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画派研究论文

画派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画派研究论文

我就随便谈谈看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运动的,绘画学也一样,当巴洛克与洛可可的产物新古典主义发展到巅峰之时还是寸步难行的,艺术家们渴望革新,在一片混沌黑暗的道路上缓慢摸索,但是无济于事,应为自文艺复兴以来诸多巨人已将这一领域的绘画艺术推向了最高潮,再也无法上升,古典派最后希望就是德拉克罗瓦,安格尔,大卫等,可时还是很混沌很黑暗,没有可以超越的了,然而绘画界的顶级代表都没有预见到一股蓄势待发的思潮,他们的眼光始终停留在学院派3个字上,一片宁静之时一道强光犹如闪电一般打破了西方绘画界许久的沉静,那便是印象主义,前期大师莫奈,雷诺阿,华沙罗,西斯莱等运用物理学中光学的研究成果将自然界中的7中原色搬入绘画,但仅是表带视觉冲击,讲究瞬间视觉,无思想性可言。如果说前期是动摇了学院派色彩理论,那么后印象派则是空前的大巨变!后印象主义的3位大师高更塞尚与凡高,直接动摇了上层学院派的根基,完全表现个人主观情感,就如同音乐领域的贝多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同巨人拿起手中火把点名新的道路,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塞上被誉现代绘画之父,他的构图模式与绘画中的注重物体块面结构与透视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立体主义开创者毕加索。印象派的成果犹如大树长出不断细枝,诞生了表现主义,野兽派,超现实主义等一系列抽象的绘画派别,是里程碑式的,是空前的!艺术的新时代宣告到来,文学受其影响,音乐也受到波及,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就是如此。它就如同洪水一样,最后发展为海洋

克洛德-莫奈《印象:日出》 莫奈(1840-1926)印象主义绘画运动的发起人、领导者和坚定不移的鼓吹者。 1874年莫奈展出《印象:日出》之后,批评家以“印象主义者的展览会”为题在 报上评论这一运动,因而得名。 1888年批评家费-费涅翁写道:“印象主义这个词是 为他而创造的,这个术语对他来说比对任何人都更合适。” 莫奈5岁时全家迁居到勒阿弗尔附近的圣阿德雷斯。15岁时从当地一艺术家学 画。其艺术生涯是从与E-布丹结识 开始的,从那时起开始在室外作画。1859-1860 年初次访问巴黎,巴比松画家杜比尼和特瓦容给他很深影响。187 2年前后对日本版 画产生兴趣,它的装饰性和平面性对现代法国绘画影响极大。 1865-1870年是莫奈创作的早期。在这之前他己开始用印象主义特有的碎笔触作 画,如《野餐》(1865 -1866)和《圣阿德列斯的阳台》。莫奈的创作目的主要是探 索表现大自然的方法,记录下瞬间的感觉印象和他所看到的 充满生命力和运动的东 西。他把对象当作平面的色彩图案来画,而不注意其重量和体积。1868年与雷诺阿、 布日瓦尔一起 创作了头一批印象主义的作品,这些作品是用强烈的碎笔触描绘的室 外光、运动和瞬间感觉。 《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该画完全是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泼生动的作画情绪使然,已往官方学院派艺术推崇的那种谨慎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这种具有叛逆性的绘画,引起了官方的反对。 因为这幅《印象·日出》,在当时的画坛引起了轩然大波,同时“印象画派”由此而来。莫奈曾经打趣地讲述了整个创作过程:“为了这次展览,我送去了一件作品,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我从窗口望出去,太阳隐在薄雾当中,船的桅杆指向天空……他们问我该用什么画名时,我随口说:就写‘印象’吧!没想到这个名称,却为我们开了一个这么大的玩笑。” 当1984年莫奈和一群青年画家举办展览时,这幅《日出·印象》遭到了诽谤和奚落。有的评论家挖苦说:“毛坯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完整!”更有人按这幅画的标题,讽喻一莫奈为首的青年艺术家们为“印象派”,于是“印象主义”也就成了这个画派的桂冠。 印象派解放了色,莫奈是一个善于运用色的大师,不既如此,他还是一个善于运用光的大师.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物体的颜色是和光分不开的,是由物体对光,特别是太阳光的吸收和反射决定的. 太阳光线的影响是动态的.一天不同时分,一年不同季节,太阳的光线千变万化,同一个对象也就有了千变万化. 早晨的阳光经过晨雾的过滤,变成了橙红色.而在阳光没有照及的地方,处于阴影中的物体,则是它的互补色--蓝色.这种处理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在经典的画法里,迎光处都画成白色亮色,阴影都画成黑色暗色,莫奈的高明果然不同凡响.冷色和暖色的对比,明色和暗色的交融,都来自清晨阳光的作用. 如果太阳升起的高度不同,如果日出的季节不同,如果当时的气候不同,太阳的颜色,物体的颜色,水中倒影的颜色,也就完全不同了. 历史上没有一个画家,象莫奈那样自觉地运用这样的原理,针对同一主题,专门描绘不同季节,不同光线和不同天气状态下的色彩变化,这类作品被称之"连作".他画干草垛,画白杨树,画卢昂大教堂,画泰晤士河畔眺望伦敦,每个主题都要画几幅,十几幅,甚至几十幅.他会在同一地点支上几幅画架,每天在依次特定的时间在特定的画架上作画,周而复始,来捕捉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下的不同色彩

在中国美术史上众多的绘画流派中,“扬州画派”作为大众皆知的一个美术流派。他们几乎毫无师承关系(其中只有一对师徒),同时也没有明确的“建章立派”的艺术主张,仅由书画供求市场自由形成书画群体,但是他们带给中国艺术史特别是社会大众的影响,却是历史上众多艺术主张鲜明(如元四家、清四王),地域特点突出(如吴门画派、华亭派),艺术师承关系明确(如岭南画派、吴门画派)的艺术流派所无法比肩的。是什么原因使“扬州画派”如此影响广大,声名远播,风标独著而鹤立于艺术之林的呢? 一、“扬州画派”的形成历史及其特色18世纪的扬州,因长江和大运河水运枢纽的优势,扬州成了当时中国盐运的集散中心。主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命脉的食盐业使扬州聚集了“数百家”富甲天下的盐商。拥有大量财富的盐商聚居扬州,必然带动扬州的繁荣。特别是当时官商巨贾对艺术的需求,促使艺术品需求增加,带来艺术品的生产与供给市场的发达。应市场所需,众多的画家聚集到了扬州。这些聚集到扬州的画家,都是在野文人,生活上较为困苦,对当时封建社会现实也多有不满,如金农、黄慎、高翔、罗聘、华喦等。他们中即使有的曾做过小官,如郑燮、李鱓、李方膺等人,但也多遭谗贬罢,甚至被侮入狱。这样,他们的艺术创作一方面出于维持生计的需要,另一方面,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地抒发个人性灵。“扬州画派”是当时扬州的一个画家群体,他们每个人又都极富创新精神,个人风格独特,且极力与他人拉开差距,便形成了所谓的“八怪”。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为了取得盐商的喜爱与支持,扬州画家们必须使自己成为某种专门的画家,才能更加引人注目和吸引人购买。例如金农早期也画竹,为了不与郑燮冲突,故后来转向了画梅,成为画梅的专家。诸如李鱓的色彩表达,高凤翰的左手松笔画与指画,金农的“漆书”,个个都别开生面,这在客观上促成了扬州画家一人一个面目。同时,由于卖画的原因,“扬州画派”画家在作画速度上再也不像古人那样“五日一山,十日一河”的精工细琢。他们多以快速创作展示花鸟人物为题材,形成了“扬州画派”以擅长写意花鸟画为主的特色。尽管他们中也有以擅长人物或山水者,但往往都是写意手法用笔,落笔落墨酣畅淋漓,成画快速急捷。例如李鱓作画的挥洒淋漓,郑板桥寥寥数笔而极富生趣的兰竹,黄慎的以草书入画等等。在题材的取舍上,他们画花鸟又多以梅、竹、兰、菊四君子或身边常见之瓜果虫鱼为题;画人物则多以神仙鬼怪及下层人物为对象;画山水则以一些残山剩石进行点染。总之,其取材对象多是普通之物,以其一枝半角来草草勾染,既表现文人士大夫高雅清幽的逸趣,同时也更容易被盐商及大众所接受。在作品的展示上,“扬州画派”强调诗书画的结合,画上必题诗,且有时甚至长篇巨制地题写文字,俨然以书法、诗词为主。在书法表现上,他们都形成了各自的鲜明特色。如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在中国书法史上都是空前的创新。同时,“扬州画派”画家本身还非常看重自己的诗书画综合能力。据说,扬州盐商巨富对画家们也有要求,如“扬州二马,以文会友,凡文人来访,进门须先做诗一首,待审定后再决定接待等级”(见陈传席《扬州盐商与扬州画派及其它》)。据传,丁敬初到扬州,曾因盐商马曰琯考问其掌故和对对联未答出而遭到轻视和怠慢,只好跑到杭州去。黄慎初到扬州卖画失势请教金农,乃知在扬州卖画必须善诗善书,黄慎便回闽学诗后再到扬州,才得以名气大振。这一方面是盐商对画家诗文修养、名气的要求,客观上也造就了扬州画家个人诗书画兼善的特色。扬州画派在对待绘画传统时,具备的强烈的创新求变的意识。在创作态度上,“扬州画派”画家出于维持生存和竞争的需要,在创作中尽可能地展示其艺术才能,作品中除了诗书画完美结合,表现较强的综合素质外,他们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创作主题成为符合市场要求的作品。扬州画家都非常注重写生,他们中早年大多师从职业画家学习,临摹描绘尽可能地采取实用之物像,从大量实物写真而来。如黄慎早年仔细观察过各个阶层的种种人物肖像,郑板桥分不同时辰认真观察竹子,形成“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创作理念。同时,他们还善于转益多师,向古人学习。如石涛对扬州画派的全面影响,“笔墨当随时代”、“借古开今”成为了“扬州画派”绘画创作的理论基础。郑板桥为学习古人,专门刻了一方“青藤门下走狗”的印,以示对徐渭的仰慕与学习。李鱓有《题花卉册》诗句表达其个人的学习取法:“不学元章与补之,庭前老干是吾师……岂知造化从心手,顷刻春生莫要迟。”“扬州画派”的画家们都十分钦佩石涛,主要是石涛敢于摆脱当时画坛的正统主义和形式主义束缚,主张个性解放。如金农画马曾题诗曰:“扑面风沙行路难,昔年曾蹑五云端,红鞯今敝雕鞍损,不与人骑更好看。”由此可观,他所表现的更主要是人的理想和人的特殊思想感情以及叛逆思想。二、“扬州画派”对当代中国书画艺术的启迪扬州画派之所以能在18世纪中期商业发达的城市扬州迅速崛起,并因盐商和广大市民的认同而名载史册,流传千古,其成功之处对振兴和繁荣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具有重要启迪意义:(1)艺术创作必须紧密结合市场,结合受众的审美习俗。扬州画派因盐商而兴,因广大市民的认同而流传于千古。18世纪的封建中国社会,商人的政治地位并不高。按照传统的儒家尊卑思想,要使在古代封建社会占有重要地位的士大夫(文人)去迎逢商人的口味,应该说是很难的。但“扬州画派”画家由于他们本身已沦入生活窘迫之境,为了维持生存,只有按商人们的意志去创作,去画一些佛道之像或民间生活题材,甚至画乞丐,从而反造就了“扬州画派”在历史上的地位。(2)具备较高的艺术综合素质。诗、书、画、印结合是历代中国艺术家们的崇高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是中国书画艺术魅力的完美表现。“扬州画派”即使作为卖画求生者也得遵守这一艺术形式,即使是充满铜臭的扬州盐商们,在对待画家、对待文人和与文人们打交道时也不忘“以文会友”,以诗文水平确定招待档次,以诗文水平确定画作的价格。(3)艺术必须树立个人风格,形成独特面貌。“扬州画派”画家之所以又被后人冠以“扬州八怪”,主要是针对他们每个人所形成的风标独著,不乖同道的个人特色。即使一个地域,一个时代、一个师门所出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也会迥然而异。例如,“扬州画派”几乎都画梅兰,但是各人在所画梅花的表现手法上却各有不同。如汪士慎画梅清淡秀雅,李方膺画梅则“铁干铜皮”,高翔画梅疏枝瘦朵、花蕊半开、雪冷风清,金农画梅则是用笔简朴、古涩,浓淡相宜,玲珑剔透;罗聘师从于金农,而画梅则又是浓淡交映,疏狂粗放。同时,在扬州画家中,早年金农同郑燮一样都喜画竹,由于郑板桥的显著影响,金农为了与郑拉开差距晚年便转向画梅而以此著称。其他如金农自创“漆书”,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黄慎的以草书入画,都使扬州画家一人一个面貌,一家自有一家风格,才形成了“扬州八怪”。从某种程度讲,怪而不怪,只是一种特殊的个人风格而已。(4)创新求变的艺术理念和深入写生的学习方法。在扬州画家的眼里,真正意义上的作品应该是创造性地表现某种思想情感,并产生表现形式的创新。他们的创造以石涛、徐渭等大家为榜样,更多地吸取他们对传统的变革创新的创作思想,与古人拉开差距,与同时代者拉开距离,形成极富个性的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是他们深入学习古人技法技巧的结果,更是他们深入观察生活、观察身边事物的结果。正如郑板桥所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毫夜间思……”又如李鱓在学蒋廷锡的同时,还深入向高其佩学习,并在表现形式上吸取明代孙隆、清代恽南田及石涛诸家,这种集众家所长不断丰富自身,从而导致其画风数变,并形成自己的崭新风格的学习方式亦为后世所传颂。对于学习古人,扬州画家们多是取长补短的扬弃式学习。如李鱓曾言:“……八大山人长于笔,清湘大涤子长于墨;至予则长于水。水为茶墨之介绍,用之得法,乃凝于神,甚矣。”“笔与墨作合生动。妙在用水。余长于用水,而用墨用笔又不及二公(石涛与八大)”。可见,他们对古人是选择性的学习、扬弃,才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扬州画派的创造无疑是成功的。他们既有那一个时代,那一个地域经济文化背景,更有他们自身努力创新的结果。

漫画派对投稿

其他杂志不是很清楚,我是知音漫客的编辑,你可以通过邮箱投稿,在刊物的版权页上会有说明,也可以到漫客网的投稿说明去看看相关投稿的要求。其他杂志应该也是这个模式,投稿最好留下你的及时联系方式,比如说qq,这样方便编辑有需要可以及时跟你取得联系。

可以啊,只要你发过去编辑部就可以了。但是到编辑部要两个月的时间,不要一心急看到下一个月没有登到你的漫画就灰心丧气。比如说你4月投的画,6、7月才能刊登。也不是一定刊登的,要看你的质量好不好哦!还有就是邮票不要贴错,要看好是贴8角的还是1元2角的,要看画稿的重量,其他自己查哦

1、不是说不能投,而是一般情况都不会进。因为连载的话,杂志要根据情况作很多安排的。如果你真想直接投连载,风格合适,水平自信,你可以试试。2、如果是有退稿回执的,必须在对方退稿后,没有的,也必须在2-3个月以后,具体看对方的约稿函。3、好像是只要原稿,这个因为我是业余爱好者,不太清楚。不过附上剧本也可以,分镜个人觉得不用。4、我只看漫友,不过如果这个杂志收的稿子是比较杂,或者有比较多奇幻稿子的,就应该不会有问题。

漫P投稿的纸是A4,或着8开,铅笔稿也可以投稿.建议用黑笔或钢笔描一下然后等干了之后,把铅笔擦了,这样能使画面更精湛哦.内容好像是自己搭配,别人都是这样的.要自留底稿(就是把原稿(就是你自己画的那张)拿去复印,复印张数随你,把原稿拿去投稿,复印件留着.真没回音,那就再投次.)

漫画派对杂志社

《漫画party》杂志是云南教育出版社的社刊工程之一。

《漫画party》是注册名称,也叫《漫画派对》。简称MP,漫P,还有怕踢,爬梯等。

从2012年开始每月增刊,一月2刊(全彩,半月刊),分别于每月1日与15日出版(从出版社-印刷厂-图书批发市场到各地书店其实还有+-3天左右的误差),2月,10月每月一刊,每本售价5元。

部分作品:

刘飒:嘻哈小天才,呛辣校园俏女生,星星传说之十二星座之谜,爆笑水晶球。(全部完结,其它收录在《飒漫画》中)

彭永成:我的爸爸是泰山(已完结),农庄趣事(已完结),呆头成青春纪事。(已完结)

奥冬、兰兰:星太奇(连载中),鳄鱼大宝(已完结),狸猫道具店(未知休眠中)。

孙元伟:小布丁的幸福生活。(已完结)

猫小乐:猫3狗4(已完结),猫小乐真人漫画(已完结),猫小乐漫画课堂(已完结).阿衰on line(连载中),漫画K掐掐(已完结),得瑟二鸟(连载中)(猫小乐监制)

刘小超:咖喱岛(已完结),虫虫好来屋。(已完结)

周洪滨:反斗档案(已完结),七笑奇谋(已完结),“秀逗”小飞虾(已完结),月光天使(已完结),赏金神侠(已完结) 反斗档案2(现在名为超级反斗少年,连载中)

王梓廷:酷班日志(已完结),喔喔鸡动队(已完结)

卢泰斌:哈莉·波波(已完结)

郑军:超级PK(已完结)

柳宁:东西会(已完结),达达出更(已完结)

袁伟江:豌豆笑传(连载中)初次遇见袁伟江(已完结)

陈翔:新小山日记(已完结),戏游记(已完结),非常小子(长期休眠中),神秘的红木盒(短篇)(已完结)

杜雅宁:丁点猫(已完结)

小樱桃漫画公司:小樱桃(已完结)

贝贝龙:魔法猪世纪(已完结)。跳跃星球(第一部完结),葱头爱问问(连载中),莫林的眼镜(已完结),西游大学堂(连载中),莫林的眼睛2(新出版,第一集在MP176上,改名为《莫名的眼镜》连载中)

mumu:闹妖。(已完结)

敖幼祥:七鲜鱼丸(已完结)

凯臣卡通制作中心:面包之战(已完结)

尖鼻漫画工作室:尖鼻鼠(已完结)

法国DUPUIS公司出版授权:小史皮罗(已完结)

深圳竹林子工作室:神仙学校(已完结)

小米汤:侦探通讯社 (已完结)

魏宾:咪乐猫(长期休眠中)

阿姿猫:淘气小甜心(连载中),搞笑测测你甜心版(已完结)

天暴饭团:终极魔鬼生存营(已完结)

圣诞狐:漫画猛掐掐(146期改名,原名漫画K掐掐,连载中),纸世界(连载中)

于小刀:漫画猛掐掐(连载中)

单伟:漫画K掐掐(已完结),一回忆、就幸福(不定期连载中),漫画漫画开门吧(连载中)、单老师漫画讲堂(连载中)

素维漫画:男生女生(长期休眠中),搞笑测测你男生女生版(已完结)

彭彭 :《得瑟二鸟》(连载中)(彭彭编绘,猫小乐监制)

笑天翔:嗨!少年(长期休眠中)

大麦:雷人一族(长期休眠中)

欧阳小子:热血囧动力(连载中)热血囧小子(不定时连载中)

肖儿:搞笑测测你小天版(未知休眠中)

花脸:兵工厂大作战(连载中)

京东。《漫画派对》杂志是云南教育出版社的社刊工程之一,创刊于2000年1月,从145期开始每月增刊,一月共2刊(全彩),一年24期,均可从京东订阅。

上市了。漫画派对四百特刊于2022年10月份已上市。《漫画派对》前身是2001年1月创刊的中学生杂志《学生广角》,2006年4月正式更名为《漫画派对》。《漫画派对》杂志是云南教育出版社的社刊之一。

纽约画派创作与意识形态研究论文

现代主义 Modernism 20世纪初以后西方各个反传统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现代主义文学深受康德、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现代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最大特征,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现代主义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主张内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现代主义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是自由联想。在艺术风格上,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和排列形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作品结构变化突兀、层次繁多;故事情节似有若无,怪诞荒谬;人物形象扑朔迷离,违背常情常理。许多西方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已经逐渐被后现代主义所取代。 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存在主义、法国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 后现代主义 Post Modernism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又称后现代派。其含义无明确界定。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在美国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将超现实主义倡导的表现潜意识的创作理论加以发挥,并赋予画家的主体的行动,开辟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之后出现的色面绘画、硬边抽象和后色彩性抽象的共同特征在于强调色彩作为独立艺术语言的美学价值。严格说来,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始于波普艺术,它将象征消费文明和机械文明的废物、影像加以堆砌和集合,以示现代城市文明的种种性格、特征和内涵。法国的新具象主义也是一种,通过一定媒介和行为,对当代现实进行批评和反省,以及自我反省。新达达主义又是一种,它将达达主义对传统文明的挑战和戏弄的行为变为对这些行为的赞美。波普艺术以新奇、活泼、性感的手段来刺激大众的注意力,同时向实际生活渗透而产生综合艺术,最早的综合艺术制作者为R.劳申伯格和J.琼斯。与此同时又出现最少派艺术——注意标准化、规格化,毫无个性,其中雕塑抛弃台座,反叛传统风格。并排斥艺术的一切再现的特征,以单一几何形态或几个单一形体的连续来形成作品。60年代,环境艺术流行,旨在制造空间、支配空间,以整个环境作为作品,消灭平面与立体的差异,使可观与触摸、视觉与听觉的界限消失。与环境艺术几乎同时,产生了偶发艺术,类似戏剧的一种表演艺术。以后又出现适当处理大自然的大地艺术(或称地景艺术)。这些派别均对客观事物采取冷漠的态度。 概括说来,50年代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如下:①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②从传统艺术、现代派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来表达多种思维方式。③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④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⑤漠视作品的独特性,忽视原作的价值,注重作品的复数性和大量生产。⑥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⑦主张艺术平民化,大量适用大众传播媒介。 后现代主义表面看来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艺术思潮和流派的否定,但细加研究,理论上则与前期的思潮、流派相通,故有人认为它们是将二战前人们所熟知的观念重新加以选择和估价,使其一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展。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浪漫主义运动】浪漫主义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浪漫主义的起源】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十八世纪晚期,十九世纪前半期盛行于法国,他是一个全欧洲性的内容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但直到20世纪仍余韵不散。法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刻、小说和戏剧领域;英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于诗歌、历史画和风景画领域;德国浪漫主义则在音乐、诗歌和绘画领域皆有体现。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文艺思潮兴起】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tic,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酉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麦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单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它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在俄国,浪漫主义的发展是较迟的。它在十九世纪初期才形成为一种流派。其中积极浪漫主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贵族革命中起过显著的进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雷列耶夫等。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浪漫主义艺术】浪漫主义画派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浪漫主义音乐、文学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要想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譬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按照那些讲究条理的音乐史家的愿望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简单地下定义行不通,这些定义总是因为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过于简单化。例如,假使断言古典主义音乐是客观的,浪漫主义音乐是主观的,那么岂不是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像电脑一样,从不创作反映自己个人感情的作品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地,如果说浪漫主义作曲家“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原则,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他们在继续使用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场合下使用古典形式。例如威尔第就用赋格曲式结束他的喜歌剧《法尔斯塔夫》。另外还需明确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风格曾经共存了一段时期,重要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德国理想主义者韦伯就先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仅比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这两种乐派之间实际上又存在着我们很容易把握的区别,这些区别大多是源于非音乐的原因。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根本的改变,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真正独立,因为不管那些贵人们多么慷慨地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计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说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会社团和音乐节网络迅速地发展起来。如果一个作曲家,比如门德尔松,能为这个众多的占统治地位的中等阶层提供他们所喜闻乐听的音乐,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视时代的审美观,只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后代创作,那么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就必然是个“怪里怪气”的孤僻艺术家。这一类作曲家常以为他们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是未来艺术的预言者。“艺术家”一词的使用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整个十九世纪的作曲家都这样看待自己。他们这样称谓自己很有理由,因为一旦摆脱了私人的庇护,投身到社会中去,他们便开始和文学作家等富于创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触。事实上,韦伯、舒曼、柏辽兹除了作曲还写过一些有关音乐的书,而瓦格纳不仅自己写剧本,还写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戏剧和哲学的著作和论文,真难以想象他何以还有时间创作出那么多的乐曲来。这新的一代作曲家对弥漫在社会上的各种新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科学的、民族的、还是艺术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学的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们的前辈仅满足于用器乐表达纯粹的音乐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则致力于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语言并驾齐驱。当然,给歌词谱曲一直是作曲家们的实践之一,可是当时流行的是用器乐表达或描绘一种特定的场面,甚至讲述一个故事。这起始于贝多芬的同代人韦伯,后来又被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发展为描述性的交响诗。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的、乡村的浪漫主义文学转变为幻想的、比生活更加广阔的浪漫主义文学,分别以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1813年)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847年)为代表。这两部英国小说有天壤之别,这种区别在沃尔特·佩特(W·Pater)给浪漫主义下的定义中可以得到概括,他认为浪漫主义是“给美添上了怪诞的色彩”。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表现了一种奇异的超自然的东西,如柏辽兹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响曲》中所表现的那样。作曲家们很快就对周围的大自然发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自然已经不是贝多芬《田园》中的那种简单的自然,而是大写的“自然”,一种因为他们超脱于芸芸众生才与他们有着特殊联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单个的人,而不是那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被仔细地划入某个阶层而根本无法摆脱其束缚的人。因此,对独立个性的重视使作曲家们有意识地追求个人的特点,有时成了自我主义。这样,他们离那些因为循规蹈矩而压抑了自己部分创造才能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就越来越远了。想用寥寥数语概括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其结果非常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浪漫主义作曲家都是放浪形骸之徒。虽然他们中间有人确有行为出轨的时候,但是总地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仍继续运用传统的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等形式,虽然在这些形式里出现了与莫扎特不同、会使他的审美观受到侵害的新东西需要记住的是,审美的好恶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这一代认为“过分”的行为在下一代眼里却是规范,昨天的“顽皮的孩子”,逐渐长成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注:法国诗人戈蒂耶早年参加浪漫主义运动时被称为“顽皮的孩子”、“老伯伯”则是英国人对曾经担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莱斯的尊称]。浪漫主义运动内部也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为代表的激进派,另一个是以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义可以说明分裂是怎样产生的,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乐曲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柏辽兹)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如歌曲方面的舒伯特、歌曲与钢琴曲方面的舒曼、歌剧方面的韦伯)区别开来。

20世纪初,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尤其是照相技术的发展,绘画“不再作为自然的奴仆了”,要“为艺术而艺术”。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美术被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美术。它是指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和先锋特色,与传统美术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思潮和流派。法国:1905年法国以马蒂斯为首的野兽主义兴起;1808年立体主义诞生,毕加索、勃拉克是关键人物。《亚维农少女》作为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分水岭。德国的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的艺术流派,其艺术特征是在作品中强调表现和宣泄情感的重要性。表现主义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德国,但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它在欧洲各国均有反映。1905年德国出现桥社组织,是德国表现主义的第一个社团,桥社的不少画家表现人和自然的原始性,歌颂性解放。德国表现主义的第二个社团是1911成立的“青骑士社”,代表人物有康定斯基、马尔克等,与法国野兽主义相似,带着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色彩。表现主义在挪威: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几年的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已逐渐地关心起当代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对德国表现主义美术产生影响的是挪威画爱德华·蒙克(1863~1944)。表现主义在其他国家:表现主义风格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有明显的表现,奥地利的维也纳分离派及其代表人物克里姆特(1862~1918)在20世纪初发展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画风上颇有贡献。意大利的未来主义:1909年在意大利出现的“未来主义”不同于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它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文艺运动。与其说它是一种风格,不如说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参与这个运动的有文学家、戏剧家、美术家、建筑家等。俄罗斯、荷兰的现代主义美术:1913年至上主义是俄罗斯的艺术家们对现代艺术的一大贡献。至上主义的发起人是马列维奇。至上主义奠定了几何抽象理论的基础。将几何抽象理论推向一个更新高度的是荷兰画家蒙德里安(Mondrian,1872~1944),1914年创立了几何风格派。瑞士一战期间兴起的达达主义及其余波达达主义,其影响波及欧洲及美国。达达主义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和传统,否定艺术,否定理性和传统文明,提倡无目的、无理想的生活和文艺。这些流亡的艺术家们有着强烈的反战情绪,他们看到人类文明惨遭践踏,深感前途渺茫,于是在他们中间滋长了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他们要组织起一个国际性的文艺团体,创造出符合他们新的理想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在1916年2月举行的成立大会上,歌唱家罗瓦夫人随意在法文字典中发现“达达”一词,意即“孩子不明确的呀语”,人们认为这个名称很怪诞有趣,用着他们团体名称很好,不久他们发表了达达宣言。在宣言中称“达达什么都不相信”、“达达不求什么,达达就是达达”。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皮卡比亚和杜尚。法国艺术家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早期迷恋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1915年杜尚来到美国纽约,他对美国的“机器文明”很感兴趣,他说:“纽约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此后他往返于美国和法国之间,宣扬达达主义,创立了美国达达主义艺术。1917年2月纽约独立美展展出杜尚送展的一件尿斗,题名《泉》,引起轰动。杜尚解释说:“这件《泉》是否我亲手制成,那无关紧要。我选择了一件普通生活用具,予它以新的标题,使人们从新的角度去看它,这样它原有的实用意义就丧失殆尽,却获得了一个新的内容”。这件艺术品的问世表明达达主义对传统文明的否定,它的意义在于将生活中现成品提高到艺术品的高度加以肯定,它标志着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已取消,生活就是艺术,这就开创了一个广大的领域,为后来的波普艺术开了先河。以巴黎为中心的超现实主义运动在达达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现实主义吸收了达达主义及传统和自主创作的观念,摒弃了达达主义全盘否定的虚无态度,有比较肯定的信仰和纲领。作为文艺运动,它曾在两次世界大战间广为传播。超现实主义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这一艺术运动的指导思想。他们致力于探讨人类的先验层面,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结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情景。代表人物有恩斯特、米罗、达利、马格里特等。《记忆的永恒》是达利的一幅著名作品。不参与任何艺术群体的艺术家集合——“巴黎画派”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大批优秀艺术家云集巴黎。这些人当中有一些艺术家身处其中但不参与任何群体,他们保持自己已有的艺术特点和个人风格,在前辈和同时代的艺术中吸取营养,注重意境创造和抒情性,表现自己在贫困、忧愁、思乡等遭遇中的各种内心感受。他们没有结成社团,风格也不相同,人们统称其为“巴黎画派”。代表画家有莫迪利阿尼、卢梭、夏加尔、苏丁等。下面是夏加尔的《我与村庄》和卢梭的《梦境》。雕塑家们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现代雕塑家除了前面已经提及的波丘尼以外,还有布朗库西、亨利·摩尔、贾科梅蒂等。亨利·摩尔的《国王夫妇像》:瑞士的贾科梅蒂(1901~1966)既是雕塑家也是画家,曾经是超现实主义中的一员,一生中多次改变艺术风格,后来专注于人类形象的研究,逐渐发展了独具视觉品质的人像雕塑。在《行走的人》这幅作品中,人像似乎剥离了所有的物质外壳,只剩下一个细长的骨架,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空间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艺术的中心由法国的巴黎转到了美国的纽约,从此纽约成为西方艺术的中心。美国美国现代艺术在西方画坛领一代风骚的标志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崛起。抽象表现主义又称“行动绘画”或“纽约画派”,它是集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成的流派,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思潮。这种思潮适应了二战后美国人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要求,强调艺术家行动的自由性和无目的性,把创作行为本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有波洛克(1912~1956),德库宁(1904~1997)、斯蒂尔(1904~1980)、纽曼(1905~1970)等。抽象表现主义发展到60年代又产生了“后绘画性抽象”,又称“色域画派”、“硬边抽象”。继此之后又出现了新的几何抽象形式。波普艺术最早出现在50年代的英国,后来广泛运用在美国的艺术中,被用来称谓一种大众流行的艺术现象。波普艺术是以波普文化为基础的艺术,60年代末成为世界上最普及和最重要的现代艺术流派。“波普”(pop)一词含有通俗、大众、流行的意思,因此波普艺术是以全面反映大众文化各个领域为特点的。波普艺术以波普文化为基础,必然扎根于现代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它无论在创作源泉、技术手段、语言元素上都离不开当时发达的商业社会与商业生活。波普艺术家身处商业社会,商业生活方式中的都市环境和民众流行文化 ,为他们提供了构思创作的语言符号——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用品、铺天盖地的广告、报刊杂志、歌星影星甜美的形象、废物处理、环境保护等等。他们就地取材,并运用绘画、装置、拼贴、丝网印刷、现成品集合等手段进行创作,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熟悉的歌星影星、广告海报、可口可乐等形象,通过选择和仔细的制作重新呈现在大众面前,用以展示时代生活,让人们与时代保持密切的联系,使艺术与生活相等同,波普艺术由此得到发展。美国画家汉密尔顿的拼贴作品《究竟是什么让今天的家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或许可以被视为第一幅真正的波普艺术作品。它混合着或暗示着挂在墙上的男性和女性的照片、电视机、低级黄色书刊、消费者的日用品、包装、电影,甚至出现在球拍上的波普二字。当这幅画在伦敦展出时,它被误以为是攻击艺术或攻击消费社会。汉密尔顿解释,他的目的正相反,是为了创造一种新的艺术。他说:“我宁愿认为我的目标是在寻找每日的事物和日常的态度中,究竟有何诗意之处。”在所有战后时期的艺术运动中,最具有美国自觉的是极少主义艺术,它的目标在于完全的洁净和整体,将艺术简化到该媒介本身最固有、最本质的元素,而除去其他非本质的部分。将艺术的手法减到最少限度,是希望某种单一的活动会产生,同时给观众有一种单一的经验。代表画家有:法兰克·斯泰拉等人。观念艺术强调人的观念和作品的意义在创作时的重要性,观念艺术家认为:传统艺术作品很难将艺术家的观念表达透彻,只有创作过程和记录这一过程的方法手段才能胜任表现观念的职能。观念艺术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现代派艺术从抽象表现主义到极少主义,渐至缩减而成“取消主义”态度的一种艺术。观念艺术家们到处表演、演讲,还于1969年创办《艺术语言》杂志,举办系列展,成为70年代风行欧美的现代主义流派。“欧普艺术”又称“光效应艺术”或“视幻艺术”,60年代出现在欧洲及美国,是同波普艺术一同发展起来的。它植根抽象艺术,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加强绘画效果的艺术,多以静态的、抽象的几何图案及其明暗、色彩渐变的不同组合造成观众视觉上的错觉或幻觉效果,其形式包括平面绘画和立体作品。英国莱利的《流》大地艺术亦称“地景艺术”,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大地艺术的艺术家主张以大自然作为材料,在自然环境中从事创作,让大多数人能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在游戏和幻想中,得到了一种未知的新体验。《 螺旋状防波堤》 美国 史密森超写实主义又称照相写实主义,发源于美国,60年代后在西方流行。这个流派的艺术家反对抽象艺术的潜意识情感和在造型中不表现具体物象的作法,他们认为应该排除画家的主观意念,做到纯客观地、真实地,甚至像摄影那样地再现物象,所以又称之为“照相写实主义”。超写实主义的艺术主张是酷似和逼真,许多超写实主义的画家用照片作为他们绘画的基础,做出客观、逼真的效果。查克·克洛斯(1940~ )是美国超写实主义的代表画家。他的作品《林达》。后现代主义70年代,现代主义美术被视为发展到了最后阶段,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学术界对它的说法也不一致,大体上说,是近几十年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后现代主义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美术等其他领域。它绝不是一个具体的艺术流派,而是一种广泛的文化倾向,表现在内容上以多元文化中的观念为主导,形式上以综合的方式为基础。后现代主义艺术家采用广泛的媒介,包括素描、雕塑、表演艺术、静物摄影、混合材料、装置艺术等。80年代,美国兴起了“新表现主义”的思潮。美国的新表现主义与欧洲尤其是德国的表现主义思潮有着紧密的联系。就表现主义在美国的崛起,证明艺术中出现了回归的趋势,本世纪初欧洲的表现主义的许多要素重新受到关注。进入20世纪末期,西方美术出现了多元文化主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艺术家越来越多地来到美国和欧洲,他们带着本身原有的文化传统,在新的文化环境下组成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西方现代艺术在多元文化中增加了它的内涵。20世纪下半叶的著名雕塑家除了波普艺术家奥登伯格外,还有美国的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1906~1965)和美国的女雕塑家巴特菲尔德(Deborah Butterfield,1949~ )。

如果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能像画卷那样展开,那么上世纪初源于底特律的那场波澜壮阔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无论如何都将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留下了众多艺术珍品一样,底特律也留下了许多反映大工业时代社会变革的文化遗产,其中最具有历史和社会价值的艺术瑰宝,当属于底特律艺术博物馆的壁画中庭——《底特律工业》。 底特律艺术博物馆建立于1885年,是美国最早的城市艺术博物馆之一。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博物馆见证了美国大工业时代崛起的辉煌和汽车工业发展的沧桑。 来车城之前就听说过这座藏有罗丹《思想者》和梵高《自画像》 等精品的艺术宫殿。然而,初访博物馆的那天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不是这些收藏的艺术珍品,而是艺术博物馆本身——博物馆的中庭。 你看,这是怎样的一个中庭: 一束束温暖的阳光从天窗洒落,照亮了镶有漂亮图案的大理石地面,也照亮了中庭四周宽阔的墙壁。墙壁上是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在灿烂的阳光下,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尤其是南北墙上两幅宽大无比的壁画,再现了汽车生产线的恢宏场面。一排排高大的机器伴随着密集的工人,还有高耸的钢炉、飞溅的钢花以及川流不息的车身布满了整个墙面。劳动者们的造型雄壮有力而又协调优美,展现出无限的艺术魅力。 站在壁画面前,那句“工人阶级有力量”的口号顿时变得具体生动起来。环顾四周,仿佛置身于底特律大工业正在兴起的历史回廊中。那种工业革命的磅礴气势和隽永精神像史诗般在中庭流淌,在心中激荡。 如果说壁画本身直观地表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大工业情景,那么围绕壁画所发生的波折故事,更能反映出美国社会变革中意识形态上的碰撞以及艺术表达的深刻和必要。 有趣的是这段故事的主角是背景截然不同的三个人:红色艺术家迭戈·里维拉,大资本家艾德塞·福特,以及艺术学者威廉•瓦伦丁。 迪戈·里维拉有着精彩非凡的艺术生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他的共产党人身份,他和传奇女艺术家妻子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两次婚姻的情感纠葛,以及他创作的大量影响广泛的壁画,使他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迪戈于1886年12月出生在墨西哥一个中等富裕的家庭。三岁时他就拿起画笔开始在墙上和家具上乱涂。有远见的父亲不但没有阻止小迪戈的淘气,反而在墙上各处装上画板任其涂鸭。 到了十岁,迪戈开始在墨西圣卡洛斯艺术学院学习艺术,得到了严格系统的学院派艺术训练。随后他来到欧洲继续深造,接受了欧洲各种艺术流派的熏陶,尤其是受后印象派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艺术的影响。迪戈开始注重印象派和立体主义画派的结合,并融入墨西哥民间艺术形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欧洲期间,迪戈亲身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风雨。墨西哥的革命运动,以及列宁领导的苏维埃十月革命的成功也对迪戈的社会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开始以艺术的形式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运动。 1922年,迪戈回到墨西哥,很快加入了墨西哥共产党。1927年,迪哥戈作为墨西哥共产党的代表参加了前苏联十月革命十周年庆祝活动。他与共产党人托洛斯基的友谊,并在其流放期间所给予的大力帮助为人所称道。 在投身社会运动的同时,迪戈开始考虑如何以艺术的形式讴歌波澜壮阔的社会运动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他和画家西盖罗斯()、奥罗斯科(José Clemente Orozco)一起在墨西哥开始以壁画的形式宣传墨西哥的历史传统和革命运动。 作为壁画大师,迪戈出色地运用壁画中的内容、形式与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平衡处理形象、色彩和空间的结合,形成了集立体主义、原始风格和前哥伦比亚雕塑于一体的独特个人艺术风格。他的壁画形象直观,色彩丰富,内容庞大,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上个世纪初,老福特以T型车和流水生产线方式独占制造工业的鳌头,建立了举世瞩目的福特汽车王国。 作为汽车巨人老福特的独生子,艾德塞从小就被老福特作为福特汽车王国接班人来培养。1918年,年仅25岁的艾德塞顺理成章地成为福特公司的总裁。 艾德塞和父亲在车型开发上有着不同的品味和追求。他对年轻一代汽车消费者的爱好有非常敏锐的了解,这都源于他极好的艺术修养。艾德塞从小喜欢绘画和摄影,对艺术品有极高的鉴赏能力。因此,当老福特的杰作——T型车在十数年保持不变而行将淘汰的困境下,艾德塞主持开发了多种时尚新锐的车型,为福特汽车开创了新的局面。 作为车城乃至美国成功资本家的典型代表,艾德赛对底特律艺术发展的推动不遗余力。他是底特律艺术博物馆的长期的伙伴和赞助者。从1919年起,他被聘为艺术博物馆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连老福特都常常自豪地对人夸耀:艾德赛是我们家族中的艺术家! 威廉•瓦伦丁纳是一位艺术史学者,出生于德国。他对欧洲的古典和当代艺术鉴赏有极高的造诣,在艺术收藏方面很有建树。1913年,他来到美国,创立了《美国艺术杂志》。 威廉在底特律艺术博物馆创建的初期提出了许多极具建设性的建议,为博物馆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24年开始,他被聘为底特律艺术博物馆馆长。 在他的主持下,底特律艺术博物馆的收藏和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他打破了艺术博物馆以艺术品类布展的传统格局,而引入以文化历史为背景的布局方式,使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种类艺术品来更好地了解一种文化的多个层面。 1917年,身处汽车制造业顶峰的老福特,开始在密西根的鲁日河畔建造他梦想中的汽车工业城。十年之后,鲁日工厂完成了。 建成后的鲁日工厂占地近四平方公里,拥有93座建筑,1600万平方英尺的厂房面积,160公里长的流水生产线,雇佣了10万多名劳动者。除了汽车制造的四大工艺生产之外,这里还有各种零部件的生产车间,包括玻璃制造、炼钢厂、发电厂。在其后的二十年中,鲁日工厂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 这样,在车城出现了一个老福特引以自豪的制造业的奇迹:大湖上的巨轮繁忙穿梭,来时载满矿石和煤炭,走时装满各种崭新的汽车。老福特曾自豪地向世界宣称:大工业制造的梦想在鲁日工厂实现了! 在其后几十年间,鲁日工业城中诞生了许多福特的经典,包括开时尚先河的A型车、B型车、雷鸟、银貂,以及福特经久不衰的神话福特野马Mustang和皮卡F150。二战期间,这里更是罗斯福总统“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的真实写照。 以工业革命为主题的艺术创作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需要的只是机缘。 机缘在偶然和必然之间徘徊。 193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社会进入大萧条,但艺术活动却空前活跃,自由之风盛行。迪戈——这位在邻国壁画领域颇有建树的艺术家,开始进入美国艺术界的视野。1931年夏天,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专门为迪戈推出单人个展,引起不小的轰动。 随后,迪戈应邀在旧金山完成了两幅壁画。一幅是在旧金山艺术博物馆的《TheMaking of a Fresco》,另一幅是在旧金山股票交易所的《Allegory ofCalifornia》。 在一次好友举办的聚会上,威廉和迪戈相遇了。威廉不失时机向迪戈提议:为底特律创作一幅大型工业壁画,如何? 迪戈欣然应允。 回到底特律后,威廉首先要解决的是经费难题。受经济大萧条影响,艺术博物馆的经费被大幅削减,从上个年度的四十万元降到本年度的四万元。创作壁画的费用至少要一万美元,占博物馆全年经费的四分之一。这笔经费从哪里来? 这时威廉想到了艾德赛,请他以个人的名义捐助壁画。艾德赛欣然承诺,为壁画出世的铁三角就这样形成了。 为寻找创作的灵感,迪戈来到鲁日工厂,很快就迷上了这里大工业生产的格局和风采。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中,迪戈孜孜不倦地在鲁日工厂画了上千幅素材。 他看到了巨型机器和生产线上工人繁忙劳动壮观而和谐景象。在这里,机器已经不是冰冷无情的道具,而是一座座带有生命的艺术品。他也为生产线上的劳动者们所展现的那种生产韵律所感动。 鲁日工厂的实践大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他要为大工业作传,他要为劳动者讴歌, 他要把车城的工业革命用艺术的形式永久保留下来,同时抒发其对现实的思考和未来的憧憬。他要在车城完成一幅宏大叙事的艺术巨作! 但,现有两幅壁画的篇幅远远不能满足这种宏大构想。 那天,迪戈站在博物馆中庭举目四望,一个大胆的念头闪过:在整个博物馆中庭的四面墙上都创作上壁画! 他要做的不仅仅是中庭壁画, 他要做一个壁画中庭! 这正中威廉的下怀,也正是他多年来管理博物馆的夙愿:博物馆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展示收藏品,博物馆本身就应该是足以传世的艺术品! 在积累了足够的素材之后,迪戈开始其壁画中庭的精心创作。 他首先想到的是生命。人类社会包括工业文明的一切发展都源于生命。因此,迪戈在大庭正面的墙上的中心部位画了一幅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那时他心爱的妻子刚刚经历过流产的伤痛,这里显然有艺术家对妻子饱含深情抚慰和对孕育中的生命的礼赞。 在墙壁上方最高的位置是两位母亲的画面。她们裸露着双乳,手捧大自然的馈赠,向人们诉说,正是这些伟大的母亲无私的奉献养育了生命。 与之相对的墙面上展现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科技动力。这里既有人与科技的协调,如那些可以造福人类的航天科技,也有科技可以毁灭人类的强烈担忧,如几架黑色的轰炸机和那些带有防毒面罩的士兵。 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社会现实面前,迪戈的笔下出现了象征和谐美好的向日葵与和平鸽,以表达其衷心祈祷人之间的和谐与和平的心声。 中间的一幅浮雕壁画,用几条惊慌失措的鱼儿展现出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同时对大自然的骚扰。中间的一颗五角星,既可以认为是来自苏联的红星,也可以说它来自美国星条旗上白星。 图注:在大门两侧的墙板,他画下了优美造型的大型动力机器,以及管理者和工程师的形象。 在大门两侧的墙板,他画下了优美造型的大型动力机器,以及管理者和工程师的形象。仔细端详,这些人物的面孔都有老福特和爱迪生的基因。迪戈以此向工业革命的先驱们致敬。 南北两面巨型墙壁上,集中体现了艺术家对工业革命整体的印象和思考。最上端展现的是汽车工业不同肤色的四个族群:来自欧洲的白人,非洲的黑人、亚洲的黄色人群,和其他地区的棕色人群。 在对各种科技如化学、生物、医疗做了具体的描绘之后,艺术家用大量的篇幅画出了鲁日工厂的发动机和整车装配生产线。整面墙上布满了巨大的机器、密集的工人、自动化传输带上排列的车身。整个画面完美地再现了大工业生产的场景,美轮美奂,大气恢宏。 值得注意的是,在迪戈笔下出现了各种肤色的工人一起协调生产的场景。这显然不是当年美国仍在种族隔离政策之下的现实,但却是艺术家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环顾中庭,这里是一首大工业革命的赞歌,一首对劳动者的赞歌,一曲人和自然、机器和谐共存的美妙乐章。 第二年的春天,迪戈即将完成壁画创作的时候,争论也接踵而来。有些人指责壁画歌颂了劳动者而贬低了资本家。有人甚至指控说,迪戈这幅画作对车城的工人运动有推波助澜之嫌。 在壁画完成的第五天,各种指控充斥了底特律的各种媒体。有人质问,在劳资矛盾如此尖锐的底特律,为什么要请一位红色艺术家在博物馆这么重要的位置做一个宣传工人的壁画? 底特律几个保守团体共同向博物馆发出了正式信函,要求博物馆对这幅壁画的背景和内容展开调查。如果上述指控属实,这些团体将正式提请政府毁掉这些壁画。 在喧闹的反对声中,博物馆馆长威廉坚定地站在艺术家一边,捍卫艺术家的创作自由。他向人们耐心地解释一个反映社会现实的伟大艺术品一定能够接受时间的检验。威廉还发动美国艺术同盟发声来支持艺术家的创作。 威廉坚信迪戈的壁画一定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他果断地打开艺术馆大门,邀请车城广大市民前来参观。那天竟有万人蜂拥而至,将博物馆中庭厅挤得水泄不通。人们看到壁画之后发表了许多正面的评论,渐渐抵消了极右派势力的攻击和偏见。 艾德赛也出面对壁画中庭发表了坚定支持的声明:我相信迪戈是在尽力表达和反映底特律的精神,我很满意艺术家的这些壁画创作。 这样,博物馆中庭的壁画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为工业革命之城底特律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但迪戈的另一幅宏篇巨制却没有这么幸运。 完成了底特律工业壁画之后,迪戈应美国另外一位资本主义财富的典型代表小洛克菲勒的邀请,为其在纽的洛克菲勒大厦制作一幅大型壁画。当壁画接近完成的时候,迪戈同样受到了纽约资本家集团更加猛烈的攻击。 在这幅题为《人类在十字路口》的壁画中,迪戈用大量的人物场景直面当时资本主义萧条没落的社会现实,并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形态进行了比较,表达了人类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尖锐批判。 如果说《底特律工业》是艺术家关于工业革命与人类发展的思索,那么《人类在十字路口》就是他关于社会革命与人类发展的思索。 在激烈的抨击面前,酷爱艺术的小洛克菲勒极力保护迪戈的艺术创作。但当最后看到列宁的形象出现在壁画中的时候,他坚守的艺术底线坍塌了。于是就出现了电影《Frida》中的一幕。 那天早晨,小洛克菲勒和一帮随从来到艺术家工作的现场,再次向迪戈恳求:请将列宁的形象抹去吧。 艺术家很坚决:不! 在一段沉默之后,小洛克菲勒递给艺术家一张支票:这是你全部的报酬,你被解雇了。 很快,壁画被蒙上了白布。几天之后,壁画随着一片片墙壁的剥落而消失了。 随之而去的,还有洛克菲勒家族以艺术传世的梦想。 电影中看不出小洛克菲勒当时的心情,但我想他后来一定很懊悔。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洛克菲勒家族加大了对艺术活动的赞助,但始终都没有离一幅足以传世的艺术作品这么近,没有能够赋予洛克菲勒大厦永恒的艺术价值。 迪戈不甘心这部伟大作品的消失。后来,他在墨西哥艺术宫的墙壁上以《人类控制宇宙》为题再现了这部作品,成为当今墨西哥艺术宫的镇馆之宝。 由迪戈的壁画所引起的关于如何处理艺术和社会现实对立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到了1960年代,这种争论更加激烈。肯尼迪总统曾说到:当艺术家们对我们这个社会进行尖锐批评的时候,那是他们对事物所特有的敏感和对公正强有力的关切。为了国家的文明和进步,我看不出有比充分保障和发挥艺术家们的创作潜力更重要的事情了。 在肯尼迪总统遇刺两年之后,美国政府终于拨款正式成立了国家艺术赞助基金会,用以建立保障艺术家的独立和自由的创作环境。在基金的徽标下面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伟大的国家应该拥有伟大的艺术。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了举世触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的汽车工业也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 但是,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般涌现出无数的摩天高楼、华丽殿堂之后,我们却鲜见具有我们这个时代鲜明特征和精神而足以传世的艺术作品。 难道今天的中国还只能从《清明上河图》中找回艺术中华的自信? 在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的时候,我真心地希望国内汽车同仁们来到车城,能够抽出时间在底特律艺术博物馆中庭的壁画前停留一刻,在艺术欣赏中感受一下车城曾经引领过的工业革命的脉搏,体会一下大工业革命进程的所产生的碰撞与思考。 我更期望看到,在中国汽车工业高歌猛进的大潮中,也会出现中国的迪戈、艾德赛和威廉们的身影。 毕竟,汽车终将离去, 艺术才能永存。 今天,谁能想象到半个多世纪以前,一位根深苗正的资本家能够资助一位红色艺术家在资本主义重镇最为宝贵的地方,创作出这组反映工业革命、讴歌劳动者的大型壁画? 这里闪烁着怎样的一种人类文明和艺术的光辉? 文化学者琳达·道森斯(Linda Dowens)在深入研究了迪戈的壁画之后说道:今天我们流连在意大利的灿烂艺术中间来努力地感受和解释文艺复兴时期的种种辉煌;我们也流连在玛雅古迹中感受和赞叹古玛雅文化曾有的辉煌。那么,很多年后我们的后代来远眺我们身处的工业革命的大时代的时候,他们会看到什么呢?他们一定会从这些《底特律工业》的壁画中非常生动地感受到曾经发生在底特律的大工业时代的辉煌。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底特律博物馆中的壁画中庭一定会更加灿烂夺目。 它会像蒙娜丽莎那样向我们的后代展露出大工业时代永恒的微笑 。

漫画派对编辑部成员

男编男,巨蟹座,年龄不详,怕踢编辑部排行第三。表面上看是阳光帅哥,实际上是个超级话唠,相亲无数次都以失败告终,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汽车模型。说话口无遮拦常常引发众怒,爱和女编斗嘴,却从来都是吃亏的一方。爱占小便宜,偷吃无数零食和泡面却从不承认。喜欢唱歌,但飙高音的时候能达到“人神共愤”的程度,所唱歌曲皆被列为“怕踢编辑部禁唱曲目”。秘籍:碎碎念神功、忍者神功、好男不跟女斗神功……

男,摩羯座,年龄不详(却是编辑部最老的一位),怕踢编辑部灵魂人物。因为头发稀少,常年戴着一顶贝雷帽,出门时喜欢戴墨镜。平时不苟言笑,说一不二,拥有不可挑战的权威,是作者和编编们最怕的角色。喜欢听赞美和奉承的话,但关键时刻总能保持头脑清醒。喜欢用扣工资来威胁众编,但从来没真正实施过,名副其实的“刀子嘴豆腐心”。现实生活中的老编确实……有点抠!秘籍:催稿神功、扣工资神功…… 女,双鱼座(一面是金鱼,一面是鲨鱼),年龄不详,怕踢编辑部二号人物。时尚达人,对美容护肤和时装搭配颇有心得,走在大街上回头率极高,是小编的偶像。文艺范御姐,正常时知书达理、温柔娴淑,爆发时有一定暴力倾向。大部分时间无法和男编和平相处,堪称“男编克星”。一人之下,两人之上,一边对老编阿谀奉承,一边对男编和小编发号施令。秘籍:河东狮吼神功、无敌连环掐…… 男,巨蟹座,年龄不详,怕踢编辑部排行第三。表面上看是阳光帅哥,实际上是个超级话唠,相亲无数次都以失败告终,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汽车模型。说话口无遮拦常常引发众怒,爱和女编斗嘴,却从来都是吃亏的一方。爱占小便宜,偷吃无数零食和泡面却从不承认。喜欢唱歌,但飙高音的时候能达到“人神共愤”的程度,所唱歌曲皆被列为“怕踢编辑部禁唱曲目”。秘籍:碎碎念神功、忍者神功、好男不跟女斗神功…… 女,金牛座,年龄不详,怕踢编辑部地位最低也是年龄最小的编编。虽然经常受到众编欺负,却是怕踢编辑部人气最高的编编。美丽萌系可爱女生,喜欢漂亮裙子,也喜欢毛绒玩具。天生吃货,热爱一切美食,尤其是各式零食和泡面。数学白痴,解题能力几乎为零,回答问题只能靠度娘,就连乘法口诀表也常常被错。秘籍:卖萌大法、装可怜神功…… 双子座(一面是男神,一面是女神),年龄不详,他是怕踢编辑部美术编辑。艺术家范,身形消瘦,长发,最神秘的人物。为人低调沉稳,平时不爱言语,不说则已,一说必定惊人。神一样地存在,无论遇上何事都是一副不悲不喜,淡淡然的样子,编辑部著名的“路人甲”。游戏之王,所玩网游都已达到最高级别,无人能敌。最让人捉摸不透的是他的性别,许许多多人被“美编”这一名字认为他是女的,其实不然。秘籍:香飘飘神功…… 新增编编,于2015年来到《漫画派对》。一个只会说文言文的编编。

就我分析,没有新的编辑来到怕踢编辑部,只是为了增加趣味而虚构出来的。因为你看,文编来和来之后目录右边的编辑名字数量和名称都没有变化,说明根本没有新编辑产生,不过这只是我的推论,希望给你一个参考。

哉云南!!!

  • 索引序列
  • 画派研究论文
  • 漫画派对投稿
  • 漫画派对杂志社
  • 纽约画派创作与意识形态研究论文
  • 漫画派对编辑部成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