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与家长家庭教育的优秀论文
一、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要想让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就得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形式。为了促进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就要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在学期开始,可以通过各班主任把学校的有关规定、班级教学计划及学校的活动安排通过网络或书面材料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征求家长的意见,这样不仅可以使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活动有所了解,还可以抽出时间协助和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召开家长会、主题教育活动、亲子活动,也可定期组织家长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参与学生特长展示评比活动等。这样不仅使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还可以使家长们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受家校教育的协作力量,多数家长都会乐于参加。通过这种教育活动,家长们会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共同的责任,只有在思想观念上与学校保持一致,在行动上支持和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孩子才会有全面的发展。
二、建立家长学校,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也会通过书籍、网络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理论。因此,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学校,请专家来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要有好的家庭教育,就要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一个完美的家庭,一种和睦的家庭气氛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父母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对孩子要有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关怀,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有利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家长和孩子可以像朋友一样将自己的工作趣事和学习经验与孩子交流,加以正确引导,可以达到激励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谈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困惑,相互鼓励,得到孩子的理解、信任与配合,让他们感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社会生活需要新一代人具有民主平等、自立自强的意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二)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家长既要为孩子提供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为孩子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又得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如有的家长热情好客,兴趣广泛,经常请朋友在家中小聚,但为了孩子,应适量为孩子着想,安排次数不应太密或换一个场所,时间不宜过久,特别是有的家长经常和朋友聚在家中打牌、打麻将,对孩子的学习影响特别大,此类家长应注意留给孩子一些学习、休息的时间和空间。再有父母是孩子最为依赖、最为信任的人,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吵架不和,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和影响;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把握正确的教育观点和策略
家长要增强自身道德修养,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为孩子作表率。一味的关心、爱护孩子并不等于会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家长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还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引导一定要抓住正确的时机,把握正确的方向。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掌握更多的本领不惜家庭教师或者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可谓是用心良苦,但这些是不是孩子所需要和喜欢的,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指导,根据孩子的特点而选择,使之真正做到学习有用的,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知识。教育孩子还要善于运用鼓励和表扬,灵活运用批评。家长要避免打骂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他自信,给予他一点成就感。让孩子愿意学习、想学习,学得开心、学得轻松。如:一次我在辅导自己在上小学的孩子完成生字练习时,发现他写字不专心,动作慢,且字写得也不工整。我就耐心地教给他如何写,当他再写完一个字时,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写得好看多了,有进步,接着再激励他要是能写得快些就更好,果然小家伙很快地把练习写完了。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家校结合的作用,我们在教育中要加强家校之间的密切配合,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势互补,架起家庭和学校沟通的桥梁,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提供有利条件,使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研究论文
1、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有助于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家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在家庭和学校、教师良好互动中,促进家长更好、更深入地掌握小学生在校表现,有利于教师更清楚和熟悉学生在家的情况,从而能具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个性化家庭与学校教育方案,促进教育的实际效果。
有助于充分发挥家长的独特作用
家长普遍愿意为孩子付出教育投入,学校通过吸纳家长的资源、建议,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尊重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地位,能激发家长对学校事物的参与热情,帮助教师更好管理和服务于学生。
有助于在合作中提高家长和老师育人水平
由于大部分家长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仅仅凭着对孩子的爱进行教育,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突出表现在: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科学。教育内容偏差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学校教育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增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策略
共同搭建良好合作平台
定期召开家长会:应该选择良好机会召开家长会,例如新生入学、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后,学校和班主任教师应该积极做好准备,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制定预期目标和计划。家长会召开时,学校统一将校规、收费等需要家长配合的任务通过广播告知家长,要建立和公布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有效方式。各个班级班主任老师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将班级的管理理念、思路、方法、措施等向家长做出介绍,对本班级学生一定阶段的表现,如进步和退步、普遍存在的问题、班级的典型问题、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处理办法等一一介绍给家长,让家长对班级和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有充分了解,对班主任工作予以理解和支持。教师还应该倾听家长及时反馈,请家长对班级工作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合理化建议,让家长能够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真诚,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家长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使学校教育发挥出最佳状态。借助相互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全面立体的认识学生,从而更好地帮助和管理学生。电话沟通:教师发现学生身体、出勤、学习、思想等异常表现,应该及时和家长进行联系,避免发生不良事件或者严重结果,家长也会深切感觉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更加愿意配合学校工作。家长也应该主动给班主任老师打电话,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思想动态,配合教师做好家庭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工作。现代公共交流平台:小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比较差,尤其低年级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要求往往健忘。学校、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电子邮箱、QQ群、微信平台等现代通讯技术,方便、快捷、经济地相互沟通,让家长对学校工作能够自由发表评价与建议,学校和教师可以将学校收费、政策、作业等及时发布给家长,缩短学校和家庭的时空距离。家长督促小学生进行作业和完成学校规定,使学生发展情况能够全面呈现在教师和家长眼中。
形成教育共识
学校和教师系统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同时肩负着对学生思想品质、个性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任务。家庭和学校教育都要以培养孩子成才为目标,积极主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和进步,不能轻易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意识到孩子的成就和进步与自己具有密切的联系。
积极探寻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新思路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成熟,需要用优秀的文化与适当的方法进行科学引导和熏陶,家校教育结合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寻找新模式,为构建长效机制开拓新渠道。
(1)组织家长委员会,由小学生的家长推选出部分成员作为委员,积极向学校提出建设性思路,为学校中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出力献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帮助学校和班主任做好正面的宣传工作,对学校的素质教育发挥督促、评价、配合、支持、改进的作用。
(2)编订有关家校教育结合的报纸、杂志,例如《小学生教育》、《家长和老师》、《学校与家庭教育》等,每月一期或者两期,刊登有关本校教师、家长、学生的文章或者信息,内容丰富多元,囊括教育、学校、家长委员会、心理健康、文化修养、优秀学生和家长报告等,使每个小学生都能有收益。
(3)组建学校和家庭相结合教育网站,加强网站的页面建设和实时更新,开设学校介绍、校园风采、家长讲堂、教师信箱、校长开放日、教学资源、家长留言栏、师生活动展示等板块,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校的管理情况,在论坛中自由发表观点,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吸收和改进。家长通过家长讲堂和教学资源等网络内容,能够学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掌握儿童身体和心理发育规律,避免放任式或者粗暴式家庭教育方式,明确如何正确、积极配合学校、班主任、科任老师的工作。
(4)鼓励家长尽可能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他们从活动中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更主要的是了解学校的总体情况和其他学生的情况,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5)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向学生和家长开放,围绕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以及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开展工作。
(6)由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分别填写家校联系卡,定期更新卡上的自我评价和辅导员评价的内容,在每个学年末由学生带给家长,并由家长书写意见后收回,再由辅导员根据家长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总之,小学教育对我国人才的培养起到基础性作用,我们的小学教育不能单纯重视书本知识教育,更要重视对学生做人、审美、人格、价值观、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提高。素质教育不能只依赖教师,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在社会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宏观环境下,将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实现良好的协助和沟通,为社会主义培养更多的优秀接班人。
特殊教育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的实践研究论文
特殊教育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的策略是开展家长培训课堂的主要方向,家校互动的亲子教育,家校微时代的运用,家校联系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等形成了强有力的特殊教育家校教育合力,为特殊孩子实现梦想提供有力的教育支持。
笔者在阐述现状的基础上,对特殊教育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的实践进行了研究,供同行参考。
福建省泉州市盲聋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是集学前教育、自闭症教育、聋教育及盲聋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家校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是我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向之一,并且在多年来的家校互动合力教育研究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的经验,谨以此文与大家分享。
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教育行业中,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工作最为难、杂、累,坚持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老师承担着的不只是特殊儿童的教育任务,同时也承担着额外的工作——特殊儿童家长教育工作。
在众多的特殊儿童家长中,大部分文化知识水平低。在我校进行的以300多名家长为对象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有58%的家长小学没有毕业,可想而知特殊儿童在家庭教育这一方面是落后的。因此家校互动十分重要,我校有计划地开展家长工作,做好特殊儿童的家长服务。长期以来家校互动合力的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使我校工作增添了许多特色。
二、特殊教育学校家校互动是开展家庭教育的主渠道
1.家校互动——家长培训教育的可行性
在特殊教育中,家长的文化知识与孩子的教育存在着矛盾,怎样才能让特殊孩子也能享有家庭教育的快乐,这是摆在特殊学校老师面前的一个棘手的工作。为此,我校开展了家校互动的形成性机制,让特殊学生家长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以帮助特殊孩子在学习、生活上健康发展。特殊孩子需要学校教育,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家长学习必然成为了突破口,家长培训工作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性。
2.家校互动——家长手语的培训
听障儿童在无声的世界里生活,学习文化知识必须通过特殊学校的教育来实现。在这种环境中,他们比普通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帮助。因此,我校开展家长手语的培训工作,在我校优秀教师的指导下,分期进行培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手语知识的普及工作,给家长们带来了福音。
3.家校互动——家长盲文的培训
盲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字,与汉字完全没有联系,对于初学的盲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家长必须帮助孩子掌握这种学习工具。家长通过盲文培训,在家可以帮助孩子检查作业等,辅助孩子学习,使孩子更快地适应学习生活。我校举行家长盲文培训学习活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推崇。
4.家校互动——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在特殊学校也十分显著。许多来自偏远山区的特殊孩子,由于家庭经济较差、路途遥远等原因,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特教学校后,一学期只在开学和期末放假来到学校接送孩子,而这期间几乎没有和孩子接触。
这样孩子在心理上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本来特殊孩子就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家长的忽视更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开展亲子教育工作。通过开放日听课活动、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活动等,有效地填补特殊孩子心理的缺失。
三、家校有效沟通协调,调动各方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1.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簿、电话交谈、家访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假期在家的表现,听取家长对学校、对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与家长交往时,以礼相待,互相尊重,掌握教育分寸。
向家长传授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摆正心态,学会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和感受,从而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平时教师要抓住各种契机,多给孩子讲一些家长辛苦工作的例子,教育孩子尊重家长,并把自己的学习和劳动成果告诉家长,与家长一起分享快乐,用实际行动报答家长的养育之恩。
2.与生活老师和各科任教师经常沟通,全面掌握学生在校表现
由于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大部分孩子全天候(包括周末)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为全方位了解孩子、教育孩子,老师经常引导家长主动向生活老师和科任老师了解孩子的动态,注意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遇到棘手的问题时,邀请他们“会诊”, 召开家长会议,邀请他们参加,共商教育良方。
当孩子和他们发生矛盾时,我会想方设法尽量避免激化矛盾,平时教育孩子多进行“换位思考”,让孩子懂礼貌,尊重老师的成果,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从而做到“治病救人,惩前毖后”。
3.向心理老师“求医问药”,帮助学生清除心理障碍
针对青春期阶段的特殊孩子常出现的一些心理困扰和问题,老师会主动联系心理老师和家长,共同商讨对策,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引导他们在这一转型期客观看待自身及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帮助孩子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孩子的心理素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宽容的心态,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基础。
四、利用“微平台”,为家校互动开辟新途径
微博、微信、翼校通等网络平台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交流方式。“微平台”网络传输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俨然成为了家校联系的一种新途径。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家长对孩子在校表现的重视度远不如普校,常遇到老师想联系家长却联系不到,或是想让家长到校讨论孩子问题遭各种推脱的情况,家校联系受阻。
这时,老师可通过微信等方式将学校通知、孩子情况及时地传达给家长,而家长也可就平时教育子女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通过“微平台”向老师请教或求助,老师可根据孩子家长反馈的内容,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与引导,解决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或误会。
家长也可以通过“微平台”来发表自己对学校、班级的意见和建议。老师对孩子在校教育中出现问题时,需要家长配合的,也可以通过“微平台”及时和家长沟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相辅相成。
五、家校合力互动教育必须做好家长培训课程与教材的开发
我校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总结出了特殊学校家长培训心得,同时组织了相关的家庭教育教师工作,开发了《家校教育读本——手语》《家校教育读本——盲文》《残疾学生法治教育读本》等家校教育培训教材,为特殊学校中孩子的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使之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家长培训工作有序进行,成了让家长满意的现代特殊教育学校。
总之,特殊教育的家校合作形成合力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训练工作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正如同车有两轮,缺一不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领导,包括学生的家庭成员在内,都应该不断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积极努力、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
家庭 教育 在 儿童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儿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范文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摘要:家庭教育是儿童所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提高其学业成绩,促进其学校融合。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进行家校合作,提升流动儿童的家庭 文化 资本,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是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有效途径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报告 》,我国处于6-14周岁的流动儿童已达1472万,比2005年增加了347万。流动儿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尽管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尤其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是伴随着家庭融入城市的,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只能在家庭中寻找安慰与鼓励。家庭教育包括家庭气氛、家长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正向作用,这对于儿童的思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其教育理念往往也比较落后。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往往寄托于学校,自身责任意识不高,并且往往会忽略了对孩子学习的鼓励。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其赞美、鼓励;同时对于孩子的不足,也会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其进行改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积极自信的孩子也往往会在学校中积极表现,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融入城市的水平高低与其家庭教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在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融入城市的水平越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就越高,反之亦然[1]。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家长的城市融入水平,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城市融入水平,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二、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在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流动儿童家长的发展,还能够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保障流动儿童享受全面、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首先可以从建立家长学校入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保障家长学校的实际落实与运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数量;其次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真正体会教育的意义。
(二)进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2]。家校合作能够使家庭和学校之间取长补短,在运作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双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流动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效进行家校合作,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投入,促使家校合作制度化、常规化。从双方主体来看,学校应该将家校合作常规化,使家长把家校合作看作是学校的常规性工作,使其习惯性地参与进来;学校应使家校合作制度化,使教师把家校合作看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敞开心扉、积极配合,使家校合作有序展开。
(三)提升家庭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从家庭教育的意义上来讲,家庭文化资本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书籍、音像、绘画、父母的文凭、职业资格等。布迪厄非常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学术成就的作用,他认为“教育行为中产生的学术型收益,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3]。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尤为重要,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能够直接增加流动儿童的文化自信。提升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首先是政府和社会应该为流动儿童家长的城市化提供平台,尤其在就业方面,应该保证他们公平就业,帮助他们谋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间接地增加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资本;其次,流动儿童家长也应自身付出努力,平时多看书看报,学习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流动家庭在城市属于外来者,但是他们在城市中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面对流动家庭在教育中的困境,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为流动家庭提供服务与帮助,使其感受到城市的社会关怀,增加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促进流动家庭的社会融合,进而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流动儿童家庭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首先需要政府的力量,通过发挥统筹、引导的作用,制定政策文件,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提供保障。其次需要社区和其他社会志愿力量发挥行动的作用,携手为流动家庭提供具体帮助。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乎流动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健康成长,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关系着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和时间,共同为流动儿童的成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广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6-20.
[2]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数以千万的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寻求生存,与此同时,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伴随而生。由于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暗藏着诸多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改善现状提出解决对策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解决对策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数将继续上涨[1]。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万,占农村儿童的,占全国儿童[2]。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对儿童成长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引发的教育问题小则影响儿童的身心、人格、道德的发展,大则阻碍全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制约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
一个健全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促膝谈心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首先,具体体现在几类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当中。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孩子父母的其中一方外出打工。在农村,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母亲陪伴留守儿童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样的家庭模式容易使孩子产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焦虑与不安之中。同时留守一方往往因为繁重的农耕与琐碎的家务根本无暇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因而导致孩子遇到问题经常欲言又止,久而久之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其次,这些家长通常文化素质偏低,对孩子的学习指导缺乏时效性和科学性。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时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代管。这样的“隔代教育模式”则更加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在“隔代教育模式”的环境下,“代沟”的问题经常导致祖辈与孩子之间产生意见分歧,尤其是当孩子在性格与心理发展出现偏差时,年事已高的祖辈经常难以察觉,当孩子与他人产生争执时一味地偏袒并且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种隔代溺爱心理不利于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导致儿童形成蛮横霸道、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最后,在“上代教育模式”中成长的孩子得到的家庭教育则更加令人担忧。一方面近亲、朋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难以把握,过于严厉容易给孩子带来压抑感和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则容易造成孩子的随波逐流,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父母角色参与消极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Hetherington等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3]。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呼唤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一个好父亲会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4]。现实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例如,一些母亲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便离开家,一年或者两年才回家探望孩子一次,有些母亲甚至连 春节 都不与孩子团聚。又如,留守儿童家长认为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与生存环境,这些家长往往“重养轻教”,认为给钱就是养育和教导,更有人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亏欠感而盲目地满足孩子物质的需求,认为物质的满足可以换来对孩子亲情的抚慰。但“陪伴即是爱”,父母陪伴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伤害。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孩子的抚养寄希望于家里的祖辈、亲戚朋友和学校的老师。一方面从精神上缺乏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从物质上,现实的生存状态与最初的理想生活背道而驰,这些人在陌生的城市无法找到归属感,而同样是进城务工的异性同伴便成为了他们寻找归属感的目标,因此一些“临时夫妻”现象有所抬头。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则更加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父母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更为消极。
3.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指导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主导性作用。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更专业、更系统、更全面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关注儿童的发展共性而非留守儿童的个性需求;对需要重点帮扶的留守儿童缺乏有针对性的重视。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忽视是导致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脱节的根源,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一方面是优秀且有责任心的教师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老师缺乏对孩子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的了解与沟通,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
4.社会教育有效扶持的缺失
社会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而现实状况是社会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扶的系统机构较缺乏。另外,由于农村的经济建设落后、文化水平较低,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当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导致部分已经走上社会的留守儿童在面临人生各个阶段的选择时感到迷茫和无助,激化了他们自身的认知方式与处理问题之间的矛盾。
二、如何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1.促进政策调整,减少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各地区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因地制宜,努力增加本地劳动就业量,鼓励引导、帮助劳动者在本地自谋职业或创业办实体,发展本地经济;采取政治和经济双重手段,加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也有好的工作选择,从而缩小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以此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5]。政府出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应鼓励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工就业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关键。例如,为留守儿童提供随父母在流入地正常上学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留守儿童创设新公立学校,减免留守儿童的借读费。只有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才能让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回到父母的怀抱。
2.提高父母角色认同感
提高家长作为父母的角色认同感,使留守儿童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6]。一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转变“给钱便是养育和教导”的观念,只有和孩子经常进行通话交流培养情感,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动态,与孩子建立互信感,孩子才能将这种陪伴的爱转化成激励自身努力的动力,才能避免孩子在发展的关键期将父母的说教当成耳旁风。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保持稳定的联系,以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共同分享科学合理的教育 方法 。二是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时应注意避免时间间隔太久、采用多种沟通方式、重点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增强为人父母的意识,提高父母角色的认同感,才能有利于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
3.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7]。只有形成三大教育合力,才能促成儿童自身的社会化。因此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当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首先,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道德素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其次,在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关爱,如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建立随时更新的人口流动档案;有效利用留守儿童家长回家探亲的机会,与家长交流留守儿童近期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动态,告诉家长家庭的关爱才是能够解开留守儿童心结的钥匙。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设立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家庭意识的课程,讲授如何与家庭成员友好相处的科学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家庭意识,从心理上能够逐渐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并将这种对父母的理解与对父母的思念化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生活的自主性。良好的家庭意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将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最后,应增设农村社区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使留守儿童与他人在进行互动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关注与支持。家庭教育的立法只是推进家庭教育的一个条件,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
[2]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3]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260—266.
[4]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13—18.
[5]周宇,余扬.社会管理创新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3(08):167—168.
[6]邹同文,罗春仙.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0(03).
[7]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2.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3. 基于家庭教育功能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论文
4. 3到6岁幼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5.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其他力量无法取代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家庭教育问题的有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大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摘要: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其他力量无法取代的。目前,幼儿、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而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却一直被许多家长学校所忽视,致使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几乎处于缺失状态,既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又不利于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教育本文从分析当前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入手,强调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浅要探讨了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家庭教育 问题
一、当今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教育和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形式上强调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事业,但实质上往往将教育归之于学校和社会。在我国,绝大部分人认为家庭教育主要着力在基础教育阶,而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往往不被重视。实际情况是,虽然大学生从法律意义上讲已是成年人,可是其世界观人生观正处在形成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共同引导和教育。现在大学生存在很多问题,信仰不坚定,盲目攀比拜金,道德水准下降,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奢侈浪费等等状况,不能不说,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1.家长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作为大学生的家长,一方面认为子女在高中阶段已十分辛苦,现已考上大学,没必要继续严格要求孩子,放弃继续家庭教育。另一方面部分家长也认为子女上了大学就算成人了,加上子女又远离家庭寄宿学校,认为是否继续施以家庭教育无关紧要。所以很多家长把注意力放在物质方面,而对子女在学校期间的情况不太关心。
2.部分家庭存在着现实的家庭教育障碍
除了因家长的认识导致对大学生家庭教育出现误区外,对于部分家庭,在现实中还存在家庭教育的障碍:
(1)有的家长知识水平不高,难以对大学生进行。
(2)有的家长迫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
(3)有的家庭本身存在问题,如父母婚姻出现危机,有的分居甚至离婚;有些大学生的父母是吸毒人员或者是违法犯罪分子等。
(4)有的家长由于教育方法不当而导致子女产生抵触情绪。
(二)学校因素
1.学校在思想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校合作的意识淡薄。一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都是实行封闭式办学、封闭式管理,很少与家庭社会联系。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家校合作的意识还是很淡薄。
2.学校在家校联系工作中明显存在人手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采用以辅导员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与学生家庭联系的主要也是政治辅导员。由于高校的连年扩招,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对于与家庭联系管理育人的事情,管理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1. 从社会角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家庭教育
现代社会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社会变迁快速化、知识更新爆炸化的发展态势,这对人才质量规格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因此,培养人才只靠学校不够,还必须有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学校可能在专业发展,学习能力拓展等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更大优势,而家庭教育可以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发挥特殊作用。不同的教育可以发挥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2.从学校角度:教师资源的有限需要家长参与
由于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总规模和学校平均规模得到很大提高。一方面在校生数量增加迅猛,另一方面,主要实施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数量却显不足。某些“问题大学生”会选择家长作为求助或倾诉对象,这自然给大学生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3.从学生自身看:身心现状需要家庭教育
当前很多大学生是计划生育政策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小在家人的呵护下长大,有着新时代的特点。同时,他们生活独立性不强,纪律观念淡薄,不愿意吃苦,劳动精神匮乏,这种性格和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经成熟,但是心理年龄还偏小,到了大学阶段不适应独立的生活,和家人的联系仍然很紧密,需要家庭教育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4.家庭方面:家庭新变化有利于开展家庭教育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家庭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构成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给属于家庭一份子的大学生带来很大影响。现在,家庭生活水平在提高,闲暇时间在增多,家长有更多的精力教育孩子,且其文化程度有提高;现代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家长的时间资源没有被其他孩子分担,所以他们更有条件享受到来自父母的教育。
四、增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家庭、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
1.学生在大学阶段还离不开家庭的帮助。大学教育是一种宽松的开放式教育,老师不可能经常关心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细节,且子女往往对家长有很强依赖性,还离不开家庭的帮助,家庭的这种特有的功能是学校所不能代替的。
2.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两种教育必须承担各自独有的职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相互配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家庭要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利用各种条件,做好大学生家庭教育
1.家长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注意教学方法,为做好家庭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家长要树立良好的人格魅力,使子女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实现家庭教育的目标。
2. 利用各种沟通途径,积极对子女进行教育
长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以争取家庭教育的主动,适时进行家庭教育。
(三)学校要以人为本,创造家校交流平台,促进大学生家庭教育不断发展
1.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学校领导要转变教育观念,切实加大学生管理力度。要加强学生管理队,并增加配套设施和资金,为更好地做好家校联系工作创造条件。
2.要主动增加与家庭的互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目前家庭教育还是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的状态,学校要增加与家庭的互动,负责管理、指导、协调家校合作教育的相关事宜。
3.利用现代化网络手段,构建家庭远程教育平台
大学生的家庭地域分散,而且距离又远,为了家校沟通更方便、更及时,除了要充分发挥传统电话、书信、手机短信等通信工具作用外,利用各高校的网站为家庭教育构建远程教育平台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家庭 教育 在 儿童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儿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范文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摘要:家庭教育是儿童所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提高其学业成绩,促进其学校融合。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进行家校合作,提升流动儿童的家庭 文化 资本,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是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有效途径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报告 》,我国处于6-14周岁的流动儿童已达1472万,比2005年增加了347万。流动儿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尽管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尤其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是伴随着家庭融入城市的,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只能在家庭中寻找安慰与鼓励。家庭教育包括家庭气氛、家长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正向作用,这对于儿童的思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其教育理念往往也比较落后。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往往寄托于学校,自身责任意识不高,并且往往会忽略了对孩子学习的鼓励。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其赞美、鼓励;同时对于孩子的不足,也会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其进行改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积极自信的孩子也往往会在学校中积极表现,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融入城市的水平高低与其家庭教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在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融入城市的水平越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就越高,反之亦然[1]。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家长的城市融入水平,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城市融入水平,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二、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在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流动儿童家长的发展,还能够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保障流动儿童享受全面、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首先可以从建立家长学校入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保障家长学校的实际落实与运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数量;其次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真正体会教育的意义。
(二)进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2]。家校合作能够使家庭和学校之间取长补短,在运作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双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流动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效进行家校合作,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投入,促使家校合作制度化、常规化。从双方主体来看,学校应该将家校合作常规化,使家长把家校合作看作是学校的常规性工作,使其习惯性地参与进来;学校应使家校合作制度化,使教师把家校合作看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敞开心扉、积极配合,使家校合作有序展开。
(三)提升家庭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从家庭教育的意义上来讲,家庭文化资本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书籍、音像、绘画、父母的文凭、职业资格等。布迪厄非常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学术成就的作用,他认为“教育行为中产生的学术型收益,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3]。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尤为重要,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能够直接增加流动儿童的文化自信。提升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首先是政府和社会应该为流动儿童家长的城市化提供平台,尤其在就业方面,应该保证他们公平就业,帮助他们谋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间接地增加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资本;其次,流动儿童家长也应自身付出努力,平时多看书看报,学习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流动家庭在城市属于外来者,但是他们在城市中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面对流动家庭在教育中的困境,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为流动家庭提供服务与帮助,使其感受到城市的社会关怀,增加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促进流动家庭的社会融合,进而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流动儿童家庭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首先需要政府的力量,通过发挥统筹、引导的作用,制定政策文件,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提供保障。其次需要社区和其他社会志愿力量发挥行动的作用,携手为流动家庭提供具体帮助。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乎流动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健康成长,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关系着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和时间,共同为流动儿童的成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广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6-20.
[2]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数以千万的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寻求生存,与此同时,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伴随而生。由于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暗藏着诸多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改善现状提出解决对策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解决对策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数将继续上涨[1]。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万,占农村儿童的,占全国儿童[2]。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对儿童成长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引发的教育问题小则影响儿童的身心、人格、道德的发展,大则阻碍全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制约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
一个健全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促膝谈心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首先,具体体现在几类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当中。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孩子父母的其中一方外出打工。在农村,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母亲陪伴留守儿童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样的家庭模式容易使孩子产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焦虑与不安之中。同时留守一方往往因为繁重的农耕与琐碎的家务根本无暇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因而导致孩子遇到问题经常欲言又止,久而久之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其次,这些家长通常文化素质偏低,对孩子的学习指导缺乏时效性和科学性。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时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代管。这样的“隔代教育模式”则更加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在“隔代教育模式”的环境下,“代沟”的问题经常导致祖辈与孩子之间产生意见分歧,尤其是当孩子在性格与心理发展出现偏差时,年事已高的祖辈经常难以察觉,当孩子与他人产生争执时一味地偏袒并且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种隔代溺爱心理不利于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导致儿童形成蛮横霸道、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最后,在“上代教育模式”中成长的孩子得到的家庭教育则更加令人担忧。一方面近亲、朋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难以把握,过于严厉容易给孩子带来压抑感和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则容易造成孩子的随波逐流,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父母角色参与消极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Hetherington等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3]。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呼唤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一个好父亲会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4]。现实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例如,一些母亲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便离开家,一年或者两年才回家探望孩子一次,有些母亲甚至连 春节 都不与孩子团聚。又如,留守儿童家长认为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与生存环境,这些家长往往“重养轻教”,认为给钱就是养育和教导,更有人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亏欠感而盲目地满足孩子物质的需求,认为物质的满足可以换来对孩子亲情的抚慰。但“陪伴即是爱”,父母陪伴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伤害。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孩子的抚养寄希望于家里的祖辈、亲戚朋友和学校的老师。一方面从精神上缺乏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从物质上,现实的生存状态与最初的理想生活背道而驰,这些人在陌生的城市无法找到归属感,而同样是进城务工的异性同伴便成为了他们寻找归属感的目标,因此一些“临时夫妻”现象有所抬头。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则更加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父母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更为消极。
3.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指导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主导性作用。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更专业、更系统、更全面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关注儿童的发展共性而非留守儿童的个性需求;对需要重点帮扶的留守儿童缺乏有针对性的重视。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忽视是导致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脱节的根源,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一方面是优秀且有责任心的教师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老师缺乏对孩子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的了解与沟通,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
4.社会教育有效扶持的缺失
社会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而现实状况是社会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扶的系统机构较缺乏。另外,由于农村的经济建设落后、文化水平较低,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当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导致部分已经走上社会的留守儿童在面临人生各个阶段的选择时感到迷茫和无助,激化了他们自身的认知方式与处理问题之间的矛盾。
二、如何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1.促进政策调整,减少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各地区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因地制宜,努力增加本地劳动就业量,鼓励引导、帮助劳动者在本地自谋职业或创业办实体,发展本地经济;采取政治和经济双重手段,加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也有好的工作选择,从而缩小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以此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5]。政府出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应鼓励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工就业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关键。例如,为留守儿童提供随父母在流入地正常上学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留守儿童创设新公立学校,减免留守儿童的借读费。只有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才能让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回到父母的怀抱。
2.提高父母角色认同感
提高家长作为父母的角色认同感,使留守儿童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6]。一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转变“给钱便是养育和教导”的观念,只有和孩子经常进行通话交流培养情感,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动态,与孩子建立互信感,孩子才能将这种陪伴的爱转化成激励自身努力的动力,才能避免孩子在发展的关键期将父母的说教当成耳旁风。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保持稳定的联系,以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共同分享科学合理的教育 方法 。二是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时应注意避免时间间隔太久、采用多种沟通方式、重点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增强为人父母的意识,提高父母角色的认同感,才能有利于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
3.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7]。只有形成三大教育合力,才能促成儿童自身的社会化。因此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当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首先,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道德素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其次,在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关爱,如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建立随时更新的人口流动档案;有效利用留守儿童家长回家探亲的机会,与家长交流留守儿童近期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动态,告诉家长家庭的关爱才是能够解开留守儿童心结的钥匙。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设立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家庭意识的课程,讲授如何与家庭成员友好相处的科学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家庭意识,从心理上能够逐渐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并将这种对父母的理解与对父母的思念化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生活的自主性。良好的家庭意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将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最后,应增设农村社区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使留守儿童与他人在进行互动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关注与支持。家庭教育的立法只是推进家庭教育的一个条件,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
[2]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3]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260—266.
[4]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13—18.
[5]周宇,余扬.社会管理创新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3(08):167—168.
[6]邹同文,罗春仙.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0(03).
[7]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2.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3. 基于家庭教育功能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论文
4. 3到6岁幼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5.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当代教育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年10期.鲍翠香.[2].敞开心扉面对未来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4年2期.吴建英.[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3期.焦佳丽.[4].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工程》.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年3期.刘彦军.[5].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金色年华(下)》.2013年5期.朱英玲.[6].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现状.《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5年6期.付金凤.[7].元情绪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年9期.许远理.[8].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雪莲》.2015年26期.强泽平.[9].浅析教师素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现代交际》.2015年8期.丁洋.[10].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方法分析.《科学导报》.2016年9期.佟美琳.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工介入.被引次数:4作者:赵振华.社会工程华中农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2].家校合作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被引次数:2作者:贺建平.心理健康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3].班主任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引次数:18作者:陈映兰.学科教学论(地理)湖南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4].社交焦虑、人际信任和友谊质量的关系及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被引次数:2作者:高婕妤.心理健康教育天津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5].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中学为例.作者:张茜.教育经济与管理山西财经大学2015(学位年度)[6].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被引次数:5作者:邹炳泉.教育学原理山东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7].参与式教学法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实践研究——
在当前教育行业中,电子白板几乎已成为多媒体教学的一个代名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及国家现代化教学政策的推进,极大地推动了电子白板市场发展,因此市面上充斥了众多的电子白板,虽说电子白板具备了良好互动教学的应用,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性,但是长时间使用电子白板会引起眼睛的不适,原因之一就是面板的高亮度引发眼睛干涩从而引起不适感,那么如何在使用互动功能白板情况下又能解决眼疲劳呢?应对市场需求,哑光板由此问世,哑光板究竟有何优势?在微光量子哑光板中如何实现板书板与电子白板的二合一,为深入了解微量子哑光板的护眼教学新模式,日前,上海五指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吴经理给各位讲解了其中的原理:米黄色环保教学板板的问世源于当前市面中电子白板的高亮度对于学生视觉的影响,据程经理表示,如要深入了解米黄色环保教学板板,必须要涉入一个光量子概念,物体反射率越高,产生的光量子就越多,过长的光量子投射到人的视网膜上会导致眼镜疲惫,视力下降,而米黄色光谱在550-700纳米之间的波长范围不超过8%,色调过渡缓和,反射的光量子少,能使视觉疲劳减轻到最低程度,能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视觉环境,这也就是所谓的微光量子。微光量子环保教学板的米黄色面板能够极大改善光量子对视觉的干扰。这也就是当前电子白板市场为何兴起微光量子环保教学板热的原因。微光量子环保教学板就是为应对当前众多学生们出现的视力问题而潜心研制而出的一种现代化教学白板,该白板创新融合了传统书写板与电子白板,外观看起来就是一款完整的大型教学班,但是接通电源、链接电脑,启动电子教板功能,就可以实现交互式教学和板书,可以以便投影、触摸,利用内置资源库进行高效的教学活动,据吴经理介绍,该电子白板系统具有环保板书、互动功能、书写功能、资源功能、识别功能及特殊的word处理,影音播放功能等,所以说微光量子环保教学板不光实现了面板的护眼功能又独具电子白板的互动功能。特别是在软件应用方面,只要是电脑能兼容的,在微光量子环保教学板中都能显示,同时系统还内置一个PPT软件,具有及时修改、重点标注、难点突出、视线遮挡等一系列功能。目前电子白板市场出现了一种传统黑板瞬间转变电子白板的解决方案,吴经理表示,上海五指峰的微光量子环保教学板可完美实现此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在同一块白板中既可以板书,同时还可以实现互动式教学,这也解决了在原有黑板中再安装一款投影幕的麻烦,简单轻便,仅有一块板就可以解决所有的教学展示难题。对于教学行业来说,好的产品还需要优质的售后服务和培训来支撑,吴经理表示:我们微光量子环保教学板拥有良好的售后团队和培训队伍,能够为用户在第一时间解决所有的使用问题,同时我们的售后团队也经过了精密的培训,在部署工程之际也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产品介绍及使用说明,优质产品+良好的售后服务方能为广大的师生提供最佳的使用体验!据了解,在微光量子环保教学板中,还创新应用了独具环保理念的水性环保教学系统,该系统可以称之为世界上最绿的环保教具,首先绿字体现在墨水中:墨水中98%为纯净水,其余为无毒色素和专用添加剂,水性书写,不风干,自己清晰,无味无尘无毒,环保卫生,式广大师生从粉笔灰的污染中解脱出来。其次表现在循环使用中,教学笔设计为加墨式,并把尾帽设计为螺旋式,以便多次加墨,循环经济,绿色环保。再次表现在护眼教学板中(微光量子环保教学板)板面采用世界眼科专家提倡的具有护眼作用的中低频、高明度、色光谱为550-700的无光米黄色,视感柔和明快,有利于眼睛健康。微光量子环保教学板不光具备独特的护眼功效的面板,同时还创新应用了最具环保功效的教学笔,创新的把当前业界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完美融合,从而形成当前最具实用性的教学工具,随着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及自身产品的不断完善,护眼功效+环保理念+丰富软件资源的绿色教学平台一定会获得市场的认可,占据大批市场份额。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研究论文
1、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有助于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家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在家庭和学校、教师良好互动中,促进家长更好、更深入地掌握小学生在校表现,有利于教师更清楚和熟悉学生在家的情况,从而能具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个性化家庭与学校教育方案,促进教育的实际效果。
有助于充分发挥家长的独特作用
家长普遍愿意为孩子付出教育投入,学校通过吸纳家长的资源、建议,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尊重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地位,能激发家长对学校事物的参与热情,帮助教师更好管理和服务于学生。
有助于在合作中提高家长和老师育人水平
由于大部分家长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仅仅凭着对孩子的爱进行教育,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突出表现在: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科学。教育内容偏差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学校教育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增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策略
共同搭建良好合作平台
定期召开家长会:应该选择良好机会召开家长会,例如新生入学、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后,学校和班主任教师应该积极做好准备,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制定预期目标和计划。家长会召开时,学校统一将校规、收费等需要家长配合的任务通过广播告知家长,要建立和公布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有效方式。各个班级班主任老师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将班级的管理理念、思路、方法、措施等向家长做出介绍,对本班级学生一定阶段的表现,如进步和退步、普遍存在的问题、班级的典型问题、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处理办法等一一介绍给家长,让家长对班级和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有充分了解,对班主任工作予以理解和支持。教师还应该倾听家长及时反馈,请家长对班级工作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合理化建议,让家长能够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真诚,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家长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使学校教育发挥出最佳状态。借助相互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全面立体的认识学生,从而更好地帮助和管理学生。电话沟通:教师发现学生身体、出勤、学习、思想等异常表现,应该及时和家长进行联系,避免发生不良事件或者严重结果,家长也会深切感觉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更加愿意配合学校工作。家长也应该主动给班主任老师打电话,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思想动态,配合教师做好家庭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工作。现代公共交流平台:小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比较差,尤其低年级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要求往往健忘。学校、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电子邮箱、QQ群、微信平台等现代通讯技术,方便、快捷、经济地相互沟通,让家长对学校工作能够自由发表评价与建议,学校和教师可以将学校收费、政策、作业等及时发布给家长,缩短学校和家庭的时空距离。家长督促小学生进行作业和完成学校规定,使学生发展情况能够全面呈现在教师和家长眼中。
形成教育共识
学校和教师系统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同时肩负着对学生思想品质、个性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任务。家庭和学校教育都要以培养孩子成才为目标,积极主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和进步,不能轻易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意识到孩子的成就和进步与自己具有密切的联系。
积极探寻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新思路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成熟,需要用优秀的文化与适当的方法进行科学引导和熏陶,家校教育结合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寻找新模式,为构建长效机制开拓新渠道。
(1)组织家长委员会,由小学生的家长推选出部分成员作为委员,积极向学校提出建设性思路,为学校中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出力献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帮助学校和班主任做好正面的宣传工作,对学校的素质教育发挥督促、评价、配合、支持、改进的作用。
(2)编订有关家校教育结合的报纸、杂志,例如《小学生教育》、《家长和老师》、《学校与家庭教育》等,每月一期或者两期,刊登有关本校教师、家长、学生的文章或者信息,内容丰富多元,囊括教育、学校、家长委员会、心理健康、文化修养、优秀学生和家长报告等,使每个小学生都能有收益。
(3)组建学校和家庭相结合教育网站,加强网站的页面建设和实时更新,开设学校介绍、校园风采、家长讲堂、教师信箱、校长开放日、教学资源、家长留言栏、师生活动展示等板块,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校的管理情况,在论坛中自由发表观点,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吸收和改进。家长通过家长讲堂和教学资源等网络内容,能够学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掌握儿童身体和心理发育规律,避免放任式或者粗暴式家庭教育方式,明确如何正确、积极配合学校、班主任、科任老师的工作。
(4)鼓励家长尽可能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他们从活动中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更主要的是了解学校的总体情况和其他学生的情况,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5)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向学生和家长开放,围绕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以及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开展工作。
(6)由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分别填写家校联系卡,定期更新卡上的自我评价和辅导员评价的内容,在每个学年末由学生带给家长,并由家长书写意见后收回,再由辅导员根据家长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总之,小学教育对我国人才的培养起到基础性作用,我们的小学教育不能单纯重视书本知识教育,更要重视对学生做人、审美、人格、价值观、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提高。素质教育不能只依赖教师,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在社会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宏观环境下,将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实现良好的协助和沟通,为社会主义培养更多的优秀接班人。
摘要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因此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 关键词:家庭 教育 小学生 健康成长 二、 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该是并行的, 但不少家长缺少正确的教育思想和 科学的教育方法,许多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没有协调在一个基点上,不能形成全 力,有的甚至互相抵触、互相抵消,从而大大削弱了学校教育的作用。当前家庭 教育中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很值得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 因此教师们常 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 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基于以上两种家庭教育的现状出现了如下家庭教育问题: (一)家长对子女的期 望值过高。“望子成龙”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有些家长 单凭个人的主观意志,想当然地过高地设计自己的孩子,并把这种愿望转化为一 种不可改变的压力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为孩子安排了一条“成长”的道路,什 么都按既定的办,对孩子的意见听不进,对孩子的正当要求不予满足。这是违背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原则的。 (二)重智育轻德育。许多家长把功夫都下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有些家长 认为父母的任务只是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学习,眼睛只盯着分数,只要学习好, 其它都可以不计较, 忽视了子女思想品德的修养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忽视了儿童、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无视学习规律,一味增加家庭作业,把孩子缚在书本 和题海中,并规定不准看文艺小说,不准看电视,不准做家务劳动等。其结果是 孩子高分低能,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很差,性格孤僻,感情脆弱, 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三) 只重物质生活, 忽视精神生活。 许多家长较多地考虑孩子的物质需求, 育子经济投入增加.超前消费,对孩子的吃、穿、玩不惜大量投资,过度关心、 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娇纵溺爱,有的家长热中于以物质、金钱刺激孩子的学习 积极性。结果是助长了他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失去了勤奋努力、自强自立、 吃苦耐劳、团结友爱、事业心、责任感等许多可贵的东西。 (四)有些家长忽视了自己言行对子女的影响。教育子女好好学习.认真读 书、可自己却泡在麻将香烟美酒之中,虚度大好时光;要求孩子尊敬自己孝敬自 己,自己却不尊敬不孝敬老人;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却张口骂娘,污 言秽语,等等。有的家庭打麻将、打扑克、喝酒成风。也有少数父母,夫妻关系 不好,整天吵架、分居、闹离婚,置子女于不顾。 (五)教育方法上,重打骂轻说理。有的家长开始对子女放任自流,不管不 教,任其自由发展。等到孩子在品德、学习上出了问题,则是态度粗暴.采取训 骂体罚手段或置之不理的态度。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到了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佼 的事了,学什么样算什么样,只要不犯法就成。家长不能和学校密切配合.造成 许多教育误区,对孩子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损害。 三、家庭教育的对策 学生的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紧密 配合。小学一至六年级是一个人一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是培养一个人良 好生活习惯和工作态度的开始。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 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三、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如何, 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 注重品德教育, 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这方面家长言传身教尤为重要, 作为家长要给孩子塑造一个对家庭负责、对人生负责的学习榜样,影响和教育孩 子形成良好的品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 松的家庭气氛中,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情趣。要让孩子爱学习、自觉学习。家庭教育 是学校教育的互补与延伸, 家长要配合教师督促学生完成家庭作业, 并严格检查, 保证质量,对孩子不懂的问题,要引导他自己思考、独立完成,提高孩子的独立 思考能力。校外,让孩子自主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班,增加个人魅力。 (三)要注重孩子的全面成长。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大部分家长害怕 孩子吃苦,也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不让他们做家务。实质上这对孩子的身心健 康是有害的,要想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必须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不光是学习要努力,还要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 力,而步是一个高分低能的人。 (四)密切家校联系,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 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校联 系本和家长开放日,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家长 "信任孩子","赏识孩子",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包括点滴进步和失败,让 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及时反馈,找出差距,真 正使学校和家庭有机结合,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 学生健康的成长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 代教育的必然,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个性的形成也有差异。在成长过程 中要不断总结,因材施教,创造出适合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 认真面对、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学生个案分析 姓名:小汪 性别:男 年龄:8 岁 家庭:独生子女 一、学生情况: 该生在班级属于优等生。工作方面,他担任班级中队长,具有一定的领导班 级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能带领同学共同努力,做事能力强,辅助教师完成日常 的班级工作,是教师的得力助手。人际交往方面,他和班级同学都能友好相处, 无论午间还是下课,同学都喜欢围正在他身边,和他一起画画或者游戏,他是所 有同学崇拜的偶像。性格方面,他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爱说笑爱玩耍,善于表 现自己的优势。 学习方面, 语文数学成绩均在班级前列, 他学习主动、 乐于思考、 上课积极发言,而且吸收知识的能力很强,这与他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他的爸爸是小学校长,妈妈是中学教师,在进入小学前他已认识不少的汉字,并 且基本掌握了 1000 以内的加减法,平时回家还要完成课外的各种练习试卷,这 为他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他作业和考试只求速度不求质量,不能静心认 真进行检查,所以总是犯小错误,导致作业质量不高和考试成绩不能如实反应他 的真实水平。 二、个案事例 1、学校进行跳大绳比赛,练习期间的成绩一直不理想,于是他号召大家一 起努力,争夺第一。 2、中午写完作业或者困难班时间,不少同学会围在他的旁边看他画画或者 和他一起玩棋子。 学生在游戏时难免有些争执, 他能化解争执, 妥善地处理问题。 一次两个小组都想玩跳棋,但班级的两幅棋子都是缺的,于是他主动让出自己组 的棋子让另一组可以玩,自己跟组员去玩其他的棋子。 3、对班级学生做错事的惩罚是扣五角星。一次,他午间纪律不佳,写完作 业后没有按要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书或画画,而是在班级中自由走动,和其他 同学交谈,于是我批评了他并扣除他一颗五角星,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哼,没关系,反正我五角星多,马上可以补回来的!” 4、每天中午,该生完成语文数学作业的速度肯定在班级前五名,一吃完饭 就心急着写作业,曾问他为什么这么急着写作业,他说:“我要跟人比赛的!” 但是从批改作业的情况看,作业质量不高,如语文作业中经常有字会写错、数学 作业经常计算错误或者误解题意。从考试情况看,语文单元测验他没有取得过班 级第一名的成绩,一次数学乘法口算练习他的正确率连 90%都没有到(从平时的 课堂教学看,班级中乘法口诀的背诵和十实际应用计算他是最为熟练的) 。 5、自己的事情当先,对于同学的询问他有些不耐烦。班级部分学生的对作 业又疑问时都会想到想去问他,但是他似乎不太愿意帮同学解决疑问,总说这个 去问学习委员。 按要求有一后进生要在他那里背诵乘法口诀, 当时他正在写作业, 就较不耐烦地说:“你回去背 20 遍再到我这里来!”一日中午让他发作业本, 他正在写作业,就说:“我在写作业,要跟人比赛,让其他人发。” 三、教育建议 1、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认真检查的好习惯。现在孩子正处于小学底段, 作业基本在学校完成,负担不大,但随着年级的增高,作业的量会逐渐增加,慢 慢地在孩子心里会把完成作业当成一种任务,不仅减淡该生的学习兴趣、扭曲学 习观,且他作业只求速度不求质量,会逐渐养成马虎粗心的不良习惯,这对他以 后的学习将造成很大影响。教师与家长应多教导、多督促,循循善诱,帮助他养 成认真检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孩子端正对表扬和批评的态度。该生在班级中是优等生,而优等生 通常受到的表扬多批评少,由于他还处于小学低段,对于批评是可以接受的,甚 至可以忽视并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而到了高段,一般优等生对于批评通常会表 现出挫折感。从小引导该生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尤其重要,表扬了不要骄傲,批 评了不要气馁, 让他了解表扬和批评只是一种手段, 表扬是因为做了正确的事情, 要继续保持,批评是因为做了不正确的事情,不是对个人的否定,不能忽视更不 能无所谓,要知错就改。 3、正确处理同学关系,避免骄傲情绪。二年级的孩子还没有等级关系的概 念,随着年级的增高,他们会逐渐意识到班级中的等级关系,最明显的是哪些是 优等生、哪些是后进生,于是划分朋友关系也基于这种按成绩区分的等级关系。 此时优等生会因自己的成绩优异,且常受到教师的表扬而使骄傲自满的心膨胀, 于是用有色眼睛看待中等生与后进生,甚至不太愿意与他们有过多的接触,这对 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不利影响。教师和家长对该生的教导应注重 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避免骄傲情绪。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用发现 的眼光观察每个同学的闪光点并向他学习,热心、耐心地帮助学习或者生活上又 困难的同学。 4、密切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因为该生的家长也是教育界的工作者, 应非常了解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相信家长会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通过家校联 系本、现代通讯手段、家校互访等方式,使学校了解学生在家的方方面面,学校 让孩子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 四、总结 以上就是我的个案分析,该生的家庭教育环境还是很不错的,相信在家庭 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该生一定会茁壮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结束语;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责任。那么,孩子的成长,就根本不是只靠教学制度的约束、老师的管理和学生的自觉,作为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也同样是不可忽略的要素
家庭 教育 在 儿童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儿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范文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摘要:家庭教育是儿童所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提高其学业成绩,促进其学校融合。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进行家校合作,提升流动儿童的家庭 文化 资本,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是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有效途径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报告 》,我国处于6-14周岁的流动儿童已达1472万,比2005年增加了347万。流动儿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尽管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尤其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是伴随着家庭融入城市的,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只能在家庭中寻找安慰与鼓励。家庭教育包括家庭气氛、家长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正向作用,这对于儿童的思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其教育理念往往也比较落后。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往往寄托于学校,自身责任意识不高,并且往往会忽略了对孩子学习的鼓励。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其赞美、鼓励;同时对于孩子的不足,也会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其进行改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积极自信的孩子也往往会在学校中积极表现,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融入城市的水平高低与其家庭教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在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融入城市的水平越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就越高,反之亦然[1]。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家长的城市融入水平,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城市融入水平,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二、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在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流动儿童家长的发展,还能够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保障流动儿童享受全面、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首先可以从建立家长学校入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保障家长学校的实际落实与运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数量;其次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真正体会教育的意义。
(二)进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2]。家校合作能够使家庭和学校之间取长补短,在运作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双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流动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效进行家校合作,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投入,促使家校合作制度化、常规化。从双方主体来看,学校应该将家校合作常规化,使家长把家校合作看作是学校的常规性工作,使其习惯性地参与进来;学校应使家校合作制度化,使教师把家校合作看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敞开心扉、积极配合,使家校合作有序展开。
(三)提升家庭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从家庭教育的意义上来讲,家庭文化资本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书籍、音像、绘画、父母的文凭、职业资格等。布迪厄非常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学术成就的作用,他认为“教育行为中产生的学术型收益,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3]。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尤为重要,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能够直接增加流动儿童的文化自信。提升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首先是政府和社会应该为流动儿童家长的城市化提供平台,尤其在就业方面,应该保证他们公平就业,帮助他们谋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间接地增加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资本;其次,流动儿童家长也应自身付出努力,平时多看书看报,学习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流动家庭在城市属于外来者,但是他们在城市中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面对流动家庭在教育中的困境,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为流动家庭提供服务与帮助,使其感受到城市的社会关怀,增加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促进流动家庭的社会融合,进而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流动儿童家庭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首先需要政府的力量,通过发挥统筹、引导的作用,制定政策文件,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提供保障。其次需要社区和其他社会志愿力量发挥行动的作用,携手为流动家庭提供具体帮助。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乎流动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健康成长,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关系着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和时间,共同为流动儿童的成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广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6-20.
[2]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数以千万的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寻求生存,与此同时,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伴随而生。由于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暗藏着诸多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改善现状提出解决对策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解决对策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数将继续上涨[1]。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万,占农村儿童的,占全国儿童[2]。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对儿童成长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引发的教育问题小则影响儿童的身心、人格、道德的发展,大则阻碍全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制约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
一个健全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促膝谈心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首先,具体体现在几类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当中。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孩子父母的其中一方外出打工。在农村,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母亲陪伴留守儿童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样的家庭模式容易使孩子产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焦虑与不安之中。同时留守一方往往因为繁重的农耕与琐碎的家务根本无暇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因而导致孩子遇到问题经常欲言又止,久而久之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其次,这些家长通常文化素质偏低,对孩子的学习指导缺乏时效性和科学性。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时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代管。这样的“隔代教育模式”则更加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在“隔代教育模式”的环境下,“代沟”的问题经常导致祖辈与孩子之间产生意见分歧,尤其是当孩子在性格与心理发展出现偏差时,年事已高的祖辈经常难以察觉,当孩子与他人产生争执时一味地偏袒并且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种隔代溺爱心理不利于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导致儿童形成蛮横霸道、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最后,在“上代教育模式”中成长的孩子得到的家庭教育则更加令人担忧。一方面近亲、朋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难以把握,过于严厉容易给孩子带来压抑感和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则容易造成孩子的随波逐流,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父母角色参与消极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Hetherington等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3]。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呼唤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一个好父亲会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4]。现实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例如,一些母亲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便离开家,一年或者两年才回家探望孩子一次,有些母亲甚至连 春节 都不与孩子团聚。又如,留守儿童家长认为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与生存环境,这些家长往往“重养轻教”,认为给钱就是养育和教导,更有人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亏欠感而盲目地满足孩子物质的需求,认为物质的满足可以换来对孩子亲情的抚慰。但“陪伴即是爱”,父母陪伴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伤害。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孩子的抚养寄希望于家里的祖辈、亲戚朋友和学校的老师。一方面从精神上缺乏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从物质上,现实的生存状态与最初的理想生活背道而驰,这些人在陌生的城市无法找到归属感,而同样是进城务工的异性同伴便成为了他们寻找归属感的目标,因此一些“临时夫妻”现象有所抬头。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则更加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父母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更为消极。
3.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指导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主导性作用。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更专业、更系统、更全面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关注儿童的发展共性而非留守儿童的个性需求;对需要重点帮扶的留守儿童缺乏有针对性的重视。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忽视是导致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脱节的根源,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一方面是优秀且有责任心的教师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老师缺乏对孩子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的了解与沟通,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
4.社会教育有效扶持的缺失
社会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而现实状况是社会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扶的系统机构较缺乏。另外,由于农村的经济建设落后、文化水平较低,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当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导致部分已经走上社会的留守儿童在面临人生各个阶段的选择时感到迷茫和无助,激化了他们自身的认知方式与处理问题之间的矛盾。
二、如何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1.促进政策调整,减少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各地区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因地制宜,努力增加本地劳动就业量,鼓励引导、帮助劳动者在本地自谋职业或创业办实体,发展本地经济;采取政治和经济双重手段,加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也有好的工作选择,从而缩小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以此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5]。政府出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应鼓励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工就业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关键。例如,为留守儿童提供随父母在流入地正常上学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留守儿童创设新公立学校,减免留守儿童的借读费。只有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才能让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回到父母的怀抱。
2.提高父母角色认同感
提高家长作为父母的角色认同感,使留守儿童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6]。一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转变“给钱便是养育和教导”的观念,只有和孩子经常进行通话交流培养情感,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动态,与孩子建立互信感,孩子才能将这种陪伴的爱转化成激励自身努力的动力,才能避免孩子在发展的关键期将父母的说教当成耳旁风。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保持稳定的联系,以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共同分享科学合理的教育 方法 。二是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时应注意避免时间间隔太久、采用多种沟通方式、重点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增强为人父母的意识,提高父母角色的认同感,才能有利于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
3.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7]。只有形成三大教育合力,才能促成儿童自身的社会化。因此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当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首先,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道德素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其次,在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关爱,如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建立随时更新的人口流动档案;有效利用留守儿童家长回家探亲的机会,与家长交流留守儿童近期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动态,告诉家长家庭的关爱才是能够解开留守儿童心结的钥匙。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设立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家庭意识的课程,讲授如何与家庭成员友好相处的科学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家庭意识,从心理上能够逐渐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并将这种对父母的理解与对父母的思念化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生活的自主性。良好的家庭意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将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最后,应增设农村社区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使留守儿童与他人在进行互动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关注与支持。家庭教育的立法只是推进家庭教育的一个条件,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
[2]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3]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260—266.
[4]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13—18.
[5]周宇,余扬.社会管理创新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3(08):167—168.
[6]邹同文,罗春仙.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0(03).
[7]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2.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3. 基于家庭教育功能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论文
4. 3到6岁幼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5.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研究论文
1、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有助于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家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在家庭和学校、教师良好互动中,促进家长更好、更深入地掌握小学生在校表现,有利于教师更清楚和熟悉学生在家的情况,从而能具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个性化家庭与学校教育方案,促进教育的实际效果。
有助于充分发挥家长的独特作用
家长普遍愿意为孩子付出教育投入,学校通过吸纳家长的资源、建议,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尊重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地位,能激发家长对学校事物的参与热情,帮助教师更好管理和服务于学生。
有助于在合作中提高家长和老师育人水平
由于大部分家长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仅仅凭着对孩子的爱进行教育,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突出表现在: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科学。教育内容偏差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学校教育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增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策略
共同搭建良好合作平台
定期召开家长会:应该选择良好机会召开家长会,例如新生入学、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后,学校和班主任教师应该积极做好准备,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制定预期目标和计划。家长会召开时,学校统一将校规、收费等需要家长配合的任务通过广播告知家长,要建立和公布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有效方式。各个班级班主任老师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将班级的管理理念、思路、方法、措施等向家长做出介绍,对本班级学生一定阶段的表现,如进步和退步、普遍存在的问题、班级的典型问题、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处理办法等一一介绍给家长,让家长对班级和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有充分了解,对班主任工作予以理解和支持。教师还应该倾听家长及时反馈,请家长对班级工作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合理化建议,让家长能够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真诚,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家长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使学校教育发挥出最佳状态。借助相互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全面立体的认识学生,从而更好地帮助和管理学生。电话沟通:教师发现学生身体、出勤、学习、思想等异常表现,应该及时和家长进行联系,避免发生不良事件或者严重结果,家长也会深切感觉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更加愿意配合学校工作。家长也应该主动给班主任老师打电话,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思想动态,配合教师做好家庭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工作。现代公共交流平台:小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比较差,尤其低年级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要求往往健忘。学校、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电子邮箱、QQ群、微信平台等现代通讯技术,方便、快捷、经济地相互沟通,让家长对学校工作能够自由发表评价与建议,学校和教师可以将学校收费、政策、作业等及时发布给家长,缩短学校和家庭的时空距离。家长督促小学生进行作业和完成学校规定,使学生发展情况能够全面呈现在教师和家长眼中。
形成教育共识
学校和教师系统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同时肩负着对学生思想品质、个性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任务。家庭和学校教育都要以培养孩子成才为目标,积极主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和进步,不能轻易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意识到孩子的成就和进步与自己具有密切的联系。
积极探寻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新思路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成熟,需要用优秀的文化与适当的方法进行科学引导和熏陶,家校教育结合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寻找新模式,为构建长效机制开拓新渠道。
(1)组织家长委员会,由小学生的家长推选出部分成员作为委员,积极向学校提出建设性思路,为学校中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出力献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帮助学校和班主任做好正面的宣传工作,对学校的素质教育发挥督促、评价、配合、支持、改进的作用。
(2)编订有关家校教育结合的报纸、杂志,例如《小学生教育》、《家长和老师》、《学校与家庭教育》等,每月一期或者两期,刊登有关本校教师、家长、学生的文章或者信息,内容丰富多元,囊括教育、学校、家长委员会、心理健康、文化修养、优秀学生和家长报告等,使每个小学生都能有收益。
(3)组建学校和家庭相结合教育网站,加强网站的页面建设和实时更新,开设学校介绍、校园风采、家长讲堂、教师信箱、校长开放日、教学资源、家长留言栏、师生活动展示等板块,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校的管理情况,在论坛中自由发表观点,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吸收和改进。家长通过家长讲堂和教学资源等网络内容,能够学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掌握儿童身体和心理发育规律,避免放任式或者粗暴式家庭教育方式,明确如何正确、积极配合学校、班主任、科任老师的工作。
(4)鼓励家长尽可能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他们从活动中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更主要的是了解学校的总体情况和其他学生的情况,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5)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向学生和家长开放,围绕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以及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开展工作。
(6)由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分别填写家校联系卡,定期更新卡上的自我评价和辅导员评价的内容,在每个学年末由学生带给家长,并由家长书写意见后收回,再由辅导员根据家长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总之,小学教育对我国人才的培养起到基础性作用,我们的小学教育不能单纯重视书本知识教育,更要重视对学生做人、审美、人格、价值观、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提高。素质教育不能只依赖教师,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在社会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宏观环境下,将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实现良好的协助和沟通,为社会主义培养更多的优秀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