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社会心理学论文5000

社会心理学论文5000

发布时间:

社会心理学论文5000

社会心理学论文2000字篇三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1 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对比 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 近几年,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正迅速扩展。2010年至今,发表在国外学术理论期刊上的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文章有9000多篇。研究主题按频次排列包括刻板印象、社会互动、归因、态度、社会群体、情感、动机、个性、群体认同、偏见、归属、自尊、社会地位、道德等。需要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注重文化和性别因素的影响,对社会认知、社会知觉、自我认识、态度改变、从众行为、团体过程、人际吸引、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以及偏见等方面的性别和文化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不同文化中的整体性和分析性思维、使用社会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归因中的文化差异、自利归因的文化差异等。 此外,近5年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应用性更强、内容更细,主要涉及5个模块,健康管理、组织管理、环境研究、法律和 市场营销 等方面。健康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如负性生活事件、知觉压力、刻板印象威胁、社会支持等,其涉及的病症包括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组织管理模块主要涉及激励与员工心理、领导胜任力、组织文化。性别与 领导力 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如“玻璃悬崖”(glass cliffs)理论。关于环境研究,阿伦森(2014)在其《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中将这一模块称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涉及内容包括噪音、污染、拥挤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等。法律模块主要涉及目击者证词、陪审团的集体决策过程。 例如邦德(Bond)和德保罗(DePaulo)在2008年做的关于判别谎言的个体差异研究,以及格拉尔茨(Geraerts)等人2007年做的关于恢复性记忆的研究。此外,市场营销在近几年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 热点 ,Ivanic等人(2014)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了广播员的口音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对听众评估电台 广告 的可信度、听众对广播员的态度和听众购买广告产品或服务的可能性的影响作用,Malhotra等人(2007)则通过在英国四个呼叫中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内在或外在奖励与员工情感性、规范性和持久性承诺之间的联系,Osman等人(2015)同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态度、情感评价和习惯养成对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 研究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和元分析等研究方法,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兴起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跨文化研究、进化心理学和社会神经科学,例如哈蒙?琼斯(Harmon-Jones)关于失调和减少失调时脑活动差异的实验。 纵览近5年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可以发现,实验研究成为了国外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在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愈发受到重视与推崇。但大量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存在诸多的缺陷。早在20世纪末,Aroldo Rodrigues和Robert (1999)就发表了“反思实验社会心理学发展的100年”的文章,并对实验社会心理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 以中国知网为例,2010年至今,国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260多篇,2014年出现明显激增,从2013年的48篇到2014年的89篇,以乐国安、张世富和俞国良、叶浩生等学者为主要代表。国内并没有专门的社会心理学刊物,就近5年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文章看,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支持、情绪情感、性别角色、主观幸福感、从众行为、学习或职业倦怠、网络成瘾和压力等,7成以上研究的对象均为大学生。国内社会心理研究多使用相关法和实验法,其中,相关法使用更为频繁。 尽管已经历30多年的发展,但对比国外社会心理学的成熟与迅速扩展,国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虽有部分理论和测量工具方面的创新,但无论是从量上还是质上都远远不足,研究对象局限,研究方法落后,研究内容多照搬国外研究,研究结果信效度存在质疑(例如研究结果无法重复)。此外,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 其它 的问题,例如评价标准模糊、欠缺有效研究工具,以及教学科研体系不完善等。可以说,整体而言,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 2 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 研究对象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人员在对象的选择上都倾向于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其中,大学生最受青睐。为了取样的便利性,研究人员通常会通过相熟的老师或同学将某一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被试,类似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心理学本科大学生中最为普遍。这种做法不仅会降低研究的外部效度,还会面临伦理问题,如被试参与实验可能是迫于压力而非自愿、保密性和匿名性受到威胁、被试面对某些特殊问题时隐瞒实情或服从研究者目的等(高华, 2009)。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做法会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广度和应用价值造成不良影响,也不利于中国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整体发展。 研究方法 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度强调实证主义,实验研究泛滥。主流的社会心理学为了量化社会行为的研究,把社会行为孤立在实验室中,观察环境变量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然而,社会心理现象实则难以数量化和操作化,例如幽默、攻击和顺从等。这些社会行为的定义随文化情境的不同而不同,根本无法精确的测量(叶浩生,2004)。其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物。人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协商和建构的产物,受文化历史因素的塑造和影响。因此,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研究结论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是相对的。其三,用单一因素来解释社会心理学现象是很困难的,而且一些因素往往成为其他因素或行为的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刘长江,2007)。面临着方法上的窘境,国外社会心理学界自20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反思,并尝试探索新的研究之路。而国内远远没有跟上这一步伐,大多是根据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与批判。 研究内容 对比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缺乏稳固的本土化理论根基和理论框架。许波认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儒、道、佛三家思想相拒而相和,儒家又久居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学派之位,拥有着浓厚伦理色彩的儒家心理学也就成为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主要的思想和理论根基(许波,2005)。而彭艳琴则认为,有着上千年发展历史的佛教专门研究的就是如何解决人的精神问题(彭彦琴,2011)。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道家文化对于缓解人们心理压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周慧和陈萍,2005)。在关于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们试图找出各家思想中一切与心理学相关之处,而这种做法实则非常盲目,且很可能陷入重复做工的境地。 从古至今,中国思想学术流派何其多,每个派别又有各自繁杂的理论观点。但这些观点并非完全独立,以儒、佛、道三教为例,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三教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出于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而相互融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在思想层面上开始了深层的、广泛的、有机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佛、道为辅翼的“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格局(张玉璞,2011)。因此,在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之前,若先对中国百家的思想理论进行归纳、整合和提炼,推进中国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的构建,研究则会事半功倍,研究的系统性和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研究工具及评价体系 发展至今,仍有不在少数的心理学家们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量表直接移植到我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之中,或是只对西方量表进行本土化的修订或制作。而中国的社会心理学区别于西方心理学,其人文性质更为浓厚,其中许多观点都带有极强的价值规范性和理想主义色彩。这种急于用问卷和量表来证明研究假设的做法表明,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从原理、策略、工具到评价标准都仍未摆脱西方的定量思维的桎梏。因此,推进西方量表的本土化、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测量工具和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学科建设 在当前的教学科研体系中,我国社会心理学与西方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从教材、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科研基金项目设置到人才培养目标,整个中国心理学体系仍是以西方心理学为主导(汪新建和柴民权,2014)。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对我国本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缺乏了解和兴趣,从而间接阻碍了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因此,要推动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必须改变教学科研体系的现状,推进教材的编制、改变原有的课程和科研基金项目设置,并培养和引进中国社会心理学人才。 3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回归现实问题,构建稳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在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比较高,这主要源自于其应用价值为美国社会做出的实际贡献。美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问题意识非常强烈,其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也非常高,因此受到了美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拥护。而国内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则一直未摆脱西方思想的限制,也未形成基于我国本土特色的、稳固的理论基础,而多是将国外已有的研究和结果生搬硬套到国内。因此,从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出发,对中国百家的思想理论进行归纳、整合和提炼,推进中国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的构建是必然而紧迫的。而就近5年的文献发表情况看,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更多地从现实问题入手,为提高研究的应用价值而努力。 研究方法的变革及大数据的使用 以往的社会心理学通常基于问卷、数据统计、抽样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分析心理数据,而在大数据时代,真实、准确、及时的大数据样本将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带来崭新机遇。借助大数据,社会心理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实体实验室的依赖,最大限度、最为高效地扩充潜在的研究对象,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再只局限于实验室小样本或问卷调查采集的随机样本,从而面向尽可能全面的数据、趋近于总体的样本,这就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大数据还能够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更为多样化、异质化的样本,并使研究者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尽可能避免社会期许效应,最大程度规避研究对象在测试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复杂、无关干扰。 在我国,已有不少学者投身大数据的洪流,利用新的研究方法开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例如,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建立了“行为与大数据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蔡华俭教授创建了“云端心理实验室”、朱廷劭教授基于大数据开发了“国人心理地图”,这些有价值的尝试都将带动中国社会心理学朝向大数据时代迈进。 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及文化视角 为了构建多维度、多视角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近年来,社会心理学愈发趋向于吸纳其他学科的观点,例如社会认同理论中对群体冲突的研究借鉴了经济学中的博弈理论,社会类化理论中对群体偏见等研究则运用了政治学和法学理论,以及创新性地将社会心理学理论建立在神经机制的解释上而形成的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不同的理论之间相互碰撞、交织、融合,逐渐形成了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趋势,并推进了社会心理学的纵深发展,包括现代社会心理学与传统社会心理学的整合,以及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科学理论的整合(黄雪娜,金盛华,& 盛瑞鑫,2010)。 传统的社会心理学试图靠拢自然科学,建立具有普世性的理论模型,超越时间、历史、文化,而适用于一切人类。但多年的实践证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必须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人类深层的心理学结构。未来的社会心理研究会更为关注社会心理行为的文化差异,文化视角将愈发频繁地出现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构建和具体的研究中。 猜你喜欢: 1. 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 2.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1500字 3. 浅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论文 4.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本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了20世纪中期,心理学才有了相对统一的定义。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关于心理学的论文5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职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学生教育管理是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有些职业学校的教师一提到这些学生头就疼,甚至谈差就色变。本文从积极心理学取向探索学生的教育管理方法,让班主任在轻松教育管理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幸福成长,也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健康心理和优秀品质,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潜力,使他们获得幸福感。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新兴的研究领域,它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品质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这一崭新的理念告诉我们可以用积极心理学探索适合职校生的教育管理方法。

二、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还是定位在预防和治疗上,以解决少数学生的问题为目标,却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因此积极心理学的引入,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为创立积极心理教育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动力,为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积极途径。

三、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生教育管理方法探索

积极心理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我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做了以下实践。

(一)关注积极优势,发挥积极作用。

职业学校的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曾有被老师、同学和家长看不起的经历,甚至被骂过“笨蛋”、“傻瓜”,这样的标签经过长期强化后,学生就会对缺点耿耿于怀,容易频频出错,进而更在意自己的缺点,之后再犯更多更大的错误。正是对这些“缺点”的过度关注,容易进入恶性循环中,于是他们可能会变得“破罐子破摔”,也就妨碍了他们走向成功和幸福。著名的“吸引力法则”向人们提示了这样一个秘密――你关注什么,就有可能实现什么,并且这种可能与你的关注程度成正比。陶行知的“四块糖”的故事早已经成为教育经典,也启发着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点,职校的学生也是如此。如果班主任在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多一些观察和了解,善于拿着放大镜给学生找优点,则可以通过心理游戏“戴高帽”、“自画像”等发现学生优点,积极关注学生积极优势,暂时淡化劣势,让优势发挥积极作用,让他们沿着优势的道路努力前行,那么缺陷可能就会自然地慢慢消退。

(二)善于积极期待,挖掘积极潜力。

“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英国教育家车尼斯说:“只要教师对学生抱有希望,仅此一点,就可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非常大。每个人都有无限潜能,职校生也一样,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学生一些积极的暗示,如:“我相信你,一定行!”学生就会带着这份期待勇敢前行。

所以,班主任如果能在学生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更多地期待他们在事情发展中积极的一面,如果学生能感受到老师鼓励中的诚恳和信任,那么学生就会给自己创造一个成功预期,从而将各种有利于成功的心理潜能充分发掘出来,推动自己走向成功。这也正如积极心理学所认为的,有所期待才是打开美好未来大门的钥匙,你期待什么,你将实现什么。

(三)创设积极环境,激发积极力量。

在生活中,环境能造就人才,也能淹没人才。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里,受到周围的人感染,他也会努力勤奋起来,积极向上,争取做得更好。反之,再勤快的人在一个懒散的环境里很容易变成一个庸碌无为的人,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证明。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唤起人实现自我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因此要激发学生的积极力量,就要学会环境育人,我们要坚信“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

首先班主任要用心营造积极的文化环境,精心布置好教室的每个空间,陶冶学生的性情,如励志名言张贴、荣誉角、植物角、图书角等。其次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实践环境,如各种比赛、值周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参加各类社团等。通过每日一分钟演讲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值周劳动能培养学生爱劳动和讲究卫生的品质;通过种植植物能提高学生尊重生命和审美的能力……总之,学生通过积极向上的人文和实践环境的熏陶能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能充分发挥和展示自身的各项优势才能,能激发更多积极力量。这样他们会变成信心满满,他们会变得光芒四射,他们对爱的理解会比以前深刻、全面,他们也会变得乐观、好学,当然,他们的创造力、领导力和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总之,希望就是生命中的那一点不曾被扑灭的光,如果职校班主任能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能够关注学生积极优势,能够善于对学生积极期待,能够用心为学生创设积极环境,那么总有一天这点光会变成满天星星,学生也一定会实现自我,走向幸福。

>>>下页带来更多的关于心理学的论文5000字

近年来,“星座决定命运”的说法在社会中流行开来,尤其是大学校园里的青年学生,对此很是热衷。如果说中、小学生对它的“迷信”多半是由于他们年龄尚小,世界观发展还不成熟的话,那么“星座迷恋”现象在大学生这一高知识群体中的流行就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了可以发现,各大报纸和电视媒体对此都有过相关报道。可见,社会已经越来越关心这个问题了。在一些青少年杂志上,“星座与命运”、“星座与性格”等等,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卖点。而在大学生中,各大高校的BBS上几乎都为“星座”开辟了专版,网络正以它特有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成为“星象迷恋”现象最有力的传播者。 大学生是怎样接触到“星象学”的?为什么它可以在大学生中如此流行?它是否真的到了另人担忧的程度?它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大学生是否认为这是一种现代迷信?这些问题都是本文试图去了解和探讨的。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是属于哪一个星座的,可见它影响范围极广,大部分人都是由大众传媒和周围人接触到“星座”的那么,可以看出,大众媒体和周围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个人容易受所处群体的亚文化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从众心理的体现。从众是在集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心理行为。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现象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集体规范压力与信息压力对个人的作用造成的。集体规范一旦形成,它就有迫使其成员去遵守的力量,集体规范的遵守与否是一个成员是否受集体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为了不被集体所排斥,个人常常在集体规范的压力面前出现从众现象。另外,从众的产生也常常与信息不详、情况不明、把握性不大有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压力。青年文化的流行有从众的因素起作用。 大学生对“星座预测”的准确性并不要求,其态度主要以娱乐为主;所以,大可不必担心我们的大学生迷信此道,从而会危害社会的进步,要相信大学生的判断力。大部分学生对于“星座预测是否是一种迷信”持模糊态度。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迷信”的概念。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迷信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非理性的、无根据的信念’,其外化为迷信行为”。《社会心理学辞典》中给出的迷信定义为“在缺乏充分根据的情况下持有的某种观念或信念,有些权威人士把迷信看作是人们最初企图理解解释不了的事物、解释复杂而混乱的世界的派生物;其他学者,突出的如行为主义者,认为它是人们认识不了周围世界中自己的行为和与之相继发生的事件二者间存在或不存在的因果关系的自然结果。”因此,“星座预测”这种貌似有充分根据的现象是应该属于迷信的,而且其最初的产生也是为了解释那些所谓的“超自然”现象。大学生对此之所以持一种“模糊态度”主要是因为它从西方传入中国不久,并且是以客观的观察星空为基础的,可以说是借科学做载体,同时,它又不同于我们中国一直在反对的封建迷信,因此出现判断标准的混乱(网上调查引起的一次争论也能代表很大一部分人的态度。),而青年对其他异文化、新鲜事物的好奇也导致了对这种文化的接纳和包容。 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还没有确定下来,因此,他们会追求一些可以确定的、能给他们保证的东西,所以,他们会去相信“星座预测”星座预测中大学生最想了解的前三项依次为性格、爱情、职业。在这个问题中,选项在设计上有意把有关“科学”的选项与有关“星座预测”的选项相混杂,但被选出来的前三项都是与“星座预测”有关的,这说明“星座预测”这一现象的流行目前虽不会在很深的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但也决不能忽视,需要社会、学校加以正确的引导。 性别差异在对待“星座预测”的态度上所产生的影响。我发现不少男生认为“关心星座”是女孩子才爱做的事情,而且还认为对“星座预测”比较相信的往往也都是女孩子。观察“星座文化”可以发现,它基本上是青年人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属于青年人所独有的,极少发现有中老年人加入其中。青年文化是现代大工业社会的产物,是“青年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由其特殊的行为方式所体现出的独特的价值判断、人格倾向、审美情趣及思考方式的概括”。帕森斯最先使用了“青年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人共同分享的独立的文化系统。一种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不负责任的青年文化与强调职责、服从和生产劳动的成人观念存在着冲突。青年文化强调放纵无羁的生活方式,抗拒成年人对他们保佑的希望和约束。”不难看出,帕森斯把青年文化定义为一种放纵性的亚文化,而青年文化的本质并非放纵性,而是反叛性。青年是新生的一代,比老一代思维活跃,对事物有新奇感,不愿墨守成规,总是以自己的眼光看待传统和现代社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出与众不同的主张。青年文化的叛逆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其所具有的情绪性。青年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决定了他们容易感情用事,这是青年非理性冲动的根源,反映在文化上,就是青年文化的情绪性。这种文化上的情绪性的表现即为青年时尚的兴起。由于“星座文化”在大学里十分流行,我们也可以视其为一种大学生特有的“青年时尚”。所谓青年时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青年群体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规格或样式。具体来说,就是指一个时期里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习惯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这种随从和追求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青年时尚所蕴涵的文化,是一种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的价值观。青年时尚之所以流行,与青年本身的主观条件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而对于个体来说,心理因素往往起着决定的作用。 日本社会心理学家荫山庄司说过:流行是青年人创造的。说明了青年本身在时尚的制造与流行中的地位与作用。青年群体由于其生理与心理的固有特征,对时尚有着本能的敏感、先天的爱好与急切的追求。 80年代以来,转型时期的新旧两种体制、两种思想、两种观点的并存对峙所形成的碰撞与摩擦日益剧烈,使这一代青年人未能从根本上摆脱“边缘人”的地位,他们的社会化极其向成年人的过渡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青年时尚之所以快速流行,也是青年的从众模仿心理和个性表现心理因素交错影响的结果。青年时尚能迎合青年的个性追求与自我实现的愿望。青年作为身心尚不完全成熟的社会群体,特别急于模仿社会上或自己周围的人群中那些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求得社会的认同,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获得安全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青年的从众模仿心理,即“求同于人”的心理,是青年时尚流行的重要的心理条件。 青年人的未确定性也决定了他们这一群体要追求确定的东西,这一群体的特征是:大学生的地位是临时的,他们对新事物好奇、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前途未卜、未来空白,在社会上还没有一个稳定的地位,这样的特征就决定了他们对待“星座”文化的态度。 由于在中国没有一个像在西方国家那样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而大学生这样的青年,他们的心理正处在一个需要引导的时期,其社会地位的临时性决定了他们处在“角色混淆”的阶段,对自身和社会充满了各个方面的困惑,所以,他们希望确定性的东西,而“星座预测”则正好符合了他们在这个时期的特殊的心理需求。康德曾经说过:“我一定要给信仰留一块地盘”,这种心理上的需求是人人都会有的,只是在个人一生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不同罢了。 前文中我们已经明确了迷信概念,根据“星座预测”的各方面的特征,可以判定它应该属于一种现代迷信。这种超自然的神秘文化在人类思想的某个领域始终保存,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人人都或多或少有此需求。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的多少只能对个体的迷信表现程度有所影响。人们之所以相信一些神秘文化,也多是基于此种心理需求,即需要找些理由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对于大学生群体,他们对与“星座预测”的或多或少的迷信,也有出于此原因的,但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又在这个方面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特点。大学生对为使自身行为合理化而相信“星座预测”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遇到失败或挫折后,把自己行为合法化、合理化,以求得自我心理安慰。 对一些在生活中受到失败和挫折的人来说,迷信是他们精神安慰的鸦片,是心理自我防御的需要。人由于社会规范的约束而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一些欲望,由于社会条件的局限或本身能力的不足而行为失败,应当说是极其普遍的。然而,人们并不愿意直接承认自己的失败或无能,于是,就具有了心理自我防御机制。 “合理化作用”便是这种机制的主要形式之一。所谓“合理化作用”,是指当人的某种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或是某件事情没有做成功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用某些“合理的理由”为自己的失败或无能进行辩解,以求得心理的平衡。常常听到有人在遭受挫折时感叹“自己运气不好”、“命里注定”,就是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他们期待冥冥中有一个人所不能控制的所谓的“命运”来把他们所受到的挫折找到合理合法的解释。 把“星座”的预测与自己的理想相结合,用这些说法使自己为了实现理想的行为找到一个合理化的依据,或者说,年轻的大学生是在为自己的梦想(Dream)而努力,在这样一个寻梦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那些追求一些目标却又信心不足的人来说,“星座预测”给了这类人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撑和行为依据。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这种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又不完全是迷信,而是一种自我实现、自我预言、自我印证,它强化了目标意识,使个人会更努力的朝他的理想迈进。 由青年群体的特有的,在生活各个方面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这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心态。青年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爱情、工作等各个方面均还是个未知数,所以他们追求一些确定的东西,希望可以对自己的未来了解、掌握。而青年人特有的好奇、追求新事物的行为也会在“星座预测”中找到其合理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论文心得

篇一: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 《心理学》这门课程对于我们每一位大学生来说是必修的科目,也是我们了解心理知识的所要走的阶梯,对我们了解人的心理尤为重要。 虽然我已经在老师的指导和教导下,学了这门课程大半个学期,还未学完,但我已经对心理知识的有关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人的知识、情绪、行为、动机、感情等等都与心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的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主观与客观、好与坏、高兴与悲哀……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令人愉悦,一些现象使人忧虑,美好的事物引发人的爱慕之心,丑恶现象惹人产人产生厌恶之感。人具有喜、怒、哀、惧以及自豪感、美感、理智感、自卑感等多种情感和情绪,而这些情感与情绪作为人对事物和自身的生活态度体验、构成了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课堂上,老师每讲到新的知识,都会耐心地指导,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授课,甚至还有一些比较经典的视频以指导我们,让我们掌握起知识的要点时容易理解和体会,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和提高,增加知识的“免疫力”,因为这样我们在记忆知识时更加牢固。有时在讲到一些重要理论时,还会出一些心理实验来测试我们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承受能力,这些课堂实验使我们感到十分有趣而且这样别具心裁的课也十分生动和形色,是我们学生所喜欢的,上课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致,因为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这也而况仪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理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好还是坏,是强还是弱,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是高还是低,这都是我们需要去了解的,因为可以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课程,它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活动规律科学,更加是人类为了认识、摸透、掌握和了解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这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同时也考察人的行为、感情、动机,并且探讨心理现象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有人说,心理是一种精神现象,它不具形体,难以直接考察和研究的。然而,人的心理与人的行为,可以了解人的心理。可以分为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心理现象体现在个体心理活动当中,它离不开个体心理。但对个体而言,社会心理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个体心理是社会现实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虽然属个体的主观精神活动,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心理因素。 受遗传、教育、生活经历、职业活动和其他因素影响,不同的人的心理会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在不同的时间或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状态。对于人类来说,人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具有双重属性,即人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与周围的环境、与他人发生着不可脱离的关系,这说明了人的心理受着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人的心理是无法脱离这两个关系而成为个体独立存在的,没有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人类是无法能透彻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特别是在这个日益发展迅速以科技和信息为中心的社会,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方式和现象也会越来越复杂,因为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复杂的个体而存在于这个世上,如果人类不能跟上和掌握它们之间的规律关系,就无法进一步了解人类的心理关系,也就不无法使人类在社会中得到提高,社会也不能以良好的姿态前进到一个美好的世界。正因为如此,这个社会中又多了一份职业,就是心理医生,为人类解决有关的心理问题和心中疑问,使人们有一个良好的心理以生活在这个社会中。 《心理学》对我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这对我的心理能力和素质的成长缺它不可,我需要它剖析自己。但更重要的是我的职业,我的职业需要它,因为我选择的是师范职业方向。它是我们师范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也是培养未来教师师范技能与职业素质的重要基础课。我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我可以了解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理解和掌握学校教育教学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为以后的教育实践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应用,注意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的结合、基础知识与应用方式的结合、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的结合,这在培养人才质量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学习了这门课程,丰富了我的心理知识,提高了自我认识的水平,我学到了很多我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和问题,使我对心理的见识增长不少。随着这课程的深入,我对这门课程越来越有浓厚的兴趣了,而我也渐渐地发现并解决了我以前所疑虑的心结,并让我不断地完善个人,升华到另一个自我的境界。我觉得这个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都是值得的,因为我学到了以前不能学习也没有学到的知识。以后学习的过程中我还会更进一步理解和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医生,因为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虽然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要努力去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己,掌握自己,同学也了解到别人,对提高自己的心理知识、能力和素质至关重要,使我们可以成为一个科学心理、健康心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对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培养足够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和能力,有了好的品质,创造亲密的关系能力,提升心和心之间的交会沟通能力,只有这种亲密关系才能使我们心理成长,因为它是滋养生命的最佳营养。从今以后,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 篇二: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困扰人类的不是环境问题,不是资源问题,也不是恐怖主义,而是来自于人类心理的问题。诸如情结的烦闷,学业与工作的压力,孩子厌学,感情困惑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引发忧郁,失眠,焦虑或者其它现代文明病。这一组数据,不仅让人咋舌,更让人不得不证实当今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关注心理健康,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社会的新课题。一:学习心理学的动机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的加速运行,完全打破了几十年来人们在传统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思维定式。当突然直面一个激烈竞争,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新模式,我们会深刻的感受到多年来积累的知识,能力,经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一夜之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学习工作,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经常困扰着人们健康的心灵,严重影响其学业和事业的成功。 偶然得知,徐清照老师的连线心理工作坊,便慕名前往,与此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教学氛围,很受鼓舞。说心里话,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我对此学科的理解几乎是片面的,琐碎的。但,当我从参加第一堂心理学开始,对心理学就渐渐地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更加加深了我对此学科的浓厚的兴趣。通过徐清照老师的讲解,我逐步懂得了“世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而在每个人的身上,也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熟睡的巨人,就等我们去唤醒他。” 二:心理学中的“人格”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稳定性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兴趣,信念和能力等。心理咨询师应当具备的人格条件又包含哪些内容呢? 1.心理相对健康 心理咨询师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来访者的,所以他的健康水平至少要高于他的来访者。虽然心理咨询师本身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会像其他人一样希望得到爱,希望被接受,被承认,被肯定,渴望安全感等等,但他必须有能力在咨询关系以外求得这些欲望的满足,以保证有效地完成心理咨询师这一社会角色的任务,不致引起角色紧张。心理咨询师也会在生活中和他的大多数来访者,在相同的社会环境里,遇到各种生活难题,也会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但他可以保持相对的心理平衡,而且能在咨询关系以外来解决他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不至于因为个人的问题干扰咨询工作。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是一个愉快的,热爱生活的,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要得到来访者的信任,咨询师自己必须愿意不断成长,并且在生活中不懈奋斗。那些情绪不稳定,经常处于心理冲突状态而不能自我平衡的人,是很难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 2.乐于助人 只有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在咨询关系中给来访者以温暖,才能创造一个安全,融洽的气氛,接受来访者各种正性和负性的情绪,从而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乐于助人”说起来容易,但并非任何人时刻都可以做到。那些只关心自己,自私自利,或者性格孤僻,寡言少语,缺乏热情的人,也是难以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 3.责任心强 心理咨询师既要耐性倾听来访者的叙述,集中精力不分心,使来访者感到自己被关注,也要能诚恳坦率地和来访者谈心,取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愿意暴露内心的痛楚和秘密。工作马虎,三心二意,性情急躁,不负责任在咨询工作中都是要不得的。 以上这些人格条件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和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不是光靠学习理论知识就可以获得的。因此,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要想很好地胜任这项工作,应先检验自己的人格条件。 三. 完善的知识机构 做好心理咨询工作要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心理咨询不是仅仅依靠良好愿望,满腔热情和一般常识来安慰,劝说那些处于困境的来访者或鼓励心理病人跟疾病斗争。有时,廉价的安慰反而会引起来访者的不解,反感和阻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科学工作,要用科学的咨询知识和技巧来帮助来访者,使他们认识困扰着他们真正的原因,改正或放弃适应不良的行为,使心理成熟起来。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才能理解来访者的困难是怎样形成的,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何在,他们心理症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用什么防御手段来对付内心冲突等一系列问题,然后才谈得上有针对性地协助来访者分析问题,并引导其走出困境,促进人格成长。 四 熟练的咨询技巧 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学到的。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向来访者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上面所说的职业道德,人格条件,知识条件和技巧条件都很重要,不能互相代替。正如卡瓦钠所说: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是个人品质,学术知识和助人技巧的结合。 五 粗浅体会 首先选择心理学,就是为了想帮助更多有需要帮助的人,因此,更有必要把自己做好,才能达到更加好的状态。 第二就是学会了换位思考,在写心理学论文的时候,了解了许多关于治疗的方法,然而,对我影响最大,最有启发的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在生活中适时地应用,更加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么个人就可以更加平静客观地看待事情,看清事情的真相,更加学会了宽容。

很早就喜欢心理学了,最初的入门读物是时蓉华编的《社会心理学》辞典。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虽然名字是社会心理学,事实上涉及了相当全的心理学领域。也就从那时候开始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因此后来同道们问我为何对心理学的领悟比较透彻(事实上还肤浅得很),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底子比较厚。不少同道刚开始学习心理学就深入到了一个专门的领域,如神经心理、如生理心理、如心理测量,虽然说在专业上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却往往感到并没有理解心理学我想这是一个原因。因此,对以后想专门从事心理学的同道的一个建议就是一开始学习就要有一个对心理学领域广泛的把握。心理学辞典就是一个好方法。她就象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导师,给你指出了这个领域的基本天地,发展的方向……后来正式开始学习心理学后,当别人报怨普通心理学枯燥无味,发展心理学难以理解,社会心理学有一点好玩的时候,我则抱着心理学家的传记在滋滋有味的读着。因为我相信一句话,“你要想超越前人的研究和思想,你不能只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思想结晶。你必须去研究他们是怎样研究的?他们是怎样思考的?”而在他们的传记里就有这样的宝贝!因此,第二个建议就是读读心理学家的传记吧。这等于你读了心理学史,而且通过了解他们的研究知道了心理学研究领域和方法学的变化,以及为什么这样变化。接下去就是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学习下去了,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你必须把心理学三大流派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搞清楚。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很多心理学书都是在重复这些内容而已。因此,第三个建议就是读一本权威的书,搞清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在这里,推荐张春兴的《现代心理学》。最后想谈谈学习时间的问题,很多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道本身并不是学心理学的,因此在学习时间上难以安排。其实学习心理学并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因为这是一个处于石器时代的学科,你只要每天拿出半个小时的时间,睡觉前,坚持半年,你就对这个领域有一个大概的把握了。关键就在于坚持。当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时你就领悟了。

学习心得就是更好的了解了真实的自己以及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向初学者推荐得到的《心理学基础30讲》已完结,另外其他专栏、大师课、精品课都已更新到最新,看找我要

请参照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通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助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那些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 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通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二)的学习,我对心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积极的参与到了集体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集体的力量…在心理咨询的活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我们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能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喜悦。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形成了信念之后,进而需要在行动中表现自己。此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为他们提供展现自己行为的机会和场所。这学期我还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心理协会---沁心港湾,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为其他同学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特别是今年的5. 25活动更是深深的感动了我,老师与同学们的亲密交谈让同学们,还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而且在这里我可以把在心理课上学到的知识付诸与实践,让我学而致用!完成了大学心理学(二)的学习,我对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有了初步的规划,对以后的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可见,心理学对我们大学生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交际方面都可以用到这方面的知识。这门选修课我很感兴趣的一门,我有种不用逼自己去专心听课,而是那种不由自主被老师所吸引的感觉。可见心理学真的有它的魅力所在啊!虽然我选修的心理课结束了,但我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却还没有结束,或许心理学跟我以后的职业没有什么很大的联系,但是心理学知识对于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

社会心理学论文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就是更好的了解了真实的自己以及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向初学者推荐得到的《心理学基础30讲》已完结,另外其他专栏、大师课、精品课都已更新到最新,看找我要

篇一: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 《心理学》这门课程对于我们每一位大学生来说是必修的科目,也是我们了解心理知识的所要走的阶梯,对我们了解人的心理尤为重要。 虽然我已经在老师的指导和教导下,学了这门课程大半个学期,还未学完,但我已经对心理知识的有关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人的知识、情绪、行为、动机、感情等等都与心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的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主观与客观、好与坏、高兴与悲哀……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令人愉悦,一些现象使人忧虑,美好的事物引发人的爱慕之心,丑恶现象惹人产人产生厌恶之感。人具有喜、怒、哀、惧以及自豪感、美感、理智感、自卑感等多种情感和情绪,而这些情感与情绪作为人对事物和自身的生活态度体验、构成了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课堂上,老师每讲到新的知识,都会耐心地指导,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授课,甚至还有一些比较经典的视频以指导我们,让我们掌握起知识的要点时容易理解和体会,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和提高,增加知识的“免疫力”,因为这样我们在记忆知识时更加牢固。有时在讲到一些重要理论时,还会出一些心理实验来测试我们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承受能力,这些课堂实验使我们感到十分有趣而且这样别具心裁的课也十分生动和形色,是我们学生所喜欢的,上课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致,因为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这也而况仪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理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好还是坏,是强还是弱,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是高还是低,这都是我们需要去了解的,因为可以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课程,它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活动规律科学,更加是人类为了认识、摸透、掌握和了解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这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同时也考察人的行为、感情、动机,并且探讨心理现象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有人说,心理是一种精神现象,它不具形体,难以直接考察和研究的。然而,人的心理与人的行为,可以了解人的心理。可以分为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心理现象体现在个体心理活动当中,它离不开个体心理。但对个体而言,社会心理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个体心理是社会现实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虽然属个体的主观精神活动,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心理因素。 受遗传、教育、生活经历、职业活动和其他因素影响,不同的人的心理会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在不同的时间或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状态。对于人类来说,人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具有双重属性,即人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与周围的环境、与他人发生着不可脱离的关系,这说明了人的心理受着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人的心理是无法脱离这两个关系而成为个体独立存在的,没有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人类是无法能透彻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特别是在这个日益发展迅速以科技和信息为中心的社会,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方式和现象也会越来越复杂,因为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复杂的个体而存在于这个世上,如果人类不能跟上和掌握它们之间的规律关系,就无法进一步了解人类的心理关系,也就不无法使人类在社会中得到提高,社会也不能以良好的姿态前进到一个美好的世界。正因为如此,这个社会中又多了一份职业,就是心理医生,为人类解决有关的心理问题和心中疑问,使人们有一个良好的心理以生活在这个社会中。 《心理学》对我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这对我的心理能力和素质的成长缺它不可,我需要它剖析自己。但更重要的是我的职业,我的职业需要它,因为我选择的是师范职业方向。它是我们师范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也是培养未来教师师范技能与职业素质的重要基础课。我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我可以了解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理解和掌握学校教育教学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为以后的教育实践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应用,注意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的结合、基础知识与应用方式的结合、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的结合,这在培养人才质量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学习了这门课程,丰富了我的心理知识,提高了自我认识的水平,我学到了很多我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和问题,使我对心理的见识增长不少。随着这课程的深入,我对这门课程越来越有浓厚的兴趣了,而我也渐渐地发现并解决了我以前所疑虑的心结,并让我不断地完善个人,升华到另一个自我的境界。我觉得这个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都是值得的,因为我学到了以前不能学习也没有学到的知识。以后学习的过程中我还会更进一步理解和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医生,因为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虽然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要努力去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己,掌握自己,同学也了解到别人,对提高自己的心理知识、能力和素质至关重要,使我们可以成为一个科学心理、健康心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对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培养足够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和能力,有了好的品质,创造亲密的关系能力,提升心和心之间的交会沟通能力,只有这种亲密关系才能使我们心理成长,因为它是滋养生命的最佳营养。从今以后,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 篇二: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困扰人类的不是环境问题,不是资源问题,也不是恐怖主义,而是来自于人类心理的问题。诸如情结的烦闷,学业与工作的压力,孩子厌学,感情困惑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引发忧郁,失眠,焦虑或者其它现代文明病。这一组数据,不仅让人咋舌,更让人不得不证实当今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关注心理健康,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社会的新课题。一:学习心理学的动机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的加速运行,完全打破了几十年来人们在传统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思维定式。当突然直面一个激烈竞争,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新模式,我们会深刻的感受到多年来积累的知识,能力,经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一夜之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学习工作,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经常困扰着人们健康的心灵,严重影响其学业和事业的成功。 偶然得知,徐清照老师的连线心理工作坊,便慕名前往,与此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教学氛围,很受鼓舞。说心里话,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我对此学科的理解几乎是片面的,琐碎的。但,当我从参加第一堂心理学开始,对心理学就渐渐地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更加加深了我对此学科的浓厚的兴趣。通过徐清照老师的讲解,我逐步懂得了“世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而在每个人的身上,也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熟睡的巨人,就等我们去唤醒他。” 二:心理学中的“人格”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稳定性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兴趣,信念和能力等。心理咨询师应当具备的人格条件又包含哪些内容呢? 1.心理相对健康 心理咨询师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来访者的,所以他的健康水平至少要高于他的来访者。虽然心理咨询师本身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会像其他人一样希望得到爱,希望被接受,被承认,被肯定,渴望安全感等等,但他必须有能力在咨询关系以外求得这些欲望的满足,以保证有效地完成心理咨询师这一社会角色的任务,不致引起角色紧张。心理咨询师也会在生活中和他的大多数来访者,在相同的社会环境里,遇到各种生活难题,也会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但他可以保持相对的心理平衡,而且能在咨询关系以外来解决他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不至于因为个人的问题干扰咨询工作。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是一个愉快的,热爱生活的,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要得到来访者的信任,咨询师自己必须愿意不断成长,并且在生活中不懈奋斗。那些情绪不稳定,经常处于心理冲突状态而不能自我平衡的人,是很难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 2.乐于助人 只有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在咨询关系中给来访者以温暖,才能创造一个安全,融洽的气氛,接受来访者各种正性和负性的情绪,从而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乐于助人”说起来容易,但并非任何人时刻都可以做到。那些只关心自己,自私自利,或者性格孤僻,寡言少语,缺乏热情的人,也是难以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 3.责任心强 心理咨询师既要耐性倾听来访者的叙述,集中精力不分心,使来访者感到自己被关注,也要能诚恳坦率地和来访者谈心,取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愿意暴露内心的痛楚和秘密。工作马虎,三心二意,性情急躁,不负责任在咨询工作中都是要不得的。 以上这些人格条件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和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不是光靠学习理论知识就可以获得的。因此,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要想很好地胜任这项工作,应先检验自己的人格条件。 三. 完善的知识机构 做好心理咨询工作要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心理咨询不是仅仅依靠良好愿望,满腔热情和一般常识来安慰,劝说那些处于困境的来访者或鼓励心理病人跟疾病斗争。有时,廉价的安慰反而会引起来访者的不解,反感和阻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科学工作,要用科学的咨询知识和技巧来帮助来访者,使他们认识困扰着他们真正的原因,改正或放弃适应不良的行为,使心理成熟起来。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才能理解来访者的困难是怎样形成的,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何在,他们心理症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用什么防御手段来对付内心冲突等一系列问题,然后才谈得上有针对性地协助来访者分析问题,并引导其走出困境,促进人格成长。 四 熟练的咨询技巧 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学到的。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向来访者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上面所说的职业道德,人格条件,知识条件和技巧条件都很重要,不能互相代替。正如卡瓦钠所说: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是个人品质,学术知识和助人技巧的结合。 五 粗浅体会 首先选择心理学,就是为了想帮助更多有需要帮助的人,因此,更有必要把自己做好,才能达到更加好的状态。 第二就是学会了换位思考,在写心理学论文的时候,了解了许多关于治疗的方法,然而,对我影响最大,最有启发的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在生活中适时地应用,更加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么个人就可以更加平静客观地看待事情,看清事情的真相,更加学会了宽容。

心理学是一门并不古老但很神秘的学科,许多人都对它充满了幻想。认为它可以使人聪明,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成为超凡脱俗的预言家。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对于几乎每一个年轻人来说,似乎都觉得自己最了解自己;当然了,我也不例外,说实话我接触心理学这门充满神秘气息的课程之前也是一直这样认为的。但是随着这个学期对心理学课程学习的深入,我发现以往的看法存在着很多的偏颇:在走上坡路时,总是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似乎一切所求的东西都唾手可得,往往把运气和机遇也看作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而喜不自禁,甚至有些自以为是;在不得志时,又往往把自己估计得过低,把所遇到的困难和不利条件统统看作自己的无能,以至于做什么事总是很极端。心理健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我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自认为对"心理"有不小的心得体会,但恐怕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时至今日,在杨老师的讲座下,对其认识不知不觉中已是不同往日。对普通人而言,一件事物最值得关心的莫过于其价值。同样,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在大学里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意义了。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将心理学概括为以下几类: 一.能力能力这个词是我们不断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但是,到底什么是能力,能力怎样培养,心理学中的能力是怎样的定义的,我们在写三维目标的时候经常说,数形结合能力,观察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实际上我们关于能力的认识相当模糊。 心理学中能力是这样定义的: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和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没有活动空谈能力是不科学的,比如我们身边有些学生跟各种个样的人都能够合得来,在各种学生活动中他都是中心,在这些活动中就体现出了这个人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所以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体现出能力,才能培养能力。二.需要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没有需要就没有动机。人到底有哪些需要呢?我介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我估计大家应该有印象的。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需要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有当人们的一些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有动力促使高一层次需要的产生和发展。 现在的中国,绝大多数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可以基本满足的,还有一些极少的地方吃不饱、穿不暖、没地方住。这样的地方教育是没办法改变的,因为人不可能还没有满足生理需要去追求什么尊重和自我实现。政府的帮助应该体现在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上,不要再精神层面上大作文章,依靠简单的支教是不解决根本问题的。 马斯洛认为:婴儿时期主要是生理的需要占优势,而后产生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如果婴儿期没有满足生理需要,会给婴儿的一生造成很大的影响,长大后可能会更强烈的追求生理需要而忽视其他需要的发展。 稍大一点的儿童有安全的需要和归属与爱的需要,刚出生的小孩应该是不知道什么是害怕的,后来开始害怕一些东西,特别害怕失去父母,开始渴望父母的爱,这个时候,父母对他说不要他了,对儿童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所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不能离开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离异,对小孩的影响相当大。这个阶段的儿童一定要满足他爱和被爱的需要。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爱与归属的需要不占主要优势,开始具有强烈的尊重的需要,我们的此时的教育应该充分的尊重孩子,让他们勇敢的表达自己,指出他们的错误,原谅他们的错误。小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开始产生叛逆心理。所以,有时候大人不理解小孩的一些举动,不是小孩不想听大人的话,实在是生理的需要无法控制,由于对教育规律、心理规律的无知,造成冲突,甚至酿成悲剧。 成年以后,就到了我这个阶段,不再那么叛逆,开始想办法自我实现,开始仔细的思考哪些东西是值得自己一生去追求的,心里变得十分稳定,这个时期是创造力最发达的时期,有丰富的经验、稳定的心态、成熟的思维,是一个人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青年朋友们一定要珍惜啊,到了老年时期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是力不能及。三.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行为目标的价值以及他对达到目标可能性的期望。如果活动比较容易、活动结果的价值比较高,那么活动的动机就比较强,反之就比较弱。 学习肯定是需要一定的动机的,每个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不一样的,我们老师有没有去调查研究一下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有没有帮助学生设定一个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合适的动机呢?要获得比较强的动机,目标不能太高,要切实可行,比如成绩很差的学生,要慢慢来,目标要低一点。目标的价值也很重要。比如奖励100元就是一个目标,但是价值不大,如果家里100万元呢,相信很多人会拚命,为什么拉登的悬赏那么高,目的就是高价值、高动机。 关于动机理论,认知理论中还有一种“归因”解释:一个人在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后,无论成败,都会从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归因。比如,班级成绩不理想。这种理论又把影响因素归纳为三个维度:内部和外部,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可控性和不可控性。 归因类别于归因维度特征的关系 ;稳定和不稳定; 内部和外部; 可控和不可控;能力稳定,内在,不可控;努力程度,不稳定,内在,能控制;工作难度,稳定,外在,不可控;运气,不稳定,外在,不可控;身心状况,不稳定,内在,不可控;其他因素,不稳定,外在,不可控。 维纳认为,一般来说,把行为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和不可控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而把行为的动机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 大家仔细考虑一下是不是很有道理,比如一个同学考试没考好,如果归因于自身的努力不够,属于可控因素,或者归结于能力,属于内因,这样容易在未来的学习中更有信心,同时学习的动机会更强。假如这个学生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老师教得不好,这个因素属于外在因素,并且不可控制,会丧失信心。四.气质 关于"气质".心理学的定义是: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征。这个定义比较抽象。 气质是受遗传影响最大的个体心理特征。能力和性格也是属于个体的心理特征,但是二者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气质更多的受到神经系统的影响。婴儿一出生就具有气质差异,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在气质方面有更大的相似性。 气质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气质的形成: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心理学上还没有定论,影响比较大的是“体液说”。 古希腊医生认为,人体中含有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四种液体。血液占优势的人气质为“多血质"个性,其它分别为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不同的表现:胆汁型: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难于自制,内心外露,率直,热情,易怒,急躁,果断。 多血型:活泼爱动,富于生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思维言语动作敏捷,乐观,亲切,浮躁,轻率。 黏液型: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内心少外露,坚忍,执拗,淡漠。 抑郁型: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易感而富于自我体验,言语动作细小无力,胆小忸怩,孤僻。 体液说只是一种经验,更科学的解释是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该学说认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抑制和兴奋两种状态,比如:我现在打电脑,我脑子中的某一块区域处于兴奋状态。其他地方处于抑制状态,比如控制听觉的地方就处于抑制状态,现在我的两个小外甥在我身边大吵大闹,讲什么我都不知道。 但是每个人的兴奋和抑制有强度、平衡、灵活性的差异。比如:有的人兴奋和抑制强而不平衡,这样的人属于胆汁质,精力旺盛,脾气暴躁。再比如:有的人的兴奋和抑制的特性很弱,表现就是抑郁质的人那样。五.个性 心理学对“性格”的定义: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心理学对个性的定义,个性(人格)是一个包含性格在内的上位概念,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其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是包括气质和性格的。气质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性格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具有道德评价的意义。记得前面跟袁老师有过争论。既然性格具有道德评价的意义,是可以说好坏的。个性最好别说好坏个性。 人的气质具有先天遗传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的教育不能去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否则的话教育会做大量的无用功,对学生的成长也没有好处。比如,有一个学生属于胆汁质气质,喜怒哀乐,溢于言表,脾气不好。如果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学生改变,按照听话、乖的严格的标准去要求这个学生改变自己的气质,结果一定不会乐观。学生自己也没办法按照这样的标准成长,结果陷入痛苦和自卑当中。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指的就是在学生气质上的因材施教。 虽然教育无法改变学生的气质,但是在塑造学生的性格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好的性格可以弥补个性的不足。比如胆汁质的学生在情绪激动是不要过分责怪他,同时引导他遇事要冷静思考。对于抑郁质的学生可以在培养他的自信心方面多花点功夫。对学生积极的行动要及时地肯定,当然这种“积极的行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标准。比如胆汁质学生冷静的处理了一件突发事情,及时肯定,抑郁质学生勇敢的表达了一次自己的思想,马上表扬。其他气质则不一定要肯定。 个性(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它受到遗传因素、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深刻影响,是一种相当复杂的东西。但是不能因为它复杂、他不好操作而推卸教育的责任。在现在的教育体制和社会风气下,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作用被忽视了,甚至被遗忘了,这是很不正常的教育现象,教育应该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抛弃他不应该承担的东西。经过一个学期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要学会欣赏自己,无论你是一棵参天大树,还是一棵小草,自我认同才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其次要学会善待自己,在气愤时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个僻静处宣泄宣泄,不要让那些无名之火伤身;第三就是忧伤时,要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些自己可以信赖的朋友,诉说诉说,让阳光复现;第四是在劳累时,要心疼一下自己,美美的睡上一觉,人不过是血肉之躯,经不住太多风霜雪雨;第五是在有病时,更要心疼一下自己,战胜疾病的力量还是在自己坚强的意志。在渐渐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但是现在我发现所学习的心理学的知识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历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我了解了,我不怨了。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 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我很感谢我们的老师以及我们的同学,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的课程即将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论文2000字篇三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1 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对比 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 近几年,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正迅速扩展。2010年至今,发表在国外学术理论期刊上的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文章有9000多篇。研究主题按频次排列包括刻板印象、社会互动、归因、态度、社会群体、情感、动机、个性、群体认同、偏见、归属、自尊、社会地位、道德等。需要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注重文化和性别因素的影响,对社会认知、社会知觉、自我认识、态度改变、从众行为、团体过程、人际吸引、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以及偏见等方面的性别和文化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不同文化中的整体性和分析性思维、使用社会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归因中的文化差异、自利归因的文化差异等。 此外,近5年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应用性更强、内容更细,主要涉及5个模块,健康管理、组织管理、环境研究、法律和 市场营销 等方面。健康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如负性生活事件、知觉压力、刻板印象威胁、社会支持等,其涉及的病症包括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组织管理模块主要涉及激励与员工心理、领导胜任力、组织文化。性别与 领导力 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如“玻璃悬崖”(glass cliffs)理论。关于环境研究,阿伦森(2014)在其《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中将这一模块称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涉及内容包括噪音、污染、拥挤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等。法律模块主要涉及目击者证词、陪审团的集体决策过程。 例如邦德(Bond)和德保罗(DePaulo)在2008年做的关于判别谎言的个体差异研究,以及格拉尔茨(Geraerts)等人2007年做的关于恢复性记忆的研究。此外,市场营销在近几年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 热点 ,Ivanic等人(2014)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了广播员的口音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对听众评估电台 广告 的可信度、听众对广播员的态度和听众购买广告产品或服务的可能性的影响作用,Malhotra等人(2007)则通过在英国四个呼叫中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内在或外在奖励与员工情感性、规范性和持久性承诺之间的联系,Osman等人(2015)同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态度、情感评价和习惯养成对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 研究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和元分析等研究方法,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兴起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跨文化研究、进化心理学和社会神经科学,例如哈蒙?琼斯(Harmon-Jones)关于失调和减少失调时脑活动差异的实验。 纵览近5年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可以发现,实验研究成为了国外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在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愈发受到重视与推崇。但大量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存在诸多的缺陷。早在20世纪末,Aroldo Rodrigues和Robert (1999)就发表了“反思实验社会心理学发展的100年”的文章,并对实验社会心理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 以中国知网为例,2010年至今,国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260多篇,2014年出现明显激增,从2013年的48篇到2014年的89篇,以乐国安、张世富和俞国良、叶浩生等学者为主要代表。国内并没有专门的社会心理学刊物,就近5年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文章看,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支持、情绪情感、性别角色、主观幸福感、从众行为、学习或职业倦怠、网络成瘾和压力等,7成以上研究的对象均为大学生。国内社会心理研究多使用相关法和实验法,其中,相关法使用更为频繁。 尽管已经历30多年的发展,但对比国外社会心理学的成熟与迅速扩展,国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虽有部分理论和测量工具方面的创新,但无论是从量上还是质上都远远不足,研究对象局限,研究方法落后,研究内容多照搬国外研究,研究结果信效度存在质疑(例如研究结果无法重复)。此外,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 其它 的问题,例如评价标准模糊、欠缺有效研究工具,以及教学科研体系不完善等。可以说,整体而言,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 2 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 研究对象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人员在对象的选择上都倾向于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其中,大学生最受青睐。为了取样的便利性,研究人员通常会通过相熟的老师或同学将某一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被试,类似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心理学本科大学生中最为普遍。这种做法不仅会降低研究的外部效度,还会面临伦理问题,如被试参与实验可能是迫于压力而非自愿、保密性和匿名性受到威胁、被试面对某些特殊问题时隐瞒实情或服从研究者目的等(高华, 2009)。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做法会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广度和应用价值造成不良影响,也不利于中国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整体发展。 研究方法 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度强调实证主义,实验研究泛滥。主流的社会心理学为了量化社会行为的研究,把社会行为孤立在实验室中,观察环境变量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然而,社会心理现象实则难以数量化和操作化,例如幽默、攻击和顺从等。这些社会行为的定义随文化情境的不同而不同,根本无法精确的测量(叶浩生,2004)。其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物。人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协商和建构的产物,受文化历史因素的塑造和影响。因此,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研究结论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是相对的。其三,用单一因素来解释社会心理学现象是很困难的,而且一些因素往往成为其他因素或行为的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刘长江,2007)。面临着方法上的窘境,国外社会心理学界自20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反思,并尝试探索新的研究之路。而国内远远没有跟上这一步伐,大多是根据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与批判。 研究内容 对比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缺乏稳固的本土化理论根基和理论框架。许波认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儒、道、佛三家思想相拒而相和,儒家又久居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学派之位,拥有着浓厚伦理色彩的儒家心理学也就成为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主要的思想和理论根基(许波,2005)。而彭艳琴则认为,有着上千年发展历史的佛教专门研究的就是如何解决人的精神问题(彭彦琴,2011)。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道家文化对于缓解人们心理压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周慧和陈萍,2005)。在关于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们试图找出各家思想中一切与心理学相关之处,而这种做法实则非常盲目,且很可能陷入重复做工的境地。 从古至今,中国思想学术流派何其多,每个派别又有各自繁杂的理论观点。但这些观点并非完全独立,以儒、佛、道三教为例,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三教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出于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而相互融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在思想层面上开始了深层的、广泛的、有机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佛、道为辅翼的“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格局(张玉璞,2011)。因此,在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之前,若先对中国百家的思想理论进行归纳、整合和提炼,推进中国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的构建,研究则会事半功倍,研究的系统性和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研究工具及评价体系 发展至今,仍有不在少数的心理学家们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量表直接移植到我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之中,或是只对西方量表进行本土化的修订或制作。而中国的社会心理学区别于西方心理学,其人文性质更为浓厚,其中许多观点都带有极强的价值规范性和理想主义色彩。这种急于用问卷和量表来证明研究假设的做法表明,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从原理、策略、工具到评价标准都仍未摆脱西方的定量思维的桎梏。因此,推进西方量表的本土化、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测量工具和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学科建设 在当前的教学科研体系中,我国社会心理学与西方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从教材、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科研基金项目设置到人才培养目标,整个中国心理学体系仍是以西方心理学为主导(汪新建和柴民权,2014)。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对我国本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缺乏了解和兴趣,从而间接阻碍了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因此,要推动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必须改变教学科研体系的现状,推进教材的编制、改变原有的课程和科研基金项目设置,并培养和引进中国社会心理学人才。 3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回归现实问题,构建稳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在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比较高,这主要源自于其应用价值为美国社会做出的实际贡献。美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问题意识非常强烈,其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也非常高,因此受到了美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拥护。而国内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则一直未摆脱西方思想的限制,也未形成基于我国本土特色的、稳固的理论基础,而多是将国外已有的研究和结果生搬硬套到国内。因此,从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出发,对中国百家的思想理论进行归纳、整合和提炼,推进中国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的构建是必然而紧迫的。而就近5年的文献发表情况看,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更多地从现实问题入手,为提高研究的应用价值而努力。 研究方法的变革及大数据的使用 以往的社会心理学通常基于问卷、数据统计、抽样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分析心理数据,而在大数据时代,真实、准确、及时的大数据样本将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带来崭新机遇。借助大数据,社会心理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实体实验室的依赖,最大限度、最为高效地扩充潜在的研究对象,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再只局限于实验室小样本或问卷调查采集的随机样本,从而面向尽可能全面的数据、趋近于总体的样本,这就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大数据还能够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更为多样化、异质化的样本,并使研究者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尽可能避免社会期许效应,最大程度规避研究对象在测试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复杂、无关干扰。 在我国,已有不少学者投身大数据的洪流,利用新的研究方法开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例如,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建立了“行为与大数据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蔡华俭教授创建了“云端心理实验室”、朱廷劭教授基于大数据开发了“国人心理地图”,这些有价值的尝试都将带动中国社会心理学朝向大数据时代迈进。 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及文化视角 为了构建多维度、多视角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近年来,社会心理学愈发趋向于吸纳其他学科的观点,例如社会认同理论中对群体冲突的研究借鉴了经济学中的博弈理论,社会类化理论中对群体偏见等研究则运用了政治学和法学理论,以及创新性地将社会心理学理论建立在神经机制的解释上而形成的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不同的理论之间相互碰撞、交织、融合,逐渐形成了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趋势,并推进了社会心理学的纵深发展,包括现代社会心理学与传统社会心理学的整合,以及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科学理论的整合(黄雪娜,金盛华,& 盛瑞鑫,2010)。 传统的社会心理学试图靠拢自然科学,建立具有普世性的理论模型,超越时间、历史、文化,而适用于一切人类。但多年的实践证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必须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人类深层的心理学结构。未来的社会心理研究会更为关注社会心理行为的文化差异,文化视角将愈发频繁地出现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构建和具体的研究中。 猜你喜欢: 1. 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 2.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1500字 3. 浅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论文 4.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本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心理学论文范文,供大家进行参考:论文题目《积极心理学对学生品格培养的影响》摘要:为了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教师在日常教学时需要充分挖掘小学生的自身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导致缺乏责任感。为了全面培养学生良好品格,从积极心理学进行全面探讨,根据小学生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关键词:小学生积极心理良好品格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在开展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采用积极心理学,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给学生在今后的成长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一、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重要性小学作为学生自我成长和学习知识内容的初级阶段,也是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最关键时期。学生在步入小学学习时,对社会充满好奇心。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限制,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使小学生存在悲观、抵触学习等心理问题。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积极塑造和培养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养成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解决存在的困惑。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存在消极情绪,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积极思维,需要采用积极情绪有效地调节学生存在的消极情绪,逐渐培养小学生良好人格。通过教师开展积极引导教育,逐渐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使学生具备融入社会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引导学生养成感恩良好品质,逐渐提高小学生价值观念,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小学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一般是开设校园心理咨询工作以及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时,主要包括情感教育、抗挫折教育、学习心理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等内容。在开展小学校园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到重教育、重预防、重全体。然而,当前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以及课程时,教师通常给学生讲解心理学方面知识内容,没有意识到开展心理活动体验对学生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取向,通过教师充分重视小学生人性优点,采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小学生情感与情绪培养,培养小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认知心理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全面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格,使小学生内容感受到满意、满足等积极体验。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逐渐培养良好的品格,帮助小学生具备和平共处、勇于冒险、积极向上、勤劳、锲而不舍、开拓进取精神。二、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生良好品格培养基本内涵小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格主要包括:正确辨别美丑、好坏以及对错,教师需要进行积极的培养和悉心的教育,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逐渐培养小学生养成诚实、懂礼貌、有爱心、积极上进、谦恭、踏实、具备正义感以及责任感,全面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在开展积极心理学时通过学生获得爱、感激、快乐、兴趣以及满意等积极情绪,使小学生在主观上获得幸福感。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会感受到满意、快乐的积极情绪,有利于学生合理控制情绪。在培养小学生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时,需要教师以身作则,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逐渐培养学生养成懂礼貌的良好品格。在开展教学时需要教师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举止斯文、衣着整洁、倾听他人、孝敬父母等良好的品格。在课堂上应给班级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针对班级里存在的恃强凌弱、粗言相待等情况,需要教师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开展礼仪教育工作,做好性格教育工作。通过积极开展良好品格培养工作帮助学生使用文明用语,创建文明的班级。三、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生良好品格培养在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时,需要全面了解小学生当前的心理特征,学生在思维方面通常以形象化、具体化思维为主,根据比较形象化、具体化的材料进行相应的推理、分析,小学生对生动、形象、直观活动感兴趣。教师采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拥有共同兴趣、理解以及忠诚作为友谊前提,同时帮助小学生逐渐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尊感、集体荣誉感以及责任感。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逐渐培养小学生上进心,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自信,有效避免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怯懦以及依赖心理。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学生的长处以及优点,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给予肯定,逐渐提高学生自信心。教师通过开展积极心理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谦恭性格,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意识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道理,并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1.给学生创建良好氛围,积极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为了提高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效果,给小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教师与家长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通过学校、家庭以及社区逐渐完善组织系统,全面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帮助学生养成懂礼貌、有责任感的良好品格。家长应与教师做好沟通工作,积极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首先,在教学时,需要与学生进行友好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做到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教学理念、有效地提高职业情感、逐渐规范教学行为,使教师在教学时逐渐提升责任心以及自信心。其次,需要家长的耐心培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离不开家庭环境影响。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学校应给家长宣传积极心理学知识,并帮助学生家长养成良好的品格,有利于小学生品格的培养。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开展论坛活动,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家长意识到孩子养成良好品格的重要性。教师应做好家访工作,详细地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以及具备心理特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正确引导小学生,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积极心理,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2.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教师在课堂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趣味的知识问题游戏,全面提高小学生参与积极性,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全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在教学时需要充分重视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通过严格按照公民道德规范“勤俭自强、明礼诚信、爱国守法、敬业奉献”,塑造良好的文明社会,逐渐规范小学生文明行为以及文明语言。通过教师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延伸课外培养良好品格活动,将教育性、娱乐性、趣味性以及知识性进行有效的融合,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加强对小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引导,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针对小学生存在的性格问题,需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积极心理辅导工作。班级有的学生存在性格孤僻、在课堂上从来不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后学生却生龙活虎起来。针对存在的这种情况,班主任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真实情况,并了解学生的个性成因和特征。通过教师利用课外时间与学生进行谈心,帮助学生打开心弦。采用事实和道理的方式,正确引导小学生转变他们的观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格,需要做好礼仪教育工作,帮助小学生养成谦虚诚恳、待人礼让良好品格。此外,在教学时应增加学生体验更多积极情绪机会。为了全面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时,可以获得更多成功、满意以及快乐的情绪体验,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开展积极心理学有效地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逐渐培养小学生爱心,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使学生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培养小学生有爱心,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不同层面,并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增进师生感情。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逐渐提高责任感,提高竞争意识,逐渐培养合作精神,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绪体验。通过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知识竞赛、植树以及春游活动等,采用积极心理全面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应逐渐提高小学生责任感,积极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耐心,应给小学生一个理解和体会的过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责任教育,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失信于人造成不良的后果,逐渐提高小学生责任感。四、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作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品格的最重要阶段,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可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以及社会规范,逐渐养成良好的品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全面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林丹华,柴晓运,李晓燕,等.中国文化背景下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结构与内涵——基于访谈的质性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黄志英.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团体辅导——以罗湖区泰宁小学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3[3]李韶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4]孙爱玲.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相结合的有效研究[J].成功:教育,2018[5]张世军.核心素养使思品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6]王笑.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班级管理的制度创新[J].文教资料,2009[7]邱勇强,黄金来.积极心理学理念与高校班级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11[8]徐伟东.班级管理中“榜样示范”的运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6[9]杨庚年.职高班级管理三阶段[J].职教论坛,1998[10]顾善明.试析班级管理中的误区[J].交通职业教育,1998[11]毕清泉.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J].安徽教育,1999[12]吴学峰.优化班级管理促进学生自我教育[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9[13]王惠江.优化班级管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J].江西教育,2000[14]刘常元,李生全.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创新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作者:吴长如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中心小学

有关于普通心理学论文范文篇2 浅析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当前社会发展快速的背景下,我国许多的生活在快节奏的人在心理上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心理学在我国的社会中得到广泛的推广,人们认识到了心理学的重要性。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教育部在1998年开始逐步开放应用心理学的专业设置,使得许多的高校开始出现了应用心理学。当前的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众多的分支中的一个,其中也是作为在实践应用中操作性最强的一个。对于各种社会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作出的心理问题研究也是最多的。由于其实践性的重要特点使得我国在对于应用心理学的培养变得十分的注重,其在心理学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 一、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当前教育部对于本科应用心理学的培养提出了相关的目标:学生在掌握了相关心理学知识、基本技能以外还需要在各大政府事业机关、公益性机构、私营企业中从事相关的心理教育、治疗、咨询等业务的开展。我国需要在心理学领域中培养出高级的专业人才。同时在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以外,还需要培养出对于心理学中延伸到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的复合型专业高级人才,在工作中不大能够胜任专业性的心理知识以外还能够从工作中对于人的心理问题进行解析的心理学人才。 (二)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重要素质应用性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素质的首要特征 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心理学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结构,对人类社会心理进行分析以外,还需要学生在对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操作性要强。在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够在进入社会以后面对人们的心理问题做出正确的指导。同时学生在心里足额中还需要学会其他的相关技能。对于心理问题存在着的心理测量、实验技能与咨询交流都需要牢固掌握。在未来专业性是对一个优秀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的重要评价之一以外,其他的技巧的解决还是需要的。特别是实践性,实践性的残缺对于一个学习应用心理学的人才来说就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了。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对心理知识的掌握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对应用操作性上十分的欠缺。对于心理学实践性与操作性上的技能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方面特别的有问题。当前21世纪在对于人才培养上尤为突出的表达出对学生实践性的看重。但是在学生出身社会以后,通过相关的专家反馈出来的就是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对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完美的进行处理。自此导致应用心理学的培养人才上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三)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按应用心理系的学生再出来工作以后发现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足导致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出现了许多的问题。用人单位对于当前大学生出现的问题导致在用人的时候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性。当下的应用心理学对于社会上的各个阶层的需求心都十分巨大的,同时对于面对社会的需求我国的各大高校对于心理学的培养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强。但是由于过多的人员的收入导致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出现了偏差,大多数的学生在对于具体心理学案例的实践操作上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解决方案,导致学生在走出校园以后在对专业的对口上不能找到适合的相关工作。 通过相关国家数据的统计,我国各大高校在心理学中开设应用心理学的专业达到九十所之多,相应的我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急剧增长,对于这部分的学生培养上资源达不到相关的配套,导致许多出来的学生在读完大学以后出来找工作都变得十分的迷茫,专业知识的不做加上操作技能的不做使得自己在未来的就业中激烈的状况下选择其他岗位进行发展。因此在对高校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培养上急需要调整。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向 在当前各大高校对于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把单一学习应用心理学知识转变成为实践操作性强的专业。使得学生能够在走出校园以后能够直接对于工作上手。这也是当前各大高校在转变教育模式上的一个方面。把传统课堂教育结合到现代化的专业教育中去,培养出学生专业能力过硬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生。 在过去传统的心理学教育中,大多的高效更加注重课堂上的教学,导致在心里教学中除下了过度的强调本科学位,对于心理学的知识教程更加的具体化,教学方面繁荣教条化倾向严重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接受知识的阶段过长,对于教师教授的东西不能够及时的消化,致使学生在学习过后,长时间的不用遗忘的速度加快。同时在应用过程的欠缺导致学生能力与技巧也十分的缺乏。当前我国高校的改革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建构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当下我国各大高校在培养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学生中指定的目标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各大高校在教学中只是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在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十分的缺乏。当前应该按照社会的发展制定与心理学项符合的教学规律与特点。培养出能够与社会衔接的应用性心理学本科生。 要以实践能力为本位选择设置课程体系。具体可以采取“两大模块”与“四个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两大模块”为“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在“学科基础模块”上设置“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两个平台,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专业方向模块”上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两个平台,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想要学生能够在未来更好的与社会衔接就必须要按照,在各大高校中就必须要提高应用心理学的专业技能型,使得学生的操作能力加强。于此学生的教学理论学习时间就必须的压缩但是其他方面技能的学习就得不断的提高。 在对于应用心理学教育当中学校对于课程的排列就不应该一直处于过于严密的状态,过于强调专业性的严密导致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理论上的课时加重。学校对于当前的课程安排应该实现做不改变,对于学生教学中出现的相关于专业性联系不够严密的专业就应该砍出,同时对于细微的知识分支也应该移除。加大对主干知识的理论讲解以外还同时加大对主干应用教学知识的实践性,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在此学校还可以开设关于与其职业考试相关的课程使得学生可以明确以后在职业发展中的目标。同时增加选修的专业,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学习以外的专业技巧。 (二)建构深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在的应用型心理学的教育主要还是局限在课堂上填鸭式的传统教育,对于专业性应用性的教育十分的缺乏。教师在课堂上的纯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十分的困难,在他们看来学习的知识过于的抽象化,不能够通过实践来引出理论上的知识共鸣,在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于的困难,老师的教学效果不能提高。当前单一的模式下对于培养人才出现了巨大的问题。英才应该联系实际对于学生的教学中出现的抽象化过重的现象进行改进。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应该精简化,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应该简明重要化突出。同时对于理论进行实践性的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事态发展的过程,同时积极的改进学生在实际操作上出现的问题。同时通过各种模拟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实践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学习中把理论知识扎牢,同时实践能力提高。能够在未来实际的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 (三)建构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等实践教学机制 在心理学的教育当中,实践的操作型十分的重要,学生应该通过实践的操作型对于学生进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操作使得学生能够有了解心理理论知识的发展同时在同时在实践中对于实践报告进行分析与阐述了解当前学生学习的状况,对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方案,使得学生能够个更加深入了解到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学校建立的心理咨询的计算机试验点也能够理解能够与实际操作中更加贴近所学的知识。这样局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完全的发挥,潜力也能够得到调用这样不但可以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得到更加的深化。每个学生在训练中得到的经验在未来也能够通过事业中的案例中得到完全的应用。 (四)建构锤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专业见习、实习的长效机制 心理学见习与实习是独立专门而又极其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对于当前的本科实际心理学操作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专业技能的提高与操作性的加强也至关重要。但是现在学生对于实习中出现的操作时间难以保证,同时出现形式单一的问题。建构锤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专业见习与实习的长效机制。开始对于学生应该采取对各专业的共同发展使得学生不是完全孤立在一个学科当中而是能够进行多元化的了解,使得实习的形式不再单一而是十分的具有层次性与实际感。其次在对于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质量不过关,教学系统有问题的现象出现,硬件上面的问题导致学习方面也不能够保障实践性的操作能够完成。因此学校应该建立起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设施,使得实习的专业性能够得到保障。最后,学校还应该对于学生的操作性提高进行大一一大二的每年定期的实习安排,使得学生能够在大四的时候拥有固定的操作能力,在未来的操作中能够有基础扎实,当前的学校就应该制定合理的方案是的计划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案进行操作,学生能够按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五)建构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教学评价体系 当前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还是对于应用心理学的评价上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的考察主要涉及的是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实践操作心得看重。因此当前对心理学的考评当中应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考评中能够科学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对于学校的考评也能够完善,一套完善的应用心理考评,能够使得教学环节的实践质量得以提高。 在对于考评制度当中,对于专业技能够通过考评的标准进行改善。提高考评的多元化,在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以保证的同时,对于每门功课除了通过常规的考试测评以外还能够通过相关技能的考核,在学校要制定一箱专业的测评标准与程序,通过程序当中出现分散测验集中考核的状况了解学生当前的状况。 其次,在专业化的实践能力测试中学校应该采取教考分离的政策。学校应该根据学校学生的状况通过组织专业化的人才进行考试测评,每学期能够通过定向的分析测评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解。其中当前能够安排两到三周的时间进行能力的考评,考评的方式能够通过多样性的方式。学生能够表现各种心理实际的咨询案例与可以通过实践性的心理报告测评,咨询与研究。同时在此通过严肃性的论文上交实验的报告与心理阐述。这样就能够更进一步的了解当前学生的发展状况与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尽早的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六)建构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 在当前的大学生培养当中不断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能够对学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分析与阐述。因此对于老师的教育过程也需要达到专业性的提高。教师在专业性的提高当中应该需要站在应用心理学的前沿,不断了解当前的心理学发展的方向。同时教师在了解过程中,还需要老师能够抽出时间来在更高的院校进行学习与实践,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学校教师积极走进社会进行实验教学,在社会中通过情深的经历与实践使自己能够成为一线的心理学教育的先锋者。同时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状况与一线实践的老师进行制定完善的心理制度的测评。 总之,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贯穿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的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唯有如此,人才培养的质量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猜你喜欢: 1. 大一普通心理学论文 2. 大一心理学论文范文 3.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探索论文 4.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分析摘要: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以从大学生的整体来研究他们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相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观念与看法,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要解决这些障碍,就要从这几个因素分析,另辟奚径,,不仅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模式的变革。还要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重塑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心理一、人际关系的定义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际关系有不同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有:1.人与人之间相互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2.指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3.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借由思想,感情,行为表现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4.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广义的人际关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过程方面亦是社会关系。5.人际关系可说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的说亦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社会关系。6.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3/10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语言、神态等),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这种心理称之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启迪我们一方面要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对我们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3、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环效应往往对恋爱的双方起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4、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猜测,无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们不要瞎猜别人的坏处,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5、刻板效应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把对某一类人物的整体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比如,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识广,而城市来的同学认为农村来的同学见识狭隘。4/10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尊重原则尊重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都要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自暴自弃。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格和价值。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2、真诚原则只有诚以待人,胸无城府,才能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没有人会喜欢虚情假意,多少夸夸其谈都会败下阵来。3、宽容原则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产生一些矛盾冲突。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宽容别人,不斤斤计较,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礼让三分。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际纠纷,这样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同时也变得很自私自利变得很渺小。4、互利合作原则互利是指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能得到对方的报答。人际交往永远是双向选择,双向互动。你来我往交往才能长久。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既要考虑双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5、理解原则理解是成功的人际交往的必要前提。理解就是我们能真正的了解对方的处境、心情、好恶、需要等,并能设心处地的关心对方。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贵啊!善解人意的人,永远受人欢迎。6、平等原则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不要爱富嫌贫,不能因为家庭背景、地位职权等方面原因而对人另眼相

社会心理学论文2500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绪的健康与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情绪差异的心理学分析》

【摘要】 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本文就是从大学生情绪状态及其相关社会 文化 因素的关系出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与父母文化、个人特质、性别角色及社会文化、及大学不同年级有关。还有一个群体指标就是农村来源大学生某些情绪指标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

【关键词】 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心理分析

一、情绪的认知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绪的健康与否。消极以及不好的情绪状态都会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严重的情绪困扰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认知情绪,了解情绪的发生原理,明白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有着不可掩盖的作用,也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情绪是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也是一种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凡智力因素。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Izard指出有8—11种基本情绪,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复合情绪(如抑郁)是多种基本情绪的混和体。(一)情绪(1)有其生理反应: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出现不同的生理特征。如在愤怒的状态下会出现面红耳赤,汗腺的分泌等。(2)是一种内心感受:不同的情绪状态必然会反映到人的知觉以及意识上来。从而形成人的不同内心体验。如:再有人受伤时,会感到痛苦。(3)会表现在行为中:面部表情最直接的反映着人的情绪状态。例如:当自己所希望的球队获胜时,脸上会不由自主地会喜笑颜开;当有的学生遇到挫折时,会愁容满面。还有就是情绪也可以通过体态行为和声音语态来体现。(二)情绪的作用(1)自我保护的功能;如被人伤害时,愤怒的情绪会促使人奋起反抗,自我保护。(2)人际沟通;(3)信息传递功能;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可以互表爱意。在了解到情绪的产生原理及情绪的作用。我们引出了一个话题: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情景与相同的遭遇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下面就这个问题展开探寻。

二、影响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

1、什么个体情绪差异?

“个体情绪差异”是面对同一件事或同一情景,每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情绪。

2、影响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

、社会文化

不同地区的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如:信____的杰克与来自神秘草原的安妮在同一所大学读书,由于暑假俩人由于天气炎热的原因生病了。在杰克看来他生病是因为他暑期去教堂祈祷的时候心里想的不是上帝,这是上帝对他不虔诚的惩罚,是自己罪有应得;而安妮认为这次的生病是巫术造成。巫术是一股不可预知的力量,所以安妮感到害怕、焦虑。这一个案例正说明了不同文化背景导致了对“生病”产生的反应及情绪有较大的差异,情绪体验可以完全体现人类的本质及社会文化。当然这也不能意味着文化之间不存在相似之处,有些理论认为,害怕;悲伤和快乐等是超越文化鸿沟,普片存在的情绪体验,但就是因为社会文化背景的,相同的情绪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不同的含义。大学是一个不同区域群体的聚集地,是由具有不同文化习俗的人所组成的。所以不同的文化对大学生的情绪有所影响。

、家庭背景与教养差异

家庭背景:大学中,部分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常常会为了生活困难,学费及家庭的债务而感到困惑、焦虑、忧郁。同时家庭富裕的学生,他们优越的家庭环境与大学艰难的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也会出现厌学,无生活目标,无所事事等情绪困扰。家庭教养:其教养方式分为独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由于教养方式各具特色,之女在其中所感受到的情绪以及发展出的应对情绪的方式也就各有差异。我们来看一个属于独裁型的简单例子:大学里小美和阿伟相恋了,可是她却变得越来越迟凝,虽然知道阿伟对自己很好,但考虑到母亲不喜欢阿伟,嫌弃阿伟家庭背景不好,总是有意无意的把阿伟与亲戚比较,现在自己都不确定是不是要继续与阿伟交往下去了。妈妈的态度让小美有一种不安,惶恐的感觉,没有妈妈的认同,小美对场恋爱真的没有信心。对于这个不稳定的恋爱大学中普片存在,通过这个简短的例子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会给子女们带来不同的情绪发展,以及我们会做出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

、性别角色与城乡差异

不同性别在情绪状态上也呈现出差异性。通过研究表明,女性对情绪的沟通与表达比男生自在;有耐心;也更清晰,对非语言信息的传达与接收也比男性熟练,也比男性善于处理情绪的相关问题,男性则易于处境沮丧的人,容易忽略对方的感受,但不排除男性没有处理情绪方面的长处,例如在保证、原谅、尝试妥协方面就做的比较出色。另外男女大脑的构造不同也会造成女性的感情洞察力较为优于男性,情绪的感受及表达方式也有着大大的差异及生理上的差异也会造就情绪的变化。另外,城乡不同来源的大学生其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以及自尊、主观幸福感等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情况看,农村来源的大学生在以上心理体验上要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主要表现为:状态焦虑、内射性抑郁、自杀危险性高和自尊感、幸福感低。本研究提示我们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时,应对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首先了解其经济状况,采取必要的改善 措施 。另外,情感上的社会支持也是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建立比较密切和稳定的人际关系,是提高其综合应对能力,保持情绪健康的重要基础。在常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为保持情绪健康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和辅导,让每个同学都建立必要的人际关系支持系统。另外,这类活动也可以满足大学生情感倾诉和人际交流的需要,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探索、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

三、结论及大学生情绪管理

掌握影响大学生情绪差异的因素,了解到情绪的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情绪差异,可每一个所拥有的情绪是一样的,只是所表达的方式以及不同的肢体与表情的反映。“情绪管理”即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言:“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据此,情绪管理指的是要适时适所,对适当对象恰如其分表达情绪。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的表达、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同时,大学生要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 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邓丽芳,郑日昌.大学生的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4]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1次印刷,第274页。

作者简介:

1.刘高升(1981-),男,成都师范学院教师,学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2.周锐(1984-),女,四川 财经 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高校经济学课程研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或者某些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表现。而这种心理学影响的模式是逆向的,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外在影响,进而形成综合的心理素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社会心理学在广告策划中的意义

[摘 要]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研究社会心理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对于广告策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自我概念 社会文化 群体心理 广告策划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包括社会中的自我、社会信念与判断、行为和态度、社会文化、性别、从众心理、说服、群体影响、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奥格威说:“在广告活动中,消费者是我们的上帝,而消费者的心理则是上帝中的上帝。”消费者是社会中的人,“我们的行为可能千差万别,但受同样的社会因素影响。”(美?戴维?迈尔斯)因此,研究社会心理学在广告策划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下重点就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概念、社会文化、群体心理这三个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自我概念研究对广告策划的意义

自我概念又称自我意向,是个体对于“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 是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它建立在人们对自身个性特征的感知、态度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自我概念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通过自我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所接受的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我概念;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进行自我反应评价,从而形成自我概念;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观察而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通过从外界环境获取有利信息,来促进和发展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组成要素:实际的自我概念,指我实际上如何看待自己;理想的自我概念,指我希望如何看待自己;实际的社会自我概念,指我感到别人是如何现实的看待自己;理想的社会自我概念,指我希望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期待的自我概念,指我期待在将来如何看待自己。

自我概念作为影响个人行为的深层个性因素,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与所购买的商品之间有着特殊的联系。一是所购买的商品具有象征性:帮助我取得了我想拥有的身份,帮助我缩短了现在的我和我想成为的我之间的鸿沟,是我身份的中心,是现实自我的一部分,使我获得了一些自我认同。如“夏奈尔”品牌,上世纪20年代,时装界出了一个传奇人物――可可・夏奈尔,她创造了享誉世界的时装和香水。1923年,她推出了最具代表性的香水――“夏奈尔5号”。 夏奈尔品牌所象征的文化征服了全世界,拥有“夏奈尔”成为女人一生的美丽“梦想”,夏奈尔的名字和“夏奈尔”品牌成为优雅、高贵、时尚的代名词。二是成为象征性的商品具有使用可见性,具有禀赋差异性, 具有拟人化特质。如“露华浓”品牌,露华浓出售香水的时候,它出售的不仅仅是一种有形的产品。它同时也在出售香水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自我表现和别具一格;成就,成功和地位;温柔,浪漫,激情和幻想;回忆,希望和梦想。因此在进行广告策划时必须对消费者的自我概念进行研究。

二、社会文化研究对广告策划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看,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形使得每一个人能稳定地处于整个文化形态之中。从其中不同的人群来看,社会文化又表现出内在的多样性。消费者处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因此进行广告策划时必须研究文化相似形与文化多样性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文化相似性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制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世代累积而形成的,对人的心理和价值观有很强的规定性,一直影响至今。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直到今天,中国社会的关系仍然建立在亲缘、礼仪、友情、诚信等文化情感的联系上。

现在许多广告很注重这方面的诉求,如“苏泊尔橱具”电视广告:场景一,酒宴上,儿子在忙于应酬;场景二,家中厨房里,母亲在忙碌地烹调;场景三,家中餐桌上,母亲看到儿子狼吞虎咽的样子露出欣慰的笑容;画外音:“这世上有一个人永远记得你最爱吃什么,为你尝遍了酸甜苦辣,你狼吞虎咽的样子就是她最大的满足。爱是天下最美的味道。”整个广告不具一字产品性能、用途的说明,而是紧扣一个“爱”字,将母子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打动消费者的心。

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其文化的相似性,但也存在着各种亚文化,如地域差异、族群差异、年龄差异等导致文化的差异,从而构成了内部的文化多样性。消费者由于年龄的不同,职业的不同,出现不同的文化特征。“中国移动通讯”的“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就是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推出的:“全球通”针对的是商务人士,“神州行”针对的是中年人,“动感地带”针对的是青年人。“神州行”的形象代言人是葛优,他的形象家喻户晓,尤其受到中年人喜爱;“动感地带”的形象代言人是周杰伦,他是年轻人的偶像,深受时尚青年的追捧。“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将志得意满的商务人士、脚踏实地的中年人、时尚个性的年轻人区隔开来,针对其文化特征进行广告诉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三、群体心理研究对广告策划的意义

群体是指彼此认同,有相同的目标,相互依赖的一群人。群体的特征是:群体成员明确意识到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以及群体的界限;群体的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群体心理对个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群体归属感、群体认同感上和群体的促进和干扰作用。

消费者分属于不同的群体, 不同的消费者都有着各自的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有了归属感,消费者就会以这个群体为准则,进行自己的认知和评价。而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看法和情感,就形成了群体的认同感。广告策划者应根据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首先对商品进行市场定位,然后在进行广告策划。如网络广告的投放,目前有搜索、门户、社区、博客四类最大的网站,其中社区网站的比例相当高,社区网站的优势就是互动性高,而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新新人类正成为社区网站的主人。

社区网站的受众不以收入、阶层、地域等为区分,而是基本以爱好、兴趣、个性化需求等作为区分,这对于广告策划者来说,是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到适合自己的目标受众的,因为这些社区网站用户都是引领时尚的,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的先锋一族,最容易形成潮流带动和用户互传的营销效果。但是,这一群体固有的特点,及其在网站上的密集分布性,广告策划者在传统媒体甚至门户网站所采用的广告形式,很可能是社区网站用户所排斥的。

此外群体心理中的从众心理对消费者也有很大的影响。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人们之所以从众有两个主要理由:规范影响和信息影响。规范影响来自于人们希望获得别人的接纳,信息影响来自于他人为自己提供事实证据。消费者或多或少都会有从众的心理,广告策划者应分析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利用这一心理特征进行广告策划。

如规范影响,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向社会某一阶层或群体靠拢,希望被此阶层或群体接纳,因此在消费上也以此类人群的消费为准则,如房产广告,除户型、面积、地理位置外,更强调环境、文化、品位、小资生活的浪漫、上流社会的尊贵等,以引起消费者的趋同购买。再如针对年轻人的消费品的广告,以新潮时尚个性为诉求,让他们有不为之则不入流的感觉。

再如信息影响,在两种情况下信息源的可信赖程度对消费者影响较大:一是当消费者对信息内容所知不多时,他们会信赖这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二是当消费者对信息内容不想花心思去判断或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判断时,他们希望有一个公正、客观的人给他们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名人广告可起到较好的推荐作用,用名人做广告代言人,可借助这些人较高的社会声望来增加广告的可信度。因为这些人做广告是以自己的信誉做担保的。消费者认为,出于对自己社会形象的珍视,这些人不会做虚假宣传。

通过上面三个方面的分析可见,研究社会心理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对于广告策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2]江 林: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下页带来更多的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

如何让一个学生主动的学习,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运用心理学,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将心理学巧妙地运用在教学方法之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心理学的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现代认知心理学与物理教学》

摘 要: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教学研究便形成了现代认知派的学习论和教学论。该理论认为,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教学中要重视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学习的影响就是迁移,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重点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关键词:现代认知心理学 学习论 教学论 迁移

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教学研究必须以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论,用新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学改革,要关心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当今世界上较有影响的教学流派都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根据的。我们研究物理教学改革一方面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各国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的新发展和学习他们的新成果。本文想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做个简介,以期对物理教学研究与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一、现代认知心理学简介

1.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不少心理学家看到研究认知、智力和思维的重要性,开始了对认知心理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学派,叫认知心理学派。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行为主义的心理学派。它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只研究人的外显行为,拒绝研究人的感性认识,认为心理反应是外界刺激的函数,否认人的自觉能动性,认为一切反应都是刺激的结果,把人的心理水平降低到动物的心理水平,因而心理学内部的理论发展发生了矛盾。现代认知心理学正是这种矛盾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继承,具体表现为既是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否定,同时又是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发展。行为主义为了研究人的刺激反应规律,曾设想构成一种“有意识的机器”表明人的活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也是把人设想成机器,把人看成是有意识的计算机,认为有机体的行为不完全取决于刺激,还受目的的指导。同时现代认知心理学还继承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从观察行为入手进行研究的方法,也强调了采用实验室受控制的实验观点与方法,依靠实验去类比真实世界,事先有系统地引进动因,根据反应推证出人的认知过程的规律。

2.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不是机械地接受刺激和做出反应的被动实体,而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有机体。人对刺激的反应,要经过一连串的心理转换活动实现。把人的认知过程和规律用计算机进行类比和模拟,认为人脑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原则是一致的,两者都是把信息看作符号加工系统,把人的感知、记忆、思维、行动看作计算机的输入、储存、编码、输出等环节那样构成了完整信息加工系统。它根据计算机的设计程序来分析人的思维规律,认为使用科学手段主要不是去观察、改变或塑造人的外部行为,而是去分析人的认知程序结构和规律。

它之所以能取得心理学的突破性进展而受到人们的重视,是由于它冲破了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的禁锢,抛弃了“凡经验不能证实其真伪的命题都是无意义的”的观点,使心理学从只研究外部行为,转向研究内部心理机制,从行为主义强调研究“没有心理”的心理学,转变到重视认识的过程研究,把研究意识与行为统一起来,认为行为完全由外界环境决定,把精神现象还原为物质现象,排除了意识成为行为原因的可能性。它认为人是主动的信息探求者,人在发生外显行为时有其内部原因,明确以研究人的认识的高级过程为对象,揭示了人的思维规律,使心理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现代认知派的学习论与教学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教学研究便形成了现代认知派的学习论和教学论。

1.现代认知派的学习论

认为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过程,即每个人认识世界都以一个遗传性的图式为基础。如果对所遇到的事物加以同化,就丰富了原有的图式,引起了图式的量的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图式或建立新图式,以求新的平衡,这个过程叫顺应,它将使图式发生质的变化。因此,以遗传性图式为出发点,利用同化、顺应来达到平衡,这就是学习的实质。

2.现代认知学派教学论

首先提出了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一是学生本身的智能因素:即认知结构,智能的差异,动机与人格。二是非智能因素即情境外因:教师、教材、班集体、社会影响。这些诸多因素中核心因素是学生认知结构对学习的影响。其次现代认知派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原理与态度的迁移应该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三、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物理教学改革的启示

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学习的影响就是迁移。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普遍规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因而有十分广阔的迁移天地。物理学的学科迁移已屡见不鲜,如生物物理,物理化学等。在研究方法上,物理实验方法被广泛应用,如心理实验、社会试点等。因而如今在大家都强调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如果在物理教学中突出抓住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比起其他学科来有更大的意义,而迁移能力又可为其他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有利于塑造、培养学生迁移的认知结构呢?

1.改革教材,促进迁移

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其知识结构是密不可分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好的教材结构有利于简化知识,以便突出那些最具生命力、最活跃、最有价值的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和迁移,以便充分发挥知识的功能。具体来说,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首先要使学生把握住知识的组成与框架,以便有一个整体概念,了解其相互关系和来龙去脉,这样才有利于把握知识的发展和应用。再者,要有清晰的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清楚,学生才可能做到扩深和展开,如全部经典物理学就是按照因果关系展开的。同时要注意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体现,以上所述处理得好将会十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如能形成一部有独特知识结构的新教材,对物理教学的改革将有重要的价值。

2.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演绎推理的运用

当前在物理教学中,人们习惯也重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特别是实验归纳的方法。这是必要的,也有很大的作用,但它毕竟不是全部的推理方法。同样要看到,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不重视演绎推理的运用和培养,就不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3.教学中要注意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知识的迁移既表现在纵向的迁移,也表现在横向的迁移。纵向的迁移主要表现在知识的深度上,物理教学中传统的习惯都比较注意追求知识的深度,而且认为有了深度就可以带动广度,因而有忽视知识间的联系的倾向,表现在物理教学中过于追求严密、完整和定量化,过于强调要掌握好概念、规律本身,对于它的来龙去脉,发生发展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就有所忽视。因而在物理教学改革中应该强调的是加强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及章节之间的联系、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以促进横向的迁移,达到以知识的广度促进深度的目的。

4.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识的逻辑结构

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知识是分结构有规律的,同时强调人的知识也是有逻辑结构的。真正抓住物理学习的逻辑结构,知道物理学是怎样由概念、规律组成了理论体系,对于促进这种理论的迁移是极为有利的。

(作者单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心理学的论文2500字

  • 索引序列
  • 社会心理学论文5000
  • 社会心理学论文心得
  • 社会心理学论文心得体会
  •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2500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