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卵磷脂研究论文

卵磷脂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卵磷脂研究论文

实验室里制备的脂质体都是比较均一的。制备的dopc脂质体,pdi小于。整个溶液看上去稍有些浑浊,但是放冰箱里一个月也不会沉淀。你的脂质体要先解决均一性的问题,要不然个人觉得做治疗没什么意义啊。。放一会都聚沉了

、脂质体离适化结构亲脂性药物镶嵌双层膜内包裹脂质体其包封率取决于所用脂质浓度种情况包封率达90%定要除未包裹药物水溶性药物言包裹药物仅总量部必须脂质体悬液除未包裹药物由于脂质体比包裹药物要利用同离除未包裹药物些凝胶滤柱层析渗析等;若包裹物质蛋白质或DNA或者未包裹药物能形较聚结物则利用与脂质体浮力、密度同采用诸离等进行离()柱层析凝胶渗透层析技术广泛用于脂质体悬液离除未包裹药物用于悬液脂质体组技术实验室效且快速规模产虽用凝胶滤纯化技术较困难且价格昂贵另外脂质体洗脱介质稀释能需要增加浓缩步骤柱层析填料用葡聚糖Sephadex G-50其步骤与规致必须指:①葡聚糖表面存着能与脂质体膜结合并相互作用微部位虽种作用并影响脂质体凝胶柱流特征仍导致少量脂质损失使膜稳定性增加导致膜渗透性改变及包裹物质渗漏种现象脂质浓度较低情况特别应予注意般通加脂质体品柱量或用空脂质体预先柱饱解决通使用20mg脂质制单层脂质体饱10g凝胶;②若凝胶颗粒太细较脂质体能滞留凝胶柱层脂质体宜选用粗级凝胶(粒径50~150μm)单层脂质体则用任何级别凝胶(二)渗析简单用除未包裹药物(化合物除外)需要复杂技术须昂贵仪器且能够扩产通断改换渗析介质除所游离药物费般室温条件要除95%游离药物至少需要更换三渗析介质间10~24h外渗析介质渗透强度应与脂质体悬液致否则渗析改变脂质体悬液体积且能引起包裹物质渗漏(三)离同离力离离除同种类脂质体游离药物效完全除游离药物需重复悬浮离使脂质体沉所需离力取决于脂质体某种程度取决于混悬液絮凝状态脂质体且布窄需要高速离及冰冻条件低速(2000~4000r/min)离能使脂质体沉降显于量脂质体利用高速冰冻离极其耗能昂贵适于离脂质体于比较脂质体低速离缩短操作间并且同较稀脂质体悬液浓缩所需浓度避免脂质体遭破坏必须注意保证重复混悬介质渗透压与脂质体悬液渗透压相致二、脂质体包封率测定()百包封率测定显考查包裹物质物体内行前必须测定该物质脂质体量采用述离除未包入脂质体游离物质利用式计算百包封率(Encapsulation percentageEN%)EN%=(1Cf/Ct)×100%式Cf游离药物量;Ct脂质体悬液药物总量再介绍两种快速、用量少且适应性广离游离物质并测定EN%1.微型柱离(minicolumn centrifugation method)取塑料注射针筒填滤膜作衬片装入用理盐水溶胀Sephadex G-50再针筒置离管低速离(2000r/min3min)除余理盐水凝胶柱变干并能与针筒内壁离精确定量加入脂质体品注意勿滴入柱床边缘离(2000r/min3min)使脂质体进入离管待测再凝胶柱加入少量理盐水依离离液能再脂质体或仍含少量主要取决于脂质体及组游离药物程葡聚糖吸附离凝胶柱再加理盐水离使柱干游离药物洗脱进入离液反复几直至全部游离药物均柱离洗脱别测定包封药物及游离药物浓度计算EN%(图20—10)微型柱离优点脂质体悬液几乎没稀释于实验室规模试验较用离除未包裹药物快速测定包封率2.鱼精蛋白凝聚(protamine aggregation)用于任何组脂质体性或带负电荷脂质体(图20-11):取脂质体悬液于10ml锥形离管加入鱼精蛋白溶液(10mg/ml)搅匀静置3min再加3ml理盐水室温条件离吸取2ml清液测定游离药物浓度剩余清液弃沉淀物 10% Triton X-100重新混悬使脂质体膜材溶解再补充理盐水至总体积测定包封药物浓度便算EN%(二)包裹容积测定包裹容积(entrapped volume)指制脂质体相于每毫克磷脂所占内水相体积般微升(μl)表示包裹容积计算通测定包裹脂质体内药物总量推测假设脂质体内水性介质药物浓度与始制备所用药物浓度经离除未包裹药物没物质脂质体渗漏则容易计算许情况假设往往能立例用二乳化制备脂质体干燥除机溶剂内水相能失;另外由于内外渗透压差异水进入或逸脂质体测定内部容积办直接测定水量例利用具光谱性液体代替内相介质利用核磁共振(NMR)测定测水量脂质体高速离(200000g6h)沉降紧密沉淀除尽清液沉淀物D20(deuterium oxide)重新混悬由于膜于水渗透性使整体系H20D20快达平衡取少量用于磷脂量测定剩余部作水NMR扫描峰高与D20含水浓度比与标准溶液照即求水量计算脂质体包裹容积三、脂质体稳定性脂质体放置程能发种同变化磷脂质氧化水解短链磷脂并膜形具溶解性衍物;另外脂质体发凝聚、融合等物理变化导致包裹物质渗漏脂质体制剂若要发展产品应市必须贮藏期间具良稳定性;体内达靶组织前或发挥其缓释作用前亦须保持定及完整性已证明脂质体血液比较稳定随磷脂化性质、胆固醇比例脂质体、双层数目等同脂质体体内稳定性所同若贮存程药物脂质体迅速渗漏则必限制脂质体应用价值()化稳定性脂质体组磷脂氧化降解应制备即加防止采用些措施尽能降低氧化程度例使用新鲜提纯磷脂新鲜蒸馏溶剂尽量避免高温并充氮氧条件完制备程脂质体贮存于惰性环境等膜材组加入抗氧剂种效目前用抗氧剂α-育酚种毒食用脂质据认蛋卵磷脂氧化解α-育酚加入减缓另选择降低氧化程度使用饱磷脂代替饱磷脂源磷脂其饱度随植物、蛋黄、哺乳物依增加于蛋黄磷脂饱度取决于物饲料及所用提纯论饱饱磷脂脂质体水性悬液都能水解形溶血磷脂脂肪酸溶血磷脂进步水解形甘油磷脂脂肪酸甘油磷酸间酯键难水解所产游离磷酸甘油精制豆磷脂脂质体水性悬液水解力已研究结表明豆磷脂水解主要受H+OH+催化作用左右水解速率体系加入缓冲离醋酸、枸橼酸缓血酸铵轻度增加豆磷脂水解(二)物理稳定性脂质体包裹药物渗漏凝聚、融合团块等物理稳定性问题脂质体研究工作难题些研究表明单层脂质体贮存体积增药物渗漏与脂质及包裹药物性质关由性磷脂制备脂质体凝聚主要由于范德华力相互作用所致膜材加入少量负电荷磷脂(10%PA或PG)克服膜材加入微量1,3-二乙酰-2-磷脂酰胆碱阻止较脂质体融合较脂质体制备适条件般发融合于40nm单层脂质体由于膜曲率易于发融合特别相变温度更易发采用前体脂质体等重建脂质体较避免脂质体贮存发化物理变化重建脂质体三种类型:含药或含药干脂质膜;含药或含药冻干脂质混合物:含药冻干脂质体于干脂质膜或冻干脂质混合物重建所获药物包封率限特别亲水性药物包封率高悬液含较游离药物实际应价值于具适结构亲脂性药物重建产品达较满意包封率重建程所需条件例搅拌程度要求高温超声处理等实际应用甚便于亲水性药物选择含药冻干脂质体重建形式报道冰冻程若加入亲水性聚合物葡聚糖能产自由流能利于冻干脂质体水性介质重建例含胰岛素冻干脂质体用种处理其重建包封率达原70%即冰冻重建程胰岛素渗漏率约30%包裹低量药物渗漏率能更高些种技术保证脂质体制剂贮存稳定性提供效四、脂质体测定脂质体影响脂质体体内处置脂质体重要质量指标测定脂质体激光扫描电显微镜或库尔特粒度析疑电镜测定准确直接观察每脂质体并获各范围内脂质体外形精确信息要观察量脂质体本非费相反.激光扫描非简单且操作快速仅能测脂质体平均性质与类似采用库尔特粒度析仪测脂质体布二种均难描述更精细结构关于粒度测定细节参见本书第十二章五、脂质体析()磷脂质析1.含量测定直接精确测定磷脂质浓度比较困难干燥磷脂总含定量残留溶剂或其杂质磷脂广泛使用测定磷脂非直接例含磷量测定于制备脂质体数磷脂言每摩尔磷脂均含1mol磷仅别例外每摩尔磷脂含2mol磷品磷脂浓度通测定磷含量计算介绍二种磷测定(1)Bartlett磷脂机磷酸解机磷加入钼酸铵使转化磷钼酸磷钼酸用萘磺酸铵定量原蓝色蓝色强度由光光度测定与标准品(磷酸二氢钾)照即计算含磷量该灵敏度较高且重现性若品含少量机磷则干扰测定(2)Stewart脂质体混悬于磷酸盐缓冲液宜采用Stewart该利用磷脂机溶剂与亚铁硫氰酸铵形色复合物受机磷存影响进行测定计算使用与磷脂结构关转换吸收值换算磷脂毫克数该随磷脂基同异利用磷脂标准液绘制标准曲线计算该适于测定含未知磷脂混合物特别须指该能用于甘油磷脂测定若脂质体含卵磷脂甘油磷脂则用该前者定量再通Bartlett测定总磷脂计算甘油磷脂量2.磷脂质薄层层析薄层层析检查磷脂质纯度主要手段与所层析磷脂质薄层层析利用磷脂液态机相亲水性固定相同亲性液相固定相展同磷脂具同保留间根据亲水性强弱改变展剂组改变磷脂两相配系数用固定相硅胶展剂则用含氯仿溶剂①氯仿:甲醇:水:(65:25:4 V/V);②氯仿:甲醇:水:氨水(65:35:: V/V);③氯仿:丙酮:甲醇:醋酸:水(6:8:2:2:1 V/V);④乙酸乙酯:环烷(1:1 V/V)等用显色剂碘用50%硫酸 - 甲醇液或重铬酸钾液显色(三)磷脂氧化程度1.磷脂氧化磷脂脂肪酸氧化主要由于游离基作用电磁波辐射或者微量游离金属离催化脂肪酸碳链首先脱氢原形游离基进与空气氧发连锁反应含双键碳链更易受影响聚合饱磷脂特别容易氧化降解含单或饱脂肪酸脂质混合物磷脂氧化三阶段进行:①单双键偶合;②氧化物形;③形乙醛及链断裂值注意氧情况仍发游离基反应导致双重或三重偶合形产氧化物另外降解步程要消耗偶合双键终降解产物增加同笫步降解产物减少故难用种试验评估磷脂氧化程度甚至即使应用几同试验仍仅能致估计氧化程相速率2.氧化指数测定氧化指数用检测游离基偶合指标氧化偶合磷脂230nm左右具紫外吸收峰别于未氧化磷脂典型紫外吸收图谱图20-12内提作制备脂质体膜材卵磷脂其氧化指数应控制测定磷脂溶于水乙醇配定浓度澄明溶液别测定波233nm及215nm吸收值按式计算:氧化指数 = A233nm/A215nm3.氧化物测定卵磷脂氧化产丙二醛及溶血磷脂等丙二醛(MDA)酸性条件与硫巴比妥酸(TBA)反应种红色染料(TBA-Pigment)该化合物波535nm处特异吸收吸收值即反映磷脂氧化程度丙二醛量与溶血间关系进行研究实验证明每毫升含卵磷脂理盐水丙二醛含量超μg37℃放置1~2h即产溶血除述估计磷脂氧化程度外根据聚合饱脂肪酸链氧化阶段发断裂或缩短用气 - 液色谱解些酰基链变化(四)胆固醇析与磷脂质类似胆固醇纯度及其氧化产物用气 - 液色谱进行检测另外由于胆固醇论游离型酯化型都能与含高氯酸铁乙酸乙酯硫酸试剂反应铁复合物波610nm处紫外吸收采用标准胆固醇溶液照计算胆固醇量六、脂质体灭菌许研究论文都认脂质体宜用加热灭菌办且各类辐射及各种化灭菌剂敏所能使用滤灭菌或采用菌操作进行制备影响脂质体广泛应用于临床重要原近内采用100℃ 30min湿热灭菌获功灭菌前脂质体形态及均明显变化渗漏率约5%另采用辐射灭菌即用60钴发γ射线三磷酸腺苷脂质体甲氨蝶呤脂质体作辐射灭菌照射剂量15~20kGy菌试验结均由试验前阳性转阴性脂质体粒径灭菌前显著变化灭菌所致渗漏率较灭菌实用性能与混悬介质种类、磷脂组及纯度等关采用121℃加热20min灭菌处理几种脂质体发现理盐水脂质体发凝聚等渗糖溶液羟基化合物溶液发凝聚加热灭菌具较高氧化物值含蛋卵磷脂散液稍变黄改用具低氧化物值蛋卵磷脂、氢化蛋卵磷脂或DPPC则变化性pH充入氮气阻止颜色变化加入α-育酚效经μm膜滤由蛋卵磷脂组脂质体变变化介质类型明显影响加热灭菌期间包裹羧基荧光素阴离负电荷脂质体(PC/chol/PG)发渗漏使用电荷脂质体(PC/chol/十八胺)仅加热灭菌期间发渗漏且贮存间渗漏感觉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意义的还是自己找下资料吧

脂类代谢与人体健康 脂类物质包括脂肪和类脂二类物质,脂肪又称甘油三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类脂包括胆固醇及其酯、磷脂及糖脂等。脂类物质是细胞质和细胞膜的重要组分;脂类代谢与糖代谢和某些氨基酸的代谢密切相关;脂肪是机体的良好能源,脂肪的潜能比等量的蛋白质或糖高1倍以上、通过氧化可为机体提供丰富的热能;固醇类物质是某些激素和维生素D及胆酸的前体。脂类代谢与人类的某些疾病(如酮血症、酮尿症、脂肪肝、高血脂症、肥胖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有密切关系,因此,脂类代谢对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1.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食物中的脂肪在口腔和胃中不被消化,因唾液中没有水解脂肪的酶,胃液中虽含有少量脂肪酶,但胃液中的pH为1~2,不适于脂肪酶作用。脂肪的消化作用主要是在小肠中进行,由于肠蠕动和胆汁酸盐的乳化作用,脂肪分散成细小的微团,增加了与脂肪酶的接触面,通过消化作用,脂肪转变为甘油一酯、甘油二酯、脂肪酸和甘油等,它们与胆固醇、磷脂及胆汁酸盐形成混合微团。这种混合微团在与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的肠粘膜上皮细胞接触时,甘油一酯、甘油二酯和脂肪酸即被吸收,这是一种依靠浓度梯度的简单扩散作用。吸收后,短链的脂肪酸由血液经门静脉入肝;长链的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在肠粘膜细胞的内质网上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再与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及载脂蛋白构成了乳糜微粒,通过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 2.类脂的消化与吸收 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部位主要是空肠和回肠,游离胆固醇可直接被吸收;胆固醇酯则经胆汁酸盐乳化后,再经胆固醇酯酶水解生成游离胆固醇后才被吸收,吸收进入肠粘膜细胞的胆固醇再酯化成胆固醇酯,胆固醇酯中的大部分掺入乳糜微粒,少量参与组成极低密度脂蛋白,经淋巴进入血液循环。食物中的磷脂在磷脂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脂肪酸、甘油、磷酸、胆碱或胆胺,被肠粘膜吸收后,在肠壁重新合成完整的磷脂分子,参与组成乳糜微粒而进入血液循环。 二、脂肪的代谢 1.脂肪酸的合成 体内的脂肪酸的来源有二:一是机体自身合成,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脂肪组织中,需要时从脂肪组织中动员。饱和脂肪酸主要靠机体自身合成;另一来源系食物脂肪供给,特别是某些不饱和脂肪酸,动物机体自身不能合成,需从植物油摄取。它们是动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素,故称必需脂肪酸。它们又是前列腺素、血栓素及白三烯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前列腺素可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并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而血栓素作用与此相反,有促凝血作用。白三烯能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与过敏反应有关。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是在胞液中多酶复合体系催化下进行的,原料主要来自糖酵解产生的乙酸辅酶A和还原型辅酶Ⅱ,最后合成软脂酸。软脂酸在内质网和线粒体分别与丙二酰单酰辅酶A和乙酸辅酶A作用,均可以使碳链的羧基端延长到18~26℃。机体还可利用软脂酸、硬脂酸等原料,在去饱和酶的催化下,合成不饱和脂肪酸,但不能合成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必需脂肪酸。 2.脂肪的合成 脂肪在体内的合成有两条途径,一种是利用食物中脂肪转化成人体的脂肪,另一种是将糖转变为脂肪,这是体内脂肪的主要来源,是体内储存能源的过程。糖代谢生成的磷酸二羟丙酮在脂肪和肌肉中转变为 磷酸甘油,与机体自身合成或食物供给的两分子脂肪酸活化生成的脂酰辅酶A作用生成磷脂酸,然后脱去磷酸生成甘油二酯,再与另一分子脂酰辅酶A作用,生成甘油三酯。 3.脂肪的分解 脂肪组织中储存的甘油三酯,经激素敏感脂肪酶的催化,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利用,甘油经磷酸化后,转变为磷酸二羟丙酮,循糖酵解途径进行代谢。胞液中的脂肪酸首先活化成脂酰辅酶A,然后由肉毒碱携带通过线粒体内膜进入基质中进行 氧化,产生的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酶循环彻底氧化,这是体内能量的重要来源。 4.酮体的产生和利用 脂肪酸在肝中分解氧化时产生特有的中间代谢产物——酮体,酮体包括乙酰乙酸、 羟丁酸和丙酮,由乙酰辅酶A在肝脏合成。肝脏自身不能利用酮体,酮体经血液运送到其它组织,为肝外组织提供能源。在正常情况下,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处于平衡状态。 三、类脂的代谢 1.胆固醇的代谢 体内胆固醇主要在肝细胞内合成,胆固醇在体内不能彻底氧化分解,但可以转变成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及雌激素均以胆固醇为原料在相应的内分泌腺细胞中合成。胆固醇在肝中转变为胆汁酸盐,并随胆汁排入消化道参与脂类的消化和吸收。皮肤中的7-脱氧胆固醇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可转变为维生素 ,后者在肝及肾羟化转变为1,25- 的活性形式,参与钙、磷代谢。 2.磷脂的代谢 含磷酸的脂类称为磷脂,由甘油构成的磷脂统称为甘油磷脂,它包括卵磷脂和脑磷脂,是构成生物膜脂双层结构的基本骨架,含量恒定为固定脂。卵磷脂是合成血浆脂蛋白的重要组分。由鞘氨醇构成的磷脂称为鞘磷脂,是生物膜的重要组分,参与细胞识别及信息传递。磷脂酸是合成磷脂的前体,在磷酸酶作用下生成甘油二酯,然后与CDP-胆碱或CDP-胆胺反应生成卵磷脂和脑磷脂。鞘氨醇由软脂酸辅酶A和丝氨酸反应形成。鞘氨醇经长链脂酰辅酶A酰化而形成N-酸基鞘氨醇,即神经酰胺,又进一步和CDP-胆碱作用而形成鞘磷脂。 四、血浆脂蛋白代谢 1.血脂的组成及含量 血浆中所含的脂类统称血脂,它的组成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的脂肪酸等。血脂的来源有二:一为外源性,从食物摄取的脂类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二是内源性,由肝、脂肪细胞以及其它组织合成后释放入血液。血脂受膳食、年龄、性别、职业以及代谢等的影响,波动范围较大。正常人空腹12~24 h血脂的组成及含量见表1。 表1 正常成人空腹时血浆中脂类的组成和含量脂类物质 nmol/L mg/dl 脂类总量 4~7(g/L) 400~700甘油三酯 ~ 10~160胆固醇总量 ~ 150~250磷 脂 ~ 150~250游离脂肪酸 ~ 8~25血浆中脂类的正常值范围因测定方法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别。另外,血脂含量与全身脂类相比,只占极小部分,但所有脂类均通过血液转运至各组织。因此,血脂的含量可以反映全身脂类的代谢概况。 血脂的来源与去路如下:2.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功能 正常人血浆含脂类虽多,却仍清彻透明,说明血脂在血浆中不是以自由状态存在,而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以血浆脂蛋白的形式运输。载脂蛋白主要有apoA、apoB、apoC、apoD和apoE等五类,还有若干亚型。血浆脂蛋白的结构为球状颗粒,表面为极性分子和亲水基团,核心为非极性分子和疏水基团。各种血浆脂蛋白因所含脂类及蛋白质量不同,其密度、颗粒大小、表面电荷、电泳行为及免疫性均有不同,一般用超速离心法和电泳法将它们分为四类,彼此对应,即:HDL高密度脂蛋白( 脂蛋白)、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前 脂蛋白)、LDL低密度脂蛋白( 脂蛋白)和CM乳糜微粒。CM是在空肠粘膜细胞内合成,转运外源性脂肪;VLDL是在肝细胞内合成,转运内源性脂肪;LDL是在血浆中由VLDL转变而来,转运胆固醇至各组织;HDL是在肝细胞内合成,转运胆固醇和磷脂至肝脏。 五、脂类代谢紊乱引起的常见疾病 1.血浆脂蛋白的异常引起的疾病正常时,血浆脂类水平处于动态平衡,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如在空腹时血脂水平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高血脂症。因血脂是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所以血浆脂蛋白水平也升高,称为高脂蛋白血症。根据国际暂行的高脂蛋白血症分型标准,将高脂蛋白血症分为6型,各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脂蛋白及脂类含量变化见表2。 表2 各型高脂蛋白血浆脂蛋白及脂类含量变化类型 血浆脂蛋白变化 血脂含量变化 发生率 Ⅰ 高乳糜微粒血症 甘油三酯升高 罕见 (乳糜微粒升高) 胆固醇升高 Ⅱa 高 脂蛋白血症 甘油三酯正常 常见 (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胆固醇升高 Ⅱb 高 脂蛋白血症 甘油三酯升高 常见 高前 脂蛋白血症 胆固醇升高 (低密度脂蛋白及极 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Ⅲ 高 脂蛋白血症 甘油三酯升高 较少 高前 脂蛋白血症 胆固醇升高 (出现“宽 ”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Ⅳ 高前 脂蛋白血症 甘油三酯升高 常见 (极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胆固醇升高 Ⅴ 高乳糜微粒血症 甘油三酯升高 高前 脂蛋白血症 胆固醇升高 不常见按发病原因又可分为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是由于遗传因素缺陷所造成的脂蛋白的代谢紊乱,常见的是Ⅱa和Ⅳ型;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是由于肝、肾病变或糖尿病引起的脂蛋白代谢紊乱。 高脂蛋白血症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载脂蛋白、脂蛋白受体或脂蛋白代谢的关键酶缺陷所引起的脂质代谢紊乱。包括脂类产生过多、降解和转运发生障碍,或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如脂蛋白脂酶活力下降、食入胆固醇过多、肝内合成胆固醇过多、胆碱缺乏、胆汁酸盐合成受阻及体内脂肪动员加强等均可引起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血浆胆固醇增多,沉积在大、中动脉内膜上所致。其发病过程与血浆脂蛋白代谢密切相关。现已证明,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增多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高密度脂蛋白则能防止病变的发生。这是因为高密度脂蛋白能与低密度脂蛋白争夺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受体,抑制细胞摄取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从而防止了血管内皮细胞中低密度脂蛋白的蓄积。所以在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时,可以考虑应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及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药物。肥胖人与糖尿病患者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低,故易发生冠心病。 2.酮血症、酮尿症及酸中毒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酮体含量很少,通常小于1mg/100mL。尿中酮体含量很少,不能用一般方法测出。但在患糖尿病时,糖利用受阻或长期不能进食,机体所需能量不能从糖的氧化取得,于是脂肪被大量动员,肝内脂肪酸大量氧化。肝内生成的酮体超过了肝外组织所能利用的限度,血中酮体即堆积起来,临床上称为“酮血症”。患者随尿排出大量酮体,即“酮尿症”。酮体中的乙酰乙酸和 羟丁酸是酸性物质,体内积存过多,便会影响血液酸碱度,造成“酸中毒”。 3.脂肪肝及肝硬化 由于糖代谢紊乱,大量动员脂肪组织中的脂肪,或由于肝功能损害,或者由于脂蛋白合成重要原料卵磷脂或其组成胆碱或参加胆碱含成的甲硫氨酸及甜菜碱供应不足,肝脏脂蛋白合成发生障碍,不能及时将肝细胞脂肪运出,造成脂肪在肝细胞中堆积,占据很大空间,影响了肝细胞的机能,肝脏脂肪的含量超过10%,就形成了“脂肪肝”。脂肪的大量堆积,甚至使许多肝细胞破坏,结缔组织增生,造成“肝硬化”。 4.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 虽然胆固醇是高等真核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在细胞生长发育中是必需的,但是血清中胆固醇水平增高常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增高。动脉粥样硬化斑的形成和发展与脂类特别是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胆固醇进食过量、甲状腺机能衰退,肾病综合症,胆道阻塞和糖尿病等情况常出现高胆固醇血症。 近年来发现遗传性载脂蛋白(APO)基因突变造成外源性胆固醇运输系统不健全,使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比例失常,例如APO AI,APO CIII缺陷产生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过低症,APO-E-2基因突变产生高脂蛋白血症,此情况下食物中胆固醇的含量就会影响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因此病人应采用控制膳食中胆固醇治疗。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个原因是低密度脂蛋白的受体基因的遗传性缺损,低密度脂蛋白不能将胆固醇送入细胞内降解,因此内源性胆固醇降解受到障碍,致使血浆中胆固醇增高。 5.肥胖症 肥胖症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疾病,轻度肥胖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而肥胖症则会出现疲乏、心悸、气短和耐力差,且容易发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除少数由于内分泌失调等原因造成的肥胖症外,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营养失调所造成。由于摄入食物的热量大于人体活动需要量,体内脂肪沉积过多、体重超过标准20%以上者称为肥胖症。预防肥胖,要应用合理饮食,尤其是控制糖和脂肪的摄入量,加上积极而又适量的运动是最有效的减肥处方。 脂肪是人体内的主要储能物质,机体所需能量的50%以上由脂肪氧化供给;脂肪还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因此,脂肪是人体的重要营养素之一;包括胆固醇、胆固醇酯和磷脂等在内的类脂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物质,它与膜上许多酶蛋白结合而发挥膜的功能,胆固醇还是机体内合成胆汁酸、维生素 和类固醇的重要物质。脂类代谢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受到神经体液的调节,如肾上腺素、生长激素、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素、糖皮质类固醇、甲状腺素和甲状腺刺激素促进脂肪组织释放脂肪酸,而胰岛素和前列腺素的作用则相反。适量的含脂类食物的摄入和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脂类代谢保持正常,一旦某种因素发生变化引起脂类代谢反常时,便导致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一、脂质体的分离 适当化学结构的亲脂性药物是镶嵌在双层膜内而被包裹在脂质体中,其包封率取决于所用脂质的浓度。在这种情况下,包封率可达到90%,就不一定要除去未包裹药物。但是对水溶性药物而言,被包裹的药物仅是总量中的一部分,就必须从脂质体悬液中除去未包裹药物。由于脂质体比被包裹的药物分子要大得多,因此可利用它们的不同大小来分离除去未包裹的药物,这些方法有凝胶过滤柱层析法,渗析法等;若被包裹的物质是蛋白质或DNA,或者未被包裹的药物可能形成较大的聚结物,则可利用它们与脂质体浮力、密度的不同而采用诸如离心等方法进行分离。 (一)柱层析法 凝胶渗透层析技术广泛用于从脂质体悬液中分离除去未包裹药物,也可用于对悬液中的脂质体大小分组,这一技术在实验室中很有效且快速。在大规模生产上,虽然也可用凝胶过滤来纯化,但技术较困难且价格昂贵。另外,脂质体被洗脱介质稀释后可能需要增加浓缩步骤。 柱层析填料常用葡聚糖如Sephadex G-50,其步骤与常规方法一致。但必须指出:①在葡聚糖表面存在着能与脂质体膜结合并相互作用的微小部位。虽然这种作用并不影响脂质体在凝胶柱上的流动特征,但仍可导致少量脂质的损失,使膜的不稳定性增加,从而导致膜渗透性的改变及包裹物质的渗漏。这种现象在脂质浓度较低的情况下特别应予注意,一般可通过加大脂质体样品上柱量或用空脂质体预先将柱子饱和来解决。通常使用20mg脂质制成的小单层脂质体可饱和10g凝胶;②若凝胶颗粒太细,较大的脂质体可能被滞留在凝胶柱上,因此对多层脂质体宜选用中粗级的凝胶(粒径大小为50~150µm),而对小单层脂质体则可用任何级别的凝胶。 (二)渗析法 此法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常用的除去未包裹药物的方法(大分子化合物除外)。它不需要复杂的技术,也无须昂贵的仪器,且能够扩大生产。通过不断改换渗析介质可除去所有的游离药物。但是此法很费时,一般在室温条件下,要除去95%以上的游离药物至少需要更换三次渗析介质,时间在10~24h以上。此外,渗析介质的渗透强度应与脂质体悬液一致,否则在渗析中就会改变脂质体悬液的体积,且可能引起包裹物质的渗漏。 (三)离心法 在不同的离心力下离心是分离除去不同种类脂质体中游离药物的有效方法。为了完全除去游离药物,常常需重复悬浮和多次离心。使脂质体下沉所需的离心力取决于脂质体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还取决于混悬液的絮凝状态。如果脂质体小且分布窄,就需要高速离心及冰冻条件。低速(2000~4000r/min)离心只能使大脂质体沉降。 显然,对于大量脂质体利用高速冰冻离心是极其耗能和昂贵的,因此此法不适于分离小脂质体。对于比较大的脂质体,低速离心可缩短操作时间并且可同时将较稀的脂质体悬液浓缩到所需浓度。为了避免脂质体遭到破坏,必须注意保证重复混悬介质的渗透压与脂质体悬液的渗透压相一致。 二、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一)百分包封率的测定 显然,在考查包裹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行为之前必须测定该物质在脂质体中的量,采用上述方法分离除去未包入脂质体中的游离物质,就可利用下式计算出百分包封率(Encapsulation percentage。EN%) EN%=(1一Cf/Ct)×100% 式中,Cf为游离药物的量;Ct为脂质体悬液中药物的总量。 这里再介绍两种快速、用量少且适应性广的分离游离物质并测定EN%的方法。 1.微型柱离心法(minicolumn centrifugation method) 取一塑料注射针筒,填上过滤膜作衬片,装入用生理盐水溶胀的Sephadex G-50,再将针筒置一离心管中低速离心(2000r/min,3min)除去多余的生理盐水,此时,凝胶柱变干并可能与针筒内壁分离,精确定量加入脂质体样品,注意勿滴入柱床边缘,离心(2000r/min,3min)使脂质体进入离心管中,待测。再在凝胶柱上加入少量生理盐水,依上法离心,此次离心液中可能不再有脂质体或仍含有少量,这主要取决于脂质体的大小及组成,但游离药物在此过程中因葡聚糖吸附而不会被离出,然后可在凝胶柱上再加生理盐水,离心使柱干,此时游离药物被洗脱进入离心液中,反复几次,直至全部游离药物均从柱子上离心洗脱下来,分别测定包封药物及游离药物浓度,就可计算出EN%(图20—10)。微型柱离心法的优点是脂质体悬液几乎没有被稀释,对于实验室小规模的试验,可较好地用来分离除去未包裹药物和快速地测定包封率。 2.鱼精蛋白凝聚法(protamine aggregation) 此法可用于任何组成的脂质体,如中性或带负电荷的脂质体(图20-11)。方法如下:取脂质体悬液于10ml锥形离心管中,加入鱼精蛋白溶液(10mg/ml),搅匀,静置3min,再加3ml生理盐水,在室温条件下离心,吸取2ml上清液,测定游离药物的浓度。将剩余上清液弃去,沉淀物以 10% Triton X-100重新混悬,使脂质体膜材溶解,再补充生理盐水至总体积为,测定包封药物的浓度,就可方便地算出EN%。 (二)包裹容积的测定 包裹容积(entrapped volume)是指制成的脂质体相对于每毫克磷脂所占的内水相的体积,一般以微升(µl)表示。包裹容积的计算可通过测定包裹在脂质体内药物的总量来推测。假设在脂质体内水性介质中药物的浓度与开始制备时所用的药物浓度一样,经分离除去未包裹药物后没有物质从脂质体中渗漏出来,则很容易计算。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这样的假设往往不能成立。例如用二次乳化法制备脂质体时,在干燥除去有机溶剂时内水相可能也会失去;另外由于内外渗透压的差异,水分子可以进入或逸出脂质体,因此测定内部容积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测定水的量。例如利用具有光谱性的液体代替内相介质,利用核磁共振法(NMR)测定,然后测出水的量。将脂质体在高速离心(200000g,6h)下沉降成为紧密的沉淀,小心除尽上清液,将沉淀物以D20(deuterium oxide)重新混悬,由于膜对于水的渗透性使整个体系中H20和D20很快达到平衡,取出少量用于磷脂量测定,剩余部分可作水的NMR扫描,峰高与D20中含水浓度成正比,与标准溶液对照即可求得水的量,从而计算出脂质体的包裹容积。 三、脂质体的稳定性 脂质体在放置过程中可能发生多种不同的变化。如磷脂质会氧化和水解,生成短链的磷脂,并在膜中形成具溶解性的衍生物;另外脂质体还可发生凝聚、融合等物理变化,从而导致包裹物质的渗漏。因此脂质体制剂若要发展为产品应市,必须在贮藏期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体内到达靶组织之前或发挥其缓释作用之前亦须保持一定的大小及完整性。已证明脂质体在血液中比较稳定,但随磷脂的化学性质、胆固醇的比例和脂质体的大小、双分子层的数目等的不同,脂质体在体内的稳定性也会有所不同。但若在贮存过程中,药物从脂质体迅速渗漏,则必将限制脂质体的应用价值。 (一)化学稳定性 脂质体组分磷脂的氧化降解应在制备时即加以防止,可采用一些措施尽可能地降低氧化程度,例如,使用新鲜提纯的磷脂和新鲜蒸馏的溶剂,尽量避免高温,并在充氮和无氧的条件下完成制备过程,最后将脂质体贮存于惰性环境等。 在膜材组成中加入抗氧剂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抗氧剂是α-生育酚,为一种无毒的食用脂质。据认为蛋卵磷脂的氧化分解可因α-生育酚的加入大大减缓。另一可选择的降低氧化程度的方法是使用饱和磷脂代替不饱和磷脂,在天然来源的磷脂中,其不饱和度随植物、蛋黄、哺乳动物依次增加,对于蛋黄磷脂,不饱和度取决于动物的饲料及所用的提纯方法。 但是,无论是不饱和还是饱和磷脂,在脂质体的水性悬液中,都可能水解而形成溶血磷脂和脂肪酸,溶血磷脂进一步水解而形成甘油磷脂和脂肪酸,甘油和磷酸之间的酯键很难水解,所以不产生游离的磷酸和甘油。精制天然豆磷脂在脂质体水性悬液中的水解动力学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豆磷脂的水解主要受H+和OH+的催化作用,在左右水解速率最小。体系中加入缓冲离子如醋酸、枸橼酸和缓血酸铵也可轻度增加豆磷脂的水解。 (二)物理稳定性 脂质体中包裹药物的渗漏和凝聚、融合成大的团块等物理稳定性问题是脂质体研究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一些研究表明,小单层脂质体在贮存中体积增大,药物渗漏与脂质成分及包裹药物的性质有关。由中性磷脂制备的脂质体的凝聚主要是由于范德华力相互作用所致,可在膜材中加入少量负电荷磷脂(如10%PA或PG)来克服。在膜材中加入微量的1,3-二乙酰-2-磷脂酰胆碱也可以阻止较小脂质体的融合。 较大的脂质体在制备方法适当的条件下一般不发生融合,而小于40nm的小单层脂质体由于膜的曲率大,易于发生融合,特别在相变温度时更易发生。 采用前体脂质体等重建脂质体的方法可以较好地避免脂质体在贮存中发生的化学和物理变化。重建脂质体有以下三种类型:含药或不含药的干脂质膜;含药或不含药的冻干脂质混合物:含药冻干脂质体。对于干脂质膜或冻干脂质混合物,重建时所获得的药物包封率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亲水性药物的包封率常常不高,悬液中含有较多的游离药物,实际应成价值不大。对于具有适当结构的亲脂性药物,重建产品可达到较满意的包封率,但在重建过程中所需的条件,例如搅拌程度和方法,要求在高出常温下超声处理等,实际应用不甚方便。 对于亲水性药物,可选择含药冻干脂质体这一重建形式,有报道在冰冻过程中若加入亲水性聚合物,如葡聚糖能产生自由流动能,利于冻干脂质体在水性介质中重建。例如当含有胰岛素的冻干脂质体用这种方法处理时,其重建后的包封率可达原来的70%,即在冰冻和重建过程中胰岛素的渗漏率大约为30%。如果包裹的是低分子量药物,渗漏率可能更高些。但是,这种技术为保证脂质体制剂在贮存中的稳定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四、脂质体大小的测定 脂质体的大小将影响脂质体在体内的处置,也是脂质体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测定脂质体大小的方法有激光扫描法,电子显微镜法或库尔特粒度分析法。无疑,电镜测定法最为准确。因为人们可以直接观察每一个脂质体,并获得各个大小范围内脂质体外形的精确信息。但是要观察大量脂质体样本非常费时。相反.激光扫描法非常简单且操作快速,但仅能测出脂质体的平均性质。与之类似,采用库尔特粒度分析仪也可测出脂质体的大小分布,但后二种方法均难以描述更精细的结构。关于粒度测定的细节可参见本书第十二章。 五、脂质体的成分分析 (一)磷脂质的分析 1.含量测定 直接精确测定磷脂质浓度比较困难,因为干燥磷脂中总含有一定量的残留溶剂或其它杂质磷脂,因此最广泛使用的测定磷脂的方法是非直接法,例如含磷量的测定。对于制备脂质体的大多数磷脂而言,每摩尔磷脂均含1mol磷,仅有个别例外,如每摩尔心磷脂含有2mol磷。因此样品中磷脂的浓度可通过测定磷含量来计算。这里介绍二种磷测定法。 (1)Bartlett法 将磷脂的有机磷酸解成无机磷后,加入钼酸铵使之转化成磷钼酸,磷钼酸可用萘磺酸铵定量还原为蓝色,蓝色的强度由分光光度法测定,与标准品(如磷酸二氢钾)对照即可计算出含磷量。该法灵敏度较高且重现性好,但若样品中含有少量无机磷则会干扰测定。 (2)Stewart法 当脂质体混悬于磷酸盐缓冲液中,此时宜采用Stewart法。该法是利用磷脂在有机溶剂中与亚铁硫氰酸铵形成有色复合物,而不受无机磷存在的影响进行测定。在计算时,使用一与磷脂结构有关的转换因子将吸收值换算成磷脂毫克数,该因子随磷脂头基不同而异。也可利用磷脂标准液绘制标准曲线来计算。因此该法不适于测定含有未知磷脂的混合物。特别须指出的是,该法不能用于甘油磷脂的测定,若脂质体中含有卵磷脂和甘油磷脂,则可用该法对前者定量,再通过Bartlett法测定总的磷脂,就可计算出甘油磷脂的量。 2.磷脂质的薄层层析 薄层层析是检查磷脂质纯度的主要手段。与所有的层析法一样,磷脂质的薄层层析也是利用磷脂在液态有机相中对亲水性固定相有不同的亲和性,当液相在固定相展开时,不同的磷脂具有不同的保留时间,可根据亲水性的强弱改变展开剂的组成,从而改变磷脂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最常用的固定相是硅胶,展开剂则常用含有氯仿的溶剂。如①氯仿:甲醇:水:(65:25:4 V/V);②氯仿:甲醇:水:氨水(65:35:: V/V);③氯仿:丙酮:甲醇:醋酸:水(6:8:2:2:1 V/V);④乙酸乙酯:环己烷(1:1 V/V)等。最常用的显色剂为碘,也可用50%的硫酸 - 甲醇液或重铬酸钾液显色。 (三)磷脂氧化程度 1.磷脂的氧化 磷脂脂肪酸的氧化主要是由于游离基的作用。在电磁波辐射或者微量游离金属离子的催化下。脂肪酸碳链上首先脱去一个氢原子形成游离基,进而与空气中的氧发生连锁反应。含有双键的碳链更易受影响,因此聚合不饱和磷脂特别容易氧化降解。在含有单个或多个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质混合物中,磷脂的氧化分成三个阶段进行:①单个双键的偶合;②过氧化物的形成;③形成乙醛及链断裂。 值得注意的是,在无氧情况下仍会发生游离基反应导致双重或三重偶合的形成,但不产生过氧化物。另外,降解的最后一步过程要消耗偶合双键,因此在最终降解产物增加的同时,笫一步的降解产物将会减少。故很难用一种试验方法评估磷脂的氧化程度,甚至即使应用几个不同试验仍仅能大致估计氧化过程相对速率大小。 2.氧化指数的测定 氧化指数是用来检测游离基偶合的指标,因为氧化偶合后的磷脂在230nm左右具有紫外吸收峰而有别于未氧化磷脂。典型的紫外吸收图谱如图20-12。国内有人提出作为制备脂质体膜材的卵磷脂,其氧化指数应控制在以下,测定方法是,将磷脂溶于无水乙醇,配成一定浓度的澄明溶液,分别测定在波长233nm及215nm吸收值。按下式计算:氧化指数 = A233nm/A215nm 3.过氧化物的测定 卵磷脂氧化产生丙二醛及溶血磷脂等。丙二醛(MDA)在酸性条件下可与硫巴比妥酸(TBA)反应,生成一种红色染料(TBA-Pigment)该化合物在波长535nm处有特异吸收,吸收值的大小即反映磷脂的氧化程度。有人对丙二醛量与溶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当每毫升含卵磷脂的生理盐水中丙二醛含量超过µg时,在37℃放置1~2h即产生溶血。 除上述方法可估计磷脂的氧化程度外,根据聚合不饱和脂肪酸链在氧化最后阶段发生断裂或缩短,也可用气 - 液色谱法了解这些酰基链的变化。 (四)胆固醇的分析 与磷脂质类似,胆固醇的纯度及其氧化产物可用气 - 液色谱法进行检测。另外,由于胆固醇不论是游离型还是酯化型都能与含高氯酸铁的乙酸乙酯和硫酸试剂反应生成铁复合物,在波长610nm处有紫外吸收,采用标准胆固醇溶液对照,就可计算出胆固醇的量。 六、脂质体的灭菌 许多研究论文都认为脂质体不宜用加热灭菌的办法,且对各类辐射及各种化学灭菌剂也敏感,所以只能使用过滤灭菌或采用无菌操作法进行制备。这也是影响脂质体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国内有人采用100℃ 30min湿热灭菌法获得成功,灭菌前后脂质体的形态及大小均无明显的变化,渗漏率约为5%。另有人采用辐射灭菌法,即用60钴发出的γ射线,对三磷酸腺苷脂质体和甲氨蝶呤脂质体作辐射灭菌,照射剂量为15~20kGy,无菌试验结果均由试验前的阳性转为阴性。脂质体粒径灭菌前后无显著变化。灭菌所致渗漏率较小。 灭菌方法的实用性可能与混悬介质种类、磷脂组成及纯度等有关。采用121℃加热20min灭菌处理几种脂质体,发现在生理盐水中脂质体发生凝聚,而在等渗糖溶液和多羟基化合物溶液中不发生凝聚。加热灭菌后,具有较高的过氧化物值的含蛋卵磷脂的分散液稍变黄,改用具低过氧化物值的蛋卵磷脂、氢化蛋卵磷脂或DPPC则无此变化。在中性pH时充入氮气也可阻止颜色变化,但加入α-生育酚无效。经µm膜过滤的由蛋卵磷脂组成的脂质体的大小变小。在这一变化中,介质的类型也有明显影响。加热灭菌期间,包裹有羧基荧光素阴离子的负电荷脂质体(PC/chol/PG)发生渗漏,而使用正电荷脂质体(PC/chol/十八胺)不仅在加热灭菌期间不发生渗漏,且可贮存很长时间不渗漏。

研究鸡卵的论文

基因本质的确定为分子遗传学发展拉开了序幕。1955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本泽(Benzer)对大肠杆菌T4噬菌体作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基因内部的精细结构,提出了基因的顺反子(Cistron)概念。 本泽把通过顺反实验而发现的遗传的功能单位称为顺反子,1个顺反子决定一条多肽链,顺反子即是基因。1个顺反子内存在着很多突变位点——突变子,突变子就是改变后可以产生突变型表型的最小单位。1个顺反子内部存在着很多重组子。重组子就是不能由重组分开的基本单位。理论上每一核苷酸对的改变,就可导致一个突变的产生,每两个核苷酸对之间都可发生交换。这样看来,一个基因有多少核苷酸对就有多少突变子,就有多少重组子,突变子就等于重组子。这个学说打破了过去关于基因是突变、重组、决定遗传性状的“三位一体”概念及基因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遗传单位的观点,从而认为基因为DNA分子上一段核苷酸顺序,负责着遗传信息传递,一个基因内部仍可划分若干个起作用的小单位,即可区分成顺反子、突变子和重组子。一个作用子通常决定一种多肽链合成,一个基因包含一个或几个作用子。突变子指基因内突变的最小单位,而重组子为最小的重组合单位,只包含一对核苷酸。所有这些均是基因概念的伟大突破。 关于基因的本质确定后,人们又把研究视线转移到基因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上。在20世纪50年代初人们已懂得基因与蛋白质间似乎存在着相应的联系,但基因中信息怎样传递到蛋白质上这一基因功能的关键课题在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才得以解决。从1961年开始,尼伦伯格(. Nirenberg)和科拉纳等人逐步搞清了基因以核苷酸三联体为一组编码氨基酸,并在1967年破译了全部64个遗传密码,这样把核酸密码和蛋白质合成联系起来。然后,沃森和克里克等人提出的“中心法则”更加明确地揭示了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1970年特明以在劳斯肉瘤病毒内发现逆转录酶这一成就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心法则”,至此,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已较清晰地展示在人们的眼前。过去人们对基因的功能理解是单一的即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1961年法国雅各布和莫诺的研究成果,又大大扩大了人们关于基因功能的视野。他们在研究大肠杆菌乳糖代谢的调节机制中发现了有些基因不起合成蛋白质模板作用,只起调节或操纵作用,提出了操纵子学说。从此根据基因功能把基因分为结构基因、调节基因和操纵基因。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根据操纵子学说,并不是所有的基因都能为肽链进行编码。于是便把能为多肽链编码的基因称为结构基因,包括编码结构蛋白和酶蛋白的基因,也包括编码阻遏蛋白或激活蛋白的调节基因。有些基因只能转录而不能翻译,如tRNA基因和rRNA基因。还有些DNA区段,其本身并不进行转录,但对其邻近的结构基因的转录起控制作用,被称为启动基因和操纵基因。启动基因、操纵基因与其控制下的一系列结构基因组成一个功能单位叫做操纵子(operon)。就其功能而言,调节基因、操纵基因和启动基因都属于调控基因。这些基因的发现,大大拓宽了人们对基因功能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断裂基因: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生物化学家查姆帮(Chamobon)和波盖特(berget)在研究鸡卵清蛋白基因的表达中发现,细胞内的结构基因并非全部由编码序列组成,而是在编码序列中间插入无编码作用的碱基序列,这类基因被称为间隔或断裂基因。这一发现于1977年被英国的查弗里斯和荷兰的弗兰威尔在研究兔β-球蛋白结构时所证实。1978年,生化学家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提出基因是一个转录单位的设想,他认为基因是一个DNA序列的嵌合体,同时包含两个区段:一个区段将被表达并存在于成熟的mRNA中,称为“外显子”;一个区段由虽然也同时被表达,但将在成熟mRNA中被删除,称为“内含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原核生物的基因序列一般是连续的,在一个基因的内部几乎不含“内含子”,而真核生物中绝大多数基因都是由不连续DNA序列组成的断裂基因。断裂基因的表达过程是:整个基因先由DNA转录成一条信息RNA前体(precursor mRNA),其中的内含序列会被一种称为“剪接体”的RNA/蛋白质复合物所切除,两端再相互连接成一条连续的核酸顺序,以形成成熟的mRNA。DNA分子断裂基因的存在为基因功能的展现赋予了更大的潜力。重叠基因: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在同一段DNA序列内是不可能存在重叠的读码结构的。但是,1977年,维纳(Weiner)在研究Q0病毒的基因结构时,首先发现了基因的重叠现象。1978年,费尔(Feir)和桑戈尔(Sangor)在研究分析φX174噬菌体的核苷酸序列时,也发现由5375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DNA所包含的10个基因中有几个基因具有不同程度的重叠,但是这些重叠的基因具有不同的读码框架。以后在噬菌体G4、MS2和SV40中都发现了重叠基因。基因的重叠性使有限的DNA序列包含了更多的遗传信息,是生物对它的遗传物质经济而合理的利用。假基因:1977年,G·Jacp在对非洲爪赡5SrRNA基因簇的研究后提出了假基因的概念,这是一种核苷酸序列同其相应的正常功能基因基本相同,但却不能合成出功能蛋白质的失活基因。假基因的发现是真核生物应用重组DNA技术和序列分析的结果。现已在大多数真核生物中发现了假基因,如Hb的假基因、干扰素、组蛋白、α球蛋白和β球蛋白、肌动蛋白及人的rRNA和tRNA基因均含有假基因。由于假基因不工作或无效工作,故有人认为假基因,相当人的痕迹器官,或作为后补基因。移动基因:1950年,美国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卡在玉米染色体组中首先发现移动基因。她发现玉米染色体上有一种称为Ds的控制基因会改变位置,同时引起染色体断裂,使其离开或插入部位邻近的基因失活或恢复恬性,从而导致玉米籽粒性状改变。这一研究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20世纪60年代未,英国生物化学家夏皮罗和前西德生物化学家西特尔分别在细菌中发现一类称为插入顺序的可移动位置的遗传因子,20世纪70年代早期又发现细菌质粒的某些抗药性可移动的基因,到20世纪80年代已发现这类基因至少有20种。20世纪90年代之前,科学家终于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林托卡的观点,移动基因不仅能在个体的染色体组内移动,并能在个体间甚至种间移动。现已了解到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移动基因。基因移动性的发现不仅打破了遗传的DNA恒定论,而且对于认识肿瘤基因的形成和表达,以及生物演化中信息量的扩大等研究工作也将提供新的启示和线索。

鸡蛋各结构功能如下:

卵壳是由母体输卵管内壁分泌形成的,坚硬而且具有小孔,因此对卵内的胚胎具有保护作用,同时也可以保证胚胎发育是可以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卵壳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防止营养物质的流失。

卵黄含丰富营养,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

胚盘内有细胞核,是雏鸡开始发育的地方 。

卵白对胚有营养和保护的作用,提供水分 。

气室提供氧气 。

系带固定卵黄。

卵壳膜将卵黄卵白和卵壳分开,有隔离细菌和隔离外界气体的作用。

扩展资料:

输卵管必分为5部分:伞部、蛋白分泌部(壶腹部)、峡部、子宫、阴道。家鸡要生成一个完整的蛋大约需要24小时。伞部呈漏斗状,边缘薄形成皱褶。鸡卵细胞在此停留15-18分钟并完成受精作用。

蛋白分泌部管壁厚,粘膜形成纵褶,有腺体分泌浓蛋白包在卵黄外边,卵旋转下行在两端形成由浓蛋白扭成的系带(卵带)。鸡卵细胞在此停留3小时。峡部管腔较窄,腺细胞分泌物就形成内外壳膜。鸡卵在此停留75分钟。子宫为输卵管膨大部分,粘膜形成深褶,肌肉层发达。

卵细胞在此吸收水分形成稀蛋白,壳腺分泌含钙化合物形成卵壳。产蛋前4-5h子宫壁色素细胞分泌色素涂于壳表面,形成各种色斑。鸡蛋在此停留18-20h。阴道为输卵管末端,开口泄殖腔左侧。鸡蛋离开子宫后进入泄殖腔,泄殖腔壁肌肉的强有力地收缩可以使其排出体外。

至此,鸡蛋总是以较细的一端在前移动,但是在其产出之前半小时,它会急速翻转,所以在产蛋时,鸡蛋是粗端先产出来的。

完整的蛋壳呈鸡蛋圆型,一头大、一头小,约占全蛋体积的11%~。蛋壳又可分为壳上膜、壳下皮、气室。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lcium carbonate),约占整个蛋壳质量的91%~95%,其含钙的成分与珍珠、牡蛎、牛骨、小鱼乾相同,是钙质的良好来源。

壳上膜:即在蛋壳外面,一层不透明、无结构的膜;作用是防止蛋的水分蒸发。

壳下皮:在蛋壳里面的薄膜,共二层;空气能自由通过此膜。

气室:二层壳下皮之间的空隙;若蛋内气体遗失,气室会不断地增大。

蛋壳在醋或一些酸性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蛋壳会消失,就变成无壳鸡蛋,只剩下一层薄膜。

参考资料:鸡蛋(鸡卵)_百度百科

浅谈鸡蛋中的物理学 鸡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之一。鸡蛋,又名鸡卵、鸡子,是母鸡所产的卵,其外有一层硬壳,内则有气室、卵白及卵黄部分,它富含各类营养,是人类常食用的食品之一。若鸡蛋有受精,约经过21天会孵出小鸡。那么,在鸡蛋中又有哪些关于物理方面的知识呢? 首先从鸡蛋的形状开始分析。您是否想过,鸡蛋为什么是椭圆的,而不是圆的呢?椭圆形可以防止鸡蛋被压坏。从前有个人吹他自己力大无穷,有人就拿了一个鸡蛋给那个人,请他用一只手将鸡蛋握碎,那个人把鸡蛋握在手心里,可是,尽管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将鸡蛋握碎。鸡蛋之所以握不碎是因为它的形状是椭圆的,当我们把鸡蛋握在手心的时候,它的表面所受的压力都是相等的;这个压力不够使鸡蛋壳破裂,所以蛋壳不碎。而母鸡体内的气体和水构成了压力和当鸡蛋排出泄殖口的时候都给鸡蛋施加了压力,为了防止鸡蛋被压力所压碎,鸡蛋只能是椭圆的。见过小孩子吹肥皂泡吧?当肥皂泡还没有完全离开吹泡管的时候是椭圆形的,那是因为肥皂泡要承受空气中的压力,和鸡蛋是椭圆的道理是一样的。其实,鸡蛋是椭圆形而不是圆形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椭圆形可以减少鸡蛋钙的使用量。在这里笔者就不做说明了。 鸡蛋中的物理学只是是非常多的,比如,鸡蛋中的蛋黄在蛋清中是处于什么状态呢?显然是处于悬浮状态。这就牵扯到浮力的知识了。浮力指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上下表面所受的压力差。公元前245年,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浮力的定义式为F向上-F向下,计算公式可以写为ρ液gV排。也就是说,在鸡蛋中,蛋黄之所以能够处于悬浮状态是因为蛋黄所受到的浮力等于蛋黄的重力,这时蛋黄处于平衡状态。 鸡蛋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比如在我们不将鸡蛋打开的情况下如何辨别两个鸡蛋生熟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知道,要想辨别两个物体的不同就先要搞清楚它们的区别,同样在这里,两个生熟鸡蛋的最大的不同时什么呢?显然,一个鸡蛋里面是固体,一个鸡蛋里面是糊状体,具有流动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就利用这个特点来区分它们。现区分步骤如下:首先,将这两个鸡蛋都放在水平面上转动。其次,就是用手快速的按住这两个鸡蛋并迅速放开。观察现象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我们将它们快速按住又松开,一个鸡蛋会继续转动,一个鸡蛋会立马停止转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继续转动的鸡蛋是生鸡蛋,立马停止的鸡蛋是熟鸡蛋。当我么转动时,生鸡蛋中的蛋清也会跟着转动,同样熟鸡蛋中的固体“蛋清”和蛋黄也会跟着转动,但我们将这两个鸡蛋按住时,熟鸡蛋中的固体“蛋清”和蛋黄也会立马停止,而在生鸡蛋中,蛋壳会立马停止转动,但是鸡蛋中具有流动性的蛋清和蛋黄还会继续在鸡蛋内部转动,所以,当我们快速的放开时,熟鸡蛋不会再转动,而生鸡蛋会因为蛋清和蛋黄的转动而带动的转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辨别生熟鸡蛋了。 还有一个就是,笔者在读高中时遇到的一个题。题目是,左右手上分别拿有一个生鸡蛋,当用右手的鸡蛋去碰左手的鸡蛋(左手的鸡蛋不动)时,哪一个手上的鸡蛋会更容易破呢?答案显然是,左手的鸡蛋更容易破。因为当右手中的鸡蛋运动着去碰左手的鸡蛋时,右手中的鸡蛋的蛋清也会跟着动,当遇到静止的左手的鸡蛋时,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我们知道它们所受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由于惯性,右手中的鸡蛋内的蛋清会“中和”一部分左手鸡蛋所给的力,导致它收到的合力减小,所以比左手的鸡蛋更不容易破。 物理知识无处不在,只待我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这样我们会进步的更快。。。。哎呀,打字累的可怜,采纳吧。。。。谢谢

1 卵壳是由母体输卵管内壁分泌形成的,坚硬而且具有小孔,因此对卵内的胚胎具有保护作用,同时也可以保证胚胎发育是可以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2 卵壳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防止营养物质的流失。

3 卵黄含丰富营养,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

4 胚盘内有细胞核,是雏鸡开始发育的地方 。

5 卵白对胚有营养和保护的作用,提供水分 。

6 气室:二层壳下皮之间的空隙;若蛋内气体遗失,气室会不断地增大。

7 系带固定卵黄。

8 卵壳膜将卵黄卵白和卵壳分开,有隔离细菌和隔离外界气体的作用。

扩展资料:

鸡蛋又名鸡卵、鸡子,是母鸡所产的卵。其外有一层硬壳,内则有气室、卵白及卵黄部分。富含胆固醇,营养丰富,一个鸡蛋重约50克,含蛋白质6-7克,脂肪5-6克。鸡蛋蛋白质的氨基酸比例很适合人体生理需要、易为机体吸收,利用率高达98%以上,营养价值很高,是人类常食用的食物之一。

一个鸡蛋所含的热量,相当于半个苹果或半杯牛奶的热量,但是它还拥有8%的磷、4%的锌、4%的铁、12. 6%的蛋白质、6%的维生素D、3%的维生素E、6%的维生素A、2%的维生素B、5%的维生素B2、4%的维生素B6。这些营养都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它们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修复人体组织、形成新的组织、消耗能量和参与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等。

【蛋白质】:鸡蛋含丰富的优质蛋白,每100克鸡蛋含13克蛋白质,两只鸡蛋所含的蛋白质大致相当于50克鱼或瘦肉的蛋白质。鸡蛋蛋白质的消化率在牛奶、猪肉、牛肉和大米中也是最高的。

【脂肪】:每100克鸡蛋中含脂肪11. 1克,大多集中在蛋黄中,以不饱和脂肪酸为多,脂肪呈乳融状,易被人体吸收。

【胆固醇】鸡蛋黄中含有较多的胆固醇,每百克可高达510毫克,因此,不少人,特别是老年人对吃鸡蛋怀有戒心,怕吃鸡蛋引起胆固醇增高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鸡蛋中虽含有较多的胆固醇,但同时也含有丰富的卵磷脂。

卵磷脂进入血液后,会使胆固醇和脂肪的颗粒变小,并使之保持悬浮状态,从而阻止胆固醇和脂肪在血管壁的沉积。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对胆固醇正常的老年人,每天吃2个鸡蛋,其100毫升血液中的胆固醇最高增加2毫克,不会造成血管硬化。但也不应多吃,吃得太多,不利胃肠的消化,造成浪费,还会增加肝、肾负担。

【氨基酸】:鸡蛋中蛋氨酸含量特别丰富,而谷类和豆类都缺乏这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其它微营养素】:鸡蛋还有其它重要的微营养素,如钾、钠、镁,特别是蛋黄中的铁质达7毫克/100克,但蛋黄中的铁为非血红素铁,与卵磷脂结合存在,利用率仅为3%;蛋中的磷很丰富,但钙相对不足,所以,将奶类与鸡蛋共同食用可营养互补。鸡蛋中维生素A、B也很丰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鸡蛋

血脂康治疗脂肪肝研究论文

你好,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血脂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可用于高脂血症,对脂肪肝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可能没那么好。治疗脂肪肝首先要找出病因,如长期大量饮酒者应戒酒。营养过剩、肥胖者应严格控制饮食,使体能恢复正常。营养不良性脂肪肝患者应适当增加营养,特别是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去除病因才有利于治愈脂肪肝。同时应该调整饮食结构,提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不吃或少吃动物性脂肪、甜食(包括含糖饮料)。多吃青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及高蛋白质的瘦肉、河鱼、豆制品等,不吃零食,睡前不加餐。日常适当增加运动,促进体内脂肪消耗。每天跑步,每天至少6公里才能达到减肥效果。仰卧起坐或健身器械锻炼都是很有益的。

不过,具体地,血脂康胶囊的用法用量是怎样的呢?一般而言,血脂康胶囊是多久一个疗程的呢? 血脂康胶囊主要可以帮助治疗由高脂血症或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同时,血脂康胶囊也可以帮助治疗脾虚痰瘀阻滞症,调养身体机能,缓解由各种疾病而引起的胸闷、腹胀、食少,或是气短、乏力、头晕、头痛等不良症状。 而作为从特制的中药红曲中经提炼精制而成的血脂调节剂——血脂康胶囊,血脂康胶囊含有他汀类、不饱和脂肪酸、多种人体氨基酸、甾醇及小量黄酮类物质等主要成分。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也表明了,血脂康胶囊可以多途径、多靶点地将天然他汀和其他他汀协同作用,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血脂康胶囊也具有调脂、抑制肿瘤产生及发展、保护内皮细胞、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多种作用,药效独特而显著,是许多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理想用药之选。 而临床中,我们也发现血脂康胶囊与他汀等其他的降脂药联合,可以有更好的降脂效果,所以血脂康胶囊用于糖尿病性脂肪肝方面的治疗有比较好的效果和成效。 而服用血脂康胶囊的方法为:口服血脂康胶囊,一次用量是2粒,一天服用两次,早晚饭后各服用一次;轻、中度患者一日服用两粒即可,晚饭后服用为佳。另外,血脂康胶囊的一般疗程为两个月左右。 血脂康胶囊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高效药物,欢迎您在康爱多药店购买。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器官,通常情况下肝脏也含有一定比例的脂肪,约为总重量的5%,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我们常言的脂肪肝,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B超检查时,医生告诉病人肝内有较多脂肪浸润或言有脂肪肝,都是B超所见的形态学改变,提示肝内脂肪比例增加的一种俗称,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病理学上的脂肪肝,指肝组织学检查肝细胞脂肪化>50%;脂肪量超过肝重的5%~25%,但实际上肝组织学检查临床上尚难普及。故B超的形态学所见仍不失为当今脂肪肝诊断的重要指标。 脂肪肝作为一种常见的现象,其原因甚多,其一,营养过量或不足均可导致脂肪肝;其二、漫性酗酒者脂肪肝的发病率显著增高;其三、肥胖型糖尿病病人中脂肪肝的发病率可达50%~80%;其四,长期应用激素、某些药物也可导致脂肪肝;其他尚可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后和年迈人群的肝脏自然衰老。 说目前市场上诸多产品均宣传可以洽疗脂肪肝,但都缺乏科学的、客观的依据 脂肪肝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后果,因此治疗的根本方法是控制或消除病因才会真正有效。 尽管营养不足和营养过量均可引起脂肪肝,但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今国内的脂肪肝大多为营养过量所致,所以控制饮食,不暴饮暴食,使体重稳定,是控制脂肪肝发展的最重要措施。由糖尿病、饮酒、药物所致的脂肪肝,则应控制糖尿病、忌酒和停用有关药物以稳定病情,使脂肪肝得以改善。 老年人中不少是因衰老而肝内脂肪增多,如此为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延缓发展的要素是多样化的菜谱,老人和儿童一样要吃有荤有素易消化的食物,保证动物蛋白质的饮食补充。不少病人希望“用药”将脂肪肝的脂肪“赶出去”,其实目前任何药物都办不到。B超可有助脂肪肝的诊断,但用以鉴定治疗效果则确乏可靠性,病人不要轻信。一般不是严重的脂肪肝只要控制病因,使之不再发展则都不会影响寿命,尽可不必多忧。

一、轻度脂肪肝隐蔽性强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3%~4%,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即为脂肪肝,严重者脂肪量可达40%~50%,脂肪肝的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 据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中医科王亚平主任医师介绍,由于脂肪肝无传染性,无明显疼痛或发热表现,因此早发现率和早知晓率始终低迷。当隐蔽性极强的脂肪肝被发现时,病程往往已经进入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阶段,肝脏正常代谢功能业已下降甚至丧失。此时即使积极治疗也难使肝脏病理学改变恢复正常。因此,脂肪肝的危险性不仅仅在于其后期对生命健康的巨大危害,更在于其前期无症状的隐蔽性。 二、高危人群需提高警惕 无论脂肪肝隐蔽得多好,总有些蛛丝马迹提示它的存在。脂肪肝与肥胖超重、过量饮酒、糖尿病、痛风、高脂血症、高粘血症、高钙血症等代谢紊乱患者增多有密切关系,因此肥胖者、过量饮酒者、高脂饮食者、少动者、慢性肝病患者及中老年内分泌患者,尤其需要定期通过B超检查发现和了解是否患病和病程几何。一项针对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显示,约1/4的脂肪肝患者已经并存肝纤维化,%~%的患者发生肝硬化。王亚平主任医师还提醒,有些仅有疲乏感或表现为食欲好、喜油腻、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的人也须提高警惕。; 三、治疗方案对症难除根 近年来,随着中国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据悉,上海市的脂肪性肝病发病率已在全国“名列前茅”。目前西医对脂肪肝的治疗方案乏善可陈,且对症难除根。而更多患者认为脂肪肝不是什么大病,不用治。少数患者也曾努力在生活中减少高脂饮食、多运动、少饮酒。但无法长期坚持,不久就故态复萌。听之任之、放任不管,代表了大部分人对脂肪肝的诊疗态度。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李博士痛心地表示,当临床上不断出现肝痛、肝功能异常、乏力、恶心、阳痿、闭经等症状,甚至已发展成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时,才引起患者的重视,这是很令人遗憾的。 四、中药:切入根本疗效显著 李博士解释,中医中的“肝”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病理生理学概念。中医认为肝为五脏之一,与胆相表里。肝具有升发,喜条达,恶抑郁,体阴而用阳的特性。其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主藏魂,司生殖。

中医学中无脂肪肝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归属于“积证”、“痰痞”等病证范围,与肝郁痰湿有关。中医认为脂肪肝既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又与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水湿羁留,日久生痰,以致肝失疏泄、痰湿交结、内郁肝胆而成本症。 因此,脂肪肝的中医治疗大多以复方益肝降脂方祛痰化瘀、泻浊行气为主,特别强调审证求因、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并重视对患者的整体调节和体质改善,这样才能收到明显疗效。如运用疏肝理气药(柴胡)、祛痰化瘀药(白芥子)、泻浊行气药(全瓜蒌)、化瘀散结药(水蛭)。 根据李博士的临床应用和研究统计显示,经过3-6个月的治疗,患者痰瘀体质得到改善,肝脏脂肪沉积逐步得到清除。同时,对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均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当然在治疗的同时,不应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和降血脂药物,避免接触肝毒物质。饮食上做到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不饱餐、不油腻,保证足量新鲜水果和蔬菜,纠正肠道菌群紊乱。禁酒戒烟。每天灵活安排有氧运动时间。有研究证实,随着体重的明显下降,大部分肥胖者的脂肪肝可以得到显著改善。 美国CBH公司研制出最新治疗脂肪肝的产品,由“保肝护肝粉剂3号+保肝护肝粉剂2号+排毒清胶囊+慢炎清胶囊”组合而成的脂肪肝重度套装,该套装采取纯植物配方,可从根本上治疗各类脂肪肝,长期服用还可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

炼钢脱磷研究论文

冶炼高碳钢的时候,转炉由于脱磷脱硫等原因不能使C达到冶炼要求,所以在出钢的过程中要进行增碳,已达到产品成分要求。

磷化处理是将金属表面(主要是钢铁和锌)通过化学反应生成一层非金属的、不导电的多孔磷酸盐薄膜。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金属表面磷化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金属表面磷化技术论文篇一 金属表面漆前磷化处理工艺问题 [摘 要]主要研究了金属表面漆前锌盐磷化处理工艺,通过实验确定了适宜配方和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与普通锌系磷化处理工艺相比,具有磷化膜的耐腐蚀性好,磷化温度低,磷化时间短,耐冲击性和均匀性好等特点。 [关键词]金属;磷化处理工艺;磷化膜 中图分类号:TG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063-02 磷化处理是将金属表面(主要是钢铁和锌)通过化学反应生成一层非金属的、不导电的多孔磷酸盐薄膜。磷化处理工艺在工业上使用广泛,主要用作油漆涂层的基底。 目前国内外研究和利用较多的是中、高温磷化。但因其能耗大,处理工艺时间长,沉渣多而不利于现代化生产。为了提高磷化液的质量,降低能耗成本,磷化工艺已向低温、少渣、优质的方向发展,成为当前研究中的潮流 。本文主要研究了低温锌、锰系磷化,并确定了最佳配方和工艺条件。 1 实验部分 试验药品 氧化锌、碳酸锰、碳酸钠、硝酸(65%)、磷酸(85cA、)、亚硝酸钠、硝酸镍、硫酸铜(均为分析纯)。 磷化液的配制 将ZnO、MnCO3、NaCO3用水溶解调成糊状.将H3PO4和HNO3,混合在一起.将上述两部分液体慢慢混合,搅拌反应完全.反应完全后得无色透明溶液,因反应放热,操作时要特别注意安全.待反应完全后加人硝酸镍,搅拌至全部溶解.静置熟化1 h以上,备用.若配制工作液需将上述磷化液稀释20倍,加入适量促进剂,用NaCO3调整酸度至工艺范围,搅拌均匀,化验分析备用. 磷化膜性能测定 目测法外观检验 采用目测法外观检验是现场评价磷化膜质量的最简单而有效的手段,一般检验项目有:晶体粒度、均匀性、色调、光泽、斑点、粉化情况等,可进行大体上的判断. 微观结构显微镜法 用电子显微镜将磷化膜放大100~1 000倍,观察结晶形状、尺寸大小及排布情况.结晶尺寸小些为好,一般控制在几十微米以下,排布越均匀,孔隙率越小越好 . 腐蚀性能测定法 最常用的是硫酸铜点滴实验法.在室温(15~25 。C)下,在未浸油的磷化零件表面上滴一滴3%硫酸铜溶液,同时启动秒表,30s后不出现玫瑰红班为合格. 2 结果及讨论 主要成分的作用与影响 磷酸二氢锌 配制磷化液时碳酸锰用量为12 g/L,碳酸钠用量为18 g/L,硝酸(65%)用量为135 g/L,磷酸(85%)用量为210g/L,亚硝酸钠 g/L,硝酸镍18 g/L,反应温度为40℃,磷化时间3 min,磷酸二氢锌是主要的成膜物质,可由氧化锌与磷酸反应制取.随着磷酸二氢锌用量的增加,磷化膜的耐腐蚀性提高;达到一定量时,磷化膜的耐腐蚀性随磷酸二氢钠用量的增加反而下降.这是因为磷酸二氢锌主要起调节总酸度的作用,含量过高时,成膜速度快,膜层粗糙、疏松、附着力差,表面有浮灰;含量过低时,溶液成分变化快,调整困难,且磷化能力较弱,甚至膜薄不成膜,进而导致磷化膜的耐腐蚀性下降.通过实验确定氧化锌最佳用量为80一90g/L。 氧化促进剂 其他反应条件同,氧化锌为85 g/L,一般常温低温型磷化采用NO3-/NO2-、NO3-/ClO3-/NO2-;氧化促进剂体系较好,不仅成膜速度快,磷化膜形成结晶细密,促进剂主体NO2-;测定非常方便,所以槽液管理简单,不易出现问题.对NO3-/ClO3-;有机硝基物促进剂体系,它虽不需要经常补加,但由于主促进剂ClO2-;、有机硝基物的测定比较复杂,在实际应用中当出现促进剂过量或不足时槽液会变成深棕色,使总酸度、游离酸度的化验带来不便.本实验促进剂主要成分为NO3-/NO2-体系.这种促进剂体系效果较好,成膜速度快,且结晶细致.但促进剂用量一定要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含量过低会使磷化膜表面不均,含量过高又会使Fe+2聚集过多,磷化膜易生黄色锈迹.通过实验确定硝酸最佳用量为130~140 g/L。 磷化液中镍离子和锰离子的影响 其他反应条件同,氧化锌为85 L,调整硝酸镍和碳酸锰的用量,实验结果如图1~2。 镍是比锌电位高的二价金属,能参与成膜,部分地置换出磷化膜中的铁离子形成新的结晶活性中心,能促进成膜,细化晶粒,增强膜层结合力,降低了磷化温度,缩短了磷化时间.镍盐的加入量太少无作用,加入最大,没有不利影响,但会增加磷化液的成本;锰离子参与成膜,可提高磷化膜的硬度、耐腐蚀性和结合力,降低磷化处理温度、提高反应速度、降低膜厚使磷化膜颜色加深,并带有金属光泽,还可降低昂贵的金属镍的用量.通过实验确定硝酸镍的用量为1O一20 g/L,碳酸锰的用量为l0一l5 g/L。 磷化工艺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 其他反应条件同,改变反应温度,实验结果见图4。 温度适当升高,虽然能激活能垒低的点也能成为结晶“活性中心”,使晶核数目增多,结晶速率加快.但温度过高,Fe+2大量产生,生成大量沉渣,造成成分不稳定,消耗磷化液,使工件表面有挂灰现或不能生成膜层,易返黄,耐蚀性差,所以磷化时间随温度而定.将磷化温度控制在35―45℃之间,既能保证适当的磷化速度和膜层质量,还能减少沉渣产生,稳定槽液稳定性也差表2氧化锌对磷化膜性能的影响,且磷化膜层粗大耐蚀性差,同时槽液的稳定性也差;温度低,磷化速度减慢,膜层不连续。 酸度的影响 磷化工艺中控制槽液的PH值比控制酸度比更合适。因为无论磷化液是由H3PO4或磷酸盐配制, 它们在水溶液中都同时存在着多步离解平衡: 因为磷化体系中/=K2(25℃,K2=), 将(2)、(3)式代入到平衡常数K2的表达式中整理得到: C总=×10-5( + ×10-2 +×10-10 +×10-22 (4) 在满足K2表达式的前提下,磷化液的PH值与配成磷化液的H3PO4或磷酸盐的总浓度之关系可由(4)式计算出来,计算结果见表4。 磷化时间的影响 其他反应条件同,改变反应时间, 磷化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磷化时间短,能节约成本,但工艺不稳定,不易控制,磷化膜性能不稳定;磷化时间长,成本高,获得的磷化膜质量差,结晶面上再结晶,膜层粗糙较厚,附着力差.本工艺磷化时间应控制在3 min左右,能形成理想的磷化膜. 3 结论 通过对铁板板材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得出了最优的工艺配方:氧化锌用量为80―9O g/L,碳酸锰l0~l5 g/L,碳酸钠15―20 g/L,硝酸(65%)130―140 g/L,磷酸(85%)200―220 L,亚硝酸钠― g/L,硝酸镍l0~20 g/L.本工艺属于低温锌系磷化,使用了多种金属的酸式盐作为成膜物质,控制温度在35―45。c,总酸/游离酸在18―25之间,磷化时间3―5 min,比普通锌系磷化工艺得到的磷化膜耐腐蚀性好,磷化温度低,时间短,磷化膜耐蚀性好,与涂层附着力好,耐冲击性好,均匀性好,改善了普通锌系磷化工艺沉渣多,能耗大,磷化液不耐用等缺点。 金属表面磷化技术论文篇二 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摘要: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的科学利用、产业的全面发展、环境的有效保护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主要存在资源利用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主要问题,提出了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产业整合力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政策建议 磷化工产业是以磷矿资源为基础,磷肥、磷酸盐和磷化物等磷化工产品为主体的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本文分析了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研究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一、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尽管学界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还存在很大差异,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系统学等角度都作出了不同界定,但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应当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资源的科学利用 可持续发展强调对不同属性的资源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于矿物、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要提高其利用率,并尽可能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以延长其使用的寿命。磷矿是一种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磷矿资源虽然目前探明储量较大,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摩洛哥,但具有丰而不富的特点,已被国土资源部列为2010年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20个矿种之一。近年来,我国磷化工产品年生产能力近850万吨,资源消耗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磷化工产品在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有大宗的、传统的初级磷化工产品用于出口,总体仍然属于“资源输出型”发展模式。与此相反,很多发达国家均对本国磷矿资源进行严格保护和科学利用,主要用于生产高端产品,并明令限制出口。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科学利用好磷矿这一稀缺资源,这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产业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强调发展;离开了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磷化工产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具有磷矿开采、加工、运输、保护、研发、出口等多个环节、多种形态。我国有27个省份有磷矿分布,但总体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资源比较丰富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等五个省,产业集中程度较低。同时,我国磷化工产品以生产磷肥等初级产品为主,精细、专用、材料产品很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无论是在磷矿采选还是在磷化工产品中,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产能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够。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鲜明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着力解决当前在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促进磷化工产业发展能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整个磷化工产业的全面发展。 3、环境的有效保护 可持续发展在鼓励经济增长的同时,强调要对人类需求的满足进行限制,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要注意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当前,我国磷化工产业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一些磷化工产品的生产给环境带来了巨大污染。比如,黄磷是热法磷化工的母体产品,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夕阳”产业,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停产或宣布不再生产黄磷。与此趋势相反,我国近年来黄磷生产却大幅上升。黄磷生产中所生成的炉渣、磷铁及炉气都已对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除黄磷生产之外,其他磷化工产品的生产,如果保护不够,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我国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考虑环境的承载力,有效满足当代与后代对环境发展的要求。 二、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磷化工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面临激烈竞争。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来看,我国磷化工产业还面临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利用水平较低 磷矿资源十分稀缺,但我国综合利用总体而言不充分、不合理。我国磷矿80%为沉积岩,70%为中低品位的胶磷矿,地下开采约占总量的60%,即使在富矿比较集中的云南、贵州两省,也含有大量贫矿,矿产杂质多,开采难度大。但与此相反,我国绝大多数矿山属于中小型矿山,特别是集体、个人的小型矿山,生产设备相当简陋,技术力量十分薄弱,管理工作较为滞后,乱挖滥采、采易弃难、采富弃贫现象比较普遍,有限资源浪费较大。同时,即使在优质磷矿富产地区,由于发展理念、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磷富矿“优矿劣用”、“高质低用”的现象,相当一部分优质矿用于生产低浓度的钙镁磷肥和普通过磷酸钙等,资源利用水平比较低,一些有价值的元素被遗弃,加剧了优质资源消耗速度。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磷化工产业结构。从产业生产结构看,但我国的磷化工企业仍主要是以生产黄磷、三聚磷酸钠、磷酸氢钙等初级磷化工企业为主,生产附加值高的精细、专用磷化工产品及有机磷产品的企业很少。从产业地区布局看,我国磷化工产业主要布局于磷矿资源集中的云南、贵州、湖北等五省,但地区之间信息交流不够通畅,各自“产业链”不够完整,注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比较欠缺,这些地方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不仅与国外磷化工产业差距较大,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从产业增长方式看,整个磷化工产业的经济增长仍然属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传统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还没有形成,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升级。 3、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在磷矿开采中,人们要对森林植被进行砍伐,剥离表土或注水洗选,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同时,磷化工产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其“三废”排放强度远远高于其他工业平均水平。磷化工产业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最为典型的是云南滇池附近因为磷化工废弃产品的无序排放,导致滇池磷含量超标,造成水体过度营养化,曾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磷化工产品的污染问题,江苏、厦门、深圳、昆明等省市已明令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总体而言,我国磷矿分布和磷化工发展区域,基本是人口较为密集、经济相对活跃的区域,由于开采、生产技术的限制,磷化工产业的高排放、高污染,与人类有限的生存空间、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三、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国磷化工十一五发展指南》提出,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优化矿区布局,加强自主创新及技术进步,促进磷化工业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建议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 1、积极推进自主创新 推进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前提,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证。从技术角度讲,全球磷化工新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湿法、热法并举,以湿法为主,在稳定发展大宗磷肥、磷复肥的同时,为满足人类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发展精细磷化工产品,提高不可再生资源附加值。我国磷化工产业之所以会出现资源利用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较严重等问题,与选矿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薄弱,高新技术运用较少有着密切关系。要促进磷化工产业的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学习借鉴国际最新的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技术、温法磷酸的精制净化技术、精细磷化学品的绿色合成技术等最近的技术成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步伐,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着力突破影响和制约磷化工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一种社会生产、再生产范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模式。要克服磷化工产业资源消耗量大、“三废”排放严重等问题,坚决摆脱“先污染一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就应当实现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磷及磷化工废物资源化、磷-煤-盐化工共生耦合循环、磷化工、盐化工、煤化工废物综合利用,充分利用磷矿资源中的每种元素,降低磷矿的消耗,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废物”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稀缺而又宝贵的自然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型的磷化工企业已经开始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比如,云天化集团三环公司坚持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途径,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企业自主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我国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磷化工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尽可能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 3、加大产业整合力度 近年来,一些磷矿资源丰富的省份先后就资源保护、产业发展等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政策,如云南省颁布《磷矿资源开采市场准入条件》,湖北省出台《关于今年磷矿山开采总量控制计划的通知》,有力促进了产业的规范、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但这些整合工作仍然局限于一个省份之内,跨地区、跨行业的整合还没有出现。本文建议,我国应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加大磷化工行业整合工作:从政府引导上,中央有关部门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尽早出台黄磷行业准入条件,建立严格监管机制和政策协调机制,强化行业自律职能;从发展模式上,要适应化工园区这一国际化工发展的主流,以园区聚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施清洁生产和“三废”的统一治理,实现产业的园区化、集约化和一体化;从产业结构上,适当控制黄磷的生产,积极发展磷化物等中间产品,大力发展亚磷酸盐等下游产品,坚持发展无机磷化工和有机磷化工相结合,改变单一生产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从企业重组上,要通过兼并、控股、联合等方式,努力形成一批国际化、大型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企业集团,提高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以此带动和促进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国应坚持在自主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求发展,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实现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看了"金属表面磷化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表面处理技术论文 2. 试论汽车发动机气门的拆装技巧

磷在渣钢间的分配系 数和渣中的(FeO )和(CaO)的活度有直接的关系,渣中(FeO)的作用在于将钢液中的磷氧化成为(P2O5),是脱磷的必要条件。而渣中(CaO)的作用则是和(P2O5)结合生成稳定的磷酸盐,将脱磷产物稳定在炉渣中,是保证脱磷效果的重要条件

脂质体研究论文

Xu, Kaiqian Wang, Yihui Deng, et al. Effects of cleavable PEG-cholesterol derivatives on the accelerated blood clearance of PEGylated liposomes. Biomaterials. 2010,31(17): 4757-4763. (SCI收录) Xu, Yihui Deng, DaWei Chen, et al. Esterase-Catalyzed DePEGylation of pH-sensitive Vesicles Modified with Cleavable PEG–Lipids Derivatives. J Control Release. 2008, 130(3): 238–245. (SCI收录) Xu, Yihui Deng, Kaiqian Wang,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table pH-sensitive Vesicles Composed of α-tocopherol Hemisuccinate. AAPS PharmSciTech. 2012,16(4):1377-1385(SCI收录) Xu, Yihui Deng, DaWei Chen,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H-sensitive Vesicles Made of Cholesteryl Hemisuccinate. Drug Dev Ind Pharm. 2008, 34(2): 134–141. (SCI收录)5.司维峰, 李焕巧, 徐缓*,等. 球形分枝结构Pt纳米材料的合成、纯化及电化学活性研究. 催化学报. 2012, 33(9):1601-1607 (通讯作者,SCI收录)6.徐缓,王凯乾,黄微崴,等. 聚乙二醇修饰脂质体的ABC现象研究进展. 药学学报. 2010, 45(6):.徐缓*,于涛,尹朋朋,等. NBT光照法测定聚(2-乙基-2-恶唑啉)化超氧化物歧化酶模拟物脂质体的活性. 中国药学杂志. 2012, 47(21): .徐缓*,尹朋朋,于涛,等. PEOZ修饰SOD模拟物脂质体冻干制剂的考察. 中国药房. 2013, 24(1):57-609.徐缓,王凯乾,邓意辉,等. 阴离子交换树脂-微柱离心法测定钙黄绿素脂质体包封率. 药物分析杂志. 2010, 30(9):.陈建霞, 徐 缓*, 于涛, 等. 微柱离心-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模拟物脂质体的包封率. 中国新药杂志. 2011, 20 (10): .徐 缓,邓意辉,陈大为,等. 修饰脂质体的可断裂聚乙二醇脂质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药学学报. 2008, 43(1): .徐 缓,邓意辉,王凯乾,等. 超滤-分光光度法分离测定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 中国药学杂志. 2008, 43(5): .徐 缓,邓意辉,陈大为,等. 超滤-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钙黄绿素囊泡包封率. 中国新药杂志. 2008, 17(2): .徐 缓,于涛,尹朋朋,等. AE-活性酯的合成及检测方法的建立. 北华大学学报. 2011, 12(6):656-65815.曲海源,徐 缓,韩洪波,等. αvβ3 整合素受体靶向性超顺磁性脂质体的建立及体外磁共振观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6):969-972.

约30%的编码基因编码的膜蛋白(MPs)在众多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膜蛋白是超过FDA批准药物一半的靶标药物。需要在近乎生理条件下对功能性膜蛋白进行高分辨率的结构研究,以提供深入的机理理解并促进药物发现。随着单粒子冷冻显微镜(cryo-EM)的分辨率革命,分离的膜蛋白的结构阐明已取得了快速进展。下一个挑战是保留电化学梯度和膜曲率,以便对膜蛋白进行全面的结构阐明,而膜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依赖于这些化学和物理特性。2020年7月17日,颜宁团队在PNAS 在线发表题为“Cryo-EM analysis of a membrane protein embedded in the liposom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特征明确的AcrB为原型,提出了一种方便的工作流程,用于对嵌入脂质体中的膜蛋白进行冷冻-EM结构分析。结合优化的蛋白脂质体分离,冷冻样品制备和有效的颗粒选择策略,以的分辨率获得了嵌入脂质体中的AcrB的三维(3D)重建。该研究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具有独特可溶域的膜蛋白的冷冻EM分析,为功能受跨膜电化学梯度或膜曲率影响的整体或外围膜蛋白的冷冻EM分析奠定了基础。生物膜包围着拓扑隔离的隔室,包括细胞和细胞器,并为各种完整的和外围的膜蛋白(MP)提供了栖息地。这些物理屏障使生命必需的电化学梯度得以生成和维持,这是由于离子和化学物质在整个不可渗透膜上的不对称分布所致。各种生理过程都取决于这些梯度,例如由质子梯度(质子动力)驱动的三磷酸腺苷(ATP)合成和依赖跨膜电场存在的动作电位。因此,许多膜蛋白,例如电压门控离子通道(VGIC)以及一级和二级活性转运蛋白,都依赖于跨膜电化学梯度来执行其生物学功能。除了驻留在膜的内部或表面之外,膜蛋白与膜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对细胞寿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许多外周膜蛋白定义了细胞器形成的膜轮廓。FoF1 ATP合酶的二聚化在塑造线粒体cristate中起着重要作用。机械敏感通道通过部分由膜变形施加的机械力控制。当X射线晶体学是确定结构的主要方法时,解析膜蛋白的结构曾经极具挑战性。必须从破裂的膜中纯化出高度均质的膜蛋白,并用精心选择的去污剂取代以结晶。自2013年以来,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单颗粒分析(SPA)已成为膜蛋白高分辨率结构解析的主流手段。已应用多种试剂将膜蛋白溶解为单个颗粒以进行分析。除了去污剂微团外,两亲,纳米圆盘和苯乙烯-马来酸脂质颗粒(SMALP)封闭的带有天然膜的纳米圆盘也已用于成功的膜蛋白冷冻-EM结构分析 。尽管取得了这些进步,但所有上述膜蛋白分离方法都破坏了膜的拓扑结构,即使在SMALP环绕的带有天然膜片的纳米盘的情况下,也消除了任何现有的电化学梯度和膜曲率。为了保留这些重要特性,使用电子冷冻断层扫描(cryo-ET)的原位结构分析可能是最终的解决方案。然而,当前的技术障碍阻止了使用cryo-ET的高分辨率原位结构测定。另一种替代策略是研究嵌入脂质体中膜蛋白的结构,该结构已广泛用于膜蛋白的功能分析。尽管使用蛋白脂质体进行了广泛的功能表征,但仅有有限的尝试将这种系统用于膜蛋白的结构阐明。在过去的十年中,已经开发了诸如随机球形约束(RSC)之类的方法来研究具有改进SPA策略的蛋白脂质体系统。但是,要在两个报告中执行精确的角度分配或信号减法,目标蛋白脂质体必须是接近完美的球体,这是很难获得的前提条件。两种方法都还需要对原始图像进行额外的预处理步骤。为了将cryo-EM用于嵌入或附着在脂质体上的膜蛋白的结构分析,有必要为膜蛋白掺入,冷冻样品制备和cryo-EM数据处理开发高度可重复且方便的工作流程。为此,研究人员选择了来自大肠杆菌的经过充分研究的耐多药转运蛋白AcrB作为方法开发的原型。质子梯度驱动的AcrB是一种三聚体,分子量约为350 kDa。它是即使在低纯度和低浓度下也最易于结晶的膜蛋白之一。因此,AcrB的结构是在早期确定的。到目前为止,在蛋白质数据库(PDB)中使用X射线晶体学和单颗粒冷冻EM方法测定的AcrB结构超过100种,为结构验证提供了极好的参考。在这项研究中,报告了一种工作流程,该流程具有优化的脂质体分离,低温样品制备,深层二维(2D)分类,用于数据处理。使用该研究的简化方法,获得了分辨率的蛋白脂质体中AcrB的重建。该工作流程可轻松推广到蛋白脂质体中膜蛋白的结构测定中,并为使用蛋白脂质体系统在受控的电化学势或膜曲率存在下膜蛋白的结构分析奠定基础。

  • 索引序列
  • 卵磷脂研究论文
  • 研究鸡卵的论文
  • 血脂康治疗脂肪肝研究论文
  • 炼钢脱磷研究论文
  • 脂质体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