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村官大专班毕业论文

村官大专班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村官大专班毕业论文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人才不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而且能加速农村的各项改革。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人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就是一种有益的实践。一、大学生村官形成的社会背景“大学生村官”是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新兴一族,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 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 2003年,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官;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5年6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争取用3~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村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在此政策的指导下,全国很多城市开始有组织地输送大学毕业生投身广大农村。2007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完善鼓励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的有关办法,引导他们到农村创业。2008年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1]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二、大学生村官形成的原因分析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2002~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40多万猛增到多万,而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70% ~80%。“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时代不复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毕业生重新审视自己。2.城市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城市生活成本主要表现在住房、能源、交际应酬和日常生活品等消费,核心是住房消费。近年来,我国城市房价逐年增长,尽管2008年以来城市房价有所回落,但许多城市的房价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煤气、天然气和汽油等能源消费水平也居高不下。城市物价普遍高于农村,所以在城市的交际应酬费用远高于农村,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又是中低收入者,致使许多大学毕业生无力承受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3.大学毕业生具有强烈的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从人的需要层次看,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个体追求成长与发展、发挥自我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并造福于人类社会的需要,这是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希望证明自我,渴望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愿意为有价值的事业做出贡献。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比较强烈,他们普遍胸怀大志,志存高远,渴望建功立业。一旦机会来临,他们就会展现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4.国家惠农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问题。2004年以来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的重大举措,形成了新时期比较完整的“三农”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近年来农村形势持续好转、农民增收幅度有所回升,农业和农村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为农村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社会环境,也为大学生村官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5.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又需要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低,全国的文盲半文盲绝大部分在农村;农村劳动力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10%,接受过农村职业教育的只有村务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较低,现代意识、法制意识较为淡薄。[3]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中的“精英”、“能人”又大多外出务工,致使新农村建设遭遇高素质主体的缺失。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不但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而且也是把传统农民培育成新型农民的一条有效的现实途径。6.国家给予大学生村官优惠待遇和相关政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应聘到村任职,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和保障措施,如大学生村官享有的补贴、津贴并按月发放,参与养老社会保险、办理医疗、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在选调生招考、考研、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等。这些优惠政策对大学生应聘村官产生了最为直接的吸引力。三、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需要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和推广,需要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因此,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发挥积极的作用。1.有利于促进农村传统观念的更新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落后的传统观念突出。诸如“多子多福”的生育观;“故土难离”的乡土观;“无商不奸”的商业观等。[4]这些落后的传统观念如果长期滞留在人们的头脑里,必然形成一股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扭曲人的心理、扼杀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精神惰性。它不仅使传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得以延续而且还直接造成落后贫穷的积累。二是对现代观念的无知和抵制。现代观念在经济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市场观念、竞争性、创新性、开放性等;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表现为开放、民主和科学。显然这些现代观念与愚昧落后的小农意识是水火不相容的。当人们长期难以突破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时,其结果是人们在精神生活上将陷入落后———更落后的怪圈。而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快,掌握的新知识、新观念多他们到农村任职将会对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带来冲击,带来转变,将给农村输入现代化、科学化的思想,有利于农村传统观念的更新。2.有利于在农村传播和推广新技术、新知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许多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都需要高素质、懂科学的带头人。[5]例如,高效、立体农业的实施,农产品深加工的推广,农村工业、商业的发展等。粮食的稳定增产、农民的稳定增收,根本改变农村贫穷面貌,都必须依靠有知识的引路人,而大学生村官恰恰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角色。[6]新型高素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脊梁和主体。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最重要的就是要造就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的培养,更离不开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与教育。3.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提高村官是新农村的领路人,是新农村各种事业的组织管理者,也是新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协调和解决者。这就要求村官在处理农村事务的过程中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办法。在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大多数村官整体素质不高、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等。[7]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充满活力,能在担任村官的实践中充分展示个人才能。大学生村官虽有在处理实际事务、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缺乏经验和方法,但同时他们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高,思想观念先进,法制民主科学意识较强,思想活跃、点子多。这与当前农村干部队伍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效应。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就任,有利于提高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四、大学生村官参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不足1.对农村政策法规不太熟悉农村政策法规主要包括中央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税费改革体制、农村金融与财政体制、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和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等等。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农村政策法规课程,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关注农村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同时,他们参与农村社会实践的机会也少。因此,他们对农村政策法规可能缺乏了解,不太熟悉,有的甚至一无所知。2.缺乏实践经验,容易意气用事多数大学生,特别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大学生,他们接触农村不多,农村较为复杂和艰苦的环境对大学生来讲是个严峻的考验。[9]农村工作的难度也是很多大学生想象不到的。因此,大学生村官在处理农村实际事务、解决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时往往显得能力和经验不足或方法不当。另外,大学生年轻气盛,还不够成熟稳重,遇事往往会意气用事。考虑问题时可能脱离乡情、村情。所以,他们在任职之初,容易出现彷徨、迷惑或无助的状态,进入角色慢,难以迅速开展有效的工作,这就必然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其很难在村民和两委会面前迅速树立良好的村官形象。3.工作方式和方法难于被接受有些村民可能对大学生村官不太理解,心理上拒绝接受他们,认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导致在行为上排斥他们。另外,村委会成员一般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都较为丰富面对思维活跃、整体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村官,他们可能妒贤嫉能,认为大学生村官是来和他们抢位夺权的,于是就不愿理解、信任和欣赏大学生村官,不愿授权,不愿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可能不会全力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甚至有可能排挤大学生村官。4.缺乏团队合力,作用可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都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或“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而不懈努力。但是,片面追求村村有大学生,缺乏对服务农村的大学生力量的整合,缺乏农村外部较高层次人才的导入机制使得大学生村官势单力薄,遇到成功时无人与他们分享;遭受挫折和困难时又无处倾诉、无人理解和无人援助。缺乏相应的较高层次的配备和整合,必然会挫伤大学生村官的激情和意志,并进一步阻碍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充分发挥。五、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实现途径1.政府要健全和完善各种保障制度,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促进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大学生村官制度在我国还是新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政策和制度上的缺陷,农村整体环境还比较差因此,要落实好国家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激励和保障政策。吸引优秀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健全和完善各种保障制度,改善农村基层环境,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才能收到实效。一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合法利益。尽管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我国已经历了一个从试点到推广的过程,但到目前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缺少了法律法规的保障,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困惑将长期存在,各种保障和激励措施也难以到位,因此应加快相应立法进程。二是落实好各种优惠待遇和政策,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国家为激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已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并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待遇。各级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一定要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要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11]让他们能在农村安心工作和创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三是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为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农村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基层环境条件差,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村官长期服务于农村?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一个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一方面尊重大学生村官的意愿,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在工作中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放手让他们充当骨干,为他们早日成才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多关心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尽可能地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2.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适应基层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基层服务意识各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要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之路。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人才。农业是实践性强的产业,因此,需要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大学生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开拓创新,运用理论指导农业生产,在生产中不断改进农业技术;在农村管理中不断改善、打破传统农业的陋习找到新农村建设发展新的增长点,从而拓宽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二是培养大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因此,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应具备灵活性、适应性和适用性等特点,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建设特色专业并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三是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奉献精神。当前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工作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农村落后的社会经济面貌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不能适应农村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没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农村无论从工作条件,还是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对大学生都是一个挑战,这就需要高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学会与农民打交道,学会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吃苦耐劳,不怕困难,更要有用自己的智慧献身新农村建设的决心。四是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树立长期服务基层的意识。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要利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服务基层。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学生村官到基层服务的氛围;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大学生在农村自主创业成功者的事迹和经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贡献社会。3.大学生村官要以积极的心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是大学生村官要做好服务农村的思想准备。一方面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耐得住寂寞。农村没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多数地方还没有畅通的网络和交通等,所以大学村官要能够吃苦,能够忍受农村有限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有服务农村,献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要热爱农村,热爱农民把农村工作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事业,只有这样才会有充足的热情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再一方面要有耐心和恒心。农村基层问题多而琐碎,如果没有耐心和恒心,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只有非常理性地做出当村官的选择,才能够当好村官。二是大学生村官要摆正心态,找准定位。摆正心态,找准定位是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后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开展农村工作的重要一步。实践中,大学生村官刚到农村时很多人都会感到迷茫,工作无从下手,无所事事,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与村干部和村民的接触之后,慢慢地适应了农村的生活放平了心态,找准了定位,也就会唤起他们对农村工作的热爱,从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干出一番事业。三是大学生村官要积极了解并参与农村的各项事务。大学生村官需要充分了解农村的各项政策,充分了解农村的现状以及各种矛盾和问题,只有这样,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才能做到知己知彼,从容不迫。在政治方面,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到群众中去,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在经济方面,干事创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寻找致富项目,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在文化方面,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既尊重村民的习俗,又积极灌输健康、科学、先进的精神文化理念,不断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精

奥古特国际机构在中国新市镇,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过多方面的调研分析。特别是在分析欧洲国家,我们看到了整个欧洲的社会状况、气候、土地等等都跟中国有神似之处。再拿欧洲其中一个发达国家德国来举例,现在德国的农村,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建设的城市化,而是呈现出外在朴素、内部软硬件建设全面发展的现象。也就是说农村的建设是完全在尊重已有环境的基础上,以不改变既有资源,着重于如何进一步保护、高效利用已有空间的理念下面开展的。德国,一个在世界大战中重创了的国家,发展的速度是如此的惊人,其中的建设思路是否很有待探询?现在的中国要发展到发达国家现有水平,至少还要有50年的道路要走,50年不长,可是却不能以50年的资源为代价,实现短期繁荣和增长。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也不同于韩国,而是更应该像欧洲一样,重视真正实力,也就是实质的提高,避免单纯的表面形式主义是必须克服的问题。防微杜渐,保证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工作目标,也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这不仅是沿海发达地区的重大历史任务,更是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 二、坚持生态优先,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 奥古特国际机构一直致力于中国产业发展研究,企业战略管理规划,使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构建立有庞大的专家顾问网络,与众多国内外企业家、经济学家、管理专家、政府官员、技术专家等建立和保持着良好的知识网络关系,建立和积累了丰富的行业数据库和咨询案例库。在企业运营管理、区域战略规划、高科技园区发展、产业发展战略和信息化规划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咨询策划经验,在行业内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任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用科学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用全新视角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位列我国未来五年科学规划的十大方略之首,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必须以全新的视角、系统的思维审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背景、新内涵和新特征。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五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时代特征。这次新农村概念的提出,是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三大理念引领下的创新,是新农村最富时代特色的标志。二是综合特征。新农村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生产领域或者某个环节,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综合协调的发展。三是联动特征。新农村建设的含义和工作部署,是城乡融为一体、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的,而不是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四是渐进特征。新农村的建设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的情况和状况都不一样,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科学制定规划来推进永续实施,有效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和持续性。五是动态特征。新农村建设立意十分高远、内容非常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将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新的内容,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宽新的思路和新的眼界。 二、充分认识科学规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 科学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任何重大建设事项的前提和基础。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农村的发展更离不开规划的指导。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充分认识科学规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 (一)规划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作用越来越重要。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法律依据及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手段,具有配置空间资源、保护公共利益和协调社会利益的重要职能,关系到整体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影响作用。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宏观调控引导各项建设、保障城市和区域健康快速发展的职能作用越来越重要,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城乡规划给予了高度重视,对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和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一再强调,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完善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曾培炎副总理在讲城乡规划时指出,“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促进城乡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可以说,规划就是生产力,规划已成为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关键而重要的手段,是国家重要的公共政策和实施项目的依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规划的引领作用为国内外的成功实践经验所证明。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城乡规划的主要职能是培育和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构筑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景观和文化氛围,代表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追求。科学到位的城乡规划工作,是指导城乡建设,推动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规划的引领作用为国内外无数成功的实践经验所证明。例如:韩国的新村运动取得了很好的预期效果,成为不少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其成功经验之一就在于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上世纪60年代,在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政策的作用下,韩国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在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却引发了城乡之间发展严重失衡、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韩国通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新村运动,在最近30多年的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这为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长足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也有大量生动实例,如新疆的抗震安居工程、江西省的村庄整治试点、浙江省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活动、广东省的建设生态文明村试点等,由于坚持规划先行,典型引路,投入资金和劳力虽然不多,但成效却很显著,受到农民广泛拥护,这些都彰显出科学规划的显著功能作用,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先导。城乡规划是城乡发展的蓝图,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统一的科学规划,有全面系统的整体规划,有科学具体的建设规划,用科学规划引领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起点低甚至严重滞后,就无法改变“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现状,无法改变“走进房内过城市生活、走出屋外是农村环境”的现状,无法改变“走进去是城市、走出来是农村”的现状,甚至会陷入建了拆、拆了建的不良循环怪圈,过去是一代人建房三代人住,现在一代人建三次房,造成重复建设、反复建设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引起了社会不满,留下了历史遗憾。这种情况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都曾出现,教训十分深刻。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挥规划的龙头和先导作用,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要素市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预测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尊重农村的实际和特点,因地制宜,突出农村特点和地方特色,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农村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南阳市农村发展带来大好发展机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而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吃透中央精神,用足用好政策,顺应南阳发展的潮流,乘势而上,实现新农村建设新突破。 (一)正确看待南阳市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央实施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富民政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免交提留款,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南阳市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看,南阳市农村建设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中心村地位日益凸现。随着镇、村合并,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及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些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及经济强村因基础条件较好,正越来越多地集聚村民,凸现出中心村的明显地位,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场所。二是农村面貌迅速变化。南阳市村级经济逐步增长,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日渐增强,带动了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三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成为近年来南阳市村级建设的重点,村级主干道路修建、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电网改造等有了新的进展。四是农民参与热情高涨。广大农民对党的农村政策衷心拥护,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农村生产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中来,农村形势一片大好,这些都为南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南阳市农村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南阳市农村建设,纵向比,成绩很大;但横向比,尤其与先进地方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突出表现:一是村庄布局不尽合理,规模小、建设乱,土地资源使用粗放;二是村级建设无序,空间布局杂乱无章,造成社会资源和个人财产的巨大浪费;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各项管理很难有序推进;四是建筑品位普遍不高,缺乏人文内涵,没有地方特色;五是人居环境不优,农村生活质量欠佳,脏、乱、差状况亟待改变。应当说,这些都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致使农村建设到处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规划的引导和带动。 (三)南阳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空前机遇。南阳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2.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乡镇总数212个、行政村4651个、自然村40131个,农村人口、农村经济所占比重很大,“农”字的分量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南阳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跃上一个新的战略起点,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去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城镇化率已超过30%,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建设新农村的条件日臻成熟。同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已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谋划和加强“三农”工作。从全国宏观环境看,中央明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行了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措施,并在宏观调控中把“三农”作为重点加强的环节,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惠农政策,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政策机遇。机遇稍纵即逝,我们越是面临千载难逢的黄金发展机遇期,越要更加重视搞好规划,用科学规划统领新农村建设,全力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四、搞好科学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按照适度超前、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科学制定镇(乡)域规划,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镇(乡)域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应着重从区域规划角度出发,对镇(乡)域村庄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和合理布局,科学制定镇(乡)域规划。要根据镇(乡)域村庄分布状况和相互依存关系,预测合理的农村人口容量,通过改造镇中村、拆除空心村、撤并行政村、合并自然村,建立合理的镇、中心村、基层村体系,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分析研究本地域经济发展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引导乡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区集中;合理确定镇(乡)域道路交通、电力通信体系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建共享,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健康发展。各类建设活动都要纳入镇(乡)域规划统筹安排,通过科学的镇(乡)域规划,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镇村发展体系,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统筹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凸现新农村发展特色。科学的村庄规划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前提。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根据村庄的不同类型,在镇(乡)域规划的指导下,综合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村庄分布的调整以及自然地理条件、耕作半径等因素,合理确定村庄规模;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住宅美化、过道净化、路灯亮化、环境洁化、服务强化为主要内容,统筹规划村庄布局;根据村庄规模与等级,统筹安排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凸现新农村建设特色。通过统筹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因地制宜,依山傍水,依山就势,突出地方特色,创造体现农村建设特色的村庄空间形态。 (三)合理制定配套设施规划,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重要保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主要是规划和建设好“三大中心”、“三大场所”和“六条管线”。“三大中心”是指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休闲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以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推进农村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三大场所”是指托儿所、敬老院和超市市场,通过教育、养老、购物进村,以满足农民生活需要,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社会保障体系与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六大管线”是指公交线、宽带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自来水管、排水管,做到适度超前,预埋铺设,以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通过高水平制定配套设施规划,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民分享现代文明成果,实现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强化居住建筑设计,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突出重点就是要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在镇(乡)域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农村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传统习俗,结合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因势就利,合理布局宅基地,使农民新居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相映成趣;农居建筑设计要符合现代住宅理念,大小高低、内部结构、光照、保暖、通风等方面都要实用;要突出地方民居特色,充分体现地域风情,按高中低档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户型的住宅,满足不同类型农民的建房需要,同时注意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住宅。通过强化居住建筑设计,提高建筑艺术水平,优化乡村人居面貌和环境。 (五)注重搞好生态规划,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和城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进行生态规划,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尊重和悉心呵护自然环境,继承村民们尊重周边生态环境、与之共存的传统思想,突出保护历史风貌和自然生态,严格控制村庄周边土地使用与开发强度,形成农田、林地、山体、河流池塘等生态复合系统。加强环境整治,实施“三改三清”工程,加快普及农村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动员农民治理脏乱差,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高效集约利用资源,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五、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政府引导、依靠群众,试点示范、逐步推进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开创性、探索性的宏伟事业,是为广大农民谋利造福的千秋功业。我们要深入领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质,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统一提高思想认识,勇于探索实践。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二)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南阳市农村地广人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生活习俗千差万别,新农村规划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要坚持为民服务的思想,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要区分经济发展水平、区位布局、地形地貌、乡土风情、历史文化、产业结构、自然资源、发展前景,立足适度聚集,突出特色,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要区分轻重缓急,从解决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供水、安全、环境卫生、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实际问题入手,让农民得到实惠。 (三)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帮助农民改变那些农村最基本的、最基础的、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选择,制定农民参与的途径,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开展工作的主要标准;要通过村庄建设规划与行动计划的编制予以引导和规范,防止简单粗暴、强迫命令,层层下指标,浪费财力物力。 (四)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先行试点,典型引路,示范带动,逐步推进。要选择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移民村、新建村、近郊村和一些富裕户先行试点,集中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的小康新村示范点,引导农民有序建设美好家园;要积极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活动,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践,通过分析对比,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抓点带面,创造模式,逐步推开。 (五)加强领导,常抓不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亿万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超前谋划,统筹安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狠抓落实。要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的关系,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确立长期行动计划,明确建设的重点、时序和组织领导方式。要坚持全市一盘棋,各级各部门都要积极跟进,凝心聚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场重大活动中去。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投入,抓紧组织编制科学、规范、合理、操作性较强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效指导全市新农村建设。各级规划部门要站在全局高度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研究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导则》和《农村住宅通用图集》,积极开展农村规划培训,普及农村规划知识,启动实施“千人千村工程”,组织广大规划建筑设计人员入驻广大农村,宣传、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具体指导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坚强有力的措施,组织动员全市上下迅即行动,扎实推进,努力谱写南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1、毕业论文格式的写作顺序是:标题、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毕业论文中附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居中;论文附图的图题应写在图的下面,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 3、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严格按以下顺序: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发表时间。 4、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5、论文格式的字号: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图、表名居中。 6、格式正文打印页码,下面居中。 7、论文打印纸张规格:A4210297毫米。 8、在文件选项下的页面设置选项中,字符数/行数选使用默认字符数;页边距设为上:3厘米;下:2、5厘米;左:2、8厘米;右:2、8厘米;装订线:0、8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侧;页眉:1、8厘米;页脚1、8厘米。 9、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设置选项中,缩进选0厘米,间距选0磅,行距选1、5倍,特殊格式选(无),调整右缩进选项为空,根据页面设置确定行高格线选项为空。

村官大专的毕业论文

我给你简单介绍一下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好了苏南地区的,前三年在村工作,镇也会集中抽调参与一些工作三年后考公务员或分流到基层事业应该说,今后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会从大学生村官中出来这个方面来说,写政治学和行政学的论文应该比较好写调查报告作毕业论文就不太合适了

剖析大学生当村官的思想动机,这个要详细些,不能片面,肯定有随波逐流的大学生,跟风为了以当村官为跳板,进而当公务员,也有人是实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想为政为民,实现人生的理想,为了服务大众,从基层做起,结合你看了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报道后,你的内心感触,要真实,最好还要结合具体的大学生村官的事迹写写啊,最后总结一下你的观点。

电大法学毕业论文的范文篇2 浅析“村官”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 论文摘要“村官”是掌管一方权力的基层组织人员,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针对“村官”职务犯罪现状,笔者总结了当前农村干部可能触及的罪名有: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职务犯罪特点有:呈上升趋势、犯罪数额小危害大、作案手段简单直接却肆无忌惮以及利益关系之间上下连动,相互榨取,钻空子各取所需。而发案原因有: 文化 素质低,思想教育跟不上, 法律知识 严重匮乏;特权思想严重,作风不民主;村、社务不够公开,权力不透明;宗族派性争斗,引发矛盾冲突,导致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此外,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和措施。 论文关键词检察理论“村官”犯罪工作探讨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虽然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人员(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村官”)不享有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但他们协助人民政府从事国家事务管理时,如果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挪用公款、索取他人钱财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属于刑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规定从事公务的人员”范围,由检察机关立案管辖。那么,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人员有可能触犯什么罪名?它的特点怎样?有什么预防的对策吗?在此,笔者试图在本文中予以探讨。 一、“村官”有可能触犯的几个刑法罪名 1.贪污罪。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立案标准规定,贪污数额达到5000元时,应立案侦查,或个人贪污数额虽不满5千元,但具有贪污救灾、抢险、防汛、防疫、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及募捐款物、赃款赃物、罚没款物、暂扣款物,以及贪污手段恶劣、毁灭证据、转移赃物等情节的,应立案侦查。花都区雅瑶镇有一位村委书记邓_,伙同该镇经济发展办主任、村委副主任以及一名社会人员,经密谋后,趁新街河防洪整治工程征收该村土地之机,利用职务便利,采取虚假丈量,谎报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数目等手段,得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款然后分赃,这位村书记分得90000元人民币,这就是贪污,最后他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 2.受贿罪。在现实执法中,普通受贿罪必须在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同时,为他人谋取利益。至于索贿,不要求为他人谋取利益,但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正当,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有实现,不影响受贿罪的认定。权钱交易是普通受贿罪的本质特征。如花都区新华街岐山村村委主任黄某某,于2004年9月至2006年 春节 前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在办理广州立信染整有限公司与岐山村220亩土地使用权转让的过程中,先后三次收受徐某贿送现金8万元。 3.挪用公款罪。按规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1万元以上,超过3个月未还的和挪用公款数额在1万元以上,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检察机关应予立案;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5千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检察机关应予立案。 4.职务侵占罪。所谓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5.挪用资金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我区新华街新街村出纳员梁某,女,利用负责新街村属下的四个经济社的财务工作之职务便利,采取收入不入账以及支票取现金等手段,多次挪用资金共计人民币元,大部分用于赌博活动及家庭支出。最后,梁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零六个月。 二、“村官”职务犯罪的特点 (一)农村干部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 主要表现为:一是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通过调查,农村干部犯罪案件由前三年占同期之案总数上升到现在占同期立案总数的。二是涉案数额呈上升趋势。三是在犯罪性质上贪污、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所占比重较大,占近几年的有罪判决案件的70%。 (二)犯罪数额小危害大 村干部是我们党和政府在农村第一线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农村干部犯罪涉案尽管金额不大,但涉及面广,危害大。它破坏了国家的法令和政策在农村的实施,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一方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三)作案手段简单直接,却肆无忌惮 从整体来看,农村干部经济犯罪的手段不像其他领域那样狡猾,反侦查意识相对来讲比较弱,犯罪中智力因素参与较少。作案的手段往往采取收入不记账,重复支出,打白条支出,伪造单据,虚报冒领等直接对公款公物予以侵吞。许多村干部借招待来客,“跑项目”向有关单位和个人送礼,购买抢险物资等事项为由,虚列、虚增开支,冒领公款占为己有。 三、“村官”职务犯罪的原因 导致“村官”职务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素质低,思想教育跟不上,法律知识严重匮乏 在违法犯罪的村干部中,多数仅为中小学文化。受文化教育程度的局限,作为村干部,尽管对贪污受贿要受到党纪、国法制裁的道理都知晓,但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在收受好处费时,何谓收受贿赂,何谓正常人情往来,往往又划不清界限,有的“村官”竟以“我为你办事,你给我好处”两厢情愿为由,肆意实施受贿犯罪。如在2008年8月,我们在查办赤坭镇剑岭村第12经济社原社长蓝某贪污“水库移民危房改造补助款”28000元一案中发现,蓝某就是以“我为你办事,你们必须每人支付200元给我,否则我不为你办”,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却没有想到这是犯罪行为。 (二)特权思想严重,作风不民主 有的“村官”大权独揽,毫无民主作风可言,自以为不贪公家一分钱、不拿村社一分钱、一心一意为村民谋利益,就不会犯罪。如:原狮岭镇振兴村十四经济社社长毕某,以为经济社牟利为目的,多次主持召开村民会议,未经批准,决定将该经济社部分土地以公开拍卖方式,永久转让土地使用权,为该经济社非法获利600多万元。后毕某被法院以犯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罪判三缓刑,并处罚金二万元。 (三)村、社务不够公开,权力不透明,缺乏监督制约机制是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根本原因 当然,近年来经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村、社一级基本上实行了“社账村管、村账镇管”的严管措施,使得暗箱操作、滥施权力、缺乏监督等现象大大减小,有效地杜绝了这类案件的发生。 (四)宗族派性争斗,引发矛盾冲突,导致农村干部职务犯罪 许多农村,村干部之间为争夺村主任大权,不同姓氏派别之间相互告状明争暗斗,选举时拉帮结派破坏选举,掌权后厚此薄彼。有的村会计、出纳员与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存在特殊裙带关系,他们相互串通,对违法违纪现象守口如瓶。有些村干部凭借家庭势力当上村干部后大耍特权,只要群众稍有不同意见,就打击报复。致使群众即使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害,也敢怒不敢言,为部分村干部长期违法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预防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对策 (一)加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使群众懂法守法 当今农村,普遍存在着村民学历层次低、学习主动性差、小农意识重的现象。尽管有村民会议、学习会等,但这些会议只用于议事,不用于学习。因此,法律、法规、政策未能得到有效的学习和宣传。由于对政策和法律的不正确理解,往往容易引起上访。如新华街某村村民,拿着国家新出台的有关征地方面的政策,到检察院上访,质询十多年前该村与征地单位签订的征地合同的合法性,并以此为由,怀疑当时的村干部贪污受贿,继而举报。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农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消除他们的误解,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对有关政策的实施一定要到位 有些通过试点、实践,证实行之有效的管理方面的政策,一定要抓好落实。比如现行的财务代理制度(即村帐镇管、社帐村管)是比较成功的。但是社一级的会计由于历史的原因,普遍存在着社长会计一人担、无会计基础知识、账目管理水平低的现象,再加上没有一个班子,无人监管,以致账目混乱、无法清算。因此“社帐村管”的政策一定要到位,做到票据专管,社的票据要有村的会计填写;社的开支实行“用款申报”制,涉及一定数额的开支,须经村的审批;社的“清算小组”在村委会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好监督作用。在此,建议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用款申报”制加以细化,并做好监督,务必解决账目混乱问题。 (三)认真抓好村社一级干部的纪律、法规教育 新时期关于加强农村干部、尤其是新当选的农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以及反腐倡廉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有关部门应多点组织农村干部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加强法律法规、政令政策学习,不断提高村(社)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拒腐防变能力,使之成为人民信赖、政府放心的好干部。 (四)严惩腐败分子,维护法律尊严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的腾飞,某些村干部抵受不住金钱的诱惑而腐败,引起农村群众严重不满。然而,“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新华街原团结村村委主任邓某挪用公款案、原岐山村书记黄某受贿案、花东镇鸿鹤村原村委主任张某贪污案、原村治保主任曾某挪用公款案等案的纷纷告破,震慑了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得到了农民群众的交口称赞。猜你喜欢: 1. 电大法学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2. 关于电大法学毕业论文范文 3. 电大法学毕业论文范文 4. 有关于电大法学毕业论文范文 5. 电大毕业论文法学范文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近几年江苏大学生村官招聘考试时间安排较为稳定,基本在每年上半年的3月中旬启动,4月笔试。预计2015年江苏大学生村官招聘工作也将于3月中下旬启动,笔试仍在4月份举行。大学生村官招聘主要是针对的30岁以下的应届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选聘的基本条件是:(1)思想政治素质好,作风踏实,吃苦耐劳,组织纪律观念强,志愿到农村基层工作;(2)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3)学习态度认真,能如期毕业;(4)身体健康。在具体选聘过程中,坚持同等条件下党员和优秀学生干部优先,回原籍任职的优先。参加江苏省组织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等活动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服务期满、考核合格,本人自愿且具备选聘条件的,经组织推荐可作为选聘对象。因此,2014年毕业的未就业人及已经工作的社会人员不能作为2015年江苏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对象。历年的江苏大学生村官均不提供考试大纲,只在笔试考务通知中提出考试科目为《综合知识》,但是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专家通过分析历年江苏大学生村官笔试真题发现,江苏大学生村官笔试真题主要是主观题,含有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综合分析题、实务题及材料处理题五道大题。主观题主要考察的是考生对村官的认识以及在村官实际工作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分析来看,江苏大学生村官考试科目的《综合知识》不同于公务员考试科目的公共基础知识,但是它相当于公共基础知识和申论的合体。更多请关注: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农村干部大专班毕业论文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近几年江苏大学生村官招聘考试时间安排较为稳定,基本在每年上半年的3月中旬启动,4月笔试。预计2015年江苏大学生村官招聘工作也将于3月中下旬启动,笔试仍在4月份举行。大学生村官招聘主要是针对的30岁以下的应届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选聘的基本条件是:(1)思想政治素质好,作风踏实,吃苦耐劳,组织纪律观念强,志愿到农村基层工作;(2)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3)学习态度认真,能如期毕业;(4)身体健康。在具体选聘过程中,坚持同等条件下党员和优秀学生干部优先,回原籍任职的优先。参加江苏省组织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等活动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服务期满、考核合格,本人自愿且具备选聘条件的,经组织推荐可作为选聘对象。因此,2014年毕业的未就业人及已经工作的社会人员不能作为2015年江苏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对象。历年的江苏大学生村官均不提供考试大纲,只在笔试考务通知中提出考试科目为《综合知识》,但是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专家通过分析历年江苏大学生村官笔试真题发现,江苏大学生村官笔试真题主要是主观题,含有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综合分析题、实务题及材料处理题五道大题。主观题主要考察的是考生对村官的认识以及在村官实际工作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分析来看,江苏大学生村官考试科目的《综合知识》不同于公务员考试科目的公共基础知识,但是它相当于公共基础知识和申论的合体。更多请关注: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人才不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而且能加速农村的各项改革。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人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就是一种有益的实践。一、大学生村官形成的社会背景“大学生村官”是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新兴一族,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 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 2003年,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官;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5年6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争取用3~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村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在此政策的指导下,全国很多城市开始有组织地输送大学毕业生投身广大农村。2007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完善鼓励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的有关办法,引导他们到农村创业。2008年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1]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二、大学生村官形成的原因分析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2002~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40多万猛增到多万,而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70% ~80%。“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时代不复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毕业生重新审视自己。2.城市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城市生活成本主要表现在住房、能源、交际应酬和日常生活品等消费,核心是住房消费。近年来,我国城市房价逐年增长,尽管2008年以来城市房价有所回落,但许多城市的房价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煤气、天然气和汽油等能源消费水平也居高不下。城市物价普遍高于农村,所以在城市的交际应酬费用远高于农村,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又是中低收入者,致使许多大学毕业生无力承受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3.大学毕业生具有强烈的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从人的需要层次看,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个体追求成长与发展、发挥自我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并造福于人类社会的需要,这是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希望证明自我,渴望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愿意为有价值的事业做出贡献。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比较强烈,他们普遍胸怀大志,志存高远,渴望建功立业。一旦机会来临,他们就会展现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4.国家惠农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问题。2004年以来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的重大举措,形成了新时期比较完整的“三农”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近年来农村形势持续好转、农民增收幅度有所回升,农业和农村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为农村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社会环境,也为大学生村官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5.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又需要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低,全国的文盲半文盲绝大部分在农村;农村劳动力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10%,接受过农村职业教育的只有村务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较低,现代意识、法制意识较为淡薄。[3]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中的“精英”、“能人”又大多外出务工,致使新农村建设遭遇高素质主体的缺失。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不但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而且也是把传统农民培育成新型农民的一条有效的现实途径。6.国家给予大学生村官优惠待遇和相关政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应聘到村任职,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和保障措施,如大学生村官享有的补贴、津贴并按月发放,参与养老社会保险、办理医疗、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在选调生招考、考研、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等。这些优惠政策对大学生应聘村官产生了最为直接的吸引力。三、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需要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和推广,需要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因此,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发挥积极的作用。1.有利于促进农村传统观念的更新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落后的传统观念突出。诸如“多子多福”的生育观;“故土难离”的乡土观;“无商不奸”的商业观等。[4]这些落后的传统观念如果长期滞留在人们的头脑里,必然形成一股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扭曲人的心理、扼杀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精神惰性。它不仅使传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得以延续而且还直接造成落后贫穷的积累。二是对现代观念的无知和抵制。现代观念在经济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市场观念、竞争性、创新性、开放性等;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表现为开放、民主和科学。显然这些现代观念与愚昧落后的小农意识是水火不相容的。当人们长期难以突破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时,其结果是人们在精神生活上将陷入落后———更落后的怪圈。而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快,掌握的新知识、新观念多他们到农村任职将会对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带来冲击,带来转变,将给农村输入现代化、科学化的思想,有利于农村传统观念的更新。2.有利于在农村传播和推广新技术、新知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许多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都需要高素质、懂科学的带头人。[5]例如,高效、立体农业的实施,农产品深加工的推广,农村工业、商业的发展等。粮食的稳定增产、农民的稳定增收,根本改变农村贫穷面貌,都必须依靠有知识的引路人,而大学生村官恰恰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角色。[6]新型高素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脊梁和主体。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最重要的就是要造就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的培养,更离不开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与教育。3.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提高村官是新农村的领路人,是新农村各种事业的组织管理者,也是新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协调和解决者。这就要求村官在处理农村事务的过程中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办法。在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大多数村官整体素质不高、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等。[7]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充满活力,能在担任村官的实践中充分展示个人才能。大学生村官虽有在处理实际事务、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缺乏经验和方法,但同时他们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高,思想观念先进,法制民主科学意识较强,思想活跃、点子多。这与当前农村干部队伍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效应。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就任,有利于提高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四、大学生村官参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不足1.对农村政策法规不太熟悉农村政策法规主要包括中央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税费改革体制、农村金融与财政体制、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和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等等。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农村政策法规课程,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关注农村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同时,他们参与农村社会实践的机会也少。因此,他们对农村政策法规可能缺乏了解,不太熟悉,有的甚至一无所知。2.缺乏实践经验,容易意气用事多数大学生,特别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大学生,他们接触农村不多,农村较为复杂和艰苦的环境对大学生来讲是个严峻的考验。[9]农村工作的难度也是很多大学生想象不到的。因此,大学生村官在处理农村实际事务、解决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时往往显得能力和经验不足或方法不当。另外,大学生年轻气盛,还不够成熟稳重,遇事往往会意气用事。考虑问题时可能脱离乡情、村情。所以,他们在任职之初,容易出现彷徨、迷惑或无助的状态,进入角色慢,难以迅速开展有效的工作,这就必然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其很难在村民和两委会面前迅速树立良好的村官形象。3.工作方式和方法难于被接受有些村民可能对大学生村官不太理解,心理上拒绝接受他们,认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导致在行为上排斥他们。另外,村委会成员一般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都较为丰富面对思维活跃、整体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村官,他们可能妒贤嫉能,认为大学生村官是来和他们抢位夺权的,于是就不愿理解、信任和欣赏大学生村官,不愿授权,不愿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可能不会全力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甚至有可能排挤大学生村官。4.缺乏团队合力,作用可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都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或“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而不懈努力。但是,片面追求村村有大学生,缺乏对服务农村的大学生力量的整合,缺乏农村外部较高层次人才的导入机制使得大学生村官势单力薄,遇到成功时无人与他们分享;遭受挫折和困难时又无处倾诉、无人理解和无人援助。缺乏相应的较高层次的配备和整合,必然会挫伤大学生村官的激情和意志,并进一步阻碍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充分发挥。五、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实现途径1.政府要健全和完善各种保障制度,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促进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大学生村官制度在我国还是新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政策和制度上的缺陷,农村整体环境还比较差因此,要落实好国家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激励和保障政策。吸引优秀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健全和完善各种保障制度,改善农村基层环境,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才能收到实效。一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合法利益。尽管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我国已经历了一个从试点到推广的过程,但到目前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缺少了法律法规的保障,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困惑将长期存在,各种保障和激励措施也难以到位,因此应加快相应立法进程。二是落实好各种优惠待遇和政策,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国家为激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已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并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待遇。各级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一定要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要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11]让他们能在农村安心工作和创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三是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为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农村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基层环境条件差,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村官长期服务于农村?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一个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一方面尊重大学生村官的意愿,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在工作中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放手让他们充当骨干,为他们早日成才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多关心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尽可能地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2.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适应基层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基层服务意识各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要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之路。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人才。农业是实践性强的产业,因此,需要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大学生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开拓创新,运用理论指导农业生产,在生产中不断改进农业技术;在农村管理中不断改善、打破传统农业的陋习找到新农村建设发展新的增长点,从而拓宽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二是培养大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因此,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应具备灵活性、适应性和适用性等特点,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建设特色专业并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三是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奉献精神。当前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工作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农村落后的社会经济面貌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不能适应农村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没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农村无论从工作条件,还是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对大学生都是一个挑战,这就需要高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学会与农民打交道,学会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吃苦耐劳,不怕困难,更要有用自己的智慧献身新农村建设的决心。四是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树立长期服务基层的意识。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要利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服务基层。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学生村官到基层服务的氛围;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大学生在农村自主创业成功者的事迹和经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贡献社会。3.大学生村官要以积极的心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是大学生村官要做好服务农村的思想准备。一方面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耐得住寂寞。农村没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多数地方还没有畅通的网络和交通等,所以大学村官要能够吃苦,能够忍受农村有限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有服务农村,献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要热爱农村,热爱农民把农村工作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事业,只有这样才会有充足的热情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再一方面要有耐心和恒心。农村基层问题多而琐碎,如果没有耐心和恒心,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只有非常理性地做出当村官的选择,才能够当好村官。二是大学生村官要摆正心态,找准定位。摆正心态,找准定位是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后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开展农村工作的重要一步。实践中,大学生村官刚到农村时很多人都会感到迷茫,工作无从下手,无所事事,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与村干部和村民的接触之后,慢慢地适应了农村的生活放平了心态,找准了定位,也就会唤起他们对农村工作的热爱,从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干出一番事业。三是大学生村官要积极了解并参与农村的各项事务。大学生村官需要充分了解农村的各项政策,充分了解农村的现状以及各种矛盾和问题,只有这样,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才能做到知己知彼,从容不迫。在政治方面,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到群众中去,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在经济方面,干事创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寻找致富项目,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在文化方面,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既尊重村民的习俗,又积极灌输健康、科学、先进的精神文化理念,不断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已有的研究表明,海峡两岸间一方面是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科技水平、资本实力、劳动力资源以及市场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是语言相通、地理相近等天然优势,因而农业资源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十分明显,农业发展与农产品贸易等具有一定的互补优势与合作潜力[1-2]。诚如《两岸经贸论坛共同建议》所指出的:“两岸农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岸应结合双方的农业优势,强化研发、技术管理及行销的能力,互惠双赢,扩大两岸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①。本文拟就海峡两岸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发展进行简要分析、对比,得出两岸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异同以及两岸合作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期促进两岸农业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 一、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发展 人与自然是一对永恒的矛盾。随着人类改造和支配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掠夺式资源开发等,直接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紧张。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以及生态失衡的巨大压力,通过对以往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反思,永续发展战略已逐步成为全球的共同选择与潮流。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由德、日、美等国家首先提出并加以实践的新型经济发展范式——循环经济[3-4],通过近年的发展演变,现已被看作是实施永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最佳模式,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一些发达国家已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大陆,“循环经济”也正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概念,逐渐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并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目前,大陆已在辽宁、贵阳、广西贵港、广东南海、内蒙古包头、新疆石河子、湖南长沙等地区进行试点。但从总的来看,即使是在工业体系,循环经济也刚刚起步,在属于薄弱环节的农业更是困难重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循环经济在农业上难以取得进展,恰恰相反,农业同样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何况与一般循环经济相比,由于农业自身及其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独特性,农业发展循环经济还具有许多先天的优势! 受循环经济思想与方法的启发,在多年卓有成效的中国生态农业等持续农业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加以引导和拉动,才能协调好现代农业各系统和层次以及农业生产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最终全面实现生态品质、生物产量以及经济收入三者间的良性循环。于是,人们试图通过模拟和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进而逐步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型农业,以使农业系统能够更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过程中[5]。 从总的来看,在我国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中,最早提及农业循环经济的当属吴天马(2002)的《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文[5],最早出现“循环型农业”或“循环农业”一词的,当属陈德敏与王文献(2002)共同撰写的《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一文[6]。然而,2003年全国上下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还相当少;直到2004年,才有一些文献对此进行探讨;刚刚过去的2005年,各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理论研究,则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 二、大陆循环型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关于发展模式 尽管循环经济在我国的提出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我国其实早就有了循环经济的实践,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不少案例也已总结出来(解振华②,2003)。从现实看,一些地方丰富多彩的农业循环经济实践已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涌现出了诸如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广西贵糖、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上海崇明的前卫村模式以及辽宁省“四位一体”日光大棚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先进典型。其中,辽宁省农民首创的以生物技术为主体、以沼气为纽带“四位一体”日光大棚能源生态工程,实质上就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是农业现代化新路线的体现。 此外,福建圣农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主抓肉鸡主业链、生物工程副业链和有机肥副业链“一主两副”产业链③,近年来也走出了一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型农业发展之路;江苏省宿迁市则根据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优势与影响因素,也逐步开发出了适合当地发展的7个模式:“生态家园”循环模式、食用菌生物链循环模式、有机农业开发模式、设施农业生态模式、立体种养循环模式、农林牧渔结合型循环模式和花卉苗木生态农业模式(高良敏等,2004)。 与此同时,刘慧娥等(2005)提出了通过采用节能、环保、绿色、清洁生产等一系列农业高新技术,构建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低消耗-无污染-高产出-再利用-佳效益”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刘志(2005)、王鲁明等(2005)分别根据陕西及山东青岛的实际,归纳、总结了当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典型模式及其技术支撑体系;黑龙江及另外一些民族地区也发展出了一些典型的模式(陈青,2005;李玉明,2005;袁久和,2005)。李书民等(2005)则探讨了以畜牧业为核心,实现农作物秸秆三段循环利用与畜禽粪污两段利用的主要技术路线;汪怀建(2005)探讨了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农业生态工程模式;王奎旗等(2005)提出了我国水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社会大循环”、“企业间循环”、“企业内循环”三个可供选择的基本模式,等等。 但以上述各种模式并不代表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全部,各地在研究、设计具体发展模式时,还应从当地实际出发,既可以采用一种模式,也可以多种模式并用。而且不论实行什么模式,都必须严格遵循生态学的客观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使经济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的物质循环之中。限于篇幅和现实条件,我们无法就各地蓬勃发展的循环型农业进行系统分析、归类,但黄贤金等(2004)曾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发展循环型农业大体可以采用的模式:区域循环模式、能源综合利用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以及绿色和有机农业模式;并认为上述每一类型模式又包含有一些具体的实践形式,如:生态养殖模式,就包括基于农牧结合的畜禽养殖模式、稻田生态养殖模式、高效集约式养殖和健康养殖模式等[7]。 (二)关于发展方向 对于如何发展我国的循环型农业,吴天马较早提出了两种面向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路径):一是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二是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认为前者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实践意义,应大力提倡,而后者则为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5]。陈德敏等也认为,要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以至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必须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并以我国的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我国的循环型农业[6]。 2005年10月,在《经济日报》举办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上,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针对我国农产品各种污染过于严重,出口越来越困难的现实,认为生态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而循环经济下的生态农业应该是农业发展的最终方向④。对此,季昆森(2005)也撰文指出:一般认为,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是生态农业;实际上,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运用有更广阔的领域,其实质就是循环经济原则在发展生态农业上的运用,可称之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 (三)关于发展策略 与德国等先行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在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从总的来看,源于对传统农业环境后果的反思以及受循环经济思想的启发而提出的“中国循环型农业”,目前甚至还没有比较明确、统一的定义,全国上下就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理解性或者概念性的初始发展阶段,尤其是对于物质循环和价值增殖等揭示农业循环经济最本质内容的量化研究和系统分析更是难得一见,仍有许许多多的理论、技术、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问题亟待学术界研究解决。 具体来说,一是迫切需要对循环型农业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科学解释,真正理解和把握农业循环经济丰富的科学内涵及其发展方向;二是鉴于各地丰富多彩的实践已在某种程度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对各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如:立体农业,农业生产物质循环利用(规模化养猪业等),土地、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模式(休闲观光农业),农业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联接模式(新型农业产业化),以及生物能的开发利用(循环农业发展的新领域)等,进行更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主要进行物质代谢分析及经济效益核算等,重点突出案例中的循环过程和效益评价及生态性三个方面),努力做到既总结经验(与理论研究相呼应),又努力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或措施,也是非常迫切和有益的;三是在全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的循环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对循环型农业进行全方位探索和多视角的科学研究,逐步建立一个适合当地特点的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发展规划,也是学术界需要大力研究的现实课题;四是人们还应从各地资源及环境等禀赋以及当前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分析、比较有关国家或国内先进地区(包括台湾地区)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一般经验与教训,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面,对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战略与制度 (政策)创新进行研究,为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三、海峡两岸循环型农业协同发展之探讨 (一)台湾循环型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尽管台湾岛内鲜有诸如“循环型农业”等提法,但台湾省在永续农业的发展、研发与发展策略等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已注意到,台湾地区是世界经济、社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台湾地区因经济快速成长,以致工业、农业污染严重,人民健康与生活环境也日益受到威胁。一方面是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尤其是对饮食安全等越来越重视,绿色(有机)蔬果产品广受消费者的青睐;另一方面是人类活动已对环境造成危害及长远的不良后果,并逐渐地恶化、蔓延,正在对自身居住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负面作用。因而,面对循环经济时代的到来,两岸人民都应该从更高层次上重新探索人类到底应该生产什么、怎么生产,怎样消费、怎样生活…… 如:养猪业一直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畜牧业,其产值多年来高居台湾单项农产品之首,但如何减少养猪业产生的废水污染却是直接影响并决定该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据报道,2004年台湾地区废污水BOD的日产生量为4223吨,其中673吨为畜牧废水,为有效控制养猪废水污染,环保部门依据“水污染防治法”制定了具体的“放流水标准”,为达到上述管制标准,1990年来他们开始辅导业者设置废水处理设备。目前,台湾养猪场主要采用包括固液分离、厌气处理和好气处理三个阶段的“三段式废水处理系统”。但从总的来看,养猪业仍面临着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处境,还须进一步改善其技术效率(萧景楷等,2006)。又以岛内香菇生产废弃物(废渣)处理问题为例。2004年台湾地区的香菇总产量为4866吨,其中袋栽香菇4714吨,约占总产量的97%。除了木屑等残渣外,袋栽香菇还产生了大量的塑料废弃物。显然,面对如此大量的废弃物,各乡镇垃圾处理场已无法代为处理,而且如此大量的废弃物也不是传统之掩埋与焚烧方法等所能解决的问题。为此,有学者提出通过立法与民间协助,进行“源头减量”与“资源回收与再生”,以降低废弃物清理成本及避免废弃物清理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更进一步地,他们提出了基于经济诱因机制的“课税”与“补贴”的“两政策工具”,等等(魏乾城等,2006)。 再以国人比较熟悉的茶叶为例,台湾地区半发酵茶的制造技术堪称世界翘楚,其品种、栽培技术、花园设施等方面均领先于大陆;而且台湾省自1987年开始引进有机农业的理念,自1995年试作,至1998年已有35户共22公顷投入有机茶生产行列,而且有机茶生产规模仍在不断成长当中…… 诚如台湾有机农业发展协会执行秘书陈琦俊所言:人类唯有再度回到“与大自然共生”的原点,来取得安全的食粮,才是环境和人类永续生存之道。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切恰恰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祖国大陆所需要进一步面对和妥善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均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而且都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循环型农业和永续农业的发展,其发展前景看好。 (二)海峡两岸循环型农业协同发展的策略选择 为促进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协同发展,结合当前循环型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建议尽快研究、建立起两岸循环型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制度性安排。 一是要充分利用两岸现有科技合作政策和人员往来的渠道,积极开展两岸循环型农业研究人员的互访讲学、互聘客座研究人员、交换培养研究生等,通过人员的交流带动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 二是要通过两岸科技交流机构的协商讨论,每年轮流在两地举办1次以上综合性的循环型农业理论与实践发展研讨会,为两岸循环型农业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者们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和成果共享的新平台。从总的来看,福建省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建议由闽台科技交流协会牵头组织、发动两岸有关科研、教学单位从事循环型农业研究与实践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率先举办海峡两岸循环型农业理论与实践发展学术研讨会; 三是要深入研究、探讨两岸循环型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具体项目与方式方法。审视近年两岸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目前尚无循环型农业方面的项目。从两岸农业资源与科技和市场整合的现实需要出发,可以考虑共选项目、共同研发、分别出资、成果共享等的具体方法与途径。而且我们建议,作为全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福建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在漳州、泉州等传统对台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内,增设闽台(两岸)循环型农业合作示范区; 四是要以本次两岸经贸论坛为契机,抓紧抓好新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与“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尤其是要积极创造便利条件,欢迎台湾农民、农业企业到大陆投资、兴业,积极寻求与台湾循环型农业专家与投资者们多种形式的合作与共同发展。 可以肯定,通过上述努力与制度安排,必将有力促进两岸同行专家与实践探索者们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从大陆及台湾地区循环型农业的提出与内涵、发展的历程与成效、研究的进展与成果、发展的模式与方向、发展的策略与目标,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潜力等方面,深入分析、比较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发展现况与前景,得出两岸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异同以及两岸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研究、探讨两岸循环型农业合作的目标、模式、途径及其配套措施等,进而提出框架性的两岸循环型农业合作发展的策略及目标,以期促进海峡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协同发展。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中逐渐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具体实践模式,农业循环经济也已在全球悄然兴起,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首先简述了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内涵,着重探讨了大陆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初步分析、比较了两岸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异同及两岸协同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从以上分析与讨论中可以看出,两岸在循环型农业发展、研发与管理过程中,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又呈现出了互补的态势;通过两岸交流与合作,既可以充分了解台湾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发展和永续农业的运行轨迹和政策措施,进一步了解台湾地区有关永续农业的一系列发展模式与经验教训;通过两岸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对比分析,还可以提出一些可相互借鉴的发展模式与对策措施,以及两岸循环型农业合作发展的目标、模式及其配套措施等,达到既促进两岸循环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化与共享,促进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协同发展,又可为海峡两岸共同迎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挑战开创出新的契机。

从电视新闻上理解了天津市宝坻区周良庄镇村级事务助理李要春的报道后,我首先想起了一句老话叫:“别把村干部不当干部”,在基层,最辛劳,最劳累,与老百姓最亲密的干部就是村干部.无论大事小事都要找村干部处理,上至大病医疗,下至邻里矛盾,走到哪都离不开这些最基层的干部.他们是干部构造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容易被忘却的干部.但是他们用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工作肉体诠释着为人民效劳的理念.我们很欣喜的看到全社会都在寻觅“最美”的基层工作者,像最美大学生村官、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员,这是社会正能量的表现,也基层工作者得到社会注重和认可的表现.作为一个从乡村走出的大学生只要一心无私,一心为民的人才干称得上“最美”.每天诲人不倦的处置各类“琐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仍然坚持并“执着”的甘蔗.从仔细照顾村内艰难户、大病致残的艰难家庭,到为没有工作的年轻人寻觅工作;从入户走访调理邻里纠葛,到协助村民制定村规民约构建调和村风.一个刚刚参与工作的年轻人可以数年如一日就不是“坚持”这么简单的事,可以得到百姓那句“小李就像是家里人一样,几天见不着,心里想得慌.”我们说什么是干部,把大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的人才是干部,一心为大众的人才是干部,而不是居高位者才是干部,所以谁说村干部不是干部?这样一心装着大众的人就是干部,是“最美的干部”. 李要春只是全国最基层干部中的一个代表,但在他身上表现着一心为人民效劳的目标认识,一心为一方百姓谋福利的效劳认识,一心为党和人民事业付出的贡献认识.而这些正是一名基层干部,包括一切干部所应该具备的.大众的事无小事,事事关系人民消费生活,大众的事无繁事,事事终须细揣摩,大众的事无难事,事事都要深熟虑.就是这样,只要把人民大众的事时时辰刻放在心上,才干真真正正的为大众着想,站在大众的角度着想,唯有如此,才干更好地效劳大众、效劳社会,效劳党和国度的建立.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如何做好为人民大众效劳工作,就要像李要春一样踏踏实实,勤勤恳恳.首先就是要“身入”,积极地深化到大众中去理解状况、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第二要“心入”,真心肠诚心肠深化大众,不是走过场、玩方式,要全身心肠投入,这样才干保证效劳效果;第三要务实,要牢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勇于触碰问题,用处理问题的效果来直接检验效劳大众的效果. 当前,大众道路教育理论活动正在深化展开,各级干部都有时机向“最美基层干部”冲刺,要用心、用力、用脑.

村官大学生毕业论文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人才不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而且能加速农村的各项改革。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人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就是一种有益的实践。一、大学生村官形成的社会背景“大学生村官”是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新兴一族,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 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 2003年,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官;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5年6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争取用3~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村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在此政策的指导下,全国很多城市开始有组织地输送大学毕业生投身广大农村。2007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完善鼓励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的有关办法,引导他们到农村创业。2008年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1]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二、大学生村官形成的原因分析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2002~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40多万猛增到多万,而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70% ~80%。“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时代不复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毕业生重新审视自己。2.城市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城市生活成本主要表现在住房、能源、交际应酬和日常生活品等消费,核心是住房消费。近年来,我国城市房价逐年增长,尽管2008年以来城市房价有所回落,但许多城市的房价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煤气、天然气和汽油等能源消费水平也居高不下。城市物价普遍高于农村,所以在城市的交际应酬费用远高于农村,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又是中低收入者,致使许多大学毕业生无力承受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3.大学毕业生具有强烈的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从人的需要层次看,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个体追求成长与发展、发挥自我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并造福于人类社会的需要,这是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希望证明自我,渴望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愿意为有价值的事业做出贡献。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比较强烈,他们普遍胸怀大志,志存高远,渴望建功立业。一旦机会来临,他们就会展现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4.国家惠农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问题。2004年以来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的重大举措,形成了新时期比较完整的“三农”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近年来农村形势持续好转、农民增收幅度有所回升,农业和农村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为农村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社会环境,也为大学生村官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5.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又需要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低,全国的文盲半文盲绝大部分在农村;农村劳动力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10%,接受过农村职业教育的只有村务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较低,现代意识、法制意识较为淡薄。[3]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中的“精英”、“能人”又大多外出务工,致使新农村建设遭遇高素质主体的缺失。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不但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而且也是把传统农民培育成新型农民的一条有效的现实途径。6.国家给予大学生村官优惠待遇和相关政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应聘到村任职,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和保障措施,如大学生村官享有的补贴、津贴并按月发放,参与养老社会保险、办理医疗、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在选调生招考、考研、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等。这些优惠政策对大学生应聘村官产生了最为直接的吸引力。三、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需要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和推广,需要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因此,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发挥积极的作用。1.有利于促进农村传统观念的更新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落后的传统观念突出。诸如“多子多福”的生育观;“故土难离”的乡土观;“无商不奸”的商业观等。[4]这些落后的传统观念如果长期滞留在人们的头脑里,必然形成一股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扭曲人的心理、扼杀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精神惰性。它不仅使传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得以延续而且还直接造成落后贫穷的积累。二是对现代观念的无知和抵制。现代观念在经济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市场观念、竞争性、创新性、开放性等;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表现为开放、民主和科学。显然这些现代观念与愚昧落后的小农意识是水火不相容的。当人们长期难以突破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时,其结果是人们在精神生活上将陷入落后———更落后的怪圈。而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快,掌握的新知识、新观念多他们到农村任职将会对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带来冲击,带来转变,将给农村输入现代化、科学化的思想,有利于农村传统观念的更新。2.有利于在农村传播和推广新技术、新知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许多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都需要高素质、懂科学的带头人。[5]例如,高效、立体农业的实施,农产品深加工的推广,农村工业、商业的发展等。粮食的稳定增产、农民的稳定增收,根本改变农村贫穷面貌,都必须依靠有知识的引路人,而大学生村官恰恰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角色。[6]新型高素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脊梁和主体。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最重要的就是要造就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的培养,更离不开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与教育。3.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提高村官是新农村的领路人,是新农村各种事业的组织管理者,也是新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协调和解决者。这就要求村官在处理农村事务的过程中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办法。在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大多数村官整体素质不高、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等。[7]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充满活力,能在担任村官的实践中充分展示个人才能。大学生村官虽有在处理实际事务、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缺乏经验和方法,但同时他们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高,思想观念先进,法制民主科学意识较强,思想活跃、点子多。这与当前农村干部队伍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效应。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就任,有利于提高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四、大学生村官参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不足1.对农村政策法规不太熟悉农村政策法规主要包括中央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税费改革体制、农村金融与财政体制、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和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等等。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农村政策法规课程,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关注农村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同时,他们参与农村社会实践的机会也少。因此,他们对农村政策法规可能缺乏了解,不太熟悉,有的甚至一无所知。2.缺乏实践经验,容易意气用事多数大学生,特别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大学生,他们接触农村不多,农村较为复杂和艰苦的环境对大学生来讲是个严峻的考验。[9]农村工作的难度也是很多大学生想象不到的。因此,大学生村官在处理农村实际事务、解决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时往往显得能力和经验不足或方法不当。另外,大学生年轻气盛,还不够成熟稳重,遇事往往会意气用事。考虑问题时可能脱离乡情、村情。所以,他们在任职之初,容易出现彷徨、迷惑或无助的状态,进入角色慢,难以迅速开展有效的工作,这就必然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其很难在村民和两委会面前迅速树立良好的村官形象。3.工作方式和方法难于被接受有些村民可能对大学生村官不太理解,心理上拒绝接受他们,认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导致在行为上排斥他们。另外,村委会成员一般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都较为丰富面对思维活跃、整体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村官,他们可能妒贤嫉能,认为大学生村官是来和他们抢位夺权的,于是就不愿理解、信任和欣赏大学生村官,不愿授权,不愿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可能不会全力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甚至有可能排挤大学生村官。4.缺乏团队合力,作用可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都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或“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而不懈努力。但是,片面追求村村有大学生,缺乏对服务农村的大学生力量的整合,缺乏农村外部较高层次人才的导入机制使得大学生村官势单力薄,遇到成功时无人与他们分享;遭受挫折和困难时又无处倾诉、无人理解和无人援助。缺乏相应的较高层次的配备和整合,必然会挫伤大学生村官的激情和意志,并进一步阻碍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充分发挥。五、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实现途径1.政府要健全和完善各种保障制度,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促进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大学生村官制度在我国还是新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政策和制度上的缺陷,农村整体环境还比较差因此,要落实好国家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激励和保障政策。吸引优秀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健全和完善各种保障制度,改善农村基层环境,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才能收到实效。一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合法利益。尽管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我国已经历了一个从试点到推广的过程,但到目前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缺少了法律法规的保障,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困惑将长期存在,各种保障和激励措施也难以到位,因此应加快相应立法进程。二是落实好各种优惠待遇和政策,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国家为激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已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并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待遇。各级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一定要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要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11]让他们能在农村安心工作和创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三是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为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农村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基层环境条件差,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村官长期服务于农村?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一个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一方面尊重大学生村官的意愿,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在工作中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放手让他们充当骨干,为他们早日成才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多关心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尽可能地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2.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适应基层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基层服务意识各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要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之路。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人才。农业是实践性强的产业,因此,需要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大学生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开拓创新,运用理论指导农业生产,在生产中不断改进农业技术;在农村管理中不断改善、打破传统农业的陋习找到新农村建设发展新的增长点,从而拓宽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二是培养大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因此,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应具备灵活性、适应性和适用性等特点,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建设特色专业并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三是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奉献精神。当前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工作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农村落后的社会经济面貌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不能适应农村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没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农村无论从工作条件,还是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对大学生都是一个挑战,这就需要高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学会与农民打交道,学会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吃苦耐劳,不怕困难,更要有用自己的智慧献身新农村建设的决心。四是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树立长期服务基层的意识。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要利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服务基层。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学生村官到基层服务的氛围;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大学生在农村自主创业成功者的事迹和经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贡献社会。3.大学生村官要以积极的心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是大学生村官要做好服务农村的思想准备。一方面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耐得住寂寞。农村没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多数地方还没有畅通的网络和交通等,所以大学村官要能够吃苦,能够忍受农村有限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有服务农村,献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要热爱农村,热爱农民把农村工作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事业,只有这样才会有充足的热情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再一方面要有耐心和恒心。农村基层问题多而琐碎,如果没有耐心和恒心,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只有非常理性地做出当村官的选择,才能够当好村官。二是大学生村官要摆正心态,找准定位。摆正心态,找准定位是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后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开展农村工作的重要一步。实践中,大学生村官刚到农村时很多人都会感到迷茫,工作无从下手,无所事事,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与村干部和村民的接触之后,慢慢地适应了农村的生活放平了心态,找准了定位,也就会唤起他们对农村工作的热爱,从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干出一番事业。三是大学生村官要积极了解并参与农村的各项事务。大学生村官需要充分了解农村的各项政策,充分了解农村的现状以及各种矛盾和问题,只有这样,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才能做到知己知彼,从容不迫。在政治方面,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到群众中去,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在经济方面,干事创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寻找致富项目,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在文化方面,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既尊重村民的习俗,又积极灌输健康、科学、先进的精神文化理念,不断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精

剖析大学生当村官的思想动机,这个要详细些,不能片面,肯定有随波逐流的大学生,跟风为了以当村官为跳板,进而当公务员,也有人是实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想为政为民,实现人生的理想,为了服务大众,从基层做起,结合你看了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报道后,你的内心感触,要真实,最好还要结合具体的大学生村官的事迹写写啊,最后总结一下你的观点。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大学生"村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一)缓解就业压力,锻炼自身,了解国情,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目前,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高达六、七百万人,针对城市就业紧张的局面,大学生当村官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解决了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做法,必然能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的积极就业;大学生当村官,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提高积极性,在熟悉国情的基础上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把学校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相联系,对于当代大学生感受民间疾苦,不断增强热爱农村、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认识自身的价值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二)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储备年轻干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首先要解决的就必须是农村问题。而现阶段,我国农村中存在着不少问题,选任大学生村官,对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储备年轻干部,最终实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干部的作用相当重要。而正如前言所说的,当前我国农村中普遍存在着村干部学历浅、知识少、眼界窄等问题严重制约农村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知识型、综合性人才,其具有的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热情活力、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特点,对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为农村建设补充新鲜血液作用显著。其次,大学生村官为党的事业提供了雄厚的干部储备。实践出真知,农村是一个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大学生在担任村官的过程中,可以直接与广大的人民群众相联系,了解人民的真实想法,深入了解民情,在具体工作中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克服了一开始就到机关任职,然后直接提升为领导的人对基层不了解的弊端。这样,在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拔时,大学生村干部正是上上之选。(三)科学定位角色,带领农民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并不只是一种称谓,要真正发挥积极的作用,明确自身职责,科学定位自身的角色极为重要。大学生进入农村,就要结合实际,科学定位自身的角色。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应当担任好方针政策的宣扬者、思想理念转变的推动者、基层情况的反映者和脱贫致富的领路者等角色。大学生,尤其是担任村官的大学生,其自身政治素养都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水平,而广大的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低,文化浅,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生村官积极组织人民群众进行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学习和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并严格加以贯彻,使各项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我国农民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理念相对陈旧,迫切需要转变,这就需要在具有相对先进理念和创新观念的大学生村官来帮助农民们改变思想,转变观念。另为,作为直接与群众进行接触的大学生村官,更能了解民情,真实准确地向上级部门做出反映,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自身的知识面广、思路灵活等方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这才是农民朋友最关心的问题。中公教育网站第一时间公布各类公考类信息,建议及时关注,祝考试成功!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我觉得应该从中央下台招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这个政策开始写,政策肯定是好的么

电大村官毕业论文范文

电大法学毕业论文的范文篇2 浅析“村官”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 论文摘要“村官”是掌管一方权力的基层组织人员,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针对“村官”职务犯罪现状,笔者总结了当前农村干部可能触及的罪名有: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职务犯罪特点有:呈上升趋势、犯罪数额小危害大、作案手段简单直接却肆无忌惮以及利益关系之间上下连动,相互榨取,钻空子各取所需。而发案原因有: 文化 素质低,思想教育跟不上, 法律知识 严重匮乏;特权思想严重,作风不民主;村、社务不够公开,权力不透明;宗族派性争斗,引发矛盾冲突,导致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此外,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和措施。 论文关键词检察理论“村官”犯罪工作探讨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虽然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人员(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村官”)不享有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但他们协助人民政府从事国家事务管理时,如果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挪用公款、索取他人钱财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属于刑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规定从事公务的人员”范围,由检察机关立案管辖。那么,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人员有可能触犯什么罪名?它的特点怎样?有什么预防的对策吗?在此,笔者试图在本文中予以探讨。 一、“村官”有可能触犯的几个刑法罪名 1.贪污罪。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立案标准规定,贪污数额达到5000元时,应立案侦查,或个人贪污数额虽不满5千元,但具有贪污救灾、抢险、防汛、防疫、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及募捐款物、赃款赃物、罚没款物、暂扣款物,以及贪污手段恶劣、毁灭证据、转移赃物等情节的,应立案侦查。花都区雅瑶镇有一位村委书记邓_,伙同该镇经济发展办主任、村委副主任以及一名社会人员,经密谋后,趁新街河防洪整治工程征收该村土地之机,利用职务便利,采取虚假丈量,谎报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数目等手段,得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款然后分赃,这位村书记分得90000元人民币,这就是贪污,最后他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 2.受贿罪。在现实执法中,普通受贿罪必须在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同时,为他人谋取利益。至于索贿,不要求为他人谋取利益,但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正当,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有实现,不影响受贿罪的认定。权钱交易是普通受贿罪的本质特征。如花都区新华街岐山村村委主任黄某某,于2004年9月至2006年 春节 前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在办理广州立信染整有限公司与岐山村220亩土地使用权转让的过程中,先后三次收受徐某贿送现金8万元。 3.挪用公款罪。按规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1万元以上,超过3个月未还的和挪用公款数额在1万元以上,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检察机关应予立案;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5千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检察机关应予立案。 4.职务侵占罪。所谓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5.挪用资金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我区新华街新街村出纳员梁某,女,利用负责新街村属下的四个经济社的财务工作之职务便利,采取收入不入账以及支票取现金等手段,多次挪用资金共计人民币元,大部分用于赌博活动及家庭支出。最后,梁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零六个月。 二、“村官”职务犯罪的特点 (一)农村干部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 主要表现为:一是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通过调查,农村干部犯罪案件由前三年占同期之案总数上升到现在占同期立案总数的。二是涉案数额呈上升趋势。三是在犯罪性质上贪污、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所占比重较大,占近几年的有罪判决案件的70%。 (二)犯罪数额小危害大 村干部是我们党和政府在农村第一线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农村干部犯罪涉案尽管金额不大,但涉及面广,危害大。它破坏了国家的法令和政策在农村的实施,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一方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三)作案手段简单直接,却肆无忌惮 从整体来看,农村干部经济犯罪的手段不像其他领域那样狡猾,反侦查意识相对来讲比较弱,犯罪中智力因素参与较少。作案的手段往往采取收入不记账,重复支出,打白条支出,伪造单据,虚报冒领等直接对公款公物予以侵吞。许多村干部借招待来客,“跑项目”向有关单位和个人送礼,购买抢险物资等事项为由,虚列、虚增开支,冒领公款占为己有。 三、“村官”职务犯罪的原因 导致“村官”职务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素质低,思想教育跟不上,法律知识严重匮乏 在违法犯罪的村干部中,多数仅为中小学文化。受文化教育程度的局限,作为村干部,尽管对贪污受贿要受到党纪、国法制裁的道理都知晓,但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在收受好处费时,何谓收受贿赂,何谓正常人情往来,往往又划不清界限,有的“村官”竟以“我为你办事,你给我好处”两厢情愿为由,肆意实施受贿犯罪。如在2008年8月,我们在查办赤坭镇剑岭村第12经济社原社长蓝某贪污“水库移民危房改造补助款”28000元一案中发现,蓝某就是以“我为你办事,你们必须每人支付200元给我,否则我不为你办”,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却没有想到这是犯罪行为。 (二)特权思想严重,作风不民主 有的“村官”大权独揽,毫无民主作风可言,自以为不贪公家一分钱、不拿村社一分钱、一心一意为村民谋利益,就不会犯罪。如:原狮岭镇振兴村十四经济社社长毕某,以为经济社牟利为目的,多次主持召开村民会议,未经批准,决定将该经济社部分土地以公开拍卖方式,永久转让土地使用权,为该经济社非法获利600多万元。后毕某被法院以犯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罪判三缓刑,并处罚金二万元。 (三)村、社务不够公开,权力不透明,缺乏监督制约机制是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根本原因 当然,近年来经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村、社一级基本上实行了“社账村管、村账镇管”的严管措施,使得暗箱操作、滥施权力、缺乏监督等现象大大减小,有效地杜绝了这类案件的发生。 (四)宗族派性争斗,引发矛盾冲突,导致农村干部职务犯罪 许多农村,村干部之间为争夺村主任大权,不同姓氏派别之间相互告状明争暗斗,选举时拉帮结派破坏选举,掌权后厚此薄彼。有的村会计、出纳员与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存在特殊裙带关系,他们相互串通,对违法违纪现象守口如瓶。有些村干部凭借家庭势力当上村干部后大耍特权,只要群众稍有不同意见,就打击报复。致使群众即使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害,也敢怒不敢言,为部分村干部长期违法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预防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对策 (一)加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使群众懂法守法 当今农村,普遍存在着村民学历层次低、学习主动性差、小农意识重的现象。尽管有村民会议、学习会等,但这些会议只用于议事,不用于学习。因此,法律、法规、政策未能得到有效的学习和宣传。由于对政策和法律的不正确理解,往往容易引起上访。如新华街某村村民,拿着国家新出台的有关征地方面的政策,到检察院上访,质询十多年前该村与征地单位签订的征地合同的合法性,并以此为由,怀疑当时的村干部贪污受贿,继而举报。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农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消除他们的误解,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对有关政策的实施一定要到位 有些通过试点、实践,证实行之有效的管理方面的政策,一定要抓好落实。比如现行的财务代理制度(即村帐镇管、社帐村管)是比较成功的。但是社一级的会计由于历史的原因,普遍存在着社长会计一人担、无会计基础知识、账目管理水平低的现象,再加上没有一个班子,无人监管,以致账目混乱、无法清算。因此“社帐村管”的政策一定要到位,做到票据专管,社的票据要有村的会计填写;社的开支实行“用款申报”制,涉及一定数额的开支,须经村的审批;社的“清算小组”在村委会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好监督作用。在此,建议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用款申报”制加以细化,并做好监督,务必解决账目混乱问题。 (三)认真抓好村社一级干部的纪律、法规教育 新时期关于加强农村干部、尤其是新当选的农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以及反腐倡廉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有关部门应多点组织农村干部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加强法律法规、政令政策学习,不断提高村(社)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拒腐防变能力,使之成为人民信赖、政府放心的好干部。 (四)严惩腐败分子,维护法律尊严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的腾飞,某些村干部抵受不住金钱的诱惑而腐败,引起农村群众严重不满。然而,“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新华街原团结村村委主任邓某挪用公款案、原岐山村书记黄某受贿案、花东镇鸿鹤村原村委主任张某贪污案、原村治保主任曾某挪用公款案等案的纷纷告破,震慑了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得到了农民群众的交口称赞。猜你喜欢: 1. 电大法学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2. 关于电大法学毕业论文范文 3. 电大法学毕业论文范文 4. 有关于电大法学毕业论文范文 5. 电大毕业论文法学范文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篇2 浅析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完善对基层行政管理的积极作用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再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四川省选派大学毕业生到村工作始于1999年,当时主要是各地自行挑选部分大学生到村工作。2005年,四川省正式启动“一村一居一大学生”计划,并主要结合“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和“社工人才百人”计划,选派部分大学生到村(社区)工作。 一、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现状 大学生“村官”是指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然而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大学生“村官”思想不稳定。大学生“村官”虽人在农村,但心系城市,没有做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思想准备。第二,大学生“村官”流失严重。大学生“村官”一般服务完两年就离开农村。截至2007年,四川省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特别是条件艰苦的民族地区几乎留不住人才。第三,大学生“村官”实践能力不足。很多大学生村官从事的大多是文秘工作,与农民的接触甚少,缺乏处理农村事务的实践经验。第四,农村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认同感不足。农民对于大学生“村官”是否有能力替自己办事持怀疑态度。 二、基于大学生“村官”制度现状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上述不可忽视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一)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主要看考试,只要笔试,面试通过就可以了,这样就使得很多把“村官”视为人生跳板的大学生混入该队伍,而他们进入这个队伍后,就忙着复习考公务员或研究生,没有把精力放在推动基层民主行政的进程上。而那些真正想服务农村的大学生可能因为考试分数不够而被拒之门外。当前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机制无法识别虚情假意者和真情奉献者,使得大学生“村官”队伍鱼目混杂,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村官”队伍思想不稳的原因之一。 (二)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水平不高 现在,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并不高,比如,四川省规定选聘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干部,研究生每月补助1500元,本科生每月补助1100元,专科生每月补助900元(民族地区每月分别增加200元)。这样的补助实际上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在目前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时期就显得更少了。很多大学毕业生是冲着考公务员或研究生可以加分的政策去的,借助村官这一跳板,考取功名。 (三)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体系未形成 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初出茅庐,阅历甚浅。很多地方在大学生“村官”上任前组织集体培训,此后在工作过程中就没有定期的培训,只有岗前培训,没有岗中培训,对于工作过程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样会造成大学生村官被“放养”,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培训,更别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对于基层民主行政的作用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大学生“村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高基层行政管 理民主化的人才资源。因此要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以促进农村基层民主行政的 发展。 (一)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有助于优化基层行政 管理的人才队伍 我们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机制。可以在选聘中通过延长服务农村年限,签订服务 合同等方式来区分滥竽充数者和真情实意者,以此来净化大学生“村官”队伍。选聘思想坚定的大学生,有 助于优化基层行政管理的人才队伍,使农村干部的结构更加年轻化。通过大学生“村官”的创新才能,影响农村干部的思维,共同致力于提高基层的行政管理水平。 (二)完善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有助于留住基层农村的行政管理人才 完善激励机制,对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麦格雷戈曾提出X理论和Y理论,认为人既是理性的 经济人,也是复杂的 社会人,要使人的价值效用最大化,就必须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此,首先要改善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如果大学生“村官”的待遇跟当地公务员的待遇一样,那么就能留住广大人才。其次,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的 政治待遇。如四川遂宁市就从大学生村官中采取直选方式产生村支部书记,使村级党 组织班子更加年轻化、专业化和知识化。此外该市还将通过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公选副科级领导干部、公开考录乡镇公务员、事业人员等多种方式留住人才。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机制,有助于解决基层农村干群对立矛盾 地方政府要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中培训。如可以开展人大相关知识的培训,大学生“村官”一方面可以把培训的相关知识传达给广大农民,使农民了解国家的最新政策。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也可以用自己所学影响农村干部的陈旧观点,提高农村干部对政策的领悟力与执行力。同时,农民权利意识的提升,反过来又会制约农村干部权力的过大,使村干部把村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进而有助于解决农村干群对立的矛盾。 (四)完善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良性互动交流机制,有助于推动农村民主制度建设 大学生“村官”要对事关基层选举 工作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让群众“零距离”接触人大制度。此外,还可以采取每周随机到村民家中谈心的形式,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只有形成村官与村民间的良性互动交流机制,才能共同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具体而言,第一,对于推动农村民主管理水平而言。大学生“村官”可以通过知识影响农村干部的固有办事作风,提升其民主管理的意识。第二,对于推动农村民主决策水平而言。大学生村官通过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使村民积极参与农村决策,保证村级民主决策符合村民利益。第三,对于推动农村民主监督水平而言。大学生“村官”可以通过完善村务公开的机制,让村民获得更快速真实的村务信息,同时加强村民对村务的监督力度,促进基层民主行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人学版社,1998. [3]张晓梅.中国农村入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中国 农业出版社,2005. [4]许文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美]戴维.罗森布洛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1. 农村行政毕业论文 2. 村级行政管理论文 3. 乡镇行政管理论文 4. 关于农村行政管理论文 5.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6. 有关基层行政管理论文

摘要:“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 关键词: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

  • 索引序列
  • 村官大专班毕业论文
  • 村官大专的毕业论文
  • 农村干部大专班毕业论文
  • 村官大学生毕业论文
  • 电大村官毕业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