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电池包供应商合作策略研究论文

电池包供应商合作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电池包供应商合作策略研究论文

“公司股东戴姆勒集团奔驰汽车宣布与宁德时代()深化电池研发,确认宁德时代为其头部供应商。请问公司,梅赛德斯-奔驰(以下简称奔驰)是基于何种目的与宁德时代进行合作,是否会影响与公司的合作?”8月6日,一位投资者向孚能科技()提出这样的问题。

8月5日晚间,奔驰和宁德时代宣布双方将共同开发高新电池技术,支持奔驰车型阵容的大规模电动化。自此,宁德时代将成为奔驰的头部供应商,以此来保障下一代EQ产品未来几年的电池供应。

这样的问题对于刚于一个月前获得戴姆勒战略投资的孚能科技来说略显尴尬。不过,孚能科技回复投资者称,目前公司与奔驰的协议项目进展顺利,没有任何不利的情况出现。公司也正在为客户交付样件,按照项目计划的正式量产时间为2021年。

作为事件的主角,戴姆勒方面回应出行一客称:“我们与宁德时代、孚能科技都已签署长期合同,其关键要素包括高新电池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并延展了可持续发展相关条款,如电池的碳中和生产等。为推进现在及未来对一流锂电池技术的开发,保障全球生产网络的电池供应,奔驰将继续构建平衡的供应商组合。”

“事实上,这件事不需要过度解读,对于一家主机厂来说,有一供、二供、三供太正常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动力电池领域专家对出行一客说,“这不是针锋相对的问题,而是合作共赢的关系。”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电动化的浪潮之下,国内外各大主机厂开始跑马圈地,构建稳定的电池供应链体系。但是与其他的供应关系不同,电池不仅是汽车配件,更是稀缺资源。主机厂会选择多家电池厂合作,电池厂也会服务于多家主机厂。因此,主机厂和电池厂之间的关系变得相辅相成但又暗含微妙。

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平衡的合作生态考验着主机厂的智慧。

难“逃”与宁德时代的合作

事实上,戴姆勒和宁德时代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两年之前。2018年5月,戴姆勒和宁德时代签订了合同,宁德时代进入戴姆勒的电池供应链体系。2019 年9月,宁德时代与戴姆勒卡客车公司签订全球动力电池采购协议,为其旗下电动系列卡车提供动力电池产品,根据协议,宁德时代将为戴姆勒卡客车公司自 2021 年开始推出的多个卡车系列提供动力电池。

此次双方的合作是在此前的合作基础上再上一层台阶。按照双方的协议内容,双方的合作涵盖了各领域的动力电池技术,包括宁德时代为奔驰乘用车产品提供电芯及模组,为奔驰轻型商务车产品提供整体电池系统,为奔驰部分项目提供CTP(无模组电池包)设计等。此外,合作双方已经开始下一代电池的研发工作,研发成果将应用于梅赛德斯-奔驰未来几年推出的新车型中。

不难看出,对于此次合作,双方都设置了很高的目标,配备宁德时代电池模组的EQS便是最好的证明。公开信息显示,EQS续航里程将超过700公里(WLTP标准,即世界轻型汽车测试规程),充电速度比现有车型快一倍,预计将于2021年交付市场。

同时,为了满足奔驰的“碳中和”要求,宁德时代将在生产过程中做出大量改进。据宁德时代介绍,这些措施将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电等)和回收电池原材料进行电池可持续生产;最大程度降低在电池供应链内物流方面的碳排放;使用区块链技术追踪并统计电池供应链中的碳排放;帮助供应商收集、优化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建立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持续降低企业运营中的能源使用量,进行节能减排;以及植树造林、遵守社会责任的各方面要求等。

奔驰和宁德时代的深度绑定,对于宁德时代来说,又多了一个重磅大客户。目前来看,宁德时代在业内拥有了最广泛的客户基础。

根据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统计,宁德时代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动力电池销量连续三年排名全球第一。2019年工信部公布的新能源车型有效目录共4600余款车型,其中由宁德时代配套动力电池的有1900余款车型,占比约,是配套车型最多的动力电池厂商。

为什么主流主机厂都“逃不开”与宁德时代的合作?

“在当前的新能源发展环境下,电池不只是配套部件,而是一种稀缺资源。”一位新能源行业分析人士对出行一客表示,“目前来看,宁德时代在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领域保持技术、规模、供应链等优势,宁德时代作为主机厂首选电池供应商,是毋庸置疑的。”

多位行业人士称,奔驰和宁德时代深化合作并不突兀。因动力电池供应不足,奔驰便于2019年推迟了首款纯电动SUV车型EQC的交付计划。为保证稳定的电池供应,近几年,宁德时代和宝马、丰田、大众等国际品牌均进行了深化合作,配套车型也将在未来几年内陆续上市。也正基于此,2019年宁德时代实现销量(吉瓦时),较上年增长,市场占有率得以进一步提高。

据了解,此次合作将不限于宁德时代的国内产能。宁德时代对出行一客表示:“奔驰将从宁德时代的图林根工厂购买电池用于此次协议覆盖的系列车型上,具体哪款车型、采购时间与占比还需按照双方项目进程而定。”

不能押宝一种技术路线

宁德时代绝不是奔驰的唯一选择。据了解,戴姆勒与比亚迪、亿纬锂能、韩国LGC、SKI等国内外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均开展了合作。 戴姆勒在三大洲、七个地点的九家工厂也布局了电池生产网络。

今年7月,除了战略投资,孚能科技与戴姆勒大中华还签署了一项全面的商业合作协议,在未来十年为梅赛德斯-奔驰在全球推出的电动汽车新产品阵容提供电池。

不过,在未来几年中,谁才能够真正成为奔驰的最大电池供应商,目前还难以判断。同时,有了和大客户的合作关系,也并不意味着电池厂前路无忧。“最终要看不同供应商的配套量比例,才能看到它和奔驰的捆绑程度。”一家国内锂离子电池企业负责人称,“签约的客户很多只是意向性或者象征性的,届时采购的量可能很少。”

对于孚能科技来说,其技术路线主要为三元软包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和产品线较为单一。这对于孚能科技来说,既有优势也有风险。

优势在于,三元软包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且安全性高的特点。东北证券研报指出,2019 年,全球销量排名前十的新能源乘用车中, 软包电池配套上升至 4 款,沃尔沃的60系列、90系列的插电混动乘用车,奔驰EQC、东风日产的轩逸EV等车型均使用的是三元软包电池。大众的MEB 平台、戴姆勒等车企也明确使用软包路径。

“孚能科技是中国软包电池的龙头企业,技术质量有一定保障,奔驰过去一直用的是LGC的三元软包电池。同样的技术路线,替代使用会比较方便。”一位接近孚能科技的行业人士称。

有了戴姆勒的合作关系背书,孚能科技的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提升。目前,孚能科技实现销售收入的主要客户包括北汽集团、江铃、长城、一汽集团、戴姆勒,同时也正在拓展大众、奥迪、保时捷、通用、雷诺、日产、本田、东风、奇瑞等国内外客户。

不过单一的技术路线也暗含危机。由于三元软包电池具有成本高、成组效率低、产品一致性差等缺点。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数据库》统计显示在国内补贴退坡的大背景下,2019 年,国内软包电池装机量约 ,同比下降了 ,市占率仅 。

在上述动力电池领域专家看来,这中间或存在逻辑问题。“电池厂没有道理只做一种技术路线,而是应该去研究客户和市场需要什么技术方向,只做擅长的领域让别人来采买会处于被动地位。”

孚能科技的招股书内容也显示:“如果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发生重大变化,将对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下游市场需求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同时,如果公司未能及时、有效开发推出与主流技术路线相适应的新产品,将对公司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除了技术优势,产能优势也成为了电池厂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对于宁德时代和孚能科技来说,目前均面临着一定的产能压力。为应对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宁德时代已经启动了湖西锂离子电池扩建项目,扩大欧洲生产研发基地的投资规模,并在四川省宜宾市启动建设动力电池制造基地。同时,宁德时代与吉利汽车、一汽集团分别成立了合资电池公司。

此外,孚能科技的“赣州产能改扩建项目”和年产16GWh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孚能镇江一期及二期工程)已经陆续竣工和投产,镇江三期IPO募投项目和海外基地项目已开始前期规划。

“现在乾坤未定,不管是从技术路线还是产能压力上来看,一家大型主机厂都不可能押宝在一种技术或者是一家电池厂商上,未来也会增加新的合作伙伴,均衡的布局才是未来制胜的法宝。”上述动力电池领域专家称。

背后的平衡和博弈

在这故事的背后,是不断进击的奔驰电动化。

在2019年法兰克福车展上,戴姆勒集团首席执行官康林松提出了“2039愿景”,其中包括:2022年在欧洲实现车辆生产的碳中和;2030年电动车型(包括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将占据乘用车新车销量一半以上的份额;2039年实现乘用车新车产品阵容的碳中和。

为实现以上目标,戴姆勒集团接下来将对“碳中和”产品进行大量投入。根据规划,2020年,戴姆勒将继续其产品及电动领域的攻势。目前,奔驰纯电卡车、纯电轻型商务车和纯电客车目前均已实现量产。

在中国市场,目前奔驰已经上市了首款纯电动SUV EQC,2021年,奔驰将推出纯电SUV EQA和EQB以及大型纯电轿车EQS。

除了奔驰,近年来宝马、大众等主流车企纷纷加大了新能源领域的布局,连一向相对保守的丰田近几年也加速了新能源车型的量产。根据全球汽车产业平台 Marklines数据,2019 年,全球主流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平均已接近 2% ,相比2017年提升 1个百分点。2025年,新能源汽车平均渗透率将达到10%-15%左右。

不过,欧美仍在构建完善的本土电池供应链,宁德时代、孚能科技等电池厂商也纷纷前往欧洲建厂,目前全球电芯厂集中于中日韩,材料端的配套更多集中于中国国内。

按照SNE Research统计,2019年全球前十动力电池企业出货量为,占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的,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其中排名前三分别为宁德时代、松下电器及LG化学。

“新能源在国内是作为一个大的战略方向来发展,想要在蓬勃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分得一杯羹,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和中国的电池厂进行合作。”上述新能源行业分析人士称。 基于电动化的规划,戴姆勒、宝马、大众都在进一步强化在中国的本土研发、生产和采购等。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瀚也曾表示:“纯电动汽车方面,2025年集团在亚洲市场对动力电池的总需求量将达到150GWh。为满足这一需求,在中国,我们至少需要2-4家电池供应商的支持。”

今年5月,大众投资11亿欧元获得国轩高科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紧接着,万向一二三获得大众百亿元动力电池订单;今年7月,亿纬锂能收到华晨宝马动力电池供应商定点信。与此同时,它们均是宁德时代的大客户。

目前来看,相比起特斯拉,大众、丰田、奔驰等传统主机厂巨头的新能源车型销量仍在起量阶段,但是也都在押注未来。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各国的碳排放标准和中国的“双积分”政策;另一方面,在目前的销量基盘之下,新能源车型将成为增加销量、拉开差距的关键一环。

因此,在电动化的布局上,各大主机厂的动作之大、范围之广,可谓前所未有。但在漫长的电动化汽车规划落地过程中,其投入大和盈利难困境仍不容小觑。在这场胶着的战役中,资源合理布局成为关系着成本和链条运转的关键。

这将考验着主机厂的平衡智慧。“奔驰在全球市场上从不同的合作伙伴采购动力电池电芯和电池组。为保持竞争力,奔驰将继续构建平衡的供应商组合。”奔驰方面称。

不过,主机厂和电池厂的关系还存在着微妙的权衡和博弈的过程。东北证券研报指出,主机厂习惯了在其供应体系中掌握绝对的话语权,但在电动化到来之时,游戏规则似有变化。电芯占据电动车成本 20%-40%,但主机厂目前尚无保证自供电芯能力,意味着电池重要但其掌控力度弱。

“主机厂和电池厂的关系,并不简单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它们有自己的游戏法则,多一家电池厂的合作,除了是资源的占据,有时候也是谈判桌上的筹码。”上述国内锂电子电池企业负责人称。(责编/杨佩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变一般的买卖关系、竞争关系为互惠互利的战略合作关系,打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现代零售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

[摘要]对于产品采购价占销售价60%左右的零售业来说,供应商控制着其绝大多数的价值。如何做好供应商管理成了零售商的当务之急,而供应商关系管理则是重中之重。本文根据供应商对于零售企业的价值对其进行分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提出通过建立有效的供应商激励机制,对供应商实施绩效管理并且与供应商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来提高零售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零售;供应商管理;绩效管理;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070-03

1对供应商进行分类

任何一个连锁零售企业,都不可能与所有的供应商都建立起相同的伙伴关系,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运作需要减少供应源的数量,因此与供应商实施合作关系之前有必要对所有供应商进行分类,有选择地进行关系管理。

供应商的分类是指根据供应商对采购方的重要程度、交易金额的大小等因素,将供应商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群体。供应商分类是供应商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进行供应商选择的基础。只有在供应商分类的基础上,企业才能根据供应商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

本文根据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的增值作用和它的竞争实力对供应商做了分类,分类矩阵见下图:

上图中,纵轴代表的是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的增值作用,对于一个供应商来说,如果它不能对增值作出贡献,它对供应链的其他企业就没有吸引力。横轴代表某个供应商与其他供应商之间的区别,主要是设计能力、特殊工艺能力、柔性、项目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力的区别。

各类供应商的特点如下:

普通供应商

此类供应商不仅对制造商来说具有较低的增值率,并且供应商数量多,通常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化程度较高,供应商转换成本低,采购方应该把重点放在价格分析上,根据市场需求判断最有效的产品网。对于此类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无助于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

有影响力的供应商

这一类的供应商对零售商来说通常具有较大的增值作用,但其竞争性却比较弱,其特点为:或是供应商数量众多,但其本身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率;或是处于某个行业的垄断地位,具有较高的进入障碍;或是处于关键的地理或政治位置。由于此类供应商的产品通常已经建立了质量和技术标准,联盟与伙伴关系价值不大,因此合理的采购方法主要包括根据需求形成采购规模,或者可以签订长期协议,重点在降成本或保证材料的可获性。

技术性供应商

这一类的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属于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在整个采购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但由于其具有某一方面技术的专有性或特殊性,具有较高的难以替代性,因此采购这些产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此类供应商,采购方的重点在于使采购这些产品所需的精力和交易尽量标准化和简单化,降低与交易相关的成本等。

战略性供应商

这一类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非常重要,价值较高,这些产品和服务可能对采购方的产品和流程运营产生重大的影响,或者可能影响采购方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同时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产品和服务通常针对具体采购方的需求,实现了高度个性化和独特化,能满足采购方需要的供应商数量相对较少,因此供应商转换成本很高,适宜的采购方法是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从对不同类型供应商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对零售商而言,战略性供应商是对其竞争力影响最大,也是管理复杂程度最高的供应商类型。实际运作中,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对于长期而言,要求供应商能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和增值率,因此最好选择战略性供应商;而对于短期或某一短暂市场需求而言,只需选择普通供应商满足需求则可,以保证成本最小化:而对于中期而言,可根据竞争力和增值率对供应链的重要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影响力的或竞争性胶术性的供应商)。

2对供应商进行管理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合作关系,对供应商进行激励是很重要的。激励要充分体现公平、一致、公正的原则。强调激励机制是在将供应商作为零售商的战略伙伴的基础上,将供应商看成零售商有机整体的一个部分,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来对战略伙伴关系加以强化和优化,降低合作风险,从而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效率。根据我国零售商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激励方式比较具有可行性:

(1)价格激励。价格是双方在利益分配上的直接体现,它包括供应链利润在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分配,也包括由于合作关系管理产生的额外收益或损失在各个企业间的均衡。价格对伙伴间的利润合理分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关系的稳定和运行是否顺畅,所以零售商在与供应商的价格谈判过程中,应对供应商提供商品的价格综合考虑。均衡调节不同产品利润,使供应商在每一个产品上都能认为是有利可图的,这样把利润加到一个产品上会给供应商产生更强的归属感,使他不会觉得自己吃亏。同时,应意识到越低的价格意味着越高的风险,防止逆向选择的发生,不能一味强调低价策略。

(2)订单激励。供应商获得更多的订单是一种极大的激励。一般地说,一个零售企业会拥有多个供应商。多个供应商竞争来自于零售企业的订单,多的订单对供应商是一种激励。零售商将订单下到哪一家企业,下到哪一种行为类型的供应商,这种行为本身对供应商就是一种引导。零售商在综合考虑价格、质量和交货期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供应商,就会引导供应商朝供应链健康发展的轨道发展。所以,订单激励是供应商观察制造商诚信程度的基本依据。

(3)股权激励。即和供应商相互参股、经理股票期权、效益赠股连动等方法对供应商进行长期绩效奖励,以此实现降低道德风险、加强合作和相互监督等目的。股权激励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使供应商的主动性提高。另一方面,稳定合作关系。股权强调的是一种合作,尽管合作双方可能实力上并不完全对称,但顾及到合作的利益,双方都会在某些方面给予对方一定的优惠,使合作气氛更加和谐,从而使合作成功。股权激励帮助企业建立起与其供应商之间稳定而真实的合作关系,使双方今后都拥有广泛的发展空间。 (4)淘汰激励。这是一种负面激励。为了使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作为核心企业的零售商应该对其供应商实施淘汰机制,淘汰机制是在供应链系统内形成一种危机激励机制,让所有合作企业都有一种危机感:对优秀企业,淘汰弱者使其获得更优秀的业绩;对业绩较差者,为避免被淘汰,它必须努力求改进。这对防止短期行为给供应链群体带来的风险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对供应商实施绩效管理

为了科学客观地反映供应商的运作情况,应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供应商绩效的指标比较多,包括质量、价格、时间、服务水平等因素。质量指标是供应商绩效考评的最基本指标,还包括供应商是否和如何使用质量控制方法,是否通过了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或供应商的质量体系审核是否达到一定的水平等内容。时间指标包括准时交货率、交货周期、订单变化接受率等,有的零售商还将零售商必须保持的供应商供应的产品的最低库存量、供应商的物流体系水平、供应商采用的后勤系统、供应商是否采用准时供应作为考核指标。

另外,基于供应商在企业供应链条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供应商的进行绩效加以衡量:供应商是否遵守公司制定的供应商行为准则;供应商是否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供应商是否具良好的售后服务意识;供应商是否具有良好的质量改进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供应商是否具有和制造商协同研发的意识和能力;供应商是否具有良好的运作流程、规范的企业行为准则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供应商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等。

提高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水平

信息的畅通与否对零售业供应链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要保证信息能够及时地在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传递,就必须提高双方的信息化水平。目前很多零售企业都已经实施ERP系统,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相对比较完善,但是企业的信息系统在与供应商系统对接方面尚不完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双方信息对接的水平,实现零售商与其关键供应商系统直接联网,实现信息无缝交换和业务对接,充分加快信息流转,降低商务成本,降低缺货率,有效压缩全程供应链库存,避免消费顾客生意流失。

具体来讲,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由作为核心企业的零售企业来构建供应链协同系统来提高双方信息对接的水平,供应链协同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EDI数据交换、VMI关键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在线,依靠这三个子系统来规范与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协同体系。

(1)EDI数据交换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DI从传统方式上说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在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可以通过XML、HTML、FTP、MAIL等方式实现。EDI更应视为一种规范与协议:即供应商的订单以及其他单据文件协议、补货以及送货协议、结算协议等。EDI系统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基础数据对照系统:主要是提供供应商与零售企业之间的商品编码、规格等编码对照,从而实现供应商、物流商与连锁零售企业的编码识别。

第二,订单交换系统:主要是实现订单电子化,希望供应商都能使用电子订单系统EOS,而不是传真电话。

第三,结算对账系统:通过对账功能,连锁零售商的采购部门与供应商之间在开具增值税票之前保持双方成本价格文件同步的应用软件,每月(周)或者每批次(主要是针对经销方式)由供应商发送一个上一批商品的发货成本、价格的文件给财务中心,或者由财务中心将上一个月的销售成本、通道费用(代销方式)等发给供应商,这样可以减少对账成本与对账错误。

第四,ASN(预先发货通知)处理系统:即供应商(或者物流商)根据订单,在商品运输时发送有关货物出发时间、运输时间、运输路线、货物提及、重量、包装类型等信息给零售商的配送中心或者门店(A供门店),以便于物流部门合理安排接受人员以及仓位。

(2)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系统。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是供应链管理SCM中的一项针对关键供应商(初步目标30%的供应商)的运作模式或者管理策略,即供应商依据实际销售以及安全库存的需求,帮助零售商下订单或者补货,而实际销售的需求则是供应商依据由零售商提供的每日库存与销售资料并以统计等方式预估而来的。如此操作可以降低大幅缩短供应商面对市场的回应时间,较早的得知市场准确销售情况,降低供应商与零售商应对市场变化的不必要库存,也可以提前引进、生产市场所需要的商品,降低缺货率。

VMI的最终目标是零售商和供应商组成联盟,一起为消费者最大的满意度以及最低成本而努力,建立一个敏捷的消费者驱动的系统,实现精确的信息流和高效的实物流在整个供应的有序流动。VMI是真正实现以消费者为核心,转变供应商与零售商买卖、对立统一的关系,实现供应与需求一整套流程转变方法的有效途径。

按常规,VMI系统将会把过去4到8周的销售资料(如果供应商特别需要可以分别发送更长时间的销售资料)以及目前的库存资料传给供应商,由供应商依据其过去的销售以及其在零售商的库存来直接下建议订单。如果遇到换季或者周年庆等促销活动,会有一定的修改。倘若有紧急订单时,不一定要遵循这一流程,可以采取一定的变通方式,如可以直接以电话或者传真的方式向供应商订货。另一个例外的情形是新产品的上市,由于没有过去的销售资料以及当前的库存资料可以供预测分析,所以也是通过电话或者传真的方式来进行第一次订货。

零售企业要实施VMI系统必须应该能够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合作伙伴必须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IT系统,如宝洁、可口可乐。

第二,双方必须已经建立了比较好的合作信任关系,否则直接由供应商产生建议订单将有比较大的风险。

第三,规范守时作业。双方必须建立规范标准,特别是要求双方守时,否则将在系统中会找不到相应责任人员而产生作业延迟的现象,达不到应有的目标。

针对关键供应商实行VMI后,能够在降低库存的同时降低缺货率,通过规范操作、缩短物流送货花费的时间,从而对企业间的协同流程有比较大的改善作用。 (3)供应商在线系统SLK。供应商在线系统(Suppiler-LINK)是针对所有供应商,特别是目前还没有建立业务协同的供应商,可以通过B/S方式,实现从网上发布的商品信息目录来查询其信息。

零售商可以将其各个门店的商品数据,主要是商品的销售、库存、结算等信息经过一定的加工,让供应商能够通过互联网按权限查询。这种信息流一般是单向而不交互,技术实现比较简单(可以通过现在普遍流行的网站Java技术实现)。

作为供应商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商品在商场销售情况如何,供应商在线系统SLK应该能给供应商提供各种销售信息。系统对于商品销售情况是按时间进行分类的,可以以日为单位进行查询,也可以以月为单位进行查询。在选定的时间分类中又可以以单品和次分类进行查询,分为以下几种:日销售比较、单品日销售查询、供应商的日销售排名、月销售比较、十日销售分析、周销售分析、月销售单品排名、本月品牌日销售排名、月销售品牌销售排名。

目前,国际经济仍在底部徘徊。我国经济赖以高速成长的出口贸易受到巨大冲击,使我们不得不进行经济转型。“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提高内需,作为消费三驾马车之一的零售业承担着巨大的历史责任。如何做好供应商管理,向采购要利润是零售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郭艳.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协同商务模型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国际贸易系,2005.

[2]余玲莉.协同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3]唐晓波,黄媛媛.SCM协同管理战略及模型评价[J].情报方法,2005,8(21):23-29.

[4]彭建仿.协同:供应链的生命[J].经济师,2003,9(6):21-23.

[5]任金玉.浅议供应链协同管理[J].企业管理,2005,3(21):123-125.

[6]应可福,薛恒新.企业集团管理中的协同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4,12(12):9-11.

[7]Cerveo Rail Transit and Urban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84,50(13):133-14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

我直接帮你搞定得了

家装供应链策略研究论文

供应链管理能减少产品抵达市场的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我整理了关于供应链管理论文,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

摘要:从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入手,探讨了供应库存管理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策略 方法 ,论述了信息技术为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 成本管理 准时采购

1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构建灵活有效的供应链,实现物流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双赢,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物流企业要寻找到能够长期合作的伙伴。因为一个理想的供应商不仅可以帮助物流企业降低物料成本、购买成本、运输成本、生产成本以及存货成本,还能减少产品抵达市场的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

2供应链库存管理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系统,是指供应商在客户的允许下来管理客户的库存,由供应商决定每种产品的库存水平和维持这些库存水平的策略。在采用VMI的情况下,虽然零售商的商品库存决策主导由供应商把握,但其他方面的决策仍由零售商自己主导。

经研究可知,VMI作为一种建立在零售商—供应商伙伴关系基础上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减少成本,还能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加速资金和物资周转,使供需双方能共享利益,实现多赢。其特点是:一方面信息共享,零售商帮助供应商更有效地做出计划,供应商从零售商处获得销售活动;另一方面供应商完全管理和拥有库存,直到零售商将其售出为止,但是零售商对库存有看管义务,并对库存物品的损坏负责。

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它着重强调双方共同制定库存控制计划,使库存管理成为供需双方连接的纽带和桥梁。

总之,实行联合库存管理,构建一体化的物流系统不仅能使经销商的库存更低,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更低,而且还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更有效地运输物品。这是因为经销商比制造商更接近客户,能更好地对客户要求作出更快地响应,并为购买产品安排融资和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从而使制造商能集中精力,搞好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3供应链成本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各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由于供应链成本流的特性会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管理的盈利能力,故而最有竞争力的供应链不仅要提供最优的服务,还要使产品以最合理的成本进入市场。供应链成本管理正是物流企业通过整合外部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反应能力、改善服务质量的有效 措施 。

显然,通过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物流企业可以有效地减少成员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建立共享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这样就能减少库存量和资金占用,让库存成本大大降低。并且,供应链通过各物流企业的优化组合,成为最快速、最敏捷的流通 渠道 。它除去中间不必要的环节,有效地减少了流通费用,使供应链的流程简单化、高效化和低成本华。

4信息技术: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信息技术是供应链管理的有力保证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以计算机和信息为特征的知识信息时代。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物流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在物流生产经营中的巨大作用。物流企业是一个多层次系统的有机结构,为了实现物流发展的目标,物流企业必须通过信息的不断传递,一方面进行纵向的上下级信息传递,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的信息传递,把各部门、各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和产、供、销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由网络信息系统组成的知识信息社会里,物流企业还需通过网络,捕捉最能创造价值的经营方式、方法和技术,创建网络化的物流运作模式。

通过信息共享减小需求放大效应

减小需求放大效应的有效方法是在供应链内部为每一个成员企业提供有关客户实际需求的全部资料,供应链的每个成员便可以使用客户的实际需求数据来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而不是仅仅依据相邻下游企业发出的订单来预测。

通过信息集成改进生产计划和控制

借助信息技术,供应链成员企业可将生产计划和实时的生产进度信息传递给全体合作伙伴共享,以此改善物流生产的计划和控制。

显然,通过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供应链上游企业便可清晰了解下游企业的生产和调拨物资,实现准时供应:而下游企业就可避免不必要的库存,同时柔性调节自己的生产计划。

总之,通过及时共享信息,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便能紧密衔接在一起,从而避免供应链出现供需脱节的现象,确保供应链的整体利益。

通过信息集成实现准时采购

要实现准时采购,供需双方必须围绕订单进行同步运作。当采购部门产生一个订单时,供应商就应开始着手进行物资的准备工作。而与此同时,采购部门应编制详细的采购计划,对方的制造部门也应开始生产的准备工作。这样,一旦采购部门把详细的采购订单提供给供应商时,供应商就能迅速地组织生产。而当客户需求发生改变时,采购订单又驱动制造订单发生改变,这是一种快速的改变过程。

由于采购部门的主要工作事沟通供应与制造部门之间的联系,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客户的需求,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所以这种准时化订单驱动的方式大大简化了采购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卢燕铭.供应链管理的新趋势【J】创新物流,2008(3).

【2】高本河,缪新,沐朝.供应链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

【3】秦小艳.我国降低存货持有成本以及物流行政管理成本的途径【J】中外物流,2006(8).

【4】张长青.采购供应链上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1)

【5】(英)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姬杨(1977),女,汉族,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供应链管理论文

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设却无处下手,属于严重空白。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对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对我国的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能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都需要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而对于供应链管理,其应用取得的成效是肯定的,但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内容,不同企业在应用供应链管理方面产生的问题也存在的一定差异。本文试图就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浅显分析,提出一些改进对策。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估;战略伙伴

一、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没有真正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设却无处下手,属于严重空白。企业管理人员甚至不能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清楚的认知,不知道应当应用何种计算机软件,如何进行供应链的建设等。因此,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落实寸步难行,对于工作的重点不够了解,对于工作的开展也太过于茫然。我国有一些企业还存在着这样思想上的误区,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将供应链管理看成是一种连接方式,而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战略方案,没有认识到供应链管理能为企业带来的增值效益,导致在企业内部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供应链管理模式。

战略伙伴关系未统一

我国的很多企业仍处在最为低层次的市场竞争中,也就是多个企业间形成了激烈竞争局势,竞争过程就是一个两败俱伤的过程。我国企业若想通过合作竞争的方式,同时将企业供应链具有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达到双赢的市场竞争局面,那么各个企业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统一战略伙伴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将各自企业的优势展现出来。因为,供应链具有的组成成员它们是不同经济利益的实体,各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长时间情况下对于构成成员就会造成不利影响,使得构成成员会产生强烈的抗争行为。受以往传统思维影响,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人或小利益的争斗中去,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并没有给予过多重视,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思想死板僵化,不能对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整合。对于一些企业内部组织也是如此,举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如我国国内一些大型的零售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更像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无论是对于存货的采购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专属渠道,不仅导致管理难度有所增加,同时使得存货成本很高,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不能适应经济市场的变化,甚至可能被兼并或消失。

二、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更新供应链管理理念

想要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使得我国的企业能将供应链管理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全面的发挥出来,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更新供应链管理理念。企业根据本身的特点、产业结构、资金实力等的实际情况,可学习西方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汲取丰富的管理经验,对其进行恰当的调整,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到我国企业的管理中去。此外,我国的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等一些大型的企业目前都采用了非常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企业结构,我国其他企业可对该内容进行有效筛选,形成适用于本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实际应用到自身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去,最终达到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理念更新的目的,使得我国企业管理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明确企业自身在供应链中的作用

供应链的组成内容较多,其中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加工原材料的供应商、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产品的分销单位、产品的物流运输单位,还有广大的消费群众。一个供应链需要具有一个主导企业,其余部分就是为主导企业附属内容,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该企业都不能承担供应链中所有内容,企业必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特点和企业所具有的优势,明确企业在供应链中占据的位置,明确企业的主要发展路线,清晰了解自身的主业,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一个企业会参与到多个供应链中去,同时,在不同的供应链中有着不同的位置。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能使得企业成为供应链联盟合作关系,将企业具有的并不是非常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任务进行外包,对增强核心业务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于落实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使战略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的稳固。因为,供应链构成的各个节点都是独立存在的市场经济利益主体,他们在协作的过程中一切活动的开展必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问题,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利益矛盾,导致良好的合作关系可能会受不良影响。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能明确供应链盈利过程中风险和利益额度的分配,明确各个企业对于供应链盈利做出的贡献,且应用订单价格补贴等多项手段对相应的企业进行一定激励,使得供应链构成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固,保证稳定发展。

三、结语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承受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为沉重。我国企业在经济市场中想要站稳脚跟,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就必须要不断重视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对此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运行和应用。相应的人员也要不断研究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找寻相应的应对措施,使得供应链管理模式更加完善,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史艳红.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领域运用状况和价值评价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0).

[2]王丽娜,缪栋,朱文月.供应链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规则。企业已经难以再依靠传统的成本控制手段,如通过控制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来提髙材料利用率以降低材料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产品单耗工时以降低人工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产量、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等。即使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适时制造、看板管理、精益制造、价值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技术和方法,随着技术进步、工资上涨及需求变化,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的成效越来越低。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管理以一种全新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产生并很快得到发展和完善。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成本

(一)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

1、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最终用户,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供应链的特点。供应链的特点在于其所具备的网链结构,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链型结构。整个网链结构由最终用户的需要来拉动,所以其最基本特点是面向用户需求;提供的是在高度一体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产品和增值服务;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视为一个包含供需关系的节点;并且供应链体现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种形态。

(二)供应链成本

1、供应链成本。供应链成本就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供应链成本包括“链”上的所有企业及其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相关的供应链活动所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

2、供应链成本的构成。供应链活动主要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为主线,经过采购、制造、分销和零售等环节,形成持续不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同时发生相应的成本,它们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根据苏沃林在其所著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一书中的观点,供应链成本包括三个部分:①直接成本,是指单个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构成产品实体的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②间接成本(作业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不直接相关的、在制造和配送产品到用户的管理活动中发生的费用;③交易成本,包括与供应商和用户在处理信息和通讯活动中旨在协调、控制和适应彼此交易关系而发生的费用。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在于通过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各供应环节,使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使供应链系统的总成本最优。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供应链中的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与传统的生产导向不同,它是一种需求拉动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将顾客需求及客户订单作为生产、采购的拉动力,以控制资金占用成本。张瑞敏称市场经济为订单经济,就是通过建立ERP、CRM等信息技术支撑体系,设计更具弹性的生产能力,以市场需求为企业经营的向导。需求拉动生产,即有市场需求才组织生产,企业的产、供、销等经济活动都要适时适地适量,从而减少存货资金占用费用、仓储费用以及存货损失和价值损失。

2、传统成本理论认为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必然导致成本上升,而保证安全生产和经营必须依靠大量库存,因此这种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单纯地追求企业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平衡。但在供应链系统中,改善服务和降低成本这两个目标可同时实现。一个有效的例子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的时间内,公司通过关闭全球六个仓库、从新成立的中央配送中心采取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的做法,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而且缩短交货时间47%,增加了销售额34%。

3、成本管理范围由生产领域向开发、设计、供应、销售领域拓展。传统的成本管理往往比较重视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而将其他环节的成本视为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发生的额外费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在企业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与产品相关的设计、供应、服务、销售等引起的成本不断上升,其数额甚至超过生产成本。据调查,企业平均物流成本约占销售额的,于是出现了物流管理,通过企业流程再造、物流体系设计来降低成本。

4、成本管理活动具有层次和整体性。供应链的整体性体现在企业自身流通环节的整合和与上下游企业间的整合两个方面。它要求企业必须在三个层次上权衡企业的成本:战略层次,主要包括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及仓库布局、数量和储存能力,以及材料在物流网络中的流动等决策;战术层次,包括采购和生产决策、库存和运输策略,其活动一般以年或季度进行重新评价;作业层次,是指日常决策如生产计划流程、估计提前期、安排运输路线等。

5、管理手段多样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现主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供求信息在企业间的整合,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全球采购系统(GPM)和电子商务系统(E-commerce)等技术支撑体系,改善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降低系统成本。

二、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成本控制观念薄弱.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所以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在实

施供应链成本管理,但是对成本管理和控制并没有制定系统的制度。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依然单纯的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只想最大限度的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而没有把供应链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真正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目的。成本管理只是本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职责,缺乏全员成本意识。由于企业的成本表现为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因而成本的形成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各项要素与各项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成本控制的主体应该包括对企业成本的形成负有责任的影响者和参与者。因此,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单是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工作,供应链上的每一企业、部门和员工都是成本形成的影响者和成本控制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二)缺乏成本整体效益观念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并以成本升降作为考评企业业绩的重要依据。这种片面追求成本降低而忽略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款式与包装的方法,虽然节省了成本开支,但造成产品积压,不能实现价值。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成本管理在谋求成本降低的同时,还应重视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所以,为了相互合作,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实现的。同时,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目前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该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也尚未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标准。

(四)供应链管理环节容易出现信息失真

由于存在利益目标冲突,获得的信息分散。各企业往往不会将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全部传达给其他合作伙伴,使得信息失真。例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方处于有利地位,其往往会截留部分需求信息,人为地设置沟通障碍,而供应商也会隐瞒部分信息,双方都限制了有效的信息沟通,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就是双方成本的增加。可见,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五)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

外部资源利用率低,与上下游企业还没有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单体生产管理思想上,即只愿按本企业的工作制度安排生产计划,而不愿与外部环境协同运作。由于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率不同,很容易在供应链上形成很高的库存。因此应在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树立大物流观念,提高企业同步制造水平。过去企业认为自己拥有的才叫资源,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重视实有资源管理转向虚拟资源的运用,即把资源管理延伸到合作伙伴那里,上下游企业甚至客户都可以看作自己资源的扩展。

(六)标准成本会计限制着公司的业绩

公认会计原则(GAAP)要求企业应用标准成本会计制作外部报表,限制了销量会计的发展。然而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会计需要企业拥有顾客导向的信息。企业应逐步转换财务和会计职能,改善原有的标准成本会计,以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使组织关注经营供应链的成果。

(七)缺乏用户服务和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

本位主义思想使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和企业自身的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和企业业绩,造成部门和企业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扭曲变形,产供销系统没有形成链。企业应建立以顾客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整个供应链绩效的考核标准。对下游企业来讲,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功能不是简单的提供物料,而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除此之外,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前,还应将企业的业务目标同现有能力及业绩进行比较,发现现有供应链的显著弱点,同关键客户和供应商一起建立供应链的远景目标,并制定从现实过渡到理想供应链目标的行动计划。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信息共享会带来额外的利润,而额外利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会担心核心企业滥用信息而占有额外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不均。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培养供应链成本控制意识

首先,提高整体意识。要把供应链整个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其次,让每个企业认识到在供应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节点企业应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将各个节点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互相信任与合作,才能发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

(二)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是指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而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存在利益分E的矛盾。所以,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要想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达到合作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好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强化合作竞争观念,共担风险、责任与成本,共享成果与利益,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计划、组织、协调与调控都需要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计划,能使目标成本顺利实施,并且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并达到促进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的目的。可见,信息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供应链点企业要想提髙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就必须要获得充分的信息共享。

(四)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建立完善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以控制整体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用于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合作关系作出评价。使得之前的措施得以有效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要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并制定考核标准来评价各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以及节点企业本身的运营绩效对上下游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产生的影响。考核要以顾客满意度和成本控制指标为衡量标准。对顾客满意度的衡量主要包括质量、价格、及时性等。如合格率、退货率、投诉率等都是考核的内容。对成本指标的考核主要是将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和改进情况等。经过考核之后,按照考核结果评定各节点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贡献的大小,并依据其制定合理的分配标准进行利润分配。以此来改善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激励机制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及各成员企业的激励两个方面。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完成:及时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制定与员工相适应的培训与学习计划,给员工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机会,制定奖惩机制和薪酬机制,还有休假和保健计划等。当然,与成本控制相关的激励措施应该更加突出,以此达到通过激励增强员工成本意识的目的。对各成员企业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组织机构要确保制定的考核标准与分配标准的合理性,并根据分配标准对利润进行合理分配;做到时时听取各节点企业的意见,对绩效考核与面机制进行补充、修改;核心企业要与从属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从属企业也要经常关注上下游合作方的运行状况;保证各节点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相互猜忌和争执,使成员企业在一个好的供应链环境下愉快合作。

市场环境的变化带了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更多的企业由关注企业能够为市场提供什么转向到市场要求企业提供什么,这种由内至外的变化带来多种新型的企业组合方式。市场需要低价格的产品,企业就可以将业务分拆交给能够采取成本竞争优势的企业进行运作;市场需要快速的反应能力而对价格相对不敏感,企业可以采取融合本地竞争优势的企业纳入整体的营销思路;市场需要高级别服务而对价格十分不敏感,企业就可以采取多线条、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来满足各种个性化需求;等等诸如此类的方法。 然而,对于那些具有庞大体系的企业,每次“灵活的变动”就意味着一次“产前的阵痛”,要想让中国式大型企业经历中国式阵痛进而诞生中国式的“宝宝”,关注细节、关注参与者究竟在想什么是进行“灵活的变动”的关键。那么,面对行业中的国际大鳄,中国企业如何构建优势,如何协调资源,进而去思考采取何种供应链模式才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如何采取这种供应链模式才是能够促使企业进步的?从哪个层面上启用供应链管理模式才能带动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或一定能够成功的解释,在此,我要阐述的观点就是:中国的企业务必要采取中国式的供应链模式,而不能将其全面国际化。 何谓中国式供应链模式呢?总结起来,我认为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 柔性战略关系 * 多级资源中心 * 单一目标的协调功能 * 综合性绩效考核标准 1、柔性战略关系是指根据市场不确定性的变化建立的与供应商、分销商之间可变动的合作关系。 意识层面的原因:企业处在瞬息变化的环境,“规避风险”是每位管理人员都必须做好的功课。 商业现象:处在增长期时自然处处关系融洽,一旦发生恶性事件则将危机转嫁给供应商或经销商。事实上大企业能够承担的事件若放在小企业身上有可能带来的是毁灭性的打击,假若一级供应商和经销商再将负担转嫁二级供应商和经销商身上,那么最受直接影响的则会是最终客户。而一旦最终客户遭受损失投诉到核心企业的时候,企业再次站出来指责供应商或经销商。如此循环下来,看似最终客户在核心企业处得到了相对公平的待遇,但实则是核心企业将有可能损失一批忠实的支持者,如果这个时候竞争对手看准时机大举侵入的话,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建设方向:当然,我们也不能说供应商和经销商就没有问题,在这里提到的柔性战略关系是要求建立在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分析基础上进行选择的策略。通过对供应商或经销商进行评估针对每种恶性事件分别对待,保持自始至终的协调一致才是最佳的途径。 2、多级资源中心是指以供应链中的目标产品或服务为中心,建立不同环节或层次的共享节点。 意识层面的原因:企业处在高度资源保护的时期,一旦数据被上下游的企业掌握,他们就能够联合起来建立强有力的议价能力。 商业现象:核心企业的生产计划与销售计划尚不能达到相对一致,传递到供应商和经销商处的计划更是会千变万化,供应商的物料积压、经销商却无法得到及时的零部件供给,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带来整个供应链的不稳定,最后降低了每个合作伙伴甚至每个最终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 建设方向:多级资源中心一方面供应商了解销售商的有效销售信息,从而掌握自身供应的产品处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地位以促使供应商产生危机意识;另一方面销售商了解供应商的有效供应信息,从而有目的的做好销售准备工作避免带来因某个原料部分发生变化而措手不及。当然,多级资源中心并不是要将供应和销售无缝隙的连接起来,因为资源中心的本身还是处在供应链链主地位的核心企业的产品,无论核心企业的主营业务转为品牌建设或是生产建设,均是有选择的提供信息给供应商或零售商,其目的和意义由核心企业决定。长期以来形成的各自为主、以满足计划为目的而非实现创新的现象是完全能够改变的。 3、单一目标的协调能力是指不同企业针对供应链中的联合点力求单一明确。 意识层面的原因:企业处在多维度交融的时期,众多企业之间存在直接的、间接的甚至交叉的关系,既然在某一目标上有合作关系,那么在另一未明确的目标上也应该采用习惯式思维。 商业现象:核心企业针对某一产品或服务与供应商和经销商建立合作关系之初,供应商和经销商可能已经具备了多元供应或多元营销的能力,此种能力未必会成为核心企业所要求的有力支撑。事实上很多的区域性合作关系的破裂都是因为核心企业寄希望供应商或经销商能够在很多方面支持自身的发展,而一但要求过多就会给未来的发展埋下变化的种子。 建设方向:目标唯一是保持合作关系稳定发展的充分条件。作为核心企业在计划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阶段,应当分解出各个环节的目标,通过唯一目标力图使有实力的合作方愿意为之努力,惯性思维是不可取的。 4、综合性绩效考核标准是指多角度的评估供应商与经销商为效益的发展所带来的收益。 意识层面的原因:既然其他企业是我的供应商或经销商,那么就必须要达到规定的计划指标,以计划指标作为供应商与经销商的唯一考核条件,反正想做的企业很多,少了一个自有后来人。 商业现象:有些处在核心位置的企业对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以刻板、冷酷著称,每时每刻都已“你能给我带来多少收益”为口头禅,无形中就扼杀了很多环节的创新,同样也失去了众多提高盈利能力的机会。 建设方向:供应链中的企业并不是简单的商业合作关系,而是依据规则建立起来的、息息相关的“共荣辱”关系,最形象的名词莫过于“虚拟企业”。尽管最有力的考核方法是财务考核,但是作为核心企业在供应商方面的收益远远不仅仅是降低自身的制造成本,在制造工艺、生产流程等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为此更多的帮助上下游企业,让他们更好的发展自己才能更好的实现核心企业的目标。建立全面综合的绩效考核指标是十分重要的。 尽管我们讨论了四个方面的特征,但是由于企业的商业形态千差万别,长期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才能摸索出适合中国企业的模式。作为有能力成为中国企业中的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的方法绝不是将国外企业的方法搬过来以同等的口气面对中国的上下游企业,既然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既然外国资本将中国市场视为国际市场的下游. 既然世界需要中国来进行资本消化,那么,中国企业更要建立属于中国模式的供应链管理

供应商供应商管理研究论文

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变一般的买卖关系、竞争关系为互惠互利的战略合作关系,打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现代零售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

[摘要]对于产品采购价占销售价60%左右的零售业来说,供应商控制着其绝大多数的价值。如何做好供应商管理成了零售商的当务之急,而供应商关系管理则是重中之重。本文根据供应商对于零售企业的价值对其进行分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提出通过建立有效的供应商激励机制,对供应商实施绩效管理并且与供应商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来提高零售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零售;供应商管理;绩效管理;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070-03

1对供应商进行分类

任何一个连锁零售企业,都不可能与所有的供应商都建立起相同的伙伴关系,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运作需要减少供应源的数量,因此与供应商实施合作关系之前有必要对所有供应商进行分类,有选择地进行关系管理。

供应商的分类是指根据供应商对采购方的重要程度、交易金额的大小等因素,将供应商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群体。供应商分类是供应商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进行供应商选择的基础。只有在供应商分类的基础上,企业才能根据供应商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

本文根据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的增值作用和它的竞争实力对供应商做了分类,分类矩阵见下图:

上图中,纵轴代表的是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的增值作用,对于一个供应商来说,如果它不能对增值作出贡献,它对供应链的其他企业就没有吸引力。横轴代表某个供应商与其他供应商之间的区别,主要是设计能力、特殊工艺能力、柔性、项目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力的区别。

各类供应商的特点如下:

普通供应商

此类供应商不仅对制造商来说具有较低的增值率,并且供应商数量多,通常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化程度较高,供应商转换成本低,采购方应该把重点放在价格分析上,根据市场需求判断最有效的产品网。对于此类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无助于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

有影响力的供应商

这一类的供应商对零售商来说通常具有较大的增值作用,但其竞争性却比较弱,其特点为:或是供应商数量众多,但其本身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率;或是处于某个行业的垄断地位,具有较高的进入障碍;或是处于关键的地理或政治位置。由于此类供应商的产品通常已经建立了质量和技术标准,联盟与伙伴关系价值不大,因此合理的采购方法主要包括根据需求形成采购规模,或者可以签订长期协议,重点在降成本或保证材料的可获性。

技术性供应商

这一类的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属于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在整个采购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但由于其具有某一方面技术的专有性或特殊性,具有较高的难以替代性,因此采购这些产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此类供应商,采购方的重点在于使采购这些产品所需的精力和交易尽量标准化和简单化,降低与交易相关的成本等。

战略性供应商

这一类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非常重要,价值较高,这些产品和服务可能对采购方的产品和流程运营产生重大的影响,或者可能影响采购方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同时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产品和服务通常针对具体采购方的需求,实现了高度个性化和独特化,能满足采购方需要的供应商数量相对较少,因此供应商转换成本很高,适宜的采购方法是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从对不同类型供应商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对零售商而言,战略性供应商是对其竞争力影响最大,也是管理复杂程度最高的供应商类型。实际运作中,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对于长期而言,要求供应商能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和增值率,因此最好选择战略性供应商;而对于短期或某一短暂市场需求而言,只需选择普通供应商满足需求则可,以保证成本最小化:而对于中期而言,可根据竞争力和增值率对供应链的重要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影响力的或竞争性胶术性的供应商)。

2对供应商进行管理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合作关系,对供应商进行激励是很重要的。激励要充分体现公平、一致、公正的原则。强调激励机制是在将供应商作为零售商的战略伙伴的基础上,将供应商看成零售商有机整体的一个部分,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来对战略伙伴关系加以强化和优化,降低合作风险,从而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效率。根据我国零售商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激励方式比较具有可行性:

(1)价格激励。价格是双方在利益分配上的直接体现,它包括供应链利润在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分配,也包括由于合作关系管理产生的额外收益或损失在各个企业间的均衡。价格对伙伴间的利润合理分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关系的稳定和运行是否顺畅,所以零售商在与供应商的价格谈判过程中,应对供应商提供商品的价格综合考虑。均衡调节不同产品利润,使供应商在每一个产品上都能认为是有利可图的,这样把利润加到一个产品上会给供应商产生更强的归属感,使他不会觉得自己吃亏。同时,应意识到越低的价格意味着越高的风险,防止逆向选择的发生,不能一味强调低价策略。

(2)订单激励。供应商获得更多的订单是一种极大的激励。一般地说,一个零售企业会拥有多个供应商。多个供应商竞争来自于零售企业的订单,多的订单对供应商是一种激励。零售商将订单下到哪一家企业,下到哪一种行为类型的供应商,这种行为本身对供应商就是一种引导。零售商在综合考虑价格、质量和交货期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供应商,就会引导供应商朝供应链健康发展的轨道发展。所以,订单激励是供应商观察制造商诚信程度的基本依据。

(3)股权激励。即和供应商相互参股、经理股票期权、效益赠股连动等方法对供应商进行长期绩效奖励,以此实现降低道德风险、加强合作和相互监督等目的。股权激励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使供应商的主动性提高。另一方面,稳定合作关系。股权强调的是一种合作,尽管合作双方可能实力上并不完全对称,但顾及到合作的利益,双方都会在某些方面给予对方一定的优惠,使合作气氛更加和谐,从而使合作成功。股权激励帮助企业建立起与其供应商之间稳定而真实的合作关系,使双方今后都拥有广泛的发展空间。 (4)淘汰激励。这是一种负面激励。为了使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作为核心企业的零售商应该对其供应商实施淘汰机制,淘汰机制是在供应链系统内形成一种危机激励机制,让所有合作企业都有一种危机感:对优秀企业,淘汰弱者使其获得更优秀的业绩;对业绩较差者,为避免被淘汰,它必须努力求改进。这对防止短期行为给供应链群体带来的风险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对供应商实施绩效管理

为了科学客观地反映供应商的运作情况,应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供应商绩效的指标比较多,包括质量、价格、时间、服务水平等因素。质量指标是供应商绩效考评的最基本指标,还包括供应商是否和如何使用质量控制方法,是否通过了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或供应商的质量体系审核是否达到一定的水平等内容。时间指标包括准时交货率、交货周期、订单变化接受率等,有的零售商还将零售商必须保持的供应商供应的产品的最低库存量、供应商的物流体系水平、供应商采用的后勤系统、供应商是否采用准时供应作为考核指标。

另外,基于供应商在企业供应链条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供应商的进行绩效加以衡量:供应商是否遵守公司制定的供应商行为准则;供应商是否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供应商是否具良好的售后服务意识;供应商是否具有良好的质量改进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供应商是否具有和制造商协同研发的意识和能力;供应商是否具有良好的运作流程、规范的企业行为准则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供应商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等。

提高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水平

信息的畅通与否对零售业供应链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要保证信息能够及时地在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传递,就必须提高双方的信息化水平。目前很多零售企业都已经实施ERP系统,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相对比较完善,但是企业的信息系统在与供应商系统对接方面尚不完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双方信息对接的水平,实现零售商与其关键供应商系统直接联网,实现信息无缝交换和业务对接,充分加快信息流转,降低商务成本,降低缺货率,有效压缩全程供应链库存,避免消费顾客生意流失。

具体来讲,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由作为核心企业的零售企业来构建供应链协同系统来提高双方信息对接的水平,供应链协同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EDI数据交换、VMI关键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在线,依靠这三个子系统来规范与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协同体系。

(1)EDI数据交换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DI从传统方式上说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在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可以通过XML、HTML、FTP、MAIL等方式实现。EDI更应视为一种规范与协议:即供应商的订单以及其他单据文件协议、补货以及送货协议、结算协议等。EDI系统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基础数据对照系统:主要是提供供应商与零售企业之间的商品编码、规格等编码对照,从而实现供应商、物流商与连锁零售企业的编码识别。

第二,订单交换系统:主要是实现订单电子化,希望供应商都能使用电子订单系统EOS,而不是传真电话。

第三,结算对账系统:通过对账功能,连锁零售商的采购部门与供应商之间在开具增值税票之前保持双方成本价格文件同步的应用软件,每月(周)或者每批次(主要是针对经销方式)由供应商发送一个上一批商品的发货成本、价格的文件给财务中心,或者由财务中心将上一个月的销售成本、通道费用(代销方式)等发给供应商,这样可以减少对账成本与对账错误。

第四,ASN(预先发货通知)处理系统:即供应商(或者物流商)根据订单,在商品运输时发送有关货物出发时间、运输时间、运输路线、货物提及、重量、包装类型等信息给零售商的配送中心或者门店(A供门店),以便于物流部门合理安排接受人员以及仓位。

(2)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系统。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是供应链管理SCM中的一项针对关键供应商(初步目标30%的供应商)的运作模式或者管理策略,即供应商依据实际销售以及安全库存的需求,帮助零售商下订单或者补货,而实际销售的需求则是供应商依据由零售商提供的每日库存与销售资料并以统计等方式预估而来的。如此操作可以降低大幅缩短供应商面对市场的回应时间,较早的得知市场准确销售情况,降低供应商与零售商应对市场变化的不必要库存,也可以提前引进、生产市场所需要的商品,降低缺货率。

VMI的最终目标是零售商和供应商组成联盟,一起为消费者最大的满意度以及最低成本而努力,建立一个敏捷的消费者驱动的系统,实现精确的信息流和高效的实物流在整个供应的有序流动。VMI是真正实现以消费者为核心,转变供应商与零售商买卖、对立统一的关系,实现供应与需求一整套流程转变方法的有效途径。

按常规,VMI系统将会把过去4到8周的销售资料(如果供应商特别需要可以分别发送更长时间的销售资料)以及目前的库存资料传给供应商,由供应商依据其过去的销售以及其在零售商的库存来直接下建议订单。如果遇到换季或者周年庆等促销活动,会有一定的修改。倘若有紧急订单时,不一定要遵循这一流程,可以采取一定的变通方式,如可以直接以电话或者传真的方式向供应商订货。另一个例外的情形是新产品的上市,由于没有过去的销售资料以及当前的库存资料可以供预测分析,所以也是通过电话或者传真的方式来进行第一次订货。

零售企业要实施VMI系统必须应该能够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合作伙伴必须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IT系统,如宝洁、可口可乐。

第二,双方必须已经建立了比较好的合作信任关系,否则直接由供应商产生建议订单将有比较大的风险。

第三,规范守时作业。双方必须建立规范标准,特别是要求双方守时,否则将在系统中会找不到相应责任人员而产生作业延迟的现象,达不到应有的目标。

针对关键供应商实行VMI后,能够在降低库存的同时降低缺货率,通过规范操作、缩短物流送货花费的时间,从而对企业间的协同流程有比较大的改善作用。 (3)供应商在线系统SLK。供应商在线系统(Suppiler-LINK)是针对所有供应商,特别是目前还没有建立业务协同的供应商,可以通过B/S方式,实现从网上发布的商品信息目录来查询其信息。

零售商可以将其各个门店的商品数据,主要是商品的销售、库存、结算等信息经过一定的加工,让供应商能够通过互联网按权限查询。这种信息流一般是单向而不交互,技术实现比较简单(可以通过现在普遍流行的网站Java技术实现)。

作为供应商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商品在商场销售情况如何,供应商在线系统SLK应该能给供应商提供各种销售信息。系统对于商品销售情况是按时间进行分类的,可以以日为单位进行查询,也可以以月为单位进行查询。在选定的时间分类中又可以以单品和次分类进行查询,分为以下几种:日销售比较、单品日销售查询、供应商的日销售排名、月销售比较、十日销售分析、周销售分析、月销售单品排名、本月品牌日销售排名、月销售品牌销售排名。

目前,国际经济仍在底部徘徊。我国经济赖以高速成长的出口贸易受到巨大冲击,使我们不得不进行经济转型。“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提高内需,作为消费三驾马车之一的零售业承担着巨大的历史责任。如何做好供应商管理,向采购要利润是零售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郭艳.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协同商务模型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国际贸易系,2005.

[2]余玲莉.协同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3]唐晓波,黄媛媛.SCM协同管理战略及模型评价[J].情报方法,2005,8(21):23-29.

[4]彭建仿.协同:供应链的生命[J].经济师,2003,9(6):21-23.

[5]任金玉.浅议供应链协同管理[J].企业管理,2005,3(21):123-125.

[6]应可福,薛恒新.企业集团管理中的协同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4,12(12):9-11.

[7]Cerveo Rail Transit and Urban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84,50(13):133-14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

供应商对企业的作用越来越大,与高品质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对企业至关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超市供应商管理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浅谈供应商管理

[关键词]供应商;集中采购;考核评价

供应商对企业的作用越来越大,与高品质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对企业至关重要。因此,对供应商的管理就十分重要,如何提高供应商的管理,对企业控制采购成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供应商细分,企业可对细分供应商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供应商关系策略,进而优化供应商的选择。

一、供应商管理现状

为规范物资供应商(以下简称供应商)管理工作,优化采购资源、规避采购风险、保证采购质量、控制采购成本,集团公司确定了“集中采购、分散操作”的精神,于2009年制定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供应商管理办法》,此办法将供应商划分为一级供应商和二级供应商。把通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大宗物资及大型成套设备作为一级物资由集团公司管理。一级供应商由集团公司按带量招标,定商定价、定商等采购方式来选择管理。二级供应商由各地区公司选择管理。通过集中信息、控制信息、共享信息、使用信息,有效的发挥规模优势,最终实现集团化运营成本的降低。

中油乌石化分公司参照中国石油《供应商管理办法》制定了乌石化《供应商管理办法》,该办法为六章,第一章《总则》,总述了制定办法的目的、及供应商的分类;第二章《职责》,规定了公司各部门在供应商管理中的职责分工。第三章《准入管理》,规定了供应商准入的办法、流程、准入证的发放等。规定了一套完善的评审程序;第四章《考核评价》规定了供应商的日常管理和年度考评,从质量水平、售后服务、合同履约、供货业绩、交货能力、承诺与沟通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全面综合考评。第五章《监督与责任》规定了监督检查单位和职责;第六章《附则》列示了供应商管理中所有的表格清单等。

中石油5497物料分类为60个大类,乌石化涉及48大类均有采购业务,点多面广特点。因此必须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的分类,才可避免在以后选择供应商工作中出现重复,又能降低采购成本,便于管理和维护。要对供应商进行有效分类,必须对采购物资进行分类,目前,集团公司规定的一级物资共有29个大类、91个中类、150个小类、153个品种的物资。其余的物资均为二级物资均由二级单位管理。乌石化2011年度采购中一级物资占全部采购金额的41%,一级供应商占全部采购供应商的25%,其余采购金额为二级物资,供应商需要乌石化选择、管理。

目前,国内较通用的做法是将物资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战略物资,需求量大,价格昂贵,属于市场经营关键物资,其质量、价格、供应的可持续性对企业经营有重大影响。第二类:重要物资,对企业生产经营很重要,价格高,库存占有资金大,供应充分,企业选择余地大。第三类:瓶颈物资,企业对该类物资需求量不大,但其质量的好坏对企业生产影响很大,而且企业没有多少讨价还价的余地。第四类:一般物资,该类物资价格不高,种类繁多,供应市场容易获得。根据供应物资的分类和重要程度,与供应商的关系可分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竞争关系;既竞争又合作关系。

乌石化采购一级物资多为重要物资和战略物资,由集团公司确定战略供应商,由总部进行管理。二级物资中部分物资属于经常用到,市场供应成熟的物资,乌石化采用的是框架、寄售的方式,即一年招一次标,确定供应商排名和价格。这部分物质分为48大类、129中类、297小类、1075品名,全年采购额占二级物资采购金额的44%。这部分物资一般属于一般物资、重要物资,和供应商之间有竞争有合作。这部分供应商队伍较为稳定,合作时间较长,较好管理。还有一部分一般物资供应商,这部分供应商每年变动较大,较难管理,占到供应商总数的18%左右,这就需要寻找可以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对于瓶颈供应商,管理不能太过苛刻,能保证及时供应是关键所在。

二、供应商管理中的问题

1.应加强与供应商间的信息交流,这有助于减少投机行为。造成已成为网员的供应商,采购业务人员还不了解,因选择不全面,没有形成充分竞争的格局,使一部分供应商没有参与的机会并失去了参与的兴趣。

2.在供应商年度考评中,针对合同履约、交货能力等方面,业务人员根据订货情况对供应商打分,分数主观性较大。

3.供应商管理员陷在繁杂的资料录入,应对咨询方面。由于企业供应商系统较多,供应商资料需要重复录入,这样浪费时间。

三、对供应商管理的建议

1.与供应商共同解决问题。与供应商建立联合的任务小组,解决供应及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共同关心的问题。经常性的互访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合作氛围,让供应商更多的参与新产品开发、故障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年度考评时出现设备使用与工艺现状不符情况,最终员工向厂家咨询并联系供应商一起使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因此,转变观念才能给企业增加效益。

2.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订立互惠互利的合同是巩固和发展良好供需合作关系的根本保证。它包括了双方的承诺、信任、持久性,是商业合作活动成功的重要原则。信任是前提,持久性是保证,机会主义和短期行为对供需合作关系将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3.建立供应商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对审核后评定合格的供应商,建立统计数据表。目前,供应商质量记录档案是通过人为的记录,存在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建议建一个信息共享的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将ERP中不按时履约合同、交货不及时、用户投诉的供应商,系统自动进行实时记录,包括从质检、采购、计划、生产、售后服务、客户处获得的质量信息,为企业动态管理提供必需的依据。供应商也可及时看到自身的质量问题并进行改进。定期考核评价是对供应商实施动态管理的有效手段,它能将用户、供应商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使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

总之,供应商管理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在实践中对采购物资统计、分析、分类,对市场调研,不断地探索、改进,这样才能做到与供应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下,做到与供应商的互利双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超市供应商管理论文

供应链协调策略的研究论文

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设却无处下手,属于严重空白。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对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对我国的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能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都需要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而对于供应链管理,其应用取得的成效是肯定的,但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内容,不同企业在应用供应链管理方面产生的问题也存在的一定差异。本文试图就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浅显分析,提出一些改进对策。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估;战略伙伴

一、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没有真正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设却无处下手,属于严重空白。企业管理人员甚至不能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清楚的认知,不知道应当应用何种计算机软件,如何进行供应链的建设等。因此,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落实寸步难行,对于工作的重点不够了解,对于工作的开展也太过于茫然。我国有一些企业还存在着这样思想上的误区,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将供应链管理看成是一种连接方式,而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战略方案,没有认识到供应链管理能为企业带来的增值效益,导致在企业内部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供应链管理模式。

战略伙伴关系未统一

我国的很多企业仍处在最为低层次的市场竞争中,也就是多个企业间形成了激烈竞争局势,竞争过程就是一个两败俱伤的过程。我国企业若想通过合作竞争的方式,同时将企业供应链具有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达到双赢的市场竞争局面,那么各个企业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统一战略伙伴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将各自企业的优势展现出来。因为,供应链具有的组成成员它们是不同经济利益的实体,各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长时间情况下对于构成成员就会造成不利影响,使得构成成员会产生强烈的抗争行为。受以往传统思维影响,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人或小利益的争斗中去,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并没有给予过多重视,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思想死板僵化,不能对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整合。对于一些企业内部组织也是如此,举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如我国国内一些大型的零售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更像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无论是对于存货的采购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专属渠道,不仅导致管理难度有所增加,同时使得存货成本很高,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不能适应经济市场的变化,甚至可能被兼并或消失。

二、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更新供应链管理理念

想要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使得我国的企业能将供应链管理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全面的发挥出来,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更新供应链管理理念。企业根据本身的特点、产业结构、资金实力等的实际情况,可学习西方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汲取丰富的管理经验,对其进行恰当的调整,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到我国企业的管理中去。此外,我国的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等一些大型的企业目前都采用了非常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企业结构,我国其他企业可对该内容进行有效筛选,形成适用于本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实际应用到自身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去,最终达到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理念更新的目的,使得我国企业管理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明确企业自身在供应链中的作用

供应链的组成内容较多,其中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加工原材料的供应商、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产品的分销单位、产品的物流运输单位,还有广大的消费群众。一个供应链需要具有一个主导企业,其余部分就是为主导企业附属内容,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该企业都不能承担供应链中所有内容,企业必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特点和企业所具有的优势,明确企业在供应链中占据的位置,明确企业的主要发展路线,清晰了解自身的主业,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一个企业会参与到多个供应链中去,同时,在不同的供应链中有着不同的位置。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能使得企业成为供应链联盟合作关系,将企业具有的并不是非常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任务进行外包,对增强核心业务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于落实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使战略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的稳固。因为,供应链构成的各个节点都是独立存在的市场经济利益主体,他们在协作的过程中一切活动的开展必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问题,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利益矛盾,导致良好的合作关系可能会受不良影响。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能明确供应链盈利过程中风险和利益额度的分配,明确各个企业对于供应链盈利做出的贡献,且应用订单价格补贴等多项手段对相应的企业进行一定激励,使得供应链构成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固,保证稳定发展。

三、结语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承受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为沉重。我国企业在经济市场中想要站稳脚跟,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就必须要不断重视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对此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运行和应用。相应的人员也要不断研究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找寻相应的应对措施,使得供应链管理模式更加完善,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史艳红.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领域运用状况和价值评价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0).

[2]王丽娜,缪栋,朱文月.供应链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规则。企业已经难以再依靠传统的成本控制手段,如通过控制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来提髙材料利用率以降低材料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产品单耗工时以降低人工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产量、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等。即使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适时制造、看板管理、精益制造、价值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技术和方法,随着技术进步、工资上涨及需求变化,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的成效越来越低。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管理以一种全新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产生并很快得到发展和完善。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成本

(一)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

1、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最终用户,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供应链的特点。供应链的特点在于其所具备的网链结构,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链型结构。整个网链结构由最终用户的需要来拉动,所以其最基本特点是面向用户需求;提供的是在高度一体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产品和增值服务;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视为一个包含供需关系的节点;并且供应链体现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种形态。

(二)供应链成本

1、供应链成本。供应链成本就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供应链成本包括“链”上的所有企业及其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相关的供应链活动所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

2、供应链成本的构成。供应链活动主要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为主线,经过采购、制造、分销和零售等环节,形成持续不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同时发生相应的成本,它们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根据苏沃林在其所著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一书中的观点,供应链成本包括三个部分:①直接成本,是指单个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构成产品实体的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②间接成本(作业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不直接相关的、在制造和配送产品到用户的管理活动中发生的费用;③交易成本,包括与供应商和用户在处理信息和通讯活动中旨在协调、控制和适应彼此交易关系而发生的费用。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在于通过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各供应环节,使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使供应链系统的总成本最优。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供应链中的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与传统的生产导向不同,它是一种需求拉动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将顾客需求及客户订单作为生产、采购的拉动力,以控制资金占用成本。张瑞敏称市场经济为订单经济,就是通过建立ERP、CRM等信息技术支撑体系,设计更具弹性的生产能力,以市场需求为企业经营的向导。需求拉动生产,即有市场需求才组织生产,企业的产、供、销等经济活动都要适时适地适量,从而减少存货资金占用费用、仓储费用以及存货损失和价值损失。

2、传统成本理论认为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必然导致成本上升,而保证安全生产和经营必须依靠大量库存,因此这种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单纯地追求企业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平衡。但在供应链系统中,改善服务和降低成本这两个目标可同时实现。一个有效的例子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的时间内,公司通过关闭全球六个仓库、从新成立的中央配送中心采取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的做法,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而且缩短交货时间47%,增加了销售额34%。

3、成本管理范围由生产领域向开发、设计、供应、销售领域拓展。传统的成本管理往往比较重视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而将其他环节的成本视为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发生的额外费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在企业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与产品相关的设计、供应、服务、销售等引起的成本不断上升,其数额甚至超过生产成本。据调查,企业平均物流成本约占销售额的,于是出现了物流管理,通过企业流程再造、物流体系设计来降低成本。

4、成本管理活动具有层次和整体性。供应链的整体性体现在企业自身流通环节的整合和与上下游企业间的整合两个方面。它要求企业必须在三个层次上权衡企业的成本:战略层次,主要包括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及仓库布局、数量和储存能力,以及材料在物流网络中的流动等决策;战术层次,包括采购和生产决策、库存和运输策略,其活动一般以年或季度进行重新评价;作业层次,是指日常决策如生产计划流程、估计提前期、安排运输路线等。

5、管理手段多样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现主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供求信息在企业间的整合,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全球采购系统(GPM)和电子商务系统(E-commerce)等技术支撑体系,改善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降低系统成本。

二、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成本控制观念薄弱.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所以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在实

施供应链成本管理,但是对成本管理和控制并没有制定系统的制度。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依然单纯的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只想最大限度的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而没有把供应链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真正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目的。成本管理只是本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职责,缺乏全员成本意识。由于企业的成本表现为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因而成本的形成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各项要素与各项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成本控制的主体应该包括对企业成本的形成负有责任的影响者和参与者。因此,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单是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工作,供应链上的每一企业、部门和员工都是成本形成的影响者和成本控制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二)缺乏成本整体效益观念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并以成本升降作为考评企业业绩的重要依据。这种片面追求成本降低而忽略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款式与包装的方法,虽然节省了成本开支,但造成产品积压,不能实现价值。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成本管理在谋求成本降低的同时,还应重视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所以,为了相互合作,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实现的。同时,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目前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该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也尚未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标准。

(四)供应链管理环节容易出现信息失真

由于存在利益目标冲突,获得的信息分散。各企业往往不会将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全部传达给其他合作伙伴,使得信息失真。例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方处于有利地位,其往往会截留部分需求信息,人为地设置沟通障碍,而供应商也会隐瞒部分信息,双方都限制了有效的信息沟通,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就是双方成本的增加。可见,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五)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

外部资源利用率低,与上下游企业还没有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单体生产管理思想上,即只愿按本企业的工作制度安排生产计划,而不愿与外部环境协同运作。由于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率不同,很容易在供应链上形成很高的库存。因此应在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树立大物流观念,提高企业同步制造水平。过去企业认为自己拥有的才叫资源,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重视实有资源管理转向虚拟资源的运用,即把资源管理延伸到合作伙伴那里,上下游企业甚至客户都可以看作自己资源的扩展。

(六)标准成本会计限制着公司的业绩

公认会计原则(GAAP)要求企业应用标准成本会计制作外部报表,限制了销量会计的发展。然而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会计需要企业拥有顾客导向的信息。企业应逐步转换财务和会计职能,改善原有的标准成本会计,以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使组织关注经营供应链的成果。

(七)缺乏用户服务和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

本位主义思想使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和企业自身的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和企业业绩,造成部门和企业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扭曲变形,产供销系统没有形成链。企业应建立以顾客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整个供应链绩效的考核标准。对下游企业来讲,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功能不是简单的提供物料,而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除此之外,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前,还应将企业的业务目标同现有能力及业绩进行比较,发现现有供应链的显著弱点,同关键客户和供应商一起建立供应链的远景目标,并制定从现实过渡到理想供应链目标的行动计划。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信息共享会带来额外的利润,而额外利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会担心核心企业滥用信息而占有额外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不均。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培养供应链成本控制意识

首先,提高整体意识。要把供应链整个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其次,让每个企业认识到在供应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节点企业应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将各个节点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互相信任与合作,才能发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

(二)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是指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而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存在利益分E的矛盾。所以,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要想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达到合作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好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强化合作竞争观念,共担风险、责任与成本,共享成果与利益,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计划、组织、协调与调控都需要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计划,能使目标成本顺利实施,并且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并达到促进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的目的。可见,信息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供应链点企业要想提髙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就必须要获得充分的信息共享。

(四)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建立完善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以控制整体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用于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合作关系作出评价。使得之前的措施得以有效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要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并制定考核标准来评价各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以及节点企业本身的运营绩效对上下游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产生的影响。考核要以顾客满意度和成本控制指标为衡量标准。对顾客满意度的衡量主要包括质量、价格、及时性等。如合格率、退货率、投诉率等都是考核的内容。对成本指标的考核主要是将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和改进情况等。经过考核之后,按照考核结果评定各节点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贡献的大小,并依据其制定合理的分配标准进行利润分配。以此来改善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激励机制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及各成员企业的激励两个方面。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完成:及时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制定与员工相适应的培训与学习计划,给员工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机会,制定奖惩机制和薪酬机制,还有休假和保健计划等。当然,与成本控制相关的激励措施应该更加突出,以此达到通过激励增强员工成本意识的目的。对各成员企业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组织机构要确保制定的考核标准与分配标准的合理性,并根据分配标准对利润进行合理分配;做到时时听取各节点企业的意见,对绩效考核与面机制进行补充、修改;核心企业要与从属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从属企业也要经常关注上下游合作方的运行状况;保证各节点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相互猜忌和争执,使成员企业在一个好的供应链环境下愉快合作。

市场环境的变化带了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更多的企业由关注企业能够为市场提供什么转向到市场要求企业提供什么,这种由内至外的变化带来多种新型的企业组合方式。市场需要低价格的产品,企业就可以将业务分拆交给能够采取成本竞争优势的企业进行运作;市场需要快速的反应能力而对价格相对不敏感,企业可以采取融合本地竞争优势的企业纳入整体的营销思路;市场需要高级别服务而对价格十分不敏感,企业就可以采取多线条、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来满足各种个性化需求;等等诸如此类的方法。 然而,对于那些具有庞大体系的企业,每次“灵活的变动”就意味着一次“产前的阵痛”,要想让中国式大型企业经历中国式阵痛进而诞生中国式的“宝宝”,关注细节、关注参与者究竟在想什么是进行“灵活的变动”的关键。那么,面对行业中的国际大鳄,中国企业如何构建优势,如何协调资源,进而去思考采取何种供应链模式才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如何采取这种供应链模式才是能够促使企业进步的?从哪个层面上启用供应链管理模式才能带动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或一定能够成功的解释,在此,我要阐述的观点就是:中国的企业务必要采取中国式的供应链模式,而不能将其全面国际化。 何谓中国式供应链模式呢?总结起来,我认为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 柔性战略关系 * 多级资源中心 * 单一目标的协调功能 * 综合性绩效考核标准 1、柔性战略关系是指根据市场不确定性的变化建立的与供应商、分销商之间可变动的合作关系。 意识层面的原因:企业处在瞬息变化的环境,“规避风险”是每位管理人员都必须做好的功课。 商业现象:处在增长期时自然处处关系融洽,一旦发生恶性事件则将危机转嫁给供应商或经销商。事实上大企业能够承担的事件若放在小企业身上有可能带来的是毁灭性的打击,假若一级供应商和经销商再将负担转嫁二级供应商和经销商身上,那么最受直接影响的则会是最终客户。而一旦最终客户遭受损失投诉到核心企业的时候,企业再次站出来指责供应商或经销商。如此循环下来,看似最终客户在核心企业处得到了相对公平的待遇,但实则是核心企业将有可能损失一批忠实的支持者,如果这个时候竞争对手看准时机大举侵入的话,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建设方向:当然,我们也不能说供应商和经销商就没有问题,在这里提到的柔性战略关系是要求建立在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分析基础上进行选择的策略。通过对供应商或经销商进行评估针对每种恶性事件分别对待,保持自始至终的协调一致才是最佳的途径。 2、多级资源中心是指以供应链中的目标产品或服务为中心,建立不同环节或层次的共享节点。 意识层面的原因:企业处在高度资源保护的时期,一旦数据被上下游的企业掌握,他们就能够联合起来建立强有力的议价能力。 商业现象:核心企业的生产计划与销售计划尚不能达到相对一致,传递到供应商和经销商处的计划更是会千变万化,供应商的物料积压、经销商却无法得到及时的零部件供给,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带来整个供应链的不稳定,最后降低了每个合作伙伴甚至每个最终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 建设方向:多级资源中心一方面供应商了解销售商的有效销售信息,从而掌握自身供应的产品处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地位以促使供应商产生危机意识;另一方面销售商了解供应商的有效供应信息,从而有目的的做好销售准备工作避免带来因某个原料部分发生变化而措手不及。当然,多级资源中心并不是要将供应和销售无缝隙的连接起来,因为资源中心的本身还是处在供应链链主地位的核心企业的产品,无论核心企业的主营业务转为品牌建设或是生产建设,均是有选择的提供信息给供应商或零售商,其目的和意义由核心企业决定。长期以来形成的各自为主、以满足计划为目的而非实现创新的现象是完全能够改变的。 3、单一目标的协调能力是指不同企业针对供应链中的联合点力求单一明确。 意识层面的原因:企业处在多维度交融的时期,众多企业之间存在直接的、间接的甚至交叉的关系,既然在某一目标上有合作关系,那么在另一未明确的目标上也应该采用习惯式思维。 商业现象:核心企业针对某一产品或服务与供应商和经销商建立合作关系之初,供应商和经销商可能已经具备了多元供应或多元营销的能力,此种能力未必会成为核心企业所要求的有力支撑。事实上很多的区域性合作关系的破裂都是因为核心企业寄希望供应商或经销商能够在很多方面支持自身的发展,而一但要求过多就会给未来的发展埋下变化的种子。 建设方向:目标唯一是保持合作关系稳定发展的充分条件。作为核心企业在计划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阶段,应当分解出各个环节的目标,通过唯一目标力图使有实力的合作方愿意为之努力,惯性思维是不可取的。 4、综合性绩效考核标准是指多角度的评估供应商与经销商为效益的发展所带来的收益。 意识层面的原因:既然其他企业是我的供应商或经销商,那么就必须要达到规定的计划指标,以计划指标作为供应商与经销商的唯一考核条件,反正想做的企业很多,少了一个自有后来人。 商业现象:有些处在核心位置的企业对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以刻板、冷酷著称,每时每刻都已“你能给我带来多少收益”为口头禅,无形中就扼杀了很多环节的创新,同样也失去了众多提高盈利能力的机会。 建设方向:供应链中的企业并不是简单的商业合作关系,而是依据规则建立起来的、息息相关的“共荣辱”关系,最形象的名词莫过于“虚拟企业”。尽管最有力的考核方法是财务考核,但是作为核心企业在供应商方面的收益远远不仅仅是降低自身的制造成本,在制造工艺、生产流程等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为此更多的帮助上下游企业,让他们更好的发展自己才能更好的实现核心企业的目标。建立全面综合的绩效考核指标是十分重要的。 尽管我们讨论了四个方面的特征,但是由于企业的商业形态千差万别,长期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才能摸索出适合中国企业的模式。作为有能力成为中国企业中的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的方法绝不是将国外企业的方法搬过来以同等的口气面对中国的上下游企业,既然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既然外国资本将中国市场视为国际市场的下游. 既然世界需要中国来进行资本消化,那么,中国企业更要建立属于中国模式的供应链管理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摘要:随着供应链管理的普及,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在企业供应商管理的过程中,维系其环节完整、有效的内在因素仍然是质量问题,质量存在于这个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是保证和维系供应关系的基本要素。转变观念,加强协作关系,改善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流程,加速质量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信息共享,是推动供应商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供应商质量管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SCM)思想的日渐普及使人们认识到:单个制造企业已不可能利用其自身资源优势而在市场上保持更多的份额,只有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伙伴关系,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市场竞争的形成已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说,谁拥有那些具有独特优势的供应商,谁就能赢得竞争优势。通常把这种从供应商到制造企业之间的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网链构成及运作模式称供应商管理(Supplier Management,简称SM)。它强调的是借助于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与最杰出上游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委托这些企业完成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精力和各种资源,通过业务重构,做本企业能创造特殊价值、比竞争对手更专业、更擅长的核心业务上,最终目标是系统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获得最大利润,同时实现“双赢”。基于以上思想,需构建一种新的供应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可以定义为核心制造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它形成于扩展企业外部信息集成的技术环境下,形成于企业应对不断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压力下,形成于供应双方为了特定的目标和利益的企业之间的一致认识上。因此,对供应商的选择也不再仅仅限于传统供应关系中所考虑的价格、物流两方面,而是更注重于选择能够提供优质产品、技术创新、产品设计、数据与信息集成化水平、质量保证等方面进行良好合作的供应商,也需要双方首先要改变观念,消除互相之间在认识上的差异、沟通上的误解,这对于建立合作模式及以后相互接触、沟通、磨合至关重要。1供应商质量管理(SQM)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新的合作关系也意味着需重新修订买方和卖方之间的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相互尊敬和合作。------订立合同之前,先有所了解。------一致同意的估价方法。------一致同意的处理争议事项的办法。------相互交换重要情报。------充分执行有关职能,如库存的控制。------供应商负责交付优质的产品,并供给附带资料。------要把用户的利益放在首位。根据上述原则,许多企业基于TQM的管理思想,提出其SQM的基本目标。如西门子公司要求“供应商必须通过ISO900X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并达到西门子的质量标准及世界级质量标准,尽量降低失误率,并与西门子签订严格的质量保证协议”。为达到这一目标,西门子公司采取了相应的做法,如:①与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的能促使其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契约关系;②与供应商之间共享物料质量信息数据,共担风险、共同决策;③使供应商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及创新过程中,从质量源头做起;④与主要供应商建立高标准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互相支持和帮助,形成合作的、跨企业的团队型的虚拟组织。综合分析,SQM最理想的质量管理目标是:“外购件不需要经过收货检验或矫正手续就直接可以投入到生产中”。这对于一般由几十、几百个零部件组成的产品来说,达到零缺陷的物料品质目标似乎过于奢望。然而朝这一目标方向不断努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正是SQM所强调的、坚持的核心思想。对供应商品质推动的不断提升、不断改进的过程,也是不断加强和深化与供应商之间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过程,促进双方产品品质水平的提高,竞争能力的增强,总成本的下降。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和供应商进行全面、深层合作,共同行动,进行一系列质量管理的改善活动。2确立一个合适的SQM的工作流程改善SQM首先要修订工作流程,评审、筛选合格供应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在于同供应商的磨合,当双方确定供应关系签订合同后,以后的大部分工作是围绕质量展开的,对物料质量的关注重点在于供应商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采购方质量控制的大多数精力将转向对供应商的监督,把供应商生产过程看作企业质量体系中的一部分加以控制,不仅要了解供应商的过去和现在,更要准确把握它的未来,“将质量问题永远消灭在别人的工厂里”,保证物料质量的长期稳定。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采购方“STS”(免检入库)的比例,直至所有物料能够免检直接上线。借助于现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信息处理技术,对一些工作可以进行计算机自动化操作,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流程,详见表1,从表1看到,从最初供应商的调查、评审到样品的货源鉴定;从大批量一次供货到小批量翻滚订货;从批批检查到免检入库,每一步都有供应商的积极参与。采购方质量控制的重点转向针对性供应监督工作中,实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质量数据实现自动化处理和信息共享,保证采购、生产、设计等部门以及供应商的决策能得到及时、准确、可靠的质量数据。3进行跨文化的沟通,确定双方责任面对众多的供应商,他们在文化背景、语言、价值观、心态和行动等方面都不十分一致,甚至出现与供应商之间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抵触、冲突。因此,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的沟通,对于消除与供应商之间沟通误解、关系僵化甚至沟通无效等十分必要,也可促进合作关系的融合深化,提高合作效率,有利于在明确双方责任后能得到有效执行。不可否认,供需双方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坚持是合作关系有效进行的关键,由于他们对“双赢”合作模式的战略意义比较认同、合作观念及意愿趋于一致,所以沟通不难。通过对物料质量问题的深入分析发现,相当部分的质量问题产生于双方企业的中、下层工作人员,影响供应链运行的效率和最终效果,因此,除了加强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还需进行针对性的沟通办法。找双方企业文化中的共同点:在实际的运作发现:随着质量认证、质量标准的普及,质量文化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中有着很大的共性,如果以此为契机,提供和塑造一种适宜的文化环境,使企业内部质量控制得到很好发展,又不与制造企业质量文化相抵触,使质量文化成为跨文化沟通的最根本的基础,通过员工价值观和信念的确立和校整而使新的质量合作意识得到发展和巩固,比如:认可接受并积极协助制造商的定期和不定期审核,对提出的整改意见认真加以改正,而不是觉得已方没必要或因成本大而推诿,其行为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影响新的供应管理的有效性。没有这些价值观和信念,没有自律的、习惯性的质量合作意识,供应双方在新的协作运作中将很难有效展开。进行跨文化的质量培训:通过有效的培训,培养双方长期合作关系。培训的内容有客户公司介绍、产品介绍、产品质量特性、质量要求、供应商管理的流程、质量管理的程序、检验的技术标准、工程改进的处理以及不合格物料的处理等等。培训的对象主要是供应商品质主管、检验员、设计人员。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制造商派人与供应商一线人员进行接触,使他们了解客户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了解所生产的零部件哪些质量特性是影响产品的关键以及那些质量要求为什么重要,减少信息传递中的信息扭曲、删减,减少双方由于标准要求的不同而产生冲突,减少供应商员工对客户的经营理念和做法的误解,维持与供应商稳定的人际关系,促进企业间信息的畅通和决策过程的效率,加强团队协作。只有双方在协调观念趋于一致、认可对方的企业目标时,才会对双方在合作中的责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也就是说,必须使供应商感觉到开展全面质量管理,进行战略合作能得到好处。详见表2。4联合执行的质量计划要同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质量提高,前提就是让供应商清楚的了解采购方的质量目标、质量水平、质量管理程序等等,因此,编制一套外购件质量计划就非常必要,使供应商清楚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做什么?调动供应商的主动性。详见表3。5供应商质量管理的信息化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借助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为企业质量管理运作过程提供自动化工具和手段,实现质量管理智能化、网络化、系统化,对原有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质量数据与信息的自动化、实时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质量信息共享,为决策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质量数据。大体上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计算机对产品的检验、审核的质量数据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其目的是减少工作人员的繁重的但不是增值的工作,提高效率。②以质量信息化为契机,健全与优化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规范运行机制,以加强质量信息监管为手段,强化对供应商的管理力度,促进与供应商之间质量管理标准规范的接轨,为企业供应商管理模式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③由于质量管理的非结构化,既有定量管理,又有定性管理;既有程序性工作,又有非程序性工作,因此很难找到一个完整系统来涵盖所有的质量工作,故大多信息化主要来解决程序性的质量管理问题。常见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由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以及对话系统构成,它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外购件的加工、运输、检验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信息,同时,也通过网络与供应商进行交互式质量控制、信息沟通,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促进供应链各环节的畅通,有利保证了供应商管理的有效执行。6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是一个不断推动、不断提高的过程“质量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同样,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是一个不断优化、不断推动、不断提升的过程。为此,要在日常的SQM中进行以下工作:①定期考核评价,综合各项指标对供应商业绩进行加权打分,进行优胜劣汰,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优化供应商网络。②树立标杆供应商,以其业绩指标作为高一级目标,通过向各供应商介绍最佳供应商的做法和经验,使其寻找差距,组织整改,提高质量管理水平。③建立联合的工作小组解决在供应过程和流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协助和指导,如采购方利用其丰富的信息和技术经验,帮助供应商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降低成本,达到企业柔性生产的标准;供应商凭借其专业技术水平,参与采购方的产品设计工作中,提出宝贵的意见,协助进行零配件的创新等。④供应双方之间经常进行有关成本、作业计划和质量控制等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⑤要有必要的措施来监控实施状态,并且快速反馈各种信息,以此判断计划的执行情况,若有必要可及时调整战略,适应变化。⑥对供应商的激励,如对优秀的供应商给与一定的价格折扣、更多订单、商誉激励等,提高供应商的合作积极性,维持良好的供应关系。综上所述,在新的供应环境下,保持与供应商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提倡一种“双赢”的机制,转变观念,加强协作关系,改善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流程,加速质量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信息共享,是推动物料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供应商质量问题的有效解决,将保证制造企业准时化生产,提高产品生产周期,最终赢得市场份额。参考文献:[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2]童利中,张优德,“供应商的竞争和发展策略”[J],《管理世界》,2000年第1期.[3]宋立荣,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供应商管理的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5月.[4]伍华、吴晓波,“外协创新运行模式”[J],《企业管理》,2001年第3期.[5]供应链管理,[EB/OL],http://,2007-09-21.[6]陶晓红,“供应商联盟:你们的成功既是我们的成功,我们的成功既是你们的成功”[J],《价值工程》,2000年第3期;

我直接帮你搞定得了

动力电池检测策略研究论文

导读: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检验,电池检验方法

对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检验想必大家是有些陌生的吧,其实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检验就像平常的保养一样的,为了给电池更好的寿命和性能而进行的,所以电池检验很是重要的,下面我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些关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检验的知识吧。

电池检验方法:4S店进行免费的换季检查

车主在每次保养时,可以要求4S店对于电瓶进行检测,而有的4S店具备专业的电瓶检测仪器,可以对于电瓶的性能提供详细的“体检报告”,分析判断电瓶是 否需要更换。当然有的车主认为在4S店更换电瓶价格较贵,那么可以在4S店认为需要更换电瓶的时候再到专业经销店去更换。

电池检验方法:修理厂、经销商检测

修理厂和一些电瓶经销 商 经常会用此类的电瓶电压检测工具,这类产品看似简单,但是通常只用于测量电瓶电压,所以应对也算绰绰有余,只是这类产品使用时要特别注意绝缘安全。

电池检验方法:车主自行检测电瓶电压

动手能力强的车主可以通过外用表,直接测量电池正负极的电压,这与经销商测试的原理基本相同,测量结果也是非常准确的,另外现在很多车辆中控电脑直接带有电瓶电压检测功能,一些连接OBD接口的导航或检测设备也可以对电瓶进行监测,发现电压过低时就要考虑更换电瓶了。

由于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在2006年至2030年期间,其一次能源需求的增长将占世界一次能源总需求增长量的一半以上。中东国家占全球增长量的11%,增强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能源需求中心的地位。总的来说,非经合组织(Non-OECD)国家占总增长量的87%。因此,它们占世界一次能源需求比例从51%上升至62%,它们的能源消费量超过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2005年的消费量。 全球石油需求(生物燃料除外)平均每年上升1% ,从2007年8500万桶/日增加到2030年亿桶/日。然而,其占世界能源消费的份额从34%下降到30% 。 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将于2010年后不久超过天然气,成为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电力燃料。可再生能源的成本随着技术的成熟应用而降低,假设化石燃料的价格上涨以及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可再生能源行业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其摆脱依赖于补贴的局面,并推动新兴技术进入主流。在本期预测中,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和海浪能等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除外)的增长速度为,超过任何其它能源的全球年均增长速度。电力行业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占大部分的增长。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在总发电量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1%增长到2030年的4%。尽管水电产量增加,但其电力的份额下降两个百分点至14%。经合组织(OECD)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增长量超过化石燃料和核发电量增长的总和。 目前,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以及水力发电、地热能等的利用技术已经得到了应用。 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总体上偏低,一方面是与不同国家的重视程度与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本偏高有关,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据IEA的预测研究,在未来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将大幅度下降,从而增加它的竞争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成本与多种因素有关,因而成本预测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这些预测结果表明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成本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国家经贸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十五”规划,并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热利用、风力发电、生物质能高效利用和地热能的利用。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在风力发电、海洋能潮汐发电以及太阳能利用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新能源(或称可再生能源更贴切)主要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生物质能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后,国内外许多专家都表示这种能源方式不能大力发展,它不但会抢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更将会导致社会不健康发展;地热能的开发和空调的使用具有同样特性,如大规模开发必将导致区域地面表层土壤环境遭到破坏,必将引起再一次生态环境变化;而风能和太阳能对于地球来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健康能源,他们必将成为今后替代能源主流。 太阳能发电具有布置简便以及维护方便等特点,应用面较广,现在全球装机总容量已经开始追赶传统风力发电,在德国甚至接近全国发电总量的5%-8%,随之而来的问题令我们意想不到,太阳能发电的时间局限性导致了对电网的冲击,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能源界的一大困惑。 风力发电在19世纪末就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一直是新能源领域的独孤求败,由于它造价相对低廉,成了各个国家争相发展的新能源首选,然而,随着大型风电场的不断增多,占用的土地也日益扩大,产生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了我们又一困惑。 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人们对一次能源又进一步加以分类。凡是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或能在较短周期内再产生的能源称为再生能源,反之称为非再生能源。风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是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是非再生能源。地热能基本上是非再生能源,但从地球内部巨大的蕴藏量来看,又具有再生的性质。核能的新发展将使核燃料循环而具有增殖的性质。核聚变的能比核裂变的能可高出 5~10倍,核聚变最合适的燃料重氢(氘)又大量地存在于海水中,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核能是未来能源系统的支柱之一。 随着全球各国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更加重视对可再生能源、环保能源以及新型能源的开发与研究;同时我们也相信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专家们会不断开发研究出更多新能源来替代现有能源,以满足全球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对能源的高度需求,而且我们能够预计地球上还有很多尚未被人类发现的新能源正等待我们去探寻与研究。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 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将于2010年后不久超过天然气,成为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电力燃料。可再生能源的成本随着技术的成熟应用而降低,假设化石燃料的价格上涨以及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可再生能源行业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其摆脱依赖于补贴的局面,并推动新兴技术进入主流。在本期预测中,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和海浪能等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除外)的增长速度为,超过任何其它能源的全球年均增长速度。电力行业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占大部分的增长。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在总发电量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1%增长到2030年的4%。尽管水电产量增加,但其电力的份额下降两个百分点至14%。经合组织(OECD)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增长量超过化石燃料和核发电量增长的总和。 目前,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以及水力发电、地热能等的利用技术已经得到了应用。 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总体上偏低,一方面是与不同国家的重视程度与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本偏高有关,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据IEA的预测研究,在未来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将大幅度下降,从而增加它的竞争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成本与多种因素有关,因而成本预测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这些预测结果表明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成本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国家经贸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十五”规划,并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热利用、风力发电、生物质能高效利用和地热能的利用。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在风力发电、海洋能潮汐发电以及太阳能利用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新能源(或称可再生能源更贴切)主要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生物质能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后,国内外许多专家都表示这种能源方式不能大力发展,它不但会抢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更将会导致社会不健康发展;地热能的开发和空调的使用具有同样特性,如大规模开发必将导致区域地面表层土壤环境遭到破坏,必将引起再一次生态环境变化;而风能和太阳能对于地球来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健康能源,他们必将成为今后替代能源主流。 太阳能发电具有布置简便以及维护方便等特点,应用面较广,现在全球装机总容量已经开始追赶传统风力发电,在德国甚至接近全国发电总量的5%-8%,随之而来的问题令我们意想不到,太阳能发电的时间局限性导致了对电网的冲击,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能源界的一大困惑。 风力发电在19世纪末就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一直是新能源领域的独孤求败,由于它造价相对低廉,成了各个国家争相发展的新能源首选,然而,随着大型风电场的不断增多,占用的土地也日益扩大,产生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了我们又一困惑。

接下来小编将依次为你详细解答:

一、电池检测的意义

1、可以了解电池的特性(从电池本身出发):我们需要通过测试来了解电池的容量、内阻、电压特性、倍率特性、温度特性、循环寿命、能量密度等等重要的参数,既需要这些参数来论证被测电池是否达到了当初的设计目标,也需要通过这些参数在使用电池的过程中实现更好的管理和控制。

2、能评估电池满足需求的能力(从应用场景出发):这类测试可以理解为从应用的需求出发,倒推出电池应该满足的特性,并经过测试来验证被测电池是否达标。例如整车厂会根据低温下驾驶的场景设计电池冷启动测试,根据功耗指标设计能量效率测试,根据车辆爬坡或加速场景设计功率性能测试等。另外还会从车辆安全的角度出发设计过充过放、短路、过温、挤压穿刺等试验。

百检检测

二、电池测试的方法

1、混合脉冲功率性能测试(HPPC),HPPC测试可测得电池的功率性能、开路电压、直流内阻等重要特性。HPPC测试制度是在某特定SOC目标进行10s脉冲放电,静置40s,再10s脉冲充电。由此可测得该SOC点充电和放电方向的DCIR。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测试方法下计算的DCIR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2、容量测试,容量测试需要利用静态容量测试方法(SCT)在不同坏境温度下测得电池可用容量(包含能量)。不同的企业和标准有在SCT测试方法存在区别,但总体思路是类似的。例如:在常温(25℃)环境下采用电池厂商规定方式满充,再在被测环境下充分搁置后采用1C倍率放电至截止电压(),记录释放的容量(能量)。实际实验中可连续重复测试3次取均值以提高准确性。

3、倍率性能测试,倍率性能测试需根据电池功率特性(能量型/功率型)设定不同的充放电倍率。例如下案例所示,采用恒流降流充电,选取、、1C、2C四种倍率进行放电;从而获取电池不同倍率下放电曲线、以及恒流降流充电曲线。

4、自放电测试,自放电测试能确定电池经过预定搁置时间之后的容量损失。具体的测试方法有很多类型。例如在GBT31486中提到的容量恢复能力capacityrecovery其实就是测试自放电的方法之一。该测试将满充后的电池在常温下搁置28天,然后在放空并记录保持容量Cr,最后再进行一次常温SCT测得当前实际容量Ct。

百检检测一家专注服务的检测类型的公司,如果你想要了解检测欢迎你前来咨询,百检优质的服务会让你满意的。

  • 索引序列
  • 电池包供应商合作策略研究论文
  • 家装供应链策略研究论文
  • 供应商供应商管理研究论文
  • 供应链协调策略的研究论文
  • 动力电池检测策略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