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与丑娘们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与丑娘们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丑娘们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我认为错的不是她,是那个时代,或许张少华有一定的责任,但是现实之下,她伤害到了别人,但死者为大,希望逝者安息。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我的丑娘》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视剧《我的丑娘》这部热播剧,我已看了六、七遍了,每看一次都被感动的落泪,也受到教育。

这部影片看似普通却给人很多很多反思。从看第一集就被剧中丑娘的朴实善良以及她对儿子那种无私的爱所感动。当看到丑娘兴冲冲地揣着卖掉赖以生存的房子,换来一万元钱感到婚礼现场,听到的却是儿子对新娘说她只是一个问路的,丑娘身心受到极大打击,离开后差点被车撞伤,幸好被好心的建平收留。俗话说:“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丑娘儿子大春怎么能这样对待生养自己的亲娘呢?寒心!

天下的儿女不知做父母的那份艰辛不易。结果后的大春有了自己的儿子,这会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用得着亲娘的时候,就让亲娘回家当保姆,唉!可怜天下父母心阿!看到丑娘为救生病的孙子,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而上街乞讨,善良好心的丑娘,您始终没能在儿媳妇家享一天清闲,一直在为孩子们操劳。被人污陷入狱的大春从监狱释放出来时,看到累倒住进医院的母亲时,终于忍不住把实情告诉了媳妇小旭,小旭听后,内心充满了深深地自责,狠狠地抽了大春一耳光,冲进病房喊着:妈,妈,妈,你是世界上最美的妈妈!当时我的泪水喷涌而出……一路看完整部电视剧,很多个感人的瞬间,让我情不自禁感动,可怜天下父母心,母爱是天下最神圣最纯洁最伟大的爱,不需要回报,也回报不起!所以在儿女心中没有丑娘,母亲的笑脸应是天下最美丽最动人的景致,即便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沧桑,那也是最美的印记。希望不管是做媳妇、女婿还是儿女的都应该好好孝敬自己的长辈!因为我们都会有老的一天。

看过《我的丑娘》,使我的心灵得到净化,灵魂能得到升华,也让我们反思:美只突显于外表,而乎略内在吗?养儿真的能防老吗?婆媳间能更多包容、理解吗?

三岁的女儿让她姥姥领着去了,真是一个难得清闲的周六啊,我把家里打扫了一下,洗完衣服后,打开电视看了看。哇塞!重庆台和安徽台都在演播着电视剧《我的丑娘》。这部电视剧已连续在好几个电视台播放过,现在又演着呢。

“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可剧中的.王大春为了娶漂亮媳妇竟把知道自己儿子要结婚便变卖了农村老家的宅地满怀欣喜的准备与儿子生活在一起的亲娘拒之门外,并对老婆说这个老太太是问路的。看到这里,我恨不得踹王大春几脚。娘再丑也是自己的生身之母,没有你娘,哪来的你啊!

可怜、善良的老太太被好心人李建平收留。老太太问他为什么收留自己,李建平对老太太说:“看到您就像看到我的亲娘一样,特亲切,也不知怎么会这样!”老太太在生活富裕的李家住了下来。而从李家的别墅上望去,正好可以看到自己儿子家。这样老太太可以时刻关注着儿子,关注着儿子一家。正所谓“娘想孩子筷子长,孩子想娘路长”。即使被自己的儿子抛弃了,当娘的也会义无反顾的照样牵挂着儿子的一切。可怜天下父母心哪!

王大春的不孝、胆小、无能、懦弱,让我觉得可气、可恨。有那么一个善良好心的亲娘是多么的幸福啊!他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不孝的人,他们成家了,立业了,不管不顾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良心何安?况且还嫌弃自己的娘长得丑?可笑!可恨!人都有老去的时候,如果到你老的那一天时,你的孩子不管你,不孝顺你,你又会如何?给孩子做好榜样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我们况且不说学习古人的做法,我们每个人都清楚,父母赐予我们生命,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心血,对我们的操劳与牵挂,我们一辈子也报答不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趁着我们的父母还健在,好好孝顺他们吧。

在我看来,丑娘不丑。

看了《我的丑娘》后,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母爱。

《我的丑娘》主要是讲了有一位母亲,长得很丑,她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儿子后来在城里成了家,她害怕媳妇见她长得那么丑会跟儿子离婚,所以就没有告诉儿媳妇真相。这位母亲还偷偷地混到儿子家中,以阿姨的身分当保姆。后来,她的孙子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要动手术,但是无钱医治,她的儿子却一时冲动,抢了钱进了监狱……

最令我感到的是她的孙子动完手术后,她的儿媳在医院里照顾孩子,她是以阿姨的身份送饭。但是她却省下了儿媳妇给她的那两块钱车费,买了菜做好饭给送去了。她可是跑了十几里的路程去的。回家的时候,她仍然是走回去的,不过她这次是穿上了乞丐的衣服,乞讨着回去的。到天黑时,她只得了一点钱,但是她只是为了给儿媳妇买菜啊!看到了这里,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感动。啊,母爱真是无私的啊!

我禁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又何尝不像电视里面的那位母亲啊!每天中午她都会给我做好饭供我享用,当天冷时又会提醒我添衣服。当我生病时,她又会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但是,我却有时还会跟她发脾气,她却一直一点怨言都没有……

天下的都是一样的,她们总是向儿女献出那无私的爱,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我们应该感激我们的母亲,我们更应该报答我们的母亲。

爱,是地久天长的。

在现实生活中,母亲对儿女充满了真挚的,毫无保留的爱,而儿女们也尽自己所能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都彼此深深地爱着,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让人向往的生活啊!但是也有某些却破坏了这种生活,我清楚地记得……

我已经忘记了到底是在何时何地看过这部电视剧《我的丑娘》了。但是剧中的一幕一幕却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剧中的丑娘是个非常丑的女人,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她自己的儿子都不也认她,甚至她来到他家当保姆时所发生的一连串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之后,儿子还是一丁点的关于她的真实的消息都没有向媳妇透露。赶到老太太快去世时,从监狱中刚刚出来的儿子才把真相告诉了媳妇。而这时,却已为时已晚,他的丑娘已经奄奄一息了。

每每看到这部电视剧时,我的心中便充满了愤恨与同情。愤恨她的儿子所做的事情太绝,同情老太太的遭遇,却又替她鸣不平:这样的一个儿子,还值得这样做吗?不过我还是明白了,是啊,母爱深深,这岂能用言语才能表达得清楚呢?但是,她的那位儿子的所作所为却真值得我们反思。俗话说的好,“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母亲从十月怀胎生下了我们,又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拉扯大,我们要懂得报答才对啊,又岂能嫌弃我们的母亲呢?

愿我们都能够好好地对待我们的母亲。

人间的爱有很多种,但是没有任何一种爱能够比得上母爱伟大。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剧名叫《我的丑娘》。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位母亲听说自己的儿子要结婚了,就去参加婚礼。但是她的儿子却不认她,最后她绝望地走了。之后她让一个好心人给收留下了,那户人家是丑娘儿子的邻居。她每天都看着自己的儿子默默地流着眼泪,她想认自己的儿子,但是又不敢认,只能默默地看着。到了最后,她的儿子终于认了她……

我看了这部电视剧后,简直就想哭。这位母亲是多么地伟大!因此,我想到了许多。

生命的奇迹是母亲用执著的梦想创造出来的,是母亲用满腔的创造出来的。那一下一下轻轻地抚摸,是母亲心灵对儿女深情的呼唤啊!其实每一个生命的降临,都离不开母亲那无序无畏的慷慨奉献,只是人们不该忘记却又偏偏时常忘记这些,忘记了感恩,忘记了馈赠我们生命的可亲可敬的伟大的母亲。而在母亲的心中所奔涌着的,永远都是最真,最纯的爱,永远都是最简单,最深刻的爱,永远都是最无悔,最无怨的爱。孩子永远是母亲的至爱啊!

我们不应该嫌弃自己的母亲,因为母爱是最美丽的。电视剧中的母羊虽然丑,但是她对自己的儿子所产生的爱却是最美的。

母爱不丑,母爱是世界上最美的爱。母亲为我们付出了一切,现在是我们报答母亲的时候了。就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关爱自己亲爱的母亲吧!

3月26日,知名老戏骨张少华被曝因肺部疾病去世。说起张少华为什么被网暴,主要的原因还是新凤霞事件,当时吴欢在微博中写道:张少华当队长,带队抄了新凤霞的家,还致使她腿残,不知道你还记得这些往事吗?针对这件事,张少华没有沉默,也在网上做出了回应。

她声称自己没有打断新凤霞的腿,那是她突发脑溢血所致,对这件事也是做了简单的解释。很明显,这番解释是苍白无力的,网友根本不相信她,网上传来的都是谩骂,什么样难听的话都有,说她貌丑心更丑。

张少华1946年出生在北京。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贫穷与饥饿是刻在每个人的骨子里,张家还人丁兴旺,张少华有8个兄弟姐妹,人口众多,生计困难,每天吃得最多的是窝窝头,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一点点肉。

本来生活就不易,张少华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对于这个本就艰难维持的家庭来说,简直是天塌地陷一般。爹死了,还有娘。不过,张少华的娘没坚持多久,就觉得力有不逮,自己还很年轻,今后的路还长着呢,于是,把张少华扔给了婆婆。果断选择了改嫁。

张少华的奶奶没办法,只能接下这个烂摊子,毕竟是自己的亲孙女。日子过得苦一点,但总归可以熬出头。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世界,哪怕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也能为了自己的未来,抛弃孩子。张少华从小就领悟到了这一点。在与奶奶的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她已经暗暗下定决心,要出人头地。一定要活出个人样来。

那个时候,穷苦人家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除了唱戏,也没有别的好法子可想。13岁时,张少华就入了戏行,进了中国评剧院。

那一年,张少华也获得了新生。在中国评剧院,张少华演了6年的青衣,因为长相并不出众,在60年代,那段特殊的日子,她没演过什么像样的角色。与此同时,她的同事,演员新凤霞长得挺漂亮。

抢了她的风头。由于穷苦家庭出身,的张少华成了“考古”队长,于是,她带着人搬走了新凤霞家里的东西,并直接将其打残了。还抢走了齐白石送给新凤霞的画。

那个时候,新凤霞是中国最漂亮的评剧演员,她的气质,她的风华绝代,搁到现在,照样不输那些脸上不知道被割过多少刀的当红女演员。以她的年龄和艺术功力,正是她在舞台上,最辉煌璀璨亮丽的时候,但她却被人肆意欺侮驱辱。

不过,新凤霞至死也没有说出张少华的名字,只是劝自己的家人说,那些都是往事,我也残了,再追究也没什么意思。

从目前的资料上看,我觉得这两个人除了同一个剧院的之外,其他并没有什么太大关联。毕竟两个人的出生环境、家境等都是不同的,所以只可能存在同事关系,其他就没有什么了。

不过新凤霞老师的儿子吴欢说过,在母亲受伤退出戏台后,接班她的人正是张少华,由此可见,这也是早有预谋的事情。

通过新凤霞事件,大家也应该重新认识了张少华老师了,虽然她一直以扮演好人出名,但年轻的时候毕竟还是犯了错误的,虽然新凤霞老师早就不追究这些陈年旧事了。

虽然吴欢公开表示不追究张少华的责任,但是张少华在荧幕上塑造的好人形象就此崩塌了,除了很少一部分粉丝站在她这一边,绝大部分人都是谴责她的,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张少华老师好像没有任何的悔改之意,而且还不承认当年自己犯下的错误,据理力争。

也有的人说,张少华就是错的,在那个年代,看过小人得志更猖狂,也看过坚贞不屈真君子,但她的做法实在让人寒心,抄家可能是历史特定的原因,但她该为这件事道歉,不能是倚老卖老。

时过境迁,旧事重提已经没有了意义,人已经不在了,说得再多也都是空话了,我们不是圣人,没有理由去替别人原谅些什么,也没有理由去替别人道歉。

“在我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着。没有人规定钢琴一定要用手弹。”十岁那年一场意外的事故让他失去了双臂,梦想的火苗很微弱,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十九岁时就自己学会用脚弹钢琴,他笑着说:“如果时间充裕,我一定可以做的和正常人一样好。”他就是无臂钢琴师刘伟。他把他的梦想之花点燃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如此的耀眼。

梦想就是沙漠中的一滴水,给干涸的人生存的希望,让他们有勇气背起前进的行囊;梦想就是海上的指南针,给远航的人带来方向;梦想就是黑暗中的一缕光,带你走向黎明,给你未来;梦想就是一把伞,一句问候,一个微笑。

我认为真正的英雄不是壮烈的牺牲,而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勇敢的向前迈。刘伟就是英雄,他踏着梦想的花,乘着梦想的船,一步一个脚印,不曾放弃。维也纳金色大厅的门才会向他敞开,梦想就是奇迹。

还记得《春天里》的旭日阳刚吗?踏着 *** 的旋律,挥动着梦想的翅膀,唱出了勇敢,唱出了不服输,唱出了梦想,农民工又如何,有梦想就是明星。

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我们的梦想在哪里?我们为了自己的梦想都做过些什么?为了一时的舒适、懒惰,我们可以为自己找到无数的借口和理由,所以我们一直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

旭日阳刚向我们阐述了梦想的真谛,他们也曾落魄过,一天十几元的收入,他们也曾流过泪,但擦干泪,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他们不曾后悔,一直都在向着梦想出发。

春天的梦想是冰雪的融化,融化了每个人的心,跟随者春姑娘的脚步,开着小花;夏天的梦想是太阳的炽热,就算能把你烤焦,你也会无怨地追随;秋天的梦想是丰收的喜悦,金色的,华丽的颜色,让你着迷;冬天的梦想是白雪的纯洁,大地披上了嫁衣,走入婚姻的殿堂。

一年四季,梦想随处可见,也许你会抱怨,我的梦想是什么?在哪里?其实,是你还不够真心,一次又一次与它擦肩而过,就像贝特勒的《等待戈多》,其实戈多一直都在,不曾走远。

梦想的花,开在那,你看到了吗?

问世间什么最美?有人说钻石最美,有人说风景最美……我认为外在美不算什么,最重要的还是心灵美。在现在社会中,人们大都只是注重外表的美丽,每天花很多时间去打扮自己,却忽略了外在美只是表面,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外在美迟早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逝,但心灵美不会,他才是永葆美丽的秘方,是青春永不褪色的因素,心灵美是最重要,他永远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褪色,他永远会在美丽的城堡上闪烁着最耀眼的光芒。

一个人,外表美与丑其实不是特别重要,只要他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有美丽的心灵就是最美丽的人。

清朝宰相刘罗锅,虽然其帽不扬,但却满腹经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他妻子赞美他说:“背负一乾坤,腹中满经纶。”刘罗锅虽然没有外在的美丽,但他渊博的学识弥补了他外表的缺憾,他的才能过人,他的心灵美,才是在他身上体现的闪光点。外在美并不是十分重要,只要有智慧和善良构成的心灵,就是最美丽的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渴望得到外在的美丽,却忽略了心灵美。外在美会在时间里沉淀,但内在美却会清水出芙蓉的在时间的长河里发出最美的光。心灵美才是用来检验内心品质的最好的仪器,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

在公交车上,一位时尚靓丽的女郎,因为一位乘客不小心踩到她的脚就破口大骂,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这种形象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外在的美丽也许会吸引别人的目光,但那只是一瞬,而心灵美却会永远荡漾在人们的心头,不会离去。相比之下,内心的美才更胜一筹。现在的人大多追求外表的美,认为这很现实,其实不然,外表美总会逝去,当岁月流逝,当闭月羞花变成了苍颜白发,人们的目光就不会停留在这里,而在时间的洗礼中,惟独留下的是那令人肃然起敬的永不褪色的心灵美。《我的丑娘》中的丑娘,其貌不扬,却独有一份善良宽容在身上闪光;说《论语》的于丹,相貌平平,却因她的渊博学识荣登十大美女的宝座……

外表美不重要,因为红颜总会逝去;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美好的品质,渊博的学识才是一座屹立不倒的宝塔,才是人生中永恒的伴侣!让我们共同呵护心灵中的美丽,让心灵美与外在美结合在一起,陪伴我们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中!

在这个人人谈贫富论成败、忙忙碌碌汲汲营营的当下,新年"第一扶"又是是非非:男子去扶摔倒老人之前要求路人拍照留证……

扶不起老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老人倒地无人扶,旁边是一羣保持安全距离围观的路人,有人想伸手搀扶,又有人出言阻止,救助的“正能量”,那一时刻,在寒冷的冬天、在冰冷的心中“被凝固”。

我们不禁自问:泱泱大国,道德何存?文明中华,爱心何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到底还有多少人在默默坚守?于是我们疾呼:传递“正能量”,刻不容缓

凝聚“正能量”需要我们拾起良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推己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良知之心,能使我们体会到对方的苦难,设身处地并且感同身受。郭沫若先生有言“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让我们找回缺失的良知,用人性中仁爱悲悯的力量,将“正能量”点燃。狄金森的小诗如是说:“如果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酸辛,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回巢中,我就不虚此生……”

凝聚“正能量”需要你我共同的参与。“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的名言,用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也可说明是一个社会“正能量”和“负能量”的博弈。当今鲁迅当年深恶痛绝的看客现象有所死灰复燃,围观者流露出麻木、狭隘、自私的心态。传递“正能量”需要你我共同的参与。在社会洪流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能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是一块小小的泥土,互相连接而成一整块陆地。史铁生有言:灵魂,必当牵系着博大的爱愿。叩问内心,我们每个人都应反躬自省、消弭冷漠。“无尽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拒绝文明在漠然的步伐中陨落,拒绝精神世界的花果飘零。当人人都传递正能量,这微力量就能够被仿效与复制,汇聚成无穷的力量,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凝聚“正能量”还需要制度的保障。制度“撑腰”正能量,才能有效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泪”,更为一些在义举面前迟疑纠结的人们注入“强心剂”,激励更多的大勇大善,凝聚更多的“正能量”。在好几起救助案例中,老人倒下,很多人只围观而不施援手,反倒会有外国人上前施救,感慨之余发现差别也正在于制度,很多国家教育法规定,成年前必须掌握基本急救知识急救,就此而言,是制度“扶起”了摔倒的老人。并非尊奉“明哲保身”,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正能量化于无形,但至真至切,传递在百姓之间。“美丽中国”需要“正能量”源源不断地濡养。

与我们细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许多作者投递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

坦率地讲,编辑和审稿专家也是人,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书写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别的暂且不论,就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一条,就足以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让编辑做出退稿的决定。

就算最后没有被退稿,此类稿件较书写格式规范的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实作者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让编辑很自然地联想到,该作者不太尊重期刊,还有期刊的编辑以及审稿专家。

因此,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注意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留意即可。

参考文献怎么写一、普通图书(包括教材)、论文集、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其他责任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当整体引用时不注).二、学位论文:[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当整体引用时不注).参考文献一定是引用原话吗参考文献不一定引用原话,可以原话引用,但不能太长,只能一两句。也可以参考思想,用自己的话表述,这样可以多参考一些,整个一段都行,只要把标号在断尾标示出来就不算抄袭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都需要标注出处。有的时候,不是特别重要的内容,你可以放到脚注或者尾注进行解释。

关于细节的 议论文 篇一

细节的魅力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成功的关键。

有这样一个 故事 ,说一位年轻的大学 毕业 生,去一家银行 面试 ,却怎么也无法通过,他没有丧失信心,在又一次面试中,他发现门口有一枚大头针,就随手捡了起来,恰好这一举动被进门的行长看见了,当场便录用了他。当他有些疑惑不解的问行长时,行长说:“大头针虽然微不足道,但体现出一个人的细节观念,银行这个行业,只有注重细节的人才可以干的更好!”

毋庸置疑,细节有着无穷的魅力,能成就人生的事业。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由小到大,由简至繁”的道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这正是我们中学生需要深刻领悟的。

在学习中,细节非常重要。记得一次数学考试,我信心满满的答题,做完了也没有检查,就直接交上了。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我重新仔细的看了一遍,发现所犯的错误几乎都与细节有关。这不禁让我想起过去写的一篇关于人物的 作文 ,由于没有注重细节的描写,导致作文内容空洞无物,人物形象塑造欠缺,可想而知得分不高。

在生活中,细节无处不在。西服上一粒纽扣的系与散,电话里挂断谁先谁后,就坐时谁左谁右,无不显示出一种风度与涵养。同样的事,在不同人眼中,他们会发现不同的细节。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呢?牛顿因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为什么水烧开了之后,水壶的盖子会跳起来呢?瓦特因此发明了蒸汽机……这些事情在我们眼中再也正常不过的了,而那些科学家却能从其中发现出我们所忽略的细节。那些伟大的发明与发现,那一个不是他们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而发现的呢?只有一个善于发现细节的人,才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一滴水可映出太阳的光辉”,欣赏细节,把握细节,我们也会发现小小细节,魅力无穷。

关于细节的议论文篇二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理出于易,道不在远——个人道德的得与失,事业的成与败往往取决于人们对细节的重视与否。

人们常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一些场合,人们对一个陌生人的了解,注意的往往是他的小节。在互不相熟的情况下,人们常常是以一个小节来判断一个人的素养,比如随地吐一口痰或说一句脏话,你的翩翩风度就没了,一次失信或一个小小的欺,你的诚信就没了。而一句简单的“谢谢”,别人会送你一个温馨的微笑,一次让坐,别人会投来赞许的目光。所以,小节有时便成了一些人的道德名片,修养的象征。越来越多的公司招聘人才在面试时,往往就是通过一些小事情来考察应聘者各方面的素质,来考验一个人对细节的注重度,而有些人虽然业务素质很高,但恰恰因这些小事情而被淘汰。

一叶知秋;牵一发而动全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至理 名言 ,都可以说明细节的重要。这不就是细节的魅力所在吗?当你注意并重视它时,它会带给你收获乃至惊喜,当你轻视它时,也许它会令你失去一切。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成功始于心动,成于行动,而行动中的细节往往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密斯·凡·德罗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被要求说一句最概括的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五个字:“细节是魔鬼。”他强调不论建筑设计方案如何大气,如果在细节上把握不到位,就不能被称之为好作品,细节的准确、生动可以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细节的疏忽常常会毁坏一个宏伟的规划。这位建筑大师的话说的的确有道理,有时细节真的像魔鬼一样,你的成败往往就决定于它。著名的重庆鸳鸯火锅之所以能在遍地都是火锅店的重庆鹤立鸡群,赚的满盒满钵,不就是因为率先想出了一个小小的金点子——在火锅的中间加了一个带有弧度的铁片而使火锅一分为二吗?

细节可以考验人,可以修养人,可以提高人,更可以成就人,不管你生活中因种种的不如意而心浮气燥,也不管你怎样志存高远,切不可因一个小小的细节而损害自己的形象、影响自己的成功。有太多的人忽视“细节”,因而抬头望天,自说个人渺小不已,成功遥遥无期。然而万事开头难,成功的开始便是细节的积累,“聚沙成塔”、“聚少成多”,一个“聚”字,把太多“细节”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坚实、庞大的基础,从而使你拥有了一副通往成功的阶梯,一双飞向高处的双翅。因此,提倡注重细节,把握细节,丢掉幻想,以务实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从而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关于细节的议论文篇三

感人的往往只是细节

细节是放学回家后母亲的一声问寒问暖,细节是做完作业后父亲的一句早点睡觉,细节是讲完题后老师询问你是否懂得的眼神,细节是生病后朋友递来的一丝不苟的笔记。细节很小,却让人持久地感动。

我们都只是平凡人,有时甚至只能算是庸碌。生活是由鸡毛蒜皮的琐碎所串联的,没有八点档肥皂剧中的戏那样煽情,却有比电视剧更加真实,更感人的细节。

孟郊写下了“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细节,让无数游子为之落泪;王维写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细节,让无数行人为之嗟叹;苏轼写下了“小轩窗,正梳妆”的细节,让天下有情人为之唏嘘。只是细节,又不止是细节,它包括了细节本身背后的深深情感。

常常感动于伦勃朗的《犹太新娘》,穿着美丽衣饰的夫妇,有着沉郁内敛的表情,暗色的背景下,两个人相依偎着,没有对望的双眼,没有起伏的情节,只有相握的手,仿佛是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攫住了画家的心,让它留在画布,即使是几百年后,依然默默相依,此情不渝。

而对观者来说,无论多么华丽的衣服都掩不住的,是他们的深情,是相濡以沫共同走过的,和还将要走下去的人生历程,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诺言。这是一个多么淡然而又有深情的细节。

同样的深情也常在生活之中,其中有母亲为父亲端上的一杯热茶,织就的一件毛衣;有父亲为母亲充好的一个热水袋,倒好的一盆洗脸水;也有他们帮我准备的一日三餐,和我替他们轻轻的捶背。

我们不能希求生活变得如何伟大,我们只求把细节做得更好。“一句话,一生情”,歌词有时就这么轻易道破了生活的真相。真正的温情,只在细节中默默传递;真正爱你的人,也只在细节中表达关爱。一如母亲、父亲、老师、朋友、爱人。

关于细节的议论文篇四

古往今来,不少人常常因细小的事而失败,但也有的人因细小的事而成功的。所以说,细节决定成败!

综观历史,不得不承认,注意细节的人更能干成大事。

“有别人在场的时候,不要自己乱唱,也不要用手指敲打或者用脚踢什么东西;别人讲话时,不要插嘴;别人站着时,不要坐下;别人停下来时,不要自己走;和别人在一起,不要读书或者看报,如果确有必要做上述事情,也一定要请求。事先不得到允许,不要看别人的书或者写的东西,写信的时候,也别离得太近……”这是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14岁时抄在 笔记本 上的部分”守则”。可以说这是些细节,甚至是很拘束人的细节,然而华盛顿却把它看成是成长所必须的“维生素”。假如他不注意这些细小的事,从不顾别人的感受,很难想象他会把美国搞得繁荣昌盛。

这就是成大事者注意细节,如果华盛顿不注意细节,他不会成为美国开国总统,更不会把美国搞得繁荣昌盛。可见,注意细节是华盛顿成为总统的基石。

卢瑞华说过:“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我们不缺少各类 规章制度 ,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者;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

著名的木桶理论认为,一支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而细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那块最短的木板。春秋时的子罕“不贪为宝”,清朝廉卿张伯行以“取一文,我为人不直一文”为铭,林则徐因自己容易发怒,自书“制怒”条幅挂于堂上,烟瘾特大的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坚持不抽一支烟……

一滴水可见太阳,窥一斑而知全豹。细节相当于试纸,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素质和境界。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命运的偏旁部首。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他们后天的修炼而成。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须于细”。如果林则徐不注意他的弱点,他不会成为伟人,如果毛泽东不注意细小的事,一不留神就因细小的“庇”而掩了大“玉”。

世上无小事,人间无细节。在英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缺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丢了一次战斗。丢了一次战斗,输了一次战役。输了一次战役,毁了一个王朝。可见,不注意细节,有可能无以成大事。

细节是成功的基石。哈维?费尔斯通说过:“成功是细节之子”。米开朗琪罗说“在艺术的境界里,细节就是上帝。”李斯也说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所以,如果想成功,做事就应该注意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一篇论文里面包含多个部分,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各有用处,从摘要、前言、结论、再到参考文献,这是一个写论文的标准框架,少了哪一个都不行。参考文献是写论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没有参考文献,就相当于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参考文献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它的支撑作用。文献的多少、权威与否、前沿与否,就能直观感受到你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深入程度,如果这些文献你都没有仔细阅读,就说明你对这个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入。第二个作用就是评审的加权。这个也是现在我们容易忽视的,特别是细节,参考文献的格式、版本一定要正确、统一化。是什么版本,就是什么版本,特别是一些马列的文献、经典的文献,它的年份、它的出版社一定不要出现错误,不然会在主观上判断你这个人学术不严谨。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它不仅是作者严谨的学术精神的体现,而且是评价论文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尊重参考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参考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任何一篇论文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别人工作的基础上,因此需要恰当引用别人的工作,以满足学术规范。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参考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了解参考文献正确的使用方法。怎么样正确的梳理文献?1.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就是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权威论著,这些论文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2.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也就是结合你要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参考文献,这样范围就会大大缩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参考文献。3.引言中的文献引用对于期刊论文,需要在引言中交代背景、需求、任务和论文的目标与安排。在背景介绍中,通过引用参考文献来说明你问题的来源是什么,问题为何重要。在需求分析中,通过引用文献,指出你面对的问题已经有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空白。在任务和目标介绍中,通过引用文献来指出你将采用前人的哪些方法或结果,你的工作将推进、补充或纠正前人哪些工作。使用参考文献时的一些常见问题:❌文献罗列不全,对应该引文献的地方没有引用,使读者查不到原文。在投稿前要对照所引用文献的原始出处,仔细检查参考文献部分。检查的时候要确信在论文中引用的文献都确实列在参考文献部分中,也要确信列在参考文献部分的文章都确实在正文中被引用到。❌盲目转引他人参考文献,作者并没有亲自阅读所引文献,以至错误很多。例如,引用论点不够准确,断章取义甚至歪曲原意;经检索,有的文献原文中根本没有相关内容。❌文献陈旧,信息不新,有些作者引用的文献大部分为5年前的研究,有的综述大多数文献也在3年以上,这样,就不可能把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学科发展趋势综述出来。在科技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文献老化快,如作者缺乏引用最新文献的能力,该科研成果的价值将会受到影响。❌文内引用处未标角码或标注有误,有的作者不掌握参考文献标引的基本规范,仅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表,而文内相应处未标角码;有的文内角码处与参考文献表所引内容不一致。❌规格不当,格式错误,(1)项目次序颠倒;(2)缺项;(3)作者仅列3位后加等;(4)标点符号错误等等。❌外文文献书写错误,(1)字母错误,大小写错误,有的单词拼写错误;(2)西文词连排,错误分开,移行不按音节;(3)外文期刊名缩写错误,刊名与书名、论文集混淆等。参考文献不可随意“从略”,不可马虎了事或错误百出,否则将会使一篇质量和水平较高的论文逊色。

与娘和姥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姥娘的意思是:外祖母。

方言。外祖母。

出处:

骆宾基《王妈妈》:“香香他姥娘,多住些日子再回去吧!”

高玉宝《高玉宝》第二章:“玉宝赶着猪,顺着大沟里的小道奔姥娘家去了。”

例句:

姥娘的造句:

(1)太姥娘娘不避艰险,从天上摘下北斗七星,放在七星洞口照亮航道。

(2)来庆看看我大姥娘,冲上去就打闲姐儿,闲姐儿却更发疯了,“你们庄家都不是人,你们叔嫂通奸,你们杀人放火。

(3)我大姥娘庄于氏拿来手巾给我姥爷擦着汗,万分疼怜地说:“做恶梦了吗?”。

(4)那一次,我和妈妈比赛包饺子,爸爸当裁判,姥娘姥爷当拉拉队,很有比赛的气息,我刚学会,所以包的比较慢,我在心里沾沾自喜。

(5)他姥娘家在周寨镇,他的表妹周文华说下一个当兵的,还没过门,男的死了,表妹成了望门寡。

姥、娘的诗句:

1、关于【姥】的诗句:

《齿落辞》(作者:白居易)——|嘻!君其听哉,女长辞姥,臣老辞主。

2、关于【娘】的诗句:

《三次韵咏雪》(作者:项安世)——|直是谢娘工说似,未腾欧叟不言如。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姥娘

姥娘的姥娘的妈妈和你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关系可大了。姥姥的姥姥的妈妈是你的直系血亲。老姥的母亲叫太老姥。你是太老姥的曾孙子。太老姥的母亲叫王太老姥,你是王太老姥的玄孙子。王太老姥的母亲叫皇太老姥,你是皇太老姥的来孙子。皇太老姥的母亲叫人皇老姥,你是人皇老姥的晜孙子。人皇老姥的母亲叫地皇老姥,你是地皇老姥的仍孙子。地皇老姥的母亲叫天皇老姥,你是天皇老姥的云孙子。天皇老姥的母亲叫万物老姥,你是万物老姥的耳孙子。万物老姥太上老君的母亲叫皇极老姥无上老君。皇极老姥无上天尊的母亲叫太极老姥无名天尊。太极老姥无名天尊的母亲叫无极老姥无形天尊。无极老姥的母亲叫大道老姥。大道老姥的母亲叫太初老姥。

与望娘滩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相传,岷江河畔住着母子俩,儿子叫阿牛,给地主家放牛,母亲给人织布。有一年大旱,庄稼几乎颗粒无收,不少人家背井离乡。阿牛见母亲年岁已高,不忍心离母亲而去,便忍饥挨饿地继续为地主家放牛。这一日,阿牛像往常一样四处寻找牛草,不知走了多少路,翻了多少岭,突然,他眼前一亮,发现了一大簇长得青翠的草。阿牛欣喜若狂,弯腰便割,不一会儿,草就被割光了。阿牛正要起身离开,刚割过的地方又长出了草,跟没割过一样青,一样茂密。阿牛又拿镰刀割了起来,等他割完,草又长出来了。阿牛为了一探究竟,索性把那草连根拔起,结果草根下有一个巨大的珠子,像夜明珠一般,阿牛捡起珠子高兴地回到家里。家中的老母亲正为没有米烧饭而发愁,阿牛把珠子放到米缸里,奇迹出现了,一眨眼工夫,米缸里已装满了白花花的大米。阿牛把珠子放在水缸里,立刻水满缸。阿牛依旧为地主家放牛,只是邻居家缺少粮食时,他总把珠子拿出为邻居解去燃眉之急。好景不长,神奇珠子的消息传到了地主的耳朵里,他以种种理由逼迫阿牛交出珠子,结果没有得逞,便带了一大帮家奴,上门强抢,阿牛情急之下,把珠子吞到了肚子里,地主见了,骂骂咧咧地去了。地主走后,阿牛觉得口渴得厉害,接着连喝了几瓢水都没解渴,反而越喝越渴,索性扒在缸边直接用嘴喝,一眨眼工夫,阿牛喝完了一缸水。结果反倒是面如关公,浑身燥热,嘴里不停地说:“我渴死了,娘,我要喝水.....”阿牛的娘一看,有些害怕了,但是儿子的声声乞求,好似割娘的心呀。阿牛娘说:“儿呀,家里没水了,咱到河边去喝吧。”娘俩来到河边,阿牛趴在河边拼命喝水。阿牛娘怕儿子会落水,两只手使劲按住阿牛的一条腿,嘴里不停地叮嘱道:“儿啊,你慢慢喝,别噎着了。”渐渐地,阿牛的身体变了,腿上出现了片片鳞甲,一只腿变成了龙爪。阿牛娘见了,吓坏了,失声大叫。阿牛转过头,瞧了一眼他娘,此时,阿牛变成了头上长犄角,嘴阔,须长的一条龙。阿牛的娘惊得慌忙松了手,那龙迅速游到水里,留下阿牛的娘声嘶力竭般的呼唤在岷江河畔回荡。那龙听见呼唤声,一步一回头,一个回头,浪越涌,整整二十四个回头,岷江河河水暴涨了,淹毁地主家,当然也淹死了不少黎民百姓。那龙被称为“逆龙”。等河水退去后,岷江河就多了二十四个滩,人称“二十四个望娘滩”。扩展资料李明璋于1953年创作川剧《望娘滩》,使这一神话在人民性和艺术性、传奇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上得到深化。“望娘滩”作为后世民间流传的神话,偶有古书记载作凭依,至今在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许多地方,都将这个神话作为很久以前、发生在本地的故事来加以演绎,几至于有水就有滩,有滩就有“望娘滩”的境界。在各地以“望娘滩”命名的河道,多不胜数,如岷江有“二十四个望娘滩”,大宁河有“四十八道望娘滩”,浙江嵊州有“九十九道望娘滩”……另有传说,渴龙一次次回首望娘,每抬头一回,河心便出现一个龙潭,又称“望娘潭”。“望娘滩”作为民间神话故事,在民间影响较大,几乎是家家户户闲暇时摆龙门阵常有的内容。据此传说,各地编成了多种戏剧,如《打草降孽》《拿孽龙》等。李明璋则于1953年创作川剧《望娘滩》,使这一神话在人民性和艺术性、传奇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上得到深化。

《望娘滩》是李明璋于1953年创作的川剧,是后世民间流传广泛的 故事 。《望娘滩》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望娘滩的故事,希望对你有用!望娘滩的故事 川西平原上有一条河,河边上有一个村子。很久以前,这里发生大旱,灼热的红太阳直晒得土地龟裂,堰塘见底,树木、禾苗通通枯死。 在这个村子里,住着一户姓聂的贫苦人家,老母亲聂妈妈带着一个十四五岁的儿子聂郎苦度光阴。旱年粮食无收,只得靠聂郎天天上山打柴、割草过活。 聂郎不仅在家听娘的话,与村里的小伙伴们处得也像是自家的兄弟姐妹一样,所以,全村的人都夸他是一个好孩子。 有一天清晨,鸡才叫头遍,聂郎就背起背篼上赤龙岭去割草了。他走得很快,因为昨天他听小伙伴长生告诉他,说财主周洪家新得了一匹雪花马,因为喜欢,每天要买许多最最新鲜的青草来喂它。聂郎真想多打点草,好去换点粮食给母亲吃。 赤龙岭脚下有一条化龙沟,发春水时不仅沟里有鱼虾,岸边更是长满了绿色的水草。可现在呢,却旱得成了乱石坝,什么都没有了。 正发愁间,聂郎忽然觉得眼前白光一闪。“嗨,是一只小白兔呀!”聂郎边说边追——他知道小白兔是要吃青草的,跟着它的踪迹,说不定能找到最嫩的青草。 果然,在一座土地庙的背后,聂郎割到了一背篼最最新鲜的嫩草。 第二天,聂郎又去那儿割草。好奇怪啊,头天割过的地方,又长出了一片嫩嫩的青草。 聂郎就想将这片青草搬回家去种。他先将土刨松,然后又将草连根拔起。没想到那草根底下竟神奇地汪着一捧清水,那清水里又泡着一颗亮晶晶的宝珠。聂郎高兴坏了,他小心地捞起珠子,将它藏在了怀中。 回家时天已黑透,娘正在厨房煮苞谷稀饭。还没等他从怀里取出珠子给娘看,原先黑暗的厨房便霎时被照得雪亮了。于是娘告诉聂郎说:“儿啊,这说不定是个宝物,你快把它放到咱家的米缸里去吧!” 第二天一早,聂郎去看珠子。刚揭开米缸盖,他便激动得大声喊叫起来了:“娘,快来看,咱家的米缸又满了!” 真是颗宝珠啊!从此之后,将它放在米上米涨,放在钱上钱涨。聂郎家再不愁吃穿了。这村子里的穷苦人家,也因为得到聂郎家的帮助,再也不愁吃穿了。 消息很快传到村里那个恶霸地主周洪的耳朵里。他立即吩咐管家说:“快去,把那颗宝珠给我弄来,不管用什么办法!”

望娘滩究竟在哪儿 一个在都江堰长大的孩子,总会有一些奇妙的感受深藏在脑海里,譬如南桥,除了夏日纳凉,其实是可以让人“飞”起来的。靠着桥栏,盯住下方的流水,汹涌磅礴、水花四溅,只需一会儿,就会产生一种飞翔的错觉。定定神,抬起头来,可以远眺宝瓶口,据说那里的水深不可测。再看看离堆上的伏龙观,孩子的心里会产生一个念头:水渊里会不会藏着一条龙?相信每一个都江堰人,都听过一个叫作《望娘滩》的故事,他们如果带外地朋友来到南桥,总会不自觉地讲起这个故事。记得多年前,桥廊上还有一幅《望娘滩》壁画。画中,儿子已变身为龙,回首再望母亲,年迈的老母拉着他的一只脚,只有这只脚还未变化,画面流露出千股的伤心、万般的不舍。纵然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千百年,纵然这个故事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但依然是那么水气淋漓、引人入胜,惹得听故事的外地朋友不停问:“后来呢,后来呢?” “灌县岷江河边上,有个叫聂郎的割草少年在江边的山背后发现了一丛今天割明天又长还原的牛草。好奇的聂郎最终在草根下找到了一颗火红的红珠。”本土作家马瑛在他的故事集里这样讲述道。而川剧的开头通常是这样:“炎炎烈日当空照,晒得草木干焦焦。”通常的版本是,找不到青草的聂郎以孝心感动了山神,山神以托梦的方式开始他能割草的地方——卧龙岩,又被好心的白兔引至此地,从而得到红珠。其它版本也甚多,有的说小伙子曾在江边无意中救过一条小白龙,夏日割草时发现宝珠,其实是小白龙以龙珠相赠为谢。 神话故事有许多版本,从一个侧面反映故事流传甚广,深得群众喜爱。 聂郎在获得红珠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家中的母亲,母子俩又奇又喜,把红珠放在了破烂空荡的米缸里,第二天,揭开盖一看,嘿!满满的全是米。川剧《望娘滩》里是这样说的,“珠放草中,草割了又长;珠放米缸,白米满缸”。听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像《沈万三聚宝盆》的故事。那姑且用电影《大话西游》里的一句话回答你:“我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局。” 母子俩有宝珠的事被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这说明母子俩不懂“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又一个版本说,母子俩为了帮助四邻的穷人,从而让这件事传扬开来。 有人说,穷人往往更大方善良,但却不一定善有善报。 消息被当地的恶霸财主知道了,带着几个人欲夺红珠,他的理由是山都是他的,当然包括山里的所有东西。聂郎在情急之下将红珠吞进肚子,财主和帮凶们欲剖腹取珠,却不料吞下龙珠的聂郎变得力大无穷,打退了财主一干人。此时的聂郎奇渴无比,喝光了水缸里的水,腹中依然干涸无比。于是对母亲说:“我到江边喝水去!”母亲怕他出事,一路跟着,聂郎来到岷江边,趴在水里“咕噜、咕噜”喝个不停。此时,母子俩又听见喊杀声,财主带着更多的打手将至。仇恨在聂郎胸中似烈火般熊熊燃烧,他只愿自己化身一条蛟龙,头尾一摆,掀起怒涛,将仇人卷入汪洋大海。母亲眼睛一花,她看见聂郎头上长出了角,身上长出了鳞甲——儿子变成了龙。母亲守寡多年将儿子养大,儿子是她的唯一,她的命根子,如今就要离去,她悲恸不已,只得紧紧地拉住儿子的一只脚,大概是出于对母亲的依恋,只有这只脚未变为龙爪。母亲问儿子归期,儿子答道:“铁树开花、马头长角。”他摆脱母亲的手,回头望了望母亲,含着热泪、涌着波涛,向岷江下游游去。 “儿啊,你回来啊!”母亲的呼喊撕心裂肺,已化为蛟龙的聂郎对母亲依恋不已,不断地回头张望。母亲喊了二十四声,聂郎回了二十四头,江里就形成二十四个滩。这就是都江堰人无人不晓的二十四个望娘滩了。 有外地朋友听到这里,会问“望娘滩”到底在哪里,我从不说这只是神话故事,而是将他们带到鱼嘴,指着前方的滩涂说,“就是这吧”。我始终相信世间真有这样的故事,绵绵的青山,沉沉的爱意,深深的仇恨,浓浓的眷恋,茫茫的前途……而如今,只有江水清清依旧,只有河风猎猎作响。《望娘滩》为何长盛不衰 《望娘滩》这个故事流传已久,古书中也偶有记载。在民间,是人们闲暇时摆龙门阵常有的内容,很多地方将其作为很久以前、发生在本地的故事来加以演绎。但毋庸置疑的是,发生在灌县岷江边的二十四个望娘滩故事最为出名。 川剧作家李明璋先生于1953年创作了川剧高腔《望娘滩》,使这一神话在人民性和艺术性、传奇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上得到深化。著名作家汪曾褀曾评价川剧:唱词文学性高,其它剧种里找不出来;有的川剧悲剧戏剧冲突之强烈,堪比莎士比亚……在这部戏中,可看出端倪。 川剧《望娘滩》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剧本第一主题“治霸”,强调了农民与地主的阶级对立,表现了人民的强烈反抗精神。在当时,属于“政治正确”的范畴。 剧本的第二主题“亲情与孝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能打动人心,戳中泪点。在“化龙”“望娘”章节,李明璋注重、强化的是母子亲情。据说,1959年,川剧《望娘滩》到北京演出,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听到“望娘亲一步一回头”的唱词时,感动得流下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望娘滩》故事历久弥新。对一个远行的游子而言,想起辞别家中老母的场景,谁不是泪水琏琏?小时候,每逢春节,我会随母亲回到乡下外婆家,告别时,外婆总会颠着小脚,走很远的山路相送,我们劝她回去,她总说:“我老了,不知道还能再见几回!”外婆已辞世多年,想到这些,内心仍无比惆怅。 可以说,只要有山川河流,有生离死别,就有“望娘滩”这样凄苦而又传奇的故事。 剧本的第三主题“民众心愿”,是指借超人的力量来实现凡人的愿望,这其实也是中外神话的常有的内容。小时候,你是否也希望成为一名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超人?长大后,你是否也坚持买彩票,希望自己能够一夜暴富?现实无法满足愿望,我们只好借神话来慰籍。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摇钱树、聚宝盆、龙珠之类的神话,反映了人们幻想得到宝贝以改变生活状况的愿望。 剧本的第三主题是“自然赋神”。 蛟龙应着母亲召唤而频频回头,由于龙体的屈曲,江里便凸起一个滩涂。一连回了二十四次头,江中也就出现了二十四个滩。故事以岷江常见的滩地为“传说核”,在解释其形成的原因时,将它们与人间亲情联系在一起,十分感人。神话传说让美丽的山水富有了神性色彩、人性色彩,并赋予了悲凉的情调。“自然赋神”增强了《望娘滩》的亲切感和真实感,让人们对都江堰的山山水水有了浓厚的情感。 说到这里,你会觉得,《望娘滩》广为流传绝非偶然。不同时代,不同版本的连环画时有问世,新编川剧《望娘滩》2015年在北京首演受追捧,反映了这个故事的长盛不衰。《望娘滩》结局之外的结局给外地朋友讲《望娘滩》的故事,他们总会不停追问:“后来呢,后来呢?”其实这个故事真有后来,你纵然猜中了开头,也猜中了结局,却没有想到结局之外还有一个结局。 在老灌县人的口中,还有一个《二郎擒孽龙》的故事,聂郎、孽龙,我相信就是同一个人。某年,某只小马长出了角,某棵铁树开出了花,孽龙拥着波涛回到家乡,此时老母早已辞世,他想起欲剖他肚腹的恶霸,想起告密他有红珠的小人,再看看自己如今狰狞的样子,想想自己忍受的寒冷与孤独…… 仇恨,让他成了一条真正的孽龙! 在西方一些伟大的戏剧中,恶人并非生来就是恶人,也许恶人承受了更多命运的不公。他开始兴风作浪,甚至要求百姓用童男童女做为祭品。李冰的儿子——李二郎受骊山老母点拨,决心降服孽龙,二郎带着哮天犬来到灌县,跳进岷江与孽龙搏斗,双方斗杀了几天几夜,不分胜负,他的弟兄——梅山七怪闻讯赶来助战,孽龙战不过,逃到青城山一带,紧追的二郎顿时失去了目标。 孽龙化作一个大汉,因又饥又渴,在山上的一家小店吃面。店主是位老婆婆,孽龙三口两口吃下她做的面后,只觉腹中剧痛,他想吐,却吐出一根铁链,铁链的那头早已锁住了孽龙的心肝。老婆婆原来是骊山老母所化,她将孽龙交与二郎。二郎采纳百姓建议,让孽龙滚出一条宝瓶口,又把它丢进伏龙潭里,让孽龙吐水灌田。为镇住孽龙,还在离堆上修了一座伏龙观。 后来呢?后来呢?总有朋友问后来怎么样。我可以告诉你,后来肯定还有故事,因为,我敢断言,在今后的日子里,有关《望娘滩》的文艺作品还会不断问世,甚至会像《花木兰》一样被好莱坞翻拍。 只有迂回曲折、荡气回肠的神话,才配得起旖旎迷人、风景如画的山水。 岷江流水渐行远,堕泪至今望娘滩。那些爱恨情仇,还在风中回荡。

传说,长江上游灌县(今都江堰),有一位农家少年孝子叫聂郎,聂郎母子相依为命。有一年遇天旱饥荒,聂郎上山割草,偶拾宝珠,藏珠于米缸,则米满缸,置珠于钱袋,则钱亦满袋。恶霸刘钦闻讯,率众抢夺。聂郎情急之中,吞珠入腹,化为蛟龙,将刘钦等一干恶人卷入波涛汹涌的大江之中。蛟龙随江而去,频频回首视母,回视处辄成大滩,民间称为‘望娘滩’”。

与傻姑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鲁迅评价它说:“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换之状,如在眼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锁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以理想主义的笔触塑造了一批敢于藐视封建礼教法规,按自己的自由意志行事的血肉丰满的女性艺术形象,憨直任性的婴宁,活活泼机智的小翠,多情狭义的秋荣、小谢,温柔拘谨的青凤,绰约可爱的聂小倩,意绪风流的林四娘,等等。《婴宁》的女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一。《婴宁》写的是狐女婴宁与王子服真诚相爱,并终于结成美满婚姻的动人故事。表达了封建社会中青年人追求坚贞,纯洁爱情的美好向往,也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迫。对婴宁的形象,作者更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称其为“我婴宁“,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确立的《婴宁》在《聊斋志异》中的艺术代表地位。

少女婴宁是一个狐狸精与人所生的狐女,从一开始就受到封建社会的摒弃,但她一出场,就是笑容伴着鲜花,“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完全没有被遗弃孤儿那种愁容,此后,作者反复用笑容对婴宁进行了细腻深入的刻画,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可爱动人形象。

婴宁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便是与鲜花相伴。她的少女时所居住的山村,处处是花,到王子服家之后,爱花成癖,甚至不惜当掉金钗四处购置良种,在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花。鲜花在小说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以大自然中美丽的鲜花来象征婴宁的的美丽和纯洁,以花衬人,以人比花,将婴宁花一样的容貌和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此外,王子服和婴宁的爱情一是由于花而引起的,园中的对话更是围绕花来进行。是花引起了王子服勇敢的追求,使他得以接近婴宁并最终实现完美结合。

众所周知,在封建礼教重重压迫之下,女子有所谓“三从四德”,“行不露趾,笑不露齿”,然而婴宁却蔑视这些礼教的清规戒律。在我看来,她的蔑视完全是由于“不知者无畏”。这和她从小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婴宁生活在一个世外桃源般与世隔绝的山林里,那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村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这里是一个没有受到世俗气息污染的的人间仙境,一切都是那么纯净,充满生机,朝气勃勃。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养育了一个纯真美丽的婴宁。当她在上元郊游中,见到注视自己的王子服,不仅敢笑,而且还笑着打趣他,说他“目灼灼似贼”,正是反应了婴宁的天真可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当王子服独自到山中找到婴宁时,她丝毫没有少女的矜持,先是从门不时的露出脸来偷看,见了面也是谈笑自若,毫无顾忌。当养母拍婢女叫她与王子服见面时,“户外嗤嗤笑不已”,进门后还用手捂着嘴,笑不能止,当王子服作自我介绍时,她又开始了笑。这段描写,婴宁虽没有说话,却通过笑表现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她与王子服之前已经见过面,此时又来自我介绍,自然可笑,同时她的笑声也包含了她对即将获得的爱情所感到的欢心。当她第一次见到王子服那含情默默的眼神,聪明的狐女便知道了王子服的情意,当王子服找

到婴宁家,却找不出相间的理由,坐卧徘徊时,他的这种深情和执着,婴宁怎么会不知道,当她的带一个青年如此的垂爱,怎能不由衷的痴笑几声呢。

婴宁的爱笑是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人物形象塑造的神来之笔。她“笑容可掬”地出场;与王子服二次相见时,人未到而“户外嗤嗤,笑不可遏”;入内则“尤掩其口,笑不可遏”;受母斥责仍“忍笑而立”,转眼间又笑得“不可仰视”;甚至于无所顾忌地与向自己求婚的王子服在树林中嬉笑,并在树头“狂笑欲望”;见到婆母“犹浓笑不顾”, “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举行婚礼时,则“笑极不能俯仰”。爱笑尽显出婴宁的天真烂漫,憨态可掬,也尽显作者对人物的偏爱,因为在作者笔下,这笑归根结底是“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

当人们“使华妆行新妇礼”的时候,她仍然憨笑,使场面出现了尴尬,当王子服一家多她的身世感到怀疑的时候,她只是“孜孜憨笑”,王子服一家无可奈何。她的笑不仅使她自己感到快乐,她还把这样的快乐到给周围的人,每当母亲有忧愁的时候,她一笑即可化解,她就像个天使,有她在的地方,就有快乐。为此,她很受人们欢迎。然而,当她以恶作剧的方式惩罚了好色之徒“西人子”之后,没有人对好色之徒进行谴责,而是把所有的罪过都推到了婴宁的身上,在母亲的叱声厉责中,婴宁发誓再也不笑了。

笑,是婴宁唯一的资本,当这一基本的权利被残忍的扼杀之后,我们不能不为之痛惜。前面大段的喜剧式的描写已经让人们渐渐喜欢上了婴宁的笑容,可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却让人真的有些承受不了。当她对着王生哭泣,讲述自己的悲惨身世,并希望王生把抚养自己成长的鬼母与秦氏合葬式,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多么善良,知恩图报的美丽形象啊,她的一举一动,不仅突出了她性格中深沉的内容,也给她纯真可爱的品质增添了亮色,使她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她的笑,正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东西,而作者却把它撕破了给大家看,婴宁的笑被扼杀了,可作者却让人们在“小婴宁”身上看到了希望,然而,“小婴宁”的命运恐怕也是不容乐观的吧。

婴宁形象的成功刻画,与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不可分。小说篇幅不长,要在如此篇幅中将人物写得血肉丰满,生气贯注,栩栩如生,作者高度凝练出神入化的细节捕捉功力堪称一绝。只是在轻轻几笔之间,婴宁的性格神态,爱花﹑爱笑就跃然纸上。尤其是多处写到婴宁的笑,均各具情态,有“笑容可掬”,也有“含笑拈花而入”;有“户外隐有”的笑声,也有入内不可遏制的笑;有“狂笑欲望”,也有“笑极不能俯仰”等,这一连串对笑的描写,笔墨简洁,点到即止,却又毫不重复,充满情趣,声态并作,使人物形象饱满逼真,出神入化。而“昧爽省问”与“操女红”之描写,看似随笔带过,全似 漫不经意,实际上却匠心独运,有丰富的蕴涵,点划之间已使人物性格走向复合化,更加饱满。

作者在环境氛围的渲染上也不惜笔墨,如王子服为寻觅婴宁,伶仃独步,望南山而行,以王子服的视角,移步换形地对小里落及周围环境层层点染,氛围烘托已足,则令主人公婴宁出场。整个氛围诗意盎然。环境之清幽脱俗,人物之超凡美洁,宛如一幅风景画轴,缓缓展开,妙笔天成,人与美景融为一体。

一、憨笑如痴

古代小说里,哭得最美的是谁?红楼千金小姐林黛玉,什么情况下都能哭,哭得花瓣为她落地,小鸟飞走不忍听。笑得最美的是谁?聊斋狐女婴宁也。《婴宁》全文四千字,涉及到“笑”的竟然达到四十多处。“婴宁爱笑,无拘无束地笑,无法无天地笑,连结婚拜堂她都能笑得不能行礼”含笑、隐笑、嗤笑、可笑、纵笑、复笑、狂笑、微笑、忍笑、憨笑如此爱笑的婴宁,真是笑得摇曳多姿,美不胜收。

婴宁是笑着出场的,“梅花一枝,荣华绝代,笑容可掬”,使书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而婴宁看到书生的呆状,笑吟吟说了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这一笑,笑出了书生的情思,笑出了少女的纯真。然而这只是婴宁笑之诸多美好的一个序幕,其奇特的笑便是她独特性格的美好展现。再次出现的时候,“执杏花一枝”,“含笑站花而入”,等鬼母唤婴宁出来见王子服时更是“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到门口时“嗤笑不已”,进门后“尤掩其口,笑不可遏”,被鬼母斥责后“忍笑而立”,当王子服问“妹子年几何矣”后,婴宁再也忍不住“复笑,不可仰视”。在后园中,婴宁在树上看见王子服,“狂笑欲堕”,直到“失手而堕,笑乃止”;王子服扶之,婴宁于是再次大笑,“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后来婴宁随王子服回家,“但闻室中嗤嗤皆婴宁笑声,”及至王母入室,婴宁“犹浓笑不顾”最后连举行婚礼时也“笑极不能俯仰”,致使婚礼不能正常进行下去。作者不厌其烦地巧妙地写出了他在不同场合的无拘无束呵纯真笑语,无不感染着众多读者,她的笑声可以解忧——“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可以去哭——“奴婢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可博爱人——“邻女少—妇,争承迎之”;可增其媚——“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

在那个封建社会里,女人只能“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只能笑而不能露齿,笑不出声,否则就是有悖纲常,有失检点,不正经。而婴宁,她面对陌生男子,毫无羞怯地笑,自由自在地笑,任何场合都可以笑,真是任性而为,一切封建礼教对她都不过是春风吹马耳。她生活在“乱山合杳、空翠爽肌、寂无人行、只有鸟道”的深山里,她没受过封建礼教的毒害,没受过世俗社会的污染,她像野花一样烂漫,山泉一样清澈,山鸟一样灵秀。她是古代文学女性形象中笑得最烂漫、最恣肆、最优美的一个,她是天真烂漫、是真性情的化身。

二、爱花成癖

花自古以来便是女性美好的象征,如莲花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梅花之“香自苦寒来”这些美好的品质和节操都是人们对美好现象的向往或希冀。古今文人皆爱用花来描写女性,如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李白的“荷花羞于颜”。而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也让花自始至终的陪伴在狐女婴宁身边,让花决定了她的命运,用花的灿烂来特写她纯真烂漫的性格。

婴宁爱花,无论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在婴宁初露面,“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此处也是以梅花之高洁淡雅来突出婴宁的风华绝代。以至于王子服“注目不移,竟忘顾忌”。而后婴宁“遗花地上,笑语自去”,在这里,婴宁似乎是无意丢花,却是以花作为她与王生爱情的信物,交给了王生。

而王子服“拾花怆然,神魂丧失,至家藏花枕底,不语亦不食。”可见婴宁在王子服心中已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他无法释怀。而王子服往寻于山中,偶见婴宁时,她正“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随后“含笑捻花而入”,当王生与婴宁第一次单独相处时,也需是“穿花小步”而婴宁正于树头之上,而后王生与之交谈,又因婴宁之痴憨,只能说出“我非爱花,爱捻花之人耳”之语,也可见王生对婴宁的喜爱至深。而她所住的地方“门前皆柳树,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豆棚花架满庭中”,就连室内也有“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至舍后,又有“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此处,作者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婴宁居住的环境优美,庭院中花枝繁华盛放的景象,这也正是为了从侧面体现婴宁爱花至深的性格,体现她与孩童般活泼灵秀,天真烂漫的心灵。试想若无婴宁爱花成痴的性格,她位于幽僻山村的家中,又怎么会有如此繁花似锦的景象。而这一描写,也与下文中婴宁的举动遥相呼应,更加生动的体现婴宁爱花成痴的性格特征。

婴宁随王子服来到王家,始终保持着她纯真美好的心灵,她不仅让她的笑声留在王家,更是把她爱花种花的习性带到的王家。她 “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在这里,已经可以看出,花已经是婴宁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爱花,她可以四处物色,不遗余力;为了爱花,她不惜冒着为人责骂的危险,典当随身的金钗;而后,因为爱花,她更是能够亲力亲为,悉心照料培育,使得王家随处可见花的踪影。而婴宁爱花,还体现在她经常攀登王家院后靠近西邻的木香架,“摘供簪玩”,即使是王母的呵斥,也没有能够改变她的做法。可见,在婴宁的心中,对花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纯真向往的情感,始终没有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

三、聪慧狡黠

天真无邪,爱笑美丽又聪明狡黠的婴宁,是生活中可以遇到的,却又打着鲜明的现实烙印。不容这样的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上存在,被束缚在封建制度中。婆母嫌她“太憨生”,接着又因为墙脚的恶作剧惩罚了西邻之子险些被逮对质公堂,当时母亲责备她说“疯癫成这样,要知道乐极生悲。幸好县官神明,没有受到牵连;要是碰上糊涂的官员定会把你推倒公堂上去质对,那我儿子还有什么面目见亲戚相邻?”经婆母的这番封建礼教的训诫,婴宁“矢不复笑” 哪怕故意逗她,也始终不笑,不过她也从来没有愁容。

从此天真烂漫爱笑的理想性格就这样被封建礼教所封—杀。这个墙脚下的恶作剧,写出了婴宁既天真又狡猾。虽然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但同时也是婴宁的真处。天真是因为婴宁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不知封建礼教。用笑声蔑视、笑声动摇一切封建礼教的束缚。婴宁从天真烂漫的笑到最后经过一场无知的恶作剧变的“矢复不笑”。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是一种可悲,笑是婴宁唯一的资本,当这一最基本的权利都被残忍的扼杀,我们不能不为之痛惜。作者在前面大段的喜剧式的描写已经让人们渐渐喜欢上了婴宁的笑容后,又突如其来的打击真让人有些承受不了。这正是蒲松龄作者笔下的理想性格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导致的变化,同时,也阐明了当时女性的悲哀。

婴宁性格中现实的一面最终代替了理想性的一面,虽不免让读者感到惋惜,但却把封建社会残酷的生活规律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个女性地位卑下的封建社会国度里,我们也看到了作者蒲松龄他对女性真性情的肯定和赞扬。亦憨亦黠的性格,写狐写人,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婴宁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作者写狐目的是为了写人。婴宁是人和狐的和身。在她的身上既有人性,也有狐性,因为她与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感情丰富:时而大笑,时而哀哭,时而憨语,时而伤感,时而任性。她比谁都勤劳,她比谁都孝顺。作者这样对美的构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美的渴望、美的向往和颂歌,同时也折射出现实与愿望之间遥不可及。

当她对着王生哭泣,讲述自己的悲惨身世,并希望王生把抚养自己成长的鬼母与秦氏合葬式,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多么善良,知恩图报的美丽形象啊,她的一举一动,不仅突出了她性格中深沉的内容,也给她纯真可爱的品质增添了亮色,使她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她的`笑,正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东西,而作者却把它撕破了给大家看,婴宁的笑被扼杀了,可作者却让人们在“小婴宁”身上看到了希望,然而,“小婴宁”的命运恐怕也是不容乐观的。

参考文献:(罗超潜)

[1]作者:蒲松龄.《聊斋志异选》.出版地: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

[2]作者∶蒲松龄(风梳柳编译).《白话聊斋之狐仙故事》.出版地∶九洲图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0年.

[3]作者∶马瑞芳.《马瑞芳讲聊斋》.出版地∶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7年.

婴宁是聊斋先生最钟爱的人物,也是最成功的人物。

谚曰:“马上看将军,花间瞧美人。” 崔护写:“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李白写“云想衣裳花想容”,“荷花羞玉颜”以花写美人格外传神,婴宁和花息息相关。她一露面,“拈梅花一枝”。再出场,“执杏花一朵”。她惦记的是:“视碧桃开未?”索性,她像野小子一样爬到树上折花! 她做了媳妇,不置私房,“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花,操纵着婴宁的行动,花,甚至决定着婴宁的命运。她遇见王子服,王子服对她“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她竟大大方方地“遗花地上,笑语自去”。花是她留下的爱情信物,王子服保存得都枯萎了,婴宁却天真地问:“枯矣,何留之?”故意以花捉弄王子服。她还爬上王家垣墙折木香,“摘供簪玩”,惹了一场“西人子”暴卒的横祸。花与婴宁姑娘始终休戚相共。婴宁自己呢?是远离尘嚣、只有鸟道的深山中,自由开放的一朵鲜花,是超凡脱俗的仙葩,是王母娘娘御花园中和露种的天上碧桃,谪到污浊不堪的人间了。

婴宁爱笑,无拘无束地笑、无法无天地笑。连结婚拜堂时她都“笑极,不能俯仰”。婴宁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笑得最开心、最恣肆的姑娘,她几乎把封建时代少女不敢笑、不能笑、不愿笑的一切条条框框全打破了。那些少女只能够“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只能笑不露齿,否则就有悖纲常、有失检点、不正经,而婴宁呢?她面对陌生男子,毫无羞涩地、自由自在地笑:“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复笑,不可仰视”,“大笑”,“笑声始纵”,“狂笑欲堕”,“笑又作,倚树不能行”。……她真是任性而为,一切封建礼教的繁文缛节对于她均如东风吹马耳。她是人间真性情的化身。现实生活中,能不能有这样自由的女性?在腥风血雨遍布闺阁的封建社会,能允许婴宁们存在吗?婴宁,只不过是一种自由的象征,一种生命力的象征,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一种芳草美人的比喻! 这位幻想中的自由女神不仅使得封建时代受制于君权、夫权的女性更显得悲惨,更显得无助,而且,她自己也终于一个觔斗从自由飞翔的天空,栽到荆天棘地的地面。婴宁用巧计惩罚了西人子,连县官都宽恕了这种也许过头的恶作剧,婴宁的婆母却结结实实地训斥道:“‘憨狂尔尔,早知过喜而伏忧也。邑令神明,幸不牵累。设鹘突官宰,必逮妇女质今堂,我儿何颜见戚里?’女正色,矢不复笑。母曰:‘人罔不笑,但须有时。’而女由是不复笑。” 婴宁的婆母仍然允许她笑,“但须有时”,要按照三从四德规范去笑,要在封建伦理允许的范围内笑,要在强大的封建阴影中强颜欢笑! 于是,笑姑娘从此不再笑,就是故意逗她笑,她也不笑。一个如此纯洁的少女,来到如此肮脏的社会,哭还哭不及呢,哪儿笑得出?

蒲松龄自称,“我婴宁”似山中名为“笑矣乎”的香草,远胜于那些作态之“解语花”。婴宁这位天真烂漫的狐女,她不像太液池牡丹那样娇嫩,那样华丽。她山花般明媚,山花似鲜艳,山花一样的性情。这位摆脱了封建羁绊,了无脂粉气、富贵气的姑娘,是怎样长成的?随着留仙诗化笔触,人们进入一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的地方。原来,她住在绝顶人来少、山光悦鸟性的深山,没有人事纷繁,只有山月松风; 没有尔虞我诈,只有绿竹红花;没有驷马驰途,只有鸟飞之路,这个远离了天荆地棘人世的所在,桃李繁茂,丝柳绿竹生机勃勃,像婴宁的盎然生命力;空气澄净,粉壁光洁,裀藉几榻,罔不洁泽,像婴宁那样纯洁;片片飞堕的红花,探进房内的海棠,像婴宁那样活泼;草舍茅庐,豆棚瓜架,朴素无华,像婴宁那样天然而去雕饰。寂无人行的青山,花木四合的草舍,野鸟飞鸣的柳竹,探出枝朵的海棠,似乎都在说:我也是一个婴宁,我也是婴宁的一部分!

顾恺之画谢鲲,置之岩中。蒲留仙则把他喜爱的“我婴宁”置于谷静岩深处,丛花修竹中,和野鸟共存。培根曾下过如此定义:“艺术是人和大自然相乘。” 《婴宁》的人物与自然环境可谓契合得天衣无缝。

灵活飞动的人物语言给《婴宁》的艺术形象带来神采。婴宁说的第一句话是:“个儿郎,目灼灼似贼!”这是对“注目不移,竟忘顾忌”的王子服而言。开口解颐,幽默生动。此处的“贼”字并非一般意义的小偷,而是对那种眼睛雪亮者的形容,是哂笑,却非怒骂。“贼”字在淄川口语中,常被用于关系亲密或熟不拘礼者之间做昵称,如有的老妇人称自己的孙辈人“小狼贼”。婴宁此语“西边日出东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流露了她对王子服的好感,也展示了她那种想说就说、不拘礼法的为人。婴宁再次对王子服说话,是在其后园:“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示之。女接之,曰:‘枯矣。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问:‘存之何意?’曰:‘以示相爱不忘也。……’女曰,‘此大细事! 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生曰:‘妹子痴耶?’女曰:‘何便是痴?’生曰:‘我非爱花,爱捻花之人耳。’女曰:‘葭莩之情,爱何待言。’ 生曰:‘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曰:‘有以异乎?’曰:‘夜共枕席耳。’女俯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在灼灼其华的桃树下,一对青年男女作爱情剖白。男的诚恳地述说自己因对捻花女“凝思成疾”,“幸垂怜悯”。女的却似惘然不解,认为他保存花就是想多要花,还要“折一巨捆”送他。男的真诚地声明他希望“夫妻之爱”,女的却傻呵呵地回答“我不惯与生人睡”。表面看去,婴宁迹近于傻大姐,有人据此说她“憨绝”,男主人公也说“妹子痴耶”,其实,都中了作家之障眼法。“异史氏曰” 曾自己透露: “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 ……其黠孰甚焉。”婴宁之惠机正是隐藏于“憨绝”之中。她装作不懂王子服痴情,正是为了让王子服把爱情表达得更热切、更赤诚。有哪位怀春少女不喜爱绵绵情话?她根据操纵王子服的需要随时改变二人的关系,当她要用送一大捆花捉弄他时,说“至戚何所靳惜”,近极了; 当她听到王子服直述情爱时,又说“葭莩之情,爱何待言”,又远得很,真是远近亲疏随心所欲。在芳华鲜美的桃树下对话的男女相映成趣,一个“绝惠”而真痴,一个假痴而黠甚,真真“可爱深红映浅红”(杜甫语)矣。

另一段极显人物个性的对话,是婴宁把王子服的“夜共枕席”的文绉绉话语,变成一句大白话向老母和盘托出:“大哥欲我共寝。”王子服因之大窘,向婴宁进行“此背人语”的教育,婴宁回答:“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王子服又落入婴宁彀中,在那儿认真地启蒙,其实,婴宁比王子服更清楚:老母是个聋媪!“幸媪不闻,犹絮絮究诘”。十四入泮的聪明人王子服始终没发现自己心上人的小诡计,婚后还“以憨痴,恐漏泄房中隐事”,殊不知,婴宁决不是不通人事的书痴郎玉柱,“女殊密秘,不肯道一语”。这才是“憨痴”者的庐山真面目。那些“岂得背老母”的话,不过是她的善谐谑个性的巧妙显露耳。当然,如果婴宁始终用这种似乎游戏人生的态度说话,她这个艺术形象便缺少了层次和底蕴,所以我们在小说结尾看到这位嬉不知愁的笑姑娘“对生零涕”,一板一眼地、掷地有声地讲出了一番坦露心曲的话:“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她要求王子服迁葬母尸,语辞哀婉恳切,与前判若两人。然而,正是这段似乎与人物形象相悖的话,最后完成了婴宁性格。揭示婴宁憨笑的本质乃“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以花写婴宁,以笑写婴宁,以痴语写惠绝之婴宁,以庄重慎密之语为一向活泼恣肆之婴宁做结语,留仙真是笔如游龙,穷态极妍。

蒲留仙在《画壁》 中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幻由人生。” 点评家们十分重视这四个字。冯镇峦曰“幻由人生一语,该括一部昙花记。”但明伦曰:“妙谛可参。”“幻由人生”一语,已是不解之解,且是真解,且是妙解,“幻由人生”的涵义就是:只要你热切地期待,真诚地翘盼,你所挚爱、热望、追求的一切,便会蓦然出现,你心上的人儿便会飘然而至。“幻由人生”是作家蒲留仙创造的艺术哲学,是他植根于理想主义的构思模式。“幻由人生”可以看做是打开某些聊斋迷宫的钥匙,看做某些聊斋故事的真谛妙解。《婴宁》就是幻由人生的范本:王子服路遇捻花女,凝思成疾,他的朋友吴生以“当代访之”、“成事在我” 来他,其实根本不曾去查问,数日后又胡诌捻花女“即君姨妹行,今尚待聘”,且居于“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王子服信以为真,竟“怀梅袖中”向南山探访。吴生的话本来就是对王子服“绐之”,按此说求访,岂非水中捞月?然而,王子服不仅找到了捻花女婴宁,她还确是他的姨妹,他们还打破内戚之嫌成了亲! 一切,都是按照王子服的愿望,真是地地道道的“幻由人生”。

世界是何等地小啊。王子服在茫茫人海寻找一个仅见一面、姓名不知的少女,岂非大海捞针?却偏偏如愿以偿。蒲松龄真是创造偶然性的高手。然而这偶然又以必然为依据。细剖《婴宁》布局,可见作家细针密线、用心良苦。吴生王子服说捻花女乃其表妹,王子服进深山查访,再遇婴宁,却“念无以阶进”。聋媪好心地留他吃饭,刚刚说过:“姓名尚自不知何亲可探!”马上又在言谈中主动认亲:“尊堂,我妹子。”“老身姓秦”,并介绍女儿是“庶产,渠母改醮,遗我鞠养。”真是变出意外,奇诡迷离。但是,王子服携婴宁归家后,作家又让吴生来解开了婴宁身世之谜:“秦家姑去世后,姑丈鳏居,祟于狐,病瘠死。狐生女名婴宁,……”真是交待得清清楚楚。最后又由婴宁自述身世,且与王子服一起,到“荒烟错楚中”,寻得聋媪“肤发犹存”之尸,葬入秦氏墓。整个情节实幻相依,无一漏笔、脱笔。而尤为可贵的是:《婴宁》是情节淡化的小说,婴宁其人,才是小说最具魅力处。

洛贝·费力克斯·德·维加·卡尔皮奥,文艺复兴后期西班牙最著名的古典剧作家、戏剧批评家。维加出身于马德里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年轻时曾参加过对英作战,1614年当了僧侣。维加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和平民思想,但他把国王看成是农民利益的保护者。他的一生作品极多,他的剧本竟达一千八百多部,现存462部。在观众中维加建立了很高的信誉,号称“西班牙戏剧之父”。维加是文艺复兴后期西班牙戏剧的奠基人。他的唯一的理论作品是《编写戏剧的新艺术》,其实是在马德里学会的演讲稿,主要谈的是喜剧的创作问题。维加在《编写戏剧的新艺术》中,为了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提出戏剧必须革新。认为民族戏剧应该以满足当代观众的要求为准则,不必拘泥于古代的陈规戒律,说“把时间限于一天虽然是亚里斯多德的意见,但是这样做是无益的”。他承认悲剧和喜剧的传统区别:喜剧摹仿卑微小民的行动,悲剧摹仿帝王贵人的行动,但认为二者完全可以相提并论,喜剧所讲的也是真理,同样有它的崇高地位。他重视戏剧与时代、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这是他主张革新的出发点。所以,他提出以民间戏剧为基础进行创新;要求喜剧具有针砭时弊,歌颂真理的教育作用,这是他理论的核心。当时社会认为喜剧是“题材卑下的鄙俚小戏”,维加却提出喜剧是“风俗的镜子,真理的活生生的形象”,在“严肃的思考中掺和了嬉笑,有趣的笑谈里带着正经”。喜剧演的是平民间的事,很有群众性,一面严肃,一面滑稽,借此谴责罪恶和当时习尚,充满趣味,同样会给人以美感和教益。 他认为戏剧的教育作用来自对现实的忠实的、逼真的反映。把真实作为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他说:“除了真实以外,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有任何的虚假,不管是为了教谕的目的或者是为了艺术的‘规律’和‘规则’!但这种真实并不是浮浅的和无关紧要的,而是巨大的,有意义的,有关重要问题的真实,经过广泛概括的真实,也是整个人民生活的真实。”因此,他要求喜剧必须“反映人生”。他和其他人文主义艺术家一样,始终坚持“艺术的目的是逼真地反映现实”,“可以和自然一样”的原则。他要求题材多种多样,认为总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荣誉”题材,二是“美德”题材。要求戏剧以情节为主,性格服从情节的需要;情节要完整统一,不许夹杂与主题不相容的东西;还要巧妙复杂多变,抓住观众,“除非到了最后的一幕,不允许把结局揭晓”。他的“情节论”基本上是继承和发挥了亚里斯多德的理论。此外,他还要求把戏剧人物写成典型。他说的典型就是类型。他说:“如果是一位国王在说话,就须尽量摹仿王侯的严肃;如果是一位老年人在说话,就要显出他谦虚,肯思考;如果写男女相爱,就要写出动人的情感。”并要求语言要合乎人物身分。 维加以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在《编写戏剧的新艺术》中明确表述了自己的戏剧创作观点。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该书是难得的一篇关于戏剧创作理论的宝贵论文。他的代表作是《羊泉村》、《最好的法官是国王》、《比塞奥公爵》、《塞维利亚的星》、《傻姑娘》等(北京昆仑出版社200年出版)。

两者的区别如下:1、含义的不同:师傅:区别于师父,是一个名词,对有专门有手艺的工匠的尊称,也是现代人对陌生男性劳动者的敬称。师父:基本只用于武术、戏剧等传统技艺领域,也有对出家法师(僧人、尼姑、道士的尊称)。2、出现时间的不同:师傅: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指老师的。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的老师。“师父”的称呼,是在唐代出现的。唐朝以后,“师父”开始用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3、用法的不同:师傅:“师傅”一词则延伸为对士农商各行各业人的尊称,比如“司机师傅”、“渔农师傅”等。师父:在古代,师父往往自己收养徒弟,弟子住到师父家里,由师父贴钱教养,把徒弟当成家人。即便没有如此亲近,在传统观念中,父和师也具有同等重要意义,因此旧时也使用“父师”一词。注意,对女老师亦称师父。

  • 索引序列
  • 与丑娘们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我们细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娘和姥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望娘滩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傻姑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