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谁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著名我的

谁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著名我的

发布时间:

谁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著名我的

1919年,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篇文章是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观”的独特见解。

1919年10月、11月,李大钊分两期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该文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称其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与以往一些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片断的、不确切的表述不同,李大钊的这篇文章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该文的发表,不但表明李大钊完成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除李大钊外,留学日本期间接触和研究过马克思主义的几位进步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也起过重要的作用。李达于1918年在日本学习时,曾经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

一年后,他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先后发表《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等文章,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不同的”。从1919年秋到1920年夏,他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和《社会问题总览》三部著作,寄回国内出版。

这些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对国内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杨匏安从日本回国后,于1919年10月至12月间连续发表文章,对各派社会主义学说的要点及其创始人的生平进行了介绍。

他在同年11月至12月发表的《马克思主义》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作了比较全面而简要的阐述。这是中国人所写的又一篇比较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此外,李汉俊回国后也发表了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19年7月和1920年9月,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宣言,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特权。苏俄政府对华宣言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而且也吸引更多的中国先进分子关注苏俄的内外政策。

这对扩大十月革命在中国的影响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此前后,《新青年》、《每周评论》、《民国日报》、《建设》等一批报刊纷纷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据统计,五四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这样集中地介绍国外的一种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是罕见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周评论》在摘译《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内容时,编者还加了这样一段按语:“这个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最重大的意见。他们发表的时候,是由1847年的11月到1848年的正月,其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的联合,是表示新时代的文书。”

到这时,五四运动前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已发展成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有人描述这种情形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底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底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鲍尔希维主义(即布尔什维主义--引者注);

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底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底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中,中国南北方各形成了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北方是北京,南方是上海。在北京,1920年3月,由李大钊主持,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著名的“亢慕义斋”(“亢慕义”为英文Communism的音译,意为“共产主义”)就是这个研究会的办公室和图书馆。

在上海,陈独秀等于1920年5月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两个中心,先后同湖北、湖南、浙江、山东、广东、天津和海外一批受过五四运动深刻影响的先进分子建立联系,从北京、上海分别向各地辐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还有一条特殊的渠道和一支特别的队伍--五四运动前后出国勤工俭学的青年知识分子。从1919年初到1920年底,全国各地赴法国勤工俭学的青年就有1600多人,还有一些人去了英国、德国和比利时。

这些有志于改造中国的进步青年,直接接触到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欧洲社会,在那里认真学习和探求真理。他们到工厂做工,亲身体验工人阶级的生活,思想感情逐渐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许多人经过反复的比较和推求,最后作出自己的抉择,走上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他们中的一些人还通过通信等方式,向国内思想界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一些原来由学生和华工组成的以“工读”、“互助”等为信条的勤工俭学组织,也转向信仰共产主义。其中在勤工俭学励进会的基础上成立的工学世界社,于1920年12月底召开大会,表示要以马克思主义和实行俄国式的社会革命为宗旨。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先进分子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的主要观点。在唯物史观方面,他们介绍了社会的发展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矛盾运动等观点。

在阶级斗争学说方面,着重阐释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定义,阶级的划分和阶级之间的斗争是基于经济利益的不同的观点,以及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必须掌握政权,建立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等基本思想。

在剩余价值理论方面,着重围绕资本的本质,介绍了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通过生产过程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是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是资本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观点。此外,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描述也进行了介绍。

中国先进分子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观点及其相互之间联系的介绍,使人们对这一科学理论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他们又认真地把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比较,使人们认识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他们的介绍和传播,引起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特别是进步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极大兴趣。

中国先进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他们传播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探求学理,不是在玩弄新的词藻,而是为了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为担负起改造中国的历史使命在寻求和掌握革命的科学理论。

因此,他们特别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并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看作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的一条“金线”。

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条件直接阅读外文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没能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因而存在着理论准备不足的弱点,但他们在学到马克思主义一些基本观点后,就积极投身到实际斗争中去,努力用这些新观点观察和分析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

他们深入到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众的疾苦,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1919年李大钊同志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

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什么一文

1916年新青年发表了【李大钊】的青春一文。

李大钊先生时年27岁,正是“青春”的年纪,在那个水深火热的时代,他由季节上的春天想到了人生命中的春天,想到了政治上的春天,渴望中国能够摆脱腐朽衰颓的局面而重新找回国家的春天。

于是提笔写下了《青春》一文,“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多么振聋发聩,让人觉醒!这篇文章吹响了理想的冲锋号,叫醒了无数青年,也叫醒了时代。

李大钊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而且是20世纪初我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留下大量著作、文稿和译著,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伦理学、美学、新闻学、图书管理学等诸多领域,为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的遗文却将永住,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

李大钊同志是清正廉洁、品德高尚的表率。李大钊同志品德高尚,忠厚谦和,善于团结人。他说过:“吾人自有其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实简朴之生活,当珍之、惜之、宝之、贵之,断不可轻轻掷去,为家族戚友作牺牲,为浮华俗利作奴隶。”

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了青春。

1916年,《新青年》发表了李大钊的《青春》一文,不仅强调青年之青,而且强调一个“新”字,指出从精神上、思想上有新青年与旧青年之分,希望青年们站在时代前列,做一个有为的新青年。

李大钊坚信:中华青年是热爱祖国的,是一定要为中华之再造而努力奋斗的。“致我为青春之我,我之家庭为青春之家庭,我之国家为青春之国家,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民族。”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

拓展解析:

《青春》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李大钊于1916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在文章中,李大钊明确指出,中华是否能回春再造,衰老的民族是否能变成青春的民族,关键在于青年是否自觉。

青年首先要冲破网罗、去除陈腐,保持青春的精神;其次超越世俗平庸虚伪的生活,义无反顾,发愤图强,这是青年们唯一的责任。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李大钊(1889-1927年),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的原因

1916年3月初,群益书社收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上海青年》(周报)的来函,声称《青年杂志》的名字雷同,要求改名,免犯冒名的错误。陈子寿与陈独秀商量,拟将杂志名改为《新青年》。陈独秀虽十分郁闷,但群益书社毕竟是投资人,也不好太过反对,只得勉强屈从。《青年杂志》于是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更名或与妻子高君曼有关(作者:李明福,来源:香港周刊)陈独秀原名陈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他一生使用过多个名字,而最终使用且最有名的则为陈独秀,据章士钊所说,陈独秀启用“独秀”之名可能并不是自恃优秀,而是与自由恋爱的妻子高君曼有关。1909年,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高君曼回到安庆,与陈独秀住在一起。次年,高君曼悄悄生下一子,这是陈独秀与高君曼反抗封建礼教,可以说是“暴风骤雨”般爱情的结晶,陈独秀为表达对高君曼的挚爱,以“盛大美好”,为孩子取名“陈光美”。彼时,陈独秀并未启用陈独秀之名,也没有与高晓岚正式离婚,正好远在四川的陈氏兄弟陈大成夫妇来到安庆,为逃避陈高两家长辈责难,陈独秀决定让陈大成夫妇将孩子带到四川去餵养。此后,陈独秀和高君曼实在忍受不了陈高两家压力,只好去了杭州和上海,在那里正式结为夫妻。1913年,陈独秀因参加讨伐袁世凯被捕入狱,出狱后於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远在四川的孩子陈光美已经四岁了,高君曼每每看见同龄小孩就会伤感。此时的陈独秀也启用与儿子“光美”对应的“独秀”之名,而繁体独字恰好暗喻“犬子在蜀”,当时无人知道陈独秀的更名用意。

新青年的创办的历史意义:

1、《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是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2、《新青年》是20世纪初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革命杂志,也是党早期的重要理论刊物之一。

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和发展具有一定贡献。

3、《新青年》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所营造的“中国化”历史语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定思想氛围。

4、《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5、《新青年》的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萌芽

6、《新青年》在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尝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7、《新青年》杂志激励现代中国实现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现代科技、现代教育、现代文艺、现代传媒在内的现代文化的重大转型,推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为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扩展资料:

《新青年》创办过程

1、《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

初名为《青年杂志》。

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2、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

3、《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

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 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4、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5、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

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

6、1922年7月休刊。

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

7、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

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

1919年《新青年》杂志发表李大钊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

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李大钊先生开宗明义,说明了介绍马克思的学说的本意。李大钊先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动机,其关键就是“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在我们的思辨中,有点正确的解释”。

这篇文章的最为深刻之处是李大钊先生把握住了马克思学说的本质内容,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些内容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都曾经存在着严重的误读,从而进一步凸显了李大钊先生思想上的先觉与深刻。

李大钊先生对马克思的学说的认知,是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的。他以《资本论》为本,阐释唯物史观、阶级竞争理论和社会主义学说,批评当时传统知识分子完全忽视经济学的短视,告诫后人。

李大钊同志,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

《青春》是1916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文章再次将爱国与救国高度统一,指出中国正处于黑暗与黎明之交,鼓励青年为建设蓬勃朝气的国家而奋斗。

新青年

《青春》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李大钊于1916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这篇文章在当时对青年一代有着很大的教育和鼓舞作用他那饱含爱国激情的语言,对祖国再造、恢复青春的热望,影响着很多人。直到今天,仍然有着爱国主义的启迪作用。

新青年

李大钊坚信:中华青年是热爱祖国的,是一定要为中华之再造而努力奋斗的。“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乘风破浪,迢迢乎远矣,复何无计留春望尘莫及之忧哉?”

1916年9月1日,杂志《新青年》上面发表的一篇文章,让陈独秀深深地为之震撼。整篇文章不仅有回环绕梁的韵律,荡气回肠的气魄,更有精辟入理的说理。让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当时,外国列强正在觊觎中国,四处散布我国就像垂死之人一样,无可救药的言论。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大批不愿看到中国灭亡的知识分子开始东渡日本,想通过对明治维新成果的学习挽救中国。

1913年,李大钊在朋友的帮助下,远赴日本求学,在日本待的整整三年时光里,他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需要立刻改变,刻不容缓。

1916年春季的一天,李大钊在户外散步,登高远望,看到日本到处弥漫着一片生机盎然的春色,他向遥远的祖国眺望,不知今天的祖国又是怎样呢?突然心中满怀悲愤之情,写下了让无数国人觉醒的文章《青春》。

通过季节上的春天,让李大钊不由地联想到了人生里的春天,甚至政治上的春天。他是多么地渴望中国可以早日摆脱腐朽的统治获得重生啊!

在这篇《青春》中,李大钊满腔的爱国热情得以充分地展现,他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想法:中华民族的青年要向世人展现出这样一种姿态,不要去和任何人争辩中国到底会不会灭亡,而要把自己身上青春的力量投入到改造中国的事业中,让中华民族以强壮的青春之态得到重生。

青年杂志谁创办的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新青年。《新青年》(LA 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的杂志是:《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正式创刊,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创刊后,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信上说“《青年杂志》同青年会创办的刊物《上海青年》名字雷同,应该及早改名,省得犯冒名的错误”。

为避免混淆两本杂志并突出《青年杂志》的新意,从1916年9月1日出版的第二卷第一号起,《青年杂志》正式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通过积极宣传倡导科学和民主,也就是“赛先生”和“德先生”,以及新文学来进行民众思想启蒙,它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

1920年底,陈独秀前往广州任职,杂志社一并迁至广州。1921年9月,陈独秀由广州回到上海,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新青年》再次迁回上海。10月4日下午,法租界巡捕房查抄《新青年》编辑部,陈独秀等人惨遭拘押,经马林、孙中山等营救后被保释。经此,《新青年》一度停顿。

随着新文化统一战线的逐步分化,《新青年》杂志于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恢复出版并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1926年7月彻底停刊。

1、《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创办的。 2、《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3、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4、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 5、扩展资料: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同时陈独秀还是是五四运动思想指导者。五四运动能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那么大的影响,与他的活动、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 6、陈独秀一生一心为公,光明磊落,丝毫不搞阴谋诡计,不以权谋私,即使在艰苦困顿的晚年,他不接受敌人的馈赠,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刚强骨气和高尚人格。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生毫不妥协,坚决地揭露和批判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和社会种种弊病,代表了社会良心,为后人做出了杰出的表率。

  • 索引序列
  • 谁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著名我的
  • 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什么一文
  • 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的原因
  • 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
  • 青年杂志谁创办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