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以民主为主题的论文

以民主为主题的论文

发布时间:

以民主为主题的论文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脚步匆匆向我们走来之际,我的脑海里不时地闪出几个简单而深刻的问题:爱国是什么?为什么要爱国?怎样爱国?看似老生常谈,其实是当今许多人很困惑的问题.什么是爱国?顾名思义,爱国就是发自内心对祖国的热爱.或许我说得有点抽象,这样吧,我给大家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国际友人来北京游玩,走到街头,他想买一些北京小吃,当他掏钱包时,一枚硬币不小心滚了出来,“铛”一声掉在地上,那枚硬币面额那么小,谁也不会在意,当然包括那位国际友人.可就在这个时候,一名解放军战士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了过去,对国际友人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说:“先生,请你把那枚硬币捡起来.那位国际友人很吃惊,也很生气,用不纯正的普通话说:“你们中国人也太穷酸气了吧!一枚小小的硬币值得我捡起?解放军战士面不改色地说:“虽然它并不值多少钱,但印有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微的那一面朝上,希望您把它捡起,不要让人踩踏它.”那位国际友人感动了,捡起那枚硬币.故事说得详细,因为故事里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体现了一名解放军战士的爱国之情.我舍不得删掉一字半句.爱国其实并不抽象,平凡的人因为爱国而伟大,伟大的人因为爱国而不朽.为什么要爱国?因为祖国母亲养育了我们,给了我们幸福生活,给我们一切一切,更重要的是,我们身上流淌着炎黄的血液,继承着炎黄的姓氏,学习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们身上的每一部分,精神上的每个概念,都是伟大的祖国赋予我们的,难道我们不应该深深地爱自己的祖国mǔ亲吗?怎样才算爱国?有的人说,像英勇壮烈狼牙山五壮士,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坚贞不屈的刘胡兰,乘坐神七飞船在太空漫步的宇航员翟志刚,他们才算是爱国.是的,但这种爱国似乎离我们太远了.其实,爱国并不需要那样轰轰烈烈,爱国可以从细微处见精神,爱国就在我们的身边.当听到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时肃穆地站立,停止手中的一切工作,向着奏响国歌的那个方向深情凝望时,那你就是一个爱国者了;在唱国歌时不嘻嘻哈哈,不乱改词换句时,你就是一个爱国者了;当你勇敢地与坏人坏事做斗争时,当你爱护公物时,当你弯腰捡起校园里的一个包装袋时,当你……你何尝不是一个爱国者呢?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说:“民主愈完全,它成为多余的东西的时候就愈接近。”大家想,民主是人类发展智慧与文化及制度文明的结晶,怎么会变成“多余”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深入发展,人类的素质进一步提高,民主只会使得更多的人来享受自我管理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民主永远不会多余。而列宁在这里所说的多余,应该是特殊的指称,即狭义上的阶级观点上的民主,即使是无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而一般意义上的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参与管理公共事务方面,永远不会多余或者过时。所以,紧接着,列宁同志又说了“人们对于人类一切公共生活的简单的基本规则就会很快从必须遵守变成习惯于遵守了。”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看出,列宁深刻指出了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民主状况——习惯(高度的社会自治),民主习惯的养成正是民主发展的最高形式。当前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任务与目标。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原则。“绝大多数人享受民主,对那些剥削和压迫人民的分子实行强力镇压,即把他们排斥于民主之外,——这就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度的条件下形态改变了的民主。”以上是列宁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的精确阐述,从根本上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指明了方向与道路。但仅仅如此,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缺乏更为明确的操作的规范手册和历史上可供我们选择的成功的社会主义民主建成的范本。(道路艰辛,可见一斑)马克思说:“民主是什么呢?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它就不能存在。”在此,我想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概念意义加以阐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条件下,处于绝对多数的最广大人民享有对国家与社会的统治及管理权,实现民主理念与民主制度的完美统一。理念即,人民自觉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对国家的主权意识;民主制度也就是相应的人民参与这一过程所必需的合法性程序。民主理念与民主制度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一队矛盾体,尤其是我们仍处于阶级社会之中,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最后斗争尚未结束,我们就更要坚持二者的辨证统一了。因为民主是理念的精神内核,民众的积极参与精神与主体意识是决不可少的,否则民主制度就回是无源之水,流不长远,西方社会就一直过分强调制度建设,而限制人们民主精神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现在潜藏的和已经暴露出来的民主危机,当然这也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必然性结果;制度的建设同样重要,没有健全的科学的合理的程序,就会使得人民的权力诉求和行使不够通畅,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得到满足,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也无法充分地显现出来,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就要受到损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首要前提和政治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顺利健康发展社会注意民主的政治保证和力量源泉。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甚至大肆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和腐朽的个人主义思想,那么对最广大人民来说民主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人民就不可能享受到切实的民主权利,人类的主体性就会更加受到限制。任重道远 “对抗模型”说不实行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但民主的建设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尤其对于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来说,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任重而道远。众所周知,我过的民主建设起点就比较低。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国家缺少民主的传统,人们的民主意识没有普遍觉醒,更谈不上民主习惯的养成了。同时,经济技术的落后,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也决定了我过的民主建设又不得不先从解决民生开始。中国十几亿人还在饿着肚子,却还要天天把民主的口号挂在嘴上,这是不合中国实际的,也是决然不会被人民理解和接受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发展历史中的重要里程碑,激发了人们特别是那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的民主自强意识的觉醒。而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体,标志着我们国家民主系统化建设的开始,民主集中制和人民主人翁精神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政治的主旋律。当然,我们最初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还是很不完善的,突出表现在,专政色彩较为浓厚,而民主色彩不足集权制现象极其严重,民主集中制不能得到彻底的经常的贯彻。十年动乱使得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受了疯狂的践踏,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人民对政治的关心与参与都变得消极、被动了。这也正说明了民主建设的复杂曲折。1986年,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民主建设的热潮才又再度在中国社会掀起。历史上最后两大阶级的较量还没有结束,资产阶级靠着最后的一点力量仍在拼死守着他们的棺材盖,并企图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殖民地。在对外开发的过程中,他们还不死心地把自由化和个人主义这些精神垃圾裹藏在工业垃圾里,向社会主义中国和其他国家倾倒。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主在中国的发展必然是一个艰苦奋斗的长远历程,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我们要本着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和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一定要不怕艰苦,无私无畏,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好,发展好。针对我们国家还存在着的实际矛盾,即官本位的官僚主义的遗毒与人民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和更多切实的政治诉求两者之间的矛盾。我这样说当然不是要夸大这种潜在的矛盾,而是强调它的存在和确实潜藏着危险,努力试图从一个可行的角度找到能够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实现由“冲突”到“和谐”。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层次进一步步提高,这个矛盾在民主建设中的破坏性影响就会更加突现出来,而两者的矛盾对抗自然要损害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而不仅仅是制约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据此,我思考了一种“民主对抗模型”,在这个模型里,主要依靠四种力量在发挥作用,它们分别是教育、舆论与大众传媒、政府、基层民众(草根)。我认为只有这四种力量的作用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能有光明的前景。教育是第一种必不可少的力量,因为教育是人类文明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最重要的手段,而民主的建设和所能达到的程度首要就依赖于教育与文化的发展高度,而所谓特色也正是要从文化这个方面来说明与表现的。在西方,教育只是教学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教授(知识),而教育则是侧重于人们心理等方面的培养。而我们中国学界则往往是把这两者合在一起来说的。我们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激发人们的“把一切公共的事情看作是自己的事情的民主本能”。因为作为心理层次的民主意识是民主制度存在和运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而在我看来,中国这方面的教育显然是做得还很不够。我认为我们的改革的重点不仅仅是在制度上,更紧要的是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在内容方面,首先,我建议对受教育者,特别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们,应该开设专业的两大经典的课程,这两大经典指的是红色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理论和那些前辈们的传记,及文化经典——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文言文要从小孩子就开始教育),我们不能把这两大经典再当作一些特别的日子的陪衬了,它们应该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红色经典都是从最深刻的层次对人类的解放和大同社会的剖析,这两者的内在联系在我看来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建成,并在全球化浪潮中始终处于优势的地位。同时对于时事政治的教育也是必要的,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能感觉到生活在大人的世界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独立的主体意识。对于小学那段时光里纯粹的政治上的记忆,就是1991年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先生访问中国,长大后便常常羞愧于此。其次,我认为应该在新的教科书中增加“恶”的内容,以培养孩子们健全的人格与主体精神,如毒品犯罪、儿童妇女权益受侵害的实例、人类历史上所发生的大灾难(比如唐山大地震、东南亚海啸等)等等。在我们秉承了夸美纽斯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思想时,实际上对这方面的教育是忽视的。可我认为要让孩子真正成长为“人”必须有“恶”的内容不可。约翰·洛克就曾在专著《教育漫话》里指出“要在孩子踏入社会以前,便把社会的真情实况告诉他,他应该逐渐地得知各种流行的邪恶,应该得到警告”,并“不可让儿童违反公正的规则:无论什么时候他们违反了公正,都应当加以纠正。”在形式上则要大胆尝试那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要学会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要能体现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精神和动手能力。如前几年上海就已经有学校做了圆桌教学的试验,效果还是不错的。其实有许多新的理念和解决问题的想法,大家不是没有,而主要是缺乏尝试创新的精神和勇气,总是抱怨条件的不足,或是人云亦云。民主的教育教化出民主,这是一个非常质朴的过程,人们果真能从内心深处出发,民主的心理意识在中国广为普及将不远矣。第二种力量就是舆论与传媒,伴随技术的进步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的时代带来了对人类一切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强大冲击。虽然我无法苟同西方社会把舆论看作至高无上的,但在民主政治的进程中,舆论的实际作用却不容我们忽视。我只想表达这样一种观点,舆论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们信息沟通和监督政府行政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在报纸电台里传达人们的呼声和生活状况,尤其是要把地方性的信息资源利用好。比如,我们身边的电台里,政府有了电台办公的专题,人们可以直接地反馈信息和监督官员对民众的态度和行政效率,这些都是对民主政治很好的预示。另外,我们有必要认识到西方的泛化舆论地位也有很大的负面效果,随意性和不负责任的报道对国民甚至对世界都是个伤害,如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就是个极为典型的例子。刀子能救人,同样也能杀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本着对人民与国家负责的态度,坚决抵制那些自由化的论调。第三种力量就是政府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进行了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实现由集权共和制向民主共和制的过渡,“民主政体三原则即选举制、轮换制和分权制逐步得到体现并将得到彻底实现”。(刘德福《思考中国》)“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现在就是要检验我们的党和政府如何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体现先进性的,如何把这个公共权力用之于民的问题。首先,应该在决策机制上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坚持在可允许的范围内透明公开,使更多的人广泛而有效地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接受广大人民的监督、意见及建议。只有民主参与程度更加充分,决策的价值和效能才会更加理想,更加贴切人民和社会需要。“过去封闭型、随机性的决策模式,决策权重要集中于一人或数人之手的决策机制,导致经常出现决策失误,并且很难及时纠正。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建国至1989年40年间,我国生产性投资约2万亿元,浪费和未发生效益的高达万亿元,占了三分之二。”(刘德福)其次,政府作为法制建设的主导者,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立法工作,加强执法监督,通过法律的健全来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虽然我国的系统的法是近于完善了,但在具体的法律规范上还存在着滞后性、模糊性的缺点,法制队伍的建设还不完善,执法者与执法者之间还经常闹乱子。“法治之国”,路还很长很艰辛。政府还必须加强自律,防范和打击内部的经济犯罪与职务腐败,建立健全科学的公务员制度,把传统的“公仆”意识塑造成新时期的认真负责、平等积极的公务员精神。人民的力量是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前进永不停息的动力源泉。只是这种力量在我看来仍然是以隐性存在为主流表现的,我们必须激发和挖掘这种力量,使之成为显性的存在。一方面,民主是对本身的限制,这是从制度层面来说,人民行使民主权力也是不可能无所不包的,必然会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而另一方面,基层的民主却是可行的,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人们在基层民主建设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地位与积极性都能得到切实的体现与满足。“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基层社会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种自治组织,并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了充分的基层民主自治。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搞好基层民主建设建设就直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了一个广泛而又真实的基础。”在着个对抗模型中,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始终是决定着总的发展前途,同时制约其它力量的效用的发挥。民主也正是在这种关系的动态发展中,前进,提升,以至内化为人民的主体性的存在。展望未来的21世纪畅想我只想说的中国的民主是有前途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有前途的,这是一个比较发展的过程,这也是我近两年通过不断的置疑比较思考的结论。那个属于美国的20世纪已经被历史抛到脑后了,而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自西方威斯敏特时代的到来,既决定了人类民主文明的飞跃,也同时暗示了资本主义在这个民主愈发发展的前端时,无法再适宜存在和继续推动民主的进步了。正如,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民主制国家,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这种迹象就越发明显。国家打着“人民所赋予的权利”的旗号,滥用民主的权威,肆意破坏世界和平,大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急剧下降,中央个人集权加强,民间的一些群众组织散乱自由主义泛滥,社会生态的和谐性逐渐被破坏。种种情况,让我深刻认识到资产阶级的民主必将回被自己的虚伪所击倒,而资本主义民主赖以存在的经济绩效也不再有望日的风采。而自由化和个人主义也终将侵蚀掉资本主义自身。坚持你的信仰吧,认识了你的信仰吧。我们正值意气风发!

对专制、统一、封建与民主的再认识王书瑶我终此一生的政治理念是“高度集权是危险的”,高度集权就是专制,反对专制、主张民主,是我一直以来的政治理念和宣传主题。在封建体制中,还包有民主的因素,而皇权专制体制,则永远不会产生民主。中国的皇权社会是由秦始皇首创的,我歌颂秦始皇废封建,好像就是在歌颂皇权专制,有的网友已经指出这里面的矛盾:我在“以我之矛,攻我之盾”。我必须为此做出解释。说封建之中包含民主的因素,是因为它本身是“分权”的,不能集中统一,这种情形,在欧洲的封建制度中,有明显的表现。在中国则不然,因为在中国,只要一封建,立刻就要发生战争,民主的作用无法体现。欧洲封建的民主传统,来源于古罗马和希腊的民主传统,可是,在中国最初的封建社会中,商、周两代都没有过民主的政治。我分析,罗马与希腊之民主,是由于地中海的贸易,而在中国大陆,分封诸侯之后,并没有大规模的贸易发生,所以也就没有产生民主的土壤。我在“挑战经典Ⅱ 中国的皇权专制社会与欧洲的封建社会的区别”中,从形态上对此进行了分析,但是,此文被《博客中国》的网管给删除了。除了较远的西汉与西晋的诸侯叛乱之外,较近的明朝,也出现了这种情形。燕王朱棣的势力强大,立时就发动了叛乱,而且一举成功,把建文帝打得不知去向。幸好,诸侯王中,只有朱棣的势力最强大,统一了中国,如果还有几个势力相当的诸侯王与他争夺王位,中国就又要大乱,天下不得太平。这就是,在中国,分封诸侯所能产生的民主,远远不及发生叛乱的作用更大,所以,中国就只能是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而不能是分封诸侯的封建国家。民族安定的生活是最重要的,一天到晚打仗,人民怎么生活?我肯定中国的不封建,肯定中国的统一,也不可避免地同时肯定了中国的专制,因为在中国的历史环境下,中国的统一,必定就是专制的,这不依我们现在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当时的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中国,不仅专制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同时奴才主义的思想也同样根深蒂固,它们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有了民众的奴才主义思想,专制的事实就无法实现。欧洲人是不肯向皇帝下跪的,也不肯一来就高喊“万岁”,他们要求解放就唱《国际歌》:“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他们相信自己是自己的主人,相信“天赋人权”,个人崇拜就没有土壤,个人专断就也不能实现。他们那里就没有“中国式的专制”。每个人都扪心自问一下,你身上有没有奴才主义?敢不敢说,我才是自己的主人?在热热闹闹的口号下面,掩盖了今日中国最根本的矛盾:腐败。腐败将吞噬一切。

以人民为主题的论文

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政十分廉洁,生活十分简朴。“你的饭给我吃一点好吗?”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红军战士跟随毛主席行军,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行军中,出发早,吃饭早,各人都自带午饭。有一次行军休息,大概是上午十点多钟,大家照例拿出自带的午饭吃。那天毛主席因起来得晚些,没带上午饭。我们吃饭时,毛主席到了。他坐在一名战士旁边,对他说:“起来迟了,早饭没吃,也没带上午饭,我的肚子饿得很,你的饭给我吃一点好吗?”要知道,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啊。打下漳州城伙食仍照旧红军打下漳州,战士们的伙食都有所改善,十二师师部、东路军总指挥部和红四军政治部的伙食,除了猪肉,还有两样或三样菜。而主席那里,还是一样的菜,不是豆芽,就是青菜,晒台上有一个大木桶,用水泡着三个一尺多长的海茄子,但伙夫不会做,很久,茄子一直泡在桶里。人是铁,饭是钢,伙食很重要。主席的伙食却依然是那几样菜,丝毫没有改变。多么令人心酸,毛主席是多么简朴啊!一个国家的主席都如此廉洁简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铺张浪费呢?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上有许多不良风气。有时,一顿饭就要花上千元,还浪费了许多,剩菜甚至能喂活10只狗加上5只猫。这和毛主席的简朴差多远啊!我们是不是该醒悟了?这样浪费是非常可耻的!有些人擅用公家的钱,花天酒地,这和毛主席的廉洁又隔多远啊!!我们真的应该觉醒了,作为中国人民的一分子,我们要尽量阻止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我们要向毛主席学习,用自己学的知识真正——为——人——民——服——务——!

论文还是要自己写,不过可以给你点建议。你可以这样来布局,首尾点名主题,如今的社会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然后正文分别从正反俩面加以论证得到论点,用名人的事例更好。这样这个文章也就好了很开心为你解答,希望你能采纳

还有其他的吗?这个我觉得不太喜欢。

全国人大代表由人民选出,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他们怎样充分发挥作用?能不能依法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提出的议案建议有没有效果?这是中国民众十分关心的问题。 这里,不妨把目光投向十届全国人大代表5年来的身影和足迹。对于全国人大代表来说,能不能依法履职是决定代表发挥作用的关键。5年来,全国人大代表从充分知情知政,到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执法检查和立法调研;从参加集中视察、专题调研,到进行履职培训、专题研讨等,都有了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 提出议案和建议是代表履职的重要方式,这些议案建议办理得如何,检验着代表履职的成效。实践中,代表议案在立法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有的代表议案因其内容比较完整、质量比较高、立法条件比较成熟,经规范完善直接形成了法律草案。大量的代表建议所提问题,也已经解决或正在抓紧解决。5年来,共有3000多件代表议案和近3万件代表建议得到有效办理。 在这5年中,全国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充分表达人民意愿,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系列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行使职权的制度和办法的施行。从加强和规范代表活动,到规定代表议案处理办法,再到制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办法等,使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支持、规范和保证了全国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有力地增强了代表履职意识,提高了代表履职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在一年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积极建言献策,在大会闭会期间通过多种渠道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这是全国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意志和利益,代表人民参与行使国家权力的一大特点。他们履职的卓有成效,使他们无愧为人民的代表,展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机和活力。 50多年前,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出自己的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一直以来,人民群众正是通过自己的代表充分表达意愿、实现维护权利、保障合法权益,实现有序政治参与。这充分表明,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是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开幕,这是国家的盛事,人民的盛会。肩负神圣使命和人民嘱托的新任全国人大代表,必定能够代表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认真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定展现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谱写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新篇。(陈家兴)

以农民为主题的论文

农业推广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农业推广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农林高职院校农业推广论文 》

一、研究对象

农林高职院校农业推广与农业气象两门课程的授课班级为同一班级,授课时间分别为同一学年的春季学期与秋季学期,授课的 方法 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对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学生 学习方法 略有不同。

1.农林高职院校农业推广课上的任务驱动教学。师生共同设计任务。

(1)教师设计部分。综合考虑农业推广学科性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学生所在专业、任务驱动 教学方法 的特点及教学任务设计的原则,笔者在农业推广课程授课过程中采取了师生共同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的方法。即,老师将整门课程的知识点设计为一个符合课程需求的、规定了教学范围但不指定具体名称的综合性较强的教学任务(×××地×××项目的推广),这一综合任务又下设若干子任务:①农业推广人员角色认识;②×××地农业推广项目的选择与确定;③×××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④×××农业推广项目的 总结 评价;⑤×××农业推广项目成果报奖。整个学科的知识点分别穿插于若干个子任务中。

(2)学生具体设计任务及实施。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农业推广人员角色扮演的身份及工作性质与程序;然后结合社会岗位需要、个人 兴趣 爱好 、农业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本课程知识点、当地自然与社会条件等综合分析选择确定农业推广项目,并撰写推广项目可行性分析 报告 ;确定了具体推广项目后的工作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选项目的复杂程度、当地农民素质条件,以及硬件设施等选择确定项目的推广模式与方法,并撰写推广项目 实施方案 ,模拟推广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农民的采纳情况随时应变使用多种方法,并锻炼学习 人际交往 及演讲的沟通、交流、语言技巧;项目推广演练结束后,学生需要进行双重总结与评价,一重总结为对自身所选项目及推广情况进行专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总结评价,并撰写 总结报告 ,二重总结为学生之间相互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总结在评价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最后,学生们需要撰写推广项目成果请奖 申请书 ,学习推广项目的报奖流程。

2.农业气象课上的任务驱动教学。

(1)教师单独设计任务。教师将学生所学专业目标与农业气象课程目标充分结合,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为基础,对整门课程设置了总体目标任务“×××省农业 种植 业区域规划”,课程总任务下设支撑典型任务共7个:①×××省各地农业气候资料及代表性农作物种类资料搜集;②光照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③温度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④水分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⑤风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⑥×××各地农业气候资料及代表性农作物种类资料分析;⑦观测不同作物的农田小气候特征。

(2)任务实施过程。教师在第一次课上对任务的实施过程、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参考资料、学习提示等简要向学生进行说明,学生课下个人完成并小组汇总分析,第二次课上时间一分为二,前半部分时间为学生对课下学习结果进行展示,老师随时点评指导,后半部分时间由教师下达下一个任务,依次类推,直到学期结束,完成全部的典型学习任务。最后,师生共同汇总各典型任务结果并分析,完成课程总任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文库、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料室资料进行检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两门课程在学期结束后都对该班36名同学发放了调查问卷表,两次共收回问卷调查表7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法。采用 Excel 统计软件进行图表制作和统计。

三、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农林高职院校两门课程结束后,都对该班学生进行了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内容完全一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资料查阅能力、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综合素质提高程度等方面入手调查。详细数据如下。

1.学习兴趣有无对比。农业推广课程:学生有学习兴趣问卷36份,比例100%;无学习兴趣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学生有学习兴趣问卷28份,比例;无学习兴趣问卷8份,比例。

2.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提高对比。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问卷34份,比例;没提高问卷2份,比例。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问卷26份,比例;没提高问卷8份,比例。

3.资料查阅能力提高对比。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了资料查阅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了资料查阅能力问卷34份,比例;没提高问卷2份,比例。

4.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对比。农业推广课程:提高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

5.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对比。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问卷24份,比例;没提高问卷12份,比例。

6.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农业推广课程: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问卷30份,比例;没提高问卷6份,比例。

7.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对比。农业推广课程:专业知识掌握全面问卷36份,比例100%;不全面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专业知识掌握全面问卷30份,比例;不全面问卷6份,比例。

8.综合素质提高程度。农业推广课程:提高综合素质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综合素质问卷29份,比例;没提高问卷7份,比例。由上图可以看出,农业推广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自觉性、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综合素质提高程度明显优越于农业气象课程;查阅资料能力与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相差不明显。可见,虽然任务驱动教学的优越于传统填鸭式教学,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根据课程需要、专业需求、社会岗位需要、个人兴趣设计任务的教学效果又比单纯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任务的教学效果优越。

四、结语

目前,各级各类农林高职院校的各门课程都在不断探索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目的旨在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建议授课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创造性地探究设计学习任务,可以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而学生的自我价值一旦能够得以肯定,其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学习潜能则被无限激发,学生自然受益匪浅。

《 农业技术农业推广论文 》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农业研究所及高校科研骨干等下乡下户,结合当地农时农事调查取证,慎重选择适合当地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建立示范田及样板场地,让农民对农业科技有切身感受,在现场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指导。结合农业产品销售以及农业物资现实情况,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适时调整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向。民间互助交流带动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同地区农民之间一般有相同种植项目,经常交流切磋种植 经验 。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经济体在农村成立迅速。

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以农民为主题,以承包经营为基础模式,聘用科研机构人员作为技术顾问,结合农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培训,成为新型农村生产的发展模式。每年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呈上升趋势发展,参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民也在逐年增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生产发展方式适合众多农民的现实要求。

因地制宜的选择新型农业科技项目、快速有效的向农民推广技术要点有效弥补了单纯依靠政府部门扶持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加快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步伐。农村供销合作社依然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 渠道 ,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和农产品的收购。供销合作社是市场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及时掌握市场行情把握市场动态,向农民提供产品销售情况和市场发展方向,跟随市场导向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

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根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计划经济下由政府主导的传统农业生产也逐渐被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农业所代替。在政府扶持和财政支持下农村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取得一定的发展,过去政府设定技术项目财政负担所有经费,现在是农民自己找项目财政给予相应的补贴。

虽然农技推广的模式有所增多,但新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推广效果远低于预期水平。根据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水平,农村对高效多产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应该是巨大的,但总体上接受新型农业技术并用于生产实践的农民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造成这些问题除了农技推广工作没有做到位外,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应用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

农业是受地理条件、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行业,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存在着技术风险和自然条件影响风险等多种不可控因素。传统农业生产时根据经验耕种,农民用经验推断可能需要采取的耕种 措施 。对待农业新技术农民只是根据程序按部就班的耕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无法预测更不可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正和补救。从根本上说农作物的生产离不开光照、土地、水源等自然因素的相互配合,新型科技成果的生产流程是否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也给农产品的生产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

多种不确定因素和可能出现的失败让农民对新技术更加小心翼翼,时常持观望态度。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生产投入能力有限,分散到户的小块儿土地作业给新技术推广造成障碍。许多新型农业技术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减轻作业者劳动强度等特点,这也是农民选择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原因。当前农村主要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模式,独门独户的生产使种植规模受到局限,达不到新技术要求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效果,没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产出比。新技术的效果没有显现出来并且生产效益没有明显提高,影响农民的期望和对新技术的后续采纳。另一方面,我国农民 文化 素质偏低的现状也限制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全国农民中受过高中以上 教育 的占不到十分之一,小学及初中文化的占到百分之八十,剩下多为文盲和半文盲,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水平更是低于这个比例。农民在生产中技术接受能力较差,达不到增产增收的效果,也限制了农业技术的再推广。

3.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努力提高农民生产收益,这也是广大农民真心期盼的结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向前发展、彻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资料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全面带动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发展。与此同时,计划经济遗留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模式依然存在,城市和乡村差距明显存在。新农村建设带动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农户之间也出现明显的贫富差异。这些都需要加强和改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制度也带动农民共同富裕起来。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依然是政府部门,技术推广的经费主要由财政预算负担,社会团体、民企组织等其他非政府来源的经费依然占较少比例。长久以来,地方政府农技推广经费短缺问题一直严重,这也是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低的重要原因。专项经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都严重阻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因此,完善推广体制、增加推广经费是农村政府工作的重点。有针对性的增加农民的技术培训,让农民掌握技术要领,降低生产投资风险,提前采取规避措施降低损失,真正在生产中见到收益.

有关农业推广论文范文推荐:

1.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范文

2. 浅谈农业推广毕业论文范文

3. 农业推广优秀毕业生论文范文

4. 农业推广论文范文

5. 农业推广创新论文范文

6. 技术农业推广论文范文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析农村经济的发展 》

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3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农村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不但使我国用占世界不到7%的土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使农民奔向小康,走向富裕。在这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增长迅速。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农村 经济 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源自农民的自发选择,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力量释放之后,市场为什么没能引导农民进行新的发展选择?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中国城乡分割的体制是导致市场无法起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还是从农民自身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三十年来的乡村发展 经验 更为恰当,即农民在其所卷入的农业生产与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规则安排及其相关控制权问题才是至为关键的,而这一点显然是需要在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去理解和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变化的起点和背景是国家与地方政府对农民控制政策的放松与农民群体的行业分化,农民从主要从事粮食 种植 业、畜牧业的传统中逐步分化拓展到经济作物、科学畜牧以及非农产业的各个部门领域之中,并且深深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中国的农业改革过程正是一个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变动过程中农民应对上述自然 、经济、社会与政治风险的能力及其相关权利变化的过程。以农民权利扩张及其面临的调整作为线索,重新评估中国农业与农村改革的历程显然是值得尝试的。

系统地展现几十年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文献还不多。具有代表性文献如林毅夫(1994)的论文集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对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作了出色的研究;科林•卡特、钟甫宁等人(1991)系统地描述了经济改革中的中国农业经济全貌。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的文献还缺乏一个对中国农村三十年以来经济社会变迁做出系统的和逻辑一致性的解释。

2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全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1)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业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市场农业的发育以及市场机制对农业的调节作用大为增强,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受社会需求和市场价格的作用,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与2008年相比,其比重分别由和8%上升为和。粮食作物种植中,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种植面积明显增加。

(2)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高速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和农村工业总产值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交通运输业总产值,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也增长较快值。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科技进步作用大大提高,特别是全国各区域农村非农企业增长推动因素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加大了农村非农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中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企业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资源潜力不断被挖掘,形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从事家庭经营生产活动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乡镇企业职工报酬收入继续增长;三是农民低收入比重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3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

改革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必由之路。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就要落后。目前,农村和你们仍然占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农村和你们没有得到大发展,其他发展也最终难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农村的土地和金融等一系列的改革,我农村经济快速、持速、稳定、高效、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 措施 ,帮助农村加快发展。

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当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正成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人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不断取得可喜变化。实际上,在经济运动过程中,除了经济因素本身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外,还有大量的非经济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非经济因素作为一种隐性因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各地区,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在某些时候还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成为阻碍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顽固积瘤。以非经济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充分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

把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农村消费的关键举措。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去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多项政策在农村地区初见成效,尤其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农村快于城市局面,这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战果。农村市场的新变化,反映 出国 家实施的强农、惠农、扩大农村消费等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也表明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大有可为。此外,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起到了拉动内需、繁荣经济的作用。

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按照统筹兼顾原则,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取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等 “三大合作”,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机械化 ,尽快改变农村抗灾能力弱的局面。加快高标准农 田建设 ,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这些举措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农村 教育 ,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 文化 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 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生产力的过程,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就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核心,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加涉农贷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扩大覆盖面,健全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没有高素质的村民,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按照“农民提需求、部门供资源、远教来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涉农部门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培训平台作用,进一步拓展农村远程教育覆盖面,广泛开展集中学习、专题培训、课件下载、光盘刻录、现场指导、基地示范等培训活动。要强化农村中学初、高中 毕业 生劳动技能课程的安排和学习,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力量打好基础,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多 渠道 就业

要做好农民种养结构调整的引导工作和服务工作,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农村经济和技术的服务指导工作,解决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的有关部门从城市下到农村和农民家里去服务。同时,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卫星传输宽带网,扩大村民组播放点建设规模,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农村种养结构调整和农村市场开拓提供信息保障。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8亿人属于“农民”的范畴,农民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态。2010年,国家为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能力,将继续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劳务输出、稳定企业促进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外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同时,要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尽快步入小康[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强化干部队伍,夯实执政基础

有一支领导能力强、工作业绩好、服务水平高的干部队伍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农村科技推广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加大农村干部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领导、发展和管理农村经济的能力。继续搞好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与管理工作。完善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奖惩结合,解决好干部“沉下去”的问题,让基层干部真正为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尽到应有的职责。

借鉴先进经验,壮大本地经济

过去几十年,我们向沿海输送了大批年轻劳动力,包括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多数已经掌握了技术和管理,以及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希望回来创业当老板。这应该是我们利用他们发展内地农村经济的好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联系他们,并且从政策和制度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包括办农民工创业园,农民工创业一条龙服务等,让他们回家开厂、办公司,这将是内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赵德余.以权利看待发展:中国农业改与农村经济社会之变迁.学术月刊.(42).

[2]黎东升,马敬桂.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04-O1.

[3]谭芝灵.新时期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问题研究进展.经济纵横.2010(5)24-28.

《 农村科技协会的发展 》

摘要:充分发挥农技协自身优势,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村科技协会农民致富领头雁

温在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与甘肃代表团的代表一起审议政府 工作 报告 时,谈到对甘肃惦记的事情很多,重点讲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努力改善民生四件,这四件事都是与“三农”有关,其核心是老百姓的生活,盼望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的好起来,他“真心希望经过5年的努力,使甘肃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现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从温对甘肃惦记的事情不难看出,一方面,我们甘肃还很落后,特别是农牧民的生活还很困难,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艰巨任务,要积极谋划出台促进甘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不论何种有效措施都必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要靠广大人民群众自己来实现,要切实调动农民积极参与。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来担当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的重任呢?本人认为,不论从历史发展,还是从实践来看,在甘肃这个欠发达的省份,其重任只能由农村科技协会等服务组织来承担。

甘肃自1984年在天水以农民为主体,依托“土专家”和“田秀才”,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我省第一个农技协会――武山县洛门镇蔬菜协会以来,依托农村致富带头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科技工作者发展形成的农村科技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全省各级农技协会已有5117个,拥有会员41,6万人,并实现了由单项农技协会向甘肃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的跨越,涌现出了“临洮县花卉协会”等全省十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榆中县洋芋营销协会”等五十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技协会在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推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仅2000年至2005年,全省农技协会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1640个,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118期,受训农民228万人。因为这些协会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农技协会是改革开放新形式下,农村广大群众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而组建的新型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是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化的组织形式,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其特点:一是“民办、民管、民受益”;二是组织形式多样、活动方式灵活广泛;三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因此,必须把加快农技协发展,做好农技协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措施,真正抓出成效。具体将做好如下五项工作:

1、鼓励和支持农民建立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协会。积极探索加快农技协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扶持引导,鼓励有技术、有经济实力、有开拓能力的农民牵头创办农技协:要依托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开发创办农技协;要引导乡镇机构发挥人才优势和组织优势领办农技协;要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兴办农技协。其发展模式可以是能人带动型、民办官助型、中介服务型、股份合作型、经济实体型等。通过创办各类专业协会,切实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的服务,建立为农民服务的市场网络体系。

2、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规范化建设。农技协作为农民的自发组织,要坚持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路子。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引导,适时加以规范,使之逐步走上机制完备、管理科学的轨道。农技协要建设好班子,完善协会章程和 规章制度 ,明确组织的宗旨、任务、体制和会员权利义务。要实行组织会员制、民主办会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真正把农技协办成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具有较强辐射功能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要加强对协会的登记注册、整顿规范,加强内部管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成立联合会,发展团体会员,走联合之路,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网络体系。

3、加强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扶持指导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形成支持农技协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农业、科技、财政、计划、扶贫、民政、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对农技协给予大力支持。在贷款、科技开发、项目、经营销售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和政策优惠,优先帮助解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办技术经济实体、发展专业化生产、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等方面的资金困难,帮助争取组织实施好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各级星火计划等科技、产业发展、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对农技协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应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享受国家给予民办科研单位的扶持政策。对于条件具备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工商管理部门取得独立的经济法人地位,要求其依法经营,按章办事,并努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受侵犯,使他们在平等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农技协乱摊派、乱集资,不得干预农技协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县科协作为农技协的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支持农技协工作,做农技协的坚强后盾,推动农技协健康发展。

4、加大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技术支持。要向专业技术协会选派科技特派员,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及有关部门向农技协传播先进的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帮助农技协挂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努力提高农技协的科技水平,促进农技协与市场的对接。要发挥农技协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中的作用,支持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技协骨干和会员进行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技协骨干力量。培训内容要有实用技术、 市场营销 知识、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信息灵、跑市场的经纪人、懂民主管理的农技协骨干队伍。农业、科技、劳动人事部门要加快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进度,由试点向全省推进,并落实有关政策待遇。

5、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不断提升协会档次。为了适应专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除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外,还要将服务范围向资金融通、销售供应、加工储藏等领域延伸,不断引进新技术,改进传统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市场空间,依靠卓有成效的服务,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面,推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向合作制经济组织、集团化方向等高层次发展,培育地方特色典型群体。

总之,通过加快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使广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承担起农村科学普及、信息传播、成果推广、科技服务、技术交流、销售服务、发展经济、政策宣传、法律普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牵引点,农村普及科学技术的依托点,带动农民走致富道路的支撑点和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有关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推荐:

1.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2. 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3.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4. 浅谈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5.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6.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农业的发展将最终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农业发展比较顺利,就能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比较好的基础,而一旦农业的发展出了问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一定会出现挫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要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三要改善农村面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四要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五要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六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其它政策。

以民宿为主题的论文

一、民宿是什么民宿的概念出现至少可以追溯至半个世纪以前,一般认为现代民宿起源于西欧,英国西南部与中部人口较稀疏的农家,为了增加收入开始出现家庭式的招待,即最早期的民宿。在英国,它被叫做B&B(Bed and Breakfast);在日本它被叫做民宿みんしゅく;在中国台湾,它被叫做民宿客栈。在台湾、日本等地,对民宿的定义有严格的限定。狭义的民宿强调主人文化,强调类似“回到家”这样一种温馨感觉,认为民宿并不是一种主业,而是主人利用自有空闲房屋,提供给游客当地文化与自然生态等乡野体验的场所,是不需要专业运营的。对于民宿是什么的问题,在“民宿标准”这一文件中有明确的表述,“旅游民宿——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这里,我们重点关注三个关键词,民宿前的“旅游”二字、“民宿主人”、“住宿设施”。首先,民宿应该是旅游语境下的民宿;其次,民宿要有主人文化,但“民宿标准”中却将民宿主人的含义扩展了,按照款中的表述理解,主人不一定是农宅、房屋本身的主人,而是民宿业主或经营管理者,这一点对于下一阶段鼓励发展民宿的用意显而易见,但就法条本身表述的“模棱两可”则有些啼笑皆非;第三点,该文件将民宿归为一种住宿设施,但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民宿的产品属性是与生俱来的。笔者认为在现代商业化社会中出现并不断演变的“民宿”,实际是一种扩大化的度假住宿产品,甚至可以近似理解为一定程度上“民宿化”了的精品酒店、旅馆,它突破了民宿主这一先天限定,不局限于民宿主人自营、也不限于自有房屋,但保留了“回家、返乡”这样一种回归的精神追求,笔者试图探讨的民宿是一种非标准化的度假住宿产品,这一点与“民宿标准”中的表述是基本一致的。二、为什么民宿在近三年间快速兴起(1)五位一体顶层设计下的宏观政策引导国内民宿于2014至2015年间迅速兴起,尤其在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出五位一体顶层战略设计,把生态建设、乡土文明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出自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会议文件的一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几乎精准的概况了民宿产品的全部精神内核,从目前的市场现状看,最成功的民宿品牌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乡村,十三五开始国家从上至下尤其重视以创新手段引导乡村发展,民宿作为乡村记忆、乡村情感、乡村愿景的切实载体,恰逢其时。(2)消费升级之后反向催生新的产品需求目前,旅游度假为代表的服务性产业经过数十年的蓬勃发展,广大中、上层社会群体的旅游消费习惯发生变化,逐渐抛弃星级酒店和低端农家乐这样两级产品,寻找不同的旅游体验感受。这一现象尤其集中于一、二线城市的有闲中产阶级群体,这些人生活条件优越,希望通过轻旅游、微度假,在时间成本不高的前提下获得精致的消费体验,民宿就是这样一种解决消费群体现实需求的产品,导致了以民宿或者主题精品酒店为代表的新型旅游度假产品迅速爆发。(3)双创语境下,以中、小型企业为代表的社会资本快速进入非标住宿是一个市场空缺巨大的漏斗形行业,进入门槛低、口径大、模式灵活,乡村建设热潮来临,很多企业和资本开始关注,这是由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开发商在瞄准农村大量闲置房屋的同时,却发现宅基地无法买卖,很多租赁改建型的民宿产品便在这样的夹缝里迅速萌芽。在非标准住宿这样一个细分行业中,大型企业转型做深较为困难,所以很多互联网企业、小型公司甚至创业公司很快占据市场,这些小体量的公司一般有很强的模式更新代谢能力,会客观助推这个行业往良性方向发展完善。(4)民宿的强品牌性决定了发展初期的产业爆发力民宿热潮之前,我国经历了两轮农村改造建设热潮——新农村、美丽乡村,但这两轮当中突出的问题是重口号、轻内容,重单体、轻产业,乡村发展缺乏经济产业支撑。而想要迈出从空壳到产业这一步,品牌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比如莫干山洋家乐风、比如浙江特色小镇风、比如艺术家乡建风。因为品牌是精神食粮,能把产业喂饱,给产品讲故事,帮产品做内容。这样一比较,老百姓自发做起来的经营门类多是品质极差的农家客栈、农家院餐饮,虽然在模式上这些农家乐和现如今的民宿并没有颠覆性的差别,但是在本质上,精品民宿酒店对农家乐等产品形态做了精神层面的革新,通过软、硬件的提升达成了产品理念与认知升级的目的。三、民宿将何去何从?(1)市场热度会不断升温,驶入红海后的民宿利润空间将不复存在国家从上到下对于乡村建设、民宿产业的热度持续升温,从经济学角度讲供过于求的情况会很快出现,但残酷的市场竞争不但不会降低经营成本,反而由于民宿本身的产品特殊性以及越来越多非专业运营团队的介入,会对这一行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化的酒店项目类似,除了投资成本,单体民宿项目的成本主要来自运营层面的人工、物耗、能耗三大方面,粗算的话,这三项大致占去了营收的一半,此外还有物业租金(浮动较大,在一、二线城市甚至可以高达20%以上)、维护维修费用和日常消耗等。同时,不可回避的是,民宿项目为了提升入住率因而亲密拥抱OTA平台之后拱手交出的10%-15%左右的佣金,这在民宿本已狭窄的利润空间里又是一击。对渠道的过分依赖,同时又不能很好拓宽自身的盈利视野、增加二销或产品附加值,民宿行业在驶入红海之后,首先在成本端将面临利润空间近乎完全被挤占的窘境。(2)监管收紧之后准入门槛提高即便利润空间狭小,但因为在风口之上,仍有试图短期攫利者络绎不绝的步入民宿的金字塔陷阱,而忽视了这一盈利模式本身的阶段性和政策风险,全国热炒背景下产品的打磨与建构周期被极大压缩,能否在很短的周期里一步登天是很现实的问题。对于政策风险,最典型的一个想象空间是对金宿、银宿的进一步细分,同时配合奖励、处罚措施的严格执行。类似近年北京把京牌以外共享汽车和黑车一刀切掉的做法,话语权回归政府似乎是野蛮生长之后不可回避的必然阶段。(3)适应更多商业场景的标准细则会不断推出,对民宿产品的专业性要求不断提高按照“民宿标准”文件的理解,民宿并不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情怀作品,国家俨然已经将其当做一种可以撬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门类,这就对于民宿在不同商业场景中的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以近几年伴随民宿发展迅速受到热捧的民宿股权众筹为例,在这一细分行业中,非专业人士往往关注点集中于项目的内容本身,而忽视了项目背后反映的商业潜力。从本质上讲,民宿的众筹与其他类型产品的众筹并没有太大差别,属于一种小众的投资选择行为。而在这种投资发生之前,首先要做的一项专业工作就是对民宿项目进行估值评定,看一个项目是否有投资价值、未来的增长潜力,从而判断投资风险与获益水平。不过,民宿估值是个大命题,涉及与项目相关的方方面面,比如交通区位、占地规模、建筑面积、客房数量、房价、装修投资、运营情况(入住率、利润率、成本率等)、投资回收预测、品牌增值预期、管理团队价值等。这里的每一项几乎都可以独立为一门科学,所以民宿看似简单,其背后的跨界专业性要求却在伴随行业发展不断攀高。

民宿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阻碍发展的办证难等制约要素逐步被破解,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投资开发的热情不断高涨。民宿经济发展让农民收入拥有更完整、更稳定、更丰厚的多元结构。民宿旅游让农民自用住宅空闲房间,成为旅店宾馆商用,从而有了一笔可观的财产性收入。民宿游更是经营性的创业性收入,其收入会成为农民收入结构中最丰厚的一部分。民宿经济带动当地农产品快速且升值进入市场,让一产农业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民宿游会贡献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让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有了工资性收入。可以说,民宿经济发展让财产性收入、创业性收入、一产农业收入、工资性收入,叠加组合在一起,为农民增收打开了一个无限空间。最有情怀的民宿:宛若故里清泉美宿。由于民宿品质良莠不齐,宛若故里清泉美宿是精选后的民宿,具有情怀、品质、服务、管理等特点。

不能,不能直接写名字。你可以直接以莫干山民宿景点为题写论文。写论文之前你应该首先应该先要全方位的了解这个景点,毕竟你如果对这个景点都不甚了解,那你写出来的论文价值就可想而知了,肯定不会太高,如果有条件可以亲自去这个景点走一遭,没有用过就没有发言权嘛,把这个旅游景点能提供的所有服务都体验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再与你去过的其他的景点或者同类别中较出色的旅游景点相对比,这样就能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了。查找此旅游景点的其他评价信息,对自己有个参考,查找相关的论文信息。

最近因为工作原因走访了一些乡村,也思考了一点民宿产业,认识如下:一个是当地大部分人也没有头绪怎么建设乡村旅游,许多人就是觉得我这里安静,风光好,有山有水……然后又几栋老房子,就希望有人来投资开民宿了。但这有个问题,就是目前来说,仅靠一栋民宿吸引游客过来玩的可能性很小,而到达民宿的交通是否便利和周边是否有景点和休闲娱乐场所是很重要的投资决策因素。第二是民宿投资的稳定性如何,在有些地方已经有了纠纷,就是租赁合同签好了,但是发现这个民宿赚钱,原主人要涨房租,打官司也没用,因为有纠纷必定影响生意,做生意的,谁不想和气生财。所以投资民宿前期还是要解决房产的使用权,并通过对当地的考察判断周边的业态环境。民宿本身房屋保有量并不大,地址选对不用太担心回不了本。如果对长三角周边的民宿投资有兴趣,也可以来我的网站“缘宿网”看一看,我们把考察过的一些村庄资源,并且产权相对感觉的老宅放了上去,也有帮忙现场考察,办理各种投资手续的服务~

以民生为主题的小论文

首先,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社会成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弱有所助、安居乐业,是从制度上全面落实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的具体体现。其次,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安全网”、“稳定器”;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鼓励竞争、追求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统一的重要措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做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明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方针。“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是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方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第二,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继续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加快覆盖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类劳动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努力加快扩大覆盖面。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并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快制度整合,逐步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和城乡衔接。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第三,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要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稳步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性社会保障投入要重点向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倾斜。要加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基金征缴,增加缴费收入,强化基金监管。综上所述,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建立健全

人民国之根本,而民生是人民的根本

(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六)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论文写作的方法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八)论文写作的步骤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 索引序列
  • 以民主为主题的论文
  • 以人民为主题的论文
  • 以农民为主题的论文
  • 以民宿为主题的论文
  • 以民生为主题的小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