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与袍下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与袍下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袍下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我只知道关于李煜的有:赵晓岚的百家讲坛(在百度文库里可以找到),还有姚敏的《独自莫凭栏》写从他的诗词中品读出的他的人生之类的,可以当论文使用。宋徽宗的不太清楚,你看看百家讲坛里有讲过么。

[1] 刘岳屏. 服装展示空间设计初探[J]. 广东建筑装饰, 2007, (04) . [2] 李洪琴. 民族民间服饰的现代设计方向[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6, (09) . [3] 梁宇,李曼. 法国天才的时装设计师——伊夫·圣·洛朗[J]. 世界博览, 1985, (05) . [4] 陈沛照,王希辉. 花蓝瑶服饰文化内涵阐释[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6, (02) . [5] 孙云. 浅析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的意义途径[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6) . [6] 朱剑波. 朝鲜族传统服饰特征及其民俗探源[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6, (05) . [7] 尹笑. 飘如游云 矫若惊龙 中国古代服装之美[J]. 东方艺术, 2006, (02) . [8] 林朝阳. 中国古代服色的审美意识[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3) . [9] 蒋孝锋,刘国联,蒋琳. 中、日、韩三国人对于民族服装的态度与选择要素的比较研究[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3) . [10] 高秀明. 服装展示与服装艺术[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1) .

参考文献一般是写论文中所有参考到的文献。那么,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呢?下面我来教你写论文的参考文献。

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选择参考文献时应该注意的因素

通读备选参考文献并掌握研究范围

在最终确定你需要的参考文献之前,务必摸透每一篇文献的精髓。在信息化尚未如今天这般发达之前,论文作者一般需要亲自前往图书馆翻阅装订厚厚的过刊,并搞到副本之后方能决定最终需要的参考文献,最痛苦的莫过于还得通读全文。

不过,现在在线数据库资源已经非常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很多软件或者平台(比如EndNote、RefWorks或者 Mendeley)将可能需要的参考文献直接下载到自己的账户当中即可。

但不幸的是,很多论文所选择的参考文献和作者所讨论的课题相关性不大,有时甚至不存在相关性,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有一个早期的调查(Paper Trail Reveals References Go Unread by Citing Authors. DOI: )指出,论文作者真正通读过的参考文献数量只占所有参考文献数量的25%。

这种情况会对读者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比如说,读了你的论文的人会误认为那些与你所讨论研究课题不相关的参考文献有参考价值,因此这些不具备针对性和相关性的参考文献就被引用到了下一篇文章当中。

好好的文献本来与你无冤无仇,不适当的引用的话,你就会成为始作俑者。

使用正确的`引用格式

确保参考文献信息的完整,要包括作者姓名、期刊名以及分页等。与文献的原始发行版本进行比对,以核对信息的准确性。如果数据库中原版信息条目有误且被引用之后,这些错误信息就会像病毒一样扩散。

常见的引文格式有APA、CELL、Chicago、Harvard、MLA、Nature以及Science。下面我们就同一篇文章,列举出这七种引文格式。为了阅读便利,我选了一个较短的文章标题。

论文题目: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APA格式

Sitko, R., Zawisza, B., & Malicka, E. (2013).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CELL格式

Sitko, R., Zawisza, B., and Malicka, E. (2013).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Chicago格式

Sitko, Rafal, Beata Zawisza, and Ewa Malicka. 2013.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November): 33–43. doi:.

Harvard格式

Sitko, R., Zawisza, B., Malicka, E., 2013.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doi:

MLA格式

Sitko, Rafal, Beata Zawisza, and Ewa Malicka.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2013): 33–43.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Web.

Nature格式

, R., Zawisza, B. & Malicka, E.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2013).

Science格式

1. R. Sitko, B. Zawisza, E. Malicka,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2013).

自引的管理

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引用自己发表论文作为参考文献的数量。我们心里都非常清楚自己的文章被引用的重要性,因为以前发表的文献提供的信息包括早期发现、实验程序以及与目前工作相关的分析。自引也可以帮助期刊的编辑、审稿人以及读者确定你目前发表的研究结果不仅仅是前期工作的增量推进。

但是作者自己发表的论文不应该占据所有参考文献的支配地位,将自引数量保持在20%至25%以下是比较理想的程度。自引使用过渡的话,你对h指数的功利心便昭然若揭。

比如一位教授的论文引用情况为,共发表了30多篇SCI论文,共被引用为455次,其中他引达432次,也就是自引为23次,他引率超过95%!应该说这个他引率很高。显然,过高的自引率不好,但是,过高的他引率就一定好吗?

高他引率可表示所开展研究工作受到关注或认可度较大,但同时也可能表示其研究工作的离散性大或系统性差。

因此,他引率可能并不是越高越好,至于多高的他引率才比较好,这可能与发表文章的数量和研究内容有关,难以定量推算,但从感性上说,对于发表一定数量论文(如几十篇以上)的作者来说,如果他引率高过95%,可能说明其工作的系统性不够好,如果他引率低于50%,可能说明其工作被别人认可度不高。

在“新”与“旧”之间取舍

这里要讨论的就是如何在开创性论文和目前渐进性论文之间做平衡和取舍。

时代久远的文章提供了概念的起源,会给创造概念、方法和分析的作者一定的信誉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近期发表的论文则体现了这个领域内的研究兴趣。

这里要为大家提个醒:如果你选择的参考文献全部都发表于十年前,则意味着你想研究的课题已经被淘汰了。

参考资料:李煜大事年表·后晋天福二年,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1岁,七月七日,李煜生。·后周显德元年,南唐保大十二年(公元954年),18岁,娶娥皇。·后周显德五年,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22岁,长子仲寓生。·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23岁,九月太子弘翼卒,李煜自郑王徙封吴王·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25岁,二月,立为太子.七月,继位于金陵.尊母钟氏为圣尊后,立娥皇为皇后.遣使如宋表陈袭位. 次子仲宣生于此年.·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26岁,三月,遣使赴宋朝贡.六月,遣使赴宋朝贡.十一月,遣使赴宋朝贡.·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27岁,三月,宋平荆南,遣使犒师.十一月,宋改元.·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28岁,三月,始行铁钱.十一,次子仲宣卒.十一月,皇后娥皇卒,亲撰<昭慧周后诔>·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29岁,正月,葬昭慧后于懿陵.四月,宋灭蜀.贡银绢万计.九月,母圣尊后钟氏卒.·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30岁,奉诏匡胤命,约南汉俱宋事,未成.宋始决议伐南汉.·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32岁,南唐大饥.六月,遣弟从谦赴宋朝贡.十一月,娶小周后并立为皇后.·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33岁,猎青龙山,录囚大理寺,诸郡普渡僧尼。·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35岁,遣弟从谦入宋,贡珍宝数倍于前.十月,遣弟从善入宋朝贡.上表请去南唐国号,印文改为江南国,自称江南国主.·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36岁,正月,贬损仪制,改诏为教,衣紫袍见宋. 闰二月,宋留从善为泰宁军节度使.于汴梁建礼贤馆,待李煜降.·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3年),37岁,上表愿受宋爵命,宋不许.杀名将林仁肇.·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38岁,上表宋,求从善归国,宋不许.遣使诏李煜入朝,不行,遂伐南唐.·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39岁,六月,宋军与吴越兵围金陵.赵匡胤谕降.十一月二十七日,城破.李煜率子弟及官属4人出降.北上汴梁,南唐亡.·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40岁,正月,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十一月,进封陇西公.·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42岁,七月七日,被赵光义毒杀.追封吴王.十月,以王礼葬于北邙山.小周后亦卒于此年,于李煜同葬.生平简介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第六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李煜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 他降宋时作为界线。前期的词已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但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一斛珠〕"晚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飞轻雾"等;也有写离别相思的作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等,写景抒情,融成一片,比较健康可读。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变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王□《默记》),使他的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前期。〔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反映了他身世与词风的转折。《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无言独上西楼"等是他后期的代表作,主要抒写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现在: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说》)李煜诗、文、词以及书、画创作均富,他的旧臣说他有《文集》30卷及"杂说"百篇。《郡斋读书志》载《李煜集》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直斋书录解题》中载《南唐二主词》1卷,现能见到的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墨华斋本,录李煜词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为二首。后清代邵长光又录得 1首,近代王国维为《南唐二主词》补遗,增加了9首,不过其中有问题的似不少。据近代多数学者的意见,能确定为李煜词的不过32首。其词集注本有清刘继增的《南唐二主词笺》、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词汇笺》、王仲闻的《南唐二主词校订》等。詹安泰的《李璟李煜词》,注释颇详。事迹见《新五代史》、《宋史》及马令、陆游二家《南唐书》,今人夏承焘《南唐二主年谱》。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话说李煜感一片凄凉,只留下思绪在徜徉。喜欢他的诗,深恋着他的诗;喜欢他的深沉,深恋着他的惆怅。他的诗,有哀婉悱恻的愁,有刻骨铭心的痛;“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身陷囹圄的他,即使面对再好的“林花春红”,也只能“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故国战火燃烧过后,国家沦陷,他从此成为无根的植物,家亡的囚徒。每每忆起“旧时游上苑”,“花月正春风”,“车如流水马似游龙”的旧景,不禁潸然泪下。即使是“拈花蕊嗅”“醉拍阑干”,终难挡“罗衾不耐五更寒”“心事莫将和泪说”。他的诗,有着太多令我们不能忘记的感动。音律的感动,语言的感动,意境的感动,读来总是让人心碎,却又不可言说……有如深涧里的千年冷泉,有如秋月下呜咽的萧声,饮之令人寒筋彻骨,闻之无不动容。总在想,为什么曾经宝贵的,他却弃之若履?为什么他所固守的赤子之心却为别人所轻掷?为什么别人能追逐的他却不能?这样固执的追问总在心底盘旋……看着他在思乡,悔恨的折磨下衣带渐宽,青春日损,一天天枯萎,我是怎样的心痛和怜惜!面对漫长的黯淡无光的年月,他又是怎样的怀念那些已逝的斑斓!读着他的诗,体会着他的忧伤,却无法给他任何帮助,只有把心默默的流放……终于,他逝去了,如天上悠游的无色的云,飘散的无影无踪,无牵无挂……“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的归去,算是解脱了吧!谈李煜,南唐后主。在中国古代帝王谱中,他是与陈后主,宋徽宗同列的君王。他自幼生长在深宫中,高贵的出身,万姓仰望的尊位,使他不必像下层人为种种生计烦恼,不必为功名利禄忧心忡忡。他不谙世事,不善于管理国家。身为人君,他缺乏一个政治家应有的警觉和处理国事的有效的应对策略。面对风雨飘摇的南唐政权,他手足无措,只有坐以待亡。公元976年,李煜被俘。因曾抗命不降,被封为“伪命侯”。短短几年里,他由皇子到太子,及至皇帝,最后是屈辱的贵族。在为期两年的囚徒生活里,他不甘心却又无力挣扎。在愁思往复递进中,岁月飞逝着带他默默地走向了生命的终点。公元978年农历7月7日,李煜被赐牵机药毒死,时年四十二岁。叹李煜是谁?许多人是一下子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的。但一加上“南唐后主”这以前缀词时,人们便会立刻想起这个可怜兮兮的君王,说他尊崇宋朝,贪图享乐,以求苟活……每每在杂志或报纸上看到对李煜的评价,我常常惶惑不解。“国破”与“昏庸”,“身死”与“无能”有何关系呢?苦思,无果。于是我感叹,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文人要是在你脸上抹一块黑,千世万世任你如何都是抹不白它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这谁也会说,可人也总会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扣上许多“莫须有”的罪名,而且一旦扣上了,就再也解不开。所以,李煜在人们眼里至今依然是那个可怜兮兮的君王!人们要是能把要求别人的严格,用到自己身上,而且把要求自己的宽容,用到别人那里,也许……就……记我写此文并无意将李煜“升华”至怎样的完美。不然,我也无异于自己山自己的嘴巴。我仅仅只是为了反驳如今一些人对李煜的看法。他们因他政治上的失败,就将他的音乐素养,文学才情一并抹杀。对此我倍感不平。在我看来,是那个不合理的帝王身份扼杀了这个优秀的才子,他的满腹才情却成为封建世袭的殉葬品,这是在是灿烂的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遗憾。希望以后人们在谈及李煜的时候,不要马上一句“无能的昏君”,而是轻轻吟上一句“春花秋叶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样对于这位凄惨的诗人来说,也就足够了。

与剩下来诗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格式: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a.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识符号: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9-01-12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AJ-CD B/T 1-1998》文献标识码(WM) Document code 置分类号之后。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关于论文中的参考文献该如何引用

参考文献是论文的一个构成部分,其引用原则是,用你自己的语言来总结其他作者的研究 发现,然后注明引用的出处。在一篇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者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别人已经研究过的内容,我们便不需要重复的实验研究,通 过参考文献的引用,便能简要的体现我们想要表述的内容。

但并非一篇论文的内容都由参考文献堆积便可,正确的选用参考文献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在写作论文时参考文献怎么引用才合理?我们又该如何正确选用参考文献呢?

一、参考文献怎么引用才合理

(1)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较多,主要有专著[M], 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析出文献[A]等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期刊文章。

(2)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

一般学术文章的参考文献数量以20-40篇为宜,综述类文章的参考文献一般会比研究类参考文献数量多。除综述外,其他文章的参考文献超过40则说明相对于你的研究结果而言,讨论和前言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有可能过多,需要删减。

(3)参考文献正文中的引用格式

正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以不同的学校要求为准,但不外乎数字编号和人名。

数字编号比较简单,仅仅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给所出现的文献一一编号即可。万一中间需要添加或删除参考文献,后面的所有数字就会改变。如果我们手动录入参考文献,那是十分麻烦的。这时候就需要用到endnote软件或者其他相关参考文献引用的软件帮助。

还 有一种正文引用是人名的引用。一般而言,文献是一位作者的,直接写这位作者的名字即可;如果是两位作者,则这两位作者中间用and连接;若是三位或三位以 上作者,则输入第一作者的名字后面加et al.表示。由于et al.是拉丁文的“等”的意思,需要斜体,又是缩写,所以后面要加点号。

有时候正文中我们会提及作者的名字,此时参考文献的引用位置往往紧跟名字的后面。如It is reported by Li et al.[Li et al., 2010] that …….

(4)参考文献的内容与引文一致

引用之处的内容必须是出自所引参考文献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参考文献的题目来大致判断是否正确引用。那种驴唇不对马嘴的引用肯定是错误的,遇到这样的引用必须做出修改。

(5)尽量引用原始文献

好多学生为了省事,拿来一篇文献引用里面的句子的同时,再次引用这篇文章所引用的其他参考文献,这就是二次引用。二次引用的危害在于在引用过程中,肯定会有人曲解了原文的意思,一错再错,这跟以讹传讹的道理是相似的.。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查阅二次引用的原始文献,看原始文献是如何描述的,看引用的这句话是否符合原始文献的内容。确保无误的情况下再引用,才能避免错误引用。

(6)尽量选择较新的文献

这 一点不是绝对的,倘若我们写的这篇论文确实是早些年有研究,中断了一段时间之后,重新研究。这时难免会引用早些年的文献。再者,有的文献确实是经典的,提 出的理念至今都是说的通的,此时引用这些文献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毕竟这两种情况是少数,大部分的研究还是基于最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引用参考文献也 必须有几篇较新的参考文献,才能显示我们的研究的意义及重要性,特别是引言部分的描述。

(7)参考文献的档次

参考文献的档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咱们所写文章的档次。我们的引文大部分都是2-5分左右的文章,那么我们的文章差不多也可以发2-5分左右,当然审稿老师并不会注意这个问题,因为没人会一一核实你所引用的文献的影响因子。

二、如何正确选用参考文献

(1)避免选用脱离论文主题的参考文献

选 择参考文献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为表现和论证主题服务。凡是能有力地说明、突出、烘托主题的就选用,否则就舍弃,这是选择参考文献的一个基本原则。有些论文 在运用参考文献时常常犯不忍割爱的毛病,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参考文献,写进文章里,参考文献与主题脱节,影响了主题的表达。

甚至于有些论文只是为了体现论文的参考文献的新颖,直接使用了与论文主题无关的最新参考文献,这不但没能体现论文的参考文献新颖,反而是内容累赘、多余。

(2)选择参考文献不够典型

所谓典型参考文献,是指那些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能有力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能集中地表现论文主题的参考文献。围绕主题选材,但没有必要,事实上也不可能把与主题有关的参考文献都写进去,必须精选典型参考文献。

对于十分经典的参考文献,要考虑是否过旧,过旧的参考文献或者广为人知的参考文献,我们应该简要概述。即便是十分典型的参考文献,太旧或者已广为人知的参考文献虽然能论证我们的主题但是却让文章的内容显得不够新颖。

(3)选择的参考文献不够真实

论 文中用的参考文献只有真实,才有力量。所谓真实,是指参考文献确是客观存在的,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论文中所运用的参考文献真实,论点才站得住,才 有说服力。而有些论文选材不准,没有鉴别真伪,引用的历史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引文等等没有认真地核对,出现误差。

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时候,对于参考文献的详细内容,我们要细心做到每个细节都不能出错,对于数字的摘写要绝对的准确,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原本准确无误的真实参考文献变成了错误参考文献或者非真实参考文献。

古诗词可以不用古文传记要备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

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

标号在标点符号内。

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 文献综述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

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

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教育教学论文写作。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 文献综述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学前教育论文发表

前言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

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

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

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

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

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摘 要: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

1 公路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前期对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公路的规划、设计人员没有对于公路的环保问题如何解决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也要求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施工对沿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指标,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管理层到设计人员,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不足。

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样、场地清理、征地及拆迁安置、建立施工驻地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和正式组织施工两大活动。

施工期间拟建项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开始意味着项目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发挥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对沿线环境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的开始。随着交通量的与日俱增,噪声和汽车尾气及粉尘污染逐渐加剧,噪音对沿线居民、学校和机关单位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

2 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前期环保措施

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

1)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土地的利用。

2)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3)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

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1)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

3)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理,既可产生自然美感又可防风蚀。

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减少水土流失。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2)减少噪音污染。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防止大气污染。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4)防止水质污染。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

营运期环保措施

1)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2)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既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又可降噪防尘。

3)加强交通管理,控制不符合环保和技术规定的车辆上路行驶,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保持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状态。

3 结 论

1)加强环保意识和宣传力度。公路工程必然要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环境保护工作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公路工程全过程中应加强环保工作。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公路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

2)规范施工全过程,使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公路施工环保工作要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有环保观念,在公路设计阶段就应重视环保措施,并在公路工程开工前,制定一套完整环保制度,在营运期间加强可持续发展养护工作,将环保落到实处,将公路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3)完善监督制度,使环保措施有效实施。只有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将环境保护与工程质量考核相结合,落实责任到人,才能使环保措施得以有效长期的实施。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促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跃峰.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研究[J].交通世界,2007.

[2]何 林,魏 援.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J].青海交通科技,2007.

[3]彭淑清,钟坚勇.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探讨[J].华东公路, 2008.

[4]郭发忠.公路工程设计中环境保护的实践[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8.

[5]刘纯青,龙春英.高速公路路堑边坡景观营建艺术模式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摘要: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因此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自从矿产资源开发以来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不合理的矿山建设对环境产生了破坏作用。而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还处于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对前期建设中的失误进行弥补,对问题进行修补。

关键词: 矿山建设;环境保护;保护措施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又同时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大。国家发展规划一再强调,经济的发展要又好又快,不能走西方国家发展的老路,不能重复先破坏后修复的经济发展道路,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就注重环境的保护。矿山建设也一样,它所造成的问题主要造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开采方法不够合理规范,另一方面是对开采后的废料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因此,工作单位与工作人员必须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开采过程中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努力做到既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

1.矿山建设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目前矿山建设中的破坏性影响

矿山开采主要采用地上和地下两种方式,然而这两种开采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矿山开采会对地表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会改变原有的地表地貌特征,严重影响植被覆盖率。而地表植被的破坏对其他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可能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不恰当的开采行为严重时可能会造成地表坍塌也就是塌方的危险,地下水位也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对矿石开采后的产生的废石、尾矿等固体污染物的处理不当也会严重影响环境,主要体现在对土壤环境和大气环境的影响上。其中,有一部分废石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会引发自燃现象,并释放出对环境或人体产生伤害的气体。除此之外,挖矿井所产生的废水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对其重要程度的分析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甚至起着决定作用。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我们一个国家更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环境问题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就目前来看,我国已经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矿山建设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无疑是环境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环境,也影响了经济。环境不仅仅是针对当下时代生活的人,更是对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后的人类而言,他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我们现在的所做所为。矿山建设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资源枯竭的问题,对地表环境,对土壤、大气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几乎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

2.矿山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具体保护措施

合理处理废水,防治水源破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淡水资源十分有限,工业用水需求量大,每个人所占有的淡水资源量很有限,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在矿区就更为严重了。我国矿山酸性水污染普遍较为严重,主要分布在有色金属、化工矿山和部分含硫冶金矿山。处理酸性水总的原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酸性水的产生,在排放前加以必要的处理以及对酸性水进行重复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需要不断地改进,将用水洗净矿产的过程尽量减少,减少所需要的净水用量,有足够技术支持的可以采用封闭净化的技术。对于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同时存在于矿山,可以进行酸性水和碱性水中和处理,节省环保费用。

另外,可以采用其他物理方法对治理酸水。废水处理方法也应该得到改善,尽可能地减少废水的排放,或对废水进行再处理后再进行排放。处理后的废水可以重复使用,既减少了浪费,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化。无论是排放还是再利用都需要对废水进行一定的处理,这就要求废水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保护水源,矿山往往接近于水源,污染了水的源头就意味着污染了一条河,一片区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建造封闭性高的工厂,严格控制,严格把关,提高管道的防渗透能力,定期检查管道的破损情况,避免管道中的废水泄漏造成污染的现象。在矿山建设中,要提高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减少水资源的使用,合理处理废水,杜绝水资源的浪费。

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的治理

在矿山建设中对大气产生污染的主要是粉尘和废气,粉尘和废气中的有害成分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危害。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空气中弥漫着粉尘,通过人类的呼吸进入呼吸道,引发呼吸道感染,容易诱发多多种疾病,粉尘更被称作人类健康的天敌。粉尘和废气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对大气的污染也是极为严重的。由此看来,粉尘和废气的治理也是矿山环保建设中重要环节。对于废气的治理方法是多样的。首先,可以优化动力结构,采用污染小,环保的动力资源,如使用电力、天然气等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动力资源,也可依靠科学技术开发使用新型能源,将新能源技术运用到矿山建设中。

另外,可以采用尾气排放相对较少的,符合国家制定的尾气排放标准的柴油机。这两种方法的治理原则是从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也可以安装净化尾气的装置,使尾气的排放能够安全,无污染。就粉尘治理而言,通过对粉尘产生的原理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方法加以应对。在作业过程中采用静电除尘,使用旋风式除尘器,或者脉冲布袋除尘器捕集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岩粉,不使岩粉扩散和污染作业场地。除次之外,在作业中还可以配合水的使用,可在场地中建设水道,并适当地喷洒,增加空气湿度,以达到使粉尘潮湿,难以在空中飞扬的目的。粉尘和废气的适当处理是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一种保障,也是对保护环境的责任的履行。

3.结语

环境保护是矿山建设的重要课题,环境污染往往比环境治理要简单得多,因此在矿山建设过程中就应该注意环境保护,将污染降到最低。哪怕是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也不能只顾经济利益,忽视道德问题,经济的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竭泽而渔的思想应该抛弃。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适应现代社会对环境标准的新要求。国家、地方出台的标准也会越来越严格,对污染物的排放严格限制,减少矿山建设中对环境的迫害。国家、地方、工作单位、工作人员、公众都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郑红,董影卓,安冬梅,等.矿山环保现状与防治对策的思考矿[J].业快报,2001.(4).

[2]管荣根,顾玲,陈静,等.矿山机械环保问题的探讨矿山机械[J].矿山机械,2001(8).

与天下仙人渡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朱熹你看一下

颜之推说:“自井陉关入上艾,县东数十里有猎闾村。……‘猎闾’是旧‘䜲馀聚’,‘亢仇’旧是‘䜱䜪亭’,悉属上艾”。那么,这猎闾村是哪个村呢? 平定上艾县东,只有两条大路,一条是经柏井驿,东出井陉关,猎闾村肯定不在这条线上,否则,颜之推“自井陉关入上艾”,走得不就是这条线路吗?那么,另一条向东的大路,就只能是从白羊墅,石家花园小河村一带沿桃河岸边向下游行走了。既然是数十里处,六七十里显多,二三十里又嫌少,我们直接取中寻找好了。 乾隆版《平定州志·都村》载:“盘石都九村:上盘石,州东四十五里。下盘石,州东五十里。按:二村旧志并为一。” 盘石,这是非常古老的一个地方,三千年前周穆王姬满就曾经来过这里,《穆天子传•卷一》载:“戊寅,天子北征,乃绝漳水。庚辰,至于□,觞天子于盘石之上,天子乃奏广乐。”这是“盘石”作为地名,第一次明确出现在中国历史文献之中,历史学家郭沫若已有解读,此盘石,就是穆天子来过的盘石。也正是《穆天子传》的明确记载,此村才明确为盘石村。此处的关口,才明确为盘石关。 穆天子来之前的盘石村叫什么,不知道。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隐隐约约感觉到有两个人与此地有瓜葛。一个是商王盘庚,盘石是他的封地,所以才称他为盘庚,甚至盘石曾经就是盘庚最初的都城,后来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盘庚迁殷”。另一个人,已经被神化了,那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 乾隆版《平定州志·与地志·山川》载:“仙人谼,在州东北五十里。由盘石村南涧入,山岩外覆,旁有水,涓滴似乳,名乳泉。曲蹬径上,仙桥险绝。相传仙人修炼于此,仙蜕犹存。”嘉靖四年春,明世宗吏部尚书、乐平人乔宇来这里幽居,还写过三首诗,赞美仙人谼道:“老谢尘缨性所恬,云林幽赏为谁添?真从胜地穷跻涉,惯向名山极眺瞻。青薜春深迷北洞,苍霞梦好记东岩。临崖莫更吹长笛,恐有蟠虬石底潜。”面对仙人桥更赞叹道:“绝涧山桥第一谼,雨崖峰势突高空。云根塞洞稀人迹,石窍通天诧鬼工。一注幽泉鸣淅沥,九华灵树郁青葱。山乡胜迹多如许,可是登临一老翁?”看过乳泉之后提笔赞赏道:“云窦灵津漱玉真,倒垂苍藓叠龙鳞。云中始见石钟乳,物外况逢花界春。青蹬烟霏微有路,翠岩窗牖净无尘。于今得作观泉叟,策杖东峰扣隐沦。”诗碑至今还立在仙人谼。清平定知州曾尚增在这里也写过一首很有意思的《乳泉》诗道:“盘石村南一涧幽,泉声淅沥涧中流。仙人一去归无日,何处瑶池十二楼?”诗人一到这里,诗句中都充满了神秘的仙气。 仙人谼里有木樒寺,源于那株少见的樒树。《上盘石村志·古建名胜》载:“木樒寺西边是著名的仙人洞和仙人桥。仙人洞为溶岩石洞,为南北两处,坐落在山麓之上。北洞高数丈,宽丈余,在石洞前端上额,摩崖刻字为‘紫府’,此洞石岩虽不为紫,经阳光照射,洞深光曲犹如紫色。洞内,嶙峋怪石,凸隆奇谷,恰是藏龙卧虎之地。南洞相对显小,但深陷、阴暗,其深度莫测。在石洞上端,为仙人桥,长虹飞渡,缥缈悬空,两山相连,一线相接,自然生成,浑然一体。”桥是仙人桥,洞是仙人洞。村是盘石村,山是仙人谼。有这个谷字旁的古字作证,有上下盘石村作注脚,那么这“仙人洞”里的仙人究竟是谁呢?禁不住让人去联想那开天辟地“一老翁”,可不就是盘古大帝嘛! 况且,那穆天子平白无故来这盘石村干什么?你以为真是旅游的?在那个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来这里不是打战,就是祭祀,“觞天子于盘石之上,天子乃奏广乐。”这又喝酒,又奏乐的,肯定不是打战,可也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 无独有偶,《史记·赵世家》载:“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居二日半,简子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看这赵简子得病,都不省人事七天半了,醒过来还说,他非常高兴地来到了天帝居住的处所,和各路神仙一起在钧天游览,在那里,他听到了天仙们所演奏的广乐,还有神仙眷侣万人欢腾的舞蹈,都与夏商周三代的不一样,那音乐歌舞简直是太激动人心了。 赵简子在平潭城得的是什么病?十有八九是心病。扁鹊给他治好了病,他就把鹊山脚下的整个平定四万亩地都封给了扁鹊。凭什么呢?不吃药,不扎针,就把病看好了?不是,是扁鹊帮助赵简子完成了一场春秋大梦,并为赵氏立国制定了路线图。只不过这种叛逆的计划不好示人,只好借病托梦。问题是这梦中的天帝是谁?怎么他在梦中,也对周穆王演奏过的广乐感兴趣呢?这钧天广乐是什么来历呢? 罗泌在《路史·葛天氏》中记载:“葛天氏,葛天者,权天也。爰拟旋穹,作权象。故以葛天为号。其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汤汤乎无能名之,其及乐也,八士捉扴投足、掭尾叩首,角乱之而歌八终。块柎瓦缶,武喿从之,是谓广乐。于是封泰山,兴货币,以制数会,故沈滞通,而天下泰矣。” 葛天氏,初为东夷伏羲部落联盟十五部族之一的葛天氏部族首领,后袭伏羲氏之号为伏羲世系之帝王。葛天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更是我国音乐、歌舞的鼻祖。 史称洪荒之时,葛天氏率其部族联盟创建葛天穹庐,以葛土德教化子民,称王建都于葛,作广乐,制葛布、葛衣,定礼制,开物成化,造化颛蒙,开创了中华最初的一个“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的文治道德和谐盛世。葛天氏寿终为‘薨’(hōng),巧合的是,盘石仙人谼的谼字,就是发这个音。 《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种“三人操牛尾歌八阕”,成鸟羽而舞的形象,是最古老的音乐文化艺术,也是世界上最为原始的歌舞艺术。这在尊祖先、敬天地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农耕、畜牧等农业活动的重视与祈愿心理,反映的不仅仅是葛天氏部族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更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个缩影。 葛天氏创立的“广乐”究竟有多么宏大,多么动人呢?《史记·司马相如传》载:“置酒乎昊天之台,张乐乎轇葛之宇;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钜;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林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这就是葛天氏的广乐,也是周穆王在盘石之上奏响的广乐。难道这盘石之上,就是当年的昊天之台吗?站在盘石村桃河岸边巨大的盘石之上,只要你闭上眼,仿佛还能感受到那千人唱、万人和,山林震动,河谷荡波的欢腾场面,何其乐哉?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从娘子关经盘石一路走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飞泉中泻九关开,朔气偏催万壑雷。喷玉高从西极下,擘崖雄自巨灵来。地输神瀵为汤沐,石拂钧天奏帝台。若语会心翻自笑,羽书初过黑龙堆。”为什么诗人一到盘石,就会唱出“石拂钧天奏帝台”的诗句呢?难道不是钧天广乐的自身魅力所在吗? 我们中国文化讲究“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入乡随俗,触景生情。那么周穆王在盘石之上大奏广乐,难道不是暗示我们这是在祭祀,这是在回家,这是在纪念,这是在唤醒周围山山水水曾经熟悉的记忆嘛!看看我们祖先最早的房屋雏形——葛天穹庐吧,大气!高竣!“爰拟旋穹”,“川谷荡波”,这穹,这谷,我怎么越看越像是盘石仙人谼的天然岩洞呢? 明嘉靖郡人孙侃撰《仙人谼木樒寺重修记》碑文中说:“盘石少东有村曰‘谼里’者,迤南三里许,一山高峙,脉自承天山来。山半峻邃之间,有寺焉……盖古刹也。其地背负巅峰,壁立万仞。南距仙桥、石洞、修真遗迹,恍忽若可求。北据龙池,泉出悬岩而为滴者,不可胜计。西向河流,崎岖盘曲。四围之中,山川缭绕。人自山麓而登者,羊肠阻隘,殆不能乘骑,至则令人神清气爽,雅有高趣,诚我州一胜概也。”这就是仙人谼。 仙人谼里的谼岭寺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了,但那谼,那山,那洞,那桥,那泉,那磨还都在,尤其是那遮风挡雨的悬岩穹庐还在,仰之弥高,思之亘古啊。 明弘治谏议大夫左长史翰林检讨马政曾经撰《盘古碑记》文说:“盘古氏,人祖也。生于混沌之初,鸿蒙未判之先。穴居而野处,草衣而木食,污尊而抔饮。当此之时也,无三光五岳之名,无三皇五帝之作,无三坟五典之书,列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之说也。盘古氏,生参三才而赞两仪,子三皇而孙五帝,盖自是而人极始立,人道始明,人文始着。”既然葛天氏是承袭伏羲氏之号的伏羲世系帝王,而伏羲、女娲、神农又是公认的天皇、人皇、地皇,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伏羲、女娲、神农三皇以及黄帝、颛顼、尧、舜、禹就都是盘石附近的人。既然“盘古氏,生参三才而赞两仪,子三皇而孙五帝”,那么就可以断言,这盘石之名就是因盘古而来,仙人谼就是盘古的洞天福地所在,盘石村就是盘古开辟鸿蒙的人文发祥之地,那就是人文始祖盘古故里。 虽然盘古的事迹直到三国时期徐整在《三五历纪》才有了记载,但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人类文明的印记却不曾断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源头活水可以被掩盖,但绝不会永远模糊不清。血脉,总是跳动的。 马政的《盘古碑记》结语中,竟是这样的一段铭文:“盘古有庙,青人瞻眺;盘古有像,青人仰望;盘古有沟,青人夷游;盘古有墓,青人慨慕;盘古有门,青人见闻;盘古有里,青人振起;盘古有名,青人勒铭。”毕竟血脉是相通的,冥冥之中,明代马政所言的这些“青人”与隋唐时期李大师父子《北史》中高洋“霸朝所在,王命是基”的“青州”,难道不是一个“青”吗? 《十洲记》曰:“青丘山上有紫宫,天真仙女多游于此。”仙人谼里有“紫府”,北洞、南洞,不就是天造地设的“紫宫”吗?说明仙人谼所在地山,也就是青丘山,只不过是现在的人们把这座山称之为“青龙山”了。 《上盘石村志》载:“青龙山坐落在村南部桃河岸边,海拔米,被村民称为神山。传说古时青龙山会自己升高或降低。好人上山,山越上越低,坏人上山,山越上越高,永远也爬不到山顶。青龙山是上盘石村的禁山,村民们遵守着一个古老的习俗:禁山上植物不能随意砍伐。故青龙山自古以来松柏常青,植被茂盛,景色优美。”这个被桃河从西到北再到东三面环抱的盘石村,背靠着的就是这青龙神山。可见,最初的青、青州,一定就在这块土地上。 那么,“青人夷游”的“盘古有沟”,不就是“仙人谼”吗?仙人谼在盘石村,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而存在就是最大的历史真相,存在也是最大的史实证据!那么,青人夷游的盘古沟,不就是盘石村的仙人谼吗?谼,在汉语中就是指深沟,大谷。那么,盘石村仙人谼里的仙人,不就是盘古吗?是的,盘石村的仙人谼,就是盘古文明的发祥地所在!这个判断,与历史真相不会有多大距离。即使有距离,也不过就五十里而已。 恰恰是葛天氏的“广乐八章”启发了我,上盘石村古有“八蜡庙”和“坛场”,广乐八章,神祭八蜡,这其中的核心内容,不就是与农耕密切相连的八个方面吗?这不就是活脱脱的䜲馀聚吗? 《上盘石村志》载:“东、西阁原为村子的东西大门。东阁名为三元阁,位于当街东头,始建年代不详,清顺治九年四月仲夏进行过维修扩建。……东阁的阁楼为八腊庙(虫王庙),也称八蜡(音zha)庙,供奉八腊神虫王爷。在周代‘蜡’是祭祀的名称,到了秦朝时蜡、腊通用。八腊是八种祭祀的对象,为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 古代举行八蜡神祭时,天子与百姓都会参加。其祭祀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祇,旨在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秋报五谷丰登,时和岁稔。《礼记·郊特牲》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也。”蜡的本义就是“索”, 按古音“蜡”与“索”叠韵,读音相近,蜡索蜡索,是不是就变成了后来的“勒索”一词呢?不得而知,反正这就是我们老祖先向大自然索取农耕丰收,处理人与自然的一种文明方式。

庄子时代,神仙思想已经孕育成型。庄子在构建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时,继承了老子首创的道家学说,也吸收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神仙思想,并将二者结合了起来。“仙”与“道”的结缘,使道家学说和神仙思想都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庄子才成为后世道家和道教共同尊崇的重要人物。 庄子时代,神仙思想已经孕育成型。庄子在构建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时,继承了老子首创的道家学说,也吸收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神仙思想。庄子正是因为最早将“仙”与“道”结合在一起,使道家学说和神仙思想都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才成为后世道家和道教共同尊崇的重要人物。 《庄子》“外篇”和“杂篇”是否出自庄子本人之手,历来争议较大。鉴于此,本文探讨庄子哲学中“仙”与“道”的结合,就以《庄子》“内篇”为主要考察对象,“外篇”与“杂篇”的相关内容仅用于参照和补充。 一 目前,学术界倾向于认定《庄子》一书中涉及神仙思想的那些篇章,或是庄子后学的作品,或是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世渗入的部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研究者多认为庄子本人还不可能具有神仙思想。其实,庄子时代神仙思想早已形成,庄子本人也具备接触神仙传说的客观条件。 这里所谓“神仙”,指的不是“神”和“仙”,而是专指“仙”。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神”与“仙”原本并不属于同一类别。古人在造字时,“神”字是“从示”,而“仙”字则是“从人”,二者之间的区别相当明显。《说文解字》云:“仙,长生仙去。”刘熙《释名·释长幼》亦云:“老而不死曰仙。”看来,在汉代人的眼中,“仙”就是长生不死的人。又《汉书·艺文志》云:“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可见,“神仙”指的同样也是长生不死的人,“神仙”其实也就是“仙”。那么,“仙”为何又称“神仙”呢?闻一多先生解释说:“人能升天,则与神一样,长生,万能,享尽一切快乐,所以仙又曰‘神仙’。”的确如此,“仙”不仅能够长生不死,而且还兼具不惧水火、往来云中等神性,因此“仙”又称“神仙”。 那么,神仙思想最早产生于何时呢?根据现存的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末叶,社会上就流传着一些有关长生不死的传说,神仙思想已经初显端倪。《左传·昭公二十年》云:“齐侯(齐景公)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饮酒乐。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又《韩诗外传》云:“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下沾襟。”以上这两则材料都记载了齐景公对于“古而无死”的羡慕和向往,由此可知,早在齐景公所处的春秋晚期,长生不死传说就已经产生。追求长生不死乃是神仙思想的核心内容,长生不死传说的出现标志着神仙思想已经萌芽产生。而到了庄子所处的战国中期,齐、燕沿海地区已经掀起了一个人海求仙的热潮,《史记·封禅书》对此已有明确的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 庄子之时,楚地的神仙思想也颇为盛行。《山海经》、《楚辞》等文献典籍中就保存有楚地流传的一些“长生不死”传说。据袁珂先生考证,《山海经》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的楚国或楚地人所作海外南经》中有“不死民”:“其为人黑色,寿,不死。”《海外西经》中亦有“轩辕国”:“其不寿者八百岁。”屈原《天问》云:“何所不死?长人何守?”又云:“延年不死,寿何所止?”屈原所问的,就是楚地流传的“长生不死”传说。《山海经》中还出现了“不死药”,如《海内西经》云:“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又《大荒西经》云:“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天问》也问到了“不死药”:“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天问》还问到了蓬莱仙话中的“巨鳌负山”传说:“鳌戴山扦,何以安之?释舟陵行,何之迁之?”楚地还发生过向楚王献“不死药”的事,《战国策·楚策》曰:“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可见,战国时期,神仙思想已经在楚地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战国时期,百家竟起,自由争鸣;舌辩之士,朝秦暮楚,四方游说;诸侯国之间亦遣使往来,交流频繁。宋国地接齐、楚,作为宋之蒙人,庄子自然能够接触到齐、楚两地广为流传的神仙思想;而《庄子》(主要是指“内七篇”)中的“神人”、“至人”、“真人”等一系列能够彻底超越时空限制、获得生命永恒与自由的“得道者”形象,正是受到了神仙传说的影响。 庄子是道家学派继老子之后又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肤箧,以诋讹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庄子在继承老子道家学说的同时,也吸收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神仙思想,并且创造性地将它们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庄子哲学中,道家学派的核心范畴“道”,第一次实现了它与“仙”的结缘。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宇宙万物合于“道”则生,不合则亡。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又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侯王无以正,将恐蹶。”对此,庄子既有明显的继承,又有长足的发展。《庄子·大宗师》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猗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项得之,以处玄 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庄子认为“道”尽管“无为无形”、“不可见”、“不可受”,但它却是“可得”的。庄子将黄帝、颛顼、禺强、西王母等能够获得某种超自然神性的原因,全都归结为“道”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黄帝、西王母、彭祖、傅说等都是神仙传说中有名的神仙,而彭祖和傅说又是早期仙话传说中典型的“仙人”。任何生命体的存在,皆有一个无法超越的时间极限,人类自然也不会例外。然而,神仙家却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他们认为,世人通过服药、修炼等途径,是可以成仙的;而人一旦成了仙,就打破了人类自身的生命极限,生存时间无限延长,甚至长生不死。仙话传说里的人物,常常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复出现,前后相距竟达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彭祖就是早期仙话传说中著名的长寿仙人。 庄子认为,彭祖、傅说等人之所以能够成仙,就是因为他们得了“道”。庄子创造性地把道家学派所崇尚的“道”与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神仙传说结合了起来,借助超现实的神仙思想更进一步地去充实、美化、鼓吹和宣扬道家学派理想中的“道”的王国,使“道”具有了更大的诱惑性和吸引力。 庄子出于鼓吹和宣扬道家学说的目的,吸收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种种神仙传说,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一番加工、改造、提炼和升华,创造出了“神人”、“至人”、“真人”等一系列的“得道者”形象。庄子笔下的这些“神人”、“至人”、“真人”等,名异而实同,他们都是“道”的化身: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平四海之外。(《齐物论》) (古之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人火不热。……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大宗师》) 这些“神人”、“至人”、“真人”身上,都有着浓厚的神仙气息。他们与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神仙形象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些“神人”、“至人”、“真人”所具有的超自然神性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物不能伤其身。《齐物论》中的“至人”是“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大宗师》中的“真人”也是“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二是可以乘龙、驾云,自由往来于空中。《逍遥游》中的“神人”可以“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中的“至人”也可以“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三是独特的饮食生活方式。《逍遥游》中的“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大宗师》中的“真人”也显得与众不同:“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庄子笔下的这一系列“神人”、“至人”、“真人”等,都是作为“得道者”的形象出现的,他们在庄子哲学中都是“道”的象征。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这三个方面的超自然神性,也正是神仙传说中神仙超越凡人的地方。除了具备以上这三个方面的特点之外,庄子笔下的“得道者”还兼具“长生不死”的特点,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彭祖和西王母。此外,还有《大宗师》中“年长”而“色若孺子”的女偊,《在宥》中“修身千二百岁”而“形未常衰”的广成子等,也都是“长生不死”的奇异之人。“长生不死”正是神仙最突出的特点,也是神仙最令世人向往的地方。由此看来,庄子塑造“神人”、“至人”、“真人”这一系列“得道者”形象的原始素材,应该是来自于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神仙传说。 庄子把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神仙思想引入道家学说,塑造了“神人”、“至人”、“真人”等一系列“得道者”形象。这一系列来源于神仙传说、具有超自然神力、带有浓重神仙色彩的“得道者”形象,将道家学派所崇尚的“道”提升到了一个更为广阔、更加诱人的宗教般的新境界。 庄子所处的战国中期,神仙思想尽管已经孕育成型,但毕竟还只是处于它的早期发展阶段。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各种神仙传说都还是比较零散的,还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神仙学说,更谈不上有什么系统的神仙修炼方术。而当时在齐、燕沿海地区新兴的所谓“方仙道”,其所鼓吹的神仙修炼方术也不过是“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早期的神仙方士们还不可能给梦想成仙的世人提供一套系统的“切实可行”的神仙修炼方术。庄子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神仙思想与道家学派所崇尚的“道”结合在一起,鼓吹和宣扬道家学说的同时,客观上也为神仙方士们指明了一条“修道成仙”的途径。 对此,庄子不仅在理论上为神仙方士们指明了一个“得道升仙”的美好前景,而且还给他们提供了一套诸如“心斋”、“坐忘”、“悬解”等具体的“修道”方法: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 (仲尼)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大宗师》) “心斋”就是要心志专一,排除各种杂念,始终保持虚空的心境。从用耳去听,到用心去体会,再到用气去感应,逐渐提高,直至达到与“道”相合的境界。“坐忘”就是要静坐、静修,忘却形体,闭塞视听。通过彻底忘记自己与周围世间万物的区别,从而实现整个身心与“道”的完全融通。“悬解”就是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顺其自然,这样就解除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烦扰,真正进入清静、虚空的修道境界。庄子不仅给神仙方士们提供了“心斋”、“坐忘”、“悬解”这些具体的“修道”方法,而且对于“修道”的过程也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吾犹告而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丽后能人于不死不生。”(《大宗师》)庄子认为“修道”需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放弃追逐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接着是抛开个人身体所需的各种物质享受,再就是完全忘却自己的肉体生命。完成这一阶段后,内心自然就会变得清净、明朗,然后就能用心观“道”,渐渐地与“道”相合,渐渐地超越古今,最后完全进入“不死不生”的“得道”境界。庄子所描述的这些“修道”方法和过程,应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可实践性,为后世神仙方士们提供了“修道成仙”的重要模式。 总的来说,庄子哲学中“仙”与“道”的结合,进一步美化了道家学派理想中的“道”的王国,将道家学派所崇尚的“道”提升到了一个更为神奇、美妙的宗教般的新境界;同时在客观上也为神仙方士们提供了一套“修道成仙”的理论和方法,使神仙思想彻底超越了原始的巫术、方术,沿着宗教神学的方向向前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为后世神仙道教的兴起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正因为如此,庄子才成为后世道家和道教共同尊崇的重要人物

1.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东坡)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3.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4.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苏东坡)

5. 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隐)

6.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

7.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

8.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无名氏《杂诗》)

9. 启朱唇、金风桂子,唤残梦、微雨梨花。(《玉蝴蝶》)

10. 雪岭松边路,月寒湖上村。缥缈梨花入梦云。巡,小檐芳树春。江梅信,翠禽啼向人.(元 吴镇 小令《[南吕]金字经·梅边》)

1、关于梨花的古诗

①《东栏梨花》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②译文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

2、关于杏花的古诗

①《田园乐七首》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②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3、关于丁香树的古诗

①《赋得池上双丁香树》

朝代:唐代

作者:钱起

原文:

得地移根远,交柯绕指柔。露香浓结桂,池影斗蟠虬。

黛叶轻筠绿,金花笑菊秋。何如南海外,雨露隔炎洲。

②钱起(751年前后在世),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七年(748年)进士。唐代诗人。

1、《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

宋代:苏轼

几共查梨到雪霜,一经题品便生光,木奴何处避雌黄。

北客有来初未识,南金无价喜新尝,含滋嚼句齿牙香。

译文:

橘树何时与山楂、山梨一起长到雪霜来时?一旦经过品评之后,便增添光彩。橘子能在什么地方避开人们的议论?

我到黄州来,开始还未认识橘树。如荆州、扬州产的金子般的橘子极为贵重,我乐于尝新橘。品尝橘子吮它的滋味,赋写橘诗嚼它的句子,口味芳香。

2、《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宋代: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译文:

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3、《行路难·其二》

唐代:李白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译文:

人生道路如此宽广,唯独我没有出路。我不愿意追随长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鸡走狗一类的赌博游戏。像冯谖那样弹剑作歌发牢骚,在权贵之门卑躬屈节是不合我心意的。当年淮阴市人讥笑韩信怯懦无能,汉朝公卿大臣嫉妒贾谊才能超群。

你看,古时燕昭王重用郭隗,拥篲折节、谦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剧辛和乐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尽智,以自己的才能来报效君主。然而燕昭王早就死了,还有谁能像他那样重用贤士呢?世路艰难,我只得归去啦!

4、《百忧集行》

唐代: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译文:

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至少千回。可又想现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

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5、《春风》

唐代:白居易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译文:

春风先吹开了京城花园中的早梅,继而让樱杏桃李也竞相绽放,令人感到生机盎然。春的来临同样也给乡村送去了欢笑,春风拂过,田野里开放的荠花榆英欢呼雀跃,欣喜地称道:“春风为我而来!”

天下的花中,要说白,当数梨花。

春风荡漾,梨树花开,千朵万朵,压枝欲低,白清如雪,玉骨冰肌,素洁淡雅,靓艳含香,风姿绰约,真有“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的气势。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古时候,每逢梨花盛开时节,人们最爱在花阴下欢聚,雅称“洗妆”。

唐朝时,这一风俗十分盛行,据《唐余录》记载:“洛阳梨花时,人多携酒其下,曰:‘为梨花洗妆’,或至买树。” 人们最爱用梨花作头饰,当时,汝阳侯穆清叔赏梨花曾赋诗云:“共饮梨树下,梨花插满头。

清香来玉树,白议泛金瓯。……” 历代诗人钟爱梨花,留下了很多描写梨花神、气、韵、致的诗篇。

梨花白得清纯,白得玉洁,白得无瑕,如雪一般晶莹;美而不娇,秀而不媚,倩而不俗,似玉一般纯洁,这首先引起了诗人们的遐想。南北朝的王融《咏池上梨花》:“ 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

温庭筠有诗云:“ 梨花雪压枝,莺啭柳如丝。”雷渊赞梨花:“雪作肌肤玉作容,不将妖艳嫁东风。”

张建描写梨花初绽为“嫩苞开破雪搓球”,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以“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 赞美梨花。而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则从另一个角度把飞雪比作梨花:“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雪喻花,以花喻雪,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更妙的是“花开白雪香”,古人曾把雪与梅花作过对比,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如将梨花与雪、梅相比,梨花既不逊雪之白,也不输梅之香了。

清代文学家李渔赞曰:“雪为天上之雪,梨花乃人间之雪;雪之所少者香,而梨花兼擅其美。”读古人梨花诗,便觉有清香从纸上飘出,清凉怡人——“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李白);“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邱为);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陆游) “梅花雪,梨花月”,月下梨花,更有一番风韵。

“一树梨花一溪月”——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潺潺小溪的伴奏之中,那一树梨花简直像缥缈的仙子一样可爱;梨花入月,月光化水,是流不尽的温柔。“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院子里梨花盛开,月光如水;池塘边柳絮轻漾,春风和煦,是何等的良辰美景!“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

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云满衣裳月满身,轻盈归步过流尘”——夜色朦胧,星月临空,梨花似月若云在春风中轻盈舞,偶有花瓣飘落,好似月光在闪烁,月色与梨花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呀!怎不令人心驰神往,陶然怡悦,叹为观止! 最妙的要数梨花经雨了。雨中梨花,尤其妩媚动人。

白居易一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写杨贵妃在仙山上听说唐玄宗的使者到来时潸然泪下的仪容,形象生动,刻意人微,明丽动人,可谓写出了人间美色的极致。后人多沿此把雨中梨花比作美人垂泪,如宋·王洙《梨花》诗:“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

文征明在《梨花》诗中有“粉痕白露春含泪” 梨花带雨悲而不伤,却写出人间美色的极致,一滴滴,一点点的,不需风吹,自然引出心湖里那一圈圈又是怜,又是爱的痴情。在铺垫环境和渲染气氛时,诗人们也常常把梨花衬托出一种凄凉的意境、哀怨的心情。

如戴叔伦《春怨》诗“金鸭香消欲断魂 ,梨花春雨掩重门”宋人李重元有一首《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作者用黄昏时雨打梨花的景象,衬托了一位深怀相思之情的女子的孤寂的心态。周邦彦 “弄夜色 ,空馀满地梨花雪”,用具体的梨花落满地以象征“ 春去 ”。

恨春去匆匆,只留下满地梨花如雪,极写怨恨之情。汪元量《莺啼序·重过金陵》:“更落尽梨花,飞尽杨花,春也成憔悴。”

周密有《浣溪沙》词云“梨云如雪冷清明”,写春残的用语冷峭动人。杜牧诗:“带叶梨花独送春”。

梅尧臣《苏幕遮·草》“落尽梨花春又了”以梨花落尽写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 ,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在消逝 。 吟诵古人咏梨花的诗句,只觉全身都浸透了梨花的圣洁清香,五脏六腑有说不出的妙境,惬意极了。

1.寓意 (宋.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2.浣溪沙(宋.李清照 )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3.美人对月(明.唐寅 ) 斜髻娇娥夜卧迟。 梨花风静鸟栖枝。

难将心事和人说。 说与青天明月知。

4.江岸梨花(唐.白居易) 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 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

5.清平乐(唐.韦庄) 琐窗春暮,满地梨花香。 君不归来晴又去,红泪散沾金缕。

梦魂飞断烟波,伤心不奈春何! 空把金针独坐,鸳鸯愁绣双窠。 6.登凉州尹台寺(唐.岑参)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

应须。

桃花:题城南庄 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咏桃花 李中只应红杏是知音,灼灼偏宜间竹阴。

几树半开金谷晓,一溪齐绽武陵深。艳舒百叶时皆重,子熟千年事莫寻。

谁步宋墙明月下,好香和影上衣襟。 杏花:游园不值 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玉楼春 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苏溪亭 戴叔伦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栏?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梨花:春怨 刘方平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过柳溪道院 戴叔伦溪上谁家掩竹扉,鸟啼浑似惜春晖。

日斜深巷无人迹,时见梨花片片飞。 使东川·江花落 元稹日暮嘉陵江水东,梨花万片逐江风。

江花何处最肠断,半落江流半在空。送别 李白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篇目:长恨歌 寓意 年代:【宋】 作者:【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生查子 年代:【宋】 作者:【朱淑真】 寒食不多时,几日东风恶。无绪倦寻芳,闲却秋千索。

玉减翠裙交,病怯罗衣保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 清江引 年代:【元】 作者:【张可久】 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

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梨花小窗人病酒 美人对月 年代:【明】 作者:【唐寅】 斜髻娇娥夜卧迟。

梨花风静鸟栖枝。难将心事和人说。

说与青天明月知。 采桑子 年代【清】作者【纳兰性德】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三月 年代:【唐】 作者:【李贺】 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

复宫深殿竹风起,新翠舞衿净如水。光风转蕙百余里,暖雾驱云扑天地。

军装宫妓扫蛾浅,摇摇锦旗夹城暖。曲水漂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渭城少年行 年代:【唐】 作者:【崔颢】 洛阳三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扬鞭走马城南陌,朝逢驿使秦川客。

驿使前日发章台,传道长安春早来。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

念此使人归更早,三月便达长安道。长安道上春可怜,摇风荡日曲江边。

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秦川寒食盛繁华,游子春来不见家。

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

贵里豪家白马骄,五陵年少不相饶。双双挟弹来金市,两两鸣鞭上渭桥。

渭城桥头酒新熟,金鞍白马谁家宿。可怜锦瑟筝琵琶,玉台清酒就倡家。

下妇春来不解羞,娇歌一曲杨柳花。春暮寄元九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梨花结成实,燕卵花为雏。

时物又若此,道情复何如?但觉日月促,不嗟年岁徂。 浮生都是梦,老小亦何殊?唯与故人别,江陵初谪居。

时时一相见,此意未全除。 寒食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人老何所乐,乐在归乡国。

我归故园来,九度逢寒食。故园在何处,池馆东城侧。

四邻梨花时,二月伊水色。岂独好风土,仍多旧亲戚。

出去恣欢游,归来聊燕息。 有官供禄俸,无事劳心力。

但恐优稳多,微躬销不得。 春词 年代:【唐】 作者:【常建】 阶下草犹短,墙头梨花白。

织女高楼上,停梭顾行客。闻君在何所,青鸟舒锦翮。

白纻辞二首 年代:【唐】 作者:【崔国辅】 洛阳梨花落如霰,河阳桃叶生复齐。 坐惜玉楼春欲尽,红绵粉絮裛妆啼。

董贤女弟在椒风,窈窕繁华贵后宫。璧带金釭皆翡翠,一朝零落变成空。

倾杯 年代:【宋】 作者:【柳永】 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情知道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

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 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

惨黛蛾、盈盈无绪。共黯然悄魂,重携纤手,话别临行,犹自再三、问道君须去。

频耳畔低语。知多少、他日深盟,平生丹素。

从今尽把凭鳞羽。 蝶恋花 年代:【宋】 作者:【欧阳修】 面旋落花风荡漾柳重烟深雪絮飞来往雨后轻寒犹未放春愁酒病成惆怅枕畔屏山围碧浪翠被花灯夜夜空相向寂寞起来褰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 送友人郑州归觐 年代:【唐】 作者:【赵嘏】 为有趋庭恋,应忘道路赊。

风消荥泽冻,雨静圃田沙。古陌人来远,遥天雁势斜。

园林新到日,春酒酌梨花。 东望 年代:【唐】 作者:【赵嘏】 楚江横在草堂前,杨柳洲边载酒船。

两见梨花归不得,每逢寒食一潸然。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月满川。

同郡故人攀桂尽,把诗吟向泬寥天。 宫中行乐词其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柳色黄金嫩。

梨花白雪香。玉楼巢翡翠。

金殿锁鸳鸯。 选妓随雕辇。

徵歌出洞房。宫中谁第一。

飞燕在昭阳。 鹭鸶 年代:【唐】 作者:【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1.寓意 (宋.晏殊)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2.浣溪沙(宋.李清照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3.美人对月(明.唐寅 )斜髻娇娥夜卧迟。

梨花风静鸟栖枝。难将心事和人说。

说与青天明月知。4.江岸梨花(唐.白居易)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

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5.清平乐(唐.韦庄)琐窗春暮,满地梨花香。

君不归来晴又去,红泪散沾金缕。梦魂飞断烟波,伤心不奈春何!空把金针独坐,鸳鸯愁绣双窠。

6.登凉州尹台寺(唐.岑参)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7.祝英台近(宋.韩淲 )海棠开,春已半,桃李又如许。一朵梨花,院落阑干雨。

不禁中酒情怀,爱闲懊恼,都忘却、旧题诗处。燕莺语。

溪岸点点飞绵,杨柳无重数。带得愁来,莫恁空休去。

断肠芳草天涯,行云荏苒,和好梦、有谁分付。8.蓦山溪(宋.晁端礼 )栏干十二,倚遍还重倚。

一曲一般愁,对芳草、伤春千里。绮窗深处,还解忆人无,碧云辞,红叶字。

曾仗东风寄。缭墙深院,无路通深意。

纵使得新声,又争知、相如名字。从来风韵,潇洒不禁愁,拈梨花,看菊蕊。

应也成憔悴。子夜歌(宋.贺铸)三更月。

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

不胜凄断,杜鹃啼血。王孙何许音尘绝。

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

陇头流水,替人呜咽。临江仙 梨花 (元.刘秉忠)冰雪肌肤香韵细,月明独倚阑干。

游丝萦惹宿烟环。东风吹不散,应为护轻寒。

素质不宜添彩色,定知造物非悭。杏花才思又凋残。

玉容春寂寞,休向雨中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咏白海棠 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 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南宋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 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江岸梨花》唐·白居易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

《左掖梨花(与丘为、皇甫冉同作)》唐·王维闲洒阶边草,轻随箔外风。黄莺弄不足,衔入未央宫。

《左掖梨花(同王维、皇甫冉赋)》唐·丘为冷艳全欺雪,馀香乍入衣。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和王给事(一本有维字)禁省梨花咏》唐·皇甫冉巧解逢人笑,还能乱蝶飞。春时风入户,几片落朝衣。

《左掖梨花》唐·武元衡巧笑解迎人,晴雪香堪惜。随风蝶影翻,误点朝衣赤。

《梨花》唐·钱起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桃花徒照地,终被笑妖红。

《清平乐·梨花》元·邵亨贞绿房深窈。疏雨黄昏悄。

门掩东风春又老。琪树生香缥缈。

一枝晴雪初乾。几回惆怅东阑。

料得和云入梦,翠衾夜夜生寒。《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元·丘处机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

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村琼葩堆雪。静夜沈沈,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

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

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

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临江仙·梨花》元·刘秉忠冰雪肌肤香韵细,月明独倚阑干。

游丝萦惹宿烟环。东风吹不散,应为护轻寒。

素质不宜添彩色,定知造物非悭。杏花才思又凋残。

玉容春寂寞,休向雨中看。《点绛唇 梨花》元·刘秉忠立尽黄昏,袜尘不到凌波处。

雪香凝树。懒作阳台雨。

一水相系,脉脉难为语。情何许。

向人如诉。寂寞临江渚。

《水龙吟·赋秋日红梨花》元·王恽纤苞淡贮幽香,玲珑轩锁秋阳丽。仙根借暖,定应不待,荆王翠被。

潇洒轻盈,玉容浑是,金茎露气。甚西风宛胜,东兰暮雨,空点缀,真妃泪。

谁遣司故来相慰。燕几螺屏,一枝披拂,绣帘风细。

约洗妆快泻,玉瓶芳酒,枕秋蟾醉。《木兰花慢·赋红梨花》元·王恽爱一枝香雪,几暮雨,洗妆残。

尽空谷幽居,佳人寂寞,泪粉兰干。芳姿似嫌雅淡,问谁将、大药驻朱颜。

塞上胭脂夜紫,雪边蝴蝶朝寒。风流韵远更清闲。

醉眼入惊看。甚底事坡仙,被花热恼,惆怅东兰。

细倾玉瓶春酒,待月中、横笛倩云鬟。吹散碧桃千树,尽随流水人间。

桃花: 题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咏桃花 李中 只应红杏是知音,灼灼偏宜间竹阴。

几树半开金谷晓,一溪齐绽武陵深。 艳舒百叶时皆重,子熟千年事莫寻。

谁步宋墙明月下,好香和影上衣襟。 杏花: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苏溪亭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栏?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梨花: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过柳溪道院 戴叔伦 溪上谁家掩竹扉,鸟啼浑似惜春晖。

日斜深巷无人迹,时见梨花片片飞。 使东川·江花落 元稹 日暮嘉陵江水东,梨花万片逐江风。

江花何处最肠断,半落江流半在空。 送别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与下雪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著作权实行自愿登记,论文不论是否登记,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取得的著作权不受影响。我国实行作品自愿登记制度的在于维护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和作品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有助于解决因著作权归属造成的著作权纠纷,并为解决著作权纠纷提供初步证据。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a.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c.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d.报纸文章 论文种类为了探讨和掌握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论文进行分类。由于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专题型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论辩型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综述型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综合型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

夜雪 夜深,突观羽点飘之。

疑思:何物也?于是乎,吾跨栏出之。不久,似白羽之物落之以鼻。

取下,望之。湿稠,若白,稍冷,冻之。

提头,远眺。点滴白物随寒飘之,恰似白羽。

数里人家,白雾从顶冒之。许各苗披白衣暖之。

置此,吾呼:“白羽从天降,暖春不远也。”垂头望下肢,已没履底。

又观衣裳,白羽披肩。 夜雪未有停意,仍潇洒舞动之。

寒风入体,咳之。于转体回屋之。

站窗边,提笔墨。望明窗,低叹之:“此景本应仙宫有,随落土地美人间。”

若久,声传天白羽。白羽喜笑,曰:“苦心终得人解之!” 明窗透白雪,寒意改暖之。

雪停,春风来袭。(我是6年级的学生,写得不好之处请见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Translated Text 译 文 原 文 Original Text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甲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夜雪

夜深,突观羽点飘之。疑思:何物也?于是乎,吾跨栏出之。不久,似白羽之物落之以鼻。取下,望之。湿稠,若白,稍冷,冻之。提头,远眺。点滴白物随寒飘之,恰似白羽。数里人家,白雾从顶冒之。许各苗披白衣暖之。

置此,吾呼:“白羽从天降,暖春不远也。”垂头望下肢,已没履底。又观衣裳,白羽披肩。

夜雪未有停意,仍潇洒舞动之。

寒风入体,咳之。于转体回屋之。站窗边,提笔墨。望明窗,低叹之:“此景本应仙宫有,随落土地美人间。”

若久,声传天白羽。白羽喜笑,曰:“苦心终得人解之!”

明窗透白雪,寒意改暖之。雪停,春风来袭

2、

杨时见程颐和于洛,是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瞑坐,时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释]1.毳:(cuì)2.砀:(dàng)3.沆:(hàng)4.凇:(sōng)5.毡:(zhān)[作者介绍]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人,其先世为蜀之剑州人,故《自为墓志铭》称“蜀人张岱”。

《登泰山记》(清)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原文】 杨时见程颐和于洛,是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瞑坐,时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2.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诗中雪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摹,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春雪】 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东。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人题景诗云: “雪中望罗浮,玉峰峨峨起, 不知山下村,人住梅花里。”

菩萨蛮(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沈佩 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 独坐夜寒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雪梅》(二首)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李颀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扌戚][扌戚]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作者:岑参 君不见, 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元稹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 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欧阳修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世说新语·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储梗臂妓赚幻辫潍播璃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雪 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双调·蟾宫曲雪》 薛昂夫 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

访戴归来,寻梅懒去,独钓无聊。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

你自评跋:那个清高?那个粗豪? 少年游 作者: 苏轼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恒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写雪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冬女来了,可爱的雪花从天而降,像是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白大褂。东东和西溪听妈妈说下雪了,就冲到院子里和小朋友一起玩。

看,他们多开心啊!东东和西溪带着心爱的滑雪板,像风一样滑下山。有些孩子在快乐地堆雪人,有些在激烈地打雪仗,有些在快乐地滑雪。

东东、西溪和孩子们玩累了。东东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他说:“我们堆雪人吧!”于是,西溪拿了一把雪给东东,东东用雪滚了一个小雪球做雪人的头,一个大雪球做雪人的身体。最后,他们把滚雪球放在大雪球上。哦,它真的看起来像一个雪人!嘿,雪人少了什么?东东先从家里找了两个黑色瓶盖贴在雪人头上,然后做了两个圆眼睛。然后他从家里拿来一根胡萝卜,粘在头上做鼻子。然后他从附近的树上折下一根树枝来做他的手臂。最后,一个栩栩如生的雪人诞生了。

雪人和东东,西溪一起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日子。突然有一天,雪人消失了,只留下一封信,上面写着:

亲爱的东东和思思:

谢谢你给了我生命。这几天很开心。春天来了,我就和冬姑娘一起去。明年冬天我会回来。我会想你的。

元旦早上,浦江开始下雪,雪越下越大。下午,下起了大雪。

我和爸妈在爷爷的院子里玩,发现我们停在爷爷院子里的车已经被善良的雪花姑娘盖了一床雪白的被子,院子里的各种花草树木都披上了保暖的棉袄,整个大地都变白了。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田野。田野里的风景也很美,到处都是雪和银。有一丛又细又长的茅草像一个苗条的小女孩。她的下半身钻在雪地里,露出一头卷发,好奇地看着白雪。

第二天我们去舅舅家过年,看到好多冰柱子,倒挂在屋檐下。它们又细又长,晶莹剔透,融化的雪沿着瓷砖上的冰柱滴落。我们用棍子敲了几下,我尝起来像根稻草。轻轻吮吸,冰柱内的冰变成水喝入口中,清凉可口。

我希望每年冬天都像这样下雪。我喜欢雪。

冬天到了,大雪像羽毛一样纷纷扬扬地落下来。不一会,大地就像一颗钻石一般,雪白得发亮。

我激动得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冲入雪中,爸爸妈妈也兴奋得像孩子一般,打雪仗,滚雪球。“爸爸妈妈,我们来堆雪人吧。”我高兴地说。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雪人”总动员就开始了。爸爸负责运雪,妈妈负责雪人的道具,我负责设计雪人。一切进行得很顺利,圆滚滚的脑袋,胖乎乎的身体,炯炯有神的眼睛,笑呵呵的嘴巴直到帽子,大家怎么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帽子,最后只好给雪人带上了一幅兔耳朵。哈哈,真可爱!爸爸妈妈和我的手冻得像一根根的胡萝卜,但我们的心里却是暖洋洋的。

晚上,我梦见雪人变活了。它拉着爸爸妈妈和我的手在雪地里快乐地奔跑。

“下雪啦!”“下雪啦!”在我们的期盼中我们终于盼来了20xx年的第一场雪。

随着欢快的叫喊声,我走出了教室,看到了一个银白色的世界,房顶被雪覆盖着,树叶被雪染白了,大地仿佛披上了一件银白色的衣裳。

在这银白色的世界里,到处都充满着欢声笑语,虽然下着雪,但是学校的操场上仍然有许多人在玩耍、嬉戏。瞧。操场上有的人在堆雪人;有的人在打雪仗;还有的尽情的滑雪,他们真快乐!

天空中的雪花,像欢快的小精灵一样在空中飞舞,仿佛被这热闹的情景感染了,又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舞蹈。

冬天时会有一种花会悄然开放,它就是蜡梅。它的香气十分迷人,颜色也非常漂亮,如果大家想欣赏蜡梅,我们会在学校欢迎您的到来。

20xx年的第一场雪来得特别晚,但是特别美。我永远会把这美景记在心中,我爱这美丽的雪景。

在相隔19天后,又一次迎来鹅毛大雪从空中飘飘洒洒降落在山阳大地。瞬间变成了一个白色世界,分不清那是天那是地。真是漂亮极了。

今天下午,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让我们放学后到龙源湖公园玩雪去。我们高兴的蹦了起来,下午放学也非常早,一放学我就回家换鞋,换衣服,然后我和牛思源欢呼雀跃冲进龙源湖公园玩雪。我们一到龙源湖就看见许多同学已经来了,他们兴高采烈地玩着,于是我们也快速地加入了同学的队伍,也一起玩起了打雪仗,撒雪花,你追我赶,雪球在空中跳来跳去,乱舞交叉,就像是顽皮的小孩子一样。有的同学在堆雪人,他们堆的各种各样,有的像一个金字塔呢,有的像圣诞老人,有的像一个小娃娃。我也堆了一棵小树,那棵小树矮矮的,同学们搭得都非常漂亮,我们还合影了呢!时间 过得真快呀!天渐渐的黑了下来,这时听到妈妈叫我们回家了,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公园。

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地下来了,它们像一只只可爱的小精灵,好像是仙女精心雕刻,送给冬天的礼物。

雪花飞到了千奇百怪的高山哥哥的肩上,使高山哥哥变得更加有魅力了。雪花飘到了爱打扮的果树妹妹身上,送给果树妹妹一瓶雪花润肤霜,使果树妹妹更加可爱迷人。雪花跳到了诚实的小麦先生身上,为正冻得瑟瑟发抖的小麦先生盖上一层厚厚地棉被。雪花落到了慈祥地大地母亲的怀抱,为大地母亲披上一层洁白的地毯。

雪停了,人们在雪中留下的脚印就像一串串和谐美好的音符,它们在演奏着一首冬天的赞歌。向四周望望,没有人在扫雪,可能是人们不想破坏着美好的景色吧!

雪!你是洁白的象征,你是冬天的精灵。你净化了人们的心灵,美化了环境。我爱你雪,世界因你而精彩!

雪,是我们这儿冬天常见的东西,但你对它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呢?下面就说说我对雪的了解吧。

雪花是六边形的,但六边形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雪花也有不同的形状。雪花是由水蒸汽变来的,是因为冬天天气寒冷,水蒸汽才变成了雪花……

雪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快乐:我们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滑雪……玩雪可以使我们忘掉烦恼。有一年的冬天,我刚被爸爸批评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想要出去走一走。刚出门,就有一个雪球向我飞来,我没来得及躲避,就重重地打在了我的头上。我一看,原来是堂哥搞的鬼,我也随手捏了一个雪球向他打去,正好也打在了堂哥的身上。这样,我就和堂哥打起了雪仗,结果把刚才的烦恼忘得一干二净。

雪也会给人们带来许多不幸:它能把人滑倒摔伤,有时下多了还会造成雪灾……记得前年的冬天,雪下得太大太多了,结果就把有的房子都压塌了,路面上交通也严重受阻,有的地方甚至还冻死了人。

我喜欢雪,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我也讨厌过雪,因为它有时会给我们带来不幸。

爸爸常常告诉我,老家每年都会下很大很大的雪,我很期待看雪。而且我的名字中也有个雪字,常常在冬天,幻想着雪的样子。站在白雪皑皑的雪地上,那一定很美,很美吧

雪她是温柔的

梦里她来了,天使一样。她像母亲一样,常常抚摸着我的身体。虽然穿着很多的衣服,但她还是能穿过你的心,让你认为她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雪她是可爱的

想象中她笑着,她像孩子一样。常常陪我们一起堆雪人。虽然我们的手已经冻得麻木了,但还是喜欢在她身边跳呀!跑呀!

雪她是无私的

在温暖的火炉旁,她是水。也许她常常哭吧!身体变虚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她还是水,也许她生命已到尽头了,但却会化成春雨滋润万物!

雪你知道吗?我希望你能听见我的呼唤!雪你知道吗?我希望我们这也能下雪!雪你知道吗?我希望我也能堆雪人!雪你在吗?我可以看看你吗?

也许我真的和雪无缘,只有爸爸的话语让我感到一丝安慰以后长大了,我们去老家,就能看见雪了,所以要努力学习也许学习是我最好的出路!

雪以后我就能看到你了对吗?雪是什么样?我似乎已经明白雪是什么样了。她是我学习的动力!

很久以前,世界上是没有雪的,是一个名叫雪的小女孩,创造了晶莹透亮,洁白美丽的雪,这一切,都来源于两个人的友情,另一个小女孩,叫做静。

一天,静在路上玩,看到了一双鞋,非常漂亮,有着紫水晶做的花边(水晶鞋),她就小心翼翼的将它穿上了。突然,眼前出现了一道奇异的光,将静吸了进去,静昏倒了。

“你没事吧?”一个甜美的声音将静唤醒,睛睁开朦脓的双眼,看到的是一张令人舒适的笑脸,眼前的这个小女孩,带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静不由的放松了紧绷的身体,“没事,你是谁啊?我为什么会在这里?这里是哪里?为什么我刚会昏倒?。”“对不起,我都忘了自我介绍了。你好,我叫雪,我是这个世界的第6号天使,欢迎来到我的家。你刚昏倒是因为你穿上了我的鞋,那双鞋是有魔力的。”静看着雪,说:“我们交个朋友吧。”“好啊。对了,我还没问你叫什么呢!”“啊哦,我也忘了。我叫静,我是人类。”就这样,两个人做了好朋友,并且,雪还让静拥有了飞翔的能力。

第1天,两人去看海;第2天,两人去山上采蘑菇;第3天,两人练习飞翔;第4天,两人一起做蛋糕。静觉得,有了雪,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可是,才仅仅幸福了几天,梦,就碎了。

今天,下雪了。

天空中飘下无数雪白的棉花似的雪花。这些洁白的小精灵在天空中飞舞着,在路灯的照射下,它们就像一个个晶莹剔透的小仙子纷纷地从天而降,来参加凡间的盛大集会;它们又像一丝丝柳絮,随风飘扬。

整个城市仿佛盖上了厚厚的银白色棉被,松柏也仿佛穿上了洁白的长裙,戴上了毛茸茸的的白帽子,到处都是银装素裹的景象。

“瑞雪兆丰年啊!”我们高兴地议论着这场雪,真心实意地欢迎着这场带来希望的雪。

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在雪地上,发出耀眼的光芒。不少人出来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松柏让雪压弯了腰。行人戴着厚厚的帽子和围巾,与这美丽的雪景相映成趣。雪地里时时传来“咯吱咯吱”的脚步声,留下了一串串大大小小的脚印。孩子们来到雪地上,展开了一场冰雪大战,惹得大人们也像孩子般玩耍起来,雪地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可是,中午时分,雪渐渐融化了。

虽然这场雪来得匆匆,去得也匆匆,但它还是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好的记忆!

寒假的一个早上,我懒洋洋的躺在床上,听见外面有风吹过。寒冬的风冷得刺骨,我忍不住瑟瑟发抖,缩成一团。

我勉强起身吃饭,一只脚刚迈出,肆无忌惮的风就吹过全身。我战战兢兢地吃完早餐,仿佛度过了整个四季。

晚饭后一个小时,天上开始飘落细小的雪花。我欢呼,今年的第一场雪终于来了!我坐在门前,看着雪花纷纷飘落,风还在狂吹,雪花在风的脚步中四处游荡。没过多久,地面上出现了一大片白色的花,像无数白色的花瓣从天而降,但花瓣很美。

看着地上堆积的厚厚的积雪,我走了出去,留下了完美的脚印。可能上帝以为快下雪了,就停下来了。现在,我自由发挥。用手抓一把雪,揉成雪球扔在院子里。然后我在院子里卷了一个雪球,推着雪球在院子里跑,直到满身大汗。

午饭后,我喜欢白色美丽的雪花。厚厚的积雪是我向往的世界。看,再看天上飘着雪。这时,风停了,只有雪花在欢快地飞舞。我爱冬天,更爱冬天的雪!

下雪呢,白茫茫的一片,窗外映帘的梅也覆上了白沾,轻柔而不失典雅,沁然般,曼舞的身姿,与那飘然的雪交相映错,或是美吧。

干旱的空气,几降的温度,这场雪来的不出人意料,这不,飘雪了。冷冷的手不停地搓着,短暂的温度,接着冷气变侵占下来。窗外的枝桠都白了,应该里面很空旷吧,又想起来瑞雪兆丰年,或许雪是吉祥的兆头吧。

只是这雪下在我心烦的时候,肚子还算折闹,总是耷拉着眼皮,翻着目无边际的书本,那泛黄的小书早已失去了年华,反正睡不着,无事,只是一直乌鸦吵着。

想着过隙时间,晃然感慨颇多,嗯,自己是长大了吧,对吧?可看到那些长不大的人都心声可笑,搪塞了好多的理由,掩饰的到底是什么,心里的直意表达就好了,何必呢?看看吧,也就雪做得来朋友了。

家乡雪应该下也大不到哪里,反正可以看到雪花飘,心里也算告慰,填补自己吧。心生寂然:“远方有佳人,更待何时归?”总是情不自禁看着窗外,似乎快全白了,屋内室温和屋外早已鲜差,窗面一层白雾,轻盈浮在上面,我倒是误认为是雪停了。

我可不想雪停,我希望她落舞着着,可以让我找回原来记忆,沉淀吧,在心里呢,汩汩的,又滋润着心。

呵,真的全白了,天下白的又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屋内的空气浑浊的我不敢呼吸。远方的伙伴,或许可能还在训练吧,我懦弱,退出了他们冬训免不了肌肉的折磨,当然为了来年更好的成绩,而我剩的就这点回忆了。

静谧的窗外,雪花大了,好飘逸,安静的我呼吸的急促起来,一切有序中进行,似乎这井然中带着倔强,那水洼上的雪不一会儿就化了,可还是堆积着,似乎又有点执着吧,呵,我喜欢自己叛逆自己的思想。

有时候自己总也对别人好,其实别人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什么,当自己过度关心别人时,或许又是几声言语。自己的心也在这场雪中的平淡吧,好想。掩上雪花的白,内心红火也会降温的,小丑角色或许也得褪色了。

“雪欲盖梅香益彰,自古多情少儿郎。并非柔骨多讥笑,只恨白人欺善猖!”

嘿,雪,慢点下,这个冬天你还会再来么?

有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抱怨父母太唠叨,管得太多,但是,他们的用苦良心往往被好心当成驴肝肺。在我们抱怨的同时,他们只能忍气吞声,尽量满足我们的要求。

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都急匆匆地往家赶。我站在窗台边,望着深灰色的天空发呆,不禁打了一个冷颤。“阿嚏!”母亲闻声走过来,关切地问我是不是感冒了,我淡淡地说了一句:“早就感冒了。”“那你怎么不早点跟妈妈讲啊,药有没有吃?”“没事,感冒而已。”我不耐烦地打断了她的话。母亲怔住了,嘴巴动了一下,想说什么但又忍住了,摇了摇了头叹了一口气便离开了。

到了晚上,正当我冥思苦想一道数学题时,母亲拿着泡好的还在冒着热气的感冒药走了进来,打断了我的思路。我一下子就火了起来,对着母亲吼:“你放桌子上就好了,我自己会喝的,还有能不能不要在我想题目的时候进来打搅我,很烦诶!”母亲尴尬地笑了笑,放下杯子就出去了。等我冷静下来,想想之前的话肯定伤了母亲的心,但又不好意思去向母亲道歉,我拿起杯子,药已经凉了,但还是温暖了我的心,这也许就是母爱的味道吧。

在往后的几天里,母亲总会准时帮我把药泡好端下来给我喝。看她每次欲言又止的样子,我内心十分不是滋味,很想抱抱母亲,但我没有。

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母亲看着窗外发呆,手中拿着的,还是一杯刚泡好的药。我蹑手蹑脚地走到母亲身后,本想从背后抱她,但顺着她的目光望去,是一对偎依着行走在雪中的母女。看着那对亲热的母女,我不禁恍了神,似乎看见了多年前的自己和母亲。过了半晌,母亲回过神来,转身看到我在她身后,有些吃惊,随后把药递给我说:“趁热喝了吧。我知道你嫌妈妈烦,但是我想要你早些好起来,每次听到你咳嗽都很心疼,你知道吗?”我再也忍不住了,扑到母亲怀里哭起来。母亲一边安慰我一边笑着说:“好了,别哭了。”在泪光中,窗外的雪愈发大了,但我一点也不觉得冷。因为呀,在这个下雪天,这一刻,我体会到了浓厚的母爱。

母亲真的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人。她们默默无闻,不求回报,把所有的青春都奉献给我们。

以前,我不理解母亲,也不愿去了解,哪怕只是一点点。但是现在,我长大了,在那个下着雪的冬天,在我与母亲相拥而泣的那一刻,我仿佛在一瞬间全都明白了,在往后的时间里,我会慢慢靠近,去解开那些曾经的心结……

我喜欢春天的温暖,夏天的炎热和秋天的凉爽,但我更喜欢冬天的雪。

早上打开门一看,哇!一片片白色的雪花像可爱的白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像六边形的精灵一样从天而降。它们落在树上,树是白色的。真的是“就像春天的大风,在夜里刮起来,吹开了一万棵梨树的花瓣”!它们落在房子上,房子是白色的,房子像童话王国里的白色城堡一样美丽;他们落在路上,道路是白色的,宽阔的道路变成了银色的河流。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我迫不及待地穿上棉衣,戴上手套,飞快地跑出了房子。

我的小脚踩在被子一样厚的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回头一看,雪地上留下了一串调皮的小脚印。这时,我看到许多人也走出房子去欣赏美丽的雪景。我和朋友忘了感冒。我们堆了一个雪人,一起打雪仗。我们多幸福啊!突然听到一个老太太说:“明年一定是丰收年。”我跑过去好奇地问:“为什么?”奶奶说:“因为俗话说,今年——麦盖三层,来年睡馒头。”我们笑了,相信农夫的叔叔明年会有好收成。

我喜欢冬天的雪,它美化了我们的城市;我喜欢冬天的雪,它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我好想变成一片美丽的雪花,在冬天装点家乡!

下雪了,下雪了。长着白胡子的冬爷爷来了,带着许多小精灵来做客。这些小精灵是谁呢?是雪姑娘们。这些雪姑娘是来帮冬爷爷装扮冬天的。这些小精灵就是冬爷爷带来的礼物。【描写雪的作文500字10篇】作文

雪后,太阳公公出来了,天变亮了。地面铺上了一层“雪毯”。太阳照到雪地上,映出一道道七彩的光。显得非常耀眼。小雪后,我走在雪地上,发出了“吱吱”的声音,仿佛在和我说悄悄话。

孩子们都出来了。他们在一起打雪仗,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有时他们把雪打到人的衣服里,好快活。有的孩子们还堆雪人,他们带上手套工作了起来。先做身子,再做脑袋,最后做了鼻子、眼睛。有的小孩还把帽子呆在雪人头上。有的小孩还把别的小孩里推到雪堆里。

家乡的雪多么美丽、迷人。我最喜欢家乡的雪了,因为它把江城打扮得更加妖娆。

关于旗袍的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作者:兰州大学胡一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清代满族人最具代表性的服装就是袍、衫,刚开始并没有旗袍的说法,是非旗人将这种旗人(满人和其他民族在旗的人)传统服装称为旗袍,后来由于这种说法的传播广泛,旗人也自称这种袍、衫为旗袍。旗袍的出现是为方便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最初样式也比较简单,一般是圆领、大襟、窄袖、带有扣袢,与中原传统的宽袍大袖式的服装有很大的区别,便于骑射。

旗袍男女老少皆可穿着,为应对不同季节的天气特点,又分为单、夹、棉、皮等不同质料的旗袍。清军入关占据政权后,旗人的生活深入到中原地区,也逐渐的丰富起来。随着与其他民族(主要是汉族)的交往,旗袍的款式、风格发生了很多变化,可以这么说,有清一代旗袍一直在发展变化,并没有什么定型,也很难说有什么发展趋势,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清代不同时期女性旗袍的特点。

康熙年间女子着袍情形

女性旗袍也和其他旗袍一样,款式不断变化。大体言之,清初尚长袍,顺治后期减短至及膝,康熙初又尚长袍,康熙中期人又转变回喜欢短小的款式,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制式,这和我们今天的时装流行有些相似。女性旗袍不同其他旗袍,更加注重装饰,在领口、袖口、衣襟等地方喜欢镶嵌花边,京城俗称“狗牙儿”的就是其中一种。袖口也是常做花样的地方,比如一种称为“大挽袖”的款型,将旗袍做成长袖,袖口遮住穿衣人的双手,然后在袖口处布料的“里子”上绣上彩色花纹,穿的时候把长过手的这部分挽起来,这样带有花纹的“里子”露出来,袖口出堆成双层,与上面的布料形成变化,比较别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北京城可谓引领时尚潮流之地,比如当时北京城风气,趋向于多镶花边,一段时期内在北京流行“十八镶”,纹饰非常复杂。除此之外,清人穿着旗袍常在外面搭配一件坎肩(也是一种满族服饰,一般无袖,类似我们今天的马夹或背心),坎肩开始时要过腰,后来逐渐缩短,女性穿着旗袍时还可以在坎肩上做一些文章,比如做紧身的款型或者加一些纹饰装饰(和旗袍一样,在衣襟处有很多变化)。顺便一提的是,清代旗袍的开气最早是四面,后来逐渐改为两面,也有不开气的。

旗袍

坎肩

参考文献:曾慧:《满族服饰文化变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王金华、周佳:《图说清代女性服饰》,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

我认同以王宇清先生为代表认的为中国妇女所穿的袍,远溯周、秦、汉、唐时代,承认旗女之袍对旗袍有影响,但不承认二者有直接继承关系,倡导旗袍改名为“褀袍”。

民国是我国历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虽然仅历时38年时间但却最复杂、最动荡。作为“以旧替新”的突出代表,民国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政治、经济、文化到国民生活,几乎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1912年—1949年民国存续期间,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参与到了这场变化之中。政治体制、文化形式、思想意识、服饰理念等,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革新。

而这场轰轰烈烈的革新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伴随着战争、革命、政治、社会体制的巨变。

可以说生活在民国期间的老百姓,深切体会到了社会生活与文化观念的变化。在这一系列变化之中比冲击力最强的就是服饰文化变革,从“上衣下裳”的传统服饰形制,直接过渡到了充满创新与现代元素的服饰理念。

仅在短短的几十年沧桑巨变中,就结束了传统服饰历时千年的“衣冠制度”。并且完成了由古典到现代、由中式向西式的“华丽转身”。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民国虽然仅有38年历史,但是却集中完成了以旧替新、西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但是非常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民国时期,男女服饰文化虽然都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形制变化。但是相比较于女性服饰文化来说,男性服饰在变革方式、外观、形态等方面,却存在着内涵、文化以及风格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简而言之民国时期男性服饰在顺应时代变化的过程中,同时也产生了独具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而这种服饰文化的突出表现就是,虽然对西方男式服装元素有所借鉴,但却保留了极具中国意蕴的服饰元素,“长衫马褂”就是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民国男装标配。

民国男性服饰从外观和搭配上来看既有完全西化的西服套装,同时也有保留了传统韵味的长衫马褂。对于很多曾有过留学经历或上过大学的男性来说,他们的服饰搭配多以西装、领结、领带、皮鞋为主,当然再搭配一个西式礼帽看起来就会更加洋气。

事实上民国时期男性服饰文化变革,其实主要体现出了审美取向、思维意识方面的变化。当然,也彰显出了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方面的时代特色。

笔者认为民国男性服饰的文化特色从大方面来讲,其实也是时代变革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长衫马褂”、礼帽、皮鞋既体现出了中式服饰的内涵,同时也点缀出了西式服饰元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民国男性的服饰搭配,既有对传统服饰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有贴近西方思想与人文理念的过渡 。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历史事件中,不难看出“改服易制”不仅需要极大的决心,同时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突出代表。

民国是在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同时又受到了西方现代思想的巨大冲击,这其实才是当时“改服易制”的根本原因。

1.民国男神标配服饰长衫马褂

长衫、马褂、礼帽、皮鞋是民国时期男性服饰的标配。除了礼帽与皮鞋是舶来品之外,长衫与马褂的服饰历史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虽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长衫是清朝时期男性常服,但事实上这种形制的男性服饰在明朝时期,其实就已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服饰了。

(1)长衫乃明朝“道袍”

据史料记载长衫又称长褂或中式长衫等,这种类型的男式服装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是明朝士大夫群体的家居服饰,外形有一点类似于“道袍”形制。但是颜色以及配饰方面却更加灵活,尤其是在制衣材料和理念上也遵循了多变的原则。

明朝时期的长衫或者说“道袍”,外形肥大、剪裁随意穿起来十分飘逸洒脱,交领设计也给人一种凝聚了千年历史的古风色彩。

但是民国时期的长衫却一改肥大印象,在设计上主要依照个人身形量体裁衣,并且遵循肩背立体、腰线随体的制衣风格。

(2)民国长衫服饰形制

同时还将交领改造成了看起来更加整洁的小圆领,长度基本上都在脚踝部以上小腿中下侧。大襟采用右衽的方式相对来说立体感更强,同时下摆处单侧或双侧开衩。相比较于明朝士大夫的“道袍”来说衣身更为紧致,袖口多以窄袖为主不用马蹄袖。

袖长一般都会遵照马褂袖的长短齐平,穿在身上之后不仅更加合体而且更能体现男性身材魅力。当然长衫的长度也可以长至足跟,但对于个人比较矮小的人群来说,这种长度的长衫其实并不合适。所以只有身材高大的人群穿长衫才会更加挺拔俊美。

(3)长衫为民国时期的常礼服

民国时期的长衫既可以作为常服,同时也可以在正式场合作为礼服,笔者认为如果从本质上去分析可以发现,长衫其实就是长袍的一个分支。长袍有棉、夹之分简而言之就是单者为长衫双层为袄。也就是说春夏秋三季穿长衫,较为寒冷的冬季则穿棉袍。

长衫除了借鉴了明朝的“道袍”形制之外,其实遵循看清朝服制理念加以改进。在清朝时期长衫是清会官民常服,尤其是清朝后期长衫还被男性群体当做常礼服。 尤其是到了民国时期长衫在男性群体中更为流行,无论是官商、文人还是政客,基本上都以一袭长衫作为日常着装。

(4)民国男性常服“长衫”的寓意

长衫既遵循了明代汉族男性服饰样式与文化内涵,同时也借鉴了满族服装的文化特性。这种极具民族魅力的男式服装既非常注重,服装面料本身的外观效果又特别依赖平面性的装饰表现。如果从文化内涵去分析则暗合“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

长衫作为一种最能代表民国男性服饰特征的服装,在男性服饰的表层文化映衬之下,其实还隐含着更加深层次的文化规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长衫以服装为媒介,其实最想体现的是文化的统一与融合性。

汉族、满族、西方文化三者融会贯通之后,民国男性的标志性服饰长衫马褂就此被载入史册。可以说长衫马褂所体现出的文化特色,其实并不单纯是民国时期的服饰文化,而是一种推陈出新、中西结合之后的文化彰显。

笔者认为民国男服长衫马褂不仅继承了,古老的传统衣冠制度和中国服饰文化的深刻寓意。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虽然长衫属于明朝士大夫常服,而马褂则是清朝时期的日常便服,但是长衫设计与剪裁中的修身、立体理念,却是完完全全的西方服饰文化理念。

1.“长衫”的思想与文化碰撞

长衫作为民国时期众多男性的标配服饰,并不是一蹴而就突然出现在民国裁缝铺中。相信大家都知道民国时期的社会非常混乱,清朝的遗老遗少、西化的留洋学子,以及各个国家的侨民都汇聚在当时社会中。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大家有幸穿越至民国,就会发现大街上脚步匆忙的行人,仿佛是不同时代、地域、文化的大杂烩。

既有身着清朝便服留恋故国的清朝遗民;同时也有身着西装头戴礼帽的时尚先锋;还有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的“老外”。

但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最扎眼的却是,身着一袭长衫、马褂、头戴礼帽、脚穿皮鞋,手中拄着一根“文明棍”的民国男神们。这些人基本都有较好的家世和较高的学识,言谈举止中既可以之乎者也还能冒出几句洋文。

笔者认为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身着长衫马褂的民国男子,不难发现他们的内心中既有对过去的留恋,同时也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渴望。大家印象中的众多民国文学家,其实都是一身长衫马褂的男神形象。

2.“长衫”服饰文化内涵

如果从文化内涵角度去分析“长衫”,其实这种服饰就是多种文化融合之后的变体。而在各种文化相互融合过程中既有排斥也有妥协,从长衫的外形来看就是一种中式男装。但是其剪裁理念与设计思维却充满了西方味道。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长衫作为民国期间,中国男子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饰,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可谓风靡全国。并且与中山装、西装两个强劲的对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服饰文化态势。而这种态势的根本原因就是多种思想与文化相互杂糅。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存在了几百年的满清王朝,虽然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之后土崩瓦解。但是其形成的独特文化底蕴与习俗精神,其实根本不可能像政体一样瞬间垮台。所以民国时期的很多思想其实依然有清朝的影子。

虽然民国时期产生了很多新思想,再加上不断输入西方文化意识,导致生活在当时的人们出现了新旧思想融合的现象。但是很多没有接受过教育的老百姓,或者说对清朝依然心怀留恋的民众,其实依然无法接受西装或其他“洋装”。

所以在民国老百姓的心目中中式服装,依然是他们的日常家居服饰。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穿得起“洋装”,所以融合了中西服饰文化以及经过改良的长衫,就变成了普通民众最青睐的服装样式。即使是在政商以及文化圈长衫也依然备受青睐。

笔者认为长衫马褂不仅体现出了,思想、文化、习俗的交锋与相融,同时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男性服装,在点缀了西方服饰元素之后,反而更能体现出独具东方魅力的形体美。同时,也可以映衬出民国时期男性的儒雅与知性。

民国时期男性标配服饰长衫马褂,不仅体现出了社会变革时期的服饰文化创新,同时也彰显出了中国古代衣冠制度的延续与发展。如果说旗袍是中国近代服饰文化历史的巅峰,那么民国男子长衫服饰文化就是现代男性服饰的先导与启蒙。

笔者认为民国长衫服饰文化对于解读,其实也可以作为当今中国男装文化的重要依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现代社会中的男装虽然也大都以西方理念为主,但是近年来兴起的中国风服饰也大有返古趋势。

【参考文献】

姚岁岁《民国长衫结构与工艺研究》

王凯《长衫旗袍里的“民国范儿”》

薛雁《论民国时期女性旗袍与长衫之差异》

江玲君《长衫、旗袍、中山装 ———试论中国国服的勘定》

以袁杰英教授以及包铭新教授为代表的认同旗袍和旗装袍的继承关系,但同时认为旗袍的源头应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装或先秦两汉的深衣。

  • 索引序列
  • 与袍下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剩下来诗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天下仙人渡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下雪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关于旗袍的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