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商学院是本科学校,该校是经教育部批准在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基础上建立的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第一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
学校设有工商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体育学院•国际马术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机电工程与汽车服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3个教学学院。
学校开设有物流管理、电子商务、酒店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汽车服务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动画、商务英语、国际商务、软件工程、财务管理、休闲体育、物联网工程、车辆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食品质量与安全、机器人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经济与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翻译、审计学、运动康复、商务经济学、零售业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字媒体艺术、体育经济与管理(马术运动与管理方向)、物流管理(中德合作办学)等32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另有13个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率先在全国开办了赛马专业并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拥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省级重点专业、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63项,其中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8项,省级以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7项。近年来,22项成果分获省、市教学成果奖,其中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学校现有教职工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71%,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30%。有享受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津贴专家11人, “武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武汉市学科带头人”23人。
学校设有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马术)示范基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商业文化研究所、武汉旅游研究院、武汉马产业研究院、武汉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心、武汉流通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茶文化与产业研究所等17个科学研究机构,及5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主办有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武汉商学院学报》。2015年以来,获批省部级项目32项,其中2018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全国教科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获市级以上科研奖励8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教师获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近200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教师先后主持、参与制定地方行业标准20余项;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发展应用型科研,承接横向科研项目130余项。
学校坚持“与服务经济共进、与行业企业共赢”,高度重视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先后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农架林区政府、武汉市商务局、武汉市体育局等政府机构和东风汽车集团、达利马业集团、杭州凯尔达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通动画等200余家国内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学校共签订本科专业的校企合作企业100余家,其中国内外及行业知名企业20余家。
学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连续十年为中国南极科考提供后勤服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海洋局评为“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组织师生参与过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运会、全国“两会”、上海世博会、武汉国际园博会、“汤尤杯”羽毛球赛、金鸡百花电影节等志愿服务工作,获得共青团中央颁发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承办了第21届中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湖北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等多项赛事,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马术和现代五项赛事将由我校承办。学校建有楚菜博物馆、国际马术馆。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是武汉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武汉市首个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30余所海外高校或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科技大学、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等大学合作举办了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交换生等项目,共选派200余名学生赴国(境)外进行交流学习,开阔了学生国际化视野。
学校先后培养出国家和省市技术状元、知名企业家、人民大会堂国宴主厨和武汉形象大使等大批优秀人才。近几年,学生在国际国内专业比赛中获得百余项团体与个人冠军。学校招生就业“进出两旺”,本科招生规模年年攀升,报到率达96%以上,毕业生总就业率稳定在94%左右,2018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大力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建有大学生创业园,设立创业学院和全省首家本科院校微商学院。
中国没有。飞不丹只有尼泊尔,泰国,缅甸,和印度这几个国家。 你只有从这几个国家转机,而且不丹政府规定,游客必须参加旅行团,并事先付足团费,才会发给签证和进入不丹,当地没有自助旅游这回事。至於旅行团的行程、旅游地点、日期长短等,都可以由游客自己决定。团费方面,由政府划一规定,以最少4人一团计,每人每晚为美金200元,少於4人一团有附加费,分别为3人一团,每人每晚附加费美金20元,2人一团,每人每晚美金30元,1人成团,则每晚附加费为美金40元。
不丹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出处:《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7年 第1期 作者:李宁
武汉商学院是二本院校。武汉商学院溯源于1963年创办的武汉市服务学校。1985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建立专科层次的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2004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武汉职工财经学院和武汉市职工大学并入武汉商业服务学院。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在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基础上建立本科层次的武汉商学院,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管,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教育教学业务归口湖北省教育厅管理。
扩展资料:
武汉商学院坐落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后官湖畔,现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52万册。已获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正规划建设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的马影河校区。
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承担湖北省试点学院改革项目1项,获批省级基层教学组织3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3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
参考资料来源:武汉商学院——学校简介
武汉商学院是几本
武汉商学院是二本线,那么武汉商学院有什么优秀之处呢?下面跟我一起来看看!
在美丽的江城武汉,在风光秀丽的黄家湖畔,有着一所令人瞩目的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武汉工商学院。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不一样的故事,充满温暖、充满活力,欢迎你来这里书写你们青春的'故事,我们在这里等你来!
【学校简介】
武汉商学院是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在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基础上建立的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第一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管、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学校坐落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后官湖畔,校园占地面积1026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全日制办学规模一万余人,重点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设有工商管理学院、商贸物流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体育学院(国际马术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机电工程与汽车服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2个教学院系部。
学校开办有物流管理、电子商务、酒店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汽车服务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动画、商务英语、国际商务、软件工程、财务管理、休闲体育、物联网工程、车辆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食品质量与安全、电子商务(技术方向)、体育经济与管理(马术运动与管理方向)、电子商务(创业方向)、物流管理(中德合作办学)等22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另设有32个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率先在全国开办了赛马专业并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拥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省级重点专业、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56项,其中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7项,省级以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3项。近年来,9项成果分获省、市教学成果奖,其中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700余人,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教师占42%,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31%。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津贴专家10人、“武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武汉市学科带头人”20人、国家级行业大师名师25人、楚天技能名师8名及一批省市优秀教师。
学校设有商业文化、现代物流、旅游经济、赛马经济、素食研究、职业人文素质等8个研究所,主办有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报。近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5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600篇。
学校坚持“与服务经济共进、与行业企业共赢”,高度重视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先后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农架林区政府、武汉市商务局、武汉市旅游局等政府部门以及索迪斯、沃尔玛、东方航空、东风本田、达利马业集团、江通动画、纽宾凯等百余家国内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是武汉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武汉市首个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武汉鄂菜博物馆经湖北省文物局批准在校建立,填补了湖北饮食文化博物馆的空白;成功举办湖北省首届“鄂菜传承与发展论坛”,受到业界好评。
学校组织师生成建制地参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运会、中国南极科考、全国“两会”等志愿服务工作,受到广泛好评,获得共青团中央颁发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最高奖——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
学校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阿联酋、挪威、芬兰等国的20余所高校或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培养人才。
学校先后培养出国家和省市技术状元、知名企业家、人民大会堂国宴主厨和武汉形象大使等大批优秀人才。近几年,学生在国际国内专业比赛中获得80多项团体与个人冠军。学校招生就业进出两旺,近年招生第一志愿有效生源达到1:,本科计划完成率110%以上,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4%左右,赢得了“学校有特点、专业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赞誉。
学校连续被评为“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武汉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胜单位”,先后获得“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状”、“武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酒店管理系统的参考文献精选
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以下是我整理的酒店管理系统的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彭伟民.基于需求的酒店管理系统的建模与实现.微机发展,.
[2]翟广宇.基于C/S结构的酒店管理系统.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报,.
[3]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
[4]候炳辉,刘世峰.信息管理系统[J].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5]童德利,田娟,谢琪,陈世福.基于B/S模式的构件式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刘学明.饭店客房管理[M].广东旅游出版社,.
[7]张亚东.酒店企业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管理信息系统, .
[8]李朝晖.PowerBuilder开发实例完全剖[J]..
[9]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0]马秀莲,高志安.宾馆管理系统的设计.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1]刘进.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分析与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6).
[2]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85-88.
[3]杨惠超,黄文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职业时空,2014,10(9):105-107.
[4]曹艳芬.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体系构建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3):147-148
[5]彭宜佳,闫秦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8):5-8.
[6]饶雪梅.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3+2”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4(11):43-46.
[7][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8]王彬华.职业学院培养酒店服务实用型人才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3年03期
[9]刘燕燕,赵永波.高职酒店管理人才校企结合对接模式探讨[J].青春岁月,2012年02期
[10]杨P.浅谈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11]乔淑英,金磊.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大学教育,2014(17):128-129.
[12]王秀敏.基于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425.
[13]薛兵旺,周耀进.关于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实验班的探索与实践-以武汉商学院与纽宾凯集团校企合作为例[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5,29(4):63-68.
[14]唐羽.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J].中国商论,2015(34):190-192.
[15]刘群,王国胤,吴思远.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3(19):50-53.
[16]吴翊.启发式教学再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1(1):67-68.
[17]马永佳.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J].中国商贸,2013,11:78-79.
[18]易畅.旅游趋势革新下的酒店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商贸,2013,33:148-149.
[19]任海宏.开展旅游趋势革新下的酒店管理创新工作[J].管理观察,2014,01:170-171.
[20]赵金霞,徐卫萍,蔡玉红.酒店实习管理案例精选解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1]唐倩.关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8).
[22]曹艳芬.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8).
[23]陈静,金倩.关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1]卞海霞.无缝隙监管:中国食品安全的防火墙[J].观察,2009(1):97
[2]王兴国.食用油与健康[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版
[3]腾月.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2009年
[4]刘晓弘.涉地沟油犯罪相关疑难问题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4(2)
[5]隋洪明.食品安全非监管保障措施的引入与规制.法学论坛[J],2012(2):96
[6]魏莉.《食品安全法》之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2011年
[7]马晨光.论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D].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2013年
[8]李泰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知识读本[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9]王辉霞.食品安全多元治理法律机制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
[10]徐立明.地沟油犯罪案件的定罪量刑分析[J].人民司法,2013(12):8
[11]高铭暄.地沟油犯罪的刑法规制及问题探析[J].法治研究,2014(2):23
[12]陈永福.中国食用油供给安全分析与预测[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13]王艳林.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问题[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年版
[14]张妇婷.中国食品安全改革规制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学位,2008年
[15]张乾胜.论我国自然人破产制度的构建[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2012年
[1]韩科峰,肖谋琅.住房市场需求弹性分析.商业经济,2006(03),35-36.
[2]包宗华.住房与房地产.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3-25.
[3]李永胜.人口预测中的模型选择与参数认定.财经科学,2004(02),68-72.
[4]刘友平.住房市场过滤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硕士学位,重庆大学,2003.
[5]孙连成.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上卷).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108.
[6]邓宏乾,陈峰.中国住宅市场结构与房价的关系.开放时代,2007(04),62-71.
[7]邓卫,宋扬.住宅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
[8]龚莹.人口结构因素对美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人口学刊,2010(02),23-27.
[9]蒋达强.上海城镇住房消费需求实证性分析.软科学,2001(06),37-41.
[10]Andrews, D.,Sanchez A. C.,& Johansson, A. Housing markets and structural policies in OECD countries. OECD,2011.
[11]Carliner, G. Income elasticity of housing demand.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3,55(4),528-532.
[12]Engelhardt, , J. M. House prices and demographic change:Canadian evidence. Regi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91, 21(4),539-546.
[13]Haurin, D. R.,& Chung,E. C. The demand for owner-occupied housing:implicationsfromintertemporal analysis. 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1998,7(1),49-68.
[1] 夏秀清. 咸阳海泉湾温泉酒店市场营销方案设计与实施[D]. 西北大学2008
[2] 王新奇. 锦江之星高新店营销创新研究[D]. 西北大学2008
[3] 杭国栋. 上海新东方语言培训(英语)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复旦大学2009
[4] 刘利. 安徽大步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2009
[5] 姜瑞华. 青岛市星级酒店绿色营销组合策略研究[D]. 山东大学2008
[6] 阎同立. 河北民航大酒店营销策略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2002
[7] 赵志梅. 陋室宾馆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西北大学2009
[8] 严华. H汽车租赁公司上海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D]. 兰州大学2009
[9] 麦毅菁. 基于管理合同模式的饭店集团研究[D]. 厦门大学2008
[10] 杨锦慧. 呼叫中心在线营销运营管理与营销策略研究[D]. 北京邮电大学2009
[11] 于春玲. 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分析[D]. 吉林大学2005
[12] 吴恺. 重庆小天鹅酒店管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重庆大学2005
[13] 邵远.中国酒店管理业的发展及其模式研究[D]. 浙江大学2006
[14] 吕海霞. 正明锦江大酒店管理模式研究[D]. 吉林大学2006
[15] 张岩. 陶然居大酒店营销策略研究[D]. 山东大学2006
[16] 葛震宇. 试论经济型酒店营销策略[D]. 南京理工大学2006
[17] 李洪文. 泰安金海大酒店营销策略研究[D]. 上海海事大学2006
[18] 陈果. JS酒店目标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2007
[1]陈丽荣.不同类型旅游者体验质量研究.硕士学位,安徽师范大学,2007.
[2]黄向.旅游体验心理结构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3]戢芳,周庭锐.商业服务场景中的背景音乐与消费行为.经营与管理,2013(4),102-105.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郭大力译.商务印书馆,1984,34-51
[6]陈作松,季浏.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学报,2006,38 (4),562-575.
[7]袭金红.服务场景中的“其他顾客”.商场现代化,2009(34),27-28.
[8]姜玲玲.大学生自助旅游体验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0.
[9]兰龙耀.邮轮旅游体验分析.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3),77-78.
[10]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北京,科学出版杜,2002, 320-378.
[11]李晓琴.旅游体验影响因素与动态模型的建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 (5),609-611.
[12]李祗辉,白讳,马琪,等.体验经济视角下服务场景对顾客满意影响的实证.科技管理研究,2014,34 (6),197-200.
[13]金立印.服务接触中的员工沟通行为与顾客响应一一情绪感染视角下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2009(18),28-35.
[14]倏静,张丽华.旅游体验的层次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过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1-43.
[15]王志文.购物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分析--以海南岛为例.现代商贸工业,2011, 23 (21) , 10-12.
[16]梁凤华,程肇基.大学生人际依恋风格与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的中介效应.教与学术月刊,2012(5) , 39-42.
[17]魏遇,周倩雯,林讽.茶文化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研究以长兴县顾绪村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22 (5),387-390.
[1](清)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第六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清)仇巨川.羊城古钞[M].陈宪猷校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4]黄文宽.广州古城砖拓片及修城考[M].黄大同编.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
[5]杨式挺等.广州简史·古代上册[M].汪廷奎主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龙庆忠.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7]李雄飞,王悦主编.城市特色与古建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8](清)阮元.广东通志·前事略[M].李默点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9]周岚,童本勤,苏则民,程茂吉.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10]周岚.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极保护和整体创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1]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12]杨万秀.广州简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3](清)黄佛颐.广州城坊志[M].仇江等点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14](清)樊封.南海百咏续编[M].刘瑞点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 经济学动态3. 经济学家4. 经济科学 5. 经济评论6. 南开经济研究 7. 当代经济科学8. 当代经济研究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0. 经济纵横1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2.经济问题 13.现代财经 1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5. 经济经纬16.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8.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F11(除F12)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 外国经济与管理4. 世界经济研究5. 国际经济评论 6. 世界经济文汇 7.东北亚论坛 8. 亚太经济9.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F0,12,2(除F23,27)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 管理世界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地域研究与开发4. 改革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 开发研究 7. 上海经济研究 8. 宏观经济研究 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0.经济研究参考 11.生产力研究12.城市问题 13.城市发展研究 14.中国经济史研究 15.资源科学 16.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7.经济体制改革 18.经济问题探索19.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20.中国经济问题21. 南方经济22.现代城市研究23.消费经济24.生态经济25.经济数学26.中国流通经济27.开放导报28. 特区经济29.现代经济探讨30.宏观经济管理31.运筹与管理32.改革与战略 3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34.中国经贸导刊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审计与经济研究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综合 6.会计之友 7. 财会月刊 .会计8.中国审计9.商业会计10.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11.财会研究12.中国注册会计师13.事业财会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 中国土地科学5. 农业现代化研究6. 农业技术经济 7. 调研世界8.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9.农村经济 10.农业经济 11.世界农业12. 林业经济问题13.中国土地14.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5.绿色中国.B版,理论版(改名为:林业经济)16.中国渔业经济 F4/6工业经济(含F27,除F59) 1.中国工业经济 2.南开管理评论 3.经济管理 4.管理科学 5.工业工程与管理 6.管理评论7.企业经济8.预测9.软件学 10.工业工程11.企业管理 12.管理现代化 13.经济与管理研究F59旅游经济 1.旅游学刊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 2. 国际贸易3. 财贸经济4.商业经济与管理 5.国际经贸探索 6. 商业研究7. 销售与市场8.广东商学院学报9.商业时代 10. 中国商贸11. 价格理论与实践12.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国际经济合作14.对外经贸实务15.江苏商论 16. 国际商务研究17.中国物流与采购 F81 财政.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 涉外税务4. 税务与经济5.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财经论丛7. 当代财经8. 财经研究9. 财经问题研究10. 中国财政11. 财经科学 12.中国税务 13.财政监督F82/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 金融论坛4. 金融理论与实践 5. 保险研究 6. 证券市场导报7. 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 9.上海金融 10.金融与经济 11. 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 13. 投资研究14.新金融 15.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 浙江金融 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 19. 南方金融
(一)专著1.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2.刘云《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二)编著1. 参编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2.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 参编俞士汶、黄居仁主编《计算语言学前瞻》,商务印书馆,2005年。4. 参编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商务印书馆,2006年。5. 参编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6.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三)论文1. 李晋霞、刘云,修辞上的点面格,《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P35-36。2. 刘云,“除了”究竟除不除,《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P41-44。3. 刘云、李晋霞,“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变换形式及宾语的语义类型,《江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P44-48。4. 刘云,重叠论文索引,《汉语学报》1999年2期。5. 刘云,定标性状小句,《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P51-55。6.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现代汉语合成词结构数据库的开发及应用,张普主编《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P273-278。7. 刘云、李晋霞,“偶尔”与“偶然”,《语文知识》2000年第6期,P30-33。8. 刘云,汉语构词的计量研究,《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1年第2期,P27-33。9. 刘云,歧义的潜在性及其自动消解,《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3期,P2-4,12。10. 刘云,施受关系自动识别中的语义句法问题,黄昌宁、张普主编《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P21-26。11. 刘云,自足的性状小句与成活的性状小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P95-100。12. 刘云,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报》2001年1期,P88-93。13. 刘云,反语的生成机制,《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5期,P29-30,33。14. 刘云,格式歧义及其消解和分解,张全、萧国政主编《HNC与语言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15. 刘云、李晋霞,“V双N1的N2”格式转化为粘合式偏正结构的制约因素,《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P21-27。——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P75-81。16. 刘云,中文期刊刊名的构成研究,《汉语学报》2002年第1期,P162-166。17.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P113-116。18. 刘云,篇名中的冒号,《江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P58-61。19.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型并列,《汉语学报》2002年第2期,P73-82。20. 刘云,新词新义集萃,《辞书研究》2001年5期、2002年3、4、5、6期、2003年3、5、6期。21. 刘云,汉语的七音节篇名,《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2期,P122-127。22.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性孤立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P120-123。23. 刘云,篇名的篇章化,《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P29-32。24. 刘云,语词的篇名标记及其作用,《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3年2期,P3-10。25.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现代汉语广义虚词知识库的建设,《汉语语言与计算学报》(新加坡)2003年第1期,P89-97。选入徐杰、钟奇主编《汉语词汇·句法·语音的相互关联——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90-101。26. 刘云,一个新的前缀——零,《辞书研究》2003年5期,P136-139。27. 刘云,篇名的话题性说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2期,P69-76。28. 李晋霞、刘云,面向计算机的二重复句层次划分研究,《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P147-153。29. 李晋霞、刘云,从“如果”与“如果说”的差异看“说”的传信义,《语言科学》2003年3期,P59-70。30. 刘云,篇名的称名性说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003年3期,P73-76。31. 刘云,新闻篇名运用引号实现的各种转换,《修辞学习》2003年4期,P46-47,49。32. 刘云,新闻标题中的人名艺术,《当代传播》2003年4期,P92。33. 刘云,论篇名语言的标记性,《云梦学刊》2003年4期,P104-107。34.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双+N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当代语言学》2003年4期,P289-298。——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35. 刘云,篇名中的结构助词“的”,《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1期,P88-95。36. 李晋霞、刘云,新版《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的贡献,《辞书研究》2004年第3期,P64-70。37. 刘云,篇名中的省略号,《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P32-36。38. 李晋霞、刘云,“由于”与“既然”的主观性差异,《中国语文》2004年2期,P123-128。39. 刘云,术语泛化的途径、特点和动因,《修辞学习》2004年4期,P14-17;选入《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12月),P342-350。40. 刘云、俞士汶,“句管控”与中文信息处理,《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P56-62。41.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P130-136。42.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措施,载李克武主编《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P203-211。43.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44. 刘云、李菡,标题中的语词标记面面观,《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1期,P83-87。45. 刘云,“PK”来了,《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P58。46. 李晋霞、刘云,《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述评,《当代语言学》2006年第3期,P265-271。47. 李晋霞、刘云,从概念域看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非匀质性,《语言科学》2006年第4期,P3-13。48. 刘云,“被”字结构宾语隐现的制约因素,载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207-216。49. 刘云、何婷婷,网络语言的前世今生,《网络传播》2006年第7期,P42-43。50. 刘云,现代汉语中的对举现象及其作用,《汉语学报》2006年第4期,P75-85。51.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面向自然语言理解的汉语虚词研究,载嘎日迪、吾守尔·斯拉木、德熙嘉措主编《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70-279,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52. 何婷婷、刘云,网络语言研究蓄势待发,《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P8。53. 李晋霞、刘云,复句类型的演变,《汉语学习》2007年第2期,P20-26。54. 刘云,“中文信息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P93-95。55. 刘云,新兴的“开X”词语模,《辞书研究》2008年第2期,P152-154。56. 罗耀华、刘云,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P44-49。57. 龙海平、刘云,《变化中的欧洲语言》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P314-316。58. 刘云,说“X门”,《汉语学报》2008年第4期,P80-86。59. 刘云,复句关系词语的离析度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P15-21。60. 刘云,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自动分析的难点,《长江学术》2009年第1期,P103-107。61. 刘云、龙海平,《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简介,《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1期,P86-88。62. 刘云,汉语词汇统计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9年第1期,P62-69。63. 刘云,“裸”族新词探微,《辞书研究》2009年第2期,P149-154。64. 刘云,复句自动分析的目标和意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P40-44。65. 刘云、李晋霞,论频率对词感的制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P1-7。66. 刘云,双音节词重叠类型的功能解释,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110-119。67. 刘云、杨红,重叠论文索引(增补),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536-580。68. 李晋霞、刘云,论推理语境“如果说”中“说”的隐现,《中国语文》2009年第4期,P359-364。69. 刘云,汉语书面语的语码夹用现象及其语用价值,《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P190-19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2期以论点摘要形式转载(P154)。70. 龙海平、刘云,《语法的起源:一种重构》述评,《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1期。(P75-79)71. 刘云,“之X”的词汇化及其动因,《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P64-70)72. 罗耀华、刘云、樊城呈,《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手册》(2008)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P317-319)73. 刘云、王耿,现代汉语词汇的嬗变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华中学术》2010年第1期。(P313-319)74.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P81-83)75. 刘云,新兴的“被X”词族探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P102-106) 2008年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2005-2006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2007-2008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方块壮字的编码输入》 (韦名应)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2006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浅析人名中的修辞》 (黄丽丽)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体育新闻标题》(王耿)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三等奖。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当代新词“X门”探析》(曾李)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1 《招魂》考辨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宋玉作〈招隐士〉考辨》驳议 《江汉论坛》 《远游》考辨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说范晔《后汉书》之“志” 《文献》 楚辞学三题 《广西师院学报》 试论唐初史家之文学思想 《广西大学学报》 《艺文类聚》之问题种种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5合8 《〈招魂〉考辨》补说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闲情赋》之评价种种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容斋随笔》刊误 《贵州文史丛刊》 《九辩》考辨:兼说其史料价值及在文学史上之地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关于《文选》的编者问题 《文学评论》 试论赋之范围与汉赋“序文”之作者问题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史记》《汉书》《后汉书》注札记 《内蒙古师大学报》 《楚辞》研究二题 《云梦学刊》 新的开拓 新的建构:读敏译《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建构宜 考辨精 系年详:读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全汉赋》小补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文选·诗》与《文心雕龙》诗论和《诗品》之比较 《江汉论坛》 《卜居》《渔父》作者考辩 《学术研究》 《文选》李注札记 《贵州文史丛刊》 《史记》引文札记与后世引文问题说略 《内蒙古师大学报》 《文心雕龙》论文不及当代乃因其“讹”不称于“休明”辨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从《楚辞》成书之体例看其各非屈原作品之旨 《四川大学学报》 总集之祖辨 《郑州大学学报》 “受屈为客卿”之“客”为王逸注原有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远游》非唐勒所作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楚辞章句》前十五卷的前序刘向作驳议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文选》骚类李善注引《楚辞章句》小序均非原貌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论以他称写己与自我称扬:兼说屈宋某些作品之真伪问题 《云梦学刊》 《文心雕龙》不提陶渊明乃因渊明入宋辨 《社会科学战线》 《惜誓》非唐勒所作辨 《内蒙古师大学报》 关于《古今诗苑英华》的编者问题 《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34 《艺文类聚》杂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关于《诗品序》与《诗品》价值取向的差异问题:兼辨“子卿双凫”与“谢客山泉”无误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关于《文选序》与《文选》之价值取向的差异问题:兼论《文选》非仓卒而成及其《序》非出自异手 《文学评论》《艺文类聚》刊误(一)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关于《文心雕龙》论文不及陶渊明之问题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王逸释《涉江》的“伍子”为“伍子胥”无误辨 《云梦学刊》 《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之真伪辨 《东方丛刊》 关于《七月》之作者问题 《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2年)42 执中与超越:读敏泽《文化·审美·艺术》 《人民日报》2002年11月21日第十二版43 关于“骚”“赋”之同异问题 《中国楚辞学》第二辑(2003年)44 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论之一 《江汉大学学报》 文学地位的提高: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论之二 《江汉大学学报》 《文选·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无疑辨 《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3年)47 关于《文选》编目次第的“失序”问题:《文选》编次作家“失序”与“彼此失照”现象研究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关于《文选》编目次第之“彼此失照”问题:《文选》编次作家“失序”与“彼此失照”现象研究之二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东坡外集·蔡使君传》即《南史·蔡道恭传》辨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关于姚鼐章学诚批评《文选》分类之得失问题 《江汉大学学报》 综论《文选》的编者问题(上) 《江汉大学学报》 《文选》四题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关于《文选》的选文范围与标准问题 《河南大学学报》 关于日本古抄白文本《文选序》“略以时代相次”之“略”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综论《文选》的编者问题(中) 《江汉大学学报》 《文心雕龙》不可能对《文选》产生太大的影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楚辞章句》十九篇序文均王逸所作无疑辨 《中国楚辞学》第7辑(2005年)58 《艺文类聚》汪绍楹先生校语商兑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关于《艺文类聚》引书文之无序问题——《艺文类聚》研究之二 见:端木黎明.宋永培先生纪念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98-108。60 关于“事具……”所涉引文之略详诸问题:《艺文类聚》研究之三 《钦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61 关于《文选》的编撰工作量、成书状况与编者问题:兼论《文选》成书时间研究之方法 《江汉论坛》2011年第5期62 《中国文学思想史》,合著(敏泽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本人写其中的第六章9万字)
1. 在断裂的深层——论鲁迅、郭沫若与传统文化之联系《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0年第2期转载张万仪撰《鲁迅郭沫若比较研究摭谈》(《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引用2.“以鲁视郭”心态批判――从郭沫若“薄海民”特征说开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1990年第1期转载张万仪撰《故乡与童年的烙印――论童年经历对鲁迅、郭沫若创作个性的影响》(《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5期)引用3.试论郭沫若战国史剧的楚文化蕴涵及表现《东疆学刊》199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1990年第2期转载4.在新诗走向历史的综合中——论穆木天抗战后的诗歌创作《吉林师院学报》1990年第3、4期合刊5.美学的历史的批判观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实践——全国首届穆木天研究学术讨论会述评《吉林师院学报》1990年第3、4期合刊6.关于穆木天研究的思考《穆木天研究论文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7.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高师教育研究》1990年第2期8.水的情趣,诗的意境——读废名的《竹林的故事》《名作欣赏》1990年第6期邵金峰〈〈对〈竹林的故事〉的一种解读〉〉(《宜宾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引用9.郭沫若“五四”时期思想创作独特性之我见《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10.关于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函授教学》1990年第1期 1. 为有源头活水来——鲁迅对渐东民间文化的感性体悟《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9期2. 在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双重变奏中——论穆木天战后的诗歌创作《荆州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3.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剧形象——论《倪焕之》《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4.民族复仇精神的形象再现——读《白毛女》《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5.“信天游”: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读《王贵与李香香》《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讲》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6.一份绝妙的社会生活速写——读《一九三九年春在太原》《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讲》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鲁迅研究的一个理论偏颇——再读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吉林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2年第2期转载2.鲁迅与浙东典籍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2年第2期转载陈力均《承传与择取——鲁迅与儒学》(《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引用3.试论鲁迅的农民气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4.碰撞:升沉与超越——《讲话》之于新文学发展的意义《长白论丛》1992年第3期 1.“他身上流淌着农民的血液”——鲁迅与浙东民性之联系《东疆学刊》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3年第1期转载2.论《故事新编》的深层意蕴《文艺研究》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3年第1期转载3.鲁迅与浙东经史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2期4.“文体”的困惑——关于蒋光慈《丽莎的衰怨》的重新评价《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5.追寻民族固有之血脉——《故事新编》的深层意蕴《吉林师院学报》1993年第2期6.中国根底全在道教——鲁迅对浙东民间文化的理性透视《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7期 1.《穆木天研究论文集》评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1期2.人生道路之起点——《穆木天评传》之一《吉林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3.变革时代的选择——穆木天在天津《沈阳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4.大家族出身之于鲁迅的意义《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6期5.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鲁迅与世界文学《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2期转载 1.地缘:文化之链——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生成论《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8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5年第4期转载张万仪《故乡与童年的烙印――论童年经历对鲁迅、郭沫若创作个性的影响》(《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5期)引用 1.“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穆木天《心路历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2.茅盾的小说《残冬》赏析《茅盾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10月版3.鲁迅的现代主义特质——一个本世纪中国文学描述应予深化的问题《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11期4.论穆木天五四时期文学批评“文学史”价值《吉林师院学报》1996年第9、10期合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转载5.鲁迅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沉思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版 1. 论穆木天五四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1期2. 穆木天传略(上) 《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1期3. 穆木天传略(下) 《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2期4. 关于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世界文化中的鲁迅》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版5.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思考(上)《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转载6.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思考(下)《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转载 1. 平淡见苍凉——张爱玲的“俗人生”表现《世纪论评》1998年第4期2. 论穆木天的《写实文学论》《吉林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 1.《故事新编》研究的历史回顾《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8期转载2.对五四新文学发生及源流的再认识《文艺研究》1999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9年第7期转载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孙先科:《百年文学研究的学术性反思》评述。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5期转载 1. 穆木天生平著译年表(3万字)《新文学史料》2000年第1期 1. 与章学诚联系及其“五四”意义的再认识《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2.《故事新编》文本构成的两重性及其意义《晋东南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3.对《故事新编》研究历史及发展的再认识《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中国人大报刊资料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9期转载 1. “校”与“刊”相结合的北京大学透视――对五四新文学发生根基的再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2期2. 关于“道德主义”问题――对五四新文学(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一〗《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1期3. 关于“道德主义”问题――对五四新文学(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二〗《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2期4. 关于“道德主义”问题――对五四新文学(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三〗《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3期5.“共和制情结”――《青年杂志》发动思想启蒙的深层动因《文学评论丛刊》2002年(第五卷)第1期6.对《新青年》发动批孔与文学革命的再认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中国现代文学传统》收录,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文摘卡》2002年第3期摘文7.鲁迅早期思想的现代性《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远方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对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发生运动根基的再认识《海南师院学报》2003年第5-6期,收《新华文摘》2004年第5期“篇目辑览”2.“梦”与“境遇”:《呐喊》、《彷徨》再解读(上)(下)《东疆学刊》2003年第3、4期3、关于“世界主义”问题——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倡导中心的多重对话(1-4)《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7-10期4.关于“科学主义”问题——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倡导中心的多重对话(上、下)《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5-6期5.北京大学学术化氛围的开创与“一校一刊”相结合再述(上)(下)《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4期1. 2002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删节稿)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出版2002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全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 1.一部用生命写出的富于“思想”的书——读高连峻的遗著《中国婚姻家庭史》《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2.关于我的《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北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3.鲁迅:“人与鬼的纠葛和交融”——兼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2期,收《新华文摘》2004年第16期“篇目辑览”4.历史?现状?趋向:2002年中国现代文学述评《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04年第1期5.五四新文学与“大学文化”关系透视《文艺争鸣》2004年第3期6鲁迅小说的“魏晋情结”:从“魏晋参照”到“魏晋感受”《文艺研究》2004年第5期7. 鲁迅与章太炎联系及其“五四”意义的再认识《齐鲁学刊》2004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5期摘发。8.“边缘文化”:当下中国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话题《作家》2004年第3期9.北京大学学术化氛围的开创与“一校一刊”相结合再述《现代中国》第4辑10.“断裂”与“承续”:对五四语体变革的再认识《新国学论丛》第1辑11.民初上海文学“甲寅中兴”考索《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2.对话与重构:“史料研究”应有的姿态——《舒芜口述自传》读后《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3期(本人为第二作者)
只要是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基本上导师都不会卡。所以尽量把查重率降到20%以下,好好准备毕业答辩PPT,就不会有问题啦!!!!
很多同学在问武汉工商学院自考难不难?首先我们来看下什么是自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981年经国家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而武汉工商学院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部门和教育考试院指定的官方自考主考院校,武汉工商学院是正规民办大学。武汉工商学院自考难不难?相信大家心里都是有答案的。与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在招生对象、考试时间及学制不同,自考是“宽进严出”。考生参加国家考试机构统一组织的单科考试,合格一门,发一门的合格证书,所有科目合格后,方可申请毕业。武汉工商学院自考包过可靠吗?首先先问问自己,所有的科目都能坚定能考过吗?自考是一种过程,一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过,尤其是只有其中一少部分善于自主学习的考生才是自考的最终胜出者。所以武汉工商学院自考难不难?看到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这个是比较难的。经过系统的学习后,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学位,武汉工商学院考核达到规定成绩,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并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大自考全国平均通过率一般在10%--30%左右,武汉工商学院自考通过率也可以参考。大自考即是完全通过自己自学,不借助任何辅导班的长线自考。问武汉工商学院自考难不难的朋友们,看下这个通过率,虽然数字不一定准确,但是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一些。自考独立办班俗称小自考。小自考就是人们一般说的短线自考。这种自考主要是参加一些办学单位组织的助学班,同时也就国家的政策即办学单位自己能够组织一些科目的考试,另一部分科目是参加国家组织的国家统一考试。武汉工商学院自考包过的说法是没有什么依据的,大家都要统一参加考试,只要是考试就会有不过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你的考试科目一部分来自武汉工商学院自学考试,一部分来自你在的办学单位,这种自考要相对简单些,基本上通过率在80%以上,这类小自考通过率相对高很多。自考很难通过率低是针对社会自学考试的考生,这部分考生大多数是有家有业的在职人员或待业人员,这一类人的学习时间少、精力有限,而且缺乏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因而通过率很低,但是对于各大高校为自考生组织的自学考试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的。但是大部分的人还是只能通过自学来考试,如果有人跟你说武汉工商学院自考包过,那么你就要打个问号了。另外,2023年武汉工商学院自考预报名已经开启,有意向的朋友们也可以来点击底部官网报名咨询。我们招生老师坐标武汉市,是多所学校助学合作办学点,关于武汉市成人学历提升有想了解的欢迎提问,我们在线做出专业的解答,为你保驾护航,让你在提升学历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武汉工商学院自考自考报名入口:
湖北高考后同学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国内有很多野鸡大学,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湖北野鸡大学名单,希望广大考生提高警惕,不要上当。
武汉科技工程学院
武汉工商管理大学
湖北工商管理学院
华中工商学院
中原工商管理学院
武汉建筑职工大学
湖北工商大学
湖北信息工程大学
武汉东湖大学
武汉工程技术大学
武汉时代自修大学
武汉信息科技学院
武汉职工财经学院
湖北工程管理学院
黄冈师范科技学院
一、没有获得国家级认证机构的认证。有些大学声称获得的认证实际上来自虚假的认证机构,也有的声称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著名机构的认证,而实际上这些机构并不具有认证功能。
二、没有教学设施。通常以邮政信箱或电子邮件作为联系地址,亦或是楼房的单元号码。
三、无需在访问学校或与学校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即可获得文凭。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批改论文或积累学分。
四、与教师没有或很少有交流。即便对作业进行批改,也不会影响最后拿到文凭。
五、有意取与著名学校类似的校名,以达到欺目的。
六、可以在注册后数天、数周或数月的时间拿到文凭。
七、有些学校没有教职工;即使有,他们的文凭也是从本校或其他“野鸡大学”获得。他们往往会炫耀与自己所教课程毫不相关的学位。
八、工作经历可折抵学分。
九、以每个学位为单位收费,而不是以学期或课程为收费单位。
十、鼓励潜在的学生尽快注册,以免学杂费上涨。或者以提供“奖学金”或“助学金”鼓励学生一次性注册多个学位。
武汉纺织大学会计学院开题报告不查重论文查重一般指的是论文正文参与查重,所谓论文正文主要是指从论文目录至论文参考文献列表结束,其中致谢、附录、中期报告、开题报告等等是不参与查重的。另外,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开题报告一般不参与论文查重,但是若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正文的部分内容若是直接复制粘贴开题报告中的,则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转述一遍,因为论文正文是要参与查重的。每年常见部分学生在论文正文撰写的过程中为了省事直接复制粘贴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创新点】、【研究方案】部分,但是在开题撰写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直接复制粘贴的相关内容,这样一来就造成论文正文的重复率居高不下。二、论文查重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1)明确学校要求的查重系统、重复率要求以及查重环节流程安排;不少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压根不清楚学校对于论文查重的要求,直到最后参与学校查重时还迷迷糊糊,这样很容易误事的。因此在参与学校查重前一定要弄清楚学校关于查重的要求,具体如下:①学校要求的论文查重系统是哪个?一般来说目前高校对于论文查重系统的要求只有【知网、维普、万方】三者中的一个,根据学校要求选择正确的查重系统,因为不同的查重系统间,算法和资料对比库不同,其得出的查重率没有太多的参考性。②学校要求的论文合格查重率是多少?明确学校要求的论文合格的查重率,这个很重要,一般来说专本论文要求查重率是低于20%或30%以下;硕论普遍是要求低于10%以下,硕论核心章节有可能要求低于5%以下。其次有些时候,部分论文指导老师对于自己指导的论文有更为严格的查重要求,有些专本导师是因为对学术的严格要求,会让学生把自己论文重复率降至10%以下,这个同学们要自弄清楚。
武汉科技大学论文查重率最高是15%。武汉科技大学(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教育部、宝钢集团有限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首钢集团、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钢集团公司“省部”共建地方高水平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100所重点建设大学之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员,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优秀高校,湖北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位于“九省通衢”湖北省武汉市。截至2013年9月,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300万余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亿元;建有32个研究所、1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科技位于武汉大学“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湖北省,是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建设,主要是在科学与工程,医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法律,哲学等学科重点综合性大学协调湖北省发展,是本科院校的民族群体。跟踪学校于1898年,由晚清湖广总督章乎焙工艺学校创办的历史,传承演变后,在1958年,学校开始设置本科,被称为武汉钢铁学院,1995年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学院,三所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院合并组建科技,武汉冶金,1999年4月28日的大学,由教育部,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同意,学校更名为武汉科学技术大学。虽然这是一个贫穷的,但也比较类似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