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巴黎圣母院论文开题报告

巴黎圣母院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巴黎圣母院论文开题报告

下面是关于电影电视的论文,欢迎借鉴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音乐剧(musical)是以戏剧(尤其是剧本)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传达理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音乐剧要融合各类舞蹈和相应的舞台效果。在20世纪,“音乐剧”这种表演方式也就比歌剧或舞剧更具有吸引力。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deParis又名《钟楼怪人》)1998年9月16日首演于法国巴黎。在其后的几年演出里创造出直接观众四万多人的记录,还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巡演,如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英国的伦敦、瑞士的日内瓦、黎巴嫩的里本、意大利的米兰、俄罗斯的莫斯科等。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获得的奖项:在法国获得过“最佳演出年度奖”、“最佳曲目年度奖”、“最佳世纪歌曲观众奖”;在加拿大魁北克获得过“最佳年度演出奖”、“最佳唱片奖”、 “最佳导演年度奖”、 “最佳圣堂歌曲奖”;在摩纳哥获得子“世界音乐法语唱片最佳销售奖”。剧中的单曲《美人》(或译《美丽佳人》)更是获得世界音乐奖,被众多著名歌手翻唱。《巴黎圣母院》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立于音乐剧首列。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维克多?雨果 (VictorHugo, 1802-1885)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而来。在法裔加拿大人吕克?普拉蒙顿 (LucPlamondon)与意大利人李查德?科西安蒂(Rich Cocciante)的合作下,忠于原作,联手把它搬上了音乐舞台。这部音乐剧生动地表达出原著中对人道主义仁爱精神的颂扬,对封建制度的揭露和抨击以及对教会人物的恶行在道德精神上的谴责。

与20世纪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相比,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有极大的不同,有人甚至称其为另类音乐剧。评论家则认为,《巴黎圣母院》一剧将引领当代音乐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韦伯式音乐剧的阴影中走出来。在音乐剧中,制作人刻意追求舞台特效,音乐本体似乎沦为配角。《巴黎圣母院》的制作似乎正想把音乐剧引回以音乐和舞蹈为主的传统审美观念之中。《巴黎圣母院》一剧在传统基础上有颇多的创新,如不注重叙事,把表现的重点放在了音乐和舞台表演上,并将歌唱和舞蹈完全分开又巧妙地作了互补,同时还有剧中华丽的服装、少变多动的舞台布景等。

我国观众所熟知的美国纽约百老汇音乐剧名作《西区的故事》、《窈窕淑女》、《音乐之声》,以及英国伦敦的名剧《猫》、《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等,这些音乐剧多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因此带有百老汇和西区特有的风格和运作方式。但《巴黎圣母院》几乎没有受到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影响,甚至该作品诞生后,从制作、包装到推销也是由法国公司全权包办,而不像《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诞生于法国,包装和运作却由伦敦西区的公司来完成。因此,《巴黎圣母院》中几乎没有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印记,为“清白之身”。

二、演唱形式

(一)歌舞分离

歌唱与舞蹈相分离是《巴黎圣母院》的一个独特风格。歌唱演员不跳舞,而跳舞演员不唱歌,即不是边歌边舞或边舞边歌的形式。在这之前的音乐剧中,舞蹈和歌唱演员的角色分配基本上没有绝对分开的情况,即歌唱演员会和舞蹈演员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员也会参与歌唱(多数是合唱),从而体现出歌舞一体的样式。《巴黎圣母院》的整个剧目的歌曲全部由七位主要演员演唱,他们歌唱的时候不参与任何舞蹈,全情投入演唱。舞蹈演员则完全不参与歌曲的演唱。此种表现形式使歌者可以全身心的表达歌曲内容和内心情绪,舞者更专心于肢体表达。所有演员都各尽其职,共同围造出声音与画面、内心与外在的完美融合。

(二)重独唱

此剧偏重独唱,全剧50段音乐中大部分是独唱。七位歌唱演员轮番上场,一首接连一首,恰似独唱音乐会,而较少重唱和合唱。这是否是在迎合观众的审美需要却不从知晓,但歌舞分离的演出形式让独唱大放异彩。过多的偏重独唱难免使音乐陷于单调,适当的独唱和重唱交融于独唱中会更显独唱的地位。

(三)“通俗“为主

流行的通俗唱法是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演员们的主要演唱形式,演奏乐器,也全部采用电声乐器,没有管弦乐器。这些都表明《巴黎圣母院》追求的是流行的通俗风格。而在这之前的大多数音乐剧的演唱都会融入美声唱法,在伴奏乐器上也大多以管弦乐器为主,或者加入一些摇滚电声乐器,很少用流行的乐器。

三、音乐素材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音乐剧“的最重要的创作原则便是将旋律之美发挥到极致,唯其如此,才能使音乐剧藉着音乐的翅膀得以致远,得以腾飞”。 与传统音乐剧强调美声唱法不同,作曲者把流行音乐因素载入到《巴黎圣母院》的基本音乐架构中,在强烈的摇滚旋律的包装之下,其乐曲具有震慑人心的魅力。

《巴黎圣母院》的音乐素材来源于:

(一)城市歌谣曲

城市歌谣曲“香颂”(chanson)在法文中其实就是“歌曲“的意思,唯美的曲调、抒情与叙事兼备的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法国文化和语言中特有的细腻和精致。如剧中的名曲《美人》、艾丝梅拉达唱的《菲比斯》、百合唱的《我十四岁的年华全都给你》,以及艾丝梅拉达和百合二人的重唱《他灿烂如太阳》,都属于香颂。

(二)吉普赛音乐

吉普赛音乐在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吉普赛人源自印度,是一个流浪民族,在欧洲许多国家都有其踪迹。他们每到一处,便于当地音乐交融,形成具有特色的吉卜赛音乐。本剧中的吉普赛人来自西班牙的安达鲁西亚,第一幕中艾丝美拉达诉说身世的《吉普赛人》(有人翻译为《波希米亚人》),不仅有西班牙佛拉门哥音乐的基调,还有印度的西塔尔琴的音色。再如第一幕中的《艾斯美拉达,你明了》是吉普赛首领克洛潘演唱的,其中的那种较为尖锐的变化音旋律则是来自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这种音调在剧中还常用来刻画紧张和不祥的场景,如菲比斯在去“爱之谷”的路上与神甫对唱的《那人是谁》。这些充分体现了吉普赛音乐的表现力。

(三)教堂音乐

教堂音乐元素也在剧中塑造戏剧环境,且常以背景伴唱的方式出现。如艾丝美拉达第一幕中的《圣母颂》、神甫在第二幕中的独白《遇见你之前我是个幸福的人》。教堂音乐在剧中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其中作用不容忽视。

除以上的基调性音乐元素外,在剧中的对话场面和神甫角色中还使用了少量的宣叙性唱腔,如第一幕中菲比斯于神甫在“爱之谷”。

四、思想性

音乐剧之所以取代了“轻歌剧”,是因为音乐剧更直接、更新颖的表现现实生活。音乐通俗流畅但不乏高度思想性,脚本也富有高度艺术性和戏剧性。《巴黎圣母院》改编于大文豪雨果的同名小说,具有高度的社会思想性,剧情深刻反映了封建主义制度的腐朽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多元的音乐素材具有浓厚的民间韵味,法国的“香颂”、“吉普赛音乐”、“教堂音乐”等凝结了高度的音乐思想,运用于剧中,充分的表现出戏剧魅力。音乐的思想性与戏剧思维达到完美的契合。

五、结语

巴黎圣母院》简介与赏析评论及读后感2007-12-23 13:11《巴黎圣母院》作者简介雨果(VictorHugo,1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作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1826年,他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组织“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1827年,他的诗歌中开始出现了与复辟王朝唱反调、歌颂拿破仑的主题。同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克伦威尔〉序》。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特别宣扬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对照的原则,力图扩大艺术描写的范围,使文学适于表现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的现实生活的内容。这篇序言是声讨伪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流派的旗帜,在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831年,他又在小说方面为浪漫主义文学创造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 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在受衔演说中,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1851年,路易�6�1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宣布帝制,雨果和他的政派发表宣言反抗,但遭到失败。波拿巴实行恐怖手段,对反抗者无情镇压,他被迫流亡国外长达19年之久。 雨果在流亡期间的最重要作品是《悲惨世界》。雨果同一时期的另外两部长篇小说《海上劳工》和《笑面人》也很著名。 《巴黎圣母院》内容简介 1482年1月6日,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欢乐气氛中。在格雷弗广场上,吉卜赛少女爱丝美拉达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在巴黎街头卖艺,她以动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们叹为观止的赞赏和阵阵热烈的掌声,精彩表演吸引着成群的观众。在密集的人群中,只有一张中年人阴沉着脸孔,发出几句不祥的诅咒,使少女不寒而栗。 这个人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6�1弗罗洛。他自幼深受教会教育的熏陶,怀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在年轻时就已成为教会的头面人物和博闻多识的学者。他蛰居斗室,研究炼金术,过着清苦的禁欲生活,回避一切世俗的欢乐与享受,永远以一副令人望而生畏的冷漠神情出现在公众面前。十六年前,他出于怜悯收养了一个被人遗弃在圣母院门前的畸形儿,为之取名卡希魔多。这个奇丑无比的孩子自从来到世间,饱尝屈辱和蔑视。他把副主教视为唯一亲人,对他感恩戴德,唯命是从。卡希魔多长大后,做了圣母院的敲钟人。 一天,弗罗洛发现了在广场上翩翩起舞的爱丝美拉达,立刻为她那无双的姿色所倾倒。他身上潜伏的淫欲象一头沉睡多年的野兽突然苏醒,使他完全失去了自制力。作为一个祭司,他认为情欲是罪恶,会毁灭人的灵魂,他明确地意识到,这种无法抗拒的情欲必将把他带向可怕的深渊。他千方百计使自己忘掉她,却全然无济于事。他感到自己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不惜一切地占有她,要么就置她于死地,以求自己灵魂的安宁。 《巴黎圣母院》赏析评论《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 1.离奇的情节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 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3.强烈的对比 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其次是草菅人命,任意诬陷的封建王朝与尊重人权,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的对比; 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 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是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罗德、法比则是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的代表、善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对照。 还有正面与正面,反面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人物自身对比,如加西莫多外貌与心灵的对比等。对比原则的运用 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显得更奇特,主题更鲜明,突出。 此外,作者以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世纪特征鲜明而绚丽的城市图景,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绚烂和奇特声响的世界。 这些描写都极强地增加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参考资料:根据网络搜集《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就这样借着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 书中描写了一个那样的社会,和在那个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的状态,麻木的如那个弗比斯,最底层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几个隐修女,疯狂的副主教,还有尽全力反抗的最丑陋的卡齐莫多,副主教和卡齐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绝,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 我想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的赞美,人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人和人的经历没有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不一样的待遇,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阿!林林总总的肮脏的巧取豪夺,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振荡着我们心灵,我们该怎么办?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巴黎圣母院论文文献

[1] 赵晖. 巴黎圣母院[J]. 写作 , 2005,(06) [2] 戴宏英. 美与善的颂歌《巴黎圣母院》[J]. 中学课程辅导(初一版) , 2003,(04) [3] 邢世嘉. 跟着雨果游巴黎圣母院[J].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2005,(09) [4] 邢雪梅. 孚罗诺,一个真正的悲剧——读《巴黎圣母院》有感[J]. 语文新圃 , 2003,(07) [5] 黄彩萍. 《巴黎圣母院》内容梗概[J]. 初中生世界 , 2006,(Z1) [6] 庞希云. 魔鬼与上帝——《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J]. 阅读与写作 , 2001,(05) [7] 冯纾颐. 巴黎圣母院的守护者[J]. 语文新圃 , 2005,(02) [8] 朱承杰. 巴黎灵魂——塞纳河[J]. 中学生百科 , 2005,(17) [9] 朱迪丝·克莱代尔, 迟轲, 胡震, 陈儒斌. 巴黎圣母院[J]. 中文自修 , 2006,(Z1) [10] 李煜. 浅谈《巴黎圣母院》中对比手法的运用[J]. 现代语文(文学评论版) , 2006,(01)

美丽而又善良的女神艾丝美拉达,和相貌丑陋却品德高尚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们演绎着一段传奇,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的气氛中。艾丝美拉达在广场上欢快的舞着,她有着美妙的歌声,使得所有人都被她吸引。与此同时,平时被人唾弃的卡西莫多成为了丑人王被大家簇拥着。卡西莫多被副教主支使去做坏事,伤害了艾丝美拉达。但在卡西莫多遭鞭打时,艾丝美拉达不计前嫌,用她善良美好的心灵包容了他,让卡西莫多心中深深的刻下了她的美丽。在那个不公平的时代中谁也不能得到丝毫的同情。人们恐惧黑魔法,厌恶吉普赛人。艾丝美拉达也难逃被诬陷而处决绞刑的命运。她心中那位能保护她的白马王子卫士长,更是眼睁睁的看着她即将被判处死刑。卡西莫多为了救她不顾一切,但是并没有出现什么奇迹。在艾丝美拉达死后,他便紧紧地追随着她。 在看完《巴黎圣母院》后,最多的就是对卡西莫多的同情,他的正直与单纯却深深地打动着我。他自小因为畸形而被抛弃,由副教主收养,长大后也不曾离开教堂。他从没有得到过别人的一点关爱,但是他的心灵却和他的外表大相径庭。他向往着美和爱情,然而,艾丝美拉达太优秀了,对他来说,艾丝美拉达是一位女神,是高高在上的,也绝对不容一个污点。他开始自卑,痛苦,他的爱情给他带来了痛苦。但是他们的爱超越了生与死,上帝终究给了他们一个爱的世界。最后的结局正是文章出彩的一笔,也是我最喜欢的。 前几天去内蒙古博物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两只头对头倒下的恐龙骨骸。那段时间我们也恰好听到了实习导游的讲解,他们倒下的形态是十分奇妙的,好似是互相搂抱着。导游开玩笑说这是恐龙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我却以为这是巴黎圣母院的翻版。也许,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就是爱情的化身,代表着至死不渝的爱情。

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 1.离奇的情节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 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3.强烈的对比 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其次是草菅人命,任意诬陷的封建王朝与尊重人权,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的对比; 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 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是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罗德、法比则是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的代表、善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对照。 还有正面与正面,反面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人物自身对比,如加西莫多外貌与心灵的对比等。对比原则的运用 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显得更奇特,主题更鲜明,突出。 此外,作者以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世纪特征鲜明而绚丽的城市图景,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绚烂和奇特声响的世界。 这些描写都极强地增加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还有:用自己的眼睛看《巴黎圣母院》 在拜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前,我已经读过他的《悲惨世界》。《悲惨世界》的卓绝,作者在细节描写上的传神,布局谋篇上的巧妙,以及历史评述上的宏大气魄,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像《高老头》、《双城记》、《红楼梦》、《雪国》等等很多作品一样,我读完《悲惨世界》之后好几个月,一直无法从书里的那个世界走出来。 怀着对雨果的无限崇敬之情,怀着与对《悲惨世界》同样的拜服和向往,我接着读他的《巴黎圣母院》。然而,正如一个偶然在月光下、薄雾里、轻纱后、传说中隐约见过的娉婷的影子,经过你用想象雕琢出她轮廓的柔媚,用美梦浸染出她容颜的光辉,用信仰赋予她灵魂的圣洁,使她变得完美无暇的时候,你忽然看到她,而且第一眼就看到了她的瑕疵——尽管那个瑕疵是如此之小——一样,我读《巴黎圣母院》时候的感觉就是这样的。 读到最后我不得不向自己承认,女主人公爱斯美拉达的人格、气质,她的整个人物形象是那么单薄、干瘪的、前后矛盾,这倒不是因为她致死不渝的爱着一个虚有其表的男人和对一个心灵高尚但面目丑恶的人一直害怕和厌恶,而是因为作者对她的前后描写有着惊人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使人疑窦重生,百思不得其解。一个从小生活在乞丐群里,和无数凶恶成性的流氓、无赖、流浪汉、亡命之徒相依为伴的女孩、尽管她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天性单纯善良,但常年累月四处漂泊,靠卖艺糊口,再单薄的身体也能磨练出韧性,再脆弱的性格里也渗入了坚强。小说的前面,她在危急当中救出彼埃尔·格兰古瓦,在刑台上喂丑陋的卡西莫多喝水,这些都是符合她的身世和性格的。她受不了酷刑屈认了杀人之罪也是正常的。但在此之后,在她躲进圣母院,在她天缘巧合找到母亲的那些一长串故事里,直到最后,她却只是一味的害怕,仅仅剩下一副手足无措、可怜巴巴、迷迷糊糊的样子。这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令人信服的。这个形象的不成功,更加说明了美丽和善良是用动词塑造的,而不是形容词。 副主教克洛德,在我读过的所有评论当中,他都被批判成一个穷凶极恶、罪恶滔天的恶棍,一个精神极度扭曲、人格极度分裂的变态狂。然而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却无法对他产生如此强烈的憎恶感,无法恨他,无法承认他是无耻的、邪恶的、魔鬼的化身。确实,他手段残忍,但不能说他心肠歹毒;他行为乖张,因为他承受着莫大的压力。我们不能因为,仅仅是因为评论家的众口铄金就剥夺掉他爱爱斯美拉达的权利。更不能因为他爱得太深刻、太执拗、太自私、太疯狂就给他定罪。《百年孤独》里有的是这种扭曲的爱情。在《罪与罚》里,斯维德里盖洛夫“把手枪抵住自己右边的太阳穴”的时候,我不相信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在诅咒他,判决他,给他行刑。既然巴尔扎克能赋予一个江洋大盗英雄好汉般的血性和激情,为什么他们就不能表现“恶人”的尊严?诚如巴氏所言:犯罪的动机是一片悲壮的热情,令人觉得法无可恕,情实可悯。在爱斯美拉达第一次被押上刑场的时候,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克洛德的悲痛欲绝,难道不正是要说明他也同样在受刑?在一系列人物的悲剧当中,克洛德的悲剧是最深切的、着墨最多的。不论是爱斯美拉达的还是卡西莫多的都要逊色得多。同他们相比,他不应该获得更少的同情。

巴黎圣母院研究论文

请仔细看,老君论文,只要我回答了,就铁定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是方法不对!网上随便搜的我就不给你了,你自己能找,我给的是文后参考文献。由于文献较多,我不可能全部上传给你,请选择自己需要的篇目,然后按照最后说明的地址免费求助文献全文。:序号 题名 作者 文献来源 发表时间 来源库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1 巴黎圣母院——新课标推荐课外读物《巴黎圣母院》相关资料 语文建设 2007-03-01 期刊 0 130 2 千遍万变,巴黎圣母院──简析《巴黎圣母院》中象征体系的建构 万雪平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1-09-30 期刊 0 89 3 悲痛的灵魂——在《巴黎圣母院》里挣扎的灵魂 陈晓彦 怀化学院学报 2007-09-15 期刊 0 632 4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人道主义进步性 任静文 榆林学院学报 2007-09-15 期刊 0 290 5 从影片《巴黎圣母院》谈建筑艺术在影视艺术中的运用 陆艳颖; 王琛 电影评介 2007-10-23 期刊 1 43 6 浅论《巴黎圣母院》的电影改编 赵红妹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12-15 期刊 0 66 7 巴黎圣母院 朱维德 中外建筑 1995-12-28 期刊 0 16 8 巴黎圣母院参观记 杨建华 四川统一战线 2005-12-15 期刊 0 14 9 关于《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的再思考 刘伯香 临沧教育学院学报 2004-08-15 期刊 0 154 10 奥利沃·梅西安1977年在巴黎圣母院的演讲 郑中译 齐鲁艺苑 2008-02-15 期刊 0 36 11 走过巴黎圣母院 冯羽 协商论坛 2007-12-20 期刊 0 16 12 靠近天国的地方——典型的歌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 大科技(百科探索) 2006-08-23 期刊 0 13 13 一幅“真、善、美”与“假、恶、丑”鲜明对照的壮丽图画——《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浅析 王久清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4-11-15 期刊 0 37 14 我演唱《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 邹淑珍 人民音乐 2007-09-01 期刊 0 36 15 论《巴黎圣母院》的创作特色 王伏仙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7-15 期刊 0 206 16 播洒心灵的阳光,呼唤世间的仁爱——以《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为例,浅谈雨果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蒋蕾蕾 世纪桥 2008-09-10 期刊 0 248 17 论《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对照艺术 杨小厉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9-15 期刊 0 150 18 《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的人性挣扎 郭焱 文学教育(上) 2008-02-08 期刊 0 132 19 论《巴黎圣母院》的悲剧性 刘艳萍 孝感学院学报 2008-09-20 期刊 0 142 20 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 李泰山 美术学报 2006-04-20 期刊 0 280 上页 下页共有记录138条 以上是专业数据库(CNKI等)查到的部分文献,您可以去这里免费求助资料篇目的全文: 文献检索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指依据一定的方法,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有关文献集合中查找并获取特定的相关文献的过程。。一般的论文资料检索集合包括了期刊,书籍,会议,报纸,硕博论文等等。

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悲剧,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心灵的压抑与震撼,将我们带入了与生俱来的一切关于主观之外的思考,这种悲剧无疑是悲壮而凄婉的。从艺术表现的主观思维方式来说,浪漫主义的悲剧,更加大了我们与悲剧的时空距离,以便我们去审美,同时也拉近了我们与它的心理距离,在慑服于我们的基础上,让我们的情感随着艺术的进程不断地汹涌奔腾,这是一种壮美的境界。因为在我们没有逃出艺术情感的奴役时,我沉醉于一切浪漫主义形式。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便是如此。 在理论的体现与实践上,《巴黎圣母院》既是理论的颠峰,也是实践的翘楚。以雨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思潮,他们在美之外,提出了对丑的呼唤。这是与古典主义相悖的,同时也正是这一境界的开拓,使浪漫主义中的悲剧力量离却了古典主义因素,用浪漫的形式来反映被社会异化了的人类,用丑来表现原始的人性,唤醒人们本应具有的灵魂世界。他们不仅创作自由,不受古典主义限制,并且反封建,描写古典主义遗弃的中世纪,把自然看成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他们寄忧思于自然,用自然来对照社会的丑,而所有的丑,却不是悲剧的承受者,而是创造者,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里的丑不同于外观形式的丑,而是我们明见悲剧的过程中对悲剧承受者外在丑的反差对比中得出的结论,屠杀这些承受者的人才是丑的。我们说浪漫主义大师对丑的呼唤,这里的丑事实上都充溢着美的因素,只是被社会忽视了的一群。丑的外在由于社会。压抑了内心的崇高潜质,对于我们这些欣赏艺术者,任何意识形态相左的人也能在人性上获得共同语言,而丑的东西只是客观中的异类,异不是丑,丑的人终究属于人。一方面,在表现丑的同时,也映衬了美的存在,就象卡西莫多的外在对照他的内心,以及他的善良和艾斯米拉达对照克洛德一样。在这个意义上,也等同于《浮士德》中的靡非斯特,是作恶造善的统一体。另一方面,这里的丑,虽丑不恶,浪漫主义以强烈的艺术效果,异乎寻常的情节,刻画了这种丑的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一种叛离的形象,这种形象正是推动社会进步所缺少的。而艺术作品的欣赏者真正认为丑的又是怎样的呢?正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认为丑的东西在浪漫主义大师的笔下变的美了,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通过那些丑的人物悲剧史上更冷静地观察我们身边的世界,批判自己,否定了某些我们原本认为美的东西。这一点,雨果在1827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中就提到了,说古代人,面对着使人陶醉的大自然,他们最初的语言只是一种赞美歌。但到了近代,人接近现实的真实,“她会感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接近人情的美。她会发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共存,光明与黑暗相共。”雨果在丑的艺术发现与实践上,其历史地位是不可磨灭的。从《巴黎圣母院》到《悲惨世界》正是雨果对浪漫主义实践的始终。 如果说《悲惨世界》(1862年发表)增添了很多批判现实的内容,那么《巴黎圣母院》则是一部纯浪漫主义的巨作。两部作品写就的时代背景是作者所经历的法国从拿破仑到复辟再到“七月革命”、“六月起义”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中,这是作家的一种社会历史责任,但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刚刚确立,尚没有对资本主义弊病根源的理论指导(至少作者接触较少),他们把眼光转向历史,中世纪。社会中的丑恶是作家所见证的,社会的动荡使作家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构筑的资本主义社会感到失望。黑暗专制是不允许作家批判现实的,这一点对东、西方文学史都是适应的。中国的诗歌从“建安风骨”到齐梁宫体,再到盛唐气象、晚唐绮艳,再到豪放宋词,所反映的都是随着社会的治乱兴衰而行进的;清代的小说,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虽批判清朝,却描写明代的事。法国这一时期也是一样的,社会的压抑使创作转向内心,风格趋于浪漫。这无疑是浪漫主义的历史背景,同样也是浪漫主义的社会历史定义。因此,法国社会的黑暗与专制时代(丑的方面)使浪漫主义艺术(艺术是美的精华)与丑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丑,承担了浪漫主义中的批判力量,《巴黎圣母院》是借助了悲剧的形式体现了这一点。 从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看,《巴黎圣母院》是1831年雨果发表的大型浪漫主义小说,以离奇的情节和对比的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蝎蛇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艾斯米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巴黎圣母院》始终贯穿着浪漫主义色彩,作品起始,运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巴黎风光,如哥特式建筑等,让读者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社会,再到社会上的人物。小说塑造了三个主要任务:克洛德、卡西莫多、艾斯米拉达。在刻画克洛德时,首先反映的是对艾斯米拉达的“爱”,这种爱带有一种专制色彩。和《简·爱》中的圣·约翰对简·爱的爱不同,克洛德的爱是一定程度上的真实却又异化了的;《简·爱》中的圣·约翰是顶着上帝的光环,让爱成为迎合上帝的功利牺牲品,他的爱并不丑恶,相反他善良崇高,至少他乐于助人。克洛德事实上放不下自己的身份,身份总比爱情重要,宗教的禁欲主义恰恰掩盖了欲望,这种宗教外衣下的欲望更加丑恶,他企图用专制的力量、绞刑的威胁来屈服艾斯米拉达,这是冠冕堂皇外衣下灵魂的丑,更是从丑的内心下出发的行为上的恶。卡西莫多与克洛德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他身上,雨果倾注了近于完满的关于丑的美学定义及内涵。卡西莫多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在15世纪也是不可能的人物存在,是作者内心虚构人物的反映。体现内心的主体构思,浪漫主义无疑是最恰当的形式;大量的心理描述极俱浪漫主义色彩。卡西莫多形象的艺术震撼力不仅是人们“忽视了的一群”的崇高心灵美的反映,而且这一形象是非常饱满的,既浪漫又真实。卡西莫多也有被推为“丑王”的虚荣,也因知恩图报而短暂地服从克洛德;但他的爱情却因为他近乎脱离人类社会的生活经历而显得无比真诚,甚至近乎歇斯底里,他任何情感动力都是发自内心的。对艾斯米拉达,则是作者以悲剧的形式肯定的美的崇高,象一挽花圈,美而凄婉;她又属于作者同情的被损害的对象。“白衣美人”变成女巫;她坚强,但又不可能不屈服于严刑逼供;对爱情又充满幼稚而天真的幻想;连最后的母女团聚也不能长久。她的经历,几乎贯穿了整个小说的悲剧性。 正是将悲剧、丑和浪漫主义三者的高度地艺术结合,让作品在情节等表层结构下的深层结构凸现出来,它体现为作者的深层构思,强调一种内在的生命节奏运动以及象征意蕴。《巴黎圣母院》也就成了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巨著。

五六千你也想的出来啊,发的不能发了.建议根据作者的简介,内容结合现实该如何写吧.下面可考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丝美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这部书的遭禁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的俄国.因为雨果思想活跃,既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又同情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因此保守顽固的沙皇下令在俄国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的气氛中。巴黎圣母院前面的广场上,来自埃及的吉卜赛少女爱丝美拉达以动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们热烈地喝彩。她把人们给她的赏钱,分给穷苦的孩子们,并对他们说:“把这些钱全部拿去,你们去过节吧!”孩子们问她:“那你怎么办?”她说:“别管我,我天天都在过节。”在众多的观众中,一个面色苍白的中年人,穿着黑色的教袍,躲在玻璃窗后面,也在偷看爱丝美拉达翩翩起舞。他就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炼金术士克洛德·弗罗洛。当他看到色艺双全的吉卜赛女郎边唱边跳,她那轻快的舞步,绝妙的舞姿,把他埋藏在心底十多年的欲念突然唤醒了。他无法自控,无法把俘虏了他的灵魂的魔鬼赶走。为了排遣心中的烦闷,他到广场上驱赶正在叫卖的摊贩,声言不准在教堂前面胡闹。这些小贩哪里把他放在眼里,群起而攻之。正在这时,从教堂内冲出来一个相貌齐丑、身材高大、力大无比的男子,他推开众人,救回了神甫。此人名叫卡西莫多。原来他是一个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前的畸形儿,弗罗洛出于怜悯把他抚养成人,因终日敲钟而震聋了耳朵。狂欢的人们正在物色“愚人教皇”,爱丝美拉达一眼看中了又聋又丑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人们给他戴上王冠,披上袍子,还给了他一支口哨,让他坐在高高的轿子上沿街游行。卡西莫多正高兴地吹着哨子,忽然看见脸色阴沉的弗罗洛站在轿前。神甫打掉他的王冠,把他拉回圣母院。可是,弗罗洛在欲火中烧无法入睡,因为牵着小山羊的爱丝美拉达还在教堂门前的广场上唱歌。他高声对自己说:“在人世间我只有痛苦。她长得那么美,难道是我的过错?她舞跳得那么好,难道是我的过错?她能够使人发疯,难道是我的过错?”他实在无法自制,“去!”他命令卡西莫多,“去把她抓来!”钟楼怪人快步跑向爱丝美拉达,把她抱起来就向圣母院跑去。爱丝美拉达拼力抵抗并高喊“救命啊!”恰巧侍卫队长浮比斯正在巡逻,听到喊声骑马率众赶到,救下吉卜赛女郎,抓住了卡西莫多。菲比斯把爱斯美拉达带到一家旅店,要了一个房间,正要对她非礼,机警的姑娘摆脱了他的纠缠,跑回巴黎流浪人和乞丐们聚集的“奇迹王朝”。在这“奇迹王朝”统治下的“黑话王国”里,乞丐王克劳班正在审理不懂切口而误入“王国领地”的穷诗人干果阿。按照王朝的规矩,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王国中的女人攀亲。可是几个老女人都嫌他过于单薄,没一个人肯要他。这样,干果阿只能被吊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爱丝美拉达挺身而出,高喊“我要他”。这样,两人当场举行婚礼。善良的少女同意与他结为夫妻,只是为了救他一命,把他带回家中,供以食宿,但不与他同房。犯了强抢民女罪的卡西莫多,在被草草审理后,被带到广场上当众鞭笞。跪在烈日下代人受过的钟楼怪人口渴难熬,他向士兵和围观的人群高喊要水,回答他的却是一片戏弄和辱骂。这时,美丽的爱丝美拉达拨开众人,把水送到卡西莫多的嘴边。心中充满感激之情的卡西莫多饱含热泪,不住地说:“美……美……美”大致评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美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6�1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阿西莫多。

巴黎圣母院论文答辩

巴黎圣母院》简介与赏析评论及读后感2007-12-23 13:11《巴黎圣母院》作者简介雨果(VictorHugo,1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作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1826年,他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组织“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1827年,他的诗歌中开始出现了与复辟王朝唱反调、歌颂拿破仑的主题。同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克伦威尔〉序》。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特别宣扬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对照的原则,力图扩大艺术描写的范围,使文学适于表现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的现实生活的内容。这篇序言是声讨伪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流派的旗帜,在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831年,他又在小说方面为浪漫主义文学创造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 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在受衔演说中,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1851年,路易�6�1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宣布帝制,雨果和他的政派发表宣言反抗,但遭到失败。波拿巴实行恐怖手段,对反抗者无情镇压,他被迫流亡国外长达19年之久。 雨果在流亡期间的最重要作品是《悲惨世界》。雨果同一时期的另外两部长篇小说《海上劳工》和《笑面人》也很著名。 《巴黎圣母院》内容简介 1482年1月6日,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欢乐气氛中。在格雷弗广场上,吉卜赛少女爱丝美拉达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在巴黎街头卖艺,她以动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们叹为观止的赞赏和阵阵热烈的掌声,精彩表演吸引着成群的观众。在密集的人群中,只有一张中年人阴沉着脸孔,发出几句不祥的诅咒,使少女不寒而栗。 这个人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6�1弗罗洛。他自幼深受教会教育的熏陶,怀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在年轻时就已成为教会的头面人物和博闻多识的学者。他蛰居斗室,研究炼金术,过着清苦的禁欲生活,回避一切世俗的欢乐与享受,永远以一副令人望而生畏的冷漠神情出现在公众面前。十六年前,他出于怜悯收养了一个被人遗弃在圣母院门前的畸形儿,为之取名卡希魔多。这个奇丑无比的孩子自从来到世间,饱尝屈辱和蔑视。他把副主教视为唯一亲人,对他感恩戴德,唯命是从。卡希魔多长大后,做了圣母院的敲钟人。 一天,弗罗洛发现了在广场上翩翩起舞的爱丝美拉达,立刻为她那无双的姿色所倾倒。他身上潜伏的淫欲象一头沉睡多年的野兽突然苏醒,使他完全失去了自制力。作为一个祭司,他认为情欲是罪恶,会毁灭人的灵魂,他明确地意识到,这种无法抗拒的情欲必将把他带向可怕的深渊。他千方百计使自己忘掉她,却全然无济于事。他感到自己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不惜一切地占有她,要么就置她于死地,以求自己灵魂的安宁。 《巴黎圣母院》赏析评论《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 1.离奇的情节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 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3.强烈的对比 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其次是草菅人命,任意诬陷的封建王朝与尊重人权,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的对比; 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 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是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罗德、法比则是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的代表、善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对照。 还有正面与正面,反面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人物自身对比,如加西莫多外貌与心灵的对比等。对比原则的运用 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显得更奇特,主题更鲜明,突出。 此外,作者以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世纪特征鲜明而绚丽的城市图景,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绚烂和奇特声响的世界。 这些描写都极强地增加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参考资料:根据网络搜集《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就这样借着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 书中描写了一个那样的社会,和在那个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的状态,麻木的如那个弗比斯,最底层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几个隐修女,疯狂的副主教,还有尽全力反抗的最丑陋的卡齐莫多,副主教和卡齐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绝,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 我想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的赞美,人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人和人的经历没有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不一样的待遇,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阿!林林总总的肮脏的巧取豪夺,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振荡着我们心灵,我们该怎么办?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巴黎圣母院(港译钟楼驼侠,台译钟楼怪人)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所著,在1831年1月14日出版的小说。故事的场景设定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内容环绕一名吉卜赛少女爱丝梅拉达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养大的圣母院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此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内容介绍15世纪的巴黎,在愚人节那一天。巴黎民众抬着残废畸形的“愚人之王”——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在圣母院前面的格莱夫广场上欢呼游行。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带着一只小羊跳舞卖艺,穷诗人甘果瓦被她的美貌和舞姿迷住了。他在夜里听到她动人的歌声,情不自禁的跟随着她这时忽然跳出两个男人把她劫走了,他认出其中一个就是其丑无比的卡西莫多,被卡西莫多打昏。甘果瓦醒来后跌跌撞撞,在黑暗中误入了“奇迹宫”的大厅,那是乞丐和流浪汉聚集的地方,外人闯进去就要处死,除非有个流浪女愿意嫁给他。正在千钧一发的危机关头,爱斯梅拉达忽然出现了,原来是巡逻的弓箭队队长弗比斯把她救了出来。她心地善良,不忍看着这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死于非命,表示愿意嫁给他,和他结成了名义上的夫妻。第二天,卡西莫多被绑在广场上示众,在烈日下口渴难忍,遭受围观者的嘲笑和辱骂,只有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把水送到他的嘴里,使这个看起来丑陋无比愚钝无比的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爱斯梅拉达爱上了外貌英俊的弗比斯,他们在夜里幽会,不料弗比斯被人刺伤,她也因此被当做女巫抓了起来。就在她要被处死的时刻,卡西莫多冲进刑场,把她救到圣母院的钟楼上,因为那里是世俗法律无权管辖的地方。为了她的幸福,卡西莫多去寻找弗比斯,然而弗比斯这个逢场作戏的花花公子,已经丢下她另寻新欢去了。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企图纠缠她,原来他看起来道貌岸然,其实心底邪恶,早就觊觎爱斯梅拉达的美色。正是他指使卡西莫多劫持了她,又躲在窗外用匕首刺伤了弗比斯。卡西莫多是弗洛罗收养的弃儿,一向对他唯命是从,此时居然能极力保护爱斯梅拉达不受他的凌辱。法院决定逮捕爱斯梅拉达,流浪汉们赶来营救,遭到国王军队的镇压,死伤惨重。克洛德乘混乱之际,用谎言欺甘果瓦把她带出圣母院的后门,逼迫她顺从自己,在遭到坚定地拒绝之后,弗洛罗恼羞成怒,把她交给隐修女看管,自己去叫官兵。隐修女认出爱斯梅拉达是自己16年前丢失的女儿,但是眼看着她被官兵抓去而无能为力,被刽子手推倒致死。克洛德站在圣母院的顶楼上,看到爱斯梅拉达被吊上绞架,发出了得意的狂笑。卡西莫多终于认清了弗洛罗的狰狞面目,猛扑过去,把他从钟楼顶上推下来摔死,自己则来到刑场上,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遁入了墓地。几年后,人们发现了他们拥抱在一起的遗骸。

下面是关于电影电视的论文,欢迎借鉴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音乐剧(musical)是以戏剧(尤其是剧本)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传达理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音乐剧要融合各类舞蹈和相应的舞台效果。在20世纪,“音乐剧”这种表演方式也就比歌剧或舞剧更具有吸引力。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deParis又名《钟楼怪人》)1998年9月16日首演于法国巴黎。在其后的几年演出里创造出直接观众四万多人的记录,还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巡演,如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英国的伦敦、瑞士的日内瓦、黎巴嫩的里本、意大利的米兰、俄罗斯的莫斯科等。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获得的奖项:在法国获得过“最佳演出年度奖”、“最佳曲目年度奖”、“最佳世纪歌曲观众奖”;在加拿大魁北克获得过“最佳年度演出奖”、“最佳唱片奖”、 “最佳导演年度奖”、 “最佳圣堂歌曲奖”;在摩纳哥获得子“世界音乐法语唱片最佳销售奖”。剧中的单曲《美人》(或译《美丽佳人》)更是获得世界音乐奖,被众多著名歌手翻唱。《巴黎圣母院》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立于音乐剧首列。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维克多?雨果 (VictorHugo, 1802-1885)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而来。在法裔加拿大人吕克?普拉蒙顿 (LucPlamondon)与意大利人李查德?科西安蒂(Rich Cocciante)的合作下,忠于原作,联手把它搬上了音乐舞台。这部音乐剧生动地表达出原著中对人道主义仁爱精神的颂扬,对封建制度的揭露和抨击以及对教会人物的恶行在道德精神上的谴责。

与20世纪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相比,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有极大的不同,有人甚至称其为另类音乐剧。评论家则认为,《巴黎圣母院》一剧将引领当代音乐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韦伯式音乐剧的阴影中走出来。在音乐剧中,制作人刻意追求舞台特效,音乐本体似乎沦为配角。《巴黎圣母院》的制作似乎正想把音乐剧引回以音乐和舞蹈为主的传统审美观念之中。《巴黎圣母院》一剧在传统基础上有颇多的创新,如不注重叙事,把表现的重点放在了音乐和舞台表演上,并将歌唱和舞蹈完全分开又巧妙地作了互补,同时还有剧中华丽的服装、少变多动的舞台布景等。

我国观众所熟知的美国纽约百老汇音乐剧名作《西区的故事》、《窈窕淑女》、《音乐之声》,以及英国伦敦的名剧《猫》、《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等,这些音乐剧多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因此带有百老汇和西区特有的风格和运作方式。但《巴黎圣母院》几乎没有受到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影响,甚至该作品诞生后,从制作、包装到推销也是由法国公司全权包办,而不像《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诞生于法国,包装和运作却由伦敦西区的公司来完成。因此,《巴黎圣母院》中几乎没有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印记,为“清白之身”。

二、演唱形式

(一)歌舞分离

歌唱与舞蹈相分离是《巴黎圣母院》的一个独特风格。歌唱演员不跳舞,而跳舞演员不唱歌,即不是边歌边舞或边舞边歌的形式。在这之前的音乐剧中,舞蹈和歌唱演员的角色分配基本上没有绝对分开的情况,即歌唱演员会和舞蹈演员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员也会参与歌唱(多数是合唱),从而体现出歌舞一体的样式。《巴黎圣母院》的整个剧目的歌曲全部由七位主要演员演唱,他们歌唱的时候不参与任何舞蹈,全情投入演唱。舞蹈演员则完全不参与歌曲的演唱。此种表现形式使歌者可以全身心的表达歌曲内容和内心情绪,舞者更专心于肢体表达。所有演员都各尽其职,共同围造出声音与画面、内心与外在的完美融合。

(二)重独唱

此剧偏重独唱,全剧50段音乐中大部分是独唱。七位歌唱演员轮番上场,一首接连一首,恰似独唱音乐会,而较少重唱和合唱。这是否是在迎合观众的审美需要却不从知晓,但歌舞分离的演出形式让独唱大放异彩。过多的偏重独唱难免使音乐陷于单调,适当的独唱和重唱交融于独唱中会更显独唱的地位。

(三)“通俗“为主

流行的通俗唱法是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演员们的主要演唱形式,演奏乐器,也全部采用电声乐器,没有管弦乐器。这些都表明《巴黎圣母院》追求的是流行的通俗风格。而在这之前的大多数音乐剧的演唱都会融入美声唱法,在伴奏乐器上也大多以管弦乐器为主,或者加入一些摇滚电声乐器,很少用流行的乐器。

三、音乐素材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音乐剧“的最重要的创作原则便是将旋律之美发挥到极致,唯其如此,才能使音乐剧藉着音乐的翅膀得以致远,得以腾飞”。 与传统音乐剧强调美声唱法不同,作曲者把流行音乐因素载入到《巴黎圣母院》的基本音乐架构中,在强烈的摇滚旋律的包装之下,其乐曲具有震慑人心的魅力。

《巴黎圣母院》的音乐素材来源于:

(一)城市歌谣曲

城市歌谣曲“香颂”(chanson)在法文中其实就是“歌曲“的意思,唯美的曲调、抒情与叙事兼备的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法国文化和语言中特有的细腻和精致。如剧中的名曲《美人》、艾丝梅拉达唱的《菲比斯》、百合唱的《我十四岁的年华全都给你》,以及艾丝梅拉达和百合二人的重唱《他灿烂如太阳》,都属于香颂。

(二)吉普赛音乐

吉普赛音乐在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吉普赛人源自印度,是一个流浪民族,在欧洲许多国家都有其踪迹。他们每到一处,便于当地音乐交融,形成具有特色的吉卜赛音乐。本剧中的吉普赛人来自西班牙的安达鲁西亚,第一幕中艾丝美拉达诉说身世的《吉普赛人》(有人翻译为《波希米亚人》),不仅有西班牙佛拉门哥音乐的基调,还有印度的西塔尔琴的音色。再如第一幕中的《艾斯美拉达,你明了》是吉普赛首领克洛潘演唱的,其中的那种较为尖锐的变化音旋律则是来自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这种音调在剧中还常用来刻画紧张和不祥的场景,如菲比斯在去“爱之谷”的路上与神甫对唱的《那人是谁》。这些充分体现了吉普赛音乐的表现力。

(三)教堂音乐

教堂音乐元素也在剧中塑造戏剧环境,且常以背景伴唱的方式出现。如艾丝美拉达第一幕中的《圣母颂》、神甫在第二幕中的独白《遇见你之前我是个幸福的人》。教堂音乐在剧中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其中作用不容忽视。

除以上的基调性音乐元素外,在剧中的对话场面和神甫角色中还使用了少量的宣叙性唱腔,如第一幕中菲比斯于神甫在“爱之谷”。

四、思想性

音乐剧之所以取代了“轻歌剧”,是因为音乐剧更直接、更新颖的表现现实生活。音乐通俗流畅但不乏高度思想性,脚本也富有高度艺术性和戏剧性。《巴黎圣母院》改编于大文豪雨果的同名小说,具有高度的社会思想性,剧情深刻反映了封建主义制度的腐朽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多元的音乐素材具有浓厚的民间韵味,法国的“香颂”、“吉普赛音乐”、“教堂音乐”等凝结了高度的音乐思想,运用于剧中,充分的表现出戏剧魅力。音乐的思想性与戏剧思维达到完美的契合。

五、结语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作品集中描写爱斯梅拉尔达、克罗德·佛罗洛和加西莫多三个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体现了雨果的善、恶、美、丑的观点,同时无情地揭露了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罪恶。 1482年1月6日。巴黎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市民沉浸在“愚人节”和“主显节”的欢乐之中。此时巴黎圣母院前的格雷弗广场上,美丽的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尔达带了一头会表演杂技的小羊正在卖艺,精采的演出和优美的舞姿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却引起圣母院教堂的副主教克罗德·佛罗洛的心情不安,因为爱斯梅拉尔达的美貌和优美舞姿,搅乱了他一向平静的心,使他无意中萌发了既要占有她又对她恨之入骨的复杂心理。当夜,他想要劫持爱斯梅拉尔,却被弓箭队长无意搭救。自从被弓箭队长搭救以后,爱斯梅拉尔达念念不忘这位年轻英俊的军官。一次费比斯约爱斯梅拉尔达幽会,克罗德·佛罗洛得知后不由燃起了妒恨之火,正当这对男女倾诉衷情时,他用匕首刺伤了费比斯,又嫁祸于少女,因此爱斯梅拉尔达被判处死刑。行刑那天,加西莫多出于对爱斯梅拉尔达的感激之情,从刑场上将她救出,藏在圣母院内,并对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和保护,致使副主教对少女的几次企图都遭到失败。由于巴黎圣母院是不受法律管辖的“圣地”,教会和皇家对此十分恼火,不久教会掀起宗教狂热,扬言吉卜赛女郎是女巫,亵渎圣地。法院也决定不顾圣地避难权,要逮捕少女。此时,巴黎下层社会的乞丐、流浪人闻讯纷纷赶来攻打圣母院,准备救出少女。混战之际,克罗德把爱斯梅拉尔达劫出圣母院,再次威逼她屈从他,并向她表达了烈火般的爱情。但是遭到姑娘的坚决拒绝。狂怒之下的副主教将少女交给正在追捕她的官兵。爱斯梅拉尔达被送上绞架。在圣母院楼上,副主教发出狰狞的狂笑。这时,失去爱斯梅拉尔达而绝望的加西莫多,在无限愤怒之下,将副主教从高楼顶上推下,活活摔死。第二天,加西莫多失踪了。两年以后,蒙孚贡墓地发现一男一女两具尸骨。奇怪的是他们拥抱在一起,一分开尸骨立即化为灰烬。 《巴黎圣母院》以维克多·雨果——这位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者罕见的渊博,依据史实,又以艺术夸张的手法,揭露了一个阴暗,虚伪的世界。突出了人内心矛盾、冲突、分裂、自私、冷酷;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丑陋的嘴脸,给人以深刻的感触。 雨果的得意之笔,就是以鲜明的反衬和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揭露社会风气。影片中,堂·吉洛德和卡西莫多,这一主一仆,各从一个极端,向我们呈现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受压迫人民痛苦地挣扎以及毁灭一切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善良的人偏偏形态面貌可憎,邪恶的人却道貌岸然,雨果这别具匠心地刻画,不仅仅使人深感扣人心弦,同时其主题也得到了进一步地升华。 卡西莫多是不幸的化身,这个又驼,又聋,又瞎,又跛的畸形人,却发自内心地呐喊“圣殿避难”,说明他即使身在一个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下,内心却不失善良,纯真。然而,他不能置身于社会,甚至为人们所唾弃,欺负,攻击,不禁使我们抛洒热泪的同时,更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世纪社会的不公。相比之下,堂·吉洛德这虚伪小人却受到人们的虔诚和仰慕。他代表着中世纪:黑暗笼罩着大地,寂寥无声,没有一丝阳光透过层层重叠的乌云;没有一颗流星划破天空,带来光明;没有一星黎明战胜黑暗,染红天边。这就是悲剧,雨果笔下的悲剧。 黑暗的中世纪也有欢笑,一种肆虐的,刺耳的噪音传播在空气中,震动着我的耳鼓膜,使人不寒而栗。我思索:也许这种欢笑是中世纪每一个人的表现,是一种“专利”。不得不佩服雨果,别出心裁地挖掘笑的细微之处,更生动地描绘了人性的伪劣,侧面烘托出整个社会的阴暗。 卡西莫多最终还是把他的主人——堂·吉洛德从钟楼上推下,也许这就是他对黑暗势力地反抗。这正说明: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而此行为,也恰恰告诉我们:面对黑暗,不能软弱,我们要拨开乌云,让阳光编洒大地;要流星划破天空,让它带来光明;要黎明战胜黑暗,让它染红天边

巴黎圣母院学位论文

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悲剧,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心灵的压抑与震撼,将我们带入了与生俱来的一切关于主观之外的思考,这种悲剧无疑是悲壮而凄婉的。从艺术表现的主观思维方式来说,浪漫主义的悲剧,更加大了我们与悲剧的时空距离,以便我们去审美,同时也拉近了我们与它的心理距离,在慑服于我们的基础上,让我们的情感随着艺术的进程不断地汹涌奔腾,这是一种壮美的境界。因为在我们没有逃出艺术情感的奴役时,我沉醉于一切浪漫主义形式。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便是如此。 在理论的体现与实践上,《巴黎圣母院》既是理论的颠峰,也是实践的翘楚。以雨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思潮,他们在美之外,提出了对丑的呼唤。这是与古典主义相悖的,同时也正是这一境界的开拓,使浪漫主义中的悲剧力量离却了古典主义因素,用浪漫的形式来反映被社会异化了的人类,用丑来表现原始的人性,唤醒人们本应具有的灵魂世界。他们不仅创作自由,不受古典主义限制,并且反封建,描写古典主义遗弃的中世纪,把自然看成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他们寄忧思于自然,用自然来对照社会的丑,而所有的丑,却不是悲剧的承受者,而是创造者,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里的丑不同于外观形式的丑,而是我们明见悲剧的过程中对悲剧承受者外在丑的反差对比中得出的结论,屠杀这些承受者的人才是丑的。我们说浪漫主义大师对丑的呼唤,这里的丑事实上都充溢着美的因素,只是被社会忽视了的一群。丑的外在由于社会。压抑了内心的崇高潜质,对于我们这些欣赏艺术者,任何意识形态相左的人也能在人性上获得共同语言,而丑的东西只是客观中的异类,异不是丑,丑的人终究属于人。一方面,在表现丑的同时,也映衬了美的存在,就象卡西莫多的外在对照他的内心,以及他的善良和艾斯米拉达对照克洛德一样。在这个意义上,也等同于《浮士德》中的靡非斯特,是作恶造善的统一体。另一方面,这里的丑,虽丑不恶,浪漫主义以强烈的艺术效果,异乎寻常的情节,刻画了这种丑的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一种叛离的形象,这种形象正是推动社会进步所缺少的。而艺术作品的欣赏者真正认为丑的又是怎样的呢?正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认为丑的东西在浪漫主义大师的笔下变的美了,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通过那些丑的人物悲剧史上更冷静地观察我们身边的世界,批判自己,否定了某些我们原本认为美的东西。这一点,雨果在1827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中就提到了,说古代人,面对着使人陶醉的大自然,他们最初的语言只是一种赞美歌。但到了近代,人接近现实的真实,“她会感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接近人情的美。她会发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共存,光明与黑暗相共。”雨果在丑的艺术发现与实践上,其历史地位是不可磨灭的。从《巴黎圣母院》到《悲惨世界》正是雨果对浪漫主义实践的始终。 如果说《悲惨世界》(1862年发表)增添了很多批判现实的内容,那么《巴黎圣母院》则是一部纯浪漫主义的巨作。两部作品写就的时代背景是作者所经历的法国从拿破仑到复辟再到“七月革命”、“六月起义”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中,这是作家的一种社会历史责任,但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刚刚确立,尚没有对资本主义弊病根源的理论指导(至少作者接触较少),他们把眼光转向历史,中世纪。社会中的丑恶是作家所见证的,社会的动荡使作家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构筑的资本主义社会感到失望。黑暗专制是不允许作家批判现实的,这一点对东、西方文学史都是适应的。中国的诗歌从“建安风骨”到齐梁宫体,再到盛唐气象、晚唐绮艳,再到豪放宋词,所反映的都是随着社会的治乱兴衰而行进的;清代的小说,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虽批判清朝,却描写明代的事。法国这一时期也是一样的,社会的压抑使创作转向内心,风格趋于浪漫。这无疑是浪漫主义的历史背景,同样也是浪漫主义的社会历史定义。因此,法国社会的黑暗与专制时代(丑的方面)使浪漫主义艺术(艺术是美的精华)与丑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丑,承担了浪漫主义中的批判力量,《巴黎圣母院》是借助了悲剧的形式体现了这一点。 从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看,《巴黎圣母院》是1831年雨果发表的大型浪漫主义小说,以离奇的情节和对比的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蝎蛇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艾斯米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巴黎圣母院》始终贯穿着浪漫主义色彩,作品起始,运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巴黎风光,如哥特式建筑等,让读者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社会,再到社会上的人物。小说塑造了三个主要任务:克洛德、卡西莫多、艾斯米拉达。在刻画克洛德时,首先反映的是对艾斯米拉达的“爱”,这种爱带有一种专制色彩。和《简·爱》中的圣·约翰对简·爱的爱不同,克洛德的爱是一定程度上的真实却又异化了的;《简·爱》中的圣·约翰是顶着上帝的光环,让爱成为迎合上帝的功利牺牲品,他的爱并不丑恶,相反他善良崇高,至少他乐于助人。克洛德事实上放不下自己的身份,身份总比爱情重要,宗教的禁欲主义恰恰掩盖了欲望,这种宗教外衣下的欲望更加丑恶,他企图用专制的力量、绞刑的威胁来屈服艾斯米拉达,这是冠冕堂皇外衣下灵魂的丑,更是从丑的内心下出发的行为上的恶。卡西莫多与克洛德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他身上,雨果倾注了近于完满的关于丑的美学定义及内涵。卡西莫多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在15世纪也是不可能的人物存在,是作者内心虚构人物的反映。体现内心的主体构思,浪漫主义无疑是最恰当的形式;大量的心理描述极俱浪漫主义色彩。卡西莫多形象的艺术震撼力不仅是人们“忽视了的一群”的崇高心灵美的反映,而且这一形象是非常饱满的,既浪漫又真实。卡西莫多也有被推为“丑王”的虚荣,也因知恩图报而短暂地服从克洛德;但他的爱情却因为他近乎脱离人类社会的生活经历而显得无比真诚,甚至近乎歇斯底里,他任何情感动力都是发自内心的。对艾斯米拉达,则是作者以悲剧的形式肯定的美的崇高,象一挽花圈,美而凄婉;她又属于作者同情的被损害的对象。“白衣美人”变成女巫;她坚强,但又不可能不屈服于严刑逼供;对爱情又充满幼稚而天真的幻想;连最后的母女团聚也不能长久。她的经历,几乎贯穿了整个小说的悲剧性。 正是将悲剧、丑和浪漫主义三者的高度地艺术结合,让作品在情节等表层结构下的深层结构凸现出来,它体现为作者的深层构思,强调一种内在的生命节奏运动以及象征意蕴。《巴黎圣母院》也就成了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巨著。

浅析建筑艺术审美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析建筑艺术审美,欢迎大家分享。

被人们视为艺术基础的建筑艺术,是在人类社会中出现最早的艺术形态,正是因为此现象,所以出现了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不同看法,比如黑格尔从横向思维来说人类艺术的最高端是建筑,而叔本华认为人类艺术的最低端是从纵向思维来看建筑的。在这个世界上,把大自然看成最神圣的、最了不起的、最有价值的艺术作品,那么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最有成就的艺术就是建筑了。从建筑艺术的实质上来讲,在人类社会中,建筑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建筑空间实体,它拥有很多特征,比如实用性、功能性、象征性和审美性等特性,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实体空间,更好的诠释出了时代性和民族性,虽然实用性是建筑的必要功能,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筑的审美价值体现得越来越突出。在现在社会中,比如故宫建筑,虽然实用价值已经不大,但是审美效果越来越强烈,故宫里面所记载的历史文化和诠释的艺术审美价值,是人们社会实践中最伟大的作品。

一、建筑艺术的概述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起先出现了建筑,然后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建筑艺术的相关解释和内涵。人类结合自己的需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利用了建筑材料等建造了为自己所用的实体空间。建筑的丰富意义体现在当今社会的好多方面:第一,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和宗教祭祀和精神寄托之中;第二,作为实体空间的建筑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凭空捏造和虚幻的空间;第三,建筑总是依据某种介质而存在的,并不会因为自身的结构而存在。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生产需求和需要,能够从事自给自足的生产,所以建立了人们最原始的生存空间。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建筑作品和结构中,已经完美的体现出了建筑艺术,也就是说,建筑和建筑艺术已经密不可分。对于建筑艺术来讲,现如今的建筑作品与建筑艺术已经融入了更多的审美艺术因素,而不再是以前那种单纯的实体空间,随着建筑艺术的发展,建筑美表达得越来越突出,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二、建筑审美的特殊方式

建筑审美要根据建筑自身的特征,通过感受建筑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来深深地感受建筑美。建筑美需要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来体会这种建筑审美而达到的精神境界。建筑的形式美和功能美更能突出表现人的审美享受,感悟建筑的内涵以及从中获取审美感觉。

(一)个性化体验

不管是什么样的装饰、什么样的特征、什么样的建筑设计,建筑的功能性和形式性都要完美结合,协调统一,使得建筑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如果像绘画大师那样把建筑纯粹的描绘出来,那只是虚无存在的,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空间,所以这里的个性化体验有着特别的内涵和意义。

第一,实践性。对于建筑空间的审美活动需要人们实地的去欣赏,需要人们切实履行实践活动,个性化体验的身体性表达出了一种实践性,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观赏活动。如果一个建筑设计者,不亲身实践感悟建筑空间,就不会出现特色的建筑研究作品。只上网搜索图片看建筑,以及领悟书上的建筑模型,是不会感受建筑空间的伟大的。所以我们在建筑审美的认识中,要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去实地理解建筑空间。

第二,参与性。绘画的图形图画内容更能深刻的直接的影响他人,而建筑是形式性和功能性相互协调的一种实体空间,所以人们在领悟建筑美的时候,必须要参与建筑空间,感悟其审美效果。比如一些美术作品欣赏、音乐赏析、文学作品的赏析等,在作品中也能体会出审美,但这些都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完整的参与。而建筑的审美。则是具有实体空间的特点,这样更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去领悟审美思想。

第三,社会性。建筑是一种社会化的艺术,建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都会天天见到各种各样的建筑,而绘画、音乐、文学等,都是根据自身的审美需要去看,去读,去审,在社会生活中,一抬头总会看见美丽的建筑形式,和完整的建筑功能,可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总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会看见,比如博物馆等。

(二)目的性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建筑是合乎人们审美艺术需要的,它的存在肯定是有一定的价值。一般建筑的目的性体验首先是指向归属体验或者居住生存体验,人们居住的建筑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寄托和归属感,所以没有更多的审美感觉,缺少了对精神方面的追求。我们把建筑当成了一种单纯的居住空间,这些目的性的特点都会影响人们对建筑的审美。

三、建筑审美的影响因素

如果人们想获得审美趣味,可以在建筑对象中进行享受。人们是否在建筑中拥有审美观点,里面掺杂着很多不同的方面,人们若要从建筑中拥有审美享受,必须正确地理解诠释这些不同的方面,这样才会更好地诠释建筑本身的审美特点。

(一)主流文化的审美倾向

主流文化的方向可以对艺术的审美起着引导作用。权利机构以及大人物来控制着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虽然这种权力机构不是官方的,但是他们却和权力阶层的审美观念是统一的,并且有着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也叫正统派代表。例如,在农村,居民建筑要受到风水、旧思想的影响,这些都是正统派代表施加的额外压力,所以这些以上的因素,使得建筑的构造和设计不利于人们拥有更好的审美效果,而面临着正统派代表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审美统治。

(二)建筑功能的完备情况

建筑的特性是形式性、实用性和功能性,而人们会更倾向于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建筑选择。如果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不能被人们所感知,那么人们就不会喜欢这个建筑,就会感觉到这个建筑没有什么审美价值。

(三)人的情感因素

人们的情感也会影响着人们对于建筑的审美效果。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西安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建筑,但是这些建筑风格和西安的文化气息并不协调,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建筑的审美风格,这有可能是由于个人的情感因素所影响的。

四、结语

建筑艺术作为体现文化和时代的一面镜子,能够直接表达出社会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价值,只有真实地了解到建筑审美的特殊方式和影响因素,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建筑艺术作品,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人对建筑艺术的审美关系和文化内涵,进而使得这些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邓焱.建筑艺术论[ M]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

[2] 汪国瑜. 建筑人类生息的环境艺术[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3] 楼庆西.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 马涛.外国建筑史[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3.

拓展资料:

简述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在人类诞生之前,万物皆生活在自然界中。当人类出现之后,为栖身而搭建窝棚,挖掘洞穴,成为人类史上最初的建筑。经过数万年的发展进步,人类对建筑的要求也远远超越了最初的需求。建筑艺术的类别复杂而繁多。从使用的角度来分类,有住宅建筑、生产建筑、文化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等;从使用的建筑材料来分类,有木结构建筑、砖石建筑、钢筋水泥建筑、钢木建筑等;从民族风格上来分类,有中国式、日本式、伊斯兰式、意大利式、英吉利式、俄罗斯式等;从时代风格上来分类,可以分为古希腊式、古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式等。

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建筑从材料、空间布局、建筑的发展上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西方各民族流传下来的主要建筑多半为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2]

定义

广义建筑艺术作为生活艺术与文艺有根本性质的不同;而在狭义建筑艺术即形式美的层面,与文艺又有相同相通的共性。

广义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建筑有别于一般技术工程和构筑物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征;其艺术性在于综合性、形象性和多样性,以及职业特点、创作设计和形式风格上,贯彻在功能适用、技术合理和形象美观的统筹运营的全过程。如是,广义建筑艺术就是全部建筑资源的总和,建筑艺术=建筑,建筑=建筑艺术,两者同义,两个词可以通用和互换,“艺术”二字可省去也可保留。或者说,建筑艺术是全方位和全维度的全息理念,是“全境界建筑艺术”。在这里,功能、技术和艺术三者:仅有功能,叫做功能主义;仅有技术,叫做结构主义;仅在视觉造型上做表面文章,“视觉体积表演”,叫做形式主义或“唯美主义”;唯有三者有机圆满结合,才是完整的建筑艺术和建筑学。建筑工作的方针和建筑设计的原则是“适用、经济、美观”。

狭义建筑艺术

狭义建筑艺术,指建筑物的形象美观,即形式美,体量造型,空间组合、构图、立面形式和建筑表达。在这个层面上,可以暂时不涉及功能和技术的内容。换个说法:广义建筑艺术涵盖功能、技术的“硬件”和形象造型的“软件”,而狭义建筑艺术单指形象造型的“软件”,即设计技巧、手法和语言。这些,应该说是关于建筑艺术的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含意和定义。建筑艺术是艺术工程、实用艺术,生活艺术。《北京宪章》写道:“建筑学与更广阔的世界的辩证关系最终集中在建筑的空间组合与形式的创造上。……建筑学的任务就是综合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因素,为人的发展创造三维形式和合适的空间。”

特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艺术具有以下特性:

1.建筑的双重性

建筑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具有双重性。这是建筑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显著区别。

建筑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其它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一方面具有物质性使用功能,居住、工作或公共交往等:另一方面,它又要满足人们对美的渴望,给人以美好形象。所以建筑不是纯粹物质的,必须用美的形象来感染人。也非纯粹精神性产品。它有直接的功利和实用目的。

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意大利现代著名建筑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优秀的建筑不仅要建筑师去设计,还要由能工巧匠将它建造出来。

建筑的精神属性具有层次性,它建立在物质性的基础上。最低层次:与物质功能紧密相关,体现为安全感和舒适感。中间层次:重在“悦目”,体现为美的形象,一般称之为美观。最高层次:重在“赏心”,要求创造出某种情绪氛围,表现出一种有倾向性的情趣,富有表情和感染力,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

2.建筑艺术的表现性

任何一种建筑都具有自己的建筑形象。这就是通过各种空间、结构、造型来体现建筑。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建筑匠师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形、线、色彩、质感、光影等表现手段,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建筑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建筑是表现性艺术。它不要求描述事件情节和人物性格,而是通过创造某种情绪氛围,激发欣赏者相应的情感。其所表现的情感形式具有抽象性。

3.建筑艺术的社会性

建筑,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文明的象征,是当时一段社会生活的缩影。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其艺术表现力与人类文化有着深刻的对应关系。不同文化圈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不同的建筑艺术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阶级,不同时代,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一是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建筑形式,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地理、文化等条件的不同形成建筑形式的地域差别;同一民族,由于地域条件的不同,建筑形式也不一样。二是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态,具有较大的差别。

语言表现

1.面

面是表达建筑艺术的基本单位。建筑中的面,一是作为片状形式而独立存在:一是作为体的表面,表现体的形状及表面形式。面的不同形状及其不同的处理方式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建筑的面具有造型艺术的图案美,要运用建筑形式美法则创造性的加以处理。如希腊帕提农神庙、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主立面。

建筑是由各种构成要素如墙、门、窗、台基、屋顶等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建筑形式美法则表述了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组合规律。如:变化与统一、主体与从属、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对位与呼应等,以及虚实、明暗、色彩、材料、质感。建筑形式美法则是随着时代发展的。为了适应建筑发展的需要,人们总是不断地探索这些法则,注入新的内容。传统的构图原理一般只限于从形式本身探索美的问题,具有局限性。因此现代许多建筑师从人的生理机制、行为、心理、美学、语言、符号学等方面来研究建筑创作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尽管这些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无疑会对建筑形式美法则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体

体是三次元的空间造型,在空间中实际占有位置,有长、宽、高三维尺度,从任何角度都可观看。体在建筑中的应用最为直观,人们所感受到的建筑是体的表现形式。对建筑来说,体比面的处理更重要。体包括体形和体量,体形和体量是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其处理也需要遵循建筑形式美法则。

建筑体形组合丰富多样。不同体形的自身特征,不同组合体形的外在形式,都为建筑的表达增加了表现语言。如中国嵩岳寺塔体形高耸,层层屋檐形成许多水平线,轮廓饱满而富有张力。而法国巴黎圣母院,体形高耸,一味瘦高,突出升腾之势。

体量的的巨大是建筑与其它造型艺术的显著区别。有些建筑的面、体形都很简单,主要靠体量的呈现。体量的巨大显示其艺术性格。体量的巨大不是绝对的,适宜才是重要的。如埃及金字塔巨大体量带来震撼,而中国园林中的建筑则注重较小体量,体现亲切感。

3.空间

空间是建筑独有的艺术语言,具有巨大的情绪感染力。“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中国先哲老子智慧地表达了空间与实体的辩证关系。即人们建房、立围墙、盖屋顶,而真正实用的却是空的部分:围墙、屋顶为“有”,而真正有价值的却是“无”的空间;“有”是手段,“无”才是目的。建筑空间是人们为了满足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它包括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成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广场等形成建筑的外部空间。不同的空间特点,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效果。巧妙地处理空间的形状、比例、大小、方向、开敝、封闭、明暗,使建筑艺术显出连续性的丰富空间感受。

4.群体组合

建筑群体常常是由若干幢建筑摆在一起,摆脱偶然性而表现出一种内在联系和必然的组合群。建筑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高度、地位有层次、有节奏;建筑形体之间彼此呼应,相互制约;外部空间既完整统一又相互联系,从而构成完整体系: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相互交织穿插,和谐共处于一体。一系列不同的建筑、空间、顺序的出现,使人的情绪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获得整体的享受。建筑群体的艺术感染力,比起某一个单独的建筑单体来得更加强烈、更加深刻。中国的传统建筑尤其重视群体组合。

5.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的人类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建筑从诞生之日起,便是作为人的环境出现的,它就是环境艺术。任何建筑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都处于一定的客观环境之中。建筑艺术是环境艺术的主体,是环境艺术的主要载体的体现者。建筑环境是一个融时间、空间、自然、人文、建筑和相关门类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建筑与环境雕塑、环境绘画、建筑小品、工艺美术、书法甚至文学以及家具、地毯、灯具组合在一起;还与山、水、树、石及它们的形、体、光、色、声、味所组成的自然环境,历史、乡土、民俗等人文环境高度的有机组合,由建筑艺术统率并协调,产生巨大的整体艺术表现力。

巴黎圣母院》简介与赏析评论及读后感2007-12-23 13:11《巴黎圣母院》作者简介雨果(VictorHugo,1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作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1826年,他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组织“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1827年,他的诗歌中开始出现了与复辟王朝唱反调、歌颂拿破仑的主题。同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克伦威尔〉序》。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特别宣扬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对照的原则,力图扩大艺术描写的范围,使文学适于表现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的现实生活的内容。这篇序言是声讨伪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流派的旗帜,在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831年,他又在小说方面为浪漫主义文学创造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 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在受衔演说中,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1851年,路易�6�1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宣布帝制,雨果和他的政派发表宣言反抗,但遭到失败。波拿巴实行恐怖手段,对反抗者无情镇压,他被迫流亡国外长达19年之久。 雨果在流亡期间的最重要作品是《悲惨世界》。雨果同一时期的另外两部长篇小说《海上劳工》和《笑面人》也很著名。 《巴黎圣母院》内容简介 1482年1月6日,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欢乐气氛中。在格雷弗广场上,吉卜赛少女爱丝美拉达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在巴黎街头卖艺,她以动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们叹为观止的赞赏和阵阵热烈的掌声,精彩表演吸引着成群的观众。在密集的人群中,只有一张中年人阴沉着脸孔,发出几句不祥的诅咒,使少女不寒而栗。 这个人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6�1弗罗洛。他自幼深受教会教育的熏陶,怀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在年轻时就已成为教会的头面人物和博闻多识的学者。他蛰居斗室,研究炼金术,过着清苦的禁欲生活,回避一切世俗的欢乐与享受,永远以一副令人望而生畏的冷漠神情出现在公众面前。十六年前,他出于怜悯收养了一个被人遗弃在圣母院门前的畸形儿,为之取名卡希魔多。这个奇丑无比的孩子自从来到世间,饱尝屈辱和蔑视。他把副主教视为唯一亲人,对他感恩戴德,唯命是从。卡希魔多长大后,做了圣母院的敲钟人。 一天,弗罗洛发现了在广场上翩翩起舞的爱丝美拉达,立刻为她那无双的姿色所倾倒。他身上潜伏的淫欲象一头沉睡多年的野兽突然苏醒,使他完全失去了自制力。作为一个祭司,他认为情欲是罪恶,会毁灭人的灵魂,他明确地意识到,这种无法抗拒的情欲必将把他带向可怕的深渊。他千方百计使自己忘掉她,却全然无济于事。他感到自己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不惜一切地占有她,要么就置她于死地,以求自己灵魂的安宁。 《巴黎圣母院》赏析评论《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 1.离奇的情节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 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3.强烈的对比 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其次是草菅人命,任意诬陷的封建王朝与尊重人权,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的对比; 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 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是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罗德、法比则是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的代表、善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对照。 还有正面与正面,反面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人物自身对比,如加西莫多外貌与心灵的对比等。对比原则的运用 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显得更奇特,主题更鲜明,突出。 此外,作者以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世纪特征鲜明而绚丽的城市图景,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绚烂和奇特声响的世界。 这些描写都极强地增加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参考资料:根据网络搜集《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就这样借着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 书中描写了一个那样的社会,和在那个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的状态,麻木的如那个弗比斯,最底层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几个隐修女,疯狂的副主教,还有尽全力反抗的最丑陋的卡齐莫多,副主教和卡齐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绝,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 我想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的赞美,人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人和人的经历没有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不一样的待遇,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阿!林林总总的肮脏的巧取豪夺,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振荡着我们心灵,我们该怎么办?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 索引序列
  • 巴黎圣母院论文开题报告
  • 巴黎圣母院论文文献
  • 巴黎圣母院研究论文
  • 巴黎圣母院论文答辩
  • 巴黎圣母院学位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