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论文答辩

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

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论文答辩

东西方礼仪差异解析

引导语:由于不同国家间文化传 统的差异 世界上各个国家间的商务礼仪也各有不同。下面是我谈一下中西的商务礼仪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东西方礼仪差异,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国人一向有着很强的家族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以家族为本位,每个人作为家族中的一员,视家族利益为根本,可以说除了家族的利益外并无个人独立的礼仪。重视家族观念,还表现在许多流落海外的中国人念念不忘家乡,怀念亲友,千方百计地为家乡的建设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西方社会,个人本位的观念则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信奉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夫妻关系不过是男女订立契约的结果,当事人双方各自为个体,保持着独立的活动,双方一般都不干涉对方的社交自由。即使父子关系也界限划分明确,儿子帮父母干活、父母要给儿子报酬的事例并不鲜见。

2、看重人情与讲求功利

由于中国人十分重视人伦亲情,中国实是一个人情的社会。中国人一向把情义摆在利益之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成了中国妇孺皆知、代代相传的道德信条。每逢节庆,亲友之间总要走动走动,相互致意问候。如果遇到天灾人祸,亲友之间也常常相互支持和周济。同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是必然的了。

西方人办事交际都功利和实际效益。各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自身的利益,决不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对别人侵害自

己利益的行为也决不姑息。这种务实的精神,一方面激发了人们自我奋斗的激情,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时常感到内心的孤独。

3、重视身份与追求平等

中国的礼仪历来就强调一个“分”字。“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是中国古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境界。到了现代,中国人“官本位”的意识仍然十分浓重,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拿到行政官员的级别上套一套,以此来区分人的高低贵贱。另外,在夫妻生活中,男主外,女主内仍然是许多人向往的一种生活模式。

西方社会的阶级、阶层的对立和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不同身份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交圈子。但是,在日常交际生活中,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尊严,不喜欢打听对方的身份,一些带有浓重等级色彩的礼仪形式已越来越不受人欢迎。相反,像自助餐、鸡尾酒会这样一些不讲等级身份的交际形式却日益流行起来。另外,西方人追求平等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妇女在交际生活中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重。

4、谦恭自制与情感外露

中国人一向视谦虚为一种美德,“满招损,谦受益”被人视千古不变的规律。因此,在交际生活中,中国人很少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同时,中国人还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动于心,发于情,止于礼仪”被人视为有良好道德修养的表现。

多数西方人则与此相反,他们不喜欢过分的谦虚,有一说一,决不害怕“锋芒外露”,“东方式的谦虚”在他们看来不是虚伪就是无能。同时,他们大都性格豪爽,感情热烈,拥抱礼、亲吻礼、吻手礼这些礼仪形式,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们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文化心理。

5、崇尚礼仪与法律至上

在中国历史上,礼仪的政治作用往往被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儒家的德主刑辅、先德后刑的礼治主义,长期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青睐。因此,礼仪往往被摆在了法律之上,或者说礼仪已经包含了法的成分,这使得中国成了一个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

西方人虽然也重视礼仪的社会功能,但更强调法律的作用。特别是资产阶级在其革命的时期就把建立法制社会作为自己政治活动的重要目标。西方国家,法制观念远较礼仪观念更为深入人心,这是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东西方礼仪差异

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这样我理解我可以胜任

能搬忙写的哦

【摘 要】中国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礼仪制度正式为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从人类把对神、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转向人类自身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敬畏、及时的活动日益频繁,逐步形成种种固定的模式……….终于形成为礼仪规范。 本文介绍了 中西方下载的独特差异,由来已久的历史渊源以及因“和而不同”引发的 现代中方前进方向。【关键词】礼仪文化 差异性 原因 方向一、中国礼仪文化演变简史自50万年前山顶洞人缝制衣服开始,文明同时也伴随着人类发展,“炎黄五帝礼理起于大一,礼事起于燧皇,礼名起于黄帝”之说。我国最早的秘书人员“史官”起,礼开始以正规的方式出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典”已足够说明当时礼仪的规范体系。大约在夏商周三代,礼仪开始典制化。最早的秘书机构“太史寮”的建立,第一部记载‘礼’的典籍《周礼》的出现,“三礼”的盛行,标志着中国古代礼仪进入成熟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礼的大力推行,孔孟等思想家的礼仪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古代礼仪文化的基础。形成于秦汉时期的封建礼仪及“三纲五常”的提出,清末至民国时期,科学、民主、自尊、平等的观念和与之相适应的礼仪标准得到传播和推广。五四以来,中国的礼仪更注重吸收目前国际礼仪的长处,为我所用。二、西方礼仪文化演变简史爱琴海地区和希腊是亚欧大陆西方古典文明的发源地。约自公元前6千年起,爱琴海诸岛居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此后,相继产生了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进入因《荷马史诗》而得名的“荷马时代”。古希腊哲学家对礼仪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例如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种和谐与秩序”的观点;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谈天说地,而在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观念。他不仅教导人们要待人以礼,而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开始封建化过程,12至17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中世纪欧洲形成的封建等级制,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将封建主与附庸联系在一起。此间制定了严格而烦琐的贵族礼仪、宫廷礼仪等。n14至16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17、18世纪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兴起的时代,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相继爆发。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逐渐取代封建社会的礼仪。资本主义社会奉行“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则,但由于社会各阶层经济上、政治上、法律上的不平等,因此未能做到真正的自由,平等。不过,资本主义时代也编撰了大量礼仪著作。例如,捷克资产阶级教育家夸美纽斯(公元1592—1670年)编撰了《青年行为手册》等;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于公元1693年写作了《教育漫话》。一直到近代,西方个方面实力的增长,对贫困国家的殖民,将他们的礼仪文化也带到被殖民国家,开始影响着世界的礼仪文化,成为世界礼仪文化的典范。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论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与外国人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商务邀宴是非常具有潜力的商业工具,中西餐是其主要形式,餐饮礼仪中又有中餐礼仪和西餐礼仪的区别,中餐礼仪在中国有着很多年的发展历史,西餐礼仪随着世界经济的接轨,在中国也开始流行。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相互冲突碰撞,东方与西方进餐的习惯多有不同,特别是正式的西餐宴会规矩颇多。如果对此一无所知,难免赔笑大方。那么西餐礼仪和中餐礼仪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异?下面就谈谈中餐礼仪和西餐礼仪的异同。 关键词: 餐桌礼仪 中西方 差异 前言 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异同,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和渊源。 中餐礼仪和西餐礼仪的差异,虽然有很多细节上的不同,但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上菜的顺序和摆放差异 大部分中餐上菜时大都按照汤、主菜、主食、餐酒或水果的顺序,而西餐则大都按照开胃菜、色拉、汤、水果、餐酒、主食、甜点和咖啡的顺序上菜。中餐在上菜时会一次性将所有的菜肴上完,同时摆放在餐桌上,而西餐则是用完一道菜再上另外一道菜。 (二)餐具差异 中餐的餐具一般都比较简单,多以杯、盘、碗、碟、筷、匙等为主,而西餐的餐具则是五花八门,享用不同的菜肴也会使用不同的刀叉,餐具用法讲究颇多,即使是喝酒的玻璃杯,也要同所喝的酒相对应。 (三)入座座次差异 中餐用餐时的座次大都是按照长幼尊卑来定,“尚东为尊”或“面朝大门为尊”,而西餐用餐时,面对门的且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女主人相对的 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 (四)着装要求差异 除非在正式场合,中餐对于就餐者的着装要求并不高,穿着都比较随便,而西餐对于就餐者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在高档的西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并且要打领带,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无论是男士还是女士都不可穿休闲服到高档西餐厅用餐。 (五)餐桌上用语的差异 中西方在请客吃饭上的文化差异也要注意,否则会引起笑话。 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要菜肴满桌,但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做的不好,随便吃点。”然而,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 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没那么讲究,简简单单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时,一般主人会说:“Help yourself, please!”英美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事实就是,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者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接了当的回答说要。在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不会高兴。 总结 西餐与中餐一样, 是一种饮食文化, 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发展。 中西方各国间在交流中由于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相互间的碰撞而引起某些误区,要通过相互承认、理解对方文化并相互吸收对方文化,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使各国间逐渐形成多元文化,以达到相互间的融合。任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台过程中,中国人由于盲目热衷于西方文化,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如举行西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鹜,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揖手兽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空洞的形式土卫。当今世界的礼仪内容更加广泛和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原有的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去适应和接受西方的礼仪,我们应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礼仪,既反对“全盘西化”,又反对“抱残守缺”。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任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 的感染力。只有认清中西方餐饮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成和持社会的理想。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本文分析了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避免出现文化休克。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交际;教学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不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老张,老王等等。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中西方两种文化在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2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社会的发展将各个不同的国家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一个企业如果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质量,而且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面临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在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

3日常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日常交际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在英语学习中应充分地了解这些差异。

日常问候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会产生误解,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又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问:“去哪里?”,如果对西方人也这样问候,他们可能会很不高兴地回答:“不关你的事。”西方人问候时常说:”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 doing?”,熟人间也可以说:“Hello”或“Hi”.

日常称呼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Tom”,对方听了会觉得非常奇怪。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又如中国学生经常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中国人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重,西方人听起来却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等。

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请客

在请客吃饭时,主人会问是否要再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先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如果与西方人交往时也这样说,对方就不会坚持再劝你,很可能你都吃不饱。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交往中的含蓄和西方人直率的不同。

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经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年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时,经常问“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使人很不高兴。

节日及接受礼物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等,英语国家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

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4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例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渗透到教学中。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能说出正确的英语句子,而且知道面对西方人的时候应该说什么,避免出现交际中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5月.

[2]Paul Norbury,culture smart!Britain.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3月.

[3]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4月.

[4]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6]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论文摘要]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论文关键词]餐桌礼仪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中西餐桌礼仪进行简单的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 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笔者特别提示西餐入座礼仪: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记得要抬头挺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 “多多包涵”、 “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 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toilet,如:“Where can I wash my hand?”、“I wonder if I could go somewhere.”、“ Can I add some powder?”等。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五、结语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文汇报.笔会》.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92-127.

[3]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109.

西方的宴客形式,从正式到非正式,远远多于中国。大致说来,他们有以下八种宴请形式:有席位的宴青(seated dinners),自助餐(buffet dinners),正式午餐(luncheons),招待会(receptions),鸡尾酒会(cocktail parties),聚餐会(BYOB and BYOF=Bring your own bottles and bring your own food),野餐 (picnics),茶会 (tea parties)。 从传统习俗上说,中国人请客,不论按长、尊、主、次围桌而坐,满桌丰盛的酒菜,主人频频劝酒,客人谦让礼到。中国人觉得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另外宴客时崇尚热闹欢快的气氛,讲究面子排场。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较随便的形式则是主人邀上三五知己,到家中由女主人炒几个菜,小酌一番。这种随便的宴客形式不讲究礼仪,不讲究坐次,不讲究饭菜,只讲气氛的和谐、主人的热诚、主客谈话的投机。当然,近年来西方的一些宴客形式,如酒会、招待会、自助餐或冷餐也会传到中国,但这些多是官方或单位出面组织的宴请形式,平民百姓还少有实行。 其次,中西在宴客的观念上有较大的差异。中国人请客吃饭,重在饭菜本身。宴席上的酒菜一定要丰富多彩。如果做得到,一定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否则,很难称的上是在请客。中国人宴客时重视饭菜本身起源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在衣食住行四大生活要素中食为首。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人,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识,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再不足道中。由于这一点,英语国家的饮食文化,尤其在烹饪方面不但逊色于中国,也远不如法意等国。他们的传统饭菜比较单一乏味。但比较注重营养,力求口味的清淡和膳食的均衡。 中国和英语国家宴客习俗的差异还表现在宴请的礼仪上。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对于餐桌的规矩,西方人进餐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当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 最后,我还要提到中西宴客方面的另一大差异,也就是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挥手耸肩等形体语言特别丰富。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所以餐桌上人们尽情的享受这美味佳肴。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西方人以饮食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他们自然要遵守某些规范,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浅谈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餐桌礼仪和西方餐桌礼仪进行比较,旨在更深了解餐桌礼仪,以便顺利的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 餐桌礼仪;中西方差异

引言 【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了解了两者的不同以防止失礼于人。本文按照进餐的顺序,分别指出中西方不同的用餐的礼仪。】

正文

在精神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对外交流也愈来愈密切。不管是在商业洽谈,或是朋友的聚会中,我们都意识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我们至关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则是一个门槛,它是我们交流与合作的前提和试金石。

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国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

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顺序是有外向内的,所以,他的摆放也是有外向内的。它是根据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顺序精心排列起来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盘(或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汤匙也放在食盘右边。食盘上方,放着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叠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盘里。面包盘放在左手,上面的黄油刀横摆在盘里,刀刃一面要向着自已。正餐的刀叉数目要和菜的道数相等,按上菜顺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内,用餐时按顺序由外向中间排着用,依次是吃开胃菜用的、吃鱼用的、吃肉用的比较正式的餐会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档的餐厅餐巾往往叠得很漂亮,有的还系上小缎带。注意,别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脸。

这样看来,西餐中的餐具摆放是很有讲究的,所以我们用餐的时候绝对不能失礼。要严格按照餐具的摆放进行用餐。

第四,从进餐时的礼节看差异。

一般中国人吃饭也很有讲究。

首先在进餐时,要先请客人,若站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另外,如果你口里在嚼着东西,切记,不要说话,以免喷出饭粒,造成尴尬。

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个人一个盘子,就不存在夹菜的问题,但是他们一般不喜欢,吃东西的时候说话,所以吃东西时尽量的不说话的,只有在吃甜点的时候,可以聊一些,轻松地话题。

只是,一般西餐的餐具很复杂,如果弄错了餐具也是件很丢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这样的:菜盘两边如摆放了几副刀叉,应先用最外边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会将菜盘与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几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则用途不同。

谨记“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利。

这里,总结一点小经验,如果你不是很懂的西餐的礼仪,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别人做一步,你跟着学,看着别人怎么做,这样至少不会出差错。

基本上你学会了这些,一般用餐都不会太失礼。

结论 【礼仪虽有差异,但是没有高低贵贱,只有我们学好这些用餐的礼仪规则,才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如鱼得水。】

聚餐成功的关键不仅取决于饭菜质量的好坏,而且取决于聚餐的气氛,在聚餐中客人们可以互相交谈,相互理解,因此就要安排合适的座次。不管是正式宴会还是家庭聚餐,安排恰当的座次都非常重要。合理安排座次要考虑性别、年龄、职业、客人的地位以及客人与主人的关系。由于文化及风俗习惯的不同,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座次也存在差异。

一、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产生的原因

餐桌的座次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体现出人们的社会地位及背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其影响因素有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科学和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系以及地域风俗习惯。这些因素也是中西方座次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国自古就非常注重礼仪。各种礼仪也反映出社会成员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地位较低,在一些大的家庭聚餐中妇女不允许在餐桌就坐。然而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男女社会地位也是平等的,体现在座次上也亦如此。中国的社会以家庭为基础,崇尚孝顺感恩父母,因此在中国家庭中父母拥有绝对核心地位,因此年长者或家庭地位高的人居首席。与中国家庭不同,西方推崇独立自主的家庭观念。在这种家庭观念的影响下,孩子和父母可以平等的讨论问题、交换意见。在西方餐桌座次中,位居首席的不是年长者而是主要客人,即使有时主要客人为年轻人。西方的餐桌座次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宫廷礼仪。那时,座次反映了人们的阶层和地位以及在宫廷从事的职务。

二、国际惯行的餐桌座次

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存在餐桌座次差异,国际上也有惯行的餐桌座次礼仪。男士不能先于女士入座,要等女士和老人落座后方可入座。入座时男士应照顾女士和老人入座。离主人坐得越近的客人社会地位越高,客人的座次高于亲友的座次,年长者高于年轻者,国际友人高于本国客人。

三、中西方不同场合餐桌座次的差异

年长者或主要客人不一定总是坐主位,在特定场合中,谁是核心谁位居主位。因此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座次安排。由于文化背景及风俗习惯的差异,在不同的场合中中西方的餐桌座次也存在差异。

(一)大型家庭聚会或正式宴会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

在正式宴会中,最好在邀请卡或座位席上清楚的标明姓名及座次,入席时由邀请方中的一人引领,这样客人才能顺利的找到位置落座,避免尴尬,同时也会为这次宴会留下美好的印象。

西方古典的餐桌座次要求极其严格。男女客人应该一男一女交叉而坐,夫妇包括主人夫妇不能坐在一起,兄弟姐妹、母子、父女也不能邻座。已经相互认识的客人不能安排在一起。外国客人应该被安排在能用其语言沟通的客人旁边。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使客人们更好的交流沟通,结识更多新的朋友。在西方餐桌座次中艺术家拥有较高的特权,许多邀请者会给他们安排比传统的等级座次更高的席位。总之在安排座次时要考虑客人们之间更好的相互融合,要将那些对彼此很感兴趣并且有共同话题的客人安排在一起,使宴会的气氛更加愉悦。具体的西方传统餐桌座次为:地位最高的男客人通常坐在女主人左边,地位最高的女士坐在男主人的右边,地位次之的男士居于女主人的右边,而男主人的左边坐地位次之的女士。以此按照客人的身份来安排座次,男女叉开而坐,女士的位置地位通常高于男士。

现在中国正式宴会的餐桌座次也有一些发展演变,一方面继承了一些传统礼节,另一方面也借鉴了国际的礼仪文化。中国餐桌座次主要遵从四个原则:居中为上、以右为上、面门为主、各桌同向。“居中为上”是指许多桌子摆放在一起时,位于中心的桌子居主位,主要客人应坐主位桌。“以右为上”意思是一张桌子上右边的位置地位高于左边。“面门为主”即面朝门的座位是主位,首要客人应坐于此位。“各桌同向”是指每张桌子的主位朝向相同。具体的餐桌座次为:首要客人居于主位面朝门,女主人坐其左边,男主人坐其右边。当邀请方有人地位高于首要客人,地位高者居首位,主人坐其左边,首要客人坐其右边。

(二)小型家庭聚会或非正式聚餐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

西方在小型家庭聚会或非正式聚餐中座次的要求不是十分严格。主要原则是便于客人相互更好的交流,认识新朋友。男士和女士通常花插坐。长方形桌子主人夫妇一般坐在朝门的桌子末端,年轻人位于桌子尾部。如果有新认识的情侣不愿分开坐,可以向主人提出。小孩子最好在有老人的监护下另外安排一桌。

中国在小型家庭聚会或非正式聚餐中座次是,年长者居于面朝门首位,其他人以家庭为单位分别坐在年长者两侧,地位越高的人离首位越近,年轻者一般位于桌子末端背对门而坐。也有一些家庭聚餐中,男士喝酒,因此男士坐一侧,女士坐一侧,分别位于首位两侧。

四、中西方餐桌座次比较

通过对不同场合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点:

(一)西方餐桌座次中女士地位较高,男士会先等女士落座后方可入座

座次以左为上,首要客人应坐在女主人左边,并照顾她落座。而在中国餐桌座次中,男士的座次地位较高于女士。

(二)首要客人在西方餐桌座次中居首位,即使有其他客人比首要客人年长

然而中国餐桌座次崇尚尊老,年龄最长者或地位最高者通常坐在首位,遵从“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

(三)中国的餐桌座次中,夫妇双方挨着坐在一起

而西方正式宴会中,夫妇不能邻座,男士和女士交叉而坐,地位高的男士位于女士左边。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崇尚简单自然。一些复杂的餐桌座次也随着时间慢慢消失,而在一些场合也会有新的座次产生。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尴尬和误解,人们通常会遵从国际惯例上的餐桌座次。我们应该了解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掌握国际通行的餐桌座次,才能在宴会中合理安排客人,使宴会气氛更加愉悦,客人也可以更好的相互交流,才能最终达到交际目的。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餐使用筷子,西餐使用刀、叉,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的差异。在使用餐具时中西方均有不同的规范。吃中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吃西餐时,如手里拿着刀叉切勿指手画脚。说话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子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捡拾。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时,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的差异。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地享受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静静地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多多包涵”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分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的话。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避免用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地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论文文献

浅谈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餐桌礼仪和西方餐桌礼仪进行比较,旨在更深了解餐桌礼仪,以便顺利的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 餐桌礼仪;中西方差异

引言 【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了解了两者的不同以防止失礼于人。本文按照进餐的顺序,分别指出中西方不同的用餐的礼仪。】

正文

在精神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对外交流也愈来愈密切。不管是在商业洽谈,或是朋友的聚会中,我们都意识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我们至关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则是一个门槛,它是我们交流与合作的前提和试金石。

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国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

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顺序是有外向内的,所以,他的摆放也是有外向内的。它是根据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顺序精心排列起来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盘(或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汤匙也放在食盘右边。食盘上方,放着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叠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盘里。面包盘放在左手,上面的黄油刀横摆在盘里,刀刃一面要向着自已。正餐的刀叉数目要和菜的道数相等,按上菜顺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内,用餐时按顺序由外向中间排着用,依次是吃开胃菜用的、吃鱼用的、吃肉用的比较正式的餐会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档的餐厅餐巾往往叠得很漂亮,有的还系上小缎带。注意,别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脸。

这样看来,西餐中的餐具摆放是很有讲究的,所以我们用餐的时候绝对不能失礼。要严格按照餐具的摆放进行用餐。

第四,从进餐时的礼节看差异。

一般中国人吃饭也很有讲究。

首先在进餐时,要先请客人,若站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另外,如果你口里在嚼着东西,切记,不要说话,以免喷出饭粒,造成尴尬。

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个人一个盘子,就不存在夹菜的问题,但是他们一般不喜欢,吃东西的时候说话,所以吃东西时尽量的不说话的,只有在吃甜点的时候,可以聊一些,轻松地话题。

只是,一般西餐的餐具很复杂,如果弄错了餐具也是件很丢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这样的:菜盘两边如摆放了几副刀叉,应先用最外边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会将菜盘与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几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则用途不同。

谨记“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利。

这里,总结一点小经验,如果你不是很懂的西餐的礼仪,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别人做一步,你跟着学,看着别人怎么做,这样至少不会出差错。

基本上你学会了这些,一般用餐都不会太失礼。

结论 【礼仪虽有差异,但是没有高低贵贱,只有我们学好这些用餐的礼仪规则,才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如鱼得水。】

聚餐成功的关键不仅取决于饭菜质量的好坏,而且取决于聚餐的气氛,在聚餐中客人们可以互相交谈,相互理解,因此就要安排合适的座次。不管是正式宴会还是家庭聚餐,安排恰当的座次都非常重要。合理安排座次要考虑性别、年龄、职业、客人的地位以及客人与主人的关系。由于文化及风俗习惯的不同,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座次也存在差异。

一、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产生的原因

餐桌的座次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体现出人们的社会地位及背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其影响因素有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科学和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系以及地域风俗习惯。这些因素也是中西方座次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国自古就非常注重礼仪。各种礼仪也反映出社会成员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地位较低,在一些大的家庭聚餐中妇女不允许在餐桌就坐。然而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男女社会地位也是平等的,体现在座次上也亦如此。中国的社会以家庭为基础,崇尚孝顺感恩父母,因此在中国家庭中父母拥有绝对核心地位,因此年长者或家庭地位高的人居首席。与中国家庭不同,西方推崇独立自主的家庭观念。在这种家庭观念的影响下,孩子和父母可以平等的讨论问题、交换意见。在西方餐桌座次中,位居首席的不是年长者而是主要客人,即使有时主要客人为年轻人。西方的餐桌座次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宫廷礼仪。那时,座次反映了人们的阶层和地位以及在宫廷从事的职务。

二、国际惯行的餐桌座次

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存在餐桌座次差异,国际上也有惯行的餐桌座次礼仪。男士不能先于女士入座,要等女士和老人落座后方可入座。入座时男士应照顾女士和老人入座。离主人坐得越近的客人社会地位越高,客人的座次高于亲友的座次,年长者高于年轻者,国际友人高于本国客人。

三、中西方不同场合餐桌座次的差异

年长者或主要客人不一定总是坐主位,在特定场合中,谁是核心谁位居主位。因此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座次安排。由于文化背景及风俗习惯的差异,在不同的场合中中西方的餐桌座次也存在差异。

(一)大型家庭聚会或正式宴会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

在正式宴会中,最好在邀请卡或座位席上清楚的标明姓名及座次,入席时由邀请方中的一人引领,这样客人才能顺利的找到位置落座,避免尴尬,同时也会为这次宴会留下美好的印象。

西方古典的餐桌座次要求极其严格。男女客人应该一男一女交叉而坐,夫妇包括主人夫妇不能坐在一起,兄弟姐妹、母子、父女也不能邻座。已经相互认识的客人不能安排在一起。外国客人应该被安排在能用其语言沟通的客人旁边。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使客人们更好的交流沟通,结识更多新的朋友。在西方餐桌座次中艺术家拥有较高的特权,许多邀请者会给他们安排比传统的等级座次更高的席位。总之在安排座次时要考虑客人们之间更好的相互融合,要将那些对彼此很感兴趣并且有共同话题的客人安排在一起,使宴会的气氛更加愉悦。具体的西方传统餐桌座次为:地位最高的男客人通常坐在女主人左边,地位最高的女士坐在男主人的右边,地位次之的男士居于女主人的右边,而男主人的左边坐地位次之的女士。以此按照客人的身份来安排座次,男女叉开而坐,女士的位置地位通常高于男士。

现在中国正式宴会的餐桌座次也有一些发展演变,一方面继承了一些传统礼节,另一方面也借鉴了国际的礼仪文化。中国餐桌座次主要遵从四个原则:居中为上、以右为上、面门为主、各桌同向。“居中为上”是指许多桌子摆放在一起时,位于中心的桌子居主位,主要客人应坐主位桌。“以右为上”意思是一张桌子上右边的位置地位高于左边。“面门为主”即面朝门的座位是主位,首要客人应坐于此位。“各桌同向”是指每张桌子的主位朝向相同。具体的餐桌座次为:首要客人居于主位面朝门,女主人坐其左边,男主人坐其右边。当邀请方有人地位高于首要客人,地位高者居首位,主人坐其左边,首要客人坐其右边。

(二)小型家庭聚会或非正式聚餐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

西方在小型家庭聚会或非正式聚餐中座次的要求不是十分严格。主要原则是便于客人相互更好的交流,认识新朋友。男士和女士通常花插坐。长方形桌子主人夫妇一般坐在朝门的桌子末端,年轻人位于桌子尾部。如果有新认识的情侣不愿分开坐,可以向主人提出。小孩子最好在有老人的监护下另外安排一桌。

中国在小型家庭聚会或非正式聚餐中座次是,年长者居于面朝门首位,其他人以家庭为单位分别坐在年长者两侧,地位越高的人离首位越近,年轻者一般位于桌子末端背对门而坐。也有一些家庭聚餐中,男士喝酒,因此男士坐一侧,女士坐一侧,分别位于首位两侧。

四、中西方餐桌座次比较

通过对不同场合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点:

(一)西方餐桌座次中女士地位较高,男士会先等女士落座后方可入座

座次以左为上,首要客人应坐在女主人左边,并照顾她落座。而在中国餐桌座次中,男士的座次地位较高于女士。

(二)首要客人在西方餐桌座次中居首位,即使有其他客人比首要客人年长

然而中国餐桌座次崇尚尊老,年龄最长者或地位最高者通常坐在首位,遵从“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

(三)中国的餐桌座次中,夫妇双方挨着坐在一起

而西方正式宴会中,夫妇不能邻座,男士和女士交叉而坐,地位高的男士位于女士左边。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崇尚简单自然。一些复杂的餐桌座次也随着时间慢慢消失,而在一些场合也会有新的座次产生。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尴尬和误解,人们通常会遵从国际惯例上的餐桌座次。我们应该了解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掌握国际通行的餐桌座次,才能在宴会中合理安排客人,使宴会气氛更加愉悦,客人也可以更好的相互交流,才能最终达到交际目的。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餐使用筷子,西餐使用刀、叉,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的差异。在使用餐具时中西方均有不同的规范。吃中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吃西餐时,如手里拿着刀叉切勿指手画脚。说话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子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捡拾。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时,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的差异。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地享受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静静地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多多包涵”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分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的话。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避免用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地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李海芳,《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跨世纪(学术版),2009, 17(4)2、 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伦》 [M].北京:人民出版社,(重印)P242~2463、 姚伟钧,邓儒伯,王玉德.《中国传统文化新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P302 ~3074、 易艳萍,马寅初. 《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P150~151

1 浅析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差异的原因 张文娟 现代商业 2009/04 2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 张亚红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04 [1] 王隽. 东西方文化差异浅谈[J]. 云梦学刊 , 2006,(02) [2] 曾利娟.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05) [3] 高凤霞.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5,(01) [4] 肖利华. 文化差异解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 2003,(02) [5] 屈虹. 略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现象[J].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0,(01) [6] 赵东.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 2005,(03) [7] 刘淑芳.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1,(02) [8] 曾利娟. 文化与外语教学[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02) [9] 潘克, 唐祥金.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深层的文化差异[J].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7,(02) [10] 王红丽. 文化差异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4,(04)

你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餐桌礼仪概述1. 餐桌礼仪在中西方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二. 各国间不同的饮食文化1. 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及餐桌礼仪的形成。2. 英、法、美、意等国家的饮食文化发展及餐桌礼仪的形成。3. 用我国的典型食品北京烤鸭与西方国家的火鸡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比较两者差异。4. 从差异中寻求中西文化间的共同点。5. 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一)上菜的顺序和摆放差异大部分中餐上菜时大都按照汤、主菜、主食、餐酒或水果的顺序,而西餐则大都按照开胃菜、色拉、汤、水果、餐酒、主食、甜点和咖啡的顺序上菜。中餐在上菜时会一次性将所有的菜肴上完,同时摆放在餐桌上,而西餐则是用完一道菜再上另外一道菜。(二)餐具差异中餐的餐具一般都比较简单,多以杯、盘、碗、碟、筷、匙等为主,而西餐的餐具则是五花八门,享用不同的菜肴也会使用不同的刀叉,餐具用法讲究颇多,即使是喝酒的玻璃杯,也要同所喝的酒相对应。(三)入座座次差异中餐用餐时的座次大都是按照长幼尊卑来定,“尚东为尊”或“面朝大门为尊”,而西餐用餐时,面对门的且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女主人相对的 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四)着装要求差异除非在正式场合,中餐对于就餐者的着装要求并不高,穿着都比较随便,而西餐对于就餐者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在高档的西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并且要打领带,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无论是男士还是女士都不可穿休闲服到高档西餐厅用餐。(五)餐桌上用语的差异中西方在请客吃饭上的文化差异也要注意,否则会引起笑话。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要菜肴满桌,但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做的不好,随便吃点。”然而,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没那么讲究,简简单单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时,一般主人会说:“Help yourself, please!”英美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事实就是,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者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接了当的回答说要。在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不会高兴。

浅谈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餐桌礼仪和西方餐桌礼仪进行比较,旨在更深了解餐桌礼仪,以便顺利的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 餐桌礼仪;中西方差异

引言 【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了解了两者的不同以防止失礼于人。本文按照进餐的顺序,分别指出中西方不同的用餐的礼仪。】

正文

在精神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对外交流也愈来愈密切。不管是在商业洽谈,或是朋友的聚会中,我们都意识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我们至关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则是一个门槛,它是我们交流与合作的前提和试金石。

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国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

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顺序是有外向内的,所以,他的摆放也是有外向内的。它是根据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顺序精心排列起来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盘(或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汤匙也放在食盘右边。食盘上方,放着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叠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盘里。面包盘放在左手,上面的黄油刀横摆在盘里,刀刃一面要向着自已。正餐的刀叉数目要和菜的道数相等,按上菜顺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内,用餐时按顺序由外向中间排着用,依次是吃开胃菜用的、吃鱼用的、吃肉用的比较正式的餐会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档的餐厅餐巾往往叠得很漂亮,有的还系上小缎带。注意,别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脸。

这样看来,西餐中的餐具摆放是很有讲究的,所以我们用餐的时候绝对不能失礼。要严格按照餐具的摆放进行用餐。

第四,从进餐时的礼节看差异。

一般中国人吃饭也很有讲究。

首先在进餐时,要先请客人,若站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另外,如果你口里在嚼着东西,切记,不要说话,以免喷出饭粒,造成尴尬。

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个人一个盘子,就不存在夹菜的问题,但是他们一般不喜欢,吃东西的时候说话,所以吃东西时尽量的不说话的,只有在吃甜点的时候,可以聊一些,轻松地话题。

只是,一般西餐的餐具很复杂,如果弄错了餐具也是件很丢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这样的:菜盘两边如摆放了几副刀叉,应先用最外边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会将菜盘与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几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则用途不同。

谨记“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利。

这里,总结一点小经验,如果你不是很懂的西餐的礼仪,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别人做一步,你跟着学,看着别人怎么做,这样至少不会出差错。

基本上你学会了这些,一般用餐都不会太失礼。

结论 【礼仪虽有差异,但是没有高低贵贱,只有我们学好这些用餐的礼仪规则,才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如鱼得水。】

聚餐成功的关键不仅取决于饭菜质量的好坏,而且取决于聚餐的气氛,在聚餐中客人们可以互相交谈,相互理解,因此就要安排合适的座次。不管是正式宴会还是家庭聚餐,安排恰当的座次都非常重要。合理安排座次要考虑性别、年龄、职业、客人的地位以及客人与主人的关系。由于文化及风俗习惯的不同,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座次也存在差异。

一、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产生的原因

餐桌的座次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体现出人们的社会地位及背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其影响因素有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科学和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系以及地域风俗习惯。这些因素也是中西方座次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国自古就非常注重礼仪。各种礼仪也反映出社会成员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地位较低,在一些大的家庭聚餐中妇女不允许在餐桌就坐。然而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男女社会地位也是平等的,体现在座次上也亦如此。中国的社会以家庭为基础,崇尚孝顺感恩父母,因此在中国家庭中父母拥有绝对核心地位,因此年长者或家庭地位高的人居首席。与中国家庭不同,西方推崇独立自主的家庭观念。在这种家庭观念的影响下,孩子和父母可以平等的讨论问题、交换意见。在西方餐桌座次中,位居首席的不是年长者而是主要客人,即使有时主要客人为年轻人。西方的餐桌座次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宫廷礼仪。那时,座次反映了人们的阶层和地位以及在宫廷从事的职务。

二、国际惯行的餐桌座次

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存在餐桌座次差异,国际上也有惯行的餐桌座次礼仪。男士不能先于女士入座,要等女士和老人落座后方可入座。入座时男士应照顾女士和老人入座。离主人坐得越近的客人社会地位越高,客人的座次高于亲友的座次,年长者高于年轻者,国际友人高于本国客人。

三、中西方不同场合餐桌座次的差异

年长者或主要客人不一定总是坐主位,在特定场合中,谁是核心谁位居主位。因此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座次安排。由于文化背景及风俗习惯的差异,在不同的场合中中西方的餐桌座次也存在差异。

(一)大型家庭聚会或正式宴会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

在正式宴会中,最好在邀请卡或座位席上清楚的标明姓名及座次,入席时由邀请方中的一人引领,这样客人才能顺利的找到位置落座,避免尴尬,同时也会为这次宴会留下美好的印象。

西方古典的餐桌座次要求极其严格。男女客人应该一男一女交叉而坐,夫妇包括主人夫妇不能坐在一起,兄弟姐妹、母子、父女也不能邻座。已经相互认识的客人不能安排在一起。外国客人应该被安排在能用其语言沟通的客人旁边。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使客人们更好的交流沟通,结识更多新的朋友。在西方餐桌座次中艺术家拥有较高的特权,许多邀请者会给他们安排比传统的等级座次更高的席位。总之在安排座次时要考虑客人们之间更好的相互融合,要将那些对彼此很感兴趣并且有共同话题的客人安排在一起,使宴会的气氛更加愉悦。具体的西方传统餐桌座次为:地位最高的男客人通常坐在女主人左边,地位最高的女士坐在男主人的右边,地位次之的男士居于女主人的右边,而男主人的左边坐地位次之的女士。以此按照客人的身份来安排座次,男女叉开而坐,女士的位置地位通常高于男士。

现在中国正式宴会的餐桌座次也有一些发展演变,一方面继承了一些传统礼节,另一方面也借鉴了国际的礼仪文化。中国餐桌座次主要遵从四个原则:居中为上、以右为上、面门为主、各桌同向。“居中为上”是指许多桌子摆放在一起时,位于中心的桌子居主位,主要客人应坐主位桌。“以右为上”意思是一张桌子上右边的位置地位高于左边。“面门为主”即面朝门的座位是主位,首要客人应坐于此位。“各桌同向”是指每张桌子的主位朝向相同。具体的餐桌座次为:首要客人居于主位面朝门,女主人坐其左边,男主人坐其右边。当邀请方有人地位高于首要客人,地位高者居首位,主人坐其左边,首要客人坐其右边。

(二)小型家庭聚会或非正式聚餐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

西方在小型家庭聚会或非正式聚餐中座次的要求不是十分严格。主要原则是便于客人相互更好的交流,认识新朋友。男士和女士通常花插坐。长方形桌子主人夫妇一般坐在朝门的桌子末端,年轻人位于桌子尾部。如果有新认识的情侣不愿分开坐,可以向主人提出。小孩子最好在有老人的监护下另外安排一桌。

中国在小型家庭聚会或非正式聚餐中座次是,年长者居于面朝门首位,其他人以家庭为单位分别坐在年长者两侧,地位越高的人离首位越近,年轻者一般位于桌子末端背对门而坐。也有一些家庭聚餐中,男士喝酒,因此男士坐一侧,女士坐一侧,分别位于首位两侧。

四、中西方餐桌座次比较

通过对不同场合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点:

(一)西方餐桌座次中女士地位较高,男士会先等女士落座后方可入座

座次以左为上,首要客人应坐在女主人左边,并照顾她落座。而在中国餐桌座次中,男士的座次地位较高于女士。

(二)首要客人在西方餐桌座次中居首位,即使有其他客人比首要客人年长

然而中国餐桌座次崇尚尊老,年龄最长者或地位最高者通常坐在首位,遵从“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

(三)中国的餐桌座次中,夫妇双方挨着坐在一起

而西方正式宴会中,夫妇不能邻座,男士和女士交叉而坐,地位高的男士位于女士左边。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崇尚简单自然。一些复杂的餐桌座次也随着时间慢慢消失,而在一些场合也会有新的座次产生。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尴尬和误解,人们通常会遵从国际惯例上的餐桌座次。我们应该了解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掌握国际通行的餐桌座次,才能在宴会中合理安排客人,使宴会气氛更加愉悦,客人也可以更好的相互交流,才能最终达到交际目的。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餐使用筷子,西餐使用刀、叉,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的差异。在使用餐具时中西方均有不同的规范。吃中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吃西餐时,如手里拿着刀叉切勿指手画脚。说话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子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捡拾。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时,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的差异。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地享受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静静地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多多包涵”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分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的话。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避免用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地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美商务礼仪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能搬忙写的哦

可以从餐具入手……

商务礼仪——言谈技巧与礼节 在各种商务社交的言谈中,首先是要让人正确理解、领会自己所表达的语言含义。为此,商务人员在交谈的过程中,掌握一些言谈技巧和礼节是非常必要的。 一、选择好的话题 为使谈话能正常进行,必须选择好一个话题,使对方感到轻松愉快。几乎任何话题都可能成为良好的谈资。只要我们平时处处留心,都可以发现许多引人入胜的话题:如体育运动和近期赛事、小说、电影、话剧、食物、烹饪、天气、名胜风光、电视节目、流行时装、畅销书、“热门话题”、个人嗜好、个人的特殊经历。 一般在社交场合中,与刚相识的人开始交谈时,因不熟悉对方的性格、爱好,这时宜从平淡处开口,而不要冒昧提出太深入或太特别的话题,最简单的是谈天气,或从当时的环境寻找话题。另外,还有一个中国人惯用的老方法:询问对方的籍贯,然后就你所知引导对方详谈其家乡的风物。这几乎是一个万通万灵的话题。不善言辞的人,平时可以多多留心观察别人的话题,吸收别人的长处,同时多看一些报纸、杂志,从中可以找到一些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在交谈时,要避免自己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话题,一知半解,不仅不会给别人带来什么益处,反而给人留下虚浮的坏印象。 此外,选择话题还应遵从社会习惯和风俗。与人谈话,哪些可说,哪些不可说,也都有很多讲究。应该避免的话题有令人不愉快的疾病详情;令人生厌的虫子或动物;别人的收入与财产;对方的年龄和婚姻状况;对方的隐私和忌讳;对方以往的过失或隐痛;对于他人的评头评足;一些尚未明辨的隐衷是非;男女之间的特殊关系;个人恩怨和牢骚;自己的成就和得意处等等。 有了话题,还要有继续交谈的内容,内容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你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谈看出他丰富的内涵和对生活的炽烈感情。 二、适度幽默,轻松活泼 幽默总是与智慧和爱心结伴同行的,每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都有着宽广的心胸、随和亲切的性情和洞察一切的聪灵。幽默是思想、爱心、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种良好修养的标志。幽默能表现说话者的风度、素养,使人在忍俊不禁之中,借助轻松活泼的气氛赢得对方的好感,完成商务任务,在人际交往中,当矛盾发生时,只有那些缺乏幽默感的人才会把事情弄得越来越僵,而幽默者却能使一切变得轻松自然。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幽默也是如此。场合、对象都是必须考虑的客观因素。尤其对于初识的人或领导、长辈,幽默一定要慎用,否则很容易让人感到唐突。或者会认为你是在卖弄聪明与笑料,有时,幽默过了头,变成一种取笑与讥讽,就更槽了。 三、善于聆听 在言谈中,更重要的是倾听别人的谈话。听,不仅可以获得必要的信息资料,丰富我们的情报资料,而且可以满足对方的需要。认真聍听对方的谈话,是对谈话者的一种尊重;可以了解对方是否真正理解了你讲过的观点;可以领会谈话者的真实意图。听,还可以使社会交往活动更有效,促使交往对方的关系更融洽。怎样倾听对方的谈话呢?至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鼓励、引导对方说下来。可以采用提问、赞同、简短评论、复述对方话头、表示同意等方法。 第二,抓住对方所要表达的真正东西或实质性问题,不要被他的遮掩或言语技巧方面的缺陷所误。 第三,不要打断对方,不要贸然地中途给对方的谈活下决断性的评论。 第四,对自己没听懂的话随时询问。 第五,避免沉默出现。

美国人性格外向,热情直爽,不拘礼节,他们的风俗礼仪存在着许多与众不同之处。美国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强的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迟到是不礼貌的。同美国人约会联系简单,打个电话,对方会很高兴地同意在尽短的时间内见面。美国人也有礼尚往来的习惯,但他们忌讳接受过重的礼物,一则是美国人不看重礼品自身的价值,二来法律禁止送礼过重,从家乡带去的工艺品、艺术品、名酒等是美国人喜欢的礼物,除节假日外,应邀到美国人家中作客甚至吃饭一般不必送礼。美国社会有付小费的习惯,凡是服务性项目均需付小费,旅馆门卫、客房服务等需付不低于l美元的小费,饭店吃饭在结帐时收15%小费。 美国人请客吃饭,属公务交往性质多安排在饭店、俱乐部进行,由所在公司支付费用,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才邀请到家中赴宴。美国人的食物因地区、民族不同而种类繁多,口味各异,汉堡包、“热狗”、馅饼、炸面圈以及肯德基炸鸡等都是风靡世界的食品,但美国人待客的家宴则是经济实惠、不摆阔气、不拘泥形式的。通常的家宴是一张长桌子上摆着一大盘沙拉、一大盘烤鸡或烤肉、各种凉菜、一盘炒饭、一盘面包片以及甜食、水果、冷饮、酒类等。宾主围桌而坐,主人说一声“请”,每个人端起一个盘子,取食自己所喜欢的菜饭,吃完后随意添加,边吃边谈,无拘无束。 美国人将请客人吃顿饭、喝杯酒或到乡间别墅共度周末作为一种交友方式,并不一定要求对方做出报答,如有机会请对方到自家吃饭就可以了。吃完饭后,客人应向主人特别是女主人表示特别感谢。 介绍 美国社会风俗跟别国社会风俗大不相同的一点,就是名字的称呼。美国人不重视“地位”,尤其是社会地位。大多数美国人都不愿意自己因年龄或社会地位的关系而特别受人尊敬,这样会令他们觉得不自在。许多美国人甚至觉得“先生”“太太”“小姐”的称呼太客套了。不论年龄,大家都喜欢直呼其名。“别称我史密斯太太,叫我萨莉好了。”称呼名字,往往是表示友善亲近。不过,你如果觉得直呼其名不好,尽可用比较客气的称呼。你可以向对方笑笑,说你已经习惯成自然,初与人见面的时候总是比较拘谨,过一阵就会直呼名字了。 介绍的时候,往往是连名带姓:“玛丽?史密斯,这位是约翰?琼思。”遇到这种情形,你可以自己决定该称呼那位女士为“玛丽”还是“史密斯小姐”。有时你们两人交谈,开头是称呼对方的姓,但没过多久,其中一人或彼此就直呼对方的名字了。你尽可自己选择,假若你不愿意一下子就直称别人的头字,而要依照你自己的习俗称呼别人,谁也不会觉得你没有礼貌。 你可能会注意到,美国人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几乎从不提彼此的头衔。如果你平时听惯了不离头衔的谈话,就会觉得美国人说话不客气,不近人情。你高兴的话,尽可依你本国的习惯称呼别人的名衔。美国人听你这样说话,只是觉得有趣,觉得特别。不过,假若他们谈话时不称头衔,你可别不高兴。 头衔 社会阶级的差异,在美国是不受重视的,所以美国人没有家庭世袭的头衔,虽则他们对于用惯了头衔的外来客也会以他的头衔相称。美国人反而有时用职业上的头衔。这种头衔有别于家庭头衔,因为它是靠自己“挣来”的,而不是由祖先传下的。有头衔的职业,最常见的是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宗教领袖。这里且举几个例子:哈利法官、史密斯参议员、克拉克将军、布朗医生、格林博士(教授)、怀特神父、科恩老师(对犹太人的尊称用语)、格雷主教等。 至于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则称他为“先生”、“小姐”、“太太”(音密西斯)。“Ms.”(音密丝)对已婚和未婚的女士都可适用,近年来在美国已甚为通行。假若你跟一个美国人第一次碰面,不晓得他的头衔,但又要对他表示尊敬,那么可用“先生”或“夫人”称呼。被你这样称呼的人也许会想到你不知道该用什么称呼,于是会把正确的名称告诉你。不过,一个人除非是从事某种特殊职业,否则正式的头衔是不常用的。美国人注重友好的、不拘礼节的关系,而不注重地位头衔。美国人相信自己即使直称一个人的名字,仍一样可以对他表示尊敬。 服务 头衔之外,美国生活中还有别的事情,是平时受女佣、司机、厨师侍候惯了的游客,可能发觉和他在本国的情形大不相同。有的游客也许想到自己是有身份的人,但在美国所受的待遇即跟普通人一样,因此觉得自己被怠慢了。不过,美国是个“样样自己动手”的国家。一般美国人,不管是医生、教授、商人、律师,都是自己煮饭、洗衣、上市场买东西或做其他工作。在美国,服务是要钱的;谁都可以“买”服务,只要付得起钱就成,地位是不相干的。一个人不管干的是什么职业,如果自己动手做家务,绝对不会被人认为有什么不对。其实,许多美国人都花得起钱请厨师、司机,但他们不那么做。他们宁愿享受家庭宁静,如果家里有个请来的帮手,宁静感可能多少就会丧失掉。也有人宁愿把钱花在旅行或其他方面,而不愿付出高昂的美国工资雇人帮忙料理家务。 找漱洗间 一位新到美国的游客,最近有人问他,在美国第一天最麻烦的事情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答:“找漱洗间。” 有些国家在大街上有明显可见或在小建筑物里面标志明显的公众漱洗间,美国可没有。在美国,公众漱洗间均设于加油站(都是干干净净的,免费的,不过可能要向站员索取钥匙)。机场、公共汽车站、火车站、餐馆、图书馆、大商店、戏院,以及一切欢迎大众光临的场所,都有漱洗间,你还可以走进任何一家旅馆借用“女漱洗间”或“男漱洗间”,即使你不是这家旅馆的住客。 不要被漱洗间门上的名称弄糊涂了。有时上面写着“男”或“女”以及“女士”或“夫人”,或干脆叫“漱洗间”。有的在门上可能画个图形或其他标志,以示男女之别,餐馆尤其采用这种方式。女用漱洗间有时称为“化妆间”。欧洲人使用的“方便处”或“”,在美国是少用的,但一般人都明白是什么意思。 对你国家的认识 你可能会遇到一些对贵国知之甚少的美国人。假若有这种情形,请容忍他们。很遗憾,美国学校很少教授他国的文化风俗。美国东西两面是大洋,跟其他国家隔得很远。结果,美国人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不同的工作方式都不大熟悉;这在其他国家也是常见的。假若美国人用你所不熟知的办法来帮你的忙,假若他们把贵国误认为是千里以外的另一个国家,请多包涵。跟别的国家相比,美国发展成为现代国家的时间极短,只有300年的光景。美国人一直忙于本土的成长,忙着修建公路,忙着建立城市,忙着为千百万的孩子制定免费教育制度,忙着发明,忙着发现,忙着为全球的利益而发展。在这300年间,有大部分的时候全国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美国本身,而不在世界。直到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美国人才开始对世界其他地区发生兴趣。 社会习俗 美国人的祖先来自全球各地,所以在美国境内“认可的”社会习俗,比有些国家的社会习俗要多得多。因此,到美国旅游的人如果要照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去做,也不必觉得难为情或有什么不对。虽然美国人不拘礼节,但是,如果你愿意在社交场合中穿着打扮得很正规,你尽管照你自己的方式做好了。你周围的人一定会接受的。

  • 索引序列
  • 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论文答辩
  •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论文
  •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论文文献
  •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 中美商务礼仪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