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有关概论的论文题目

有关概论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有关概论的论文题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1.论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贫富差距关系研究2..试论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变化3.试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的意义所在4.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系5.试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意义6.全球化经济条件下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意义7.如何理解我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构想的一贯性和连续性8.论从“和平崛起”到“和平发展”的道路选择9.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10.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基层党建中的作用12. 论保护我国弱势群体的几点建议13.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研究14.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5. 如何处理现阶段我国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关系研究16. 论我国的政党制度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区别17. 论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18. 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及遏制腐败的对策19.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20. 如何构建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21. 科学发展观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思路调整22. 新时期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问题研究23. 论“一国两制”构想在中国和平统一战略中的作用24.如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途径探析25. 论“和谐世界”理念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运用

希望保险观念尽快深入人心,靠你们了,期待中!

毛概有关论文题目

写写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啊,比如针对小悦悦事件的感慨啊,还比如 ;1、关于看病难问题的调查 2、关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调查 3、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 4、关于如何有效地关爱“空巢老人”问题的调查 5、关于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 6、关于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调查 7、关于社会公平问题的调查 8、关于社会和谐问题的调查(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调查) 9、关于减免农业税问题的调查 10、关于农村孩子教育问题的调查 11、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调查 12、关于社会救助问题的调查 13、关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问题的调查 14、关于保护消费者权益问题的调查 15、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 我之前写过《实事求是于中国的发展》

风雨征程——建党90周年论贫富差距及收入悬殊青年马克思主义个人感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农村的主要体现?(政治、经济、文化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贯彻实践状况?(学习、应用、实效)3、农村自治状况?4、农村党支部建设状况(思想、组织、作风、制度)5、农民生活状况(衣、食、住、行、用等)6、如何人减轻农民负担?(负担状况、承受能力、减轻措施等)7、农村税费改革的状况?(进行否?结果否?经验教训等)8、乡镇企业的现状(亏?盈?前景?)9、小城镇建设的状况?(规划、目标、实施、现状等)10、农民的思想状况? (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等)11、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无?形式?内容?反映怎样?)12、农村干群关系(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号召力,凝聚力,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满意度,支持度,希望等)13、农民的法治意识?(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等)14、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时间感受)15、农民受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表现形式、主要内容、后果、对策等)16、农民对先富者的看法?(正否?服否?仁否?义否?原因?)17、在农村如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政策、办法、措施等)18、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何在?(形式、内容、前景等)19、农民素质如何提高?20、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农业还是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1、农民各阶层的状况?(经济、政治、组织、文化、思想等)22、农村基层政权的状况?(组织、政治、思想、工作、作风等)23、农村教育状况?(小学、中学、毛入学率,青壮年文盲率,男女辍学情况等)24、农村科技状况?(意识、投入、问题、措施等)25、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措施如何?26、农村医疗状况如何?(机构、服务、问题、措施等)27、如何使农民增收?(种养殖结构、办企业工业、劳务输出、大力发展服务业等)28、农村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三大文明中的模范作用)29、如何保持农村稳定?(政策、严打、整治、发展等)30、如何看待农民上访?31、农村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分析。32、农村教师状况如何?(教学、生活、待遇、健康等)第二部分:1、国有企业现状的正反比较调查与分析2、农村集体经济单位巩固、发展、壮大、典型的调查3、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与公正的实证分析4、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与对策5、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6、非农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7、目前对农民负担应有怎样的新认识8、农民增收难的现状调查分析9、对农村贫、富户的调查的分析10、农民目前消费状况与小康目标实现的调查11、农民负担与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12、农民致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与思考13、农民在教育消费方面的现状调查与教育政策14、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文明发展的现状调查分析第三部分:1、 农村干群关系现状与对策调查研究2、 农民收入现状调查研究3、 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因素调查研究4、 农村外出打工者合法权益保护调查研究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基层组织中贯彻的方式及效果调查研究6、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7、 乡村文化活动现状调查研究8、 乡村失学儿童现状调查研究9、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现状调查研究1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调查研究11、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调查研究第四部分:1、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研究2、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3、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4、 农村党组织执行政策中存在的问题5、 现阶段干群矛盾的表现特征及其解决途径6、 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状况及成效调查第五部分:1、 城市政府如何实施城市化战略2、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3、 城市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4、 市民公共道德意识现状调查5、 城市弱势群体类别调查6、 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面临的突出问题7、 城市违法犯罪类型调查研究8、 非典对市民健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9、 城市网吧发展现状调查研究10|、城市下岗女性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有关毛概论文题目

81、论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82、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8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政策创新84、浅论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体系85、全球化与邓小平的开放理论86、浅析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87、"一国两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刍议88、"一国两制"构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89、论邓小平的实践品格与批判精神90、论邓小平的理论思维特色91、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有感92、读《邓小平南巡讲话》有感93、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历史进程95、党的历史方位与“三个代表”96、论“三个代表”的哲学基础9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98、“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之理论探析99、“三个代表”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10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现实意义101、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观102、“三个代表”与党的作风建设10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特色104、论“三个代表”理论创新的特色105、把握“三个代表”中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106、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推进理论、制度和科技创新107、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政治过程中的引导提升作用108、浅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109、简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载入宪法的重大意义110、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111、简论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的历史经验112、“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理论的基本总结113、加强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观在党建上的创造性运用115、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116、“三个代表”的提出与党对“历史周期率”的跨越117、十六大对我党统一战线理论的新贡献118、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119、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120、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121、从马克思社会主义观到科学发展观122、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23、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24、“三个代表”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25、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126、“三个代表”与“三个有利于”一脉相承127、政治合法性视角下的“三个代表

风雨征程——建党90周年论贫富差距及收入悬殊青年马克思主义个人感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深化教学改革是毛概课程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对高校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构建有效毛概教学,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1500字毛概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1500字毛概论文范文篇1 学校给我们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让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进成果。 大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是我们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会决定这个人未来一生的走向。如何看待问题、处理问题都需要依靠自身的认识论与 方法 论来做出判断。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决定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科学的人生目标的实现。实事求是作为一种思想路线,它是科学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们可以从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以及基本内容的解读中看到其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这些哲学方法对我们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如何看待问题、如何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大学阶段甚至更早就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走向。未来的路如何走?选择的工作是什么?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如何的看待自己成功与失败?这些都需要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设计人生,如何规划目标,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己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才能保证我们的期望与判断是合理的、科学的,是符合社会的客观实际条件的,是具备成功条件的。尊重实际,不带主观随意性,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在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时,应该掌握辩证的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是科学的、正确的。 回忆过去的道路,我们的人生被太多的人设计。有各种各样的人告诉我们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未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应该如何抉择。有些意见我们可以借鉴,但也仅仅是借鉴,生活的道路还需自己去走,只有自己才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形成自己的判断,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来指导。从实际出发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目标,不断进行 总结 和调整,以期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实际,最客观、最有成功可能性的成长道路。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得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决不能在思想上走错路。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必须要学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牢牢的把握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以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学习和坚持中国法制精神。 另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在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学好这门课程是有利于我们 考研 究生的,有利于我们在研究生考试中得到一个很好的分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可以促使我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无论如何,学习这门课程对我们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容忽视。 1500字毛概论文范文篇2:《浅谈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精髓》 摘要:毛泽东的最大成绩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用“实事求是”来概括,邓小平的突出贡献是把“解放思想”包括到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来,并且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然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本质上不完全是一回事,二者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关键词: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是我党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对党的思想路线做出的新的概括,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本质特征 粉碎“_”后,中国该走向何处,在这艰难的时刻,邓小平大胆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号召全党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并提并,把它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这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党思想路线。这种提法也得到了全党的普遍认同。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 报告 中再次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法宝”。[2]两代领导集体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的同时,也给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我认为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二者的含义。 实事求是,本是古代 成语 ,源于“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指史料古籍整理中的严谨治学态度,在中国哲学史上不具有普遍哲学意义。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重新阐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他说:“‘实事’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指客观事物内部的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3]实事求是成了科学概念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这一概念体现了以下原则: 第一,认识的科学性。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我们在认识世界时,必须按世界本来的面目去认识,从呈现的联系中把握世界,而不要附加任何主观想象的东西。 第二,认识的辩证法原则。这是指人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实事求是,体现了认识的这一辩证法。 第三,科学的认识作风。这是指思想和实践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由此可见,实事求是是针对主观主义、 经验 主义和本本主义而言。 解放思想的含义:“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4]““””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各种禁令和枷锁的束缚,采取僵化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固定不变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不到的就不能做,最终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思想水平停留在过去陈旧的理论阶段,看不惯新生事物,对任何新鲜的东西持拒绝、排斥和抵触的情绪,使整个思想界学术界呈现出“禁若寒蝉”、“鸦雀无声”的沉闷局面。由此可见,解放思想是针对思想禁锢、僵化和保守而提出来的。 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不是一回事,从本质上讲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其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各自所讲的内容不同。解放思想是想不想和能不能冲破思想的禁锢、僵化和保守的问题,而实事求是是指人们用什么样态度、想法和作风认识事物。 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二个不同的判断。前者是关于主体对对象之意义所持的主观态度判断。后者是对客观的事实的判断,即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内在的规律。 第三,二者的目标取向不同。实事求是是以客体及其本质为目标取向,突出了客体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解放思想是以主体及其素质为目标取向,强调的是主体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打破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使主体获得解放。 由此,我们断定解放思想与事实求是是有区别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从事物发展的过程看,二者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表现在: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如果不从思想的禁锢、僵化、保守中解放出来,冲破一切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勇敢地闯,大胆地试,就不能为实事求是扫清障碍,开辟道路,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不能把握和运用规律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就不能实事求是。 第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作风,即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否则,解放思想就会走到反面。1958年的大跃进这一段历史提醒我们,解放思想不是想入非非,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否则就会受到严厉地惩罚。 由此可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统一体,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三、把二者并提的哲学意义 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为我党的思想路线不仅仅有政治意义,而且具有哲学意义。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上升到带有普遍性的哲学问题,成为人们认识实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众所周知,人的认识受人的精神因素的制约。人的精神因素包括:(一)人的知识结构水平。(二)人的 爱好 。(三)人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其中,人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对人的认识的制约作用最大。人们的思维定式不同,实践活动的结果也不一样。 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要受人的思想精神状况的制约。人的精神状况的好坏,思想水平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认识水平的好坏高低。邓小平最伟大的贡献,就是突出了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强调了主体的经济状态,精神条件的重要性。提倡在无任何禁令枷锁下,也要不断解放思想,这是无止境的。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只要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就必须解放思想,反对僵化,这对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阶级尤为重要,否则就会亡党亡国。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给党的思想路线注入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邓小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党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新局面,成功地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猜你喜欢: 1. 大一毛概论文3000字以上 2. 关于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 3. 大学生毛概论文3000字 4. 关于四个全面的毛概论文3000字 5. 毛概论文题目大全 6. 有关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农村的主要体现?(政治、经济、文化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贯彻实践状况?(学习、应用、实效)3、农村自治状况?4、农村党支部建设状况(思想、组织、作风、制度)5、农民生活状况(衣、食、住、行、用等)6、如何人减轻农民负担?(负担状况、承受能力、减轻措施等)7、农村税费改革的状况?(进行否?结果否?经验教训等)8、乡镇企业的现状(亏?盈?前景?)9、小城镇建设的状况?(规划、目标、实施、现状等)10、农民的思想状况? (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等)11、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无?形式?内容?反映怎样?)12、农村干群关系(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号召力,凝聚力,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满意度,支持度,希望等)13、农民的法治意识?(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等)14、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时间感受)15、农民受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表现形式、主要内容、后果、对策等)16、农民对先富者的看法?(正否?服否?仁否?义否?原因?)17、在农村如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政策、办法、措施等)18、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何在?(形式、内容、前景等)19、农民素质如何提高?20、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农业还是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1、农民各阶层的状况?(经济、政治、组织、文化、思想等)22、农村基层政权的状况?(组织、政治、思想、工作、作风等)23、农村教育状况?(小学、中学、毛入学率,青壮年文盲率,男女辍学情况等)24、农村科技状况?(意识、投入、问题、措施等)25、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措施如何?26、农村医疗状况如何?(机构、服务、问题、措施等)27、如何使农民增收?(种养殖结构、办企业工业、劳务输出、大力发展服务业等)28、农村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三大文明中的模范作用)29、如何保持农村稳定?(政策、严打、整治、发展等)30、如何看待农民上访?31、农村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分析。32、农村教师状况如何?(教学、生活、待遇、健康等)第二部分:1、国有企业现状的正反比较调查与分析2、农村集体经济单位巩固、发展、壮大、典型的调查3、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与公正的实证分析4、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与对策5、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6、非农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7、目前对农民负担应有怎样的新认识8、农民增收难的现状调查分析9、对农村贫、富户的调查的分析10、农民目前消费状况与小康目标实现的调查11、农民负担与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12、农民致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与思考13、农民在教育消费方面的现状调查与教育政策14、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文明发展的现状调查分析第三部分:1、 农村干群关系现状与对策调查研究2、 农民收入现状调查研究3、 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因素调查研究4、 农村外出打工者合法权益保护调查研究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基层组织中贯彻的方式及效果调查研究6、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7、 乡村文化活动现状调查研究8、 乡村失学儿童现状调查研究9、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现状调查研究1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调查研究11、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调查研究第四部分:1、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研究2、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3、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4、 农村党组织执行政策中存在的问题5、 现阶段干群矛盾的表现特征及其解决途径6、 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状况及成效调查第五部分:1、 城市政府如何实施城市化战略2、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3、 城市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4、 市民公共道德意识现状调查5、 城市弱势群体类别调查6、 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面临的突出问题7、 城市违法犯罪类型调查研究8、 非典对市民健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9、 城市网吧发展现状调查研究10|、城市下岗女性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有关航空概论的论文题目

我可以帮你你写,打开登陆名,里面有我的联系方式,需要的话可详细谈

题目:探讨航空事业与医疗教育之间的联系

摘要: 在当今的社会中,航空事业和医疗教育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它们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文旨在探讨航空事业与医疗教育之间的联系,并阐明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首先,本文简要介绍了航空事业与医疗教育的差异。其次,本文重点讨论了航空事业与医疗教育之间的联系,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最后,本文讨论了航空事业与医疗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航空事业,医疗教育,联系,影响

1 引言

当今社会,航空事业和医疗教育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航空事业是指通过航空器进行通行、货运、旅游、观光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出行、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需要。而医疗教育则是指通过教育的方式提高人们的职业技能和临床技术,以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虽然它们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文旨在探讨航空事业与医疗教育之间的联系,并阐明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

2 航空事业与医疗教育的差异

航空事业与医疗教育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之处。航空事业是指通过航空器进行通行、货运、旅游、观光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出行、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需要。而医疗教育则是指通过教育的方式提高人们的职业技能和临床技术,以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航空事业和医疗教育还在执行者及其他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航空事业以空中安全为主,其执行者主要是飞行员、空中交通管制员、机场工作人员等;而医疗教育则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其执行者主要是医生、护士、药剂师、护理人员等。

3 航空事业与医疗教育之间的联系

虽然航空事业与医疗教育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其中,最明显的是航空事业与医疗教育在人员培养方面的联系。航空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员的高质量培养,而医疗教育则是培养人员的最佳途径。因此,航空事业和医疗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此外,航空事业与医疗教育在技术研发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随着科技的发展,航空事业与医疗教育的技术研发也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它们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联系。例如,医疗领域的机器人技术可以用于航空安全检查,以提高安全检查的准确性。同样,航空领域的自动化技术也可以用于医疗机器人的开发,以提高医疗护理的质量。从这个角度来看,航空事业与医疗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4 未来发展前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航空事业与医疗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航空事业与医疗教育之间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航空事业和医疗教育都将以不断改进的技术和服务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5 结论

本文旨在探讨航空事业与医疗教育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航空事业与医疗教育的差异、联系以及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航空事业与医疗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航空事业与医疗教育之间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

飞行器及其动力装置、附件、仪表所用的各类材料,是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航空航天材料科学是材料科学中富有开拓性的一个分支。飞行器的设计不断地向材料科学提出新的课题,推动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向前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也给飞行器的设计提供新的可能性,极大地促进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 航空航天材料的进展取决于下列3个因素:①材料科学理论的新发现:例如,铝合金的时效强化理论导致硬铝合金的发展;高分子材料刚性分子链的定向排列理论导致高强度、高模量芳纶有机纤维的发展。②材料加工工艺的进展:例如,古老的铸、锻技术已发展成为定向凝固技术、精密锻压技术,从而使高性能的叶片材料得到实际应用;复合材料增强纤维铺层设计和工艺技术的发展,使它在不同的受力方向上具有最优特性,从而使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并为它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前景;热等静压技术、超细粉末制造技术等新型工艺技术的成就创造出具有崭新性能的一代新型航空航天材料和制件,如热等静压的粉末冶金涡轮盘、高效能陶瓷制件等。③材料性能测试与无损检测技术的进步:现代电子光学仪器已经可以观察到材料的分子结构;材料机械性能的测试装置已经可以模拟飞行器的载荷谱,而且无损检测技术也有了飞速的进步。材料性能测试与无损检测技术正在提供越来越多的、更为精细的信息,为飞行器的设计提供更接近于实际使用条件的材料性能数据,为生产提供保证产品质量的检测手段。一种新型航空航天材料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才有可能应用于飞行器上。因此,世界各国都把航空航天材料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中国在50年代就创建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和北京航天材料工艺研究所,从事航空航天材料的应用研究。 简况18世纪60年代发生的欧洲工业革命使纺织工业、冶金工业、机器制造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从而结束了人类只能利用自然材料向天空挑战的时代。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装有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的飞机,当时使用的材料有木材(占47%),钢(占35%)和布(占18%),飞机的飞行速度只有16公里/时。1906年德国冶金学家发明了可以时效强化的硬铝,使制造全金属结构的飞机成为可能。40年代出现的全金属结构飞机的承载能力已大大增加,飞行速度超过了600公里/时。在合金强化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系列高温合金使得喷气式发动机的性能得以不断提高。50年代钛合金的研制成功和应用对克服机翼蒙皮的“热障”问题起了重大作用,飞机的性能大幅度提高,最大飞行速度达到了3倍音速。40年代初期出现的德国 V-2火箭只使用了一般的航空材料。50年代以后,材料烧蚀防热理论的出现以及烧蚀材料的研制成功,解决了弹道导弹弹头的再入防热问题。60年代以来,航空航天材料性能的不断提高,一些飞行器部件使用了更先进的复合材料,如碳纤维或硼纤维增强的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等,以减轻结构重量。返回型航天器和航天飞机在再入大气层时会遇到比弹道导弹弹头再入时间长得多的空气动力加热过程,但加热速度较慢,热流较小。采用抗氧化性能更好的碳-碳复合材料陶瓷隔热瓦等特殊材料可以解决防热问题。 分类飞行器发展到80年代已成为机械加电子的高度一体化的产品。它要求使用品种繁多的、具有先进性能的结构材料和具有电、光、热和磁等多种性能的功能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按材料的使用对象不同可分为飞机材料、航空发动机材料、火箭和导弹材料和航天器材料等;按材料的化学成分不同可分为金属与合金材料、有机非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 材料应具备的条件用航空航天材料制造的许多零件往往需要在超高温、超低温、高真空、高应力、强腐蚀等极端条件下工作,有的则受到重量和容纳空间的限制,需要以最小的体积和质量发挥在通常情况下等效的功能,有的需要在大气层中或外层空间长期运行,不可能停机检查或更换零件,因而要有极高的可靠性和质量保证。不同的工作环境要求航空航天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 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对飞行器材料的基本要求是:材质轻、强度高、刚度好。减轻飞行器本身的结构重量就意味着增加运载能力,提高机动性能,加大飞行距离或射程,减少燃油或推进剂的消耗。比强度和比刚度是衡量航空航天材料力学性能优劣的重要参数: 比强度=/ 比刚度=/式中[kg2][kg2]为材料的强度,为材料的弹性模量,为材料的比重。 飞行器除了受静载荷的作用外还要经受由于起飞和降落、发动机振动、转动件的高速旋转、机动飞行和突风等因素产生的交变载荷,因此材料的疲劳性能也受到人们极大的重视。 优良的耐高低温性能飞行器所经受的高温环境是空气动力加热、发动机燃气以及太空中太阳的辐照造成的。航空器要长时间在空气中飞行,有的飞行速度高达3倍音速,所使用的高温材料要具有良好的高温持久强度、蠕变强度、热疲劳强度,在空气和腐蚀介质中要有高的抗氧化性能和抗热腐蚀性能,并应具有在高温下长期工作的组织结构稳定性。火箭发动机燃气温度可达3000[2oc]以上,喷射速度可达十余个马赫数,而且固体火箭燃气中还夹杂有固体粒子,弹道导弹头部在再入大气层时速度高达20个马赫数以上,温度高达上万摄氏度,有时还会受到粒子云的侵蚀,因此在航天技术领域中所涉及的高温环境往往同时包括高温高速气流和粒子的冲刷。在这种条件下需要利用材料所具有的熔解热、蒸发热、升华热、分解热、化合热以及高温粘性等物理性能来设计高温耐烧蚀材料和发冷却材料以满足高温环境的要求。太阳辐照会造成在外层空间运行的卫星和飞船表面温度的交变,一般采用温控涂层和隔热材料来解决。低温环境的形成来自大自然和低温推进剂。飞机在同温层以亚音速飞行时表面温度会降到-50[2oc]左右,极圈以内各地域的严冬会使机场环境温度下降到-40[2oc]以下。 在这种环境下要求金属构件或橡胶轮胎不产生脆化现象。液体火箭使用液氧(沸点为-183[2oc])和液氢(沸点为-253[2oc])作推进剂,这为材料提出了更严峻的环境条件。部分金属材料和绝大多数高分子材料在这种条件下都会变脆。通过发展或选择合适的材料,如纯铝和铝合金、钛合金、低温钢、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和全氟聚醚等,才能解决超低温下结构承受载荷的能力和密封等问题。 耐老化和耐腐蚀各种介质和大气环境对材料的作用表现为腐蚀和老化。航空航天材料接触的介质是飞机用燃料(如汽油、煤油)、火箭用推进剂(如浓硝酸、四氧化二氮、肼类)和各种润滑剂、液压油等。其中多数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都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或溶胀作用。在大气中受太阳的辐照、风雨的侵蚀、地下潮湿环境中长期贮存时产生的霉菌会加速高分子材料的老化过程。耐腐蚀性能、抗老化性能、抗霉菌性能是航空航天材料应该具备的良好特性。 适应空间环境空间环境对材料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高真空(×10[55-1]帕)和宇宙射线辐照的影响。金属材料在高真空下互相接触时,由于表面被高真空环境所净化而加速了分子扩散过程,出现“冷焊”现象;非金属材料在高真空和宇宙射线辐照下会加速挥发和老化,有时这种现象会使光学镜头因挥发物沉积而被污染,密封结构因老化而失效。航天材料一般是通过地面模拟试验来选择和发展的,以求适应于空间环境。 寿命和安全为了减轻飞行器的结构重量,选取尽可能小的安全余量而达到绝对可靠的安全寿命,被认为是飞行器设计的奋斗目标。对于导弹或运载火箭等短时间一次使用的飞行器,人们力求把材料性能发挥到极限程度。为了充分利用材料强度并保证安全,对于金属材料已经使用“损伤容限设计原则”。这就要求材料不但具有高的比强度,而且还要有高的断裂韧性。在模拟使用的条件下测定出材料的裂纹起始寿命和裂纹的扩展速率等数据,并计算出允许的裂纹长度和相应的寿命,以此作为设计、生产和使用的重要依据。对于有机非金属材料则要求进行自然老化和人工加速老化试验,确定其寿命的保险期。复合材料的破损模式、寿命和安全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你不会也是北航的吧

有关新闻学概论的论文题目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如何定题目首先看是什么专业的题目其次根据专业和教授的口味来定题目尽可能不要大众化(一)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二)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三)完成初稿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四)定稿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 以下题目仅供参考: 1. 试论大众传播受众权利的保护2. 试论“媒介殖民主义”3. 我们为什么喜欢上网4. 浅论网络传播环境净化策略5. 大众传播受众价值的再认识6. 民营网吧生存状况思考7. 试论网络时代的贫富差距8. 试论互联网络中的舆论引导9. 我国大众传播受众权益保障状况及思考10. 由我国大众传播现状引发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再认识11. 受众行为对大众传播的作用12. 我国大众传播内容与社会道德教化的冲突及思考13. 试论网络传播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14. 论我国大众传播工作者的素质15. 试论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并存状况下大众传播效果16. 从蔡智恒网上小说看网络小说17. 从《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看路遥18.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19. 试论余华的《活着》 20. 试论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21. 大众传媒与“少年作家”诞生与生长22. 试论小说与其改编的电视剧间的互动关系23. 试论受众对传媒的需求24. 试析信息不对称的后果 25. 试论手机对传统传播理论的颠覆26. 试析我国大众传播受众权益的保障状况27. 试论传播媒介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28. 媒介为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世界29. 职业记者的危机——互联网络、手机对记者职业的影响30. 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31. 试析“易中天现象”32. 浅析央视10频道“百家讲坛”的选题策略33. 试论新闻的经济监督职能34. 试论新闻的法制监督职能35.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36. 美学与新闻(具体题目同学自定)37. 美学研究(具体题目自定)38. 文艺理论研究(具体题目自定)39. 从“富士康”事件谈新闻工作者的素质40. 试论在权力和资本影响下的新闻现状41. 从新闻的内容谈新闻美42. 从新闻的形式谈新闻美 二 1. 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2. 新闻传播中保障知情权与隐私权保护的平衡3. 新闻侵权诉讼的应诉对策研究4. 新闻侵权诉讼的防范与对策研究5. “新闻审判”的中西比较6. 论新闻侵权案审判中“公共利益”原则的适用7. 对舆论监督引发新闻侵权纠纷的实质分析8. 论信息公开制度对新闻采访权的保障作用9. 论新闻媒体对保障公民知情权的作用10. 试论新闻侵权的法律责任11. 论报道自由、评论自由与“新闻审判之界限12. 论传播权利的保障和救济13. 对电视法制节目未来走向的思考14. 如何克服电视法制节目的负面效应15. 虚假广告的治理与媒体的责任16. 电视名牌栏目的广告效应分析17. 虚假广告治理的对策研究18. 电视法制栏目的个案分析(选择某一法制栏目,如“拍案说法”或“今日说法”,进行分析)19. 论“新闻审判”产生的根源20. 论“新闻的真实”与“法律的真实”21. 对新闻侵权案件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思考22. 论表达自由的限制23. 论保障知情权与表达自由的实现24. 论法制新闻报道的价值选择25.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对新闻法治的价值26. 论表达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平衡27. 论司法与传媒的良性互动28. 论新闻记者的职业权利29. 新闻自由的法律界限30. 舆论监督中的法律问题研究31. 论新闻媒体侵权的责任豁免32. 宪法司法化与新闻自由权利的保障33. 论新闻法制与党对新闻的领导34. 政府官员的名誉权与舆论监督35. 舆论监督中“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问题36. 对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审判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分析37. 论舆论监督的法律界限38. 论隐性采访的法律限制39. 论广告传播对社会流行的影响40. 广告对传统的性别偏见的固化作用41. 对广告新闻化的思考42. 盲目的偶像追捧与媒体的社会责任43. 从传媒的影响力看“超级女声现象”44. 从整合营销传播的视角看“超级女声现象”45. “超女热”对文化的冲击及其分析——从“超级女声”到“梦想中国” 三1. 报纸版面设计趋势分析2. “厚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3. “厚报”的产生与发展4.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新崛起5. 论大众传媒与和谐社会6. 论报纸的形态及变化7. 中英新闻标题比较8. 论编辑思维9. 对美国“新闻自由”的解析10. 论新闻图片的作用11. 论报纸头版的新功能12. 论新闻标题的特点13. 报纸新闻标题与网络新闻标题比较14. 论报纸的新闻语言特色15. 论传统报纸的走向16. 论编辑的素质要求17. 《重庆时报》的版面分析18. 论新闻策划19. 论报纸副刊的变化及作用20. 报纸专栏分析21. 论报纸评论的特点与作用22. 论新闻编辑的创造性劳动23. 论报纸编辑的隐性劳动24. 论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25. 论新闻编辑人才的培养26. 论编辑处理与舆论传播导向27. 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28. 对新闻编辑学学科建设的思考29. 论编辑的人文情怀30. 论毛泽东的编辑思想31. 都市报的“同质化”分析32. 论新闻的世俗化33. 对当前新闻教育的思考34. 论网络媒体中编辑的角色变化35. 新闻的“软化”现象思辨36. 论媒介品牌的建立及注意的问题37. 论传媒的影响力38. 论传媒的公信力39. 论传媒的涵化功能40. 解读施拉姆的“受众信息选择公式”41. 网络时代的新闻编辑思维42. 论新闻编辑的境界43. 论新闻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44. 论民生新闻报道现状45. 论精确新闻报道46. 论调查性新闻报道47. 论媒介素养48. 新闻评论现状分析49. 论新闻编辑理念50. 电视产业的困境解析51. 报业生存现状分析52. 论媒介产品走向媒介商品的变化53. 论新媒体变革编辑方式54. 论新媒体变革传播方式55. 论新媒体变革传统媒体56. 论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走向57. 论传媒整合发展58. 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59. 论网络新闻编辑策划60. 从美国成立新媒体部队看美国对信息自由流动的威胁 四1. 简论新闻的意识形态性质2. 新闻“真实”的本质探寻3. 新闻语言特征论4. 论新闻的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即从“三个代表”的角度来讨论“新时期新闻”的特点)5. 试论新闻与哲学的关系6. 试论新闻与道德的关系7. 试论新闻与文学的关系8. (从生活中某一具体的新闻事件)试论新闻的社会作用9. 新时期“新闻种类”的再认识10. 重新认识新闻与生活的关系——针对目前新闻界存在的“等新闻”现象感言11. 新闻风格论12. 新闻的民族特点初探13. 新闻与文学的关系14. 现代中国新闻流派初探15. 新闻美学的理性探讨和认知16. 从“接受”的角度来谈新闻的写作17. 新闻“阅读”的心理机制探寻18. 从“普利策”奖看中西新闻意识的不同19. 再论新闻批评的性质和任务20. 关于新闻评论性质的再认识21. 新闻中的美学规则22. 新闻传播与民族文化的模铸23. 可视性新闻与语言性新闻未来的展望24. 如何正确地认识新闻的“工具”作用25. 新闻价值论26. 论大众传播中的个性风格27. 论新闻自由与自由新闻 ——关于网络媒体现状的思考28. 论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29. 关于当今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思考30. 应当正确地开展新闻批评——关于中国新闻批评现状的思考31. 论新闻中的人道主义精神32. 关于新闻的经济价值的思考——从中国资讯业的繁荣看新闻价值的另一极33. 新闻学与传播学现实关系的正确认知34. 大众传播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35. 中西方传播理念之异同36. 现代传播学论37. 试论新闻的政治监督职能38. 试论新闻的经济监督职能39. 试论新闻的法制监督职能40.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41. 美学与新闻(具体题目同学自定)42. 美学研究(具体题目自定)43. 文艺理论研究(具体题目自定)44. 从“富士康”事件谈新闻工作者的素质45. 试论在权力和资本影响下的新闻现状46. 从新闻的内容谈新闻美47. 从新闻的形式谈新闻美 五1. 传播效果浅论2. 略论传播效果的提高3. 传播效果评价4. 博客管理初探5. 中西采访技巧比较6. 中西新闻价值观比较7. 中西电视谈话节目比较8.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9. 外国电视节目的借鉴与改进10. 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风格比较11. 广告的文化策略12. 电视广告的现状与发展13. 中国电视广告20年概论14. 广告创意论15. 广告的理性诉求与感性诉求16. 新闻写作的创意17. 新闻采访中的心理焦虑18. 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19. 从突然公司事件看记者的社会责任感20. 新闻出版“气功热”反思21. 民生新闻与社会和谐22. 浅论突发事件报道23. 社会和谐与新闻人的社会责任感24.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新闻25. 科学发展观与新闻传播26. 社会和谐与社会新闻27. 新闻报道与社会和谐28. 隐性采访浅论29. 独家报道浅论30. 都市报的现状与发展31. 中外动漫产生比较32. 动漫创新初探33. 法制新闻中的隐性采访34. 新闻采访中的新闻侵权行为35. 批评报道与新闻侵权36. 科学发展观与科技新闻报道37.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新闻38. 浅论网络传播39. 网络传播与社会和谐40. 短信传播浅论41. 新闻媒体传播比较 您的新闻传播专业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1、 新闻: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新闻的基本特性有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新闻还具有广泛性、易碎性等非基本特性。一是根据特定的报道内容来进行划分,新闻可以分为:工业新闻、农业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教育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二是根据新闻发生地来进行划分,新闻可以分为: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和地方新闻。 三是以新闻的时间性来进行划分,新闻可以分为:突出性新闻、延缓性新闻。四是根据特定的报道要求和报道形式,同时也考虑到新闻与读者的关系进行划分,新闻可以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 2、 新闻本源: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新闻的本源,即新闻的根本依据和源泉,也即新闻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这是新闻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客观事实是新闻的唯一本源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这就要求人们在新闻实践中充分尊重客观事实,坚决反对新闻造假或新闻失实。 3、 新闻来源:新闻来源是指“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新闻来源有:1、记者采访;2、通讯社电稿;3、公众来信来稿;4、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部门的文稿及宣传品等等。新闻来源有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两种,从其他报刊转载,也是新闻材料的重要来源。” 新闻本源与新闻来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的联系:新闻来源必须符合新闻本源的要求,新闻本源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新闻来源。 两者的区别:新闻本源问题是从哲学意义上对新闻本体的一种思考,而新闻来源则是从专业意义上对新闻材料出处的一种描述。 西方新闻媒体一般规定:所有新闻都要交代新闻来源。 4、 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只能按事物的本来面貌作客观的陈述,其中所涉及的人物的形象、 言论和行动,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包括一切具体细节,都必须用准确的文字作真实的交待,不得虚构、夸张和粉饰,更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真实性的两层含义:一是具体真实;二是总体真实。 5、 新闻的新鲜性:只有新近发生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想、新经验,即一切能给 人们带来新消息、新意见的具有新意的新鲜事实才有资格成为新闻。 新鲜性的两层含义:一是事实要新;二是报道手法要新。 6、 新闻的及时性:真实、新鲜的新闻事实如不能得到及时的传播,新闻就会成为旧闻,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因此,新闻报道总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把最近发生、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传播给公众。正确处理“及时性”与“时宜性”的关系、“抢”与“压”的关系。 7、 新闻的公开性:真实、新鲜的新闻事实只有公开报道出来,为公众所知晓,为社会所承认,才能最终实现其价值。媒体制作新闻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公众传播。真实性使新闻区别于文学,新鲜性使新闻区别于历史,及时性使新闻区别于普通信息,公开性使新闻区别于情报。 8、 五要素说或六要素说: 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主要人物(何人,Who);新闻事件(何 事,What);事件发生的时间(何时,When);事件发生的地点(何地, Where);事件发生的原因(何因,Why)。以上俗称五W。六要素是指再加上一个H,即事件发生的过程(如何,How)。全能型导语即五个W和一个H的高度浓缩。新闻要素的实践意义:一是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从而保持新闻的具体真实。二是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能做到全面、简洁。三是有助于编辑进一步核对新闻事实,及时发现稿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9、 突出性新闻:(ppt上无) 10、 延缓性新闻: 11、 硬新闻:所谓硬新闻,是指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或含有实质内容的重大信息的报道。这类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可以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它有两个严格要求:一是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二是报道要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12、 软新闻:所谓软新闻,多指关于社会、市井、风俗、民情等方面的情况或趣闻轶事 的报道,也包括带人情味的特写。软新闻往往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其主要功能是为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软新闻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时间性不强,但特别讲究写作技巧。 13、 新闻选择:所谓新闻选择,就是新闻从业者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和挑选,以确定值得传播的事实的行为。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新闻就是挑选事实的艺术。采访、写作和编辑这三个新闻制作的主要环节,都和新闻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新闻选择的标准有多种,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一是价值标准,二是法律法规标准。价值标准包括:新闻价值,宣传价值。 14、 宣传价值:所谓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宣传价值的素质包含五个方面,合称宣传价值的“五性”:一致性、针对性、普遍性、典型性、时宜性。 15、 新闻敏感:所谓新闻敏感,指记者编辑超出常人的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第六感官”等是它的形象说法。它是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新闻敏感的强弱与新闻采访的成败有密切的关系。新闻敏感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迅速判断那些看来无关紧要的新闻线索,有可能导致发现重要新闻;二是迅速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诸多事实中新闻价值孰主孰次;三是迅速判断这一事实是否为读者所关心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四是迅速判断已发表的新闻中,哪些与记者已采访到手的新闻事实有关,从而挖掘出更重要的新闻。新闻敏感的培养,一是靠理论的积累,二是靠实践的锻炼。 16、 新闻价值: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新闻事实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素质的总和。这个定义的核心有两部分:一是强调要从社会需要(主要是受众需要)出发来把握新闻价值。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新闻,只有传播出来,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才能说它有价值,否则,任何价值都将没有依托。二是强调新闻事实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最终还是取决于新闻事实本身所含有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些素质,这些素质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价值的要素:不变要素:真实性和新鲜性。可变要素: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一般情况下,只要一则新闻具备了两个不变要素,便具有了新闻价值,而如果同时所具有的可变要素越多、越全,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17、 新闻事业:所谓新闻事业,即专业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从新闻事业社会属性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将新闻事业概括为:运用新闻手段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新闻传播机构及其进行的各项业务活动。新闻事业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人际新闻传播活动,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二是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三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采用各种新闻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四是拥有专业化分工明确的专职从业人员;五是面向社会大众,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18、 传媒产业: 19、 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及其组织者运用舆论对社会运行中一切有害现象进行批评、督察、预警的行为。舆论批评(表层位置);舆论督察(主导位置);舆论预警(深层位置) 20、 新闻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即以新闻传媒为主体进行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1、新闻舆论监督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2、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3、新闻舆论监督是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4、对新闻传媒自身来说,也是履行社会职责,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的手段。 21、 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指在新闻工作中体现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的行为准则。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共产党的党性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是共产党对于新闻事业的地位、性质和作用的总的看法,它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处理新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最早明确提出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是列宁。1942年,中共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提出了党报的党性原则。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新闻报道必须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第二,政治上正确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人民政府的重大决策。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正确进行舆论导向。第三,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各级党的机关报和各类新闻单位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工作。新闻单位除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外,还必须遵守宣传纪律。在党领导之下的所有新闻单位,所有新闻事业中的党组织,所有在新闻事业中工作的共产党员,都不允许利用新闻舆论工具公开发表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定、指示的报道或言论。有不同意见,应按照党章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向党组织反映。 22、 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有两种含义:对舆论的正确引导;用正确的舆论去引导社会舆论特别是作为社会舆论主体的公众。 23、 新闻舆论引导:新闻舆论引导就是以新闻媒体为实施主体所进行的舆论引导。新闻舆论引导必须遵循新闻规律:一是要用受众信服的事实说话,充分发挥事实的作用;二是要在真实报道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言简意赅的解释点评;三是要在新闻报道中坚持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统一;四是要在与受众的平等交流中实现引导。 24、 邮发合一:自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实行的是 “邮发合一” 制度。其主要优点是:节约资源;布点全面迅速。其主要不足是:一是增加了一道中介环节,不但提高了报纸的发行成本,而且导致报社生产、销售之间的脱节;二是读者的订报费不能及时回笼,使报社缺少必要的流动资金。 25、 自办发行:1985年,河南《洛阳日报》因为发行质量和费用问题与本地邮局交涉未果,率先打破了30多年一贯制的“邮发合一”制度,实行自办发行。此后,自办发行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报刊发行的两个主渠道之一。 26、 广播收听率:计算受众中广播听众所占比例的一个概念,一般可用百分数计算。 27、 电视收视率:计算受众中电视观众所占比例的一个概念,一般可用百分数计算。决定收听率和收视率高低的基本因素有四个:一是节目的质量,这是最主要的一个决定因素;二是节目安排的时段;三是声音或画面的质量(清晰度);四是节目编排的技巧(如要考虑地域文化因素等等)。 28、 频道专业化:是目前国际电视传播业发展的一种明显倾向。电视频道专业化,指的是电视媒体经营单位根据电视市场的内在规模和电视观众的特定需求,以一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定位的划分,使其节目内容和频道风格能较集中地满足某些特定领域受众的需求。从全部是综合频道发展到将要大量出现的专业频道,是中国电视业进一步面向市场跨越的一大步。频道专业化的步伐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如中央电视台除CCTV-1和CCTV-4是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外,其余频道全部走专业化频道的路子。频道专业化的步伐在我国省级台和城市台走得也很快,许多台都已经开办的贴近百姓生活的都市频道、生活频道、娱乐频道、音乐频道、外语频道等。(来自百度) 29、 台网分营: 30、 制播分营: 31、 资本经营(资本运营):所谓资本经营,就是将经济实体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视为可以经营的资本,通过兼并、合并、收购、重组、控股、参股、投资等形式,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资本价值最大化的行为。资本经营的两大功能:一是通过各种合法融资渠道,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取所需资金,以保证媒介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通过合理使用各种金融工具,按照最优风险收益比率,盘活资本存量或将闲散资金投向市场,增加收益。我国媒介进行资本经营的意义:第一,帮助媒体盘活可经营性资本,激活媒体的无形资本,扩大媒体的品牌价值,使媒体资本迅速增值,实现媒体的超常规发展;第二,帮助媒体克服产业结构单一、经营空间狭小、利润来源过于集中的弊端,提高媒体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第三,帮助媒体改革和完善经营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促进采编与经营两分开,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第四,帮助实力强、效益好的主流媒体兼并实力弱、效益差的小媒体,促进以市场手段为主来治散治滥,以资本为纽带来实现传媒业的跨地区、跨媒介、跨行业发展。 32、 传媒集团化:传媒集团是适应市场体制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它在“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基础上又跨出了一大步,表明传媒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可以理解为近年来新闻改革的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实质性进展。传媒集团化发展的意义:一是可以整合传媒资源,实现优化组合,从而使传媒更好地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二是部分传媒集团通过上市有望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三是加快了中国媒介市场的整合,提高了中国媒介市场的集中度。 33、 新闻自由:16至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在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中提出这一概念。新闻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传播和接受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发表意见,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的一项民主权利,它是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的具体体现。新闻自由在本质上应该是公民的一种民主权利,公民不受限制地传播和接受新闻的自由,而绝不应该仅仅是新闻媒介的自由权。可是,作为个体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保障这种权利,这种权利常常必须借助于新闻媒介(事业)的出版权、采访权和发布权才能得到兑现。因此,新闻自由就同时涉及到公民个人与新闻媒介两个主体。 34、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该理论是在弥尔顿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西方传统的、典型的报刊理论,在二次大战前的几百年中一直具有较大的市场。它认为:报刊活动不应受政府控制,记者可以自由采访,自由发表自己的文章,而不管其内容真伪,因为公众有理性对此进行鉴别;报刊作为理性的产物,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可以与立法、司法、行政平行而成为“第四权力”。这种理论强调“观念和意见的自由市场”,但不注意提供可靠的区分自由和滥用自由的界限。所以人们指责这一理论只是一种动听的口号,在现实中不具备真正的基础。实际上,自由报业的发展恰恰造成了观点自由市场的消灭。这是因为,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垄断,资本薄弱的报纸无力与大报竞争,最后只能被淘汰兼并。丧失了报纸的所有权,也就失去了发表意见的自由。 35、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并未完全抛弃自由主义理论,而是在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综合了多家观点,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或限制。它是1947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其研究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事业》中提出的;1956年,美国新闻传播学家施拉姆、赛伯特等人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对之作了详尽的阐述,使之完整化和系统化。社会责任论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享有特权的报刊,对社会承担公众通讯工具的主要职能,这种责任是其业务政策的基础。它的责任表现为:在传递消息时,应真实全面地叙述所发生的事实;在交流意见时,应表现并阐明社会目标和价值。为了确保报刊真正担负起社会责任,政府应当干预报刊活动,“如果报刊不自动地负起责任,政府的权力将作为最后的手段来强制它实行这种转变”;“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政府干预公众传播”。 36、 新闻控制:新闻控制是“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的简称,通常指人们依靠社会的力量,以一定的方式对新闻媒介的传播行为进行约束,确立与维护社会秩序,使其符合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的过程。社会控制的任务既包括对违规行为的制裁,又包括引导媒介人员认同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新闻控制的主体不仅有国家,还包括社会群体、组织和个人。新闻控制必须使社会规范被媒介人员“内化”,从而达到积极控制的目的。新闻控制的形式:按控制的途径,可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前者是新闻自律的一种方式,后者即新闻他律。按控制的手段,可分为经济控制、政治控制和思想意识控制等。按控制的力度,可分为硬性控制和软性控制。按控制的层次,可分为对媒介组织的控制和对媒介人员的控制。 37、 讯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才能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38、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人类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不可缺少的。 39、 知察权:又称知晓权、知情权、了解权、采访权。在民主社会,公民的知察权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新闻传播者的公开报道才得以实现。新闻传播者的职业行为——收集、核实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活动不受阻碍,政府、公务员及一切有关方面人士不拒绝提供公民依法应知晓的信息,是知察权的主要内容。凡政府、公务员及有关人士有意扣压公共新闻信息,或有意传播虚假消息,便被认为侵犯了这项权利。 40、 秘匿权:又称“取材秘密”、“消息来源秘密”、“保护新闻来源”、“保守职业秘密”,指新闻传播者不向外界透露消息提供者身份和姓名的权利。有的国家为确保真实报道和司法正常进行,规定在必要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在取证程序中新闻传播者不得行使秘匿权。 41、 新媒介:“新媒介”永远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今天所说的新媒介主要指伴随着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以及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之核心的互联网等。 42、 受众:新闻传播的受众,是新闻传播流程的终端。他们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又是对信息、讯息、媒介以至传播者的最终检验者。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中又一个活跃因素,是新闻信息传受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加者,是不可忽视的反馈信源。 43、 核心受众:按传播对象的重要性,可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虽然新闻媒体在总体上是对全社会开放的,但每个媒体以及媒体上设置的各类栏(节)目,都有着不同的传播内容和个性风格,这是针对并满足某些相对比较固定、明确的受众的。 44、 受众定位:所谓受众定位,即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节)目的核心受众的过程。在核心受众的确定过程中,着重要考虑四个因素:一是受众的区域定位;二是受众的职业、身份定位;三是受众的年龄定位;四是受众的文化教育定位。

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选题的要求:

1、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

2、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

3、完成初稿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

4、定稿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

扩展资料:

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选题的题目参考:

1、试论大众传播受众权利的保护。

2、试论“媒介殖民主义”。

3、我们为什么喜欢上网。

4、浅论网络传播环境净化策略。

5、大众传播受众价值的再认识。

6、民营网吧生存状况思考。

7、试论网络时代的贫富差距。

8、试论互联网络中的舆论引导。

9、我国大众传播受众权益保障状况及思考。

10、由我国大众传播现状引发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再认识。

11、受众行为对大众传播的作用。

12、我国大众传播内容与社会道德教化的冲突及思考。

13、试论网络传播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14、论我国大众传播工作者的素质。

15、试论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并存状况下大众传播效果。

16、从蔡智恒网上小说看网络小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

1、文艺学美学方法论视角下的电视新闻节目研究2、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3、民生新闻报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4、浅谈中美新闻教育的源流关系--以“密苏里模式”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影响为例5、“互联网+”时代新闻档案管理与创新6、勇于担当 坚持创新--浅谈市县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创新7、小议电视新闻制作的逻辑结构8、从两张新闻图片的热转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9、浅谈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情绪管理素质10、如何把好手机报新闻的采写关11、新闻采访写作课教学改革初探12、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13、网络时代新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4、新闻真实性受到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影响略论15、农村广播新闻节目的采编概论以上新闻学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 索引序列
  • 有关概论的论文题目
  • 毛概有关论文题目
  • 有关毛概论文题目
  • 有关航空概论的论文题目
  • 有关新闻学概论的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