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与万芊微自传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与万芊微自传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万芊微自传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百度学术可以找到参考文献,输入关键词,在输入年份,就能找到相对应的参考文献。如果不知道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可以百度搜,参考文献自动生成器。直接按着填就出来了。百度搜索参考文献自动生成器,按着里面填,点生成参考文献就出来了。作者.题名[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发布年份.李琳.住院烧伤患者综合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9.其他的: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沈平,彭湘粤,黎晓静,等.临床路径应用于婴幼儿呼吸道异物手术后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930-932.作者.书名[M]. 版次.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胡雁.护理研究[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8.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丁文祥.数字革命与国际竞争[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作者.题名[EB/OL].网址,发表日期/引用日期(任选).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患者安全的10个事实 [EB/OL].其他: [R]、[P]、[A]、[C]、[Z]等。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与名人微博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Some issues with microblogging are privacy, security, and integration[12].Privacy is arguably a major issue, because users may broadcast sensitive personal information to anyone who views their public feed. Microblog platform providers can also cause privacy issues, through altering or presetting users' privacy options, in a way which users feel compromises their personal information. An example would be Google’s Buzz platform, which incited controversy in 2010 by automatically publicising users’ email contacts as ‘followers’. Google later amended these concerns have been voiced within the business world, since there is potential for sensitive work information to be publicised on microblogging sites such as Twitter. Integration could be the hardest issue to overcome, since it can be argued that corporate culture must change to accommodate microblogging.这篇文献是从维基百科英文版里找到的,以后你要是要找英文文献的话,可以上英文版的维基百科,很方便的哦.

媒体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我整理了媒体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对你有用。

参考文献

[1]刘扬。 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影视剧传播与本体美学特征 [J]民族艺术研究 .

[2]陈共德。 我国新媒体电影发展路径分析 艺术评论 [J] .

[3]陈思羽,姜东波。 论影视媒体的新媒体化转型[J] 艺术百家 .

[4]宁翔。 论新媒体广告的现在与未来 [J] 电影评介 .

[5]权亚楠。 微电影流行性成因分析 [J] 电影评介 .

[6]姜燕。 新媒体对新世纪十年中国电影制作的影响 [J] 现代传播 .

[7]陈吉。 一场失却了灵魂的杂耍--新媒体时代的中国电影批判[J] 探索与争鸣.

[8]石磊。 新媒体概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5.

[9]郭宇靖,张家正。 微电影:商业色彩下的电影梦 [J] 中国传媒科技 .

[10]齐伟。 微博与华语电影营销的新选择 [N]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11]刘瑞红,梁锐。 影视领域中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分析 [J] 电影文学 .

[12]未知作者。 从影视到影像--北京电影学院首届“新视像·新媒体艺术节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3]吴徐君。 综合性院校影视和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J] 电影文学 .

[14]孔彬。 消费电子技术发展对广播影视新媒体的影响 [J] 广播与电视技术 .

[15]未知作者。 上海电影节巴塞罗那首度跨界举办新媒体论坛 [J] 互联网天地 .

[16]李鹏。 互联网--第二媒介时代纪录片发展的新纪元 [J] 电影评介 .

[17]甘美忠。 消费电子技术发展对广播影视新媒体的影响 [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18]唐乘花,肖凭。 浅论微电影在企业营销中的运用 [J] 消费导刊 .

[19]刘新业。 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传播变革 [N] 沈阳大学学报 .

[20]张名章。 网络剧的'艺术生成与美学特征 [J] 民族艺术研究 .

[21]未知作者。 新媒体,人人看电影?人人做电影?[J] 中国传媒科技 .

[22]林三芳。 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电影的平民化路线-兼论新媒体对国产电影平民化的影响[J] 当代文坛 .

[23]韩学周,马萱。 新媒体营销在电影中的推广应用--以《失恋 33 天》为例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24]谷国庆。 电影发行的新媒体渠道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25]黄凌子。 影像、网络与大众--以《11 度青春》为例看”新媒体电影“现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 .

[26]卢志强,张丽。 新媒体冲击下的影视与音乐产业 [J] 电影评介 .

[27]秦翼。 新媒体时代电影趣味的多元化转变 [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8]柳婷婷。 网络新媒体电影评论概析 [J] 电影评介 .

[29]向勇,李天昀。 试论新媒体电影的版权保护问题 [J] 艺术评论 .

[30]未知作者 新媒体:人人看电影,人人做电影[J] 中国传媒科技。2011(6)Christina Fan. Twitter Used to Predict Box Office Revenues. [OL]

[31]Seung-Bo ParkKyeong,Jin OhGeun-Sik Jo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a movie using character-net. [J]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32]Ufuk SakaryaZiya TelatarA.,Aydin Alatan. Dominant sets based movie scene detection.[J] Signal Processing

[33]Delon, J. Movie and video scale-time equalization application to flicker reduc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34]Ufuk SakaryaZiya TelatarA. Aydin Alatan .Dominant sets based movie scene detection.[J] Signal Processing

与黄金万两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相似宝玉石的常规仪器鉴定摘要:笔者对相似宝玉石进行了论述,重点叙述了28种相似宝玉石品种的鉴别与相似宝玉石品种的区别特征。关键字:相似宝玉石鉴定特征区别 1、钻石与合成碳硅石的鉴别二者在光泽、火彩、密度上基本相同,折射率都大于,用热导仪检测均有钻石反应。所不同的是:合成碳硅石为一轴晶正光性,放大观察时小面棱重影、白线状细长的管状包体,在电导仪下具导电反应;而钻石放大观察无小面棱重影,且具有天然矿物包体,电导仪检测无反应。2、红宝石与红色石榴子石的鉴别二者均为红色、光泽、密度又相似;红宝石为非均质体宝石,具多色性。石榴子石为均质体宝石,无多色性;前者有荧光。后者无;前者的光谱在蓝区为吸收线。后者的光谱在蓝区为吸收带;3、紫水晶、方柱石、堇青石的鉴别三者均为紫色调,折射率、密度基本相似。紫水晶与方柱石的区别在于:前者无解理,贝壳状断囗,有色带,一轴晶正光性。而后者具有解理,参差状断囗,一轴晶负光性;紫水晶与堇青石的区别:堇青石有解理,二轴晶,三色性明显。而紫水晶为弱二色性;堇青石与方柱石的区别:前者明显的三色性,二轴晶。后者弱的二色性,一轴晶;4、碧玺、磷灰石、赛黄晶的鉴别三者虽然颜色各异,但其折射率、密度基本相似。其主要区别在于:碧玺为一轴晶负光性,双折射率大,具明显的二色性,放大观察可见明显的小面棱重影;磷灰石也为一轴晶负光性,但双折射率小,多色性不明显,具解理,在580nm有双吸收线;赛黄晶虽然具解理,但为二轴晶,可见干涉图和弱的荧光;5、石英与长石的鉴别这里的石英是指具有乳光效应、半透明的种类。长石是指具有月光效应的白色品种;二者的区别在于:石英为一轴晶正光性,无解理、贝壳状断囗,折射率为—;长石为二轴晶,有解理、具晕彩效应;6、尖晶石与符山石的鉴别尖晶石与符山石的区别:前者均质性,有时具光性异常,无多色性,放大观察见细小八面体负晶;后者为一轴晶,有多色性,但是双折射率小,放大观察见气液包体、矿物包体;7、透辉石与矽线石的鉴别透辉石的鉴定特征为具有两组解理,断囗为参差状,外光源放大观察(凸面型的底面),除了具明显的阶梯状断面外,还有与之垂直的裂缝,此裂缝即为另一组解理,多具星光效应;与之区别的矽线石特征为:具有一组解理,外光源放大观察(凸面型的底面),具有向珍珠的沙丘纹状的阶梯,实为解理,没有与之垂直的裂缝,此为一组解理的特征,多具有星光效应;8、绿色柱晶石与绿色透辉石的鉴别二者均为二轴晶,也都具猫眼效应。区别在于:柱晶石具明显的多色性,双折射率小。而透辉石具有弱的多色性,双折射率较大,铬透辉石在红区有铬的吸收线;9、无色钠长石玉、无色石英岩玉、无色蛇纹石玉、无色玛瑙的鉴别无色钠长石玉主要由钠长石组成,其折射率均低于,放大观察(凸面型的边部),多数具柱粒状变晶结构;而石英岩玉的折射率为以上,放大观察(凸面型的边部)为鳞片粒状或粒状变晶结构。也就是二者的折射率、结构不一样;无色蛇纹石玉为纤维状变晶结构,区别于石英岩玉、钠长石玉;而玛瑙为隐晶质结构,具同心层状、条带状组构。区别于其它玉石;10、葡萄石与软玉的鉴别葡萄石除可见到特征的放射状结构外,亦可见438nm的弱吸收带。此带位于紫区的边缘,在观察时,必须先观察分光镜紫区的宽窄,然后放上宝石观察才能观察到;软玉为纤维状变晶结构,分光镜检测,各别在蓝区有模糊的吸收线,紫区无;11、翡翠与水钙铝榴石的鉴别此二种玉石只是密度相似,折射率相差较大,二者的结构也有差别,之所以在这里提出,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把水钙铝榴石鉴定为染色的翡翠。究其原因是学生只观测了滤色镜和密度,而没有测折射率。故二者的区别是:结构、折射率;12、菱锰矿与蔷薇辉石的鉴别二者均为锰至色,又都为粉红色。区别在于:前者的折射率在之间变化,是一个动值。而后者的折射率在左右,是一个固定的值(除外,因测到共生物石英);前者的组构为鲕状、肾状、条带状、层纹状、粒状等。而后者为柱粒状变晶结构;前者盐酸测试有反应,后者无反应;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由于样品所限,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故只能是抛砖引玉,以此启发、告诫同行和后人,少走或不走弯路。因为在宝玉石的鉴定过程中,要有科学的态度,严紧求实的作风。切不可对所从事的工作不负责任,我们鉴定工作者的失误,会给消费者和商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社会的不和协、经济上的纠纷等,为此宝玉石鉴定是一项科学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严格地按照工作程序有步骤和有条理的进行,而不应敷衍塞责、信口开河、应付了事。宝玉石鉴定的结果应该是准确无误,即使经权威的宝玉石鉴定专家运用现代的仪器设备进行核查也仍然如此。以树立良好的信誉。珠宝鉴定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有为国家和社会、为人民负责任的精神,愿意为宝玉石事业发展而努力工作,做诚实守信的模范。参考文献李劲松.赵松龄等。宝玉石大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李兆聪.宝石鉴定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资本黄金投资探讨【摘要】黄金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连接黄金开采、冶炼、经营和金融企业的纽带。目前,我国黄金市场面临着管理体制落后、衍生品种缺乏、市场主体单一、国内国际市场脱节以及交易人员素质低等问题。本文论述了黄金对于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以及影响黄金价格波动的因素,以期为黄金市场改革提供借鉴。【关键词】投资研究 黄金市场 银行业一、黄金是金融市场动荡的避风港世界黄金协会最近提醒投资者:黄金是一种没有信用风险的资产,不涉及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也不成为任何人的负债。因此,黄金是一种良好的投资选择,且是金融市场动荡的避风港。世界黄金协会称,投资者采取“安全投资转移”策略来保护他们的财富,以抵御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弥漫的不确定性。该协会投资研究部经理罗扎娜·沃兹尼亚克(Rozanna Wozniak)说:“我们对最近黄金的反应方式并不感到惊讶。随着实力强大的金融机构灾难性破产,世界各地投资者都在提心吊胆地等待下一个坏消息的到来。在短短一天时间里,世界最大的交易所黄金基金(ETF)GLD持有量就上涨了6%,从614吨上升至650吨。在此之前的证据表明,世界各地关键黄金市场上出现了普遍的实体买盘。由于它不会成为任何人的负债,黄金现在看起来像是一个好的投资选择。”世界黄金协会认为,黄金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一种商品,又是一种货币资产。因其自身的供需动态,它的涨跌趋势相对独立,受外部因素影响的方式与其他市场不同。黄金需求的地域和方式是多样的,使得这种贵金属与西方经济周期基本保持隔绝。世界黄金协会指出,尽管近期油价下跌,但世界许多地方的通货膨胀压力依旧很大,黄金被视为一种对抗通货膨胀的手段。尽管短期内它的实际价值可能变化,但它的购买力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稳定。当然,这些短期因素发生作用需建立在供需基本面的长期变化趋势之上,2001年以来,黄金基本面的情况一直支撑着黄金价格的上扬。二、黄金对个人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作用时至今日,凯恩斯多年前的观点言犹在耳:“黄金在我们的制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为最后的卫兵和紧急需要时的储备金,还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可以取代”。黄金具有千年不朽的自然属性,而且本身还具有极高的价值,这种价值不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黄金储藏是最好的财富储藏方式。藏金因具有抵御政治巨变、天灾等风险的特殊优势而成为我国普通民众世代相承的历史情结。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足金首饰的热销,二十一世纪初各种金条的热卖,都是藏金情结的爆发。在2007年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黄金更是为我国居民安全可靠地储存财富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2007年,国内的CPI指数从1月份的到5月份的,一直保持着缓慢上升的趋势。进入6月以后,CPI指数的上升突然加快了速度。继6月份达到之后,7月份又再次刷新到了,随后的8月、9月和10月更是分别以、和的涨幅居高不下,而 11月的CPI指数更是创下了近10年来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新高。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为抑制国民经济转成过热而9次升息,但实际为负的存款利率还是让人们发出了“跑不赢刘翔,要跑赢CPI”的戏语。在这样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历来被视为抵抗通货膨胀的最好工具的黄金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随着各类投资性、纪念性金条的上市,黄金具有的稳定内在价值,让购买实物黄金产品成为普通百姓抵御物价上涨、货币贬值风险的最佳选择。除了传统的生肖贺岁金条之外,多款投资型金条成为2007年实物黄金市场的宠儿而备受青睐。因为投资型金条的价格多与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实时报价相联系,而且工艺附加值较低,所以成为大众的保值首选。年内,中金投资金条在北京、天津、长春、上海、杭州、无锡等地先后布设销售回购网点,高赛尔金条 7月在南京的销量达到130公斤,而年末面市的山西宏艺投资金条首日销售额就高达万元。在实物黄金领域,商业银行也大展拳脚。工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和深发展银行先后与金交所合作推出了个人实物黄金产品,而建行的自主品牌“龙鼎金”实物黄金产品截至9月30日,销售量超过1吨,与2006年全年销售量相比增幅超过100%。从各地实物黄金产品的热销情况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把实物黄金作为资产保值的选择,藏金于民正逐渐成为家庭理财组合的趋势。黄金专家罗伊贾斯兰特曾经分析了4个世纪的黄金购买力,得出了“二十世纪中叶的黄金购买力和十七世纪差不多”的结论。他还发现,“在一个长期时间里,黄金始终会保持它恒定的购买力水平,每半个世纪,商品价格就会回复到恒常数量的黄金价值上去而不是黄金价值按商品的价格波动而波动”。黄金的保值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论政治动乱还是经济动荡,都不能使黄金的价值贬为零,作为一种实物资产,黄金具有其内在价值;二是无论经历怎样的社会变迁和岁月流逝,黄金的价值长存,具有长期内在价值。因此,从长期历史趋势的角度来看,黄金投资是防止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是使资产保值的有效途径。2007年,中国股市的表现超出了大部分人的想象力,指数的高点和成交的水平不断被刷新,几乎所有的纪录都被改写。沪指从年初的不到3000 点最高攀升到6124点,在5月30日前,沪深股市的日成交量一度超过了4000亿元。但5月30日,财政部将证券交易印花税上调至的决定让沪深股市放量暴跌,沪指从4334点跌至3767点,跌幅达6%以上,两市成交量跌至2000亿元。股市的深度调整并未就此结束,10月17日开始,股市再度上演暴跌悲剧,一度下跌至,幅度也多达。而截至12月19日,两市指数与历史高点相比,跌幅依然分别高达约和16%。与大起大落的股市相比,黄金市场显然更当得起“牛蹄铿锵”的形容字眼。2007年的黄金市场并未重蹈2006年创下26年以来新高价位后大幅跳水的覆辙。在前8个月里,金价一直保持区间波动,于600—700美元/盎司之间盘整;在后4个月中,金价走出了一波气势磅礴的上升行情,于 11月7日涨至27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价位每盎司美元,在短短的两个月中就上涨了200美元;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金价一直在每盎司770 —830美元之间波动,并未像有些人预计的那样大幅回调。在其他投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增大的情况下,屡创新高的金价让投资者们逐渐把目光集中到黄金市场中来。实际上,黄金投资的赢利性与社会其他投资产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各种投资产品的价格变化都会影响黄金投资的成本。在存款利息高、外汇汇率高、股票价格高时,投资者往往更多地购买货币、外汇、股票,同时减持黄金。而在其他投资市场不尽如人意之时,投资黄金就成为获取利益的一种有效途径。三、黄金价格波动的种种因素1、央行的活动各国央行是黄金持有的大户,他们持有黄金的意愿直接影响金价的走势。若央行吸纳或增持黄金,则金价就会上升;相反,若央行出售黄金,那么金价就会走软。如上世纪90年代末各央行持续沽售黄金,令黄金持续回软,曾一度跌至265美元每盎司的历史低位。 2、消费因素该因素取决于经济的好与差经济形式向好时,人民的收入增加,消费意欲增强,金银手饰成为消费者购买的对象,需求的增长刺激金价的上升。相反,若经济差,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下降,则金价受需求下降影响而回软。3、科技工业的需求由于黄金的另一用途是广泛用于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中,如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宇航技术、化工技术、医疗技术等,这些产业每年的需求约60余吨,约占总消耗量的17%,故以上工业越发展,对黄金的需求就越大,金价会上扬。另一方面,若科技越发展,黄金的开采成本相应下降,金价会偏软。4、投资性需求由于黄金本身所具有的投资价值,因此当以上因素对黄金有利时,投资者会相继入市,黄金受需求因素带动而令黄金价格走俏。5、全球黄金的供需状况黄金的供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矿山开发产金、各国央行抛售储备金、旧金回收。在黄金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供给增长速度却不能跟上需求增长步伐。这意味着,中央银行需要出售黄金才能弥补供需缺口,但是受各国央行之间签订的协议制约,它们出售黄金的数量有限。如果市场持续担心美元前景,黄金的需求将上升。6、政治因素由于黄金具有规避风险的功能,如果政局紧张,战云密布,那么黄金的这个功能将发挥作用,投资者买入黄金,于是黄金价格就会上升。如1991年8月19日前苏联解体,金价于一小时内暴涨10美元(以盎司为单位);若政局稳定,金价就立即回复原状。如1992年海湾战争,金价高于400美元,但战局受控后,金价就疲软下来。但倘若战争属地区性,其影响未必能刺激金价大升。7、经济因素经济的好与差,均能影响黄金的升跌经济过热,将会引起对通货膨胀的担忧,由于黄金具有对冲通货膨胀风险的功能,所以一旦出现通胀,投资者会选择买入黄金。然而,衡量通胀的指针很大程度依赖石油价格的变化。因此,油价的上升会刺激金价的上涨。相反,油价平稳,则金价也会趋平稳。然而,若经济转好,息率上涨,如美元的息口上调,则投资者会舍黄金而取美元,金价会受压。近期市场对美元调升息口的预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一种硬通货,黄金的保值储值功能以及流通性、稀罕性、耐久及延展性,历来为人们所青睐。一个国家的黄金储备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今,由于其恒值和避险、保值功能,黄金日益成为受大众欢迎的优良投资理财工具。【参考文献】[1] (美)孙永玲:中国黄金金融战略实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吴念鲁:论现代黄金的发展趋势[J].国际金融实施,2004(7).[3]肖崎:新经济下黄金营销策略的思考[J].新金融,2003(8).

恩啊来帮你的,,行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与万物一体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天人合一”思想贯穿我国 传统 文化 ,其整体性、和谐性、平等性和内生性的哲学内涵折射在 教育 上具有强效的治理功能。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天人合一”思想贯穿我国传统文化,其整体性、和谐性、平等性和内生性的哲学内涵折射在教育上具有强效的治理功能。本文从教育哲学角度入手,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师生关系、教学过程、 教学 方法 以及道德教育这六个方面所带来的效应和启示。

天人合一 教育哲学 教育问题 效应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思想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辩证关系,这是哲学所追求的终极理念。季羡林认为“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有不少好东西等待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去发扬光大,‘天人合一’就属于这一范畴”,“‘天人合一’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1:9]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重新重视起这一思想,但大多数学者只用其作为当前环境问题的解决思路,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思考自然与人的问题。其实这一哲学思想对于思考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将其作为一种指导思路具有重大意义,“天人合一”思想所带来的教育哲学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天人合一”思想分析

1.“天人合一”思想的演变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精神。张岱年认为:“评论天人合一,首先须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合一学说有比较明确的了解。”[2:68]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经历了先秦的百家争鸣、西汉的“天人相副”和宋明的“万物一体”三个发展阶段。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西周时代,其认为的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特别是儒道两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般都是以孟子为代表,孟子的“天”是具有道德含义之天,他的“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人合一”在孟子这里就是指人性、人心以天为本。[3:35]总的来说,孟子在保持了天命宗教内容的同时,还赋予天命以道德属性。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不同,无论是自然而然之“道”还是指自然本身,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天”都没有人伦道德的含义,其思想更多强调的是贬抑人为,提倡不要以人灭天。[3:35]

秦汉以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到了两汉时期,天人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发展就是西汉董仲舒的“天人相副”说,他是第一个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系统论证的人。他提出“人副天数”,他关于天人关系的结论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4:4]董仲舒的“天”不仅仅是自然之天,而且还是意志之天,他认为天人具有一种感应的关系,将天道与人事结合起来,把天道作为人伦的根据,以此来论证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宋明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了顶峰的时期。理学家们摈弃了董仲舒粗陋的天人相副说,从心性本体论来论证了“天人合一”。张载在《正蒙・诚明》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5:16]在宋代道学家中,程颢是明确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论断的第一人。程朱理学的代表朱熹则认为万物的根本为“理”,理与人相通,其“天人合一”就表现为“与理为一”。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心即是理,其代表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的“万物为一体”的思想,认为“人心一点灵明”“人心是天渊”,认为人心就是万物之心,只有人心的感应才能使天地万物的存在具有意义,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使人与天地万物之间达到更加融合无间的地步,王阳明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说之集大成者。[6:315]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经过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发展,到宋明时期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达到成熟,完成了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天人合一”所呈现的内容层次不同以及不同哲学流派和哲学家的解释也并不相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思想所包含的哲学内涵和特性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

2.“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内涵

“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有着其深刻的内涵和精髓。

(1)整体性。“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用整体的视角看世界,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说到宋明的“万物一体”论,无一不体现着整体观。

道家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连贯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儒家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这一整体递推命题,认为人之性善需要调动人心之作用,而“天命之谓性”即人的心性是为天命所赋予的,这样就可以达到人心与天地一体即“天人相通”的整体和一的境界。[7:38]从以上儒道两家的思想可以看出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将天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就是把世界看作是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一个整体,要求我们用整体性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2)和谐性。和谐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意义,天人合一并不是简单的“同一”,而是丰富多样化的“和一”。张岱年对“天人合一”及“和”的剖析非常精确:“古代所谓合一,与现代语言中所谓和可以说是 同义词 。合一并不否认区别,合一是指对合的双方彼此又有密切相联不可分离的关系。”“和可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实生物’,和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8:246]这种和谐观指导和影响着解决当前出现的很多问题的思路,尤其是常常应用到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并且这种观念也为人们越来越重视,“天人合一”这种“和而不同”的和谐性是一种至高的哲学思维,我们应该将其作为解决更多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 (3)平等性。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强调“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平等意识。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对于自然万物都抱有一种博大的胸怀,认为自然万物都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其生命都应该受到爱护、受到尊重。儒家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其仁爱原则倡导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天地万物,道家传统中天地万物平等观念更为明显,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9:53]在宋明时期更是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正是由于这种敬意以及万物一体的生命情怀,因而使其与人类中心主义不同,它强调了“万物一体”的生命平等意识。延伸到现在的哲学意义上来说,即是天地万物平等,更不必说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4)内生性与内在性。“天人合一”最深刻的哲学涵义之一,就是承认自然万物所具有的“生命意义”与内在价值。

孔子对“天”始终怀有深深的敬意:“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自然的基本功能就是天地万物的自然生长,孔子明确肯定了自然万物的“生命意义”。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是天也。”(《孟子・尽心上》)“天人合一”思想十分重视内在性的价值,强调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相信主体内在力量,强调人的内省自律性,要求人从自身内在进行体悟,通过个体自身的自悟 反思 和自我修养与完善,追求自律自信自强,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上境界。这一点对于当前教育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是一个很好的考量思路。

“天人合一”思想它可能不能作为直接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方法,但它作为一个哲学命题、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它所包含的哲学内涵对于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了启迪性的 思维方式 ,我们应发掘和重视它在解决教育问题上的无用之大用功能。

二、“天人合一”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

当前“天人合一”思想大多被用在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之中,其实它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这一点在黄济《教育哲学通论》一书中有很好的阐述,他认为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有“天人合一”、“政教统一”、“文道结合”和“知行一致”四个方面。其中对其论述主要是:“从天与人的关系到人与教育的关系,《中庸》做了最概括的阐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勾画出了中国古代教育哲学逻辑结构的基本脉络。”[10:16]在上一部分中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内涵进行了概括和解读,在对其哲学思想进行领会的基础上来重新审视当前的教育,用它来诊断当前我国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天人合一”思想思考问题的路子是治疗这些“病症”的一剂良方,它带来的教育哲学效应是巨大的。

1.教育目的――终极关怀:真善美的统一

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和重要问题,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10:428]“天人合一”思想下的教育目的观可以说是完满与理想化的,“天人合一”追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重和谐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当代教育的价值追求,这种和谐的境界即是真(自然的和谐)、善(人的和谐)和美(天人的和谐)的统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内涵折射在教育目的上体现的是教育的一种终极关怀。“天人合一”所代表的古代教育是一种整体主义的教育,其提倡的教育目的可以说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修炼个体自身内在真善美的统一,二是培养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卓越,三是达到人与自然乃至宇宙万物的和谐。它提倡的是整体和谐却也有着层次性和阶段性,既不是遥不可及,也不是一蹴而就。将视角投放在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上可以看到,首先在微观的教育目标即人才培养上,“天人合一”思想提倡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个体自身真善美的统一,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但当前在西方科学主义“工具理性”的思想以及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偏差,更多重视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及升学率这些数字,可以说数据控制了教育目标和学生培养,造成学校教育片面化、单一化,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和全面性的培养。“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人才培养观启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注重学生内在真善美的统一,将学生培育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从而通过对每个个体的培育和塑造来培养社会群体的卓越,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实现教育的终极关怀目标。

2.教育内容――重视人性化知识

“天人合一”思想下的知识观,其特征是传播速度慢,知识大多是不可言传的知识,是变动的人为知识。主张在教育内容设置上重视人性化知识,倡导在当前客观知识的泛滥灌输下多重视人文情怀的培养。由于“天人合一”思想注重内生性的价值,因而其注重传授的知识大多是一些不可言传的知识。我们知道由这一思想主宰的我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就是伦理教育和哲学教育,而这种教育是深入灵魂的,可以看成是一种“灵魂修养”的教育。当前我国教育受西方影响较大,而西方的哲学传统是“主客二分”,重视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它看重的是客观知识,即可以言传的知识。我国教育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多是些可言传的知识,现代教学中很少关注那些不能言传的知识,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而往往这些知识内容恰恰是远离对功利的追求,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融合,重视人性,这对于人之所以为人、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人格教育与培养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天人合一”所倡导的知识观和其具有的人文精神教育对于当前我们一味追求功利性知识具有很好的警醒作用,加强现代人文主义的教育,有助于我们去寻回失落的“灵魂”。

3.师生关系――圆融的生命共同体

“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是一个圆融的生命共同体,师生不应该处于对立的两面,而是平等的整体,应该进行深度交往。在当前的教育中,教师总是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这一点从各个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如教室中的讲台设置,教师所处的讲台要比学生的课桌椅高出一截,这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和教育,使得学生把教师看作是高高在上不敢靠近的对象,虽有敬却很难做到爱,而教师也总是处于高位,有种俯看学生之感,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更不用说深度交往,成为圆融的生命共同体,久而久之,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对教师产生出距离感。古时孔子带其弟子去游历学习,随时教导,并且还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好学心态,并不把学生看作是单纯的受教对象,而是更注重在彼此交往中的互 相学 习,是谓教学相长也。“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正是这种师生关系,只有将教师和学生看作是平等的个体,师生才有深度交往的可能,才有能融合为一体的可能。当前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冲突的教学事故频发,如“虐童”事件、学生自杀等等,当然也存在着学生结派殴打教师、报复教师等等,诸如此类事件层出不穷,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独个体的原因,要看到这种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因素,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的分离分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天人合一”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4.教学过程――师生共同体悟

“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教学过程不是帮受教育者认识世界的过程,而是体悟的过程;不是师生单向交往,而是师生共同体悟的过程。“天人合一”体现出的整体性、内生性,认为当前我们教育中的教学过程应是一种体悟过程,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认识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去体悟的过程。由于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而西方的教育思想与他们“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主客二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主客体是彼此对立的实体,这种哲学思想体现到教育中来就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分离,教师教学的重点就是去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体现的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是受教育对象。我国受其影响并且由于现实中的种种原因,导致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教师是教学主体,其主要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将所有课本上既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需要带着耳朵去听,再通过练习和作业的方式进行检查巩固,没有产生一个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不注重内在性的一种教学。“天人合一”思想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体悟进行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机械静止的。注重一种内在性和内生性,其实孔子的教学过程就可以为我们所倡导,他十分注重去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共同去体悟知识、体悟道理。

5.教学方法――强调内省自悟

“天人合一”注重内省与自我体悟的方法。这种方法自古以来就被用作自身道德素质修养的方法,孔子教育学生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这对于当前道德教育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当前我国采取的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是学校里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等与之相关的内容,可是其收效并不大,这主要是因为学校传授的道德知识并没有被学生所内化,道德教育没有通过学生自主性内化成自身的道德意识,便无法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和形成既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是学习的关键要素,“天人合一”强调的价值自觉能力,重视学生的内省自悟,通过自我认识、评价、自我激励等一系列自我内省教育因素的协调,最终提高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道德认知感,增强道德内化能力,做到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的境界。通过内省自悟、自我修养与完善而获得道德规范与内心自由,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上境界。

6.道德教育――注重内在整合

“天人合一”所体现的教育观是一种整合教育,强调的是道德教育内部结构的整合,即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整合。当前在学校里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道德知识的灌输,从某些方面来看这也确实促进了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没有使学生形成真正的道德行为习惯,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道德教育内部结构的不完整与脱节,即道德意识的灌输与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并没有做到内在整合。所以当前很多中小学包括大学也开始进行改革,譬如增加了道德体验这一环节,组织学生参观以及进行 社会实践 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道德教育方法,却在实践中流于形式,教师为主体的方式导致学生在道德体验与实践中最终只是进行“三观”:参观、围观和旁观,并没有真正的代入自己的道德情感,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 故事 法其策略就在于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代入自己的道德情感,通过外在的及时引导和教育来阶段性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信念。因而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重视内部的整合:通过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从而最终促使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道德教育整合思想应成为进行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

参考文献

[1] 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1).

[2] 张岱年.天人合一评议.社会科学战线,1998(3).

[3] 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求是,2007(7).

[4] 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5] 张连伟.对“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及其关系的几点思考.沈阳教育学报,2001(3).

[6] 张世英.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 徐春根.论中国古代作为世界观的“天人合一”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8]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 李振刚.解读“天人合一”哲学的四重内涵.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0]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夏敏(1990-),女,安徽安庆人,江苏南京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论文

基因芯片——“生物信息精灵”——浅谈数学、计算机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二十世纪是物理科学的世纪,而二十一世纪则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尤其是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与人类健康,农业发展以及生存环境密切相关,而且还将对其它学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谓"今天的科学,明天的技术,后天的生产"。而生命科学的基础性研究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源泉、科学和技术创新的关键。现代生物技术,是一门领导尖端科技的学科,正因如此,我很想知道它与数学——我得专业课,计算机等理论或技术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基于此,我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了许多网站、书籍,并有了小小的收获。现就“基因芯片”技术,浅谈如下。一、基因芯片简介基因芯片,也叫DNA芯片,是在90年代中期发展出来的高科技产物。基因芯片大小如指甲盖一般,其基质一般是经过处理后的玻璃片。每个芯片的基面上都可划分出数万至数百万个小区。在指定的小区内,可固定大量具有特定功能、长约20个碱基序列的核酸分子(也叫分子探针)。由于被固定的分子探针在基质上形成不同的探针阵列,利用分子杂交及平行处理原理,基因芯片可对遗传物质进行分子检测,因此可用于进行基因研究、法医鉴定、疾病检测和药物筛选等。基因芯片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高效、快速和多参量特点,是在传统的生物技术如检测、杂交、分型和DNA测序技术等方面的一次重大创新和飞跃。二、基因芯片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是于90年代初期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进行而诞生,它是通过像集成电路制作过程中半导体光刻加工那样的微缩技术,将现在生命科学研究中许多不连续的、离散的分析过程,如样品制备、化学反应和定性、定量检测等手段集成于指甲盖大小的硅芯片或玻璃芯片上,使这些分析过程连续化和微型化。也就是说将现在需要几间实验室、检验室完成的技术,制作成具有不同用途的便携式生化分析仪,使生物学分析过程全自动化,分析速度成千上万倍地提高,所需样品及化学试剂成千上万倍地减少。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用它制作的微缩分析仪将广泛地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医学基础研究、临床诊断治疗、新药开发、司法鉴定、食品卫生监督、生物武器战争等领域。生物芯片技术是目前应用前景最好的DNA分析技术之一,分析对象可以是核酸、蛋白质、细胞、组织等。目前全世界用生物芯片进行疾病诊断还处于研究阶段,国外已将其用于观察癌基因及肌萎缩等一些遗传病基因的表达和突变情况。生物芯片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例如已开发出在4平方毫米的芯片上布满400根有药物的针,定时定量为病人进行药物注射。另外,科学家还在考虑制作定时释放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生物芯片微泵及可以置入心脏的芯片起搏器等。生物芯片技术与组合化学相结合将开辟另一个极有价值的应用方向,即为新药研制提供超高通量筛选平台技术,这必将使新药研究开发和传统中药的成分评估获得重大突破。三、基因芯片的应用技术举例1、基因破译目前,由多国科学家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力图在21世纪初绘制出完整的人类染色体排列图。众所周知,染色体是DNA的载体,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四种碱基。由于每个人拥有30亿对碱基,破译所有DNA的碱基排列顺序无疑是一项巨型工程。与传统基因序列测定技术相比,基因芯片破译人类基因组和检测基因突变的速度要快数千倍。基因芯片的检测速度之所以这么快,主要是因为基因芯片上有成千上万个微凝胶,可进行并行检测;同时,由于微凝胶是三维立体的,它相当于提供了一个三维检测平台,能固定住蛋白质和DNA并进行分析。美国正在对基因芯片进行研究,已开发出能快速解读基因密码的“基因芯片”,使解读人类基因的速度比目前高1000倍。图1所示为一种内嵌基因芯片的基因检测装置。2、基因诊断通过使用基因芯片分析人类基因组,可找出致病的遗传基因。癌症、糖尿病等,都是遗传基因缺陷引起的疾病。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人员将能在数秒钟内鉴定出最终会导致癌症等的突变基因。借助一小滴测试液,医生们能预测药物对病人的功效,可诊断出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还能当场鉴别出病人受到了何种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利用基因芯片分析遗传基因,将使10年后对糖尿病的确诊率达到50%以上。未来人们在体检时,由搭载基因芯片的诊断机器人对受检者取血,转瞬间体检结果便可以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利用基因诊断,医疗将从千篇一律的“大众医疗”的时代,进步到依据个人遗传基因而异的“定制医疗”的时代。3、基因环保基因芯片在环保方面也大有可为。基因芯片可高效地探测到由微生物或有机物引起的污染,还能帮助研究人员找到并合成具有解毒和消化污染物功能的天然酶基因。这种对环境友好的基因一旦被发现,研究人员将把它们转入普通的细菌中,然后用这种转基因细菌清理被污染的河流或土壤。4、基因计算DNA分子类似“计算机磁盘”,拥有信息的保存、复制、改写等功能。将螺旋状的DNA的分子拉直,其长度将超过人的身高,但若把它折叠起来,又可以缩小为直径只有几微米的小球。因此,DNA分子被视为超高密度、大容量的分子存储器。基因芯片经过改进,利用不同生物状态表达不同的数字后还可用于制造生物计算机。基于基因芯片和基因算法,未来的生物信息学领域,将有望出现能与当今的计算机业硬件巨头――英特尔公司、软件巨头――微软公司相匹敌的生物信息企业。四、基因芯片的实际应用基因芯片在生命科学、医药研究、环境保护和农业等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基因芯片的驱动下,人类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生物信息时代。1、在美国科学家第一次将一个他们称之为生物芯片的计算机芯片植入人体的细胞上,从而使人体细胞与计算机连接。这是美国科学家波利斯·鲁宾斯基(Boris Lubinsky)和他的同事黄永(译音)在3月份的美国《生物医学微设备》杂志中著文披露的。2、人体细胞外面包有一个细胞膜,该细胞膜具有使特定物质单向通过的功能。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寻求找到用电冲击的方法,使所希望的物质进入细胞膜,但直 到目前为止,所用的方法有时成功,有时失败。而使用鲁宾斯基和黄永研究出来的 新方法,细胞膜由计算机得到一个信号,让某些物质进入到细胞中。随具体场合的 不同,这些物质可以是例如用来改变基因的遗传物质,也可以是药物或蛋白质。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使这些物质发生效力。鲁宾斯基等科学家打算研制出能对例如神经细胞和肌肉等人体组织发出指令的生物芯片,这样至少会使人所服用的药物发挥更大的效力。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主任莫里罗·弗拉里称鲁宾斯基的这项发明是处在发展阶段早期的具有潜在作用的实验室工具。美国科学家们称,他们已经找到了一种能使人体细胞和电路进行交配的生物工程芯片,它能在医学和基因工程学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这种比头发还小还细的微型装置使健康人体细胞和电子芯片结合,通过电脑对芯片进行控制,科学家认为他们能够控制细胞的活动。电脑向细胞芯片发送电脉冲,激发细胞膜孔张开,并激活细胞。科学家希望能够大批量地生产这种细胞芯片,并能够把它们植入人体,取代或修正病变组织。领导这项研究的加州大学机械工程学教授鲍里斯·鲁宾斯基说:“细胞芯片还使科学家在复杂的基因治疗过程中更准确地进行控制,因为他们能够更准确地开启细胞孔。”鲁宾斯基还说:“我们在生物学领域里引入了工程学的精髓,我们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周围其它细胞的情况下输入DNA、提取蛋白质以及注射药物。”该细胞芯片的出现与长期存在的一种理论有关,即一定量的电压能够穿透细胞膜。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进行用电力轰击细胞试验的遗传研究,希望藉此引入新的疗法和基因物质。研究人员希望能最终制造出与激活不同的身体组织(从肌肉到骨骼到大脑)所需的准确的电压量相调合的细胞芯片。那样的话,将会有数以千计的细胞芯片用来治疗各种类型的疾病。3、用独创技术自行研制的中国第一片应用型基因芯片于近日在第一军医大学正式诞生。据第一军医大学有关负责人透露,该军医大研制成功的基因芯片,是中国首次应用一种创新的基因片扩增技术,率先攻克了内地同行在基因芯片研究中首先面临的快速经济地搜集数以万数基因探针难题,并巧妙运用新技术手段明显地降低成本。目前,该芯片已完成实验室工作,即将进入临床验证阶段,如果顺利,用於临床诊断的基因芯片可望不久投入批量生产。但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实际用於临床应用诊断的基因芯片生产。在实验室里,将这几片比大拇指盖稍大的基因芯片,放在检测器上,与之相连的电脑屏幕上立刻出现了纵横交错的红红绿绿荧光点,出现的每个荧光点就是一个基因片断的点阵。只要取病人一滴血放在芯片检测卡上,经过分子杂交后,连上电脑就可以立刻显示出基因变化情况,并通过电脑把基因语言翻译成医生能读得懂的信息,从而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这种芯片的成功诞生,标志着疾病的诊断由细胞和组织水平推进到基因水平。它们的开发应用将在环境污染控制、动植物检疫、器官移植、产前诊断、药物筛选、药物开发等方面展示出广阔的前景。五、生命科学渐成IT公司关注焦点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毕的消息像打开了阿里巴巴宝藏的大门,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命科学市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淘金者。近来,为这些淘金者生产“铁锨”的资讯科技(IT)公司的积极行动颇为引人注目。1、揭开基因之迷须破译大量数据人类基因组草图仅仅是读出了“生命之书”,而要真正读懂它,揭示所有基因编码所代表的信息,还必须破译浩如烟海的数据。在著名的英国桑格中心里,有关人类基因组的数据已经达到22万亿字节,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内容的两倍多。据这家中心估计,在未来两至三年内,与人类基因组有关的数据量还将上升到50万亿至100万亿字节。2、生命科学公司10%投资用于开发资讯科技为了解决处理数据所需的庞大计算能力的问题,世界上最大的12家生命科学公司目前把近10%的科研预算用于资讯科技投资,而且这个比例可能还将增长。据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估计,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资讯科技市场将在今年达到35亿美元,到2003年达到90亿美元。3、市场潜力巨大一些著名的IT企业,已将眼光瞄准了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例如,IBM已经决定投资1亿美元,用五年时间研制一种名为“蓝基因”的超级电脑。“蓝基因”的运算能力将是美国现有40台最快的超级电脑运算能力总和的40倍,它主要用于模拟人类蛋白折叠成特殊形状的过程。世界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美国康柏公司,也垂涎这块“肥肉”。4、康柏趁早下手培养未来客户基础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电脑服务器主要供应商的康柏公司最近宣布,它将继续投资1亿美元,支持新兴生物技术公司,以培养未来的客户基础。其实,IT公司还远不止盯着这些近期利益。以基因研究为基础的生物经济可能在新世纪里成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人们已经达成共识。5、行业标准制定者能享有巨大经济利益根据以往的经验,率先进入市场的公司大多能够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这些行业标准往往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今年8月,德国狮生命科学公司的股票上市。由于投资者看中这家公司的基因次序检索系统(SRS)可能成为行业新标准,其股票价格在短短时间里迅速上涨了50%。6、政府支持基因研究IT公司进军生命科学领域,与各国政府对基因研究的支持密不可分。为了在基因组研究的下一个阶段——分析蛋白质结构的国际竞争中领先,不少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信息业与生物产业的结合。例如,日本不久前就组织了“官产学”大联合的“生物产业信息化研究共同体”,参加这个共同体除了制药、食品、生物、化学等与基因科学相关的企业外,还有不少电脑公司。小结:科学界公认,生物芯片技术将给下个世纪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带来一场革命。目前我国科学家正在加速研制这种可能快捷便利提取DNA,查找遗传基因特性的新技术。相信,这一现代生物与高科技联姻的成果将为二十一世纪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普遍联系的观点1.中国传统哲学是注重辩证思维的哲学。运动变化、全面联系的观点,系统或整体的观念,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联系的观念、整体的观念是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早就有伏羲画八卦的传说,即伏羲创造了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现象的“八卦”。八卦的核心概念是阴阳,阴阳分别代替了宇宙问两种相依且相反的事物、性质、状态、功能、作用和力量。3.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整合、万物一体思想的特点,在于天、地、人三者同处于一个“生生不息”的变化流之中。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易经》中说:“立天之乎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中庸》强调:“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董仲舒认为:“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相为手足,合为成体,不可一无也。”(反映了联系的观点)4.中国古代哲人创造了“五行”观念。认为水、木、金、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形成了世界的万物。万物正是在阴阳的分合与五行的相生相克的有序关联中不断发展的。八卦与“五行”成为中国人用来说明世界及其演化的一种整体性的观念。老子认为,整个世界的演化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上的“多”由“一”演化而来,因而“一”与“多”是内在统一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国古代哲人总是用整体的观念来看待天、地、人以及天下万物,把天、地、人看成是不同的系统,并肯定各个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感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所有这些思想,说明系统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就产生了。

下面一文 愿有益于你! 试论《庄子》里的“道” ——读《庄子》 内容摘要: “道”是庄子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庄子的“道”是一种观念,是一种价值评价标准,是一种人格修养方式;庄子之“道”是高远广大无穷的一种境界,是包蕴天地的一种大聪明。 关键词 庄子 道 庄子是先秦思想家中最睿智、最强调个性自由、顺应自然、天人相合的先贤。在庄子思想中,“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整部《庄子》。庄子用“道”的概念解释自然、解释天人关系。本文作为《庄子》一书的读书报告,打算就庄子“道”的概念本身和庄子的自然之道、为政之道、为人之道作一些探讨。 一、庄子“道”的概念 庄子认为,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亦即是宇宙大生命所散发的万物的生命。庄子说:“大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就是说“道”是真实存在的,可以用心感受,但它无形,不可见,不可摸,也无法用语言表述。“道”先天地而生,由“道”生出天地;神和鬼也是“道”生出来的。在《天地》篇里,庄子进一步作了描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意思是“道”包容万物,浩瀚广大。道是渊深幽隐,清澈澄明的。在《知北游》里,庄子借几位寓言人物之口,议论什么是“道”。泰清问无穷:“你知道什么是道吗?”无穷说不知。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的“道”就是可以贵,可以贱,可以聚合,可以离散,就这么一点。旁边一位名叫无始的说:“道是听不见的,听见的就不是道了。道是不可见的,能见的就不是道了。道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能描述的就不是道了……”。 所以,在《庄子》一书中,“道”是万物生成的根源,也是万物兴衰的主宰,它无所不在。但是“道”又不是具有时空意义的某种实体。这一点正是“道”最神秘的地方和最玄妙之处,因为“道”如果是具有时空意义的某一实体,那么它必然可见、可闻、可触、可传,那么它必然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成为有限的东西。 庄子正是以这种磅礴大气,创造出一种超人的境界,用宇宙心胸去观照自然、社会和人本身。 二、自然之道 比庄子略早和与庄子同时代的许多哲人都用不同的语言描述、解释自然,但是庄子的描述和解释是最生动、最明智、最顺乎自然之性的。 《庄子天运》第一段文字用15个问句对天地日月及其万物的生成运转提出种种疑问:“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而推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在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这些问题很大、很抽象,它涉及宇宙本源和第一推动力从何而来?凡人忧食,智者忧天。庄子不但提出了这些问题,而且在著作中回答了这些问题。“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流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也还不得不佩服庄子超凡的智慧。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对宇宙天地的认识和今天科学家的解释有一些相近之处。“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 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显明的东西是从冥暗中生出来的,有形的东西是从无形中生出来的,精神是从大道中生出来的,形质是从精气中生出来的,万物都是依各别的类形互相产生的。至于天高地广,日月运行,万物昌盛,那是依天然之理自生自成的。庄子还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观点。他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庄子认为,气弥漫于宇宙,它以虚无的方式存在:“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人间世》)气又分阴阳,阴阳相对的两种气相互作用,天地的原始状态就发生变化,万物就产生出来。“阴阳错行,则天地大 ,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这是说,阴阳错乱,则天地大震,于是雷电交加,大槐树被雷电烧死。(《外物》)在《田子方》篇第四节,有孔子问道于老聃的寓言。庄子借老聃的口说:“至阴寒冷,至阳炎热,寒冷出于天,炎热出于地,两者相交融合就化生出万物及其万物运行的规律,却看不见阴阳的形象如何。在《则阳》篇,庄子又借少知和大公调两个寓言人物的对话,讲阴阳相生之理:少知问大公调说:“四方之内,六合之中,万物是从那里产生出来的?”大公调回答说:“阴阳相互作用,相消相长,四时循环,相生相杀……雌雄交合,所以万仪不绝。”这就是庄子气聚物生,实生于虚的思想。在《知北游》第四节中,舜问一位名叫丞的人:“道可以获得并拥有吗?”丞说:“连你的身体都不属于你,你怎么可能拥有道呢?”舜不解地说:“我的身体不是我的,那是谁的呢?”丞说: “你的身体不过是天地委付给你的形体;生命也不是你的,那是天地之阴阳之气交合在你身上;子孙也不是你所拥有的,那是受天地委托延续人世的。”这里又表现出庄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形和神都是天地赋予的。基于这种认识,庄子提出人的思想行为应顺应自然,这就和人定胜天的观念相对立了。 从以上论述可见庄子的自然之道是:宇宙的起始是混一的,有生于无,实生于虚,气为万物的基始,宇宙万物自生自存,万物运行自有成理。这和现代科学探测、考证、推测得出的宇宙知识相比,确有接近之处。 三、为政之道 庄子在《应帝王》篇第一段借寓言人物蒲衣子的口说:“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你现在知道了吗?有虞氏这个帝王不如泰氏这个帝王。有虞氏还标榜仁义拉拢人心,这样做虽然也能得到人心,但是还没有超脱外物的牵累。泰氏睡觉安适舒缓,醒着的时候逍遥自得,任人把自己称为马称为牛,他的智慧见识让人可信,他的德性修养让人觉得真实,他从不受外物的牵累。这就是庄子心目中最理想的统治者形象,心胸舒泰,质朴纯真,没有权谋智巧,也不假借仁义去笼络人心。接着,庄子往下编故事说:有一天肩吾遇到了狂接舆,狂接舆听说肩吾向日中始学习了帝王之术,于是问:“日中始对你讲了些什么?”肩吾说:“日中始对我说,统治百姓的人,只要凭自己的好恶制定出法度,百姓哪有敢不听从的。”狂接舆听了后说:“这完全是自我欺的德性,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天下,就像要在大海中凿出一条河,要让蚊子负起一座大山。真正的圣治是治理百姓的心性,而不是约束他们的行动。应该让他们凭着自己的天性去行动,让他们干自己能干的事和想干的事。 庄子苦口婆心地告诫帝王们:“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思是:放弃求名的心思,放弃智谋的策划,放弃专断的行为,放弃智巧的作为,去息心体会无穷的大道,游心于寂静的境界,感受自然的本性,不矜持不夸耀,使心境空明。至人的用心有如镜子,物来物去从不迎送,如实反映无所隐藏,所以能够胜物而不被物损伤。庄子心目中的圣治是:“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天地》) 庄子的理想国称为至德之世:“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在《马蹄》篇中,庄子又反复描绘他的理想国:至德之世,人民行为稳重,拙朴无心,山中没有路径通道,水中没有船只桥梁,万物众生,比邻而居,禽兽众多,草木滋长。禽兽可以牵着游玩,鹊鸟的窠巢也可以攀援上去窥望。……至德之世,人和鸟兽同居,和万物并聚,何从区分君子与小人呢?大家都不用智巧,本性就不至于离失,大家都不贪欲,所以都纯真朴实,所以就保住了人的本性。是圣人出来后急急地去求仁、求义、求乐,天下才混乱了。庄子用伯乐治马的故事猛烈尖锐地抨击政治权力对社会造成的灾害:伯乐说我善治马,于是用烙铁烧它,削它的蹄,剪它的毛,穿笼头使绊脚把它拴起来,编在马厩里,这样马被折磨死了十之二三。这还不算,伯乐又让马饿着渴着,还对它野蛮训练,迫使其奔跑,前面有紧勒笼头的祸患,后边有凌厉皮鞭相威协,马又被折磨死了大半……。这个故事无情地揭露了苛政扰民害民的实质。 四、为人之道 得,因此他们登高不怕,入水不溺,入火不热。他有了道,因此他是真人。真人,睡觉的时候不做梦,醒来之后不忧愁,他吃饭感觉不到滋味,他呼吸,深之又深,众人用喉咙呼吸,真人的气能贯穿到脚后根。因为他虚静内敛,引气贯脉,故呼吸自深。真人,不喜欢活着,不害怕死掉,静悄悄来到人世,静悄悄离开人世。他忘不掉生命的原始,却也不探求生命之所终。真人,内心未一,举止娴静,其额头宽广,他发怒就象秋天的风雨,他喜悦就象春天的阳光,他的喜怒哀乐就如四时季节的推移,莫不是自然而然的。” 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往往不是天生成就庄子称呼他心目中人格修养达到理想境界的人为:至人、神人、真人、圣人、德人、大人、天人、全人。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至人、神人、真人、圣人。称谓不同,都代表了他理想人格的形象。 《庄子逍遥游》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神人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恐怕是最早、最形象、最美好的对神人的描绘,后来道家对天仙、地仙的描写,民间对神仙的描绘几乎莫不如此。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都是人格修养最高的人,他们根本就没有自我、功利、名声的概念和意识。在《大宗师》篇中,庄子写道:“真人就是真正的人,真人在弱小面前不横暴,在成功面前不张狂,做了错事不后悔,做了好事不自的,而是在世外高人的指点下修练成的。在《大宗师》第九章中,庄子借孔子和颜回之名编了个寓言,说颜回在孔子的指点下修道,不断进步,最后达到了“坐忘”的最高境界。颜回经过修练,高兴地向孔子说:我进步了,已经忘了礼乐。孔子说还不行。又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练。颜回又高兴地对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已经忘记仁义了。孔子说不错,不过还不行。再过了一段时间,颜回经过了极为严格的修练之后找到孔子说:我已经有了更大的进步,已经做到了遗忘了自己的肢体,抛开了自己的聪明,离弃了自身的肉体,已经完全没有了自我意识,和大道相通相融为一,达到了坐忘的境界。孔子听后惊叹不已,感叹到:和万物一体就没有偏私,参与万物的变化就不会偏执,你果真是贤人啊!我愿意追随在你的后边。 庄子认为人世间之所以灾难不断,根源就在于人不顺于自然之性,互相争执,作为太多,都觉得自己了不起,把自身看得很大、很重,看不到或者不承认人本身只不过是天地自然所包含的万物中的一类,更不愿承认单个的人在茫茫人海中不过是苍海一粟,是那样渺小不起眼。可人们对自身在天地宇宙中的地位却浑然不知,争相违抗自然之道,于是闹出很多烦恼与不幸。要解救人世的不幸,根本在于启发人消除种种心机杂念,使之合乎自然之性,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矛盾的根源皆起于人的以我为中心,起于人的种种偏执和陈见;只要进入忘我境界,这些矛盾就会自然化解。庄子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庄子一方面看到了人生的有限和知识的无限,看到了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会弄得人非常疲困,但庄子并没有叫人毫无作为。庄子的观点是要人“缘督以为经”。庄子曾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杯水只能芥舟;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还说过只到郊野,带三餐干粮就足够,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如果走百里路就必须准备一宿的粮食。如果要到千里之外,就必须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盘缠。庄子还用庖丁解牛的故事来说明社会的极端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同时用庖丁的娴熟表明牛可顺解,世事可以认知并处理遂顺。 庄子反对的是对任何事物过分的人为因素,过分地汲汲以求。庄子是不愿看到过分地人为损伤物性,损害人的身心。在庄子的哲学思想里,宇宙的运动是长流不息的,万物也在无声无息地变化,人是万物中的一类,自然也无可逃避地要参与变化。顺应天理、自然的这种变化,该生即生,该长即长,该老即老,该死即死,这是最快乐的。基于这种认识,庄子特别重视人的内在修养,而不在意外在形体是标致还是残缺。在《德充符》篇中,庄子着意描绘了一批形残而德全的德人,这些形残之人有的断足,有的无趾,有的跛脚,有的脚伛背缺嘴,有的脖子上生大瘤。由于他们都有过人的德性,因此形体上的残缺倒被人遗忘或忽略了,都成了庄子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和世俗之见完全不同。 结语 总之,庄子之“道”,无形无迹,千变万化而没有常规。它失天地生,是造化万物之源,万物自然的生死变化无不体现它的存在。对这个存在,人可用内心去体验参悟,但却无法描绘和言传。故得道之人,首得高远广大无穷之境界,表现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万物相合的人格修养。这种人,治世则无为,无为则不扰民;处人则无争,无争则不伤人;养生则无执,无执则心静。当今之世,纷争四起,物欲横流,人或有为又偏执太甚,得先贤之境界,平淡人心,消解世道之争,或可有益。 参考文献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中华书局 《庄子道论发微》 陶君 《道教论坛》 《试论庄子道的意象》 杨国强 韶关大学学报 《庄子“道”的哲学意义》 徐桂红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与微作文大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香凝.《六尺之下》的“三我”人格结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孔晓飞.电影《卧虎藏龙》音乐的美学探略[J].小说评论.2008(S2)

[3]刘璐.论电影音乐对人物情绪的营造[D].天津师范大学2013

[4]陈媛.CEPA前后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在内地传播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5]安颖.微电影的传播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6]蓝晓璐.浅析地产三维动画影视广告片中的编导意识[D].福建师范大学2013

[7]周晶.“治愈系”电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张妮.微电影的'传播分析[D].湖北大学2013

[9]李桂珍.全球化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出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0]刘孟德.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徐克电影[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1]徐小勇.《1942》影视元素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2]尹翠.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3

[13]兰子君.电影人专题片的创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4]张怡.浅析纪录片的平铺直叙问题及其改进办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5]曾美静.李玉电影作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6]吴积燕.移民形象与主体性的呈现:八十年代以来香港电影移民人物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7]颜静如.中国电影里的哑女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8]肖锐.从侯麦系列影片的人物话语探讨其叙事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9]孙皓.电影音乐大师及其名作[J].音乐世界.2001(10)

[20]彭茗玮.社会信息学视域下广告隐喻的认知解释[D].浙江大学2012

[21]刘寻.像一把刀子[D].福建师范大学2011

[1]〔美〕克里斯·安德森着.蒋旭峰冯斌墙静译.免费[M].北京:中信出版社,.

[2]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

[3]〔美〕克莱·舍基着.胡泳沈满琳译.人人时代一一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马忠君.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呈现与建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5]李思屈.传媒产业时代的审美心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6]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7]A"L·李斯着.岳扬译.实验电影是与录像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英〕苏珊·海沃德着.邹赞张柏李明阳译.电影研究关键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9]陈祖继刘彤于宁.微影筑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0]余秋雨.观众心理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1]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里的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2]樊育志.广告效果研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3]高小康.狂欢世纪一一娱乐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14]〔英〕罗素着.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

[15]李思屈.广告符号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16]李思屈.东方智慧与符号消费[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7]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

[18]罗兰·巴特.董学文译.符号学美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3).

[44]刘飞.网络微视频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45]赵楠.微电影广告传播模式及效果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46]邢静.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崛起[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7]曹文龙.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机制及发展态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8]苏岩.网络传播学视角下的微电影生存状况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康初莹

[53]金月成.杂揉中的美学革命:微电影的认同困惑与价值重估[f1l.当代电影,2013,5:134一136.

[54]蔡一星王灵东.论微电影之剧本创作[f1].当代电影,2013,6:169-172.

[55]蔡澄.议程设置理论观照下的微电影探析[f1].当代电影,2013,6:175-178.

[56]刘晓妍梁世庆.微电影拍摄用光初探[f1].当代电影,2013,6:182-184.

[57]陈少波.微电影:一次概念先行的视觉文化擅变[f1].当代电影,2013,10:198一200.

[58]张炜苏静.微电影人才培养策略探析[f1].现代传播,2013,7:101-103.

[59]刘明江"先审后播"对视频网站过错认定的影响[f1].电子知识产权,2013,4:87一91.

[60]丁亚平."大电影"视域下的微电影的发展[f1l.艺术评论,2012,11:27-32.

[1]张高伟.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J].美与时代(下).2011(07)

[2]杨雅雯.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电影市场.2011(09)

[4]刘佳佳.从“鲶鱼效应”看微电影对广告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1(10)

[5]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07)

[6]李程.后现代语境中的靡菲斯特[J].中国研究生.2013(10)

[7]李旭璐.对微电影广告《66号公路》的符号学解读[J].新闻传播.2013(09)

[8]王安权,汪庆华.微电影定义研究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3(23)

[9]陈日红.微电影与文化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10]张波.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3)

[11]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04)

[12]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

[13]郑晓君.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6)

[14]陈红莲.网络“微电影”的传播学解读--以《老男孩》《四夜奇谭》等的热播为例[J].今传媒.2011(12)

[15]宋娜.后现代语境下的影像拼贴[D].山东大学2010

[16]王h琪.审美文化中的奇葩[D].四川师范大学2013

[17]苏杭.后现代语境下的娄烨电影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

[18]刘圆.“穿越”题材影视剧研究[D].重庆大学2013

[19]王茜.后现代视野下华语同性恋电影的美学呈现[D].贵州大学2009

山花依旧开,菥?照旧放,七日的酴?仍然纪念着青春。细微的感动却溜走了。——题记浅浅的风,浅浅的云,浅浅的记忆,却有一份浓浓的感动。六月的天,晴朗着,如此平凡的我,置身于这样一个渺茫如烟的世界,一切的感情,都被那所谓“时间”的物品给冲淡了。我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依稀地,我这样想。班级组织的小型音乐会上,有我的节目——只有一个,微小的存在。我拿着口琴,站上了那个谈不上是舞台的“舞台”,静穆着吹响那名为“天空之城主题曲”的短小曲子。一切本该照着我的计划走下去,多次的练习,本该完整的曲子却因一时紧张而显得凌乱以及破烂不堪。我讨厌这样,我承认。根本吹不下去的曲子终于中断了。我浸入了沉默之中。窃窃私语,困窘与那名为“羞愧”的物质使我本能地想见接下来同学们会有的反应。等待着。许久,耳边聚集的并非私语,而是掌声,不是稀疏的,它如此热烈地窜入我的耳朵,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敲击着。不觉地,我睁开了紧闭着的眼,徐徐抬起头来。大多数同学们那真挚的目光映入瞳孔,我那麻痹的情感有了种莫名的感动。我紧握着衣角的手渐渐松开了。我觉得受到了同学们莫大的恩惠。余下的六年级的日子,我依旧保持着自己不主动与人交谈的性格。一直如此。不知为何,步入初中的我胆大了不少,以笑面对所有的同学,已成为一种习惯。只知,笑是心灵的良药,更能让人有浅浅而细微的感动。我明白,自己如此心无城府,只知善恶,接纳着任一与我友好的人,给予他们细微的感动,这便是我。倘若有一天,我所能给予人的细微感动不见了,又会如何?我不喜欢这样,只希望如同花开一般,将这张笑脸持续下去。

战争与和平论文参考文献有很多,例如《战争与和平的断想》,《战争、和平与宪法共识》等等。

  • 索引序列
  • 与万芊微自传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名人微博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黄金万两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万物一体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微作文大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