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音乐美学的发展小论文

音乐美学的发展小论文

发布时间:

音乐美学的发展小论文

【内容提要】作为一门超经验的理论性学科,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性品格必然以范畴的形式显现。对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进行系统研究,是中国音乐美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关键词】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音乐审美活动的一门超经验性质的理论学科。音乐审美活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音乐审美经验,一是音乐审美观念。研究音乐审美经验的,是音乐美学史,它以时间为线索,展示在音乐审美历史上,有过哪一些音乐美学家,提出过哪一些音乐美学理论。研究音乐审美观念的,是音乐美学范畴,它用逻辑关系为线索,把整个音乐审美历史看成一个广泛关联又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研究各个时代,各个学派的音乐理论是围绕着什么问题展开的,有没有发生争论,这种争论的背后,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价值取向等等。在二十世纪近百年的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中,我们在音乐审美经验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音乐美学史等基础性著作得以问世。相对而言,在研究音乐审美观念方面,我们还有所欠缺,这主要表现在,我们还没有建立一整套中国音乐美学的范畴体系。音乐美学作为概念存在还是作为经验存在,曾经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这种争论的背后,是音乐美学究竟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还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通过近十来年的探讨,大家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韩锺恩认为:音乐美学(Aesthetics in music)是人用理性的方式去研究人如何通过音乐的方式所进行的审美活动及其结果的现象。[1]张前认为:“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2]赵宋光认为:“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立美审美实践普遍规律与总体目的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哲学。”[3]王宁一认为:“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音乐立美、审美实践普遍规律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哲学。”[4]音乐美学是一门超经验的学科[5],是从概念到概念的学科。[6]以上学者对于音乐美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尽管存在一些分歧,但还是一致承认音乐美学具有理性学科的性质。正因为如此,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音乐学家威廉•奥斯丁(William W. Austin 1920-2000)认为:“音乐美学至今仍然是德语国家的擅长领域。英语世界关心音乐的思想家(以及具有思想或没有思想的音乐家)都受益于德语的哲学传统。”[7]萧友梅说:“音乐是美学是推理的音乐理论”。[8]如果我们撇开西方音乐美学理论,单看中国音乐美学部分,从《国语》到《左传》到《乐记》,再到后代的各种乐论,都体现出鲜明的理论化倾向。中国的音乐美学是完全形态的理论学科。黑格尔说:“既然文化上的区别一般是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则哲学上的区别更是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9]既然如此,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也应该是一部范畴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没有系统地研究中国音乐美学有哪些范畴,这些范畴构成了一个怎样的体系。[10]这是由我们的学术进程和研究方法所决定的。近百年来的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已经基本完成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重要学术问题的辨析、中国音乐美学史的构建三项重要任务,产生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也有一些不令人满意的地方。从研究方法上看,中国音乐美学长期停留在一般的专门史研究阶段,还没有进入理论史研究的层面。中国哲学、中国诗学都早已由普通史研究进入到范畴研究。相对而言,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明显有些滞后。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列传氏”的音乐美学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从研究中国音乐美学的范畴史入手,去揭示和把握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开创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新局面,加速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中西音乐美学的交流,是当前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迫切要求。一、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意义开展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并非把中国音乐美学史用另外一种形式重新写一遍[11],而是以更加深刻的理论,重新审视中国音乐美学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把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引向深入。前苏联舍斯塔科夫:“美学范畴不仅具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意义,而且具有价值意义。”[12]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至少有五个方面的意义。一、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是揭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的根本途径。研究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陈列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哪些音乐美学家,有过多少音乐美学的论著和观点,产生了多少命题,而是要揭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批判地继承传统中国音乐美学的优秀遗产。作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思维,音乐美学的存在方式必然是超经验的,甚至是从概念到概念的,中国音乐美学史就是音乐美学范畴发展的历史,也就是音乐美学范畴提出、发展、聚合、裂变的历史。我们要对中国音乐美学进行深入地研究,就必然要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是怎样提出的、怎样丰富的、怎样发展的,这些范畴由不完整到完整,由单一到系统,由音乐美学领域到非音乐美学领域,或由非音乐美学领域到音乐美学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知道中国音乐美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才能揭示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规律。二、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是突显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特征的基本途径。中国音乐美学究包括了哪些基本范畴?这些范畴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们是怎样规定了中国音乐美学的基本特征?它们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3]三、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史,是研究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蒋孔阳先生说:“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主要是乐论。我国古代最早的美学思想,主要是音乐美学思想。”[14]中国音乐美学理论是中国艺术理论的原理论,许多中国艺术理论范畴都是由音乐美学范畴派生出来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新石器时代,音乐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至今能从出土的陶器上看到大量的乐舞图案。甲骨文和金文当中有大量的乐器的名字,这说明,在殷商时代,音乐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周礼》和《仪礼》中记载了周王朝严密的音乐组织和音乐制度,秦汉以来,又产生和完善了乐府制度,诸子哲学中留下了大量的音乐故事。在文字符号没有充分发展起来以前,音乐不仅仅是人们表情达意的手段,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宗教仪式,是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中国的礼乐文化,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起来的。[15]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先秦史志、诸子百家大多都参与了讨论。《左传》、《国语》、《诗经》、《尚书•尧典》、《易经》、《仪礼》、《周礼》、《管子•地员》、《墨子•非乐》、《荀子•乐论》、《礼记•乐记》、《吕氏春秋•音律》、《吕氏春秋•制乐》中都有音乐理论的记载。这表明,音乐美学理论是中国思维成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完备的理论形态和内在的逻辑性。对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研究,能极大地丰富中国理论思维的成果,有助于提高我们整体理论思维能力。四、研究中国音乐美学概念、范畴,是揭示中国音乐美学特点的重要方法。中国音乐美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科,与中国音乐美学具有一整套范畴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说,在中国理论史上,没有产生专门的音乐美学家,但却出现了许多独特的音乐美学范畴。这些范畴,构成了中国音乐美学独特的言说方式,形成了中国音乐美学的独特品格。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与其他思想范畴密切相关,甚至很大一部分思想范畴是从音乐美学范畴中转化而来或受到音乐美学范畴的影响,同时,一些其他思想领域的范畴也影响到音乐美学范畴。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发展,可以探索到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脉络;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与其他思想范畴的关系,可以弄清楚中国音乐美学的品质。五、研究中国音乐美学概念、范畴,是实现中西音乐美学思想交流与共享的重要途径。中国音乐美学要实现与外国音乐美学的交流,就必须有自己的言说方式与言说系统。如果没有一套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在中西音乐理论对话中,中国音乐美学将处于失语的境地。中国音乐美学是世界音乐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字文化圈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果能把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在中、日、韩汉字文化圈中作影响研究,或与西方音乐美学范畴作平行研究,将极大地丰富世界音乐美学体系。二、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体系 在漫长的音乐美学发展历程中,到底产生了哪些音乐美学范畴呢?我们暂时以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范畴命题的出处、今译及美学意义》所录100个音乐美学范畴为依据,[16]对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整体情况作一个大致分析。中国音乐美学范畴陆续产生自先秦到清代的漫长的历史时期,但时间分布却很不均衡。先秦时代,就产生了48个音乐美学范畴:和;声一无听;新声;修礼以节乐;耳所不及、非钟声也;乐从和,和从平;声不和平,非宗官之所司也;省风以作乐;无礼不乐,所由判也;中声,淫声;德音;哀有哭泣,乐有歌舞;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尽善尽美;文之以礼乐;乐则《韶》、舞,放郑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非乐;察国有之所以亡者;今之乐由古之乐也;与民同乐;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五音令人耳聋;大音希声;法天贵真;天籁;心斋;坐忘;无声之中独闻和;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乐者乐也;审一定和;中和;礼乐;以道制欲;美善相乐;乐以道乐;濮上之音;亡国之音;靡靡之乐;悲;乐本于太一;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以适听适则和矣;凡音乐通乎政。产生于汉代的音乐美学范畴有17个:无声之乐;意;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乐者,德之华也;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礼外乐内;乐者,天地之和也;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德音之谓乐;发乎情,止乎礼义;中正则雅,多哇则郑;琴德最优;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移情。魏晋时期的音乐美学范畴有7个:声无哀乐;音声有自然之和;躁静者,声之功也;声音以平和为体;音声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隋唐以下的音乐美学范畴有28个: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水乐;不得其平则鸣;有非象之象,生无际之际;正始之音;此时无声胜有声;唱歌兼唱情;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发于情性,由乎自然;以自然之为美;有是格便有是调;诉心中之不平;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论其诗不如听其声;人,情种也;以痴情为歌咏,声音而歌咏,声音止矣;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声争而媚也者,时也,音淡而会心者,古也;不入歌舞场中,不杂丝竹伴内;必具超逸之品,自发超逸之音;藉琴以明心见性;希声;无促韵,无繁声,无足以悦耳,则诚淡也;惟其淡也,而和亦至焉矣;丝胜于竹,竹胜于肉……。纵观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发展史,可以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先秦时期,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发韧期,出现了大量的礼乐原范畴和学术争论,决定了中国音乐美学的基本框架。第二个时期为汉代,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系统化的时期。《乐记》、《史记•乐论》对先秦时期尚处于自由状态分布的礼乐范畴进行了整合,形成了较为纯粹、系统的礼乐理论体系。第三个时期为魏晋时期,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丰富和转变的时期。嵇康、陶渊明等继先秦诸家之后,对礼乐理论范畴体系中的一些基本命题进行了否定。第四个时期为隋唐以后,是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时期,礼乐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遭到不平则鸣、发乎情性,由乎自然等范畴的挑战。第五个时期为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学界为顺应世界音乐的发展,围绕振兴国乐这一课题而进行的探讨。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现代转换与新生时期。就逻辑结构而言,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感。有的学者根据马克思主义“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提出“音乐美学的逻辑起点,也许应当从一个乐音上的乐理(物理)——心理(生理)二重性的分析开始”的理论。[17]从哲学上说,这样的提法是不错的,但从中国音乐美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做二重分析似乎远远不够。因为中国音乐美学涵盖的范围远比二重结构要宽泛得多。也有些学者认为,中国音乐思想包括声、音、乐三层结构。万绳武说:“夫治乐者有三趋,其旨各不同:有乐政焉,有乐理焉,有乐声焉。奏文乱武,康乐和亲,出之以征诛,入之以揖让,此乐之政也。王者习之,以兴天下,乐之属于治术者。聆音察理,以物和声,正之以宫商,继之以律吕,此乐之理也。儒者习之,以永后世,乐之属于学术者。调丝弄竹,悦性陶情,托声调之抑扬,写胸襟之郁鬯,此乐之声也。技者习之,以鸣一时,乐之属于艺术者。”[18]据我们的观察,中国音乐美学包括“感觉与感知(声)——序化与象征(音)——礼乐制度(乐yuè)——价值认同(乐lè)”四层结构。《乐记》中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即人类对世界的感知,是音乐的基本手段和材料,《乐记》说:“声者,乐之象也”。声具有物理属性,是中国音乐范畴空间的第一层。《乐记》中说:“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又说:“声成文,谓之音”。“变成方”、“声成文”,都是文之以礼乐的意思,是将自然音响序化、体系化、象征化,并用金、石、丝、竹等乐器表现出来。这个音,已经不是一种纯粹的感叹和摹拟了,它深深地打上了人类生活的印记。音是中国音乐范畴空间的第二层。《乐记》中说:“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又说:“乐者,所以象德也”,“德音之谓乐”。可见,这个乐不同于我们今天在音乐厅里听到的音乐。音乐厅里的音乐,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是一种审美关系。《论语•阳货》中说:“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已经超出审判关系的范围,抽象为一种政治伦理关系,这就是礼乐制度。乐(yuè)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空间的第三层。《礼记•乐记》中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这个乐(lè),与孔子所言的“回也不改其乐”之“乐”相同,都表示对儒家礼乐制度的价值认同。乐(lè)是中国音乐思想的第四个层次。《尚书•虞书•舜典》说舜曾“同律、度、量、衡。”《周礼•春官宗伯》说大司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左传•文公六年》中记载:“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分之采物,著之话言,为之律度,陈之艺极,引之表仪,予之法制,告之训典,教之防利,委之常秩,道之礼则,使毋失其土宜,众隶赖之,而后即命。”这说明,律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音乐技术的指标,而是中国古代整个社会政治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们可以说,律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标准尺。《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乐》乐所立,故长于和。”和是中国音乐美学的宇宙哲学。它广泛辐射到中国音乐美学各个层次。“声一无听”,各种不同的音响要相互调和,这是物理音响之和。“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国语•周语下》) “审一定和”。(《荀子•乐论》)这是器乐之和。“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国语•周语下》)这是政治之和。“凡人神以数合之,以声昭之,数合声和,然后可同也。”(《国语•周语下》)“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吕氏春秋•大乐》)人与神、器物与制度、观念与哲学合而为一,构成了浑然一体的宇宙哲学模式。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大厦,就是这样层层构建起来的。在数千年的时间里,无数的理论家前赴后继地参与了这一体系的构建,这是世界音乐美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发展时间很长,范畴也很多,但这些范畴并非游离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聚合两大范畴体系:声、音、乐、和、律、风等系列范畴都是从礼乐这个核心范畴生发开去的;五音令人耳聋、法天贵真、天赖、心斋、坐忘、声无哀乐等系列范畴,基本上是从非乐引申出来的。三、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特点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有以六大特点。第一,原范畴在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音乐美学的原范畴基本直都产生于先秦时代,汉代对儒家的礼乐范畴体系进行了系统化,奠定了礼乐范畴体系的大局。魏晋时代,嵇康等人又对道家的音乐美学范畴进行了系统地思辨,奠定了道家音乐美学的框架。绝大多数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都是在先秦时期建立起来的,后代基本上没有产生多少新的范畴。这些原范畴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内涵和外延发生了许多变化。如风,在孔子以前与孔子以后就有不同的含义。范畴含义的不确定性给范畴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第二,反映音响结构方面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发展缓慢。反映音响结构方面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自秦以来,就没有多大发展,这与日益发展的中国音乐很不相符,是中国音乐理论构建方面的天然缺陷。第三,反映音乐社会功能方面的范畴特别发达。自汉以来,几乎历代正史的礼乐志都要就音乐与社会制度的关系问题进行论述。第四,大部分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缺乏独立的理论品格,很多范畴都围绕某一中心范畴,构成一个范畴群,集中反映某一方面的音乐问题。如在“礼乐”这一范畴的周围,就有礼乐教化之功、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教等一大批范畴。构成了一个小小的范畴群。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音乐美学的范畴体系是由一个一个的范畴群构建的。第五、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与中国哲学、中国伦理学等其他学科的范畴相互重叠。如和,是一个音乐美学范畴,又是一个哲学和社会学范畴。“乐者,乐也”这样的范畴,既谈音乐、又讲体制,最后归于人情,既是乐理、又是伦理,还是心理。礼乐这一范畴本身就是由礼制和乐制两个范畴合并而成。第六、相对于音乐审美经验而言,中国音乐美学理论体系一直占据强势地位,这对中国古代的音乐创作造成了重大影响。由于过分注重音乐的政教功能,音乐家在创作主流作品的时候,十分注意音乐的调性和标题。因此,在数千年的中国古代音乐创作史中,纯粹声音陈述式的音乐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都是只有歌词,没有乐谱,甚至还有六首只有标题没有歌词的笙诗。这说明,标题的意义要大于音响本身。四、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的资料与方法我们做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就是要从史源上弄清楚中国音乐美学中的主要范畴的提出,原始含义及其发展、演进过程;从逻辑结构上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群的结构和层次以及其逻辑关系,揭示中国音乐美学的逻辑特征。做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最大的资料缺失是中国古代的音响作品留下来的并不多,古时的音乐没有办法听到,古人遗留下来的珍稀的曲谱资料是我们今天研究的第一类资源。就理论形态的资料而言,历代正史、通史、典制中多有记载,这是我们研究的第二类资源。历代官私书目中保留了当时一部音乐文献的信息,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线索进行考辩,大略可以多掌握一些当时音乐理论发展的情况,这是我们研究的第三类资源。《全上古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先秦汉魏六朝诗》、《全唐诗》、《全唐文》、《全宋文》、《全宋诗》以及《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唐会要》、《唐六典》等书志中有一些音乐理论材料,这是我们研究的第四类资源。文学、绘画、雕刻、出土文物中的相关记载以及其形式,是我们研究的第五类资源。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广泛蒐集原始资料之外,还有一些方法。第一,作品分析法。正如卡尔•达尔豪斯(Carl Dahlaus,1928-1989)所言:“音乐美学这门学科常常遭到质疑:它似乎仅仅是思辨,远离其真正的对象,更多是出于哲学观念的启发而不是真正的音乐经验。”[19]要将对中国古代音乐的思辨与音乐经验紧密地结合起来。第二、坚持细读批评与整体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既弄清楚音乐美学范畴的文本含义,又注意到范畴的普遍联系。第三、坚持借鉴传统国学的精华,广泛采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注疏学、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的已有成果,决不强作解会。第四、历史参证法。任何中国音乐美学范畴都不仅仅只是范畴本身,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我们在阐释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时候,不能抛开这一背景。如新乐与古乐之争,就只可能产生在后《诗经》时代与前乐府时代之间。乐府至秦初到汉武帝时代,已经成为一个广收并蓄的专门音乐机构,此后的古乐与新乐之争,就没有多大意义。第五、学说参证法。任何音乐美学范畴的提出,都与一定的学术背景相关。非乐与礼乐的争论、声无哀乐论与声有哀乐论的争论,既是音乐美学上的争论,又是不同学说之间的争论。离开学派而论学问,是十分片面的。第六、理论构建法。我们要把一人的理论、一时的理论与一个学派的理论有效联系起来,把单个的范畴与其所在的范畴群联系起来,构建起中国音乐美学的完整体系。第七,史料学方法。坚持用史料学的方法,追溯中国音乐范畴的史源,挖掘音乐范畴的原创意义;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中国音乐理论史料,将史料置于时间历程中进行研究,以探讨音乐美学范畴的演变历程。有显性的史料,有隐性的史料,显性的史料,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对隐性的文史料,我们可从目录学和考据学中进行索引。如果只运用显性的文献,我们把作的研究只停留在现代的层面,如果能尽可能利用隐性的史料,则可以很好的把握当时的音乐美学情况。由此看来,建立一门中国音乐美学史料学,是一件十分必要的基础工作。第八、纵横比较法。中国古代的音响资料在正式文献中看不到了,但我们可以用民间音乐进行参照。这个研究方法可以参照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有些音响资料,在国内看不到了,可以用日本、韩国等汉字文化圈中的宗教音乐进行比照。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参照比较文化研究中的影响研究。同时,也可以将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中的某一个范畴群与西方音乐美学范畴作平行比较,这样,能更清楚地把握中国音乐美学的特征。此外,作为一门不算十分成熟的学科,完全可以借鉴其他更成熟的学科的发展经验,如哲学范畴研究、文学范畴研究等。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研究,是一个十分宏大的工程,需要许多学者作长期的努力。可以先研究若干个中国音乐美学核心范畴的重要含义,再研究这些核心范畴周边的范畴群,然后研究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系,最后融入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美学思想当中。

浅谈如何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的论文

摘要: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是指通过音乐教育使受教者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学会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创造音乐美、从而使人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使人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以发展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因此,学校音乐教育,特别是高校的普通音乐教育就其性质来说,就不仅仅是一种以单纯的技能传授和单纯娱乐为目的的艺术教育,而是通过音乐美的形式和内容,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民族艺术审美观、爱国主义精神等得以全面提高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当前的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是指通过音乐教育使受教者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学会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创造音乐美、从而使人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使人全面发展。人的审美能力是包括感知、联想与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一种综合判断能力。音乐审美教育,就是指对人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音乐的想象能力、音乐情感的领悟与表达能力、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它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索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造性素质、劳动素质等。素质的形成,先天基因是其重要因素。然而,大量科研成果和实践表明,人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同样是形成和改变人素质的重要因素。人之间先天素质差异并不很大,恰恰是后天的教育,才是人与人之间素质相差甚远的根本原因。

首先,通过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音乐审美教育是以发展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作为发展一切音乐能力的基础的,因为音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没有良好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是不能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音乐的。在音乐审美教育中,通过音乐欣赏、音乐技能的训练,视唱练耳课程及其他音乐活动的开展,可促使学生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得到极大的开发和发展,能充分感知和感受音乐语言,感知和感受音乐的美。这种感受能力包括对音乐外在的声、形、色的感觉和感知,也包括对音乐内在的情感和音乐美的内涵的感知。通过欣赏《歌唱祖国》、《黄河大合唱》、《爱我中华》等歌曲,在或雄壮或抒情或优美的旋律中,让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祖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从而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

其次,激发音乐的联想与想象,挖掘多种潜力,启发人的智力。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在音乐的行进中,即在演唱、演奏、欣赏的过程中,正是让人浮想连翩、联想不断,从而在大脑中产生美好形象的过程。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欣赏歌曲《桑塔·露其亚》,歌词中:“看晚星多明亮,闪耀着金光,海面上微风吹,碧波在荡漾……万籁皆寂静,大地入梦乡,幽静的深夜里,明月照四方。”这是多么静谧恬美,多么令人陶醉、令人神往的境界1

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来。学生写道:“盛夏的夜晚,漫步海边。岸上、岛上、渔船上的灯火同天上的星星融为一体,或明或暗,交相辉映,闪烁耀眼,美丽迷人。”正是通过这样的教学,诱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既培养其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训练其感悟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多种潜能的具体实践。

再次,通过参与多项音乐审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经常需要大家有一种集体协作的精神,例如,交响乐演奏,要有一支由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组成的'庞大乐队,正是有了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魄精神,每个乐手、每件乐器都严格按照乐谱要求,严格遵守指挥的要求才能演奏出优美的乐曲,所以通过欣赏交响乐,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再如,排练合唱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把一首合唱歌曲唱好,要靠每一个声部唱好,要靠每一个学生去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协调性,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只有与整个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全力的合作,才能给人以完整的美的享受。

最后,通过音乐审美教育,用肢体语言去表现发自内心的感受,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好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很多时候,人们在欣赏优美动感的音乐时,总想随着音乐节奏不由自主的打起拍子或者舞蹈起来。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听赏音乐时往往会跟随音乐或打节奏或做律动或做舞蹈动作,这是非常自然的动作,是用肢体语言去表现发自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可以帮助他们有效的调节和驾驭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科学实践证明,音乐有益于身心健康。当悦耳的音乐通过人的听觉传人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并兴奋神经系统,焕发人的精神,而随着感情的变化,能使人产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品质,产生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促使人身心和谐、情绪振奋、心情愉悦,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音乐审美教育可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地成长、个性自由和谐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l、刘智强音乐与人生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出版社

3.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

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分析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分析论文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分析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同国家由于文化特征的差异,其歌曲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但表达情感是共通点。中西方音乐美学在思想内涵、演唱方法、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摘要:

中西方艺术间存在着差异,又有一定的融合之处,由于文化环境不同以及社会环境不同,使得中西方艺术存在差异。中国艺术审美习惯于综合,而西方艺术审美则惯于分析,加强中西方艺术差异性研究,有利于促进中国艺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从音乐美学视角出发,对造成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间差异的原因,做以一定的论述。

关键词:

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音乐美学

1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的相同点

重视创作形式

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在创作形式方面存在着共同点,均重视改编民歌。西方艺术歌曲是基于本国民歌发展而来的,我国的艺术歌曲则是受西方文化影响,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民族音乐的研究,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得以发展。在民歌创作方面,西方以美声唱法为主,譬如《我的太阳》《友谊地久天长》等,这些作品被广泛的流传。而我国本身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歌演唱的形式较多,以民歌为主题的代表作包括《玛依拉》《在银色月光下》等,是基于民歌进行改编的。

重视织体调性的创作技巧

中西方艺术歌曲重视伴奏织体的创作技巧,因为伴奏织不仅能够使得歌曲的情感更加的丰富,同时能够烘托歌曲的气氛,展现和声的优美之处。西方艺术歌曲多以浪漫的旋律为主,发挥伴奏织体与调性的作用,使得歌曲的艺术情感更加的浓郁,代表作包括《菩提树》与《魔王》等。与此同时,中国的歌曲创作者也重视旋律伴奏的创作,多采用民族调性的织体,进行歌曲写作,极具本民族特色,代表作包括《茉莉花》与《教我如何不想他》等。

2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的差异分析

美学思想上的差异

由于地域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不同,使得中西方艺术歌曲的美学思想存在差异。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不同,最早起源于西周,受礼乐思想的影响较深。在春秋战国时期,受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影响较深,观点迥异的音乐美学思想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也深受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封建统治思想的制约,使其处于保守发展状态。

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西方音乐美学在中世纪时期,受宗教思想的禁锢,在近文明时期-20世纪期初,才得以发展。音乐成为专业学科,是以“五线谱”的出现与应用为标志,伴随新美学思想的出现,使得西方音乐艺术得以快速发展,西方美学思想呈现批判创新的发展态度,重视联系具体作品,以解决作品中的审美问题。

由于时代背景与文化的差异,影响着作曲家们的音乐视角与审美情感。以中国的《玫瑰三愿》和西方的《野玫瑰》为例作比较:这两首歌曲均是将玫瑰花作为创作素材,其中《玫瑰三愿》这首歌曲是以“淞沪会战”为创作背景,歌曲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采用小提琴与钢琴作为伴奏,旋律以淡雅宁静为主,弥漫着忧郁的情绪,而作品《野玫瑰》是歌德根据德国的一首民谣改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情怀,旋律较为明亮简洁,内透着欢快活泼。

歌曲演绎方法上的差异

歌曲的演绎方法最能体现歌曲的情感内涵,不同的演绎方式与方法,则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西方艺术歌曲多为美声唱法,注重胸腔共鸣发声,采取科学的发声方式,演唱时追求感情细腻,声音较为宏大,并利用声音来描绘作品的意境。美声唱法咬字较为靠后,需要演唱者做到气息流畅,咬字圆润,善于运用声音的穿透力,来展现歌曲作品的欢快情绪。中国艺术唱法融合了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民歌唱法等,歌词咬字的位置相对靠前,利用喉咙的上下移动,来调整歌曲的声音,注重淡雅,追求高洁的`艺术意境,这与我国民族歌曲的审美相符,譬如:作品《玫瑰三愿》的演绎,注重旋律强弱的变化,歌曲的整体速度较慢,演唱者不仅要表现出女性柔情的一面,还需要确保音色统一。

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第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国音乐作品审美观念注重感性思维,不受固定思维观念的拘束,属于非逻辑性思维。中国歌曲作品讲究意境美,歌曲追求的深远意境,能够给人遐想的空间,使个人的思想情感能够得以升华。而西方音乐审美思维方式则重视科学与逻辑思维,在20世纪前,由于西方在包括心理学、数学、生理学等领域的发展,使得西方音乐思维方式,也朝向科学与逻辑思维方向发展。在创作作品时,创作者重视调式和声的合理布局,以及伴奏织体技巧的使用,其作品多崇尚理性思维,歌曲结构鲜明,且技法细致,多数艺术歌曲作品中,大胆采用了调式和声。

第二,以歌曲作品为例分析。以中国的《玫瑰三愿》和西方的《野玫瑰》为例做对比分析:作品《玫瑰三愿》采取单二部曲式结构,共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使用的是E大调,这部分的旋律优美,但略一丝伤感,主要对绽放的玫瑰其绚丽多彩的形象进行刻画,而另一部分,采用关系小调#c,进行调性调整,旋律逐渐增强,将歌曲推向高潮来描述玫瑰花,同时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使得歌曲耐人回味。而舒伯特的《野玫瑰》是采用调试和声,在转调与变和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作品共由三段歌词组成,采用的是G大调,歌曲旋律悠扬,富有逻辑性,歌曲将前4小节,作为创作主题动机,贯穿于歌曲的全部,其曲调明亮且流畅,同时,使用临时升降记号来转换调性,旋律多采用四度与六度跳进,歌曲中的钢琴伴奏旋律较为简洁。至于歌曲的间奏与尾奏,多使用顿音与装饰音,作为写作手法,营造活泼的气氛。

创作方式上的差异

就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而言,中西方音乐审美艺术存在差异。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具有集体性与一体性,多数作品不是作曲家的个人行为,而是凝聚了多人的共同创作思想,作曲家还需身兼作品歌唱者或演奏者的双重或多重角色,与此同时,作品演奏或者歌唱过程具有即兴性。然而西方音乐作品创作具有个体性,其一度与二度创作是分离的。而且西方歌曲作品主要是作曲家的个体劳动,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作曲家不需要兼顾演奏家的职能,只需完成乐谱创作即可;再则,中国音乐作品强调意境与气韵,追求创作妙趣,作品较为含蓄与婉转,而西方音乐作品则带有浓烈的宗教气息与道教色彩,作品表现形式较为固定,作品具有神圣感。西方后期作品更多融合了生活气息,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直白与强烈。

本文基于音乐美学视角,对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做以了简要的论述,试图强调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美学思想差异、歌曲演绎方法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创作方式差异等方面,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趣味的区别。

参考文献:

[1]王健.从音乐美学视角看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以黄自《玫瑰三愿》和舒伯特《野玫瑰》为例[J].艺术百家,2015(05):228-229.

[2]彭小哲.从对艺术歌曲的赏析分析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J].大家,2011(24):41-42.

一、中西绘画艺术特质的差异

无论你的艺术造诣有多高,你就无法很清楚的看到中西方在绘画时的特质,因为我们知道,要想看清这一点首先要知道他们二者的特质是什么,当你看过中方的画展之后,你会被里面的山水画的美丽风景所迷住,好像畅游在其中不能自拔,而这时如果让你突然去看西方油画时你就会发现,这二者完全是处在不同的一个世界中,因为这二者的绘画艺术的特质不同。无论是从色彩、形状。还是画面的层次感来看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二者的特质不一样的缘故。也许从绘画艺术的角度上来说其本质是一样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们都是有着自身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在特定环境下所造就的艺术形式的不同。

在中国由于封建和古老的神学影响下,使得画面不能出现任何反抗的情绪体现,更加注重对美学形体的概念的描绘。情调黯然,强调用真实的环境描写来体现自身情感,大多都是封建神学的描写,所以缺乏真实性和科学性。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清楚认识到,不能再用以前的眼光来看待绘画艺术的特质,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去对待新事物,是中方的绘画艺术能够上到一个更新的层次中。视觉感官使我们观察事物的唯一途径也是最直接最明确的方式。我们都是需要用眼睛去观察事物的,用笔画出来的也是如此,都需要用眼睛去观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审美情趣。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所以造就的审美感官也就不同,中方和西方在观察事物方面是存在差异的,这也就造成了二者在绘画艺术方面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要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对待绘画艺术的特质。

二、中西方绘画艺术形态的差异

绘画艺术形态是中国与西方存在着不同的世界观和艺术观所形成的艺术意识形态,在世界观和艺术观上,中国和西方就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例如在绘画风格上就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在绘画上以温柔婉转为主,画风柔情,能够很具体的表现出作者的个人思想感情。只有一少部分,有一些写实的部分,他们喜欢对一些细节进行描写,例如风景画。中国的风景画的特点显而易见,带有虚幻的绘画艺术特点,忽隐忽现,若现若离。这样的画风会让欣赏者产生一种莫名的好奇感和神秘感,会增加对艺术的审美情绪。大大提高了绘画本身的艺术性,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而西方就大大不同,一般来讲,西方的绘画更加真实和可靠,因为他们往往喜欢描写一些真是的场景和画面,他们强调人对自然地作用,在他们的绘画艺术形态下,从画中可以体会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而中国认为人是自然地一部分,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应该破坏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欲望。

而西方认为人类是万物的主宰者,人是自然地救世主是自然的主人。这样的观念差异使得中西方在绘画艺术形态上的表达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在中国的绘画中动物的地位很高,绘画者在绘画时多注重对动物细节的描写,他们会去看画中的花鸟鱼虫是否有生气、有灵性,是不是栩栩如生。而西方则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无论是在什么环境和场合人物的形象都是最突出的。所以这就是二者的绘画艺术形态的差异。我们在对待这种差异时应该把二者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去看待,要不偏不倚,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西方的绘画艺术形态水平不断提高,共同进步。

小学音乐论文发表

音乐创作让小学生“乐”起来_音乐论文音乐创作让小学生“乐”起来 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敞开大门的、是陶冶他们性情、滋养他们心灵的一副良药。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和审美能力,正如美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所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们大胆地将学生心目中“高深莫测”的音乐创作带入课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实践为主体,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造的意识、勇于创造的能力。 一、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快乐放飞。 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的源泉。” 音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通过音乐,我们可以体验到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与创造音乐世界的丰富多彩,我是这样做的: 1、让孩子“乐”于表演。 学生天生爱模仿和表演,也善于表演。当学生熟悉和理解一首歌后,我总是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让学生用身段、手势、眼神、表情来自我表演,有时根据歌曲的意境,让学生试着发挥想象来表演歌曲中的角色,可以是童话和生活的角色,也可以是虚拟的角色。为了增添气氛,我要求学生自制道具,来进行创造性表演。如:教第十一册《读书郎》时,我让学生自愿分组,每小组准备一个与读书郎有关的节目,十五分钟过后,学生上台表演:一个组表演合唱(校园十佳歌手领唱,其他同学合唱);一个组表演小品(读书郎与私塾先生),读书郎自带了道具即书包;一个小组表演舞蹈;一个小组表演打击乐等等。 发挥想象,表现自己不仅是学生理解了歌曲的内容,创作愿望得以实现,我也在组织和参与中分享学生的成功与快乐,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2、让学生“乐”于色、画。 音乐和绘画是一对姐妹艺术,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当我作曲时,心中总是描绘着一副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而图画与色彩是血肉相连的,我常常在欣赏和听歌曲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画一副画,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或者用色块来表达听音乐的感受,这个活动学生们最喜欢,孩子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兴致勃勃用色彩随意挥洒,用红色表达欢快、热烈的场面;用蓝色表现抑郁、沉闷的心情;用绿色来表达生命与希望;用黄色表现明亮与美丽。如:我们欣赏第九册《踏雪寻梅》时,学生们根据老师准备的材料,一组学生用蜡油来制造梅花,一组学生用各种颜色的纸块剪贴梅花,一组学生用色块挥洒,一组同学勾画简笔画等等。 艺术是相通的,歌曲、音乐欣赏完了,一副副幼稚、美丽、夸张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图案诞生了,音乐与色彩相映成趣,图画与音乐溶为一体。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了美,表达了美,创造了美。 音乐的创造自由度是最高的。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是极具开放性的。只有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从而走出“技能训练”的怪圈,把“人本位”作为音乐教育的课程观,使音乐真正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且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完整人作为主要任务,并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遨游创作的天地、体验成就感。 好奇是小学阶段学生的独特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总想自己去亲自体会、感受。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和看问题的方式与低年级明显不同,总能通过特有的形式丰富自己的头脑。我抓住瞬息就去的机遇对学生进行创作的辅导: 1、自制乐器、自编节奏。 我们音乐老师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合作伙伴”。有一堂音乐课,根据旋律打击节奏,有一个男生用竖笛拍打椅子,发出嗵嗵的声音,几个男生听到了,也学起样来,教室里充满了嗵嗵嗵的声音,表演完毕,这几个男生不安地看着我,准备接受我的批评。他们想不到我会表扬他们,我说,刚才有几个同学发现了一种打击乐的声音,椅子是家具不经打,我们能不能用其他又小又漂亮又好听的东西自制乐器来打击呢?学生听后纷纷发表意见,我当即拿出几件简单的打击乐器,请学生们观察后自己做一件打击乐器,于是我和学生们一起利用竹筒、竹板、酒瓶和易拉罐等在课余时间制作,随之我再和学生一起用自己造的乐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创编节奏,上课时击打“乐器”体验打击乐的自由开放的节奏。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自编歌词、自创旋律 对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创造性音乐学习活动入手。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创作活动可以说是最具体、最有效的体验和学习方法之一。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不仅需要学习别人的作品的内容,更需要的是培养他们运用音乐基本要素去创编音乐,这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音乐创作学习将会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活动的机会。我常常采用自编歌词和自编旋律的形式,如:我让五年级学生自编《欢乐颂》歌词,大家歌词编得很幼稚好玩,有一个学生这样编的:“蓝天高高、草儿青青,太阳公公在微笑。妈妈欢笑、爸爸点头,我的心情真愉快。我们大家,一起来呀!又吃蛋糕又喝水。我采取表扬为主的方式,这样一来,能保护大家创编的积极性。放学后,就有几个同学自编了其他的歌词让我点评。 音乐又是流动的,几个音符通过不同的组合,带给我们的则是缤纷斑斓的听觉享受。小学生自编旋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节奏创编出不同的旋律;可以根据老师给他们的调式音来创编旋律;也可以按时值随心所欲创编旋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具体操作音乐基本要素,得到令人兴奋的音乐创作过程的体验。 总之,我们进行着音乐创作方面的初步尝试,老师和学生都有快乐的体验也有失败的懊丧,我们所说音乐创造力是发展小学生初步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它将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始终,我们音乐老师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小学生初步经历和体验音乐的创作过程。 音乐创作让小学生“乐”起来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范文2000字

论文摘要: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特点是: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既有内容广泛的政治、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又有严格的节奏、听音、视唱、发声、演奏等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最佳途径。正如列宁指出:“音乐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

论文关键词: 小学生 德育 音乐教学

一、在教学准备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的准备关键在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的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国旗国旗真美丽》、《小乌鸦爱妈妈》等。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作好教具、课件等其他的教学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国旗国旗真美丽》欣赏教学中,我就准备了一面五星红旗放在新课的引入阶段进行展示,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看照片,同学们既有听觉又有视觉的感受,对他们更深切理解歌曲的情绪给予很好的帮助。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一节优质课中,教学过程是精粹,在此环节中体现德育教育最忌空洞说教,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作为教师就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把情感做为主线来贯穿整节课。同时音乐教师还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音乐学习习惯。

三、在音乐感受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音乐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

四、在学习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以往音乐课的学习评价中,教师往往让几个学生组成一组选唱一首歌曲,打上一个等级草草了事。这样不仅没有起到综合评价作用,更重要的是严重淡化了学习评价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都是我们评价应包含的内容或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对美的追求。例如:我在一次期末考核中,加入了父母评价一栏,让学生把《洗手绢》回家唱给父母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创编歌词,表演给家长看,家长给出简要的评价。第二天看到家长们的评价时,让我大感意外。“她长大了,懂事了!”“我的宝贝儿子也会做事了!”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不正是我们德育教育的最好结果吗?

五、在教学手段中渗透德育教育

将音乐与文化融合起来,把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音乐与历史、地理、体育的关系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来讲,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中低年级同学的喜爱。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和表现”。学生在自由表现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了自信与勇气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新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养成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六、在音乐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游戏时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它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音乐能力,也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如以班级、小组等为单位的游戏,需要学生的协作精神;而一些需要克服一定困难的游戏,有利于学生毅力的训练。

歌表演、律动特别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如教学《我爱雪莲花》,将具有新疆舞特点的律动交给学生,《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歌表演有彝族风味,《金孔雀轻轻跳》是美丽的傣家舞。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清楚认识中国的多个民族,也加深了对民族音也的理解和热爱。

七、教师以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需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在本职岗位上,落实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有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理想,以为人师表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培养高尚的情操,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课堂上,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形象,歌唱充满激情,琴声优美动听,所有这些,都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使学生不仅通过间接的教材内容,更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得到直接的德育教育。

结束语

总之,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音乐课深入挖掘音乐歌曲的德育因素,揭示音乐情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受到陶冶,受到影响,受到启发,受到鼓舞,最终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音乐 教育 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需要各级领导加强对农村小学生音乐教育的重视,确保农村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小学音乐教育论文篇一 《浅析农村小学音乐教育》 摘要: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需要各级领导加强对农村小学生音乐教育的重视,确保农村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文笔者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 措施 ,旨在推动农村的音乐教育实现一个新的飞跃。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素质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是农村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经过不断发展,农村的小学音乐教育开展形势越来越好,但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偏远、设施较差、师资力量短缺等种种原因,仍有若干问题存在,亟待解决。 1.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课程安排有名无实。小学音乐教育在课程表内均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了音乐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被挤占或改上 其它 课程,音乐课教学难以保证。多数人认为音乐课是副课,上不上不重要,主课老师则常常用来上语文数学,要不就是自由活动或自己听歌。这样剥夺了 儿童 享受音乐教育的权利,阻碍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与发展。这一现象也直接导致了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待遇的不乐观,加之音乐课是不被列人教师教学评估和评先评优的范围,致使许多音乐老师不愿在农村工作。 教师能力不足。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所以在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中,多数教师随意性大或是干脆把音乐课交给学生用来写作业、做游戏。多数音乐教师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推行素质教育必须的一门课程,是强化学生能力的重要内容。 教学设备的短缺。音乐教学又需要一定的音乐设备为基础。音乐教育所需的一系列设备、仪器在农村学校中普遍缺乏,甚至连最基本的音乐活动室、音乐教科书都没有。对于现代音乐教育所需要的各种辅助教学设备、设施更无从谈起。这些都在无形中制约着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 学生渴求音乐教育的心愿难以满足。对农村小学的学生中调查得知,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欲望很强。当问他们都喜欢什么歌曲或者老师教她们唱些什么歌曲时,从孩子们口中说出的不是充满快乐的童歌,而是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网络成名曲。学生学唱流行歌曲并非坏事,但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音乐与他们年龄相结合的教育功能。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课本教材上的歌曲抱以"不喜欢""不好听"的态度,其原因是有的学生不熟悉音乐课本中的歌曲内涵,有些不愿意唱,觉得这些歌曲无聊、幼稚,唱着没意思。但要知道课本中的东西都是经过有关部门、专家评审后选用的,这些歌曲都是适合儿童演唱的,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优化对策 改变思想观念。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艺术以婉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和特有的表现方式感动人的心灵,唤发人的激情,激励人的斗志。对于培养人、塑造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小学音乐教育,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处理"正课"和"小三门"的关系,使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正常有序的开展起来。 加强小学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克服困难,尽快配备小学教师,接着是配备小学音乐老师。这样才能保证小学音乐教师到位之后不被安排去上其它课程。使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有专人负责。根据音乐教育新课程的总体要求,制订具体的 工作计划 ,定期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健全并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认真地研究和指导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新课程的教改工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围绕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探讨 教学 方法 ,交流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就是国家实施的"三定向"中可以多方面培养一些音乐或其它学科的人才。这样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农村小学教师才更有保障,才能更好的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才能全面的提高农村小学素质教育。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师不能只成为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好的办法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促使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这样不但能够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吸收,还能够对其各方面能力进行发掘和培养。另外,在音乐教学中,还应该培养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和创造的能力,让他们主宰音乐课堂。 加强音乐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音乐教学设施是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保证音乐教育的正常进行。现在一般农村学校,只要建一个音乐教室,一间舞蹈教室,一架风琴,一台电子琴,一个 五线谱 示教板,再加上录音机、电视机、VCD机、磁带等,音乐、舞蹈课就可以正常进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严格贯彻素质教育政策。学校领导应严格贯彻执行教育部门关于素质教育的各项政策,重视农村音乐教学的开展。不仅要培养知识型人才,还要把眼光放长远,以全面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只有学生的能力加强了,学校才能完成培养国家栋梁的艰巨任务。农村小学要务实发展,为音乐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加强音乐教学设施投入,使教师在设施完备的环境中进行授课,这样才能达到新时期音乐教学的要求。 3.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学生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注重音乐素质教育,更要注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配备不足的问题,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音乐教育道路,推动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使得城乡小学音乐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普及、发展、提高。 参考文献: [1]余铮.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调查分析与建议[J].艺术教育,2014,02:71+59. [2]蔡勇.浅谈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铜仁市碧江区新寨小学为例[J].现代妇女(下旬),2013,11:294-295. [3]黄堠.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问题调查与研究--以湖北荆州区九店小学为个案[J].大众文艺,2015,14:251-252. [4]杨丽.南阳市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J].美与时代(下),2015,09:123-125.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篇二 《西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浅析》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西部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西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我针对西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目前现状及多年来的教学 经验 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现状;教学对策 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西部农村音乐教学有其许多的特殊性,但孩子们对于音乐的追求依然,音乐没有国界,当然更不应该有地域之间的限制,西部农村与其他地区之间的音乐教学差距明显。农村音乐小学教学的现状不是十分理想,作为西部农村教学一线的教师,有责任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西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 首先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老�化。有个别学校的教师绝大部分是面临退休的老教师,年轻教师较少,教师队伍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其次是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中专业音乐教师严重不足,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一个师范院校 毕业 的音乐教师。学校不得不采取教师“半路出家”、“赶鸭子上架”等办法来解决音乐教师不专的问题。 (二)重视不够,器材不足 有些学校领导仍在观念中把音乐课视作副课,不予重视,致使音乐教师惰于完善自身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不少学校甚至在考前复习时,理所应当地把音乐课时让给语文、数学课,完全不理会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精神。学校有限的教育资金很少投到音乐教学的完善和音乐设备的添置上,为保证实现课程目标所应配备的音乐教学设施仍有很大的差距。 (三)教师忽视音乐理论学习 教师不注重学习,平时从事音乐教学理论学习的氛围淡薄,从而减缓了教师音乐专业水平的提高,严重的制约着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师音乐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不高,教学实践缺乏理论指导。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段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新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理念并没有真正深入课堂教学。音乐教师在工作中不善于创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缺少 反思 和 总结 ,影响了总体的教学质量。 二、解决西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问题的对策 在我国建设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农村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而作为农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结合西部农村实际,转变观念 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认为应转变音乐教育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要做好西部农村音乐教学工作,必须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素质,要做好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利用多种形式,注重实效。作为农村小学,要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的条件,研究新情况,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努力探究适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方式。学好新课程,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把学科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学习守则、规范内容,按照要求来管理学生。可利用主题班会,歌咏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配合 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是一个工程,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县、乡政府部门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环境。加快建立寄宿制学校,要求西部农村音乐教育应该加大投资力度,配备专业教师。学校作出适应性调整,及时辅导,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音乐的力量,透过音乐来弥补心中的那份相较城市孩子那份缺失的爱。所以,条件较差的农村小学,尤其要注重音乐,用音乐渲染画面效果,突显音韵弦律之美,音乐教育与体育的相互配合,能增强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能使他们在音乐情绪和运动情绪同时达到最高峰时,体会音乐与人体和谐美感。音乐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加强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结合,不但可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兴趣和效率。改变学校传统习俗,力求营造音乐氛围。学校上下课的电铃声,可以用小段音乐来代替。乡村的孩子活泼好动,经过课间十分钟的打闹嬉戏后,学生们的情绪难以很快平静。而优雅的音乐声较急促的铃声更可平静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课间,学校也可在广播中放些适合儿童欣赏的歌曲和音乐,既不多占用其他时间,也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减少打闹,又达到了音乐熏陶的目的。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多给学生创造音乐活动的空间,学校可以组织校园歌咏队、舞蹈队、表演队,让学生按照各自的兴趣、特长参加,教师给予定期的指导。同时,学校可利用节假日开展校内外的文艺演出等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音乐才华展示在同学、老师和乡亲面前,这不仅可增添校园的音乐氛围,也可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水平,给大家以美的享受。 (三)、重视音乐的感知力培养及教学的方法 感知能力及教育的最佳时期在音乐中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感知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是否能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现在,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有许多来自于农村的学生,他们在这个方面的训练都是相当薄弱的,这对他们的素质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在教育方面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由于音乐教育对年龄要求的特殊性,在小学阶段必须重视此项训练。因而,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听觉与视唱两方面进行训练。 虽然有些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设施不完备,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却拥有丰富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如当地的优秀民歌、民乐,都可以运用于欣赏教学、节奏训练等教学之中。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又因其接近学生生活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西部农村音乐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必须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作为一线是教师,任重而道远,通过各方努力,相信会使西部农村音乐教育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胡林.浅谈西部农村教育现状及对策[S]. [2]吴丹丹,程迓庆.新课程标准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挑战[J]兰州学刊.2003(2)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篇三 《小学音乐创新教育》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起始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关键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责无旁贷。我们应在音乐教学中努力探索,寻求多种方法来鼓励学生放开思维求新救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依此发掘学生的潜能。 【关键词】小学音乐创新教育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音乐教学不仅给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提出一个全新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人的创新能力决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需要从小逐渐培养的。而今的音乐课堂就给学生能力培养创造了机会。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 想象力 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灵活实际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探作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同学问缺乏交流,合作、动手机会少,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二、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若过分强调训练这方面的技能。将会使他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发展,我决定用游戏的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又发挥他们的创新主动性。如在学习节奏排列的课上,首先,我先出示五张节奏卡片,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随琴声学会节奏,接着我让学生五人围成一组进行讨论:节奏卡片如何讨论更通顺流畅?当话音刚落,全班同学便纷纷讨论起来,这回他们可忙了,有的用手拍节奏,有的安排顺序,有的眉开眼笑,有的双眉紧锁,有的拍手叫好,看着他们一个个认真的样子,我也不断地在一旁给予鼓励,最后还让全班同学评价他们的游戏,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缺点,大家在游戏或观察的过程中都很投入,发言也很积极。学生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掌握了节奏的排列要领和方法,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问”是儿童好奇心和认识需要的表现形式,“问”反映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注意和探索奥秘的兴趣。“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怀疑”是创造性思维的始发环节,是知识之母,也是创造之母。没有提问也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个问题毫无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创新,所以,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四、创新意识应贯穿音乐教学始终 我们过去教学注重知识传授,采用灌输式教学,不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探索与创新。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要舍得花费时间开启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的闸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允许标新立异。 例如,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常见的 唱歌 课就是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一节课下来,教师累,学生更累,而且学生觉得枯煤无味。欣赏课是教师怎么分析,学生就怎么理解。舞蹈课则是老师怎么跳,学生就怎么跳。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更谈不上发表不同的意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思考的空间。 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会有独立感受与见解,并让学生模仿,给学生开阔了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自主、开放、创新这一教学新理念。 五、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它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特性,可以给人在广阔的想象天地中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之美,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培养创新的意识。创新是发展之魂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促供机会,发挥音乐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这一主 渠道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安全”的氛围中创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本人喜欢和学生坐在一起,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指挥、领唱、用口琴或竖笛伴奏。有些同学很有音乐天赋,表演得确实不错,我便鼓励他们说:如果你愿意,将来会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会比老师更出色。有些同学担心会出丑,不敢上台表演,我便鼓励他们说:教室本来就是出错的地方,上台表演哪怕是出错出丑又有何妨呢?比坐在下面不敢上去的要强百倍。这些胆小的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也开始上台表演了,等他们表演完了,我为他们鼓掌,并称赞他们是好样的。就是这样让学生在安全的课堂氛围中,自由自在地学习、无拘无束地表演、尽情地去想象、去探索、去创新。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挖掘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最宝贵的资源,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力,培养学生的参与、全作、探究能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努力为学生设条件,充分利用音乐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猜你喜欢: 1. 有关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2.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3. 关于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4. 小学生音乐教育论文 5.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音乐教师德育论文篇4 浅谈音乐教师的德育意识 摘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蕴含的德育功能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中学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音乐教育中强化德育功能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素质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师作为人类的灵魂工程师,他们应该把德育意识与教育完全的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并从自我做起,给学生树立德育行为的良好典范。 一、目前音乐德育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一)音乐教师德育意识相对薄弱 音乐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懂得作为教师“育人”是第一位的,懂得德育的重要性。但是,音乐教师对于自身的专业、音乐课的设计及教学形式、手段等方面研究得较多,关注的是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专业素养,如何将音乐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表现、创造音乐中的美。而对于如何利用音乐素材、音乐活动、音乐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则研究得比较少。音乐教师总认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学校的行为,是班级行为,是负责学生德育教育的校长、主任的工作,是班主任的工作,与自己关系不是很大。因此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品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关注不够。 同时,音乐教师是在学校总的德育建设和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主体之一,与学校的语文、政治科目的老师相比较总是显得很乏力,这样就容易造成音乐教师德育意识相对薄弱的现实。 (二)音乐教师对教材中德育素材的挖掘不够 音乐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系统音乐教育的依据,在教材的编排上体现了知识性、审美性、科学性、实践性等原则,更重要的是还体现了教育性原则,即利用教材内容、思想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其实这就是德育功能的体现。 音乐教师相对薄弱的德育意识造成了对挖掘德育素材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德育素材是掩映在音乐知识、歌曲、音乐欣赏和音乐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音乐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唱歌曲、欣赏音乐名曲,流于形式的音乐实践,而缺乏主动地积极地去挖掘整理德育素材,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够充分利用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三)对德育观念的认识出现偏差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被赋以更高的历史使命,几乎所有从事音乐教育的人都在研究音乐教育与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等等。尤其是有人认为美育可以替代德育,其实这是不妥的。美育和德育是有密切关系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但并不能相互替代。首先,从性质上说,德育和美育都属于人文教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作用于人的心灵,都有价值导向,人文导向的作用,共同引导青少年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德育是规范性,在规范中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美育是熏陶、感发,在感发中对人的精神起作用。德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意识的理性的层面,而美育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感性的、情感的层面。对于人的精神层面,德育是无能为力的。其次,从社会功能上说,德育主要是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美育主要是着眼于保持个体、本身的精神的平衡、和谐与健康。因此用美育替代德育不妥。 二、结合以上所列的问题,我们应该寻找出问题的根源 1.音乐教师没有将自身摆放到应有的主动参与德育教育的位置。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总是采取回避、避重就轻或事不关己的态度,体现出了教师对教育教学思想认识不足。 2.学校的管理层没有足够的重视。学校是个大的育人环境,每位教师都是德育的施育者。虽然学校管理层对教师都提出了德育要求,但对教师实施德育过程的指导和调控不力。同时,学校在环境的布置、德育资源的购置及管理、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做得不够。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对自身剖析,分析不足;从思想意识上、工作态度上、工作方法上查找原因,增强德育意识,提高实际工作中的德育执行能力。 2.老师要学会得机得时把德育教育灌输给学生们,而不是生搬硬套地让学生们死记硬背。要记住一点,只有学生对于这种学习方式感兴趣,他们才会记得牢,学得透。 3.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结合音乐教育教学的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如在歌曲教学中体现爱国主义,在欣赏教学中体现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在音乐实践中体现集体主义等等,同时要深入地研究适合实际教学的方式方法。 教育教学最怕的就是死搬硬套,所以需要我们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自觉地了解德育教育的真意,并不断提高他们自觉教育的能力。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手段之一,它的作用是独特的。音乐本身的意义就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影响一个人的品行修养。据此,教师应该根据音乐原有的魅力,优雅的旋律、舒心的节奏、清脆的音色等等所幻化出来的意境,引导学生步入其中,在用心去感受的同时,感悟着歌曲所抒发的美好情感。在一种享受的状态下,理解美、感受美、欣赏美。例如,教师在教学生们学唱《国歌》的时候,不能只是教会他们怎么唱,就算完成任务,而应该结合当时的国情以及创作背景。多个“前进”前赴后继而出,再现当年我们的英雄烈士们保卫祖国山河的伟大壮举。呐喊声急切而有张力,准确地表现了歌曲本身要传达的情怀。当你带着这种渲染氛围去演唱,那种严肃、自豪、真挚都会表达的淋漓尽致。又如,《在老师身边》这首歌曲,它要表达的就是难舍难分的师生情,所以歌曲偏重于抒情性和叙事性,恰当运用二拍子的节奏,情深意切。“虽然离开了妈妈的怀抱……”学生在演唱的时候,整个身心都沐浴在那种犹如母爱的关怀,温暖舒适。这就是艺术美感,在我们用心感悟的同时,给我们的熏陶、感染与教育。 4.学校加强并重视教师的德育工作,建立可行的评价体系。以便学校对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相应的参考依据。 做人师,必先为人师表。对于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来说,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足够的耐心、独到的审美,这些都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在从教师自身来说,衣着、教态、语言与激情,配上优美琴声,娴熟指挥,工整的板书,都会深深的影响着学生对于艺术,对于美的看法。因此教师必须从最基本的自我做起,做好师德、师恩。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杨东平.音乐教育我们有话要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小学音乐教师德育论文篇5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爱学习、爱劳动,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音乐;学生;德育 苏霍姆林斯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所以要给儿童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目的是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教师只不过是知识材料的供应者和鼓励者”。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爱学习、爱劳动,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1 渲染情景,激励学生热爱生活感情和民族自豪感 在欣赏我国的民族音乐和民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优美的动人的民族音乐旋律,使学生感到存在于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大量的音乐财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如在欣赏贺渌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告诉学生这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是闻名中外的优秀钢琴作品之一,曾在国际乐坛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再利用课本上直观形象的插图,通过故事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情节发展和变化,使学生仿佛看到农村少年儿童骑在马背上,在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风光里,悠然自得地吹笛歌唱,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情景。欢快、优美的乐曲,悠扬清丽的琴声,让学生为之陶醉,更加懂得了劳动的无限乐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如《国歌》是一首雄壮、高昂、激奋人心的歌曲,它鲜明的节奏和号角式的音调及催人奋进的音符,塑造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为争取自由解放而英勇奋战的音乐形象。过去它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爱国志士,奔赴抗日前线。 而今,又以新的姿态与活力鼓舞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扣人心弦地讲述这首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并结合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激起学生的满腔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再如,在欣赏贺渌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告诉学生这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是闻名中外的优秀钢琴作品之一,曾在国际乐坛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再利用课本上直观形象的插图,通过故事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情节发展和变化,使学生仿佛看到农村少年儿童骑在马背上,在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风光里,悠然自得地吹笛歌唱,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情景。欢快、优美的乐曲,悠扬清丽的琴声,让学生为之陶醉,更加懂得了劳动的无限乐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各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在音乐教学中不应是生硬的说教,而应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如通过音乐课的常规训练使学生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学生进入音乐教师、师生问好等训练规范化,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尊敬老师的良好行为;基本练习中,可以将德育渗透与各项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应根据教材,充分调动各种德育因素,贯穿于教学之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学习精神。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智力,德育教育也应渗透在其中。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给学生介绍一些音乐家的生平 事迹 、趣闻,关于作品的珍闻等,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欣赏《二泉映月》,介绍华彦钧――瞎子阿炳的一生,以及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二泉映月》的评价;这首乐曲应当跪着来听。使学生了解新旧社会的巨大差别和阿炳艰辛却顽强的艺术生命,为我们瑰丽的民族文化遗产而骄傲。欣赏《龟兔赛跑》,结合龟兔赛跑的故事,既有助于对乐曲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如:《拉起手》、《歌声与微笑》、《欢迎你》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抗战胜利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音乐游戏时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它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音乐能力,也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如以班级、小组等为单位的游戏,需要学生的协作精神;而一些需要克服一定困难的游戏,有利于学生毅力的训练。歌表演、律动特别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如教学《我爱雪莲花》,将具有新疆舞特点的律动交给学生,《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歌表演有彝族风味,《金孔雀轻轻跳》是美丽的傣家舞。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清楚认识中国的多个民族,也加深了对民族音也的理解和热爱。 3 德育渗透在课外活动中 德育作为一种教育过程,是永恒不变的,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途径又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那么课外活动则是育人的广阔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合唱、合奏、舞蹈等兴趣小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为配合学雷锋树新风活动让学生到街头义务扫地、到敬老院帮老人洗衣服等,通过教育教学和公益活动的结合,使学生懂得怎样去做人,要做雷锋那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些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寓教育内涵于艺术和实践活动之中,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帮助学生进一步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行为习惯。 总之,德育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音乐教师不容推辞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们应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当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 完美世界。 【参考文献】 [1]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教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1. 音乐学科德育论文 2. 小学音乐德育论文 3. 音乐教师德育工作总结 4. 音乐德育论文参考范文 5. 音乐德育论文3000字 6. 音乐教师德育工作计划

音乐学科发展论文题目

关于毕业论文选题,一般学校是会分配题目到院里,再由院里分给各个导师,导师再分给学生:也有直接院里的题目分给导师再到学生。这样的弊端会有些耽误时间,特别出现有些不负责任的导师就会很烦恼。当然自主选题也是可以的。有想法的学生有可能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想好题目,早早进行筹备中了。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要由导师分配题目。下面是一些音乐类的毕业论文题目,一起来看看。1.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表达2. 试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3. 释析巴罗克(古典/浪漫)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4. 试论声乐教育的评价体系5. 怎样运用歌声传达情感6.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演唱通俗歌曲7. 歌唱艺术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8. 论学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应社会要求9. 中国古代声乐没血发展初探10. 童声训练的原则与方法11. 声乐教学中应注意名族问题12. 歌唱心理调控在人声训练中的作用13. 民族声乐歌唱方法探析14. 美誉与音乐教育15. 试论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16. 音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17. 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合唱活动18.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论19. 从普通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所引发的思考20. 音乐素质的培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21.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22. 合唱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23. 论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24. 论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25. 析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唐.吉坷德》中的引子的主题内涵26. 论赵元任声乐作品的民族性鱼延长表达以上就是关于音乐类毕业论文选题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本平台!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中重要的教学实践性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但论文的选题也发挥着重要角色。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本科音乐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浅谈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2、自弹自唱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3、浅谈音乐与素质教育

4、中学音乐教育与流行歌曲的探析

5、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小议

6、浅谈少儿钢琴教育中情感的辅导

7、对音乐学科考试的思考

8、关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再思考

9、对高师音乐基础理论课改构思

10、基础音乐教育应选择何种记谱法

11、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再学习

12、双向选择利弊谈

13、声乐教学改革思考

14、谈音乐教育创新

15、谈歌唱的情感

16、高师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探索

17、我走上了音乐课的讲台

18、谈歌唱心理素质的训练

19、文化素质与高师音乐教育

20、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1. 探索高师声乐教学的新方案

2. 浅谈钢琴教学的目标

3. 莫把农村音乐教育打入冷宫

4. 浅析钢琴的音色

5. 浅谈唱歌时的气息及实践

6. 尝试钢琴即兴伴奏

7. 倾听来自中小学的声音

8. 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尝试

9. 一次别开生面的实习教学课

10. 浅谈钢琴演奏的歌唱性

11. 对高师声乐教学形式的再思考

12. 浅谈歌曲伴奏的作用

13. 视唱练习的音高训练

14. 舞蹈编排的想象力

15. 钢琴伴奏中的“弹”、“唱”结合

16. 浅谈声乐演唱中的咬字吐字

17. 怎样练熟一首钢琴曲

18. 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19. 高师音乐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20. 试论音乐教学实习改革

21. 音乐鉴赏教学中“关注音乐”的体会

22. 即兴演奏应符合音乐教育自然规律

23. 浅析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

24. 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面临的形式与对策

25. 浅析歌唱训练中的表象演练

26. 中小学音乐教学应突出“音乐性”

1. “注重实践型”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2. 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3. 从音乐中找乐趣

4. 论音乐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 论初中音乐教育的“环境”现状及改革

6. 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浅探

7. 高师声乐教育应注重实践

8. 如何提高学生的练声效率

9. 音乐艺术教学与民族情感教育

10. 音乐学习与审美的境界

11. 钢琴教学中学生情绪情感的调控

12. 如何激发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

13. 在歌唱中如何正确打开喉咙

14. 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

15. 《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6. 书法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17. 流行音乐影响青少年学生道德成长的多重困境及德育创新研究

小学音乐教学音乐论文

音乐 教育 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需要各级领导加强对农村小学生音乐教育的重视,确保农村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小学音乐教育论文篇一 《浅析农村小学音乐教育》 摘要: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需要各级领导加强对农村小学生音乐教育的重视,确保农村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文笔者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 措施 ,旨在推动农村的音乐教育实现一个新的飞跃。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素质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是农村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经过不断发展,农村的小学音乐教育开展形势越来越好,但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偏远、设施较差、师资力量短缺等种种原因,仍有若干问题存在,亟待解决。 1.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课程安排有名无实。小学音乐教育在课程表内均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了音乐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被挤占或改上 其它 课程,音乐课教学难以保证。多数人认为音乐课是副课,上不上不重要,主课老师则常常用来上语文数学,要不就是自由活动或自己听歌。这样剥夺了 儿童 享受音乐教育的权利,阻碍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与发展。这一现象也直接导致了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待遇的不乐观,加之音乐课是不被列人教师教学评估和评先评优的范围,致使许多音乐老师不愿在农村工作。 教师能力不足。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所以在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中,多数教师随意性大或是干脆把音乐课交给学生用来写作业、做游戏。多数音乐教师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推行素质教育必须的一门课程,是强化学生能力的重要内容。 教学设备的短缺。音乐教学又需要一定的音乐设备为基础。音乐教育所需的一系列设备、仪器在农村学校中普遍缺乏,甚至连最基本的音乐活动室、音乐教科书都没有。对于现代音乐教育所需要的各种辅助教学设备、设施更无从谈起。这些都在无形中制约着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 学生渴求音乐教育的心愿难以满足。对农村小学的学生中调查得知,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欲望很强。当问他们都喜欢什么歌曲或者老师教她们唱些什么歌曲时,从孩子们口中说出的不是充满快乐的童歌,而是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网络成名曲。学生学唱流行歌曲并非坏事,但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音乐与他们年龄相结合的教育功能。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课本教材上的歌曲抱以"不喜欢""不好听"的态度,其原因是有的学生不熟悉音乐课本中的歌曲内涵,有些不愿意唱,觉得这些歌曲无聊、幼稚,唱着没意思。但要知道课本中的东西都是经过有关部门、专家评审后选用的,这些歌曲都是适合儿童演唱的,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优化对策 改变思想观念。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艺术以婉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和特有的表现方式感动人的心灵,唤发人的激情,激励人的斗志。对于培养人、塑造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小学音乐教育,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处理"正课"和"小三门"的关系,使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正常有序的开展起来。 加强小学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克服困难,尽快配备小学教师,接着是配备小学音乐老师。这样才能保证小学音乐教师到位之后不被安排去上其它课程。使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有专人负责。根据音乐教育新课程的总体要求,制订具体的 工作计划 ,定期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健全并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认真地研究和指导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新课程的教改工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围绕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探讨 教学 方法 ,交流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就是国家实施的"三定向"中可以多方面培养一些音乐或其它学科的人才。这样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农村小学教师才更有保障,才能更好的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才能全面的提高农村小学素质教育。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师不能只成为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好的办法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促使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这样不但能够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吸收,还能够对其各方面能力进行发掘和培养。另外,在音乐教学中,还应该培养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和创造的能力,让他们主宰音乐课堂。 加强音乐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音乐教学设施是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保证音乐教育的正常进行。现在一般农村学校,只要建一个音乐教室,一间舞蹈教室,一架风琴,一台电子琴,一个 五线谱 示教板,再加上录音机、电视机、VCD机、磁带等,音乐、舞蹈课就可以正常进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严格贯彻素质教育政策。学校领导应严格贯彻执行教育部门关于素质教育的各项政策,重视农村音乐教学的开展。不仅要培养知识型人才,还要把眼光放长远,以全面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只有学生的能力加强了,学校才能完成培养国家栋梁的艰巨任务。农村小学要务实发展,为音乐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加强音乐教学设施投入,使教师在设施完备的环境中进行授课,这样才能达到新时期音乐教学的要求。 3.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学生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注重音乐素质教育,更要注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配备不足的问题,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音乐教育道路,推动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使得城乡小学音乐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普及、发展、提高。 参考文献: [1]余铮.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调查分析与建议[J].艺术教育,2014,02:71+59. [2]蔡勇.浅谈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铜仁市碧江区新寨小学为例[J].现代妇女(下旬),2013,11:294-295. [3]黄堠.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问题调查与研究--以湖北荆州区九店小学为个案[J].大众文艺,2015,14:251-252. [4]杨丽.南阳市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J].美与时代(下),2015,09:123-125.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篇二 《西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浅析》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西部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西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我针对西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目前现状及多年来的教学 经验 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现状;教学对策 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西部农村音乐教学有其许多的特殊性,但孩子们对于音乐的追求依然,音乐没有国界,当然更不应该有地域之间的限制,西部农村与其他地区之间的音乐教学差距明显。农村音乐小学教学的现状不是十分理想,作为西部农村教学一线的教师,有责任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西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 首先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老�化。有个别学校的教师绝大部分是面临退休的老教师,年轻教师较少,教师队伍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其次是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中专业音乐教师严重不足,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一个师范院校 毕业 的音乐教师。学校不得不采取教师“半路出家”、“赶鸭子上架”等办法来解决音乐教师不专的问题。 (二)重视不够,器材不足 有些学校领导仍在观念中把音乐课视作副课,不予重视,致使音乐教师惰于完善自身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不少学校甚至在考前复习时,理所应当地把音乐课时让给语文、数学课,完全不理会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精神。学校有限的教育资金很少投到音乐教学的完善和音乐设备的添置上,为保证实现课程目标所应配备的音乐教学设施仍有很大的差距。 (三)教师忽视音乐理论学习 教师不注重学习,平时从事音乐教学理论学习的氛围淡薄,从而减缓了教师音乐专业水平的提高,严重的制约着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师音乐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不高,教学实践缺乏理论指导。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段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新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理念并没有真正深入课堂教学。音乐教师在工作中不善于创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缺少 反思 和 总结 ,影响了总体的教学质量。 二、解决西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问题的对策 在我国建设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农村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而作为农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结合西部农村实际,转变观念 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认为应转变音乐教育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要做好西部农村音乐教学工作,必须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素质,要做好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利用多种形式,注重实效。作为农村小学,要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的条件,研究新情况,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努力探究适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方式。学好新课程,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把学科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学习守则、规范内容,按照要求来管理学生。可利用主题班会,歌咏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配合 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是一个工程,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县、乡政府部门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环境。加快建立寄宿制学校,要求西部农村音乐教育应该加大投资力度,配备专业教师。学校作出适应性调整,及时辅导,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音乐的力量,透过音乐来弥补心中的那份相较城市孩子那份缺失的爱。所以,条件较差的农村小学,尤其要注重音乐,用音乐渲染画面效果,突显音韵弦律之美,音乐教育与体育的相互配合,能增强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能使他们在音乐情绪和运动情绪同时达到最高峰时,体会音乐与人体和谐美感。音乐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加强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结合,不但可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兴趣和效率。改变学校传统习俗,力求营造音乐氛围。学校上下课的电铃声,可以用小段音乐来代替。乡村的孩子活泼好动,经过课间十分钟的打闹嬉戏后,学生们的情绪难以很快平静。而优雅的音乐声较急促的铃声更可平静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课间,学校也可在广播中放些适合儿童欣赏的歌曲和音乐,既不多占用其他时间,也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减少打闹,又达到了音乐熏陶的目的。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多给学生创造音乐活动的空间,学校可以组织校园歌咏队、舞蹈队、表演队,让学生按照各自的兴趣、特长参加,教师给予定期的指导。同时,学校可利用节假日开展校内外的文艺演出等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音乐才华展示在同学、老师和乡亲面前,这不仅可增添校园的音乐氛围,也可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水平,给大家以美的享受。 (三)、重视音乐的感知力培养及教学的方法 感知能力及教育的最佳时期在音乐中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感知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是否能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现在,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有许多来自于农村的学生,他们在这个方面的训练都是相当薄弱的,这对他们的素质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在教育方面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由于音乐教育对年龄要求的特殊性,在小学阶段必须重视此项训练。因而,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听觉与视唱两方面进行训练。 虽然有些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设施不完备,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却拥有丰富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如当地的优秀民歌、民乐,都可以运用于欣赏教学、节奏训练等教学之中。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又因其接近学生生活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西部农村音乐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必须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作为一线是教师,任重而道远,通过各方努力,相信会使西部农村音乐教育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胡林.浅谈西部农村教育现状及对策[S]. [2]吴丹丹,程迓庆.新课程标准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挑战[J]兰州学刊.2003(2)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篇三 《小学音乐创新教育》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起始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关键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责无旁贷。我们应在音乐教学中努力探索,寻求多种方法来鼓励学生放开思维求新救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依此发掘学生的潜能。 【关键词】小学音乐创新教育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音乐教学不仅给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提出一个全新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人的创新能力决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需要从小逐渐培养的。而今的音乐课堂就给学生能力培养创造了机会。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 想象力 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灵活实际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探作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同学问缺乏交流,合作、动手机会少,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二、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若过分强调训练这方面的技能。将会使他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发展,我决定用游戏的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又发挥他们的创新主动性。如在学习节奏排列的课上,首先,我先出示五张节奏卡片,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随琴声学会节奏,接着我让学生五人围成一组进行讨论:节奏卡片如何讨论更通顺流畅?当话音刚落,全班同学便纷纷讨论起来,这回他们可忙了,有的用手拍节奏,有的安排顺序,有的眉开眼笑,有的双眉紧锁,有的拍手叫好,看着他们一个个认真的样子,我也不断地在一旁给予鼓励,最后还让全班同学评价他们的游戏,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缺点,大家在游戏或观察的过程中都很投入,发言也很积极。学生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掌握了节奏的排列要领和方法,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问”是儿童好奇心和认识需要的表现形式,“问”反映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注意和探索奥秘的兴趣。“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怀疑”是创造性思维的始发环节,是知识之母,也是创造之母。没有提问也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个问题毫无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创新,所以,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四、创新意识应贯穿音乐教学始终 我们过去教学注重知识传授,采用灌输式教学,不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探索与创新。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要舍得花费时间开启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的闸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允许标新立异。 例如,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常见的 唱歌 课就是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一节课下来,教师累,学生更累,而且学生觉得枯煤无味。欣赏课是教师怎么分析,学生就怎么理解。舞蹈课则是老师怎么跳,学生就怎么跳。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更谈不上发表不同的意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思考的空间。 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会有独立感受与见解,并让学生模仿,给学生开阔了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自主、开放、创新这一教学新理念。 五、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它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特性,可以给人在广阔的想象天地中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之美,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培养创新的意识。创新是发展之魂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促供机会,发挥音乐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这一主 渠道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安全”的氛围中创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本人喜欢和学生坐在一起,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指挥、领唱、用口琴或竖笛伴奏。有些同学很有音乐天赋,表演得确实不错,我便鼓励他们说:如果你愿意,将来会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会比老师更出色。有些同学担心会出丑,不敢上台表演,我便鼓励他们说:教室本来就是出错的地方,上台表演哪怕是出错出丑又有何妨呢?比坐在下面不敢上去的要强百倍。这些胆小的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也开始上台表演了,等他们表演完了,我为他们鼓掌,并称赞他们是好样的。就是这样让学生在安全的课堂氛围中,自由自在地学习、无拘无束地表演、尽情地去想象、去探索、去创新。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挖掘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最宝贵的资源,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力,培养学生的参与、全作、探究能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努力为学生设条件,充分利用音乐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猜你喜欢: 1. 有关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2.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3. 关于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4. 小学生音乐教育论文 5.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在进行小学音乐的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能全面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促进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真正的树立美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二、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束缚

由于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束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对一些重点科目较为重视,不重视音乐的教学,只单单认为音乐就是教音乐知识和音乐本身,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育的观念较为陈旧,忽略了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音乐审美的进步和发展。

(二)过于重视对技能的培养

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造成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就抑制了学生对音乐技能的掌握和学习,不能真正的了解和感受音乐。

(三)教育内容的乏味

在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无法真正了解音乐审美的重要性,使得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只重视抽象的一些理论,不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感受音乐,不能全面接触和感受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约了学生进行音乐的审美。

(四)教师的教学手段的问题

在对小学进行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手段过于机械和落后,不能真正的使学生参与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就造成了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音乐的审美。

三、全面实施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要积极创设好的审美的教学情境

在进行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音乐审美的教学规定,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在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设能适合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情境,使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全面的了解音乐,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的积极性。在一个良好的音乐情境下,注意力更加的集中,能更好地感受、接触音乐,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加强音乐情境的创设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课堂内容,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音乐的审美,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和创新,能通过美的音乐审美情境的创设,使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相连接,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进行审美的锻炼,全面激发声乐审美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设计

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对音乐课堂教学的设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使音乐课堂更加的生动形象,紧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审美的感受。在课程的设计上,加强引导,不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对音乐的美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动参与到音乐课程的学习和音乐的审美中,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全面的.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课堂上的语言和表情一定要切实的吸引学生,逐步将学生引入音乐审美的意境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要让学生参与和体验

教师在进行音乐审美能力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参与和体验的能力,不断地使学生对音乐进行感知和把握,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会因为枯燥和单调的教学方式,而产生厌倦的情绪。真正地促进音乐能力提高,增强音乐审美能力。

四、结语

音乐课程作为不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学科,必须不断地加强课程的改革。音乐课不再是传统的技能的教学,而更加增强审美能力的教学,音乐是美的艺术,小学是音乐学习的入门阶段,只有不断的加强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掌握,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教师要带领小学生共同欣赏优美的音乐作品,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声音,乐器的声音、来辅助音乐教学,让小学生模仿音乐作品中动物的声音,进行活动训练。再辅导小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歌词,让孩子们模仿音乐作品自己写一些简单的歌词,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小学生模仿作品自己写音乐作品,一开始以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准确表达真实的情感为主,从而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素养,长期坚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音乐水平。在教师的引导下小学生应该有针对地定期学习欣赏音乐作品,然后进行自由讨论,通过这样的趣味性欣赏活动,激发了小学生的音乐兴趣,让他们在学习音乐作品的同时,养成积极动脑筋思考的习惯,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认知能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欣赏过程中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分析比较,有利于明辨是非,进一步提高运用音乐语言准确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教师可在不同阶段有针对地实时准备一些音乐作品,在欣赏过程中让小学生边演示边唱,加深了他们对音乐作品中思想情感的理解,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强化一些音乐知识训练,把好的歌词反复记忆,通过有兴趣的歌唱比赛等训练活动,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意识,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找音乐作品欣赏学习,并且在学习和欣赏过程中逐步提高创造和想象力,进一步挖掘自己的音乐潜能。

二、发挥音乐作品的美感教育功能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音乐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学习音乐的最初意识源于儿歌,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逐步产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愿望的需求,这是小学生音乐智能开发的心理依据和客观实践过程,教师需要努力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培养良好的音乐思维习惯,加强音乐知识辅导和训练,鼓励小学生仔细观察生活,提高表现力,加强音乐欣赏训练,提高音乐实践运用能力,积极探索小学生学习音乐和提高音乐水平的客观规律,有计划地进行辅导,加强美感训练,培养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逐步树立爱憎分明的心理素质。在大量音乐作品欣赏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美感教育效果和客观认知能力。在开展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为小学生学习音乐营造良好的环境,强化小学生的审美意识,科学引导孩子们通过欣赏优秀音乐作品,在逐步理解事物发展运行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众所周知,小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最好是在兴趣的支配下,潜意识地通过大量欣赏活动和能力学习,进一步认知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听到的、看到的和接触到一切美好的事物逐步记录下来,经过与生活周围的事物和大自然反复而密切地接触,有效获得生活周围的一些美感知识,就有了要表达的欲望,这是唱歌的冲动,用音乐作品为发展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提供了直接而有效的帮助,对小学生有效实施美感教育,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小学生在欣赏学习优秀音乐作品的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了用歌声弘扬真善美,用歌声鞭笞假恶丑的爱憎分明的决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小学生营造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比赛活动,让小学生在欣赏学习音乐作品的实践中认知世界,在愉悦学习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欣赏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的美感力量。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范文2000字

论文摘要: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特点是: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既有内容广泛的政治、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又有严格的节奏、听音、视唱、发声、演奏等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最佳途径。正如列宁指出:“音乐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

论文关键词: 小学生 德育 音乐教学

一、在教学准备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的准备关键在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的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国旗国旗真美丽》、《小乌鸦爱妈妈》等。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作好教具、课件等其他的教学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国旗国旗真美丽》欣赏教学中,我就准备了一面五星红旗放在新课的引入阶段进行展示,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看照片,同学们既有听觉又有视觉的感受,对他们更深切理解歌曲的情绪给予很好的帮助。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一节优质课中,教学过程是精粹,在此环节中体现德育教育最忌空洞说教,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作为教师就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把情感做为主线来贯穿整节课。同时音乐教师还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音乐学习习惯。

三、在音乐感受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音乐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

四、在学习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以往音乐课的学习评价中,教师往往让几个学生组成一组选唱一首歌曲,打上一个等级草草了事。这样不仅没有起到综合评价作用,更重要的是严重淡化了学习评价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都是我们评价应包含的内容或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对美的追求。例如:我在一次期末考核中,加入了父母评价一栏,让学生把《洗手绢》回家唱给父母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创编歌词,表演给家长看,家长给出简要的评价。第二天看到家长们的评价时,让我大感意外。“她长大了,懂事了!”“我的宝贝儿子也会做事了!”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不正是我们德育教育的最好结果吗?

五、在教学手段中渗透德育教育

将音乐与文化融合起来,把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音乐与历史、地理、体育的关系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来讲,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中低年级同学的喜爱。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和表现”。学生在自由表现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了自信与勇气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新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养成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六、在音乐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游戏时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它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音乐能力,也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如以班级、小组等为单位的游戏,需要学生的协作精神;而一些需要克服一定困难的游戏,有利于学生毅力的训练。

歌表演、律动特别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如教学《我爱雪莲花》,将具有新疆舞特点的律动交给学生,《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歌表演有彝族风味,《金孔雀轻轻跳》是美丽的傣家舞。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清楚认识中国的多个民族,也加深了对民族音也的理解和热爱。

七、教师以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需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在本职岗位上,落实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有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理想,以为人师表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培养高尚的情操,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课堂上,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形象,歌唱充满激情,琴声优美动听,所有这些,都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使学生不仅通过间接的教材内容,更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得到直接的德育教育。

结束语

总之,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音乐课深入挖掘音乐歌曲的德育因素,揭示音乐情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受到陶冶,受到影响,受到启发,受到鼓舞,最终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的关系论文

之前也是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从乐器研究到表演研究——丝绸之路上的抱弹类鲁特及其演奏传统 应尚能声乐表演艺术研究 论音乐美学在声乐学习中的应用价值 声乐教学理论与声乐艺术创新发展——评《声乐教学艺术新研究》 经典诗词诵读与声乐表演专业互促融合的实践教学研究 唱法融合在声乐表演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刍议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声乐歌曲美声演唱的技巧与情感表达——以《啊,我的虎子哥》为例 浅谈对声乐表演艺术的理解与认识 舞台表演艺术对民族声乐的作用分析 基于合唱的小学音乐训练探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声乐分级教学研究 浅谈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 谈建国初期的声乐教育及其成果 声乐演唱的跨界现象分析 神州音乐学人 浅谈视唱练耳学习对声乐表演的作用 当代影视歌曲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戏曲文化融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职声乐教学改革的探究 浅谈声乐艺术的二度创作 声乐演唱技巧在合唱中的实践 试析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 声乐演唱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分析 简析高校声乐教育中创新实践人才培养 互联网与网络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应用 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探讨 高师声乐教学中唱歌风格个性化培养研究 谈民间歌剧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在“科学性”基础上如何体现“民族性”——以雷州方言表演唱《人龙魂》为例 新时代背景下声乐专业学生就业前景探析——夯实专业技能,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传统声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 升腾艺术之翼 共绘发展蓝图——谈美声声乐艺术教育与区域音乐文化发展 基于大提琴演奏的声乐表演教学探究——评《高校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研究》 声乐表演审美特征及其艺术实践研究 “讲、学、演”三位一体高校声乐课教学模式研究 声乐表演的艺术风格 探析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 高校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教学模式探讨 声乐表演的形体语言与美学意义研究 高校艺术教育中声乐表演与舞蹈的关系探究分析 关于声乐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心理能力的思考 管窥高师民族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实施办法 试析高校声乐表演教学中的情感调控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和能力 民族声乐演唱中形与神的关系处理研究 高校声乐重唱与表演结合下的学生培养模式应用 阿卡贝拉在中职合唱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初探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黄友葵声乐教学思想初探 声乐教学漫谈——培养学生重视音乐素养 民族声乐教学中向戏曲学习和借鉴的探究 中越跨界壮—岱/侬族群“乜末”仪式歌唱与表演的符号隐喻 巴托克为什么能成功?——兼谈我国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应尚能声乐表演艺术研究 能量的聚合与辐射——从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看中国电子音乐创作样态的发展 再谈音乐表演专业论文写作问题及对策——兼及音乐表演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 秦腔旦角表演风格分析 阎宝林的合唱训练与舞台表演艺术 音乐美学之欣赏圆号曲目 论音乐美学在声乐学习中的应用价值 桂北高师舞蹈教育的发展——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2019年为例 浅谈运用情绪增强舞蹈表演效果的方法 简析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龙川马灯舞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广东汉剧剧目创新与发展探索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学术评价研究 一个梦想 三点思考:新时代中国歌剧、音乐戏剧发展的创新与超越 沈秉廉儿童歌舞剧《五蝴蝶在花园里》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流行音乐节的发展特点与商业价值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唱法融合在声乐表演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歌剧《江姐》人物的音乐形象塑造 音乐剧舞台呈现形式之魅力——以音乐剧《阿拉丁》中茉莉公主唱段《These Palace Walls》为例 “萌”的表现性实践:社交媒体中90后女性青年的身体表演和媒介使用 论音乐剧唱段的演绎思维——基于戏剧表演的视角 欧洲歌剧的发展及其传承探究——以意大利歌剧为例 戏剧表演艺术对音乐舞台表演的影响分析 灯光在舞台表演艺术中的呈现价值探讨 肢体语言艺术在合唱指挥中的运用探讨 浅析影响男声四重唱舞台表现的因素 浅谈对声乐表演艺术的理解与认识 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媒体音乐的艺术特征 音乐教育在舞蹈专业培养中的必要性 浅析无伴奏合唱中的训练技巧 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即兴伴奏能力提升策略探究 高胡伴奏在粤剧表演中应用技巧 钢琴艺术指导基本素养分析 探析古筝演奏艺术中的古典美 主要栏目 从《东京梦华录》看宋代市民音乐与宫廷音乐的融合 湖南民歌的域外传播研究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多元音乐视域下动漫音乐融入学前教育研究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改革浅探 尝试监测背景下音乐课体验式课堂活动的开展 基于合唱的小学音乐训练探究 基于具身认知范式的音乐表演教学研究——以肖邦《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教学及舞台实践为例 浅谈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 声乐演唱的跨界现象分析

美学语境下的乡土音乐审美价值探微2008-05-08 21:56[摘要]乡土音乐,这一深厚的民系或族群音乐文化资源,将其置于审美的视野中,从乡土音乐的美学特征,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探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乡土音乐美学特征审美价 乡土音乐,就是某一地方或区域内的民系、族群所创造的音乐。与他音乐比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从内容到形式都打上了民系或族群的审美文化的烙印。 可以说乡土音乐记载了这一方水土民众的喜怒哀乐,它表达了生息于斯的人们的理想和情思,它体现了一个民系或族群的精神,构成了不同于他音乐的独具个性的一面。它从来都被各民系或族群视为自身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因而乡土音乐是我们与各民族音乐文化对等交流的出发点。它在乡土音乐美学特征及乡土音乐传承两个层面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乡土音乐的美学特征 乡土音乐是民间自发生成、创造的音乐,它与地域内的民众生活密切相关。从音乐作品的审美倾向和音乐作品的目的可以看出,其音乐形式自由活泼、内容不拘一格,充分体现了“自娱自乐”的特点。我们认为,乡土音乐是一种“自娱自乐型”的音乐,它立足于民系或族群的具体的社会生活背景,一般以简洁的旋律、率真的情感和活泼的形式创造出来的以娱乐民众自我的音乐形态出现。它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传承性。任何一个民系或族群的音乐都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其中体现着该民系或族群的特性,而这种特性是通过长期的文化浸润创造反映出来的。一般而言,一个民系或族群的音乐大都经过从初创、到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质,最终基本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音乐形态。这其中存在着一个继承、发展、创新的问题。 一个民系或族群的音乐是这个民众共同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无论是发展也好,创新也好,都不能丢掉历史,舍弃传统,而是要在学习、吸收、掌握传统精髓的前提下发展和创新。否则,音乐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成为不伦不类的东西。就音乐的本体而言,民系或族群音乐的初创往往体现着一个民系、族群最本质的特性,譬如它反映了一个民系或族群最原始的人文图腾、宗教信仰等,而这恰恰是一个民系或族群生成的根源或音乐产生的渊源,如果抛弃了这个根。就不能成为这个民系或族群的音乐了。如富川县瑶族音乐,一直由古代传承至今。她那多姿多彩的音乐中留存着瑶族起源,迁徒历程,图腾崇拜等民族文化信息,形成了令人神往的“边缘文化”。这种言传身教的传承不仅延续了瑶族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延续了瑶族神秘而瑰丽的音乐。 2.通俗化。作为自娱自乐的乡土音乐,它的形式往往通俗易懂。朴实的风格,率真的情感。平实的主题。简洁易唱的曲谱,浑然天成、没有留下任何修饰打造的痕迹。而是非常贴近民众的生活与审美水平。创造者运用自己的母语、民众喜闻的曲调、熟悉的生活素材等元素。不经意地创造出适合民众传唱娱乐的音乐作品。如贺州客家的民谣《摘得茶来秧又黄》:“三月一过日子长,田里农事乱忙忙:莳(插)得田来茶又黄,摘得茶来秧有黄”。它运用客家方言与平实的手法写农事,一二四句押韵造成了语言的音乐美,体现出一种特有的匀称之美和流变之美。客家“四句板”山歌体的曲调客家人又非常熟悉,整个民谣通俗易唱。正因其通俗性,所以在客家地区广为流传这种歌体。 2.程序化。乡土音乐中喜闻乐见的形式往往秉承着一定地域的民系或族群的音乐文化传统,承传了历史积淀的便于民众接受的程序化的审美形式,许多山歌、民谣、婚嫁歌、庙会歌、哭丧歌就如此。它用同一曲调复沓反复的方式建构不同内容的乐段,并保持旋律一致.从而形成一种回环反复之美。如广西富川县的“梧州歌”。它全部用“梧州话”歌唱,有明快活泼、极富流动感的“蝴蝶歌”,循环反复、上下呼应的“嘞嘞嘿”,演唱速度较慢、旋律柔和抒情的“留西拉咧”,迂回曲折、抒情优美的“咿呀咧”,以及通俗、简洁的哭嫁歌、讲歌等种类构成。它的歌词结构多为七言,联结四句成为一节。每节押一韵,共20个韵,一首完整的梧州歌应有二十节构成,每节都用同一曲调,形成回环之美,加之它节拍柔丽,抑扬顿挫,袅娜悠远,因此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共享性。乡土音乐有着自己的特质与地域性。就会在一定区域内流行开来。但因为音乐是最富于情感性的,而情感是人类沟通的最有效、最简洁的方式。因此音乐一旦创作出来。不一定局限在本民系或族群,它也可以超越地域或民族的界限,成为他民族的精神食粮。如客家的《月光光》、《落水天》等优秀歌谣许多非客家人也在传唱。因此,任何乡土音乐资源,一经产生既是民系的,更是民族的、也是人类的共同资源。当然对于优秀的音乐资源,任何人、任何组织也无法实现对它的独占。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十分惊人,这就使音乐资源的共享水平进一步提高。 4.持久性。一种音乐资源,只要人们认为它对民众有用,便可以永久地使用,它不会因为使用它的对象多少,使用的频率高低而枯竭、而灭绝。相反,一种音乐资源使用的人越多、频率越高,不但不会导致它的量的减少,而且还可能促使这种音乐资源量上的增长。甚至产生新的文化特质。因为学习、普及、使用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作为优秀的音乐资源,一代人使用之后,后代人仍然可以重复使用,可以世世代代为民众造福。使用的人愈多,愈能显示其价值和生命力.对于人类优秀的音乐资源来说,除非人类遭受重大浩劫,否则,它就永远不会灭绝、消失。如平地瑶族“蝴蝶歌”、客家的山歌、竹板歌、鸡歌等虽然历经沧桑,今天仍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5.效能性。乡土音乐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效能。而且使用的人愈多,范围愈广。其效能就越大。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土社会,民众的精神生活除了每天晚上面对着电视节目以外,他们极少有别的娱乐方式,当然更不可能去阅读、品玩艺术作品。而乡土音乐不受时空的限制,在山野田间都可以吟唱,给他们的情感以极大的宣泄。因此它对民众的精神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等的滋养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如客家音乐中许多带有教化倾向的爱情、爱国、爱家等歌谣。对匡正民众的道德、养成民众良好的品行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6.递增性。作为精神现象的乡土音乐资源不但不会越用越少,反而会越用越多,逐渐递增。我们认为,使用音乐的过程,必然就是创造音乐的过程。音乐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在人类的历史演进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智慧.而且,后代人总是拥有比前代人更多的智慧。因为人是在学习、吸收前代人智慧的基础上丰富前代人的智慧、并创造新的智慧。音乐资源就是经过人们一代一代人的努力,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生长、不断递进的。只要民众的思维和创造活动不停止,乡土音乐就会不断地被丰富、发展、创新,并不断产生新的特质。平地瑶的“梧州歌”在原有音乐的基础上创造了内容多样的音乐样式,如感恩的、爱情的、教化的等等,这不仅丰富、发展了梧州歌,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音乐的需求,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 二、乡土音乐审美价值的形成 审美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审美需要是在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与发展需要基础上派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凡属于人对生命的自由活动的追求、对快乐的追求,都是人具有审美需要的表现。由于人的本质更多地表现在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上,审美需要与精神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这两个层面联系得更加紧密,它可以理解为是人特有的一种精神享受的需要,它表现为人对感官、情感、心理、精神的愉快的追求。因此,审美价值也有三个基本的层次:与生理层次的审美需要相对应的审美价值,一般由对象的感性形式直接产生:与心理层次的审美需要相对应的审美价值,一般由对象的形象产生:与精神意识层次的审美需要对应的审美价值,由对象的内在蕴涵产生。乡土音乐的审美价值同样具备了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其中对人们心灵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是使乡土音乐得以产生及存在的深层根源,也是乡土音乐审美价值生成的深层根源。原始的乡土音乐起源向审美活动的历史转变过程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人们还无法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更无法控制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采用的是“精神胜利法”。比如,广西富川的“梧州歌”有部分就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每年秋季村民都举行一次隆重的祭神祈福仪式。诸神都被请到村寨的庙宇供奉,在整个活动中,歌手们不停地唱着颂扬主神刘仙娘的“梧州歌”,祈求神灵保佑村民能风调雨顺、平平安安的过日子。这些精神性的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密切联系表现在它们的共同的功利目的上,但却有着独立的精神活动的形式。当人们把物质活动的成功与自己的精神活动相联系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是精神活动起了作用,因而对这种活动形式产生极大的信任与满足感。久而久之,人们只要看到这种活动的样式就能感到愉快。为了让自己获得这种愉快,就会在并非是实际的生产活动如祭神时也吟唱。这时的活动就是审美活动而不是祭神活动了,因为人们是出于审美需要去进行这种精神活动的。

音乐声乐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声乐艺术是一门最古老的、最普遍的综合表演性的音乐种类。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声乐硕士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

摘要:对于音乐而言,音乐美学是其最重要的基础,音乐美学是音乐和美学之间的交叉产物,是从美学的角度看待音乐艺术,在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渗透在各个环节,如作品处理、表演技巧、情感表达等,因此,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进行阐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声乐表演;音乐美学;作用

前言

在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是其最重要的基础和指导原则,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需要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创造力,这样才能将表演中熟练的技巧、表演艺术体现出来。另外通过音乐美学,还能将声乐作品的特征、风格用独特的视角演绎出来,并引起观众的认可,因此,对声乐表演而言,音乐美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音乐美学的概述

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音乐和美学的结合体,同时音乐美学也是音乐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的本质是对音乐的美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音乐形式、音乐特征、人类想象、情感、感知等与音乐的关系。音乐美学是一种社会科学,是通过理性的方法对音乐艺术进行探究,音乐美学涉及到的范围很大,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中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对音乐形式进行探究。利用音乐美学,能极大的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提高音乐艺术的欣赏价值。

2.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重要作用

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作用不言而喻,首先音乐美学是声乐表演的基石,声乐表演不仅仅是对技术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将声乐作品的内涵展现出来,这才是音乐的本质。在声乐表演中,最重要的是将作曲家创作作品的情感、意图、利用作品传达的思想表现出来,同时还需要表演者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表演效果。通过音乐美学的应用,能实现声乐表演过程中的音乐创作,并从音乐美学的审美特点出发,将节奏、音高、音程、音色等声乐的基本形式体现出来。在具体的声乐表演中,往往对表演者的审美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不仅需要对作品本身进行鉴赏,还需要结合自身的感触去演绎作品,可以说声乐表演是表演者内在感触和外在感知有效结合的审美活动,这就需要利用音乐美学来提升声乐表演的审美价值,从而提高声乐表演的欣赏性。由此可见,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

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在与观众互动过程中会形成审美对象,对于表演者,也就是声乐表演的主体,其表演有演唱、外在形式两种情况,表演者的表演是构成审美对象的基础,而观众的视觉、听觉、意识是审美意识形成的基础,因此,在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进行分析时,需要从表演主体和观众两方面进行。

声乐表演中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

对于声乐表演,其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具体的过程,其表述的内容是表演者内心活动的外在体现,因此,表演者在实际表演中,承担着声乐作品二度创作的任务,是声乐作品首次创作(作曲家创作作品)和作品三度创作(观众对声乐作品的欣赏)的连接桥梁,表演者不仅需要将作品本身的内涵表现出来,还需要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声乐表演中,是通过视觉、听觉共同实现的,声乐表演本身就是表演者个人审美情感的外在体现,因此,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与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有很大的关联。

在声乐表演中,人们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不同的表演者,即便演唱同一首歌,演绎出来的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表演主体的音乐文化修养有一定差异,导致其审美观念也存在一定偏差,最终造成演唱效果不同。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只是将没有灵魂的音符书写在乐谱上,作品的情感、内涵都需要表演者自己体会,并赋予作品生命力。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是很喜欢真人演唱表演,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在欣赏表演者个体的创作性表演,这里面渗透着表演者的智慧、情感,这是非真人表演无法代替的。

人们之所以普遍喜爱音乐,其主要原因是音乐表演经过不同表演者的创作,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并且会引起不同观众的共鸣。有很多优秀的表演,会超出作曲家的预想,让作品的情感、内涵更加形象,因此,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是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声乐作品二次创作的重要环节。

声乐表演中观众的审美意识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其历史风格,不同时期演绎出来的声乐作品有不同的效果,同时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在不同表演者手中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很多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会在作品一次创作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理解、风格及情感,这就造成了不同的审美价值,但是表演者的审美并不能代表观众的审美,表演者必须结合所处时代进行作品演绎,这也就是音乐美学中的“尊重作品历史背景,用当代人的眼光进行表演”。只有用当代人的眼光,对作品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元素,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实现作品的当代性与历史性相结合,获得最佳的声乐表演效果。

对于不同民族的观众,其音乐审美观念有很大的差异,这也导致当前声乐表演中,作品的旋律、节奏、音阶、曲风、结构等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拉丁民族的音乐,其风格注重热情,并且带有一定的轻浮气息,这种风格有很多观众难以接受,但对拉丁民族来说,这是最优美的音乐;而对于日耳曼民族的音乐,其风格典雅含蓄,含有深刻的哲学含义;嘻哈音乐充满了乐观、积极的精神。因此,声乐表演必须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结合观众的审美意识,演绎满足观众审美要求的作品,这样才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可,获得预期的表演效果。

在声乐表演中,“情”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激发观众想象的重要元素,优秀的表演者会在对作品进行处理时,注入自己的真是情感,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唤醒观众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给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因此,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而言,情感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能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元素,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必须将注重自身的情感体现,对作品进行再次发现、再次创作,挖掘作品每一个情感元素,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并利用优秀的情感表现能力将其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很多时候表演者的情感投入过于虚假,往往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因此,声乐表演必须注重情感的真实投入。

4.总结

声乐表演本身就是将艺术和音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情感、理智完美结合的艺术美,通音乐美学,能对声乐表演进行深层次的修饰,提高声乐表演中的艺术价值,因此,表演中必须充分重视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的重要作用,结合优秀的表演技巧、真实的情感体验,演绎出符合观众审美需求的作品,给观众一种艺术美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郭海龙.浅谈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J].黄河之声,2013,(09):125-126.

[2]张诗杰.浅谈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的重要意义[J].音乐时空,2013,(12):131-132.

[3]程昕.浅谈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实践的作用[J].美与时代・城市,2013,(08):112-113.

[4]马丽萍.樊玲玲浅析声乐表演与音乐美学的关系[J].青年与社会:下,2013,(11):86-87.

[5]邱晶晶.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J].大舞台,2014,(09):81-83.

>>>下页带来更多的音乐声乐硕士论文

  • 索引序列
  • 音乐美学的发展小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发表
  • 音乐学科发展论文题目
  • 小学音乐教学音乐论文
  • 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的关系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