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辛弃疾词的英雄情怀主题论文

辛弃疾词的英雄情怀主题论文

发布时间:

辛弃疾词的英雄情怀主题论文

选李清照吧,女词人不多,有亮点!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精神 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辛弃疾一向羡慕笑傲山林的隐士,闲居乡野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①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慷慨英壮的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他的词作所表现的“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轩风”②,正是“临卒大呼杀贼数声而止③”的英雄气在艺术上的体现。一、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在辛词中具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辛弃疾的人生观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主而兼容佛老,这也是当时许多儒者文人思想面貌的共同点。他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时无法消磨的痛苦。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二、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辛弃疾的爱国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一方面他从小就受到祖父辛赞忠君爱国、抗金恢复的教育,继承了屈原、李白、杜甫等关注祖国命运的爱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同时他的爱国思想又建立在对抗金形势的清醒认识和估计上。辛弃疾的爱国思想与他关切民生、民力的民本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于民心”(《美芹十论》),抗金御敌必须得民心,惜民力。抒写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显示词人的英雄本色,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是辛弃疾英雄词最鲜明的特色。这一特色,首先就反映在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表现自我形象、自我经历、自我感触的作品中。如追忆南归前,亲率五十骑突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战斗生活的作品《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上片仅四句就把出其不意突袭敌营的迅猛声势,词人年轻有为的英雄气概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下片转写眼前境况,颇多感慨。“平戎策”换得“种树书”,是词人对自己一生失意的沉重概括。辛弃疾一生念念不忘驱除外侮,统一祖国,不仅一生以英雄自许,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他自比老将廉颇;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中则矢志试手补天:“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同时,他又以英雄许人。在赠答、唱和、送别时,作词激励友人关心恢复,献身抗金事业。如为韩元吉祝寿作词曰:“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辛弃疾的这种精神、豪气,深孚众望。三、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还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祖国依然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辛弃疾写过许多登山临水,友朋聚散的词,每当他目穷千里或送往迎来之际,总有着一股不可遏止的悲愤情。这悲愤情他曾明确表白过:“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蝶恋花·送祐之弟》)。所谓“其他恨”者,实即“剩水残山无态度”之恨。《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阕,就是面对天水一碧的壮阔秋色所触起的“江南游子”——这个原本是中原壮士的愤懑情怀的吐露。全词倾诉着山河含恨、吴钩空握;岁月流逝、壮志空怀的忧郁、苦闷。一个爱国志士不愿消沉闲散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如果说《水龙吟》所表达的情绪还比较舒缓,那么,随着岁月的推移、际遇的坎坷,辛弃疾在后期词中悲慨之情愈益显得激越而凌厉了。辛弃疾词中虽不乏在冷峻的现状面前表现为萧飒衰退的情绪,但从总貌来看他的基调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即使是看来悲叹声声,内里实际跃动的仍是“白发自怜心似铁”(《定风波》)的满腔热血、一颗赤子心。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以说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词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一曲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的悲壮之歌。词人以中间八句的“梦境”极写理想之境,俨然一幅气势壮阔、奋发昂扬的“沙场点兵临战”图。愈写理想的雄伟、热烈,愈显出借酒浇愁、挑灯看剑(这理应在战场杀敌立功的剑呵)的落寞寂寥,愈见出“可怜白发生”的悲慨的深重。这一声“可怜”自是对当道的有力抨击,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深沉的悲哀。但这悲哀不是消沉、不见衰飒。因为这悲哀虽是来于意气飞扬的境界的难以具见,但并没由此而弃去了对“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水调歌头》)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否则他不必“醉里挑灯看剑”,更无须“可怜白发生”了。虽则悲慨,依然执着,这应是辛弃疾的词所表现的可贵之处。这就是为什么在《稼轩长短句》中一再出现对“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以及“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的往事的忆念和梦见的原因;这就是他所以在难以排解的矛盾苦闷中仍是希冀、期待着实现理想的时日:“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祝英台近》);这就是他何以常常是“夜深犹送枕边声,试问清溪底事未能乎”(《南歌子·山中夜坐)),心头如同汩汩山溪一样激动着,无法入眠的缘故。即使入梦了也“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却自觉神游,归来坐对,依稀淮岸江涘”(《哨遍》)。他的心一刻也离不开江淮前线、大好中原!四、抒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也是辛词的重要内容。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词通过咏古伤今抒发爱国情怀,这是辛弃疾爱国词常用的表现手法。全词紧紧扣住“今”与“古”两个时间的支撑点,由今而古,由古而今,相互穿插,亦史亦论。此时的辛弃疾充满了老当益壮的激情,但不久即遭弹劾而被免职。五、反映山河破碎,南北分裂,表现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注和系念是稼轩词又一重要内容。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上片写景。词人俯视赣江,眺望远山对当年逃难中流民的不幸寄予深切同情,也对汴京至今仍在敌手深感忧愤。“无数山”还暗含抗金事业阻力重重。下片即景抒情,以滚滚东流的江水比喻故国之思的感情绵绵不断,抗金力量的不可阻挡。六、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具体表现在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表现在对历史上为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的崇敬上。稼轩词中怀古之作极多,不是怀古的作品也常常借典引出一连串的古人来。后者如单从手法上着眼,诚然似在“掉书袋”。其实,虽然辛弃疾在某些篇章中确有堆垛典故的缺点,但大多数的怀古或用典之作纯系借古人之酒以浇胸中的“磈磊”。他缅怀上自大禹下至孙权、刘裕这些有志大一统的人物,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需要这样有雄才大略的明主英才。怀念古人是为了呼唤今人,是希冀有这样的英雄来“补天裂”。这里仅想举两首词为例略作阐说。一首是《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辛弃疾在简练的几笔中构出了他追念向往的世界;渴望、钦羡着能有如大禹这样的明主来重整山河,解民于倒悬之苦。爱国与爱民应是一致的。《生查子》的“思量禹”,从宋王朝内部而言,词人祈求能有个“鱼入渊、人居土”的“治”的局面。这样,民心所归、人力汇聚,恢复中原、统一天下之势自是指日可待了。另一首词例是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曾被词论家誉为辛词第一佳作,因为它典范地表现了稼轩词的悲慨清壮、雄劲健举的风格。从手法上说,也是辛词善于借典抒情述理以及政论与抒情相融汇的代表之作。写这词时辛弃疾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他白发飘萧应召来前线董理军备、以图开战。重临四十三年前曾经在这一带惩叛徒、抗顽敌的旧地,词人的心头是怎样的滋味?岁月流逝,人事几变,可是“佛狸祠”这入侵者的“祠堂”依然香火鼎盛——这是对乞和苟生者的一个重重的鞭挞。面对京口雄山丽水,北望“神州”万里山河,不由想起曾在镇江逞雄的“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和南朝宋武帝刘裕来。“英雄无觅”,怀古实乃伤今,举出历史上西征北伐的有作为的统治者正是用一面镜子反照坐看大片疆土被分裂而长期苟安的当今小朝廷。词既有借古讽今,又有借古鉴今——“元嘉草草”的历史教训,更有以古喻今、以廉颇明己志。但不管是讽今还是鉴今、喻今,贯联着的核心是求得一个大一统的理想局面。在辛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词人所崇敬的古人大抵是“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木兰花慢》)的统一中国的刘邦一类的人物。他赞赏“添爽气,动豪情,奇因六出”协助刘邦成大业的陈平;他佩服和追念叱咤边庭英勇善战的李广;他崇拜扶持蜀汉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辛弃疾正是借这些古时的明君贤臣来寄寓他的爱国的情怀的。七、辛词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表现在对南宋君臣偷安宴乐的讽喻和揭露中。“倩何人与问:雷鸣瓦釜,甚黄钟哑?”(《水龙吟》)这是悲慨化为愤火,是对当时主战的正义之声不得振起而议和的声浪起伏不息的愤怒。他一再提到“夷甫”,以东晋王衍之流苟安江南、清谈误国的典实指斥现今手握大权而“低头拱手”、“终老不敢言兵”的大吏。如:“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贺新郎》)“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水龙吟》)……至于传颂于人们口中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一词,它的“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表现小人当国、国事日败则尤为显然。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就已记载有赵眘父子“见此词,颇不悦”的反响。此外,如《江神子·闻蝉蛙戏作》、《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念奴娇》(炙手炎来,掉头冷去,无限长安客)等词均系讽嘲祸国害民的宦海丑类的作品。八、辛弃疾还以词作战斗的武器,揭露朝政黑暗,抨击苟安投降。南宋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侮实行屈辱妥协的典型,盘根错节的主降势力,昏聩无能的官僚始终左右朝政,推行着屈膝投降的政策,只想“尊中酒不空”,“赢得闲中万古名”(宋高宗赵构《渔父词》之一、之五)这不能不引起爱国者的极大憎恶与愤慨。辛弃疾常把西晋的王夷甫清谈误国作为批判的对象,借古讽今,批判那些尸位素餐的当权者。如《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上片: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词人感叹南渡以来近六十年了,到底有几人算得上是经邦治国、立志恢复的人才?对南宋朝廷的那些苟安妥协、麻木不仁的官僚、权臣表现出极度的轻蔑。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不懈的斗争,他的文学创作也密切地联系着他的事业和理想。,将抗战救国作为词的重要主题,用词反映了时代精神、人民情绪,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尽管辛氏的爱国与忠君仍难能离析,一如封建时代别的士大夫那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吸取所宝贵的东西。至于从词的发展史来看,“歌词渐有稼轩风”④的事实,辛词对刘过、刘克庄以至陈人杰、刘辰翁这些南宋中晚期词人的影响,都足以说明他的不朽的功绩。而这影响,或者说构成一个词的流派的核心的东西又正是辛弃疾词的那股“气”,那种矢志不二的爱国之情志。

描写辛弃疾的作文精选8篇

有的人,崇尚享乐之路,骄奢淫逸;有的人,向往悠闲之路,梅妻鹤子;有的人,钟情平凡之路,平平庸庸;而你,抛开了世俗之路,去体验戎场杀敌的悲壮,感受万民箭熬的苦痛,彰显自己气吞万里如虎的志向,另辟了一条辉煌之路。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描写辛弃疾的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辛弃疾是两宋存词最多的词人。他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可以可以他的人格和胸襟,雄豪激烈的英雄情怀,不得施与疆场,于是化作了词作,横绝六合,扫空万古,铸就了中国词最为奇崛、伟岸的景观。

如果说柳永是歌舞升平时代流行歌词的作者,苏轼是士大夫文人,那么辛弃疾就是国家危急存亡关头的英雄。他生于沦陷区的山东,22岁时就能振臂一呼,啸聚千人,敌后抗金。他可能认为,有南宋强大政治、军事资源、他的雄才大略,便可以“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指挥千军万马,横扫酋虏收复失地指日可待,但没想到,从29岁到42岁,13年见竟被调换14次官职,而且都是小小的地方官职。来自于北方的敌占区积极抗金,却手到那下朝廷的猜忌和排挤,一腔抗金复国大志却只能赋予诗词。践踏在金人铁蹄底下的锦绣江山只能给他添得无尽的愁苦。他栏杆拍遍小小朝廷每人能理解他登高举眺故国的万丈雄心。他又不愿求田问舍,可又能怎样?国运如落日,己身为断鸿,声声啼血,可怜无补。南宋真无人,知音和在?

英雄忧国,奸人误国,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从皇帝到大臣都一意投降求和,英雄也无能力挽狂澜,山中有鹧鸪声声,世间有辛弃疾忧愤深深。辛弃疾的时代,国家残破,外患频仍,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着又是已故扼杀英雄的时代,既杀之以梃刃,又杀之以采集贬斥。于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事业,只能在白法鬓影中悄然消失。

“剑雄心,抗高调,边温婉,成悲凉”。英雄气盛而又儿女情长,慷慨纵横而又柔情万种。屈原有忠愤而无超脱,李白有恣纵而无小心,杜甫有其沉郁而无其豪放,苏轼有光明磊落而无悲凉慷慨,陆游低回豪雄而无放荡明丽。那么,辛弃疾既是豪放的正宗又能温婉起来使每人心折。词格即是人格,词里总能找到诗人的影子气质和性情人格烙印。

人生有三福:威富、闲福和艳福。辛弃疾一旺盛的生命力、丰富的情怀与天赋的大才,他更倾与威福和艳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岂是永远刚正怒目,也有一番柔肠在也。

翻开一本《稼轩长短句》,点一盏烛红明灯,轻吟浅颂,入梦便华胥。

我是一刃雪白名剑,铸剑师对我赞不绝口,连赞我说:“百年犹新,千年不锈!

记得那天风吹烛火,光晕凌乱。破木草屋中一位鬓白的老人,投毫掷墨,抽出静躺在剑鞘中的我,怀有如飞身纵马一般的气势,腿风扫过烛台,又是一阵灯火难眠。我静听自己划破草屋轻帘的嘶嘶声响,如游龙一般,气势宏宏。草屋之中,仿佛有几只军鼓奏起悲凉惆怅的乐章,然而四下依旧无人欣赏,只有牛羊成群,麻木呆滞。老人挥剑,自断长须长发,望着我新开的雪白剑锋,落下簌簌长泪。他跪地而呐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他轻抚我剑身,拭去轻咸的泪。“长剑,你可知我心中恨意难平,可知!可知!”我不禁发出铮铮悲鸣,一阵寒凉。

那时身为新剑的我,雪白的剑身上却灼上了点点青锈。我,只是将军手中一把平淡无奇的剑!

再见将军,他弹剑悠哉游哉,如寻常老翁一般,或坐或卧,或于村口看稚童游乐,或立江畔看少年辛劳。“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见他略带醉意,逶迤朦胧,心中一阵悸动,锈迹斑斑的剑身上浮现出边疆战乱不眠,伤亡不休的场景。眼前的稼轩居士一派安详,我却越发忧愁,发出铮铮悲鸣,如簌簌泪水一般。将军常泪,我亦常锈。

时光流转,万般如同。

我眼前的稼轩居士躺在一张破旧不堪的木床上,如我所知的一样,这位少年将军晚年悲凉,一个冰冷的世界与他火热的心灼伤了他的胸膛。一人,一世界,一片悲凉惆怅。

“长剑,你可知我的恨?”面前的将军,一把白发,一席旧衣,眉目沧桑。“我不恨金军犯国,不恨昏君奸臣,我恨那百姓迷恋世俗繁华、我恨那男女老少不懂家仇国恨!”

又是一道泪,划过我青锈色的剑身。

我震然,剑锋随着将军一同悲鸣:“我欲杀贼!杀贼!杀贼……”

将军睁目呐喊而逝,而我,从此只是一把锈剑,埋掩在历史长河之中,随将军一同失去了我名剑的身姿,却获得了神剑的剑灵。

烛火惺忪,我泪眼朦胧。百姓若多懂家仇国恨,何惧昏君奸臣?

一句琅琅上口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行含义深刻的“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惹飞絮。”……许多首豪放的诗词,它们共同协助你心情倾出满腔爱国之情,也使我深深地因你而震撼,辛弃疾!

中秋佳节,寂寞的明月缓缓地升起,它摆脱了云烟的束缚,渐渐明亮。于是,月光就静静地洒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泛着淡淡银光。中秋节,让我和你手提酒壶,共同迎着月光悄然坐在石凳上,举杯邀明月,酌酒干杯,当你颤抖着用手举起酒杯时,却又惊异酒杯里有一个波动着的圆月,酥酥地抖着,你不禁触动诗性,眼睛里露着悲伤,一字一句的吟到:“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我知道你又为南宋——这个腐朽的朝廷而担忧。你积极向南宋朝廷出谋划策,努力想收复中原,《美芹十论》、《九议》都是你的心血融汇而成,但事总是与愿违,不是吗?排斥,打击都向你涌来。

突然,你的眼中闪出一丝异样的光芒,你凝视着明月,脱口问道:“被白发欺人奈何?”

月亮依旧如此,嫦娥似乎也望着你,静默。你广阔的心海里突然波涛汹涌,你两眼闪光:“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是的,你相信自己,永远支持自己的事业,于是很想乘风直上,俯瞰祖国的大好河山啊!一个美好的月夜,一首《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一笔挥就,也把我引入你的心灵。

京口北固亭,在那儿,我再次遇到了你,何处望神州?就在这儿,的确是满眼风光,滚滚东流的长江,精美的雕栏翘檐,江上的泛舟,远处天水交接……江南依旧,可远方的中原,又怎样呢?你悲叹。南宋,无能的赵构,你很自然地联想到英雄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面对翻涌的长江,你思绪飘飞,自己的壮志难酬啊!我只能站在一旁看着你忧郁的神色,和那首忧郁的《南乡子》……

四十三,这个代表关失败的数字!终于使你在43岁时躲避尘世,开始虚度年华了,我理解你的无奈与无能为力,一首《鹧鸪天》可以作的诠释“追往事,叹今唔,春风不染白髭须。”《清平乐•村居》则将我带入你长期的闲居生活中:“大儿锄豆溪乐,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而赖,溪头卧剥莲蓬。”一种意境使我看到了南宋的农家生活。

辛弃疾,你的词豪放中含有缕缕伤感,悲壮中又不缺几份雅致,这正是你的精华,指引我遥望坎坷的南宋历程,更使我感悟你的思想胸怀……

可是,一阵激动,我再次拿起诗集,咀嚼着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步入你崇高的心灵。

猛然从梦中惊醒,却蓦然发现梦也只能是梦了。——题记

跨过历史的长河,让我走进你——辛弃疾。

打开《宋词》,我踏入了那个硝烟遍染的时代,它动荡不安,远远便看见了那一排排烽火。我看到在那两面高高竖立在城门上的旗子上的“辽”字,远处的军号声与呐喊声中,我一眼认出了你。

你有高于众人的才华,却要戎马一生,放弃安谧,拿起长矛血战沙场。军营中,你“上年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你拥有让“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的“壮声英概”,又有那“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的豪情。

战场之上,你屏息凝神,神态严肃。载着郁孤台下,江水泛涛,血洒开封。沙场上你割舍儿女情长,“忠”字为首,忧国忧民。胯下的宝马早已与你融为一体,时刻准备为国家牺牲。

作为诗人,我赞美你飞扬的文采,和充满慷慨的笔触;而同样作为英雄,我感叹你为国忘我的精神,和忠勇无畏的品质!当你年老时的“铁马冰河入梦来”,让你“嬴得生前身后名”之后可怜白发生。

你满腔热血为国拼杀,但毫不畏惧前方艰难,而我却不时被眼前的石子绊倒,那么荒唐。我要向你学习,那坚韧不屈的品质。

秋风萧瑟,凭栏远眺。你——辛弃疾,是我心中永远的偶像。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铁马冰河,纵横驰奔,是你终生的渴求,怎奈岁月不待,国都南迁。你不再有机会驾迅如的卢之骐骥,听声如霹雳之弦惊。江南水乡,怎适合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你只好把半生感慨托付深深的凝望。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你凝望,望里是深深的恨。挑灯看剑,寒光乍现,吹角连营的画面在你梦境中浮现。沙场点兵,铁马冰河,击退侵袭,收复失地,你渴望勒功燕然。但是,梦终归是梦,它太脆弱,脆弱到碰到斑斑鬓角便会破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壮心不已,终已无用武之地。你的心太大啦,大的装得下天下,难怪你心头恨难销。金军大军南下,铁骑踏破万里河山。你恨,恨国家破碎残离,恨当局者迷,恨奸佞当道,最恨的还是自己,早生华发。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你凝望,望里是切切的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黄沙滚滚,战斗频仍。但无数山石障碍却阻挡着你!看一眼竟已成奢望。长安故都早已沦陷,汴梁城也已成了金人的地盘,偏居一隅,举目四望,半壁江山已然左衽!眼前江水滔滔,青春伴着白发对斑斑鬓角的占领而宣告灭亡,与江流俱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江水带走了你青春最后一片碎片,只有不甘死去的理想还牢牢抓住你的心房。

这样一来,你真的是孑然一身了。是啊,你连青春都没有了,谈何理想?谈何报国?只有郁孤台上,郁愁打湿的凝望的双眼;郁孤台下,孤独东去的浩浩江水和着行人苦涩的泪。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凝望,望里是沉沉的叹。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声势如虎;回首当下,仓皇北顾,风雨飘摇,大道不行,报国无门。四十三年,几回回心里,梦里,披坚执锐,拍刀跃马,在烽火扬州路。唉,你多希望如刘裕一样率军北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堪啊,佛狸祠下,神鸦社鼓,热闹景象。耻痛不再,欢庆有余!既然无人能为天下而忧,就让你出一把力吧,但是,甚至无人问你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北方,战火烧红了半边天。

郁孤台上,北固亭下,泪水封住凝望,打湿了半边衣衫。

辛弃疾集全部一心于其凝望之中。这凝望之中忧天下之忧,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不正是中华文化千百年脉搏中最精彩的一个音符么?

它是岳武穆长刀尖上的寒光,恨欲狂,不能雪靖康耻,灭臣子恨。朱仙镇下,十二道金牌永远扼杀了一个忠臣精忠报国的梦想,泪洒在望的东京汴梁。它是袁崇焕被凌迟时流下的鲜血,难思量,不能阻挡清军南下。让努尔哈赤命丧城下的他,如何也想不到,他未能死在报销国家的疆场,却被昏君的刀割断愁肠。

郁孤台已颓,北固亭已废,但辛弃疾凝望中的豪情却与大江同在,流过万山曲折,百年沧桑,滋养着我的,我们的,中华民族的心田。

我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

——题记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一只白鸽要飞越过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滩上得到安眠?辛弃疾,你就是这样的一个男子汉。

你文武双全,曾经率领五十骑兵杀入敌人十万大军,活捉了叛徒又亲自奔驰千里,押赴临安。你的军事才能一次次的显露出来,可沉浸在欢乐中的南宋王朝却收回了你的军队,只给了你一支柔弱的笔。你这只猛虎,受尽了打击,你只能呐喊“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时光在不经意间过去,你的青春也被时光替换,可你的意志经过岁月的洗礼却丝毫不变,你渴望再次回到疆场,却报国无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如虎。”可朝廷的腐败容不得你的心思,你只得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是猛虎来自内心的感慨。

渐渐得,流年染白了双鬓,知道此生壮志难酬,你怀着满腔报负却报国无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现在仍是猛虎,只不过是一只醉倒的猛虎“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到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你选择了归隐田园,想在田园生活中陶冶情操。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体会田园生活的悠闲;在“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体会农村质朴的温馨。

当然,猛虎也有温柔的一面“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在你六十岁时,朝廷决定再次启用你,可你却病倒了,只好辞官,从此卧床不起。

我知道,你壮志未酬。据说你在临死前大喊“杀贼,杀贼!”我知道这是一只孤独而苍凉的老虎最后的呼喊。

辛弃疾,你那猛虎般的声音响彻中原大地,永远,在我耳畔回响。

作为南宋最为有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可谓家喻户晓。但知道他还是一位曾统帅过千军万马的将军的人,却不多。

没错,是他,曾带领五十余人闯入金兵几万大营依然全身而退;是他,带领家乡父老2000余人,渡过长江,坚决竖起抗金大旗;还是他,以一介文人,写下《美芹十论》这样的军事方略。想必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定会被南宋朝廷所重用吧?

然而,现实是辛弃疾一生都不为朝廷所重用。部分原因是他大声呼吁抗金时,大部分人却选择与金人讲和。以至于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感伤自己的处境。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元宵佳节,春风吹得百树繁花似锦,烟火如雨点纷纷飘落,香车宝马,满路芬香。但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人认为这句写的就是辛弃疾本人。在大部分人醉生梦死的情况下,辛弃疾仍然保有自己的理想,独自寻觅着自己的抗金之路。

抗金之路不成功。或许在开端时就已“失败”。因为辛弃疾出生于当时的金国,南宋小朝廷一度认为他是金国人派来的卧底,他与主和派意见不合也倍受排挤。等他再次披上战袍时已经年老了。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收复中原的信念,于是便将满腔的热血与报国之心投入到对诗词的创作中。

无与伦比的文采,始终如一的爱国心,就是这样的一个辛弃疾,以无比坚定的信念,值得我们后人永远怀念。

曾读到一篇《郁孤台之魂》,辛弃疾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对他有着莫名燃起的崇敬与欣赏。

初识他,是一首《菩萨蛮》,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他站在郁孤台之上,一身孤傲挺拔,风骨凛然。“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他望长安,闻鹧鸪,却依然抹不掉心头病。“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从此留在心间,这是他,他扶栏远眺,望眼欲穿。

后来,我慢慢地了解了他。原来,他本是一届武夫,驰骋沙场,跃马横刀,如此血气方刚之男儿,却失了钢刀利剑。朝廷的苟安一隅,他无奈,却只能提一只笔,用血与泪挥酒纸笺,用刀和剑刻成了一支支充满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的诗词,为历史留下了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

他爱国,爱百姓,爱朝廷,但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虽作于此,他却没有放弃自己,放弃朝廷,放弃希望。他在的四十年间,无不竭尽所能,但凡有一次能够效力的机会,就捧着浑身的热情去做,创下“飞虎军”,雄镇江南,在福建招兵买马,写下“乱金必乱”的文书,却一次又一次被闲置,“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世上许多顺达之志,怎就轮不上他呢?他心难静,意难平,字字血泪,却只沦为旁观者,他自嘲,“君恩重,且教种共芙蓉!”

一代伟大的政治家,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被用与被弃间轮回煎熬,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他大声议政,无奈报国无门。他在赣东北修带湖庄园,他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取名:稼轩。

虽后几经移居,却只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我想,他也会念几时曾经,叹何许不平,抒几份遗憾。离不开,放不下

来自郁孤台的邂逅,有幸与辛弃疾而遇,梁衡曾说“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如果可以选,我还希望在南宋的疆场上,能看到一勇猛男儿,拍刀催马,圆了他一生的英雄梦。

A.善于创造各种生动的艺术形象和雄奇壮阔的意境。B.善于运用比兴寄托手法。如《青玉案·元夕》、《摸鱼儿》等。C.大量运用典故,采用经史子集中的语句。D.丰富了词的语言,将各种语言运用到了词中。E.有多种艺术风格,豪放、婉约、清丽等等,无不具备,且成就很高。

辛弃疾词论文题目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6 柳永词的雅和俗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14 《水浒传》主题辨析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42 论二晏词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50 贾谊论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53 汉乐府诗分析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62 《西厢记》的传播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68 牡丹亭》的传播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91 论归有光的散文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97 《金瓶梅》人物论 98论纳兰性德词99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2、微信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创作3、从"内""外"之争到文化诗学--文化诗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语言学转向述评4、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5、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6、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7、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8、中国古代文学的重数传统与数理美--兼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9、再论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与方法10、"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11、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12、学科史·研究史·学术史--国学与古代文学关系的三个视角13、困窘与出路:古代文学研究"文化学转向"的背后1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点滴思考15、论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及其呈现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精神 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辛弃疾一向羡慕笑傲山林的隐士,闲居乡野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①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慷慨英壮的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他的词作所表现的“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轩风”②,正是“临卒大呼杀贼数声而止③”的英雄气在艺术上的体现。一、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在辛词中具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辛弃疾的人生观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主而兼容佛老,这也是当时许多儒者文人思想面貌的共同点。他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时无法消磨的痛苦。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二、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辛弃疾的爱国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一方面他从小就受到祖父辛赞忠君爱国、抗金恢复的教育,继承了屈原、李白、杜甫等关注祖国命运的爱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同时他的爱国思想又建立在对抗金形势的清醒认识和估计上。辛弃疾的爱国思想与他关切民生、民力的民本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于民心”(《美芹十论》),抗金御敌必须得民心,惜民力。抒写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显示词人的英雄本色,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是辛弃疾英雄词最鲜明的特色。这一特色,首先就反映在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表现自我形象、自我经历、自我感触的作品中。如追忆南归前,亲率五十骑突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战斗生活的作品《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上片仅四句就把出其不意突袭敌营的迅猛声势,词人年轻有为的英雄气概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下片转写眼前境况,颇多感慨。“平戎策”换得“种树书”,是词人对自己一生失意的沉重概括。辛弃疾一生念念不忘驱除外侮,统一祖国,不仅一生以英雄自许,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他自比老将廉颇;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中则矢志试手补天:“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同时,他又以英雄许人。在赠答、唱和、送别时,作词激励友人关心恢复,献身抗金事业。如为韩元吉祝寿作词曰:“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辛弃疾的这种精神、豪气,深孚众望。三、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还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祖国依然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辛弃疾写过许多登山临水,友朋聚散的词,每当他目穷千里或送往迎来之际,总有着一股不可遏止的悲愤情。这悲愤情他曾明确表白过:“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蝶恋花·送祐之弟》)。所谓“其他恨”者,实即“剩水残山无态度”之恨。《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阕,就是面对天水一碧的壮阔秋色所触起的“江南游子”——这个原本是中原壮士的愤懑情怀的吐露。全词倾诉着山河含恨、吴钩空握;岁月流逝、壮志空怀的忧郁、苦闷。一个爱国志士不愿消沉闲散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如果说《水龙吟》所表达的情绪还比较舒缓,那么,随着岁月的推移、际遇的坎坷,辛弃疾在后期词中悲慨之情愈益显得激越而凌厉了。辛弃疾词中虽不乏在冷峻的现状面前表现为萧飒衰退的情绪,但从总貌来看他的基调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即使是看来悲叹声声,内里实际跃动的仍是“白发自怜心似铁”(《定风波》)的满腔热血、一颗赤子心。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以说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词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一曲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的悲壮之歌。词人以中间八句的“梦境”极写理想之境,俨然一幅气势壮阔、奋发昂扬的“沙场点兵临战”图。愈写理想的雄伟、热烈,愈显出借酒浇愁、挑灯看剑(这理应在战场杀敌立功的剑呵)的落寞寂寥,愈见出“可怜白发生”的悲慨的深重。这一声“可怜”自是对当道的有力抨击,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深沉的悲哀。但这悲哀不是消沉、不见衰飒。因为这悲哀虽是来于意气飞扬的境界的难以具见,但并没由此而弃去了对“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水调歌头》)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否则他不必“醉里挑灯看剑”,更无须“可怜白发生”了。虽则悲慨,依然执着,这应是辛弃疾的词所表现的可贵之处。这就是为什么在《稼轩长短句》中一再出现对“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以及“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的往事的忆念和梦见的原因;这就是他所以在难以排解的矛盾苦闷中仍是希冀、期待着实现理想的时日:“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祝英台近》);这就是他何以常常是“夜深犹送枕边声,试问清溪底事未能乎”(《南歌子·山中夜坐)),心头如同汩汩山溪一样激动着,无法入眠的缘故。即使入梦了也“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却自觉神游,归来坐对,依稀淮岸江涘”(《哨遍》)。他的心一刻也离不开江淮前线、大好中原!四、抒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也是辛词的重要内容。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词通过咏古伤今抒发爱国情怀,这是辛弃疾爱国词常用的表现手法。全词紧紧扣住“今”与“古”两个时间的支撑点,由今而古,由古而今,相互穿插,亦史亦论。此时的辛弃疾充满了老当益壮的激情,但不久即遭弹劾而被免职。五、反映山河破碎,南北分裂,表现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注和系念是稼轩词又一重要内容。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上片写景。词人俯视赣江,眺望远山对当年逃难中流民的不幸寄予深切同情,也对汴京至今仍在敌手深感忧愤。“无数山”还暗含抗金事业阻力重重。下片即景抒情,以滚滚东流的江水比喻故国之思的感情绵绵不断,抗金力量的不可阻挡。六、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具体表现在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表现在对历史上为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的崇敬上。稼轩词中怀古之作极多,不是怀古的作品也常常借典引出一连串的古人来。后者如单从手法上着眼,诚然似在“掉书袋”。其实,虽然辛弃疾在某些篇章中确有堆垛典故的缺点,但大多数的怀古或用典之作纯系借古人之酒以浇胸中的“磈磊”。他缅怀上自大禹下至孙权、刘裕这些有志大一统的人物,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需要这样有雄才大略的明主英才。怀念古人是为了呼唤今人,是希冀有这样的英雄来“补天裂”。这里仅想举两首词为例略作阐说。一首是《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辛弃疾在简练的几笔中构出了他追念向往的世界;渴望、钦羡着能有如大禹这样的明主来重整山河,解民于倒悬之苦。爱国与爱民应是一致的。《生查子》的“思量禹”,从宋王朝内部而言,词人祈求能有个“鱼入渊、人居土”的“治”的局面。这样,民心所归、人力汇聚,恢复中原、统一天下之势自是指日可待了。另一首词例是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曾被词论家誉为辛词第一佳作,因为它典范地表现了稼轩词的悲慨清壮、雄劲健举的风格。从手法上说,也是辛词善于借典抒情述理以及政论与抒情相融汇的代表之作。写这词时辛弃疾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他白发飘萧应召来前线董理军备、以图开战。重临四十三年前曾经在这一带惩叛徒、抗顽敌的旧地,词人的心头是怎样的滋味?岁月流逝,人事几变,可是“佛狸祠”这入侵者的“祠堂”依然香火鼎盛——这是对乞和苟生者的一个重重的鞭挞。面对京口雄山丽水,北望“神州”万里山河,不由想起曾在镇江逞雄的“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和南朝宋武帝刘裕来。“英雄无觅”,怀古实乃伤今,举出历史上西征北伐的有作为的统治者正是用一面镜子反照坐看大片疆土被分裂而长期苟安的当今小朝廷。词既有借古讽今,又有借古鉴今——“元嘉草草”的历史教训,更有以古喻今、以廉颇明己志。但不管是讽今还是鉴今、喻今,贯联着的核心是求得一个大一统的理想局面。在辛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词人所崇敬的古人大抵是“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木兰花慢》)的统一中国的刘邦一类的人物。他赞赏“添爽气,动豪情,奇因六出”协助刘邦成大业的陈平;他佩服和追念叱咤边庭英勇善战的李广;他崇拜扶持蜀汉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辛弃疾正是借这些古时的明君贤臣来寄寓他的爱国的情怀的。七、辛词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表现在对南宋君臣偷安宴乐的讽喻和揭露中。“倩何人与问:雷鸣瓦釜,甚黄钟哑?”(《水龙吟》)这是悲慨化为愤火,是对当时主战的正义之声不得振起而议和的声浪起伏不息的愤怒。他一再提到“夷甫”,以东晋王衍之流苟安江南、清谈误国的典实指斥现今手握大权而“低头拱手”、“终老不敢言兵”的大吏。如:“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贺新郎》)“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水龙吟》)……至于传颂于人们口中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一词,它的“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表现小人当国、国事日败则尤为显然。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就已记载有赵眘父子“见此词,颇不悦”的反响。此外,如《江神子·闻蝉蛙戏作》、《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念奴娇》(炙手炎来,掉头冷去,无限长安客)等词均系讽嘲祸国害民的宦海丑类的作品。八、辛弃疾还以词作战斗的武器,揭露朝政黑暗,抨击苟安投降。南宋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侮实行屈辱妥协的典型,盘根错节的主降势力,昏聩无能的官僚始终左右朝政,推行着屈膝投降的政策,只想“尊中酒不空”,“赢得闲中万古名”(宋高宗赵构《渔父词》之一、之五)这不能不引起爱国者的极大憎恶与愤慨。辛弃疾常把西晋的王夷甫清谈误国作为批判的对象,借古讽今,批判那些尸位素餐的当权者。如《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上片: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词人感叹南渡以来近六十年了,到底有几人算得上是经邦治国、立志恢复的人才?对南宋朝廷的那些苟安妥协、麻木不仁的官僚、权臣表现出极度的轻蔑。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不懈的斗争,他的文学创作也密切地联系着他的事业和理想。,将抗战救国作为词的重要主题,用词反映了时代精神、人民情绪,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尽管辛氏的爱国与忠君仍难能离析,一如封建时代别的士大夫那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吸取所宝贵的东西。至于从词的发展史来看,“歌词渐有稼轩风”④的事实,辛词对刘过、刘克庄以至陈人杰、刘辰翁这些南宋中晚期词人的影响,都足以说明他的不朽的功绩。而这影响,或者说构成一个词的流派的核心的东西又正是辛弃疾词的那股“气”,那种矢志不二的爱国之情志。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诗词研究论文

复制这句话再加上一张随便什么图片,百分百幼稚,我这句话要删掉。在淘宝购物的过程中,我们很多人多不知道旺旺号是什么。当我们需要退换货时就需要旺旺号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查看呢?一起看看吧。如果想看自己的旺旺号,那么旺旺号就是淘宝会员名。如果你忘记了会员名,那么进入“我的淘宝”,头像下面就是你的会员名

辛弃疾的点很多啊,看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比如,辛弃疾在特定时间的诗词研究。辛弃疾鹅湖之会与朱熹和陈亮的交往。辛弃疾在组建飞虎军时期的诗词研究。辛弃疾镇压农民起义时候写的诗词。辛弃疾的乡村题材诗词与诚斋体乡村诗词的区别。辛弃疾诗词中对楚辞体的探索和拓展。辛弃疾和刘过的交往和诗词往来。辛弃疾和岳珂的诗词往来以及辛弃疾对岳飞的态度。辛弃疾和耿京起义军故事真伪的考据。辛弃疾词中对口语化语言的使用自己稼轩词口语运用和黄庭坚词口语化运用的比较。辛弃疾送别词总论。忘了问你什么学历?不会是小学论文吧。

辛弃疾的论文题目

2002 年 1. 稼轩词与屈骚:辛词探源之一/李松扬//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 2. 英雄失路的悲歌:论稼轩的英雄主义和稼轩词的个人主体意识/杨新民//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3. 试论苏辛的“以词还词”/叶帮义//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4. “摧刚为柔”与“健笔柔情” :稼轩词、白石词异同论/李冬红//江淮论坛, 5. 忍把豪气化归思:辛弃疾归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张廷杰(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大学学 报:人文社科版,(2).15-19 6. 刚柔相济诉衷情:稼轩词《水龙吟》、《摸鱼儿》之比较/张书萍//淮南师范学院学 报,2002, 7. 词人本色是将军:读辛弃疾《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李俊//集宁师专学 报 , 8. 浅论辛词之“豪”/李颖//继续教育研究,-106 9.辛派词人词学思想初探/陈鑫;刘尊明//阴山学刊:社科版, 10.辛弃疾赋词说财富/向洋//党风通讯, 11.壮士报国恨无门,徒留泪痕满襟裳--辛弃疾悲剧人生轨迹探幽/刘畅//焦作工学院学报: 社 科版, 12.辛词接受史导论/程继红//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13.辛弃疾诗词创作的不同心态及表现/曾子炳//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14.辛弃疾师承序考/程继红//南昌大学学报: 社科版, 15.论清代三大词派对辛词的接受与评价/程继红//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16.论晚清陈廷焯的辛词批评/程继红//江西社会科学, 17.辛弃疾《摸鱼儿》词“君莫舞”新解/邓新跃//中国韵文学刊, 18.试论辛弃疾婉约词的贡献/覃问秋//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19.辛词以文为词的语篇分析:[辛弃疾]/易匠翘//社会科学战线,. 年 1. 稼轩归隐心迹新论/李青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 辛弃疾与博山寺/苏家琪//贵州文史丛刊(贵州), 3. 辛弃疾词的艺术技巧/张景艳,鞠振永//语文学刊(呼和浩特), 4. 稼轩词暗示手法的运用及其美学效应/熊黎明//楚雄师专学报, 5. 稼轩词中“见底道”的结构和意义献疑/袁毓林//语文研究(太原), 6. 稼轩词用典艺术赏析/朱玉//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7. 稼轩词俗语语词辨析/辛更儒//中国典籍与文化(京), 8. 美的“替代物”和乐的“消愁物”:试析辛弃疾农村词的局限性/叶志衡//湖州师范学院学 报, 9.辛弃疾、姜夔咏花词比较/滕春红//唐都学刊(西安), 10.夏夜的图景,丰收的欢乐:辛弃疾《西江月》赏析/郭杰//古典文学知识(南京), 11.情绪 外物 幻境:辛弃疾《祝英台近 晚春》赏析/梅子满//名作欣赏(太 原), 12.深广的内涵与炽烈的情感--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区别/杨小青//重庆工学院学 报. (1).99-101 13.“莫望中州叹黍离” :辛弃疾词的“故土情结”/朱丽霞//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4.略论稼轩谐谑词/范学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5.“别夜”新释:[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刘德禄;俞继红//高等函授学报: 哲社版, 够了吗?不够看这个—— 绝对够了。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精神 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辛弃疾一向羡慕笑傲山林的隐士,闲居乡野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①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慷慨英壮的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他的词作所表现的“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轩风”②,正是“临卒大呼杀贼数声而止③”的英雄气在艺术上的体现。一、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在辛词中具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辛弃疾的人生观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主而兼容佛老,这也是当时许多儒者文人思想面貌的共同点。他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时无法消磨的痛苦。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二、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辛弃疾的爱国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一方面他从小就受到祖父辛赞忠君爱国、抗金恢复的教育,继承了屈原、李白、杜甫等关注祖国命运的爱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同时他的爱国思想又建立在对抗金形势的清醒认识和估计上。辛弃疾的爱国思想与他关切民生、民力的民本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于民心”(《美芹十论》),抗金御敌必须得民心,惜民力。抒写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显示词人的英雄本色,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是辛弃疾英雄词最鲜明的特色。这一特色,首先就反映在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表现自我形象、自我经历、自我感触的作品中。如追忆南归前,亲率五十骑突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战斗生活的作品《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上片仅四句就把出其不意突袭敌营的迅猛声势,词人年轻有为的英雄气概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下片转写眼前境况,颇多感慨。“平戎策”换得“种树书”,是词人对自己一生失意的沉重概括。辛弃疾一生念念不忘驱除外侮,统一祖国,不仅一生以英雄自许,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他自比老将廉颇;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中则矢志试手补天:“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同时,他又以英雄许人。在赠答、唱和、送别时,作词激励友人关心恢复,献身抗金事业。如为韩元吉祝寿作词曰:“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辛弃疾的这种精神、豪气,深孚众望。三、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还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祖国依然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辛弃疾写过许多登山临水,友朋聚散的词,每当他目穷千里或送往迎来之际,总有着一股不可遏止的悲愤情。这悲愤情他曾明确表白过:“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蝶恋花·送祐之弟》)。所谓“其他恨”者,实即“剩水残山无态度”之恨。《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阕,就是面对天水一碧的壮阔秋色所触起的“江南游子”——这个原本是中原壮士的愤懑情怀的吐露。全词倾诉着山河含恨、吴钩空握;岁月流逝、壮志空怀的忧郁、苦闷。一个爱国志士不愿消沉闲散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如果说《水龙吟》所表达的情绪还比较舒缓,那么,随着岁月的推移、际遇的坎坷,辛弃疾在后期词中悲慨之情愈益显得激越而凌厉了。辛弃疾词中虽不乏在冷峻的现状面前表现为萧飒衰退的情绪,但从总貌来看他的基调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即使是看来悲叹声声,内里实际跃动的仍是“白发自怜心似铁”(《定风波》)的满腔热血、一颗赤子心。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以说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词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一曲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的悲壮之歌。词人以中间八句的“梦境”极写理想之境,俨然一幅气势壮阔、奋发昂扬的“沙场点兵临战”图。愈写理想的雄伟、热烈,愈显出借酒浇愁、挑灯看剑(这理应在战场杀敌立功的剑呵)的落寞寂寥,愈见出“可怜白发生”的悲慨的深重。这一声“可怜”自是对当道的有力抨击,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深沉的悲哀。但这悲哀不是消沉、不见衰飒。因为这悲哀虽是来于意气飞扬的境界的难以具见,但并没由此而弃去了对“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水调歌头》)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否则他不必“醉里挑灯看剑”,更无须“可怜白发生”了。虽则悲慨,依然执着,这应是辛弃疾的词所表现的可贵之处。这就是为什么在《稼轩长短句》中一再出现对“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以及“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的往事的忆念和梦见的原因;这就是他所以在难以排解的矛盾苦闷中仍是希冀、期待着实现理想的时日:“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祝英台近》);这就是他何以常常是“夜深犹送枕边声,试问清溪底事未能乎”(《南歌子·山中夜坐)),心头如同汩汩山溪一样激动着,无法入眠的缘故。即使入梦了也“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却自觉神游,归来坐对,依稀淮岸江涘”(《哨遍》)。他的心一刻也离不开江淮前线、大好中原!四、抒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也是辛词的重要内容。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词通过咏古伤今抒发爱国情怀,这是辛弃疾爱国词常用的表现手法。全词紧紧扣住“今”与“古”两个时间的支撑点,由今而古,由古而今,相互穿插,亦史亦论。此时的辛弃疾充满了老当益壮的激情,但不久即遭弹劾而被免职。五、反映山河破碎,南北分裂,表现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注和系念是稼轩词又一重要内容。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上片写景。词人俯视赣江,眺望远山对当年逃难中流民的不幸寄予深切同情,也对汴京至今仍在敌手深感忧愤。“无数山”还暗含抗金事业阻力重重。下片即景抒情,以滚滚东流的江水比喻故国之思的感情绵绵不断,抗金力量的不可阻挡。六、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具体表现在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表现在对历史上为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的崇敬上。稼轩词中怀古之作极多,不是怀古的作品也常常借典引出一连串的古人来。后者如单从手法上着眼,诚然似在“掉书袋”。其实,虽然辛弃疾在某些篇章中确有堆垛典故的缺点,但大多数的怀古或用典之作纯系借古人之酒以浇胸中的“磈磊”。他缅怀上自大禹下至孙权、刘裕这些有志大一统的人物,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需要这样有雄才大略的明主英才。怀念古人是为了呼唤今人,是希冀有这样的英雄来“补天裂”。这里仅想举两首词为例略作阐说。一首是《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辛弃疾在简练的几笔中构出了他追念向往的世界;渴望、钦羡着能有如大禹这样的明主来重整山河,解民于倒悬之苦。爱国与爱民应是一致的。《生查子》的“思量禹”,从宋王朝内部而言,词人祈求能有个“鱼入渊、人居土”的“治”的局面。这样,民心所归、人力汇聚,恢复中原、统一天下之势自是指日可待了。另一首词例是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曾被词论家誉为辛词第一佳作,因为它典范地表现了稼轩词的悲慨清壮、雄劲健举的风格。从手法上说,也是辛词善于借典抒情述理以及政论与抒情相融汇的代表之作。写这词时辛弃疾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他白发飘萧应召来前线董理军备、以图开战。重临四十三年前曾经在这一带惩叛徒、抗顽敌的旧地,词人的心头是怎样的滋味?岁月流逝,人事几变,可是“佛狸祠”这入侵者的“祠堂”依然香火鼎盛——这是对乞和苟生者的一个重重的鞭挞。面对京口雄山丽水,北望“神州”万里山河,不由想起曾在镇江逞雄的“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和南朝宋武帝刘裕来。“英雄无觅”,怀古实乃伤今,举出历史上西征北伐的有作为的统治者正是用一面镜子反照坐看大片疆土被分裂而长期苟安的当今小朝廷。词既有借古讽今,又有借古鉴今——“元嘉草草”的历史教训,更有以古喻今、以廉颇明己志。但不管是讽今还是鉴今、喻今,贯联着的核心是求得一个大一统的理想局面。在辛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词人所崇敬的古人大抵是“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木兰花慢》)的统一中国的刘邦一类的人物。他赞赏“添爽气,动豪情,奇因六出”协助刘邦成大业的陈平;他佩服和追念叱咤边庭英勇善战的李广;他崇拜扶持蜀汉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辛弃疾正是借这些古时的明君贤臣来寄寓他的爱国的情怀的。七、辛词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表现在对南宋君臣偷安宴乐的讽喻和揭露中。“倩何人与问:雷鸣瓦釜,甚黄钟哑?”(《水龙吟》)这是悲慨化为愤火,是对当时主战的正义之声不得振起而议和的声浪起伏不息的愤怒。他一再提到“夷甫”,以东晋王衍之流苟安江南、清谈误国的典实指斥现今手握大权而“低头拱手”、“终老不敢言兵”的大吏。如:“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贺新郎》)“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水龙吟》)……至于传颂于人们口中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一词,它的“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表现小人当国、国事日败则尤为显然。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就已记载有赵眘父子“见此词,颇不悦”的反响。此外,如《江神子·闻蝉蛙戏作》、《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念奴娇》(炙手炎来,掉头冷去,无限长安客)等词均系讽嘲祸国害民的宦海丑类的作品。八、辛弃疾还以词作战斗的武器,揭露朝政黑暗,抨击苟安投降。南宋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侮实行屈辱妥协的典型,盘根错节的主降势力,昏聩无能的官僚始终左右朝政,推行着屈膝投降的政策,只想“尊中酒不空”,“赢得闲中万古名”(宋高宗赵构《渔父词》之一、之五)这不能不引起爱国者的极大憎恶与愤慨。辛弃疾常把西晋的王夷甫清谈误国作为批判的对象,借古讽今,批判那些尸位素餐的当权者。如《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上片: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词人感叹南渡以来近六十年了,到底有几人算得上是经邦治国、立志恢复的人才?对南宋朝廷的那些苟安妥协、麻木不仁的官僚、权臣表现出极度的轻蔑。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不懈的斗争,他的文学创作也密切地联系着他的事业和理想。,将抗战救国作为词的重要主题,用词反映了时代精神、人民情绪,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尽管辛氏的爱国与忠君仍难能离析,一如封建时代别的士大夫那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吸取所宝贵的东西。至于从词的发展史来看,“歌词渐有稼轩风”④的事实,辛词对刘过、刘克庄以至陈人杰、刘辰翁这些南宋中晚期词人的影响,都足以说明他的不朽的功绩。而这影响,或者说构成一个词的流派的核心的东西又正是辛弃疾词的那股“气”,那种矢志不二的爱国之情志。

我想应该从诗人的性格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备受凌辱的时代切入比较好。皇帝的无能,大臣的贪污腐败及自己的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构成了辛弃疾词作的基本特色。以下是生平简介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议练民兵守淮疏>》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有那些?看看下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吧!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1、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2、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

3、论郭沫若的历史剧(或《屈原》、

4、论早期的象征派诗歌

5、论周作人早期的散文

6、论丁西林的话剧

7、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8、老舍的小说与“京味”

9、论巴金的《寒夜》

10、论沈从文的〈边城〉

毕业论文论辛弃疾词的风格

辛弃疾词是战士之词,英雄之词,不同于苏轼的士大夫之词,柳、周的词人之词,晏、欧、秦的文人之词,他的词中充满了一种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热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以及深沉的壮志难酬的悲愤。风格上以纵横慷慨、雄深雅健为主,被称为豪放词,他也有不少平淡委婉的词与刚柔相济的词。表现方法上,发展苏轼的“以诗为词”为“以文为词”,经史子集,往往随手拈来,而着手成春。他又大量运用口语入词,给他的词带来新鲜活泼的气息。辛弃疾影响到刘过、陈亮等一些词人,他们被称为辛派词人。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

他的词被称为豪放词。他善于创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

辛弃疾继承了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及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地步。 辛弃疾词在艺术上的成就首先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上。他的词里所表现的常是阔大的场景,战斗的雄姿,以及那些有坚强性格的事物。他爱磊落的长松,堂堂直节的劲竹。他写长剑是绮天万里,写长桥是千丈晴虹。甚至写水仙花的盆景也是汤未烟波万顷。突兀的坚定的青山,在他的想象之中,不但妩媚可爱,而且奔驰腾骤,象万马的回旋,象巨牛的拔海而出。他的词不仅出现红旗清夜,千骑临日,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等战斗场景,就是对着水边的欧鸟,眼前的酒杯,拦路的松树,也会发出军令似的约束。看到红红白白的花朵,也会想起吴宫的训练女兵,在幽静的小窗里听到外面的棋声,也会想起重重围城的被突破。 在比兴寄托等手法的运用上,由于辛弃疾是从北方归来的军人,他的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政治抱负既和偷安江南的小朝廷不相容,他在政治上的孤危地位和屡遭毁旁的身世又警戒他不能肆意逞辞,就使他有时不能不采取幽隐曲折的比兴手法,来表达他百折不回的战斗精神。这部分词有时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在芬芳排侧之中,露磊落不平之气。它象伏流千里遇隙激射的清泉,又象密云不雨时闪现的电光,透露了这倾斜欲倒的百年大厦将要在暴风雨里崩塌的消息。如他从湖北转官湖南时写的模鱼儿词,是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词的上半主要是通过主人公的惜春又怨春,表现他对南宋的爱深恨亦深的复杂感情。下半段更托为娥眉遭妒表现他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对当权的妥协投降派的妒咒,说他们总有一天要断送了国家也断送了自己。至于斜阳烟柳的讽刺黑暗王朝,就更加明显了。 词到了辛弃疾,开始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因此有人认为他掉书袋,指滥用书本材料来炫耀自己的博学多才。辛弃疾的部分词选用和某一个朋友同姓的古人古事来对他颂扬,或全词集经语,却表现了这种封建文人的习气。但必须看到,辛词更多地方用典是为了托古喻今。 上述两方面的艺术成就,表现了作家的爱国热情,政治理想与丑恶现实相矛盾,同时形成了辛词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对于辛弃疾驾弩语言的能力,前人说苏东坡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比之苏东坡,他不仅运用古代近体诗的句法,还能吸收散文、并文、民间口语入词,无论经、史、诸子,楚辞以致李杜诗,韩柳文,往往捏来便是。如他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目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同上片结句用杜诗,下片结句用【三国志】,丝毫不见生搬硬套的痕迹。辛弃疾的词还有不少祝寿、迎送的应酬之作,又喜欢和韵、迭韵,以逞才使气,或漫不经心,作文字游戏。部分词由于用典故或议论过多,未免艰深难懂,缺乏诗的韵味。(南山2020/文)

  • 索引序列
  • 辛弃疾词的英雄情怀主题论文
  • 辛弃疾词论文题目
  • 辛弃疾诗词研究论文
  • 辛弃疾的论文题目
  • 毕业论文论辛弃疾词的风格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