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中国青年报发的所有文章

中国青年报发的所有文章

发布时间:

中国青年报发的所有文章

初学这些议论文的操作方法,可以从模仿开始。以一篇文章为例。最典型的是吴晗的《谈骨气》 :1.引论部分:开篇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用孟子的话解释论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本论部分:用三个事例分别证明论点:文天祥的富贵不能淫;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贫贱不能移,闻一多的威武不能屈。3.结论部分:解释当今无产阶级的骨气并发出号召。三个部分之间都有过渡:在引论和本论之间有“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他积极的教育意义。”引出下面三个事例的叙述。本论和结论之间有“孟子的这些话,虽然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他积极的意义。”进行过渡。在第一和第二例之间,有“另一个故事”“还有个例子”进行过渡。这些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三个部分分别回答了三个问题:引论部分解答 “是什么”的问题;本论部分解答“为什么(有骨气)”的问题;结论部分回答“我们怎么办”的问题。三个事例都是概括叙述的,每个事例的后面都有几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阐明了事件所包含的意义,把事例紧紧地扣在论点上,是论点和论据联系的纽带,否则就就事论事,论点和论据脱节了。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列举事实材料和运用逻辑推理,来阐发,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表明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各行各业的人为了接受或表达思想,都需要经常阅读和写作这种文体。一篇议论文,通常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论点是议论文所阐发的思想观点;论据是文中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论证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揭示。这三者的紧密关系,构成了一篇议论文的主体。

“三色报道”是指1987年6月24日至7月4日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的三篇整版的调查性报道分别是:《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和《绿色的悲哀》。这三篇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起森林大火进行了深度报道成为中国灾难新闻报道的里程碑也在新闻界引发了深度报道的高潮。这三篇报道因为披露官僚主义、触及体制弊端在全国人民心中激起的震撼和思考方式。

中国青年报时评文章最新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的受访者注意到网络聊天中一些词语或表情意思改变了,受访者认为网络语言产生变化是因为公众对新鲜事物包容度提高。  该调查发布后在新浪微博上引发了一轮关于“聊天时你还会用微笑表情吗”的大讨论,许多用户表示自己只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使用微笑表情,和长辈聊天时则避免使用微笑表情。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在青少年语境中,微笑表情表示的已绝非“友好”这一含义,还包含了很多其他与之完全相反的含义:嘲讽、无语、生气……表情作为网络语言的一种,其本身是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产物,但随着青年人群的不断壮大,网络语言的普遍使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原有语言的破坏和曲解。面对新兴网络事物多一些宽容自然无可指摘,但需警惕语言的过度简单化。 诚网络表情符号变迁是是网络中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网上聊天的普及,更多的人加入到其中,表情和词汇的含义解读更加丰富,变迁也随之产生。表情在诞生之初只是创作者从生活经验出发,以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情绪为目的创作的产物,只是在实际应用中,会根据聊天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自然而然演化出多元化的含义。网络传媒中人们出于“求异”和“跟风”心理,而置换该表情原初的普遍的公认的寓意,赋予其新的、更微妙的含义,是一种非常复杂微妙的群体心理的体现。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聊天词语、表情含义的变化在广大年轻人群体中已经达成了某种共识,成为年轻人的特定语言,是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产物。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网络语言的不断发展演变,它破坏了人们的想象空间,甚至由于过度使用,连其本身所代表的意象都被忽视了。“菊花”、“翔”、“哲学”等原本具有美好含义的词语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被强制赋予了许多并不雅观的含义,这其中固然存在网络语言本身的“戏谑性”的原因,但其对语言本意的扭曲和覆盖已然存在,并将会随着网络语言的不断发展变得世俗化,而语言也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简单化。 语言是人类表达的工具,当这一工具被不断的缩减,人类的表达能力也必然受到限制。在国庆阅兵之时,这样一个段子再次被首页火热转发:奈何自己没文化,一句卧槽行天下!虽然是调侃,但现实是着的确成为网民们的常态,面对各类事件和各种事物,不少网民的语言往往已经简化为“卧槽”和“啊啊啊啊”这样的简单语言,以同样的语言来表达不同场景不同时刻的不同心情,笔者认为,这绝不是词语含义的丰富化,而是语言的简单化和贫乏化。 网络语言层出不穷,管中窥豹不难发现,这些流行词语恰是社会现实和心态的一面镜子,语言的一再简化也许是对当下社会环境的浮躁氛围的体现。网络语言是对语言的丰富的发展,在宽容其发张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大众适度使用网络语言,切勿过火。

我认为目前国内还不错的时评人是,王朔。调侃是王朔的一大特色,在他的文字和许多公开场合中,他对许多名人都言辞犀利的批评过。

呵呵,我语文都忘的差不多了,说的不好别怪我啊先写你小时候是怎么样接触到书的,比如听爷爷讲故事不过瘾,就自己看之类的,之后就对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随着自己不断的长大,就开始看一些很有教育意义的世界名著,比如红楼梦引起了你钻研历史的兴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给了你做人的道理等等,(你可以直接照抄书的前言,这样就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了), 总共就350个字,应该是很快就凑够了,试试看,不行我再帮你

青年传媒集团《珞珈青年报》将邀请《中国青年报》著名时评作者曹林来武大,曹林老师届时将会同大家分享时评写作经历及感悟。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前来交流!!

大西洋月刊有关中国青年的文章

是哪个狄金生你没有说明......不知道你是不是说她爱米莉·狄金生 Emily DickinsonContributor: Binphon | Updated: 2009-3-1原宥我在一个疯狂的世界中的独醒——摘自狄更生的一封信狄金生(Emily Dickinson, 1830-1886)是美国诗人中最杰出、最多产的一位,共写下了一千七百五十多首诗,其中的数百首表现了她独特的天才。她的一生默默无闻,但充满了强烈的思想和想象。这些诗揭示了—个充实、坚强的个性。多数批评家研究了她一贯关心的生命、时间、自然和永恒的主题,都强调她的孤独,然而都很少有人承认她的意志对于决定她的生活和深刻的天才作品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很少有人把十九世纪下半叶人们对妇女、特别是对老处女的流行态度考虑进去。狄更生的生活和艺术在某种限定的范围内发展,在某种意识到的偏见和强加的社会形式中发展。这些限制、偏见、习俗和选择反而解放和激发了她的想象力。狄金生1830年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镇。在她一生中,她只在霍利奥克山的女子学校住过很短时间,到华盛颐和费城去过一趟,另外,为了治疗眼疾在波士顿逗留过一些日子。除此之外,她一直都是在阿默斯特村镇度过的。“我不离开家”,她写道,“除非紧急情况牵着我的手走”。她在阿默斯特学院学习过,童年很正常。当她十七岁在霍利奥克山的时候,福音传道运动也发展到了镇上和女子学校。她的许多同学都作了福音传道徒。狄更生没有加入,虽然她的父母对这个运动抱支持态度。二十四岁那年,她拒绝加入教会,尽管她偶尔也参加教堂的礼拜。这对她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决定,表现了她的品德和坚强意志。她不信任感情上皈依的永久价值。精神的自由对她至关重要。然而作决定的重要性在她的诗中和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因为她终身仍然信教,——但以她自己的方式。宗教的主题不断地占据她。“你提到‘永恒’”她在一封信中写道:“这是那关于洪水的主题”。她的宗教观具有积极怀疑的特点:她在自己信仰的宗教中,既不能证明永恒或是上帝存在也无法证明其不存在,同时她也不能追随唯物主义进入无神论的世界。她宁愿要的似乎是一个近在眼的的天堂和自然的圣礼,而不是虚无遥远的天堂景象,这种信仰使我们回想起爱默生——世界具有象征的性质。对她的作品影响很大的另一件事是她决定避世隐居。对她隐居的解释众说纷坛,最流行的推断是,她在爱情上受到了挫折。有人提出了她的好几位情人,但是没有一位能够得到令人情服的证实。她开始较频繁地写诗时就已经深居简出,然而人们过于强调了这位身穿白袍(结婚礼服?)、出入在花园里或偶尔在楼梯上露面的女人的传说,而没有注意到处不能(即便她愿意)象梭罗一样隐居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茅屋中。她是女人。一个老处女闭户不出并非奇怪,不然的话,爱米丽的姐姐就会象女诗人自己一样神秘了。然而不寻常的是,她的隐居逐渐成了一种宗教性的自我克制。如果这样假设,说她为之伤心思念的那个别离了的心上人就是耶酥,也就是她所失去的宗教信仰和灵魂的件侣,也不是不可能的。第三个重要的决定是在1862年作出的,那年狄更生给汤姆斯·温特沃斯·希金森写了一封信。此时她已三十二岁。她虽然已经写出了三百多首诗,但还没有考虑过加以发表。的确,她生前只发表过七首诗。不过她很赞赏希金森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的《致一位青年撰稿人的信》——这是一篇指导有抱负的青年作家的文章。她知道他是一位深孚众望,很夫心妇女作家地位问题的讲演家。她感到很需要听听他的意见。她把自己的诗寄给了他,并写道:“你能否抽暇告诉我这些诗是否有生命力呢?……我的思想和它自己太接近了,以致无法加以清楚的判断,而又没有别人可以请教。”满脑子维多利亚时代情趣和标准的希金森没有理解她的作品,他督促她把诗中“不规则”的地方加以改造。大概是想让她把诗改成同她的风格近似的圣歌体样子。但是当她看到发表的诗被改成了这个模样时,感到十分生气。希金森的话使她更加坚定了保持自己诗的特色的决心,正是这种特色才使她的诗为人们所看重。她手稿上的诗常使用破拆号表示节奏的停顿。多变的格律和半韵给了她的诗一种令人谅奇的清晰感。但是她对“富于建设性的批评”作出的拒绝使她的诗有时陷入晦涩,有时变得怪诞冷僻。不过她的节奏一直都很明快。她写得最好的诗通过一个观察到的和巧妙结合的形象集中在一些永恒的概念上,表现了她对于实现肉体和思想满足的怀疑:很难追溯狄更生受了谁的文学影响,因为她的敏感和技巧在她有力的点金术中结合了。她写道:“多年来,我的词汇是我自己仅有的创造。”然而《圣经》和莎土比亚的戏剧对她的影响显然是很大的。拜访过她家的爱默生、梭罗、乔治·艾略特、勃朗特姊妹和勃朗宁夫妇对她也可能发生过影响。英国玄学派诗人,特别是赫伯特和沃思比浪漫派诗人对她更亲近。我们可以从她的诗中听见汤姆斯·布朗的声音。狄更生死后,她的姐姐在一个盒子里发现了她的九百首诗“用细麻绳捆束成六十卷”。梅布尔·卢米斯·托德和希金森承担起了编辑出版这些诗的任务。其中一百五十首经过希金森对韵律、标点符号、节奏作了“修改”,把暗喻改成了“合理的”之后,于1890年发表。这些诗很受读者的欢迎。翌年又发表了另外一百六十六首诗和信件,另外一些诗由托德于1896年整理发表,狄更生的侄女和继承人玛莎,狄更生·比昂奇编的版本以《独猎》为题于1914年出版。这个版本更加接近原稿的风貌。1929、1935、1945以及最终的1955年的版本收集了所有存在的诗。最后的一个版本是出汤目斯.H.约翰逊编辑的,他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诗稿及残片,并尽量保存了标点符号的原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她仅仅拥有19个月的光明。假如给她三天光明,她第一天想看看让她的生命变得有价值的人,第二天想看光的变幻莫测和日出 ,第三天想探索与研究。以一个盲人的身份想象如果自己能够有三天的时间看到世界,将会去做哪些事——包括去看看帮助过自己的人,以及去感受自然,品味艺术世界。 然而,这么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她劝解人们要好好珍惜生命和光明,要善于发现生命中的奇迹。

篇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记得2012 年初秋,梁老师送我一本海伦。 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给我的教义很深。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又盲又聋的海伦 ? 凯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历程。她一生只有十九个月光明与声音,在安妮 ? 莎利及其他老师的帮助关爱下,在亲朋好友的成全中,海伦 ? 凯勒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四处募捐用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她曾周游世界各地,为残疾人加油鼓劲。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讲家、教育家。

她的世界只有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 但她却顽强地认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第三天,我要在现实世界里,在从事日常生活的人们中间度过平凡的一天。海伦的三天就如此仅仅有条,可我们的时间和机遇还很多,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光明对我们来说不是奢望,声音也不是可欲而不可求。对我们来说,并不缺乏完善的身体组织,我们需要的是意志上的顽强,不向命运投降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积极、乐观、敢于创造奇迹的心! 为善为恶在一念之间,生命中的奇迹出现与否也是一念之差。上天赐予我们眼睛,是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上天赐予我们思想,是让我们改变世俗,让精神世界更美好;而上天赐予我们双手,是为了让我们拥抱未来,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这正是对海伦的真实写照。海伦凭着一颗坚强的心,最终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残志不残。我们太幸运了,我们拥有美好的一切——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的老师……我们从今起一定抓紧每一分一秒,不要让光阴虚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像海伦 ? 凯勒那样,不埋怨、不放弃,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奋发学习,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生命的价值!

我很感谢梁老师对我的无私帮助和支持,她送的这些书对我的写作有很大帮助。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这本书让我对一个充满坎坷与不幸的生命的乐观向上精神,而且从不悲观厌世。绿色的封面让我很喜欢,因为绿色是希望的颜色,这标志着梁老师对下一代青年作家的无限希望。

篇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何咏诗

在暑假的时候,我读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令我印象深刻。这本书主要记叙了主人公海伦?凯勒,在小的时候,她因发高烧失去了听力和视力,后来父母找了位老师——安妮?莎利。她就在安妮?莎利老师的帮助关爱下,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她还自学了五种语言,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经常帮助残疾人,四处募捐用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她曾周游世界各地,为残疾人加油鼓劲。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讲家和教育家的故事。

当我读到,海伦?凯勒她非常努力学习,自学了五种语言,还完成了哈佛大学的学业时,我觉得她真的很坚强很厉害。她一个听不见看不见的人,竟比我们一些正常人还要优秀,有多少正常人能有她这样的坚强毅力。我们这些正常人,能看能听,却比她一个残疾人还要不如。她是要比我们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得到如此之成就啊。想到这,我想,我一个正常人,要是像她一样努力,也一定会很优秀,或者,比她更优秀。所以,我要努力学习,我要像她一样那么成功!只要努力,加上自己的行动,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当我读到,海伦?凯勒说,要是给她三天光明,她一定会怎么做时,我忽然觉得,原来能看能听是件这么好的事。想起我还经常抱怨说这不好那不好,夏天听着那些蝉在那鸣叫,我会觉得很吵,可在海伦?凯勒的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惜,她听不见看不到。她令我感触很深,让我觉得原来我是这么幸福,每天可以听到老爸老妈的唠叨,听着他们的声音,看着他们的面容,享受世界带给我的快乐与幸福。所以我更要好好珍惜我的一切,珍惜上天给我带来的幸运,不再埋怨,因为海伦?凯勒比我更不幸,她坚强的精神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她是我永远的学习榜样,人生榜样。

读完了这本书,我获益匪浅,懂得了很多人生哲理:生活要乐观,无论遭到了多大的不幸,都要勇往直前,继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样,目标才会实现;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要感到知足,感激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健康的身体。让我们幸福快乐地成长;努力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做个有内涵的人,做个优秀的人……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相信你看了也一定会有我这样的感触。

篇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怀着对是美国盲女作家、教育家海伦的敬仰,我一口气读完了她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被她那身残志坚的顽强毅力震撼了!

“残忍的命运挡住了入口,我会不甘愿地质问命运为何这样专横地宣判,因为我的心尚未驯服,仍是狂热的……”她的这句名言一直在耳边萦绕。

回想海伦。 凯勒的成长历程,我忽然想到用冰心奶奶说过的一句话“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转自 ”来形容海伦真是太恰当不过了。 海伦一岁半时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 凯勒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教育下,她凭借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说话,并掌握了五种语言文字,留下了多种文学作品等巨大贡献,成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正如马克吐温评价: “十九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可见海伦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她没有向命运屈服。

也许我们并不了解,也不很熟悉海伦。 凯勒,但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有许多这样的人。

2008 年北京残奥会上,运动员们用他们残缺的身体创造着奇迹;当藏独分子要干扰圣火的传递,从金晶手中抢走火炬时,她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还有那个春晚上的快乐的盲人—— 杨光。8 个月就双目失明的他,多年来用音乐诠释他心中的世界,他以乐观的方式寻找色彩,在音符中描绘美好的生活。

可见,人不怕身残,就怕志不坚。

现在有多少少年不珍惜他们的学习生活,逃学,旷课,沉迷于网络游戏,打架,斗殴……他们用有着健全的身体,但是精神却缺失了,每天都在 “抑郁”啊“抑郁”。他们缺乏了顽强的毅力,正是这样他们才会一事无成。

海伦。 凯勒告诉我们:“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那就有可能显出生命的价值”。

是啊,我们拥有一个健全的身体,却没有顽强的毅力,做一件事情总是喜欢就去做,不喜欢就放弃,甚至半途而废。又总是想明天再去干吧。和海伦。 凯勒这些身残志坚的人一比,我们不感到惭愧吗!

放下书本,掩卷深思:是的,想想这些身残志不残的生活强者,他们的苦,他们的泪,他们的奋斗,他们的追求,他们的成功,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还有什么资格说“抑郁”呢?我们的确应该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珍惜每分每秒,并要学习他们的那种顽强毅力。

请让我们记住海伦。 凯勒的忠告“失明的我想给所有看得见的人一个忠告,好好利用你的眼睛吧,就像你明天就要失去光明。”

篇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学期初,毛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听这个书名,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立刻买了这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每次读这本书时,我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海伦·凯勒写的一本自传体散文。在19个月大时,一场疾病夺去了海伦的视力和听力。从此,她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之中。她的性格变得暴躁起来,在家扔东西,乱打人,还常常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她认为,一切都是妈妈的错。

自从遇到了善良的沙利文小姐,海伦有了变化。她以无限包容和耐心教会了海伦很多知识。经过沙利文小姐和海伦自己的努力,海伦进入帕金斯学校学习,四年后,她如愿考进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并开始尝试写作。成年后,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女性之一。海伦不仅是个盲人,还是个聋人,她最向往的就是像正常人那样去感知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她在书中写道:如果给她三天光明,第一天,海伦希望能看见那些仁慈、温柔和陪伴她的生命有价值的人,体会大自然的美;第二天,她希望参观博物馆,体验时代的千变万化,去剧场观看表演;而最后一天,海伦要好好欣赏一番自己所在的城市,渴望发现新的喜悦。

三天光明,对常人来说只是人生短暂的一瞬间,而对于双目失明的海伦来说,却是可望不可及的。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海伦对生活的热爱,她用热情的态度劝告我们珍惜眼前所有的一切,好好地使用我们的生命。

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2010年中国“达人秀”年度总冠军刘伟就是生活中我们亲眼所见身残志坚的好榜样。他儿时不幸遇车祸,失去了双臂,生活很困难。在困境中,他也曾对人生失去过信心,在妈妈的帮助和鼓励下,不仅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会了用脚写字,学会了用脚弹钢琴。一支支世界名曲从他的脚尖涌出,那么动听,那么令人震撼。殊不知,为了练习弹琴,他的脚磨破了多少皮,在琴键上留下多少斑斑血迹。经过日复一日的苦练,才会有今天的辉煌。

读完这本书,我从中获得了学习的动力。我找到了自信、坚强与乐观。一部好书能让我受益终生,它不但让我们增长知识,还告诉我们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且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

他们作为残疾人,尚且能如此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而作为我们拥有健康身体、舒适的生活环境,更没有理由浪费生命,虚度光阴了,应该以全部的热情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篇五: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平常看到教室的书架上放着多种版本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假期里有时间终于拜读了这本书, 让我们眼前一亮。主人公用她的眼睛,也就是她的心灵观察人类,历史,用心灵来阅读书籍,触摸世界……要知道,海伦·凯特,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的女性。她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也走过了87个无光、无声也无语的日子。但她并不孤单,也不脆弱,她说:“我用整个身心来感受万物,我的生命充满了活力,就像那些朝生夕死的小昆虫,把一生挤到一天之内。我遇到了许多人,他们把字写在我的手中与我交流,我们的思想产生了快乐和共鸣。这难道不是奇迹么?我的心和其他人的心之间,原来是一片草木不要生的荒野,现在却也花红草绿,生气勃勃。”

看来,用心去生活我们可以得到更多……

其实,从她的文字里,我也不难看出,她也痛苦过,迷茫过,自暴自弃过!但是,可亲的莎莉文小姐,不,应该尊敬地称一声莎莉文老师,是她,是她的关爱,宽容,善良让海伦发出“世上还有比我幸福 的孩子吗?”这样的感叹,也正因为如此,使一个生理上不健全的孩子能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宽容地对待着自己残疾的身体,成为博爱、奉献与一身的伟人!

假设,或者是如果,我们这些健全的人,遭到只剩下三天光明的厄运,我们会以一种怎样的心境去面对?怎样去安排这仅有的72个小时呢?

《假日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第一天说要看人,看人的善良,温厚与友谊,她说要长久的凝视莎莉文小姐的眼睛,还要看看小狗们忠实信赖的眼睛,来体会,运用这种所谓“耳聪目明”的人的心灵之窗……最后一天,她说要在日常世界中度过,首先去看日出,迎接黎明,去感受人类,去欣赏如万花筒般的色彩……三天很快过去了,永久的黑暗将再次袭击,但是海伦说她不会懊恼,因为她的内心充满的甜蜜的回忆,使她没有时间来懊悔,一个美丽的世界将永远在她的脑海里……

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是在震撼着,生命是多么可贵啊,健康是多么难得啊!一个失明、失聪又失语的人对待生命有这样的宽容,那么我们呢?我们该怎样对待我们的生命呢?

爱国的作文:祖国在我心中1500字 朋友们,什么叫祖国?在我的心中,我们的祖国一直在变化着,发展着,强大着。 小时候,我曾经在电视上听过一首《七子之歌》:“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力太久了,母亲!”当时,我好奇地问妈妈:“母亲是谁?”妈妈随意地说:“母亲就是我们的祖国呀!”我当时觉得莫明其妙,可是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却已经写下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祖国母亲。 上幼儿园时,爸爸不知道从那边给我买了一盒中国泡沫地图,我不厌其烦的巴一块块零件拼凑在一起。“大公鸡!”当我拼完后不禁叫道。“这就是我们的祖国呀!”爸爸激动地说。我从这只大公鸡身上了解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认识了鱼米之乡的江南,认识了珠穆朗玛峰的高耸入云,认识了万里长城的蜿蜒曲折,认识了大草原的广大辽阔……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损失惨重,但是我们大家团结起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献血的献血,捐钱的捐钱,人民子弟兵们在废墟中拯救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因为大家流着的都是同样的血。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中国人。 同样在2008年8月18日,同样是一个难忘的日子,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正式开幕,全中国沸腾了,我们终于圆了这个百年之梦,奥运健儿们在赛场上顽强拼搏,取得了良好成绩。完成了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的完美转变。 从神五到神六,从神六到神七,我们中国科技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已逐步向科技强国迈进。 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创造者,为了祖国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勤奋学习,奋力拼搏,也许会受到挫折,但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从小到大,每当我有挫折。妈妈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我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也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分享我的喜悦。这几年祖国经历的种种,让我更了解到了祖国母亲这个名称的意义。祖国,和母亲一样,为自己的孩子伤心,难过,担忧,骄傲,自豪。甚至不惜代价的爱护着自己的孩子。祖国我的母亲,我爱你!你永远在我心中。

中国老年报文章

现在的老年人看报的也不十分多,看老年报的也有,但是也不是十分多的

如何寄信投稿。地址及电话?

投稿邮箱是什么

可以啊,我是用傻博士软件投稿报刊的,因为报刊邮箱太多,我也分不清哪些有效,哪些已经失效了,所以就用软件投,貌似里面的报刊里我有看见楼主提的这个报刊,反正软件里有教程,一步步跟着操作就能学会的,我以前用过,大概一篇文章投了60个报刊吧,然后就能中稿,收到过稿费,我用的还是免费版,如果你订阅这个报纸,可以查找版面编辑的联系方式。

中国青年报社编辑部

是。《思想者》是《中国青年报》唯一的一块思想理论副刊,肩负着“以重要的使命引导人”的重要职责。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

《中国青年报》创刊于1951年4月27日,是当代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创刊时编辑记者平均年龄只有 21 岁。该报以推动社会进步、促进青年发展为神圣职责,在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声誉。20世纪50年代宣传了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黄继光、邱少云,创造先进操作法的青岛纺织女工郝建秀和“走在时间前面”的鞍钢工人王崇伦等青年英雄和劳动模范的事迹。1951年4月27日 ,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批准,《中国青年报》在北京创刊。毛泽东同志亲自为中国青年报题写报名。20世纪60年代宣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王杰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1966年 8 月 20 日 因 文化大革命 停刊。1978 年10月7日 ,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青年报》复刊,为周三刊,对开 4 版。1978年复刊后,报道了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英勇斗争的张志新、身残志不残的张海迪以及中国女子排球队等青年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的事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青年报加强改革的宣传,报道了一批各行各业勇于开拓的青年改革者的先进事迹,在较深的层次上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该报社还为青年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 1980年在以《怎样认识人生的意义?怎样找到前进的路标?》为题的讨论中,编辑部共收到国内外青年读者的来信、来稿7万多件。1983年举办的“读书与求知”百科知识竞赛,收到答卷41万份;“我最喜爱的银幕青年形象”评选活动,收到选票100万张;1984年组织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同青年见面、为青年服务的“读者日”活动,有3万名青年参加。1986年组织了有巴西、英国、法国等强队参加的“中国青年报TDK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在 1987 年中国首批评定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中,就有 20 万人是20世纪五十年代的青年报人。该报社大约 90 %以上担任中层以上领导职务者均系复刊后进社成长起来的。该报1989 年起出日版;1993 年起增至对开8版。现为每期12个版(周六周日4版)。 2004年3月16日,中国青年报社与北大青鸟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中青报业传媒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中国青年报》的发行、广告、品牌经营及其他延伸性经营活动,着力将《中国青年报》打造成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有鲜明青年特色的主流大报。

1、杂志:《中国青年》在当地邮局订阅。出版周期:半月刊单 价:主办单位:共青团中央出版社:中国青年报社国际标准刊号:国内统一刊号:CN11-1001/C邮发代号:2-39创刊日期:出刊日期:每月01、15日出版周期:半月刊报刊版式:对开8版 2、报纸:《中国青年报》在当地邮局订阅。语 言:中文主管单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主办单位:共青团中央编辑单位:中国青年报社创刊时间:1951年4月27日出版周期:日报国内刊号:CN11-0061邮发代号:1-9报社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内海运仓2号订阅年价: 元/年开张页码:对开12个版(周六周日4版)刊头题字:毛 泽 东

  • 索引序列
  • 中国青年报发的所有文章
  • 中国青年报时评文章最新
  • 大西洋月刊有关中国青年的文章
  • 中国老年报文章
  • 中国青年报社编辑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