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和谐社会论文3000

和谐社会论文3000

发布时间:

和谐社会论文3000

构建和谐社会,共建美好家园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适应这一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关键词: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几个字个字,寥寥数语,却囊括了国家与公民、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诸多方面的辩证关系。这一和谐社会理论,为我们从生存到生活,从精神到现实,从思想到灵魂的蜕变,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在中国思想史上,早有和谐思想的萌芽。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提出“天人合一”。人是构成社会的分子,只有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整个社会才能和谐。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多元社会事实上是利益多样化的社会,它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也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是一个合作和宽容的社会。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宽容的氛围和精神,要容忍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存在,尊重别人所做出的不同选择,特别要保护少数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尤其要倡导宽容、谦让、奉献的社会公共道德,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文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是一个团结的社会、互助的社会、合作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和善治的社会。善治即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和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关系。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必须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和谐社会当然需要人人友爱、家庭融洽、邻里团结、社区敦睦,但是,如果公民与政府处于互不信任、互不合作,甚至相互对立的状态,纵使人际环境再好,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和谐。因此,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一个公民与政府良好合作的社会,一个政治参与和政治透明程度较高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社会生活的和谐,必须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在现代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社会生活的井然有序不能再建立在“传统的稳定”之上,而是建立在“现代的稳定”之上。传统的稳定是一种静态的稳定,其主要特点是把稳定理解为现状的静止不动,并通过抑制的手段维持现存的秩序。与此不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现代的稳定则是一种动态和稳定,其主要特点是把稳定理解为过程中的平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调整来维持新的平衡。维持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工具就是法律和制度,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各种政治和经济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因此,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这样的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 环境统筹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几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收入分配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还要走发展的道路,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四)在中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键是执政党自身建设。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党和政府应加强和改善对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把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要求落到实处。广大人民群众应以积极的热情,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做出贡献。参考文献【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254页【3】浪网yinan7086博客【4】《新编政治学原理》新李良栋等主编【5】.《中国:挑战腐败》胡鞍刚主编

这里有几篇,你看哪个行第一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是人们的期盼和追求。和谐社会需要爱心,美好生活需要互助,良好人际需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关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相互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爱是人类最朴素最珍贵的情感,是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的润滑剂。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对于我们,也许仅仅是少买一点零食,少买几件饰品,就可以让一个孩子享受到知识和爱的雨露。当我们寄去一份爱,看着自己的爱化为孩子脸上欣喜的笑容时;当我们的绵薄之力,却可以改变一个孩子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时,那是多么的快乐!爱心,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分外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爱心,就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充满爱心,撒播温馨的社会,不用刻意营造,完全如一道浑然天成的风景。爱心无价,和谐的社会需要用“爱”来铺就。总有人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陷入困境,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帮助。伸出我们爱心的双手,让无助的眼神看到希望的目光,让身处黑暗的人感受到光明的存在,让悲伤的人得到温暖的援助。或许有的家庭还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或许有的孩子还上不了学。不少家庭都经不起疾病和灾害的打击,刚刚越过温饱线的人们,很容易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在同一片蓝天下,这些需要救助的人们同你我一样,向往在彼此关爱的和谐社会中,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这时,爱心,是能鼓起他们生命风帆的激励;爱心,是雪中送炭式的资助;爱心,是抚慰他们受伤心灵时的微笑。社会不能没有关爱,倘若没有了爱心,就如同一台生锈的机器,给人一种冷冰冰,硬梆梆,到处卡壳的感觉,毫无和谐可言。 其实也不单单是对弱势群体要播撒爱心。当前我们面临的诸如污染严重、土地流失、环境恶化等等问题,倘若人人都能奉献一份无私的爱,像爱护自己的家庭和亲人一样爱护土地、环境和生态,又何至于到今天这样的程度?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能让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爱,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都能催生我们的顽强的斗志和毅力。 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人类永远需要在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步和发展。爱作为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也不是嘴上说说而已的美好言辞,它应该是更加具体、直切地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互相帮助的行为中去,去关爱每一个你所认识与不认识的人,同情他们,帮助他们擦干生活带给他们的眼泪。爱心就像阳光,需要照耀在大地上,才能真正地成为温暖人心的力量。“勿以善小而不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每一个都献出点滴爱心就汇成一股暖流,让社会更加温暖,我们也就会更加靠近和谐社会的理想。德行善举是唯一不败的投资,但我们不是为了投资。因为我们每一个善举,都会闪烁着爱的光芒,充满着人间的真情。爱心缘于人的本质,善意折射出道德的高尚,让我们进一步唤醒心灵深处的美好和关爱,让我们在付出爱心的时候得到付出的欣慰,让那些受到帮助的人享受到爱的感动,每个人都是爱的付出者,每个人都是爱的受益者,施人以爱,赐人以福,最终爱心会回到我们身旁。 让我们用爱心去构建和谐社会,用爱心打造出一条条爱心链。握紧它,人们就有了攀援向上的呵护,就有了生活上风霜雨雪的遮蔽,就有了心头上的温暖与希冀。 第二篇小议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笔者发现,和谐已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词汇,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等。所有这些“和谐”,如春风拂面,让人倍感亲切,也使人深长思之。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和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发展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多样性的东西共存而达到平衡,才能形成和谐;如果多样性的东西彼此冲突,达不到平衡,也就无所谓和谐。这也就是说,和谐是把“杂多导致统一”、“不协调导致协调”。 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意和谐,即强调人与物之间的融和,人与人之间的“和合”.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包括“和生”、“和处”、“和顺”、“和洽”等。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虽屡受摧残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屡经磨难而不衰,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显示出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成熟。音律和谐,必能弹奏出优美动人的乐章;社会和谐,必能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 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和谐产生美,和谐生发力量。现实生活中少不了和谐,社会发展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已成为一种眼光和境界,“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已成为一种理念和追求。 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也十分重要。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给和平与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也带来巨大挑战。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得主动,就必须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就需要全社会、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正如古语所言,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只有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满怀一腔志,拧成一股绳,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矢志不渝奋进志,齐心共奏和谐声。和谐,顺应时代潮流,合乎党心民意,是新时代的优美乐章,是新世纪的绚丽图画。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按照这样的要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政治局面的安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 采撷幸福,走进和谐 天空的和谐,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和谐,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和谐,如钻石般耀眼;落日的和谐,留下了最后的美丽;而我所追求的和谐,是和好友一起去采撷——每一份友情,每一丝快乐,每一片希望,每一线阳光…… 和谐,便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时光匆匆,流年似水。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童年的记忆是一片片叶子,从童年的大树上悄然飘落,便再也无法重新回到树上,只是那片片叶子依然在心中翠得耀眼。还记得,那个蹦蹦跳跳的小女孩总爱张开好奇的眸子仰望蔚蓝的晴空,想融入那片蓝;总爱和小伙伴们钻在“小房子”里,看调皮的雨滴在微风中嬉戏。那时的天很蓝,那时的草很青,那时的大自然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卷,那时的我徜徉在微风中,真的很幸福。 现在,我依然爱蓝蓝的天,爱蓝天下美好的一切,却鲜有时间和精力细细欣赏,偶尔抬头望望,觉得有种陌生的亲切,仿佛生活里少了许多情趣,平添了几许忧烦和困惑。岁月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曾明白的东西:人生本来就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 和谐,便是不和谐中的完美。 在这漫漫长途,要给自己信心,给自己希望,给自己拚搏的勇气,给自己点一盏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谐,此时已悄然根植于自己的心中。 而幸福是什么?在我眼里,幸福不是一叠厚厚的钞票,一件华丽无比的衣裳;也不是遮掩痛苦的工具,贪图片刻欢娱的美酒。幸福,应该是心灵深处微妙的感受,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在你颓丧无助时,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会带给你幸福;幸福是你口渴难耐时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是你筋疲力尽时一张松软的大床;幸福是你孤寂时一封远方的素笺;幸福是你噩梦后一张慈祥的笑脸。 找到了幸福,我便看到了和谐的微笑。成功是幸福,失败也是幸福,那是一种酸楚的甜蜜。在任何时候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不怕失败,因为我的目标在前方,因为我有再爬起来的勇气,因为失败是一种幸福! 又是一片澈然晴空,丝丝阳光温暖如昔。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其实怎样的世界才算和谐,答案就在你眼里,就在你心中。 采撷幸福,给自己一份愉悦的心境;离幸福近些吧,你便找到了和谐。

和谐社会3000字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思想政治工作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和文化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义革命时就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使命,同样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环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文化条件,打牢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在社会变革时期尤其是这样。当前,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转换、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转化,经济成份、经济形式、分配方式、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思潮和人们思想多样、多元、多变,各种社会矛盾、思想矛盾凸现。在这种社会转型期,尤其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多样、多变、多元中统一人们思想,在各种社会矛盾交叉多变条件下凝结力量。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创造能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形成团结文明、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形成公平正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利益矛盾,重视保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动,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全体人民主人翁意识,团结、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证。它能够紧紧抓住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这个环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使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实现自己利益,构建和谐社会而奋斗。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和主题,宣传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知识,营造和谐氛围,丰富和谐内涵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党的重大政治任务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必然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主题提出新的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核心价值目标的确定,但这种目标能否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理想信念,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发挥得如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这一目标和主题,宣传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知识,营造和谐氛围,丰富和谐内涵,推广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精神,创建和谐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和谐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和谐精神力量,满足人们和谐社会的精神需求,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舆论环境、思想保证、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在指导思想上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在价值取向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和谐氛围形成;在工作着力点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提高士气、振奋精神,保护公平,弘扬正义,鼓励创新,激发活力,深化教育,建设诚信,提倡关爱,和谐相处。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以提高群众素质为核心,着力构建诚信友爱的社会;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办实事好事暖人心、得人心、稳人心的事为核心,着力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以平安、安定,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科学管理为核心,构建安宁有序的社会。对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方法提出了新要求。经过长期努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保证各个历史时期任务的完成等方面取得了很好实效,为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坚强保证。但也必须看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应在坚持以往好的做法和经验基础上,认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使其在内容、形式、方法上增强亲和力、渗透力。要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努力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的新机制。要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特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探索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思想精神文明需求的新方式。要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趋势,探索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手段,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掌握和占领思想阵地。针对多元化精神需求,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构筑主流意识形态统领下的多层次教育平台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富有创造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根本特征,就在于能以科学理论武装群众、掌握群众,使之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科学态度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规律,内涵要求、方针、举措。以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用真理、真知教育人民群众。战斗在思想政治工作前线的同志一定要认真学习理论,掌握理论,创新理论,深入阐述党为构建和谐社会所提出的新理论、新方针、新政策、新主张,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做法中解脱出来,以科学理论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同时要善于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服务群众,以鲜明事例感染人民群众。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广泛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优势,就在于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立足于人民群众创建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努力运用各种形式,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要加强改进流动人员、进城务工农民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改进下岗职工、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改进困难企业,老、少、边、穷农村等薄弱环节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覆盖,全过程覆盖,全领域覆盖,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方针、政策进村入户,进企业班组,进学校课堂、入耳入脑,进而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艺术性。要针对多样、多变、多元的社会实际做到既统一思想,又注重差异;即引导群众,又服务群众。要把理论逻辑力量与事实力量结合起来,尽可能用通俗语言解开群众思想上的困惑,用身边事例说明深刻道理,使理论为群众掌握。在运用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等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构筑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一是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种社会思潮。二是针对多样化精神需求,构筑主流意识形态统领下的多层次教育平台。三是要对多元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进行有理有利有序引导。四是要同法治结合,做到法治和德治统一。五是多办好事实事,把思想育人、制度育人、管理育人同服务育人结合起来。使人们在享受思想政治工作实惠中感受党和政府温暖,感受构建和谐社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进而自觉团结在党的周围,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学说,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及其构建

胡锦涛同志曾说:“应创建社会注意的和谐社会,构建平等公正、民主法治、团结稳定、安定有序的社会。”其实这句话说的就是和谐文化的主要特征。此外,在这句话中涵盖了各个领域的和谐,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生态领域等,依据以上情况,早已明确我们只有在在政治、文化、经济以及社会的基础前提下,才能构建出一个我们想要的和谐社会。与此同时,这个和谐社会必须包含很多特色(普遍性、可持续性等)。实际上,其就是人们提到的和谐文化,想要建设和谐文化,就需要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

一、中国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内涵与特征

(一)和谐文化的内涵彰显

对于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内涵的看法,在我国理论界有不少看法,其中最根本、普遍的就是基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体系的和谐文化。这最主要就是追求、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并且以规范社会风尚,融化思想观念的行为为导向基础,来建立和谐社会的政策以及制度。此外,其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田心铭教授以说文解字的视角下看,和谐的文化可以解释成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即文化属于主语,和谐属于定语。实际上,具有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服务社会的文化,解释成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广东社科院副院长温宪元却是从意识与政治制度的视角下分析,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才是基本性质,同时,以革新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和民族的精神,同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价值。财经作家张小平在辨证角度分析,和谐不光是辩证法的内涵,也是中西文化中传统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主张多元一体化。

(二)和谐文化特征

赵维绥认为和谐文化主要有先进、目标、继承以及创新四个基本特征。然而,郭宇光确认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主要有一些特征:首先,以社会主义性质文化作为本质属性;其次,将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作为价值取向;第三,把培养四有公民作为目标定位;第四,以民族性、大众性以及科学性为基本理念;第五,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以及面向世界的时代特征;第六,具有包容多样,尊重差异以及和而不同的鲜明个性;第七,以坚持人为本为核心要求;第八,与时俱进引领先进文化,以实践为基础。总的说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民族、先进、时代、多元以及发展等特色。

二、如何实现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针对真实情况进行分析,和谐文化不仅指的是追求时尚的文化,同时也是我国特色文化。彰显和谐文化的多元性和一元性、普世性和特殊性以及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特色。唯有以和谐文化的概念及特性为基础,才能够让和谐文化的建设工作得以实现。

(一)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状况,创建和谐文化期间,应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体为核心,将其作为构建价值系统的基本要求。

这也是我国民族历史所选的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今,创建和谐文化,正步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相关标准中指出:创建和谐文化应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其予以重视,将创建和谐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正因如此,构建满足其根本要求的和谐社会,此外,有爱国主义的核心民族精神,对马列主义思想及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予以肯定,同时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把全党武装起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的新成果),对人们实施教育。在历史的长河中,根据经验来说,一旦意识形态出现问题,国家的政权就会出现问题。就好比,前苏联的解体一及东欧剧变等。对此我们可以引以为鉴。想要保证和谐,必须在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层面上,发展特色社会注意。为和谐文化的构建提出指导的方向,在综合国内外文化的背景下,引领社会思潮,包容多样,尊重差异,来创造和谐社会。

(二)以人们的文化发展成为为基础,创建和谐文化,并且应借鉴以往的经验,基于此层面上不断创新、发展。

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系统,表明和谐方向,而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实践性要求有借鉴、继承、创新的精神。有关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建设是人类文明史的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变革以及创新的过程。在其中,创新又是关键中关键,它是文化本身推陈出新、活力的源泉所在。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想要走上文化繁荣与生产力发展这样的道路,就必须站在时代的高端上,对文化的内容及传播方法进行不断革新。同时创新体制机制。社会和谐文化的创新动力就是文化多样性以及交融性,同时,吸收人类的文化成果。所以,人们的创建和谐文化期间,要不断创新,借鉴其中的长处,吸取优点,取长补短。在这一过程中,吸取所有对民众有益的文化,进而拓宽人们的见识,为创建和谐文化夯实基础,促进其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下,应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基础,创建和谐社会。只有注重利益主体间的关系,才能使我国多个领域(政治、文化、经济以及生态等领域)的和谐得以实现。只有真正做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才能促进对社会的坚持发展,同时给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提供支持。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总要求、基本途径、社会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

[关键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要求;途径;自身建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在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从广义上说,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从狭义上说,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层建筑保障。

和谐的社会关系要求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加以维护,为此,就要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此外,和谐并不是“一团和气”,也不是宗派主义,而是建立在特定的原则的基础之上。原则要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通过法制加以维炉,为此必须发展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2.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要求。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但是,必须把公平正义放到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中来理解。离开这个环境,公平正义就可能演变成平均主义。在现阶段,公平正义主要体现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买卖双方的利益和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因此,公平正义就是要承认事实上的不平等,尊重差别,通过适当的政策把差别转化为推进社会进步的动力。为此,要完善市场经济,规范竞争秩序,调节收入差距,正确处理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依法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道德的要求。

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4.充满活力是社会成员激发出来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这种“活力”需要激发。尊重创造,就要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让不同社会阶层都把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生产要素优势融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

5.安定有序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动态平衡。

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社会不稳定现象要比社会不和谐现象更为严重,为了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有时仅仅用调和的方法不能奏效。要求不断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建设,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公民自治,让公民依法管理自已的事务,最大限度地把社会矛盾消解在萌芽状态。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延伸。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目的在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就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1.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2.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但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承认差别,而不是否认差别,更不能人为地消灭差别,差别既可产生动力,也能导致冲突。实现防止冲突、推动发展的目标,需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逐步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3.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应当尊重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实现不同经济成分的均衡发展。为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四、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会建设关系到民生,关系到社会稳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布局中地位重要。我们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历来重视改善民生,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现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所谓“民生”问题的解决,既取决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党政机关服务质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取决于社会事业的发展,比如教育、文化、卫生、就业、住房、尤其是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五、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只有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永葆先进性,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构建和谐社会,共建美好家园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适应这一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关键词: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几个字个字,寥寥数语,却囊括了国家与公民、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诸多方面的辩证关系。这一和谐社会理论,为我们从生存到生活,从精神到现实,从思想到灵魂的蜕变,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在中国思想史上,早有和谐思想的萌芽。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提出“天人合一”。人是构成社会的分子,只有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整个社会才能和谐。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多元社会事实上是利益多样化的社会,它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也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是一个合作和宽容的社会。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宽容的氛围和精神,要容忍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存在,尊重别人所做出的不同选择,特别要保护少数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尤其要倡导宽容、谦让、奉献的社会公共道德,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文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是一个团结的社会、互助的社会、合作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和善治的社会。善治即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和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关系。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必须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和谐社会当然需要人人友爱、家庭融洽、邻里团结、社区敦睦,但是,如果公民与政府处于互不信任、互不合作,甚至相互对立的状态,纵使人际环境再好,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和谐。因此,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一个公民与政府良好合作的社会,一个政治参与和政治透明程度较高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社会生活的和谐,必须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在现代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社会生活的井然有序不能再建立在“传统的稳定”之上,而是建立在“现代的稳定”之上。传统的稳定是一种静态的稳定,其主要特点是把稳定理解为现状的静止不动,并通过抑制的手段维持现存的秩序。与此不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现代的稳定则是一种动态和稳定,其主要特点是把稳定理解为过程中的平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调整来维持新的平衡。维持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工具就是法律和制度,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各种政治和经济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因此,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这样的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 环境统筹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几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收入分配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还要走发展的道路,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四)在中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键是执政党自身建设。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党和政府应加强和改善对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把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要求落到实处。广大人民群众应以积极的热情,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做出贡献。参考文献【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254页【3】浪网yinan7086博客【4】《新编政治学原理》新李良栋等主编【5】.《中国:挑战腐败》胡鞍刚主编

和谐社会论文

有关和谐的800字议论文精选5篇优秀范文

我国是很注重和谐,因为它是人们生活的主旋律。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有关和谐的800字议论文精选5篇优秀范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有关和谐的800字议论文1

我是一个匆匆的旅者,看惯了城市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长时间看不到真诚的目光,让我总觉得这世界缺少和谐……

带着这样的心情,我想去大自然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漫步在林间小道,清风带着泥土的气息,笼罩这我,多么和谐的风啊!我这才发现,自己忽略的和谐还有很多……。我张开双臂,抓住划过身边的风,轻轻放入了背包中,又踏上了旅途。

路上我捕捉下了每一幅和谐的画,不一会儿,便填满了整个包。直到再也背不动了我才停下脚步。我打开背包,细细品味着,一天的收获:

之一:鹰击长空

(我来到一个空地里,面前是巍峨的高山)

一只强壮的老鹰,展开翅膀,羽毛在阳光下映出光芒。它的眼睛是那么锐利,捕捉着来自地面的每一缕光线。突然,它奋力拍动翅膀,迅速飞上了天空。盘旋起伏,没一个动作都显现出它的威严与生机。它与蓝天是那样和谐,处处都是那么协调。它越飞越高,我昂首记录下了这和谐的一景。

之二:小桥流水

(我走过了密密麻麻的草丛,猛然眼前一亮)

清澈的小河,流过面前。河面闪着粼粼波光,河上驾着一座石桥,石桥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清幽的石块上长着青苔,泛着绿色。河水的空灵活泼与桥的厚重深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截然不同的物体,在此时却更显和谐,也许反差映衬才是最完美的组合。我蹲下身去,捧起这美丽的景物,装在了行囊里。

之三:……

历数了自然的和谐,突然发觉自己似乎在着朦胧的夜色中,也已成了这和谐的一部分。

和谐的我,带着和谐的脚步回到了城市,用和谐的目光打量着,城市中的一切。才发现我

一直忽略了许多和谐的细节……

街头淡淡的晨雾中,依稀有几个忙碌的身影,他们正为城市的清洁无私的做着贡献。他们与街道是和谐的。车水马龙的道路上,一个盲人正在过马路,他两边停着许多车,没有车笛的轰鸣,只剩下安静的守侯。此时的车辆是和谐的,此时的一幕更是和谐的。一场场的爱心捐款,一次次的爱心义唱,一份份爱心在这个和谐的社会中传递……

当我们拥有了一颗和谐的心,那么我们与和谐就已经在一起。

当我们拥有了一颗和谐的心,那么我们就能发现身边的和谐一景。

当我们拥有了一颗和谐的心,那么我们就能用和谐的举动,感染他人,共建和谐社会。

有关和谐的800字议论文2

一辆卡车有一个承载量,超过了这个承载量,它便会停滞不前甚至支蹋架散;一个人的心灵也有一个承载量,一旦超载,它便会扭曲变形。

每天早晨带着妈妈“注意安全”的叮嘱出门;每天望着老师饱含期望的目光;每天感受同学友爱的笑容;每天读着那印满铅字的书本和资料……我们的心灵承载着一份重量――爱的重量。

每天听着别人优秀的发言;每天望着别人作业本上的“优秀”和自己作业本上的“?”;每天想着不久就会到来的高考……我们的心灵承载着又一份重量――竞争的重量。

常常忍受疲劳的折磨,常常面对失败的压抑,常常感觉无奈和无辜……我们的心灵依然承载着一份重量――困难的重量。

这些重量叠加在一起,很重。可是我们的心灵在承载的同时,又在不停的“减负”:我们让自己健康地成长;我们不停地把知识装进自己的头脑;我们每天对同学报以同样友爱的微笑;我们不断地克服困难,解决困难;我们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奋力地赶超别人……这些都是我们的心灵在不断承载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卸重,从而达到了自我的和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李煜、李清照、陆游把亡国之痛、相思之苦、难酬壮志之悲融入了字里行间;少年时代的高尔基把艰苦生活的重压放入了一本一本书籍里;鲁迅把忧国忧民的重量放在他敏锐的思想和犀利的笔尖上……这些,都是能正确处理承载与承载的关系,最终达到了完美的自我和谐的典型例子。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都要别无选择地去承受一份又一份重量。我们只有用适当的方式去不断地卸下重量,就会使我们的心灵不扭曲,不碎裂,最终达到“心灵的和谐”。如果不想方设法卸下那一份又一份的心灵重量,我们的心灵就会超载,失去平衡,甚至造成“心灵毁灭”。有人因求职失败而自杀;有人因高考落榜而堕落;有人因感情失意而变态;有人因工作不顺而失落……这些,都是一颗颗心因为超载、因为心灵的不和谐而走向毁灭的典型例子。

承载一份爱的重量,我们应该付出同样一份爱;承载一份竞争的重量,我们应该勇往直前去接受挑战;承载一份挫折的重量,我们可以付出同样重量的决心和汗水……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永不超载,永远和谐。

有关和谐的800字议论文3

“和谐”是什么?是和爸爸妈妈开开心心地过日子,是和同学手拉手一起玩耍做游戏……对这个其实我也说不清楚。这次老师恰巧发下了一本爱国主义教育的书籍——《走进和谐的春天》,我便怀着好奇的心情,认真地读了起来。

我努力地读着书中的每一个故事和那些警句格言,不太明白的便请教爸爸妈妈。当我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那一个个故事中蕴含着的道理,我被故事中主人公那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精神所感动,他们的无私奉献换来了和谐的社会,是多么了不起啊!

其实我的身边也不乏这些为和谐谱写篇章的人。我敬爱的老师,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的明天和未来;我亲爱的同学,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成功和快乐。老师和同学共同谱写着我们和谐的校园。

我们安吉路实验学校一直在创建“和谐校园”。校内我们是安吉人,做好值日生,把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文明行走文明说话;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听到我们师生的问候声,同学们亲密的交谈声,那朗朗的读书声更是校园的优美晨曲,常引得小鸟在枝头倾听。

校外的我们更是安吉人,我们深知我们的言行将影响学校的声誉,我们的言行是安吉人最好的见证。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假日小队活动:暑假期间,我们调查了公交车尾气排放情况,为打造“绿色杭城”奉献一份力量;学雷锋日那天,我们到灵峰开展“构建美好杭州,从我做起”的环保活动,不仅发了宣传单还做了一回小卫士,草地没有了垃圾更绿了,路面没有了垃圾,更亮了;十月假期的“防盗知识”宣传活动也很有意思,小小的宣传单承载着我们小队美好的心愿:愿家家户户平安!奥运会前期,我们两次做了奥运宣传,“奥运知识知多少”、“红心爱中国,为奥运加油!”这些活动还得到外国友人的好评呢……这所有的活动都让我们感到开心和自豪,我觉得我们就是一个和谐的小队,为和谐杭州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和谐”——它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让我们把它捧在手心,并慢慢融入我们的心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社会就会充满和谐!

有关和谐的800字议论文4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过一径泥泞。推开了记忆斑驳的大门往昔峥嵘岁月如时光影壁上的帧帧画面,裹着土地浑浊的硝烟,夹杂着雪与泪的腥风,于历史的尘埃中一幕幕浮现。

江水滔滔,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凝聚着奋起地国人对解放和平的呐喊;白洋淀里,鲜嫩的芦花展开紫色的丝绒随风飘散,传扬着自信自尊的老英雄智勇抗敌的痛仇快意;被炮火烧焦的土地上燃起荧荧红烛燃烧着一位深沉强烈的爱;洁白的信封上一位作家对强盗妄图粉饰罪恶行径的斥责和声讨;鲜花一样的孩子们在死亡面前睁大双眼,来不及表达的爱是对无情的战争最好的控诉。

在这里,在这个个社会上,和谐才是最重要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今,维护祖国的安定才是,让祖国繁荣昌盛,成为新时代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我们要大胆地迎上去,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披荆斩浪,让神州处处展现新的明丽色彩,让我们的家园芳香四溢,歌声飞扬。

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社会上,和谐是最重要的。

有了和谐,战争的销烟随风而去,留下的只是袅袅炊烟。

有了和谐,失去家园的孩童们不会嘶竭哭泣,展现的只是一片欢声笑语。

……

让我们顺应历史潮流,为祖国的富强而加倍努力学习吧!让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和幸福安宁的生活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社会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吧!

有关和谐的800字议论文5

在我们这个物资极度繁荣的时代,总有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发生,成为我们生活进行曲中的不和谐音。

我每天要上学,经常能看到有一个十五六岁的人在路边乞讨。他穿着肮脏的丧服,一双因磨损而破旧不堪的橡胶鞋,额头上蒙着一层肮脏的灰,凸出的脸颊十分肮脏,跪在马路上,显出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他旁边摆着一个水瓶,前面摆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亲爱的叔叔、阿姨们,………。。”读之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过路的行人都心生怜悯,纷纷施舍给他钱,他也点头哈腰,一一磕头言谢。

也许,他可能是真的有困难,需要人们伸出援手来帮助他;也许,他是好逸恶劳,只想依靠别人的施舍,来过着安逸的生活;也许,他是被坏人威逼利诱,不得不做这种自己不想干的事情。如果他真的有困难,他应该像洪战辉那样,自力更生,在困难中奋斗,那他就会处处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遭到人们的怀疑。如果他是好逸恶劳,他就会遭到人们的唾弃。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孔子说过:“君子不以利害义,则耻辱安从生哉!”是啊!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就人生的大事业,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如果他是被坏人威逼利诱,他应该加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更应该学会向他人求助,因为只有会自爱的人,才会爱他人,才会成为有用的人。

一个人,只有知荣识耻,才不会走向歧路,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才不会危害社会、危害祖国,才不会成为我们这个的不和谐音。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知荣识耻呢?_提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我们只要把“八荣八耻”作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道航标,就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自己的大脑来思考人生的问题,用自己的双手勤奋劳动,就能有利于我们今后的发展,实现我们的理想。

让我们知荣识耻吧,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关爱他人,回报社会,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成为我们生活进行曲的每一个和谐音。

这里有几篇,你看哪个行第一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是人们的期盼和追求。和谐社会需要爱心,美好生活需要互助,良好人际需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关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相互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爱是人类最朴素最珍贵的情感,是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的润滑剂。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对于我们,也许仅仅是少买一点零食,少买几件饰品,就可以让一个孩子享受到知识和爱的雨露。当我们寄去一份爱,看着自己的爱化为孩子脸上欣喜的笑容时;当我们的绵薄之力,却可以改变一个孩子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时,那是多么的快乐!爱心,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分外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爱心,就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充满爱心,撒播温馨的社会,不用刻意营造,完全如一道浑然天成的风景。爱心无价,和谐的社会需要用“爱”来铺就。总有人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陷入困境,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帮助。伸出我们爱心的双手,让无助的眼神看到希望的目光,让身处黑暗的人感受到光明的存在,让悲伤的人得到温暖的援助。或许有的家庭还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或许有的孩子还上不了学。不少家庭都经不起疾病和灾害的打击,刚刚越过温饱线的人们,很容易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在同一片蓝天下,这些需要救助的人们同你我一样,向往在彼此关爱的和谐社会中,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这时,爱心,是能鼓起他们生命风帆的激励;爱心,是雪中送炭式的资助;爱心,是抚慰他们受伤心灵时的微笑。社会不能没有关爱,倘若没有了爱心,就如同一台生锈的机器,给人一种冷冰冰,硬梆梆,到处卡壳的感觉,毫无和谐可言。 其实也不单单是对弱势群体要播撒爱心。当前我们面临的诸如污染严重、土地流失、环境恶化等等问题,倘若人人都能奉献一份无私的爱,像爱护自己的家庭和亲人一样爱护土地、环境和生态,又何至于到今天这样的程度?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能让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爱,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都能催生我们的顽强的斗志和毅力。 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人类永远需要在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步和发展。爱作为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也不是嘴上说说而已的美好言辞,它应该是更加具体、直切地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互相帮助的行为中去,去关爱每一个你所认识与不认识的人,同情他们,帮助他们擦干生活带给他们的眼泪。爱心就像阳光,需要照耀在大地上,才能真正地成为温暖人心的力量。“勿以善小而不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每一个都献出点滴爱心就汇成一股暖流,让社会更加温暖,我们也就会更加靠近和谐社会的理想。德行善举是唯一不败的投资,但我们不是为了投资。因为我们每一个善举,都会闪烁着爱的光芒,充满着人间的真情。爱心缘于人的本质,善意折射出道德的高尚,让我们进一步唤醒心灵深处的美好和关爱,让我们在付出爱心的时候得到付出的欣慰,让那些受到帮助的人享受到爱的感动,每个人都是爱的付出者,每个人都是爱的受益者,施人以爱,赐人以福,最终爱心会回到我们身旁。 让我们用爱心去构建和谐社会,用爱心打造出一条条爱心链。握紧它,人们就有了攀援向上的呵护,就有了生活上风霜雨雪的遮蔽,就有了心头上的温暖与希冀。 第二篇小议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笔者发现,和谐已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词汇,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等。所有这些“和谐”,如春风拂面,让人倍感亲切,也使人深长思之。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和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发展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多样性的东西共存而达到平衡,才能形成和谐;如果多样性的东西彼此冲突,达不到平衡,也就无所谓和谐。这也就是说,和谐是把“杂多导致统一”、“不协调导致协调”。 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意和谐,即强调人与物之间的融和,人与人之间的“和合”.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包括“和生”、“和处”、“和顺”、“和洽”等。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虽屡受摧残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屡经磨难而不衰,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显示出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成熟。音律和谐,必能弹奏出优美动人的乐章;社会和谐,必能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 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和谐产生美,和谐生发力量。现实生活中少不了和谐,社会发展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已成为一种眼光和境界,“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已成为一种理念和追求。 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也十分重要。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给和平与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也带来巨大挑战。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得主动,就必须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就需要全社会、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正如古语所言,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只有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满怀一腔志,拧成一股绳,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矢志不渝奋进志,齐心共奏和谐声。和谐,顺应时代潮流,合乎党心民意,是新时代的优美乐章,是新世纪的绚丽图画。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按照这样的要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政治局面的安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 采撷幸福,走进和谐 天空的和谐,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和谐,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和谐,如钻石般耀眼;落日的和谐,留下了最后的美丽;而我所追求的和谐,是和好友一起去采撷——每一份友情,每一丝快乐,每一片希望,每一线阳光…… 和谐,便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时光匆匆,流年似水。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童年的记忆是一片片叶子,从童年的大树上悄然飘落,便再也无法重新回到树上,只是那片片叶子依然在心中翠得耀眼。还记得,那个蹦蹦跳跳的小女孩总爱张开好奇的眸子仰望蔚蓝的晴空,想融入那片蓝;总爱和小伙伴们钻在“小房子”里,看调皮的雨滴在微风中嬉戏。那时的天很蓝,那时的草很青,那时的大自然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卷,那时的我徜徉在微风中,真的很幸福。 现在,我依然爱蓝蓝的天,爱蓝天下美好的一切,却鲜有时间和精力细细欣赏,偶尔抬头望望,觉得有种陌生的亲切,仿佛生活里少了许多情趣,平添了几许忧烦和困惑。岁月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曾明白的东西:人生本来就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 和谐,便是不和谐中的完美。 在这漫漫长途,要给自己信心,给自己希望,给自己拚搏的勇气,给自己点一盏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谐,此时已悄然根植于自己的心中。 而幸福是什么?在我眼里,幸福不是一叠厚厚的钞票,一件华丽无比的衣裳;也不是遮掩痛苦的工具,贪图片刻欢娱的美酒。幸福,应该是心灵深处微妙的感受,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在你颓丧无助时,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会带给你幸福;幸福是你口渴难耐时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是你筋疲力尽时一张松软的大床;幸福是你孤寂时一封远方的素笺;幸福是你噩梦后一张慈祥的笑脸。 找到了幸福,我便看到了和谐的微笑。成功是幸福,失败也是幸福,那是一种酸楚的甜蜜。在任何时候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不怕失败,因为我的目标在前方,因为我有再爬起来的勇气,因为失败是一种幸福! 又是一片澈然晴空,丝丝阳光温暖如昔。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其实怎样的世界才算和谐,答案就在你眼里,就在你心中。 采撷幸福,给自己一份愉悦的心境;离幸福近些吧,你便找到了和谐。

和谐不是强行的,而是顺其自然的。不和谐的生活不会产生共鸣,无法演奏生活美好的乐章!和谐不是停滞,也不是凝固的,而是一种积极的前进的状态。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有关和谐的议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有关和谐的议论文1

家,是幸福的港湾。家,是温暖的爱巢。家,是我成长的摇篮。和谐应该成为家庭的旋律。

我的家庭就十分和谐,爸爸妈妈对我很好,他们信任我、支持我、鼓励我。爸爸妈妈对我总是无微不至的'关爱,让我时时刻刻感到无比的温馨与和谐。

有一次,剑桥英语学校组织了一次英语故事比赛。老师派我去参赛,那时候离比赛时间只有一天了,我还是不能流利的背读英语故事,我心里很着急怎么办呢?这时,爸爸拖着疲惫的身体刚刚回到家里,看见我着急的样子,心疼的问我‘妞妞怎么了’我如实告诉了爸爸。爸爸让我不要着急,他来教我读,我把书交给了他,我先自己读了一遍,然后爸爸纠正我说grass要卷舌音加后鼻音来读,还有那个said要卷舌音来读,我一遍又一遍的跟着爸爸读,终于我能流利地读了,第二天,我去参加比赛心中充满了自信,发挥的很好,得了一等奖呢。这些都是爸爸的功劳。

我的爸爸妈妈如此信任我、支持我、鼓励我,我能不得第一名吗?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我爱我的家。

和谐的家庭离不开孝顺,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爸爸妈妈更是以身作则,让我懂得了许多尊老敬老的道理。 记得 有一次, 爷爷生病住院了,妈妈放下手中的工作,天天守护在爷爷病 床前端屎端尿,每天还细心地变着花样做营养餐给爷爷吃,没过多久爷爷的病就好了,爷爷逢人就夸妈妈是个好儿媳。妈妈连说,这是做媳妇应尽的孝心。

是呀,和谐的家庭需要我们共同创造,无数的和谐家庭,将越会来越多,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更美好的和谐社会。

有关和谐的议论文2

今年5月,香港的亚洲女首富龚如心去世,她生命的最后八年,都深陷在与公公的财产官司中,围绕300多亿元的金钱,双方展开了惨烈的,撕去一切的家庭温情的攻防战,所有的隐私、恩仇,算计都在这场大官司中逼现无遗。龚如心曾说,这八年间她没有一天是真正快乐的。她常年肚痛,却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医院好好检查一下,痛到难过的时候,也不过“用个暖手袋就应付过去了”。官司大胜后,她才心安理得地去医院求诊,结果被确诊为卵巢癌晚期,因延误长达三年之久,癌细胞已扩散到肺、肾、肝等其他器官,寿命只剩下四个月。

曾看到这样的一段评论:事实上,活着的人很少能够直面这些感慨,哀乐陡起,人人彻悟,转身离去,再陷红尘。龚如心去世后,围绕她遗下的千亿元遗产又呈现惊天大变数,在龚氏家族与一个神秘风水师之间即将展开下一轮剧烈的争夺。而谁又说得清楚,是非得失对于局中的人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原本一个好端端的家庭现在四分五裂,不禁让人产生疑问的是;到底是为了什么,就为了数以亿计的家产吗?他们之间就一点不存在亲情了吗?人类社会不是建立在情感基础和社会协作之上?而当这个社会失去情感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呢?

我们在来看看当今的这个“法制社会”。有人买到了变质的商品之后不能协商谅解,而是讼之于《消费法》;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讲亲情,而是依赖于《赡养法》来维持家庭生活;当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产生矛盾与分歧时,职工却依赖于《劳动法》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夫妻之间不再讲感情,而是讲《婚姻法》。从表面上看,这些都是维护一些人的利益,但忘了社会是建立在感情之上的,这些人到底会不会受伤害?我认为“情”和“法”是对立但又统一的,那些不能用“情”来衡量的,才去用法律来制裁。在如今强调法制教育,树立法制观念的'时候,同时加强品德教育,那么是不是效果明显好于生硬的法制教育呢?

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在今天这个所谓的金钱与利益的社会里,我们不可以在“法”面前忽略的“情”,不可以在“法”的眼里只有金钱和利益,那么这就完全违背了“法”产生的最初作用和意义。

我们在依法治国的同时,不能忽略“以德治国”。只有“法”、“德”并存而且真真切切地产生作用,才能建立起一个完整、和谐而稳定的社会!

有关和谐的议论文3

记得报纸上曾经登载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家人养了几只猫和老鼠,它们平时同食同眠,亲如睦邻,从没发生过矛盾。如此怪象,真让人百思而不得其解,如果说狗不抓耗子,那是不想多管闲事,可猫和老鼠是前世冤家啊,一直以来都是见面就眼红,毫无妥协余地的,怎么可能和睦相处?就算猫现在生活改善了,对鼠不感兴趣了,那鼠也不敢讳此大忌在猫的面前闲庭信步啊,更不要说同食同眠了。

也许存在就是合理,事实胜于雄辩罢!这些前世冤家能化干戈为玉帛,能求同存异相安无事,自然也有其和谐之道

如果猫整日里都虎视耽耽地注视着老鼠,老鼠一有微小的举动就绳之以爪,或大声恐吓、或围追堵截、或玩弄于股掌之间,或尽各种摧残之能事,老鼠见到猫,不逃跑也真是白痴了。尽管老鼠其貌不扬,名声欠佳,凡其同类,皆被誉为“鼠辈”,也应该给它自由的空间,要不然,整日里臣服在猫威之中,伴猫甚于伴虎,压抑的时间长了,心里也不是滋味,在猫不注意的时候,干些偷鸡摸狗的事,让猫横吹胡子干瞪眼,也无可奈何。甚至哪一天群鼠有首,有组织有计划地和你猫狗作对,那时,恐怕株连九族的手段使出来也无济于事。

当然,如果老鼠不思长进,劣性不该,整日里尽想些歪主意,挖人墙仓,偷人钱粮,老是在猫的眼皮底下玩腻的,给猫添乱,让它吃睡不香,让它背失职的黑锅,损害猫的威严。也就难怪它猫发冲冠,怒极生怨了。

万事都要有个度,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反面。猫鼠能和平相处,自然是在“度”上把握得好。一个是猫肚里好行船,以平常心去看待老鼠的偶尔的错误,给老鼠一个平和的空间,不会动辄大发猫威,令鼠生畏。一个能收敛恶习,行为坦荡。偶尔猫鼠之间还拉拉家常,谈谈心事,增加了解,拉近关系,时间久了,自然前嫌尽消,亲之信之。睦邻友好。

物理如此,人事亦然,,平日同事们常常感慨师生关系象猫鼠之戏,学生看见老师就如鼠见猫,能躲则躲,能跑则跑,学生中有什么事不愿向老师反映,老师的一些工作计划也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老师和学生无法进一步交流,师生关系很紧张。我想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也许很复杂,但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信任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观念、立场等种种原因,阻隔了师生的理解和交流,长此以往,师生之间产生障碍乃至形同陌路也是必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老师和学生的之间的紧张关系,要有一个过程,有时,各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水太清则无鱼,雷霆之下岂有生机?和谐之道在于宽容,师生间过分清楚的界限其实就是代沟的开始,过分严厉的教育也会扼杀师生间本该有的温情。

天道宽仁,师生之间又何尝不需要宽仁之心呢!

有关和谐的议论文4

和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小到人与人,大到国与国,只有构建和谐才能求得发展。

自古以来,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天人合一”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契合与统一;“人我合一”体现了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相融;“身人合一”则诠释出人们对于身心协调的追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如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追求自身生命的和谐显得更为重要。

早在遥远的战国时期,乱世的烽烟中就走出了智慧深刻的先哲——庄子。

深沉的思索与平和的胸怀造就了汪洋恣肆、光怪陆离的想象,也造就了淡泊空灵的哲学境界,抛却了尘世功利的羁绊,庄子完全走进了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走进了心神合一的逍遥之境,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御风而去的身影。

人生逍遥之境即是怡然自得,而这份闲雅的自得来自于生命本质的和谐——实现自我价值,为世界作出独特的贡献,得到心灵的和谐。仅仅把人生追求局限在虚浮的名利,精神被禁锢,这样的人终生不过是物欲的奴仆。让心灵挣脱枷锁,生命才能绽放异样的光彩。

瓦尔登湖畔,曾经接纳了一个心潮澎湃的思想者。梭罗舍弃了文明社会的生活,在瓦尔登湖边搭建了一间简陋的木屋,过着一种近乎原始的生活。与世无争的心境使他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愉悦。他借这种极端的行为,警示那些愚昧无知地沉溺于争名夺利的世人——生活的真谛并不只在于世俗所谓的“成功”之中。“我绝没有鼓吹悲观颓废的意思,我只愿像报晓的雄鸡,立于栖木之上,引颈高歌,唤醒世人。”梭罗的一生没有建立什么丰功伟绩,但是他找到了许多人终生不得的人生真义——独特的人生价值与精神自由之间的和谐。

生命自我的和谐源于独特价值的体现。而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把个人的追求同历史趋势、时代潮流紧密相连时,把个人的人生意义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时,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具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高耀洁,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被称为“中国防艾第一人”。从1996年开始,她自费进行艾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多年来她以无与伦比的坚定意志和宽广博大的爱心为普及艾滋病知识、救助艾滋病人遗孤而奔走呼吁。尽管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对艾滋病人的冷漠高墙,尽管她的努力只是“一个人的战争”,尽管她已至人生的暮年,这位刚直而善良的老人始终不曾退后,把“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一种由心而生的坦然充实使她无惧于种种坎坷磨难,勇往直前。

和谐之风吹遍神州大地,神州大地处处盛开和谐之花。从洪战辉顽强拼搏的奋斗中,我们读出了和谐;从牛玉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中,我们读出了和谐;从“微尘”团体无处不在的帮助中,我们读出了和谐……和谐如阳光照亮芸芸众生;和谐如清泉,滋润干涸的心田。

生命如此瑰丽多姿,当单纯的生命融人和谐,便不再是单薄的个体,而凸显了独特的精神气质,成为天地万物不可或缺的一息。让心灵绽放和谐之花,让我们成为和谐之人!

有关和谐的议论文5

南半球的天,黑夜,比长,天气愈加寒冷。

北半球的天,白昼,比长,天气愈加炎热。

那是七月慵懒的天,再加上懒懒的风,热热的云。才开始有人抱怨,上帝给了日丽,却忘了风和。

黑夜,白昼。日丽,风和。我想,这一切加来是和谐吧。就象计算中的加加减减,少一点加上多一点等于原式。上帝给了我们一扇窗,却残忍地要关闭另一扇门。

有故事我仍然还记得。是很老套的`情节,患病小女孩躺在医院里,没钱,她很快就要出院了,被热心的人们发现后,纷纷为她筹款垫药费,给予她愉悦心情。尽管她少了一分钱治疗,但社会却多了一分爱心和她分担。这难道和谐的表达方式?

一滴黑色墨水滴入一杯纯净泉水中,按物理的角度,它们开始互相排斥,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是扩散现象,分子退,分子进,最后,当它们混合在时,和成好看的颜色,从语言的角度,这难道和谐的表达方式?

试想一下,生活少一点烦恼,多一点愉悦;邻里少一点争吵,多一点关心;社会少一点坏事,多一点好人;世界少一点战争,多一点和平。这难道和谐的表达方式?

其实,就象计算中的加加减减,少一点叫上多一点等于原式,这难道和谐的表达方式?

而和谐,仅仅改变的是性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提高公民素质,使人的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统一。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同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扩展资料

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构建和谐社会,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同我们的远大理想、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

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建设和谐文化,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更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凡是农大的学生都急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提高公民素质,使人的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统一。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同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扩展资料

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构建和谐社会,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同我们的远大理想、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

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建设和谐文化,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更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学说,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及其构建

胡锦涛同志曾说:“应创建社会注意的和谐社会,构建平等公正、民主法治、团结稳定、安定有序的社会。”其实这句话说的就是和谐文化的主要特征。此外,在这句话中涵盖了各个领域的和谐,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生态领域等,依据以上情况,早已明确我们只有在在政治、文化、经济以及社会的基础前提下,才能构建出一个我们想要的和谐社会。与此同时,这个和谐社会必须包含很多特色(普遍性、可持续性等)。实际上,其就是人们提到的和谐文化,想要建设和谐文化,就需要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

一、中国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内涵与特征

(一)和谐文化的内涵彰显

对于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内涵的看法,在我国理论界有不少看法,其中最根本、普遍的就是基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体系的和谐文化。这最主要就是追求、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并且以规范社会风尚,融化思想观念的行为为导向基础,来建立和谐社会的政策以及制度。此外,其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田心铭教授以说文解字的视角下看,和谐的文化可以解释成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即文化属于主语,和谐属于定语。实际上,具有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服务社会的文化,解释成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广东社科院副院长温宪元却是从意识与政治制度的视角下分析,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才是基本性质,同时,以革新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和民族的精神,同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价值。财经作家张小平在辨证角度分析,和谐不光是辩证法的内涵,也是中西文化中传统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主张多元一体化。

(二)和谐文化特征

赵维绥认为和谐文化主要有先进、目标、继承以及创新四个基本特征。然而,郭宇光确认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主要有一些特征:首先,以社会主义性质文化作为本质属性;其次,将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作为价值取向;第三,把培养四有公民作为目标定位;第四,以民族性、大众性以及科学性为基本理念;第五,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以及面向世界的时代特征;第六,具有包容多样,尊重差异以及和而不同的鲜明个性;第七,以坚持人为本为核心要求;第八,与时俱进引领先进文化,以实践为基础。总的说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民族、先进、时代、多元以及发展等特色。

二、如何实现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针对真实情况进行分析,和谐文化不仅指的是追求时尚的文化,同时也是我国特色文化。彰显和谐文化的多元性和一元性、普世性和特殊性以及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特色。唯有以和谐文化的概念及特性为基础,才能够让和谐文化的建设工作得以实现。

(一)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状况,创建和谐文化期间,应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体为核心,将其作为构建价值系统的基本要求。

这也是我国民族历史所选的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今,创建和谐文化,正步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相关标准中指出:创建和谐文化应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其予以重视,将创建和谐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正因如此,构建满足其根本要求的和谐社会,此外,有爱国主义的核心民族精神,对马列主义思想及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予以肯定,同时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把全党武装起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的新成果),对人们实施教育。在历史的长河中,根据经验来说,一旦意识形态出现问题,国家的政权就会出现问题。就好比,前苏联的解体一及东欧剧变等。对此我们可以引以为鉴。想要保证和谐,必须在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层面上,发展特色社会注意。为和谐文化的构建提出指导的方向,在综合国内外文化的背景下,引领社会思潮,包容多样,尊重差异,来创造和谐社会。

(二)以人们的文化发展成为为基础,创建和谐文化,并且应借鉴以往的经验,基于此层面上不断创新、发展。

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系统,表明和谐方向,而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实践性要求有借鉴、继承、创新的精神。有关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建设是人类文明史的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变革以及创新的过程。在其中,创新又是关键中关键,它是文化本身推陈出新、活力的源泉所在。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想要走上文化繁荣与生产力发展这样的道路,就必须站在时代的高端上,对文化的内容及传播方法进行不断革新。同时创新体制机制。社会和谐文化的创新动力就是文化多样性以及交融性,同时,吸收人类的文化成果。所以,人们的创建和谐文化期间,要不断创新,借鉴其中的长处,吸取优点,取长补短。在这一过程中,吸取所有对民众有益的文化,进而拓宽人们的见识,为创建和谐文化夯实基础,促进其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下,应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基础,创建和谐社会。只有注重利益主体间的关系,才能使我国多个领域(政治、文化、经济以及生态等领域)的和谐得以实现。只有真正做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才能促进对社会的坚持发展,同时给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提供支持。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总要求、基本途径、社会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

[关键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要求;途径;自身建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在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从广义上说,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从狭义上说,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层建筑保障。

和谐的社会关系要求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加以维护,为此,就要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此外,和谐并不是“一团和气”,也不是宗派主义,而是建立在特定的原则的基础之上。原则要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通过法制加以维炉,为此必须发展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2.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要求。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但是,必须把公平正义放到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中来理解。离开这个环境,公平正义就可能演变成平均主义。在现阶段,公平正义主要体现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买卖双方的利益和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因此,公平正义就是要承认事实上的不平等,尊重差别,通过适当的政策把差别转化为推进社会进步的动力。为此,要完善市场经济,规范竞争秩序,调节收入差距,正确处理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依法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道德的要求。

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4.充满活力是社会成员激发出来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这种“活力”需要激发。尊重创造,就要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让不同社会阶层都把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生产要素优势融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

5.安定有序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动态平衡。

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社会不稳定现象要比社会不和谐现象更为严重,为了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有时仅仅用调和的方法不能奏效。要求不断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建设,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公民自治,让公民依法管理自已的事务,最大限度地把社会矛盾消解在萌芽状态。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延伸。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目的在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就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1.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2.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但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承认差别,而不是否认差别,更不能人为地消灭差别,差别既可产生动力,也能导致冲突。实现防止冲突、推动发展的目标,需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逐步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3.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应当尊重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实现不同经济成分的均衡发展。为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四、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会建设关系到民生,关系到社会稳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布局中地位重要。我们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历来重视改善民生,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现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所谓“民生”问题的解决,既取决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党政机关服务质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取决于社会事业的发展,比如教育、文化、卫生、就业、住房、尤其是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五、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只有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永葆先进性,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咱社会主义就是和谐啊,躲猫猫啊倒钩啊拆迁啊都挺和谐的

和谐社会的论文

800字的叫论文?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学说,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及其构建

胡锦涛同志曾说:“应创建社会注意的和谐社会,构建平等公正、民主法治、团结稳定、安定有序的社会。”其实这句话说的就是和谐文化的主要特征。此外,在这句话中涵盖了各个领域的和谐,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生态领域等,依据以上情况,早已明确我们只有在在政治、文化、经济以及社会的基础前提下,才能构建出一个我们想要的和谐社会。与此同时,这个和谐社会必须包含很多特色(普遍性、可持续性等)。实际上,其就是人们提到的和谐文化,想要建设和谐文化,就需要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

一、中国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内涵与特征

(一)和谐文化的内涵彰显

对于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内涵的看法,在我国理论界有不少看法,其中最根本、普遍的就是基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体系的和谐文化。这最主要就是追求、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并且以规范社会风尚,融化思想观念的行为为导向基础,来建立和谐社会的政策以及制度。此外,其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田心铭教授以说文解字的视角下看,和谐的文化可以解释成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即文化属于主语,和谐属于定语。实际上,具有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服务社会的文化,解释成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广东社科院副院长温宪元却是从意识与政治制度的视角下分析,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才是基本性质,同时,以革新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和民族的精神,同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价值。财经作家张小平在辨证角度分析,和谐不光是辩证法的内涵,也是中西文化中传统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主张多元一体化。

(二)和谐文化特征

赵维绥认为和谐文化主要有先进、目标、继承以及创新四个基本特征。然而,郭宇光确认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主要有一些特征:首先,以社会主义性质文化作为本质属性;其次,将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作为价值取向;第三,把培养四有公民作为目标定位;第四,以民族性、大众性以及科学性为基本理念;第五,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以及面向世界的时代特征;第六,具有包容多样,尊重差异以及和而不同的鲜明个性;第七,以坚持人为本为核心要求;第八,与时俱进引领先进文化,以实践为基础。总的说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民族、先进、时代、多元以及发展等特色。

二、如何实现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针对真实情况进行分析,和谐文化不仅指的是追求时尚的文化,同时也是我国特色文化。彰显和谐文化的多元性和一元性、普世性和特殊性以及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特色。唯有以和谐文化的概念及特性为基础,才能够让和谐文化的建设工作得以实现。

(一)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状况,创建和谐文化期间,应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体为核心,将其作为构建价值系统的基本要求。

这也是我国民族历史所选的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今,创建和谐文化,正步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相关标准中指出:创建和谐文化应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其予以重视,将创建和谐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正因如此,构建满足其根本要求的和谐社会,此外,有爱国主义的核心民族精神,对马列主义思想及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予以肯定,同时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把全党武装起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的新成果),对人们实施教育。在历史的长河中,根据经验来说,一旦意识形态出现问题,国家的政权就会出现问题。就好比,前苏联的解体一及东欧剧变等。对此我们可以引以为鉴。想要保证和谐,必须在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层面上,发展特色社会注意。为和谐文化的构建提出指导的方向,在综合国内外文化的背景下,引领社会思潮,包容多样,尊重差异,来创造和谐社会。

(二)以人们的文化发展成为为基础,创建和谐文化,并且应借鉴以往的经验,基于此层面上不断创新、发展。

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系统,表明和谐方向,而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实践性要求有借鉴、继承、创新的精神。有关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建设是人类文明史的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变革以及创新的过程。在其中,创新又是关键中关键,它是文化本身推陈出新、活力的源泉所在。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想要走上文化繁荣与生产力发展这样的道路,就必须站在时代的高端上,对文化的内容及传播方法进行不断革新。同时创新体制机制。社会和谐文化的创新动力就是文化多样性以及交融性,同时,吸收人类的文化成果。所以,人们的创建和谐文化期间,要不断创新,借鉴其中的长处,吸取优点,取长补短。在这一过程中,吸取所有对民众有益的文化,进而拓宽人们的见识,为创建和谐文化夯实基础,促进其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下,应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基础,创建和谐社会。只有注重利益主体间的关系,才能使我国多个领域(政治、文化、经济以及生态等领域)的和谐得以实现。只有真正做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才能促进对社会的坚持发展,同时给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提供支持。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总要求、基本途径、社会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

[关键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要求;途径;自身建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在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从广义上说,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从狭义上说,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层建筑保障。

和谐的社会关系要求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加以维护,为此,就要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此外,和谐并不是“一团和气”,也不是宗派主义,而是建立在特定的原则的基础之上。原则要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通过法制加以维炉,为此必须发展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2.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要求。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但是,必须把公平正义放到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中来理解。离开这个环境,公平正义就可能演变成平均主义。在现阶段,公平正义主要体现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买卖双方的利益和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因此,公平正义就是要承认事实上的不平等,尊重差别,通过适当的政策把差别转化为推进社会进步的动力。为此,要完善市场经济,规范竞争秩序,调节收入差距,正确处理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依法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道德的要求。

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4.充满活力是社会成员激发出来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这种“活力”需要激发。尊重创造,就要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让不同社会阶层都把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生产要素优势融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

5.安定有序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动态平衡。

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社会不稳定现象要比社会不和谐现象更为严重,为了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有时仅仅用调和的方法不能奏效。要求不断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建设,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公民自治,让公民依法管理自已的事务,最大限度地把社会矛盾消解在萌芽状态。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延伸。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目的在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就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1.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2.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但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承认差别,而不是否认差别,更不能人为地消灭差别,差别既可产生动力,也能导致冲突。实现防止冲突、推动发展的目标,需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逐步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3.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应当尊重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实现不同经济成分的均衡发展。为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四、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会建设关系到民生,关系到社会稳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布局中地位重要。我们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历来重视改善民生,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现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所谓“民生”问题的解决,既取决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党政机关服务质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取决于社会事业的发展,比如教育、文化、卫生、就业、住房、尤其是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五、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只有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永葆先进性,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在市场经济和利益多样化的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中央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我们参加这次研讨班的各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集中精力,认真研读,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理清了思路。下面谈谈这次学习的体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期性和必要性中国改革开放26年以来来,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但伴随着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诸如面临的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形势困难、反腐败任务艰巨、价值观差异增加、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环境污染严重等各种社会问题。所以,要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一条不仅能够快速增长,而且能够和谐发展的路子。我们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现实的社会,一个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当前发展阶段的社会,它不是一个空想的“乌托邦”。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消除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但它有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一种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谐和快速发展的机制。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和伟大的历史过程。这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篇大文章。从现实的针对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的发展理论做出贡献。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入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构建和谐社会需消除目前所存的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机制,但最核心的就是“以民为本”,要在具体工作中体现我们国家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制度工程,更是一个感情工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要体现为了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的宗旨,一句话,就是要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不难看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以民为本”,就是要时时处处对人民群众满怀深情,在情感上尊重理解体谅人民群众,在行动上为人民群众谋利、谋富、谋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要通过身边事、手头事、眼前事体现出来,要让老百姓从自身生活中听得见,摸得着,看得到。 分析中国社会目前所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增长了10倍,平均发展速度为,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却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约为3~6倍以上。从地区差距来看,尽管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但是东中西部的相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目前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关键在于分配不公,这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不能够予以正确解决,也会危及稳定。目前我国存在一些非法致富现象,一些人靠钻政策和体制漏洞而暴得大利,一些部门和单位靠垄断而获取超额利润,这对群众的情绪是一种严重的挫伤。对国民经济作出战略性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改制、搞活,致使大批产业工人下岗。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产业工人和无地农民、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显然是不对等的。利益失衡导致心理失衡,是当前社会情绪一个重要诱发因素。最近“两会”召开以来,几乎全国人民群众的目光,都在关注社会公平,关注贫富差距,关注反腐倡廉,关注三农问题,关注农民工待遇,关注教育乱收费,关注困难群体,关注物价上扬,人人都说这些问题非常严重,都说这些问题必须解决。但这些问题,到底具体地存在和分布于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和哪些单位呢?只有把这些问题一件一件地摆到桌面上,才能一件一件地分析,一件一件地解决。怕只怕你等,我也等;你看,我也看;你推,我也推。那样一来,“构建和谐社会”,就真的会成为一句空话。我市个别部门,都有这样一种倾向,无论是执法部门还是非执法部门,都在想方设法地争权、揽权、要权、保权。事不怕多,权不怕大,可批可不批的批,可管可不管的管,可收费可不收费的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权力抬高自己的地位和待遇。但“和谐社会”是用嘴说出来的吗? “和谐社会”是一个综合指标,核心是指每个百姓的满意程度,尤其是困难群体的满意度。一些地方政府机关豪华气派的办公大楼与居民低矮破旧的住房形成巨大反差,怎么和谐?还有,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而农村贫困地区的“毛细血管”乡间小道却经常断头;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长,而拖欠农民工工资时常发生;市区夜晚灯火辉煌,而不少乡村漆黑一团,这一切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的问题,那就是怎样尽快地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口号,变成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保障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元互动、合作互助、理性人本的社会,而这一切美好社会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完善的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全面有效的调整。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和谐的社会关系牢固地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之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法律的制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理性精神。理性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而法律应当成为理性的最权威的载体。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必须增强全社会的守法意识与法制观念,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尤其重要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法律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紧密相联,因为社会主义民主不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中,应当通过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通过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多党合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2005年3月20日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特别是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中的一件大事。意见指出,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些重要政治准则,必须认真坚持和遵循;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5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是集中各方智慧,形成伟大力量的源泉”。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刻,为新世纪新阶段多党合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9年12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下发以及2000年12月召开了第19次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会议以后,统一战线工作进入了建国以来又一个繁荣的时期,局面大好,催人奋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统一战线工作的认识不断得到提高,重视程度不断得到加强,各民主党派也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领域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能否充分发挥多党合作的作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发挥多党合作的作用,我国社会就更加和谐、稳定;什么时候忽视多党合作的作用,我国社会就会缺乏活力,矛盾加剧,甚至导致社会动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妥善协调和解决了民族资产阶级、党派、民族、宗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不仅很快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社会面貌和社会风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空前团结、和谐。1957年后,由于“左”的错误思想影响,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统一战线被摧残得七零八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实行拨乱反正,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形成了政通人和、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同心同德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最怕的就是嘴上热,身上冷;会上热,会下冷;上边热,下边冷;代表委员热,有关部门冷;人民群众热,领导干部冷。去年以来,呈现了许多新的提法和名词:“加强党的执行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等,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注重民主政治,注重自身建设的决心。相应的,民主党派也存在着如何加强参政能力建设,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如何保持民主党派成员先进性等等问题。建议在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加强对中共党员多党合作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并通过适当方式举行中共党员和民主党员共同回顾,建国初期多党合作大好形势,党的事业生机勃勃等项活动。

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有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也应该有中华民族的特性。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谐社会失去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 首先,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中国历史文化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不管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涵义和标准做怎样的理解,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和谐社会概念既承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又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我们不能忽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是应该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和谐社会构建有历史的和文化的根基,才能彰显和谐社会的中国特色。 其次,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方面去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关于什么是和谐社会,人们多从现代的角度进行阐释。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既然是在中国历史文化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那么从传统文化方面认识和谐社会的内涵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视角。“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和谐社会重要的文化内涵。作为传统哲学范畴的中庸,其完整意义包括中、和两个方面。“中”表示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反映达到理想的目的。《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执中致和”,就是通过正确方法,实现美好理想,达到事物发展的最佳境界。故此,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的各种要素相互协调,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运行有序,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具有良好的生长和发展环境的社会。其三,要重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建立理想社会提出的许多精辟的论述和设想。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多种社会和谐的设想,如儒家的“天下为公”理论、“大同之世”理论,道家的“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理论等等。他们从不同侧面,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社会和谐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而人际关系问题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着力要解决的,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这部分内容的现代价值值得深入发掘。在儒家的和谐社会观念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社会和谐的主体,离开了人的交往关系,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道家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老子把“小国寡民”作为他的和谐社会理想,庄子所构想的和谐社会里,有“至德之世”、“建德之国”、“至治之世”等等。在老、庄这些理想的和谐社会之中,人的文化本性同样被充分地解构,剩下的只有人的自然本性。人生以回归自然为主要目的,人摆脱了一切文化的羁绊,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万物融为一体。这样,在道家看来,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对自然的顺从,并把自我意识看作是不和谐的根源,是自我意识造就了自身与自然的对立。这种取消自我意识与物融为一体的和谐,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 索引序列
  • 和谐社会论文3000
  • 和谐社会3000字论文
  • 和谐社会论文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 和谐社会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