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与秋思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与秋思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秋思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秋思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张籍,这位多愁善感的诗人,客居洛阳城内。秋风乍起,秋天给人们的感觉是多么美好,可是,在张籍眼里,秋天却是万物枯萎的根源,那些被秋风无情扫落的叶子,是多么的孤独和悲哀。

张籍双矛盾地羡慕起那些叶子来,毕竟,叶子落了,还可以归根,而自己呢?

正在思绪万千的张籍,突然被窗外飞过的鸽子吸引住了,那是一只信鸽,脚上还绑着一封信。

他不禁眼睛一亮:对呀,我虽然见不到自己的亲人,但可以写一封信回去,问候亲人,报个平安啊!

想到这里,张籍连忙磨好墨,铺开宣纸,给自己远方的亲人写起信来。

信,已写了满满几页,但仍然还未写完,这个离乡别井的孤独诗人,虽有满腹经纶,也无法把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或许,因为离开家乡的日子实在太长,使身在异乡的张籍,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谈起,生怕写漏了些什么,急忙跑着追上去:“老乡请留步,老乡请留步!”

看到同乡停下了脚步,张籍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张籍接过同乡从怀里取出来的信,重新打开,仔细地检杳了好几几遍,才又重新封好,交给同乡,还千叮万嘱道:“谢谢您,记得一定要把信送到我的亲人手上啊!”

广东省XXX小学五(1)班

黄XX

贞观二十二年,太宗李世民驾崩,高宗李治继帝位,与则天圣后生二子。后高宗崩逝,二子相继继位,睿宗李旦让位于则天圣后,改朝换代,谓之“武周王朝”。

则天圣后迁都于洛阳,大兴土木,而我张籍也随之而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京畿待久了,不免有些想家。如今,秋风吹来,临近冬日,更加让我触景生情。相比较在这每日提心吊胆的帝京,我更加怀念故乡的每一个景物,一草一木,一寸一亩。

在远离家乡的洛阳城里,我很想作一封家书寄回故乡,于是奋笔疾书,然后安然入睡。

“王大爷?赵姨?李小二?咦?这是哪儿啊?”一幅幅熟悉的面孔出现在我面前。啊!我知道了,这是我的故乡!我走在故乡的小路上,看着父老乡亲向我打招呼,那所谓的官架子也在我心里随之消失了。这时,一个声音打破了沉寂,“老爷,老爷,人找来了”,是牛福,我的贴身侍从。“这里又是哪”?哦,这里是我家啊!不对,准确来说,是我在京城的驿馆罢了,我让牛福去找一个捎信的人,将家书送还故乡。

寅时三刻,我准备送捎信人离开,但又想起了昨夜的梦,复从捎信人手上拿回信笺。我是害怕自己还没有把想说的话说完啊!

卯时,题《秋思》。

秋天到来,总会思绪万千。比如农民会想:果子,庄稼什么时候丰收;工作人员会想:冬天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放假,如果快点做是不是会多一点奖金;工人会想:秋天到了,我可得好好干,多赚点钱,我还要支撑这个家呢!我也会想: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妈妈什么时候才能不加班,一家人什么时候才能团聚,一起吃个团圆饭,一起拍张全家福。因为我从没做过这种事。

现在是20xx年,从20xx年开始爸爸就在外地工作,一直没回家,每次当我望着明月时就会想我爸爸。好久都没见他了,十分想念。终于,今天妈妈告诉我爸爸这个周末会回来一趟,我十分高兴,但也有些失落,爸爸只回来一趟,不能长留,可能连元旦都赶不上,又不能吃团圆饭,又不能拍全家福:爸爸,你什么时候才能工作,不出差呢?怎么可能,爸爸要工作,要撑起这个家!

我要好好读书,不辜负爸爸的期望,长大挣钱让父母享清福!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虽然不能强有力地报效祖国,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就一定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张籍独自走在洛阳城的大街上,秋天让他盘算着写给家乡的家书,突然觉察到脖子的异常,回头一看,一片紫里带红的落叶落在他的肩膀上,好似一封故乡的信,张籍叹了一口气,从路旁买了一壶酒,谁想这酒竟是菊花酒,借酒浇愁愁更愁,他决定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都化成纸上的墨迹。

可当张籍郑重地摊开信纸时,却发现自已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编织成了一张网,一张永远解不开的网。他解了半天也没能解开故乡的情结,一急,干脆把这一团乱麻捧上了信纸。

送信人人每月月底都来洛阳,张籍站在城外等着。他接受了雾的洗礼,用汗水浇灌了大地,正当他绝望之时,行人的马从吴郡的方向,从火红的夕阳中跃了出来。张籍这才反应过来,两手庄严地递过信,嘱咐道:“请把这封信送到吴郡,遇到我的亲人时,请告诉他,我很想念他。”行人点了点头,消失在夕阳里。“等等,把信给我!”他突然断喝道。他匆匆地打开信封又看了几遍已能熟背于心的内容,才明白:在自已眼中,信总是少一句的。

看着行人消失在夕阳中,雕塑似的张籍心中的情结开始膨胀,化作眼角的泪。

黄昏的露珠打湿了草叶。

九月,秋如期而至。

感觉路边的树好孤寂,孤单单的树干独对天空。世界的颜色渐渐趋向单一,到处都是灰黄。树的皮肤变得干燥粗糙,无助的秋叶如伤心的眼泪,纷纷落向地面。望秋,难免长叹……

风肆虐,树欲倾。满天枯叶随风卷起,似乎要吞噬整个天空。残败的黄叶便是秋的象征么?枯叶仿佛惧怕这世上的一切,卷起它干裂的身子。叶面上黑褐色的洞犹如秋惊恐的双眼。也许吧,愁,愁不就是心上加了个秋么?看着无数枯叶即将被辗作粉尘,又一次长叹……

踏着厚厚的枯叶缓行,眼前忽然闪过一个红红的影子。惊讶地抬头,原来是一片枫叶!我眼前一亮。因为在这个灰色的季节里,很难见到这样绚丽的色彩。它看上去那样光滑,叶片很展,叶上一条条清晰的脉络让人感觉好像温热的血液在血管里流动。叶片的形状就像一对臂膀要拥抱天空,它闪亮的红色在这个季节里很耀眼,仿佛一个鲜活、顽强的生命。它不能改变秋的色调,却可以点缀秋天的背景。那跳跃的红点让人们体悟到生命的意义。

枯黄的败叶依然被风卷起,辗成碎末,然后不知葬于何处。但枫叶却依然灿烂着,似乎想彰显什么。

沉思,顿悟。我对秋又有了一个新的定义:如火般的生命!

九月,秋绚丽地到来……

窗外,雨不停地下着……

这场雨,下得淅淅沥沥,像一根根丝,剪不断,理还乱,是愁啊。古人常常说秋天如何如何悲,如何如何惨,反正都是“悲寂寥”。可是,我认为,秋天与春天更美丽。人,总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嘛!

仰望苍天,无数雨点子从上往下源源不断飘落,俯看大地,无数雨点子从下往上不断跳跃。它们并没有停止,而是不断的重复同一个动作,它们并没有愁,或许,它并不会愁,它只知道,自己必须完成它自己该做的事。

倘若觉秋风拂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悠悠苍天,曷此其极!”我觉得大可不必。秋雨毕竟是雨,它并不懂人的愁,既然秋雨无愁,人又有何愁?秋雨绵绵,如丝如缕,它并不萧瑟,并不使人凄凉,反倒让人觉得一丝凉爽。

悲秋,自古以来都是有的,一说到秋,就很容易跟悲伤、忧愁联系起来。在文人墨客眼中,秋总是悲与愁的象征,秋,是萧瑟;秋,是悲苦;秋,是忧愁;秋,更是凉意重重。但我必须为秋说句公道话,秋和春很像,秋雨和春雨都是绵的,秋天的太阳与春天的太阳也都是温和的,为何秋愁而春不愁呢?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它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把夏天的热隐去了,把凉爽送给人们,何悲之有呢?

用平常之心待秋,秋,无悲,无忧,亦无愁。窗外,雨渐渐停了……

一个凉爽的秋日,我走在洛阳的大街上。突然刮起一阵秋风,前面的树上飘下了许多叶子。我心里不由地涌起了一丝哀伤:父母年事已高,身体是否还好。我这个做儿子的,没尽到一点孝心,真是羞愧啊!我抬头望去,田野里一片金黄,一派丰收的景象。我不禁又想到:家里的庄稼也要收割了吧。要是能回家看看多好。这样,我也能帮上点忙。离开家时,那个淘气鬼才六岁吧,现在该是个少年了,能帮上一点儿忙了吧。想到这里,我内心有一丝安慰。该给家里写封信了,我加快脚步往府里走去。

提起笔时,我却不知该如何下笔,要说的话真多呀!最牵挂的还是父母,要交待爸爸,不要再下地干活了。还有妈妈,身体本来就不好,更不能太辛苦。孩子的学习也不能不管,要叮嘱叮嘱。家中的妻子,要照顾老的,还要照顾小的,也要好好安慰安慰她……我理了理思绪,动笔写起来……

信终于写好了,我一边把信装入信封,一边高声喊道:“张兴。”

“老爷,有事吗?”家中的仆人走过来问。

“你准备一下,”我着急地说,“把这封信送回苏州老家去。”

正当仆人准备出发时,我急忙喊住他说:“请等一等,我再看看。”

拿过信后,我拆开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想说的话,全写上了,这才再一次把信封上。交到张兴手里,对他说:“你快走吧!记住,要快去快回!”

我一直看着张兴离去,才转身走进家门。

20xx年10月1 日18点59分57秒,当工作人员按下点火开关时,坐在电视机前的我正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看着“嫦娥二号”安全完成星箭分离,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此时我心中的喜悦更是不言而喻,在电视机前的所有人同时欢呼雀跃起来。当年“嫦娥一号”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月亮神秘之门,如今“嫦娥二号”如同一位智者,架起了地球与月亮间的桥梁。

我再次走到窗台前,静静地凝眸窗外的月亮。哇,今晚的月亮怎么这么圆,那么明媚,难道是嫦娥仙子知道我们的登门拜访吗?前几天的中秋节,嫦娥仙子不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而躲到广寒宫里哭泣吗,我想这回科学家在嫦娥二号卫星上安装的高清淅、高分辩率的CCD摄像机一定能派上用场了,可以将嫦娥在广寒宫里一天的生活和她那位形影不离的玉兔还有广寒宫里别的景象,直接通过EMAIL发送给她远在地球的老公——后翌,圆了他们一年一度的鹊桥梦。

轻风拂过,打破了我的奇思遐想。“许个愿吧!”这句话突然窜到我的脑海中来,我的双手如同吸铁石般紧紧地吸在一起,于是我便默默祝福:希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让人类的脚步印在月球的每一个角落,使后羿和嫦娥早日完成他们的团聚梦。

最近这段时间,感觉什么东西都好象在和我作对――语文考试一落千丈,日记丧失了原来的光泽,老师看到我也只叹气……我的心难过极了!

现在是深秋——一个颓败的季节,我讨厌!叶,枯了,落了;花,凋了,谢了;

草,黄了,败了;鸟儿,都飞走了;人们,也都消沉了……就象我的人――颓废了。

反正呆在家里也没意思,于是决定下搂去看看这和我同病相连的季节。刚开开们,一股寒风就灌进脖子里,讨厌,都是同病相连的`“哥们”,还要欺负我!于是围了条围巾,又出去了。

外面没几个人,只有一点点飘雨落在地上溅起的声音。我抬头望天――灰蒙蒙的,那清亮亮的蓝天早已不见踪影,沁人心脾的风也变得寒人心脾。走到一棵树下,地上已经堆了一层落叶,那种枯黄,看了让人恶心。我盯着树干呆了好久,这时,突然看见了一点翠绿。我想可能是我出现幻觉了,便揉揉眼睛――天啊!怎么会呢?那分明是一片茶叶大小的新呀!但是这是深秋啊!

于是,我明白――春天同样有落叶,而秋天也同样会有新芽。

这么想着想着,雨好象停了,天也好象透了、亮了,看着那满眼的枯黄,也许下面有许多翠绿呢!

那点翠绿,不起眼的翠绿,以它那不大的身躯,给我的心灌满了生机的力量!

我人曾颓废过,但心却从没颓废过,因为我心有翠绿,我心有生机,我心有信仰。

我看着心灵树上的新芽睡了,梦中我看到了生命中一幕幕绝美的风景。

晚饭后,漫步在林荫道上,一片树叶掉下来打在我的头上,我弯腰从地上把它拾起,拿在手中细看,原来树叶已经发黄,一阵晚风吹来,顿时觉得有一丝凉意。哦!“一叶知秋”,又一个秋天来了。

因为整天忙于生计,已经有很长时间没和老父母通信了,二老身体还硬朗吗?这几年的收成如何?日子过得宽裕不宽裕?还有今年夏季的旱灾给家乡的影响大吗?家乡的相亲们是否能吃饱饭…。。。想到这些,我思绪万千,回到屋里的,提笔修家书一封。

我想告知老人我的情况及儿女的情况,还有我们的生活状况,检讨了我对父母不孝,没有经常给他们写信,让他们远在家乡想念漂泊在外的儿孙的。写完后,我把它叠好装入信封,封好,准备明天交给同乡带回家里。

第二天,那个同乡来了,我把信交给他,他装好信,正准备出门,我又叫住了他,把信要了回来。因为我突然觉得有些话遗漏了,有些话没说清楚,还有其它不当之处…。。我决定重修一封。为不耽误这位同乡的行程,我只好稍作修改,又匆忙将信交给了他。

信寄走了,我仍然心潮澎湃,故作诗一首,记录我的心态: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天来了,洛阳城吹来了冷冷的风,一片片枯黄的落叶随风飘下,让我感到无比的凄凉和孤独,我禁不住涌起思乡之情,怀念故土,怀念那些乡亲父老……

中秋节一天天临近,人们都高高兴兴地做着过节的准备,老老小小互相串门问候,我更加想念远在家乡的母亲和家人。唉,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啊!只能把这份想念变作家书让人捎回去了。可真提起笔来,这么多年来的思念化作千言万语,竟然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母亲,您身体好吗?您的儿子不能回家看您,只能托人捎信回去。天气渐冷,您要多加衣服,以免着凉。请您别担心我,我过得很好。今年家里收成还好吧?……”反反复复,我一宿没睡。

第二天,太阳刚爬上山腰,我就把信交到捎信人手里。正准备和他告别的时侯,我又把信拿回来,拆开后反复检查了一遍,又添上了一句:“你们要快乐的过好每一天,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不开心……”写完这些,我才将信交给了捎信人,看着他骑上马,飞奔而去。

一股秋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似乎还夹杂着些许萧瑟,这样的这个午后,我和妈妈一起回家。

窗外湛蓝的天空似静止了,无论怎样的车速,映入眼帘的总是一片蓝。窗外的风景快速流动,能捕捉到的只有满眼的金黄。秋,终于来到我身边。

乡村小道,十五分钟车程,已能看到家的方向。“今年你家稻子收得真早!”妈妈或许是为邻居家已是光秃秃一片的稻田感到诧异吧,打开车窗,放慢车速,跟邻居寒暄。

“我家的稻子也收了!”再一个转弯,我们家的稻田也映入眼帘,不禁笑了起来,刚刚跟邻居对话真是有些莫名其妙!

家门前果然铺满了黄澄澄的稻谷,一粒一粒,饱满得似乎要将外壳撑破。这都是爷爷奶奶辛勤劳作的成果啊!

“回来啦!”奶奶见我回来,高兴地笑了,满眼的皱纹仿佛一道道沟渠,极深,不免让我有些心疼!

秋风迎面吹来,带来迷人的稻香,我俯身轻轻一捧,满手是秋的气息。秋,收获的季节。

稻谷从我的指缝间滑落,虽速度极慢,却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这不正如时间吗?它也会从指缝间悄悄溜走,谁也留不住。

我笑了。我们虽然无法挽留时间,但却可以像辛勤的农民那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更饱满的稻子。我们的成败,不也掌握在自己手中吗?成功的大门,只会为有准备的人而打开。

秋收,让我在漫漫长夜中找到了黎明的方向,远处,巨大的收割机还在轰鸣着,一切似乎还是老样子,我看着天,笑了……

洛阳城里又卷起了秋风,阵阵秋风让我想起了阔别了已久的故乡。树上的叶子一片片随风飘落下来,我好像这树叶一样,离开始故乡的怀抱,漂泊他乡。故乡啊!我什么样时候才能再投入你的怀中?

我写了一封家书给故乡的亲人,我的心就像大海一样澎湃,久久不能平静,我要用很多很多字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怀念亲人。我写的每个字,都有包含了我的感情。当我写完了信后,一遍一遍地反复阅读,心中即开心又喜悦,亲人的面颊,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拿着信,走了路上,又是一阵秋风,凉飕飕的,好舒服。我又一次打开信,觉得有些地方写得不到位,还有一外地方我想到了却忘了写。我写完了,又看了一遍,把它放在了床底下,安心地躺在了床上,心中想着亲人收到信的喜悦心情,立即奋笔疾书,给我回了信……好开心啊!

到了第二天,我一睁眼,就想到了亲人的面、亲人的笑容和声音,感到倍感温馨,倍感受亲切,要我

我立刻起了床,又开始阅读我写的家书,担心书中有没有写到的,心中总是放心不下。

又是一阵秋风,仿佛风带着我的信,一直吹到了故乡。我马上带上信,赶到了邮差那儿,把信交给了邮差。

当邮差就要出发的时候,我又追了过去,问:“你能把我的信再给我看看吗……”

秋,向来不是我所喜欢的季节,对于它,我总是不屑于去品味,不屑于去感受,更不屑于去思索。可是,今年我却对秋有了一份特别的感情。

夜里,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扬扬洒洒的飘落在天地之间,滴滴答答,颇有韵律似的,跳着踢踏舞。雨滴在屋檐上,溅起一朵朵美丽的水花,打了个滚,然后又调皮的做了个自由落体运动。

我轻轻的推开窗户,生怕它隔绝了我与这一场秋雨的亲密接触。一阵阵风吹来,凉凉的,肆意窜进我的脖领,滑过我的脸庞,让我的发丝也在尽情的飘扬。我不想关掉窗户,继续放纵着它,让秋意包围着我的全身,我突然有种我是属于秋的意念。

以前,我总是固执的认为我自己是属于夏天的,有几分浮躁,有几分热情,有几分冲动。但是,看着今年的秋雨,我安静的思考着,渐渐发现自己已经褪去稚嫩的外衣,有了像大人的生活方式,虽然,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可就像毛毛虫破茧之后才能变成蝴蝶。而我,经过浮华的春,躁动的夏,现在有了秋的那份安静,那份成熟,那份沉甸。

我想我真的已经属于秋了。

西边,一轮残阳从荒山上斜射过来,地面呈血红色。

瑟瑟的秋风朝我袭来,好像在无情的侵蚀我。我孤独地行走在异乡,陪伴着我的只有那只骨瘦如柴的马儿,经过多天的流浪,它早已跟我一样疲惫了,我拉着它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希望能在别人家住宿一晚,但在这荒凉的古道前方,似乎望不到尽头,正如我的心境,不知能不能见到下一天的朝阳,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我把马儿牵到一棵垂老已久的古藤树下,看见那仅存无几的脆弱的枯枝,不禁想起他年幼之时,是那样生机勃勃,但现在,大树已失去晚年的光辉了,在它身上完全看不到生命的影子了。围绕在它身上的树藤已经枯萎,看起来,是那么不禁风吹呀!想当年,它是那么有活力,那么旺盛!因为靠着树,它成长得那么快,爬得是那么的高!

当它渐渐老了,它再也禁不起风吹雨打,只能默默的等待死亡的到来。

黄昏回巢的乌鸦的叫声打破了寂静的天空,虽显出少少活力,但单有乌鸦的叫声却如此单调。

我拉着马儿,走到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前,溪上驾着一条只有一尺宽的小木桥,木桥凹凸不平,异常简朴。溪水哗哗流动,是那样的动听,仿佛流进我的心中。

黄昏的天空中飘着几缕白烟,带着饭香的气味迎面扑来,我回头望了望,淡黄色的窗纸上映着一家四口的笑影。回头看看我自己,孤苦伶仃,即使有马儿陪伴,也感觉不出一丝温煕。我的家人,却在遥远的故乡。

断肠人在天涯,流浪,流浪到远方。

苏醒;他有首歌叫秋天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春天放个屁,秋后结泡屎。 民心不可违,休笑百姓痴。 尔曹贪墨吏,上苍在视之。 ——清·刘墉 字罗天净沙·秋思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绿水青山,白草红叶黄花。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奴丑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与南国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北国的秋厚重、宁静,一层秋雨一层凉,味更浓,来势大南国的秋,温润清冷,总体凸显出“淡”字

秋 夜 (鲁 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陕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陕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眨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立即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秋雨 潇潇 秋雨不紧不慢的下着,街上的梧桐树叶又到了疲倦的季节。不久的春天的五月的一个早上,我走在公园里的时候,看到嫩枝新发,还在想新的生命轮回刚刚开始。晚间偕伊走在街上,和她说,你看这些叶芽,比昨天我们经过时长得清晰了。现在它们走过春夏,萧疏于秋风里,潇潇秋雨的雾里。 我喜欢秋雨沉着的味道,永远沉思着,清冷得没有色彩,没有春雨的清丽,没有夏雨的澎湃。它把热烈回忆在婉凉的河里,用冷静梳理时空的发丝,又如翻阅生活的日历,点评走过的路程。有的朋友能在秋风秋雨里翻阅到快乐的章节,就如我天天遇到的那位快乐的下岗大嫂,永远在清晨一早就坐在公园门口,用针和剪修补你走路的轻快。她告诉我,她老公也是修鞋,收入比上班多多了。有的朋友则缺少这样的秋雨的心态。 人在生活中的不如意常常是因为你的感觉。春天虽万物新生,可是那东风常裹着细尘,扑打到你的脸上,你就说,这二月剪刀春风真厉害。夏季潮湿又炎热,又说夏天不如春天好。怎么样?一年过去一半了,现在要说什么啊?所谓物我同一,就是人与自然共进,你喜欢与不喜欢是你的感觉,既然如此,何不取其乐而扬其忧,融自然而随风雨呢? 我想起古人所谓伤秋,其实是伤人生之不遇。天下之乐而乐之忧而忧固然大气,然对于芸芸众生说也过于渺远空廓。我们需要真切的生活,就如那缝鞋大嫂。你也看到了我们曾经狂热的鼓吹的许多主义,都是梦里看花,与你的身边事物没有许多真切的联系。是世界潮流拥我们走出虚幻,把脚步放到非常真切的大地上,你就发挥你的个性,用你的个性多彩社会的共性吧。 疲倦一觉醒来,窗外雨打梧桐。树下的雨滴真像情人的眼泪,所谓酒醒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冷落清秋节。我不喜欢那样的感觉。明天就是中秋节了,天下朋友,让我们感觉辛劳的快乐好吗?

答案:为了烘托北国之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之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之秋的色彩浓重(枣子红透、牵牛花的蓝白之色)、天之高远(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 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回答者:聊赖无常 - 秀才 二级 11-2 17:42--------------------------------------------------------------------------------《秋魂 》刘增山秋 实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颜 色秋是什么颜色呢?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叫秋风吹黄的。高梁说:秋是红色的,我就是叫秋气染红的。棉花说:秋是白色的,不然,我那里会有这银装素裹呢?墨菊却说:秋天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松柏说:秋和夏没什么区别,都像我一样青翠……秋天听了摇摇头说:不,不,我是五彩缤纷的。如果我只属于一种颜色,那秋天该是多么单调啊!秋风有人说,秋风是冷酷无情的,抱怨它吹跑了树叶,吹落了果实,吹掉了种子,说它吹走了一个勃勃生机的世界。人们啊,你可曾想过这样的道理吗?如果说不是秋风将树叶吹落梢头,那片片叶子不是要被严冬所撕碎了吗?如果不是秋风把果实卸下高枝,那果实不是要被冰雪所吞噬吗?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延续生命的母体;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个萌生春天的温床;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个温存的家,使它保存了生命的胚胎。感谢秋风吧,别曲解了它那一片保护生命的慈母般的心肠。秋 叶飘悠悠,飘悠悠,盘旋的秋叶在落下之前,似乎忧心忡忡。秋叶呀,你是怕人们忘记了你的贡献吗?不会的,人们不会忘记你一生的苦累劳作。不会忘记你夏日献出的绿荫,秋天献出的收获。秋叶呀,你是在哀伤自己生命的短促吗?不要这样英雄气短!你的灿灿一生并不会随着秋的到来而结束,殷实的种子已带着你的希望,向春天奔去了。秋叶呀,你是惦记那失去叶的枝头会被冰霜所冻煞吗?不会的,它在你的养育下,早已不是昨日那弱不经风的骄儿女,而长成了铁干虬枝的大丈夫。飘悠悠,飘悠悠,秋叶依然在那里盘旋着,它似乎既不留恋枝头,也不忧虑命运,而是在寻觅自己的归宿。它是在想:既然生命已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开头,就应当有一个不寻常的结尾。秋 土春天的土地是温馨的,它使万物萌生;夏天的土地是热烈的,它使生命拔节;秋天的土地则是诚实的,它用收获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如果你种下的是莠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杂草;如果你种下的是秕子,秋天收获的一定是糟糠;如果你什么也不种,秋天收获的则是一片空白。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蜜糖。秋说:人们啊,在你播种时,最好先想想秋天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吧。张晓风经典散文 秋天·秋天满山的牵牛藤起伏,紫色的小浪花一直冲击到我的窗前才猛然收势。阳光是耀眼的白,像锡,像许多发光的金属。是哪个聪明的古人想起来以木象春而以金象秋的?我们喜欢木的青绿,但我们怎能不钦仰金属的灿白。对了,就是这灿白,闭着眼睛也能感到的。在云里,在芦苇上,在满山的的翠竹上,在满谷的长风里,这样乱扑扑地压了下来。在我们的城市里,夏季上演得太长,秋色就不免出场得晚些。但秋得永远不会被混淆的——这坚硬明朗的金属季。让我们从微凉的松风中去认取,让我们从新刈的草香中去认取。已经是生命中第二十五个秋天了,却依然这样容易激动。正如一个诗人说的。“依然迷信着美。”是的,到第五十个秋天来的时候,对于美,我怕是还要这样执迷的。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期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又记得小阳台上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苍凉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苍凉。我喜欢这种凄清的美,莫名所以地喜欢。小舅舅曾带着一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的乱草,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于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后来,到了柳州,一城都是山,都是树。走在街上,两旁总夹着橘柚的芬芳。学校前面就是一座山,我总觉得那就是地理课本上的十万大山。秋天的时候,山容澄清而微黄,蓝天显得更高了。“媛媛,”我怀着十分的敬畏问我的同伴。“你说教我们美术的龚老师能不能画下这个山?”“能,他能。”“当然能,当然,”她热切在喊着,“可惜他最近打篮球把手摔坏了,要不然,全柳州、全世界他都能画呢。”沉默了好一会。“是真的吗?”“真的,当然真的。”我望着她,然后又望着那座山,那神圣的、美丽的、深沉的秋山。“不,不可能。”我忽然肯定地说,“他不会画,一定不会。”那天的辩论会后来怎样结束,我已不记得了。而那个叫媛媛的女孩和我已经阔别了十几年。如果我能重见到,我仍会那样坚持的。没有人会画那样的山,没有人能。媛媛,你呢?你现在承认了吗?前年我碰到一个叫媛媛的女孩子,就急急地问她,她却笑着说已经记不得住过柳州没有了。那么,她不会是你了。没有人能忘记柳州的,没有人能忘记那苍郁的、沉雄的、微带金色的、不可描摹的山。而日子被西风尽子,那一串金属性、有着欢乐叮当声的日子。终于,人长大了,会念《秋声赋》了,也会骑在自行车上,想象着陆放翁“饱将两耳听秋风”的情怀了。秋季旅行,相片册里照例有发光的记忆。还记得那次倦游回来,坐在游览车上。“你最喜欢哪一季呢?”我问芷。“秋天。”她简单地回答,眼睛里凝聚了所有美丽的秋光。我忽然欢欣起来。“我也是,啊,我们都是。”她说了许多秋天的故事给我听,那些山野和乡村里的故事。她又向我形容那个她常在它旁边睡觉的小池塘,以及林间说不完的果实。车子一路走着,同学沿站下车,车厢里越来越空虚了。“芷,”我忽然垂下头来,“当我们年老的时候,我们生命的同伴一个个下车了,座位慢慢地稀松了,你会怎样呢?”“我会很难过。”她黯然地说。我们在做什么呢?芷,我们只不过说了些小女孩的傻话罢了,那种深沉的、无可如何的摇落之解的。但,不管怎样,我们一起躲在小树丛中念书,一起说梦话的那段日子是美的。而现在,你在中部的深山里工作,像传教士一样地工作着,从心里爱那些朴实的山地灵魂。今年初狄我们又见了一次面,兴致仍然那样好,坐在小渡船里,早晨的淡水河还没有揭开薄薄的蓝雾,橹声琅然,你又继续你山林故事了。“有时候,我向高山上走去,一个人,慢慢地翻越过许多山岭。”你说,“忽然,我停住了,发现四壁都是山!都是雄伟的、插天的青色!我吃惊地站着,啊,怎么会那样美!”我望着你,芷,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分别这样多年了,我们都无恙,我们的梦也都无恙——那些高高的山!不属于地平线上的梦。而现在,秋在我们这里的山中已经很浓很白了。偶然落一阵秋雨,薄寒袭人,雨后常常又现出冷冷的月光,不由人不生出一种悲秋的情怀。你那儿呢?窗外也该换上淡淡的秋景了吧?秋天是怎样地适合故人之情,又怎样的适合银银亮亮的梦啊!随着风,紫色的浪花翻腾,把一山的秋凉都翻到我的心上来了。我爱这样的季候,只是我感到我爱得这样孤独。我并非不醉心春天的温柔,我并非不向往夏天的炽热,只是生命应该严肃、应该成熟、应该神圣,就像秋天所给我们的一样——然而,谁懂呢?谁知道呢?谁去欣赏深度呢?远山在退,遥远地盘结着平静的黛蓝。而近处的木本珠兰仍香着,(香气真是一种权力,可以统辖很大片的土地。)溪小从小夹缝里奔窜出来,在原野里写着没有人了解的行书,它是一首小令,曲折而明快,用以描绘纯净的秋光的。而我的扉页空着,我没有小令,只是我爱秋天,以我全部的虔诚与敬畏。愿我的生命也是这样的,没有大多绚丽的春花、没有太多飘浮夏云、没有喧哗、没有旋转的五彩,只有一片安静纯朴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与严肃,只有梦,像一样红枫那样热切殷实的梦。秋天,这坚硬而明亮的金属季,是我深深爱着的。回答者:风之翼965 - 童生 一级 11-2 19:51--------------------------------------------------------------------------------自己用心感悟秋天自己写出的才是最好的回答者:第一理论家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15 10:26--------------------------------------------------------------------------------秋日私语当第一丝凉风挟着细雨吹来,当第一缕丹桂的芳香沁入心脾,当第一枚枫叶被霜点燃起似火的红色时,那是秋天来了。阳光大度朗照着。极兰的天空渗出酒的成分,让人心醉。稻谷黄了,高粱红了,山捧出丰硕的果实,地铺满悦目的金黄,水因秋沉静如银如镜,落英漂浮,肥鱼畅游,月亮更圆更亮了,恋着秋水,荡出鳞鳞波光。秋天处处给人深邃、明丽的印象,无论是风吹草低、大雁南飞、小鸟啁啾,还是叶洒小径、月满西楼,都是让人耐读的意境。高贵、文雅、宁静的秋天,就象一个艺术大师、显出优秀的气质,那份空阔、高远的境界,使得秋天的情绪变得漫无边际。面对丰盈的秋天,人们喃喃自语,总想思考着说点什么。秋来宜看林。酡红半醉的落日悬在树梢,林间一片肃穆的静寂,黄与绿相间,红与白相衬,斑驳出一种悠悠韵味,秀逸的树叶沐浴在飒飒秋风里,聆听渐远的声声暮鼓。那是一种无须任何雕饰超然物外的安然。秋来宜看云。几朵洁白的云团似随意泼墨而成,不比春云缠绵,不比夏云丛生,似闲庭信步、从容舒卷,仰望秋云淡淡,有时会砰然心动,为那日渐淡去的身影,为那些实现和未实现的心愿……秋天是四季中最唯美、多情的季节。当你独步小径神思随桂花香韵荡开;当你与朋友徜徉枫林沉醉于秋叶飞红、层林尽染;当你与爱人孩子举杯邀月祈愿人长久、月长圆,就会发现秋天是这样静美、甜蜜、浪漫。秋天将夏日所有轰轰烈烈吟哦成一首首平和的诗。象一个智慧的美女,大激情过后的大平静,绚烂之极走向质朴、内涵。如果没有秋天,你永远无法拥有“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喜悦,也无从体会“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伤感。秋横卧于冬夏之间,有如连接着青春与苍老的跳板,虽已卸下那份年轻,但它丰满、盈润的成熟气质却站上了美的峰巅。秋天令青春翘首,让年老回顾,让人生珍惜和留恋。回答者:姿彩燕姿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1-16 05:03--------------------------------------------------------------------------------还是欧阳修的《秋声赋》最好!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縦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回答者:西晃云 - 秀才 二级 11-16 11:28

与大地秋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有曲为证"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变成的人的最美时刻。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 从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现在讲究广式月饼,过去“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能放半年的,肯定不会是广式月饼。 月饼源自民间祭祀,同样,北京人常吃的点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于民间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从制作工艺上说,油炸、蜜饯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连饺子,也是春节供后的食品。 其实,不仅仅吃食是这样,延顺这个思路推广开来,艺术的诞生(谨慎的人在这里会用某些艺术门类这个概念)一样离不开民间祭祀的。还记得上学时曾对这个问题发生兴趣,翻看一些河南、山东地区的考古资料,至今仍能刺激自己头脑的是一柄出土于山东日照的玉斧,当然真的玉斧无缘得见,但是单单就那图画已经足以让人惊讶了。那斧薄得能够透过光线而上面精致的一条夔纹是很难让人简单地以“活灵活现”这个词将就形容的,在石斧的时代,它的存在又能够说明什么? 与其说玉斧是斧,倒不如称之为一种语言,描述着艰难的砍砸者同上天对话。或者称之为精灵,这是一个屏弃了功利取舍的精神的精灵。于是由了它,艺术方才出现。更于是人才彻底地脱落成为人。 中秋节真好,好在又一次让我想到了这些已经好久不想的问题。当然节日本来就是人们精神的节日,与此时偶尔察觉月饼与烙饼的差异,也并不奇怪。你瞧,人不就是这个样子么。给自己做吃的,为了填饱肚子没一个认真。馒头包子几百上千年从不变化,但凡加上点精神追求,就能花样翻新。 看来糕点如此,艺术作品和其他许多事情,确实也都是这个样子。

悲秋探源——中国古典诗歌的悲秋情结摘 要:“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之一。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与秋天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悲秋”情结的产生,发展到不断深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诗歌的情感内涵、以及中国古代文人心态有着很深刻的联系。关键词:悲秋情结;中国传统文化;情感内涵;文人心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道出中国诗人的悲秋情结自古有之。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悲秋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不自觉地继承着某种共同的哲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被一种持久而坚韧的文化气质所笼罩,尽管在这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有过战国百家争鸣的活跃、魏晋任性适意的通脱、唐宋的繁盛蓬勃、明清的局促衰落,但时代风气的转换,似乎没有改变古代文人一些代代相沿叙的精神追求,没有改变伴随着这种精神追求而来的种种矛盾心态。相反,这些精神追求在继承中踵事增华,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古代文人与秋天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历来就有文人悲秋的说法,“一叶落而知秋”、“悲哉秋之为气也”。“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了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一、“悲秋”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中国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哺育出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魅力源于灿烂的传统文化。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在文学上,萧瑟肃杀的秋天则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秋天似乎是属于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这个季节代表了他们的苦痛,也代表了他们真实的追求和真实的无奈,所以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自觉不自觉地承继着这种“悲秋”的情怀,也自觉不自觉地被这种情怀感动着。1.中国古典诗歌的悲秋情结与自然观的联系中国古典诗歌的自然观就是一种生命态度,其极致,指向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伦理和自然性的哲学塑造着中国人的灵魂,自然性的哲学,给中国人提供无限的自由,自然观影响着诗歌的发展。感悟伤怀,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于一起, 正如王夫之所说得“景者,情之景也;情者,景之情也”。(参见《姜斋诗话》)中国文人的悲秋意识贯穿于自然事物的描写中,溶注于生活景象的摹状中。对于诗人,自然既是一种情感语言,也是一种生活态度[3](p3)。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借助蟋蟀、蝉、柳等自然景物与生活景象的描写,或表现逝者如斯的生命感怀,或传达死亡断灭的人生感伤与人生愁绪的无限感慨,而对"悲秋"题材的超越则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悲秋"主题,这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自然观有很大的联系。中国作为内陆的农业国,“自然经济”形成了其自足的农业文化心态,这种文化心态的本质,即承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肯定人的自然生命。在这种农业文化心态中,人心向自然界依赖、亲近,心与物之间由感应到融会,是诗的品格,也是中国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3](p3)。中国先哲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息息相通的整体,“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庄子》)“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易》)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中国哲学的精神实质是自然之“道”,这个“道”指的是自然界万物的自然性,也就是自然的运行状态——自然而然。从自然发展的角度看,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秋景秋事秋情,都为一“气”所化,故宋玉曰:“悲哉,秋之为气也。”秋气乃阴盛衰杀之气。人感秋气而衰,原是自然之理。自然意义上的天人感应,主要是通过物质性的“气”的作用来达到的。正如《吕氏春秋》所云:“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鼓宫则宫动,鼓角则角动。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客观自然之秋与主观人心之悲,其实也是一种“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悲秋情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的时代与个人经历的统一,但它根本上还是人的自然性与对象世界的自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秋季既是万物成熟、喜庆丰收的季节,如王安石在《赠刘景文》中写道:“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一年当中最美好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还绿的秋天;秋季也是秋风萧瑟、千树落叶、万花凋谢的季节。自古诗人墨客把秋天描绘得多么萧瑟、凄凉,一说到秋天,总与凄凉、忧愁、郁闷等连在一起,“秋”好象与“悲”“愁”总有不解之源,正如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所言:“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它既用析字法把“愁”析为“心”与“秋”,又似说出了“愁”与“秋”的一种内在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的境界就是自然之境,是人的生存之境,也就是自然哲学追求的“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强调:人与自然间并无绝对的分歧,自然是内在于人的存在物,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调谐。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达到一种完满和理想的境界,是中国人文精神追求的最高目标。坐忘自然,万物归怀,人消融于大自然之中,与自然灵魂合为一体。诗人把自己彻底忘却,万思归一,化为万物万象,便能触摸到自然的底蕴,把握宇宙生命的脉动,获得自然本体的认识。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人生于斯,死于斯,歌于斯,哭于斯的生命所在,离开了自然,人无以生存。人为了生存,农业便成了供给人们衣食的必须,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因遵循自然规律而形成的农耕文化。2.悲秋”情结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农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进而影响到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影响到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构成。因为自然遵循的规律,农业生产由播种,生长到收获是一个有规律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由此而形成了四季等自然观念,即所谓《易传》所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则岁成焉。”[4](p260)自古以来,时序的更替,季节的变化,草木的荣枯盛衰,气候的冷暖寒暑不仅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且影响中国人的文化观念的形成。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自然界万物由盛转衰的季节;对于文人来说,他们的感受更多是后者。传统农耕生活的习俗和观念习养并赋予了秋以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死意味,使秋与逝“同行同构”,形成了古代诗人触秋伤悲,以秋抒情的心理定势和审美反应。秋天衰败零落的景物,凛冽萧杀的气象,寂寥凄清的山河令古代文人感到人事的忧劳,生命的流逝以及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由此而联想到人的生命就像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也有由盛而衰的客观规律,从而体悟到人的生命的脆弱。面对人生的悲剧性的概叹往往是在秋的触发下产生的。从文化心理角度来看,还是由植根于中国人的农耕文化心态所决定的。自然是永恒的象征,它以无限的丰富性和深邃性,使人类为此倾注绵绵不觉的情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从《诗经》的名句中就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自然去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根本。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构成因素不外情和景两面,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乃是中国诗歌的最高艺术境界。二、“悲秋”情结与诗歌情感内涵的关系自然的丰富意象形态与人的心灵的丰富情感构成了互感与交融,主体心灵总能在外在物象中找到与其内心情感的对应。庄子齐物论思想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物不是纯然外在的客体,物象和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的联系,人的心灵世界和外在物象的感性品质之间构成了一种互相映照、感应的关系。诗人为了表现哀怨,寂寞的丰富感情,往往要借助丰富的自然意象形态。1.“悲秋”是诗人诉其哀怨感伤的一种特殊方式诗人表现其哀怨不平之情的方式多种多样,或是比兴寄托抒泄其怀,或是览古、吊古在历史兴亡的感叹之中寓其身世之悲和失意之痛,或是悲秋伤春述其哀愁,或是伤别离愁羁旅而陈情告哀等[5](p101-112)。宽泛的说,咏古托寄、悲秋伤春等等都属咏怀。我国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秋天是气候由热变冷,植物由盛变衰的季节,古代诗人又生活在那个容易感到悲哀的古代社会,所以他们每每感物兴怀,逢秋天而悲寂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刘熙载说:“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即悲秋是诗人诉其哀怨感伤的一种特殊方式,但悲秋之传统并不起自宋玉。《诗经》中已有由秋天引出的伤悲之声。《小雅•四月》有“秋日凄凄,百卉俱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这由秋天引出的就是时代的苦难,但时代的苦难与秋日的悲凉还没有融合在一起。在屈原的作品中,秋与人的悲伤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关联,即秋引发、加深和表现诗人的哀伤。如《九章•抽思》“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确实能称得上“写秋景入画”“千古言秋之祖”的,还应该推宋玉的《九辩》。《九辩》 首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发端,次言秋风萧瑟,草木花叶陨落,枝叶枯槁。这既是对何以悲秋气的进一步发挥,又贯穿了自伤之情。“坎禀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宋玉点出悲秋之由,乃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悲秋实是自悲,将秋天悲凉的画面落实到自身的遭遇和不平。《九辩》以伤为主,曹丕的《燕歌行》则是以思为主。秋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悲秋是悲怨之作的表现模式之一。在北方,人们对自然物的变化有了较早的认识和思考,由大自然的生命规律联想到人生自我。“只有在有了一个把秋作为整体现象和季节意识之后,自然中的衰败景物才可能变为对人生短暂深切领悟的标志。”[2](p94)悲落叶于劲秋,万木凋零的深秋景象,容易触发人的愁思,如同“伤春”“惜花”蕴涵了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一样,“秋思”的情节多了“悲”“愁”的苦涩味和孤寂的凄凉感。北宋著名词人柳永一生曾写过大量的伤感词,其中以哀婉萧瑟清秋晚景的作品居多。“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杜甫的《登高》寓忧时伤世之怀于其中,但还是以悲己为主。通观全诗,诗人悲秋是在悲其自身的穷途抱恨、衰颓愁苦,其意十分清楚。全诗的意象和由诸意象组成的画面,突出的也是哀怨萧瑟之情。人与景物情感之间的共生互发,互相交织,也是以人之情感为主。就悲秋而言,诗人之怨愤与愁绪积于心中,当秋天来临时,而与物互生共发,于是就有了悲秋之歌。中国古代文人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这驱使他们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可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文人入世往往如履薄冰,精神压抑,命运坎坷。于是,萧瑟肃杀的秋天被视作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它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这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由此,古代知识分子往往将这种失落心态用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从而达到情景交融。2.“悲秋”情结是传统诗学理论的一种具体体现方式秋歌,是由秋天诱发的情感而形成的诗歌。先秦的《礼记•乐记》最早从心物交感的角度来论述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质在人心之感于物者也。”强调的就是物对人的感发作用。钟嵘《诗品》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样一种心物交感过程中的感物兴会、情以物兴的诗之生成方式就是诗的意象思维的特征。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更加深入一步地阐释了心物交感、“睹物兴情”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一方面是“情以物兴”,作者的情因物的感触而起兴,在观察或接触外境万物之时,物引发作者的感受、诱发他的想象,物是起主导作用的。另一方面是“物以情观”,从“物”的角度看,它不仅仅为了表达自身,而且是作为“情”的体现者而出现的。感物的意象生成作用,决不仅仅是“物”本身,而且它的指向与根本意义还在于物所蕴蓄或所激发的情思。“秋天的悲伤,就是对时光流逝而没有能够完成任何可感知的事业的悲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解释“物节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由此看来,悲秋是一种情景相契、人与境同的境界,是自然、社会、心理的有机融合,是诗人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思想的外化。“悲秋”文学意识是抒情文学中“情”与“景”的关系:情是作家内心之情,景是作家眼中之景。然“一切景语皆情语。”[6](p225)作家笔下的景物已不是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而是染上作家感情色彩的景物。正如陆机所言:“遵四时以叹逝,占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7](p170)所以,在“悲秋”文学作品中,并不是秋景本身就具有“悲”的色彩,而是来自于作家情感深处的悲秋意绪。境由心造,对景物的好恶,一般是由观者的心境而定,要想真正达到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那是不容易的。“诗言志”的诗歌,是诗人抒发自己感情的平台,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所选取意象的角度就不同。以宋玉的《九辩》为开端的悲秋传统,作为一种重要的抒发情感母题,被后世文人延续下去。古代诗人爱秋,只是秋在他们的笔下有落花流水东风残,也有飞燕归来绕画梁,正所谓各有千秋,对景思情自悲欢,诗人悲秋,文人伤秋。古人多悲秋,和他们的爱情多坎坷,人生多失意有关,但同样面对秋天,刘禹锡在他的《秋词》里就表现出了另一种人生境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秋天在他的眼中,没有风雨、没有落叶、有的只是晴空、彩云如春天般美好,晴空之下,一鹤振翅冲天而飞,便引发他的一腔豪迈,无限诗情!“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突破,本诗才一反传统文人悲秋的情绪,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胸怀成就了不同的秋,呈现了秋应有的多姿多彩,或黯淡,或浓郁;或凄清,或热烈;或哀伤、寂寞;或热情、欢快。秋以它特有的风韵丰富着人的心灵,美丽着人的情怀。秋始于露气变白之时。春夏为露,秋冬为霜。老子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在春夏,露是以清绿覆盖润泽万物,草木因其润泽而成茂盛丰腴;“梧桐尚覆阶前春,秋信先残水面花”,露色变白,它覆盖在万物之上也就变成焦虑,变成晶莹无力的忧伤。对秋有不同体会——万物成熟之时,而诗人则从焦虑与忧伤角度,看到是草木因这忧伤所染而变色,秋的美丽也就建立在了感伤上。历代文人中悲秋也罢,喜秋也罢!这都是由他们的心境来决定的!人有悲,人可以咏其悲;历史的盛衰兴亡不断循环也有悲。悲是人的基本情感。其一,秋是自然界的基本季节之一;其二亡是历史循环的基本阶段之一,两者在功能上是相遇的、互感的。人之所以能伤情、诉情、融情于历史的兴亡和自然的春秋,不仅在于天人合一的文化基础,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而且更在于历史盛衰兴亡中文人所持有的心态。三、悲秋情结与文人心态有很大的联系。中国古典诗词中始终笼罩着浓郁的悲愁情调,这种悲愁情调的背后所蕴涵的是文人对生命的意识以及身世悲凉之感,为了摆脱忧愁,文人们常通过饮酒和流连山水以寻求解脱,但通常又陷入更大的悲愁。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中,既有唐朝时的兴盛,也有明清时的衰落。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其中,悲秋题材是许多文人偏爱的。这其中又有各种原因,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有的衰叹年华的流失(“回风动地起,秋草萋以绿”(参见《东城高且长》));有的感到的是深重的负疚感(“乾坤含创虞,忧痍何时毕”、“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参见《宿江边阁》));有的感到无可排遣的孤独。这些都可以解释为现实和理想无法调和。文人们往往理想较高,一心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事,可往往一付出番热情却得不到实现。不管在什么社会中,理想都不可能全都可以实现,那种美丽的如世外桃源一样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在现实社会中总不会一帆风顺,即使暂且迎来繁华,也终究会被悲秋所代替。这与古典诗词中的悲愁情调所反映的文人心态有很大的联系。1.生命意识能典型地反映中国文人的文化心态无论是在人们的思想意识还是在历史文化典籍中,生命意识都是最早的也是最强烈的意识。对生命的认知、把握方式和生命价值的实现途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悲秋文学成为古代文学中最具个人意识特征的一个类别,其所蕴含的生命意识能较典型地反映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心态。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切努力必须在这一生中完成,而此生的时间却一去不复返。秋首先唤起的是人生一次性的自我意识。大自然的季节变更和生命的律动总能引起他们强烈的生命感动:春去秋来,花开叶落,燕鸟辞翔对于多愁善感的中国诗人来说是一种生命暗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过程中,古人总结经验,庄稼植物按季节更替,呈现出春生、夏荣、秋凋、冬残而完成一个生命周期。在屈原《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诗人在自然的观照下,发现自我生命从生长到衰亡的过程与四季的一次运行过程正好相同,而残败凋零的秋季正象征着人衰亡的过程。同样,人们也发现在结构相同的生命运行中又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生命本质差异,即四季是可以周而复始的而生命却难复返。一个循环的终结揭示了人类自主的意义:假如说自然界是恒久自新的,人却并非如此 [1](p22)。诗人很容易产生“生命流逝,时光不再的无告之哀。”[8](p103-105) “秋”预示着人人畏惧而且不可避免的衰亡,预示着转眼即逝的时间过往,引起人们对生命莫名恐惧的原因正是因为人的生命推移过程与四季更替的形态在内部结构上的相似性。中国古代悲秋文学的情感主题是光阴虚掷、岁月蹉跎、老而无成的感慨。秋预示着物之成也蕴含着人之成,所以当人生的努力结果与秋之成相反时,人便不能不感觉到沉重的失落。秋之物象流动与人的生命行程相吻合,使得以秋为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古代文人大多以苦读求仕博取功名为理想,但由于封建政治自身内在机制的原因以及文人过于理想化的追求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因而许多人又难以实现理想,在现实面前不断遭受挫折和打击。因而,文人与秋,秋与文人似结下了不解之缘,表现在作品中,便有了“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天引暮愁”的“秋日杂感”,在文学评论中也就有了“秋士见阴而悲”之评语。生命价值可以有多种理解,也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如儒家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认为政治价值并不是唯一的生命价值,而个人自我完善也是实现生命价值的方式。但是求取功名却是中国古代文人自我实现的现实道路。《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遇秋而生的悲情实际上是利用有限的生命有所作为,在生命受阻不得其用时的结果。实现政治理想建立丰功伟业背景中的悲秋文学,凸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以家国观念为首的生存价值超越死亡的生命意识。2古代文人的家国观念对“悲秋”情结的影响我国古代文人大多以秋为主题,以悲为基调,这不是在做所谓的文字游戏,而是他们饱经人生坎坷的悲秋心态的曲折反映。中国古代文人因身处危逆境况(失意、离别、羁旅、流放、死亡等),在面对秋天的景致时,感物伤怀,悲从中来,悲秋诗由此产生。“悲秋”模式展现了古代诗人独特的感伤世界,它包含相思、漂泊、怀远、感旧、不遇、失意、伤逝等种种人生的哀与愁。赵敏俐认为“中国文学的悲秋作品,并不仅仅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而始终比较明显地和相思与怀归的母题有着不解之缘。悲秋是源于相思怀归这一母题的。而相思怀归之情素又是源于早期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表现相思之苦的诗句“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常见的以秋写别离之痛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在“寒蝉凄切”中刘永抒发了“执手相看泪眼,竟天语凝噎”的痛别伤离之情,悲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秋清节!”(刘永《雨霖铃》);还有以秋写漂泊的孤寂:“独此他乡梦,空上明月秋。”(骆宾王《宿山庄》)。当草木枯黄、落叶纷飞,一切随风而逝,触动了落花流水的感伤,于是“悲秋”也就自然成为文人墨客抒情咏唱的一大基调。无论是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还是汉武帝刘彻在其“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飞”的诗中,借秋景流露和表现对光阴易逝的感伤与无奈。“清波收潦日,华林鸣籁初。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燕帏缃绮被,赵带流黄裾。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这是南朝诗人萧悫在《秋思》一诗中对秋色的感悟;唐代“大诗豪”刘锡禹有首名诗曰:“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由此千古文人悲秋情怀可见一斑。古代文人群体多思存高远,志向宏大,他们视达政济世为正途。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以实现“安社稷”、“安黎民”为理想。但事实上,他们命运多阻,人生艰难。由“家”到“国”不仅存在自然距离,而制度距离往往是最难跨越的。再加上人生选择的单一化,从一开始就决定的古代文人选择“仕途”的悲剧性。怀才不遇,壮心未酬,再加上天涯沦落,世态炎凉,岁月蹉跎等种种人生苦涩汇集成一种感伤情结,使文士不遇成为古典诗词中一常见的悲情动机。如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种感伤情绪一进入诗歌就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心态的一个层面。宋玉的《九辩》中表现了复杂的情绪,诗人从不同角度对萧瑟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坎坷不幸的遭遇和一生事业无成的悲秋情怀。他诉说自己失职后身临恶境的原因,以及自己一片忠诚得不到理解,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他不愿与世俗合污,心中充满失意的悲哀和无穷的烦闷。最后,只得凭幻想超越现实,遨游太空,终以摆脱自己悲惨的境遇和胸中的痛苦。文中描述的友朋离别,世路艰难,盛年早逝的复杂感情似乎很难用单纯的“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来概括,在混乱无序的伤感背后,是对繁华飘逝的无可把握的悲哀。所谓繁华是对人生旅程上各种合乎理想的顺境的概括,可以是仕途的顺利、人生抱负的得以施展,也可以是指对人世间一切温情亲爱的体尝。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要流逝,正如繁花似锦的春天必然要被肃杀的秋天所取代。因而悲秋情绪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怀才不遇心态的汇集所在。这些文人中大多数是在政治中不得志或游居他乡的游子,这时的他们只能借以“悲秋”为题来感慨人生苦短,命运的多艰,月落乌啼总是使人伤感,秋风萧瑟,落叶缤纷,更是一种悲凉!心灵的寂寞更是一种难以述说的痛苦,文人怎么能不在这个悲凉的秋天里借题发挥呢?纵是铁马金戈,豪情万丈的辛弃疾也免不了感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其实文人悲秋之愁,源于文人壮志未酬之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文人不仅为自己愁,而且为国家愁,为人民愁,“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这是一种高尚的愁,一种文人才有的愁,一种支撑了文人风骨的愁。悲秋情结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而深化,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表现的一种情感,也是表现得最多最丰富的情感,文人似乎更偏爱悲秋这种情结。古代文人对“秋”的普遍偏爱往往与他们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在强烈的生命意识的驱使下,他们所具有的以家国观念当首的生存价值而导致的“悲剧性”,更加深了“悲秋”情结植根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由此观之,“悲秋”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大情结,也就不足为奇了。(指导教师:雷炳锋)参考文献:〔1〕郁白,全志刚.悲秋:古诗论情 [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顾彬.中国文人的自然观 [C].刘小帆 这一代人的怕与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6年版〔3〕王玉宝.中国诗 [M].海燕出版社年版〔4〕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5〕陈玉林.传统诗词的文化解释[C].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术丛书年版〔6〕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蕙风词话.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8〕董贵杰.唐代“悲秋诗”初探[J].学术交流,1998年版

中秋节起源: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风俗: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从习俗上看,过去中秋节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现在送礼更兴旺。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要想想,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0回答者: 鄯晶尹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008-9-14 16:30我来评论>>相关内容• 中秋节的起源是什么,风俗习惯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写... • 比较两者关系的议论文该怎么写(在线等) • 高考作文:议论文,怎么写得高分.在线等答案 • 《日出》议论文 有希望内容的!!在线等!!! • 给这篇议论文进行评论 要800字 在线等 查看同主题问题: 中秋节 议论文 在线 其他回答 共 1 条中秋简介[编辑本段]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由来[编辑本段]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中秋习俗[编辑本段]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中秋宴俗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2、粽子是一句在盗墓者中流传的暗语 就象山里的土匪之间谈话也不能直接说自己杀人放火,都有一套黑话切口,粽子是指墓里的尸体保存的比较完好,没有腐烂,摸到大粽子就是说碰上麻烦了,指僵尸、恶鬼之类不干净的东西,干粽子是指墓里的尸体烂得只剩下一堆白骨了,还有肉粽子,是说尸体身上值钱的东西多。 不是粽子的粽子: 盗墓业者的行话,指僵尸(曾在天下霸唱的<鬼吹灯>一书中提到,属天下霸唱原创).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部分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的“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象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粽子简介 粽子(英文名:glutinous rice dumpling)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流传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为纪念。并且粽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编辑本段]民间传说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阴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编辑本段]粽叶的象征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屈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编辑本段]粽子沿革 春秋时期:用菰叶([2][3]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编辑本段]粽子趣闻 历史最悠久的粽子: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最大的粽子(正常食用):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最大的粽子(吉尼斯纪录): 在2000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广西(南宁)旅游美食节期间,南宁明园新都酒店的厨师烹制而成的一只巨粽,长3米,宽米,高 米,蒸煮熟后达2000多公斤,打破了浙江粽王的纪录,成为新的吉尼斯世界粽王。该粽王共用了 20多口大缸、550公斤糯米、150公斤的五花肉、500公斤绿豆、150公斤板栗、10公斤虾米、10公斤冬菇和 7. 5公斤粽酱,连包带煮共花 6天时间。此外,为煮这只巨粽,南宁化工集团机械厂特制了一口长 3 .5米、宽 米的巨锅。共有 3000多人品尝了这只粽子。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编辑本段]粽子流派

秋啊!你多么伟大啊!"秋风杂秋雨,夜凉添几许.飕飕不绝声,落叶悠悠舞."是啊!秋风吹过,秋雨掠过,秋妈妈忙着给树木披上金装。登高远望,犹如一片茫茫的“金海”。秋风扫过,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的旋转。满地的落叶,像铺了一层厚厚的金色毯子。 秋天,虽不像百花盛开的春天那样有生气,也不像绿树成荫的夏天处处有生机;却以诱人的秋色和金黄的果实吸引着人们。我爱看中秋夜皎洁的明月;爱看迎泽公园美丽的秋菊;爱看排着整齐队伍的大雁南去;爱看清澈的汾河水辉映蓝天;更爱看珍珠般的谷粒堆满粮仓,沉甸甸的苹果缀满枝头。 秋天,菊花就迎着寒风婷婷玉立,婀娜多姿,傲然独放。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粉的......五颜六色,把秋天打扮的漂漂亮亮。不是有那么一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秋天,崛涠山满山红叶,红的像火焰,像晚霞,好像对寒秋不屑,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美丽的秋色,怎能不让人喜欢! 我们走进秋天,那稻穗儿、向日葵、苹果、葡萄、玉米、高粱,都成熟了,那美丽的野菊花也香了那一条条田间的羊肠小路。 稻穗儿成熟了,那金黄的脸儿犹如一颗颗美丽的金子,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 向日葵成熟了,个个低头弯腰,仿佛像一个个老爷爷正弯着背行走。 苹果被秋风吹凉了,个个都穿上了一件红色的棉袄,仿佛一盏盏红灯笼挂满了每个枝头。了每个枝头。 葡萄也被秋风吹凉了,个个都披上了一件紫袍,仿佛葡萄也被秋风吹凉了,个个都披上了一件紫袍,仿佛一颗颗美丽的紫珍珠一样,一串串的多美啊! 玉米举着红缨儿开心的合不拢嘴,似乎忘掉了一个夏天的烦恼。 高粱红着脸笑了,似乎被别人表扬过一样高兴的合不拢嘴儿。 秋天野菊花也香了,我走在田间羊肠小道上,轻轻一闻那野菊花的香味,好比一朵朵玫瑰、金银花、喇叭花、仙人掌花一样好看,一样美丽。 秋天,有那金黄的稻穗儿,秋天,有那金黄的稻穗儿,油黄的向日葵,火红的苹果,紫色的葡萄,黄色的玉米,红彤彤的高粱,是这样的美丽! 啊!秋天是多么五彩缤纷!你是多么光彩啊!你是多么崇高啊!你不仅是美丽的季节,而且还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我要感谢秋天,因为秋天给我们带来了食物,给这个世界充满了美丽。 啊!秋天,你是多么的伟大!

与焉支秋韵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格式: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a.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识符号: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9-01-12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AJ-CD B/T 1-1998》文献标识码(WM) Document code 置分类号之后。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不知为何总想品读一下秋,她的魅力,她的气质而或她的凄楚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静静思索着,开始不解:春的朝气,夏的活力,冬的静谧,惟独秋总是伴随着凄凉

也许是因为秋风吧也许是因为秋叶吧

但你可知,秋叶的离去是因为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你可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怎样的一种情愫?

人言道万美之中秋为最当漫天旋转的枯黄划出季节更替的轨迹,秋林愈发显出她的秀颀与挺拔,那是一份不需要任何东西来装饰的洒脱和孤傲。

叶子的离去是为了树能度过寒冬,秋风的凄凉是在给叶儿哭泣,当秋林映着落日,天边霞红如醉,衬托着渐深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说不出的凄凉

又有谁能有落叶的情怀,又有谁肯为别人舍弃自己

我想,是有的

秋就这样被赋予了不一样的色彩

也许她是一位母亲。她孕育成熟了每一粒种子;她抚养成熟了每一片绿叶。也许她是一位老人,她饱历了春的繁盛、夏的热情,不再追逐浮华与赞誉,而是静静地、悄悄地融入一片淡淡的秋光之中等待着寒冬

所以,世人喜爱这淡泊平静秋色,钟情这温柔多情的秋韵!

点燃一支枫叶的烛

绚烂一抹山野幽幽的篝火

我知道你深深的伤痕

蛰伏在浅浅额头的褶皱

别过春天的花蕾和清透

带走冬天冰凌料峭的寒凉

采一朵野菊的香蕊

酿一盏月牙弯弯的清酒

布谷唠叨的絮语

痴迷了远方伊人的明眸

果香潋滟的庄园

有一个阿妈忙碌着鸡鸭鹅狗的琐碎

弯了脊背的阿爸

险些叫牧羊犬的锁链绊倒

爱偷吃兔子的狗狗

忙忙叼起的却是一只黑色的小猫

试了才知道

顽皮的代价不是一场顽童的游戏

欢唱着的小溪

传说着邻里乡亲的故事

金灿灿的苞米

踏实了小媳妇的秋思

不知究里的喜鹊

代替了青蝉的聒噪

吵醒了梦乡悠悠的大叔

大白菜的清新在树梢的上空盘旋

送菜去城里的大车

早已不是往昔的模样

紫薯浓浓的颜色

似乎已将整个的村庄渲染

城里的白领翘首期盼

期盼那一丝紫藤一样浪漫的颜色

冉冉地溶进水晶杯里的浪漫

秋韵浓浓的深秋

谱写了不一样的诗篇

唱响了不一样的歌谣

带着爱意的篱墙

长满了随风荡漾的蒿草

无意中发现的鸡蛋

解开了一只老母鸡的秘密

原来春天里的那一窝鸡仔儿

就是丢了的鸡蛋孵化

无需拨动琴弦

瑶池蟠桃一般长相的柿子

一树树就在晚霞之后熟透

人在囧途

却也沐浴着雨露

不爱红妆的女儿

开着送菜的货车进了城

时下的风,些许的凉,执笔,落墨一枚温婉,一心执念,在字里行间悠远。我相信有些念,一直都在,无关风月,无关时光,无关念想,只因一个遇见,一份温暖。

——题记

当季节的的薄念,倾倒在时光的绝美中,那个寒露蒹葭的夜晚,月光染白了我的发梢。我想,我的记忆里,一定都是对你满满的牵念!当时光漫过转角,那个薄凉的雨蛰伏了一个盛夏,在这个深秋的夜晚蓄意而落,而、潮湿念的,总要在心里经过一次次的冲刷,才会写成唯美的相逢,一如初见那般的清新自然,这原本就是最美好的篇章,心里却偏偏孤单的有些伤感。

而,谁又能懂心中那份被缩紧的想法,不敢表露出一点点的不自然,才会写出忧伤到想落泪的文字。

深秋的夜晚,有些凉,清秋的念想在屋檐上形成厚厚的痂,只等阳光温柔的倾洒,便可以用初心的薄念温暖一叶知秋的静美,深秋的月光,在萤火虫的影子里扑扇着点点的念想,又在四叶草的露滴上落下一个爱的念想。

我恋过九月的风,温柔而又缱绻,我恋过九月的雨,缠绵而又微凉,我恋过九月的云,宁静而又轻柔。那些被风吹散的落花,唯美了这个秋季的韵语。陌上的红叶,拂过流年的枝桠,看光阴落满细微的尘土,落叶与风儿互相沉默,寂静的云朵也悄悄地变得忧伤!

我说,若这世间的温良是我们无法触及的光芒,那么,让我们暂时将彼此遗忘。多绚烂的往事,都将被风带去遥远的地方,那无人经过的路旁。从此,无论是想起,或偶遇,都不关忧伤。一段梦,我们似乎做的太长,那早生的冷露,总是不小心就湿了一朵花的脸庞。

所以,不管是躲避,亦或是用爱护藏,都是烟霭的时光,注定要在一阵风里流浪。这尘世的`繁华,广漠与深远,很多都是表象,被各种纤曼的草木遮蔽,看不出清透的模样。而心里的足迹是荒凉还是葱郁,全凭着感知去猜想。若是可以读懂,那便是,三千浮华谢后枕上散落的瓷釉月光,那便是,青衣水袖舞尽素念染凉的清丽词章。

当忧伤的心事拂过秋天的梦,那个落花里的故事是否还待续未完,我说过我喜欢秋天的伤感, 带着凉凉的薄念,自由,也温婉,如同那个临水隔岸的女子,带着轻柔的唯美,细若无痕的留个印记,缱绻的念随着风散落在四方,我想,我会念、念这个秋天零落在我心上的沉香,恋这个季节薄薄的诗意,也倾听这个季节里无声的妖娆。

当季节转过弯折,当诗意临摹画卷,当烟火凋落民古的薄念,我想,时间的无涯终究会掩盖曾经的荒凉,那时候,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在梨落依依的画上,在不经意回首的明眸里,你一定知道我那时候落笔写下的嫣然。

我见秋色多妩媚,秋色见我应如是。心底,有念如潮,氤氲了季节的寂美,那滴清泪,辗转回旋,忧伤九月的天空。

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小小的阳台也紧撵着季节。该倒腾几个花盆种白菜了,我便将干枯的南瓜秧拔出来,剁巴剁巴填在花盆底下,铺上沤好的肥土,撒下新一轮的希望。

草木一秋!心底里发出一声长叹。

曾几何时,这些飞落在花盆里的南瓜种子,在我不经意间,发芽、长叶、爬秧、花落、坐果,一圈圈长大,红里透着金黄,上了我的餐桌,走过生命的轮回,如今坦然地沉睡在来时的地方。

一片叶子轻轻亲吻了我的脚面。哦,你是最初从缸缝里钻出来的那棵丝瓜的小脑袋吗?嗨,同你一样的叶子太多了,多得我已经认不清你了,你却把我的思绪拉得无边无疆……

都说天雨最发苗,所以每逢天降甘霖,我就把大大小小的盆盆罐罐都摆到阳台上。母亲知道了,让我把家里常年不用的水缸拉过来,放在阳台上接水。年初一场雪灾,硕大的冰蘑菇把缸撑裂了。那就拿它沤肥吧。把瓜皮果核烂菜叶、骨头鱼刺肉皮儿和黄土搅在一起,一个季节下来,就成了花儿、草儿的营养大餐。

缸口上盖了一块石板,用来摆放花盆。突然有一天,你从那没有盖严的缸缝里探出了头。我惊奇,惊奇你不知从何而来,惊奇你无怨无悔地选择了这沤肥的破缸,惊奇你仅凭着头顶花盆里漏下来的一点点水儿,就能生根发芽露出头角!接下来,我给你浇水,给你施肥,给你搭架,引你生长……

你真争气,给一点儿阳光就灿烂。你用浑身的触须,勾勒出满架子的绿,用你纤弱的身体,养育着一群群子女。经历狂风蹂躏、暴雨洗礼,硕果累累的你更加柔韧,把头垂得更低,好似越来越眷恋那缸里的气息。你像一个过了知天命的妇人,风姿绰约但毫无奢华;你像一个走过耳顺的长者,内涵丰厚而从不张扬。你深深领悟大自然的规律,花开蜂蝶闹谁没有过,只为了不息的生命一代代繁衍下去。秋风起,你垂垂老矣,但你依然释放着最后的精华,把生命之歌的高潮奏起。

你知道,阳台上所有的植物,都被主人种在花盆里,没有选择的自由。你们没有怨言,毕其一生,为百草园涂抹着春的芬芳、夏的蓊郁、秋的蕴意。

石榴树的叶子稀疏了很多,日渐丰硕的果子坠弯了枝条,石榴果请太阳涂上了腮红,让月亮灌注了甜蜜。刚刚摘过,辣椒又悄悄地从叶子后面冒了出来,像雕刻的翡翠玛瑙。紫色树、紫色花,开了紫花结紫果,紫果里面长“芝麻”的茄子,难为它们在这小小的居所,也能生儿育女,还能一个个养得肥肥胖胖有出息。更有那着了火的朝天椒,染红了百草园的一隅……

秋天的阳台最壮观,张扬着生命的极盛;秋天的百草园最美丽,协奏着植物的恋曲。

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

冬天不远,草木们知道自己的结局。尽管如此,它们依然拼命地开花,不懈地结果,坦然地面对自然法则,我的心为之震撼、为之怜惜。

还有那些被叫作草的小东西,我从来不舍得把它们拔去。在我的心里,所有来到百草园的生命,都该彰显各自的成长轨迹。它们在我的眼里不是草,是儿时饥饿的记忆,是如今盘中的野味。看哪,马齿苋开了嫩嫩的小黄花,野苋菜的头顶上冒出了尖尖的小穗子,太阳下闪着七色光晕的灰灰菜,叶片之间也鼓出了种子一颗颗、一粒粒。农谚道:立秋十八天,寸草结籽。不久的将来,它们也会枯萎,也要老去,被翻埋在生它养它的土里。等春姑娘重吻阳台的时候,它们会翻翻身,打个滚儿,染一片新绿。

啊,这就是我的阳台我的百草园,我的草木一秋协奏曲!

秋风

秋天的风,柔柔的,令人心醉;凉凉的,无比惬意。走过了春天的繁闹,夏天的炎热,伴随着秋的舞步,秋风满含深情款款而来。

你看,那漫空飞舞的落叶,不正是秋风的杰作么?黄叶凌空曼妙舞,秋风含情送其归,投入大地母亲温馨的怀抱,回到自己最理想的归宿。秋风吹黄了田野,吹皱了湖水,吹暖了心田,吹来了丰收与希望……

“团扇秋风起,长门夜月明。”“寂寞秋风能解意,吹红枫叶慰相思。”更有那一首首与秋风有关的诗话,带给人无穷的幽思与遐想。

就这样,静静的、悄悄的,秋风来了……

秋雨

秋天的雨,不像春雨那般缠缠绵绵,亦不似夏雨那般激情澎湃,但自有其独特的性格。她,风情万种、千娇百媚地绽放着自己独有的温情,从空中漫步到大地,轻轻柔柔的飘洒飞舞着,给大地丝丝凉意。

“一场秋雨一场凉”,伴随着阵阵秋雨的降临,气温亦随之降低,夏天的燥热不复存在,空气中也多了些秋天特有的清新与凉爽的味儿。

秋雨,还是诗意的激发者。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因秋雨激发灵感而出佳作。小窗独坐,听那秋雨打芭蕉,声声清脆,滴滴缠绵,不正是一首婉约美妙的诗么?无怪乎诗人会因秋雨而生“巴山夜雨”之感慨,情思是那般的悱恻与绵长了。

秋花

如果说春天是花的世界与海洋的话,那么秋天就是花的第二个春天,在秋的世界里,秋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秋花的种类很多,一点也不比春花逊色。你看,那含笑怒放的万寿菊、娉婷婀娜的美人蕉、淡雅翩跹的木芙蓉、含羞吐情的紫茉莉,还有那香飘十里的丹桂、高雅素洁的蝴蝶兰、蕙质冰清的晚香玉、娇花嫩蕊的秋海棠……正如一群身着鲜丽衣裳的仙女,将秋天打扮得色彩斑斓,绚丽多姿。

秋花,亦会带给人无穷的想象与活力。“秋月秋花秋江水,秋风漫城秋叶飞。”“秋风吹花做落红,秋雨碾辗化春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好语佳句,缤纷天成。

秋草

秋天,并非萧索与荒凉的代名词,恰恰相反,秋是英姿勃发,充满生机的。那满山遍野的秋草,虽非夏日那般青翠葱茏,却也呈现出成长与成熟后的丰韵与优雅,更是平添了一丝魅力。

我所处的位置在江南,在这里秋天的草还是鲜嫩碧绿的,不见一丝的衰落与凋零。“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写得真切与妙极,突出了江南秋草的特点。草犹如此,人当何如?

秋天的清晨,看那缀满露珠的野草,一颗颗晶莹璀璨的小水珠附着在叶片上,正如散落满地的星星,又如一颗颗闪亮的明珠,绽放着迷人色彩。每当这时,我总忍不住低头细细端详,用手轻抚那水珠,轻轻摇曳,水珠倏然滚落,似一个轻盈透明的梦从心头滑过……

秋天,一年之中最辉煌、最灿烂、最丰盈、最诱人、最醉心的季节!

秋天,一个童话般的季节,一个如诗如画的季节。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江枫红火,艳丽迷人,风情浪漫,浸润着一份妙曼的轻柔,透射出一份独特的韵律。

秋花秋月秋草黄,秋风秋雨秋夜长。秋如诗,秋如画,秋如歌,秋如梦,它没有烈夏的酷暑,没有春花的张扬,没有严冬的寒冷,有的是品不尽的秋韵,赏不够的秋色,盛不了的秋实,做不完的秋梦……

我喜欢秋天,用手中的笔,书写秋天的思绪,如一曲清音随风舞动于空中,委婉的心语流淌,诉说感人肺腑的心情。

秋天,喜欢登高远望,在湛蓝的天空下,红色枫叶翩翩起舞,大地一片金黄,带着浓郁的清香,载满了欢笑和收获。虽然,在清冷中,也有些许淡淡的忧伤,感怀落叶飘零,花谢成舟,芳草瑟瑟,但更多的还是,满满的喜悦荡漾在眉间。

最美的画面往往出自秋天,多次到郊外,路过那一片片原野,秋风吹过时,那金黄的稻穗的褶皱犹如黄色的海洋,犹如起伏的海浪。

喜欢看秋天的落叶,枫叶是红的,银杏叶是黄的,都很美。一阵秋风吹来,片片或绿或黄或红的树叶从树上飘下。我不禁想起人生不是也如此吗,一个人也不过是人世中的一片叶子,有过翠绿美丽,也必然人老珠黄,最后叶落归根。

作为一个七旬老人,希望年轻人好好珍惜青春岁月,进入晚年的我们也要从容面对,就像那片夕阳下的秋叶,有着自己的美丽。

我立即振作精神,不再看落叶,去看那些秋天还在盛开的鲜花。正是,老夫聊发少年狂,金秋时节赏花忙。

秋天里最美的花是菊花,秋天一到菊花随处可见。园林中的菊花婀娜多姿,展现着那潇洒的英姿。赤橙黄绿蓝靛紫,色彩斑斓,五彩缤纷。郊外的野菊,虽然颜色和形态显得单调,它们却是挺立在寒风中。

秋天的落叶和秋菊,为秋天画上美丽的音符,那音符凝聚了它们的坚强、勇敢,那音符中谱出了它们迎风挺立的雄姿!

在这诗意浓浓的秋天里,让人们尽情去享受秋高气爽的欢乐,无忧无虑地去领受硕果累累的喜悦吧!

秋天,有一种天然自成的美,那就是秋韵。这种美感,不像春天那样娇媚,不像夏日那些灿烂,更有别于冬日的宁静,而是以一种多层次、沉淀出的厚实,将平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丰盈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秋天的韵致,是别的季节所没有的,像是一位典雅的女人,穿上了华丽的晚装,光彩照人,气韵十足,成为这一年时光里的主角。

——题记

在中秋节前后,我的眼前被一种树木的叶子所吸引了。只见一树绿叶,在顶端部分,被渲染出,似叶非叶,似花非花,五彩斑斓的景致。说实话,当时我真的不认识,看树形和叶子,有点像国槐。经过我一询问才知道,这是最近几年引进的风景树——七彩槐。这七彩槐太神奇了,竟然在树冠的顶端,长出了黄色、红色、紫色、粉色、橙色等颜色的花叶。那种丰美之态,像是一位西域的新疆姑娘,穿着美丽的七彩衣裙一样,活色生香了秋日。

如果说七彩槐的美丽,属于混搭的风格,那么枫叶红于二月花,银杏叶就洒满了流金岁月。这两种叶子,可以说让秋色变得纯粹起来,绚丽起来。看到这样的景致之时,就让我想到了一句话:女人因可爱才美丽。那么秋天里的这些树叶,从平常的绿意中华丽转身,变得绚丽多彩,难道不可爱吗?这种单纯的韵致,增添了秋色的暖意,记录了生命的真情来过。正因为这样,面对秋风里的薄凉,却用绚丽的色彩装点了“一岁一枯荣”里的欢唱。

秋日里,草木显得如此有情,释然出这一季的本色。能够支撑草木绚丽演绎的,正是秋水的澄净碧透。有河水滋养的地方,必然会在秋里天呈现出“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我家乡的水湄之上,数万亩芦苇荡已是芦花飞歌,白色的芦絮轻盈飞舞出圣洁如初,不经意间,便惊动了栖息的白鹭,向着浩渺的天际飞去。此情此景,不由得让我就想起一句歌词“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见了”。可是,面对秋水的静怡,显得又是那样的自然合理。

在诗人的眼里,喜欢将秋水比作伊人。因此,在秋日潺潺的流水中,就滋生了几许心动的柔软。本来,在一般人的眼里“秋水伊人”就是冰清玉洁,带有几许高傲,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要想打破她高贵的冷漠,那么首先得走进她的心里。人们都知道,秋水里有一种彻骨的寒意,那么不是真心想拥有的人,是不会涉水而来,也不会感知到痛但温暖着的坚贞。所以,没有执着的情真意坚,是不会打动秋水伊人的,也不配与“秋水伊人”一样的女人,共度一生。

一些人,在日渐生寒的秋天里,就有几许惆怅盈心。这是经历了岁月起伏的人,面对秋意正浓之时,而自己一颗漂泊的心无处安放,才会滋生这样的愁绪;或者是在人生中经历了情感的波折,面对秋风习习,更显几许薄凉从心底漫出;或者是多愁善感之人,面对落花、落叶,在慈悲的心中,就多了几许感叹。一切都是自生自灭,在轮回中生生不息。

一些人,在天高云淡的秋日里,就会感受到云水逸。能够从岁月的表象中走出,得几许闲情,定会感受到不一样的风景。秋季里雨水充沛,就有“一场秋雨一场凉”之说;秋日里阳光灿烂,就有“九九艳阳天”之感;秋日里云淡风轻,就有登高望远,去意怀乡之念。因而,在云水的俊逸中,显得是那样的灵动,同时又是那样的飘渺,仿佛让一个人一下子就放下了许多。

秋韵,这是在自然的季节里,演绎的华彩乐章。经历了风雨的物华,洗礼了成长的快乐。那厚实的叶子,随着温差的加大,就会呈现出层林尽染的景象。一叶知秋,在这最后的和煦时光里,倾注了一年来生命的积蓄,或红似晚霞、或黄似流金,将一份厚重地深情,回馈给大地。在许多人看来,见到落叶就有飘零的伤感。可我,却喜欢叶落之时的释然。只要一心一意地走过了,见证了岁月的美好,还有什么遗憾的呢?叶子用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在飘落时为大地换上彩妆,此时它的灵魂就自由了。

秋韵,这是岁月里沉淀出的暗香,斑斓了时光。这时候,望着一轮明月,就拉伸了思念。如果有兴致,小酌几杯,在微醺中,带着几许迷离,就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仿佛将自己带到了虚幻的梦境,借着月光看到的树影,好似琼枝玉叶,熠熠生辉,还原出“镜中花,水中月”的缥缈,同时又带有几许似曾相识的潋滟。或许,只有在此时的醉意中,藏在心底的那些美好,才会情不自禁地夺然而出。最妙的正是,伴着秋风的凉意,自有花香袭来,风月有情,将我迷醉。

秋韵,这是人间烟火里传出的动人歌谣,记录下这一载的婉约美丽。此时,不知谁家的女子,情不自禁地翻着日历,记着出去务工的后生说过的话,中秋节回家娶她过门。想到于此,一不小心,让手上纳鞋底的针,刺到了手指尖。只见她一蹙眉,差点叫出声来。莞尔间,灵机一动,把这一滴血印在鞋底中央,绣成一朵梅花。在千层底的布鞋上,寄予了农家女子满满的真情。还有什么比一颗挚爱的心更可贵呢?在此时,秋韵里便传来花好月圆的人间佳话。

前几日,我有幸来到乡村的农家小院,看到了农人收割回来的红高粱。当我问起为何种红高粱时,只见这家的汉子自豪地说:现在,农家人的生活好了。我就寻思着,能够用自己种的红高粱,酿出几坛够劲的高粱酒,来招待一直关心我的朋友,那才叫痛快。看着这汉子一脸的高兴劲,就让我感到了秋天的那种厚重,秋韵里的那种浓情。在村庄的巷道上,早已经被收回来的玉米,铺成了流金大道,在艳阳下,告知了每个人丰收的快乐,让人间烟火里有粮为大,抒写出富足安宁的乡韵。

可能,在这秋色里,充满了太多的诱人画卷,因而更添几许诗意。在秋韵的景象里,让我第一个想到的词便是“花好月圆” ,只有在秋夜,望着一轮圆月,才会有所寄予,有所期盼,自有花香袭来。谁不想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份唯美的爱情呢?在秋韵的景致里,让我第二个想起的词就是“平分秋色”。在秋天里的物华,哪一个不是斑驳绚丽?哪一个不是怒放嫣然?因此,看山;山有情,观水;水有意,尽在风轻云淡的秋意里。人生能有几多快意?能与心爱的人登高同游,定不负秋韵悠悠。

金风抽丰潇潇,夹带着星星点点的雨丝儿,扑在人脸上,灌在人脖子里,立时认为凉飕飕的。金风抽丰携带着片片黄叶在地上打着旋儿,轻轻地传递着秋来的信息。垂头捡起一片落叶,叶脉清楚有序,似乎一位饱经油滑的白叟走向傍晚时的那种坦然。金风抽丰一吹,大年夜大年夜天然便被上了一件黄紫斑驳的礼服,如崇高典雅的少妇踩着碎步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我们双手接过这秋的残暴,秋的成熟,刹那间,山川由绿变黄,野外的庄稼颗圆粒满,成熟的风染透了秋的风景,农平易近用辛苦的汗水收成着沉甸甸的果实。

优美如画的野外里,金风抽丰扭捏着饱满的谷穗,泛起金色的穗浪,如波澜一浪接着一浪,籽粒饱满,丰产在望。鸟群伸展着同党,在秋天的野外上欢快地飞翔着,一会儿落到这儿,一会儿落到那儿。谷地里竖着丑恶不堪的稻草人在金风抽丰中摇扭捏晃,恐吓那些贪馋的麻雀。挥镰的白叟直起腰舒活着筋骨,如挺拔的图腾,巨大年夜大年夜的雕像,颗颗晶莹的汗珠闪着太阳的光线,注释着劳动果实与幸福的内涵。 茁壮的玉米蓬首垢面,笑破了嘴,露出一排排整洁的大年夜大年夜金牙。田边的高粱,个个低着头,红着脸,如害羞的小姑娘。

有时有几朵白云,安闲地在天空浪荡,大年夜大年夜雁排成人字从天际划过,好像彷佛秋天的颂歌,大年夜大年夜地五彩斑斓,静静地为秋姑娘预备着嫁奁,金浪翻腾、瓜熟蒂落那是为秋姑娘精心预备的美食,秋姑娘预备留下它成熟的精品,完成它的义务后出发还归。

我愿伴随秋走进穷冬,不雅不雅看北国风光,千里雪飘的壮不雅不雅!

迈进果园,又是一番气候,快活的小鸟在枝丫上宛转歌唱,呼朋引伴,招贤纳士。风度如诗的果园里有殷红的苹果、灿黄的柑子、甜美的鲜桃、鲜美的樱桃。溘然一阵笑声传来,扭头一看,是一伙青年男女在果园里采摘着,高处摘,低处拽, 壮了小伙的体格,醉了姑娘们的酒窝儿 。 你一言我一语满面喜悦地群情着本年比客岁增产了很多。望着装满果实的大年夜大年夜货车 ,他们会心肠笑了!美了蓝天、白云、村!

走进菜园,红、黄、绿、白、紫,又吸引了人的眼球,西红柿又红又大年夜大年夜,摘一颗咬一口,甜在心里爽在口里; 菠菜韭菜绿得使人爱好;白萝卜半截露在外边,似在夸耀;紫润的茄子、红红的辣椒;秋黄瓜嫩嘟嘟的吊在枝蔓上,你一碰它就给你打秋千,懊悔我没有带相机,不然我会摄下这丰产的田园美景!

文人骚客爱好在金风抽丰秋雨中体验生命的陵夷,在夕照的傍晚里感慨生活的悲凉,剪赓续理还乱的秋愁绵绵赓续。

我却爱好秋,秋天斑斓艳丽的色彩为丰产的秋披挂了节日的盛装。飘喷喷鼻的瓜果使我们享受了生活的甜美;金秋的画卷,展示着丰腴、美丽、光辉;悠长的思路,浏览着春景春色、泥土、汗喷喷鼻;记忆的长河翻腾着艰辛、劳苦、奔忙;大年夜大年夜地的史册记录着科学、硕果、美酒。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把握论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二是弄清论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古诗词可以不用古文传记要备注

与秋韵十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古诗词可以不用古文传记要备注

[1].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反思的三维框架及其应用.《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年10期.甄丽娜.仇晓春.[2].儿童与知识——一个值得反思的幼儿园教学哲学问题.《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10期.郑三元.[3].完整经验的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5期.陈纳.[4].高结构低控制理念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要求.《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2期.张玉敏.许卓娅.[5].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6期.周榕.[6].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改进.《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2期.王春燕.林静峰.[7]."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9期.赵南.[8].试论幼儿园教学的游戏化实践策略.《新课程·上旬》.2016年2期.赵彩丽.[9].幼儿园教学从儿童出发:应然与实然之差异.《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12期.顾荣芳.[10].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6期.刘慧.二、幼儿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被引次数:18作者:范元涛.学前教育学西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2].幼儿游戏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被引次数:18作者:陈维霞.学前教育学山东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3].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被引次数:12作者:赵楠.学前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4].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下的幼儿音乐教育——以河北师大第二幼儿园教学为例.被引次数:1作者:王芳芝.音乐学河北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5].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被引次数:9作者:何凡.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东北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6].言它与言我——幼儿园教学中师幼问答语研究.作者:吴婵.学前教育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7].幼儿园生命关怀教学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邵小佩.学前教育学西南大学2012(学位年度)[8].支持儿童带着理论前进——基于儿童朴素生物理论的幼儿园教学.作者:魏婷.课程与教学论四川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9].幼儿园教学用书评价研究——以某省2011版《幼儿园数学活动》为例.作者:陈曼丽.学前教育学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10].精心预设灵动生成——幼儿园教学活动预设与生成之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胡冬群.学前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三、相关幼儿园教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Problemsolvingby56yearsoldkindergartenchildreninacomputerprogrammingenvironment:《Computers&edu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2]《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andtechnology》,被SCI收录[3]EverythingINeededtoKnowAboutTeachingILearnedinKindergarten:《SIGCSEbulletin:ACMSIGCSEAnneHaworthHeatherSimmonsLizSchimanskiPamMcGarvaEileenKennedy《Language,cultureandcurriculum》,20091[10]CountingSounds:

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采用字母“Z”标识。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1、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2、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格式: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a.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识符号: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9-01-12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AJ-CD B/T 1-1998》文献标识码(WM) Document code 置分类号之后。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 索引序列
  • 与秋思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南国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大地秋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焉支秋韵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秋韵十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