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大西洋月刊有关中国青年的文章

大西洋月刊有关中国青年的文章

发布时间:

大西洋月刊有关中国青年的文章

是哪个狄金生你没有说明......不知道你是不是说她爱米莉·狄金生 Emily DickinsonContributor: Binphon | Updated: 2009-3-1原宥我在一个疯狂的世界中的独醒——摘自狄更生的一封信狄金生(Emily Dickinson, 1830-1886)是美国诗人中最杰出、最多产的一位,共写下了一千七百五十多首诗,其中的数百首表现了她独特的天才。她的一生默默无闻,但充满了强烈的思想和想象。这些诗揭示了—个充实、坚强的个性。多数批评家研究了她一贯关心的生命、时间、自然和永恒的主题,都强调她的孤独,然而都很少有人承认她的意志对于决定她的生活和深刻的天才作品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很少有人把十九世纪下半叶人们对妇女、特别是对老处女的流行态度考虑进去。狄更生的生活和艺术在某种限定的范围内发展,在某种意识到的偏见和强加的社会形式中发展。这些限制、偏见、习俗和选择反而解放和激发了她的想象力。狄金生1830年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镇。在她一生中,她只在霍利奥克山的女子学校住过很短时间,到华盛颐和费城去过一趟,另外,为了治疗眼疾在波士顿逗留过一些日子。除此之外,她一直都是在阿默斯特村镇度过的。“我不离开家”,她写道,“除非紧急情况牵着我的手走”。她在阿默斯特学院学习过,童年很正常。当她十七岁在霍利奥克山的时候,福音传道运动也发展到了镇上和女子学校。她的许多同学都作了福音传道徒。狄更生没有加入,虽然她的父母对这个运动抱支持态度。二十四岁那年,她拒绝加入教会,尽管她偶尔也参加教堂的礼拜。这对她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决定,表现了她的品德和坚强意志。她不信任感情上皈依的永久价值。精神的自由对她至关重要。然而作决定的重要性在她的诗中和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因为她终身仍然信教,——但以她自己的方式。宗教的主题不断地占据她。“你提到‘永恒’”她在一封信中写道:“这是那关于洪水的主题”。她的宗教观具有积极怀疑的特点:她在自己信仰的宗教中,既不能证明永恒或是上帝存在也无法证明其不存在,同时她也不能追随唯物主义进入无神论的世界。她宁愿要的似乎是一个近在眼的的天堂和自然的圣礼,而不是虚无遥远的天堂景象,这种信仰使我们回想起爱默生——世界具有象征的性质。对她的作品影响很大的另一件事是她决定避世隐居。对她隐居的解释众说纷坛,最流行的推断是,她在爱情上受到了挫折。有人提出了她的好几位情人,但是没有一位能够得到令人情服的证实。她开始较频繁地写诗时就已经深居简出,然而人们过于强调了这位身穿白袍(结婚礼服?)、出入在花园里或偶尔在楼梯上露面的女人的传说,而没有注意到处不能(即便她愿意)象梭罗一样隐居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茅屋中。她是女人。一个老处女闭户不出并非奇怪,不然的话,爱米丽的姐姐就会象女诗人自己一样神秘了。然而不寻常的是,她的隐居逐渐成了一种宗教性的自我克制。如果这样假设,说她为之伤心思念的那个别离了的心上人就是耶酥,也就是她所失去的宗教信仰和灵魂的件侣,也不是不可能的。第三个重要的决定是在1862年作出的,那年狄更生给汤姆斯·温特沃斯·希金森写了一封信。此时她已三十二岁。她虽然已经写出了三百多首诗,但还没有考虑过加以发表。的确,她生前只发表过七首诗。不过她很赞赏希金森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的《致一位青年撰稿人的信》——这是一篇指导有抱负的青年作家的文章。她知道他是一位深孚众望,很夫心妇女作家地位问题的讲演家。她感到很需要听听他的意见。她把自己的诗寄给了他,并写道:“你能否抽暇告诉我这些诗是否有生命力呢?……我的思想和它自己太接近了,以致无法加以清楚的判断,而又没有别人可以请教。”满脑子维多利亚时代情趣和标准的希金森没有理解她的作品,他督促她把诗中“不规则”的地方加以改造。大概是想让她把诗改成同她的风格近似的圣歌体样子。但是当她看到发表的诗被改成了这个模样时,感到十分生气。希金森的话使她更加坚定了保持自己诗的特色的决心,正是这种特色才使她的诗为人们所看重。她手稿上的诗常使用破拆号表示节奏的停顿。多变的格律和半韵给了她的诗一种令人谅奇的清晰感。但是她对“富于建设性的批评”作出的拒绝使她的诗有时陷入晦涩,有时变得怪诞冷僻。不过她的节奏一直都很明快。她写得最好的诗通过一个观察到的和巧妙结合的形象集中在一些永恒的概念上,表现了她对于实现肉体和思想满足的怀疑:很难追溯狄更生受了谁的文学影响,因为她的敏感和技巧在她有力的点金术中结合了。她写道:“多年来,我的词汇是我自己仅有的创造。”然而《圣经》和莎土比亚的戏剧对她的影响显然是很大的。拜访过她家的爱默生、梭罗、乔治·艾略特、勃朗特姊妹和勃朗宁夫妇对她也可能发生过影响。英国玄学派诗人,特别是赫伯特和沃思比浪漫派诗人对她更亲近。我们可以从她的诗中听见汤姆斯·布朗的声音。狄更生死后,她的姐姐在一个盒子里发现了她的九百首诗“用细麻绳捆束成六十卷”。梅布尔·卢米斯·托德和希金森承担起了编辑出版这些诗的任务。其中一百五十首经过希金森对韵律、标点符号、节奏作了“修改”,把暗喻改成了“合理的”之后,于1890年发表。这些诗很受读者的欢迎。翌年又发表了另外一百六十六首诗和信件,另外一些诗由托德于1896年整理发表,狄更生的侄女和继承人玛莎,狄更生·比昂奇编的版本以《独猎》为题于1914年出版。这个版本更加接近原稿的风貌。1929、1935、1945以及最终的1955年的版本收集了所有存在的诗。最后的一个版本是出汤目斯.H.约翰逊编辑的,他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诗稿及残片,并尽量保存了标点符号的原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她仅仅拥有19个月的光明。假如给她三天光明,她第一天想看看让她的生命变得有价值的人,第二天想看光的变幻莫测和日出 ,第三天想探索与研究。以一个盲人的身份想象如果自己能够有三天的时间看到世界,将会去做哪些事——包括去看看帮助过自己的人,以及去感受自然,品味艺术世界。 然而,这么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她劝解人们要好好珍惜生命和光明,要善于发现生命中的奇迹。

篇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记得2012 年初秋,梁老师送我一本海伦。 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给我的教义很深。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又盲又聋的海伦 ? 凯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历程。她一生只有十九个月光明与声音,在安妮 ? 莎利及其他老师的帮助关爱下,在亲朋好友的成全中,海伦 ? 凯勒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四处募捐用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她曾周游世界各地,为残疾人加油鼓劲。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讲家、教育家。

她的世界只有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 但她却顽强地认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第三天,我要在现实世界里,在从事日常生活的人们中间度过平凡的一天。海伦的三天就如此仅仅有条,可我们的时间和机遇还很多,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光明对我们来说不是奢望,声音也不是可欲而不可求。对我们来说,并不缺乏完善的身体组织,我们需要的是意志上的顽强,不向命运投降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积极、乐观、敢于创造奇迹的心! 为善为恶在一念之间,生命中的奇迹出现与否也是一念之差。上天赐予我们眼睛,是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上天赐予我们思想,是让我们改变世俗,让精神世界更美好;而上天赐予我们双手,是为了让我们拥抱未来,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这正是对海伦的真实写照。海伦凭着一颗坚强的心,最终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残志不残。我们太幸运了,我们拥有美好的一切——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的老师……我们从今起一定抓紧每一分一秒,不要让光阴虚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像海伦 ? 凯勒那样,不埋怨、不放弃,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奋发学习,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生命的价值!

我很感谢梁老师对我的无私帮助和支持,她送的这些书对我的写作有很大帮助。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这本书让我对一个充满坎坷与不幸的生命的乐观向上精神,而且从不悲观厌世。绿色的封面让我很喜欢,因为绿色是希望的颜色,这标志着梁老师对下一代青年作家的无限希望。

篇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何咏诗

在暑假的时候,我读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令我印象深刻。这本书主要记叙了主人公海伦?凯勒,在小的时候,她因发高烧失去了听力和视力,后来父母找了位老师——安妮?莎利。她就在安妮?莎利老师的帮助关爱下,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她还自学了五种语言,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经常帮助残疾人,四处募捐用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她曾周游世界各地,为残疾人加油鼓劲。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讲家和教育家的故事。

当我读到,海伦?凯勒她非常努力学习,自学了五种语言,还完成了哈佛大学的学业时,我觉得她真的很坚强很厉害。她一个听不见看不见的人,竟比我们一些正常人还要优秀,有多少正常人能有她这样的坚强毅力。我们这些正常人,能看能听,却比她一个残疾人还要不如。她是要比我们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得到如此之成就啊。想到这,我想,我一个正常人,要是像她一样努力,也一定会很优秀,或者,比她更优秀。所以,我要努力学习,我要像她一样那么成功!只要努力,加上自己的行动,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当我读到,海伦?凯勒说,要是给她三天光明,她一定会怎么做时,我忽然觉得,原来能看能听是件这么好的事。想起我还经常抱怨说这不好那不好,夏天听着那些蝉在那鸣叫,我会觉得很吵,可在海伦?凯勒的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惜,她听不见看不到。她令我感触很深,让我觉得原来我是这么幸福,每天可以听到老爸老妈的唠叨,听着他们的声音,看着他们的面容,享受世界带给我的快乐与幸福。所以我更要好好珍惜我的一切,珍惜上天给我带来的幸运,不再埋怨,因为海伦?凯勒比我更不幸,她坚强的精神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她是我永远的学习榜样,人生榜样。

读完了这本书,我获益匪浅,懂得了很多人生哲理:生活要乐观,无论遭到了多大的不幸,都要勇往直前,继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样,目标才会实现;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要感到知足,感激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健康的身体。让我们幸福快乐地成长;努力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做个有内涵的人,做个优秀的人……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相信你看了也一定会有我这样的感触。

篇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怀着对是美国盲女作家、教育家海伦的敬仰,我一口气读完了她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被她那身残志坚的顽强毅力震撼了!

“残忍的命运挡住了入口,我会不甘愿地质问命运为何这样专横地宣判,因为我的心尚未驯服,仍是狂热的……”她的这句名言一直在耳边萦绕。

回想海伦。 凯勒的成长历程,我忽然想到用冰心奶奶说过的一句话“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转自 ”来形容海伦真是太恰当不过了。 海伦一岁半时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 凯勒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教育下,她凭借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说话,并掌握了五种语言文字,留下了多种文学作品等巨大贡献,成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正如马克吐温评价: “十九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可见海伦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她没有向命运屈服。

也许我们并不了解,也不很熟悉海伦。 凯勒,但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有许多这样的人。

2008 年北京残奥会上,运动员们用他们残缺的身体创造着奇迹;当藏独分子要干扰圣火的传递,从金晶手中抢走火炬时,她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还有那个春晚上的快乐的盲人—— 杨光。8 个月就双目失明的他,多年来用音乐诠释他心中的世界,他以乐观的方式寻找色彩,在音符中描绘美好的生活。

可见,人不怕身残,就怕志不坚。

现在有多少少年不珍惜他们的学习生活,逃学,旷课,沉迷于网络游戏,打架,斗殴……他们用有着健全的身体,但是精神却缺失了,每天都在 “抑郁”啊“抑郁”。他们缺乏了顽强的毅力,正是这样他们才会一事无成。

海伦。 凯勒告诉我们:“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那就有可能显出生命的价值”。

是啊,我们拥有一个健全的身体,却没有顽强的毅力,做一件事情总是喜欢就去做,不喜欢就放弃,甚至半途而废。又总是想明天再去干吧。和海伦。 凯勒这些身残志坚的人一比,我们不感到惭愧吗!

放下书本,掩卷深思:是的,想想这些身残志不残的生活强者,他们的苦,他们的泪,他们的奋斗,他们的追求,他们的成功,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还有什么资格说“抑郁”呢?我们的确应该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珍惜每分每秒,并要学习他们的那种顽强毅力。

请让我们记住海伦。 凯勒的忠告“失明的我想给所有看得见的人一个忠告,好好利用你的眼睛吧,就像你明天就要失去光明。”

篇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学期初,毛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听这个书名,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立刻买了这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每次读这本书时,我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海伦·凯勒写的一本自传体散文。在19个月大时,一场疾病夺去了海伦的视力和听力。从此,她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之中。她的性格变得暴躁起来,在家扔东西,乱打人,还常常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她认为,一切都是妈妈的错。

自从遇到了善良的沙利文小姐,海伦有了变化。她以无限包容和耐心教会了海伦很多知识。经过沙利文小姐和海伦自己的努力,海伦进入帕金斯学校学习,四年后,她如愿考进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并开始尝试写作。成年后,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女性之一。海伦不仅是个盲人,还是个聋人,她最向往的就是像正常人那样去感知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她在书中写道:如果给她三天光明,第一天,海伦希望能看见那些仁慈、温柔和陪伴她的生命有价值的人,体会大自然的美;第二天,她希望参观博物馆,体验时代的千变万化,去剧场观看表演;而最后一天,海伦要好好欣赏一番自己所在的城市,渴望发现新的喜悦。

三天光明,对常人来说只是人生短暂的一瞬间,而对于双目失明的海伦来说,却是可望不可及的。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海伦对生活的热爱,她用热情的态度劝告我们珍惜眼前所有的一切,好好地使用我们的生命。

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2010年中国“达人秀”年度总冠军刘伟就是生活中我们亲眼所见身残志坚的好榜样。他儿时不幸遇车祸,失去了双臂,生活很困难。在困境中,他也曾对人生失去过信心,在妈妈的帮助和鼓励下,不仅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会了用脚写字,学会了用脚弹钢琴。一支支世界名曲从他的脚尖涌出,那么动听,那么令人震撼。殊不知,为了练习弹琴,他的脚磨破了多少皮,在琴键上留下多少斑斑血迹。经过日复一日的苦练,才会有今天的辉煌。

读完这本书,我从中获得了学习的动力。我找到了自信、坚强与乐观。一部好书能让我受益终生,它不但让我们增长知识,还告诉我们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且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

他们作为残疾人,尚且能如此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而作为我们拥有健康身体、舒适的生活环境,更没有理由浪费生命,虚度光阴了,应该以全部的热情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篇五: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平常看到教室的书架上放着多种版本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假期里有时间终于拜读了这本书, 让我们眼前一亮。主人公用她的眼睛,也就是她的心灵观察人类,历史,用心灵来阅读书籍,触摸世界……要知道,海伦·凯特,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的女性。她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也走过了87个无光、无声也无语的日子。但她并不孤单,也不脆弱,她说:“我用整个身心来感受万物,我的生命充满了活力,就像那些朝生夕死的小昆虫,把一生挤到一天之内。我遇到了许多人,他们把字写在我的手中与我交流,我们的思想产生了快乐和共鸣。这难道不是奇迹么?我的心和其他人的心之间,原来是一片草木不要生的荒野,现在却也花红草绿,生气勃勃。”

看来,用心去生活我们可以得到更多……

其实,从她的文字里,我也不难看出,她也痛苦过,迷茫过,自暴自弃过!但是,可亲的莎莉文小姐,不,应该尊敬地称一声莎莉文老师,是她,是她的关爱,宽容,善良让海伦发出“世上还有比我幸福 的孩子吗?”这样的感叹,也正因为如此,使一个生理上不健全的孩子能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宽容地对待着自己残疾的身体,成为博爱、奉献与一身的伟人!

假设,或者是如果,我们这些健全的人,遭到只剩下三天光明的厄运,我们会以一种怎样的心境去面对?怎样去安排这仅有的72个小时呢?

《假日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第一天说要看人,看人的善良,温厚与友谊,她说要长久的凝视莎莉文小姐的眼睛,还要看看小狗们忠实信赖的眼睛,来体会,运用这种所谓“耳聪目明”的人的心灵之窗……最后一天,她说要在日常世界中度过,首先去看日出,迎接黎明,去感受人类,去欣赏如万花筒般的色彩……三天很快过去了,永久的黑暗将再次袭击,但是海伦说她不会懊恼,因为她的内心充满的甜蜜的回忆,使她没有时间来懊悔,一个美丽的世界将永远在她的脑海里……

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是在震撼着,生命是多么可贵啊,健康是多么难得啊!一个失明、失聪又失语的人对待生命有这样的宽容,那么我们呢?我们该怎样对待我们的生命呢?

爱国的作文:祖国在我心中1500字 朋友们,什么叫祖国?在我的心中,我们的祖国一直在变化着,发展着,强大着。 小时候,我曾经在电视上听过一首《七子之歌》:“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力太久了,母亲!”当时,我好奇地问妈妈:“母亲是谁?”妈妈随意地说:“母亲就是我们的祖国呀!”我当时觉得莫明其妙,可是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却已经写下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祖国母亲。 上幼儿园时,爸爸不知道从那边给我买了一盒中国泡沫地图,我不厌其烦的巴一块块零件拼凑在一起。“大公鸡!”当我拼完后不禁叫道。“这就是我们的祖国呀!”爸爸激动地说。我从这只大公鸡身上了解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认识了鱼米之乡的江南,认识了珠穆朗玛峰的高耸入云,认识了万里长城的蜿蜒曲折,认识了大草原的广大辽阔……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损失惨重,但是我们大家团结起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献血的献血,捐钱的捐钱,人民子弟兵们在废墟中拯救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因为大家流着的都是同样的血。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中国人。 同样在2008年8月18日,同样是一个难忘的日子,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正式开幕,全中国沸腾了,我们终于圆了这个百年之梦,奥运健儿们在赛场上顽强拼搏,取得了良好成绩。完成了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的完美转变。 从神五到神六,从神六到神七,我们中国科技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已逐步向科技强国迈进。 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创造者,为了祖国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勤奋学习,奋力拼搏,也许会受到挫折,但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从小到大,每当我有挫折。妈妈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我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也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分享我的喜悦。这几年祖国经历的种种,让我更了解到了祖国母亲这个名称的意义。祖国,和母亲一样,为自己的孩子伤心,难过,担忧,骄傲,自豪。甚至不惜代价的爱护着自己的孩子。祖国我的母亲,我爱你!你永远在我心中。

大西洋月刊克林顿文章

洞见作者:罗伯特·赖特。

《洞见》是一本颠覆认知的社科书,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的重磅作品,该书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该书于2020年8月由联合读创(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罗伯特·赖特,普林斯顿大学进化心理学教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智囊,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大西洋月刊》《纽约客》《时代》等杂志的撰稿人,他的关于科学、技术和哲学的文章,曾多次获国家期刊奖。

主要作品有《神的进化》(入围普利策奖)、《三个科学家及其上帝:寻找信息时代的意义》(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道德动物》(《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非零和年代:人类命运的逻辑》(被《财富》杂志列为“有史以来最具智慧的75本专业书籍”之一)。

关于这场演讲

公共政策专家Anne-Marie Slaughter 2012年的文章《为何女性仍无法兼顾一切》引起巨大回响。但事实上,这只是女性的问题吗?在这场演讲中,Slaughter扩展她的观点,解释为何职场文化、公共政策及社会习俗的变革可带来更多平等-对男性、女性及所有人来说。

关于Anne-Marie Slaughter

Anne-Marie Slaughter阐述关于女性「工作-生活平衡」的观点。

为什么要听她演讲

Anne-Marie Slaughter曾担任普林斯顿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院长,也是美国国务院政策筹备处首位女性主任。2013年底,她离开普林斯顿,担任新美国基金会主席。Slaughter与丈夫拥有两个儿子。她曾公开阐述,兼顾她的高层工作与母亲角色是可行的,只要她能弹性掌控自己的时间表,但一旦她无法作主,则不可能达成。

在2012年成为《大西洋月刊》点阅率最高的文章中,Slaughter推翻近期广为流传的概念:女性无法「兼顾一切」是因为缺乏野心。相反地,她认为,大多数高层工作已呈固定模式,包括对雇员的期望,无视于性别差异;坚持盲目投入工作,将工作置于家庭生活或其他热情之上。创造一个更有弹性的工作环境不仅能使女性及男性受益,也有益于整个社会。她认为我们不该接受:「花时间与家人相处的渴望令人羞愧」的想法。

Anne-Marie Slaughter 谈我们能「兼顾一切」吗?

因此我人生的关键时刻并非突然来临。2010年,我获得从当时职位晋升为美国国务院政策筹备处主任的机会,这正是我挺身向前、更上一层楼的时机,争取这类机会难求的高层外交政策工作。当时我刚为国务卿克林顿女士成功完成一个长达18个月的大计画,因此我知道自己有能力担负重责大任。

我自认的那个我本应欣然接受,但我已在华盛顿及我丈夫和两位十几岁儿子居住的纽泽西州普林斯顿市来回通勤了两年,情况并非尽如人意。我浮现过在华盛顿再打拼两年的想法,也许让儿子转学、让丈夫换工作,要求他们配合我的规划。但内心深处,我知道正确的决定是回归家庭,即使我已不再熟悉做出这个决定的我。

那是基于爱和责任的决定。我再也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大儿子做出错误选择,因为当他或许需要我的时候,我无法陪伴在他身旁。但真正的改变是逐渐显现的。之后的一年,当我的家庭逐渐回归正轨,我开始意识到即使有机会再回 *** 单位工作,我也不愿意。我不愿错失儿子离家自立前最后五年的相处时光。最后我说服自己接受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并非我习以为常的目标,或也许是我让自己习以为常的目标。这个决定导致我重新审视伴随我成长、我始终捍卫的女权主义观念。

我仍致力于男女平等的目标,但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平等真正的含义,以及如何以最佳方式实现。我一向认为社会中最受尊敬、最有影响力的人,是在职场上拥有最高地位的男人,因此男女平等的衡量标准应该是女性在以下职位中所占的数量:首相、总统、执行长、主任、经理、诺贝尔奖得主、领导者。我依然认为我们应尽其所能地实现这个目标,但这只是真正平等的一半。现在我认为我们永远无法达成目标,除非我们了解另一半是什么。我认为真正的平等、完整的平等不仅意味着以男性标准评估女性,它意味着提供更广泛、受到同等尊重的选择,无论对女性或男性来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职场、我们的政策和文化。

在职场中,真正的平等意味着视家庭与工作同等重要,并了解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身为领导者及管理者,我总是遵循这个概念:如果家庭放第一位,工作绝非第二位,生活是两者齐头并进。如果你为我工作,当你面临家庭问题时,我希望你用心处理。我有信心,我的信心总被证明是对的,那就是工作不但会完成,甚至做得更好。那些需要回家照顾孩子或家人的员工通常更专注、更有效率、更注重成果,身兼养家糊口及照料家庭角色的人通常拥有更广泛的经历和交际圈。试想一下,一位律师将部分时间用于参与孩子学校活动、与其他家长进行交流,他较可能为公司引入新客户,相较于寸步不离办公室的律师。而照料家庭本身可培养耐心-很大的耐心-以及同理心、创造力、应变力、适应力。在一个高速化、平行化、网路化的全球经济体中,这些特质将显得更为重要。

最优秀的公司确实了解这一点,那些以职场弹性著称的美国公司包括某些美国最成功的公司。2008年一项针对改变劳动力的国家研究显示,员工在有弹性及效率的职场中更倾向于投入工作,他们的满意度、忠诚度均较高,他们拥有较低的压力程度及较高的精神健康程度。2012年一项关于雇主的研究显示,较灵活的做法确实能降低营运成本,增加对于全球服务经济体的适应力。

因此你或许认为工作优先于家庭的观念仅仅是美国人的问题,但遗憾的是,工作狂热不再是美国独有的问题。二十年前,我的家庭首次前往义大利时,曾尽情享受当地的午休文化。午休不仅是为了避开一天中的炎热时刻,事实上也在于享受家庭午餐的温暖。现在,当我们再次前往,为了午休暂停营业的公司越来越少,反映出全球企业的推进及24小时的竞争,因此为我们所爱的人留点空间确实是全球使命。

在政策方面,真正的平等意味着将传统意义上女性从事的工作,视为与传统意义上男性从事的工作同等重要,无论从事这些工作的是谁。思考一下:养家糊口与照料家庭对人类生存同样不可或缺,至少当我们超越以物易物的经济模式,总得有人赚取收入,有人得将收入转变成照料及维持家人生计所需。

好,当你们听我谈到养家糊口及照料家庭时,大多数人本能地将这两类工作区分为男性与女性的工作。我们通常不会质疑为何男性的工作占有优势,但考虑一对同 *** ,例如我的朋友Sarah和Emily。她们是精神科医生,她们5年前结婚,现在有一对两岁的双胞胎。她们喜爱母亲的角色,但她们也热爱自己的工作。她们的表现确实相当出色,因此她们该如何分配养家糊口与照料家庭的责任?其中一位是否应该离职或减少工作时间、待在家里?或她们是否都应该换工作,以便拥有更具弹性的时间表?她们应根据何种标准做决定?谁赚得多?还是谁的事业心强?或谁的老板比较好商量?

同 *** 的范例帮助我们了解,兼顾工作与家庭并非女性问题,而是家庭问题。Sarah和Emily算是幸运,因为她们拥有工作量的选择。数百万男性及女性必须兼顾养家糊口及照料家庭的责任,只为了赚取所需的收入。其中大多数人分身乏术,他们勉强拼凑出照料家庭的时间,这并不足够,且往往不保险。如果养家糊口与照料家庭确实平等,为何 *** 对作为健康社会基础之照护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比照作为成功经济支柱的物质基础设施?

意识到这一点的 *** -不令人意外-意识到这一点的 *** 包括挪威、瑞典、丹麦、荷兰,他们提供广泛的儿童照护、家中照护,支援学校照料及儿童早期教育,为孕妇提供保护措施,为老年人及残障人士提供照护。这些 *** 对照护基础设施的投资如同对道路、桥梁、隧道及铁路的投资,这些社会也证明养家糊口与照料家庭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全球前15大最具竞争力经济体名单中的常客,但同时他们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美好生活指数中也名列前茅。事实上他们的排名优于其他国家,例如我的国家-美国,或瑞士,这些国家拥有较高平均收入,但较低的工作-生活均衡水准。

因此改变我们的职场并建立照护基础设施将造成极大影响,但我们仍无法获得同等价值的选择,除非改变我们的文化。这种文化变革需求意味着重塑男性的社会观。(掌声)在已发展国家中,越来越多女性已不再拥有我们的职场仅局限于家中的社会观,但男性的观念仍一如往常,男性仍拥有他们必须扮演养家糊口角色的社会观,这使他们借由在职场中尽可能超越其他男性来获得自尊。女权主义革命的道路仍十分漫长,当然尚未完成,但《女性的奥秘》出版后60年,许多女性确实拥有比男性更多的选择。我们可选择养家糊口、照料家庭,或两者兼顾,但另一方面,当男性选择照料家庭,相当于使自己的男子气概岌岌可危。他的朋友或许会称赞他的决定,但内心肯定百思不解。难道对男性的衡量标准不在于他与其他男性在权力和声望上的竞争意愿吗?持有这种观点的女性与男性一样多,我们知道许多女性对男性魅力的判断仍多半基于他的事业成就。一位离开职场的女性仍可成为魅力十足的伴侣,对男性来说,这是风险极大的提议。因此身为家长和妻子,我们应教育儿子和丈夫扮演他们希望的角色,无论是照料家庭或养家糊口。我们应教育他们让男性照料家庭成为很酷的事。(掌声)

我几乎能听见许多人心想:「不可能。」但事实上这种改变正在发生,至少在美国,许多男性对烹饪相当自豪,并坦诚热衷于此。他们会进产房、尽可能休育婴假,他们会推婴儿散步或安抚幼儿,就像妻子一样驾轻就熟。他们逐渐包揽更多家务。事实上,现在有些男大学生开始声称:「我想担任全职父亲。」这是50年前、甚至30年前完全难以想像的情形。在挪威,男性自动享有三个月的育婴假,但如果他们选择放弃,则失去这个权益。一位 *** 高层官员告诉我,有些公司开始借此观察男性员工,并对他们留下负面印象,如果他们孩子诞生时不曾休育婴假。这意味着不愿善尽父责似乎开始被视为一种品格缺陷。

因此我自小认为,捍卫女性权利意味着尽其所能地让女性站上巅峰,我仍希望在有生之年目睹所有阶级的劳动力都实现男女平等的目标。但我开始相信,我们必须珍视家庭,如同我们对工作的重视。我们应接受这个想法:善待我们所爱的人将使我们在各方面都表现得更出色。

30年前,Carol Gilligan一位研究青春期少女的出色心理学家,确认属于人性本质的关怀伦理与公正伦理同样重要。这意味着「不关心」在我们部分观念中相当于「不公平」。比尔.盖兹赞同这个观点,他认为人性中两股伟大的力量是利己和关怀他人。让我们使两者结合,使女权主义革命成为人道主义革命。对所有人类而言,我们将成为更好的家庭照料者及养家糊口者。你或许认为这不可能发生,但在我成长的社会中,我母亲会为晚宴摆出熄菸的小容器,黑人和白人使用不同的洗手间,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是异性恋。(笑声)如今这一切不再是常态。争取人类平等的革命确实能发生,它正在发生、它将会发生,它的进程及速度取决于我们。

谢谢。

(掌声)

(本文依CC授权转载自 : myoops)

她称,“我们并不因为中丵国人权纪录糟糕就拒绝与其打交道,我们不拒绝跟沙特打交道……”希拉里的这番话引发了《大西洋月刊》记者的追问:“事实上,(中国人)现在表现得非常害怕?”希拉里回答说:“他们担心。他们试图阻止历史,这是‘a fool's errand’。他们办不到,但他们要坚持尽可能长久。”

她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称中国的做法是试图“阻止历史”,并称中国这样做是“fool's errand”。这个词组的直接意思是“傻瓜的差事”,尽管可以把它翻译得缓和些,但它的贬义是确定无疑的。11日几乎所有西方媒体转引希拉里那篇涉猎广泛的专访时,都突出报道了希拉里的这句批评。12日在北京的外交部记者会现场,有西方记者专门将希拉里的那几句话挑出来问中国外交部的态度。希拉里是美国国家政策最高级别的对外代表者,她对中国保持尊重是必须的,即使她表达美国对中国的批评和反对,也必须使用非常礼貌的语言。如果她不这样做,那么她的言行就可以被理解为美国官方对中国国家尊严的轻蔑和冒犯。希拉里在日前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也说过不少尊重中国的话,不过那些不能成为她可以说中国是“fool's errand”的理由。希望希拉里能做出解释。

中国青年报发的所有文章

初学这些议论文的操作方法,可以从模仿开始。以一篇文章为例。最典型的是吴晗的《谈骨气》 :1.引论部分:开篇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用孟子的话解释论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本论部分:用三个事例分别证明论点:文天祥的富贵不能淫;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贫贱不能移,闻一多的威武不能屈。3.结论部分:解释当今无产阶级的骨气并发出号召。三个部分之间都有过渡:在引论和本论之间有“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他积极的教育意义。”引出下面三个事例的叙述。本论和结论之间有“孟子的这些话,虽然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他积极的意义。”进行过渡。在第一和第二例之间,有“另一个故事”“还有个例子”进行过渡。这些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三个部分分别回答了三个问题:引论部分解答 “是什么”的问题;本论部分解答“为什么(有骨气)”的问题;结论部分回答“我们怎么办”的问题。三个事例都是概括叙述的,每个事例的后面都有几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阐明了事件所包含的意义,把事例紧紧地扣在论点上,是论点和论据联系的纽带,否则就就事论事,论点和论据脱节了。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列举事实材料和运用逻辑推理,来阐发,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表明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各行各业的人为了接受或表达思想,都需要经常阅读和写作这种文体。一篇议论文,通常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论点是议论文所阐发的思想观点;论据是文中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论证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揭示。这三者的紧密关系,构成了一篇议论文的主体。

“三色报道”是指1987年6月24日至7月4日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的三篇整版的调查性报道分别是:《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和《绿色的悲哀》。这三篇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起森林大火进行了深度报道成为中国灾难新闻报道的里程碑也在新闻界引发了深度报道的高潮。这三篇报道因为披露官僚主义、触及体制弊端在全国人民心中激起的震撼和思考方式。

1984年7月中国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添加一个新字,实则新意迭出,寄托着人民群众独特的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感情。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1917年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

刘道玉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他对中国教育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刘道玉就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并确立了高教改革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地位。 后来,刘道玉提出了“教育的创新理论体系”和它在中国当代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更是抓住了中国当代教育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极有启发性,而且从这一问题的探讨,到具体在现实中的运用,且使这个问题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刘道玉功不可没。刘道玉在1981年—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推动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改革,领风气之先,拉开了中国高教改革的序幕,被誉为“武大的蔡元培”。 刘道玉作品 日期 作品 所在刊物 期次 获奖记录 1984年7月 《新的技术革命与未来》 原创 1984年10月16日 《改革与创造型人才》 《中国青年报》 1985年1月11、12日 长篇报告文学《刘道玉晶核》 《中国青年报》 1985年11月 《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湖北省优秀社会科学著作三等奖 1986年12月 《搞好教育终合改革》 《红旗》 12期 1988年8月 《教育经济学研究》 原创 全国教育成果一等奖 1989年5月 主编《中国当代高等学校管理》 主编 1989年9月 《知识、智力、创造力-谈创造教育》 原创 1992年6月 《关于创办中国实验大学》 《光明日报》 1994年10月 《生命六十始》 《传记文学》 1995年12月 《创业与人生设计》 原创 1996年7月26日 美国参加第9届国际合成金属科学与技术大会论文 原创 1996年11月 《爱的学校》 原创 武汉市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 1997年2月28日 “素质教育与培养创造力” 《光明日报》 一等奖 1998年1月 《新世纪曙光》 主编 1998年11月 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录有刘道玉专访的《流金的岁月》专题片 中央电视台 1999年7月 “面向21世纪大学生学习观” 《高等教育研究》 第4期 2000年1月6日 “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展望” 《浙江教育报》 2000年5月11日 “关于大学创造教育模式构建” 《教育发展研究》 12期 2001年2月 “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 《天津市教育科学学报》 2001年12月 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2年3月 收入英国剑桥名人中心世界2000个名人录 第一版 2003年3月 《怎样建成中国一流的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 第2期 2003年11月 《创造教育新论》 原创 2003年12月 《中国现代化为什么不能产生著名教育家》 《教育评论》 第6期 2004年1月 《高校学风亟待整肃》 《高等教育研究》 第1期 2004年7月 《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高教探索》 第2期 2004年11月 《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校长》 《学习月刊》 2005年3月 《中国应当遴选大学校长》 《高教探索》

青年杂志是陈独秀创办的。

《敬告青年》原载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是陈独秀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又见《独秀文存》卷1。

《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20 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名刊:新青年(国内首部简体横排版)(全12册)》内容简介:从1915年9月到1926年7月终刊时止,《新青年》计出11卷,共有63期,其中前9卷为月刊,第10卷为季刊,第11卷为不定期刊。

本书即为其简体字版,为更好的还原历史,本简体横排版在其分卷、分期方式及体例上仍袭其旧,外国人名、地名及著作名、事物名等的译法也保留了当时的译法,未作改动,并在各卷中影印了近280幅《新青年》原稿,以供读者对照欣赏。

陈独秀所作,原载于《新青年》创刊号,吹响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号角,并在青年中引起极强烈反响的新文化运动启蒙青年的开山之作——《敬告青年》。

胡适所作,原载于《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揭开中国现代文学的改革和白话文运动序幕的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文。

大西洋月刊是核心期刊吗

1、高琛(1922年10月-2006年10月),女,著名评剧女作家,国家一级编剧,代表作有《阮文追》《高山下的花环》《李双双》《无双传》《牡丹仙子》《孙庞斗智》《杨三姐告状》等。2、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浙江省杭县(今杭州)人,,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品《雅舍小品》《槐园梦忆》《英国文学史》等,是中国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中国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

1、优优教程网优设旗下的教程网,教程全免费,网站很清爽,除了教程,还有灵感频道,以及付费的课程,和网址导航等。比较适合想学设计的同学。2、可汗学院一切皆可学,永远对所有人免费。你可以学习任何知识. 每个学科和等级都有专家创建的内容和资源. 永远免费.3、Coursera(国外版的慕课)()这个网站,由斯坦福大学两名计算机科学教授创办。后面宾夕法尼亚大学、杜克大学、伦敦帝国学院等知名实力高校陆续加入。它是国外,本土化做的最好的网站之一,很多课程都有中文字幕。因为最近的疫情,平台又更新了大量的免费在线课程。小伙伴们赶快去上面抢课啊!这个网站上的课程,你可以选择旁听和正式上课。4、多邻国外语学习app,覆盖日韩俄西班牙等语言,新手小白容易上手。5、b站()众所周知,b站是一个搞学习的网站。多次被c站和教育部点名cue到,疫情以来一浪高过一浪的学习热情推动下,不管你是想学习专业课程、舞蹈、音乐还是编程,应有尽有。不夸张,B站已经成为了网络上最大的自习室,学习者的乐园。6、实验楼实验楼是一个IT在线学习网站,为用户提供的不是视频,而是配置好的虚拟机,通过虚拟的实验环境,学习者可边看文档边动手操作,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实验楼虚拟环境不只是简单的在线编译器,可以支持更广泛的 IT 内容学习,不再局限于编程领域,为用户提供的是一站式的IT在线动手实践环境。

具体分类以期刊的主管单位为依据。

所谓“国家级”“省级”“市级”期刊的说法是不规范的。能够区分的只是期刊的主管和主办单位。

如“教育部XX中心”“中国XX教育学会”“北京XX”“教育部直属高校”“XX省教育厅”“XX省出版集团”等等,一般认为带有“中国”“教育部直属单位或高校”“国家级教育学会”的就是国家级,“北京”其实就仅仅是省一级的期刊,依此类推。

严格说来,“国家级”教育类期刊,即由教育部及所属各部门,或国家级教育学会、教育部直属高校主办的期刊,其主管部门必须是教育部,且是G4类期刊(当然体育是G8类,信息技术是TP类,其他不一一列举),这样的期刊才能称得上是国家级教育期刊

国家级教育类期刊大都是核心期刊,老师们您可以百度《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或《2012北大核心期刊目录》,也可以上中国新闻出版署或是中国记者网去查询,打开这个刊物页面就会显示刊号、主管及主办单位。

刊物的级别是由主管单位来决定的(中文核心及cssci刊物除外)。部级单位主管就是国家级,省厅及同级别单位主管就是省级。

查询期刊主管单位可登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查询。

扩展资料:

杂志的历史起源:

期刊形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这种类似于报纸注重时效的手册,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所以一种新的媒体随着这样特殊的原因就产生了。

其中最早出版的一本期刊是于1665年1月在阿姆斯特丹由法国人萨罗(DenysdeSallo)出版的《学者期刊》。

1704年,伦敦出版了第一种介于报纸和期刊之间的定期刊物,发行者是《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笛福。刊物名叫《评论》,篇幅为四小页,共发行九年。

美国最早发行的期刊是佛兰克林的《美洲期刊》和《将军期刊》,都是模仿英国期刊的月刊,同在1741年1月出版。

中国最早的期刊为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行时间延续5年多,版式采用中国传统书本样式,刊期使用清代皇帝年号纪年。

在最初,期刊和报纸的形式差不多,极易混淆。后来,报纸逐渐趋向于刊载有时间性的新闻,期刊则专刊小说、游记和娱乐性文章,在内容的区别上越来越明显,在形式上,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大,为三到五英尺,对折,而期刊则经装订,加封面,成了书的形式。此后,期刊和报纸在人们的观念中才具体地分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期刊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期刊查询

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两年的学习伴随着疫情,所以有时候只能居家隔离,也积累了一些不错的学习网站,接下来就让我来推荐几款比较好的学习网站吧。

一、中国大学生MOOC

中国MOOC官网

这是比较老牌的网站之一,里面包含有不少985、211院校的精品课程主要用于解答学习上的问题,不论是提前预习还是期末复习都是不错的选择,截至目前已经有近八百所高校与其合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网址中国大学MOOC官网看一下。

二、网易云课堂

网易云课堂

接下来再为大家推荐一款学习实用类技能的网站,网易云课堂,是网易公司倾力打造的在线实用技能学习平台,主要为学习者提供海量、优质的课程,课程结构严谨,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程度,自主安排学习进度。云课堂的宗旨是,为每一位想真真正正学到些实用知识、技能的学习者,提供贴心的一站式学习服务。  这一点确实做得很好,对于想要学习专业类技能的小伙伴强烈推荐。

三、学堂在线

学堂在线官网

学堂在线是由清华大学研发出的中文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简称慕课平台,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任何拥有上网条件的学生均可通过该平台,在网上学习课程视频。  网站的权威性很高,课程都很不错,有免费的课程也有付费的课程供我们选择。

以上是我在大学两年期间用的的比较好的有关学习课程的网站,类似的网站还有很多,不要局限于以上三种,也可以上网去寻找。

  • 索引序列
  • 大西洋月刊有关中国青年的文章
  • 大西洋月刊克林顿文章
  • 中国青年报发的所有文章
  • 1984年7月中国青年杂志
  • 大西洋月刊是核心期刊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