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中学生消费观的课题研究论文

中学生消费观的课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中学生消费观的课题研究论文

零花钱”不容轻视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日益富裕起来,孩子们的零花钱便也在不止不觉间不断上涨,有的甚至到了让人膛目结舌的地步。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班吧!班里有些男生女生,学习成绩不怎么样,可是对于穿着打扮,可都是“行家”。"BALENO"的上衣,"NIKE"的鞋子,"adidas"的书包,“SONY”的MP3……真可谓集名牌于一身。另有一些男生,通常每天身上都会带有上百块的钱,用于所谓的“吃喝玩乐”,泡网吧,打游戏,看色情录像、结交不良少年;更有的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手机……这种例子在如今的校园中已不再是凤毛麟角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经济状况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改善;二,目前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溺爱;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其中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最主要原因。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传统中,父母们都会用零花钱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比如:勤俭节约、财务自理。但在今天,生活富裕了,孩子的那点零花钱家长也不会放在心上。但这种超前消费意识是不适合中学生的,将给他们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首先,会促使他们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第一,吃零食的习惯,尤其是初中学生,一旦身上有了钱,见到喜欢吃的零食便会毫无节制地买。一些学校的校门前就有不少卖零食及饮料的小卖部,周围还有很多摆地摊的,卖些廉价的冰棒、棉花糖、油炸食品等。吃零食本身已经对身体无益了,更何况这种环境下出售的往往是一些三无食品。这样一来,不但浪费了钱,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身体健康。 第二,浪费的习惯。许多学生自以为有的是钱,所以对很多东西都不珍惜。比如,买了丰盛的午饭一句“没胃口”就原封不动地“回收”了;早餐的馒头咬了一口就慷慨地留给了“垃圾桶”,等等。如果有人“介意”,他们会满不在乎地说:"反正我花的是我自己的钱。"但他却没有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他潇潇洒洒所花的钱凝聚了父母多少的血汗。 其次,孩子之间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从而引发一些孩子的心理失衡。今天你在“肯德基”搓一顿几十元;明天我在“XX酒家”摆一桌几百元,看谁更有风度。现在的孩子谁手里要是没几个零花钱,看着同伴经常拿着钱去买这买那,总是羡慕得很,又尴尬的很。这种羡慕、尴尬处理得好那是幸运,若是处理得不好,带来的后果将不可想象。4月12日江北区一名约7岁的女孩哭喊着要跳楼。不为别的,就只是为了从父母那得到零花钱。而有的孩子可能萌生或多或少的拜金主义,以金钱或能换取金钱的一切作为自己的钟爱。 再次,会给其他人树立不好的榜样,给他们的父母造成压力。有的孩子由于心理还未成熟,分辨是非能力不足,看到别的同学有那么多钱用,于是也向父母要。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很有钱。我相信,现在很多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人也一般,但是为了满足孩子,甚至维护他们的“尊严”,他们只好省吃俭用地挤出一点来给孩子。可孩子并不心疼,钱花到不该花的地方,还嫌不够。 第四,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金钱观,以为“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不知道应认真学好知识,不懂得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有的孩子,把父母的叮咛嘱咐,老师的教诲当成“耳边风”,只懂得吃喝玩乐,腹中却空空如也。更是忘却了将来有独立生活,赡养父母,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 最后。也是最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某些孩子走上犯罪之路。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可能今天你的家庭是相对富裕的,但谁也不能保证将永远富有,倘若已经养成了奢侈的习惯,将来要如何面对贫穷呢?也许有的人靠自己的意志能熬过去,但有的人却会难以自拔。前不久,报纸曾经报道,广州一名14岁的中学生在潜入同字家中盗窃被发现后,向同学的母亲狂刺38刀实在是惨无人道。 身为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谁不愿给孩子付出呢?但是,家长们该给孩子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味地给钱显然是错误的,而应该给他们以知识和正确的引导。金钱是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伤人———家长们对此一定要有充分认识。在处理孩子的零花钱问题上,家长首先要牢记:零花钱,也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手段。 一是培养劳动意识。家长可以把零花钱作为一种奖励手段。比如,孩子做了什么家务劳动,学习上取得了什么成绩或进步,可以按照事先的约定给孩子一定的奖励作为零花钱。让孩子形成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二是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花钱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就像学游泳一定要亲自下水一样,不让孩子自己掌握、使用零花钱,他们就学不会合理消费,这对他们以后走上社会,独立生活是不利的。 三是培养自立能力。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给孩子零花钱是孩子的“成长需要”。让孩子自己乘车、买文具、买图书,其重要意义是通过“购买”这种最基本的社会生活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专家建议,至少在孩子七八岁时,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合理提高孩子自由支配的数额。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财知识,如消费、储蓄等。 零花钱是每个家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对待“钱”,是人生道德大厦中一根重要的支柱。孩子对零花钱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其成年后道德的形成。作为父母,首先,绝不能在经济上放纵孩子,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思想;其次,在此基础上,教会他们如何消费与分配零花钱,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知识。一句话,要使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

高中生的消费观目 录1一,问 题 提 出二,具 体 目 标三,研 究 过 程四,分 析 结 论五,研 究 成 果六,问 卷 调 查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学生的家长们对子女过度宠爱,所给零用钱也比较多.那么,这些钱都花到哪些方面呢 这些消费开支合理吗 高中生应建立怎样的理财观念 这些问题,都是家长,社会十分关注的.而我们作为高中生,作为消费的直接参与者,对此也感到十分好奇,很想知道与我们同龄人的想法,做法.因此,我们决定对中学的消费状况做一些调查,进行一些研究.一,问题提出二,具体目标1,预设目标:希望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大体了解现代中学的消费情况,能够找出其特点,并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找出原因,进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2,达到目标:了解现代中学生消费状况,分析中学生消费状况合理的一面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撰写论文,实现预先设计的目标.三,研究过程1,准备工作:选择课题,寻找李挺老师指导,查询资料.制作100份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2,调查过程:调查对象是高一男女生;调查地点:教室和宿舍.3,统计过程:回收98份问卷调查,组员利用课余时间采用人工统计法进行统计.4,报告撰写:首先对统计的数据和参与查询到的资料做了认真彻底的分析,确定报告格式,分析对象,撰写论文.四,分析结论 (一)中学生消费状况的合理性1,合理的消费观念据第二题调查结果表明,约83,6%的中学生消费比较合理,只有部分中学生的开销比较大.据第十一题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在消费时,注重质量,实用的占75,2%,这说明过度追求名牌的消费观念将成为过去,理性消费渐渐成为主流.另外,消费有计划性,有步骤想也是中学生所注重.从第十二题调查表明,近54%的中学生有自己的"理财计划",消费的有序进行也是中学生消费观念合理性的表现之一.2,消费内容的合理性据第三题调查结果表明:学习资料是中学生继食品消费以后,居于第二的消费内容,这说明中学生很重视学习.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比例比较协调.这表明中学生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这些基本消费.报刊杂志,音像制品所占的消费比例显示,中学生的精神消费也日趋完善,信息取得的途径趋于多样化.3,消费方式的现代化百分比448 957人 数很快就会有 没有偶尔有有拥有情况百分比23646 13人 数没见过没用过偶尔使用经常使用使用情况关于银行卡中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快捷,便利方式受他们青睐.4,对于消费的正确思考第一题的调查结果显示,的中学生的经济来源于父母及亲属,这种经济来源稳定可靠且可观;第六题的调查结果显示,的中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考虑过家庭的经济状况;第十题显示,有的中学生在心理上做好自食其力的准备,更由的中学生已进行过实践.这充分反映了中学生对消费的思考正趋于理性化,对于将来消费思考日趋成熟.百分比692人数否是消费是否考虑家庭状况百分比1683人数否有对高中生进行理财教育的必要性百分比310394人数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储蓄其他亲属父母经济来源(二)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1,消费结构的片面性首先,部分中学生的消费内容过于集中,如某几项消费内容占的比重比较大;其次,追求品牌的中学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学生的消费观念进入误区.中学生应该具有勇敢向上,勤奋,智慧,活跃的思想和巨大的发展潜力.2,攀比现象严重由第七题圆锥图显示,中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比较严重.过分攀比,不但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也不利于我们养成了良好的消费习惯.因此,中学生自己要懂得克制自己,父母和老师也要及时帮忙纠正这种歪曲的消费观念.3,家长对理财教育教育不够到位从饼图,我们知道父母忽略了对我们理财方面的教育,这样很容易导致中学生消费不合理的现象.自食其力准备情况自己认为是否懂得理财(三)培养合理消费的建议1,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不攀比, 不追求名牌,提倡艰苦奋斗精神.2,家长应该对中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财教育,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3,学校应该积极对中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如开设理财教育课等.五,研究成果1,通过这次的研究学习,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在消费时注重质量和实用,并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有些同学有比较严重的攀比心理,这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有关.2,在研究学习中,我们自身也有很大的收获.调查过程,我们礼貌待人,向不熟悉的同学认真介绍情况,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在统计数据过程中,高度集中精力,面对没有趣味的数据,也要克服惰性坚持工作,端正了做事情的态度,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我们发现自己遇事更冷静,处事也多了一份成熟.附:中学生消费情况问卷调查1,你的经济来源:A,父母 B,其他亲属 C,你的储蓄 D,自己的劳动所得2,你平均每月的花费:A,300元以下 B,300―400元 C,400―500元 D,500元以上3,你的消费内容(从多到少排序,只填序号):A,服装 B,食品 C, 上网 D,音像 制品 E, 报刊杂志 F,学习资料 G,健身器材 H,化妆品 I,美发 J,医疗 K,其他4,你认为高中生每月花费应在: A,300元以下 B,300―400元 C,400―500元 D, 500元以上5,你认为消费合理吗:A,合理 B,一般 C,不合理6,消费时是否考虑经济状况:A,有 B,否7,你认为你周围的同学是否有攀比现象:A, 有 B, 没有8,家长是否对你进行过理财教育:A,经常 B,不经常 C,没有9,你认为对高中生进行理财教育是否必要:A,有 B,没有10,你做好自食其力的准备了吗:心理上 A,有 B,没有行动上 A,有 B,没有11,你消费时更注重:A,质量 B,品牌 C,实用 D,价格 E,无所谓12,你认为自己做过"财政计划"吗:A,有 B,没有13,你认为自己懂得怎样理财吗:A,懂得 B,不懂得14,你是否使用过银行卡:A,经常使用 B,偶尔使用 C,没使用过 D,没 见过15,你手中有归你使用的银行卡吗:A,有 B,偶尔有 C,没有 D,很快就会有

中学生消费观调查报告报告内容:每天放学时,各个中小学校门口的一些杂货店、小吃摊就热闹起来了,店门摊前挤满了各个年级的学生。他们这些学生对正确消费观的理解有多深。让我们先从最小的最贴近生活的“零用钱”着手。请看我们的一些调查结果。寒假中及开学不久,我们对东台的主要学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一、中学生零用钱拥有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没有的仅占。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在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有尽有,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些呢?有些父母在自己孩子身上放上一些零花钱,这些零花钱是家长对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投资。只有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用什么零用钱了。二、月零用钱数额调查数据显示:在初中生中,每月零花钱在50元以下的占了绝大多数,其比例为;而51-100元的占;101-200元的占;201元以上的占。而高中生零用钱的数目则相对平均,在不同的区间中所占的比例均比较接近。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为201元以上,占。其次为151-200元的占;而100元以下和101-150元的零用钱均占。相对来说,高中生各方面的开支较多,学习上的花费明显多于初中生。对于在学习上的正常开销,家长们的出手毫不犹豫,与此同时,同学们的生活花费和日常零用钱,也随之“水涨船高”。三、中学生零用钱主要来源调查数据显示:同学们的零用钱绝大多数来自父母,占了;来自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占了;其他亲戚给的占;以及其它的占。分析发现,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通过奖学金获得一些零用钱的比例略高一些。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生活开销一般都是依赖于父母,少部分学生与祖辈或其他亲属同住,也会收到他们给的零用钱。因此,绝大部分零用钱来自于父母。四、中学生零用钱的主要用途结果显示:零用钱用于购买书籍的学生人数占总数的;进行储蓄和买零食的均占;这三类用途的中选率明显高于其他用途。而玩游戏(包括一些家庭用电脑游戏)的占;体育花费占;用自己零用钱买衣服的占。中学生零用钱的三大“流向”:购书、储蓄、买零食。¢书籍是学生成长的养分现在的文化市场比较繁荣,课外的,课内的;娱乐性的,电脑知识类的;趣味爱好类的,文学小说类的,等等书籍在图书市场上都能买到,家长对于孩子购书也持赞成态度,总希望孩子多长知识,所以书籍消费成了学生零用钱的一大消费方向。¢有的中学生会把未花完的零用钱进行储蓄,而且相当多的学生储蓄是有明确消费目的的,是一种积攒行为。这个结果表明,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在我们身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许多同学喜欢吃零食,因此,在零食上的开销也占有较大比例。中学生中的这些现象容易导致消费观上的偏差,因此,就需要学校进行较为全面的经济知识教育和消费教育,以及家长的配合。在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美德及革命先辈和当代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因为,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家庭行为,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家庭的消费方式对学生的消费行为起着极大作用。研究过程: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人人都需要面对的复杂而美伦美奂的社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的范围正日益扩大,消费自然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项。琳琅满目的商品,层出不穷的各种品牌,千变万化的流行信息,给差不多每个城市的中学生提供了一个通过消费活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也因此,中学生的消费观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怎样树立,成了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们设计了这个问卷,通过它了解当代中学生的一些看法。调查对象:初中生和高中生 调查区域:各中学调查人数:250人 有效问卷:200份中学生的消费观调查问卷1. 你是:男/女2.你有没有零花钱A有 B没有3.你每月的零花钱是:A.50元以下 B.50-100元 C.100-150元 D.150元以上4.你每月零花钱的来源A.父母 B.祖父母/外祖父母 C.其他亲戚 D.其他5.零用钱的主要用途A.买书籍 B.储存起来 C.买零食D.玩游戏 E.体育运动 F.买衣服 G.其他6.你的消费理念或消费风格A.父母,因为他们是过来人B.兄弟姐妹,因为他们比父母更了解我们需要什么C.同学或同龄的朋友们,因为他们知道什么不让我落伍D.没有人,我相信自己的眼光7.你对中学生统一穿着校服的看法A.应该,一些特殊场合需要 B.没什么理由,应该C.没必要穿校服,抹杀学生个性 D.说不清楚8. 是否购买一种商品,你优先考虑的因素是:A.商品的用途 B.商品的价位C.商品的款式及包装 D.商品是否符合时尚潮流9. 你经常购买的书籍A.科技丛书 B.报刊杂志 C.专业用书D.漫画书 E.文学著作 F.其它10.你对中学生品牌消费的理解是:

中国大学生消费观念研究论文

你的学习态度问题自己去图书馆找几本书就知道怎么写了

急需一片毕业论文《浅析大学生网上消费行为特征》,,,跪拜。。。。有的出来跳跳。。。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征及引导摘要:大学生消费主导趋势一方面是好的,他们追求实用、追求时尚、追求个性,但理性消费仍是主流;另一方面,在传统消费观与现代消费观的冲突中,特别是在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消费价值取向也存在偏差,同时由于客观存在的贫富差异形成了多层次的消费水平,给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心理带来消极影响。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特征;存在的问题近几年大学生消费研究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对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判断或认识上,青年研究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究竟是高消费,还是合理消费?为了更深人地分析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以及本人在高校从事教育和管理工作,与广大学生朝夕相处的一些感受,对大学生的消费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做以下分析: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征笔者通过调查认为,当代大学生在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消费结构上都发生了变化,但从总体上讲,大学生消费的主导趋势是好的,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并呈现出以下特征:(一)追求实用,理性消费是主流消费观体现价值观,个人价值观指导着个人的消费观。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何呢?“新学子调查”课题组通过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特征之一是实用化。那么,在实用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大学生的消费自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以实用为消费的基本出发点。大学生消费中追求实用的特点,一方面体现在追求物有所值。比如在对大学生穿名牌衣服的主要出发点的调查中,77%的学生选择“名牌就是质量好,耐穿”;11% 的学生选择“穿名牌,有面子,能够表达自我个性”;8%的学生选择“没有太多考虑,跟社会上的潮流走”;2%的学生选择“主要穿给别人看,以免被人瞧不起。”由此看到,随着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于穿名牌的主要动机,不是强烈的他人取向,而是注重自我对名牌服装的质量的认识再选择,不盲目相信广告,有个人的主张,相信自己的判断。另一方面体现在为发展自身而消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考证热”。从对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分析中看到,大学生用于课外学习如购买参考书、参加电脑、外语、会计证、教师资格证等各类考证学习的比例占到消费总支出的12.6% 。大学生对考证的关切,一方面以求刺激自己博学广闻,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增加今后择业竞争的砝码。显然他们的标准带有浓厚的实用性。大学生在消费中追求实用的同时,还注重理性消费。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比如:80.7%的学生表示“买东西时,价格是我考虑的第一因素”,79.1%的人表示“在购买一件货品前,我通常会到不同店铺比较价钱。”说明大部分学生在购物中表现出一种审慎理性的态度。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消费总体上是理智的,消费的目的性是明确的。追求实用,理性消费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二)追求时尚、超前消费与现实消费相统合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在第四媒体网络的支持下,大学生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与世界的距离日益拉进。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世界最时尚的信息,同时大学生求新、求异的个性特点,决定了他们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而不会落伍。体现在消费方面也是这样,当代大学生无论从消费心理还是消费行为都无不体现着时尚信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使用手机,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63% 。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中发现“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因素;写信已经成为过去时,发电子邮件、短信息、上网聊天成为大学生交往联络感情的主要方式,通讯费用占平时生活费的10%左右;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是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 的学生表示肯定,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但是,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没有固定的收入,基本不能自食其力,生活费的主要来源是父母的收入。对手机、电脑的追求,虽然体现时尚,体现潮流,但这毕竟属于高消费,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超前消费。然而新世纪的大学生在追求时尚、超前消费的同时,心理上少了一份非理性的冲动与无节制的挥霍,多了一份扎根于现实的理性与自我调整的消费心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的手机、电脑的价位与他们的生活费用高低基本成正比。这表明,不同生活费用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追求着不同的消费层次。不难看出,当今大学生已能够做到“量财而出”,“看着自己手中的钱去花”,。即使是超前消费也出自于充裕的家庭经济根基。可见“超前”与“现实”在当今大学生消费心理中得到和谐的统合。(三)追求个性,多元消费与自主消费相统合个性化也可以理解为时尚化和风格化。随着新知识的爆炸式增大,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并因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具有象征性和大众化的色彩和基调,即成为一种风格化的东西。反映在大学生消费方面也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点,即表现为一些大学生总是愿意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消费,在消费中体现出个人的个性特点,他们不愿被他人左右自己的消费行为。比如在穿衣打扮上,他们总是按自己的审美情趣来装饰自己,不怕被人看不惯,也不怕别人说自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大学生在追求个性消费的同时,还存在多元消费的倾向,这种多元化倾向的发展源于大学生个性化的彰显:不同的个体追求不同的消费热点,而同一个体也钟情于不同的消费热点。比如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来看,除了生活、学习所必需的消费外,还滋生出了日益多样,日益普遍的交际消费、恋爱消费、娱乐消费、电话消费、上网消费以及美容化妆品消费等。面对各种消费时尚的刺激,面对多元消费的社会特征,当代大学生在保留了多元消费的同时确定了强烈的自主情结的消费观念。在本次问卷调查有“主要影响你消费观念的因素”一题(多项题),80.8% 的被访学生选择了“自己的经济条件”,78.8%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只有13.1%的学生选择了“周围同学的消费状况”。从众心理的减弱和自主心理的增强,昭示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向良性态势发展。另外,在其他消费观念的调查中,有79.1% 的被访学生同意“节俭美德永不过时”;有75.8%的学生同意“消费是我个人的事”。可以看出新世纪大学生在追求个性、多元消费的过程中趋向成熟、稳重以及较有主见的心态。二、当代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一)大学生消费价值取向存在偏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某些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的潮流和自身的经济优势,不断地输出自己的消费价值观。西方消费观念的引入,一方面带来了文明的消费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消极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消费主义”浪潮就对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这种消费价值观崇尚物质消费,追求享乐主义。由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成熟,在推崇世俗化物质享受的同时,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部分大学生消费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一是消费价值观出现认知模糊。由于中国传统的“以俭为荣”的消费观与西方消费观之间存在冲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和改革开放同龄的当代大学生,更愿意接受新的观点和事物,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体现他们的先锋性。然而面对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出现认知模糊,以至产生一些不良消费行为,如过分追求时尚、攀比消费等,使一些大学生对物的关心超过了对人的关心;过分强调对现实生活的享受而失去理想、抱负和应有的拼搏精神,甚至由于对物的过分追求而走向犯罪之路。二是消费价值观出现评价世俗化倾向。快捷多变的社会生活,不断激起一个又一个的社会新潮,追求时尚在大学生校园内日渐强劲,追求近利,追求潇洒的人生信条在许多大学生身上日益凸现。他们在各种消费新潮面前,惟恐落后,竞相仿效。各种名目的请客吃饭使人情消费看涨;“情人节套餐”、“情人节玫瑰”使恋爱支出过度;“手机是时尚的装饰品”使手机一族不断壮大。表面上看,他们似乎自主选择了人生,实际上却被消费的世俗化潮流所左右,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出现评价世俗化倾向。(二)多层次的消费水平给大学生心理带来消极影响大学校园里客观存在的贫富差异事实上已经把同龄大学生镶嵌在了不同的阶层上,而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也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对于消费处于较高层次的大学生,存在着高消费现象,虽然比例不大,但这种现象容易误导其他学生的消费从众行为,从而引发效仿攀比之风。

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浅析郑应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管理系湖北荆州434000【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消费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只有把握大学生独特的消费心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他们的消费行为导向,针对其非理性消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出科学的消费观念,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统计,2000年至200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由1230万上升到2500万,预计2010年在校大学生人数将会达到3000万人。这说明中国大学生所代表的市场潜力也将变得越来越庞大,而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在市场经济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是什么样的?又该如何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呢?下面我们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和消费心理入手,通过分析大学生消费行为,来探讨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由于大学生的经济条件有限,大部分学生对收支进行计划性安排,量入为出,因而在选购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科学性和经济性,要求商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用,经济实惠并且物美价廉。同时,由于大学生生活规律,节奏性强,所以他们对事件和效率特别重视,往往希望商品购买方便,使用方便。另外,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在购买商品时比较喜欢追求新颖和时髦,往往容你好,我检索到了相关的论文资料,需要的话请加我QQ,497267666.谢谢

当前大学生消费观的研究论文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征及引导摘要:大学生消费主导趋势一方面是好的,他们追求实用、追求时尚、追求个性,但理性消费仍是主流;另一方面,在传统消费观与现代消费观的冲突中,特别是在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消费价值取向也存在偏差,同时由于客观存在的贫富差异形成了多层次的消费水平,给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心理带来消极影响。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特征;存在的问题近几年大学生消费研究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对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判断或认识上,青年研究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究竟是高消费,还是合理消费?为了更深人地分析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以及本人在高校从事教育和管理工作,与广大学生朝夕相处的一些感受,对大学生的消费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做以下分析: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征笔者通过调查认为,当代大学生在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消费结构上都发生了变化,但从总体上讲,大学生消费的主导趋势是好的,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并呈现出以下特征:(一)追求实用,理性消费是主流消费观体现价值观,个人价值观指导着个人的消费观。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何呢?“新学子调查”课题组通过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特征之一是实用化。那么,在实用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大学生的消费自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以实用为消费的基本出发点。大学生消费中追求实用的特点,一方面体现在追求物有所值。比如在对大学生穿名牌衣服的主要出发点的调查中,77%的学生选择“名牌就是质量好,耐穿”;11% 的学生选择“穿名牌,有面子,能够表达自我个性”;8%的学生选择“没有太多考虑,跟社会上的潮流走”;2%的学生选择“主要穿给别人看,以免被人瞧不起。”由此看到,随着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于穿名牌的主要动机,不是强烈的他人取向,而是注重自我对名牌服装的质量的认识再选择,不盲目相信广告,有个人的主张,相信自己的判断。另一方面体现在为发展自身而消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考证热”。从对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分析中看到,大学生用于课外学习如购买参考书、参加电脑、外语、会计证、教师资格证等各类考证学习的比例占到消费总支出的12.6% 。大学生对考证的关切,一方面以求刺激自己博学广闻,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增加今后择业竞争的砝码。显然他们的标准带有浓厚的实用性。大学生在消费中追求实用的同时,还注重理性消费。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比如:80.7%的学生表示“买东西时,价格是我考虑的第一因素”,79.1%的人表示“在购买一件货品前,我通常会到不同店铺比较价钱。”说明大部分学生在购物中表现出一种审慎理性的态度。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消费总体上是理智的,消费的目的性是明确的。追求实用,理性消费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二)追求时尚、超前消费与现实消费相统合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在第四媒体网络的支持下,大学生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与世界的距离日益拉进。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世界最时尚的信息,同时大学生求新、求异的个性特点,决定了他们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而不会落伍。体现在消费方面也是这样,当代大学生无论从消费心理还是消费行为都无不体现着时尚信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使用手机,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63% 。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中发现“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因素;写信已经成为过去时,发电子邮件、短信息、上网聊天成为大学生交往联络感情的主要方式,通讯费用占平时生活费的10%左右;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是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 的学生表示肯定,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但是,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没有固定的收入,基本不能自食其力,生活费的主要来源是父母的收入。对手机、电脑的追求,虽然体现时尚,体现潮流,但这毕竟属于高消费,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超前消费。然而新世纪的大学生在追求时尚、超前消费的同时,心理上少了一份非理性的冲动与无节制的挥霍,多了一份扎根于现实的理性与自我调整的消费心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的手机、电脑的价位与他们的生活费用高低基本成正比。这表明,不同生活费用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追求着不同的消费层次。不难看出,当今大学生已能够做到“量财而出”,“看着自己手中的钱去花”,。即使是超前消费也出自于充裕的家庭经济根基。可见“超前”与“现实”在当今大学生消费心理中得到和谐的统合。(三)追求个性,多元消费与自主消费相统合个性化也可以理解为时尚化和风格化。随着新知识的爆炸式增大,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并因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具有象征性和大众化的色彩和基调,即成为一种风格化的东西。反映在大学生消费方面也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点,即表现为一些大学生总是愿意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消费,在消费中体现出个人的个性特点,他们不愿被他人左右自己的消费行为。比如在穿衣打扮上,他们总是按自己的审美情趣来装饰自己,不怕被人看不惯,也不怕别人说自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大学生在追求个性消费的同时,还存在多元消费的倾向,这种多元化倾向的发展源于大学生个性化的彰显:不同的个体追求不同的消费热点,而同一个体也钟情于不同的消费热点。比如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来看,除了生活、学习所必需的消费外,还滋生出了日益多样,日益普遍的交际消费、恋爱消费、娱乐消费、电话消费、上网消费以及美容化妆品消费等。面对各种消费时尚的刺激,面对多元消费的社会特征,当代大学生在保留了多元消费的同时确定了强烈的自主情结的消费观念。在本次问卷调查有“主要影响你消费观念的因素”一题(多项题),80.8% 的被访学生选择了“自己的经济条件”,78.8%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只有13.1%的学生选择了“周围同学的消费状况”。从众心理的减弱和自主心理的增强,昭示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向良性态势发展。另外,在其他消费观念的调查中,有79.1% 的被访学生同意“节俭美德永不过时”;有75.8%的学生同意“消费是我个人的事”。可以看出新世纪大学生在追求个性、多元消费的过程中趋向成熟、稳重以及较有主见的心态。二、当代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一)大学生消费价值取向存在偏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某些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的潮流和自身的经济优势,不断地输出自己的消费价值观。西方消费观念的引入,一方面带来了文明的消费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消极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消费主义”浪潮就对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这种消费价值观崇尚物质消费,追求享乐主义。由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成熟,在推崇世俗化物质享受的同时,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部分大学生消费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一是消费价值观出现认知模糊。由于中国传统的“以俭为荣”的消费观与西方消费观之间存在冲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和改革开放同龄的当代大学生,更愿意接受新的观点和事物,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体现他们的先锋性。然而面对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出现认知模糊,以至产生一些不良消费行为,如过分追求时尚、攀比消费等,使一些大学生对物的关心超过了对人的关心;过分强调对现实生活的享受而失去理想、抱负和应有的拼搏精神,甚至由于对物的过分追求而走向犯罪之路。二是消费价值观出现评价世俗化倾向。快捷多变的社会生活,不断激起一个又一个的社会新潮,追求时尚在大学生校园内日渐强劲,追求近利,追求潇洒的人生信条在许多大学生身上日益凸现。他们在各种消费新潮面前,惟恐落后,竞相仿效。各种名目的请客吃饭使人情消费看涨;“情人节套餐”、“情人节玫瑰”使恋爱支出过度;“手机是时尚的装饰品”使手机一族不断壮大。表面上看,他们似乎自主选择了人生,实际上却被消费的世俗化潮流所左右,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出现评价世俗化倾向。(二)多层次的消费水平给大学生心理带来消极影响大学校园里客观存在的贫富差异事实上已经把同龄大学生镶嵌在了不同的阶层上,而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也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对于消费处于较高层次的大学生,存在着高消费现象,虽然比例不大,但这种现象容易误导其他学生的消费从众行为,从而引发效仿攀比之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由往日的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教育,使大学生由精英意识转向平民意识,于是他们对现实进行了理性定位,这表现在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在整体上趋于平稳,他们在政治上做“平常人”,拥有“平常心”,务实性参与,在宽容协调中求发展,以理智、平静的态度投身于社会改革。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迷信“有权就有一切”,在政治倾向上具有不健康的心态。 民族观念、集体观念、公德修养 当代大学生在主体上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献身于祖国的责任感和坚强意志,希望祖国强大,希望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实利益的限制,少数人显示出媚外心态。 多数大学生集体观念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但也有少数人对集体持中性态度甚至对立态度。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与社会公德意识不容乐观,知与行相分离,道德追求不强烈,道德修养不完善。 自我意识 “成人”意识的形成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的突出表现之一。“成人”意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清晰起来,他们开始独立面对困难,独立面对快乐,独立面对社会,在各种矛盾的碰撞中,在与各种复杂问题的交战中,他们开始走向成熟稳健。 当代大学生逐步摆脱了社会义务本位的主流价值,由传统的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倾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开始全面重新审视并高度重视自我价值,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个别的当其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会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来决定其的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但也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自我独立的执著表明他们有极强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和个性。 理想追求 当代大学生注重与自己实际利益关系密切的理想目标的实现,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他们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要看自己从中有无实惠;他们憧憬未来,勾画蓝图,但首先要考虑自己置身其中的价值体现。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借口,轻理想重实惠,缺乏远大理想。 但也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将理想目标进行世俗化理解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意义、伟大理想等概念只是变得“隐性”了。 学习观、职业观 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特别是就业的压力,使得许多大学生开始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开始由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向自身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面向新世纪,把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于是不少大学生不断给自己“充电”,树立起二次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学习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不具有真才实学。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当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增强,不同利益关系的出现给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追求提供了众多的选择方向,追求职业所带来的实际利益成为求职大学生的首要目标。一项对上海重点学校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发现:73%的大学生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新三到”(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这些调查说明,当代大学生以个人需要为中心,以实用有效为价值目标的自我设计方向和功利主义倾向。 交际观、爱情观、消费观 当代大学生的交际环境变为虚拟与真实交错的二维空间。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网络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走向了跨时空、跨地域的网络沟通时代,这一方面促进了当代大学生交往的便捷性,有利于新型代际关系的形成,但这又使人际交往变得虚拟化,一部分大学生成了“数字化”人;在现实中,当代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热情、诚实、开朗、大方,开创了现代交际新风尚。但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注重经济利益,趋向功利化和世俗化。 当代大学生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神圣爱情观和责任婚姻观,呈现出“物质化”趋势,“游戏化”味道。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西方所谓“解放爱情”思潮给爱情以强大冲击,使爱变成了利益权衡。道德责任感的淡化,不求天长地久,但要曾经拥有的“快餐式爱情”观,把价值观引向畸形的、虚无的误区,由此造成所谓的“精神表层化”的现代病,同时爱情也由传统的“爱情独占”观发展到“爱情多元”观。 当代大学生追求消费时尚,消费行为往往强调个性和象征性,求新求美求变求异。他们炫耀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冲动消费,注重身份,讲究情调,从而导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

中文摘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我们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2005年11月,对辽宁大学的文、理院系的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为%。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及网络资源,对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调查和比较。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思考,形成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关键字:大学生 消费 行为 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概括地说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些理性因素,突破传统的只求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观念。 1.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2.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 3.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低于350元的占%,%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的钱不多。由于消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1.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1.在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2.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当然也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是不是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在中国,应该说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陈一祥,苏天恩,大学生经济差异现象及其对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21卷第5期 (2)王永杰,徐凌中,任建庆,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第13卷第6期 (3)唐沙,王洪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探讨与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6月第156期 (4)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中国教育,2003,(2)

首先,在学习方面,尽量考取一些资格认证,以备毕业后容易寻求工作。其次,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以及校外兼职工作,欲积累一定经验,因此这就保证了商家利用学生会大搞校内宣传,并充分利用兼职的高质量廉价劳动力成为可能。 二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⒉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⒊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 ”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关于大学生消费观的研究论文

摘 要:从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来看,不少大学生都存在着非理性消费的行为,这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本文将对当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和主要成因加以探讨和分析,并重点论述理性消费行为的引导途径,以期扭转大学生错误的消费观念,促进其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理性消费;引导途径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不仅增加了家长的负担,而且高校管理大学生的难度也大幅度上升,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谓是不容乐观.为了转变这一现状,应立即开展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教育活动,促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改正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致力于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以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1.符号消费为重,实用消费为轻大学生热衷于追寻时尚潮流,唯恐落于人后,当发现其他同学购买了某些商品时也会下意识的购买同类或者标价更高的商品,以获得精神上的优越感,却忽视了商品的实用价值.大学生的这种消费行为通常是非理性的,他们无视了自身是否具备相应的消费能力,只是出于好面子心理才产生消费行为,而所买商品的实用价值普遍不高,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的一种常态.2.物质消费成本远高于精神消费现如今大学生越来越看重名牌,无论是食品还是衣物,他们都倾向于购买大品牌的商品,以彰显自己的优越生活,获得他人歆羡的目光.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消费却少之又少,一方面源自于大学生精神消费意识比较淡薄,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在物质消费方面投入成本过高,没有多余的生活费可用于学习和充电,长此以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将愈发贫瘠,身心成长发育也会出现失衡状态.3.消费观念过于落后实际上,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消费观念,很多大学生都一味的追捧超前消费,造就了大学生在吃、穿、玩上的高消费,反而将大学生的根本任务抛诸脑后,将大学校园当作是攀比、玩乐的场所,很少关注学习相关的话题,这与大学教育的基本职能相背离,可以说,转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已经迫在眉睫.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成因1.社会不良风气

急需一片毕业论文《浅析大学生网上消费行为特征》,,,跪拜。。。。有的出来跳跳。。。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征及引导摘要:大学生消费主导趋势一方面是好的,他们追求实用、追求时尚、追求个性,但理性消费仍是主流;另一方面,在传统消费观与现代消费观的冲突中,特别是在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消费价值取向也存在偏差,同时由于客观存在的贫富差异形成了多层次的消费水平,给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心理带来消极影响。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特征;存在的问题近几年大学生消费研究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对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判断或认识上,青年研究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究竟是高消费,还是合理消费?为了更深人地分析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以及本人在高校从事教育和管理工作,与广大学生朝夕相处的一些感受,对大学生的消费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做以下分析: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征笔者通过调查认为,当代大学生在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消费结构上都发生了变化,但从总体上讲,大学生消费的主导趋势是好的,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并呈现出以下特征:(一)追求实用,理性消费是主流消费观体现价值观,个人价值观指导着个人的消费观。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何呢?“新学子调查”课题组通过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特征之一是实用化。那么,在实用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大学生的消费自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以实用为消费的基本出发点。大学生消费中追求实用的特点,一方面体现在追求物有所值。比如在对大学生穿名牌衣服的主要出发点的调查中,77%的学生选择“名牌就是质量好,耐穿”;11% 的学生选择“穿名牌,有面子,能够表达自我个性”;8%的学生选择“没有太多考虑,跟社会上的潮流走”;2%的学生选择“主要穿给别人看,以免被人瞧不起。”由此看到,随着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于穿名牌的主要动机,不是强烈的他人取向,而是注重自我对名牌服装的质量的认识再选择,不盲目相信广告,有个人的主张,相信自己的判断。另一方面体现在为发展自身而消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考证热”。从对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分析中看到,大学生用于课外学习如购买参考书、参加电脑、外语、会计证、教师资格证等各类考证学习的比例占到消费总支出的12.6% 。大学生对考证的关切,一方面以求刺激自己博学广闻,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增加今后择业竞争的砝码。显然他们的标准带有浓厚的实用性。大学生在消费中追求实用的同时,还注重理性消费。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比如:80.7%的学生表示“买东西时,价格是我考虑的第一因素”,79.1%的人表示“在购买一件货品前,我通常会到不同店铺比较价钱。”说明大部分学生在购物中表现出一种审慎理性的态度。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消费总体上是理智的,消费的目的性是明确的。追求实用,理性消费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二)追求时尚、超前消费与现实消费相统合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在第四媒体网络的支持下,大学生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与世界的距离日益拉进。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世界最时尚的信息,同时大学生求新、求异的个性特点,决定了他们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而不会落伍。体现在消费方面也是这样,当代大学生无论从消费心理还是消费行为都无不体现着时尚信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使用手机,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63% 。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中发现“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因素;写信已经成为过去时,发电子邮件、短信息、上网聊天成为大学生交往联络感情的主要方式,通讯费用占平时生活费的10%左右;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是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 的学生表示肯定,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但是,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没有固定的收入,基本不能自食其力,生活费的主要来源是父母的收入。对手机、电脑的追求,虽然体现时尚,体现潮流,但这毕竟属于高消费,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超前消费。然而新世纪的大学生在追求时尚、超前消费的同时,心理上少了一份非理性的冲动与无节制的挥霍,多了一份扎根于现实的理性与自我调整的消费心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的手机、电脑的价位与他们的生活费用高低基本成正比。这表明,不同生活费用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追求着不同的消费层次。不难看出,当今大学生已能够做到“量财而出”,“看着自己手中的钱去花”,。即使是超前消费也出自于充裕的家庭经济根基。可见“超前”与“现实”在当今大学生消费心理中得到和谐的统合。(三)追求个性,多元消费与自主消费相统合个性化也可以理解为时尚化和风格化。随着新知识的爆炸式增大,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并因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具有象征性和大众化的色彩和基调,即成为一种风格化的东西。反映在大学生消费方面也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点,即表现为一些大学生总是愿意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消费,在消费中体现出个人的个性特点,他们不愿被他人左右自己的消费行为。比如在穿衣打扮上,他们总是按自己的审美情趣来装饰自己,不怕被人看不惯,也不怕别人说自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大学生在追求个性消费的同时,还存在多元消费的倾向,这种多元化倾向的发展源于大学生个性化的彰显:不同的个体追求不同的消费热点,而同一个体也钟情于不同的消费热点。比如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来看,除了生活、学习所必需的消费外,还滋生出了日益多样,日益普遍的交际消费、恋爱消费、娱乐消费、电话消费、上网消费以及美容化妆品消费等。面对各种消费时尚的刺激,面对多元消费的社会特征,当代大学生在保留了多元消费的同时确定了强烈的自主情结的消费观念。在本次问卷调查有“主要影响你消费观念的因素”一题(多项题),80.8% 的被访学生选择了“自己的经济条件”,78.8%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只有13.1%的学生选择了“周围同学的消费状况”。从众心理的减弱和自主心理的增强,昭示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向良性态势发展。另外,在其他消费观念的调查中,有79.1% 的被访学生同意“节俭美德永不过时”;有75.8%的学生同意“消费是我个人的事”。可以看出新世纪大学生在追求个性、多元消费的过程中趋向成熟、稳重以及较有主见的心态。二、当代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一)大学生消费价值取向存在偏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某些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的潮流和自身的经济优势,不断地输出自己的消费价值观。西方消费观念的引入,一方面带来了文明的消费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消极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消费主义”浪潮就对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这种消费价值观崇尚物质消费,追求享乐主义。由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成熟,在推崇世俗化物质享受的同时,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部分大学生消费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一是消费价值观出现认知模糊。由于中国传统的“以俭为荣”的消费观与西方消费观之间存在冲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和改革开放同龄的当代大学生,更愿意接受新的观点和事物,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体现他们的先锋性。然而面对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出现认知模糊,以至产生一些不良消费行为,如过分追求时尚、攀比消费等,使一些大学生对物的关心超过了对人的关心;过分强调对现实生活的享受而失去理想、抱负和应有的拼搏精神,甚至由于对物的过分追求而走向犯罪之路。二是消费价值观出现评价世俗化倾向。快捷多变的社会生活,不断激起一个又一个的社会新潮,追求时尚在大学生校园内日渐强劲,追求近利,追求潇洒的人生信条在许多大学生身上日益凸现。他们在各种消费新潮面前,惟恐落后,竞相仿效。各种名目的请客吃饭使人情消费看涨;“情人节套餐”、“情人节玫瑰”使恋爱支出过度;“手机是时尚的装饰品”使手机一族不断壮大。表面上看,他们似乎自主选择了人生,实际上却被消费的世俗化潮流所左右,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出现评价世俗化倾向。(二)多层次的消费水平给大学生心理带来消极影响大学校园里客观存在的贫富差异事实上已经把同龄大学生镶嵌在了不同的阶层上,而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也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对于消费处于较高层次的大学生,存在着高消费现象,虽然比例不大,但这种现象容易误导其他学生的消费从众行为,从而引发效仿攀比之风。

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及其引导 摘要:消费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的集中反映。高校应充分利用高校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文化;辅导员;引导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来自社会的消费文化和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相接触后,使得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1.消费结构多元化、层次多样化。消费的多元化,主要指大学生消费结构由较为单一走向日益多元。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来看,除了生活、学习所需要的必要支出外,还存在日益普遍而多样的非必要性支出:社交消费、旅游消费、网络消费、娱乐消费等。而在多样化的消费结构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的比例最大,因为它是其它需要得以满足的前提和基础。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用于基础性生活消费的月支出在400元左右,这一数值随着大学生月消费水平的提高还处于上升之中,但它在大学生月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呈相对下降趋势。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多样化,一方面反映出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结果;从侧面也反映出社会潮流对大学生的影响。 消费的多层次性指由于经济发展和家庭收入不平衡,导致不同的大学生在消费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高、中、低档消费层次均存在。一般来说,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消费层次相对较高,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生活相对艰苦,有些甚至还很拮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穷、山”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普遍存在负担过重而且经济拮据的情况。[1]这种差距目前还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并因为其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的因素而日益引起多方关注。校园的贫富差距从表面看是经济消费的差距,实际上是社会阶层分化的直接体现,已经涉及到了社会认同、自我认同以及文化认同等深层次问题。不同生活方式冲突的背后,事实上是文化的冲突和价值观的冲突。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大学生内部的贫富差异是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的直接反映。这对于高校的管理与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公正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情感消费和交际消费比重持续增加。据一项调查显示:大吃大喝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攀比现象。高校附近密集着生意火爆人气旺盛的餐馆,其主要消费群体是高校院墙内的大学生。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老乡聚餐,请室友等吃饭;因获得奖学金、评奖评优、当选学生干部、入党等请客吃饭;节日或毕业前同学间互赠礼品等,这些支出已占大学生消费支出相当大比例。 3.时尚性和实用性兼顾。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据了解,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大学生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和质量,在各类产品的选择标准中,“价格适中”、“性价比”总是大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会比较慎重,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在流行与实用之间,更多大学生选择的是实用。当代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较以前大大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的影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关注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消费文化存在的缺陷及其原因分析 1.消费盲目冲动,合理性存在问题。对于大部分当代的大学生而言,追求时尚和名牌是日日常新的话题。一些虚荣心和张扬个性击败了“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传统理念。大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流消费以及负债消费现象非常普遍。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近100%,还有部分学生甚至更换过多部手机。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第三是盲目参加各类培训班,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需要,只要是考证的培训班就参加,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在消费方式上,信用卡走进大学校园,使一些大学生成为透支一族。超前透支等畸形消费现象在高校里的有所体现,不但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生,而且还因为玩物丧志,使年轻大学生丢掉了所应具备的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同时,也给一些本不宽裕的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甚至成为不堪承受的重负。 2.边际消费耗时劳神。“追求生活质量”摆在了“勤俭节约”的对立面。在这些观念的引导下,一些大学生毫不犹豫地成为超前消费者,花起父母的钱来心安理得。大学生敏锐的时尚触角决定了其消费的特殊性:依赖型的经济来源和追求潮流的对抗性;其羞涩的钱包决定了他们的引领潮流必然是以负债消费为前提,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中的负债消费表现为典型的超前享乐和及时行乐。消费对象多半是用于奢侈浪费的非必要生活消耗品。如举办生日宴会、打网球、保龄球、上舞厅跳舞、进歌厅“K歌”等。名目繁多的“人情往来”是这些大学生负债消费跨不过去的坎,这些不仅耗费了大学生大量的财力,也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精力。 3.消费知识不足、技能欠缺。现在很多人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有家长的关心和照顾。面临紧张的学习和考试压力,许多家长为了避免他们分散学习精力,家庭的经济状况从来不要求他们分担,许多学生不知金钱来之不易,没有理财的经验。上大学后远离家长进行独立生活,他们没有直接面对消费的经验,没有与生活相适应的实践知识。在社会各种不正确、不健康的消费文化的误导下,不会有计划地开支,而是盲目“追新求异”。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这一切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诱惑,但是由于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均仍处于待定型时期,加上年轻人特有的虚荣心理以及消费个性化的要求,随着社会接触的机会的增多,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上不正确的消费观的影响。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传统消费观念受到了很深的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又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三、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过程中的对策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3]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辅导员理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在高校消费主流文化的构建中发挥带头作用。 1.消费与市场基础理论教育。消费品基础知识教育,具体包括: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维修与保护等,特别要重视提高学生评价和选择消费品的能力。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市场知识,包括消费观念、消费计划、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市场、消费营销等知识,了解消费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市场经济机制与消费的基本理论。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大学生消费者的利益,更使大学生在了解消费品的基础上进行消费,从而可以更好地遵循科学消费原则,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2.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和校内媒体的作用。通过建立和发展相关大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处理消费投诉、负责消费信息和情报传递、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消费教育,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消费保护意识。高校社团本身所具有的自治性使其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现实生活更加贴近,利用这些社团广泛开展多种有益的消费教育活动,将消费教育落到实处,引导大学生开展合理的消费活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伦理观。辅导员应把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作为平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积极组织有关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和讨论,引导学生对不良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自我剖析。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产生在高校校园内,以校园为依托,以形成全体师生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为根本,以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灵魂,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条件,以传播科学知识、开发智力资源、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为内容,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宗旨。可以说,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终身受益。 因此,正确的消费文化应当成为一个学校良好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通过弘扬主旋律,引导大学生树立与时代发展同步的艰苦朴素的作风;通过国情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到我国目前发展中所存在的成就巨大,又很不平衡,不少地区还十分贫穷的基本现状;通过对学生成才意识的培养,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吸引到学习和研究方面来;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父母的辛苦和金钱的来之不易。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主体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 4.辅导员要协助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严格规范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比如,制止大学生的高消费和奢侈浪费行为。根据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从众和时尚特征,低年级学生的消费行为往往是以高年级学生为模仿对象的。所以,要切实加强对高年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引导,使之对低年级学生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学校的教职员工,也应自觉做到生活简朴,不铺张浪费,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辅导员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通报学生在校情况,特别是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协同家长对高消费的学生在经济上予以一定的约束,及时控制他们不必要的开支,使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上来,投入到自身素质和情操修养的提高上来。 参考文献: [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1号)[Z].2005-03-29.参

大学生消费观的研究可行性论文

首先,在学习方面,尽量考取一些资格认证,以备毕业后容易寻求工作。其次,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以及校外兼职工作,欲积累一定经验,因此这就保证了商家利用学生会大搞校内宣传,并充分利用兼职的高质量廉价劳动力成为可能。 二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⒉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⒊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 ”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中文摘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我们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2005年11月,对辽宁大学的文、理院系的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为%。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及网络资源,对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调查和比较。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思考,形成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关键字:大学生 消费 行为 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概括地说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些理性因素,突破传统的只求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观念。 1.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2.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 3.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低于350元的占%,%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的钱不多。由于消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1.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1.在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2.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当然也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是不是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在中国,应该说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陈一祥,苏天恩,大学生经济差异现象及其对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21卷第5期 (2)王永杰,徐凌中,任建庆,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第13卷第6期 (3)唐沙,王洪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探讨与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6月第156期 (4)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中国教育,2003,(2)

发了几篇,供参考请采纳落叶~~~

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及其引导 摘要:消费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的集中反映。高校应充分利用高校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文化;辅导员;引导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来自社会的消费文化和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相接触后,使得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1.消费结构多元化、层次多样化。消费的多元化,主要指大学生消费结构由较为单一走向日益多元。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来看,除了生活、学习所需要的必要支出外,还存在日益普遍而多样的非必要性支出:社交消费、旅游消费、网络消费、娱乐消费等。而在多样化的消费结构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的比例最大,因为它是其它需要得以满足的前提和基础。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用于基础性生活消费的月支出在400元左右,这一数值随着大学生月消费水平的提高还处于上升之中,但它在大学生月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呈相对下降趋势。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多样化,一方面反映出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结果;从侧面也反映出社会潮流对大学生的影响。 消费的多层次性指由于经济发展和家庭收入不平衡,导致不同的大学生在消费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高、中、低档消费层次均存在。一般来说,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消费层次相对较高,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生活相对艰苦,有些甚至还很拮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穷、山”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普遍存在负担过重而且经济拮据的情况。[1]这种差距目前还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并因为其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的因素而日益引起多方关注。校园的贫富差距从表面看是经济消费的差距,实际上是社会阶层分化的直接体现,已经涉及到了社会认同、自我认同以及文化认同等深层次问题。不同生活方式冲突的背后,事实上是文化的冲突和价值观的冲突。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大学生内部的贫富差异是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的直接反映。这对于高校的管理与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公正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情感消费和交际消费比重持续增加。据一项调查显示:大吃大喝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攀比现象。高校附近密集着生意火爆人气旺盛的餐馆,其主要消费群体是高校院墙内的大学生。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老乡聚餐,请室友等吃饭;因获得奖学金、评奖评优、当选学生干部、入党等请客吃饭;节日或毕业前同学间互赠礼品等,这些支出已占大学生消费支出相当大比例。 3.时尚性和实用性兼顾。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据了解,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大学生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和质量,在各类产品的选择标准中,“价格适中”、“性价比”总是大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会比较慎重,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在流行与实用之间,更多大学生选择的是实用。当代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较以前大大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的影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关注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消费文化存在的缺陷及其原因分析 1.消费盲目冲动,合理性存在问题。对于大部分当代的大学生而言,追求时尚和名牌是日日常新的话题。一些虚荣心和张扬个性击败了“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传统理念。大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流消费以及负债消费现象非常普遍。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近100%,还有部分学生甚至更换过多部手机。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第三是盲目参加各类培训班,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需要,只要是考证的培训班就参加,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在消费方式上,信用卡走进大学校园,使一些大学生成为透支一族。超前透支等畸形消费现象在高校里的有所体现,不但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生,而且还因为玩物丧志,使年轻大学生丢掉了所应具备的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同时,也给一些本不宽裕的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甚至成为不堪承受的重负。 2.边际消费耗时劳神。“追求生活质量”摆在了“勤俭节约”的对立面。在这些观念的引导下,一些大学生毫不犹豫地成为超前消费者,花起父母的钱来心安理得。大学生敏锐的时尚触角决定了其消费的特殊性:依赖型的经济来源和追求潮流的对抗性;其羞涩的钱包决定了他们的引领潮流必然是以负债消费为前提,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中的负债消费表现为典型的超前享乐和及时行乐。消费对象多半是用于奢侈浪费的非必要生活消耗品。如举办生日宴会、打网球、保龄球、上舞厅跳舞、进歌厅“K歌”等。名目繁多的“人情往来”是这些大学生负债消费跨不过去的坎,这些不仅耗费了大学生大量的财力,也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精力。 3.消费知识不足、技能欠缺。现在很多人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有家长的关心和照顾。面临紧张的学习和考试压力,许多家长为了避免他们分散学习精力,家庭的经济状况从来不要求他们分担,许多学生不知金钱来之不易,没有理财的经验。上大学后远离家长进行独立生活,他们没有直接面对消费的经验,没有与生活相适应的实践知识。在社会各种不正确、不健康的消费文化的误导下,不会有计划地开支,而是盲目“追新求异”。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这一切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诱惑,但是由于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均仍处于待定型时期,加上年轻人特有的虚荣心理以及消费个性化的要求,随着社会接触的机会的增多,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上不正确的消费观的影响。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传统消费观念受到了很深的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又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三、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过程中的对策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3]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辅导员理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在高校消费主流文化的构建中发挥带头作用。 1.消费与市场基础理论教育。消费品基础知识教育,具体包括: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维修与保护等,特别要重视提高学生评价和选择消费品的能力。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市场知识,包括消费观念、消费计划、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市场、消费营销等知识,了解消费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市场经济机制与消费的基本理论。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大学生消费者的利益,更使大学生在了解消费品的基础上进行消费,从而可以更好地遵循科学消费原则,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2.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和校内媒体的作用。通过建立和发展相关大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处理消费投诉、负责消费信息和情报传递、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消费教育,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消费保护意识。高校社团本身所具有的自治性使其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现实生活更加贴近,利用这些社团广泛开展多种有益的消费教育活动,将消费教育落到实处,引导大学生开展合理的消费活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伦理观。辅导员应把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作为平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积极组织有关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和讨论,引导学生对不良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自我剖析。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产生在高校校园内,以校园为依托,以形成全体师生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为根本,以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灵魂,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条件,以传播科学知识、开发智力资源、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为内容,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宗旨。可以说,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终身受益。 因此,正确的消费文化应当成为一个学校良好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通过弘扬主旋律,引导大学生树立与时代发展同步的艰苦朴素的作风;通过国情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到我国目前发展中所存在的成就巨大,又很不平衡,不少地区还十分贫穷的基本现状;通过对学生成才意识的培养,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吸引到学习和研究方面来;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父母的辛苦和金钱的来之不易。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主体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 4.辅导员要协助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严格规范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比如,制止大学生的高消费和奢侈浪费行为。根据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从众和时尚特征,低年级学生的消费行为往往是以高年级学生为模仿对象的。所以,要切实加强对高年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引导,使之对低年级学生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学校的教职员工,也应自觉做到生活简朴,不铺张浪费,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辅导员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通报学生在校情况,特别是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协同家长对高消费的学生在经济上予以一定的约束,及时控制他们不必要的开支,使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上来,投入到自身素质和情操修养的提高上来。 参考文献: [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1号)[Z].2005-03-29.参

  • 索引序列
  • 中学生消费观的课题研究论文
  • 中国大学生消费观念研究论文
  • 当前大学生消费观的研究论文
  • 关于大学生消费观的研究论文
  • 大学生消费观的研究可行性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