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茶学论文期刊

茶学论文期刊

发布时间:

茶学论文期刊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茶的小史】 茗,本指天色较晚时采摘的茶叶,泛指茶叶,又指用茶叶泡制、烹制或煎制的饮料。 宋人苏东坡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中将好茶比作美女:“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日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树古已有之。茶树原产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云南,一说是在西南横断山脉以东的云贵高原地区。是谁发现茶的呢?传说上古的神农氏炎帝“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又一说,“黄帝食百草,得茶解毒。”《尔雅.释木》中记载:“槚,苦荼。”晋人郭璞注曰:“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蜀人名之苦荼。”明确地描述了茶树的特性。 茶最初是作药用、食用和祭祀用,然后才作饮品。炎帝、黄帝中毒,得茶而解之,即是茶的药用。秦汉时期《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三国魏华陀《食论》说:“茗久食益思意。”汉代之前茶主要用作食品,《诗疏》云:“椒树、茱萸,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中以为食。”现在的腌渍茶、打摆茶、油茶、烤茶、罐云茶等,均沿用古习。 茶作为饮品不过二千余年,西汉巴蜀有饮茶时尚,有专用茶具,还有茶市。公元前59年西汉人王褒在《僮约》一文中记载了家僮每天要做的事情,其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买茶”,可见当时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并且茶叶已成为商品,形成了武阳这样的茶叶集散地。 南朝齐国人王肃投奔北魏,不吃羊肉及酪浆(即牛奶或羊奶),常吃鲫鱼羹,渴则饮茶。有一次他拜见北魏高帝拓跋珪,却开始食羊肉、酪浆。魏高帝感到很奇怪,就问他:“羊肉与鱼羹比怎样?茶汁与酪浆比又怎样?”王肃回答:“羊是陆产之最,鱼是水族之长。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好比邾莒小国。惟茶不中,与酪为奴。”彭城王拓跋勰插嘴:“卿不重齐鲁大邦,而爱邾莒小国。明天我们为你设邾莒之会,亦有酪浆和茶。”后来人们就把茶叫做“酪奴”。 唐朝有一种名茶,产于安徽安庆县天柱峰。唐朝宰相李德裕有一朋友被朝廷授予舒州(今安徽舒城县)知州,李德裕对他说:“你到了舒州,天柱峰的茶叶请你寄三数角(角是贮茶器)给我。”那人一到舒州,便连忙托人带了几十斤天柱峰的茶叶给李德裕。 可李德裕不受,退还给了朋友。第二年,朋友被罢去舒州知州,临行前,他精心挑选了几角天柱峰的茶叶送给李德裕。李德裕高兴地收下了,对朋友说:“这茶可解酒****。”说完,他叫仆人煮了一壶茶,然后把茶倒进盛着肉的银盒子中,盖上盖子。第二天早上,李德裕与朋友一起打开盒子,肉已经化成水了。众人都服其广识。 唐人喜欢把茶叶加工成饼,用黑茶叶包裹,中间打一个洞,用绳子串起来,便于携带,这称为串茶。 南唐京都开封禁苑有北苑使董源,世称“董北苑”,善制茶,人以为贵,称此茶为北苑茶。其后福建建州(今建瓯市)凤凰山所产之茶,亦称北苑茶。太平兴国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始制龙凤模,以此造团茶,称为“龙凤团”,专供宫廷饮用,以别于士民所饮的茶。 宋仁宗赵桢庆历年间,福建转运使蔡襄又制出小团茶,用作贡品。小团茶极为贵重,宫人往往在茶饼上镂上金子,二十余饼重一斤,值白银二�。但这种茶不易得,宋仁宗每次到南郊祭拜天地时,赐中书省和枢密院各一饼,四人分一饼。 南宋时期,日本僧人慕名来到中国,在不下100座寺庙中学习中国茶文化。后来荣西和尚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形成了日本的茶文化及茶道,荣西和尚被日本人封为“茶祖”。多数国家“茶”字的发音都是从汉语“茶”的字音变化而成的。英文tea从厦门话茶字音te转变而成,而英文俚语茶就是cha,这与茶的符中文读音更接近;俄文则是我国北方话茶叶的译音;日文的“茶”字读“恰”,完全是照汉字读音。

茶人满常觉与您聊茶,关于喝茶的那点事,总第72期。平台认证优质原创作品持续更新中,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您的点赞留言转发收藏。

茶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在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又 唐诗人杜牧的:"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 饮茶在大小寺庙的风行,僧人加强对茶叶采制的研究,于是出现历代名山大川寺庙出名茶的现象。 如碧螺春,产自江苏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制得。武夷岩茶,为武夷寺禅僧制作的最佳。君山银针产于君山白鹤寺。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 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由此产生。 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 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许多茶叶著作。自唐代陆羽《茶经》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专著共计100多种 。包括茶法 、 杂记 、茶谱 、茶录 、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 、茶史 、茶记 、茶集 、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约、茶衡、茶堂、茶乘、茶话、茶荚、茗谭等。 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为唐代陆羽的《茶经》。陆羽,名疾,认真总、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 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 》、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等。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颗明珠。 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茶与文化关系至深,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丰富。这里既有精神文明的体现,又有意识形态的延伸。无疑,它有益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1、茶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2、茶刊 茶刊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成册的连续性茶叶专业出版物。据不完全统计,经整顿后的我国茶叶期刊共有22种,其数量之多是其他产茶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3、茶与婚礼 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吸收茶叶或茶叶文化作为礼仪的一部分。其实,茶叶文化的浸渗或吸收到婚礼之中,是与我国饮茶的约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礼仪相联系的。因为,婚礼不仅仅是向社会公布或要求社会承认婚姻关系的一种形式,实际也是通过宴庆,为新郎、新娘举行认亲拜友的一次“招待会”。所以,结婚喜庆的一天,一般也是缔姻两家至亲好友大聚会之日,客至献茶,这样,婚礼也就自然而然地和茶叶结下不解之缘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茶与婚礼的联系,最早可上溯到我国开始盛行饮茶的时代。但是,这里要说的还不是缔婚过程中以茶待客,而是婚礼中直接用茶为仪的各种礼俗。 4、茶与祭祀 茶作为祭品始于何时,我们的先人似未作过专门研究。一般都认为茶叶的利用,是由药用到饮用,由饮用再派生出一系列的茶叶文化现象的。这也即是说,只有在茶叶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之后,才慢慢被用诸或吸收到我国礼制包括丧礼之中。我国随葬用的明器,《释名》称“送死之器”,主要是一些“助生送死,追思终副”的物品。至于祭礼,如东汉阮珞七在哀诗中所吟:“嘉肴设不御,旨酒盈觞杯”,都是死者生前享用和最喜欢吃的那些东西。在上引诗句中,可以约略看出,我国大致在东汉时,至少这时的北方,还没有用茶来作祭礼。 5、茶与佛教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纪由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的王子释迦牟尼创立的。最初从西域传入我国。但佛教在我国的正式流传,还是东汉初年的事情。至魏晋特别是南北朝这一时期才有了较大发展。不过,佛教特别是寺院经济有突出发展,还是在隋唐尤其是盛唐时期。 6、茶与诗词 我国既是“茶的祖国”,又是“诗的国家”,因此,茶很早就渗透进诗词之中,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如左思《娇女诗》到现在,历时一千七百年,为数众多的诗人、文学家已创作了不少的优美茶叶诗词。 7、茶歌茶舞 茶歌、茶舞,和茶与诗词的情况一样,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不只是在我国歌、舞发展的较迟阶段上,也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形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经常内容以后才见的事情。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舛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舛”,就都是指茶。在我国古时,如《尔雅》所说:“声比于琴瑟日歌”;《韩诗章句》称:“有章曲日歌”,认为诗词只要配以章曲,声之如琴瑟,则其诗也亦歌了。宋时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的这种情况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蕃谨抚故事,亦赋十首献漕使。”这里所谓“传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间。 8、茶与戏曲 我国是茶叶文化的肇创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独立的剧种——“采茶戏”的国家。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吉安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9、茶与美术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是通过构图、造型、施色等手段,来创造可视形象的一种艺术。所以,它的范围或内容,除一般认为的绘画、雕塑以外,甚至还包括建筑在内。 10、茶与楹联 茶联,乃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它字数多少不限,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馆、茶楼、茶室、茶叶店、茶座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艺、茶礼表演的厅堂墙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内,常可见到悬挂有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使人见之,不但有古朴高雅之美,而且有“公德正气”、情操高尚之感�%A

中国茶文化历史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经济学家茶座期刊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我们学的就是这个 我觉得很不错 很容易懂的

第45辑卷首语《经济学家茶座》的理由学问聊斋当经济学不再时髦都是GDP惹的祸制度演变:路径依赖or路径创造?经济问题与经济学问题经济学里的“思想陷阱”从数据“依赖症”到经济学伪命题学界万象脚踏实地的农发组斯密的背影尚未远去“就汤下面”的智慧经济学是甜的吗?国是我见迎接一个外向型的中国赌博为什么这么贵?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子怎么走?企业的社会责任其实并不存在碳是一场政治生活中的经济学菜单的成本为何大商场不能讨价还价?婆媳大战与社会转型昂贵的优惠江湖的湖南土菜馆闯红灯与挤公交:目标依赖下的创新缺失经济随笔为什么广州亚运会门票贵过北京奥运会?“彭宇案”与“丽莎案”——经济学视角下的法律与道德白毛女与鲍西娅比较的思考有限责任无限精彩的一人公司。经济评论迪斯尼、“回头客”与消费能力人类的坏记性——戏谈金融危机“企业王朝”只是一个传说?以金融四项基本原则的名义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博弈思维为什么中国人特别讲“关系”经济学人解读科尔奈忆高鸿业先生二三事经济书评下一个社会怎样管理?经济史话财政危机与法国大革命他山之石金融危机下的惨淡美国民生国际建筑市场上的韩国承包商印尼为何退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一、著作:1、王跃生:《跨国公司金融:原理与案例》,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2、王跃生、陶涛等:《国际资本流动:机制、趋势与对策》(合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3、王跃生、王蕴等著:《国际企业制度创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王跃生:《经济学与社会关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5、王跃生等主编:《市场经济发展:国际视角与中国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66、王跃生:《制度、文化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王跃生等主编:《CEPA与新世纪的内地香港经济关系》,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8、王跃生:《经济学:愉快的通行证》,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9、王跃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制度经济学漫话》,三联书店,200110、王跃生:《立足与现实的思考》,三联书店,200011、张德修、王跃生主编:《大波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12、王跃生等著:《天下没有免费午餐——改革成本问题研究与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14、张德修、王跃生、巫宁耕主编《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15、王跃生:《新制度主义》,台湾扬智文化出版公司,199716、王跃生:《变化世界中的经济体制——90年代的比较经济体制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17、王跃生、韩实译:《社会主义经济最优运行理论》(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8、王跃生:《苏联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9、王跃生、韩实著:《经济改革:苏联、东欧和我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二、主要论文:王跃生、杨丽花:“中国与南非贸易模式及理论解释”,《新视野》2012/6王跃生、官皓:“FDI的后发大国模式: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新视野》,2012/2王跃生、夏庆杰、江诗伦:“中非贸易投资关系的历史与现状”,载于《可持续的中国对外投资》,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5王跃生:“非正式制度与俄罗斯经济转轨”,《俄罗斯学刊》,2012/5王跃生、陶涛:“再论FDI的后发大国模式:基础、优势与条件”,《国际经济评论》,2010/6;马向东、王跃生:“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问题、原因与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10/12;王跃生、杨力: “欧盟国家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问题”,《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12;王跃生、焦芳:“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变”,《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6;王跃生:“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新特征与新思考”,《中国市场》,2010/9;陶涛、王跃生: “日本对华投资新趋势与中日行业内贸易结构”,《国际贸易问题》,2010/2;王跃生、杨力:“中俄投资合作:现状、问题与发展前景”,《俄罗斯友谊大学学报.国际关系版》(俄文), 2010/2;Yuesheng Wang, Xiangdong Ma and Lihua Yang “Heterogeneity of Firms and the Export Imbalance among China’s Provinc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Li, Jieli and Liren Zheng (eds), China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issues and prospect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王跃生:“企业走出去的‘后发展大国’逻辑“,《中国经济》, 2010/3;王跃生、马相东、杨丽花:“中美、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王跃生、王蕴:“转轨国家政府行为市场化的比较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王跃生:“FDI理论的发展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基础”,《南方金融》2007/8;王跃生、潘素昆:“FDI对国际收支和金融稳定的影响:理论与经验分析”,《经济科学》, 2006/2;王跃生、王蕴:“人力资本与与企业组织结构:一个初步模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王跃生:“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文景》杂志,2005/1;王跃生:“论当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融合的趋势”,《北京大学学报》,2004/1;王跃生:“正确认识经济转轨的社会成本问题”,《求是》,2003/24;王跃生:“西部开发中的环境生态问题:制度经济学的分析”,《经济纵横》,2002/4;王跃生:“国际企业制度创新与企业理论的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6;王跃生:“计划经济国家转轨的社会成本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2;Wang Yuesheng, “Households’ Responsibility System, Behaviors of the Farmers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hina’s Agriculture,”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Fuyo Shobo Publishing, Co. Ltd, 2000;王跃生:“亚洲的企业融资制度:历史演进与未来选择”,载于《全球化与中国、日本》,新华出版社,2000;王跃生:“当前经济政策中几个有争议问题的探讨”,《经济纵横》,1999/6;王跃生:“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的所有权《经济科学》”1999/4;王跃生:“公司治理模式之争及我国的企业制度重建的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9/4;王跃生:“金融压抑与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的企业融资制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1;王跃生:“公司治理模式之争与我国的企业改革”,《经济纵横》,1998/10;王跃生、黄少卿:“探询平稳过渡之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3;王跃生:“制度因素与中国农业的环境生态问题”,《经济学家》,1998/2;王跃生:“亚洲金融危机与亚洲企业的融资制度”,《经济科学》1998/2;王跃生:“解析亚洲金融危机”,《中外管理导报》,1998/1;王跃生:“国有企业的效率、竞争与民营化”,《经济科学》1997/4;王跃生:“非正式约束、经济市场化、制度变迁”,《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3;王跃生:“文化、传统与经济制度变迁”,《北京大学学报》1997/2;王跃生:“不同改革方式下改革成本与收益的再讨论”,《经济研究》1997/3;王跃生:“关于欧洲型经济体制及问题的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6/6;王跃生:“比较经济体制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载于于光远主编《中国理论经济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李新春、王跃生:“联邦德国的公共企业及其管理”,《经济科学》,1996/1;王跃生:“1997年后内地与香港贸易关系的制度基础与制约因素”,《经济科学》1994/5;王跃生:“1997年后中国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关系”,《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91/7(课题组主要执笔人);Wang Yuesheng, “The Economy at the Crossroad: Growth Rate vs. Deepening Reform,”in China Review 1992,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1993;王跃生:“试析俄罗斯经济改革方针的调整”,《世界经济》1993/8;王跃生:“强创价格关,路途多凶险——俄罗斯放开物价初析”,《价格理论与实践》1992/3;王跃生:王跃生:“俄罗斯放开物价与价格改革的模式问题”,《世界经济》1992/4;王跃生:“在改革中建立新的运行机制”,载于厉以宁主编《中国商品经济运行机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王跃生:“1991年经济增长形势的分析与增长政策的选择”,《经济科学》1992/4;王跃生:“应当怎样选择对外贸易结构”,《国际产业经济技术》1992/4;You Ji and Wang Yuesheng,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in 1990”, in China Review, Chines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1991;王跃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问题”,(香港)《二十一世纪》,1991/8;王跃生:“立足于现实的思考”,《经济研究》1991/1王跃生:“香港的经济体制:现在与未来”,《经济科学》1991/5;王跃生:“自由贸易还是保护贸易——谈对外贸易政策及其选择”(上)(下),《国际产业经济技术》,1991/5、6;王跃生:“对外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外贸乘数原理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可性”,《国际产业经济技术》1991/4;王跃生:“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跨国公司”(上)(下),《国际产业经济技术》1991/2、3;王跃生:“汇率调整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国际产业经济技术》,1991/1;王跃生:“试论南、波、匈三国的经济滞胀”,《世界经济》1989/10;王跃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改革理论的新进展”,《经济学动态》,1989/9;王跃生:“国民收入增长中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分析”,载于张康琴、曹梅颐著《外国经济统计分析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王跃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改革理论的新进展”《经济学动态》1989/9;王跃生:“苏匈南企业体制与企业行为比较”,《北京大学学报》1988/6;王跃生:“矛盾与两难:苏联对国家与企业关系的调整”,《苏联问题研究资料》1987/6;王跃生:“双重模式转换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纵横》1986/9;王跃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率的动态分析”,《经济科学》1986/5;王跃生:“资源配置与计划、市场机制的结合”,《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6,创刊号;王跃生:“南斯拉夫的银行制度”,《广西金融研究》1984/7;王跃生:“苏联、东欧国家的银行制度”,《广西金融研究》1984/5三、学术评论、经济时评央企的困惑,《经济学家茶座》2012/4“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到来了么?《人民日报》2012、10、182012年的全球经济:年中回眸与展望,《香港出口信用保险信息季刊》,2012夏季号占领华尔街与基尼系数,《人民日报》,2011/12/5;从“刘易斯拐点”看“腾龙换鸟之争,《人民日报》2011/2/11;“后发大国模式”将在未来得到检验, 《中国经济》, 2011/1;经济学、管理学与文化,《经济学家茶座》2011/1应对通涨:重要的是釜底抽薪,《人民日报》2010/12/15;危中之机:世界经济学科五十年,《读书》,2010/4;全球化时代的“山寨”现象,《读书》2009/11;“罗锅求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人民日报》,2009/11/2谨防金融危机扭曲中国长期发展战略,《投资者报》2008、11、17经济关键词与地震影响,《投资者报》2008/6/9“德国特色”或有存焉?,《中国图书商报》,2008/3经济随笔的境界,《经济学家茶座》,2008/2卷首语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背景、影响与选择,《香港出口信用保险据信息季刊》,2007,秋季号;政府调物价:该不该,怎么调?《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9/27有感于“经济学数学化”的争论,《经济学家茶座》,2008/2访瑞典随感二则,《经济学家茶座》,2008/11经济学家为什么众说纷纭,《经济学家茶座》,2007/5为什么经济学家总是众说纷纭,《人民日报》2007//5外汇兑换一小步,货币制度改革一大步,《21世纪经济报导》,2006、5、22FDI的火线出卖,《21世纪经济报导》,2006、4、3民工荒是对低成本模式的自我矫正,《21世纪经济报导》,2006、3、13经济转轨与经济学家,《读书》,2006/2超越低成本模式,《人民日报》,2005、12、5经济思维与“经济学价值”,《经济学家茶座》,2005/4从一张车票看信用缺失,《人民日报》,2005、6、6有用的“经济直觉”,《人民日报》,2005、3、25如何走出拆迁的两难,《人民日报》,2005、2、18“文学的观光客”与“道德的十字架”, 《经济学家茶座》,2005/2经济学家:修桥铺路是为善举,《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4、11、26“刷卡风波”的市场解决,《人民日报》,2004、7、26闲话“主流经济学家”,《经济学家茶座》,2004/4汽车业的“繁荣”与“虚火”, 《人民日报》,2004、5、13在理论与现实之间,《读书》,2003/12垄断收费与政府责任,《解放日报》,2003、9、29美元贬值:非典阴影下的亮色?《证券市场周刊》2003/20股市信心为何不足,《证券市场周刊》2003/17让财富体现价值,《上海证券报》2003、5、17回收废电池的经济思维,《经济世界》2003/5打破MBO神话,《证券市场周刊》2003/9“晴雨表是”假问题,《证券市场周刊》2003/5入世是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载于《经济学:愉快的通行证》,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这一代经济学人的历史责任,《文景》2002/4从两桩公案看理论的创新,《读书》2001/11人力资本应是企业的唯一所有者吗,《中国改革》2001/9应当重视西方跨国公司的制度创新,载于《经济学:愉快的通行证》,广东经济出版社社会价值、文明交往、民族主义,载于《立足于现实的思考》,三联书店,2000谁来吃午餐?《读书》2000/5冷静看待中国加入WTO,《江苏统战》2000/1关于职业道德的经济学观点,载于刘智峰主编《道德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世纪之交会发生全球经济大危机吗,《北京日报》1999、5、19我看知识经济从天而降,《大学生》1999/3调整权力结构,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载于刘智峰主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报告》,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从公司治理角度看企业改革问题,《中国改革》1999/2跳出消费看消费,《中国经济时报》1998、11、18价格自律与价格竞争,《中国经济时报》1998、11、6环境污染:经济学的思考,《读书》1998/10中国企业集团发展战略,(香港)《公司秘书》1998/8隔岸观火看微软,《中国市场经济报》1998、7、30政府经济基础是何物,载于刘智峰主编《第七次革命》,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1997:我们将在怎样的经济环境中生活——关系国家和我们自身的6大经济问题,《大学生》1997/3东欧昭示我们什么《读书》1997/1新制度经济学何以受到中国学者的宠爱,《大学生》1997/1也算一种声音——关于改革与一位俄罗斯学者的对话,《东方》1996/4域外看中国——再谈市场经济与文化,《读书》,1996/2俄罗斯需要多少艺术家,《读书》,1994/11俄罗斯放开物价为何收效甚微,《价格理论与实践》,1993日圆汇率为何降而复升,《国际产业经济技术》1991/2苏联东欧舆论谈经济的市场化转变,《经济文献信息》1990/11经济学家在想什么——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改革理论的新进展,《经济文献信息》1989创刊号困惑的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困惑,《读书》1988/10比较、借鉴、共存,《读书》,1991/1四、书评、学术随笔1、国家与市场,《文景》2003/5—62、北京堵车与资源配置,《21世纪经济报导》2003、4、73、陷阱密布的购房合同,《21世纪经济报导》2003、2、174、“套牢问题”与合作竞争,《人民日报》2002、12、145、商业社会何以“齐家”,《21世纪经济报导》,2002、12、306、学外语的成本收益,《21世纪经济报导》2002、12、27、比较经济学的复兴?《读书》2002/88、着装的文化,《21世纪经济报导》2002、9、239、制度分析与现实关怀《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8、2210、谁为环保“埋单”,《江苏建设》2002/1111、透过“前沿”的门缝——评麦克米伦版《经济学前沿问题丛书》,《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9/512、经济学家的出世观,《经济学家茶座》2002/813、为什么好人总是吃亏——漫谈劣币驱逐良币原则,《经济学家茶座》2002/714、对教育的谬误,《21世纪经济报导》2002、7、2215、秀水街的变迁,《文汇报》2002、6、3016、经济学是一张愉快的通行证,《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6、2017、取消公厕收费的经济学思考,《北京青年报》2002、6、1718、吉芬效应与八次降息,《21世纪经济报导》2002、5、2019、拉弗曲线与高速公路收费,《21世纪经济报导》2002、4、1520、经济学家:出世的还是入世的,《中国经济时报》2002、3、2121、经济学家的“另类”生存,《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1、2422、让投机经济学家无处遁形,《21世纪经济报导》2001、7、3023、做个信差经济学家,《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1、3、1424、经济学是一盘家常菜,《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1、2、825、自行车税引出的话题——制度的实施机制,《经济学家茶座》2000/126、污染的“善恶”,《中国经济时报》1997、5、2227、经济改革中的产权、均衡和市场,《读书》1991/328、立足于现实的思考《经济研究》1991/129、“体”、“用”之争与整体演进,《读书》1989/630、一本书与一个时代,《读书》1989/331、风从“东方”来,《读书》,1989/1

北大商业评论(2009年6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6出版)东方艺术:财经(2009年1月上) 《东方艺术》杂志社 (2009-01出版)三联生活周刊十年(卓越亚马逊网络独家销售)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01出版)比较管理(2009年第1期)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05出版)金融学季刊(第4卷)(第2期)徐信忠 刘力 朱武祥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3出版)金融法苑(2009总第78辑)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02出版)大生杂志(2009年第1期.总第33期) 香港大生出版有限公司 (2009-01出版)经济学家茶座(总第38辑)(2008年6月刊)金明善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12出版)财经杂志丛书(套装共5册)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8-12出版)以上推荐的图书都是很畅销的经管类的期刊杂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茶叶期刊

《中国茶叶》杂志社征稿简则一、稿件范围《中国茶叶》杂志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茶叶技术刊物,其宗旨是宣传、推广、普及茶叶科学技术,弘扬茶文化,传播茶叶信息。设本刊特稿、政策法规、专题综述、试验研究、经济管理、技术指南、产业论坛、历史文化等栏目,刊登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涉茶论文和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简报综述、学术论文、实用技术、先进经验等)及茶文化研究方面的稿件。三、稿件项目及其顺序论文一般应包括中文题名、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中文摘要和关键词、基金项目信息、引言、正文及参考文献。文稿正文要求数据可靠,论点明确,文字简练。四、字体及版面以word 版本投稿,中文字体用“宋体”、西文字体用“Times New Roman”;页面大小A4,正文5号字,首行缩进2个字符。五、各项目基本要求1. 标题:一般控制在20字以内。题名应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语、字符、代号和公式等。2. 作者:论文署名应限于参加本文工作并能对论文内容负责者。多作者时,中文作者名间用逗号隔开。3. 工作单位:作者的工作单位用全称,地址包括单位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4. 小标题:各级小标题采用法律条文式,一般最多列出3级小标题;各级小标题均另起一行。5. 基金项目:获得基金资助产生的文章以“基金项目”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注明其编号,放在首页下方。多项基金项目时依次罗列,以“、”隔开。6. 摘要:摘要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方法和结果的准确概括的简短陈述。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不出现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也不宜引用文中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7. 关键词:系反映文章的主题内容的词汇和术语,一般每篇3~6个。8. 引言:扼要地概述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最后引出研究的目的及试验设计等。“引言”两字可省略。9. 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准确,语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使用规范的文字和标点符号,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10. 图和表:图表应具自明性,图中各部件应组合在一起;文中附表随正文排,附表应使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线,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一致。1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不要引用未公开发表的文献。文献在正文中应有出处,采用顺序编码制,文后参考文献表中的各条文献按其在论文中的文献序号顺序排列,编排项目与格式如下所示(以期刊参考文献为例):[序号]作者(多作者标出前3位作者,后加“等”或“et al”).引文题目[J]. 期刊名, 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福建茶叶期刊

福建茶叶

《福建茶叶》(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福建省茶叶学会主办。 《福建茶叶》本刊是综合性的茶叶科技期刊。其办刊宗旨是提高茶叶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掌握技术信息,以及交流生产管理和市场流通等...

你好。查相关资料《福建茶叶》(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福建省茶叶学会主办。本刊是综合性的茶叶科技期刊。2016年将调整为月刊。绿色通道投稿。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我的回答,能帮到你一点,请及时采纳,也是一份鼓励。

福建最有名的茶是铁观音,为世界性名茶。· 福建名茶——黄金桂 · 福建名茶——茉莉花茶 · 福建名茶——武夷肉桂 · 福建名茶——八角亭龙须茶 · 福建名茶——龙岩斜背茶 · 福建名茶——诏安八仙茶 · 福建名茶——白毫银针 · 福建名茶——天山绿茶 · 福建名茶——铁观音 · 福建名茶——漳平水仙茶 · 福建名茶——永春佛手茶 · 福建名茶——正山小种 · 福建名茶——白牡丹 · 福建名茶——贡眉 · 福建名茶——闽北水仙 · 福建名茶——政和工夫

奶茶的论文期刊

有没有小伙伴一天不喝奶茶就感觉心里不舒服,一到下午茶的点喝杯奶茶就好像时间会过得快一点一样其实我们都知道喝太多奶茶和饮料都是不好的。

而且我们都知道奶茶其实是一个含糖量特别高的东西,一杯奶茶含糖60g相当于13块方糖,一杯奶茶=4杯咖啡!=8罐红牛。而且奶茶还有各种添加剂奶精危害健康高糖分易导致肥胖等,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喝了奶茶会睡不着的原因。

其实糖分过高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危害。近年来,中国人对糖的消耗量居高不下,吃糖的危害还没有被更多的人认识到。2008年,有调查显示,每个中国人在这一年里吃下了公斤的糖,相当于每天吃了50克糖。与30年前相比,中国人的糖摄入量整整上升了5倍

糖的危害也堪比烟和毒品,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0)调查过23个国家的人口死亡原因,就得出一个令世人惊讶的“嗜糖之害,甚于吸烟”的结论。

在去年2月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了一篇《砂糖的毒性真相》。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了: “糖瘾是双重作用。一方面, 糖分影响体内荷尔蒙,使大脑无法发出饱腹的讯号,越吃越多吃上瘾,肚子饱了都还想继续吃;另一方面,糖对体内激素的影响,还表现在会使大脑不间断发出要摄入糖分的讯号,就像烟瘾一样吃糖的人会越来越爱吃糖。”

结果就是,越吃越上瘾,越上瘾越吃,最终吃出很多身体上的毛病。

高糖还会让我们加速衰老,糖分摄入量过多容易增加皱纹,加速衰老。吃糖太多会抢走,人体的胶原蛋白,使得皮肤弹性变差,甚至出现皱纹和斑点。

高糖还会增加早死风险,2019年,国际顶级医学期刊《2019年,国际顶级医学期刊《Circulation》发布的一项针对万美国人的34年随访研究显示,饮用含糖饮料越多,早死的风险就越大。

现在美食诱惑这么多,我们真的要减少糖分摄入,或者控制糖分摄入糖的危害,糖分可以影响体内荷尔蒙所以吃糖真的会有让人有“愉悦”之感,而且越吃越上瘾,这是难以避免的“隐形糖。

说实话,很少有人可以真正彻底“戒糖

不喝奶茶、咖啡、果汁,不吃甜品冰激凌。

我也做不到,我也喜欢“糖”带来的愉悦感,但是,当我们了解到这些后,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减少”和“抑制”糖分摄入以及吸收。

奶茶店成本预算报告原料费用。 奶精25千克350元左右,各种果粉单价20-40元一袋,红茶包15-20元一袋,珍珠豆3-7元一袋,如果你要品质好一些的话可以用果酱30-50一罐,还可以加炼乳200左右一箱,和蜂蜜100元一箱,要准备一个星期的货物费用一天按200杯来算的话,2000-4000块左右。

-----

------这个就难说了.......其实本身牛奶里面含糖份并不高的-----一般情况下(不要说那些所谓的特别牛奶),纯牛奶当中的含糖量大约是6%,就是说每喝100ml的纯牛奶,能够为机体补充6g左右的糖分。而且纯牛奶当中含有的糖是乳糖,它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组成的双糖,纯牛奶当中的糖分进入胃肠道,并不能够被直接的吸收、代谢和利用,需要经过肠黏膜上的乳糖酶,对纯牛奶当中的乳糖进行分解之后,形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够被机体吸收、代谢和利用。

因此少数对于乳糖酶缺乏的人来说,如果直接喝纯牛奶,很容易因为糖分不能够被分解,形成高渗状态,引起腹痛、腹胀和腹泻。此时把纯牛奶经过发酵处理之后再饮用,相对能够更好吸收其中的糖分。

而且乳糖的营养价值要比蔗糖高很多,虽然两者的热量差不多的啦!

但是乳糖的味觉的感觉要淡很多..所以奶茶中需要添加其它的糖味素来调节口味的----这个就要用到蔗糖或者其它甜味剂了.......而这个里面就有千差万别了......如果是自己做奶茶的话,那么一般一杯奶茶要多少糖呐?!!!

----自制奶茶糖份比例(一般500cc计算):全糖40g,五分/七分25g,三分/无糖15g,无糖有特殊要求也可不添加任何糖分。水果茶系列比例(一般700cc):正常糖60g,五分/七分40g,三分25g,基本都是这么操作。

-----而商业化的奶茶一般是少量的糖分配合少量的甜味剂即可......不仅仅是甜味剂对身体不好...而且很多商业化奶茶还使用代替牛奶的产品:植脂末(俗称“奶精”)是赋予奶茶丝滑口感的主角,不仅存在高糖高热量等问题,还可能含有反式脂肪!

.........所以说..还是自制奶茶最好喝最放心的噢!

《男生女生(金版)》2009年第01期《男生女生(金版)》2009年第01期[座上客]巴蜀笑笑生佚名[恐怖]魔蕈巴蜀笑笑生[玄异]门无涯[妖园]Check你的人格分裂刘茹冰[恐怖]珍珠奶茶刘茹冰一生难安杭小夕[玄异]保镖青行灯[推理]借刀杀人未成曲调[青行灯馆]桃小花的新年礼物无“恐”不欢的筱飞桃小花杂货铺佚名[琳琅季]长安幻夜、三国无双佚名[轻漫堂]迷鸟佚名绘灵师佚名[恐怖]唤魂器齐小蛋[悬疑]濒死无踪王小泉夜微凉小酥[恐怖]无人生还王雄成[精彩连载]疾厄宫彭柳蓉[圣米城72号]叹息之墙佚名第六集圣米城第一小受佚名

  • 索引序列
  • 茶学论文期刊
  • 经济学家茶座期刊
  • 中国茶叶期刊
  • 福建茶叶期刊
  • 奶茶的论文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