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农村党组织研究论文

农村党组织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农村党组织研究论文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求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改革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选举办法,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领导和支持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和乡镇企业工会组织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开展工作。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推广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加强农民工中党的工作。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抓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两年内覆盖全部行政村。

一件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一桩桩由于处置不当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出现,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沉地思考。为什么长期形成的工作方式、方法顷刻间不灵了?为什么具有群众工作优势的党组织,在群体性事件面前却显得招架无力?为什么平时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业绩考核名列前茅的党组织,面对突发事件却乱了阵脚?为什么理应具有先进性的党员、党员干部,有的会成为群体性上访事件的骨干力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坏事,同时也是一件好事,它暴露出了基层党建工作上的“软肋”,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深层次的反思。 思考之一:在追求与上级保持一致的同时,不能忽略针对实际情况解决本单位问题。基层党组织的价值追求如果只图上级满意,忽视了联系实际、针对问题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忽视了民生问题的解决,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其结果往往是,有的党组织年终考核业绩优良,但一遇棘手问题束手无策,或希望上级党组织拿出办法,企冀拿着“上方宝剑”去压服群众。保持高度一致与独立自主开展工作,辩证地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统一起来,是基层党组织迫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思考之二:在强调政治高度、政治责任的同时,不能忽略根本问题的解决。“稳定压倒一切”,已是当下各级党组织对下级组织考核和业绩衡量的重要标准。近年来,由于稳定的任务越来越重,对稳定重视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把稳定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用“零上访”作为基层党组织业绩考核一票否决的先决指标。这种看似高度重视的政治要求,一旦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会导致基层党组织为了不突破“零”指标而煞费苦心,采用的手段要么是非法的、违反人权的,要么是无限止地迁就上访者,以小恩小惠求得暂时的太平,“不求事解决,但求不出事”。于是,对基层党组织的导向就变成了一切工作围绕确保“零指标”的实现,应付于一时,治标不治本,而对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却撇到一边了。 思考之三:在注重党员骨干带头作用的同时,不能忽略党员的权益维护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很长一段时间内,党组织对党员的要求较多,而对党员的权益关注较少,只强调党员的带头作用,忽略了党员的自身需求。在企业改革调整时期,强调党员要带头下岗,带头为企业分忧解难,一批党员下岗冲在前头,而下岗后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怀。有的企业在实施成建制关停并转过程中,片面强调党员骨干率先下岗,结果造成群体性上访出现后没人做工作的局面,有的党员甚至还成了群体性事件的幕后组织者和策划者。党员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作用与需求的统一,先进性与平凡性的统一,是必须把握好的几对关系,不能偏废也不能过头。 思考之四:在重视按法律法规办事的同时,不能忽略必要的人文关怀。按有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处置群体性上访事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路;引导上访者走司法解决渠道,是减少或降低上访率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刚起步,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健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尚不完善,因此,仅止于此还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有的基层单位领导,认为司法已处理了,就可以不管了,最后导致重复上访、矛盾激化的事态发生。还有的则剑走偏锋,游走于法律法规的边缘,在职工劳动关系的处理上,虽合法、合理,但不合情,使职工无法维护自已的权益,只能吃闷亏,将怨气积攒在心底,一旦有机会便瞬间爆发。依法办事固然不错,但人民内部矛盾仅用法律手段还不够。在依法办事的前提下,发扬党组织善于做人的工作的优势,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法律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党的工作以人为本的重要基点。 思考之五:在依赖于制度惩罚机制的同时,不能忽略固本培元工作。据了解,有的企业发生的信访矛盾,约有55%左右是由于领导干部或管理者工作方法不当、作风粗暴所引起的。由此,看似是“突发”的群体性事件,而原因恐怕还得从平时工作中去寻找。如果过多依赖于制度惩罚,忽视实际工作中薄弱环节的修正;一味陶醉于制度高压下的风平浪静,忽略矛盾问题的真正解决,那么在一定的气候下,必定会酿成急风暴雨式的危机。抓好基层、基础工作,注重固本培元,是从源头上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环节。 群体性事件的出现,给我们上了一课,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如何适应、改进和加强?形势迫使我们站在新的基点上,面对新的突出问题,思考和研究强化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提高“能办事、办得成事”的本领的新路径。 第一,提高在非常态时掌控复杂局面的本领。面对群情激昂的非常局面,党组织出面做工作能否“镇”得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委书记的人格魅力。一个单位的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平时有较高的威望,群众比较信得过,此时说话就有一定的份量。倘若平时工作平平淡淡,让群众并不感到你党组织的存在,那么,在关键时刻一定是掌控不了局面的。诚然,处置突发事件有其一定的规律和技巧,但“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却是断然不能忽略的。 第二,提高在矛盾冲突中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改变程式化的话语系统,营造与群众具有共同语言的对话语境。首先,要听得懂。要听得出群众话中的主要诉求;要辨得明哪些需求是合理的,哪些是过头的或是无理取闹的。能明了群众话语中反映出的实质性问题。其次,要讲得出。用群众习惯的语言与其对话,创造相互交流的良好基础,从对话交流中拉近距离,打开工作的切入点。再次,要说得上。你说得话,群众能听得进去,接受得了。若群众能以你的观点和思路重新考虑自己的诉求,这时,工作就有了成功的可能。 第三,提高在新形势下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正确处理这些矛盾,须抓好几个环节。一是及时发现。联系群众的各项渠道十分畅通,一些苗头性信息、倾向性问题才能及时地反映上来。二是充分释放。群众有气要有机会和场合让其释放出来,防患于未然。经济手段的运用不能以堵塞言路为代价,看不到鸦雀无声下人们的心理扭曲,其后果只能是积重难返。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平时的小震释放了,才能避免灾难性的大地震。三是妥善化解。对初露端倪的矛盾一定要高度重视,特别是对初信初访反映的问题绝不能小觑。四是适时调节。人民内部矛盾说到底是利益的分配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十分有效的前瞻性的手段,就是适时调节各利益群体间的关系。 第四,提高在艰难环境里发现培养“能办事”干部的本领。目前,选拔培养干部的渠道、途径很多,对干部任职的条件和要求也越来越具体,总起来说,面面俱到,标准不可谓不严,要求不可谓不高,程序不可谓不全。但是,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往往是以数字、指标、经济效益的优劣来衡量干部,致使一些效益好的企业和单位较容易出干部,其业绩政绩也能比较多地被重视和发现。而一些条件比较差的企业和单位,由于问题较多,各种矛盾较大,常常出不了政绩,也不容易得到培养和提拔的机会。结果,一些干部一帆风顺地被层层提拔上来,经历的台阶和岗位也不少,但是,真正实际处理和解决危机的经历却不多,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遇到过任何复杂的局面,这样的干部只能是“温室里的花朵”,一旦遇到风浪,便束手无策。 第五,提高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创新活动机制的本领。党组织的创新活动必须体现服务功能。为群众服务、为党员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离开服务功能的活动,很难会有真正的实效性。党组织的创新活动必须体现维权功能。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时期,各种利益的博弈不时出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保证人民群众正常的权益不受侵犯,是党组织的重要职责。能体现维护功能的创新活动,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群众基础。党组织的创新活动必须体现安抚功能。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有人得益,有人受伤,而受伤的往往都是些平民百姓。以组织的温暖关注利益受侵的群体,以组织的优势扶携生活困苦的人们,平时能“以我心换人心”,待到危机来临时还怕与群众说不上话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具体步骤。这项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对于推动党的组织和队伍建设有长期的指导作用。新时期基层党组织要认真吸取先进性教育的成果,从提高领导改革发展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密切党群关系等方面,不断践行先进性,开辟组织建设的新路子。要在提高发展能力中体现先进性。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鼓励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到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才干,体现作用,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以先进性教育成果来提高基层党组织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一是要转变观念,提高基层党组织抓发展的自觉性。各级基层党组织要从加强思想建设入手,进一步树立发展意识,增强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机遇意识,带领党员积极投身到全民创业、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中来。二是要加强学习,提高基层党组织抓发展的实效性。要以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为目标,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构建党员终身学习体系。要结合发展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对基层党员特别是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学习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在带领组织党员发展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要创新机制,提高基层党组织抓发展的创造性。从基层党组织内部来讲,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决策机制、分工机制和执行机制,形成抓发展的合力,凝聚抓发展的动力。相关部门和上级组织要为基层党组织带领党员创业提供服务,优化环境,为基层党组织在发展中发挥作用提供保证。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实践先进性。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科学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尤其要注重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其他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民间团体、流动人口中开展和加强党建工作,创新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及时建立健全党的组织,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基层党组织应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重视提高服务和协调能力、推进基层民主的能力、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要抓好三个重点:一是在农村,要围绕“三农”问题,深入开展农村党组织的建设,整顿软弱涣散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稳定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畅通农民群众表达心声的渠道,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加强村组织阵地建设,办好农村公益事业,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二是在街道社区,面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城镇化进程,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抓好社区党的建设,突出社会关怀和利益调整功能,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关心帮助城市弱势群体,维护安定祥和的社区秩序,共同创建“和谐社区”。三是在企业,要围绕企业效益最大化开展工作。协调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矛盾纠纷,积极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努力做到为企业所需要、为投资者所理解、为党员所欢迎、为员工所拥护。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要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中巩固先进性。借鉴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做法,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六个坚持”(坚持理想信念、坚持勤奋学习、坚持党的宗旨、坚持勤奋工作、坚持党的纪律、坚持“两个务必”)的基本要求,根据不同对象制定具体标准要求,达到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的目标,并且要通过长效机制稳定下来。当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建立使党员长期受教育的长效机制。要健全党内“三会一课”制度,建立以日常定期学习教育与阶段性不定期专题培训相结合的长效教育培训机制,使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要不断创新学习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增强教育效果,以扎实有效的教育工作来确保广大基层党员的思想认识能跟上工作和发展的步伐。二是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要通过建立客观、科学、符合各基层党组织实际的考核评价机制,正确引导和推动基层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的内容主要依照广大党员在“先进性标准大讨论”活动中提出的“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从政治素质、思想作风、团结协作和工作业绩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要探索建立党员的考核评价制度,借鉴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党员评议和征求党外职工群众意见等好的做法,纳入对党员定期进行考核评价的制度,结合召开党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加强对党员的经常性考核。三是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对经过考核评出的好班子、好党支部和好党员,在进行广泛宣传、精神鼓励的同时,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对一些无所作为、失职渎职,并对工作造成损害的党员和党员干部,必须给予教育,做到好坏公论、奖惩分明,以达到鼓励先进、惩戒落后的目的,真正做到以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进一步开创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要在密切党群关系中发挥先进性。基层党组织要以加强自身建设和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为重点,积极研究和掌握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规律特点,用实际行动为群众立典范、树形象,面对面与群众接触,心贴心与群众交流,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一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好群众。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党群共同致富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群携手共同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局面。二要办实事好事,服务好群众。要根据新形势下农民群众的新需求,创新为群众所欢迎的服务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服务载体和办法,帮助群众解决发展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要加强宣传,引导好群众。要结合“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每个群众的心坎上。

农村基层信息化管理是以基层农村数字化为目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基层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析基层农村水利建设管理 》

摘 要:农村水利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相关项目的开展。但是不可否认,农田水利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部分设施老化失修的现象依然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即以昌乐县农村水利为研究对象,对农村水利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农村;水利;改革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农村水利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意义重大,不仅是农业增产增收的保证,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须组成部分。党和国家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为进一步加快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国家从2009年开始,开展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被列为小农水重点的县(市、区),将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连续建设3a,每县每年总投资在2000万元左右(包括中央财政投入、地方财政投入、农民投工投劳),建设内容主要是已纳入县级农村水利综合规划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包括塘坝(容积小于10万m3)、小型灌溉泵站(装机小于75kW)、引水堰闸(流量小于1m3/s)、灌溉机井、 雨水 集蓄利用工程(容积小于500m3)等小型水源工程;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流量小于1m3/s)、小型灌区渠系、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小型排水泵站(装机容量小于75kW)、控制面积2000hm2以下的排水沟道等。但是不可否认,农田水利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部分设施老化失修的现象依然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即以昌乐县农村水利为研究对象,对农村水利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若干建议。

1 昌乐县农村水利建设现状

昌乐县是一个资源型缺水县,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6185万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68m3,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00m3,昌乐县占全国的1/8,处于极度缺水状态,水资源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609mm,受季风性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降雨时间和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年降雨量的70%集中在6~9月份,致使汛期局部地区洪水成灾,干旱季度用水又极为紧张。

为了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解决干旱缺水,克服水资源短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在历届县委到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建起了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103座,塘坝407座,扬水站560处,机电井7550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hm2,节水灌溉面积万hm2,旱涝保收田达万hm2。近年来,我们按照新时期治水思路,大搞水利工程建设,完成3座大中型、102座小型病险除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是全市3个提前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任务的县(市、区)之一;已建成高崖水库向城区10万t供水工程、马宋水库向城区供水工程,初步解决了城区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实施了村村通自来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59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进行了高崖水库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开展了魏家沟、荆山水库、桂河及火山口等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程。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资源支撑和防洪安全保障。

2 昌乐县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水利设施抗旱能力不足

昌乐县现有的农田水利 措施 虽然已经在近年来得到了大幅建设和整改,但是主体依然是20世纪7、80年代所修建的,工程质量标准不高,老化比较严重,很多地方的水利设施甚至已经坍塌而遭到废弃。由于降雨不均衡,干旱期对昌乐农业发展是一次严重的考验。2011年,昌乐县遭遇90a难得一见的干旱,部分村镇减产严重,甚至村民饮用水也出现了危机,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农村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昌乐县加大了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力度,利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总投资2698万元,在营丘镇建设高效节水管道灌溉工程2000hm2;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总投资2438万元,涉及营丘镇、五图街道95个村;全国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昌乐县2011年田间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建设稳产粮田2400hm2,涉及营丘镇31个村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总投资2343万元;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包括丹河道治理,总投资2880万元,于河治理总投资480万元;中低产田改造和农田改造工程,总投资3720万元;河道疏浚清障工程,依法清除河道内影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及高秆作物和各类垃圾,堵复河堤缺口,完善河道堤防,恢复和达到河流的设计过流能力;田间排水工程,建成功能完善、排水顺畅的农田排水工程体系等。虽然总投资规模较大,但是分配到个人上则相对不足。

农村水环境破坏严重

受到部分城镇工业化发展的影响,一些农村水环境受到污染,此外,居民生活垃圾的无序排放等也破坏了一些水资源,再加上化肥、农药等的过量使用,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水体的污染情况不容乐观。

3 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建议

创新投融资体制

重点拓宽融资 渠道 。金融部门要制定针一对性的贷款政策和管理办法,支持民营水利,为其提供宽松的融资渠道。加大财政投入。除注重城镇防洪等公益性工程建设投入外,政府要重点扶持农村饮水工程、小型蓄水工程和灌区渠系配套、抗旱排涝工程,增强农业生产的抗旱能力。

推进农村小型水利改革

明晰产权,创新建设体制。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可实行农民“自建、自管、自用、自有”,政府适当补助的方式,视作私人财产,发给产权证,受法律保护。鼓励农户间按照互利互惠原则,调剂用水余缺,发挥工程和水资源最佳效益。

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

大力整治农村非点源污染、垃圾围村和生活污水乱流问题,同时对危害城乡水源地的乡镇企业,实行限期关、停、并、转、迁;严格控制养殖业发展规模。同时加大对水环境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杨敏.农田水利建设问题探析[J].水利天地,2012(09).

[2] 刘邦利.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8).

[3] 李本启,王洪新,向爱云.农村水利基础建设存在问题及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现代农业,2012(10).

[4] 颜凤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4).

《 基层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与分析 》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农村水利建设的力度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农村水利建设工程数量的逐年增多,给施工单位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那么水利建设的管理就显得日趋紧迫了。本文着重探讨基层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并进行分析。

关键词:基层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面对水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特别是农耕灌溉要消耗大约70%的淡水资源,这就意味着,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农村的经济状况有限,而水利工程是一项大型的建设工程,不但占地面积大,而且工程复杂,虽然国家对于农村建设加大了力度,但是在具 体操 作上往往会有建设管理问题的出现。这不但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一、基层农村水利工程现状

基层农村所建设的水电站,一般都属于是以农耕用水主的小型水电站。整个农村水利工程的投资,除了国家扶持一部分资金之外,还是以农村自主投资为主,所以农村水电站建设的规模、质量与基层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提倡国家倡导的新农村建设,提高低碳环保意识,以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农民出资建设的小型水电站数量越来越多,而同时,也出现了各种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基层农村水利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

中国进入到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民的经济竞争意识也逐渐地增强。使农民对于农业的经济收入越来越敏感,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集体观念逐渐淡薄了。这就容易使农民对于与自己不存在直接关系的事物持以漠不关心的态度。主要体现在农田灌溉和水利工程的维护两个方面

1.农田灌溉

即便是利用水利工程可以实现节水灌溉,但是在实际操作用,由于管理混乱,导致各种水资源浪费现象层出不穷。有些农民利用水库周边水资源丰富的环境条件而为自己开辟了属于个人的领地,乱耕乱种的现象随处可见,又开辟了很多的鱼塘。而在农田灌溉区,用水没有统一指挥,也不按照有关的规定,随意防水用水。水利工程的作用因此而被大大地削减了。

2.水利工程维护

基层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主要是以农田灌溉利用为主,同时起到了排水和防洪涝的作用。那么,在这些区域进行水利工程建设主要是以小型的水库为主,并利用各种的方便条件随处修建,并没有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就导致了农村水利工程分布不具有科学性,形成了造成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混乱的主要因素。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筹性,没有整体性的规划,在水利工程的运行上,也容易形成很多问题,特别是水利工程的维护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一些农村水电站还没有达到使用期限就因质量问题而无法运行,甚至还存在一些水利工程还没有达到使用的寿命,就不得不报废了。

例如在某区域的农村地区,水利建设数量之多,本可以满足地方的农田灌溉需要了。但是,用于农村灌溉的机电提灌设施因为出现故障而无法运营的已经超过了60座之多,而且还有10多座已经报废了。能够正常使用的灌溉设施还不超过30座,并且分布散乱,很难于实现全部农田的均匀灌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做好水利设施的维护工作,导致了各种设施出现故障。因此而造成的输水损失已经超过了200万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也因此而减少。

(二)基层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滞后

在一些农村地区,水利工程还是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建设的,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时代变迁,无论是水利工程的应用技术还是修建质量,都无法与新型的水利工程相比。特别是防洪抗涝能力大大地减弱了。而农民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节水意识淡薄,为自己开辟了各种便利条件,随意地堵坝、截留、开沟放水,而且还任意地开采地下水。不但将水利工程的供水功能破坏了,而且还耗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危机到了本区域的生态环境。比如在某农村地区,出现渗漏现象的渠道已经超过了总数的一半以上,小部分已经基本报废,而正在运行使用的水利设施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病险,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维护,也要面临着报废的危险。这种状况,对于本地区的建立建设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从水利工程的生态角度来分析,水利设施出现质量问题,对于其周边的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使得植被越来越少,加之清淤能力甚微,为洪灾埋下了隐患。

(三)农村基层的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伴随着机构改革,一些基层的水利站被撤除,被合并到相关部门,而对于这些基层水利工程采取了间接管理的措施。因为缺少了直接责任人,也就不存在可以承担主要责任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导致了工作效率低下。近些年来,随着水利设施建设越来越多,规模逐渐增大,而且工程设计不断复杂化,使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已经无法再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基层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农村水利工程,是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其不但可以改善农业的生产,而且还为农民的增收创造了条件。对于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要高度重视,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主要指导思想,将水资源建设结合到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当中,以动态的方式来设计水利工程管理方向,并开辟各种途径来实现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目的。

(一)建立基层农村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模式

按照传统的观念,对于农村水利建设往往是以建设为主,而忽视了管理的重要性。特别是没有从管理中体现出其经济性。为了使农村的水利建设管理到位,就需要根据水利工程的功能性采取切合实际需要的管理措施,使水利工程在科学的管理之下,创造出经济效益。

(二)提高水利工程人员的整体素质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水利工程建设在高端科技的推动下,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水利工程建设已经不再局限于工程技术本身,而是涉及到水文、气候生态、地质等等方方面面知识。那么,水利工作人员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基础之上,还要将知识面扩展到更宽阔的领域,以适应要求越来越高的岗位需求。

另外,水管部门也要定期地组织一些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接受培训,以将水利工程中所涉及到的新的技术知识普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水利职工的整体素质应实际的需要而有所提高,同时还要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对于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尽心尽责,并能够独当一面。

总结 :

综上所述,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需要把握住农村发展的命脉。经济发展,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基础。而水利工程,正是农村发展的命脉。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对工程建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督和控制管理,以推动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刘义美.试析我国农村现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措[J].新农村,2010(04).

[2]郑丽娜.浅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电子商务,2012(16).

[3]刘娟.浅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对策[J].新农村,2012(03).

《 浅谈农村基层 财务管理 工作 》

摘要: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工作是整个农村基层工作的重点内容,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是农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焦点。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工作的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党、干、群关系是否融洽,农村基层组织能否正常运转,与农村基层改革发展稳定息息相关。为加强农村基层建设,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公平公开、程序严谨的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制度。

关键词:财务管理 基层组织 经济发展 基层建设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巩固和发展农村基层集体经济的基础,但目前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财务工作不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混乱等,这就严重阻碍了农村基层经济发展。为改善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落实和完善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工作制度的各项政策,克服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努力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工作现状

(一)资金、票据等管理混乱

现金方面,很多地方存在超额储备现金现象,没有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和结算制度,部分地方甚至以白条抵库挪用现金。如个别干部利用自己的职权,长时间借支大额现金,侵占集体财产。银行方面,违反银行结算制度,如套取银行信用等。

票据在原始凭证合法性的审核力度不够,大量使用白条入账或者自制凭证,情节严重的甚至利用自制原始凭证来“冒领”,这也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明显失职之处。

(二)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相对一大部分农村地区的财务工作人员都是由村长等干部直接指定,部分地区的财务人员甚至由村干部兼任,往往村委会换届,财务人员也会随着换届,因此无法保证财务人员的稳定性,导致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不少财务工作人员甚至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无证上岗,而且长期疏于管理,财务制度难以落实。

(三)村级债务

农村本身经济基础薄弱,加之有很多村子都是撤并以后的大村,人口规模很大,财务遗留问题也随之增加,很多村子都成了空壳,再加上近几年为建设新农村如通村水泥路,村民娱乐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更加加负了各村债务,致使财务工作难以运转。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落后

部分村干部只重视款物发放,不重视监督管理。认为只要自己没有私吞款物,发放给了农民,农民心里明白,就不用做账了,也不管合理不合理,检查不检查,只要发给了老百姓就是完成任务了。还有的村干部只重视事后补救,不会用制度去约束财务人员,只知道不计后果的用钱,只要在应付上级对财务检查审计时才会例行公事般的过问,对财务放任自流。

(二)财务监督形式化

一般农村长期的监督都要靠村民理财小组和群众共同监督,主管部门的设计监督只是阶段性的。然而一般的村民理财小组成员大部分都是村干部,少有的群众代表又因为没有报酬等不同原因形同虚设,根本不了解村上财务的各种情况,对审核单据工作根本不用心也不计后果,没有原则,起不到监督作用。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监督,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导致财务管理混乱。

(三)财务人员更换过于频繁

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多由村长直接指定,随着村委会换届,财务人员往往也会随之换届。新的财务人员对之前财务上的制度和管理 方法 不熟悉,加之换届以后的村长或许会指定一套新的财务工作制度,前后衔接不紧,财务上的问题愈发明显。

三、加强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对农村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基层干部是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奔赴小康,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必须要发挥好自己的基层干部作用,要提高自己对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把自己的认识落实到工作中,对属下各级人员都要进行关于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 教育 指导,教育各级干部认清违法违纪行为并予以处理,整顿财务制度,使农村基层财务制度迈向正轨。

(二)加强资金、票务等管理

财务工作人员需不畏强权,坚持原则,抵制超额储备现金现象,不允许以白条抵库挪用现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票据应由财务工作人员集中和跟踪管理,非财务工作人员不得参与,每笔收入都必须缴入财政专户,从源头上防止资金流失。

(三)稳定财务工作团队,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各村应对财务人员的任用调换履行考核报批手续,不得私自指定财务人员,坚持任人唯贤,保持财务工作团伍的相对稳定,同时要加强对各村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指导。要防止农村基层职务犯罪的发生,保障农村基层财务没有漏洞,只有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全面落实财务公开,健全财务制度

设立固定的公告栏,按月或季度及时、明确、清晰、完整的公布村财务信息,包括财务的各项收支、土地补偿、转移支付、代扣代缴等费用明细,使农民群众对各项开支都明白,方便群众对村财务的监督。在农民提出意见时,及时整理,快速反馈。对于专项资金,要做到专人管理,专款专用。这是缓和群众与干部之间关系的关键所在,从而提高村民与村干部的合作,共同建设新农村。

在落实财务公开的基础上,要抓好财政服务机制的创新,健全财务工作的 规章制度 ,坚持财政服务农村,不断发展农村经济。

四、结束语

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目前正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基层财务工作团队稳定性较弱,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强大,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绊脚石。今后各基层干部应着力于完善农村财务工作的相关制度、监督及团队稳定工作,深入发展农村经济,以加大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刘志强.切实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确保农村基层政权稳定[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2(17):502

[2]任存法.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4)

[3]马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中小 企业管理 与科技(下旬刊),2012(2)

[4]范社民.建立农村基层财务管理新机制的探索[J].前言,2012

有关农村基层管理论文推荐:

1. 农村社区管理论文

2. 关于农村干部毕业论文

3. 浅谈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4.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5. 有关企业基层管理论文

6.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与公民素质培养论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研究论文

农村经济组织法律制度的历史意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其法律制度功能,不仅关系着我国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农村的改革、发展及稳定的大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城镇中的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特征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特别法人,有其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性质上的政治性、范围上的社区性、地域上的唯一性、产权上的封闭性、成员上的身份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等方面。1.性质上的政治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虽然从名称上看属于经济组织,但却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组织,而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首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从政治上将农民组织起来最重要的组织载体,体现了党组织领导农民实现执政目标的价值追求。其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既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改造的产物,也是我国农村土地公有制即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所有权行使主体。再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长期以来承担农村社区有关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部分公共职责。最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不同之处,还在于目前不能适用《破产法》实行破产倒闭。2.范围上的社区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在农村特定社区范围内以集体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一个自然村(组)、行政村、乡镇为覆盖范围建立起来的社区型经济组织,这与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各类企业组织有明显的不同。社区性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重要特征之一。3.地域上的唯一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以自然村(组)、行政村、乡镇的集体所有土地为边界建立的地域性组织,在同一层级的乡村地域范围内,一般来说只能建立一个代表“农民集体”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不存在与之并列竞争的另一个同一层级的代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在特定的社区地域范围内的同一层级,代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唯一性。4.产权上的封闭性。建立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产权具有明显的封闭性特征,只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才享有集体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权益,且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只能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外的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权获得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同于共有制,集体资产只能由集体成员共同占有,可以明确集体成员的股份或份额,但不可将集体资产分割到个人。5.成员上的身份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具有明显的身份特征,其身份界定主要基于农业合作化历史、农业户籍、现实情况等因素。一般来说,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取得方式有原始取得、法律取得和民主程序取得等途径。例如,《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界定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一是原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成员,户口保留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履行法律法规和组织章程规定义务的;二是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时起,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所生的子女,户口在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并履行法律法规和组织章程规定义务的;三是户口迁入、迁出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的公民,按照组织章程规定,经社委会或者理事会审查和成员大会表决确定其成员资格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具有唯一性,任何人不得同时作为同一层级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拥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在集体经济组织内享有平等的财产权利和民主权利。6.功能上的综合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社区治理等综合性功能。2016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发挥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功能作用”。2020年11月4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第6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职能。除此之外,一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事实上还承担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社区治理以及文化传承服务等公共性职责。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诞生于195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有近70年的发展历史。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不同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由于种种原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与建设明显滞后,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1.地位不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虽然与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构成我国当代村庄最重要的组织框架,但长期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位并不明确。一是法律地位不明。改革以来,《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农业法》等法律都提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比如《宪法》第八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但我国至今缺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等专门法律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宪法地位但缺乏专门的法律地位。二是市场地位不明。自1978年市场化改革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长期缺乏法人地位,虽然《宪法》第十七条规定“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但由于相关立法的缺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进入市场的法人资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缺乏应有的市场主体地位。直到2017年3月通过的《民法总则》才首次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确定为“特别法人”。2020年5月通过的《民法典》进一步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特别法人”,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但涉及具体实施落实特别法人的专门法律法规尚未跟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市场主体身份进入市场的一些具体障碍并未消除。三是现实地位不明。在现实生活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位也很不明确,大多数集体经济组织依附于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不能正常独立运行,其职能和作用常常被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取而代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自主性欠缺。在经济发达地区,一些集体经济组织同时成立公司,且以公司的名义进入市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2.产权不清。自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诞生以来,其产权的模糊性就始终存在。农村改革以前,“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一平二调”和“共产风”盛行,导致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财产权利损失巨大。改革以来,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流转不顺畅、保护不严格等问题突出,严重损害了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财产权利。一是集体所有土地与国有土地权属不清。《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第十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上述《宪法》条文只是原则性的规定,而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边界往往比较模糊,比如各类自然资源的边界、各个城市与农村的边界都比较模糊,而相关精细化的土地确权工作则长期滞后,致使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强度就明显弱于国有土地所有权。长期的征地模式又造成大量集体土地的国有化。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他组织的产权边界不清。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经营管理工作主要由村两委成员兼管,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的账户混用,一些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也没有与乡镇政府分开设立账户。据北京市农研中心课题组的调查,到2015年底,在北京市195个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中就存在着三种主要类型:第一类是实行政社分开、乡镇集体资产账目单独设置、有独立经营活动的有20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10%;第二类是建立隶属于乡镇政府的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或办公室,账目单独设置的有94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这类乡镇虽实行账目单设,但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收益仍由乡镇政府支配使用。第三类是乡镇集体资产、账目等并入政府账目的有81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三是集体所有权主体界定不清。《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强调集体土地和其他集体资产归农民群众集体所有,但农民群众集体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缺乏具体的所有权主体的规定,从而造成了集体资产所有权归属主体的模糊性。3.名实不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虽然有《宪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在政策上也得到不断的强调与重视,但在许多地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谓有名无实,或名不副实。有的地方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将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纳入乡镇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管理,集体资产转为乡镇政府所有,有的地方取消了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机构,造成乡镇一级仅有集体资产账面数据,而没有集体经济组织实体。很多地方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更是名存实亡,“有牌子,没组织。”有的村连集体经济组织的牌子也没有。不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运转不畅,没有开展正常的经营、管理业务。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面上除了已经承包给农户的承包土地数据外没有其他经营性资产,除了上级有关部门拨付的建设资金外也没有任何集体经营性收入。4.履职不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职能,承担着社区综合性服务管理的多重职责。但长期以来,许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没有充分履行有关法律和章程赋予和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责,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一是在集体资产管理上不到位。许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身缺乏对集体资产进行管理的动力和机制,导致集体资产的流失惊人。二是在集体资源开发上不充分。不少集体经济组织在集体资源开发利用上缺乏思路和办法,要么放任自流,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开发无方而破坏有术。三是在集体经济发展上不谋划。在改革进程中之所以产生一些农村集体经济“空白村”和“薄弱村”,虽然有多种因素所致,但缺乏健全的集体经济组织和有能力的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去谋划与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四是在集体成员服务上不尽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改革以来我国宪法确立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但许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几乎没有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导致集体经济组织“统”的功能缺位。5.经营不佳。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体经营效益不佳。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底,在全部万个村中,没有经营收益或经营收益在5万元以下的“空壳村”有32万个,占总村数的经营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万个,占总村数的据调查,2019年北京市有1982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不抵支,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负债率为其中乡镇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负债率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负债率为来源:农村经营管理2021年第8期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一、认真领会内涵,牢固树立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统揽基层党建工作的理念对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解,至少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各种经济主体、社会管理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而且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基层民主自治实践的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行使行政权力和资源调配权力,权力影响相对弱化,再使用权力手段,既没有足够的条件,也不适应新的形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基层同志也深刻地体会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在陈旧的思想观念支配下搞的一些工作和活动,与党员、群众的实际需求不对路。二是从基层党组织的职责来讲,基层党组织处于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主要任务就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这既是党的宗旨的体现,也是加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三是服务型党组织的构成要素,除了“服务”二字,还有一个“型”字,就是要以服务为核心形成系统、稳定、长效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当前,基层党建工作中普遍存在载体过多、提法较散,有些做法难以坚持下去。因此,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发展形势和群众需求的必然要求,必须要牢固树立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统揽基层党建工作的理念,使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二、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突破口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一个关键核心就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必须要突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这个主体,必须要把基层党建工作与改革发展稳定,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群众需求结合起来。怎么结合,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从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民生改善中的问题及群众诉求中,反思倒推基层党组织应该有哪些服务职能,怎样履行服务职能、发挥作用。比如:在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中,就要从土地确权矛盾纠纷多、农民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农民务工和创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缺乏关爱等问题中,反思基层党组织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从征地拆迁等容易引发突出矛盾和群体性上访及群众来信来访比较集中的案件中,反思党组织在说服教育群众、疏导群众情绪、排查化解矛盾等方面是否做到位,应该建立怎样的应对机制;从一些群众中反映的基层干部和执法、服务窗口部门服务意识淡薄、作风漂浮,村(居)务不公开,反思党组织怎么去规范干部行为,需要为群众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机制;从一些非公企业职工工作不稳定、“雇佣”思想严重等问题中,反思党组织怎么去沟通协调好业主与党员和职工的关系,怎么促成企业发展与企业党建同步推进、怎么促成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的机制,等等。问题找准了,才能牵住“牛鼻子”,找到突破口。三、坚持务实创新,用项目化操作方式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既要务实又要创新,二者必须兼得而且重在务实、贵在创新。务实就是要做一些实在、具体、可操作性强、有效益的事;创新就是要打破一些基层党组织、重工作任务轻人性化关怀,对下级党组织和党员要求尽义务多、保障权力少、服务少等定势思维,推动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方式、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向服务转型。实践证明,实行项目化操作是体现务实创新,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但在实施中要注重方式、方法。一是要区分基层党建项目与经济工作的不同点。经济工作项目更多侧重于“硬件”投入和建设,基层党建项目进行“硬件”建设也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探索出项目怎么组织、怎么运行、怎么管理的制度机制,通过项目建设起到强化组织、带动队伍的作用,也就是要拿出“硬件”背后的“软件”,把结果落脚到提升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上来。二是要着眼于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能力选项目。要紧扣强化党组织服务能力、服务实力选项目做方案,力求做到上一个项目解决一个或几个实际问题,做几件让党员、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形成一套简便易行、有效管用的方式、方法,带动一批服务组织和服务队伍,搭建一个能让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培树一批先进典型和典型事例,最终强化一项或几项党组织服务功能。三是要注重设计好操作程序和配套制度建设。项目定下来,要围绕强化服务功能这个目标设计好清晰的路线图和流程图。要把开展试点工作的有利条件、所具备的资源和存在的问题想清楚,人、财、物怎么匹配要考虑好,方法、步骤、时限、要求、责任要安排好,配合操作程序需要制定哪些制度要谋划好,不能笼而统之、图热闹、赶形式。积极发动和组织有关单位、各类组织和党员、群众参与。强化服务功能,仅靠基层党组织和几个基层干部是干不好的。要善于借助联系领导、联系部门、辖区单位和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力量共同推动。

毛概是我国高校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核心的一门课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结课论文3000字以上参考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 要实现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加强和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的提高,就必须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做好,以确保党始终能够协调各方与总揽全局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问题,并且对其相应对策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 农村 基层 党建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策为农村带来了很大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也在日益深化,从而导致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现状

为了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党的内部广泛深入地开展各项 教育 活动对较好地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起到积极效果。在农村中,广大党员与党员领导干部都能积极地带领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以及薄弱环节,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相关问题,并且采取有效 措施 解决。

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1.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与能力较弱

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要得到良好发挥,离不开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本身的素质与能力。但是目前很多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并没有良好的素质与较强的能力,对其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带来严重影响。在这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农村党员老化,后继乏人。一些农村党支部很长时间没有发展党员,甚至发展比较缓慢,没有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导致农村换届选举时,并没有合适的青年干部可以担当重任。另外,农村党支部没有核心,凝聚力不足,内部状态瘫痪或者半瘫痪,使得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无法得到很好的开展。其次,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没有能够适应社会任务的新要求,其思想观念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比如农村党员干部对现行政策不了解而导致执行偏差、 文化 水平较低、思想较旧、缺乏新 方法 等等。第三,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比较淡薄,从而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使得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被激化,引发出一系列农村社会问题。

2.农村基层队伍建设教育与管理比较滞后

国内的农村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快,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而且很多农村党员已经从纯农业生产与单一的集体经营中分离出来,导致原有的党员活动方式与新生产经营形式并没有相适应,也难以做到按时交纳党费和面对面的民主生活会等规定。因此,党员集体活动的开展比较困难,时间和人员都难以集中、到齐。而且党员干部之间思想不一样,沟通比较困难,党内生活制度没有得到落实,只限于形式,导致党支部和党员出现了思想断层,难以落实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3.农民工流动管理方式没有适应其自身特点

近些年来,乡镇会统一负责农民工流动的管理,但是其党员组织设置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农民工党员跨地区与频繁流动的需要。党组织很难对农民工流出地、农民工在流入地的思想状况与行为表现等进行掌握,导致党员没有找到合适的平台以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也难以为农民工党员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另外,管理理念比较传统,无法适应基层党员现状。重视管理和义务,却轻视服务与权利,强调对党员的监督与管理工作,而没有很好地为党员的服务与权利提供保障。

4.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不完善

党支部自身建设如何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产生直接影响。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的不完善首先表现在村级其他组织的不健全,如妇代会、团支部等等。很多组织都是形同虚设的。其次就是村干部的激励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尤其是村干部实行的是不脱产管理,而且工资待遇并不高,干部没有较强的敬业意识,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然后就是村民主制度并不健全,使得基层党组织建设并没有得到一定的制度约束与保障。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与普通党员的教育与培训

要根据培训基层党干部与党员的相关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对其进行教育与培训。在干部方面,主要内容就是经济管理和法律政策之类的知识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抓发展、谋发展以及服务发展等方面的意识与能力。要从实际出发,培训方式可以有讲座、研讨会、专家辅导和培训班等等。而在广大党员方面,应该针对其实际现状而积极探索长效机制,以保持其先进性,促进其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和农民夜校的作用,加强其农村实用技术与法律政策教育,提高其科技、政治与文明素质,推动他们成为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要优化农民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与文化结构,提高其能力与素质等等。

2.加强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

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带头人,根据农村人才缺乏的现状,应该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工作。而且还要结合农村换届选举与农村综合改革来进行,从而促进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并为其提供很多好方法与好 经验 。另外,还要建立一个激励、关怀与帮扶机制,特别是对老党员和困难党员以及基层干部给予多些关怀与爱护,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同时,还要为他们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

3.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进行不断创新

要对其他地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经验进行认真 总结 与推广,构建新型组织体系,其中主体为村党组织,骨干为产业党支部,基础为专业党小组。要适应在改革之后提出的农村行政区划调整的相关要求,对农村党组织设置进行调整,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加大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力度等等。

结束语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努力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志凯.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10):14~15

[2]刘瑞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3):25~26

[3]刘文阶.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07(9):32~33

摘要: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为新生活的追求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毛的伟大并不仅在于此,还在于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打开了窗户,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表明了方向。

关键字: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就像全党提出要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毛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和教训相结合的,也是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的。

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实施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党执政以后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选择一个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又能全面、迅速的发展的经济体制,迫在眉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后我国逐步形成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是有当时主客观条件的。从客观条件上来讲,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十分薄弱,现代化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的集中全国的力量,有效的发展经济。同时,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顺利的进行。从主观条件上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重要特种。所以但是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是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上发挥了中的的作用,但是同时特暴露了不少的问题:权力过于集中,忽视了商品产生、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首选目标。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虽然这个计划仍坚持计划经济总体计划不变但他允许了市场调节,这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开辟了道路。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商品经济体制。邓小平再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利,就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呼之欲出了。

8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市场调节的比重已经超过计划调节。这是国际上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初一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随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在社会科学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一、党的建设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传统的领导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我们党有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丰富经验,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也有一套有效的领导方式。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企业活动由原来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计划指标转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内部由过去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变成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投资、管理和劳工三方关系等等。这些重大变化,必然要求转变党的领导方式。二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带来的经济结构、社会阶层、利益格局、权力分配、人员流动等变化和影响,使党的建设面临新的挑战。随着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很快,形成了不同经济地位、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的多层次社会阶层,出现了经济成分和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一方面,国有企业随着“改组、改制、改造”的深化,亏损企业一部分工人下岗、分流;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在迅速增加。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中,出现了党建工作的“盲区”。某些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员,多数也是普通劳工,流动性很大,这给党员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三是市场经济原则给党性原则和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带来新的变化和考验。市场经济承认个人利益的合法性,认为正当的个人利益是促进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动力。但共产党人在承认个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更强调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先人后己、无私奉献,强调为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必要时能够牺牲个人利益。这两种价值观显然有不一样的地方。一些党员干部在市场经济面前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有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贪图物质享受,沉溺于纸醉金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不惜以身试法。四是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党建工作面临新的问题。一方面,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农业综合服务公司、农村股份合作制等新型组织形式的出现,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带来深刻变化。一些地方主要是通过公司章程和经济手段来管理村务,党组织实际上处在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在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由于没有过硬的领导班子和致富带头人,使得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强,有的处在瘫痪状态,甚至被宗教组织或其他地方恶势力所取代。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与任务,及时改进自己的领导观念、领导方法和活动方式,提高执政水平。二、改进领导方式提高执政水平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能够有机结合的。我们要纠正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的认识,树立二者都是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改变主要靠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树立运用市场导向和市场机制进行经济建设的观点;改变地方保护、部门封锁和条块分割的做法,树立改革开放、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观点;改变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怕担风险的观念,树立敢闯敢试、开拓进取、善于探索的观点,等等。一方面,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要求充分享有自主性,减少行政干预和决策层次,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改变过去那种压指标、分任务,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以至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领导方式。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领导方法和方式,使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由微观转向宏观,把主要精力用在制定政策方针、引导发展规划、搞好协调和提供服务等方面。另一方面,如何将市场经济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是党驾驭市场经济、转变领导方式的根本性任务。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首先要把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机制规范化、法制化,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的法制经济体系,从制度和法律保障上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保证党对经济工作发挥总揽全局、安排人事、协调关系的核心领导作用。基层党组织建设也要转变领导方式。对企业党组织来说,一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二是规范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内容。党委坚持议大事、管干部,对企业重大问题把关定向,不对生产经营中的具体事务进行指挥干预。三是明确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的范围。四是组织保证,党委必须依法进入决策层。五是有党员的乡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也要建立健全党的组织,或者将其党员纳入归口管理,消灭党建工作的“盲区”。六是对流动党员建立形式多样的管理组织和管理方式,如一些地方探索出来的“归口管理”、“社区管理”、“挂靠管理”等。七是按照党中央提出的“五个好”标准,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即选好领导班子特别是一个好书记,培养一支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好的党员队伍,选准一条发展致富的好路子,建立健全好的经营体制,以及好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三、针对自身问题坚持不懈抓党建加强对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腐败与反腐败的考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峻得多。所有党员干部的思想方法、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等,都必须在改革开放面前接受考验。党员干部要经受住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享乐观、亲朋关等考验,首先必须守住自己的思想防线。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党在新世纪面临的新情况和党自身存在的问题更需要我们坚持不断地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要在工作和生活中用“三个代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四、从严治党,务必健全法制。从严治党必须做到:一是根据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和党章的有关规定,制定和健全各级党委的工作制度、决策制度和反馈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杜绝目前干部人事制度中的腐败现象;三是建立健全党内有效的监督制度;四是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期制度和轮换制度,真正做到能上能下;五是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考核、评审、奖惩、升迁、流动制度,做到奖勤罚懒,优胜劣汰;六是建立健全党员进出和管理制度,改变目前“易进难出”的状况;七是建立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经常性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八是建立健全财产申报制度、举报制度等一系列制约和防范腐败的规章制度。五、强化监督,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权力没有制约或制约不力,是滋生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毛泽东同志当年讲跳出历史兴亡“周期率”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当务之急是要找到有效监督的新路子。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必须增加监督的渠道,如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司法监督等等。要害是司法监督和群众监督,要确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建立人民通过有效途径监督党和政府的机制。必须拓宽监督的内容,如决策监督、工作监督、职权监督等等。要害是职权监督,要通过有效途径制约权力滥用,对违纪者或不称职的领导干部进行处理。必须实现监督手段和途径的多样化,如自上而下的监督、自下而上的监督、舆论监督等等。要害是建立起有力有效的监督。监督的对象也很多,有行业监督、岗位监督、部门监督等等,重点是对领导机关、执法者和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因为党和政府的形象就是从这些部门及其领导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六、抓好党的建设是经济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各级党员干部要注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通过理论研讨、专家讲座、专题报告等多种方式,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提高全市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保持经济社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始终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夯实基础,在加强自身建设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在开展发展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世情、国情、党情教育,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选好配领导班子配备力度,选好配强党政一把手;不断深入推进领导班子主要责任指标考核,在各级班子、各个班子中形成了竞相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一根本,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了各具鲜明特色、城乡统筹发展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原则,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广泛凝聚各方面力量,不断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以加强自身建设为重点,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形成了各尽所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党始终成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营造风清气正、实干创业的政治环境。我市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认真组织开展了“利民行动”和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活动,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交通、住房、饮水等民生难题,许多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各级党组织赢得了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同时引导各级班子和党员干部转变职能和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积极主动推进工作落实,形成了知难而进、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争先创优的工作态势。七、经济发展离不开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服务大局、促进发展中推进党的建设。注重把握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改进领导经济工作方式方法,做好形势研判、目标确立、政策制定、措施落实等工作,领导经济工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通过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使党始终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只有不断通过加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通过强有力的党的建设,才能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朝着实现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目标努力奋斗。

党组织标准化研究论文下载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

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中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加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增强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

基层党组织建设领域众多、内容广泛、情况不一,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分类别、分领域统筹推进。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结合党建工作实际,划分了“九大领域”,确保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精准发力、精准推进。

在农牧区,重点是围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着力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优秀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在街道社区,重点是落实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会议精神,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不断完善街道社区治理体系,增强基层治理能力。

参考资料:人民网-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总结研究全国各地探索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新实践和新经验,结合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应着重从三个方面扎实推进。一、改革理论学习制度,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使命,必须把改革理论学习制度,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课题。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新创造、新经验,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科学地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优秀的文明成果,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推进理论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另一方面要通过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群众所掌握。实践表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要有理论指导下的大众化的新实践、新经验,二要在实践中产生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过去,党组织的理论学习基本是“上下一般粗”,比如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学习制度和党员学习制度,主要是以宣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为主,目的是解决一个基本的理论武装问题。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除了强化理论武装外,还为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建设任务。面对全新的理论建设的新使命,必须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积极推进理论学习制度的改革。不如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难以实现。积极改革理论学习制度,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改革理论学习制度,一是要解决长期形成的理论学习“上下一般粗”的问题,着力培养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意识”。要看到,新时期的学习与以往不一样,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武装问题,更重要的是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而要达到这两个目的,必须围绕针对性、实践性、大众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学习制度的改革。二是要形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成果。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所谓形成“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应是各级党组织首先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本地区本单位本企业的实际,提出推动发展的科学理念、基本方略和规划,具体实施的策略、手段与方式方法等;进而,随着实践的发展,经过进一步的理论提升,形成“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再者,把创新的“大众化”理论成果循环往复地运用于本省、本市、本县、本企业、本单位和本乡镇的新实践,探索内在发展规律,再次创新实践和创新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通过党员和群众的“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党组织的“集成创新”,不断推进各项事业的大发展。二、加强学习与研究本职业务,着力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把学习和研究本职业务作为学习的核心。按照党章要求,各级党组织具有共性的职责和任务,但具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领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又有各自的本职业务,需要掌握相应的本领,而且本领高低决定党的命运。战争年代,如果领导革命的本领不过硬,我们党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今天,如果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本领不过硬,我们党就不可能实现长期执政。因此,必须把学习和研究本职业务,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问题来抓。从实践来看,要在四个方面加强学习与研究本职业务。一是学习与研究本职业务的前沿知识。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要有远见卓识,能够与时俱进。有远见卓识,就是思想上不断“抢占”战略制高点。知识就是力量,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竞争,各级党组织必须肩负起学习新知识的历史责任。与时俱进,就是依据自身单位的实际,瞄准世界前沿知识,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向先进地区和先进省份、先进企业、先进单位学习。发展每向前迈一步,前沿知识学习就跟进一步或超前一步甚至几步,始终追求自身发展与前沿知识有机结合,踩在“巨人的肩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把研究理论、研究本职业务的历史和现状有机结合起来,寻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研究理论,目的是要解决方向和方法问题;研究本职业务的历史和现状,就是研究来龙去脉,通过调查研究,找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推进本职工作的不断创新。三是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学习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向别的国家学习,向国内兄弟单位学习;请进来,请进来讲,请进来教,请进来联合做项目,共同开发研究等。总之,要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创新学习制度,使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四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党组织集成创新。所谓信息化建设,就是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通过网络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把关于本职业务方面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把世界各国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把国内同行业、同专业方面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对本省本地区本系统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然后不断进行信息分析,分析趋势、分析亮点、分析可借鉴性。在此基础上,党组织再对本地本单位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结合别人的创新和自家的创新,不断研究制定和推出集成创新的新方案,推进集成创新的组织实施。三、创新个性化学习,着力促进党员和干部的知识更新和知识创新个性化学习,是党员个人知识更新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也是构建党组织学习形态的基础。学习,需要个人的认真思考和消化吸收,因此学习是个人的智力创造活动。即使是党组织的集体学习,接受知识、消化吸收知识也要靠个人的思维创造活动;党组织召开研讨会、务虚会,也必须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一个人的知识更新,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新知识,不断充电补充知识。二是个人人生工作经验教训的自我总结。一个人和一个政党一样,几乎有一半知识是从自己的经验教训中获得的,因此,必须有个人思维活动的深加工。三是个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三方面结合起来,经过个人的消化吸收,才能实现知识更新和知识积累。所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给个人充分的空间,鼓励党员和干部追求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是实践中知识创新的基础。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每个人的知识兴奋点不同,只有通过个性化学习,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实现知识转化、知识创新。所以,在实践中,一是要鼓励大家进行个性化学习,提倡个人作出个性化学习计划。二是要定期开展个性化学习成果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可促使参与者对交流内容有所研究,对有关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这样无疑会推进个人学习系统化。三是要有组织地进行个性化学习成果点评。对个性化学习成果点评,既能推动个人学习的深化,又能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蓬勃开展。

学习———规范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抓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必须从抓学习入手。我们不仅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责任,更要把它作为一种修养,一种情操,一种境界,不断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真正把学习作为第一风气来培养,在提高学习质量上下功夫、动脑筋、见成效。衡量一个基层党委的领导水平、工作成绩、学习效果,主要应从学习研究问题的力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程度,培养和提高人才素质的速度,工作开拓创新的强度等方面去考察。要真正确立把学习作为工作的前提,作为工作的准备,学得好才能干得好的理念,在学习中思考工作,在工作中深化学习,把工作过程当成学习和提升能力的过程,促进学习成果的不断深化,使各项工作都得到创造性的落实。 法治——规范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是班子成员、领导干部要熟知法规制度。把学习法规制度作为规范化建设的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任务,特别要注意学习掌握好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规条文,牢固树立知法懂法用法是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观念,法规制度是开展工作基本依据的观念,依法办事是党委基本领导方法的观念。二是坚持依法行政。各级干部必须明确,法规制度是基层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基层建设的标准,不管习惯不习惯,喜欢不喜欢,理解不理解,都必须遵守。只有这样,才能打牢基层建设的基础。三是坚持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到作决策、提要求先看是否符合法规的要求;检查指导工作重点看法规制度是否落实;工作中出现问题,注重从依法指导上找教训,使党委的规范化建设在法规制度的保证下得以加强。

论文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研究

总结研究全国各地探索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新实践和新经验,结合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应着重从三个方面扎实推进。一、改革理论学习制度,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使命,必须把改革理论学习制度,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课题。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新创造、新经验,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科学地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优秀的文明成果,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推进理论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另一方面要通过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群众所掌握。实践表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要有理论指导下的大众化的新实践、新经验,二要在实践中产生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过去,党组织的理论学习基本是“上下一般粗”,比如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学习制度和党员学习制度,主要是以宣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为主,目的是解决一个基本的理论武装问题。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除了强化理论武装外,还为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建设任务。面对全新的理论建设的新使命,必须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积极推进理论学习制度的改革。不如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难以实现。积极改革理论学习制度,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改革理论学习制度,一是要解决长期形成的理论学习“上下一般粗”的问题,着力培养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意识”。要看到,新时期的学习与以往不一样,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武装问题,更重要的是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而要达到这两个目的,必须围绕针对性、实践性、大众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学习制度的改革。二是要形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成果。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所谓形成“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应是各级党组织首先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本地区本单位本企业的实际,提出推动发展的科学理念、基本方略和规划,具体实施的策略、手段与方式方法等;进而,随着实践的发展,经过进一步的理论提升,形成“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再者,把创新的“大众化”理论成果循环往复地运用于本省、本市、本县、本企业、本单位和本乡镇的新实践,探索内在发展规律,再次创新实践和创新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通过党员和群众的“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党组织的“集成创新”,不断推进各项事业的大发展。二、加强学习与研究本职业务,着力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把学习和研究本职业务作为学习的核心。按照党章要求,各级党组织具有共性的职责和任务,但具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领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又有各自的本职业务,需要掌握相应的本领,而且本领高低决定党的命运。战争年代,如果领导革命的本领不过硬,我们党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今天,如果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本领不过硬,我们党就不可能实现长期执政。因此,必须把学习和研究本职业务,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问题来抓。从实践来看,要在四个方面加强学习与研究本职业务。一是学习与研究本职业务的前沿知识。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要有远见卓识,能够与时俱进。有远见卓识,就是思想上不断“抢占”战略制高点。知识就是力量,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竞争,各级党组织必须肩负起学习新知识的历史责任。与时俱进,就是依据自身单位的实际,瞄准世界前沿知识,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向先进地区和先进省份、先进企业、先进单位学习。发展每向前迈一步,前沿知识学习就跟进一步或超前一步甚至几步,始终追求自身发展与前沿知识有机结合,踩在“巨人的肩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把研究理论、研究本职业务的历史和现状有机结合起来,寻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研究理论,目的是要解决方向和方法问题;研究本职业务的历史和现状,就是研究来龙去脉,通过调查研究,找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推进本职工作的不断创新。三是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学习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向别的国家学习,向国内兄弟单位学习;请进来,请进来讲,请进来教,请进来联合做项目,共同开发研究等。总之,要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创新学习制度,使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四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党组织集成创新。所谓信息化建设,就是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通过网络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把关于本职业务方面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把世界各国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把国内同行业、同专业方面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对本省本地区本系统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然后不断进行信息分析,分析趋势、分析亮点、分析可借鉴性。在此基础上,党组织再对本地本单位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结合别人的创新和自家的创新,不断研究制定和推出集成创新的新方案,推进集成创新的组织实施。三、创新个性化学习,着力促进党员和干部的知识更新和知识创新个性化学习,是党员个人知识更新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也是构建党组织学习形态的基础。学习,需要个人的认真思考和消化吸收,因此学习是个人的智力创造活动。即使是党组织的集体学习,接受知识、消化吸收知识也要靠个人的思维创造活动;党组织召开研讨会、务虚会,也必须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一个人的知识更新,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新知识,不断充电补充知识。二是个人人生工作经验教训的自我总结。一个人和一个政党一样,几乎有一半知识是从自己的经验教训中获得的,因此,必须有个人思维活动的深加工。三是个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三方面结合起来,经过个人的消化吸收,才能实现知识更新和知识积累。所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给个人充分的空间,鼓励党员和干部追求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是实践中知识创新的基础。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每个人的知识兴奋点不同,只有通过个性化学习,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实现知识转化、知识创新。所以,在实践中,一是要鼓励大家进行个性化学习,提倡个人作出个性化学习计划。二是要定期开展个性化学习成果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可促使参与者对交流内容有所研究,对有关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这样无疑会推进个人学习系统化。三是要有组织地进行个性化学习成果点评。对个性化学习成果点评,既能推动个人学习的深化,又能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蓬勃开展。

在《民族研究》、《思想战线》、《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学术刊物上发表《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体系分析》、《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两种精神文明》、《论佛教对傣族龙文化的影响》、《河口瑶族社会发展态势分析》、《论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中群体性与多学科参与的应用》、《少数民族养老模式研究》、《转型中的中国民族村寨社会调控分析》、《云南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类型的特点及变迁》、《论怒族传统民居的文化意义》、《云南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建设现状与展望》、《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怒江峡谷丙中落地区民族宗教文化关系的变迁》、《社会调控在少数民族社会运行中的作用》、《黎族社会组织结构变迁》、《塔吉克族婚姻家庭习俗变迁》、《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变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研究》《传统与现代间的彝族文化探析——以松子园彝村为例》、《傣族土司司署建筑及其文化内涵分析、《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he Traditional House Among the Nu Ethnic Group》、《社会发展中云南少数民族养老模式的发展态势》等论文50余篇。

  • 索引序列
  • 农村党组织研究论文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研究论文
  •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党组织标准化研究论文下载
  • 论文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