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十二公民观后感论文格式

十二公民观后感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十二公民观后感论文格式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影片《十二怒汉》,是由北京聚本传媒出品,由徐昂执导,何冰、韩童生、钱波、赵龙豪联袂主演的犯罪悬疑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十二公民》 观后感 心得,欢迎阅读!

《十二公民》观后感心得1

写这篇观后感之前突然想起来以前帮同学写过一篇“心灵捕手”的影评,名字叫《青春的那棵稻草》,这篇文是我看了三遍还是四遍电影之后才写出来的,我想那会是真的深有感触吧!写影评真的是真正投入到情境中,才能写出自己对电影的真切的体会。但是这部电影我只看过一遍,我想写一下自己的感受。

十二公民,这部电影早前同学就推荐过,说国产片,但看了挺不错的。我当时想,哦,国产片啊,不喜欢看。后来一直没当回事,但是前两天下下来存到了电脑里。今天就看了看。其实是刚刚看完。这是怎样一部片子呢,首先简单的布景,十二位公民,十二种身份,各行各业,各种人生。关于一件案件及犯罪嫌疑人的定罪与否展开的一次次激烈讨论。先不说讨论的内容吧,就说演员。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韩童生老师饰演的的士司机。这个案子的结论关乎儿子的. 毕业 论文,所以他作为陪审团来参与讨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穿着老布鞋,黄衫子,注重礼教,在各种人证物证下坚决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他有着暴脾气,很倔,坚持自己的观点。一开始看到这个人物—真的韩老师演得太好了—对,就是个市井小民,每日为了生活奔波,说话的腔调以及一些小动作还有喝水的杯子真的把一个的士司机演活了。其实这个人物刻画得很深刻,文中称他为3号陪审员。3号陪审员在讨论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叫父为子纲,君为臣纲。

其实这句话在这个人物的表达中很重要,是3号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基础,他认为孩子对家长应该是言听计从的,应该是礼貌尊敬的。一个孩子,及时家长做得再不对,毕竟他是生你的父母,行为和语言上都不能有过激的表现。所以他对犯罪嫌疑人在证人的观点作证下坚持认定有罪。而且这样的人物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是很难改变自己的观点的。但是最后,他为什么改变,认为无罪了呢?因为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因为自己曾经犯的错,孩子就离家出走,六年未归家,六年没有打一个电话。这位父亲心里是有怨的啊!你凭什么不理我啊,你凭什么离家出走啊,你凭什么走了之后就再也没联系就再也没回家啊?!我是你爹啊,我再怎么也是生你养你的人啊!你凭什么这样!其实3号再怨自己的儿子,但是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啊,他爱,他心疼,到最后他终于原谅了儿子,终于解脱了内心。最后他认为那个犯罪嫌疑人同时也是死者的亲生儿子无罪。电影在人物刻画上可谓是费尽了心力,无论人物衣着,行为,言语,以及场景都下足了功夫。看完影片,终于感觉中国电影还是有希望的。

这部电影反映了在案件面前十二个职业的人对整个定案的看法及观点,从一开始的几乎所有人都轻易相信证人的证言,而对嫌疑人表示肯定的犯罪动机,到最后通过 辩论 ,怀疑,争执,尽量还原场景,以及对证人证言的验证,到最后全员否定嫌疑人的作案动机。整个过程是对案件的辩论,也是对人性,法律以及逻辑的辩论。在电影的最后,8号陪审员,也就是整个过程坚持认为嫌疑人无罪,对整个讨论的进行起推动作用的人物,回去拿起自己落下的检察官证。电影结束的时候有几行字:在公安机关提出复议后,检察院依然维持存疑不起诉的决定,一个月后真凶落网。

在电影结束之后我们想想假设这位检察官也和别人一样,相信证人证言,相信物证,那么嫌疑人按照一系列法律程序就会被认定是有罪的,毫无疑问,有一件冤假错案出炉。是的,电影中有一位陪审员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被判八年,在一年半刑期的时候被告知我们判错了。当他在再次步入社会的时候,别人是怎么想的,我管你冤枉还是不冤枉,总之你都是蹲过大狱的人。是啊!就是因为整个案件审查程序的不严谨,就因为一些看上去小小的纰漏,造成了别人百分之百的伤害。

《十二公民》观后感心得2

众所周知,中国司法体系与美国完全不同,《十二公民》是对11个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中国人的疑罪从无原则、陪审团制度以及公民的司法意识的科普,而从实质上说就是借西方陪审团制度的壳,表达对中国目前司法意识制度的思考。影片讲的是十二位家长为小孩的期末补考齐聚一堂,形成了模拟西 方法 庭的陪审团讨论“富二代弑父案”,这些家长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保安、教授、出租车司机、富商等,在听取学生审理后他们只有达成一致投票才能结束审判,在第一轮投票中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但随着不断的讨论模拟,案件的疑点开始浮出水面,经过不断争执推测,最终一致得出了无罪的结论。

公民是谁?从法律上讲,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相对应,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电影中的十二公民,不是十二个人,更多的是代表了来自中国不同阶层老百姓。

在对富二代弑父案的讨论中,大多数家长只求迅速得出最终判定,只有作为检察官的八号家长陆刚一致坚持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和还原案件。最初家长们对于陆刚的异议进行了围攻,“你是不是来挑事儿的?”道出了中国老百姓从骨子里的从众心理与公民意识淡薄。本片中一开场是所有人都认为是“富二代”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其原因除了本案的证人证词以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目前中国社会固有的一种思维偏见。说起富二代,人们会不自觉的贴上“不负责任”、“不学无术”、“寻衅滋事”的标签,在这一固有思维模式下正如陆刚所说,连虚拟法庭上的被告人律师都已经在心里认定了自己的当事人是有罪的,那么谁来还原事实的真相?

仇富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常态,冷漠也成为我们的武装。如果有一天中国司法真的引入了陪审团制度,请问这样的社会环境与公民素质我们拿什么去维持一个客观公平的司法秩序?如何承担起对生命的生杀大权?借用《十二公民》中的一句话,“如果陪审团都交到这样的人手里,那才叫真正的不靠谱。”

偏见是一种无形的暴力,而若是有一天这种暴力成为常态将道德捆绑,甚至操控了司法审判,那么一言杀人就成为了可能。公民在获得权力的同时也应当清楚的意识到自己需要履行义务,不要让暴力成为了一种常态,学会尊重、学会倾听,谨言慎行。

影片中的陆刚是检察官,面对第一轮所有人所认为的有罪投票,陆刚放弃投票背对桌子,当时他在想些什么?面对生命,面对法律所有人的态度让陆刚的背影如此孤独。更为讽刺的是这个看似不合群、无聊、固执的人真实身份其实是一个检察官,“你一旦认定他有罪,他在你心里就死了”,中国只有刑事诉讼中采用了疑罪从无,而疑罪从无和西方的无罪推定原则是不同的,参加投票的家长把这次模拟当做游戏,对于追求真相的陆刚成为了“刺头”。检察官=刺头,这还不够讽刺吗?陆刚的身份设定无异于是中国司法与平民老百姓的一次变相的对话:这关乎人命的事儿难道都只是法官、检察官、警察的责任吗?本片间接描述了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除了陆刚这样从事法律职业的人以外,没有多少人会有那个 法律知识 和追求真相的勇气,那么,如果连司法人员也和大众一样选择沉默呢?

近年来许多旧案重提,呼格吉勒图冤杀案,张辉、张高平叔侄杀冤案的重审、平反。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司法界的自我审视和变革,陆刚的问话言犹在耳:“你们为什么把小孩送到政法大学来读书?你们的态度或许就是将来他们面对法律的态度。”作为一名法学院学生,曾经我们都是抱着满腔热血,当教师问,你们为什么选择法律?我们都有着基于正义公平的回答,可是四年过去了,自己越来越对这个职业产生怀疑,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制度,因为制度是人设的。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制度脱离了追求公平、正义的心,冤假错案随时可能发生。影片的结尾,所有家长都摒除了偏见将这个案件判为无罪,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希望,正如这个世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黑暗,就算是知道追求真相的路是无休止的,我们依然要坚持。

随着时代的演变,司法制度和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时事,政府信息公开也越来越普遍,那么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当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在享受司法所带来的权利的同时,履行责任义务更加理智,客观的监督司法公平维护司法正义。在维护法律公平与正义的路上,请不要让陆刚这样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人感到孤独。

《十二公民》观后感心得3

思维其实是一道限制你的墙。

常人来看,富二代似乎就应该骄奢蛮横,杀害亲父便似乎也不足为怪。

忽略掉表面那层偏见,客观地来看,那么老人也似乎并没有动机撒谎。

可事实上,要从老人的角度去分析整个案件,才能够发现隐藏在暗处的真相。

很多时候,其实是思维影响了人的判断,所处的思维模式导致人看不清本质。想要看到真正的世界,绝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也不是用完全不带主观意识的眼光去看,而是用清辙眼睛去看天,用朦胧眼睛去看云,用飘逸眼睛去看风,而每次你都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似是而非,一切陌生而熟悉

电影里还有一个情节,当一切证据证人都被推翻后,一直顽固地认为富二代有罪的3号眼神呆滞了几秒,随后愤怒地又回到了原点,说:”这么多的证据证人还不够吗?学校是让你我根据现有的证据去讨论,而不是让你们去证明这些证据都是错的!错的?“然后颓然地跌坐在椅子上。

其实越接近真相,人们往往越不愿意承认,就像越发现宇宙的寥廓,人们才越发现自身的渺小轻微,这让狂妄自大的人类如何接受?思维的墙,说到底还是人类自己砌就的,不愿承认自己的愚昧无知,便砌成一道高高的墙将自己紧紧地包围起来,然后就自以为安全了,可悲人的精神虽不属于物质,仍受限于物质。

所幸总有勇者哪怕竭其力量也要挣脱这桎梏。这才有了这场精彩绝伦的讨论,才不至于让真理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无辜亡灵痛哭于阴暗角落。

只是这世上因捍卫真理便惨遭迫害的殉道者何尝少呢?近代科学的伟大先驱布鲁诺因坚持信奉“日心说”,便一生始终被人与”异端“联系在一起,为此颠沛流离,为此受了8年的牢狱之灾后被判用火活活烧死。但真正的勇士怎会屈服于淫威之下,当布鲁诺听完宣判后,仍面不改色地看着这伙凶残的刽子手,轻蔑地说:”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时还要大得多。“是的,即使身死,但他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将永不磨灭,他的精神早已超脱到物质之外,而不是苟同于一群恐惧到颤抖的蝼蚁。

因为思维的枷锁,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便否定掉真理,以理所当然地将自己奉为真理,而渐渐忽略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生命的意义。为何不推倒那堵思维的墙,去看看墙外的世界呢?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也是对自身的尊重。

而世界知道,少数比多数更多。

《十二公民》观后感心得4

首先,从整体来看这部电影是是一部小成本电影。鉴于其实翻拍黑白片《十二怒汉》,无形中给演员们的难度增加了很多,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绚烂的爱情,有的只是一间宽敞而又压抑的上个世纪的车间,仿佛在诉说着我们曾经的那个纯真年代。影片的背景是某个政法大学,模拟法庭是现代的大学生,陪审团是那个年代的青年,这个时代的中坚力量。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如八号陪审员一般富有探索精神,信仰事实,独立思考,这个年代的大学生亦像辩方律师一般浑浑噩噩,跟风浮夸,藐视生命。仿佛在斥诉着 教育 的沦落。大学没变,变的是里面的人。令人困惑的是,多年以后,人们依然只能从大学里的旧人那儿获取营养。

影片人物刻画细腻饱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故事 ,每个演员都是影帝,感觉很真实,几乎感觉不到拖拉硬拽的做作。

一场简单的讨论会开始了,大家都觉得这是一场多余的讨论,举个手就完成了。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恰恰是对现实的一种莫大嘲讽,人性的冷漠在如今深入人的骨髓,抹杀我们的最后一点良知和判断,我想把它称为“人性的慢性死亡”。

一号陪审员,陪审团长。工作认真尽职,有自己的性格,典型的社会中坚力量。

二号陪审员,笑面佛,处事和事佬,有自己的想法,也深知自己的实力水平不高,小心谨慎,应该是一个大学老师或者政府官员。

三号陪审员,出租车司机,俗称车夫,本部影片的副主演。社会小人物的一个缩影,尊重传统,亦有几分封建。深受“一切奋斗为了家庭,为了后代”思想影响,忽视自己的个人追求,以及老婆孩子的个人想法。典型的“控制型教育”家长,忽视子女的主观意识。也折射出了现今开放式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巨大矛盾。最终落了个妻离子散,然人唏嘘不已。本片中他七号的二人组让本片增添了许多喜剧色彩。不得不提,此人演技让人拍案叫绝。

四号陪审员,地产商,一个在现今社会备受争议的一个集体。有钱,有势,生活富足。三号的“资本家论”和7号的“花钱摆平事论”让他大为光火,同时也反应了现实严重的“仇富”现象。而这个集体本身也有许多道德争议,比如说“包大学生”。

五号陪审员,一个蹲过冤狱的社会青年。可以断定他是一个有别于蹲过狱的人,他依然坚守这自己的良知,尽管现实对他如此的不公,他依然坚毅,接受现实的挑战。

六号陪审员,一名医生。尊重生命,尊重事实,明白事理,社会的骨干力量。

七号陪审员,小商贩,俗称跑腿的,亦是社会小人物的一个缩影。渴望被尊重,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练就一身拍马功夫,尽管生活很艰辛,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底线,尊重追求事实的人,让人敬佩的辛酸。荧幕中滑稽诙谐的形象与严肃的讨论会形成鲜明对比,让沉闷的讨论显得生动色彩。

九号陪审员,建国初期的富家子弟,因为时代原因,受到巨大的心理创伤。一次好心人的帮助彻底改变了他的价值观,深知“雪中送炭”的真理。心理自卑,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观察细致入微。 感觉这个大叔年轻时候应该炒鸡帅!^_^

十号陪审员,贫民区房东一枚。谈话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大声喧哗,打断别人讲话,说话不动脑子,完全不顾及他们感受,想到啥说啥;总有那么一些人当他一开口,你就想赶紧离开;总有那么一些人以偏概全搞一些“某类人”歧视;没错说的就是十号,开口就招人厌的主。还好他还是尊重事实的,不至于冥顽不化。个人觉得这个演员演的炒鸡好,甩扇子瞪眼大叫一声,然后就口若悬河根本停不下来。

十一号陪审员,保安一枚,质朴、纯真、善良、兢兢业业。曾多次在十号发言中躺枪,迫于无奈只能隐忍,有不错的主观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形象可爱,让人倍感亲近。

十二号陪审员,墙头草一枚, 面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讨论,没有坚守的主观意见,跟风严重,是普通民众的一个缩影。十二号表演滑稽,言语朴实而不失诙谐,有很强的喜剧感染力。

至此,让我们返回本片的主角八号陪审员,一个重新审读案件,审读事实,审读人性的最后力量。让我们正视那些“不重要的细节”、被忽略的“小概率事件”。一个高龄老人的所闻,和一个近视眼女性在深夜的所见,将一个“富二代”少年推向了深渊。我们习惯性的将人分类,然后将他们贴上标签,习惯性的以为一切。事实可以给我们 经验 ,但经验却让我们看不清事实。

就像《狩猎》中那样,偏见一旦形成了,对被偏见人来说就像跌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任凭如何的呐喊,依然苍白无力。感谢少部分像八号这样的力量,在我们都被扭曲的时候,将我们拉回了正轨。

《十二公民》观后感心得5

电影《十二公民》讲述的是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西方模拟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 保险 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在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好在8号陪审员提出了大胆的怀疑,让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经过多方长时间角逐,最终十二个人达成一致意见,认定该富二代无罪。

影片虽短,但发人深思。我国虽没有像英美法国家那样的陪审团制度,但剧中陪审团的整个讨论过程还是能够给予我很大启发,特别是作为将来可能成为决定他人自由乃至生命的法官队伍中的一员,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一、对待证据要有吹毛求疵的态度。任何证据都要经过详实的推敲论证,形成证据链。案中关键证人有被害者楼下的老人以及窗户对面的女子。一个凭借“听觉”,一个凭借“视觉”让众人都坚信是富二代杀死了其父亲,但通过8号陪审员的推敲发现,其实作为上了年纪的老人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楼上经常有父子争吵声)断定死者就是富二代所杀,窗户对面的女子也是在没有戴眼镜的情况下只是根据模糊的音像而草率断定是富二代所为。他们在作证时也许并未想到,这种“言之凿凿”的证据如果被法官采信将意味着什么,这就告诫法官,在审查证据的时候,要多考虑证据可能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二、要用理性的思维对待案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同一件事的评价就会存在差别。法官在裁判案件的时候应尽量做到凭借事实与法律判案,不受个人情感左右。剧中十二个人,每个人都从事不同的行业,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刚开始之所以有11个人都判定富二代有罪,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对证人的话毫无怀疑。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严重的仇富心理,他们认为富二代就是不学无术,特别是在一个父亲坐过牢,继父一夜暴富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更是什么事都可能做的出来。撇开证据不谈,他们内心就已经预存了偏见。作为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时,如果不能坚持理性判断,那么又会造成多少冤假错案。

三、任何一件错案对当事人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应避免冤假错案。剧中给我震撼最深的莫过于五号陪审员的一句话:“万分之一的错误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一个错案对他人来说可能无所谓,但对当事人来说那将是毁灭性的,即使有遭一日被平反,被冤者回到社会同样会遭到异样的眼光,也会严重消弱司法的公信力,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司法》中所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审判则是把水源破坏了。”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作为法律人我们不仅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同时也要担起普法的重担,加大法制宣传,提高群众法律素养,让正义以看得见的形式得以实现。

《十二公民》观后感心得相关 文章 :

★ 《十二公民》观后感范文5篇

★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

★ 《少年的你》最新观后感影评心得5篇精选

★ 1937南京记忆观后感

★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

★ 《十二公民》观后感范文5篇

《十二公民》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十二公民》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刻才揭晓——人民检察官!正是他的坚持,案子一步步抽丝剥茧,最后戏剧性反转,十一个人终被他一个人说服。面对其他陪审员一致意见的压力,他不为所动,坚持法律,体现了维护法律尊严的精神,给荧幕前的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意识启蒙课,也引发我们深深的反思。

在当今一个法治理念还未深入人心的时代,网络却异常发达的国家,公民往往更愿意利用自己朴素的价值观来对当事人进行舆论宣判,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网络陪审员',仅仅凭借媒体或者其他人口口相传的一些片段,就轻易的给当事人'定罪'而不去相信司法机关严密的调查和专业的判断。这部电影就给了我们理性的洗礼,让我深深地知道何为‘理’,又该(转 载 于:w :十二公民观后感)如何做到‘理’。

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目前社会和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希望促使民众反思现状,进而提倡法治精神、回归人性的美好。这或许就是电影《十二公民》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第 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于20xx年06月20 日举行,颁奖礼第一次全面公开评审全过程,最终《十二公民》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五项大奖,成为大赢家。

一部伟大的电影,无需大制作、大场景,亦无耀眼的明星,而是要让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解读,进而反思现有的生活。《十二公民》成功了。

影片开始,用几个简洁的镜头陈述了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最后产生的结果也与一开始举手表决的局面大相径庭。

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杀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这部电影正是唤醒人们对待生命的尊重,谁也不能随随便便宣布一个人的有罪,除非证据确凿!请尊重每一个生命,无论他是贫穷还是富有。12个陪审,11个人认为有罪,只有一个人觉得有疑点不怕所有人指责和埋怨,敢于站出来说话,我觉得这是一种对待生命的尊重,从只有他一个人认为无罪,到挨个疑点一一排除最后所有人都投无罪票,最后到一个月后真凶落网,这部电影没有很炫的特效没有大成本的制作,有的是对人内心呐喊的和灵魂的唤醒。因为即便是陪审们模拟讨论,也要对自己的举手表决权负责,因为那真的可能会关乎一个人的生死。

这部电影反映了在案件面前十二个职业的人对整个定案的看法及观点,从一开始的几乎所有人都轻易相信证人的证言,而对嫌疑人表示肯定的犯罪动机,到最后通过辩论,怀疑,争执,尽量还原场景,以及对证人证言的验证,到最后全员否定嫌疑人的作案动机。整个过程是对案件的辩论,也是对人性,法律以及逻辑的.辩论。在电影的最后,8号陪审员,也就是整个过程坚持认为嫌疑人无罪,对整个讨论的进行起推动作用的人物,回去拿起自己落下的检察官证。电影结束的时候有几行字:在公安机关提出复议后,检察院依然维持存疑不起诉的决定,一个月后真凶落网。

在电影结束之后我们想想假设这位检察官也和别人一样,相信证人证言,相信物证,那么嫌疑人按照一系列法律程序就会被认定是有罪的,毫无疑问,有一件冤假错案出炉。是的,电影中有一位陪审员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被判八年,在一年半刑期的时候被告知我们判错了。当他在再次步入社会的时候,别人是怎么想的,我管你冤枉还是不冤枉,总之你都是蹲过大狱的人。是啊!

就是因为整个案件审查程序的不严谨,就因为一些看上去小小的纰漏,造成了别人百分之百的伤害。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影片《十二怒汉》,是由北京聚本传媒出品,由徐昂执导,何冰、韩童生、钱波、赵春羊联袂主演的犯罪悬疑片。该片讲述了当代中国一个由富二代“杀人案”引发了最为激烈的法庭智斗的故事。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范文由我整理如下,欢迎阅读!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1000字篇1

《十二怒汉》足够经典,翻拍自《十二怒汉》的《十二公民》也挺让人满意。

看《十二公民》之前,浏览了一下剧情介绍。某政法大学里为补考而设的带有实验性质的虚拟法庭上,是十二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士,而他们并没有决定他们所讨论的案件审判结果的权力。就在这样的法庭上,一个极富责任感的检察官以一己之力说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审员”,让正义得以伸张。

开始觉得故事的开端有些无力,而且这样的移植让片子定调很低,甚至给人俗气之感。但接着看下去我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其实这样的设计是很讨巧的,既解决了剧情合理性的问题,又在审查制度下符合了有关规定、规避了踏入雷区的风险。

《十二公民》虽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特殊语境下讲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环环相扣,整部影片无论是小段落还是总的结构都可自圆其说。即使片中人物有时的反应给人以故弄玄虚和拖沓之感,但这种抽丝剥茧式的推理还是让观众沉醉在了解谜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设计很用心,个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让人难忘。其中9号陪审员老大爷回忆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场戏,合理推进剧情往下发展的同时,可以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多数人的暴政”为何物。还有蹲过监狱的5号陪审员,用自己的经历让人明白冤假错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号陪审员的“干爹”身份、10号陪审员的地域歧视、6号医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7号小卖部老板生活的辛酸、11号校园保安的大学梦无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创们正是通过他们的言行传达了自己的价值观、表明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态度。

其实,这部片子的成功还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员的表演。众多话剧出身的演技派带着一个年轻演员飚戏,让人看着直呼过瘾。

从试听技巧运用的角度看,该片亦可圈可点。导演光是靠场面调度和声道的熟练应用,便盘活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废旧厂房。影片结尾处的那个充满了诗意的平移长镜头中,导演更是将场面调度用到了极致。片中,导演还利用灯光模拟天气的变化,适当地烘托了影片的气氛、外化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可以说,这次的翻拍尝试是相当成功的,除了以上谈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着时代步点,反映时代精神,为时代主题而生的电影。

当影片倒数第二个镜头终于揭开了8号陪审员的身份谜底,当片尾字幕出现了本片的策划单位,我们恍然大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是我国司法公正以及检察机关自己的一部形象宣传片。不同于一般的ppt式的宣传片,这样的宣传更高级,宣传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主题映衬下,当司法改革搭乘着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快车,导演需要做的,只是顺势而为,让自己的电影站在改革的风口上,把自己扔进时代的大潮中。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1000字篇2

原本以为这部改编自《十二怒汉》的片儿只会叫好不叫座,影院排期也不多,意外的是刚才居然全场爆满。

剧情简单来说是十二个爷们儿机缘巧合以模拟法庭陪审团的身份凑一块儿坐在一屋里讨论了俩小时富二代弑父的案件。全片儿106分钟里面起码100分钟都是一个场景-众人围着一个长条桌争论、投票,全靠对白和演员的表现力撑起来的。对白很精彩,故事改编的很接地气很符合国情,人物个性也巧妙的与其背景相结合。

电影里有些人总是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对人不对事,比如仇富、比如排外、比如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只有放下偏见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还有对生命的尊重,任何一个人决定都会关系着一个孩子的生命,所以哪怕有一点质疑都值得“浪费”时间去“吹毛求疵”。还有就是诠释了司法审判的目标-不是把罪犯绳之以法,甚至也不是追求真相,而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到政府的侵犯。(当然不是说抓罪犯和找真相不重要,只是这两点应该是公安机关要做的事。)

看到国产电影开始出现这里题材、看到那么多人愿意看这类题材,说明我们在进步,进步总是好的。哦,对了!全片儿最提气的一句台词是“我绷会儿!”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1000字篇3

《十二公民》,戏剧电影。看之前,不由自主地在心里默默画圈圈分类,是一出戏还是一部电影?看完之后,自己找到了答案。嗯,还非得用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才是这出戏。107分钟时长的电影里,主要集中在一个时间场景,看上去很混杂但又不是会议室的学校仓库,室内杂乱堆砌着消防用品、体育器材、饮水机和电风扇,当然还有一张正好可以坐下12个人的会议桌和12把椅子。

政法高校的西法课程补考,受邀作为模拟法庭上的12位陪审团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每个人也都有权利对案件中“持刀杀害亲生父亲的富二代”裁判是否有罪。陪审团最终结果必须12:0,全票赞同“有罪”或者“无罪”才能有效。只是一场模拟的讨论,好像是一个游戏环节,但因为攸关人命,似乎应该是一场较真的辩论。缘于11:1,那唯一一票“无罪”,陪审团成员中的立场分歧最开始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推理辩论过程的深入,基本节奏开始按照一人一自曝的频率逐点“爆破”,“有罪”和“无罪”的阵营发生了改变,再也不是泾渭分明的简单是非判断,12人彼此之间也开始有了针锋相对的争执,言语上的拌嘴,肢体上的冲突,但很快就被拉回正常又冷静的陪审辩论轨道上。在传统戏剧式样的结构原则下,开端、纠葛、发展、高潮和结局,被线性地延展开来,好像播放器进度条上的时间刻度,又好像一个钟表面上的12个时点,最终又回到一个原点——11:1,只是这个时候,是一票“有罪”。剧中韩童生扮演的3号陪审员,是一位因离家出走儿子而隐忍心伤的出租车司机,在最后一个人的solo里,声泪俱下地飙了全场最亮的戏。尤其是最后将额头深深埋扣在桌上,最后一刻,那股子上上去让人心疼的孩子气任性,举起了赞同“无罪”的手。12:0,完满。

完满,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结局,但这其中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那些有故事的人们——儿子出走老婆离家的出租车司机,与大学生真爱的房地产老板,蒙冤入狱的纹身男,儿子要补考的医生老爸,校园外小卖部老板,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不想让儿子当民工的城乡结合部房东,想考政法大学的河南小保安……一千人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即便是一千个“有罪”亦或是一千个“无罪”,都不是简单的态度表决,而是每个人各自幸与不幸的表达和呈现。

简单直接的前情概要,被丰富饱满的意味层层叠叠包裹起来,好想贪心地将其一片一片剥离下来,展开捋直铺平,就像片中被揉扔在地上的纸,又重新被捡起来平展地放在桌上。就是这样的过程,让我深感一种无力的恐惧。如果真相就是那张纸,重新铺展开的时候,我们还能在杂乱的线条中一眼看穿吗?也许陪审辩论的意义并不是还原真相,而是提出合理怀疑。那纸团重新被捡起,就是一个新的可能。在那些曾经因为我们的冲动而被蹂躏遗弃的纸团中,也许就有着等待被发现的合理。

不论是20年前的呼格吉勒图案,还是开启异地复审的聂树斌案。如果当年能够提出“合理怀疑”,继而被理解被接纳,那历史就会重写了。可惜很多如果都是不能倒带重来的,因为扔掉一张纸很容易,重新捡回来不常见。

可惜世间太多的合理都被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各种自私自利的小心思蒙蔽了。每个人都借着内心的创伤选择视而不见。12人陪审团成员的辩论,这个时候又好像是一次团体心理治疗。在这过程中,团队成员就大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暴露着自己的内心,又直陈别人的问题,在观察和被观察,分析和被分析中,思考自己和他人,心理变化与行为反应、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都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着变化,当然,最显性的变化就是对“有罪”和“无罪”的态度表决。可喜的是,经过这场团体治疗,每个人都得到了改善。有时候,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治疗,把各自小心思的算盘重新归位。在全票举手通过达成一致结果之后,虽然片末那段12名陪审团成员各自走向新起点的画面,看上去特别有新时代“五讲四美三热爱”MTV宣传片的范儿,但还是应该鼓掌致敬,因为新生总是值得欣喜。

台词讲事,动作演人,每一个陪审员或讲或演,人生百态和人情冷暖都在这一方时空得以淋漓展现。年轻的团长1号陪审员,稚嫩做作,尤其一生气就明显的双下巴,实在让人着也很生气,完全就是在演戏的感觉,人物漂浮在角色之上,完全被消磨掉了的个性孤零零地附着在程式化的动作上,缺乏身为陪审团团长的格局和气度,略弱;打哈哈的2号陪审员,每一次自嗨地哈哈干笑,也很让人莫名,大概是因为世间老好人都是如此这般秉持“不得罪不拒绝不负责”的原则,用“笑”这一百试不爽的利器行走江湖的吧,所以即便笑得很莫名,旁人也无可指摘,要么赔笑,要么不语,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也算是人生常备防御锦囊吧。

3号陪审员,身着制服提溜着水杯的出租车司机,韩童生老师的精彩表演简直了!角色身上,那股老北京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交织着和妻离子散的没落感,在可恨之余尤显可怜,在可怜之余又稍嫌无赖,他的每一次爆发都是亮点,尤其是最后一段自述直接闪瞎。于是,在昨天的观影过程中,两次断片都直愣愣地瞎在这儿了。想着也觉得挺幽默,之前在小西天看胶片放映的时候,看到过胶片被烧断在银幕上开出一朵花来的神奇图案。这次索性愣生生地看着重新启动,银幕上播放进度条以40倍速快进着。我们没法掌握人生的`进度,但起码我们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放映故障出现之后,全场观众也上演了一番现场版的“12公民”,不同的人表达着不同的情绪,戏谑叫嚷着要票价打折的,默默不语开始掏手机的,带头鼓掌安慰观众的……人生百态在银幕上,在舞台上,在剧场里,更是在你我身边。那些被演出来的精彩,都不及此时此刻身边的每个现场。

4号陪审员房地产商的港片大佬范儿略显兀自,也许就是为贫富差距而设的吧,虽然伴着肢体冲突的争执提出“仇富”这一社会话题,还是能鲜明感觉到导演在这里悄悄放下温柔一刀,女大学生认干爹傍大款,也是人间自有真爱在,这些时不时就蹦跶出来的戏谑台词躲闪在观众阵阵笑声中,一点一点消解着矛盾;5号陪审员纹身男,略显夸张的发型遮住了半张脸看不清眼睛,虽然他的故事更像聂树斌甚至是呼格吉勒图,但与人物形象的反差度太明显,被刻意放大的戏剧性,反而掩盖了本来应有的生活真实,于是我的注意力都被那身合体的白衬衫吸引了。

6号陪审员医生老爸存在感略弱,尽管他是一开始就给予“无罪”表示理解的人,中规中矩的性格,四平八稳的表演,是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也是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但其实却是最应该争取的对象;7号陪审员小卖部老板,有戏,跟他的花衬衫一样出彩,举手投足都标签着讨生活的滑头和不易,因为被要求配合工作,成为陪审团成员,但他其实不关心最终结果如何,因为他更关心自己的生计,一心只想早点结束这个过程;何冰饰演的8号陪审员,核心人物,赋予他检察官的身份在片尾揭示,也算是基本自圆其说了整个故事,所有的戏都是从他的合理怀疑“无罪”开始,感谢电影呈现,镜头还原了何冰的每一个表情的真实和每一个动作的细致。

9号陪审员,一个曾经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他对独居老人出镜作证动机的猜测,和对历史记忆的个人回述,恰是片中最让人动容感觉温暖的地方,他是第一个改变立场,转投“无罪”的人,大概是因为令人动容的往事,会让人在感同身受中选择善意的回报;10号陪审员房东男,让人认脸不记名的演员,地域歧视的狭隘劲儿和刻薄气都被他演得杠杠滴,但偶尔隐隐还是觉得有点劲儿劲儿地,翻来覆去总拿地域歧视说事儿,真的会让人感觉疲乏,在市侩狭隘自私甚至无赖中,到底还是有着望子成龙的殷殷期盼;11号陪审员小保安,励志青年的代表,一口河南腔,可爱十足,不遭嫌弃,姑且也能算是正义之希望的象征吧;12号陪审员,在“有罪”和“无罪”两者之间摇摆不定,被反复说服缺乏自我态度的人,其实应该挺有意思的,因为这算是大多数墙头草人群代表,可惜全片中存在感也不是特别强,戏份不是特别多。

看完之后走出剧场,风大地吹乱了头发,却异常清醒地一个激灵,最近开两会呢,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嗯,依法治国,开局。

观后感论文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一般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主标题,下一行是读《xxx》有感,为副标题。也可直接写读《xxx》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否则作文会显得空虚。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注意不要写成流水账!

:①让学生思考“我”看了一部什么电影(书籍)?②电影(书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③看后有什么感想?④想好新颖的题目和重点。

⑤按思路顺序列题纲。إ 除以上的常规的写作模式和训练思路外,我重点抓了以下三方面的指导:إ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إ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

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

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

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

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إ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书籍)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

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

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

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إ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إ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إ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إ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

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

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读后感150字左右]读后感150字左右那一天,我津津有味地把《詹天佑》这篇文章读完,读后感150字左右.这篇文章讲了詹天佑主持的京张铁路是怎样修筑的,说明了詹天佑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篇课文给我的印象是多深刻啊!“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读着读着,我不由地赞叹,多爱国的詹天佑啊!他那强烈的爱国心是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在有困难时,他居然还想着国家,想着要为祖国争光.他对工作极端负责,要不,他怎么会提早两年京张铁路就全线竣工呢?詹天佑不但有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而且还有创新精神.从他设计的一种“人”字形线路就可以看出.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来源于实践、勤奋.是啊,我们不正正需要这种精神吗?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要以詹天佑为榜样!例如:有些人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很了不起,整天顾着玩,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或工作上.那些勤奋的人即使没有聪明的人那样聪明,但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努力,一定会赶上聪明的人.不是有一句话是“聪明在于勤奋”吗?我们还要多实践,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到时候,我们就会像詹天佑一样,有创新的精神!詹天佑,我要以你为榜样.我要像你一样爱国,为祖国作出贡献,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精神,做事要一丝不苟.我为中国有詹天佑这样的工程师而感到骄傲!前几天,我看了书叫《格林童话》,它的集,“灰姑娘”.来源:小学生写人作文网转载请保留.它讲就的姑娘.又给她找了凶巴巴的后妈,后妈却带了女儿,这非常的毒辣、凶狠.可怜的小天天背后妈辱骂,被可恶的姐姐欺负,还要每天干又脏又累的活,穿的破破烂烂,弄得一身灰.他也有华丽的,但都被姐姐抢,她也有舒服的床,但也被姐姐们抢,睡到灰堆上,家人都称她为灰姑娘.有,皇宫里的王子要邀请全国少女跳舞,为王子选妻子,灰姑娘去,她连能穿出去的都,有棵榛子树可以她的愿望,把灰姑娘世界上最美丽的姑娘.一进皇宫,王子不愿和其它人共舞,一连三天,只和灰姑娘跳舞,但可惜,每晚十二点整回去,不然变回原样.王子很聪明,他在路上撒上沥青,把灰姑娘的水晶鞋粘楼梯上.天,王子全国少女都来试穿这只鞋,只要能穿上就可以嫁给他,这鞋子有魔法,灰姑娘能穿,灰姑娘嫁王子,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里,让我最感动的地方灰姑娘的坚强,她只要善良、诚实永远快乐,克服,她的后妈骂她,她的姐姐欺负她,可灰姑娘一点也不恨她们,她的心是纯洁的.读了故事,感受是,人都要爱的父母,不悔都来.还了做人要诚实、善良,每天快乐,开心,像灰姑娘学习,心胸宽广,不要她的后妈和姐姐毒辣、凶狠,欺负别人,像灰姑娘永远幸福!【扩展阅读篇】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

从格式上来说,观后感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段:

第一段把影视作品中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如《开学第一课》讲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第二段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我觉得哪些比较好,我有什么样的看法。比如就选开学第一课中的其中一个内容——方块字之美。

第三段联系实际生活,把影视里的内容和生活中的结合起来,抒发一下真情实感,生活中怎么样,我觉得应该怎么样,我学到了什么。比如开学第一课中提到的武以振魂,结合实际写写你学习了中国的哪些传统武术。

做到以上3点,那么这篇观后感基本就写出来了。当然 不一定就三段。中间可以自己分,详略得当就好

但是 结构层次一定要鲜明,观和感结合,重点在“感”上。“感”要联系社会实际,努力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其次一定要知道。观是写的基础,只有看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开学第一课所讲的中华骄傲,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观看才能找到观和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读后感的基本写法4]读后感的基本写法4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的基本写法4.简述原文有关内容.(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后感《读后感的基本写法4》.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

以一篇500字作文为例。

题目是一篇作文的开头,一定要写好。不要写XX观后感。比如你写海伦凯勒可以写 像铿锵玫瑰般绽放光彩——读海伦凯勒传有感

可以先写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不能超过100字。否则扣分没得说。【开头不要直接主要内容,你写的是观后感不是记叙,应该设置一些悬念。比如说我看过很多电影,但是这一部让我怎么怎么样 之后才写主要内容

接下来写自己的事情。可举一些你看的东西所表达的中心相反的。比如海伦凯勒是写毅力的。那你可以写一写你没有毅力的。

之后可以再写一些其他人有毅力的【不是名人,而是身边的

之后就写得到的启示

作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所以结尾不能草草了事,而应点题,首尾呼应,点名中心才是硬道理

观后感,包括两个过程,先观后感,观者,看也,但为什么不说看后感而说观后感,乃因看与观,有相当大的区别,看者,有正常视力者皆能为也,观者,要将所观之内容经大脑细细过滤以有心得也,故欲写好观后感,必先走好第一步,观好欲写之对象也。

如要写游中山陵记,首先去中山陵一游,游前要了解中山先生何许人也,做了些什么,为什么做,历史地位如何,为什么会给他修建这么一个陵墓,修墓前后有一些什么事情发生,然后要好好游一下陵区,注意从大的方面到小的方面都要注意观察,同时记录好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与各种游人的表现与感受, 总之要有意识地看,记,想,走好第一步,才好动笔。观后,就是感了,回家以后,静静思考,动笔写下自己所看所记所想,就是一篇观后感了。

主要还要自己写。多积累好词好句。

我给你设计一个观后感大纲如下:

一、今天由于什么原因+在什么情况下看(可以选择写或者不写),看了什么(书、电影等)。

二、对作者的文采、文章的细节做点简单描述。

三、找出你感觉最好的情节重点进行介绍或者解释。

四、在看了你选择的重点情节以后,引发你的什么感触或者感慨。

五、在感慨以后联想到社会上的某些类似的系列事情。

六、最后用一句精辟的话(可以引用名人名言)进行画龙点睛。最好有一定的寓意。

:①让学生思考“我”看了一部什么电影(书籍)?②电影(书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③看后有什么感想?④想好新颖的题目和重点。⑤按思路顺序列题纲。 除以上的常规的写作模式和训练思路外,我重点抓了以下三方面的指导: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离开“观”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书籍)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什么是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观后感的格式分为四部分:

一、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

二、具体谈感受是什么。

三、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

四、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观后感注意事项:

一、重在“感”:

不少人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

二、离不开“观”:

有的人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

三、联系实际: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观后感

读后感 主要是通过书面的方式写出作者在观看一部电影或者阅读了一本书籍后的感悟。但是往往有许多同学虽有感悟但不知从而入手写作。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的格式与 范文 ,以供借鉴参考。

读后感的格式与范文(一)

读一部作品,所受到的启发和产生的感想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在有限的篇幅中,把所有的感受都写出来,那样的感想什么都说不透,犹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不易深入,显得肤浅,与其因面面俱到而面面俱不到。倒不如抓住原作中的精华,突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着手挥洒,更容易写得充实而深入。

《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可能引发的感想是很多的,但习作者在读的部分重点介绍陶氏父女之间的一场激烈的争吵,而感的部分重点回顾爸爸生前对自己的一次“训诉”。这样的读后感不但使 文章 极其自然,而且重点十分突出。在习作的结尾,作者重点引出陶铸同志的话“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又追述了父亲自己的话“人活着,不能只顾自己”。这两句话不仅紧扣上文的“读”与“感”,而且相互地辉映成趣,相得益彰,这样不蔓不枝,集中于斯的感想,会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它充分说明在读后感的写作上,习作者是遵循了“集中”的原理的。

联系实际,言之有物

读后感作为 议论文 ,必须密切联系实际。因此,在读后感写作的指导上,应特别提倡针对热门话题进行有理论、有实例的、生动的剖析,从活生生的现实出发,阐述人们所思考和关心的问题,这样的感想才有意义,才能对广大读者的心灵有所触动。

联系实际,可从两个方面引导。首先,是联系个人实际。用作品上的人物、 事迹 观点,来衡量自已以往的言行,决定取舍,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有价值的读后感,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更为诚恳。联系实

际还包含联系社会现象举古代一则寓言为例,《滥竽充数》是尽人皆知的 寓言 故事 ,若以《读有感》为题写读后感,古人、今人会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就故事论故事,只谈不学无术没有好下场,那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个道理还是通用的,所以写这样的读后感就没有新意。如果我们把故事与现在的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就不难发现,齐宣王“必三百人齐奏”的弊端,不刚好与我们改革开放前大锅饭体制十分类似吗?而齐泯王的“好一一听之”,不与我们现在改革开放后普遍实行岗位责任制有某些类似之处吗?所以,我们如果从过去三代大锅饭的教训和三代岗位责任制的先例等角度,联系实际,畅谈耳闻目睹的新人事,新思潮,这样的读后感不就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吗?

开拓思路,贵在创新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很吸引人的章节,叫《失街亭》,千古以来,有很多读者对此发表过各种各样的读后感。如果从马谡角度谈“骄兵必败”的道理,当然可以,但这样的言论实在流于一般化。如果从诸葛亮的角度谈“斩马谡”的教训讨论“知人信任”的必要,就难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一味称赞孔明赏罚严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恐怕也属老生常谈,但若能有理有据,做一点翻案文章,则无疑令人拍案赞叹,不论作者认为街亭一役,本难以胜,马谡敢于请战,勇气可嘉,兵败后不逃跑,不诿过,甘受斧钺,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勇于认罪受罚,我们应大力提倡“马谡精神”„„读了这样的读后感,谁能不为作者的别具匠心而击节赞叹呢?这样的读后

感,开拓了思路,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思维 方法 方面训练获得新的升华。

写读后感虽然难,但在 作文 训练中,采用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指导,效果很好,学生们写出不少好的读后感。

读后感的格式与范文(二)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 总结 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 记叙文 ,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 散文 ,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示例:

我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 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

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血写的稿件丢失了,多么令他灰心失望啊,但他重新振作起来,用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书中有段 名言 脍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保尔可谓强者的化身。

对照保尔,想想自己,感到脸上一阵阵烘热。记得今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我家却十分冷清。爸爸工作繁忙出差了,妈妈因病卧床不起。听着孩子们在外面的嬉闹声,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片刻就“簌簌”落下眼泪来。妈妈见我落泪了,指着床头的书说:“轩轩,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看完了吗?”我再次把这本书翻阅,保

尔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对,我该做一个坚强的男子汉!我应该为家人分忧解难,决定下厨做饭菜。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紧紧拉住我的手说:“你真是咱们家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我指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说:“是它教会我的!”

每当我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每当我受挫折而落泪时,我就会想起保尔那高大的身影,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评语:这篇读后感的特点是:有感而发、情感真挚。小作者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后,对保尔这一主人公产生了敬仰之情,称赞他是“强者的化身”。当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用保尔这一榜样鞭策自我做生活中的男子汉。篇末紧扣文题,用“每当„„就„„”的句式表明了自己的抱负,是画龙点睛之笔。

读后感的格式与范文(三)

读后感、启示、 观后感 ,是给定材料写作文的一事一议议论文。是小学阶段占有一定的比重文章体裁,也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社会实用文体。在小学阶段属于启蒙作文阶段,在初中教材中会逐步得以完全体现。做好此类作文教学,会对学生将来参加公务员考试都有积极作用。

着重训练和归纳了有关这类议论文的写法。有利于学生感悟生活,体会生活。对于读后感的写法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先读后感,让学生多读,才会有体会。有了体会,才会写出感来。怎样写,我们要按着教材的要求来完成。

2、要认真理解原文,把握课文要领。透彻地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才能由此领悟出道理,引出自己的见解。

3、“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生发。不论你是读了某一段或某一篇文章,还是接触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或好或坏,都会有“感”。如读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你会不自主的去思考伽利略其人所做的事,认真去体会和感受他那种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认真研究科学的态度。只有清楚的了解了事件的起始、结果就会有较为深刻的体会。

4、要善于抓住课文重点,激发学生谈出自己最深刻的真实的感受。读了原文后,得到的感受往往是多方面的。要让学生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倾诉和发表,的确有自己的见解的感受来写。避免面面俱到或者泛泛而论。以上“《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体会只

要深刻了。把那种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认真研究科学的态度。进行分析,把感受集中在这重点上,中心论点就确定了。

5、联系实际,努力挖掘。写自己的感受,一定要注意联系实际。就是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会,并且有代表意义的东西来谈,使学生学会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的人和事作对照分析。这样才能使写出的感想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感。注意引导学生不要把联系实际理解为自我总结,或者在文章末尾加一段简单看法的话。

以上几点是写读后感教学必须做到的,有关读后感的行文模式和写法,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重视引文。合理引用原文的精华内容,忌讳全盘抄袭。2、教要有方法。找准切入点,针对班级情况,最好广泛讨论交流的前提下进行。3、议论体现技巧。要以所引原文体现出的观点为基点生发开去。4、拓展:要在所给原文的基础上,由此及彼的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或相反的现象,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观后感读后感的论文格式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写观后感的基本格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

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 我们读书看报阅读文章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过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

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文章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

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观后感题目怎么写。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观后感《观后感题目怎么写》。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一、观后感格式

第一部分

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电影或电视剧,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

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看电影或电视剧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过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

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文章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

文章的结尾,要对电影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二、电影《铁人》观后感范文

我从小就知道王进喜、时传祥无私奉献的光荣事迹。今天重温耳熟能详的故事,我很激动。‘铁人精神’‘时传祥精神’什么时候都不过时,现在我们更需要这样的精神,去为社会做更多贡献。” “当年的‘铁人’不但为国家贡献了石油,而且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负责任、做主人翁、担当大义、挺立于时代潮头,是我心目中的‘铁人精神’。它们并不抽象,也不遥远,可以在每一个人身上体现。当下社会,我们尤其需要激发这样的精神,少一些追名逐利,多一些踏实勤恳、多一些无私奉献。”《铁人》两个时代价值观心灵冲撞

铁人,在中国只有一个普通工人的名字前被冠上这样的称呼,那就是王进喜。这是一个举国闻名的人物,他在不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许多惊人的事迹。尹力拍摄王铁人,面对的压力也是很大的,这样一个被载入中国史册的人物是不好书写的。并且王进喜还是一个工人,他所有惊天动地的事情都是在钻井岗位上完成的,对于一部电影,这些素材可能会失去不少观众的注意力,至少在近几年来,影坛还没有一部人物传记电影能够引起市场的足够关注。

王进喜是一个时代的标识,他可以看作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工人的杰出代表,那时候的老一辈工人,是完全不计较回报的,他们就是希望新中国的明天能够更好,为了新中国和下一代,他们甘愿付出一切,甚至生命,他们只懂得付出,而不会去索取,这就是那一代工人阶级的崇高精神。可是时代在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的价值观也产生了很大的转变,如今80后和90后并不会对王铁人的精神有多大触动,青年一代似乎已经忘却了奋力拼搏、艰苦创业的时代口号,所以我们有必要在银幕上,切切实实地去体会一下王进喜那个时代无私的价值观。

但只是单纯的表现王进喜一个人和他的那个时代的奋斗精神是比较单薄的,导演尹力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选择了交叉时空来展现铁人精神。铁人精神就像雷锋精神一样不会消亡,只是秉承这种精神的人越来越少了,导演选取了以刘烨和黄渤两人饰演的现代青年的视角来看待铁人精神,这是一种很大的突破,以往的电影极少涉及到这种两代人价值观的冲突,尹力改变了过往旧有的叙述模式,让观众深切体会到了时代与精神的种种变革。王铁人和刘思成(刘烨饰)是两个时代的石油工人,两条故事线时而相交、时而平行,在故事情节上好似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但直到看完影片以后,我们就会发现,新老两代石油工人的精神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是石油工人,他总会或多或少的被铁人精神所打动,即使像黄渤这样思想前卫叛逆的青年工人,他也会在自己的内心中对铁人倍感崇敬,铁人精神在每个石油工人的心中筑起了丰碑。

一、读后感的标题格式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读后感的基本要求

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一、读懂原文抓中心,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要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三、读感结合有侧重,要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

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四、联系实际谈感受,要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读后感的写法

1、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2、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3、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4、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读后感的标准格式:1、确定一个题目。一般可以用《读后感》或《读有感》;也可以用正副标题配合使用的方法;2、适当引述原文。可以同时使用两种引述方法:一是直接引述原文中让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语句,二是间接引述,也就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原文;3、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引述原文之后,简洁明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4、联系阅读积累、生活经验或社会现实;5、结尾总结提升。结尾部分,可以呼吁读者阅读这本书,可以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可以表达自己要学习书中人物精神品质的决心。

读后感 主要是通过书面的方式写出作者在观看一部电影或者阅读了一本书籍后的感悟。但是往往有许多同学虽有感悟但不知从而入手写作。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的格式与 范文 ,以供借鉴参考。

读后感的格式与范文(一)

读一部作品,所受到的启发和产生的感想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在有限的篇幅中,把所有的感受都写出来,那样的感想什么都说不透,犹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不易深入,显得肤浅,与其因面面俱到而面面俱不到。倒不如抓住原作中的精华,突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着手挥洒,更容易写得充实而深入。

《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可能引发的感想是很多的,但习作者在读的部分重点介绍陶氏父女之间的一场激烈的争吵,而感的部分重点回顾爸爸生前对自己的一次“训诉”。这样的读后感不但使 文章 极其自然,而且重点十分突出。在习作的结尾,作者重点引出陶铸同志的话“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又追述了父亲自己的话“人活着,不能只顾自己”。这两句话不仅紧扣上文的“读”与“感”,而且相互地辉映成趣,相得益彰,这样不蔓不枝,集中于斯的感想,会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它充分说明在读后感的写作上,习作者是遵循了“集中”的原理的。

联系实际,言之有物

读后感作为 议论文 ,必须密切联系实际。因此,在读后感写作的指导上,应特别提倡针对热门话题进行有理论、有实例的、生动的剖析,从活生生的现实出发,阐述人们所思考和关心的问题,这样的感想才有意义,才能对广大读者的心灵有所触动。

联系实际,可从两个方面引导。首先,是联系个人实际。用作品上的人物、 事迹 观点,来衡量自已以往的言行,决定取舍,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有价值的读后感,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更为诚恳。联系实

际还包含联系社会现象举古代一则寓言为例,《滥竽充数》是尽人皆知的 寓言 故事 ,若以《读有感》为题写读后感,古人、今人会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就故事论故事,只谈不学无术没有好下场,那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个道理还是通用的,所以写这样的读后感就没有新意。如果我们把故事与现在的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就不难发现,齐宣王“必三百人齐奏”的弊端,不刚好与我们改革开放前大锅饭体制十分类似吗?而齐泯王的“好一一听之”,不与我们现在改革开放后普遍实行岗位责任制有某些类似之处吗?所以,我们如果从过去三代大锅饭的教训和三代岗位责任制的先例等角度,联系实际,畅谈耳闻目睹的新人事,新思潮,这样的读后感不就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吗?

开拓思路,贵在创新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很吸引人的章节,叫《失街亭》,千古以来,有很多读者对此发表过各种各样的读后感。如果从马谡角度谈“骄兵必败”的道理,当然可以,但这样的言论实在流于一般化。如果从诸葛亮的角度谈“斩马谡”的教训讨论“知人信任”的必要,就难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一味称赞孔明赏罚严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恐怕也属老生常谈,但若能有理有据,做一点翻案文章,则无疑令人拍案赞叹,不论作者认为街亭一役,本难以胜,马谡敢于请战,勇气可嘉,兵败后不逃跑,不诿过,甘受斧钺,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勇于认罪受罚,我们应大力提倡“马谡精神”„„读了这样的读后感,谁能不为作者的别具匠心而击节赞叹呢?这样的读后

感,开拓了思路,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思维 方法 方面训练获得新的升华。

写读后感虽然难,但在 作文 训练中,采用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指导,效果很好,学生们写出不少好的读后感。

读后感的格式与范文(二)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 总结 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 记叙文 ,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 散文 ,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示例:

我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 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

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血写的稿件丢失了,多么令他灰心失望啊,但他重新振作起来,用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书中有段 名言 脍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保尔可谓强者的化身。

对照保尔,想想自己,感到脸上一阵阵烘热。记得今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我家却十分冷清。爸爸工作繁忙出差了,妈妈因病卧床不起。听着孩子们在外面的嬉闹声,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片刻就“簌簌”落下眼泪来。妈妈见我落泪了,指着床头的书说:“轩轩,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看完了吗?”我再次把这本书翻阅,保

尔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对,我该做一个坚强的男子汉!我应该为家人分忧解难,决定下厨做饭菜。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紧紧拉住我的手说:“你真是咱们家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我指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说:“是它教会我的!”

每当我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每当我受挫折而落泪时,我就会想起保尔那高大的身影,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评语:这篇读后感的特点是:有感而发、情感真挚。小作者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后,对保尔这一主人公产生了敬仰之情,称赞他是“强者的化身”。当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用保尔这一榜样鞭策自我做生活中的男子汉。篇末紧扣文题,用“每当„„就„„”的句式表明了自己的抱负,是画龙点睛之笔。

读后感的格式与范文(三)

读后感、启示、 观后感 ,是给定材料写作文的一事一议议论文。是小学阶段占有一定的比重文章体裁,也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社会实用文体。在小学阶段属于启蒙作文阶段,在初中教材中会逐步得以完全体现。做好此类作文教学,会对学生将来参加公务员考试都有积极作用。

着重训练和归纳了有关这类议论文的写法。有利于学生感悟生活,体会生活。对于读后感的写法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先读后感,让学生多读,才会有体会。有了体会,才会写出感来。怎样写,我们要按着教材的要求来完成。

2、要认真理解原文,把握课文要领。透彻地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才能由此领悟出道理,引出自己的见解。

3、“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生发。不论你是读了某一段或某一篇文章,还是接触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或好或坏,都会有“感”。如读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你会不自主的去思考伽利略其人所做的事,认真去体会和感受他那种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认真研究科学的态度。只有清楚的了解了事件的起始、结果就会有较为深刻的体会。

4、要善于抓住课文重点,激发学生谈出自己最深刻的真实的感受。读了原文后,得到的感受往往是多方面的。要让学生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倾诉和发表,的确有自己的见解的感受来写。避免面面俱到或者泛泛而论。以上“《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体会只

要深刻了。把那种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认真研究科学的态度。进行分析,把感受集中在这重点上,中心论点就确定了。

5、联系实际,努力挖掘。写自己的感受,一定要注意联系实际。就是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会,并且有代表意义的东西来谈,使学生学会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的人和事作对照分析。这样才能使写出的感想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感。注意引导学生不要把联系实际理解为自我总结,或者在文章末尾加一段简单看法的话。

以上几点是写读后感教学必须做到的,有关读后感的行文模式和写法,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重视引文。合理引用原文的精华内容,忌讳全盘抄袭。2、教要有方法。找准切入点,针对班级情况,最好广泛讨论交流的前提下进行。3、议论体现技巧。要以所引原文体现出的观点为基点生发开去。4、拓展:要在所给原文的基础上,由此及彼的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或相反的现象,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观后感课程论文格式

01 观后感的写作格式包括开头、感受、形式、事例、结尾。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电影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范例: 观《长江7号》有感 不久前,我观看了电影《长江7号》。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小狄的单亲孩子,他的爸爸穷困潦倒。但为了让小狄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爸爸举债把小狄送进了学校读书。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发生意外去世了。小狄听到消息后十分伤心。但这时奇迹发生了,小狄爸爸送给小狄的“玩具”——“长江7号”(其实是一只外星狗)发挥了它身上的特异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发人深思。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经常对小狄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去偷,不去抢,要努力读书,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两家人,一家比较富,另一家比较穷。他们各自都生有一个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为家庭环境好,从小就不爱读书,还看不起穷家的女孩。而穷家的女孩却很争气,读书非常刻苦,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后来那位富家小女孩,由于从小不好好学习,最终一事无成。而那位穷家的小女孩,由于从小就用功学习,终于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都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在此,我呼吁广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长大后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观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后感的格式:

观后感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观后感范文1

今年寒假,爸爸从网上给我找了一部名叫《超人》的电影。听同学们说,《超人》这部电影十分的精彩,所以我就兴致勃勃的看了起来。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超人是一个来自氪星球的人,氪星球毁灭了,他的父亲把他送到了地球,他在地球上快乐的生活着。当他长大后,来自氪星球的两个坏蛋,想把地球变成氪星球,恢复他们的家园。不过生在地球上的超人肯定不会同意他们这样做,因为氪星球并不适合人类生活,一旦把地球变成氪星球,那么地球上的人们将会灭亡。超人为了保护地球,和两个坏蛋顽强的斗争,最终战胜了两个坏蛋。

超人是一个热爱地球,爱护人民,喜欢自己故乡的人,为了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他舍生忘死,保护着地球上的一草一木,深受大家的喜爱。

敌人老大是一个无情的人,同时也是两个坏蛋中功力最强的。超人的力量虽然比他强三倍,但他十分的奸诈,在临死前,差点用眼睛里射出来的激光射死几十个地球人。

敌人老二是一个冷酷的女人,她不惧怕子弹,她傲慢的走在枪林弹雨中,等士兵们的子弹都射完了,她才开始动手把他们一个一个的打死,真是一个傲慢冷酷,心如蛇蝎的女人。

《超人》里有许多情节,非常搞笑。例如:超人竟然把红裤头穿在衣服外面,就算是本命年也不用这样穿吧!还有他的发型,即使他飞的再快,甚至把头都扎到石头堆里,他的发型也一丝不乱。他是用的什么牌子的发胶呀,这么好!

超人这部电影太好看了,我建议你们也去看一看。

观后感范文2

周日看了央视焦点访谈,论辩双方围绕是否该送老年人或父母进专业的养老机构颐度晚年展开讨论,有趣的是讨论呈一边倒趋势,赞成送入养老院的论点论证论据似乎都力不从心,观众也明显的偏向传统的固有模式,有现场观众提出,这已不是应该或不该的问题,而是几千年来约定俗成的规定,几千年的道德传统确实是无法拿出来讨论的。

有人说,养老院是经营孤独的场所。而在我眼里,养老院堪比一所精神监狱。

也许你曾这样天真地想过,在设施齐全的养老院里,你再不必担心下岗,因为你早已接受了这个事实;你也不必为供房供车而忙得焦头烂额,因为你的子女已经握紧了这根“接力棒”;最重要的是,你更不必忍受子女的抱怨,子女也为摆脱了你这个“包袱”而尽了“孝心”,因为你早已远离他们的视线。无论对你,还是对你的子女,养老院都是一个“双赢”的策略。

然而住过一段时间后,你才体会到“养老院”这三个字的真正含义。在那里,你每天看到的都是干枯的脸庞,你每天听到的都是低沉的声音,你每天闻到的都是刺鼻的异味。一觉醒来,还没来得及吃早饭,你就听说隔壁老王昨晚去世了,而他在上个星期还和你一块儿津津有味地看京剧。虽然明知道这事已不是第一次发生,但你仍然提心吊胆地过着每一天。和你朝夕相处的同龄人就像一面镜子,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自己的衰老和死亡。现在,你终于明白,养老院只是一个增添孤独和加速死亡的地方。

幸运的是,你现在还年轻,有的是青春的资本。刚才所经历的只不过是一场噩梦,但对于那些长年住在养老院的老人来说,却不得不时刻睁着老花眼去面对这场噩梦。哦,对了,你突然想起你那年迈的母亲。为了顺利完成工作指标,你已经有两个多月没见过她了。她此刻正呆在养老院里“安享”晚年,也许在那里还能交上一两个知心朋友。是的,你当初认为养老院对她来说,就是一个“安享”晚年的好地方。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这再也平常不过了。可是,要叫年轻的你去正视一个“老”字,却是一个大大的难题。世上只有妈妈好,子女最怕养老。在此基础上,若再叫你去学习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更是难上加难了。

孔夫子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大意是说,只知道赡养父母却缺乏孝敬的心,这跟喂养犬马有什么区别!时至今日,这句话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衣食住行对现代人来说几乎不成问题。于是,你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让父母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你就算尽了最大的孝心。比起那些穷人家的孩子,你还更胜一筹呢!但是,不要忘了,孔夫子批判的正是那些高举“形式主义”旗帜的人,而他真正强调的是,在赡养父母之余,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那正是你的父母所缺乏的,也是你所没有意识到的。

自从退休后,你的父母只想过一段平静而温馨的黄昏时光,在物质生活上没有苛刻的要求。对他们枯老的皮肤而言,金银珠宝只不过是一些光彩的累赘而已。生活无所求,并不代表精神无所求。他们老了,常常担心因为能力不足而遭到子女的嫌弃。身体衰老之余,疾病也随之而来。对他们来说,这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在这种关键时刻,老人们最需要的就是有人能够肯定他的价值所在。“爸爸妈妈,你们是我在这世上最重要的亲人!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今天!”是的,这就足够了!在他们眼里,子女的一点关爱就足以温暖那颗即将枯萎的心。对你而言,吐出这几个字一点儿也不费劲,更别说什么损失了。一句简单的鼓励就能点燃他们对生命的渴望,要知道,他们可没有逼迫你去做一些不必要的牺牲以表孝心呀!

如果你仍然为了贪图一时的享乐,而把父母安置在养老院里,就以为尽了孝心,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也许这话说得过于偏颇了,然而,你是否想过你的言行对下一代的影响?转瞬之间,你也老了,也许还有点痴呆。现在,你该何去何从呢?这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但很快,你的子女就决定效仿你先前的做法,让你呆在养老院里“安享”晚年。而你最不愿接受的真相就摆在眼前——迫使你在养老院里度过余生的人,正是你自己!

于是,你开始反思了,在养老院里才开始反思。

“如果”是一个多么令人沮丧的词啊!如果早知道会造成恶性循环,当初你就不会嫌弃你的父母,就会尽你的所能去孝敬他们。如果当初你在孩子们面前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你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了。如果时光倒流四十年,你会在孩子们刚懂事的时候,教导他们要尊敬老人、孝敬老人。但是,“当初”是不能被假设的。现在最要紧的是,你的子女是否已经缴纳了下个月的养老费,好让你避免遭受护理员的冷言冷语。

观后感范文3

我再次来到书房,读起了《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文中主要记载着,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儿子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花未看成,母亲却离儿子远去了。这篇文章通过回忆母亲生前的几件小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禁不住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随后,我的脑海里马上就浮现出一幅动人的话面。我的妈妈是个好妈妈,每次我考试得了高分,给妈妈看,妈妈总是说:“孩子你拿了高分妈妈自然很高兴,可是你不能骄傲,要继续努力,你看这里有很多题目是不该错的,你看这里,还有这里……”卷子发下来后都要给我细心的给我讲解,或是给我出些类似的题目要我做。

在这,她是一个关心我学习的好妈妈。还有一次,我病了,发高烧,把外婆搞的个措手不及,我难受的直在床上打滚,最后外婆打电话给了正在值夜班的妈妈。妈妈接到消息后急忙赶回家,脸上露出焦急的神情,他摸了摸我的额头后二话没说,背着我直奔医院,在路上,我听见了妈妈在大口大口的喘气,狂风无情地扇打着妈妈的脸。我在妈妈背上悄悄地流下了泪珠。我永远都爱爱我的妈妈,真的,她让我感到了关心、温暖。

观后感范文4

“感恩的心,感谢天地,感谢命运让我们有勇气战胜自己……”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就会哭,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怀有感恩之心,还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

中央一台有个节目叫《身边的感动》。这个节目很值得去用心体会,去感受,去欣赏。因为是它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教会我们怎样去感动别人。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更是家长的掌上明珠。每个孩子也许都会躲在家长怀里撒娇,可是有一个孩子却不一般。她的独立意识很强,也很值得赞扬。她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赵晓婷。

赵晓婷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们。故事是这样的:她们家的家境很贫困,父母在外打工,虽然她家很穷,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自己的不幸;没有怨过父母。她是个很懂事的女孩儿,知道父母的苦衷,会真切地体谅父母。她在学校里是老师得力的助手,在家中是家长贴心的小棉袄。就这样,在她人生的道路上,经过了多少磨难和坎坷,可它不离不弃,始终刻苦努力学习。奋斗了十五年,终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圆了她的大学梦。可这虽然让她自己高兴,松了一口气。可她还有一个愿望没实现,就是帮助别人。在离她家乡遥远的地方,是一个山区。那里的孩子比她过得还苦,不但温饱得不到保障,而且想上学也没有的上。在那里的孩子不管年龄是小是大,每天都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他们每天都这样辛辛苦苦地拿扁担挑着,有时遇到大风大雨的天气,他们来不及躲,冒雨挑回家。他们不是晒黑就是被雨淋湿,有时像一个黑煤炭工人,有时像落汤鸡。这还算好的了,还有一幕让我辛酸,他们的脚上穿着布鞋,走了一天的山路,脚都磨破了,也肿的像硬邦邦的馒头。只见他们对着镜头泪流满面地说:“我们大家都想上学,但我们没钱上。”赵晓婷和记者看到这一幕,她说出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儿:我决定去山区里支教。

但是一件令大家伤心的事发生了:孩子要去看父母,央求赵老师带他们下山。才刚走到半路,一个石头差点落到孩子的头上,赵晓婷不顾一切,用自己脆弱的身体掩护孩子撤退,可她面对镜头说:“只要孩子安全,我死没关系。”,听了这句话我深深地感叹。顿时惊险的一幕发生了。从山上滚落下来的石头砸下来了,砸到了赵晓婷的脑部,于是这样一位好老师;这样一个好学生;这样一个好孩子离我们而去。父母伤心地哭了。学生们抱着老师的遗体说:“我们的好老师走了。”

看着这一幕,我也感动了。虽然这位姐姐离我们已远去,但她那感动的事迹牵动着我。

当我看到每一期的感动人物事迹,我会感动,正因为有他们这些无私奉献的人,我们的社会才是温暖的大家庭。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观后感范文5

电影是群众化的艺术,也是人们感知社会和人生的“窗口”。有幸参加《雨中的树》观影,我被影片的主人公——一位叫李林森的组织部长而流泪、而感动。这部第一次以组织部长为主角的影片,的确可以让人有超乎一般的体悟和感化。

影片从中国人熟悉的乒乓球推打开始,一幕接一幕,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紧凑而不繁琐,平淡却不单调,庄重并不矫情,比如,买解放鞋和打摩的时的还价、泡方便面、在小饭店就餐、追公共汽车、搭轮船、挤火车等,都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这些故事,是每一个基层干部群众都会遇到的。

艺术来源于真实,也高于真实。将这么多真实的、平凡的、亲切的事串连在一起,展现出来的就不再平凡。面对生活境况和工作岗位的不断变化,李林森能始终保持着心底的崇高和真诚。这在现代社会难能可贵,也注定了李林森的平凡而卓越。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李林森那样,在纷繁复杂的诱惑和困难面前保持淡定、从容,这个社会就会涌现更多的先进和优秀。如果每一位观赏过《雨中的树》的人,都能够更加慎重地面对自己的寻常,珍惜属于自己的平凡,整个社会通向美好未来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共产党人和共产党的干部,首先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都要为人子、女,也会为人父、母,为人夫、妻,都有普通人的情感,普通人的职责,普通人的乐趣,但作为党的干部,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与担当,有的时候必须在公与私、个人与集体之间作出“二选一”的抉择。一个优秀的党的干部,必然多多少少要减少与家人团聚的乐趣,压缩本该属于自己的时间和享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义无反顾地无私奉献。影片中,当洪水来临时,李林森选择的是冲锋在前;当道路塌方时,李林森二话没说就迎灾而上。

正如李林森说的,人生是一条河。在干部、党员、人才个人成长中,组织部就是一条船、一把梯,他会在党的事业需要的时候,把大家送达彼岸、送往高处。但组织部也仅此而已,能走多远、能飞多高,那全由干部、党员、人才自己的表现决定。组织部和组织部长需做的是,既要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也要帮助所有需要关心照顾的干部,特别是要避免有缺点但本质尚好的干部走向歧途、滑向深渊;既要坚持原则、不讲情面,尽量让干部用当其时、不受委屈,也要让各类能人有用武之地,让普通党员、群众有归属感,保持对党的向心力。

典型来自身边,所以真实、可信;典型就在你身边,只要坚持不懈地履职尽责,人生即使平凡也不会平淡。

观后感范文6

之前就听说过这一部电影,但是却一直没有看过。这次心理选修课也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了这部非常经典的电影,真正的走进了电影的情境中,也感受颇多。

看过许多记录片,不过这一部却是印象比较深刻的。因为是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感触就特别深。

《国王的演讲》主要是讲述约克郡公爵因患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这令他接连在大型仪式上丢丑。贤惠妻子伊丽莎白为了帮助丈夫,到处寻访名医,但是传统的方法总不奏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慕名来到了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的宅邸,传说他的方式与众不同。虽然公爵对罗格稀奇古怪的招法并不感兴趣,首次诊疗也不欢而散。

但是,公爵发现在聆听音乐时自己朗读莎翁竟然十分流利。这让他开始信任罗格,配合治疗,慢慢克服着心理的障碍。乔治五世驾崩,爱德华八世继承王位,却为了迎娶寡妇辛普森夫人不惜退位。艾伯特临危受命,成为了乔治六世。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二战前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虽然约克郡公爵害怕在公共场合里发表演讲。但他毕竟没有退缩,积极治疗克服心理障碍,最终能够接近完美地发表保卫国家的战争演讲。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可以认为《国王的演讲》是一部励志电影。但最让我感动的不是励志,而是我有着和他相似的经历。

现在很多认识我的人可能不知道我其实之前和约克郡公爵一样是一个口吃,老百姓叫“结巴”。包括现在我偶尔也会结巴,不过不

是很明显,也没有之前那么严重,只是不时的会带些颤音,这种现象时大多人都存在的,我也算是正常。我自己就是通过不断地训练,才慢慢的克服了这个毛病的。

我上初中的时候是我结巴最严重的时候,那时候老师叫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我会做但是却急的说不出话来,急的我自己都想打自己。我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有多严重,于是自己也开始想办法克制,这个过程还是挺艰难的。我放慢自己说话的语速,降低自己说话的声音,让自己的结巴听起来不是那么的明显。结巴最重要的是结巴的人不够自信,他们总是很自卑,对自己会有抵触情绪。我就开始培养自己的自信,试着在公共场合说话和演讲,经过高中三年的不屑努力,我终于克服了这个毛病。

现在的认识我的人都不敢相信我曾经是一个连介绍自己都费劲的结巴,因为我已经通过不懈的努力彻底的克服了这个劣势,我知道勤能补拙,只要你努力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现在的我侃侃而谈,不论是平时说话也好还是上台讲ppt也好啊,在也不结巴了,因为我够自信。

个性弱点的存在是必然的,一个说自己没有弱点的人,其实是没有发现自己的弱点,这是人生的失败;知道自己的弱点而不去战胜它则是更大的失败。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修养,战胜人性的弱点。怎样战胜自己的弱点呢?我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和《国王的演讲》的真实历史告诉了大家,只要你努力想去改变你的弱点,相信我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观后感范文7

公司,作为迄今为止最为广泛高效的经济组织形式,被看作是“人类的成就”。公司如何诞生?如何发展演进?公司的力量源自哪里,公司的力量又如何改变了世界?所有疑问凝聚成了一个关于“公司”的故事。金蝶与央视联合摄制大型电视记录片《公司的力量》一一为我们解答。

“公司不举,则工商之业无一能振;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这是清政府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薛福成说的,也是我看完《公司的力量》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今天,“公司”一词的出现是如此频繁以至于我们有些熟视无睹。公司已经无处不在。我们的财富来源、创业理想、衣食住行、情感寄托、人际交往,都与公司这个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下公司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令世人震惊。在数百家乃至数十家跨国公司左右着世界经济运行的今天,公司已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经济组织。公司创造财富、提供就业、带动经济增长;公司推动创造发明、产生新的社会文化;公司改变社会秩序、影响制度建设。但同时,公司也放大了人类的贪欲,带来权力失衡和贫富悬殊。

公司带来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经济增长,也将自己发展成一个超越社会控制的权力组织。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各国都不得不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劳资矛盾、贪欲膨胀、欺诈横行等等。这是农业社会向工业时代转型所必须经历的痛苦,它们并非公司之恶、却因公司而被加剧和放大。

公司让人爱恨交织。公司一方面将一切明码标价,是千夫所指的商业化祸首,另一方面又是大量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再造的助推器。公司似乎身不由己。自利的本能和道德的底线,让公司自身矛盾纠结。作为有机体的公司,既有长大成人的冲动,也有成长的烦恼。

无论我们是否喜欢,公司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当人们用贪婪和欺诈来解释灾难的根源时,当人们呼吁政府*市加强监管时,当人们担忧下一次危机是否还会降临时,我们必须关注和思考的一个对象就是这个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组织,这个已经显示了足以撼动世界的能量的组织:公司。

从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公司一路走来的脚步,从官督商办到全民下海,从国家垄断到自由竞争,从中央计划到市场主导,和所有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一样,中国公司历经了发展模式的一次次试验和修正。改革开放后,随着个人的创造力得以解放,法治社会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公司开始了真正的成长。

公司能扩展一个经济单位所能掌握和支配的资源、分散商业活动的高风险。公司凝聚了生命个体,让它变成强大于任何个人的经济动力。公司使得血缘、地缘联系之外的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

公司实现了人类经济生活的一个新篇章。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公司已不仅仅一个经济性组织,而已经成为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在各个领域都极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社会性组织:促进自由公平的竞争、建立和完善法治社会、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彼此间关系、改变国与国之间合作与竞争的方式……公司的力量日益壮大——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各领域正向推进的力量之外,也不乏因公司自身弊病或制度环境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全球化的加速在一定意义上是由公司在大力推进的,因为全球化就是由公司组成的一个网络。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全球规则,这是公司梦中的美景。公司就从没有停止过自我更新,那些并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一直并将继续吸引着我们。

《公司的力量》不是一部介绍各大公司发展历史的纪录片,不是一部介绍公司内部结构、体制、管理方法的纪录片。

它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梳理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公司”的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脉络,探讨其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等诸多层面相互之间的推动和影响。其根本宗旨在于:以公司为载体来观察市场经济,思索国家发展进步的路径。

公司凝聚了生命个体,让它变成强大于任何个人的经济动力。

公司使得血缘、地缘联系之外的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

公司实现了人类经济生活的一个新篇章。

观后感范文8

公司是一个非常的名词,它的发展却展示了时代发展的步伐,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公司的力量》就能很深刻地阐述这一点。

本片从拍摄手法上运用了大量的全景、近景、远景等。在影片开头及片中的许多镜头都使用了全景,介绍公司是如何发展、强大,给人一种非常辽阔的视觉冲击,不仅让观众得到了视觉的满足,又让观众了解到公司的发展变化,公司的力量不断深入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活得各个方面。近景的使用把公司在各个时代的作用都展现得一览无余,再配合远景的拍摄技巧让观众对公司的力量给与深层次的思考。镜头的使用更是技术的发展,体现公司对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

影片对诸多公司及专家学者的访谈也是拍摄《公司的力量》的重要手法。通过对公司人员的访谈就可以知道公司的发展趋势,公司的发展预示人类生活、时代发展的需要,公司的不断创新,提供各种服务,是由于时代在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体现。专家学者的解说也是公司的一个发展过程,让人们知道公司的概念、特征,从他们口中,我们获得很多有关公司的信息量,以及是怎么发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本片多是以黑白为主,运用冷色调,表现公司在过去的发展、回映,彩色的运用是时代、现在的表现,黑白与彩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公司在过去与现在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展现时代发展的步伐。

可以按开头—中间—结尾

读后感格式:

1、题目:格式一般为《读xxx有感》(xxx为书名),或者直接写"读后感"也可以。

2、第一段:简述这本书的书名,作者等基本情况,再讲一下读了这本书的感受,比如说感觉受益匪浅啊,对我很有启示啊等等。

3、第二段:简述(概括)书中主要内容,注意是简述,越精炼越好,因为这个不是文章主要内容,只是为下文的感想做铺垫。不少人会觉得这很难,所以在概括前可以先阅读一下前记和后记。虽然这很难读懂,但时间久了,不仅能在当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还能大大地提高阅读的能力。

4、第三段:读了这本书的感想,这是全文最重要的部分,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里开头先讲一两句自己的观点或者感想,接下来的部分就围绕这句话展开讨论,这种写法很容易就是读者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5、第四段:想让自己的观点更有真情实感,富有时代气息,就可以联系自身,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现象。这样写出的文章更真实,有说服力,也更打动读者。

6、结尾:说一下这本书带给你的启示和对它的喜爱之情(后者可不写)。

《匆匆》读后感模板

前不久,我们有幸拜读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它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其中:“但这不能平地,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有所作为,才不会留下遗憾。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现在的我们都娇生惯养,不会注意这些。早上的太阳公公上班时,我们都喜欢赖在床上,一日之计在于晨,无比美好的早晨又过去了。来得匆匆,去得也匆匆,一下子便没了影子——从床边过去了。匆匆吃完午饭?不是的,我们从不放过一个精彩的节目,一手端着饭碗,一手拿着遥控器,坐在电视机前全神贯注,饭碗一粒未动——中午又过去了,从饭碗前过去。

下午应该要写作业?没有,“今天我和同学约好要去‘爬山’。”“今天我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出去。”一个下午便又在玩耍时过去。晚上呢?“明天再做吧,明天比较有空,今天晚上玩会儿电脑……”一天匆匆过去了,你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有看书吗?有做作业吗?有复习或预习功课吗?没有,没有,没有。而明天却又将是如此。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时间过得飞快,是何等的匆忙,年少时无所事事,老来自当后悔万分。若是如此,我们还要来这世间有什么用呢?

纪录片观后感论文格式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观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后感的格式:

观后感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观后感范文1

今年寒假,爸爸从网上给我找了一部名叫《超人》的电影。听同学们说,《超人》这部电影十分的精彩,所以我就兴致勃勃的看了起来。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超人是一个来自氪星球的人,氪星球毁灭了,他的父亲把他送到了地球,他在地球上快乐的生活着。当他长大后,来自氪星球的两个坏蛋,想把地球变成氪星球,恢复他们的家园。不过生在地球上的超人肯定不会同意他们这样做,因为氪星球并不适合人类生活,一旦把地球变成氪星球,那么地球上的人们将会灭亡。超人为了保护地球,和两个坏蛋顽强的斗争,最终战胜了两个坏蛋。

超人是一个热爱地球,爱护人民,喜欢自己故乡的人,为了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他舍生忘死,保护着地球上的一草一木,深受大家的喜爱。

敌人老大是一个无情的人,同时也是两个坏蛋中功力最强的。超人的力量虽然比他强三倍,但他十分的奸诈,在临死前,差点用眼睛里射出来的激光射死几十个地球人。

敌人老二是一个冷酷的女人,她不惧怕子弹,她傲慢的走在枪林弹雨中,等士兵们的子弹都射完了,她才开始动手把他们一个一个的打死,真是一个傲慢冷酷,心如蛇蝎的女人。

《超人》里有许多情节,非常搞笑。例如:超人竟然把红裤头穿在衣服外面,就算是本命年也不用这样穿吧!还有他的发型,即使他飞的再快,甚至把头都扎到石头堆里,他的发型也一丝不乱。他是用的什么牌子的发胶呀,这么好!

超人这部电影太好看了,我建议你们也去看一看。

观后感范文2

周日看了央视焦点访谈,论辩双方围绕是否该送老年人或父母进专业的养老机构颐度晚年展开讨论,有趣的是讨论呈一边倒趋势,赞成送入养老院的论点论证论据似乎都力不从心,观众也明显的偏向传统的固有模式,有现场观众提出,这已不是应该或不该的问题,而是几千年来约定俗成的规定,几千年的道德传统确实是无法拿出来讨论的。

有人说,养老院是经营孤独的场所。而在我眼里,养老院堪比一所精神监狱。

也许你曾这样天真地想过,在设施齐全的养老院里,你再不必担心下岗,因为你早已接受了这个事实;你也不必为供房供车而忙得焦头烂额,因为你的子女已经握紧了这根“接力棒”;最重要的是,你更不必忍受子女的抱怨,子女也为摆脱了你这个“包袱”而尽了“孝心”,因为你早已远离他们的视线。无论对你,还是对你的子女,养老院都是一个“双赢”的策略。

然而住过一段时间后,你才体会到“养老院”这三个字的真正含义。在那里,你每天看到的都是干枯的脸庞,你每天听到的都是低沉的声音,你每天闻到的都是刺鼻的异味。一觉醒来,还没来得及吃早饭,你就听说隔壁老王昨晚去世了,而他在上个星期还和你一块儿津津有味地看京剧。虽然明知道这事已不是第一次发生,但你仍然提心吊胆地过着每一天。和你朝夕相处的同龄人就像一面镜子,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自己的衰老和死亡。现在,你终于明白,养老院只是一个增添孤独和加速死亡的地方。

幸运的是,你现在还年轻,有的是青春的资本。刚才所经历的只不过是一场噩梦,但对于那些长年住在养老院的老人来说,却不得不时刻睁着老花眼去面对这场噩梦。哦,对了,你突然想起你那年迈的母亲。为了顺利完成工作指标,你已经有两个多月没见过她了。她此刻正呆在养老院里“安享”晚年,也许在那里还能交上一两个知心朋友。是的,你当初认为养老院对她来说,就是一个“安享”晚年的好地方。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这再也平常不过了。可是,要叫年轻的你去正视一个“老”字,却是一个大大的难题。世上只有妈妈好,子女最怕养老。在此基础上,若再叫你去学习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更是难上加难了。

孔夫子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大意是说,只知道赡养父母却缺乏孝敬的心,这跟喂养犬马有什么区别!时至今日,这句话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衣食住行对现代人来说几乎不成问题。于是,你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让父母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你就算尽了最大的孝心。比起那些穷人家的孩子,你还更胜一筹呢!但是,不要忘了,孔夫子批判的正是那些高举“形式主义”旗帜的人,而他真正强调的是,在赡养父母之余,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那正是你的父母所缺乏的,也是你所没有意识到的。

自从退休后,你的父母只想过一段平静而温馨的黄昏时光,在物质生活上没有苛刻的要求。对他们枯老的皮肤而言,金银珠宝只不过是一些光彩的累赘而已。生活无所求,并不代表精神无所求。他们老了,常常担心因为能力不足而遭到子女的嫌弃。身体衰老之余,疾病也随之而来。对他们来说,这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在这种关键时刻,老人们最需要的就是有人能够肯定他的价值所在。“爸爸妈妈,你们是我在这世上最重要的亲人!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今天!”是的,这就足够了!在他们眼里,子女的一点关爱就足以温暖那颗即将枯萎的心。对你而言,吐出这几个字一点儿也不费劲,更别说什么损失了。一句简单的鼓励就能点燃他们对生命的渴望,要知道,他们可没有逼迫你去做一些不必要的牺牲以表孝心呀!

如果你仍然为了贪图一时的享乐,而把父母安置在养老院里,就以为尽了孝心,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也许这话说得过于偏颇了,然而,你是否想过你的言行对下一代的影响?转瞬之间,你也老了,也许还有点痴呆。现在,你该何去何从呢?这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但很快,你的子女就决定效仿你先前的做法,让你呆在养老院里“安享”晚年。而你最不愿接受的真相就摆在眼前——迫使你在养老院里度过余生的人,正是你自己!

于是,你开始反思了,在养老院里才开始反思。

“如果”是一个多么令人沮丧的词啊!如果早知道会造成恶性循环,当初你就不会嫌弃你的父母,就会尽你的所能去孝敬他们。如果当初你在孩子们面前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你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了。如果时光倒流四十年,你会在孩子们刚懂事的时候,教导他们要尊敬老人、孝敬老人。但是,“当初”是不能被假设的。现在最要紧的是,你的子女是否已经缴纳了下个月的养老费,好让你避免遭受护理员的冷言冷语。

观后感范文3

我再次来到书房,读起了《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文中主要记载着,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儿子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花未看成,母亲却离儿子远去了。这篇文章通过回忆母亲生前的几件小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禁不住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随后,我的脑海里马上就浮现出一幅动人的话面。我的妈妈是个好妈妈,每次我考试得了高分,给妈妈看,妈妈总是说:“孩子你拿了高分妈妈自然很高兴,可是你不能骄傲,要继续努力,你看这里有很多题目是不该错的,你看这里,还有这里……”卷子发下来后都要给我细心的给我讲解,或是给我出些类似的题目要我做。

在这,她是一个关心我学习的好妈妈。还有一次,我病了,发高烧,把外婆搞的个措手不及,我难受的直在床上打滚,最后外婆打电话给了正在值夜班的妈妈。妈妈接到消息后急忙赶回家,脸上露出焦急的神情,他摸了摸我的额头后二话没说,背着我直奔医院,在路上,我听见了妈妈在大口大口的喘气,狂风无情地扇打着妈妈的脸。我在妈妈背上悄悄地流下了泪珠。我永远都爱爱我的妈妈,真的,她让我感到了关心、温暖。

观后感范文4

“感恩的心,感谢天地,感谢命运让我们有勇气战胜自己……”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就会哭,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怀有感恩之心,还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

中央一台有个节目叫《身边的感动》。这个节目很值得去用心体会,去感受,去欣赏。因为是它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教会我们怎样去感动别人。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更是家长的掌上明珠。每个孩子也许都会躲在家长怀里撒娇,可是有一个孩子却不一般。她的独立意识很强,也很值得赞扬。她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赵晓婷。

赵晓婷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们。故事是这样的:她们家的家境很贫困,父母在外打工,虽然她家很穷,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自己的不幸;没有怨过父母。她是个很懂事的女孩儿,知道父母的苦衷,会真切地体谅父母。她在学校里是老师得力的助手,在家中是家长贴心的小棉袄。就这样,在她人生的道路上,经过了多少磨难和坎坷,可它不离不弃,始终刻苦努力学习。奋斗了十五年,终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圆了她的大学梦。可这虽然让她自己高兴,松了一口气。可她还有一个愿望没实现,就是帮助别人。在离她家乡遥远的地方,是一个山区。那里的孩子比她过得还苦,不但温饱得不到保障,而且想上学也没有的上。在那里的孩子不管年龄是小是大,每天都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他们每天都这样辛辛苦苦地拿扁担挑着,有时遇到大风大雨的天气,他们来不及躲,冒雨挑回家。他们不是晒黑就是被雨淋湿,有时像一个黑煤炭工人,有时像落汤鸡。这还算好的了,还有一幕让我辛酸,他们的脚上穿着布鞋,走了一天的山路,脚都磨破了,也肿的像硬邦邦的馒头。只见他们对着镜头泪流满面地说:“我们大家都想上学,但我们没钱上。”赵晓婷和记者看到这一幕,她说出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儿:我决定去山区里支教。

但是一件令大家伤心的事发生了:孩子要去看父母,央求赵老师带他们下山。才刚走到半路,一个石头差点落到孩子的头上,赵晓婷不顾一切,用自己脆弱的身体掩护孩子撤退,可她面对镜头说:“只要孩子安全,我死没关系。”,听了这句话我深深地感叹。顿时惊险的一幕发生了。从山上滚落下来的石头砸下来了,砸到了赵晓婷的脑部,于是这样一位好老师;这样一个好学生;这样一个好孩子离我们而去。父母伤心地哭了。学生们抱着老师的遗体说:“我们的好老师走了。”

看着这一幕,我也感动了。虽然这位姐姐离我们已远去,但她那感动的事迹牵动着我。

当我看到每一期的感动人物事迹,我会感动,正因为有他们这些无私奉献的人,我们的社会才是温暖的大家庭。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观后感范文5

电影是群众化的艺术,也是人们感知社会和人生的“窗口”。有幸参加《雨中的树》观影,我被影片的主人公——一位叫李林森的组织部长而流泪、而感动。这部第一次以组织部长为主角的影片,的确可以让人有超乎一般的体悟和感化。

影片从中国人熟悉的乒乓球推打开始,一幕接一幕,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紧凑而不繁琐,平淡却不单调,庄重并不矫情,比如,买解放鞋和打摩的时的还价、泡方便面、在小饭店就餐、追公共汽车、搭轮船、挤火车等,都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这些故事,是每一个基层干部群众都会遇到的。

艺术来源于真实,也高于真实。将这么多真实的、平凡的、亲切的事串连在一起,展现出来的就不再平凡。面对生活境况和工作岗位的不断变化,李林森能始终保持着心底的崇高和真诚。这在现代社会难能可贵,也注定了李林森的平凡而卓越。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李林森那样,在纷繁复杂的诱惑和困难面前保持淡定、从容,这个社会就会涌现更多的先进和优秀。如果每一位观赏过《雨中的树》的人,都能够更加慎重地面对自己的寻常,珍惜属于自己的平凡,整个社会通向美好未来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共产党人和共产党的干部,首先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都要为人子、女,也会为人父、母,为人夫、妻,都有普通人的情感,普通人的职责,普通人的乐趣,但作为党的干部,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与担当,有的时候必须在公与私、个人与集体之间作出“二选一”的抉择。一个优秀的党的干部,必然多多少少要减少与家人团聚的乐趣,压缩本该属于自己的时间和享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义无反顾地无私奉献。影片中,当洪水来临时,李林森选择的是冲锋在前;当道路塌方时,李林森二话没说就迎灾而上。

正如李林森说的,人生是一条河。在干部、党员、人才个人成长中,组织部就是一条船、一把梯,他会在党的事业需要的时候,把大家送达彼岸、送往高处。但组织部也仅此而已,能走多远、能飞多高,那全由干部、党员、人才自己的表现决定。组织部和组织部长需做的是,既要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也要帮助所有需要关心照顾的干部,特别是要避免有缺点但本质尚好的干部走向歧途、滑向深渊;既要坚持原则、不讲情面,尽量让干部用当其时、不受委屈,也要让各类能人有用武之地,让普通党员、群众有归属感,保持对党的向心力。

典型来自身边,所以真实、可信;典型就在你身边,只要坚持不懈地履职尽责,人生即使平凡也不会平淡。

观后感范文6

之前就听说过这一部电影,但是却一直没有看过。这次心理选修课也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了这部非常经典的电影,真正的走进了电影的情境中,也感受颇多。

看过许多记录片,不过这一部却是印象比较深刻的。因为是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感触就特别深。

《国王的演讲》主要是讲述约克郡公爵因患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这令他接连在大型仪式上丢丑。贤惠妻子伊丽莎白为了帮助丈夫,到处寻访名医,但是传统的方法总不奏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慕名来到了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的宅邸,传说他的方式与众不同。虽然公爵对罗格稀奇古怪的招法并不感兴趣,首次诊疗也不欢而散。

但是,公爵发现在聆听音乐时自己朗读莎翁竟然十分流利。这让他开始信任罗格,配合治疗,慢慢克服着心理的障碍。乔治五世驾崩,爱德华八世继承王位,却为了迎娶寡妇辛普森夫人不惜退位。艾伯特临危受命,成为了乔治六世。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二战前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虽然约克郡公爵害怕在公共场合里发表演讲。但他毕竟没有退缩,积极治疗克服心理障碍,最终能够接近完美地发表保卫国家的战争演讲。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可以认为《国王的演讲》是一部励志电影。但最让我感动的不是励志,而是我有着和他相似的经历。

现在很多认识我的人可能不知道我其实之前和约克郡公爵一样是一个口吃,老百姓叫“结巴”。包括现在我偶尔也会结巴,不过不

是很明显,也没有之前那么严重,只是不时的会带些颤音,这种现象时大多人都存在的,我也算是正常。我自己就是通过不断地训练,才慢慢的克服了这个毛病的。

我上初中的时候是我结巴最严重的时候,那时候老师叫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我会做但是却急的说不出话来,急的我自己都想打自己。我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有多严重,于是自己也开始想办法克制,这个过程还是挺艰难的。我放慢自己说话的语速,降低自己说话的声音,让自己的结巴听起来不是那么的明显。结巴最重要的是结巴的人不够自信,他们总是很自卑,对自己会有抵触情绪。我就开始培养自己的自信,试着在公共场合说话和演讲,经过高中三年的不屑努力,我终于克服了这个毛病。

现在的认识我的人都不敢相信我曾经是一个连介绍自己都费劲的结巴,因为我已经通过不懈的努力彻底的克服了这个劣势,我知道勤能补拙,只要你努力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现在的我侃侃而谈,不论是平时说话也好还是上台讲ppt也好啊,在也不结巴了,因为我够自信。

个性弱点的存在是必然的,一个说自己没有弱点的人,其实是没有发现自己的弱点,这是人生的失败;知道自己的弱点而不去战胜它则是更大的失败。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修养,战胜人性的弱点。怎样战胜自己的弱点呢?我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和《国王的演讲》的真实历史告诉了大家,只要你努力想去改变你的弱点,相信我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观后感范文7

公司,作为迄今为止最为广泛高效的经济组织形式,被看作是“人类的成就”。公司如何诞生?如何发展演进?公司的力量源自哪里,公司的力量又如何改变了世界?所有疑问凝聚成了一个关于“公司”的故事。金蝶与央视联合摄制大型电视记录片《公司的力量》一一为我们解答。

“公司不举,则工商之业无一能振;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这是清政府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薛福成说的,也是我看完《公司的力量》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今天,“公司”一词的出现是如此频繁以至于我们有些熟视无睹。公司已经无处不在。我们的财富来源、创业理想、衣食住行、情感寄托、人际交往,都与公司这个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下公司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令世人震惊。在数百家乃至数十家跨国公司左右着世界经济运行的今天,公司已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经济组织。公司创造财富、提供就业、带动经济增长;公司推动创造发明、产生新的社会文化;公司改变社会秩序、影响制度建设。但同时,公司也放大了人类的贪欲,带来权力失衡和贫富悬殊。

公司带来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经济增长,也将自己发展成一个超越社会控制的权力组织。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各国都不得不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劳资矛盾、贪欲膨胀、欺诈横行等等。这是农业社会向工业时代转型所必须经历的痛苦,它们并非公司之恶、却因公司而被加剧和放大。

公司让人爱恨交织。公司一方面将一切明码标价,是千夫所指的商业化祸首,另一方面又是大量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再造的助推器。公司似乎身不由己。自利的本能和道德的底线,让公司自身矛盾纠结。作为有机体的公司,既有长大成人的冲动,也有成长的烦恼。

无论我们是否喜欢,公司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当人们用贪婪和欺诈来解释灾难的根源时,当人们呼吁政府*市加强监管时,当人们担忧下一次危机是否还会降临时,我们必须关注和思考的一个对象就是这个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组织,这个已经显示了足以撼动世界的能量的组织:公司。

从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公司一路走来的脚步,从官督商办到全民下海,从国家垄断到自由竞争,从中央计划到市场主导,和所有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一样,中国公司历经了发展模式的一次次试验和修正。改革开放后,随着个人的创造力得以解放,法治社会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公司开始了真正的成长。

公司能扩展一个经济单位所能掌握和支配的资源、分散商业活动的高风险。公司凝聚了生命个体,让它变成强大于任何个人的经济动力。公司使得血缘、地缘联系之外的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

公司实现了人类经济生活的一个新篇章。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公司已不仅仅一个经济性组织,而已经成为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在各个领域都极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社会性组织:促进自由公平的竞争、建立和完善法治社会、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彼此间关系、改变国与国之间合作与竞争的方式……公司的力量日益壮大——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各领域正向推进的力量之外,也不乏因公司自身弊病或制度环境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全球化的加速在一定意义上是由公司在大力推进的,因为全球化就是由公司组成的一个网络。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全球规则,这是公司梦中的美景。公司就从没有停止过自我更新,那些并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一直并将继续吸引着我们。

《公司的力量》不是一部介绍各大公司发展历史的纪录片,不是一部介绍公司内部结构、体制、管理方法的纪录片。

它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梳理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公司”的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脉络,探讨其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等诸多层面相互之间的推动和影响。其根本宗旨在于:以公司为载体来观察市场经济,思索国家发展进步的路径。

公司凝聚了生命个体,让它变成强大于任何个人的经济动力。

公司使得血缘、地缘联系之外的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

公司实现了人类经济生活的一个新篇章。

观后感范文8

公司是一个非常的名词,它的发展却展示了时代发展的步伐,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公司的力量》就能很深刻地阐述这一点。

本片从拍摄手法上运用了大量的全景、近景、远景等。在影片开头及片中的许多镜头都使用了全景,介绍公司是如何发展、强大,给人一种非常辽阔的视觉冲击,不仅让观众得到了视觉的满足,又让观众了解到公司的发展变化,公司的力量不断深入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活得各个方面。近景的使用把公司在各个时代的作用都展现得一览无余,再配合远景的拍摄技巧让观众对公司的力量给与深层次的思考。镜头的使用更是技术的发展,体现公司对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

影片对诸多公司及专家学者的访谈也是拍摄《公司的力量》的重要手法。通过对公司人员的访谈就可以知道公司的发展趋势,公司的发展预示人类生活、时代发展的需要,公司的不断创新,提供各种服务,是由于时代在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体现。专家学者的解说也是公司的一个发展过程,让人们知道公司的概念、特征,从他们口中,我们获得很多有关公司的信息量,以及是怎么发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本片多是以黑白为主,运用冷色调,表现公司在过去的发展、回映,彩色的运用是时代、现在的表现,黑白与彩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公司在过去与现在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展现时代发展的步伐。

双胞胎集团的《我们在路上》纪录片的观后感怎么写?《我们在路上》的观后感:就是看了《我们在路上》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划重点:内容:道理或精湛的思想+思考与联想+决心和理想表达方式:类议论文,但必须写清个人感触。应该抓住观看内容中心进行描述,以“感”为主,联系实际,写深写透。观后感正确格式: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能太长。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 索引序列
  • 十二公民观后感论文格式
  • 观后感论文格式
  • 观后感读后感的论文格式
  • 观后感课程论文格式
  • 纪录片观后感论文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