够及时地合计一下今后三年的规划。思考着如何做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做一个好家长;如何做一个好人?让自己满意,让大家满意!

围绕工作重点,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不要总想着最后的'结果如何。重要的是努力去做,我付出了我的所能,我心满意足。尽力了,结果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但是做不做却是自己做主的。

在生活、工作的过程中,不可不顾及周围人的态度,要及时征求大家的批评意见,以便让自己的工作能更进一步。最好能在别人批评之前先自我批评。人贵有自知之明吗?

当然,也不可一位生活在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中。因为人与人的看法是不同的,千万不可学那个“最后扛着驴走路的老头”。认准了的事,就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大家可能因为你这样做而心生异议。因可能因为你不这样做而心生异议。你何不按照正确地方向去努力呢?这也许才是“走自己的路”的真正含义吧!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怎样才是正确的路?可能仁者见仁,于我而言,莫过于对教育工作有利,对为别人服务有益,对个人修身、健身、成长有益。生命的质量提高了,生活的品位提升了。有些看似说假、大、空话的感觉,但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的确是自己最为关注的问题,真假与否,请明鉴!

一不小心在joyo上逛了几本书,突然觉得买书还挺贵的,于是赶在下班前到浦东图书馆办了张借书证。现在的图书馆福利越来越好了,只要80块钱押金,不需要年费,凭身份证就能借书,好生方便。好久没在图书馆里逡巡了,刚睡了13个小时又犯困了的小师妹催着我快走,这个时候,我发现了这本书——《季羡林谈佛》,也就是我在joyo上看中的几本书之一,崭新得应该没有被读过,那当然不由分说赶紧借上。

回到家,拥着温暖的被窝把它看完了。现在希望除了小说之外,读过的书都做一些笔记,所以趁着记忆还新,来写写读后感。

首先,很喜欢季老对佛学的态度,他说:“我认为,释迦牟尼确有其人,是一个历史人物。因此我就把释迦牟尼当成一个人,同世界上的其他历史人物一样,他是我研究的对象。”这个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我一直以来对佛教都充满兴趣,但我并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对此,季老也诙谐地说:“如果一个研究者竟然相信一种宗教,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他的研究不实事求是,不够深入,自欺欺人。”基于这样的观点,我对季老这本从一个语言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到佛教史的研究论文集更多了层亲近感。大学里读过不少佛教评论的书,要么就是什么法师的著作,讲了很多好玩的公案之余,非要给你说一番佛法道理,无趣得很,要不就是一个革命批判,讲了些佛祖的故事之后就跳出来说一番唯心主义局限性的东西来提醒读者不要信这些故事,又可笑得很,这些都不是我足够感兴趣的佛教研究领域。

《佛教音乐的华化》(论文,2万字,1985年第3期《世界宗教研究》)《佛教与中国音乐》(论文,1·5万字,1987年第4期《音乐研究》)《中国音乐的线性思维》(论文,1·5万字,1986年第4期《中国音乐学》)《音乐史中的唐明皇》(论文,1·6万字,载《燕乐二十八调之迷》,1987年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佛教音乐研究的回顾和展望》(综述,1·8万字,1995年第2期《佛学研究》)《金瓶梅与佛曲》(论文,1·8万字,1989年香港“第一届国际佛教音乐研讨会”宣读,1992年第2期《中国音乐学》)《智化寺音乐与中国音乐学》(论文,1·5万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2)《禅与中国音乐》(论文,4万字,1998年3月台北“中国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中国音乐学》1998·4)《魏晋南北朝佛教音乐史》(论文,5万字,2000年12月台北第二届“中国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华韵九芳”与新古典主义》(评论,0·6万字,1997第5期《爱乐》)《再谈民族音乐的第三种模式》(评论,0·5万字,1997年第3期《中国音乐》)《杨荫浏与宗教音乐》(论文、1·9万字,《音乐研究》,2000年第1期)《艺术不是科学》(评论,0·6万字,《文艺报》,2000·1·25)《梵呗——人间佛教的弘法之舟》(23千字,台湾2002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人间佛教》,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书陈寅恪<;书魏书萧衍传后>;之后》(30千字,《中国文化》2004第1期)

隋唐佛教研究论文集

公元557-657,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下令禁断佛、道教,持续五年。 僧尼逃奔南方,北方奉佛崇仙的僧尼转入地下化。 唐玄奘(602-664)诞生,奠定中国佛教的正信理路,与法显并列为中国最伟大的高僧,其西学历十七载,带回佛舍利150粒,震惊朝廷,唐太宗、高宗供养于皇宫大内,另梵书520夹657部,皇帝下令建寺助其译经工作。 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并派吞米桑布扎等人去西域、印度学习文字,费时数年返回,创制了藏文,此即藏传佛教的起源,同年,斯里兰卡爆发内战长达七年,寺院、佛塔全面捣毁,战后,迦叶王下令修复寺院,觉音时代著作的《阿毗达磨》流行开来,上座部佛教开始教导内观修行。公元657-757,义净法师(635-713)诞生,三十五岁从广州搭乘波斯商船泛海南行,经历三十余国,留学那烂陀寺历时十一年,求得梵本三藏近四百部,合五十余万颂,之后回国翻译,旗下的译师皆第一流水平,译文水平极高。公元757-857,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灭佛持续四年,僧尼全部还俗,对佛教起到了沉淀化的正面效应,僧道不分的年代告终,此前释家的舍利教及浮屠教全面瓦解,摩尼教由暗转明全面进入闽南沿海一带布教并鼓吹革命起义。 中国大乘佛教正式成立,宗派开始诞生。 南印度入侵斯里兰卡,寺院遭到严重破坏,同期,印度的金刚乘部传入斯里兰卡。

正如西方哲学的创始人泰勒斯所说,哲学的意义在于“不将自己交给一个简单的信仰,而是不间断地探索本原”,汤用彤先生一生都在为此孜孜以求。其学术探索主要集中在印度哲学、中国佛教和魏晋玄学等领域,而尤以中国佛教史的学术成就最为突出。 佛学领域汤用彤在中国佛教方面最著名的成果就是出版了《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其《跋》中自云:“十余年来,教学南北,常以中国佛教史授学者,讲义积年,汇成卷铁”。但他每次讲课都要对原来的讲义作出修改。从20年代初就开始撰写,20年代末完成初稿,30年代又全部修改和补充了一次,再花了近四年的时间才完成。其原因正如他对钱穆先生所说,总是心感不满。直到芦沟桥事变,由于担心手稿遗失,才考虑将其中一部交付出版。因此本书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这部著作,开辟了中国佛教史研究的新纪元,受到学术界的广泛称赞。胡适在校阅该书稿本第一册时,称赞此书极好,“锡予训练极精,工具也好,方法又细密,故此书为最有权威之作”。贺麟评论现代中国哲学亦有云:“汤用彤得到西洋人治哲学史的方法,再参以乾嘉诸老的考证方法。所以他采取蔡勒尔(ze11er)治希腊哲学史一书的方法.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材料丰富方法严谨,考证方面的新发现,义理方面的新解释,均胜过别人。”抗战期间,此书与陈寅格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同获前政府教育部学术研究评奖哲学类一等奖。 汤用彤通晓梵语、巴利语等多种外国语文,熟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和印度哲学的研究。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用科学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佛教从印度传入到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佛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相互关系;详细地考察了中国佛教各个学派、宗派的兴起和衰落过程及其原委。他对中国佛教史料中关于佛教传入汉族地区的时间、重大的佛教历史事件、佛经的传译、重要的论著、著名僧人的生平、宗派与学派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的关系等等都作了谨严的考证和解释。由于他对佛教有系统的研究,因而对印度哲学发展过程也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他在《印度哲学史略》中采录了中国所保存的不少重要史料,并作了考证和评价,其学术成就获得中外有关学者的一致好评。 印度哲学汤用彤回国后在各大学一直讲授印度哲学,1929年编成讲义,1945年修改后以《印度哲学史略》为书名,由重庆独立出版社印行。这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印度哲学史的一部极重要的著作,其内容恰为他研究中国佛教史提供了必要和丰富的印度历史知识。此外还有遗稿两部:《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和《汉文印度佛教史料选编》。前一部由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印度古代哲学相当丰富,但资料多已失散。公元一世纪后佛教传人中国,以后译经不断,其数量之多和时间之长是少有的,特别是中国所译佛经大部分都保存下来。这些史料多为欧美学者所未见,却使汤用彤的印度哲学研究具有自己的特色。 魏晋玄学汤用彤认为外来佛教在中国之流传,先是依托汉代流行的道术,而为佛道;近而又附属于魏晋玄学,而为“佛玄”;至南北朝后期佛教经论讲习之风大盛,到隋唐出现了中国式的佛教。由于佛教同玄学的历史联系,在西南联大期间,他一度对玄学用力较多,并想“采取文德尔班(Windelband)写西洋哲学史的方法,以问题为中心,写一部《魏晋玄学》”。当时生活极不安定,自然难以完成,但发表了许多有创见的论文,勾画出了魏晋玄学演变的比较可信的轮廓,对许多玄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由于佛、道二教长期争执,汤用彤在研究佛教史时还注意了道教史的有关问题。并在西南联大期间指导王明研究道教。王明的《(太平经)合校》,后来成为研究道教的必读资料。 专著1、《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中华书局,1955年,1963年,1983年,1988年;台北弥勤出版社,1982年。2、《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中华书局,1962年,1983年;台北育民出版社,1980年,收入《玄学·文化·佛教》。3、《印度哲学史略》,重庆独立出版社,1945年;中华书局,1960年,1988年。4、《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 文集1、《往日杂稿》,中华书局,1962年。2、《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3、《理学·佛学·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纂著1、《高僧传》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2、《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商务印书馆,1994年。论文(本栏按年代罗列)1914年《理学谵言》,《清华周刊》第13-29期。《孤嫠泣》,《清华周刊》第13、15、16期。《理论之功用》,《清华周刊》第15期。《新不朽论》,《清华周刊》第20期。《植物之心理》,《清华周刊》第27-29期。1915年《快乐与痛苦》,《清华周刊》第30、31期。1916年《谈助》,《清华周刊》第65、66、68、70期。《说衣食》有四篇短评,《清华周刊》第75期。1922年《评近人之文化研究》,《学衡》第12期。1923年《叔本华之天才主义》,《文哲学报》第3期。《释迦进代之外道》,《内学》(支那内学院年刊)第1辑。1924年《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学衡》第26期。《印度哲学之起源》,《学衡》第30期。1925年《释迦时代之外道》,《学衡》第39期。1928年《南传念安般经译解》,《内学》第4辑。《与胡适论禅宗史书》,《胡适文存》第3集。1930年《读慧皎〈高僧传〉札记》,《史学杂志》第2卷第4期。1931年《唐贤首国师墨宝跋》,《史学杂志》第2卷第5期。《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史学杂志》第2卷第5期。《摄山之三论宗史略考》,《史学杂志》第2卷第6期。《唐太宗与佛教》,《学衡》第75期。1932年《竺道生与涅槃学》,《国学季刊》3卷1号。1933年《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述略》,《哲学论丛》。1934年《评〈唐中期净土教〉》,《大公报》3月17日。《王维诚〈老子化胡说考证〉审查书》,《国学季刊》4卷2号。1935年《读〈太平经〉书所见,《国学季刊》5卷1号。《释法瑶》,《国学季刊》5卷4号。1936年《The Editions of t-he SSǔ-Shin-ˇErh-chang-ching》(Transla-tion by J. R. War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ume I number I《汉魏佛教的两大系统》(哲学年会报告摘要),《哲学评论》第7卷第1期。《关于〈肇论〉》(哲学年会报告摘要),《哲学评论》第7卷第2期。1937年《中国佛教史零篇》,《燕京学报》第22期。《大林书评》:《评〈考证法显传〉》,《唐贤首国师墨宝跋》,《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跋》,《微妙声》第3期。《大林书评》:《评日译<梁高僧传>》,《评〈小乘佛教概述〉》,《微妙声》第8期。1939年《读〈人物志〉》,昆明《益世报》读书双周刊第119期至121期。1940年《读刘劭〈人物志〉》,《图书季刊》第2卷1期。《魏晋玄学研究两篇:〈魏晋玄学流别略论〉〈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国立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42年《王弼大衍义略释》,《清华学报》第13卷第2期。1943年《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学术季刊》第1卷第2期。《王弼圣人有情义》,《学术季刊》第1卷第3期。《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图书季刊》新4卷1、2合刊。《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哲学评论》第8卷第4期。1944年《隋唐佛教之特点》,《图书月刊》第3卷第3、4期。1946年《谢灵运〈辨宗论〉书后》,天津《大公报》10月23日《文史周刊》第2期。1947年《Wang pi’s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I Ching and Lun-Yü》(Translation and Notes by walter Liebenthal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es》voiwme 10 number 年《康复札记四则·“妖贼”李弘·云中音诵新科之诚·何谓“俗讲”》、《佛与菩萨》,《新建设》6月号。《针灸·印度古医书》,《新建设》7月号。《谈一点佛书的“音义”》,《光明日报》10月19日。1962年《论中国佛教无“十宗”》,《哲学研究》第3期。《关于慧深》,《文汇报》10月14日。《从一切道经说到武则天》,《光明日报》11月21日。1963年《给巨赞的信(关于东汉佛教的几个问题的讨论)》,《现代佛学》第2期。《中国佛教宗派补论》,《北京大学人文科学学报》第5期。1964年《读〈道藏〉札记》,《历史研究》第3期。1980年《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中国哲学史研究》第1期。《贵无之学(下)——道安与张湛》,《哲学研究》第7期。《〈高僧传初集〉按语选录》,《文献》第1辑。《隋唐佛教史稿》(一),《中国哲学》第3辑。《隋唐佛教史稿》(续一),《中国哲学》第4辑。1981年《五代宋元明佛教事略》,《中国哲学》第5辑。《隋唐佛教史稿》(三),《中国哲学》第6辑。1982年《隋唐佛教史稿》(四),《中国哲学》第7辑。译作《亚里士多德哲学大纲》(译Edwin Waddace:Outlies of philo-sophy of Aristotle),《学衡》第17、19期,1923年。《希腊之宗教》(译W. R. Inge: The Legacy of Greece[1]Reli-gion ),《学衡》第24期,1923年。

唐文化对朝鲜的影响 新罗人广泛研究中国的政治、历史、哲学和天文、历法、医学等。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新罗的影响很大。8世纪中期,新罗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自己的行政组织,中央设执事省,相当于唐的尚书省,执事省下设三府三部,相当于唐的六部。8世纪晚期,新罗也采用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吏,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新罗都城平壤是仿长安、洛阳建成的,也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新罗医学博士用《本草经》等中国医书教授学生。朝鲜文化对唐朝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的音乐很受我国人民的欢迎,唐太宗设置的十部乐,其中一部就是高丽乐。 玄奘西游 玄奘(600—664),俗姓陈,名祎(huī),洛州缑(gōu)氏人(今河南偃师缑氏镇),13岁出家,法名玄奘。后人称他三藏法师(三藏是对佛教经典的三个部分——佛经、戒律、论述与注解的总称,通晓三藏的僧人被称为三藏法师)。唐初,他在四川、长安研究佛教理论,感到佛教宗派众多,佛经译文多误,令人无所适从,决心到天竺学习佛经,研究解决佛教教义的一些疑难问题。贞观元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杂于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门关独自西行。经过八百里流沙(即玉门关外的莫贺延碛),由天山南路横穿新疆,越过葱岭,通过中亚,于贞观二年(628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部。然后沿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参谒访问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和许多高僧。贞观五年(631年)末,到达摩揭陀国,来到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该寺住持戒贤是印度的佛学权威,他已90高龄,本已不再讲学,为表示对中国的友好情谊,特收玄奘为弟子,向他讲授最难懂的佛经——《瑜珈论》。玄奘用5年时间精研佛学理论,取得优异成绩,成为那烂陀寺十大法师之一。接着他外出游学,环游印度半岛,一路多次参加佛学辩论会,誉满天竺。贞观十五年(641年),他返回那烂陀寺,主持寺内讲座。一个反对那烂陀派的人写了一篇论文呈给戒日王,声称无人能驳倒其中一字。戒日王把论文转给戒贤,并决定在国都曲女城举行学术大会。玄奘和一千多僧人代表那烂陀寺参加大会。戒日王会见玄奘,问起唐太宗和中国音乐。玄奘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唐太宗的功业,戒日王极感兴趣,随即遣使至长安通好。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二月,曲女城的辩论大会开始,天竺18国国王和佛教徒三千多人、婆罗门等教徒两千多人参加大会。玄奘担任大会论主(主讲人),他用梵文写了一篇反驳那个人的论文,作为辩论的主题在会上宣读。同时誊写一份悬挂在会场门口,并依照惯例声明:如有人能据理驳倒一个字,就斩下论主的头以谢罪。可是五天过去了,仍无人前来辩论。大会连续举行18天,大家都为玄奘的精辟议论所折服。大会结束那天,戒日王和18国国王各以厚礼相赠,均被玄奘谢绝。最后,戒日王恳请玄奘骑上一头用精美的华幢(chuáng)装饰的大象,绕场一周,同与会的众教徒见面。 贞观十七年(643年),玄奘谢绝戒日王的一再挽留,决心回国。戒日王及当地人民将他送出几十里路,才洒泪而别。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出城迎接,长安城成千上万老百姓走出坊门欢迎他。唐太宗在洛阳行宫召见了他,他向太宗介绍了西域及天竺见闻。他随即回长安开始翻译佛经。19年间共译出佛经75部1 335卷。他由于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又精通梵文,所以译文流畅优美,有些专用名词如“印度”、表示时间的词“刹那”就是他确定下来的。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分失传,中译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的重要文献。 玄奘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方位、道里、疆域、城市、人口、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的重要材料。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 学术动态 隋唐时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在世界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形成世界历史的光辉一页。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隋唐在世界史上的地位,目前正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已有不少论著问世。众多的学者认为:(一)隋唐时代中国的制度,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在当时所有先进国家的历史中,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早进入封建社会。当隋朝建立的时候,西欧封建制度才有一个世纪。作为欧洲封建制中心的法国,就封建制度开端这一点说,要晚于中国700年之久。(二)就社会经济繁荣的程度说,隋唐在当时世界上是第一流的。当时世界的大城市有长安、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长安有百万人口,君士坦丁堡80万,巴格达更少。长安人口最多,这既反映了其工商业的发达,同时也说明它的农业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三)高水平的隋唐文化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四)隋唐是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中国丝织品、造纸术在隋唐时传入东西方各国以及汉式佛教、诗文、科技大量传到东方各国的史实,证明隋唐时期的中国起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因此,隋唐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当时的世界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图画说明 《职贡图》 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远道来到中国,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这是中外交往的重要途径。《职贡图》就反映了边远各族和外国使节携贡品,来唐朝贡的生动情景。图中贡使骑着高头大马,前后卫士们为其张盖护拥。贡使后面的许多人,有的提着鸟笼,有的背着象牙,有的拿着孔雀掌扇,还有人用头顶着宝物,兴高采烈地边走边谈。此画的作者是唐朝的画家阎立德,画高厘米,宽厘米。 唐朝的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也叫开元钱,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开始铸造的,流通了三百多年。这种钱币直径厘米,重克。钱币中的隶书“开元”二字,是开辟一个新纪元的意思;“通宝”二字的意思是流通的宝货。“开元通宝”四字字体庄重挺拔,相传是当时著名书法家欧阳修的书法。 日本的和同开 1970年西安南郊出土了两瓮唐代文物,其中有5枚日本银币。郭沫若考证,此币铸于708年(日本元明天皇和同元年),然后由遣唐使团作为礼物带到中国。 玄奘 这幅玄奘画像现保存在陕西省长安县东兴教寺内的殿堂里,是根据宋人所绘的《玄奘西游像》而刻在一块石碑上的。因为战乱,寺院与石碑曾遭破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玄奘像,是根据原石碑的拓片重新凿刻的。以后又根据石刻像作成画像,着色后供奉在兴教寺内。 这幅图描绘的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小包袱。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书箱顶上是遮阳避雨的伞,伞前垂下的线挂着一盏小油灯。

1. 《“以戒为师”需要建立“现代清规”》, 《中国宗教》2007年第1期, 2007年1月,北京2. 《解性与本觉——摄论师对“解性黎耶”的诠释》, 万俊人主编《清华哲学年鉴·2005》,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5月, 北京3. 《五性各别与理佛性、行佛性——瑜伽行派的佛性思想》, 黄心川、释大恩主编《第三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8年1月, 成都4. 《摄论学派与智顗教观思想的形成》, 《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3期, 2007年8月, 北京5. 《阿摩罗识与本觉——摄论师的“阿摩罗识”思想》, 《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3期, 2007年9月,兰州6. 《中国佛教研究方法の革新及び活用》, 《大谷大学真宗综合研究所研究纪要》第25号, 2007年12月,日本京都7. 《论关山慧玄的禅法——“关”》, 《佛学研究》总第16期, 2007年12月, 北京 8. 《当前发展佛教教育的“盲点”与“伪问题》, 觉醒主编《佛教与现代化》,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月,北京9. 《地论学派的判教思想与南朝佛教》, 《闽南佛学》第五辑,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北京10. 《《大集经》与地论学派——以判教为中心》, 《法音》2008年第2期, 2008年2月, 北京11. 《药师礼忏仪的演变与发展》, 《觉群佛学》(2007),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北京12. 《初期地论学派的判教思想》, 万俊人主编《清华哲学年鉴2006》,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3月, 北京13. 《摄论学派与早期华严宗的形成》, 《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1期, 2008年3月,成都14. 《鸡足山释禅《依楞严究竟事忏》》, 印顺主编《虚云法师与鸡足山佛教》,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5月, 北京15. 《法上《大乘义章》佚文考辨》, 《禅学研究》(第7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南京16. 《民国年间新旧唯识之论争》, 麻天祥主编《佛学百年》, 武汉出版社2008年6月,武汉17. 《印顺法师在台湾创建的四大道场的历史和现状》, 《世界宗教文化》2008年第3期, 2008年9月, 北京18. 《2005-2006年宗教学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标明985)》,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2008年9月, 成都19. 《弥勒净土信仰略义》, 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共奉化市统战部编《弥勒文化与和谐社会》, 宁波出版社2008年10月, 宁波20. 《毗昙学派与南北朝佛学大乘意识的树立》, 《佛学研究》总17期, 2008年12月, 北京 21. 《成实学派的思想与影响》, 《觉群佛学》(2008),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2月, 北京22. 《晋宋时代的禅经译出与禅法传播》, 《闽南佛学》第六辑,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2月, 北京23. 《腊八节的起源与演变》,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编《佛教·文化·科学·慈善》(上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3月, 上海24. 《南北朝佛教的社邑与慈善事业》,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编《佛教·文化·科学·慈善》(下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3月,上海25. 《论法照净土思想的特色》,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杨曾文先生七秩贺寿文集》,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北京26. 《“心净则佛土净”的思想史考察与现代诠释——兼论佛教生态主义的困境》, 《佛教与生态文明》,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 北京27. 《论三法印的现代意义》, 王志远主编《宗风》己丑·春之卷,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 北京28. 《宗教学研究领域学者和机构的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2005-2006年)数据》,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2009年4月, 成都29. 《戒律对佛教神圣性的建构与诠释》, 《中国宗教》2009年第4期, 2009年4月,北京30. 《法治与僧事——“以戒为师”的现代意义》, 《世界宗教文化》2009年第2期, 2009年6月, 北京31. 《敦煌文献中的西魏、北周佛教思想——一百二十法门与《菩萨藏众经要》》, 《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2期, 2009年6月, 北京32. 《净源《首楞严坛场修证仪》研究》, 台湾《新世纪宗教研究》第7卷第4期, 2009年6月,台北33. 《三种佛性与真实胜乘——摄论师的佛性、一乘思想》, 《吴越佛教》(第四卷),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7月, 北京34. 《隋代诸帝的舍利信仰》, 杨曾文、肖景林主编《中国佛教的佛舍利崇奉和朝阳辽代北塔》,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6月, 北京35. 《中国汉传佛教素食传统的形成》, 《禅学研究》第8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南京36. 《丛林早晚课诵的修订与流行》, 《世界宗教文化》2009年4月, 2009年12月, 北京37. 《从“世界佛教论坛”看国家发展进步与佛教》, 《佛学研究》第18期, 2009年12月,北京38. 《《十地经论》译者新探——菩提流支主译说的成立》, 《佛学与国学—楼宇烈教授七秩晋五颂寿文集》,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12月,北京 39. 《大智度论》在南北朝的流传及其影响, 《觉群佛学》(2009),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2月,北京40. 中国佛教放生习俗的起源与流行,《和谐宗教与文明城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6月 ,北京41. 学术与弘法——从佛教界看佛学研究的立场与态度, 《宗风》庚寅·夏之卷,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北京42. 自知、自反、自强——赵朴老对中国佛教走向的思考方法, 《中国宗教》2010年第9期, 2010年9月,北京43. 从佛教立场迈向宗教多元主义与宗教对话, 《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5期, 2010年10月,北京44.“蒋山法会”与明太祖对瑜伽教的整顿,《中国佛学》总第28期,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2月,41-47,北京 45.《大般涅槃经》在两晋时代的传承与流行,《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南京46.赵朴初对中国佛教优良传统的思想,《禅文化》第一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4月,郑州47.中国佛教大乘意识的萌芽与树立,《中国哲学史》2011年第2期,2011年5月,北京48.印度佛教僧俗关系的基本模式,《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3期,2011年6月,北京49.初唐佛道“道法自然”论争及其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2011年7月,上海50.南北朝佛教的福田思想,《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218期第9版,2011年8月30日,北京51.隋唐佛教的内道场,《觉群佛学》(2010),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8月,北京

1994年佛学研究论文集

曾经撰写有关佛教研究的文章与著作等多(篇)本,主编过多本学术著作。其中与人合著或专著十余部,百万余字;撰有《中国佛教人物论》、《东来西去——中国古代佛教史论》和《佛寺采风》等。发表论文600篇,470余万字;学术综述100余篇,120余万字;译文5篇,近5万字;书评40余篇,12余万字;专访4篇,3万字;辞典9本,46万字;其它28种,5000万字,总计:5000万字以上。 《佛寺采风——中国佛寺漫谈》(台北: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中外佛教人物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东来西去——中外古代佛教史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等;整理出版有《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补编》(86卷,北京:中国书店,2008年);《稀见民国佛教文献汇编(报纸)》(13册)。 1·《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0·1万,载《人民日报》,1991年10月26日。2·《佛学研究》1993年刊,42万字。本人担任主编,3·《佛学研究》1994年刊,46万字,本人任副主编,12·《近现代著名佛教学者论文集》,本人主编。收入《汤用彤集》、《陈垣集》、《吕征集》、《圆瑛集》、《印光集》、《章太炎、扬度集》、《梁启超集》、《巨赞集》、《扬仁山集》、《印顺集》、《周叔迦集》、《胡适集》。总字数300万字。4·《少林寺论文集》,46万字,本人任副主编,5·《中华佛典集成》,1600万字,共16册,本人与李富华、宋立道、三人合编。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6·《中国佛教文化丛书》,共8本(《活佛从圆寂到转生》、《佛像鉴赏》、《帝王与佛教》、《墨海禅踪》、《悟入丹青》、《文苑佛光》、《中国哲僧》、《佛经故事》),160万字,副主编。7·《闻思》第1期,23万字,1997年华文出版社出版,本人任副主编。

目录(加*者为CSSCI期刊,加√者为权威期刊论文)1、近两年来汉赋研究述评,南京大学《学术信息》第74、75期合刊;*2、试述《文心雕龙.诠赋》篇的重大意义及理论成就,《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文心雕龙学综览》编委会编:《文心雕龙学综览》摘编论点,第241页,上海书店1995年版;√3、古乐的沉浮与诗体的变迁--四言诗的音乐文学属性及兴衰探源,《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4、从混合到单一:四言诗的文体特征及衰落原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5、也谈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的治学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海外陈寅恪研究者多次引用;√6、玄学清谈与魏晋四言诗的复兴,《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又见于同年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3年第4期;*7、建设史学批评史的奠基之作---评张三夕博士的《批判史学的批判》,《浙江学刊》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1993年书评卷;*8、论魏晋玄学与四言诗的盛衰流变,《江海学刊》1994年第1期;√9、佛理嬗变与文风趋新--兼论晋宋之际山水文学兴盛的原因;《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摘译为英文;《文摘报》论点辑录。*10、从文笔之辨到重文轻笔--《诗品》扬谢抑颜新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6年第6期;11、魏晋的书法与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专辑;√12、The evolution of Buddhist doctrine and new literary style,《social science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3、传统文化热走向新保守主义了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14、对承诺制的一点哲学思考,《运城高专学报》1997年第3期;15一切哲学都是实践性的--读张舜徽先生的《周秦道论发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专辑;*16、士族宗教信仰的分野与南北朝文学的差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8年第10期和《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论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新华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学术月刊》摘编论点。17、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河东学刊》1999年第1期;*18、阮籍、嵇康与酒及道释宗教之关系,《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19、试述《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的道家思想,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0、范缜反佛说质疑,《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21、从阮籍诗文看阮氏信奉或倾向佛教之可能,《运城高专学报》2000年第2期;*22、魏晋的围棋和范汪的《棋品》,《文献》2000年第2期;*23、试析中国传统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24、“即色游玄”的一代名僧--支遁,《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25、玄学思潮下的魏晋山水文学之一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 2001年第1期;*26、中国传统哲学美育与素质教育资源的现代转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共青团中央编《青年塑造未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2期辑录论点;*27、“言意之辨”与魏晋文学理论的新成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28、中国文学史上东西部文学的交融,《文学评论》编辑部、南京大学中文系编《文学评论丛刊》第4卷第2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29、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真”范畴,《运城高专学报》2001年第4期;*30、陶渊明儒、释、道辨证统一的艺术人格,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31、庾肩吾《书品》创作年代考,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研究》2002年第5期,湖北辞书出版社《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一辑;32、梁代三家书论述略,《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33、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作者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34、《魏书》《北史》之《韩麒麟传》附《显宗传》所引《庄子》文字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6期;35、略论禅宗哲学思想的几个源头,《闽南佛学》第一辑,岳麓书社2002年11月版;*36、也谈“唯务折衷”--刘勰《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新论,《齐鲁学刊》2003年第1期;*37、北凉王段业事迹考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38、对西晋末年道教西入凉州的历史文献学考查,《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39、论两晋佛教僧侣的文学创作,北京大学东方研究院编《华林》第三卷,中华书局2003年1月版;*40、郭店本、帛书本、河上公注本三种《老子》之比较--以三种《老子》中的仁义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3年第1期;*41、是“东宫之师”还是“东宫之杯”--郭店一号楚墓漆耳杯铭文考释之我见,《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2、道家思想与汉赋创作,武汉大学中文系编《长江学术》第三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3月版。43、和谐与统一——中西方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哲学伦理学评论》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44、玄学的人格本体与魏晋的有无、本末之辩,《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45、何晏著述考,《文献》2003年第4期;46、南北朝佛教僧侣文学概述,《闽南佛学》第2辑,岳麓书社2003年版;*47、《九歌·山鬼》源于祀夔乐臆说,《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48、评东晋的风流宰相——谢安,《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魏晋风度二十讲》,骆玉明、肖能选编,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49、论骚体的中国东西部文学交融性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50、出土文献二题(两篇),《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秋之卷;52、美义溯源——由楚简美字看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演变及其特点,《萧萐父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3、中西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54、南北朝佛教僧侣的文学成就,《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55、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闽南佛学》2004年第1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56、“四声之目”的发明时间及创始人再议,《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2006年《中国学术年鉴》《中国文学年鉴》有摘编);57、佛教与佛学的分与合,2005年12月厦门大学佛学中心编《佛学研究方法与佛教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佛教面面观》,刘泽亮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2月版;58、“心无义”与以玄对山水——论“心无义”的形成及其与魏晋山水审美意识的关系,香港浸会大学编《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59、《全辽文》与辽代佛教,《佛教与辽金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能仁书院2005年版;《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60、论中国古典诗学的人学取向,《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61、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创新,《光明日报》2006年2月24日第7版“文学遗产”副刊;*62、楚简文献与先秦的文艺发生论——由《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中的“五至”说起,《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63、道家文化与两汉文论,《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64、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65、谢灵运的佛教著述,《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又见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6、唐代的著名文僧南岳玄泰禅师及其《畲山谣》,《禅和之声》,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版;*67、中国佛教文学的概念、研究现状及走向,《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68、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1期;*69、中国先秦小说的原生态及其真实性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中国文学研究年鉴》2007年;*70、《孟子·尽心下》“二女果”试解,《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秋之卷;*71、《天问》的写作时间及地点推测,《复旦学报》2007年第6期,又见莫砺锋编《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72、客观的总结和辨证地扬弃——韩非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诸子学刊》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73、“诗言志”续辨——结合新近出土楚简的探讨,《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74、由出土文献中的“贤”字看先秦“贤”观念的演变,《哲学研究》2008年第3期;75、韩非对儒、墨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周勋初先生八十寿诞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76、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77、以德为本,实至名归——关于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思考,闽南佛学院编《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版;*78、“四书”进中学课堂刍议,《光明日报》2008年5月5日“国学版”(第12版)。*79、让国学真正热起来,《光明日报》2008年5月26日“国学版”(第12版);*80、《论语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2期(第4—10页)。*81、赞体的演变及其所受佛教影响探讨,《文史哲》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8年第11期;*82、丑义溯源,《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春之卷;√83、《郭店楚简的“道”与“ ”》,《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84、性、情论——由新出楚简中“性”“情”二字形义引发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4期;*85、繁钦《与魏文帝牋》的写作时间及相关问题,《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二辑,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86、屈原的“美政”理想与楚国的诸子学,《江汉论坛》2009年第12期。87、庄子与颜渊,《诸子学刊》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老子今译》(古籍出版社,1956年8月)《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 (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范缜“神灭论”今释》 1957 (译注)《墨子》1961 (专著)《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1985年又出修订本)《中国哲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中国佛学论文集》 1984 (合著)《中国哲学发展史》1985 (专著)《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1月)《佛教史》1991 (专著)《老子全译》(巴蜀书社,1992年)《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1994 (专著)《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佛教与东方文化》 1997 (专著)《墨子与墨家》(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天人之际》 1998 (专著)《墨子与墨家》 1999 (专著)《任继愈自选集》 2000 (专著)《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任继愈禅学论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皓首学术随笔·任继愈卷》(中华书局,2006年10月)《老子绎读》(书目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 韩非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5年04期)从“内经”看中医的理论基础(《江西中医药》1956年06期)鲁迅同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们的关系(《科学通报》1956年10期)魏晋清谈的实质和影响(《历史教学》1956年10期)禅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57年04期)春秋时代天文学和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04期)论老子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兼答关锋、林聿时同志(《哲学研究》1959年07期)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0年02期)庄子探源——从唯物主义的庄周到唯心主义的“后期庄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年02期;《哲学研究》1961年02期)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2年02期)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教学与研究》1962年02期)墨子生卒年简考(《文史哲》1962年02期)关于《物不迁论》—一篇形而上学的佛学论文(《学术月刊》1962年02期)孔子——奴隶社会的保守派、封建社会的“圣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4期)庄子探源之四——“后期庄学”(内篇)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5期)孔子的“仁”的保守思想中的进步意义(《学术月刊》1962年07期)王弼“贵无”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3期)关于《不真空论》(附今译)(《学术月刊》1963年03期)如果老子是唯物主义者(《哲学研究》1963年06期)李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军事辩证法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6期)孔子讲的“仁”能不能是人类普遍的爱(《学术月刊》1963年08期)研究哲学史首先要尊重历史(《哲学研究》1963年04期)儒教的再评价(《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2期)宗教研究与哲学研究(《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05期)中国文化的特点(《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5年01期)道家与道教(《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1987年03期)禅宗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02期)唐代三教中的佛教(《五台山研究》1990年03期)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民族的融合力,文化的融合力(《学术研究》1991年01期)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哲学研究》1991年11期)把《周易》研究的方法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哲学研究》1992年01期)中国哲学的过去与未来(《中国哲学史》1993年03期)弘忍与禅宗(《佛学研究》1994年01期)李贽思想的进步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05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齐鲁学刊》1994年06期)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齐鲁学刊》1996年02期)老学源流(《寻根》1996年02期)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中国哲学史》1997年01期)天台宗与中国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02期)齐文化的产生和研究齐文化的意义(《济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郭店竹简与楚文化(《中国哲学史》2000年01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前景(《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期)李贽的悲剧结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朱熹格物说的历史意义(《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2001年01期)宗教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和现状(《中国宗教》2001年02期)谈谈孝道(《人民日报》2001年7月24日)五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讲话(《五台山研究》2002年03期)李贽改革悲剧给后人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说忠孝——儒学的回顾与前瞻(《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2004年)无神论教育与科教兴国——2003年11月28日在中国无神论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科学与无神论》2004年01期)中国封建社会忠孝规范的历史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29日)对忠孝传统应给予新评价(《北京日报》2004年2月23日)现代文明与宗教对话(《中国宗教》2004年12期)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光明日报》2006年5月17日)再谈儒家和儒教(《北京日报》2007年3月12日)再谈儒学(《中国文化报》2007年4月26日)《墨子·非攻》读后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初版)《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人民出版社,1983—1998年)《佛教经籍选编》1985 (选编)《中国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增订本)《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 1993 (主编)《中国哲学史通览》 1994 (主编)《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1996 (主编)《北京图书馆同人文选·第三辑》 1997 (主编)《禅宗与中国文化》1997 (主编)《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8月)《儒教问题争论集》 2000 (主编)《中国藏书楼》 2001 (主编)《宗教小辞典丛书》 2001 (主编)《齐鲁人杰丛书》 2001 (主编)《中国版本文化丛书》 2002 (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 2002 (主编)《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宗教学》 2002 (主编)《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中华大藏经》 2004 (主编)《墨子大全》 2005 (主编)《新版宗教史丛书》 2006 (主编)《国际汉学》(1-16辑 ) 1998-2007 (主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 2008 (主编)《中国文化经典》2008 (主编)《中华大典·哲学典》 2008 (主编)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论集》序(《哲学研究》1983年06期)《印度佛教史》汉译本序(《晋阳学刊》1984年05期)《五台山古诗选注》序(《五台山研究》1987年01期)《中国佛性论》序(《哲学研究》1988年06期)《禅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研究》序(《哲学研究》1989年11期)《阴符经素书释义》序(《中国道教》1992年03期)《苏轼禅诗研究》序(《佛学研究》1995年01期)《中国儒教史》序(《中国哲学史》1997年04期)《惠能评传》序(《中国哲学史》1999年03期)《汤用彤全集》序二(《中国哲学史》2001年02期)《十六国帝王列传》序(《文史月刊》2003年01期)对中国儒教的全面剖析——《中国儒教论》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2月1日) 熊十力先生的为人与治学(1988年)有关蔡元培校长几则轶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散记(《北京日报》2006年4月3日)

1996年佛学研究论文集

及研究方向辽金史、宋史、中国民族史 1、《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2、《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0月。3、《松漠之间:契丹辽金女真史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7月。 1、旧序新说,《书林》1984年第4期。2、从《春秋左传》看春秋时代的城市,《齐鲁学刊》1985年第1期。3、柳开生卒年辨正,《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4期。4、《青箱杂记》衍文发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年第4期,55~56页。5、“春秋五霸”辨,《齐鲁学刊》1988年第5期,36~41、11页。6、《次柳氏旧闻》无《桯史》之名,《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1辑。7、辛稼轩《美芹十论》作年确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年第2期,10~16页。8、再论《大金国志》的真伪——兼评《大金国志校证》,《文献》1990年第3期,96~108页。9、《建康实录》校点本訾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第4期,14~17页。10、关于《契丹国志》的若干问题,《史学史研究》1992年第2期,59~65页。11、汉冲帝永嘉年号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第4期,6~9页。12、书《金史·施宜生传》后,《文史》第35辑,1992年,270页。13、范成大《揽辔录》佚文真伪辨析,《北方论丛》1993年第5期,91~96页。14、《契丹国志》与《大金国志》关系试探,《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辑,中华书局,1993年,242~254页。15、金代户口研究,《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86~96页。16、金代猛安谋克人口状况研究,《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81~89页。17、邓广铭先生与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94年第11期,14~19页。18、论金代的物力与物力钱,《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95~103页。19、“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邓广铭教授的宋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105~107页。20、金代户籍制度刍论,《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69~78页。21、渤海世家与女真皇室的联姻——兼论金代渤海人的政治地位,《大陆杂志》(台北)90卷第1期,1995年1月15日,40~48页。22、金代“通检推排”探微,《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27~35页。23、金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歧视,《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54~69页。24、金代杂税论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16~26页。25、金代土地问题的一个侧面——女真人与汉人的土地争端,《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127~138页。26、辽金的佛教政策及其社会影响,《佛学研究》第5辑,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6年,231~238页。27、唐突历史,《读书》1996年第12期,32~39页。28、金代的一桩文字狱——宇文虚中案发覆,《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273~279页;收入《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70~775页。29、独断之学 考索之功——关于邓广铭先生,《中华读书报》1998年1月21日第6版。30、《三朝北盟会编》研究(邓广铭、刘浦江),《文献》1998年第1期,93~117页。31、十二世纪中叶中国北方人口的南迁,《原学》第6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267~292页。32、关于契丹、党项与女真遗裔问题,《大陆杂志》(台北)96卷第6期,1998年6月15日,19~34页。33、最后的时光,《北京日报》1998年6月4日第7版。34、说“汉人”──辽金时代民族融合的一个侧面,《民族研究》1998年第6期,57~65页。35、关于金朝开国史的真实性质疑,《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59~72页。36、大师的风姿──邓广铭先生与他的宋史研究,《文史知识》1998年第12期,53~54页。37、不仅是为了纪念,《读书》1999年第3期,126~131页;收入《仰止集──纪念邓广铭先生》,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不仅为了纪念——〈读书〉精选》,《读书》杂志编,三联书店,2007年。38、试论辽朝的民族政策,载《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35~57页。39、内蒙古敖汉旗出土的金代契丹小字墓志残石考释,《考古》1999年第5期,85~89页;收入《契丹小字研究论文选编》,陈乃雄、包联群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40、邓广铭与二十世纪的宋代史学,《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114~129页。41、金代捺钵研究(上、下),《文史》第49辑,1999年12月,169~179页;《文史》第50辑,2000年7月,159~174页。42、一代宗师——邓广铭先生的学术风范与学术品格,《学林往事》下册,朝华出版社,2000年3月,1232~1247页。43、女真的汉化道路与大金帝国的覆亡,《国学研究》第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171~208页。44、河北境内的古地道遗迹与宋辽金时代的战事,《大陆杂志》(台北)101卷第1期,2000年7月15日,27~42页。45、辽朝的头下制度与头下军州,《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86~101页。46、《金朝军制》平议──兼评王曾瑜先生的辽金史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166~172页。47、辽朝亡国之后的契丹遗民,《燕京学报》新10期,2001年5月,135~172页。48、辽朝国号考释,《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30~44页。49、辽朝“横帐”考——兼论契丹部族制度,《北大史学》第8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29~49页。50、二十世纪契丹语言文字研究论著目录》,《汉学研究通讯》(台北)21卷第2期,2002年5月,27~40页。51、《二十世纪女真语言文字研究论著目录》,《汉学研究通讯》(台北)21卷第3期,2002年8月,17~26页。52、女真语言文字资料总目提要,《文献》2002年第3期,180~199页。53、李锡厚《临潢集》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7期,27~28页。54、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漆侠先生纪念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157~171页。55、文化的边界——两宋与辽金之间的书禁及书籍流通,《中国史学》(东京)第12卷,2002年10月;收入《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56、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历史──评《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化》第19、20期合刊,2002年12月,338~344页。57、书生本色,《中华读书报》2002年12月11日第5版;收入《载物集——周一良先生的学术与人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211~213页。58、辽代的渤海遗民——以东丹国和定安国为中心,《文史》2003年第1辑(总第62辑),179~192页。59、宋代宗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2期,117~128页。60、近20年出土契丹大小字石刻综录,《文献》2003年第3期,231~244页。61、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189~203页。62、正视陈寅恪,《读书》2004年第2期,91~99页。63、从《辽史·国语解》到《钦定辽史语解》——契丹语言资料的源流》,《欧亚学刊》第4辑,中华书局,2004年1月。64、再论阻卜与鞑靼,《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65、金代“使司”银铤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2期。66、契丹名、字初释——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父子连名制,《文史》2005年第3辑。67、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68、邓广铭——宋代史学的一代宗师,郭建荣、杨慕学主编《北大的学子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月。69、辽《耶律元宁墓志铭》考释,《考古》2006年第1期。70、『辽史』国语解から『钦定辽史语解』まで——契丹言语资料の源流,井上德子译,《研究论集》第2集《アジアの歴史と近代》,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2006年6月。71、“五德终始”说之终结——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72、“糺邻王”与“阿保谨”——契丹小字《耶律仁先墓志》二题,《文史》2006年第4辑。73、宋代使臣语录考,《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74、百年邓恭三,《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16日第4版。75、怀念恩师邓广铭先生,《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11日第20版。77、“The end of the Five Virtues theory:Changes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in China since the Song Dynasty”,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October 2007).78、金中都“永安”考,《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79、再谈“东丹国”国号问题,《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80、金中都“永安”考,《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81、《契丹地理之图》考略,《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11月。82、「五徳终始」说の终结――兼ねて宋代以降における伝统的政治文化の変迁を论じる》(小林隆道译),『宋代史研究会研究报告第9集:「宋代中国」の相対化』,东京:汲古书院,2009年7月,147—181页。83、穷尽·旁通·预流:辽金史研究的困厄与出路,《历史研究》2009年第6期。84、契丹开国年代问题 ——立足于史源学的考察,《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4辑。85、关于契丹小字《耶律糺里墓志铭》的若干问题,《北大史学》第14辑,2009年12月。86、祖宗之法:再论宋太祖誓约及誓碑,《文史》2010年第3辑。87、再论契丹人的父子连名制——以近年出土的契丹大小字石刻为中心,《清华元史》第1辑,商务印书馆,2011年9月。88、邓广铭先生学术简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国学新视野》2011年冬季号,2011年12月。89、“The Forenames and Courtesy Names of the Khitans:The Father-Son Name Linkag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Chinese Scholars on Inner Asia, Indiana University,2012,、邓广铭先生与辽金史研究,《想念邓广铭》,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4月。91、宋、金治河文献钩沉——《河防通议》初探,《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李孝聪教授荣休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6月。92、契丹人殉制研究——兼论辽金元“烧饭”之俗,《文史》2012年第2辑。93、在历史的夹缝中:五代北宋时期的“契丹直”,《中华文史论丛》2012年第4辑。94、南北朝的历史遗产与隋唐时代的正统论,《文史》2013年第2辑。95、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中的特殊政治生态,《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老子今译》(古籍出版社,1956年8月)《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 (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范缜“神灭论”今释》 1957 (译注)《墨子》1961 (专著)《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1985年又出修订本)《中国哲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中国佛学论文集》 1984 (合著)《中国哲学发展史》1985 (专著)《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1月)《佛教史》1991 (专著)《老子全译》(巴蜀书社,1992年)《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1994 (专著)《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佛教与东方文化》 1997 (专著)《墨子与墨家》(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天人之际》 1998 (专著)《墨子与墨家》 1999 (专著)《任继愈自选集》 2000 (专著)《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任继愈禅学论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皓首学术随笔·任继愈卷》(中华书局,2006年10月)《老子绎读》(书目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 韩非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5年04期)从“内经”看中医的理论基础(《江西中医药》1956年06期)鲁迅同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们的关系(《科学通报》1956年10期)魏晋清谈的实质和影响(《历史教学》1956年10期)禅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57年04期)春秋时代天文学和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04期)论老子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兼答关锋、林聿时同志(《哲学研究》1959年07期)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0年02期)庄子探源——从唯物主义的庄周到唯心主义的“后期庄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年02期;《哲学研究》1961年02期)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2年02期)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教学与研究》1962年02期)墨子生卒年简考(《文史哲》1962年02期)关于《物不迁论》—一篇形而上学的佛学论文(《学术月刊》1962年02期)孔子——奴隶社会的保守派、封建社会的“圣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4期)庄子探源之四——“后期庄学”(内篇)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5期)孔子的“仁”的保守思想中的进步意义(《学术月刊》1962年07期)王弼“贵无”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3期)关于《不真空论》(附今译)(《学术月刊》1963年03期)如果老子是唯物主义者(《哲学研究》1963年06期)李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军事辩证法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6期)孔子讲的“仁”能不能是人类普遍的爱(《学术月刊》1963年08期)研究哲学史首先要尊重历史(《哲学研究》1963年04期)儒教的再评价(《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2期)宗教研究与哲学研究(《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05期)中国文化的特点(《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5年01期)道家与道教(《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1987年03期)禅宗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02期)唐代三教中的佛教(《五台山研究》1990年03期)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民族的融合力,文化的融合力(《学术研究》1991年01期)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哲学研究》1991年11期)把《周易》研究的方法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哲学研究》1992年01期)中国哲学的过去与未来(《中国哲学史》1993年03期)弘忍与禅宗(《佛学研究》1994年01期)李贽思想的进步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05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齐鲁学刊》1994年06期)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齐鲁学刊》1996年02期)老学源流(《寻根》1996年02期)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中国哲学史》1997年01期)天台宗与中国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02期)齐文化的产生和研究齐文化的意义(《济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郭店竹简与楚文化(《中国哲学史》2000年01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前景(《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期)李贽的悲剧结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朱熹格物说的历史意义(《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2001年01期)宗教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和现状(《中国宗教》2001年02期)谈谈孝道(《人民日报》2001年7月24日)五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讲话(《五台山研究》2002年03期)李贽改革悲剧给后人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说忠孝——儒学的回顾与前瞻(《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2004年)无神论教育与科教兴国——2003年11月28日在中国无神论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科学与无神论》2004年01期)中国封建社会忠孝规范的历史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29日)对忠孝传统应给予新评价(《北京日报》2004年2月23日)现代文明与宗教对话(《中国宗教》2004年12期)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光明日报》2006年5月17日)再谈儒家和儒教(《北京日报》2007年3月12日)再谈儒学(《中国文化报》2007年4月26日)《墨子·非攻》读后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初版)《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人民出版社,1983—1998年)《佛教经籍选编》1985 (选编)《中国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增订本)《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 1993 (主编)《中国哲学史通览》 1994 (主编)《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1996 (主编)《北京图书馆同人文选·第三辑》 1997 (主编)《禅宗与中国文化》1997 (主编)《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8月)《儒教问题争论集》 2000 (主编)《中国藏书楼》 2001 (主编)《宗教小辞典丛书》 2001 (主编)《齐鲁人杰丛书》 2001 (主编)《中国版本文化丛书》 2002 (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 2002 (主编)《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宗教学》 2002 (主编)《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中华大藏经》 2004 (主编)《墨子大全》 2005 (主编)《新版宗教史丛书》 2006 (主编)《国际汉学》(1-16辑 ) 1998-2007 (主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 2008 (主编)《中国文化经典》2008 (主编)《中华大典·哲学典》 2008 (主编)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论集》序(《哲学研究》1983年06期)《印度佛教史》汉译本序(《晋阳学刊》1984年05期)《五台山古诗选注》序(《五台山研究》1987年01期)《中国佛性论》序(《哲学研究》1988年06期)《禅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研究》序(《哲学研究》1989年11期)《阴符经素书释义》序(《中国道教》1992年03期)《苏轼禅诗研究》序(《佛学研究》1995年01期)《中国儒教史》序(《中国哲学史》1997年04期)《惠能评传》序(《中国哲学史》1999年03期)《汤用彤全集》序二(《中国哲学史》2001年02期)《十六国帝王列传》序(《文史月刊》2003年01期)对中国儒教的全面剖析——《中国儒教论》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2月1日) 熊十力先生的为人与治学(1988年)有关蔡元培校长几则轶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散记(《北京日报》2006年4月3日)

目录(加*者为CSSCI期刊,加√者为权威期刊论文)1、近两年来汉赋研究述评,南京大学《学术信息》第74、75期合刊;*2、试述《文心雕龙.诠赋》篇的重大意义及理论成就,《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文心雕龙学综览》编委会编:《文心雕龙学综览》摘编论点,第241页,上海书店1995年版;√3、古乐的沉浮与诗体的变迁--四言诗的音乐文学属性及兴衰探源,《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4、从混合到单一:四言诗的文体特征及衰落原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5、也谈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的治学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海外陈寅恪研究者多次引用;√6、玄学清谈与魏晋四言诗的复兴,《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又见于同年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3年第4期;*7、建设史学批评史的奠基之作---评张三夕博士的《批判史学的批判》,《浙江学刊》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1993年书评卷;*8、论魏晋玄学与四言诗的盛衰流变,《江海学刊》1994年第1期;√9、佛理嬗变与文风趋新--兼论晋宋之际山水文学兴盛的原因;《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摘译为英文;《文摘报》论点辑录。*10、从文笔之辨到重文轻笔--《诗品》扬谢抑颜新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6年第6期;11、魏晋的书法与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专辑;√12、The evolution of Buddhist doctrine and new literary style,《social science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3、传统文化热走向新保守主义了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14、对承诺制的一点哲学思考,《运城高专学报》1997年第3期;15一切哲学都是实践性的--读张舜徽先生的《周秦道论发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专辑;*16、士族宗教信仰的分野与南北朝文学的差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8年第10期和《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论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新华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学术月刊》摘编论点。17、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河东学刊》1999年第1期;*18、阮籍、嵇康与酒及道释宗教之关系,《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19、试述《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的道家思想,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0、范缜反佛说质疑,《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21、从阮籍诗文看阮氏信奉或倾向佛教之可能,《运城高专学报》2000年第2期;*22、魏晋的围棋和范汪的《棋品》,《文献》2000年第2期;*23、试析中国传统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24、“即色游玄”的一代名僧--支遁,《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25、玄学思潮下的魏晋山水文学之一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 2001年第1期;*26、中国传统哲学美育与素质教育资源的现代转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共青团中央编《青年塑造未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2期辑录论点;*27、“言意之辨”与魏晋文学理论的新成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28、中国文学史上东西部文学的交融,《文学评论》编辑部、南京大学中文系编《文学评论丛刊》第4卷第2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29、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真”范畴,《运城高专学报》2001年第4期;*30、陶渊明儒、释、道辨证统一的艺术人格,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31、庾肩吾《书品》创作年代考,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研究》2002年第5期,湖北辞书出版社《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一辑;32、梁代三家书论述略,《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33、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作者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34、《魏书》《北史》之《韩麒麟传》附《显宗传》所引《庄子》文字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6期;35、略论禅宗哲学思想的几个源头,《闽南佛学》第一辑,岳麓书社2002年11月版;*36、也谈“唯务折衷”--刘勰《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新论,《齐鲁学刊》2003年第1期;*37、北凉王段业事迹考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38、对西晋末年道教西入凉州的历史文献学考查,《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39、论两晋佛教僧侣的文学创作,北京大学东方研究院编《华林》第三卷,中华书局2003年1月版;*40、郭店本、帛书本、河上公注本三种《老子》之比较--以三种《老子》中的仁义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3年第1期;*41、是“东宫之师”还是“东宫之杯”--郭店一号楚墓漆耳杯铭文考释之我见,《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2、道家思想与汉赋创作,武汉大学中文系编《长江学术》第三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3月版。43、和谐与统一——中西方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哲学伦理学评论》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44、玄学的人格本体与魏晋的有无、本末之辩,《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45、何晏著述考,《文献》2003年第4期;46、南北朝佛教僧侣文学概述,《闽南佛学》第2辑,岳麓书社2003年版;*47、《九歌·山鬼》源于祀夔乐臆说,《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48、评东晋的风流宰相——谢安,《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魏晋风度二十讲》,骆玉明、肖能选编,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49、论骚体的中国东西部文学交融性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50、出土文献二题(两篇),《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秋之卷;52、美义溯源——由楚简美字看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演变及其特点,《萧萐父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3、中西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54、南北朝佛教僧侣的文学成就,《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55、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闽南佛学》2004年第1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56、“四声之目”的发明时间及创始人再议,《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2006年《中国学术年鉴》《中国文学年鉴》有摘编);57、佛教与佛学的分与合,2005年12月厦门大学佛学中心编《佛学研究方法与佛教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佛教面面观》,刘泽亮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2月版;58、“心无义”与以玄对山水——论“心无义”的形成及其与魏晋山水审美意识的关系,香港浸会大学编《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59、《全辽文》与辽代佛教,《佛教与辽金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能仁书院2005年版;《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60、论中国古典诗学的人学取向,《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61、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创新,《光明日报》2006年2月24日第7版“文学遗产”副刊;*62、楚简文献与先秦的文艺发生论——由《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中的“五至”说起,《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63、道家文化与两汉文论,《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64、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65、谢灵运的佛教著述,《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又见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6、唐代的著名文僧南岳玄泰禅师及其《畲山谣》,《禅和之声》,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版;*67、中国佛教文学的概念、研究现状及走向,《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68、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1期;*69、中国先秦小说的原生态及其真实性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中国文学研究年鉴》2007年;*70、《孟子·尽心下》“二女果”试解,《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秋之卷;*71、《天问》的写作时间及地点推测,《复旦学报》2007年第6期,又见莫砺锋编《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72、客观的总结和辨证地扬弃——韩非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诸子学刊》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73、“诗言志”续辨——结合新近出土楚简的探讨,《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74、由出土文献中的“贤”字看先秦“贤”观念的演变,《哲学研究》2008年第3期;75、韩非对儒、墨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周勋初先生八十寿诞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76、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77、以德为本,实至名归——关于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思考,闽南佛学院编《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版;*78、“四书”进中学课堂刍议,《光明日报》2008年5月5日“国学版”(第12版)。*79、让国学真正热起来,《光明日报》2008年5月26日“国学版”(第12版);*80、《论语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2期(第4—10页)。*81、赞体的演变及其所受佛教影响探讨,《文史哲》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8年第11期;*82、丑义溯源,《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春之卷;√83、《郭店楚简的“道”与“ ”》,《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84、性、情论——由新出楚简中“性”“情”二字形义引发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4期;*85、繁钦《与魏文帝牋》的写作时间及相关问题,《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二辑,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86、屈原的“美政”理想与楚国的诸子学,《江汉论坛》2009年第12期。87、庄子与颜渊,《诸子学刊》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研究佛教的论文

僧肇(384~414),中国东晋僧人。他的四篇深邃、精辟、简洁、优美的论文《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和《涅槃无名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直至今天仍被众多佛子和佛学专家研读。除此以外他的佛学论文还有:《维摩经注》等。(学术堂里有更多佛学论文)

已发送,请查收~

范文网 看看

藏传佛教文化在藏地十分兴盛,也得到了其他民族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受佛教影响以来,藏族寺院的宗教信仰、信仰仪轨 不断发展变迁。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是藏族宗教文化史上日益引起兴趣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藏族自古以来浓郁的宗教气氛一直是区域文化突出的特点。 不论岁月的变幻还是时代的兴替,民间信仰与佛教两大宗教文化,都以其炽热的温度,反映着社会变迁的轨迹。 藏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信巫好鬼”的民族,这是培植民间信仰最好的土壤。对古代的闽越人而言,世界万物都是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生存在的一个重要主题,即是 协调自己与大自然精灵之间的关系。古老的藏族有着内容十分丰富的民间信仰崇拜。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近现代藏族民俗得以了解;另一方面,藏族民间信仰的许多 内容被后起的本教乃至本土化的佛教所吸收,已经融入到本教、佛教中去了。因此,藏族本教、佛教中的一些内容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其源头同样可以一直找到民间 信仰中去。在藏区,尤其是安多牧区有着与众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此地区佛教影响下的民间信仰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对此情况,寺院宗 教文化历来备受学者关注,但对民间宗教文化研究甚少,因此,研究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安多牧区是较为典型的代表。据笔者调查和搜集资料发现,安多地区唐 克人文的研究历来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本文以唐克地区的宗教习俗为出发点,论述了深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的民间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社会活动等与宗教有 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 本论文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导言涉及了有关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民俗文化研究的最新动态。迄今为止,关于唐克牧区的历史著作仅仅只有两 本,一本是贡秋尊主的《安多唐克部落史志明镜》和罗让曲平的《神奇的黄河一弯》,两本著作都叙述了近现代的唐克历史以及寺院历史,虽然现在学术界藏学是热 门的课题,尤其有关藏传佛教教义、教理及寺院宗教文化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对在佛教思想影响下的民间信仰及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少见,尤其是在笔者 论文中的主题案例唐克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考察和研究。 论文的第一部首先概述了唐克地区的民情风俗、自然环境及特点以及牧民的生活状况等,同时通过阐述唐克人的渊源也对该地斯何仓寺院的历史也做了简要的介绍。 唐克地区为纯游牧地区,这种独特的自然和生活环境是唐克地区民风民俗的大背景,了解唐克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对我们研究该区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具有很大帮 助。斯何仓寺院对唐克地区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具有很大的影响,有必要在背景部分做简要的论述和介绍,主要包括斯何仓寺院的产生、发展和寺院现状;该部分还 阐述了斯何仓部落的相关方面。 第二部是佛教教理传入民间后演变成了民间宗教或民间习俗。本文主要通过民间故事、寓言以及民间的访谈,论述了佛教对人们行为习惯等产生的影响。其中第一节 阐述了因果的概念、民间对因果观的理解、其践行情况以及因果观的作用。第二节界定了今生来世的概念,论述了民间对今生来世、命运、福份的认知,及后世相关 的朝拜习俗等。但这样的神灵观并不符合佛教的本意,比如在的案例里的唐克牧区有佛教寺院民众都是信佛的,但这种的神灵观是无处不见。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 不同之处在于“无神论”的主张。还认为缘起产生世界等佛教的本意相差很远,所以笔者在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佛教的基本理论来比较牧区的民间信仰和佛教之间的差 别以及佛教思想对民间信仰的影响。该部分主要从民间信仰的因果业报观、来世思想、慈悲观等特点为主线做了梳理和论述。 第三节阐述了人们对无常观的看法与认知。无常是佛教思想的最根本观点之一,了解和认知无常的观念,才能打开认识佛教的大门。对于藏传佛教而言,其能发展并 兴盛于雪域藏地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其无常观对广大藏族信徒的思想认知和启发方面起到了根本的改观,因此,无常观成了藏族民间信仰和认知的根本表现之一。唐克 地区的藏族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也体现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唐克地区因其独特的游牧文化的背景,该区民间信仰中的无常观念相比藏地农区而言,更具有浓厚的 宗教意味和虔诚性。 第四节论述了民间慈悲心的发愿和践行。民间信仰及其民俗文化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产生和变化的,民间信仰及民俗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其 历史远于宗教,其内容也更广于宗教。但是,宗教因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其宗教仪轨的程式化等特点,使得宗教在一个地区传入和发展后,其理论和思想 瞬间遍及到民间信仰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对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唐克地区民间信仰因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 化,笔者主要论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间祈福仪式及其变化,主要体现在祈福日期的选定、祈福对象、祈福人员的变化等方面;二是饮食、服饰变化及禁忌。饮食 和服饰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该区饮食内容、饮食习惯和服饰类型、服饰装饰及民间禁忌文化等相应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基本 的特点就是这些民间生活和习俗的渊源都开始渗入了藏传佛教文化的相关思想和内容;三是盟誓的产生及其变化。 第三部分论述了唐克地区一年供养、祭祀仪式及民间活动等,即:一是夏季的活动,主要介绍了藏历兔月民间宗教活动习俗、藏历四牛月的煨桑活动中牛月唐克部落 的煨桑活动习俗、虎月颂度母会仪式过程,并对此一一作了简要的分析。二是冬季的活动,主要对藏历马月仪式活动、羊月婚俗文化、猴月“朵玛”仪式等作了简要 论述。三是秋季的宗教活动仪式,主要论述了“多热”星辰仪式,蛇月的活动及其文化特点。四是春季的宗教活动,概述并分析了鸡月大法会、狗月金桥活动、猪月 “持嘛呢”等活动。这些民间宗教习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从思想意识层面产生的民间宗教习俗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民间宗教习俗。不管是从思想意识层面产生 的民间习俗,还是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民间习俗,两者都深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但是它们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又与藏传佛教的教理有着一定的区别。 第四部分论述了藏传佛教对民间信仰及民俗方面的功能及其价值。有藏传佛教特色的民间习俗不仅有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佛教思想对构建社会和谐思想方面的功能 和对人们伦理道德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这些都是通过与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结合而产生的。 本论文的现实意义也就是佛教思想对人们思想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教育意义。佛教一直在致力于适应时代的改革,所以中国佛教在发展的进程中间,都是以建立 一种契合时机的人间佛教作为它的一个改革的核心。在现在来讲,迷信是社会的公敌,所以要建设人间佛教是大家共识的。所谓建设人间佛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 意义:一是说它作为一种人生的修养,在提升人的修养,提升人的道德品质方面有积极意义,我们也可以称它为一种人生佛教,体现人生的一种哲理;再一个方面就 是在服务社会方面,佛教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诚然,因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所限,本论文还有很多不足支持,主要是尚未能从文学与艺术的角度对各种信仰和民俗的考察:一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民俗文化与 文学之关系特别是关于民俗与民间通俗文学之关系的探讨。二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即藏传佛教佛像艺术,这些研究既是艺术的研究,也是信仰的探析。从这些不同 角度出发做研究对我们理佛教思想在藏区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我们认识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具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笔者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值得加深和 改进的地方。

  • 索引序列
  • 佛教研究论文集
  • 隋唐佛教研究论文集
  • 1994年佛学研究论文集
  • 1996年佛学研究论文集
  • 研究佛教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