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问题研究论文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问题研究论文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与发展策略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状况及特点,分析了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以后,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仍然面临着农产品质量不高、绿色贸易壁垒和农产品反倾销等问题。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具有战略意义。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从农产品进出口额来看。())(#())$年,农产品进出口额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产品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农产品国际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了$))亿美元大关,已跨入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的行列。尽管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长较快,但贸易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相比较而言,在许多国家的贸易结构中,农产品贸易居于重要地位。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同时也说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来看。亚洲仍是我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市场份额略有减少,但对欧洲、北美洲出口市场份额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我国农产品尤其是谷物、肉类、蔬菜、水产品等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欧洲是我国农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北美洲为第三大出口市场。$"从农产品出口格局来看。以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且价格具有比较优势。!""#年,我国蔬菜进出口贸易顺差达$%亿多美元;水果进出口贸易保持&"亿多美元的顺差。!""’年我国水果出口量为$(#)(万吨,同比增长&()(*,出口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进口量为&)’万吨,同比增长%)+*,进口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呈现出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的趋势。其中,谷物出口大幅增长、进口大幅下降,呈净出口格局,这主要得益于近两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产,供求关系得以改善。从品种来看,小麦进口显著下降,玉米出口大幅度增长。同时,食用油籽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扩大;食用植物油出口增长,进口有所下降,贸易逆差缩小;食糖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有所扩大。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过去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过去出口量较大的部分农产品出口幅度缩小;出口产品结构由以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为主转向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为主;当前具有出口潜力的农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二、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农产品出口多为初级产品,质量差、加工增值程度低、技术创新不足、缺乏品牌产品。我国的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导致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很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还相当落后,很多环节尚未与国际接轨,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我国人多地少,农户均耕地不足")’公顷,导致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很高。由于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都很低,我国目前农产品出口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实质上依赖于低价竞销,农产品附加值较低,这既不利于农产品出口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又限制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发挥。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并且农产品生产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基本没有在国际市场上驰名的品牌。$"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虽已打开,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贸易门槛的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强化,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构成了严重威胁。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为了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通过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出于特定目的,已将其演变为一种技术壁垒,以此来限制外国农产品的进入。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几乎所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均面临着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不完善,国内企业盲目竞争。当前,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出口实行多头分割的管理体制,各部门分段管理,这使得监控脱节,既没有形成从生产到出口的全程监管机制,也难以建立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分散的小农生产与开放的大市场之间,缺少能够把农户组织起来的合作组织,也缺乏具有经营实力的农业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这种生产与贸易相分离的状况,不仅使农民利益受损,而且不利于农民了解国际市场的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另外,国内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也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了诸多问题,对外贸易中的“倾销”与“反倾销”事件时有发生。三、发展策略#"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首先,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及科技含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尽快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升级,大力引进先进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提高我国农产品生产者的加工能力和水平,变国内农产品的生产优势为市场竞争优势。其次,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要依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加强对国外市场的调研和销售渠道的开拓,调整农产品出口品种及其比重,加快发展有机农产品和加工品。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战略储备的角度来看,应控制资源耗费较多的农产品的出口,适度增加互补性农产品的进口,减少竞争性农产品的进口。再次,建立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扶持一批产业化经营的出口企业。$"积极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有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要从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监管等方面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从产品设计、包装、质量到技术、安全、卫生、环境等多方面均应增加环保因素,顺应绿色消费的要求,同时开发环保成本低、质量高、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农产品,实现真正的绿色经济。同时,国家应尽快完善有害有毒物质的残留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行农产品等级标准,鼓励生产优质优价的农产品,促进农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逐步建立起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加强国内流通市场的建设。国家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出口战略的研究及对国际市场、国际贸易政策、相关农产品信息的研究,并及时传输给农民,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智力支持。国家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充分利用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规范国内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行为,遏制无序竞争,确保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同时,要打破条块分割、地方保护和部门垄断的局面,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和手续,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此外,还应建设好农产品配送、储运、拍卖及营销信息系统,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农业行业协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经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借鉴国外行业协会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专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借助农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主要参考文献①徐元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状况及发展对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②张兵)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其提升策略研究)经济问题探索,!""(;$③庄惠兰)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发展研究,!""’;$

一、中国农业具备出口优势吗? 中国农业不仅关系到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是8亿多农民增收和就业的基本来源。但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数的43%,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耕地资源紧张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如此严酷的资源条件,将始终约束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在根本上使中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研究表明,中国粮、棉、油料等大宗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从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下降,目前已基本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如从资源成本角度看,1997年中国每生产1公斤小麦亏损元,到2001年,进一步亏损元,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而与此相反,大米、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表1和2以及附表1、附表2)。 研究进一步显示,90年代以来农产品生产国内资源机会成本的上升,是导致比较优势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目前中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下,土地密集型的小麦、棉花、大豆等产品明显缺乏比较优势,不具备参与国际商业竞争的基本条件。与此相反,由于中国具有丰富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价格低廉,因此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潜力(程国强等,1999年,2003年)。 按照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一国如果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佳组合,在某种商品中密集使用资源禀赋相对丰裕、价格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就能够在该种商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从而具有出口优势。显然,从理论上观察,中国的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产品和加工食品等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能够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和竞争的比较优势。 资料来源:程国强、彭廷军,2000年。 资料来源:程国强、陈俊红,2003年。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的源泉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实绩印证了这一理论判断。表3显示,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占76%以上的份额,而且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注:a.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园艺产品、农产品加工品。 b. 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粮食、油料、棉花等大宗农产品。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表3也表明,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最近5年才得以快速增长。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阶段与结构特征,中国以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为特征的出口优势还可以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第一,中国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为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提供低成本、充裕的劳动力供给。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农业部门需要劳动力的合理数量为亿人,但2002年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达亿,剩余劳动力亿人,农业部测算到“十五计划”期末,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到亿人(农业部课题组,2000年)。 第二,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目前城市化速度缓慢,乡镇企业发展受阻,城市和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即使今后20年内中国城市化率到达50%(按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总人口15亿估计),农村人口依然还有亿,农村劳动力亿(按50-60%的比率估计),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至少为2亿。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三,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比较少,初中以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其中,文盲比重为。小学文化程度比重为(兰徐民等,2002),难以适应城市工商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农村劳动力具有无限供给的特征,这决定中国农产品出口必须实施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战略。不仅如此,中国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还有下述三个有利条件: 第一,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中国跨越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多种多样,能够生产各类农产品,满足世界市场多样化的食品需求。中国正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目前已经或正在形成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闽南粤东柑橘主产区;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苹果生产优势区;中原和东北肉牛优势区;中原、内蒙古、河北、西北、西南肉羊优势区;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牛奶优势区;东南沿海、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中国大部分地区饲养畜禽、种植蔬菜均具有比较优势。 第二,市场区位优势。如亚洲地区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2002年亚洲市场进口的农产品占世界的(亿美元),其中,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印度尼西亚、泰国的农产品进口位居世界前十五名。这些地区也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其中,中国农产品占日本农产品进口的10%,韩国占16%,香港占20%,印尼占11%,且中国对这些地区农产品的出口呈扩大趋势。中国对亚洲市场出口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由于运距短、运销便捷,适宜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等高价值农产品出口,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第三,大国效应与后发优势。规模巨大且富有增长潜力、日益开放的中国市场,既为中国农产品提供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推动中国农业逐步提高竞争力,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将促进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和贸易格局的调整。中国作为WTO成员,正在对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产生重要影响,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农业贸易竞争环境。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推动与东盟等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将进一步改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由于坚持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正在形成技术、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将逐步缩小中国农产品与世界市场的差距,促进出口竞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综合而言,现阶段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潜力,但主要体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相对而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农产品出口国,既有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又有加工、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持续投资和创新的高端竞争优势,中国和这些国家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既有合作分工和优势互补,也有明显的竞争和利益冲突。但是,中国如果不尽快调整目前的这种低成本竞争战略,一旦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结构出现弱化趋势,就很有可能在国际分工中失去自身的位置。 三、影响中国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 尽管从长期看,中国农产品出口需要逐步调整低成本竞争优势战略,但近期仍然是中国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还有一系列问题影响到中国农产品出口优势的发挥,使中国农产品的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还不能有效的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出口现实。 中国农产品出口所面对的复杂的国际环境,如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越来越高,反倾销、“特保”调查在今后几年有可能频繁发生,“知识产权壁垒”、“舆论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也呈上升之势,不利于中国发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将成为今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限制因素。

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论文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2021年,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农产品品牌建设扎实推进。制定了品牌目录标准,收集全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210个。下一步要培育“1+4+3”品牌模式。重点打造“黑龙江好食品”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总体形象,加快提升黑龙江大米、黑龙江大豆、黑龙江鲜食玉米和黑龙江木耳4个省级区域公用单品品牌影响力,做大做强“一县一业”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3类优势品牌。

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品促进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振兴摘要:黑龙江省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和较高的机械栽培技术水平,绿色食品大豆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较大,还面临着种植收益过低、基础设施薄弱、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等限制因素。 关键词:绿色食品;大豆产业;黑龙江省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发展现状 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栽作物,在黑龙江省有多年的栽培历史,种植面积、总产量都占全国的1/3左右。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是黑龙江农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业也随着迅速发展起来,从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0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 万亩,年均递增20%以上,现已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1/4以上,产量达到250万吨以上。已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面积1 万亩。认证绿色食品大豆产品138个,企业65 家。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的产业优势 1.黑龙江省环境条件优良。黑龙江开发较晚,环境污染小,病虫害发生率比南方低。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丰富,全省拥有森林3亿亩,森林覆盖率;天然草原面积约6 500万亩;湿地面积6 510万亩。生态良好,具备发展绿色大豆得天独厚的条件。黑龙江土质肥沃,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全省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370毫米~670毫米,光、热、雨同季,适于大豆生长,加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农产品品质优良。 2.大豆栽培技术水平较高。黑龙江省是全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大豆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近1/3,黑龙江省农垦耕地占全省的1/5,土地规模化种植、机械标准化作业、栽培制度科学化已经走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前列。目前,全省在各环节、各层面开展的农场与地方县合作共建成效突出,带动了地方大豆种植水平的提高。 3.绿色大豆的科研水平较高。黑龙江省从事大豆生产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较多,每个市都有多家从事大豆技术的研究机构,近几年,每年的育成品种都在十个以上,70%以上大豆品种为高脂肪、高蛋白及兼用型品种,黑字号、垦字号大豆油脂居全国领先水平,东农42等品种蛋白含量领先国际水平;每年省政府都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产业的开发和研究,委托东北农业大学、农科院、植保站等单位进行绿色大豆高效生产技术的专题研究,为绿色大豆的生产、加工提供科技保障。 三、黑龙江省绿色大豆产业发展限制因素 1.加入WTO后受国际市场影响比较大。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关税大幅降低, 大豆和豆粕进口关税都降低到了3% 和5% 以下, 不对大豆的进口实行配额制,不对大豆出口实行补贴,这在政策上为国外大豆的进口铺平了道路。这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在逐步增加,2005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约为2 600万吨,2006年大概是2 800万吨,2007年3 万吨,几乎每年都有200万吨的增加,2008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3 万吨,较2007年的进口量大幅增加万吨,增幅达到,连续第四年创下中国大豆进口量的历史最高纪录,预计2009年的进口量还将增加。与进口大豆相比, 国产大豆无论在商品质量和价格上均有较大差距,2008年底,黑龙江省大豆的国储库收购价格3 700元/吨左右,而进口大豆到港价格仅为3 100元/吨,每吨比国产大豆低600元。 2.三大主栽作物比较大豆处于劣势地位。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07年种植面积为5 713万亩,与2005年相比减少600万亩,这里还没有考虑后开垦的耕地面积补充进来的(大多数生荒地都适合种大豆)。相反,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却逐年增加,尤其玉米面积2007年比2005年增加了1 800万亩,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大豆面积的萎缩。原因主要是与水稻、玉米相比种植大豆的效益底,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2008年大豆的公顷收益不足千元,而水稻、玉米的公顷收益都在3 000元以上。 3.大豆主产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黑龙江省大豆的主产区基本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大豆是比较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黑龙江省的机械化种植水平也较高,但农田基础设施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近几年连续发生的春旱、夏旱等自然灾害给黑龙江省的大豆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们各级政府虽然每年都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抗旱,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大豆种植面积较大、资金的投入还不到位,机井眼数还不能覆盖大多数产区。没有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 4.大豆精深加工能力不强。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多是传统的制油企业,数量多,成规模的少,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传统加工多,新兴加工少;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小包装,直接给省外企业加工毛油,这样利润空间就小。产业布局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规模结构上看,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综合利用水平低。虽然一些企业也申请了绿色食品标志,但都是一些大豆、豆油、豆粕等初加工产品,像一些深加工豆制品、分离蛋白等加工企业近两年刚刚出现,但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品牌,市场影响力小。必须采取高新技术向工业化、深加工方向发展。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与沿海企业相比,大豆基本都为本地大豆,收购成本较高,而且大多数豆油都是销往省外,销售半径也较长,运输成本增加,这使得黑龙江省的豆油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大豆产业的建议 1.借助政策优势,扩大绿色大豆种植面积。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进行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基地的环境监测和管理费用,各大豆主产县应利用该项目,积极争取开展绿色食品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基地的创建上连着企业,下牵着农户,是一个企业增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绿色富农工程,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积极落实省政府“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到2012年,全省建设优质大豆基地5 700万亩,大豆总产量170亿斤。按绿色食品大豆生产技术规程种植的大豆是优质大豆,绿色食品大豆基地是优质大豆基地建设的重要途径,各大豆主产县应借助政策优势、制订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绿色食品大豆基地的发展。 2.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战略转变。黑龙江省是大豆的种植大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也排在全国首位,但加工相对薄弱。黑龙江省应积极制定措施,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转变。近几年除了老牌的九三油脂、阳霖油脂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外,也涌现出了像哈高科异黄酮、日月星蛋白粉、瑞盛素肉这样的深加工企业,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扶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对整个绿色大豆产业的拉动作用。无论是大豆生产还是大豆制品加工,都必须实施标准化生产, 逐步建立科学、完备的大豆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和质量认证三大体系,狠抓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五大环节的管理,改变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要把“振兴大豆产业行动计划”和“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推广大豆绿色栽培技术,杜绝使用不合理农药与化肥,建立绿色有机大豆生产基地,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大豆原料和绿色大豆制品,以适应安全、营养食品消费的需要。 3.加强管理,确保大豆食品质量安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空前的高,食品质量安全法也于今年6月实施。所以企业应该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来确保质量安全,应当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档案,保存企业购销记录、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等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资料,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试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档案应当保存三年,做到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有据可查。黑龙江省大豆加工的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及质量认知体系也相对滞后,大多数企业没有通过“国际质量管理标准(ISO9000)”及“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良好操作制造(GM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等相关认证,质量安全管理相对松散,若把黑龙江省建成农产品深加工大省,食品强省还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向品质优良、管理一流、绿色名牌的方向前进。 4.加大力度保护非转基因大豆生产,打造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知名品牌。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种植的都是转基因大豆,因其出油率高、产量高、种植成本低,竞争力远远强于中国大豆。但中国大豆具有高蛋白、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的品牌特色,用于加工成食用大豆系列食品,具有质量高、品质好、食用安全等优势。因此,以非转基因、绿色食品、优质安全为切入点,黑龙江省要积极培育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大豆产品品牌,严格非转基因大豆标识制度,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争强市场竞争力。像九三豆油、阳霖豆油这样的老品牌,继续巩固市场占有率,向新食用油产品开发、改善产品包装、有机产品认证方向发展;新的深加工企业应看清形势、抓住机遇,确定好自身的市场定位,努力确立市场的品牌地位。像大庆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率先在全国进行高纯度蛋白质粉的开发,并调配成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蛋白质粉、饮料、饼干等,认证了十多个绿色食品标志,公司以非转基因、绿色营养、优质安全为宣传口号,成功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是国内最大的蛋白质粉加工企业,现“日月星”商标已是中国驰名商标和亚洲最具价值品牌。黑龙江省的企业要跳出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恶性竞争圈子,独树一帜,以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的黑龙江品牌,提高大豆产品的附加值,叫响品牌,占领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孙向东,任红波.加入WTO后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展望与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0,(6):39-41. [2]韩晓增,王守宇.发展黑龙江省绿色大豆产业带的思考[J].大豆通报,2001,(6):3-4. [3]芦玉双.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J].大豆通报,2003,(1):28-30. [4]曹海英.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黑龙江粮食,2006,(1):18-20.

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品促进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振兴摘要:黑龙江省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和较高的机械栽培技术水平,绿色食品大豆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较大,还面临着种植收益过低、基础设施薄弱、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等限制因素。 关键词:绿色食品;大豆产业;黑龙江省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发展现状 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栽作物,在黑龙江省有多年的栽培历史,种植面积、总产量都占全国的1/3左右。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是黑龙江农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业也随着迅速发展起来,从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0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 万亩,年均递增20%以上,现已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1/4以上,产量达到250万吨以上。已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面积1 万亩。认证绿色食品大豆产品138个,企业65 家。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的产业优势 1.黑龙江省环境条件优良。黑龙江开发较晚,环境污染小,病虫害发生率比南方低。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丰富,全省拥有森林3亿亩,森林覆盖率;天然草原面积约6 500万亩;湿地面积6 510万亩。生态良好,具备发展绿色大豆得天独厚的条件。黑龙江土质肥沃,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全省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370毫米~670毫米,光、热、雨同季,适于大豆生长,加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农产品品质优良。 2.大豆栽培技术水平较高。黑龙江省是全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大豆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近1/3,黑龙江省农垦耕地占全省的1/5,土地规模化种植、机械标准化作业、栽培制度科学化已经走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前列。目前,全省在各环节、各层面开展的农场与地方县合作共建成效突出,带动了地方大豆种植水平的提高。 3.绿色大豆的科研水平较高。黑龙江省从事大豆生产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较多,每个市都有多家从事大豆技术的研究机构,近几年,每年的育成品种都在十个以上,70%以上大豆品种为高脂肪、高蛋白及兼用型品种,黑字号、垦字号大豆油脂居全国领先水平,东农42等品种蛋白含量领先国际水平;每年省政府都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产业的开发和研究,委托东北农业大学、农科院、植保站等单位进行绿色大豆高效生产技术的专题研究,为绿色大豆的生产、加工提供科技保障。 三、黑龙江省绿色大豆产业发展限制因素 1.加入WTO后受国际市场影响比较大。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关税大幅降低, 大豆和豆粕进口关税都降低到了3% 和5% 以下, 不对大豆的进口实行配额制,不对大豆出口实行补贴,这在政策上为国外大豆的进口铺平了道路。这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在逐步增加,2005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约为2 600万吨,2006年大概是2 800万吨,2007年3 万吨,几乎每年都有200万吨的增加,2008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3 万吨,较2007年的进口量大幅增加万吨,增幅达到,连续第四年创下中国大豆进口量的历史最高纪录,预计2009年的进口量还将增加。与进口大豆相比, 国产大豆无论在商品质量和价格上均有较大差距,2008年底,黑龙江省大豆的国储库收购价格3 700元/吨左右,而进口大豆到港价格仅为3 100元/吨,每吨比国产大豆低600元。 2.三大主栽作物比较大豆处于劣势地位。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07年种植面积为5 713万亩,与2005年相比减少600万亩,这里还没有考虑后开垦的耕地面积补充进来的(大多数生荒地都适合种大豆)。相反,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却逐年增加,尤其玉米面积2007年比2005年增加了1 800万亩,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大豆面积的萎缩。原因主要是与水稻、玉米相比种植大豆的效益底,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2008年大豆的公顷收益不足千元,而水稻、玉米的公顷收益都在3 000元以上。 3.大豆主产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黑龙江省大豆的主产区基本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大豆是比较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黑龙江省的机械化种植水平也较高,但农田基础设施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近几年连续发生的春旱、夏旱等自然灾害给黑龙江省的大豆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们各级政府虽然每年都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抗旱,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大豆种植面积较大、资金的投入还不到位,机井眼数还不能覆盖大多数产区。没有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 4.大豆精深加工能力不强。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多是传统的制油企业,数量多,成规模的少,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传统加工多,新兴加工少;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小包装,直接给省外企业加工毛油,这样利润空间就小。产业布局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规模结构上看,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综合利用水平低。虽然一些企业也申请了绿色食品标志,但都是一些大豆、豆油、豆粕等初加工产品,像一些深加工豆制品、分离蛋白等加工企业近两年刚刚出现,但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品牌,市场影响力小。必须采取高新技术向工业化、深加工方向发展。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与沿海企业相比,大豆基本都为本地大豆,收购成本较高,而且大多数豆油都是销往省外,销售半径也较长,运输成本增加,这使得黑龙江省的豆油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大豆产业的建议 1.借助政策优势,扩大绿色大豆种植面积。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进行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基地的环境监测和管理费用,各大豆主产县应利用该项目,积极争取开展绿色食品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基地的创建上连着企业,下牵着农户,是一个企业增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绿色富农工程,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积极落实省政府“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到2012年,全省建设优质大豆基地5 700万亩,大豆总产量170亿斤。按绿色食品大豆生产技术规程种植的大豆是优质大豆,绿色食品大豆基地是优质大豆基地建设的重要途径,各大豆主产县应借助政策优势、制订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绿色食品大豆基地的发展。 2.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战略转变。黑龙江省是大豆的种植大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也排在全国首位,但加工相对薄弱。黑龙江省应积极制定措施,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转变。近几年除了老牌的九三油脂、阳霖油脂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外,也涌现出了像哈高科异黄酮、日月星蛋白粉、瑞盛素肉这样的深加工企业,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扶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对整个绿色大豆产业的拉动作用。无论是大豆生产还是大豆制品加工,都必须实施标准化生产, 逐步建立科学、完备的大豆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和质量认证三大体系,狠抓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五大环节的管理,改变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要把“振兴大豆产业行动计划”和“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推广大豆绿色栽培技术,杜绝使用不合理农药与化肥,建立绿色有机大豆生产基地,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大豆原料和绿色大豆制品,以适应安全、营养食品消费的需要。3.加强管理,确保大豆食品质量安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空前的高,食品质量安全法也于今年6月实施。所以企业应该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来确保质量安全,应当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档案,保存企业购销记录、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等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资料,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试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档案应当保存三年,做到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有据可查。黑龙江省大豆加工的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及质量认知体系也相对滞后,大多数企业没有通过“国际质量管理标准(ISO9000)”及“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良好操作制造(GM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等相关认证,质量安全管理相对松散,若把黑龙江省建成农产品深加工大省,食品强省还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向品质优良、管理一流、绿色名牌的方向前进。 4.加大力度保护非转基因大豆生产,打造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知名品牌。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种植的都是转基因大豆,因其出油率高、产量高、种植成本低,竞争力远远强于中国大豆。但中国大豆具有高蛋白、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的品牌特色,用于加工成食用大豆系列食品,具有质量高、品质好、食用安全等优势。因此,以非转基因、绿色食品、优质安全为切入点,黑龙江省要积极培育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大豆产品品牌,严格非转基因大豆标识制度,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争强市场竞争力。像九三豆油、阳霖豆油这样的老品牌,继续巩固市场占有率,向新食用油产品开发、改善产品包装、有机产品认证方向发展;新的深加工企业应看清形势、抓住机遇,确定好自身的市场定位,努力确立市场的品牌地位。像大庆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率先在全国进行高纯度蛋白质粉的开发,并调配成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蛋白质粉、饮料、饼干等,认证了十多个绿色食品标志,公司以非转基因、绿色营养、优质安全为宣传口号,成功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是国内最大的蛋白质粉加工企业,现“日月星”商标已是中国驰名商标和亚洲最具价值品牌。黑龙江省的企业要跳出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恶性竞争圈子,独树一帜,以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的黑龙江品牌,提高大豆产品的附加值,叫响品牌,占领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

问题一:如何加大农业品牌建设 农业品牌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特色农业品牌意识。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采取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三品一标”与商标注册的重要意义。新闻单位应开辟专栏节目,加大对重点企业、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树品牌形象,推产品销售,创驰名商标,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 *** 、广大企业主和社会公众都要增强争创品牌意识。 (二)发挥 *** 职能,运用行政手段推进农业品牌发展。要建立起“企业为主、市场导向、 *** 推动”的发展机制, *** 相关部门要为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开绿灯、搭建平台,在资金、宣传、税费、金融、对外促销上大力扶持本地农产品品牌企业及其他涉农主体的发展。 (三)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要充分激发涉农主体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的信心和决心,鼓励龙头企业创新科技,以品牌产品提升农业产业化的质量。对龙头企业技术革新,产品宣传上给予财政资金补助。支持现有的品牌农产品生产经营基地、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档次,扩大农产品市场美誉度,增强农业产业之无形资产,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四)加强品牌创建管理工作。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培育争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和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品。要建立创建奖励机制,一手抓创建,一手抓管理,以此鼓励生产经营者多创产业名牌,走品牌创业之路。 (五)建立农业品牌建设专项资金。每年财政应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引导种子资金,以补贴、奖励的方式重点扶持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对利用市级以上电视台、报纸、户外广告等宣传投入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投入额的10%左右补助。参加省级以上农业展销会,给予摊位费补助。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奖励。 创建农业品牌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品牌观念差。传统农业生产意识还占较大比重,缺乏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等现代农业发展观念。营销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忽视品牌经营,既缺乏必要的投入力度,又缺乏应有的宣传打造,致使品牌知名度和认知度低,无法发挥品牌附加值及增值效应。 二是农业品牌市场占有率低且不平衡。从商标总量看,我市现有已申报及注册涉农商标900余件,占全市已申报注册商标的45%强,但已获各级品牌认定商标(中国驰名、省著名、市知名商标)共计60余件,占商标数的近4%。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仅70个,缺乏具有全国性知名度的产品。在农产品品牌分布上,3个国家级中国驰名商标均为阆中企业所持有,地区发展不均衡。 三是宣传展示营销力度不够。农业经营主体自主宣传不够,即使有部分广告宣传,也缺乏整套的广告策略和商标品牌战略。 *** 主导的宣传工作更是薄弱,与相邻市县 *** 对农业品牌创建和宣传特别重视形成存在一定差距。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由于地域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不一样,所抓工作重点有所不同,我市多数县(市、区) *** 大多尚未专门研究和出台农业品牌发展政策和文件。政策扶持资金少,政策措施不尽完善,导致各地工作发展不平衡。 问题二:如何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运用行政手段推进农业品牌发展,无法发挥品牌附加值及增值效应。对利用市级以上电视台, *** 相关部门要为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开绿灯、对外促销上大力扶持本地农产品品牌企业及其他涉农主体的发展,缺乏具有全国性知名度的产品,在资金、市知名商标)共计60余件。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农业经营主体自主宣传不够。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培育争创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和中国驰名商标,采取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三品一标”与商标注册的重要意义、协调、区) *** 大多尚未专门研究和出台农业品牌发展政策和文件,我市多数县(市,以品牌产品提升农业产业化的质量、省著名商标、搭建平台,占商标数的近4%,缺乏标准化,提升农产品档次,忽视品牌经营、龙头企业,所抓工作重点有所不同,一手抓管理、户外广告等宣传投入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政策扶持资金少,给予摊位费补助。新闻单位应开辟专栏节目。由于地域不同。在农产品品牌分布上。要充分激发涉农主体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的信心和决心、税费。四是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二)发挥 *** 职能。(三)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又缺乏应有的宣传打造。支持现有的品牌农产品生产经营基地、有机食品,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即使有部分广告宣传,按投入额的10%左右补助、可持续发展。创建农业品牌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致使品牌知名度和认知度低,走品牌创业之路,加大对重点企业、四川省著名商标力度、宣传,与相邻市县 *** 对农业品牌创建和宣传特别重视形成存在一定差距、有机食品的认证仅70个。每年财政应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引导种子资金。 *** 主导的宣传工作更是薄弱,占全市已申报注册商标的45%强,扩大农产品市场美誉度、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以补贴。要建立创建奖励机制,树品牌形象。二是农业品牌市场占有率低且不平衡,推产品销售,也缺乏整套的广告策略和商标品牌战略。参加省级以上农业展销会、绿色食品。对龙头企业技术革新,一手抓创建。三是宣传展示营销力度不够,创驰名商标。要建立起“企业为主,地区发展不均衡、“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奖励,3个国家级中国驰名商标均为阆中企业所持有、奖励的方式重点扶持带动力强。传统农业生产意识还占较大比重、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 *** 推动”的发展机制、绿色食品,既缺乏必要的投入力度。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不一样,品牌观念差。各级党委 *** 。从商标总量看,以此鼓励生产经营者多创产业名牌,但已获各级品牌认定商标(中国驰名、规模化等现代农业发展观念。营销方式落后、广大企业主和社会公众都要增强争创品牌意识,我市现有已申报及注册涉农商标900余件,生产效率低下、市场导向、金融、产业化、品牌化,鼓励龙头企业创新科技。(五)建立农业品牌建设专项资金。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四)加强品牌创建管理工作、报纸,产品宣传上给予财政资金补助。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品,增强农业产业之无形资产,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强化特色农业品牌意识农业品牌的对策及建议(一)加强宣传引导,政策措施不尽完善、省著名,导致各地工作发展不平衡 问题三:如何建设特色农业品牌 市场导向。各级党委 *** 、报纸。新闻单位应开辟专栏节目,以补贴。对龙头企业技术革新、税费。农业经营主体自主宣传不够、对外促销上大力扶持本地农产品品牌企业及其他涉农主体的发展。对利用市级以上电视台,即使有部分广告宣传,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不一样,又缺乏应有的宣传打造,鼓励龙头企业创新科技,一手抓管理、区) *** 大多尚未专门研究和出台农业品牌发展政策和文件,所抓工作重点有所不同。 *** 主导的宣传工作更是薄弱、广大企业主和社会公众都要增强争创品牌意识,强化特色农业品牌意识农业品牌的对策及建议(一)加强宣传引导。在农产品品牌分布上、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要建立创建奖励机制、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和中国驰名商标,加大对重点企业,我市现有已申报及注册涉农商标900余件、有机食品的认证仅70个,但已获各级品牌认定商标(中国驰名。(四)加强品牌创建管理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绿色食品,采取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三品一标”与商标注册的重要意义,按投入额的10%左右补助,地区发展不均衡、四川省著名商标力度。从商标总量看、省著名。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给予摊位费补助、宣传。营销方式落后, *** 相关部门要为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开绿灯、市知名商标)共计60余件运用行政手段推进农业品牌发展,品牌观念差。参加省级以上农业展销会。四是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政策措施不尽完善。(五)建立农业品牌建设专项资金。传统农业生产意识还占较大比重。由于地域不同、 *** 推动”的发展机制、“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奖励、协调,增强农业产业之无形资产。创建农业品牌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搭建平台,缺乏标准化,推产品销售、奖励的方式重点扶持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生产效率低下。要充分激发涉农主体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的信心和决心、产业化,无法发挥品牌附加值及增值效应,提升农产品档次,一手抓创建,树品牌形象、可持续发展,忽视品牌经营。(二)发挥 *** 职能,扩大农产品市场美誉度、规模化等现代农业发展观念。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品。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缺乏具有全国性知名度的产品,3个国家级中国驰名商标均为阆中企业所持有、省著名商标。支持现有的品牌农产品生产经营基地,在资金。要建立起“企业为主,与相邻市县 *** 对农业品牌创建和宣传特别重视形成存在一定差距、户外广告等宣传投入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龙头企业,致使品牌知名度和认知度低,占全市已申报注册商标的45%强。政策扶持资金少。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培育争创无公害农产品,以此鼓励生产经营者多创产业名牌。二是农业品牌市场占有率低且不平衡,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我市多数县(市,占商标数的近4%,以品牌产品提升农业产业化的质量。每年财政应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引导种子资金、金融,创驰名商标。三是宣传展示营销力度不够,走品牌创业之路。(三)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化,既缺乏必要的投入力度,也缺乏整套的广告策略和商标品牌战略、有机食品,产品宣传上给予财政资金补助,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问题四:如何创建自己的农产品品牌 我觉得你要创立自己的农产品品牌,首先得给你的产品进行【定位】。 产品包括四个层次,依次向外扩展是:核心产品、实体产品、扩展产品、心理产品。 作为品牌产品,我觉得“心理产品”很重要,你这个产品在客户心理是什么样的? 【定位】:你产品的特点、卖点与买点。名称、标识、宣言、宣传。 品牌的创立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需要经过时间的积累,客户的口碑等等所得来的。 问题五:如何建立品牌农业 品牌对于任何一个商品及产品的重要意义: 品牌的定义: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他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 定义 品牌简单的讲: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 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品牌已是一种商品综合品质的体现和代表,当人们想到某一品牌的同时总会和时尚、文化、价值联想到一起,企业在创品牌时不断地创造时尚,培育文化,随着企业的做强做大,不断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向产品开发优势、产品质量优势、文化创新优势的高层次转变。当品牌文化被市场认可并接收后,品牌才产生其市场价值。 品牌是可以触发受众心理活动的商品(或者组织)标识(理论来源:品牌专家颜金伟)。首先,品牌一定要有一个标识作为载体,这个标识,就像品牌的躯体。但是,仅仅有标识是不够的,就像人要有躯体,更要有灵魂一样。只有那些能触发受众心理活动的标识,才能称之为品牌,否则,它充其量只是一个商标。 品牌是制造商或经销商加在商品上的标志。它由名称、名词、符号、象征、设计或它们的组合构成。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 1.一般意义上的定义: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 2.作为品牌战略开发的定义:品牌是通过以上这些要素及一系列市场活动而表现出来的结果所形成的一种形象认知度,感觉,品质认知,以及通过这些而表现出来的客户忠诚度,总体来讲它属于一种无形资产。所以这时候品牌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出现的。(理论来源:城市营销学家兰晓华 ) 3.品牌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 *** 、智慧与信念。品牌的强大取决于品牌领导力:定位(Position)是方向,平衡(Balance )是方略;平衡中蕴含定位,定位使平衡具有力量。这就是IBF品牌之道平衡力理论的精义。(品牌文化与战略专家梁中国) 4、品牌是企业或品牌主体(包括城市、个人等)一切无形资产总和的全息浓缩,而这一浓缩又可以以特定的符号来识别;它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社会,企业与消费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5.品牌是用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商业名称及其标志,通常由文字、标记、符号、图案和颜色等要素或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 要素 1.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是创建一个产品或服务品牌所必须满足的第一个条件,公司必须将自己的产品同市场内的其他产品区分开来。 2.关联性:指产品为潜在顾客提供的可用性程度。消费者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实际看到品牌的存在,品牌才会有意义。 3.认知价值:这是创建一个有价值的品牌的要素。即使企业的产品同市场上的其它产品存在差异,潜在顾客发现别人也在使用这种产品,但如果他们感觉不到产品的价值,就不会去购买这种产品。 内涵 品牌是指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品牌最持久的含义和实质是其价值、文化和个性;品牌是一种商业用语,品牌注册后形成商标,企业即获得法......>> 问题六:如何打造农业公共品牌和特色品牌 ■当前,农产品遇到了包装化、品牌化、高档化、全国化的“四化”历史机遇。消费升级、主流换挡,包装食品行业进入新主流时代。未来三至五年,是新兴农业、食品加工企业再造格局的最佳机遇。 ■传统农业因产品安全、缺少标准化运料、价格波动大等问题,令企业、商户、消费者和农民不甚满意。而品牌农业思维根据消费需求,打造适销产品和服务,理顺种植、加工、流通链条。 ■品牌农业型盈利模式――企业品牌成为同类产品的代名词,整合市场资源和产品资源,最终获得盈利。这个盈利模式比较典型的企业它们不仅是个企业品牌,更是一个行业一个品类的标志,往往在行业中具有定价权,是行业的价值标杆。 问题七:如何建立维护农产品品牌。 创建农产品品牌的意义主要在于,农产品品牌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有利于农产片销售量增长及农产片管理溢价;促进标准化生产管理;带动基地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创建农产品品牌,应由 *** 牵头,在农业种植、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和广大消费者中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构建独有的品牌文化,成立农产品行业协会,深化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从而摆脱我国当前农产品品牌多而杂、多而不强的局面。 问题八: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产品进行品牌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落后的农 运用行政手段推进农业品牌发展,无法发挥品牌附加值及增值效应。对利用市级以上电视台, *** 相关部门要为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开绿灯、对外促销上大力扶持本地农产品品牌企业及其他涉农主体的发展,缺乏具有全国性知名度的产品,在资金、市知名商标)共计60余件。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农业经营主体自主宣传不够。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培育争创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和中国驰名商标,采取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三品一标”与商标注册的重要意义、协调、区) *** 大多尚未专门研究和出台农业品牌发展政策和文件,我市多数县(市,以品牌产品提升农业产业化的质量、省著名商标、搭建平台,占商标数的近4%,缺乏标准化,提升农产品档次,忽视品牌经营、龙头企业,所抓工作重点有所不同,一手抓管理、户外广告等宣传投入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政策扶持资金少,给予摊位费补助。新闻单位应开辟专栏节目。由于地域不同。在农产品品牌分布上。要充分激发涉农主体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的信心和决心、税费。四是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二)发挥 *** 职能。(三)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又缺乏应有的宣传打造。支持现有的品牌农产品生产经营基地、有机食品,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即使有部分广告宣传,按投入额的10%左右补助、可持续发展。创建农业品牌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致使品牌知名度和认知度低,走品牌创业之路,加大对重点企业、四川省著名商标力度、宣传,与相邻市县 *** 对农业品牌创建和宣传特别重视形成存在一定差距、有机食品的认证仅70个。每年财政应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引导种子资金。 *** 主导的宣传工作更是薄弱,占全市已申报注册商标的45%强,扩大农产品市场美誉度、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以补贴。要建立创建奖励机制,树品牌形象。二是农业品牌市场占有率低且不平衡,推产品销售,也缺乏整套的广告策略和商标品牌战略。参加省级以上农业展销会、绿色食品。对龙头企业技术革新,一手抓创建。三是宣传展示营销力度不够,创驰名商标。要建立起“企业为主,地区发展不均衡、“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奖励,3个国家级中国驰名商标均为阆中企业所持有、奖励的方式重点扶持带动力强。传统农业生产意识还占较大比重、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 *** 推动”的发展机制、绿色食品,既缺乏必要的投入力度。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不一样,品牌观念差。各级党委 *** 。从商标总量看,以此鼓励生产经营者多创产业名牌,但已获各级品牌认定商标(中国驰名、规模化等现代农业发展观念。营销方式落后、广大企业主和社会公众都要增强争创品牌意识,我市现有已申报及注册涉农商标900余件,生产效率低下、市场导向、金融、产业化、品牌化,鼓励龙头企业创新科技。(五)建立农业品牌建设专项资金。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四)加强品牌创建管理工作、报纸,产品宣传上给予财政资金补助。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品,增强农业产业之无形资产,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强化特色农业品牌意识农业品牌的对策及建议(一)加强宣传引导,政策措施不尽完善、省著名,导致各地工作发展不平衡 问题九:试述如何利用《农业标准化》知识,促进我国的农产品品牌建设? CTRL+C和CTRL+V是某些人的光荣传统。 建议从以下入手考虑: 从标准的选种方法、到标准的育苗方法、到标准的栽植方法、到标准的施肥、锄草、收获、保存、运输,这一串写下来何至于300字,30000字都不成问题。 感觉你写不出来的原因是看到标准化就虚了,其实标准化没那么复杂。就是规定了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文档(或文件)就是标准,按标准做,再来检查是不是按标准做就是标准化了。 呵呵,欢迎交流。 问题十:农产品品牌故事是怎样建立和表现的,有没有实例可以参考一下。 有人说,品牌就是一个故事,而怎么讲好这个故事就成了如何做好品牌的第一步。农产品类,可以参照一下手植记,是一家立志寻遍阡陌乡间,为寻求最原生态食材的品牌。里面的品牌故事是真实取材于手植记背后的故事,可以多关注一下。

我国农产品出口问题研究论文

一、中国农业具备出口优势吗? 中国农业不仅关系到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是8亿多农民增收和就业的基本来源。但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数的43%,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耕地资源紧张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如此严酷的资源条件,将始终约束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在根本上使中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研究表明,中国粮、棉、油料等大宗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从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下降,目前已基本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如从资源成本角度看,1997年中国每生产1公斤小麦亏损元,到2001年,进一步亏损元,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而与此相反,大米、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表1和2以及附表1、附表2)。 研究进一步显示,90年代以来农产品生产国内资源机会成本的上升,是导致比较优势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目前中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下,土地密集型的小麦、棉花、大豆等产品明显缺乏比较优势,不具备参与国际商业竞争的基本条件。与此相反,由于中国具有丰富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价格低廉,因此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潜力(程国强等,1999年,2003年)。 按照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一国如果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佳组合,在某种商品中密集使用资源禀赋相对丰裕、价格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就能够在该种商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从而具有出口优势。显然,从理论上观察,中国的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产品和加工食品等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能够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和竞争的比较优势。 资料来源:程国强、彭廷军,2000年。 资料来源:程国强、陈俊红,2003年。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的源泉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实绩印证了这一理论判断。表3显示,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占76%以上的份额,而且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注:a.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园艺产品、农产品加工品。 b. 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粮食、油料、棉花等大宗农产品。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表3也表明,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最近5年才得以快速增长。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阶段与结构特征,中国以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为特征的出口优势还可以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第一,中国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为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提供低成本、充裕的劳动力供给。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农业部门需要劳动力的合理数量为亿人,但2002年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达亿,剩余劳动力亿人,农业部测算到“十五计划”期末,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到亿人(农业部课题组,2000年)。 第二,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目前城市化速度缓慢,乡镇企业发展受阻,城市和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即使今后20年内中国城市化率到达50%(按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总人口15亿估计),农村人口依然还有亿,农村劳动力亿(按50-60%的比率估计),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至少为2亿。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三,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比较少,初中以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其中,文盲比重为。小学文化程度比重为(兰徐民等,2002),难以适应城市工商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农村劳动力具有无限供给的特征,这决定中国农产品出口必须实施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战略。不仅如此,中国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还有下述三个有利条件: 第一,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中国跨越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多种多样,能够生产各类农产品,满足世界市场多样化的食品需求。中国正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目前已经或正在形成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闽南粤东柑橘主产区;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苹果生产优势区;中原和东北肉牛优势区;中原、内蒙古、河北、西北、西南肉羊优势区;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牛奶优势区;东南沿海、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中国大部分地区饲养畜禽、种植蔬菜均具有比较优势。 第二,市场区位优势。如亚洲地区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2002年亚洲市场进口的农产品占世界的(亿美元),其中,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印度尼西亚、泰国的农产品进口位居世界前十五名。这些地区也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其中,中国农产品占日本农产品进口的10%,韩国占16%,香港占20%,印尼占11%,且中国对这些地区农产品的出口呈扩大趋势。中国对亚洲市场出口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由于运距短、运销便捷,适宜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等高价值农产品出口,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第三,大国效应与后发优势。规模巨大且富有增长潜力、日益开放的中国市场,既为中国农产品提供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推动中国农业逐步提高竞争力,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将促进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和贸易格局的调整。中国作为WTO成员,正在对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产生重要影响,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农业贸易竞争环境。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推动与东盟等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将进一步改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由于坚持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正在形成技术、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将逐步缩小中国农产品与世界市场的差距,促进出口竞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综合而言,现阶段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潜力,但主要体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相对而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农产品出口国,既有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又有加工、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持续投资和创新的高端竞争优势,中国和这些国家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既有合作分工和优势互补,也有明显的竞争和利益冲突。但是,中国如果不尽快调整目前的这种低成本竞争战略,一旦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结构出现弱化趋势,就很有可能在国际分工中失去自身的位置。 三、影响中国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 尽管从长期看,中国农产品出口需要逐步调整低成本竞争优势战略,但近期仍然是中国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还有一系列问题影响到中国农产品出口优势的发挥,使中国农产品的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还不能有效的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出口现实。 中国农产品出口所面对的复杂的国际环境,如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越来越高,反倾销、“特保”调查在今后几年有可能频繁发生,“知识产权壁垒”、“舆论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也呈上升之势,不利于中国发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将成为今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限制因素。

绿色贸易壁垒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摘要]在我国加入-.$后,发达国家纷纷采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来阻止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从而使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出口创汇受到极大影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提升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及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施标准化品牌发展战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日益发展,各国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壁垒”已形成,并对世界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一、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绿色壁垒”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有限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贸易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境保护公约、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标志等对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另一类是非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即是一些国家环境保护意识较强的生产商或消费者,对其他国家不符合其环境标准的产品和服务的歧视。目前,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涉及法律、法规、标准、程序等各方面,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内容:!、环境标准和法规。是指一些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垄断优势通过立法手段,对环境中污染物含量水平及其排放源的限量阈值制定苛刻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通过行使境外管辖权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入,如欧盟近期全面启动实施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制,要求进入其成员国的产品达到其规定的环境标准。’、卫生及植物检疫制度。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国际食品法典》,对!()种食品的卫生指标及重金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作了明确规定,不符合规定的不允许进口。*、环境标志制度。环境标志是一种经权威机构认定的图形,它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环境标准,而且其生产、使用、消费、回收的过程也符合环保要求,环境标志既是全球绿色消费浪潮的产物,又反过来引导绿色消费,如:全球认可经有机食品联盟认定的“有机食品”标志,我国的“绿色食品”标志,各省推出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等,调查表明:+),的美国人、)&,的德国人在购买食品时考虑是否有绿色产品标志,甚至愿意多花!&,的费用来购买绿色产品,发展中国家开展绿色环保认定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因而存在着较大困难,不少商品往往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成本内在化要求与绿色补贴限制。成本内在化要求生产者将环境退化及治理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环境标准较低,暂时无力承担治理污染的所有费用,因而被认为给予了其出口商品以隐含的补贴。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有时为了扶持民族工业的成长,对环保产业或外贸企业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西方国家认为无论是隐含或公开的补贴均违反了世贸组织的有关原则,需要实施贸易制裁,美国就曾以环保补贴为由,对来自巴西的人造胶鞋和来自加拿大的速冻猪肉提出过反补贴诉讼。二、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绿色贸易壁垒是一种全新的非关税壁垒措施,由于其具有合法性和隐蔽性、歧视性和不公正性、广泛性和关联性,时效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在加入!"#后,取消关税壁垒、配额限制,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已成为各国出口贸易中使用的最通用的有效手段,这一手段的使用,对世界各国特别是环保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和贸易出口,构成了天然屏障和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特点%$&合法性和隐蔽性。按照《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等文件规定,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健康与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在遵循贸易影响最小、科学上证明合理、国民待遇和非歧视、同一性、透明度、发展中国家特殊和差别待遇等原则下,可以实施贸易的环境控制,因此,从有关国际环境公约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看,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或间接非关税壁垒,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但是在具体的实际情况中,进口国往往以卫生、检疫等多项指标超标为名,提高进口的门槛,实际是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有时两种动机交叉,因而要明确甄别十分困难,这就使得绿色壁垒具有隐蔽性。%’&歧视性和不公正性。由于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通常成为牺牲品,它的实施没有考虑到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对环境保护所欠的账,超越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技术水平的承受能力的现状,对各种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的产品规定统一的市场准入条件,这也具有一定的不公平性,往往这些市场准入规定过于复杂化且经常变化,违背国民待遇的原则,制定时也实施内外有别的双重标准,使出口国商品难以进入,进口国很容易就行使自由裁量权以实施贸易制裁,另外这些规定在执行过程中,一方面给进口国进入市场造成限制,另一方面也容易发生争议,拖延时间,影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广泛性和关联性。绿色贸易壁垒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从产品看,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而且包括中间产品、制成品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各种添加剂等等,绿色贸易壁垒往往会有连锁反应,容易从一个国家扩展到另一个国家,如$))*年我国输往美国的木质包装由于含有天牛病虫受限制后,加拿大、英国也迅速采用了类似的措施。%+&时效性和发展性。近几年来,绿色贸易壁垒的时间效应不断加强,实施方通常随着贸易伙伴国经济和技术条件的进步,不断提高技术标准,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呈现出不断加高和拓宽的趋势,如:日本近年来对大米进口检验的理化指标从$))(年的’,多项增加’,,,年的$,+项,西方发达国家对进口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含量限量指标已降至几年前,-,$../。’、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从静态的角度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负面作用非常明显,几乎涉及到我国外贸所有的出口领域,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0,价值高达几百亿元。这主要的原因有二种,一是市场准入的限制,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及苛刻的环境、品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使我国农产品难以进入到国际市场参加公平竞争,丧失了其它国家对我国农产品的信任度。如:$)))年*月1’,,,年$月的六个月内,美国234扣留了5(+批我国进口的食品,主要原因是:杂质、食物卫生、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色素等含量超标。$))+年以来,我国的牛肉、猪肉几乎不能出口到美国,欧盟也以氯霉素等药物含量超标为由,完全禁止我国的牛肉、冻鸡肉及贝类产品进入其成员国市场。’,,$年$月’6日,欧盟委员会作出决定停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食品。日本对进口大米检测项目已从过去的+’项增加到现在的$$+项。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234&最近公布了禁止在进口动物源性食品中使用包括氯霉素在内的$$种药物名单,由此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值从前几年的$*,亿元降到目前的$’,亿元。二是竞争力的影响,即发达国家虽然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及实施所谓的反补贴措施,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削弱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出口产品的企业为了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仅需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花费大量的财力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并要支付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导致这些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进而丧失价格竞争优势。%’&从动态的角度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贸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特别是安全质量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积极意义。从本质来讲,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的贸易措施,其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力如此之大,这就使得我们必须面对现实,除在!"#多边贸易框架下,开展贸易协调外,还应努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实施农业标准化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无公害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冲破“绿色贸易壁垒”,达到贸易与环保的双赢。三、冲破绿色贸易壁垒,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提高对绿色贸易的认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目前,尽管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有相当的管理部门及生产企业对环保及食品安全引起的问题缺乏必要了解和重视,面对国外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及绿色贸易壁垒越演越烈的市场,应通过大力的宣传,引起各级领导及企业的销售全过程中贯穿环保生态意识,与国际有关技术标准接轨,使得发展优质安全、无公害产品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深入人心,并变为生产者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及时了解进口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情况及对各类产品的环保要求,及时把握海关、商检等部门的相关信息,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实施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建立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产品采用国际质量标准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要像大力推进工业产品%&’#()))国际环保管理系列一样,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并按照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四个层次,国家、行业标准主要规定农产品质量等级一般性要求和安全卫生强制性要求;地方标准则主要围绕国标和行标对产品的具体要求,根据地方特点,制定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企业标准应对产品赋予特定的性能特征,区别于一般产品。!))#年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项无公害农产品国家标准,主要是蔬菜、果品、畜禽、水产四大类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和质量安全要求,农业部颁布了#+,项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包括韭菜、番茄、蔬菜等品种,农业部计划以每年-))项的速度制定农业行业标准,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我们应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研究国际农业标准和有关国家的农业标准和技术法规主要内容,转化成出口推荐标准,消除绿色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实现与国际接轨。"!$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在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形成功能齐全的省、市、县级梯度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计划通过中央及省级政府财政投入,用+.-年时间,建成以部级专业农产品"环境$综合性质检中心为龙头,省级"包含区域性分中心$综合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骨干,地方"县、基地、企业、市场等$快速检测机构为基础的全国性农产品检测网络,对农产品质量实施统一的检测监控,使质量管理关口前移。"+$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评价体系。目前国内农产品质量认证主要有名牌农产品及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搞好名牌农产品认定。名牌产品是品质好、技术含量高、生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目前名牌农产品认定有国家级及省级,国家级主要由农业部在举办农博会时组织认定。省级由省质监局、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成的省名牌农产品认定委员会每年进行一次认定,纳入整个名牌产品向社会公告和进行管理。"加快无公害农产品认定。无公害农产品是指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一定指标范围内的安全农产品。江苏省!))#年开始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省政府成立了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委员会,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到!))!年止已获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达/,)个,各地应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主体,全面推进农业无害化生产的进程。#培育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都是以生产全过程无公害质量控制为基本要求,其指标要求更高。绿色食品认证中心在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是国家工商局的注册商标。绿色食品分0级和00级,0级允许使用一定量的化学物质,00级则基本接近于国际有机联盟认可的有机食品,禁止在生产、加工、包装、贮运等过程中使用任何化学物质。应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口企业、农产品流通批发市场通过一系列的绿色产品质量认证,全面提高质量水平。"($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快制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国家正在起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江苏省人大也先后制定和通过《食品卫生条例》、《关于在畜禽生产中禁止使用违禁药物的决定》,国务院也颁布了《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使农产品质量监督有法可依。"建立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对经认证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优质农产品或经检验质量安全指标合格的农产品可准许进入市场销售,对未经认证认定、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的农产品不准上市流通,禁止经营销售。按照国际惯例,对产品质量末端进行控制,使市场与基地有效衔接。#设立专销网点,在市场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优质农产品专销区、专销柜,实行优质推介。要开展对超市和团伙单位的集中配送,推行农产品超市经营,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应密切关注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发展进程,认真研究发达国家安全健康绿色消费浪潮的基本趋势,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产品的产业,使环保指标和其它安全健康指标一起构成优质农产品的内涵,从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要把绿色生态平衡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向,实施战略性产业政策,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加以扶持,培植规模经济优势,在大力开展环保产品国际贸易的同时,提高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我国出口产品冲破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提供硬件上的支持。

程国强:“我国境外农业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01月21日。 Cheng Guoqiang, Agricultural Policy Measurement: What Relevant for Policy Advice? paper prepared for OECD Global Forum on Agroculture, Paris, 16 December 2013.程国强:“对实施全球农业战略的思考”,《经济日报》,2013年10月04日。程国强:“我国实施全球农业战略的总体思路”,《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09月17日。程国强:“我国实施全球农业战略的政策与保障措施”,《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09月13日。程国强:“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长成因与影响”,《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09月09日。程国强:“中国粮食宏观调控的现实状态与政策框架”,《改革》,2013年第1期。程国强:“投资农业要深刻把握农业的本质特征”,《农民日报》,2013年01月12日。程国强:“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的影响、启示与战略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3期。程国强:“对近期几个粮食热点问题的回应”,《中国文摘》,2013年1月4日。程国强:“粮价补贴支持政策已到调整重要关口”,《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1月8日。程国强:“关于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的思考”,《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24期。程国强:“全球粮价上涨对我国的影响与应对建议”,《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10月17日。程国强:“粮食宏观调控面临四大挑战”,《中国报道》,2012年第10期。程国强:“全球粮情与中国应对”,《今日中国论坛》,2012年第9期。孙绪华、程国强:“我国科技资源研发效率监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管理评论》,2012年第9期。程国强,“入世”深刻改变中国农业,《人民日报》,2012年09月14日。程国强,“全球粮价上涨之忧”,《财经》,2012年09月03日。程国强,“中国农业对外开放:影响、启示与战略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03期。程国强、朱满德,“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农业补贴:制度设计与政策选择”,《管理世界》,2012年第1期。程国强,“着力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经济日报》,2012年4月11日。程国强,粮价“两难”困局有正解,《 农民日报》, 2012年03月13日 02 版。Cheng Guoqiang, China’s Oils and Oilseeds: Current Situation and Outlook, Paper prepared for MPOB International Palm Oil Congress (PIPOC) 2011, 15th - 17th November 2011, Kuala Lumpur, Malaysia程国强:“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农业开放战略”,《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第12期。程国强:“加入世贸组织与中国农业发展”,《农民日报》,2011年11月19日。程国强:“全球粮食供需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人民日报》,2011年09月19日。朱满德、程国强:“中国农业补贴:制度变迁与政策转型”,《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朱满德、程国强:“中国农业政策:支持水平、补贴效应与结构特征”,《管理世界》,2011年第7期。朱满德,程国强:“多哈回合农业谈判:进展与关键问题”,《国际贸易》,2011年第7期。程国强:“当前中国粮食市场形势与调控政策取向”,《中国粮食市场20年高峰论坛》报告,2010年10月12日。Cheng, Guoqiang, FTA and China’s Agriculture, Paper prepared for Asia Pacific Region Agro-food Industry Development Symposium, September 29 to October 1, 2010, Jeju, Korea.程国强:“中国农村市场改革:经验、挑战与思路”,《改革》,2010年第9期。程国强:“消除粮价异动之源”,2010年09月28日《财经》杂志。程国强:“中国农产品问题的现状和未来”,2010年08月30日《第一财经日报》。程国强:“粮价的困惑”,2010年08月28日,新浪财经。程国强:“当前粮价异常波动的原因与调控建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择要》,2010年5月。程国强、朱满德:“多哈回合农业谈判:近期进展与关键问题”,技术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内部调研报告,2010年4月。程国强:《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专访)》,《人民日报》,2010年1月11日第5版程国强:《粮食生产不能松懈》,《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1月25日第8版程国强:《农业补贴受益范围扩大》,《粮油市场报》,2010年2月11日第A01版程国强:《大豆产业政策调整要把握四个基本点》,《粮油市场报》,2010年4月14日第1版程国强:《支持大豆产业出发点必须是保护农民利益》,《粮油市场报》,2010年5月11日第1版程国强:《粮价异常波动亟须综合调控》,《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6月程国强:《强化调控机制,确保粮食安全——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运行的经验与启示》,《人民日报》,2010年6月2日第7版程国强:《完善托市收购政策,防止过度调控效应》,《粮油市场报》,2010年6月19日第A01版程国强:《理性看待农产品的投资属性》,《东方城乡报》,2010年6月24日第B01版程国强:《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启示与借鉴》,《粮油市场报》,2010年7月2日第2版程国强:《粮食市场进入调控敏感期》,《改革内参》,2010年第37期程国强:《粮食供给安全稳定,玉米深加工值得商榷》,《粮油市场报》,2010年8月31日第1版程国强:《汽车吃“粮”不符合中国国情(专访)》,《人民日报》,2010年9月3日第5版程国强:《理性应对粮食价格波动》,《中国合作经济》,2010年第11期程国强:《消除粮价异动之源》,《财经》,2010年9月27日总第273期程国强:“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启示与借鉴”,《红旗文稿》,2009年第15期。Cheng, Guoqiang and Zhu Mande, The Agriculture Negotiations in the Doha Round: Progress and Problems, Paper prepared for the 8th Asia Pacific Agriculture Policy Forum, September 1 to 2, 2009, organized by APAP Forum Organizing Committee, Special Commission on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Rural Policies of Korea, Jeju-si, Korea.程国强:“信访新体制的取向”,《瞭望》,2009年第12期。程国强:“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农村工作通讯》,2009年第6期。程国强:“扩大农村消费:难点与建议”,《发展研究》,2009年第6期。程国强:“全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公共支出与采购》,2009年第4期。程国强:“稳住农业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举措”,《农村工作通讯》,2009年第3期。程国强:“中国农村市场改革:历程、经验与新思路”,《中国市场改革30年》,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程国强、胡冰川:“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分析”,《管理世界》,2008年第1期。程国强:“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价格波动回顾”,《中国发展评论》,2008年第4期。程国强:“当前我国粮食市场形势与宏观调控建议”,《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第4期。Cheng Guoqiang, China’s Agriculture within the World Trade System, Invited paper for 2007 Year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rade Research Consortium, Beijing, China, July 8-9th, 2007.程国强:“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5期。崔卫杰、程国强:“多哈回合农业国内支持谈判评估”,《管理世界》2007年第5期。程国强、刘合光:“多哈农业谈判:取消出口补贴的影响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7期。刘李峰、程国强:“中国与澳大利亚、中国与新西兰农产品贸易特征及相似度,《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9期。程国强:“建设新农村要着力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人民日报《市场报》2006年4月。苗水清、程国强:“美国大豆补贴政策及其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8期。程国强、崔卫杰,“多哈回合农产品关税谈判影响评估”,《管理世界》.2005/-45页程国强,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中国农业,《管理世界》.2005/-90页程国强,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与关键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5/-22页程国强,中国农业面对的国际环境及其趋势,《中国农村经济》.2005/-10页程国强,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结构与贡献,《管理世界》.2004/-96页程国强,中国农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中国经贸导刊》.2005/-23页程国强,关注大豆行业“拉美化”,《瞭望》.2005/52程国强,粮食安全必须立足本国,《瞭望》.2005/40程国强,粮食进口如何趋利避害,《瞭望》.2005/页程国强,农业:后过渡期形势严峻,《瞭望》.2005/-42页程国强,粮食最低收购价的设计,《瞭望》.2005/页程国强,构建风险转移防范机制——重视国际玉米市场风险防范与管理,《国际贸易》.2004/-19页程国强,WTO新一轮农业谈判:问题与前景,《红旗文稿》.2004/-37页程国强,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变化与政策建议,《国际贸易》.2004/-21页。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管理世界》,2003年第1期程国强:《寻求相对宽松与公平:中国农产品出口面对的关税壁垒》,《国际贸易》,2003年第1期程国强:《突破“技术壁垒”是地方政府当务之急》,《县域经济》,2003年1月第3期程国强:《农产品出口如何突破“技术壁垒”》,《经济参考报》,2003年1月8日程国强:《压力还在后头——加入WTO以来的中国农产品贸易形势》,《经济要参》,2003年2月12日第10期,总第1340期程国强:《1996—1998年中国国内农业支持》,《经济导刊》,2003年第4月总第3期陈锡文,程国强:《美国新农业法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和建议》,《经济导刊》,2003年4月总第3期程国强:《僵局未终结——WTO新一轮农业谈判进展与问题》,《国际贸易》,2003年第4期程国强:《“订单农业”的关键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县域经济》,2003年4月第12期程国强:《农业谈判,还得几个来回(专访)》,《环球时报》,2003年4月9日第19版程国强:《如何让技术壁垒变桥梁(专访)》,《人民日报》,2003年5月17日第5版程国强:《技术性壁垒纷纷高抬,农产品出口不容乐观(专访)》,《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7月7日第27期陈锡文,程国强:《WTO农业谈判的动向及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经济要参》,2003年7月9日第42期,总第1372期程国强:《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新框架及其影响》,《经济要参》,2003年10月22日第65期,总第1395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商务部联合调研组:《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突出问题与建议》,《经济要参》,2003年10月31日第67期,总第1397期,执笔人:程国强、江帆、徐森程国强:《农产品贸易:出现大出打进格局(专访)》,《国际商报》,2003年12月19日第3版程国强:《中国农业面对的国际农业补贴环境》,《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29期(总第1701期)程国强:《加入WTO与中国农业国际化》,《华夏星火》,2002年第1期程国强:《农业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经济日报》,2002年1月10日第13版程国强:《风雨已至,湖北农业如何破浪前行(专访)》,《湖北日报》,2002年1月15日程国强:《WTO框架下的农业补贴结构与政策调整——对主要WTO成员国履行农业补贴承诺的分析》,《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年第4卷第1期程国强:《国际化:WTO背景下海南农业面对的挑战(专访)》,《海南日报》,2002年2月24日第3版程国强:《农业:着力解决六大问题》,《经济参考报》,2002年3月27日第6版程国强:《加入WTO后改变中国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人民中国》,2002年第2期程国强:《建立有效的农业支持机制(专访)》,《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5月20日程国强:《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与政策调整》,《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5月7日第8版程国强:《WTO与中国农业人才走势》,《中华儿女海外版》,第181期程国强:《亟需建立反补贴应急机制(专访)》,《瞭望新闻周刊》,2002年7月1日第27期程国强:《痛陈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阻》,《中华儿女海外版》 (20020805)程国强:《中美农产品贸易有来有往(专访)》,《环球时报》,2002年8月5日第18版程国强:《应对农业国际化的挑战:实施竞争性发展战略》,《经济日报》,2002年9月3日程国强:《着力解决几个关键性问题,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经济日报》,2002年9月10日程国强:《难有突破的补贴议题——中国农业面对的国际农业补贴环境分析》,《国际贸易》,2002年第11期程国强:《中国农产品出口如何突破壁垒》,《国际商报》,2002年12月4日第2版程国强:《我国农产品贸易不能盲目乐观(专访)》,《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12月10日程国强:《中国农业:考验还在后面(专访)》,《中国财经报》,2002年12月13日程国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整体提高(专访)》,《国际商报》,2002年12月10日第2版程国强:《努力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经济日报》,2002年12月31日程国强:《国际化对中国乳业影响多大(专访)》,《经济日报》,2001年1月16日第1版程国强:《提高乳品竞争力是当务之急》,《中国食品报》,2001年1月31日程国强:《面对WTO中国乳业何去何从(专访)》,《中国食品报》,2001年2月2日第2版程国强等,《中国乳业:生产、消费、贸易与国际化的影响》,《管理世界》,2001年第2期程国强,徐云,彭延军:《WTO新一轮农业谈判的主要议题与主要成员国观点与展望(一)》,《国际商报》,2001年2月11日第8版刘合光,彭延军,程国强:《WTO新一轮农业谈判的主要议题和主要成员国观点与展望(二)》,《国际商报》,2001年2月18日第8版徐云,刘合光,彭延军,程国强:《WTO新一轮农业谈判的主要议题和主要成员国观点与展望(二)》,《国际商报》,2001年2月25日第8版彭延军,程国强:《调节农业支持度——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执行情况评介》,《国际贸易》,2001年第3期程国强:《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的机遇与挑战》,《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1年第3期程国强:《加入WTO农业如何应对挑战》,《时事资料手册》,2001年第4期程国强:《加入WTO与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改革》,《开放导报》,2001年第5期陈俊红,程国强:《辨别身份的恐惧——日本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及其影响》,《国际贸易》,2001年第6期程国强:《迎接乳业国际化的挑战》,《中国农垦经济》,2001年第6期程国强:《在“绿箱”与“黄箱”中做文章——透视中国农业补贴》,《中国改革》,2001年第9期程国强:《加入WTO不是农产品市场的简单开放》,《领导决策信息》,2001年9月第36期程国强:《进入世界市场中国农业面临考验》,《中国信息报》,2001年9月10日第2版程国强:《执行WTO承诺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中国信息报》,2001年12月3日第4版程国强:《双赢竞争迎“夹击”》,《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12月7日第2版程国强:《涉农新规则陌生可能导致市场失控》,《领导决策信息》,2001年12月第46期

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论文答辩的问题

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贮存、流通运输。

论文答辩常见的问题主要包含: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题目、论文的价值、论文的理论基础、论文的研究方向等等。

1、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题目?

在选择论文题目的时候,会涉及到自身的研究兴趣以及研究的方向,如果在这方面自己比较明确的话,或者是认真思考过,不妨直接告诉老师。如果并没有明确研究方向,也可以跟导师说明选题的来源,以及之前所寻找过的资料。

2、论文价值是什么?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对现实方面的关注。在回答的时候,可以针对于论文中所提出来的现实意义,以及解决的方法做阐述。

3、论文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这方面的问题考察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有技术知识的掌握。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逻辑清晰,并且要突出自身的专业性和知识点。可以采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解释论文的内容,不要太过口语化。

4、论文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论文的研究方向也是在答辩的时候常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于论文所提出来的观点是否熟悉,以及对于论文中的一些研究方法是否了解,想要流畅的回答得到导师的认可,一定要提前做好相关的功课。

论文答辩的注意事项

1.论文一定要打印出来,多读几遍,熟悉你的论文,老师会根据你的论文内容进行提问,一问三不知就完蛋了。

2.在正式答辩前,你可以找几个同学模拟论文答辩的形式,互相提问,提前了解答辩的流程。

3.在模拟论文答辩的时候,要注意控制下时间,因为当天会有很多答辩的同学,时间有限。

4.自己去网上搜,或者向学长学姐们请教,答辩老师可能会提到哪些问题,提前想好怎样回答。

5.答辩一般都是需要做PPT的,PPT要简单明了,颜色不要太花哨,可以参照平时老师的PPT风格,还要注意文字和图片的搭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毕业论文答辩

通常提问会依据先浅后深、先易后难的顺序,答辩人的答题时间会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除非答辩教师特别强调要求展开论述,都不必要展开过细,直接回答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去掉旁枝细节,简单干脆,切中要害。

常见问题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扩展资料

作为将要参加论文答辩同学,首先而且必须对自己所著的毕业论文内容有比较深刻理解和比较全面的熟悉。这是为回答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就有关毕业论文的深度及相关知识面而可能提出的论文答辩问题所做的准备。所谓“深刻的理解”是对毕业论文有横向的把握。

例如题为《创建名牌产品发展民族产业》的论文,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可能会问“民族品牌”与“名牌”有何关系。尽管毕业论文中未必涉及“民族品牌”,但参加论文答辩的学生必须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有“比较全面的熟悉”和“比较深刻的理解”,否则,就会出现尴尬局面。

论文答辩的时候问的问题都比较专业,而且肯定是围绕你的论文的内容和主题进行提问。所以在答辩之前一定要非常熟悉自己的论文内容。主要问题有以下这些:

1、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在答辩的时候,导师最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当老师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同学们千万不要慌,要有条不紊地将论文中的核心概念说出来。

2、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什么?这也是导师常问的问题之一。主要考查学生对自己的论文熟不熟悉,对自己论文中所用的研究方法了不了解。

3、其他问题

此外,以下这些问题也是导师比较常问的:

(1)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这个选题有什么意义?

(2)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都是怎么安排的?

(3)论文的核心概念主要体现在哪里?

(4)论文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5)论文中的结论是否具有可行性

(6)论文各部分的逻辑关系是怎么样的?

(7)在研究本课题时,有没有发现不同的见解?

黑龙江省学术期刊

黑龙江省纯文学的发展是比较先进的。该省纯文学刊物也是比较多的。至于期刊的级别,国家没有任何一个政府部门给刊物划分级别;所以,由黑龙江省文联领导下的纯文学期刊,应该都算是省级的。黑龙江省纯文学期刊主要有:1、黑龙江省的纯文学期刊,首推《北方文学》。《北方文学》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省一级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 23-1058/I,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76-031X。邮发代号:14-1,国际代号:M237。 2、《小说林》(双月刊)是哈尔滨市唯一的专门发表小说、散文的纯文学主流刊物。国内统一刊号:23-1107/I,国际标准刊号:1647-9421。邮发代号:14-7。3、《石油文学》(文学双月刊)。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属中国石油文联主管。邮发代号:14-353。4、《章回小说:上旬刊(文学版)》是由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期刊。月刊。国内统一刊号:23-1060/I,国际标准刊号:1002-7548 。邮发代号:14-124。5、《北极光》是由大兴安岭地区文联主管、主办的文学双月刊.《北极光》的前身为《大兴安岭文艺》,1974年创刊(季刊)。邮发代号:14-157。6、《岁月》文学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黑龙江文联主管、大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综合性文学/学术半月刊,上半月为原创文学刊,下半月为文学学术刊,属国家二级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 23-1142/J,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2791。邮发代号:14-171。7、《北大荒文化》北大荒文联。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23-1330/I,国际标准刊号:1004-8782。邮发代号:14-291。8、《雪花》(月刊)创刊于1980年,是由鸡西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雪花》杂志,纯文学杂志,双月刊,面向全国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 23-1099/I,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2864。邮发代码:14-92。9、《诗林》由哈尔滨文艺杂志社主办的诗歌刊物,省级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23-1109/I。邮发代号:14—52。10、《青年文学家》杂志是一本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华文学基金会协办。《青年文学家》杂志也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大型文学期刊。旬刊。国内统一刊号:CN 23-1094/I,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2139。邮发代号:14-26。在这些纯文学期刊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北方文学》和《北大荒文化》。特别是《北大荒文化》,总让我想起我所读过的描写北大荒知青生活的催人泪下的一篇篇感人的难忘文字。另外,发表文章全国各地的文学期刊都可以。进入作协并不一定非要本省的期刊吧?

1.省级刊物有《黑龙江教育》,可以发表文史类、理工类、教育类论文。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 黑龙江教育杂志社 编辑单位: 《黑龙江省教育》编辑部 主 编: 倪军仓 主 任: 王丽华 地 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路92-5号 邮政编码: 150080 电 话: 传 真: 2.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本刊根据业务分工范围,坚持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服务为教育、教学、科研服务的办刊宗旨。创刊近二十年来多以刊发这类稿件为主。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主办单位: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编辑单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属于统计源期刊,简介如下,希望有所帮助:

《黑龙江科学》(月刊)创刊于2010年,是由黑龙江省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院主办的报道黑龙江省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研究成果和新技术成就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报道内容包括能源、材料、化工、机械、动力、电气、电子、信息与控制、计算机、生物工程、土木工程、市政环境、道路、桥梁、交通工程、工程力学及有关交叉性科学相关的学术论文。《黑龙江科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学研究类期刊,国内刊号CN23-1560/G3、国际刊号ISSN1674-8646,由黑龙江省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藏。发行面广、受众宽、出版周期短、载文量大,传播最新国内外科研成就,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是论文发布的极好平台。

《高教学刊》杂志是由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黑龙江省创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办,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学术期刊。它是正规期刊。

据2019年4月《高教学刊》学报官网显示, 《高教学刊》编辑委员会拥有编委17人。据2019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高教学刊》共出版文献9290篇、总被下载842080次、总被引13117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

扩展资料

栏目设置:前沿视界、课题研究、教海探新、教改新论、高教管理、职教论坛、高校建设、师资建设、教育实践、实验平台、思政探索、理论研究等。

刊登方向:《高教学刊》主要刊登高等教育领域各学科的创新研究成果或改革实践的学术文章,着重反映高教工作者的创新理念、创新观点、创新经验;探索高教领域的创新思路、创新方法;介绍高教领域全方位的改革措施与实践经验;发布高教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与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教学刊

  • 索引序列
  •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问题研究论文
  • 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论文
  • 我国农产品出口问题研究论文
  • 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论文答辩的问题
  • 黑龙江省学术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