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哲学小论文成长中的苦与乐

哲学小论文成长中的苦与乐

发布时间:

哲学小论文成长中的苦与乐

成长,是每个孩子既渴望又担忧的过程。它包涵了种种痛苦,又给我们带来了那雨后的彩虹。小时候,总希望自己快些长大,为自己编织了许许多多的梦。然而,我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渐渐长大。谁知,面对着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挫折与生活的苦涩。 踏进中学校园的那一刻,就意识着以后的日子都必须勇敢面对。是的,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可是它们却是一生当中一个最难、最复杂,甚至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无知的我们面对学习的挫折,难道只会退缩吗?成绩的优劣给我们添加了无穷的烦恼,父母的呵责让我们悲愤不已,老师失望的目光让我们无地自容。这时,无助的我们只有选择放弃,似乎在我们伤心的世界里,放弃成了我们唯一的选择!可是,我们不会甘心就这样沉沦,因为我们的信念没有改变,我们的美好未来在心中是永不褪色的!所以,我们决定重新站起来,寻找那份属于我们的快乐。自然而然,朋友、知己进入了我们的世界。在与他们心与心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倒每个人都会有的辛酸苦辣,但我们更加明白,这一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正确、勇敢的面对,而错过了应该属于我们的美丽

地球每天都转,世界每天都变,我们也一天天地成长起来,成长的经历有苦也有乐,有酸也有甜。人生就像一道美味佳肴,它包括了许多的配料,酸甜苦辣,苦与乐之间的联系是异常密切的,因为有它们的存在,人生才有意义。苦犹如一杯苦涩的浓咖啡,喝起来苦涩,而乐则如一包奶糖,当奶糖与咖啡溶为一体时,一杯香浓可口的咖啡就完成了。当你坐在一间小小的咖啡厅里品味咖啡时,才能够品味出人生的哲理,我觉得生活中的苦大多来自于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难。当你找工作时,遭到拒绝,那是一种羞涩的苦,它需要自信一半·愉悦一半的药方来用快乐熬制,才能够药到病除。当你对生活失去渴望时,那是一种绝望的苦,是需要希望+快乐+开朗+信心来用乐火煎制,服用几次才能够痊愈,痊愈后还需要乐来调理身体。其实人生好像是一场游戏,但游戏的价值并不在于赢的是谁,它的真正价值是享受在其中的乐趣,克服当中的苦果,才能结出乐果,懂得享受的人才是真正的胜者。人生的苦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对手之一,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相信那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言。当你感到自己陷入绝境时,不要气馁,不要放弃,振作起来,坚信会有一片光明的前途在等着自己去开创。战胜困难是一种成功的喜悦,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都必须学会奋斗,奋斗的过程是艰辛的,但要懂得苦中作乐。张海迪在失去双腿的痛苦之下,依然能够振作起来,享受生活的乐趣,这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吗?苦中作乐,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享受到乐趣,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好。苦和乐就是汪洋大海里的一粒水滴,在与其他水滴汇集的时候,已然成了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人生就像那汪洋的大海包罗了每粒水滴,在那些苦的背后一定有乐在支持着,只有品味到苦,才能懂得乐的价值,只有辛勤的耕作,才能有丰富的所获。耕耘一分的苦,就能收获十分的乐,苦与乐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有苦有乐人生才完整。苦与乐是人生中的配料,缺少了它们,人生的意义就会有所改变,变得无味,就失去了吸引人品尝的资本。在成长过程中,有了苦与乐的作陪,人生才变得有意义,变得有滋有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人生的苦难,怎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苦中作乐,乃是品味人生的一剂良药。生活的咖啡需要人慢慢地去品味,仔细得去品味,才能品味出其中的苦与乐。

苦与乐中我们在成长,成长的过程中也少不了苦与乐。因为有了苦于乐,生活才变得多彩,我们才会学习更多知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苦与乐 话题 作文 ,供大家学习。

苦与乐话题作文1

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白居易

夜晚。

我独自叩响盛唐的钉子门,领略盛唐诗人的苦与乐。

他们在远处向我走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漫天飞雪,苍凉了世道。战争,让百姓浸于泪水之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面对凛冽寒风的侵蚀,百姓们不善于表达心中的痛苦与悲愤,他们只能用泪水表达对乱世的不满。因为,他们是弱者。那一滴滴咸酸的泪水,都是人民心中沸腾的血,胸中撕心裂肺的怒吼,以及生命中无法改变的悲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看到世道的悲哀与苍凉,也只有用枯瘦的手去蘸取百姓像墨汁一样浓黑的悲哀,书写心中的那份忧患。末了,洒下一滴浊泪,铭记百姓的悲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总是这样推己及人,永远都在为他人着想。这种关心是一种质朴的情,是一种天然的情,是不加任何雕饰的情。而当他为别人着想的时候,自己也是一个穷人。在他五十九岁想要回乡的途中,穷死在湘江的一叶小舟上。无人知晓,无人悼念。只有滔滔的江水不住拍打,冲洗他心中无法遗忘的悲愤。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灰色孤星,披露窗棂,流苏拂窗。他独自伫立于月光之下,举杯邀明月,对酒当歌,狂饮三百杯。醉了,心中的那份狂气随酒散发出来,他蘸墨挥毫,将浸满了酒气的焦墨泻在纸上。醉了,月光泼湿金樽,斟满他的狂放,零落了风的去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大河东去,势不可挡,人生短暂而渺小,似沧海之一粟。“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的气魄,似东去的滔滔江水,像奔跑的雄雄健马。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他抬头望天,看到了苍穹的辽阔,飞鸟的自由,朝阳的灿烂。他,举起明亮的火炬奔跑,照亮了辉煌的唐代文明……

他们的苦与乐,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曾湮没……

苦与乐话题作文2

六岁起,我开始学习古筝,至今已有十年之多了。

要说苦,那可是真苦呀!不必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枯燥的练习,也不必说每次被老师暴风骤雨的“洗礼”,单说每周一次上课的时间就让我烦之又烦。

上课的时间定在周六下午四点到六点,正值饭前十分,肚子的“咕咕”叫声应和着古筝悠扬的琴声,怎一个苦字了得!可我却依旧依旧。我是如花少女啊!正值青春妙龄,美丽的世界等待着我去欣赏,大好的河山等着我去游历啊。怀柔有个“幽谷神潭”,我和小姨在那儿玩得起劲时,妈妈却猛地拉住了我的手“该回去了,都四点了,再不回去,上课要迟到的。”哎!我的老天爷啊,真没办法,我们只好带着一脸的遗憾打道回府。

再 说说 练琴的苦,那才叫真苦呢!《井冈山上太阳红》是九级曲目,第一段的快板,我怎么弹都不行,不是碰弦错音,就是弹乱节奏。可这首曲子的重点在此,这一乱, 其它 的段落就别想弹好。巨大的挫败感使我不由自主的流下泪来。想想以前,我可从来都是第一名的,可现在连一段快板都弹不来

坚定信念,我一定要把古筝练好。手指不够灵活,每晚练琴前,我就先做一套手指操,减少手指“失控”,做到快而不乱。当时正值隆冬,手脱皮脱的厉害,用胶布一粘,皮上还会有胶丝,为了不让手写作业受影响,我就用指甲刀把脱得皮剪掉。可是不好掌握指甲刀的力度,常会剪得过深,手流血了,痛得写不了字。真不想练琴了,心中满是委屈

可面对这点困难我就选择放弃吗?手指脱皮这个小事绝对难不倒我!如果我被这点小事难倒,以后遇到大的难题怎么办?想到这,我咬紧牙关,挺了过来。

令人高兴的是,当我来到中国音乐学院的考场,淡定的坐在椅子上,熟练的、用心去演绎曲目的时候,就忘记了所有的苦。指尖流淌过喜悦,心中奔涌着幸福

当我拿到中国音乐学院的九级证书时,“我通过了,我成功了,”心中美滋滋的,嘴里哼着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古筝铮铮,声声悦耳,那是我生命中的福音。学习古筝的苦与乐使我懂得了许多,收获了许多。在历练中得来的坚韧与顽强如同我生命中天空中的启明星,必将引导我走出一条阳光明媚的大路。

苦与乐话题作文3

苦与乐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比如乐吧,纸醉金迷是一种乐,功成业就也是一种乐,前者低级庸俗,后者为人们所追求。我们所需要的苦与乐是积极向上的苦中作乐,苦中得乐,苦中享乐。

苦与乐,二者相依在一起,是对立的统一,可以相互转化。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不经风霜苦,难得腊梅香,成功的快乐,正是经历艰苦奋斗后产生的。吃得苦中苦,方能得成果。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苦则苦矣,但他们下苦功实现上进之志,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以苦为乐,苦中求乐,其乐无穷。?

有人见苦就畏惧,这就是缺乏正确的苦乐观。古代志士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苦乐观是把自己的苦和乐与天下人联系起来,这是很了不起的,这比只为个人乐奔忙而不愿为他人去吃苦的人,不知要高尚多少倍。共产主义战士他们为祖国人民,为人类的幸福而艰苦奋斗置个人苦乐于度外,这更是崇高的苦乐观。原因就在于他们确立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的世界观。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我活着的每一天都意味着和巨大的痛苦作斗争。但当他取得创作的辉煌成就后,他无比欣喜地 总结 道:再没有比战胜种.种痛苦更使人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了。钢铁战士刘琦,活雷锋张海迪,他们克服了残疾之苦,战胜了病魔的意志和毅力,在常人无法理解,在痛苦中作拼搏中取得惊人成就,不就充分证明了树立革命苦乐观的重要吗?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不能为个人乐而去吃苦奋斗,克服今天学习中的许多困难,着眼点还是要学好功课,掌握本领,日后为祖国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使自己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正确处理好苦与乐的关系。

苦,先于人民;乐,后于人民,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以苦为乐,甘吃大苦,力争为全民族的富强,康乐,幸福而奉献吧!

苦与乐话题作文4

我喜欢古筝,喜欢音乐,为了古筝,我曾经有过烦恼,甚至想过放弃,但是一次次锻炼和家长老师对我的鼓励和信任,我坚定的坚持下来。

那是一个夏天的黄昏,我和妈妈在裕西公园里散步的时候,我被这不只从哪里传出来的美妙的声音所迷惑,我问妈妈:“这是什么乐器?”妈妈说:“这是古筝,乐器中非常美妙的声音。”在那一刻,学习古筝这个想法在我的心中已经扎了根。

就这样,妈妈在“宝贝龙艺术学校”给我报了一个古筝班。教我的老师,姓武,我叫她武老师。武老师脾气可好了,起初,我学的时候,经常被老师夸奖。回家后,我总要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练琴,可是,时间一长,这种枯燥无味的学习使我感到厌倦,学校我也不想去,在家也不想练琴,好想放弃了这门乐器。

放学后,我像平常一样去上古筝课,可是,由于这个星期没有好好练琴,弹得不熟,挨了老师的批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老师说:“你不要哭,像你这么大的孩子,哪里不贪玩?可是你要知道你不想 学古筝 ,放弃它,那只是一两句话的事,可是父母呢,为了给你挣学费,有好的生活条件,让你有充足的知识,好好学习。哪怕他们再累,也觉得值得。”听了以后,泪水再也忍不住了,大颗大颗的掉落下来。我心里想,老师说的对,我放弃,只是一两句话的事,可父母给我交学费,却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家长对我的期望。

现在,我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享受,辛苦就像是苦,收获就像是乐,苦和乐就像是一对好兄弟,少了他们那个都不行。

苦与乐话题作文5

人生的滋味尝不尽,酸甜苦辣样样全。苦与乐更是伴随着我不断成长。

六年级的我还未学完《公共英语》一级下册就一下子跳到了《新概念英语》二级。初次上课,我极不习惯教新概念二级的何老师的讲课方式和笔记格式。她的语速超快,把我搞得晕头转向。回答问题的方式更加奇怪,不是谁举手叫谁,也不是按顺序让我们回答问题;她讲一小段停顿一下,然后随机抽取一个同学回答问题。所以,精力必须百分之百集中,不能开一点儿小差,否则,就要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老师臭骂一顿。当然,我也有过此类经历,当时我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可是,教室的地板上哪来的地缝呢?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听课。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星期的疯狂学习,我总算是能跟上老师的进度了。下面,就来看看我的`学习过程吧。第一次上完课回到家,我便飞速坐到录音机前,开始主攻重点句和背书。最具难度的还是背书,尽管可以看着中文背英文,可语序却大相径庭。大量的生词我基本上不会阅读,因此,需要反复跟读,不停地按后退和开始按钮。第一篇课文顺利读下来了,我那两根按按钮的手指也红了,但会读课文的喜悦冲走了手指尖微微的疼痛。课文能流利地读下来,就比较好背了。简单句就是好背,我心里一阵得意。这时,门铃响了,妈妈把门打开,原来是小伙伴们。“乔乔,下楼玩儿会吧,明天再背也行。”妈妈提议说。我拒绝了,大声说:“我正背得起劲呢,让她们玩去,我今天就不下去了。”话是这么说,可想想那有趣的贴人游戏,我又想下楼跟她们大玩一场。但是转念一想,我不能让时间在我眼皮底下匆匆流过。如果用玩的时间来背书,两篇课文一定能背得滚瓜烂熟。于是,我放弃了下楼玩,选择了明智的道路——背书。谓语从句、宾语从句、时间状语从句更是难上加难,苦闷的心情难以言状,费了我一个半小时才把这几个从句的头绪理清。

书总算背完了,该写test练习册了。做了将近四分之一,我才发现,先前说背书最难的事错误的,这套试题才是最具难度的。试题不仅有各种从句、时态,还涉及到了因果复句。那些 句子 看得我眼花缭乱,但我并没有被难题打败,我沉下心来,仔细地读着每一道题。写完test练习册已经十一点半了,我当时昏昏欲睡,没刷牙也没洗脸,往床上一倒就睡着了。

第二次上课,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我仍然有很多单词不会,上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也不太好。但老师提的问题我基本上能回答上来了,这也算个小进步吧,想到这儿,心里便暖洋洋的。刚刚下课,我便去请教那些功底深厚的学姐们:“南希,你能告诉我你在家时怎样预习和复习的吗?”“虽然首要任务是背书,但一定要把知识点和重点句复习了,然后去做test试题,跟读一下录音,最后再去背书。”南希热心地告诉我,我使劲地点着头。

回家后,我照着南希的话做了。在跟读录音的时候,楼下玩耍的小伙伴们爽朗的笑声传到了我耳朵里:“来呀!来抓我呀!哈哈……”妈妈又在旁边鼓捣我:“下去玩儿会吧,作业明天、后天都可以写。”我顶住了诱惑:“不了,现在是非常时期,我一定要比平时更加努力,稍微一松懈,再学就难了。”这次我把知识点着重复习了,相信下次上课效果会更好。在复习知识点后,做test时,我依旧觉得难得不行,我必须绞尽脑汁,才能做出几道题来。刚做完第四大题,我的上眼皮和下眼皮便开始打架。要不我不做了,明天早上再做吧。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还差一点就做完了,要坚持住啊!我为自己鼓劲。“我做完了!”我兴奋地大喊。我战胜了身体的疲惫,写完了目前我认为最难的test习题,此时,我感到无比自豪,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苦与乐是我最好的两个玩伴,它们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融入了我的生活,总能让我回味无穷。

苦学与乐学论文参考文献

朋友们好,你们想从我提供的网站上找几篇参考论文,真心希望你们有。如果你不满意我给你的一些网站,你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祝你好运!中文免费论文地址集1,综合类1,蓝韵论文,范畴比较完整。2、学生大论文中心3、蜜蜂往无忧论文网,范畴很完整。图4。纸张下载中心,全方位。5.征文帝国

何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在地理课堂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读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且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 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有效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有趣味性的学科,地理知识丰富而精彩。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火山地震带及其分布”为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地球”“地震破坏”的图片,让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短片回顾我国汶川地震、日本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场景,把学生带入教学情景中,让学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强大破坏力,激发了学生的忧患意识,从而调动了学生探索地震相关知识的极大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师的有效性。二、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规的文字语言来对地理知识的描述外,还有另外一种语言,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图语言。对初中学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画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尽量把地理知识融入到地图中去理解,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自然就养成了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例如我采用形象比喻法来教育学生记住一些图形的轮廓形状:黑龙江的轮廓像一只美丽的天鹅,湖南的轮廓像美人头,英国的轮廓像一只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意大利的轮廓像一只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观察地势起伏时我采用剖面观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绘制各种图表的方法,适当的统计分析知识以及地理问题的归纳方法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资料的表达,地图、各种图表对地理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归类整理和分析。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去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地理信息的联系、差异,力图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地理信息。三、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实施探索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意识十分淡薄,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质量和学生听课质量难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学就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的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例如,在“海陆变迁”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图片,并进行分析:喜马拉雅山在地质年代是怎样的地理环境?我们利用科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地图的运用在地理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略图的运用尤为重要。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图,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七大洲、四大洋”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七大洲、四大洋”简图的绘制;又如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每个省级行政区轮廓的绘画中来,在这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它们的相对地理位置。地理略图不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还能显示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地理略图的运用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四、 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进行学习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课堂有效性 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评价方式,其中包括学生个人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觉思考的习惯,同伴的评价和教师评价有助于学生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倡导赏识教育,无论学生的成就大小,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鼓舞和信任,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五、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教学只有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

仅供参考苦学与乐学 1、苦乐观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骨;板凳坐,十年冷。 国人发明的教鞭和戒尺的作用不言自明。 西方也是如此。古希伯来《传道录》说:"驯马用皮鞭,管驴用笼套,教儿用棍棒。""节省棍棒就是仇恨儿童,疼爱儿童的人是勤加打罚儿童的人。"斯巴达对不好好学习和学习不好的孩子的体罚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小时候母亲告诉我:"别看学生手中的笔那么小,实际上比梁头都沉。" 由此观之,学习不容易,是件苦事、难事、累事。 然而,学习又是件乐事、易事、轻松的事。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是为了寻求智慧。《智慧篇》中说:"与智慧言谈是没有苦楚的;同它相处没有忧愁,只有欢喜和快乐。" 西方一位哲学家说:"人生没有比寻得智慧更快乐的事。" 2、从本质上讲,学习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因为苦、难,所以才有价值。越苦越难的事情,价值越高,因此,应该有苦学的精神。然而,这并不是学习的至境。学习的至境是乐学,乐学更符合人的天性。只有乐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愉快的情绪体验,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促进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成为创造性人才。 那么怎么才能乐学呢?关键地是学习者的主观感应。学习材料本身无所谓苦和乐,正如酒和糖无所谓苦和甜一样,苦和乐完全是一种主观情感体验。 又如照镜子:你对它笑,它则笑;你对它哭,它则哭。对学习、对知识、对智慧有浓厚的兴趣,有深厚的感情,有强烈的爱好,那么难也乐,苦也甜;相反,对学习,对知识,对智慧无兴趣,无感情,无爱好,则乐也是难,甜也是苦,难则更难,苦则更苦。 司马迁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达尔文环球考察物种起源,乐此不疲;马克思撰写《资本论》废寝忘食;陈景润欲获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百折不挠;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举家食粥,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他们都以难为乐,以苦为乐。 爱知识,爱学习,爱智慧吧。语文、政治、历史、外语中的每句话都是美妙的诗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的每个数字都是美妙的音符;所有学科中的符号都是美妙的图画;教师的上课那可是引人入胜的话剧;每次作业和考试都是在表演智慧的体操…… 当你听懂教师的讲课,当你做出一个难题,当你写出一个好句子,当你全心全意,绞尽脑汁生出一个好的思路,考出一个好成绩时,你一定会生出难后乐、苦后甜的成功体验。

哲学与中国哲学论文

哲学是有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哲学是定性、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的学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哲学方面的小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哲学方面的小论文篇1 浅谈科学发展中的哲学反思 1 科学技术哲学的起源及发展 科学技术哲学的前身是自然辩证法。它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只要是指从哲学的维度上去研究科学与技术,包括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什么,以及在发展中又会出现哪些哲学问题等等。过去的三十年,自然辩证法传统与科学哲学传统始终保持对立关系。前者属于德国古典自然哲学传统,关注的是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存在意识形态的优势;而科学哲学传统却属于逻辑经验主义传统,更重视学科建设或倾向于强调学科的自主性。但二者长期和平共存所带来的确是科学技术哲学的致命问题,即名实长期冲突和学科定位不明。 科学技术哲学的由来与科学技术史有着密切关系。科学技术史首先研究科学技术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同时又要探讨它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之间的辩证关系。可见,科学技术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历史学。表面上看,科学技术哲学是哲学的分支学科,但本质上它不单是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而是一门高度综合的横跨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浓厚的方法论性质。匈牙利著名哲学家拉卡托斯力图使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一致,他的科学哲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倡导“精致证伪主义”。另外,其他科学哲学流派,像图尔明等,他们也主张用科学技术史来检验科学技术哲学。 2 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内容 科学技术哲学主要研究领域是基础研究,包括自然科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和科技方法论等;也做应用研究,包括人们熟知的三大学科数学哲学、物理哲学、化学哲学,还有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医学哲学、生物哲学,以及比较玄奥的天文哲学和地学哲学等。除此之外,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范围还包括科学与宗教、科学思想史、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等,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产业、行业领域里面的一些方法论、科技政策和发展战略等等。 目前随着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为了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科学技术哲学开始将信息科技纳入到自己的视域范围,逐步形成了信息哲学学科群,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前沿学科性质。其中的计算机哲学、人工智能哲学以及系统哲学等已经成为相对成熟的学科。 另外,科学技术哲学也应用进了军事科技领域里面,已成为一种相对其他而言比较特殊的应用哲学。在我国的军事院校中,已经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军事哲学学科,其中包括军事技术辩证法、军事技术创新思维及方法、军事技术创新、军事技术与社会、军事技术哲学、军事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国防科技发展战略、军事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军事科学技术与文化、军事科技伦理学、军事技术创新与管理等等。科学技术哲学开始在整体上统帅、驾驭军事科学技术,在提高军队战斗力方面日益凸显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进程 近代中国是闭关锁国的中国,一部近代的科学史本质上就是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史。中国近代的第一批科学家同样是第一批科学哲学家,因为他们的任务一是在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里面教授科学知识,二是负有向中国社会、中国民众传播科学观念的使命。自然科学家竺可桢、粱思成、茅以升以及李四光等人,都对科学的人文层面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思;人文学者中的胡适、赵元任、金岳霖等人,也都有很好的科学哲学素养。在近代中国,最早的科学哲学课程是北京大学于1918年开设的“科学概论”。而由北大教授王星拱编写的《科学方法论》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科学哲学著作,该书于1920年出版,是《科学概论》的上卷。到了20世纪20年代,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大论战客观上促进了人们对科学的哲学思考,一大批科学哲学的著作在此后的二十年中大量出版。较早的有,1924年的《科学与哲学》(张东荪),1937年的《科学哲学与人生》(方东美);稍晚的有,1948年的《自然哲学概论》(罗克汀)以及《科学概论新篇》(竺可桢)等等。其中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著作是1945年的《维也纳学派的哲学》(洪谦),和1948的《知识论》(金岳霖)。 建国以后,来自西方的科学哲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哲学思潮,受到了批判和清算,这个传统由此被迫中断。马克思主义传统取而代之,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亲自发表的有关自然科学的论著,具体如《数学手稿》(马克思)、《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恩格斯)以及《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等。其次是20世纪30年代的科学史、科学学以及自然科学哲学研究等,这些虽然是由英国剑桥左翼科学家倡导的,但是也都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50年代,于光远同志担任中宣部科学处处长,具体负责制定中国的科学发展政策和科学家政策。他早在延安时期就翻译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同时组织学习小组研究自然辩证法。因此,《自然辩证法》》成为制定中国科学政策和科学家政策的指导性文献。于光远召集了一批感兴趣的自然科学家,制定了“自然辩证法”的学科规划草案。草案指出,要直接继承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把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这门科学暂定名为“自然辩证法”。但是也有人认为应该称呼为自然科学和数学中的哲学问题。虽然有争论,但久而久之,“自然辩证法”还是成为了这个新学科的名字。 4 科学技术在未来哲学中的发展趋势 对于我国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基本形势的评估,首先必须要考虑的就是政治功能的弱化和淡化。我国目前已经全然解除了对科学家们的政治紧箍咒,所以很少有科学家心甘情愿来聆听“科技哲学家”们的“教诲”了。当代的一线科学家已经不再关心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如果说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统战的话,那自然辩证法也不再是一个合用的统战工具了。正是因为政治功能的弱化,科学技术哲学进一步发展的外部资源势必大打折扣。为了从长计议,更好地发展,就需要从内部挖掘潜力,实际上就是要搞好学科建设。同时在学科建设之外,应该适度改革之前的“政治必修课”制度,把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逐步转化成科学-人文的素质教育功能。当前国情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做,但是应该结合人文教育来做,我们思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误或者失败,有可能就与它们割裂了与人文教育的传统纽带有关。对当前的大学生而言,不管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对他们进行科学-人文的素质教育,也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听规定的老师讲课”的这种“三规”式的必修课制度,可以变成:在学制所规定的时间内(比如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必须在科学人文类课程中修满一定的学分,至于具体什么时间听、听哪门课、听哪位老师讲,可以由学生自由决定。 进行科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可以促使教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们可以拿出自己最擅长的课程,教学中讲授自己最熟悉的问题。现在讲公共课的教师平时教学量大、教学内容相对单调,因此没有时间去搞科研,久而久之就缺乏了创新精神,所以,一到评职称的时候,他们总是被作为照顾的对象,总是觉得比其他教师“矮”一些。在今后的大学课程里,如果能够把公共必修课改成限制性选修课,必能大大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不断扩大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的教学阵地和科研阵地。 关于哲学方面的小论文篇2 论哲学与长寿 一、前言 从古至今,长生不老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从秦始皇派500童男童女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到近现代的各种养生,长寿似乎都是一个热满红火的词。虽说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明白长生不老显得不切实际,可是人来一世不易,谁不想在这个美好的花花世界多留恋一会呢。所以长生不老成为一个古老而又有强烈吸引力的愿望,但千万年生生死死的事实让人们作出了一些哲理性的归纳:如杜甫在其诗《曲江》中写到“人生七十古来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伟大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全书》里写下了“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这样的辩证的论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概括得更简短:“生就意味着死”。如此话语都说明人的寿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如同自然规律一般,人类没有办法改变这个规律,而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顺应规律,在智慧的引领下通过某些方式达愿,留存于世间久一点。 二、哲学与长寿 人类越进步,科技更发达,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的富足,各种疾病层出不穷,这可是长寿的一大阻碍,要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光靠现代医理可不行,所谓治标还得治本,关键在治心。心要如何治呢?这就不得不提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哲学。据调查发现,北大哲学系被公认为“长寿系”:原因在于90岁以上学者占1/4,85岁以上学者几乎占一半。北大哲学系教授李中华介绍,北大哲学系包括在世的教授,90岁以上的有十余人,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任继愈等都是90多岁的高寿哲人,85岁以上的人更比比皆是,超过20人,占有成就的北大哲学系教授近半数。长寿和专业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绝对的,不过,长寿在哲学系的确比较普遍。从这些例子看来,长寿和哲学确实存在起着某种关联,起码它传递给我们的都是正面的信息,谁说学哲学无用呢?在他们学习哲学的过程中,他们思考,边冥想,边进步,不知不觉老之将至,恍惚之间已是长寿。 三、哲学长寿的秘密 哲学有时候不能够让你一见钟情,但是它可以让你受益终生,起码可以让你活得更久一点,这就是最好的见证。哲学到底以什么魅力让人们长寿呢? 仁者寿,研究哲学的人明白事理,不斤斤计较,达观所以长寿。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也说,哲学家长寿可能跟哲学系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关系,因为哲学是对世界,对生命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很容易让人有一个比较开阔的心灵。除此之外,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是心灵的启迪,能让现世的许多疑问得到解答,能让人更清明。中国哲学的精髓,北宋张横渠将其用四句诗表述出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哲学,有着重大的使命,需要有着崇高使命感,历史责任感的先哲来奉献,长寿的哲人们将自己奉献给了哲学,哲学以其特殊的回报方式来感恩,那就是让他们更长寿。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往往让人火气暴躁,人与人之间失去那份推心置腹的交流,更多的是带着虚伪的面具在表演,忘了本来的自我,随着欲望潮流滚滚向前。哲学可以使人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沉寂再沉寂,不因世俗纷扰而困住自己的内心,哲学以一种大超然的态度教人治世之理,既入得世也出的世,帮助人们正本溯源,回归本心,以此锻磨自己,不知不觉间,时光已如白狗过隙。 四、结论: 针对中国当前的哲学发展问题,呼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的迫切性,哲学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许多人觉得哲学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学之无用,谋身立命资本都不够,殊不知,哲学就像盖房子的脚手架,看似无实则缺之不可。所以利用学哲学可以使人长寿能很好地与之结合起来,学哲学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能赋予其更深刻内涵,刮起学哲学之风。这是一个养生的时代,也是一个无奈的社会,要想健康长寿,学习哲学必不可少。不论是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有值得学习的可贵之处。同属哲学的三个分支学科,学术上均可互相欣赏,取长补短。人们功利性太强,学哲学,能养生,能长寿,富头脑,无疑是一个可取之点。哲学的发展,哲学的课程设计,若与此相衔接,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学哲学,愿意去思考,愿意将哲学推而广之,哲学也就不再只是少数几个人的事。 猜你喜欢: 1. 哲学类的小论文范文 2. 关于哲学的小论文 3. 哲学方面的论文 4. 有关哲学问题的小论文 5. 有关哲学的期末小论文

哲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意识形态。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以抽象的概念体系来反映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社会运动,体现特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哲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哲学论文 范文 一:非连续性哲学 教育 思想论文

一、存在主义哲学与非连续性教育

(一)人发展的非连续性

就人的发展一般过程而言,生命会按照一定的方向和预定的目的,持续、不间断、呈一定规律性地发展下去。但由于个体存在的多样性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人并非总是按照既定的路线去发展。在人的连续发展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和不可预测的外在因素,引起生命发展顺序的局部中断、停止或转向。这些非连续性的发展主要发生在与 理性思维 相对的非理性领域里,例如人情感的突然转变、兴趣上的转向等,一次偶然的事件、一场特殊的经历都可能会突然改变人原本的情感、愿望和兴趣。“世界上没有规定人的本质的天然规则,人必须自己创造自己。人是一种具有主体生命的设计者,他在自己的选择、决定和行动中创造自己,成为自己。”因此,人的发展是非连续性的自我生成或自我创造。海德格尔将此在生存状态分为本然的存在状态与非本然的存在状态。通常情况下人们会选择以非本然的状态存在,通过压制自己的个性而与他人保持一致,从属于他人,将自己隐藏于大众的决策意见中,拒绝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逃避做出自我抉择,与公众的想法亦步亦趋,此种状态被称为沉沦。在这种状态下,只有通过彻底的转变和飞跃才能达到本然的存在状态,进行非连续性的自我创造或自我生成。斯普朗格由此提出,可以通过“觉醒”的形式实现自我飞跃式的非连续性发展。他认为觉醒是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非阶段性的瞬间生成,是人在某一时刻的突然顿悟。博尔诺夫对此加以发展,意识到一时的“觉醒”对克服生存危机的重要性。

(二)非连续性教育思想

德国现代教育学家博尔诺夫批判性地吸收发展了存在主义哲学与 文化 教育学派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并基于此发展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传统的教育学理论往往把教育看作是一系列连续的活动, 儿童 是在这种连续的教育活动中循序渐进、不断趋向完善的。博尔诺夫将以往的传统教育观点归结为两种典型,一种是积极塑造的工艺学观点,一种是消极的顺其自然的器官学观点。前者把学生看作是随意加工的原始材料,教育者可以按照一定的目的对其进行塑造,后者认为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其内部的发展规律,应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控制,因此,教育不能随便干涉学生自身自由的发展。由此,博尔诺夫指出:“且不论教育的本质是积极的塑造还是自发的发展,有一点对这两种看法来说是一致的,这就是教育活动的连续性。”可以看出,博尔诺夫肯定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连续性的假设,并指出以往的教育是按照确定的目的和已知的规律去塑造培养人,因此对于儿童施加的教育便是连续性的,这种观点基本揭示了教育过程的本质。但在他看来,这并不全面,教育者还需承认和充分重视非连续性因素如危机、唤醒、告诫、号召和遭遇等在教育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否则,它将必然干扰甚至导致教育的失误或失败。“在人的生活中会有一些突然出现的、非连续性的事情,无论如何不能把这些事件纯粹的视为外来干扰。相反,这些事件具有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博尔诺夫认为,人的非连续性发展是由个体的复杂多样性和生活中各种偶然性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教育需在承认其连续性的基础上,突出强调教育的非连续性形式,并将其看作是对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属于这类事件的有威胁生命的重大危机,突发的对新的更高级生活的向往,使人摆脱无所事事状态的号召和告诫,以及对今后生活起决定性作用的遭遇等等。”博尔诺夫将这些事件看作是教育非连续性的原因,同时也将其看作是非连续性教育的形式,进行非连续性教育的途径。因此,运用危机、唤醒、号召和告诫、遭遇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在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施加影响,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作为对连续性教育的补充,是十分必要的。

二、非连续性教育的现实启示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是基于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的理解、并重视发展人的非连续性教育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非连续性教育并不是一味否定之前的连续性教育,而是将被人们长久忽视的非连续性教育引入公众视野中,使其作为连续性教育的补充。突出强调教育的非连续性形式,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为全面理解教育提供一个全新视角

教育过程是连续性教育与非连续性教育的有机统一,非连续性教育是对连续性教育的补充。非连续性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给人们揭示了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内容,提供了进行非连续性教育的途径,还在于它打破了人们的传统教育观念,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了这些非连续性事件对人的生命过程所产生的根本性的影响,从而使人们形成了对教育过程本质的全面认识。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培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给受教育者教授精心组织和安排教育内容时,总会时不时地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教育者按照既定目的培养人的过程。由于人的复杂性、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更加不可避免地加重了教育过程中不连续性的成分,使得教育难以按照预先设定的固定轨道发展,总会因为突发性的因素偏离轨道,偏离之前的教育目的。既然这些外在的复杂的因素不为教育者所控制,且深深地影响着教育的进程和效果,那么,不妨换一种视角,改变原有传统的教育观念,认识和重视这些非连续性因素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并通过相应的教育 措施 加以引导,使得非连续性因素产生积极的作用。教育者不能固守成规,对教育中的非连续性因素视而不见或消极回避,而应是大胆地正视和面对教育中会出现突变的现实,积极地采取相应的对策,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保障教育向着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

(二)为现存的教育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在当今这个社会高速发展、信息交流迅猛的时代,信息获取手段的多样和便捷使学生接触到的外界事物异常丰富起来。学生学习知识的手段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这样一来,各种非连续性因素也跟着学生与外界交流的增多而变得更加活跃丰富起来,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现实生活中,学生在与外界进行交流、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困惑、不解,会出现一时情绪的波折、会遭遇一些不可避免的危机、挫折。这些看似很平常的遭遇,或许会在学生的内心世界里出现很大的转变。当下,出现的许多教育问题如青少年心理疾病、自杀事件和青少年犯罪等都反映出教育在这些问题上的缺失。这些教育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时的涌出,而是教育对学生非连续性教育常年忽视的一个结果。学校教育注重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却轻视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轻微转变,忽视了一系列非连续性因素对学生自身的干扰。因此,教师应当用非连续性的观点去剖析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扎根于学生的生活,情系于学生的生活际遇,从分析非连续性因素的影响入手,解答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教育应当意识到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危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教育者应通过一定的挫折教育、危机意识教育等生存领域的教育,让学生在挫折中更清楚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磨练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增强学生抵抗生活中各种苦难与不幸的能力。

哲学论文范文二:哲学引导建筑设计论文

1哲学思想与古代建筑

回顾中外古代建筑史,可以发现哲学对建筑设计的巨大引导作用。宗教建筑因其在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崇高的社会地位成为西方古代建筑史的重点研究对象。宗教建筑中“神性”和“人性”的较量,或者说是宗教和世俗之间的斗争是研究宗教建筑乃至整个西方古代建筑史发展演进的一条重要线索。神性占主导的时期,宗教领袖作为神在人间的代表被无限崇敬,建筑利用幽暗、压抑的空间体现神的崇高和宗教领袖的权威;人性占主导的时期,建筑体现出世俗化的倾向,宗教神秘感和压抑感明显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人性的张扬和对世俗生活的美好期望。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以及神在人间的化身———法老的崇拜和敬畏。金字塔以其高大沉重的体量和简洁精准的几何形体反映出神权和皇权的威严和永恒。神庙建筑利用强烈的秩序感和压抑的空间感体现出神的强大和神秘。

神权政治成为古埃及建筑的主宰。古希腊具有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是欧洲文明的重要源泉。古希腊的建筑追求人性美而不是宗教精神,体现了平等、民主的世俗精神,优雅而明亮,功能也更加实用化。而古希腊建筑中精美迷人的比例尺度以及完美细腻的人体 雕刻 都明确体现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为万物法则的理念与古埃及的神权建筑的精神内涵有着本质的不同。雅典卫城充分表现了这种世俗情怀和审美追求。古罗马统治者通过宏大壮丽的建筑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和古罗马帝国的空前强大。古罗马城市中拥有巨大尺度穹顶的建筑和纪念帝王个人功绩的广场都强烈地反映了这种精神追求和需要。万神庙、竞技场、凯旋门、凯撒广场、输水道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进入中世纪后,神学再次占领了统治地位,建筑也变回了神权统治的工具。适合世俗精神需要的希腊十字式教堂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宗教崇拜需要的拉丁十字式教堂,集中式的穹顶因为降低了宗教领袖的神圣感和向心力也被教廷打压。哥特式教堂体现了这一时期世俗精神针对宗教权威的抗争。高耸的室内空间使人们对天的向往远远超过了对宗教领袖的关注。哥特式教堂成为建筑师和工匠们宣扬自身工艺、审美,歌颂世俗之美的载体,在神高阔威严的空间里顽强地表达人性的存在。文艺复兴的光芒穿透了中世纪的黑暗,带来了智慧的复苏和人性的光辉。拥有恢宏的集中式穹顶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都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回归。文艺复兴之后建筑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波动性变化,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巴洛克、洛可可粉墨登场,建筑特征不再统一,但各自都明确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这一时期哲学思想不断变化,建筑形式也随之变化。建筑形式的变换印证了人们的思想上的变化;相反,了解当时人们思想的变化也更能理解建筑发生的变化。古代欧洲建筑如此,古代亚洲建筑亦是如此。中国古代建筑是基于古人的哲学思想而产生的。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都源于天人合一、宗法思想、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多用木材而不用石材与中国古典阴阳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卑宫室”传达了儒家思想中不过多追求奢侈高大建筑的观念。群组建筑内各单体的等级关系和空间序列表现了古人重宗法、重伦理、重社会秩序的世界观。儒家思想长期处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相对于欧洲哲学思想的阶段性变革而言变化较少,也因此影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速度。鸦片战争后,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逐步传播,使得中国建筑界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很多适应工业化需要的新建筑。日本的桂离宫体现了传统日本哲学中的禅宗思想。桂离宫从整体布局到每一栋建筑,再到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深深地烙下了禅宗思想的烙印。纵观世界古代建筑史可以看出建筑随着思想变革而产生的时代性变化,建筑明显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人文历史环境对人们建筑观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2哲学思想与近代、当代建筑

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作品深刻体现了建筑师个人的世界观对其个人建筑设计的影响。而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战的焦点不在设计手法上,而在建筑哲学上,也就是建筑观的论战。当代世界著名建筑师都持有一套深具哲理和个性的建筑思想。哲学因素在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中发挥了显著的引导作用。关注当代建筑师的作品,首先要了解建筑师个人的建筑思想、建筑哲学和建筑观。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愈加明显地体现了哲学的引导甚至决定作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解构主义建筑和非线性建筑的出现。解构主义建筑是基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发展起来的。解构主义哲学强调打破现有单元化的秩序,包括社会道德秩序、伦理秩序、个人思想准则甚至由人的内心抽象的文化底蕴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等等。而解构主义建筑则运用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了运动而不安定的外部形态。非线性建筑植根于德勒兹的哲学思想,以“平滑”思想和“游牧空间”去“生成”建筑,像植物生长一样,用自然的状态实现建筑设计,而不是将建筑与自然对立起来。非线性建筑是非线性哲学的物质实体,而不是简单的建筑视觉设计。也正是因为如此,业内将一部分空有其表而无其实的建筑定义为“伪非线性”。直接将哲学理论作为建筑设计理论是近一时期建筑理论发展的特点之一。这种理论上的哲学思想的明晰和外向性表达,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回眸最近半个世纪的建筑理论的发展,可以发现建筑师不仅从哲学思想中汲取灵感,甚至将哲学思想直接作为建筑设计理论的源泉和根基。哲学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哲学直接引导了建筑设计的进行。同时建筑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将实用功能与哲学思想糅合在一起,使建筑设计有了完全不同的思路和手法。

3哲学对建筑设计的引导作用

理解新建筑

从传统的艺术、力学或者施工技术发展的角度分析当下建筑界各种新理论和新作品的出现,不易得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但从哲学层面去思考,认识到建筑是建筑哲学的表达的时候,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建筑理论和新颖建筑迸发出来。例如在中国国家美术馆投标中,库哈斯的设计没有采用传统的走廊加展厅的排列方式,而将展厅设计成“街”,展品的分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建筑师对建筑功能的认识,也体现了他对人、对文化、对行为方式的新理解。用哲学视角分析蕴含丰富哲学思想的新建筑,更容易理解建筑师的初衷和建筑作品的内涵。脱离哲学思想的新建筑往往徒有其表,哗众取宠。

创新建筑设计

创新建筑设计,就是要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于建筑设计来讲,可以理解为“用别人的建筑观来做自己的设计”。大家都这么做,就是所谓的“常规”。建筑方案最吸引人目光的首先是“想法”,其次是艺术性,最后是功能造价等技术性问题。或许“首哲学、次艺术、后技术”是人们审视一个设计作品的常规顺序和心理状态。从哲学层面上入手,建筑师综合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建筑技术,产生的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更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理念并将这个设计理念作为核心展开设计,可以找到创新建筑设计的突破口。“本土建筑”寻求地域历史文脉的传承性。“山水城市”具有深刻的生态学哲理,其目的是建立“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最后的环境。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融合东西方文化理念,反对机能主义,认为建筑是人与自然的中介,是一座脆弱理性的庇护所。光、水、风教堂系列是安藤忠雄表达其建筑思想的杰作。作为非科班出身的建筑师,安藤忠雄凭借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建筑界特立独行的鬼才。创新建筑哲学可以提升建筑设计的品味,使建筑更具深度,更有内涵。建筑外在表现形式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哲学思想的创新。从哲学高度审视建筑的社会功能,实现利用建筑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理想,是建筑设计进入更高的境界的途径之一。

创新建筑理论

“反映人的精神需求并解决社会问题”是新时期人们对建筑、对建筑师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创新建筑设计必然要求创新建筑设计理论。与时俱进的建筑设计,要求从实用功能、精神需求两个方面满足人的需要。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较低层次的建筑目标;社交需求是很多建筑正试图达到的目标;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建筑的高级目标。让建筑满足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首先要分析需求要点,整理设计目标,然后才是寻找途径实现该目标。缺乏哲学分析手段,建筑师很难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哲学与建筑设计的跨界联姻,使建筑理论有了新的突破口。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必须适应人类物质、精神需求的发展。今后的建筑设计理论已经不再满足于外观、空间、功能、安全等较低层次需求方面的内容,更多地关注了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哲学思想的创新。马斯洛晚年提出“超自我实现”需求,犹如音乐家在演奏音乐时感受到的短暂的“忘我”体验。建筑应该帮助身处其中的人实现“忘我”,达到人类需求的终极目标。建筑设计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必然要求将建筑设计上升至哲学高度,用更高的视角、更宽广的思维去审视、去思考。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对哲学的依赖程度也会逐步加深。

4 总结

纵观历史,建筑自古以来便是人们头脑中的世界观在物质世界的反映,体现了人们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追求。建筑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取得的重要成就,都反映了社会哲学发展的成就。哲学引导建筑设计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今后前行的途径。社会在发展,思想在进步,利用发展的哲学引导建筑设计,可以使建筑更好地体现人文精神,解决社会问题,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哲学论文相关 文章 :

1. 哲学论文

2. 西方哲学论文

3. 中国哲学论文

4. 科技哲学论文

5. 西方哲学论文

6. 大学选修哲学论文

谈谈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谈谈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熏陶,对当代大学生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如何分析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

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正如古人所云:“东海西海,心同理同。”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哲学思想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在一定阶段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我们必须肯定它们的存在,以平等的眼光来审视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对待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纵览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不断地斗争、融合,其他如墨家、法家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主流的哲学思想。对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而对于有些内容,我们亦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中有用的部分,使之成为对今天有所助益的思想要素。

纵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我们基本可以理清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以下特征。

(一)注重人生。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往往从生活的实践出发,来研究各种哲学问题,所以特别注重对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重所讲的心、性、情、意、良知等都表示出对人生、人性,以及对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所关注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逍遥与解脱,向往着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佛家追求成“佛”,将达到涅槃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两千多年来,对人生的审视,对人的自我追求的关注,始终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孜孜以求的核心问题。

(二)注重践履。

知与行的关系向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国古代的哲学成就不仅仅表现在理论方面,更体现在这些理论的践行上。诚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谓的“乐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实践,从而获得一种乐趣。道家的退隐,墨者的身体力行……无不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仅关注理论的构建,而且能做到言行一致。

(三)注重道德。

中国古代哲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道德哲学,儒家的“五伦”、道家的修身、佛教的向善都是以道德为第一要义的,封建社会的秩序也是通过道德来维系的。道德实践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从而达到社会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

(四)注重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不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且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创始人老子在追寻万物产生的本源时,体会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就是要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各种关系,以达到“人和”的境界。中国古代哲学极力通过各种方式追求一种和合的境界。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哲学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心理积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许多思想,不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促进世界的文明与进步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诚然,中国传统哲学作为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的产物,其中自然存在着一些糟粕,至今仍会产生一些消极的作用。因此,有人曾质疑:21世纪,我们还需要接受这些传统哲学思想并使之作用于我们的行动吗?这些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不是已经过时,应该被扔入故纸堆中了呢?

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很多思想,我们应当客观、理性地来看待,其中有很多精华部分与当今的时代并不相悖,只要我们能够赋予它们新的涵义,给予它们新的理解,那么它们仍然会给人们以启迪,对现实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今天,当我们重新翻阅中国古代的哲学典籍,细细品味,仍然会获得很多感悟,而这恰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魅力所在。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受到外来的冲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一再地受到冲击。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但一些西方消极的、错误的思想也随之而来。

生活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任重而道远。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给予了他们很高的期望,但很多社会现象却不得不让人警醒,很多大学生的现状不能不让人担忧:人本精神的缺失、精神文明的真空、公民意识的淡薄、生命尊严的淡漠、责任感的缺乏、社会道德的沦丧……这一切已为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将中国传统哲学导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非是一种倒退,而是希望能用传统哲学思想中一以贯之的那一部分优秀思想和观念来震慑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熏陶,会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为人处世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中国古代哲学重视个人的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当代大学生塑造具有高尚品格的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很多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便放松了自己,对未来

感到很渺茫,于是把精力放在上网、恋爱上,白白地虚度了宝贵的光阴;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取得荣誉,甚至不择手段……殊不知,大学时代正是一个人加强自身修养,培养理想人格的时期。未来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将自己定位于何处,这些都离不开个人修养,以及思想认识的提高。

中国古代哲学的各家各派都非常注重个人自我修养的充实。在儒家看来,人只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才有完善的理想人格,因此就要努力充实个人的学识和涵养。孔子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认为,人无论在何时,都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持自身的操守,不因名利损毁个人的品格。道家哲学认为,虚假的名誉会给人带来伤害,庄子认为:“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只要名誉与实际相符合,善行与能力相适应,就可以了。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应当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地学习,老老实实地做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正是古人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今天被时代赋予的深意。

(二)中国古代哲学主张正确地对待义利之间的关系,对当代大学生面临义、利的矛盾时作出正确的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义和利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哲学争论的焦点,在义利问题上,各家各派都有各自的观点。在义利问题上,当代大学生又当如何去抉择呢?当前,有的大学生为了赚钱,误入传销组织,为不法分子所利用,害人害己;有的大学生为了获取蝇头小利,向自己的同学兜售一些“三无”产品;有的大学生违反学校的相关规定,为了获取利益铤而走险……

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在义利问题上曾做出许多不同的选择。儒家承认谋取物质利益和祈求幸福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孟子也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但儒家哲人又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在他们看来,物质利益只是人们为了生存的一种基本的、低层次的需要,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那就是对道义的追求。在道家哲人的面前,名利富贵皆烟云,“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认为应当去掉过分的追求、过分的欲望和过分的企盼。庄子反对争利,特别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

今天,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一个人都应当正确地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的关系。首先要肯定每一个人的正当利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难免会产生矛盾。当发生这样的矛盾冲突时,应当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个人应以大局为重,必要时,还应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当代大学生如通过合法的手段去赚取生活所需,这无可厚非,高校往往也鼓励学生勤工俭学,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择手段谋取利益,其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中国古代哲学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当代大学生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是父母长辈关爱呵护的对象,这也就造成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但是进入大学以后,远离父母,大学生开始了集体生活。如果还继续保持“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凡事只考虑自己,那么,这样的大学生将很难适应大学生活。

中国传统哲学崇尚“仁爱”的原则,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认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的古人主张“和为贵”,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始终坚持与人为善。

今天的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同样应奉行这样一种“仁爱”精神,努力搞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凡事多做换位思考,平等待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中国古代哲学注重道德的实践,倡导言行一致,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现象,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某些大学生身上也有这样的一些表现,如在考试时违反考试纪律,与人交往时不讲诚信,面对父母长辈颐指气使……这不禁使人们在心中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难道今天的大学生就是如此不讲道德吗?”

中国历史上的儒、道、墨、法、佛等各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道德的实践。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如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发愤图强、恪守诚信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深入人心。

而今,当代大学生仍应践行这些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的道德传统,并要身体力行,做到言行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相信在当代大学生的表率下,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美好。

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有些哲学思想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精华的部分;有些哲学思想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当代大学生应注意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积极思想,并根据现实,赋予它们以新的内容,使这些思想能真正为我们所用,为我们自身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文以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概念范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来梳理中医学的古代哲学基础,进一步从哲学角度对中医理论的窘况提出几点反思意见。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因此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而科学是可重复的客观规律,因此哲学包括科学。在主观哲学中,一种是站在特定角度,可验证的主观真理(如果论述所处角度,就成为科学);另一种是从未验证,却认为是对的,包括宗教和迷信。中医是一种哲学,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模式基础之上具有其独特的中医药理论思维方式的医学体系。中医学作为一种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的建构医学体系,其形式必然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原理,即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主旨,其核心是阴阳和五行,其中尤以阴阳为所有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一种古代哲学关于宇宙生成及发展变化的认知体系,其自身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精气,以精气为介导的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类,其构成亦离不开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而又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其自身的运动形式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动力。《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认为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认知体系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髓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源。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中物质是世界的根本观点与精气学说的物质观颇为相似。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范畴是气,其普遍的范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两汉时期兴起的“元气一元论(又称“元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认识论。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奠基于先秦、两汉时期,这一时期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因此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是中医学精气生命论和整体观的雏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阐释人体内精与气的本质、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系统理论。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源的认识,影响到中医学中便形成精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本原,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皆由精化成形,人体的各种机能皆由气机推动和调控产生运动变化的理论。中医学的精气学说融入了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精髓,将其作为一种思维范式构建其中,与其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相融洽,兴起了中医学独特的精气生命认知理论。但是古代哲学精气学说认为,精气的概念涵盖了自然、社会、人类的各个层面,自然、社会、人类及其道德精神获得统一的物质基础是精气;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精气,精气充塞宇宙中各个万物形体之间,具有信息交融的媒介作用,使天、地、人之间产生感应。这些深邃的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拔升了中医学的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认知观,形成了阐述人体自身完整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2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阐释阴阳的定义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以此阐述宇宙形体物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体系,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亦是古人探索宇宙本源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辨证观念,属于中国土生土长的唯物论和辨证法的范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学说认为世界的整体是物质性的,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了世界本身形体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通过中医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的发展研宄及思维模式和方法论的初探,以此来解释宇宙自然和生命本体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对中医理论的指导,促使中医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范式,普遍用来解释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及病态生命的原因和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诊断和防治疾病,使之成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学说在疾病防治的认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法于阴阳”,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情况养生防病;根据病症的阴阳偏盛、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者,损其有余;阴阳偏衰者,补其不足。然后再根据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立法方药,调整疾病过程中的阴阳失调,使之阴平阳秘,从而达到驱除病邪、恢复正气的目的。

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系统论,和阴阳学说一样,注重于事物的矛盾作用和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形式,从事物的结构元素关系及其运动变化形式,探索和阐释宇宙物质形体间的运动及动态平衡。五行一词,首见于《尚书》。《尚书·周书·洪范》曰:“稣埂洪水。泪陈其五行。”文辞对五行的特质从哲学角度作了高度的抽象概括,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墙。”其中的五行,不单单只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元素,而是从中抽象上升为哲学的理性范畴。五行学说是探究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定义、特质、生克制化乘侮规律,以此来阐释宇宙界万物形体间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属于中国古代所特有的唯物论和辨证法范畴。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了自然界万物形体现象的发展变化。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来阐释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和精神情志等诸多功能活动,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达成与自然环境相联系,营造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凭借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分析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运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来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最终达到诊断和防治疾病的指导作用。因此,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主要的思维范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上,中医学继承和创新的运用医学理论来阐明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解释了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从多方面措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和提高生产劳动能力等,形成了中医学独树一帜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医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都具有注重宏观观察、整体研究、擅长思维哲学、强调功能联系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总之,中医学是兴起于中国古代的一门比较系统的医学学科,在探索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时,把中国古代较为先进的哲学理论和医学理论有机地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拔升至哲学形态。中医学以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运用综合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密切交融的特点。

4中医学古代哲学基础的几点反思

中医哲学基础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核心,从《内经》时代以来没有大的变化。古代较为深邃的哲学思想指导使中医理论大放异彩,也使中医滞涩不前。如何在新时代里与时俱进,勤奋、严谨地继承和创新,进一步完善中医理论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医学时代命题。

中医五行学说要实事求是,不应吹毛求疵 为了反击废除五行论,近代学者对五行哲学思想进行了新的研究,如从数理思想、非线性动力学、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等方面论证五行思想的合理性。但是必须看到,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更多的是起到方法论的意义,它在构建五脏关系的研究上功不可没,对指导临床用药亦有积极作用,但其毕竟只是一种研究五脏关系的方法模式,实际上五脏关系远比五行生克论复杂得多。按数学规律,五脏可发生的两两关系有10种,二脏相关关系有10种,四脏相关关系有5种,因此拘泥于五行生克理论不利于拓展脏腑病机学的理论发展。近人有提出“五脏系统相关”说者,值得参考。

系统论之下亟待完善中医五行学说 系统论是当代最时髦的哲学话题,五行学说有系统论的雏形,但还不是完整的系统论,只能说是整体论。中医具有系统整体性思维特点,这一点对比西方还原论有很大的优势,但也有局限。中医有彻底的整体论,但在局部和细节问题上常陷入僵局,这是“司外揣内”思维的结果,也是过于偏重整体论的结果。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郎非认为:为了理解一个整体或系统,不仅需要了解其各个部分,而且同样要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生命是稳态的开放系统。不了解局部,就无法构建完整意义上的系统联系,因此中医理论还需在人体内部细节上多作完善,发现新的联系方式。

中医学理论要在古代哲学基础上进行继承为前提、创新为契机的思想突破 首先,说到中医理论的突破,必须正视中医理论体系的传承误区。中医具有注重整体联系、模糊思维的特点,摒弃烦琐的求证过程,直接抓住主要矛盾,但是习医者感悟具体病机、治疗原理的解释造成了本真化的缺失。中医重功能不重实体,在认识人体内部细节上要借鉴解剖学的成果。在认识人体方面中医有必要进一步格物致知,完善中医理论体系。其次,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是一种亟待完善的象数思维体系。因此应适当借鉴实证研宄、实验研究,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核心,建立以藏象为基础的象数医学模式,充分运用中医的意象思维来构建数理之上的直觉品质,使中医学在古代哲学高屋建瓴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日日为新。再次,拓宽五行思想的延展性,拓展更广泛的认识论、方法论,加以系统论为借鉴指导,适当借鉴西方还原论的某些方法。但是中医在以分析思维为模式的五脏整体论方向走的道路与西医以结构思维模式的还原论是南辕北辙,完全等价势必水火难容,最终也会殆尽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总之,中医理论的产生、发展是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的,其中儒、释、道三教的哲学理论对于中医理论的影响深远,并伴随着三家哲学思想内涵的不断发展而齐头并进。中医思维哲学和为医之道的知识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如浩瀚星河,可能与人类认知的绝大部分不可割裂,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研究挖掘。运用现有的理论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显性化,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初步尝试表现医家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轨迹,相信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更新成熟,在中医学古代哲学基础的研宄领域会得到更丰硕的成果。

中医的创新和现代化势在必行,但是切莫削足适履。广大的中医学者需要在深入理解中医古代哲学经典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哲学思想,衷中参西,使得橘泉井香,中医学满园春色!

苦与乐议论文题目大全

苦与乐,是一对反义词,表面看起来是对立的,但其实苦与乐是密切联系的,是相对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成功的快乐,正是经历艰苦奋斗后得来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曾经看过这样的一则故事:“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这群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了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看完了这则故事,我觉得如果刻意去寻找快乐,遇到的绝大部分是苦恼,但当你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投入有意义的工作,投入创造,你会发现,快乐就在你的身边.罗曼·罗兰说过:“苦恼有人分担,也是一种乐趣.” 高尔基说过“我命运中一切不痛快的事情都会由愉快来补偿.”海伦·凯勒说过“虽然世界多苦难,但是苦难总是能战胜的.”许多名人都认为,苦与乐总是相对的.2008年9月25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对于广大人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但对于航天员和飞船研究人员来说,他们的快乐是来自自己不懈地努力,经历无数的失败,克服了无数困难,终于又一次实现载人航天的成功,同时也实现出舱活动.我觉得要享受快乐的喜悦,首先就是要战胜苦难,才能获得成功.正如梁启超所说:“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当你面对苦难、艰苦的时候,其实快乐就在另一端等待着你,只要战胜苦难,战胜困难,快乐就是属于你的.以苦为乐,苦中求乐,其乐无穷.让我们一起努力,发扬不怕苦的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困苦,向成功的彼岸前奋进,去享受那无穷的乐趣吧!

地球每天都转,世界每天都变,我们也一天天地成长起来,成长的经历有苦也有乐,有酸也有甜。人生就像一道美味佳肴,它包括了许多的配料,酸甜苦辣,苦与乐之间的联系是异常密切的,因为有它们的存在,人生才有意义。苦犹如一杯苦涩的浓咖啡,喝起来苦涩,而乐则如一包奶糖,当奶糖与咖啡溶为一体时,一杯香浓可口的咖啡就完成了。当你坐在一间小小的咖啡厅里品味咖啡时,才能够品味出人生的哲理,我觉得生活中的苦大多来自于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难。当你找工作时,遭到拒绝,那是一种羞涩的苦,它需要自信一半·愉悦一半的药方来用快乐熬制,才能够药到病除。当你对生活失去渴望时,那是一种绝望的苦,是需要希望+快乐+开朗+信心来用乐火煎制,服用几次才能够痊愈,痊愈后还需要乐来调理身体。其实人生好像是一场游戏,但游戏的价值并不在于赢的是谁,它的真正价值是享受在其中的乐趣,克服当中的苦果,才能结出乐果,懂得享受的人才是真正的胜者。人生的苦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对手之一,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相信那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言。当你感到自己陷入绝境时,不要气馁,不要放弃,振作起来,坚信会有一片光明的前途在等着自己去开创。战胜困难是一种成功的喜悦,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都必须学会奋斗,奋斗的过程是艰辛的,但要懂得苦中作乐。张海迪在失去双腿的痛苦之下,依然能够振作起来,享受生活的乐趣,这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吗?苦中作乐,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享受到乐趣,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好。苦和乐就是汪洋大海里的一粒水滴,在与其他水滴汇集的时候,已然成了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人生就像那汪洋的大海包罗了每粒水滴,在那些苦的背后一定有乐在支持着,只有品味到苦,才能懂得乐的价值,只有辛勤的耕作,才能有丰富的所获。耕耘一分的苦,就能收获十分的乐,苦与乐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有苦有乐人生才完整。苦与乐是人生中的配料,缺少了它们,人生的意义就会有所改变,变得无味,就失去了吸引人品尝的资本。在成长过程中,有了苦与乐的作陪,人生才变得有意义,变得有滋有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人生的苦难,怎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苦中作乐,乃是品味人生的一剂良药。生活的咖啡需要人慢慢地去品味,仔细得去品味,才能品味出其中的苦与乐。

在人的旅途中,尽管人人盼望欢乐,无人喜欢忧伤,但它们本是孪生姐妹,永远伴随在生 活的舞台上.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为了那眼花缭乱的"数学迷宫'而呕心沥血;为了那令人头痛的作文题而费尽心思.这些表面看来确实很辛苦,然而在辛苦的 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则是一串欢乐的音符."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耕耘就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没有那含辛茹苦的"耕耘',哪能领会到甜 入心田的收获?知识的海洋原来不是风平浪静的.要想收获得真知,就必须扬起奋发的风帆,努力拼搏,这一定是艰苦的.在它的前面,我们是畏难怯步,还是搏击 进取?前者当然不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更不能领会到学习的乐趣;而后者则会领略到知识的芬芳,迎来"梅花扑鼻香'的丰硕成果.想想你取得的没一次进步吧, 哪一点不是经过辛勤的劳动所得到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渴望的是获得知识,付出点代价算得了什么.当然,求知是艰苦的,但当我们把用心血得来的知识用在建设祖国的四化大业上,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做出贡献,岂不是非常快乐吗?

生命中的苦与乐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痛苦中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但痛苦又何尝不美丽。——题记(一)世界上有不经历崎岖坎坷而成功的伟人么?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现在的一位百万富翁原来上学靠与父母拾垃圾为生,经过他的奋斗终于考上了大学,并成为现在的百万富翁,他的桌子用金子造的一个小型回收站的样子,并不是要炫耀什么,而是告诉人们,金子遍地都是。他不是通过艰辛才换来现在的一切么?(二)人生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洪战辉相信他的名字大家都知道吧,自小家境困难,父亲患有精神疾病,自由承担起照顾父亲和捡来妹妹的重任,他带着妹妹一起上高中、上大学成为当代青年的楷模。洪战辉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青年的榜样,他付出了的是我们永远想不到,他不是同样通过自己,才有今天的成就么?(三)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功的人士么?伟大的电灯发明者爱迪生,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专心从事科学事业,通过他多年的实验失败积累的经验,终于有了今天的成绩,相信自己的执着,就一定会成功。他的事迹就说明了最古老的一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坚信自己,就会得到回报。(四)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功的事件么?每一次的小考大考都要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我的小学同学宋思远一直是我们学校年级组的前三名,每一次数学无论小考还是大考大部分都是100分,最低也没有下过98分。当然,这个成绩是他付出得到的回报,每次我们下课在玩耍而她在学习,通过她的努力,才有她现在的成绩。(五)古人曾说:“滴水穿石,非力便然,恒也。”滴水之所以能穿石,是因为他们便终有着一股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使我们想到人,一个人做事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成功。我国著名清代画家郑板桥画树一绝,诗也写得清新文雅,可字却写得软弱无力。于是他下决心天天练月月连,几年之后终于练久了一手好字。他的“诗”“画”“字”被世人誉为“三绝”。由此可见,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付出哪里来回报;做事就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否则难以去得成功。

小王子与成长主题论文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的短篇小说。该书被译为多种语言,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欢。本书以一位飞行员的口吻,讲述了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从原居住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经历的各种冒险。但有家长表示:孩子看不懂这本书,跑来问自己,结果自己看了半天也没看懂……问题出在哪里了?快看书果星球阅读指导师的解析~

Q1

为什么读《小王子》似懂非懂?

《小王子》是作者圣埃克苏佩里以成人身份,从儿童视角,全方位地看待自己所处的“成人世界”。对儿童读者来说,他们缺少像作者一样丰富的生活和成长经历,无法体验书中所说道理的深刻性,而对成年读者来说,我们又大多缺乏作者对世事的洞悉和对童真的保留,无法做到书中意欲倡导的纯粹和自然。

Q2

《小王子》中“猴面包树”象征什么?

猴面包树是小王子星球上的极大威胁,首先是它的普遍性,它随处可见;其次是它的隐蔽性,一开始的嫩芽与玫瑰花毫无区别,最后是它的破坏性,一旦放任自流猴面包树会撕裂整个星球。所以,任何在我们生活中具有普遍性、隐蔽性、破坏性的事物都可看成是猴面包树的象征,比如懒惰,比如贪欲。

Q3

《小王子》中“玫瑰花”象征什么?

玫瑰花是美丽的,也是多刺的。书中的它美丽不可方物,让小王子感受到了幸福,但它三番四次的任性要求,也让小王子心力交瘁,不得不选择离开家乡。最终,小王子在地球遇到狐狸,学会“驯服”后选择回到B612星球,重拾照顾玫瑰花的责任。所以,那些让我们“痛并快乐着”并与我们“相爱相杀”的事物,都可以看作是“玫瑰花”的象征,比如成人世界中的永恒主题,爱情。

Q4

《小王子》中狐狸说的“驯服”是什么意思?

在原文中,“智者”的化身狐狸其实说得非常明确,“驯服”是“建立联系”。但这种“联系”并非是泛泛之交,而是一种“羁绊”。而且作者也借狐狸之口阐述了建立羁绊的方法:一个是“耐心”,另一个就是“仪式感”。耐心是持续的、多方面的、占用精力地去了解;仪式感则是有意地将与对方相处的时刻与其他生活常态加以区分并提高重视程度。由此,我们会发现,书中的狐狸一方面在讲真正重要的人是与自己有羁绊的人,而因为自己曾经花费了很多精力,所以要更珍惜这一切付出,去为这份独一无二的羁绊负责。

Q5

《小王子》能带给我们什么价值?

对儿童读者来说,《小王子》可以转化成一些道理的辅助讲解给到孩子,比如用“猴面包树”来提醒自己不要懒惰,比如用“驯服”来学习交到真朋友,比如用“地理学家”的故事来告诫自己不要弄虚作假。而对成人读者来说,小王子在旅途上遇见的一切,都在提醒我们不要陷入物欲横流的陷阱中,而是要用心过好生活,不问有什么意义,而是将每个当下当作意义。

教会了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对待任何事情都充满爱,并能够充满坚持和执着与信心,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心中充满阳光与正能量,变得更加优秀。

小王子是个充满哲理的童话,充满忧郁,淡淡的哀愁,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它使我懂得了:我们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本质的东西肉眼是看不到的。为某些事物失去的时间,使它如此重要,你将永远负有责任,直到他消失、离去。

《小王子》是一本哲学书,当然这也是一本童话书,在这里相对严肃地剖析此书怕是丧失了原著的那种淡淡忧伤和难以言表的沉默之义,不过依然还是要写写,毕竟我们需要找到哪怕一条理解小王子的思路。 首先提出几个相对重要的问题: 1.小王子的花儿所象征和代指的是什么? 2.小王子的狐狸朋友是什么象征和代指? 3.书中第一人称的“我”与小王子对话的背景如何理解? 4.小王子的星际旅行所讽刺的几种人如何理解,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小王子的讽刺? 大概这样的发问和回答是一般剖析大部头作品的习惯,因为这里我所尝试的就是以此发掘本书的哲学教导——尽管作者说【我把这本书献给了一个大人】,但随后作者也同时说到【所有的大人起先都是孩子(可是他们中间不大有人记得这一点)】。在这个意义上,作者比较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更多人的批评和期许,作者希望更多的大人阅读他的作品,也希望大人能够回忆起他们孩子时候的情绪和旨趣,更进一步说作者或许就是以某种童年的浪漫主义来反抗成年的现实主义,在此意义上我们就需要理解小王子的对话和说辞的深层含义。 因此,这篇书评整体的看法是将本书理解为童年浪漫主义对成年现实主义的反拨。 很多人把《小王子》理解为一篇爱情主题的作品,小王子的花儿便是小王子的爱人,这种理解也算是主流。只是这样的理解未名有种把本来的哲思给冲淡,如果此书为爱情主题的作品,那么又如何协调性综合理解小王子后来的狐狸以及小王子的星际旅行? 倘若在小王子最为重要的那个词眼便是apprivoiser,成长或顿悟后的小王子便以此来重新调整了对过往之世界的理解,而教会小王子的那个狐狸朋友却要求小王子驯养他,狐狸说【请你……驯养我吧!】,倘若将小王子驯养或被驯养理解为爱情关系,那恐怕不够合适。如果这样,小王子的爱人缘何是不同种类生物,为何一者是花草一者又是狐狸? 很显然,驯养apprivoiser 表达的是更加普遍的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种表达,尽管这样的表达被作者安插在童话般的对话和童话主角小王子身上,我依然认为这样的声音可以被严肃的哲思所吸收,这种哲思其实就是“小大人的哲学”。 首先第一条想要发问的便是 驯养apprivoiser本身是否是一个偏正结构或主从结构的词汇,我并不懂法文我从晓得,但是从此书周可希先生对此词语的讨论来看,他最终相对满意的翻译并非现在用的【驯养】而是【跟……处熟】,两种译法相差非常大,“驯养 ”这个词带有强烈的主从关系和单方向的教化关系,因此非常难以让人接受,作为智者出现的忽略朋友怎么会要求一个高贵的小王子去驯养自己?后者的翻译【跟……处熟】则是一个对等结构的译法,但这种翻译实在是丧失了作者本来积蓄的哲思含义,在我们中国跟某某人处熟的说法更多近似于为某种特殊的功利目的“套近乎”,而《小王子》中的狐狸则明显是无功利目的的相处。综合来看,后一种译法仍然不够理想,当然周克希先生自己也感觉到了。 我暂时也没有找到更好的对应词,但我意识到这个事情或许是通过对哲学的“是”与“存在”等哲学一直关注的最本真最具有穿透性的词汇来返回来重新定义apprivoiser的译法,在我看来小王子的狐狸朋友想要表达的是在人的最本真意义上与另外一个人的联接与共处的欲求,这个apprivoiser的脱胎之物是什么?恐怕是两面之物,一面是人的激情与爱欲,另一面则是孤独与空虚。抚平这样火焰需要朋友,需要进入他人的世界,所以孤独的狐狸希望与高贵的小王子为友。 所以跳过第一个问题,小王子的狐狸是孤独的智者的形象,是成熟的成年人尝试返还童年心态的人,或者用我理解的是持有浪漫主义视野的哲人。当然,在第21章当中狐狸还充当了一个人生导师的角色。 由此再回答第一个问题,小王子精心照料的花儿是什么代指呢? 将其比作爱人或者初恋肯定是贴切的,只是完全可以拓宽其范畴。从文中看,花儿是怎样的性质呢? 1.花儿是娇艳的,因为娇艳赢得了小王子的注意和爱慕。 【她精心挑选着自己的颜色,慢吞吞地穿上衣裙,一片一片地理顺花瓣。她不愿像虞美人那样一亮相就是满脸皱纹。她要让自己美艳照人地来到世间。奥!对。她爱俏!】p23 【这时,小王子的爱慕之情油然而生】p24 2.花儿是娇弱、脆弱的,花儿只有四根刺守护她自己,她需要人照料,她需要别人保护,所以小王子倾注心血照料花儿。 【我不怕老虎,可我怕风。您没有风罩吗?】p25 3.花儿是害羞乃至娇生惯养的,但她的确心系小王子。 【是的,我爱你……但由于我的过错,你一点儿也没领会。这没什么要紧。不过你也和我一样傻。但愿你能幸福……】 4.花儿被小王子照料,这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这样在后来小王子被狐狸所“点化”后顿悟,【有一朵花儿……我想她是驯养了我……】p61,小王子回忆到他与玫瑰花共处的时光,他又重新阐释了一遍那段过往,他说他的那朵玫瑰花是独一无二的,胜过地球上那千万朵玫瑰【因为我给浇过水的是她,我给盖过罩子的是她,我给遮过风障的是她,我给除过毛虫的(只把两三条要变成蝴蝶的留下)也是她。我听她抱怨和自诩,有时也和她默默相对。她,是我的玫瑰】p65 综合如上几条,我们当然能够推测这朵玫瑰花应该代指的就是小王子的小公主,而且是美丽、害羞、柔弱又带有一些小公主脾气的姑娘。所以在此意义上,小王子也是因为心疼的姑娘而长大,但不要忘记小王子的开悟是在睿智的狐狸那里完成的,所以小王子的哲学之大成者在狐狸,小王子是狐狸的朋友,但同时也是狐狸的教子、学生。在狐狸那里开悟的小王子因为爱的激发重新思考了与玫瑰花的关系进而完成了精神的蜕变。 从另外一个角度,小王子的精神危机实际上是独一无二的精神支撑的取消,也就是小王子辛苦照料努力完成的事物突然之间被发现在结果上并不唯一,有相当多的复制品、克隆品的存在,那我们如何向自己交代呢? 小王子最终得以完成的精神慰藉是某种形而上的信念,那就是狐狸先生教导的,正是我们的存在与外部的事物通过意图、情绪、信念、努力建立的深刻关联,所以这些外部事物就具备了独一无二性。 整个这部书的重点怕是也都聚焦在这条形而上的信念慰藉,我们需要发问的是这个信念是否足够坚硬呢? 哲学的不断追问确实会将人逼入死胡同,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这种理解确实是已经足够坚硬了,再者,究竟怎么样的办法才能终止讨厌的哲学家这种没完没了的发问呢,这种回应也确实有道理,这也是大家离哲学家远远的重要原因——无穷追问是让人厌烦的,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里面更多的教导是中庸、适度,在适当的地方停下来,对于实践而言,过度与不及都导致恶。

  • 索引序列
  • 哲学小论文成长中的苦与乐
  • 苦学与乐学论文参考文献
  • 哲学与中国哲学论文
  • 苦与乐议论文题目大全
  • 小王子与成长主题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