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以包豪斯为主题的论文

以包豪斯为主题的论文

发布时间:

以包豪斯为主题的论文

包豪斯在实践中探索,确立了现代设计的基本观点和教育方向:①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②设计必须遵循客观、自然的法则。其教育体系、设计理论与设计风格在实践中逐渐成熟、完善。包豪斯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由艺术和技术构成。其早期的教学体制可称为“工厂学徒制”,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工”,担任艺术形式课程的教师称“形式导师”,担任技术、手工艺制作课程的教师称“工作室师傅”,每一门课都由这两种教师共同担负,学校还设立了木工、陶瓷、编织和印刷工作室,供学生实习,使其兼具艺术和技术能力。包豪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奠定了设计教育中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基础教育体系,并以科学、严谨的理论为依据。1923年8-9月间,包豪斯举办了名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大型展览会。师生的作品吸引了欧洲著名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从而进行了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宣传了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并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高潮。当时,格罗佩乌斯作了题为“论综合艺术”的演讲并发送其著作《包豪斯的设想与组织》。其后,他在教学上又作了较大改革,把数学、物理、化学作为必修课,使教学体系向着更加理性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更加适应大工业生产的需要。由于右翼政治势力的迫害,1925年3月,包豪斯迁至德骚市,开始其发展的第二阶段。1926年,其校名又加上“设计学院”的附名,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性质。教学不再由形式导师和工作室师傅共同进行,而是聘请技术熟练的工匠协助教授工作。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其所提倡和实践的功能化、理性化和单纯、简洁、以几何造型为主的工业化设计风格,被视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风格,对20世纪的设计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包豪斯的教育启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今天的设计教育有启发性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自包豪斯开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近些年,我们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提倡素质教育,开始认识到这种教育体系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面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群体,实行三位一体的模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更能培养出社会和市场上急需的合格人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具有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还可以掌握比较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他们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在今天的社会发展及经济市场条件下,需要的不是书呆子型的学生,而是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的学校教育并没有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理应由学校完成的教育,但事实上是由大量的中小企业代替学校完成了。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中小企业叫苦不迭,认为自己成了大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和人才储备库。但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又使这些中小企业无可奈何。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而且在持续升温,折射出现在我们学校教育体制的严重缺陷。我们今天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大量高新技术的出现,也可以使我们直接采取高新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今天,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以适应时代需要为方向,逐步建立起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这既符合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又充分体现了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原理。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为工业时代的设计教育开创了新纪元。包豪斯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二十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第二阶段(1925-1932年)迪索时期包豪斯在德国迪索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这个时期是其高峰时期。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迈耶(HannesMeyer,1889-1954)继任。这位共产党员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最后迈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米斯·凡·德洛(Mies Van de Rohe,1886-1969)继任。接任的米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月纳粹党占据迪索后,被迫关闭包豪斯。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米斯·凡·德洛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于1933年正式上台的纳粹政府,米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柏林时期仅有6个月的时间。包豪斯新校舍1925年4月1日,新的包豪斯学院在小型工业城市迪索市开学。格罗皮乌斯认为,新的学校本身的建筑、规划,就是一篇无声的“宣言”,所以他亲自以包豪斯的原则设计了迪索新校舍,这座被誉为现代建筑里程碑的建筑完全按照包豪斯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不同的使用功能如教室、实习车间、学生宿舍等被自由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风车形的平面。各个不同的部分在外型上也各自不同,高低错落。整个形体简洁明快,没有任何装饰。面对主要街道的实习车间为大面积装有机械开窗装置的玻璃幕墙,深灰色山墙,上书”Bauhaus”七个竖排字母。其余部分则全部为白色粉墙加黑色钢框窗。建筑内部布置着布劳耶尔(MarcelBreuer)设计的钢管皮面家具。钢筋混凝土建筑,所有的建筑物都是立方体造型,表面白色,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依靠简朴的体块空间组成表面起伏和凹凸,富有节奏感。由于其简洁,这些建筑也创造了当时建筑的最低造价,20美分/平方英尺。与传统建筑的对比:传统的建筑观念是先考虑外观,然后把不同功能的要求塞进外壳中,“先外后内”。格罗皮乌斯则是“先内后外”,先确定各部分功能所决定的空间,由这些空间组成合理的总体外观,功能决定外形。传统建筑中采用对称法则,而现代设计中采取灵活、不规则的平面布局,多方向、多体量、多轴线、多通道的手法造成了错落有致、纵横交错、变化丰富、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新建筑采用框架结构,使墙体脱离承重的位置,从而扩大了窗户的面积,使窗户成为组成外观形态的重要部分。窗户的玻璃和几何秩序是新建筑最显著的特色。包豪斯教学: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针对工业革命以来所出现的大工业生产“技术与艺术相对峙”的状况,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口号,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包豪斯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创造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养。包豪斯以前的设计学校,偏重于艺术技能的传授,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前身的设计学校,设有形态、色彩和装饰三类课程,培养出的大多数是艺术家而极少数是艺术型的设计师。包豪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联合”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开创类似三大构成的基础课、工艺技术课、专业设计课、理论课及与建筑有关的工程课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培养出大批既有美术技能、又有科技应用知识技能的现代设计师。包豪斯的整个教学改革是对主宰学院的古典传统进行冲击,提出“工厂学徒制”。整个教学历时三年半,最初半年是预科,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三门课,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分别进入后三年的“学徒制”教育。合格者发给“技工毕业证书”。然后再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实习),成绩优异者进入“研究部”,研究部毕业方可获得包豪斯文凭。学校里不以“老师”“学生”互相称呼,而是互称“师傅”、“技工”和“学徒”。所做的东西既合乎功能又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这是包豪斯对学生作品的要求。其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包豪斯的主要课程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中。包豪斯课程实用指导材料研究工作方法正式指导观察课:自然与材料的研究绘画课:几何研究、结构练习、制图、模型制作构成课:体积、色彩的研究与设计每一门课程最初由一位造型教师与一位技术教师共同教授,传授美术与设计,又传授技艺与方法。为贯彻包豪斯的教学体系,学院内设置了供各门课程实习所用的相关工厂,既是课堂,也是车间:编织工厂:主要以金属材料和纤维材料的编织设计为主陶瓷工厂:以距离魏玛20公里的唐堡陶瓷工厂为实习工厂木工工厂:该工厂产品追求严谨的几何结构金工工厂:1925年迁往迪索后成立纺织工厂:1925年迁往迪索后成立师资包豪斯的教师中,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教授纺织品设计的保罗·克利(PaulKlee)以及费宁格是公认的20世纪绘画大师。构成派成员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使包豪斯的教学由手工艺转向工业设计。此外画家约翰·伊顿,建筑家米斯·凡·德洛、汉内斯·迈耶、家具设计师马赛尔·布鲁尔,灯具设计师威廉·瓦根菲尔德都是包豪斯的骨干。基本课程:康定斯基的课程:1)自然的分析与研究;2)分析绘图保罗·克利的课程:1)自然现象的分析;2)造型、空间、运动和透视的研究约翰·伊顿的课程:1)自然物体练习;2)不同材料的质感练习;3)古代名画分析莫霍利·纳吉的课程:1)悬体练习;2)体积空间练习;3)不同材料结合的平衡练习4)结构练习;5)质感练习;6)铁丝、木材结合的练习;7)构成及绘画艾伯斯的课程:1)结合练习;2)纸造型练习;3)纸切割造型练习;4)铁板造型练习;5)铁丝造型练习;6)错视(illusion)练习;7)玻璃造型练习其他基本课程:色彩基础、绘画、雕塑、图案、摄影等工艺基础课程:木工、家具、陶瓷、钣金工、着色玻璃、编织、壁纸、印刷等。其它专门设计课程:展览、舞台、建筑、印刷设计等。建筑研究班特别选修工程课及各类专题研究这些课程基本涵盖了现代设计教育所包含的造型基础、设计基础、技能基础等三方面知识。此课程体系为现代设计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1927年,包豪斯建筑系正式成立,由杰出的瑞士建筑家汉内斯·迈耶(HannesMeyer,1889-1954)主持,开设:结构、静力学、制图、建筑学、城市及区域规划等。他们为迪索市设计的工人住宅小区和为柏林附近的柏诺工会学校所做的规划和设计,获得很高评价。鉴于上述包豪斯的师资,使包豪斯将现代美术诸流派发展的基本原理也纳入了包豪斯造型教育的轨道;而且还使当时各种造型思潮得以聚集,并进一步形成体系,最后终于促成视觉语言的产生。正如时人所评论的,“包豪斯的工作,使人理解了隐藏在现代绘画后面的新观点。包豪斯的研究基于一种对新空间的探索。这种探索最早始于综合立体主义,20世纪初期,俄国的至上主义、荷兰风格派都是这方面的反映。是包豪斯将这种地方性的视觉语言整理提高成具有国际视觉语言特性的包豪斯造型理论。包豪斯的理论性著作--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的《根据材料进行建筑》、《动态的视觉》等系列著作。莫霍利·纳吉的理论在芝加哥包豪斯得以施展,并由此构筑了20世纪的造型教材基础。包豪斯之所以能将视觉语言体系化,因为:所有的人都被其周围的有形有色地生活环境所包围,并不断地受到这些形和色的刺激而唤起各种感觉和心情。这些从人的心底里涌现出来的感情,必须求得某种表现。因此,视觉语言是世界上每个人所共有的根本体验。这是一种更远大、更重要的生活设计概念。包豪斯的原则艺术与技术相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原则来进行包豪斯思想包豪斯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可以从包豪斯宣言中得到体现。“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艺术家最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今天,他们各自孤立地生存着,只有通过自觉,并和所有工艺技师共同奋斗,才能得以自救。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幢建筑是各种美感共同组合的实体。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可能灌注入建筑的精神,以免迷失流落为‘沙龙艺术’……建筑家、雕刻家和画家们,我们都应该转向应用艺术……艺术不是一种专门职业。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之间在根本没有任何区别。艺术家只是一个得意忘形的工艺技师。在灵感出现并超出个人意志的珍贵片刻,上苍的恩赐使他的作品变成为艺术的花朵。然而,工艺技术的熟练对于每一个艺术家采说都是不可缺少的。真正创造想象力的根源即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立起自大障壁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让我们创造出一幢将建筑、雕刻和绘画结合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干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相之矗立在云霄高处,变成为一种新信念的鲜明标志。”宣言由36岁的格罗佩斯执笔,扉页上是表现主义版画家费宁格所作的星光照耀下的大教堂,宣言中可见到威廉·莫里斯和凡·德·维尔德的思想影响。包豪斯对建筑思潮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1927年在米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国际风格“的出现为现代主义提供了理论借口,他们“开拓机器生产时代的新的创造潜能,怀有对机器的热忱“。强调功能决定形式、不讲民族特色、个性特征,力求纯粹、反对装饰,这种国际语言逐渐推向理性、标准化使现代主义最终走向了极端。之后根源于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不断兴起。相继出现诸如:单纯反对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复古的新古典主义;甚至新新古典主义;充分坦露结构,显示多种机电设备的本来形状的高技术派;和理性、情感的结合、抽象和历史的结合的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及反构成主义等等建筑思潮。建筑上的革命也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设计产品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产品形态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审美设计没有极致和终点。正如包豪斯的旗手格罗皮乌斯在《全面建筑观》中所指出的: “历史表明,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产品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产品设计。“包豪斯“ 本世纪20年代初,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力依凭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既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环境,又改变了人们内心的思想观念,包豪斯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继承了莫里斯“人性化“的一面,而更提倡创造精神。“包豪斯所开始的新的视觉语言,乃是以建立一个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视觉表现的新的文化统一体,实现文化的再结合为目标“。“这种态度是建立在把人作为尺度的整体观念上的,艺术家应该是完整的人的典型,要恢复艺术家在生产世界中的原位,与科学家、事业家一道制导自然,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具有美的形式与意义。艺术家凭他对生活进行有机安排的创造,必定会有利和促进生活之美的显现。"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包豪斯被迫解散后,包豪斯的设计家们纷纷流亡法国、瑞士、英国,而大部分去了美国。欧洲建筑和工业设计的中心转到了美国。如格罗皮乌斯在英国居留三年后又于1937年赴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系主任。此后,布鲁耶投奔格罗皮乌斯并在美国执行建筑业务,米斯·凡·德洛暂居德国,1937年赴美国任教于伊利诺工业技术学院(1llionis lnstitueeof Technology),希尔伯西摩和彼得汉斯等也前往该校任教。克利前往瑞士,康丁斯基前往巴黎。巴耶在纽约任一家广告公司的艺术指导。1937年包豪斯的教师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在芝加哥筹建了“新包豪斯”,继续弘扬德国时期的包豪斯精神。后来更名为“芝加哥设计学院(1nstituteof Design Chicago)。以后又与伊利诺工学院合并,成为美国最著名的设计学院。从此,欧洲设计运动便在美国蓬勃开展,形成高潮。包豪斯的建校历史虽仅14年3个月,毕业学生不过520余人,但它却奠定了机械设计文化和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坚实基础。包豪斯的办学宗旨是培养一批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既能认清二十世纪工业时代的潮流和需要,又能充分运用他们的科学技术知识去创造一个具有人类高度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新环境。正如格罗皮乌斯所说:“设计师的第一责任是他的业主。”又如纳吉所说:“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一样,事实上,包豪斯在调和“人”与“人为环境”的工作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已远远超过了十九世纪的科学成就。包豪斯的产生是现代工业与艺术走向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现代建筑史、工业设计史和艺术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包豪斯的主要成就和影响分析如下:1.包豪斯打破了将“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截然分割的陈腐落伍教育观念,进而提出“集体创作”的新教育理想。2.包豪斯完成了在“艺术”与“工业”的鸿沟之间的架桥工作,使艺术与技术获得新的统一。3.包豪斯接受了机械作为艺术家的创造工具,并研究出大量生产的方法。4.包豪斯认清了“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事实,为现代设计教育立下良好的规范。5.包豪斯发展了现代的设计风格,为现代设计指示出正确方向。包豪斯的设计在今天的生活中已随处可见,但当时却被人们指斥为野蛮和傲慢,是对古典文明的叛逆。尽管现在人们已用“包豪斯风格”来表示对包豪斯的尊敬,但格罗皮乌斯本人是坚决反对这种提法的,他指出包豪斯的宗旨在于反对把风格变成僵死的教条。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影响包豪斯对中国设计的影响最早是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当然新中国最早的设计教育就是工艺美术教育,比如现任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博导的张道一教授,最早就是从事图案教学和工艺美术理论研究的。在1991年版田自秉著《工艺美术概论》一书中,同样可以清楚的看到包豪斯思想影响的痕迹,尽管当时的理解、认识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我们还以外国近代的工艺思潮为例,作为说明。对这种物质作用和精神作用的双重属性的认识,表现为对“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的偏颇。 19世纪,英国工艺家莫里斯倡导工艺运动。由于当时正值产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制造的生活用品代替了古老的传统手工生产。莫里斯认为机器产品的粗糙简略,不及手工产品具有艺术性。因而提倡恢复手工艺生产,并亲自设计和制作家具、挂毯、壁纸,装潢等。这种工艺思想,没有注意工艺美术和时代结合,和新的生产条件相适应,以满足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新的需要,侧重于艺术性,而忽视生产性,脱离了时代的步伐,违背了历史规律。因而,只具有感性的认识,显示其偏颇性。和莫里斯形成对比的,是20世纪初的包豪斯工艺思想体系。包豪斯(Bauhaus)是1919年在德国建立的综合造型学校。早期设在魏玛,1925年遭受纳粹的迫害而迁到德绍,1932年关闭,之后,该校的主要成员纷纷流亡美国,1938年在美国芝加哥创立了美国包豪斯。包豪斯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建筑家格罗皮乌斯,主张艺术与工业结合。认为在工业十分发达的时代,应当利用科学成果,在工业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合乎功能的新的工艺美。机器产品虽然单调枯燥,但是机器只是工具,我们应当解决机器生产与艺术表现的矛盾,,使设计、生产、经济得到有机的统一。包豪斯的工艺思想,重视现代材料、现代技术、现代结构的应用,并由现代工业直接创造美学价值,这对工艺美术创造,适应时代发展,结合生活需要,工艺美术新领域的开拓,工艺思维的启迪,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包豪斯工艺思想强调工艺美是体现功能和运用结构的必然结果,并认为传统是阻碍机器产品设计的因素,因而认为功能就是美,并忽视民族文化传统的作用。这种理性的观念,同样也显示其偏颇性。所以,后来又产生与之相对立的重视人性的亲近感和强调个性的多样化的新的工艺思潮。”田自秉当时所说的工艺美术正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设计或艺术设计,而包豪斯的影响也一直影响至今,当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过分固守这一过时已久的理念,对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是一种障碍,无法逾越则无法创新发展。格罗彼乌斯和包豪斯的理想“把人作为尺度““平衡的全面发展“在其教育体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特别是作为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的创造者约翰·伊顿教授以东方传统的精神文化与西方的科学进步相结合,以克服所谓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危机,他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个性,把学生分为倾向精神表现的、倾向理性结构的、倾向真实再现的三种类型而予以不同的指导,伊顿的这种体系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许多惊人相似之处,与东方的“以意为之“的表现体系非常吻合。我国设计专业名称设置也与70多年前的包豪斯类似。以上海东华大学设计专业本科分类为例:艺术设计学院:工业造型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 电脑艺术设计 装饰艺术设计服装学院:服装艺术设计 服装设计工程 服装表演艺术本科课程:以工业造型专业的课程结构为例,其他专业课程设置大体相近。

包豪斯的存在时间虽然短暂,但对现代设计产生的影响却非常深远。包豪斯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和现代主义设计的观念基础,建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欧洲体系原则,比较完整的奠定了以观念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体系。包豪斯的影响一直没有消失,他不但依然存在继续影响设计的发展。同时还有可能产生出新的延伸内容来。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 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 ,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现代主义思潮到 了二十世纪中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关于包豪斯的论文主题

题目:简述包豪斯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影响 北京工商大学 《工业设计史与设计概论》论文一 院(系): 材料与机械工程学院 班 级: 工设12班 学 号: 1203010313 姓 名: 李 震 成 绩: 概要:该论文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同时对包豪斯设计 思想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作概论性探讨。 关键词:包豪斯,现代设计,设计思想,影响。 一、包豪斯的起源和发展 1918年11月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德国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在战火中成为一片废墟,废墟上的整个德国都被战败的阴影笼罩着。 这时,在德国中部的小城魏玛,一位名叫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的设计师却与所有沮丧的德国人不同,他以极大的热情致信政府,畅谈战后德国重建最需要的是建筑设计人才。他说,欧洲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工业化生产必将进入未来的建筑领域,而目前欧洲建筑的古典主义理念和风格会阻碍建筑产业的现代化。所以,虽然现在国家百废待兴,但成立一所致力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学校是当务之急。 1919年3月16日,魏玛内务大臣弗列希委派格罗皮乌斯担任“市立美术院”与“市立艺术工艺校长职务。3月20日,格罗皮乌斯建议并获准将原萨克逊大公美术学院和国家工艺美术学院合并,因此,在现代设计史上,在公元1919年成了一个重要的起点,在这一年的4月1日 “国立包豪斯设计学院”成立,36岁的格罗皮乌斯成为该院的首任院长。这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为工业时代的设计教育开创了新纪元。 包豪斯前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25年) 魏玛时期 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 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二十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阶段(1925-1932年) 迪索时期 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迈耶(HannesMeyer,1889-1954) 继任。这位共产党员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最后迈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米斯•凡•德洛(Mies Van de Rohe,1886-1969)继任。 第三阶段(1932-1933年) 柏林时期 米斯•凡•德洛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所不容,面对刚刚于1933年正式上台的**政府,米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 二、包豪斯思想与现代主义设计 包豪斯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整个世界,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学趣味可以说整整影响一代人。虽然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对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来说是一种冲击、一种进步,但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观念对现代工业设计和技术美学仍然有启迪作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设计道路的方向的选择是有帮助的。它的原则和概念对一切工业设计都是有影响作用的。弗兰克. 皮克认为:“必须制定一种压倒一切的科学原则和概念,来指导日用品的设计,象建筑方面那些指导房屋设计的原则那样。” 现代主义设计是人类设计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活动之一,它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经过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传播,其风潮几乎波及全球,在它的影响下,又产生出许许多多新的设计风格和流派。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形成的原因,以往的阐述大多从意识形态领域出发,把现代主义设计放到广阔的现代主义运动背景去认识,认为它的产生是在现代主义运动影响下的一种历史必然。这种认识往往只顾及到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外部环境,甚少考虑到设计活动的自身特质和发展变化规律,难免有失片面,同时也影响到我们对其它相关设计活动的理解。在设计中,技术和艺术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完美结合,造就优良的设计;反之,则让设计面目可憎。当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达到动态的平衡时,设计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格。技术在革新发展,艺术在不断变化,设计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面目。 在当今生活中,现代设计参与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艺术设计、环境艺术、 工业造型等各个领域,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包豪斯”的影响,或多或少有其设计理念的意识存在,如“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产品的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辩证关系等。 包豪斯主要提出了三个观点:一是艺术与技术的新统, 二是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三是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这些观点在当今时代看来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对于设计的发展 起到了积极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 包豪斯的设计思想为现代设计思想的拓展和完善提供了可遵循的依据和准则,使现代设计思想更趋于系统化、规范化。包豪斯所提倡的功能化的设计原则,使现代设计对产品功能的物质载体重新加以探索,有效地利用载体,使载体多功能化,对材料、造型、使用环境等诸要素也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包豪斯的发展是坎坷的、短暂的,但其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却是巨大的,我们在吸收包豪斯的设计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同时,应该结合现实中具体的问题,将科学探索精神及现代审美意识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现代设计的发展。 如今,人类已进入21世纪,现代设计如雨后春笋,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并渗入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跨越众多学科门类和体系。虽然仅开办14年的包豪斯已经过去了86年,但是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包豪斯的出现,是现代工业与艺术走向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现代建筑史、工业设计史和艺术史、艺术设计教育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包豪斯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在教育模式上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紧随社会进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创立新思维。 包豪斯预科的第三位主持人阿尔伯斯(Joset Albas,1888—1961) ,同样具有理性思维的教学倾向,但比纳吉更具有实践性。他十分强调学生认识材料及工艺特性,使学生在制作工业产品上完全贴近实际任务。阿尔伯斯经常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作品。他认为,双向交流比教师单向讲授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结构思维。 表现主义画家克利(Paul Klee,1897—1940)与抽象绘画开拓者康定斯基(Vassily Kandinsky,1897—1944)也是包豪斯最有影响力的成员,他们对完善学院的教育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克利的理论知识丰富,是现代艺术中敏感性极强的人。他所关注的不是抽象与具象的分野,而是如何把所有元素从统一规范中解放出来,分解、组合、重建,构成多声部的整体,通过动态平衡,造就永恒的和谐,使之接近创造的核心。⑤克利的“自然现象的分析”“造型、空间,运动和透视研究”这几门课程,从造型的作用说起,论述自然与物理、数学的关系,以及与人的认知之间的关系。他尽量把理论简单化、明确化,注重形式的分析,并善于将元素进行组合研究,强调感觉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康定斯基是一位伟大的 表现主义大师,现代抽象艺术的先驱。他的教学是从完全抽象的色彩与形体理论开始,然后把这些抽象的内容与具体的设计联系起来。其关于点、线、面的论述在包豪斯的基础课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内容已成为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平面构成的先声。 包豪斯强调造型艺术的结合,提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思想;强调新的工业产品的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辩证关系;强调使用新的物质材料、新技术和实用功能决定的现代抽象形式;强调艺术设计才能与工艺制作劳动相结合;强调艺术家之间的协作和打破艺术家与匠师之间的壁垒。包豪斯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基础,其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成为世界许多学校设计教育的出发点,培养的杰出设计师把现代设计推向了新的高度,其精神、观念与方法在相当长的时间被奉为现代主义的经典。包豪斯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作,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提倡在掌握手工艺的同时,了解现代设计的特征,大力开展国际、国内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文化性格的新型人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集艺术、工艺、设计于一身的新型人才。 包豪斯的设计思想为现代设计思想的拓展和完善提供了可遵循的依据和准则,使现代设计思想更趋于系统化、规范化。包豪斯所提倡的功能化的设计原则,使现代设计对产品功能的物质载体重新加以探索,有效地利用载体,使载体多功能化,对材料、造型、使用环境等诸要素也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包豪斯的发展是坎坷的、短暂的,但其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却是巨大的,我们在吸收包豪斯的设计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同时,应该结合现实中具体的问题,将科学探索精神及现代审美意识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现代设计的发展。 包豪斯破除了纯艺术和实用艺术的界限,在艺术和工业结合的思想指导下达到了艺术和技术的新统一。包豪斯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与工业设计相适应的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双轨并置的教学方针,培养了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设计人才。包豪斯树立了一种以机器大生产为技术背景的现代主义美学观和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的创立,深深的影响到现代设计的发展。 如今,人类已进入21世纪,现代设计如雨后春笋,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并渗入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跨越众多学科门类和体系。虽然仅开办14年的包豪斯已经过去了86年,但是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结论: 继承和发扬“包豪斯”理性设计观是必要的,但“包豪斯”的过于理性甚至抛弃民族文化所导致的社会大同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新的社会环境跟国际环境下,我们在学习中不能再一成不变的套用“包豪斯”的设计观点,在学习中应当结合社会环境特点进行设置,让我们能够很快的与社会接轨,把中国设计市场变成世界的设计博览市场。 参考文献: 《世界现代设计史》 王受之 新世纪出版社 《外国工艺美术史》 张夫也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现代艺术设计简史》 胡慧 黄玮 中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美术主潮》 周末祥 山东大学出版社 《设计史》 朱铭、荆雷 山东美术出版社 《艺术设计学》 凌继尧、徐恒醇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世界工业设计史略》 王受之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世界现代设计史略》 吴静芳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包豪斯在实践中探索,确立了现代设计的基本观点和教育方向:①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②设计必须遵循客观、自然的法则。其教育体系、设计理论与设计风格在实践中逐渐成熟、完善。包豪斯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由艺术和技术构成。其早期的教学体制可称为“工厂学徒制”,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工”,担任艺术形式课程的教师称“形式导师”,担任技术、手工艺制作课程的教师称“工作室师傅”,每一门课都由这两种教师共同担负,学校还设立了木工、陶瓷、编织和印刷工作室,供学生实习,使其兼具艺术和技术能力。包豪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奠定了设计教育中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基础教育体系,并以科学、严谨的理论为依据。1923年8-9月间,包豪斯举办了名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大型展览会。师生的作品吸引了欧洲著名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从而进行了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宣传了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并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高潮。当时,格罗佩乌斯作了题为“论综合艺术”的演讲并发送其著作《包豪斯的设想与组织》。其后,他在教学上又作了较大改革,把数学、物理、化学作为必修课,使教学体系向着更加理性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更加适应大工业生产的需要。由于右翼政治势力的迫害,1925年3月,包豪斯迁至德骚市,开始其发展的第二阶段。1926年,其校名又加上“设计学院”的附名,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性质。教学不再由形式导师和工作室师傅共同进行,而是聘请技术熟练的工匠协助教授工作。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其所提倡和实践的功能化、理性化和单纯、简洁、以几何造型为主的工业化设计风格,被视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风格,对20世纪的设计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包豪斯的教育启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今天的设计教育有启发性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自包豪斯开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近些年,我们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提倡素质教育,开始认识到这种教育体系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面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群体,实行三位一体的模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更能培养出社会和市场上急需的合格人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具有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还可以掌握比较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他们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在今天的社会发展及经济市场条件下,需要的不是书呆子型的学生,而是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的学校教育并没有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理应由学校完成的教育,但事实上是由大量的中小企业代替学校完成了。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中小企业叫苦不迭,认为自己成了大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和人才储备库。但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又使这些中小企业无可奈何。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而且在持续升温,折射出现在我们学校教育体制的严重缺陷。我们今天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大量高新技术的出现,也可以使我们直接采取高新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今天,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以适应时代需要为方向,逐步建立起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这既符合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又充分体现了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原理。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为工业时代的设计教育开创了新纪元。包豪斯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二十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第二阶段(1925-1932年)迪索时期包豪斯在德国迪索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这个时期是其高峰时期。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迈耶(HannesMeyer,1889-1954)继任。这位共产党员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最后迈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米斯·凡·德洛(Mies Van de Rohe,1886-1969)继任。接任的米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月纳粹党占据迪索后,被迫关闭包豪斯。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米斯·凡·德洛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于1933年正式上台的纳粹政府,米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柏林时期仅有6个月的时间。包豪斯新校舍1925年4月1日,新的包豪斯学院在小型工业城市迪索市开学。格罗皮乌斯认为,新的学校本身的建筑、规划,就是一篇无声的“宣言”,所以他亲自以包豪斯的原则设计了迪索新校舍,这座被誉为现代建筑里程碑的建筑完全按照包豪斯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不同的使用功能如教室、实习车间、学生宿舍等被自由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风车形的平面。各个不同的部分在外型上也各自不同,高低错落。整个形体简洁明快,没有任何装饰。面对主要街道的实习车间为大面积装有机械开窗装置的玻璃幕墙,深灰色山墙,上书”Bauhaus”七个竖排字母。其余部分则全部为白色粉墙加黑色钢框窗。建筑内部布置着布劳耶尔(MarcelBreuer)设计的钢管皮面家具。钢筋混凝土建筑,所有的建筑物都是立方体造型,表面白色,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依靠简朴的体块空间组成表面起伏和凹凸,富有节奏感。由于其简洁,这些建筑也创造了当时建筑的最低造价,20美分/平方英尺。与传统建筑的对比:传统的建筑观念是先考虑外观,然后把不同功能的要求塞进外壳中,“先外后内”。格罗皮乌斯则是“先内后外”,先确定各部分功能所决定的空间,由这些空间组成合理的总体外观,功能决定外形。传统建筑中采用对称法则,而现代设计中采取灵活、不规则的平面布局,多方向、多体量、多轴线、多通道的手法造成了错落有致、纵横交错、变化丰富、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新建筑采用框架结构,使墙体脱离承重的位置,从而扩大了窗户的面积,使窗户成为组成外观形态的重要部分。窗户的玻璃和几何秩序是新建筑最显著的特色。包豪斯教学: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针对工业革命以来所出现的大工业生产“技术与艺术相对峙”的状况,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口号,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包豪斯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创造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养。包豪斯以前的设计学校,偏重于艺术技能的传授,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前身的设计学校,设有形态、色彩和装饰三类课程,培养出的大多数是艺术家而极少数是艺术型的设计师。包豪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联合”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开创类似三大构成的基础课、工艺技术课、专业设计课、理论课及与建筑有关的工程课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培养出大批既有美术技能、又有科技应用知识技能的现代设计师。包豪斯的整个教学改革是对主宰学院的古典传统进行冲击,提出“工厂学徒制”。整个教学历时三年半,最初半年是预科,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三门课,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分别进入后三年的“学徒制”教育。合格者发给“技工毕业证书”。然后再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实习),成绩优异者进入“研究部”,研究部毕业方可获得包豪斯文凭。学校里不以“老师”“学生”互相称呼,而是互称“师傅”、“技工”和“学徒”。所做的东西既合乎功能又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这是包豪斯对学生作品的要求。其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包豪斯的主要课程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中。包豪斯课程实用指导材料研究工作方法正式指导观察课:自然与材料的研究绘画课:几何研究、结构练习、制图、模型制作构成课:体积、色彩的研究与设计每一门课程最初由一位造型教师与一位技术教师共同教授,传授美术与设计,又传授技艺与方法。为贯彻包豪斯的教学体系,学院内设置了供各门课程实习所用的相关工厂,既是课堂,也是车间:编织工厂:主要以金属材料和纤维材料的编织设计为主陶瓷工厂:以距离魏玛20公里的唐堡陶瓷工厂为实习工厂木工工厂:该工厂产品追求严谨的几何结构金工工厂:1925年迁往迪索后成立纺织工厂:1925年迁往迪索后成立师资包豪斯的教师中,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教授纺织品设计的保罗·克利(PaulKlee)以及费宁格是公认的20世纪绘画大师。构成派成员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使包豪斯的教学由手工艺转向工业设计。此外画家约翰·伊顿,建筑家米斯·凡·德洛、汉内斯·迈耶、家具设计师马赛尔·布鲁尔,灯具设计师威廉·瓦根菲尔德都是包豪斯的骨干。基本课程:康定斯基的课程:1)自然的分析与研究;2)分析绘图保罗·克利的课程:1)自然现象的分析;2)造型、空间、运动和透视的研究约翰·伊顿的课程:1)自然物体练习;2)不同材料的质感练习;3)古代名画分析莫霍利·纳吉的课程:1)悬体练习;2)体积空间练习;3)不同材料结合的平衡练习4)结构练习;5)质感练习;6)铁丝、木材结合的练习;7)构成及绘画艾伯斯的课程:1)结合练习;2)纸造型练习;3)纸切割造型练习;4)铁板造型练习;5)铁丝造型练习;6)错视(illusion)练习;7)玻璃造型练习其他基本课程:色彩基础、绘画、雕塑、图案、摄影等工艺基础课程:木工、家具、陶瓷、钣金工、着色玻璃、编织、壁纸、印刷等。其它专门设计课程:展览、舞台、建筑、印刷设计等。建筑研究班特别选修工程课及各类专题研究这些课程基本涵盖了现代设计教育所包含的造型基础、设计基础、技能基础等三方面知识。此课程体系为现代设计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1927年,包豪斯建筑系正式成立,由杰出的瑞士建筑家汉内斯·迈耶(HannesMeyer,1889-1954)主持,开设:结构、静力学、制图、建筑学、城市及区域规划等。他们为迪索市设计的工人住宅小区和为柏林附近的柏诺工会学校所做的规划和设计,获得很高评价。鉴于上述包豪斯的师资,使包豪斯将现代美术诸流派发展的基本原理也纳入了包豪斯造型教育的轨道;而且还使当时各种造型思潮得以聚集,并进一步形成体系,最后终于促成视觉语言的产生。正如时人所评论的,“包豪斯的工作,使人理解了隐藏在现代绘画后面的新观点。包豪斯的研究基于一种对新空间的探索。这种探索最早始于综合立体主义,20世纪初期,俄国的至上主义、荷兰风格派都是这方面的反映。是包豪斯将这种地方性的视觉语言整理提高成具有国际视觉语言特性的包豪斯造型理论。包豪斯的理论性著作--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的《根据材料进行建筑》、《动态的视觉》等系列著作。莫霍利·纳吉的理论在芝加哥包豪斯得以施展,并由此构筑了20世纪的造型教材基础。包豪斯之所以能将视觉语言体系化,因为:所有的人都被其周围的有形有色地生活环境所包围,并不断地受到这些形和色的刺激而唤起各种感觉和心情。这些从人的心底里涌现出来的感情,必须求得某种表现。因此,视觉语言是世界上每个人所共有的根本体验。这是一种更远大、更重要的生活设计概念。包豪斯的原则艺术与技术相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原则来进行包豪斯思想包豪斯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可以从包豪斯宣言中得到体现。“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艺术家最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今天,他们各自孤立地生存着,只有通过自觉,并和所有工艺技师共同奋斗,才能得以自救。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幢建筑是各种美感共同组合的实体。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可能灌注入建筑的精神,以免迷失流落为‘沙龙艺术’……建筑家、雕刻家和画家们,我们都应该转向应用艺术……艺术不是一种专门职业。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之间在根本没有任何区别。艺术家只是一个得意忘形的工艺技师。在灵感出现并超出个人意志的珍贵片刻,上苍的恩赐使他的作品变成为艺术的花朵。然而,工艺技术的熟练对于每一个艺术家采说都是不可缺少的。真正创造想象力的根源即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立起自大障壁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让我们创造出一幢将建筑、雕刻和绘画结合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干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相之矗立在云霄高处,变成为一种新信念的鲜明标志。”宣言由36岁的格罗佩斯执笔,扉页上是表现主义版画家费宁格所作的星光照耀下的大教堂,宣言中可见到威廉·莫里斯和凡·德·维尔德的思想影响。包豪斯对建筑思潮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1927年在米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国际风格“的出现为现代主义提供了理论借口,他们“开拓机器生产时代的新的创造潜能,怀有对机器的热忱“。强调功能决定形式、不讲民族特色、个性特征,力求纯粹、反对装饰,这种国际语言逐渐推向理性、标准化使现代主义最终走向了极端。之后根源于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不断兴起。相继出现诸如:单纯反对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复古的新古典主义;甚至新新古典主义;充分坦露结构,显示多种机电设备的本来形状的高技术派;和理性、情感的结合、抽象和历史的结合的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及反构成主义等等建筑思潮。建筑上的革命也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设计产品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产品形态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审美设计没有极致和终点。正如包豪斯的旗手格罗皮乌斯在《全面建筑观》中所指出的: “历史表明,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产品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产品设计。“包豪斯“ 本世纪20年代初,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力依凭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既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环境,又改变了人们内心的思想观念,包豪斯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继承了莫里斯“人性化“的一面,而更提倡创造精神。“包豪斯所开始的新的视觉语言,乃是以建立一个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视觉表现的新的文化统一体,实现文化的再结合为目标“。“这种态度是建立在把人作为尺度的整体观念上的,艺术家应该是完整的人的典型,要恢复艺术家在生产世界中的原位,与科学家、事业家一道制导自然,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具有美的形式与意义。艺术家凭他对生活进行有机安排的创造,必定会有利和促进生活之美的显现。"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包豪斯被迫解散后,包豪斯的设计家们纷纷流亡法国、瑞士、英国,而大部分去了美国。欧洲建筑和工业设计的中心转到了美国。如格罗皮乌斯在英国居留三年后又于1937年赴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系主任。此后,布鲁耶投奔格罗皮乌斯并在美国执行建筑业务,米斯·凡·德洛暂居德国,1937年赴美国任教于伊利诺工业技术学院(1llionis lnstitueeof Technology),希尔伯西摩和彼得汉斯等也前往该校任教。克利前往瑞士,康丁斯基前往巴黎。巴耶在纽约任一家广告公司的艺术指导。1937年包豪斯的教师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在芝加哥筹建了“新包豪斯”,继续弘扬德国时期的包豪斯精神。后来更名为“芝加哥设计学院(1nstituteof Design Chicago)。以后又与伊利诺工学院合并,成为美国最著名的设计学院。从此,欧洲设计运动便在美国蓬勃开展,形成高潮。包豪斯的建校历史虽仅14年3个月,毕业学生不过520余人,但它却奠定了机械设计文化和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坚实基础。包豪斯的办学宗旨是培养一批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既能认清二十世纪工业时代的潮流和需要,又能充分运用他们的科学技术知识去创造一个具有人类高度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新环境。正如格罗皮乌斯所说:“设计师的第一责任是他的业主。”又如纳吉所说:“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一样,事实上,包豪斯在调和“人”与“人为环境”的工作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已远远超过了十九世纪的科学成就。包豪斯的产生是现代工业与艺术走向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现代建筑史、工业设计史和艺术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包豪斯的主要成就和影响分析如下:1.包豪斯打破了将“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截然分割的陈腐落伍教育观念,进而提出“集体创作”的新教育理想。2.包豪斯完成了在“艺术”与“工业”的鸿沟之间的架桥工作,使艺术与技术获得新的统一。3.包豪斯接受了机械作为艺术家的创造工具,并研究出大量生产的方法。4.包豪斯认清了“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事实,为现代设计教育立下良好的规范。5.包豪斯发展了现代的设计风格,为现代设计指示出正确方向。包豪斯的设计在今天的生活中已随处可见,但当时却被人们指斥为野蛮和傲慢,是对古典文明的叛逆。尽管现在人们已用“包豪斯风格”来表示对包豪斯的尊敬,但格罗皮乌斯本人是坚决反对这种提法的,他指出包豪斯的宗旨在于反对把风格变成僵死的教条。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影响包豪斯对中国设计的影响最早是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当然新中国最早的设计教育就是工艺美术教育,比如现任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博导的张道一教授,最早就是从事图案教学和工艺美术理论研究的。在1991年版田自秉著《工艺美术概论》一书中,同样可以清楚的看到包豪斯思想影响的痕迹,尽管当时的理解、认识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我们还以外国近代的工艺思潮为例,作为说明。对这种物质作用和精神作用的双重属性的认识,表现为对“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的偏颇。 19世纪,英国工艺家莫里斯倡导工艺运动。由于当时正值产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制造的生活用品代替了古老的传统手工生产。莫里斯认为机器产品的粗糙简略,不及手工产品具有艺术性。因而提倡恢复手工艺生产,并亲自设计和制作家具、挂毯、壁纸,装潢等。这种工艺思想,没有注意工艺美术和时代结合,和新的生产条件相适应,以满足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新的需要,侧重于艺术性,而忽视生产性,脱离了时代的步伐,违背了历史规律。因而,只具有感性的认识,显示其偏颇性。和莫里斯形成对比的,是20世纪初的包豪斯工艺思想体系。包豪斯(Bauhaus)是1919年在德国建立的综合造型学校。早期设在魏玛,1925年遭受纳粹的迫害而迁到德绍,1932年关闭,之后,该校的主要成员纷纷流亡美国,1938年在美国芝加哥创立了美国包豪斯。包豪斯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建筑家格罗皮乌斯,主张艺术与工业结合。认为在工业十分发达的时代,应当利用科学成果,在工业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合乎功能的新的工艺美。机器产品虽然单调枯燥,但是机器只是工具,我们应当解决机器生产与艺术表现的矛盾,,使设计、生产、经济得到有机的统一。包豪斯的工艺思想,重视现代材料、现代技术、现代结构的应用,并由现代工业直接创造美学价值,这对工艺美术创造,适应时代发展,结合生活需要,工艺美术新领域的开拓,工艺思维的启迪,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包豪斯工艺思想强调工艺美是体现功能和运用结构的必然结果,并认为传统是阻碍机器产品设计的因素,因而认为功能就是美,并忽视民族文化传统的作用。这种理性的观念,同样也显示其偏颇性。所以,后来又产生与之相对立的重视人性的亲近感和强调个性的多样化的新的工艺思潮。”田自秉当时所说的工艺美术正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设计或艺术设计,而包豪斯的影响也一直影响至今,当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过分固守这一过时已久的理念,对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是一种障碍,无法逾越则无法创新发展。格罗彼乌斯和包豪斯的理想“把人作为尺度““平衡的全面发展“在其教育体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特别是作为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的创造者约翰·伊顿教授以东方传统的精神文化与西方的科学进步相结合,以克服所谓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危机,他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个性,把学生分为倾向精神表现的、倾向理性结构的、倾向真实再现的三种类型而予以不同的指导,伊顿的这种体系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许多惊人相似之处,与东方的“以意为之“的表现体系非常吻合。我国设计专业名称设置也与70多年前的包豪斯类似。以上海东华大学设计专业本科分类为例:艺术设计学院:工业造型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 电脑艺术设计 装饰艺术设计服装学院:服装艺术设计 服装设计工程 服装表演艺术本科课程:以工业造型专业的课程结构为例,其他专业课程设置大体相近。

写关于包豪斯的论文题目

根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来写,基本上按这个结构来,一般都没问题的,参考资料可以到汇博在线上找找,多看看别人写的,做到心中有数,然后通过学过的知识来组织。

包豪斯在实践中探索,确立了现代设计的基本观点和教育方向:①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②设计必须遵循客观、自然的法则。其教育体系、设计理论与设计风格在实践中逐渐成熟、完善。包豪斯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由艺术和技术构成。其早期的教学体制可称为“工厂学徒制”,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工”,担任艺术形式课程的教师称“形式导师”,担任技术、手工艺制作课程的教师称“工作室师傅”,每一门课都由这两种教师共同担负,学校还设立了木工、陶瓷、编织和印刷工作室,供学生实习,使其兼具艺术和技术能力。包豪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奠定了设计教育中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基础教育体系,并以科学、严谨的理论为依据。1923年8-9月间,包豪斯举办了名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大型展览会。师生的作品吸引了欧洲著名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从而进行了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宣传了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并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高潮。当时,格罗佩乌斯作了题为“论综合艺术”的演讲并发送其著作《包豪斯的设想与组织》。其后,他在教学上又作了较大改革,把数学、物理、化学作为必修课,使教学体系向着更加理性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更加适应大工业生产的需要。由于右翼政治势力的迫害,1925年3月,包豪斯迁至德骚市,开始其发展的第二阶段。1926年,其校名又加上“设计学院”的附名,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性质。教学不再由形式导师和工作室师傅共同进行,而是聘请技术熟练的工匠协助教授工作。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其所提倡和实践的功能化、理性化和单纯、简洁、以几何造型为主的工业化设计风格,被视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风格,对20世纪的设计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包豪斯的教育启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今天的设计教育有启发性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自包豪斯开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近些年,我们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提倡素质教育,开始认识到这种教育体系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面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群体,实行三位一体的模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更能培养出社会和市场上急需的合格人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具有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还可以掌握比较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他们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在今天的社会发展及经济市场条件下,需要的不是书呆子型的学生,而是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的学校教育并没有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理应由学校完成的教育,但事实上是由大量的中小企业代替学校完成了。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中小企业叫苦不迭,认为自己成了大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和人才储备库。但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又使这些中小企业无可奈何。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而且在持续升温,折射出现在我们学校教育体制的严重缺陷。我们今天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大量高新技术的出现,也可以使我们直接采取高新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今天,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以适应时代需要为方向,逐步建立起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这既符合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又充分体现了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原理。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为工业时代的设计教育开创了新纪元。包豪斯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二十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第二阶段(1925-1932年)迪索时期包豪斯在德国迪索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这个时期是其高峰时期。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迈耶(HannesMeyer,1889-1954)继任。这位共产党员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最后迈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米斯·凡·德洛(Mies Van de Rohe,1886-1969)继任。接任的米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月纳粹党占据迪索后,被迫关闭包豪斯。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米斯·凡·德洛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于1933年正式上台的纳粹政府,米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柏林时期仅有6个月的时间。包豪斯新校舍1925年4月1日,新的包豪斯学院在小型工业城市迪索市开学。格罗皮乌斯认为,新的学校本身的建筑、规划,就是一篇无声的“宣言”,所以他亲自以包豪斯的原则设计了迪索新校舍,这座被誉为现代建筑里程碑的建筑完全按照包豪斯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不同的使用功能如教室、实习车间、学生宿舍等被自由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风车形的平面。各个不同的部分在外型上也各自不同,高低错落。整个形体简洁明快,没有任何装饰。面对主要街道的实习车间为大面积装有机械开窗装置的玻璃幕墙,深灰色山墙,上书”Bauhaus”七个竖排字母。其余部分则全部为白色粉墙加黑色钢框窗。建筑内部布置着布劳耶尔(MarcelBreuer)设计的钢管皮面家具。钢筋混凝土建筑,所有的建筑物都是立方体造型,表面白色,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依靠简朴的体块空间组成表面起伏和凹凸,富有节奏感。由于其简洁,这些建筑也创造了当时建筑的最低造价,20美分/平方英尺。与传统建筑的对比:传统的建筑观念是先考虑外观,然后把不同功能的要求塞进外壳中,“先外后内”。格罗皮乌斯则是“先内后外”,先确定各部分功能所决定的空间,由这些空间组成合理的总体外观,功能决定外形。传统建筑中采用对称法则,而现代设计中采取灵活、不规则的平面布局,多方向、多体量、多轴线、多通道的手法造成了错落有致、纵横交错、变化丰富、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新建筑采用框架结构,使墙体脱离承重的位置,从而扩大了窗户的面积,使窗户成为组成外观形态的重要部分。窗户的玻璃和几何秩序是新建筑最显著的特色。包豪斯教学: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针对工业革命以来所出现的大工业生产“技术与艺术相对峙”的状况,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口号,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包豪斯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创造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养。包豪斯以前的设计学校,偏重于艺术技能的传授,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前身的设计学校,设有形态、色彩和装饰三类课程,培养出的大多数是艺术家而极少数是艺术型的设计师。包豪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联合”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开创类似三大构成的基础课、工艺技术课、专业设计课、理论课及与建筑有关的工程课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培养出大批既有美术技能、又有科技应用知识技能的现代设计师。包豪斯的整个教学改革是对主宰学院的古典传统进行冲击,提出“工厂学徒制”。整个教学历时三年半,最初半年是预科,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三门课,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分别进入后三年的“学徒制”教育。合格者发给“技工毕业证书”。然后再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实习),成绩优异者进入“研究部”,研究部毕业方可获得包豪斯文凭。学校里不以“老师”“学生”互相称呼,而是互称“师傅”、“技工”和“学徒”。所做的东西既合乎功能又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这是包豪斯对学生作品的要求。其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包豪斯的主要课程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中。包豪斯课程实用指导材料研究工作方法正式指导观察课:自然与材料的研究绘画课:几何研究、结构练习、制图、模型制作构成课:体积、色彩的研究与设计每一门课程最初由一位造型教师与一位技术教师共同教授,传授美术与设计,又传授技艺与方法。为贯彻包豪斯的教学体系,学院内设置了供各门课程实习所用的相关工厂,既是课堂,也是车间:编织工厂:主要以金属材料和纤维材料的编织设计为主陶瓷工厂:以距离魏玛20公里的唐堡陶瓷工厂为实习工厂木工工厂:该工厂产品追求严谨的几何结构金工工厂:1925年迁往迪索后成立纺织工厂:1925年迁往迪索后成立师资包豪斯的教师中,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教授纺织品设计的保罗·克利(PaulKlee)以及费宁格是公认的20世纪绘画大师。构成派成员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使包豪斯的教学由手工艺转向工业设计。此外画家约翰·伊顿,建筑家米斯·凡·德洛、汉内斯·迈耶、家具设计师马赛尔·布鲁尔,灯具设计师威廉·瓦根菲尔德都是包豪斯的骨干。基本课程:康定斯基的课程:1)自然的分析与研究;2)分析绘图保罗·克利的课程:1)自然现象的分析;2)造型、空间、运动和透视的研究约翰·伊顿的课程:1)自然物体练习;2)不同材料的质感练习;3)古代名画分析莫霍利·纳吉的课程:1)悬体练习;2)体积空间练习;3)不同材料结合的平衡练习4)结构练习;5)质感练习;6)铁丝、木材结合的练习;7)构成及绘画艾伯斯的课程:1)结合练习;2)纸造型练习;3)纸切割造型练习;4)铁板造型练习;5)铁丝造型练习;6)错视(illusion)练习;7)玻璃造型练习其他基本课程:色彩基础、绘画、雕塑、图案、摄影等工艺基础课程:木工、家具、陶瓷、钣金工、着色玻璃、编织、壁纸、印刷等。其它专门设计课程:展览、舞台、建筑、印刷设计等。建筑研究班特别选修工程课及各类专题研究这些课程基本涵盖了现代设计教育所包含的造型基础、设计基础、技能基础等三方面知识。此课程体系为现代设计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1927年,包豪斯建筑系正式成立,由杰出的瑞士建筑家汉内斯·迈耶(HannesMeyer,1889-1954)主持,开设:结构、静力学、制图、建筑学、城市及区域规划等。他们为迪索市设计的工人住宅小区和为柏林附近的柏诺工会学校所做的规划和设计,获得很高评价。鉴于上述包豪斯的师资,使包豪斯将现代美术诸流派发展的基本原理也纳入了包豪斯造型教育的轨道;而且还使当时各种造型思潮得以聚集,并进一步形成体系,最后终于促成视觉语言的产生。正如时人所评论的,“包豪斯的工作,使人理解了隐藏在现代绘画后面的新观点。包豪斯的研究基于一种对新空间的探索。这种探索最早始于综合立体主义,20世纪初期,俄国的至上主义、荷兰风格派都是这方面的反映。是包豪斯将这种地方性的视觉语言整理提高成具有国际视觉语言特性的包豪斯造型理论。包豪斯的理论性著作--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的《根据材料进行建筑》、《动态的视觉》等系列著作。莫霍利·纳吉的理论在芝加哥包豪斯得以施展,并由此构筑了20世纪的造型教材基础。包豪斯之所以能将视觉语言体系化,因为:所有的人都被其周围的有形有色地生活环境所包围,并不断地受到这些形和色的刺激而唤起各种感觉和心情。这些从人的心底里涌现出来的感情,必须求得某种表现。因此,视觉语言是世界上每个人所共有的根本体验。这是一种更远大、更重要的生活设计概念。包豪斯的原则艺术与技术相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原则来进行包豪斯思想包豪斯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可以从包豪斯宣言中得到体现。“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艺术家最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今天,他们各自孤立地生存着,只有通过自觉,并和所有工艺技师共同奋斗,才能得以自救。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幢建筑是各种美感共同组合的实体。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可能灌注入建筑的精神,以免迷失流落为‘沙龙艺术’……建筑家、雕刻家和画家们,我们都应该转向应用艺术……艺术不是一种专门职业。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之间在根本没有任何区别。艺术家只是一个得意忘形的工艺技师。在灵感出现并超出个人意志的珍贵片刻,上苍的恩赐使他的作品变成为艺术的花朵。然而,工艺技术的熟练对于每一个艺术家采说都是不可缺少的。真正创造想象力的根源即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立起自大障壁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让我们创造出一幢将建筑、雕刻和绘画结合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干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相之矗立在云霄高处,变成为一种新信念的鲜明标志。”宣言由36岁的格罗佩斯执笔,扉页上是表现主义版画家费宁格所作的星光照耀下的大教堂,宣言中可见到威廉·莫里斯和凡·德·维尔德的思想影响。包豪斯对建筑思潮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1927年在米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国际风格“的出现为现代主义提供了理论借口,他们“开拓机器生产时代的新的创造潜能,怀有对机器的热忱“。强调功能决定形式、不讲民族特色、个性特征,力求纯粹、反对装饰,这种国际语言逐渐推向理性、标准化使现代主义最终走向了极端。之后根源于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不断兴起。相继出现诸如:单纯反对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复古的新古典主义;甚至新新古典主义;充分坦露结构,显示多种机电设备的本来形状的高技术派;和理性、情感的结合、抽象和历史的结合的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及反构成主义等等建筑思潮。建筑上的革命也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设计产品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产品形态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审美设计没有极致和终点。正如包豪斯的旗手格罗皮乌斯在《全面建筑观》中所指出的: “历史表明,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产品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产品设计。“包豪斯“ 本世纪20年代初,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力依凭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既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环境,又改变了人们内心的思想观念,包豪斯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继承了莫里斯“人性化“的一面,而更提倡创造精神。“包豪斯所开始的新的视觉语言,乃是以建立一个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视觉表现的新的文化统一体,实现文化的再结合为目标“。“这种态度是建立在把人作为尺度的整体观念上的,艺术家应该是完整的人的典型,要恢复艺术家在生产世界中的原位,与科学家、事业家一道制导自然,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具有美的形式与意义。艺术家凭他对生活进行有机安排的创造,必定会有利和促进生活之美的显现。"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包豪斯被迫解散后,包豪斯的设计家们纷纷流亡法国、瑞士、英国,而大部分去了美国。欧洲建筑和工业设计的中心转到了美国。如格罗皮乌斯在英国居留三年后又于1937年赴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系主任。此后,布鲁耶投奔格罗皮乌斯并在美国执行建筑业务,米斯·凡·德洛暂居德国,1937年赴美国任教于伊利诺工业技术学院(1llionis lnstitueeof Technology),希尔伯西摩和彼得汉斯等也前往该校任教。克利前往瑞士,康丁斯基前往巴黎。巴耶在纽约任一家广告公司的艺术指导。1937年包豪斯的教师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在芝加哥筹建了“新包豪斯”,继续弘扬德国时期的包豪斯精神。后来更名为“芝加哥设计学院(1nstituteof Design Chicago)。以后又与伊利诺工学院合并,成为美国最著名的设计学院。从此,欧洲设计运动便在美国蓬勃开展,形成高潮。包豪斯的建校历史虽仅14年3个月,毕业学生不过520余人,但它却奠定了机械设计文化和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坚实基础。包豪斯的办学宗旨是培养一批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既能认清二十世纪工业时代的潮流和需要,又能充分运用他们的科学技术知识去创造一个具有人类高度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新环境。正如格罗皮乌斯所说:“设计师的第一责任是他的业主。”又如纳吉所说:“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一样,事实上,包豪斯在调和“人”与“人为环境”的工作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已远远超过了十九世纪的科学成就。包豪斯的产生是现代工业与艺术走向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现代建筑史、工业设计史和艺术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包豪斯的主要成就和影响分析如下:1.包豪斯打破了将“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截然分割的陈腐落伍教育观念,进而提出“集体创作”的新教育理想。2.包豪斯完成了在“艺术”与“工业”的鸿沟之间的架桥工作,使艺术与技术获得新的统一。3.包豪斯接受了机械作为艺术家的创造工具,并研究出大量生产的方法。4.包豪斯认清了“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事实,为现代设计教育立下良好的规范。5.包豪斯发展了现代的设计风格,为现代设计指示出正确方向。包豪斯的设计在今天的生活中已随处可见,但当时却被人们指斥为野蛮和傲慢,是对古典文明的叛逆。尽管现在人们已用“包豪斯风格”来表示对包豪斯的尊敬,但格罗皮乌斯本人是坚决反对这种提法的,他指出包豪斯的宗旨在于反对把风格变成僵死的教条。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影响包豪斯对中国设计的影响最早是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当然新中国最早的设计教育就是工艺美术教育,比如现任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博导的张道一教授,最早就是从事图案教学和工艺美术理论研究的。在1991年版田自秉著《工艺美术概论》一书中,同样可以清楚的看到包豪斯思想影响的痕迹,尽管当时的理解、认识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我们还以外国近代的工艺思潮为例,作为说明。对这种物质作用和精神作用的双重属性的认识,表现为对“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的偏颇。 19世纪,英国工艺家莫里斯倡导工艺运动。由于当时正值产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制造的生活用品代替了古老的传统手工生产。莫里斯认为机器产品的粗糙简略,不及手工产品具有艺术性。因而提倡恢复手工艺生产,并亲自设计和制作家具、挂毯、壁纸,装潢等。这种工艺思想,没有注意工艺美术和时代结合,和新的生产条件相适应,以满足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新的需要,侧重于艺术性,而忽视生产性,脱离了时代的步伐,违背了历史规律。因而,只具有感性的认识,显示其偏颇性。和莫里斯形成对比的,是20世纪初的包豪斯工艺思想体系。包豪斯(Bauhaus)是1919年在德国建立的综合造型学校。早期设在魏玛,1925年遭受纳粹的迫害而迁到德绍,1932年关闭,之后,该校的主要成员纷纷流亡美国,1938年在美国芝加哥创立了美国包豪斯。包豪斯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建筑家格罗皮乌斯,主张艺术与工业结合。认为在工业十分发达的时代,应当利用科学成果,在工业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合乎功能的新的工艺美。机器产品虽然单调枯燥,但是机器只是工具,我们应当解决机器生产与艺术表现的矛盾,,使设计、生产、经济得到有机的统一。包豪斯的工艺思想,重视现代材料、现代技术、现代结构的应用,并由现代工业直接创造美学价值,这对工艺美术创造,适应时代发展,结合生活需要,工艺美术新领域的开拓,工艺思维的启迪,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包豪斯工艺思想强调工艺美是体现功能和运用结构的必然结果,并认为传统是阻碍机器产品设计的因素,因而认为功能就是美,并忽视民族文化传统的作用。这种理性的观念,同样也显示其偏颇性。所以,后来又产生与之相对立的重视人性的亲近感和强调个性的多样化的新的工艺思潮。”田自秉当时所说的工艺美术正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设计或艺术设计,而包豪斯的影响也一直影响至今,当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过分固守这一过时已久的理念,对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是一种障碍,无法逾越则无法创新发展。格罗彼乌斯和包豪斯的理想“把人作为尺度““平衡的全面发展“在其教育体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特别是作为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的创造者约翰·伊顿教授以东方传统的精神文化与西方的科学进步相结合,以克服所谓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危机,他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个性,把学生分为倾向精神表现的、倾向理性结构的、倾向真实再现的三种类型而予以不同的指导,伊顿的这种体系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许多惊人相似之处,与东方的“以意为之“的表现体系非常吻合。我国设计专业名称设置也与70多年前的包豪斯类似。以上海东华大学设计专业本科分类为例:艺术设计学院:工业造型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 电脑艺术设计 装饰艺术设计服装学院:服装艺术设计 服装设计工程 服装表演艺术本科课程:以工业造型专业的课程结构为例,其他专业课程设置大体相近。

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奠定了现代设计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它的三大构成,现在依然是设计课程的基础课,你可以联系三大构成谈一下展示设计,题目可以叫展示中的构成。1可以先谈一下构成2再谈一下展示设计3然后谈一下构成在展示设计的应用4最后可以谈一下对展示设计的展望,比如新融入的元素什么的。

研究包豪斯校舍的论文

从人类艺术的诞生时,就没有离开过“装饰”这个名词。人类的艺术起源与原始的装饰有着某种不可割舍的关系。著名的美术史学者沃尔夫林就认为“美术史主要是一部装饰史”。装饰在原始社会是人们所创造的艺术的审美核心。各种彩陶纹样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标本。装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不但是审美的形式,而且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包含着特定的社会感情和文化意识。它不仅是“装饰性”的,从秩序、线条、形式、色彩等方面带给人们以审美愉悦,而且是“文化性”的,从文化、理想、象征、历史等方面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要。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中说到:装饰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一个民族的艺术意志在装饰艺术中得到了最纯真的表现。……装饰艺术必然构成了所有对艺术进行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⑴装饰对于现代设计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从装饰的角度出发,可以清晰的看到现代设计的发展脉络。贡布里希在其著作《秩序感》第二版序言中写有这样的句子:“大胆地说,我的目的是为了解释。本书在副标题中宣布的‘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是为了建立和检验主标题中宣称的理论:有一种‘秩序感’的存在,它表现在所有的设计风格中,而且,我相信它的根在人类的‘生物遗传之中’”。⑵现代设计是工业化文明的产物。现代设计是为现代人、以及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提供服务的艺术活动。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设计运动,这些设计运动每次都与装饰的扬弃有一定关系。或者是运用装饰,或者是抛弃装饰,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装饰对现代设计作新的发展。一 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特征“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在历经威廉 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Crafts and Arts Movement)之后,20世纪西方设计领域相继出现了两大流派:即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Forms Follow Function)。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D 拉姆斯阐述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这种风格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以致战后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1919年包豪斯(Buahus)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它主张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以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为前提,强调一种以客观的物性规律来决定和左右人的主观的人性的规律。许多现代主义者,从德国的贝伦斯、格罗佩斯到美国的米斯、赖特、法国的柯布西耶都以重视功能,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奉行“少即多”的原则作为自己从事设计和创作的依据。后现代主义首先出现在建筑领域,是发端于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特别是对现代主义理性的反叛。在20世纪50年代现代主义日渐衰落的情况下,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开始逐渐盛行。受60年代大众文化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表现出对现代主义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后现代主义风格强调设计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造型手法,讲究人情味,追求个性化。在设计中常把夸张变形的,或是古典的元素与现代的符号以新的手 法融合到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及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融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非此非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双重译码的设计风格,重现历史文脉,文化内涵及对生活的隐喻。设计在线.中国二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江山待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被现代主义设计奉若神明的经典原则“功能决定形式”,“使用与功能无关的形式等于犯罪”。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关于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提出了质疑,而以形式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设计文脉,来代替现代主义设计中的理性主义、现实主义及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强调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人性的主导作用。后现代主义追求设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原则,一切以人的存在为中心。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的不仅只是物品,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在很大程度上现代主义设计过于遵循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原则,严重忽视了人的情感和审美需要。同时也改变了设计的初衷:“设计是为人创造更合理的生活方式”,致使现代主义设计走向衰落。在对于设计的核心问题上现代主义强调“合理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 “合情性”。后现代主义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融功能与形式于一体的审美体系上,认为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二者统一的自由形式,现代主义强调前者,走向极端冷酷的客观派,使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遭到严重忽视。后现代主义针对这一点强调人的目的性的重要性,认为设计是人的意志的自由表现。现代主义设计在30 年代末迁移美国之后,与美国所谓的“富足”社会相结合,进而演化成一种国际主义风格。而这种国际主义风格严格遵循功能主义、减少主义(less is more)的原则,为了达到形式上的减少甚至漠视功能。原本在欧洲忧国忧民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被美国的富足抽掉了,只剩下一个躯壳,日益走向形式主义道路。也就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机。其貌似高尚的理想主义、乌托邦色彩被怀疑。他的垄断的近乎独裁的单调风格受到挑战。其次在历经两次大战之后,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生活贫困与物质匮乏。人们在没有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是无法追求精神享受的。造型简洁,没有多余装饰的现代设计产品不仅适宜于大批量生产,而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多数人能够承担。而战后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物 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在人们对物质需求渴望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营造着精神上的极度匮乏与空虚,这就需要“个性化”、“人性化”的产品来抚慰和平抑人们难以企及的心灵渴望。这时,人们对产品的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对功能的满足上,而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即满足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由于现代主义所奉行的原则与时代的不适应性,致使冷酷无情、千篇一律的设计惨遭遗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代主义设计完成了它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设计在线.中国三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水”。现代主义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它所奉行的“功能决定形式”、“少即多”(less is more)的原则早已深入人心。它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对时代的贡献可谓是功不可没。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文化水平、审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以及对高技术高情感的崇拜,使人们对那些理性的、冷漠的设计失去了兴趣。无论是战前现代主义或是战后的国际主义,作用一种一脉相承的设计风格,被认为是取消美感。破坏人类完美的生态环境的帮凶。它利用简单的机械方式把原来与传统自然融为一体的都市环境变成为玻璃幕墙和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恶化了人类生活环境,破坏了传统的美学原则。正如鲁迅先生在概括文化更新换代时期的最大人生悲剧感时曾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人醒来之后无路可走”。现代主义作为除旧布新的文化思潮,恰恰把一代人从睡梦中唤醒,却又无力为他们指出切实的现实的出路。人们对现代主义失望之余,一个以现代主义为攻击目标的文化现象开始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一种装饰性的发展。其中心是反对米斯 凡 德罗的“少则多”(less is more)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是仅仅以单调的功能主义为中心。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大量采用各种历史装饰,加以折中处理,以打破国际主义风格多年来的垄断。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家罗伯特 文丘里(Robert Ventury)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最早宣言(图3)。在书中他首先肯定了现代主义对人类文明进程做出的伟大贡献,同时,他又指出现代主义已经完成了它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使命。过时的现代主义将成为设计的思想桎梏。一切都变成平庸无奇,千篇一律的空白设计。而风格混乱、含义模糊的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将引导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方向。(图4)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端于建筑界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于七十年代突出体现出来,七十年代中期建成的西班牙建筑家安东尼 高迪设计的巴塞罗那“圣家族”教堂(图5)和“米拉”公寓(新艺术运动风格)一个是用彩色瓷片帖面的一对玉米棒子,一个是有波浪外形的四层公寓,其中看不出一点理性和逻辑,以及七十年代建成于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有机功能主义)的扇蚌式建筑,这种含混的、杂乱的、毫无章法的设计语言,随心所欲的设计风格颇受人们的非议。八十年代建于纽约的美国电报电话总部大厦(图5),则成为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经典之作。建筑领域的后现代主义带动了其它领域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在众多的后 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中,高技派和孟菲斯、解构主义及新现代主义都成为挑战现代主义设计的演绎内容。高技派风格实际上是功能主义的某种延续,但又不满足过于对功能依赖和对精神的普遍冷漠,在设计中炫耀崇尚“机械美”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如法国蓬皮杜国家文化与艺术中心)设计作为一种文化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无论其结构、造型,还是色彩,装饰风格都会深深地打下时代的烙印。与之同时,从设计中也可以理解一个时代和当时人们的愿望、理想、梦幻及其文明程度。后现代主义设计表明了人们对现代主义的发展前景产生了怀疑。世纪末普遍的怀旧情绪,以及新的人文背景下产生的复杂情感,代替了纯粹的功能性的审美要求。所有对现代的进步、信仰、理智和人类意识能力都已失落;人们对于类似绝对真理的信仰表示了质疑;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渺茫、暗淡,而徘徊、彷徨。不禁会问:“我从那里来,我是谁,我又将到何处去”。人们渴求对人性的更大自由和彻底解放,而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使这种对自由的渴望降临人间,人们可以根据个性和爱好去选择属于自己的物品。设计在线.中国四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冰起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现代主义是起源于现代主义内部的一种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反叛,终日面对冷漠呆板的设计人们已感到厌倦,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具有人性化,人情味产品需求的心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风格上更是两个极端,但在诸多方面互有异同。例如哈桑在《后现代主义转向》中对二者的部分进行了如下比较:哲学上:现代主义是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思想上:现代主义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后现代主义则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以人为本。方法上:现代主义遵循物性的绝对作用,标准化,一体化,产业化和高效率、高技术。后现代主义则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设计语言上:现代主义遵循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无用的装饰就是犯罪” (洛斯语);后现代主义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强调历史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和“少令人生厌”(less is bore)。被现代主义奉为经典的名言“功能决定形式”, “少就是多”的原则,忽视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达 卢齐说:“材料和装饰是组成产品的细胞”。功能主义反对装饰是因其以理性的逻辑的态度对待设计,而今,时代已不同于以前,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更复杂,人们的审美情趣,生活品位变得更高。因而,现代主义设计所遵循的功能主义、减少主义原则日渐受到挑战和质疑。设计在线.中国五 后现代主义风格特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现代主义风格引领设计潮流已近一个世纪。从威廉 莫里斯为“红屋”设计的家具、到麦金托什设计的直背餐椅、从赖特的“流水山庄”、到格罗皮斯的包豪斯校舍(图6)、勒 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图7)。都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然而,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注1]其一:注重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其二:注重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其三: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其四: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统一后现代主义以复杂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现代主义的简洁性、单一性。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等设计手段,以模棱两可的紧张感取代陈直不误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杂乱取代明确统一,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多元化的统一。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在人的思想意识中不断扩张、渗透,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着联系。但现代主义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它的消亡;现代主义设计之后任何运动,基本上都是对现代主义的修正,而不是简单的推翻和否定。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作为一个一度先声夺人的设计运动,虽然大量运用装饰主义达到光彩夺目的灿烂效果,但这个设计运动的核心内容依然是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框架,只不过在外表加上一层装饰主义的外壳。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基础是脆弱的,它只是对现代主义形式、内容的批判,而不是对现代主义思想的挑战,是从形式上对现代主义进行修正。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接纳了现代主义的思想,包括采取各种方式来与摆脱现代主义的乌托邦色彩和程式化,但却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现代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后现代主义其实是新装饰主义的发展新阶段。任何一种风格和主义只不过是解决问题后的自然副产品而已。对当代设计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理解我们应该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而不是盲目崇拜和肤浅的运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并存,有它的合理性,我们在批判的继承历史的同时,应与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对代任何设计风格及流派都要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善古融新、与时俱进。可以参照一下 希望有你的答案

有关设计理念的 论平面设计中的空白意象 论文摘要 空白可被视为意象表达的一类特殊形式,将空白意象引入平面设计中,研究其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和作用可以更好的传递作品深意,挖掘作品内涵。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一直被人们广泛使用,它是一个拥有多元涵义的统一体。尽管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尽相同的蕴意,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必须呈现为“象”。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即物象。物象是意象的基础,但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模仿。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的艺术形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意”是无形的、抽象的,如同融入水中的盐,无形而有味。“意”必须借助语言或图形符号的“形象”才能表达出来。意象即“表意之象”、“意中之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交融和统一,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在一个意象中。人们看得见的是“象”,而品味出来的是“意”。 “意象”一词最初萌芽于《周易》。《周易》又称《易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儒家把它冠为“六经”之首。其中的系辞是对《周易》的整体概述,阐释了《周易》的哲学意义。使《周易》逐渐升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一切学术思想的源泉。它最早阐述了“意”和“象”的关系以及“象”的特殊表意功能《周易·系辞》这样表述: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立象以尽意”不仅阐明了“象”与“意”的关系,也明确了“立象”的目的是为了“尽意”。“象”以“尽意”为存在根据。这里的“象”不是自然的物象,而是卦象,即“寓意之象”、“意中之象”的符号。“象”具有极大的表意功能:“尽意”、“尽情”、“尽言”、“尽神”。 中国古代早期的意象都是作为一种抽象至理的载体被使用的,那时的“意”是一种表象之意,运用的是象征的手法,它的指涉基本上只是停留在哲学领域之内,只能算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念意象。刘勰是在我国文艺理论领域中第一个提出意象概念的人。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也,谋篇之大端。”他强调了内心意象在艺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把它提高到“驭文之首也,谋篇之大端”的高度。刘勰的意象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人多在此基础上使用意象概念。司空图在《诗品·缜密》中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指的也是“内心意象”。宋代以后,以及明清学者往往把意象当作艺术形象来看待,意象的古意渐渐隐去,意象的意义开始泛化。 意象是人类心灵中自由衍生与驰骋的大千气象,它是一种自然美妙而无羁绊的真情洋溢。当代的艺术创作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但无论用哪一种形式表现,“意象”都仍是现代设计语言中的潜语言成分,都与“意”密切相关,都渗透了设计者的理念、意念、情感等诸多“意”的因素。 传统的意象观与现代设计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设计意象。作为艺术创造活动的设计意象,是把以感受形式出现的表象当作创作的前提条件,然后再对这种看似纷繁复杂的表象进行解析、综合。但这并不是简单的理性逻辑层面上的观照。也不是简单的对事物感性形态进行概括出抽象的普遍内容,而是根据设计的需要在表象中寻找与主体情感、直觉、认知和人生体验相对应的同构元素,并借以构筑设计意象。 平面设计中的各种图形符号常作为意象的载体出现在画面中,传达内在的一些含义,引发观者的一定联想。除去植物意象、动物意象、景物意象等一些常见的意象表现形式外,还有一类特殊的意象表现形式,即空白意象。 [next] 空白即“虚”,反之为“实”。虚即虚无,实指实有。在平面设计中,可将空间分为实空间和虚空间。其中实空间是组成画面空间的实体部分,虚空间则是指除此之外的其余部分。虚空间并不是背景,更不是设计中多余的部分,它也是画面形象的重要组成之一。平面设计中的空白是设计作品的“以白当黑”,“言外之意”。这种空白,看似无形之境,实乃设计者的匠心独运,笔虽未到。而意已至。所以,空白即意象。正如清代笪重光《画鉴》昕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景。” 中国传统艺术并不像西方美学那样讲究理性的认知和推理。而更多的是以感性的方式来领悟自然,体味人生。在中国画论中,墨色、彩墨属于色,白色画纸本身的白也属于色。所以,画家极其重视“留白”,以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形成一种特殊的意境形式。山水画中的天、云、水等等。往往不着墨色,只留纸面,以虚当实,寥寥数笔,意尽形全。但观者却能在画面中“实”的反衬下,获得对这种“虚”的感受,从而达到以有限寓无限和空白处即画的效果。 如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整幅画面中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于水面,一位老翁坐在船头,独自垂钓。四周除了几笔波纹,画面大面积为空白,但确有力地表现了江面的空旷及寒意。萧条的气氛,更加集中地衬托出渔翁凝神贯注于一线的神气。也给观赏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余地。这幅画面中的空白不是白纸,而是画中之白。虚中有实。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图形符号。正如清张式在《画潭》中所云:“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也。”在画家眼中,画中的空白可以是天,是地,是云。是水…… 中国画对于虚实、空白的处理手法,在现代平面设计版式编排中得到了很好地发挥。在《清流》的编排设计中,借鉴了中国画空白的艺术元素符号,并将其与现代设计语言相融合,以大面积的空白充斥版面,结合画面中心几条正在畅游的金鱼,将其余的空白部分巧妙地转化成水面。带给观者和谐宁静之感,更拓展了画面“清流”的意境。这里的“白”表现的是没有具象的虚空,它们能和画面外部的空间连成一片,具有视觉和心理上的双重延伸性。 现代平面设计以传达信息为主要目标。设计作品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引起观众的注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仅靠直接的表述往往显得单调乏味。而且意象的意是难以穷尽的,因此恰当地运用“虚”与“实”的对比才能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有时只有在“虚”的衬托下才能更好地凸显“实”。虚在这里并不是“虚空”,而是蕴含了“景”的“虚”。暗含了“情”的“虚”。在一套张家界的旅游宣传册设计中就成功地运用了以“虚”托“实”的手法。设计者用传统笔墨的表现技法勾勒出了宝瓶等一些器物的外形,再将张家界美丽的自然风光安排其中,除去右上角一些必要的文字说明外,画面其余部分就是大面积的空白,只在靠近器物外形处看似随意地描绘有两只飞鹤或几朵祥云,这种大面积地留白方式除了营造出一种缥缈的情境之外,还很好地烘托出了创作的主体物。 有时设计作品中的空白处理就如同文学作品中的省略符号一样,能够造成人们视觉和心理上的沉思。并由此引发一定的联想。如为大家所熟悉的苹果电脑的标识设计,右边的一处空缺,看似破坏了图的完整性,实则恰与背景融合,打破了形的拘束,带给人们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此时的空白已成为形象的组成部分,是形象的延续与衍生。 平面设计中的空白,是一种“虚空间”。是画面中存在的一种“气场”,画面中各构成要素正是被这种无形的“气场”协调统一在一起,从而表现出一种完整性。这一元素如果运用的巧妙的话,可以成为设计中最突出、最令人瞩目的地方。它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有时甚至实体的元素还有丰富的多,深刻的多。对画面版式留白所产生的虚空间的合理运用应受到更多设计者的关注。因为它能最大限度地激起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更好地去挖掘和体味作品中所潜藏的深“意”。[next]

“三十而已”的电视热播,  是当下最具共鸣和争议的话题, 更是困扰社会每个角落、困扰着所有行业年轻人的一道符咒:焦虑感。当然也包括建筑师。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多位建筑师的三十岁。 激进的三十岁 1920年,三十三岁的在经历长途旅行、绘画、给父母设计房子之后,和一群巴黎的艺术家们创建了《新精神》杂志,开始了对现代技术的鼓吹,对居住机器的疯狂推崇之路。 三年后,他便开始陆续发表文章,汇成了奠定现代主义建筑革命的巨作——《走向新建筑》,逐渐成了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建筑师。 △柯布西耶与多米诺体系 同一个时期,格罗皮乌斯在和迈尔一起设计法古斯工厂时,年仅二十八岁,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最先进的一座工业建筑。 1919年,一战刚结束,三十六岁的格罗皮乌斯就成为了魏玛艺术与工艺学校的校长,并把学校改名“包豪斯”,开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教育革命。 △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校舍 三十一岁的密斯刚刚结束了兵役。但在服兵役之前,他已经在给上流社会设计房屋。他娶了一位富有实业家的女儿为妻,只过了四年就离婚了。 回到柏林后,密斯成了“十一小组”的重要成员,在建筑和艺术领域分量越来越重。 △密斯 三十岁前的赖特是沙利文事务所的制图员,因为性格古怪,经常和其他学员拳脚相向。 为了结婚,他向沙利文借了五千美元盖房子,并签下五年契约。二十七岁左右,赖特已经成为了首席制图员。由于奢侈的生活品味加上债务,赖特在外面接了大量私活,但这违反了和沙利文的合同条约。 三十岁时,赖特离开路易斯·沙利文的公司,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两人十二年没有见面说话。 △赖特 1910年前后,二十三岁的柯布西耶、二十四岁的密斯和二十七岁的格罗皮乌斯一起在贝伦斯事务所实习,他们也将在未来掀起建筑革命,在他们三十到四十岁的短短十年,便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思考建筑的方式。激进的三十岁里,他们处在强烈的社会变革和哲学艺术思想剧烈冲击的一个时代,所以在他们还尚且年轻时,就已经能打破学术圈的资历壁垒,成为许建筑运动的思想领袖。02 潜伏的三十岁 1946年,二十九岁的贝聿铭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在这春风得意时刻,他毅然从学术精英的圈子走向商业房地产的建筑。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被标榜为商业建筑师而得不到建筑精英圈的认可。这到底是不是好的决定我们无从而知,但是对于当时贝聿铭而言,做出那样的决定,确实充满了常人无法理解的魔幻。 而这种勇气,也许是他在二十年后开始功成名就的原因。△贝聿铭和妻子 三十多岁的菲利普·约翰逊离开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始成为一名新闻和政治工作者。五年后,他还是放弃了新闻,回到哈佛大学成为格罗皮乌斯的学生,那时候的贝聿铭正好和他在同一个教室内。 四十岁时他才有了自己设计的建筑,一座为自己设计的玻璃屋。一直被认为是策展人和作家的约翰逊开始在美国建筑圈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在多年之后,很多媒体认为他是“建筑界最有权力的建筑师。” △菲利普·约翰逊 三十岁的路易斯·康是个靠着妻子收入度日的落魄建筑师。虽然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但他从欧洲旅游回来后就一直待业。 之后二十多年,他虽然做了各种尝试,但并不像其他建筑师那么耀眼,直到五十多岁时,原本属于沙里宁的一个项目意外落到他的身上,二十多年的积累在那时候迸发出来。 康几乎一夜成名。人们喜欢用“静谧和光明”形容这位建筑诗人,而静谧,也许便是他三十岁时所面对的那段时光。 △路易斯·康 三十岁左右的文丘里用美国学院的罗马奖学金在欧洲游历两年,回来后一直在宾大任教。这时他未向现代主义正式开战。 他不断筹备着理论弹药,大约十年之后,才发布了堪比《走向新建筑》的建筑巨作《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而他为母亲设计的住宅从那时起,便成为了建筑历史教科书重要的一部分。△文丘里、斯科特和母亲住宅 20世纪中期,欧洲百废待兴,美国成为了建筑圈学术和舆论的战场。但是占据城市化主流的是房地产业下的商业建筑,唯有在商业漩涡中潜伏,才能够寻得更多机会。 在那一轮城市化过后,路易斯康和贝聿铭开始大放异彩。那个时候,美国也开始从追求更具有精神价值的建筑,从而影响到了这些建筑师的转型和思考。03 多元的三十岁 1969年,安藤忠雄在大阪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这一年,他二十八岁。十七岁时,安藤忠雄放弃了自己职业拳击手的身份,在一位木匠和数学老师的影响下,喜欢上混凝土艺术。由于经济原因,他并没有上大学,但在一些建筑设计办公室里做过兼职。他把从木工家具店工作里赚到的钱拿出来,在全世界旅游了四年,拍摄了许多照片,有些还曾被路易斯·康用进自己的作品集里。回来后便开设了自己的事务所。三十岁的安藤忠雄,也许还不够出名,但是距离让他成名的住吉长屋问世,也只剩下五年了。 人们津津乐道于安藤在东京大学时的一门课《建筑师的二十岁》,这个谈论建筑梦想的“建筑鸡汤”在某种意义上,曾激励许多人走上建筑的道路。△安藤忠雄 三十岁的库哈斯和妻子以及其他建筑师成了大都市建筑事务所(OMA),他的学生扎哈·哈迪德也加入其中。然而,在成为建筑师之前,库哈斯却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十九岁时,库哈斯以记者的身份展开了建筑研究,他对媒体和建筑有着同样浓厚的兴趣。五年后,他开始在AA学习建筑。在这期间,他为了论文去往纽约,深刻研究了这座城市。未来他那本充满超现实主义色彩的建筑名著,《癫狂的纽约》,甚至是在他未满三十岁之时便开始构思了。△库哈斯 三十岁的扎哈·哈迪德在伦敦开设自己的事务所,因为她独特的设计语言,逐渐吸引了国际上的注意,但却缺乏主流的认可。 三十三岁时,扎哈的竞赛方案《香港山峰计划》曾被评委扔进垃圾桶,但是当时另一位评委矶崎新把这个方案捡了回来,他说,扎哈的风格将会成为未来建筑界重要的力量。这个预言成真了。扎哈被约翰逊列入当时极其热门的“建筑解构主义”的七位建筑师名单里,并在一次国际大展上展出。四十岁时,扎哈等来第一个落成项目,维特拉消防局。这带动了她事业的腾飞。她那些复杂而华丽的曲线语言逐渐能够用前卫的技术完成,各种各样的项目像纸片一样飞来。 五十岁左右,扎哈获得了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奖。 △扎哈、库哈斯 △扎哈作品后现在主义开始后,建筑界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于是我们看到各种各样不同背景的建筑师,他们有着许多传奇的经历。这些经历最终都变成了他们各自的建筑哲学。社会的多元性给了更多建筑师施展的契机。当我们谈论“三十而已”这四个字,虽然是在强调个人的奋斗,但其实也无法忽略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大背景。 这个时代孕育不出大文豪,因为我们失去创造文豪的环境;那么对于这代建筑师而言,我们是否拥有创造精神庇护所的环境和能力呢?

以李斯为主题的论文

远见人之一生,殊为不易。看似平坦宽广的人生之路,其下却布满荆棘。但倘若你有足够的远见卓识,你的人生之路便会少去许多阻隔,不信你从下面的历史终就会看出端倪。孟母的远见造就孟子。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她深知家在墓地附近和家在菜场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她在那些地方看到孟轲的状态就想到了以后的他,孟母把家选在书院附近,因为在那里的他主动学习知识,乐于进取,孟母知道在这种环境下的孟轲能成长为一个在学术方面著有建树的人。是孟母的远见卓识成就了孟子,让他拥有“亚圣”之称,受万人尊敬,孟母的远见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孟子的前程。李斯的远见力挽危局。在秦王嬴政手握大权时,他曾认为外国的门客都不能对秦尽忠,害怕这些人会对秦国不利,便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他见此情形,挥毫书写《谏逐客令》。列举诸多国家因中用外国人才而名垂青史的君主,并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来劝嬴政要广纳人才,嬴政看罢,深感错误,遂下令收回成命。李斯的远见不仅力挽危局,同时也给了他自己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是李斯的远见给他立足于秦加上了一枚砝码。乔布斯的远见创造品牌。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打破产品革新要问顾客的思想,他认为顾客不会知道明天会风靡全球的产品到底有怎样的功能,他的发明与革新使苹果公司打破诺基亚连多年连续销量第一的记录,在给公司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将世界电子产业推向另一个高峰。乔布斯的远见不仅成就了他自己,也是它的品牌立于世界之巅!有远见的人总是更易于成功的,因为他们的远见让他们在走这条并不平坦的人生大道时更能知道如何趋利避害地保护自己,为自己寻找人生的机会,而远见的来源便是超出常人的智慧和与众不同的思想。“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本上的智慧不可估量,我们可以在好好读书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智慧与思想。希望每个人都在努力过后成为一个有远见的人,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的完美.精彩!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奏议,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政论文。他的这篇文章被称作先秦论文中最精彩的一篇。

李斯这个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秦朝的大臣,同样也是一名非常杰出的文学家。而他的《谏逐客书》这篇文章讲的是秦国从秦穆公之后,然后一直以来都是以客致强的历史。这就从一定程度上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琴课没有其他正课的辅助的话,那么他未必可能走向强大。之后就像一般的议论文一样,李斯开始列举各种例子来证明。他其中有说各种女乐珠玉,虽然说并不是在秦这个地方产出的,但是他却被喜爱。你是用这个例子想说明的,就是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从这个地方开始文章的立意就开始高深了,并且他始终的围绕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大一统来进行讲述。文章的重点在于论述秦王一统天下,并且经过了各种例子进行正反论证,然后举出了好处和坏处,最终说明了客卿强国的重要性。在文学方面来看,这篇文章对于我们学习政论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结构清晰,说理明确,是难得一见的好文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的话,因为先秦其实是距离我们现在非常遥远的一个时期了。那个时期只有很少的文章被保留了下来,何况当时还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所以从史料来看的话,他的这篇文章能够保留下来,并且还相对完整,就非常的可贵。鲁迅曾经说过:“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大文豪,连他都要称赞李斯的文章,这足以见得李斯的这篇政论文写的有多好了。

总的来说,李斯的这篇政论文,从历史意义和文学意义上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因为他自己 也是外国人。。。。。。。主要是威胁到他自身的利益!这样的议论文,主要是借鉴正反对比的方式。

李斯正式登上 历史 舞台,竟然是因为秦国发生了一场波及广泛的政治危机,也正是因为李斯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帮助年轻的嬴政改正错误,最终妥善处理了这场危机。

秦国从此以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六国来客,并集中国力完成了当时天下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郑国渠”。在农耕 社会 , “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 水利事业、农业生产与国家财政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

嬴政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是铲除嫪毐势力,第二件大事是瓦解吕不韦集团。

随着两个外来客卿集团的倒台和覆灭,已经失势的秦国旧贵族集团深受鼓舞,大家对外国宾客穷追不舍,又深挖出一个“郑国间谍”案来。

因为秦国连年向东方六国用兵,秦军一出函谷关,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昏庸的韩国国君不思进取,总是梦想着如何能够让秦国不战自败。韩国君臣最终谋划出了一个通过消耗秦国国力,继而秦国内乱,韩国不战而胜的“疲秦”之计。

具体实现方式是:派一名叫郑国的人去游说秦国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郑国是韩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曾经参与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大约是嬴政登基之年(公元前246年),郑国来到秦国,向秦王及国相献计修渠。

经过郑国团队1-2年时间的踏勘、选址、设计、论证,秦国丞相吕不韦最终接受了郑国的建议,决定集中人力物力,由郑国主持修建关中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这项工程在竣工后,被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渠首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部50余公里仲山泾河谷口处,该工程在奔涌而出的谷口筑坝蓄水,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建设干渠,干渠宽度约20米,深度达十几米,长度约120公里;干渠分布在灌溉区北面坡地的最高地带,既吸纳了沿路北侧山中流出的小溪水源,而且形成了向东自流、向南自灌的高效输水系统。上百公里的输水干渠,加上千公里的灌溉支渠,以及遍布田间的毛细渠道。 郑国渠工程量极其庞大,丝毫不亚于公元前214年,秦国在千里之外开始修建的塞北长城。

据《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记载,“郑国渠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即郑国渠利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并同时以河水淤泥压碱肥田4万余顷(约现在280万亩)。“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郑国渠 第一次开启了筑坝引泾河水,灌溉关中田地之先河,一向落后中原的关中农业得以升级发展,终而富庶甲天下。

后朝历代继续以郑国渠在基础上修建关中水利设施,汉代白公渠、唐代三白渠、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龙洞渠等相继接续建设使用。

19世纪二十年代,我国水利专家 李仪祉先生在郑国渠遗址上修建泾惠渠 ,灌区于1932年6月20日建成通水,随后几经扩建和改造, 今天泾惠渠还在灌溉着关中145万亩土地。 从郑国渠到泾惠渠,一渠清水滋养千年、润泽万民,也奠定了关中成为秦、汉、唐等王朝帝都的农业基础。

韩国本希望以修渠耗尽秦国国力,不料秦国却克服困难完成了这项工程,不仅造福万民,而且加快了秦国统一步伐。

公元237年,在郑国渠即将完工的前一年,韩国的“疲秦”阴谋败露了,引起旧贵族集团的一片哗然。

他们本就对各国客卿在秦国身居高位十分不满,这件事情又充分说明外来客卿各怀目的、不足信任。他们联合向秦王进谏:“外国宾客来秦国做官的,大部分都是为他们过去的国家或主人谋取利益,请秦王下令驱逐六国来客。”此时嫪毐一案落定不久,吕不韦刚刚被免职逐回封地,这些全部涉及外来宾客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年轻气盛的秦王嬴政正式下令:“大索、逐客”,要求所有外国宾客限期离开秦国。

已经担任秦国客卿的李斯也在逐客范围内。

李斯是蔡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年轻时在当地郡里做小吏。

有一次李斯上厕所,看见厕所里的老鼠长的瘦小肮脏,吃的都是粪便,一见到人和狗就吓得狼狈逃窜。过了几天,李斯去粮仓办事,看到粮仓里的老鼠卧在仓顶,个个肥头大耳,毛亮油光,见到有人过来丝毫不慌张,悠然自得。两相对比,李斯由此感慨: 一个人一生成就事业的大小,就像老鼠一样,关键看在什么平台上。

这就是李斯非常著名的“仓鼠之叹”,李斯欲做“仓中鼠”, 不甘贫贱、向往富贵的强烈渴望成就李斯的职场传奇;过于功利世俗、贪权恋位,也注定了最终的人生悲剧。

李斯的平台学说有一定道理,平台的起点和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快速成长,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目标十分重要。李斯早早懂得这个人生感悟,便决定不再当一名小吏,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他辞去职务,到当时列国中最有名的齐国稷下学宫求学,拜大儒荀子为师。荀子是当时儒家学派的领袖,他宣讲孔子学说,但又从当时政治形势出发,结合了法家、道家的主张,对孔子儒学进行改造,主要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统领臣民,提出了被世人成为“帝王之术”的理论系统。

李斯极有悟性,在学成之后, 他认真的开始找“粮仓”,通过分析判断各国内外部形势,最终认定秦国最有可能统一天下,于是决定到秦国去开创自己的人生事业。

他来到秦国后,首先在丞相吕不韦门下做舍人,由于多谋善断、办事干练,被推荐至宫廷成为郎官,从而有机会与秦王嬴政相处。他很快展露出自己的政治才华,他给秦王第一封进谏中,关于 如何抢抓时机建立功业,下定决心扫灭诸侯 的见解得到嬴政赏识,李斯被提拔为长史,逐渐成长为秦王决策集团中的一员。

李斯在新位置,掌握到更多的军事政治信息后,又向嬴政提出了自己的第二份建议: 秦国对六国的统一战争要两手抓,两手硬 。一手抓自己的军事力量提升,用武力震慑攻击六国;一手抓金钱开路的外交,收买、贿赂各国重臣,离间君臣关系。

也就是 一边用兵打,一边用钱砸,两路同时出击 。 这个方法被嬴政采用后,成效显现,李斯因此又从长史被提拔为客卿。秦的客卿之官职,爵位为左庶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务委员级别,属于秦国的高级官员。

嬴政的逐客令下达后,李斯也在被逐范围之内,李斯不甘于就这样灰溜溜的离开秦国,他在走上回国之路的前夕,向秦王呈上了千古名文《谏逐客书》。

李斯这篇文章一方面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另一方面更是寄希望于秦王能够回心转意,收回成命,自己可以继续服务秦国。

《谏》文中没有任何一句为自己的去留说话,而是 站在秦统一天下这个大政治、大利益问题前,从秦王内心最渴望的目标角度,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进行分析评说, 最终实现了秦王收回逐客决定的目的。

《史记》中专门收录了《谏》全文,文章中表现出高超的说理技巧和独到的思想认识,因此也被后人公认为古代议论文中的典范。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谏》进行分析点评,并称赞到: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这篇文章的行为结构、观点、范例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文章第一段第一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起笔就单刀直入,鲜明有力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态度,提出中心论点。

第一段着重论述了重用六国来客是秦国的传统,而众多的外国客卿也为秦国的富国强兵贡献了自己的智慧谋略,强调人才对于国家富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段则以轻松的笔调,列举秦王享受的珍宝、良驹、美女、乐舞,均非秦国所产,而却为秦国所用。目的是说明 我们选择物品目的是用途,而不是追究来处,在人才问题上,更应该唯才是用,而不可盲目排外,任人唯亲。

最后一段,李斯由古转今,由“昔缪公”转到“今陛下”,由正面的榜样转到反面事实,批评秦王“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的错误,进一步说明,只有实行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各国的贤才精英,秦国才能集天下之智,汇英才之力,方能完成统一大业。否则,就是 把自己的人才送给敌国,让自己的宾客去成就诸侯,这是“亲者痛、仇者快”的愚蠢做法。

这篇上书文章,主题思想鲜明,结构严谨周密。从头到尾都站在服务秦国的立场上,展现出 对秦国强烈的热爱和深沉的担忧。 秦王嬴政读完后,如同当头棒喝,备受感动,他立即派人追回李斯,宣布收回逐客令。

李斯从离秦的路上被追回后,嬴政恢复其客卿职务,并留在身边服务。

逐客事件的本质是秦国旧宗室贵族与外来才俊之间的一次权力地位斗争,也可以说是 传统封建贵族阶层与新生专业官僚队伍 之间争夺话语权的斗争。

秦国 历史 上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数任国君勇于自我革命,这才有开放纳新的传统,六国客卿也为秦国发展起到了关键重要的作用。 嬴政本身是一名善于纳谏、广开言路、勇于改错、明智果断之君,在逐客令发布后,嬴政本人逐步冷静下来,必定思考这项决策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当身边的客卿陆续告别之后,必定已经心有所动。李斯的一纸上书未必能够使秦王回心转意,但绝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谏逐客书》被嬴政成功接受,不仅李斯被追回,而且其他驱逐者也都被追回,既为秦国保留了一大批政治和军事干才,而且为以后继续敞开门户,吸纳别国人才奠定了基础。 包容开放的用人政策也为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统一战争,以及统一后的各项事业治理提供了必备的人才资源。

嬴政在召回李斯后,恢复了李斯的官职,在处理完收回逐客决策的事宜后,又提拔李斯担任廷尉,廷尉在当时是主管全国司法的最高行政长官,与以议事为主的客卿身份相比,属于更加重要的实职岗位。

李斯正因为凭借在“郑国间谍”案中转危为机,才正式登上了秦国核心决策层的政治舞台。

下期预告:韩非蒙难 ——秦汉 历史 人物评析之十五:韩非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百家争鸣”的思想运动已经接近尾声,他在政治上没有多少作为,但却继承和发展了法家先驱者的理论,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都被他融会贯通,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法家学说系统,也使韩非名传千古。

  • 索引序列
  • 以包豪斯为主题的论文
  • 关于包豪斯的论文主题
  • 写关于包豪斯的论文题目
  • 研究包豪斯校舍的论文
  • 以李斯为主题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