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

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

发布时间:

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

1、《〈尚书〉民族思想初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2-68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期刊);2、《新时期孟子心性论的性质和内涵研究综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9-24页;3、《新时期孟子心性论逻辑架构研究述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118-121页;4、《舜、禹、汤、武本不同——〈尚书〉“圣王”形象“被同质化”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已采用,待发;中文核心期刊);5、《经史分途的“文化层级”和“身份选择”意识——以司马迁及〈史记〉为中心》,《阴山学刊》2011年第9期(已采用,待发)。6、《过度疑古的成因综探》,《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9-72页;7、《近十年孟子诗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5-19页;8、《连续、递嬗与循环——〈尚书〉的历史变动观》,《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第89-95页;9、《〈尚书〉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2期,第84-86页及第108页;10、《〈尚书〉的历史本原论和历史主体论初探》,《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4-7页;11、《〈尚书〉的历史审美观初探》,《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7-8期,第94-97页;12、《〈尚书〉“革命”论的提出及其历史影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62-64页;13、《儒家后嗣观念对宗教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第129-131页(CSSCI期刊);14、《〈尚书〉历史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95-99页;15、《新时期孟子心性论与其他心性学说的比较》,《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52-56页;16、《“李小龙暴猝”?》,《咬文嚼字》,2011年第1期,第19页;17、《“天子”新考》,《文化学刊》,2011年第1期,第140-145页(此文曾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内部刊物《励学》2010年第3期第29-36页上刊发、内部交流);18、《孟子和汤因比历史思想之比较》,《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第102-108页(中文核心期刊);19、《中国原始历史意识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论中国原始历史意识溯源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求索》,2009年第7期,第200-203页及第211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20、《言语之外的孔子形象——以〈论语·乡党篇〉为中心》,《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7-40页;21、《孟子思想渊源综考》,《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第65-70页;22、《索绪尔其人其事对治史治学的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第101-103页;23、《被忽视的另一面——谈“三礼”中尊重女性和子女的思想》,《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109-112页;24、《〈尚书〉历史变动观的两重性》,《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84-87页;25、《文化定向与范式人格》,《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1-23页;26、《〈尚书〉天人关系新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32-36页(人文社科核心期刊);27、《〈尚书〉的大一统思想》,《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7-49页;28、《“法先王”思想与周代的特殊关系》,《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2008年:29、《对孔子“生而知之”论的再辨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88-190页,约7000字;30、《孟子“心性论”文学价值的新时期研究》,《时代文学》(理论版)(中文核心),2008年5月下半月刊,第93页,约2500字;1998-2007年:31、《科普也应讲统一战线》,1998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约800字;32、《对初中语文教材的改进意见》,收入《新世纪语文改革与探索特辑》,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2001年5月版,第856-857页,约9000字;33、《“道狭草木长”的“长”》《咬文嚼字》(学生版),2001年第1期(创刊号),第23页,约800字;34、《咬一咬高中第二册语文教材》,收入《中国教师优秀论文集成》,珠海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55-356页,约9000字;35、《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指误》,《语文知识》,2004年第10期,第34页,约1000字;36、《“弃养”与“弃世”》,《咬文嚼字》,2005年第9期,第39页,约800字;37、《毕业了,班级公物怎么办?》,《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10期,第29-30页,约2000字(该文入选:《影响班主任的101个经典管理案例》,朱玉忠主编,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8篇,第48-50页)。

发展论文的参考文献

核能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潘自强;核能与环境一加快核能的发展是缓解我国能源环境污染的现实途径之一[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年05期

[2].薛可;核能是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一新能源答问[J];少儿科技;20xx年06期

[3].李正孝;核能源安全吗?[J];劳动安全与健康;1998年08期

[4].谢满廷;核能是安全清洁的能源[J];太原科技;20xx年02期

[5].赵世勇;核能是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J];青海国土经略;20xx年06期

[6].米尔顿·S·普利斯特,蔡德诚;核能源与核安全[J];科技导报;1986年04期

[7].核能仍是安全清洁的能源[J];中国能源;20xx年07期

[8].岳建平;能源经济与核能发电的发展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年18期

核能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刘肖岩,雅科夫列夫;航天器核能源安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xx年06期

[2].宋文杰;外中子源驱动的次临界堆核能系统──可预见的更安全的核能源[J];中国能源;20xx年06期

[3].宋文杰;寻找更安全的核能源一外中子源驱动的次临界堆核能系统[J];百科知识;20xx年07期

[4].新快;核的泄漏后各国寻安全能源地热在日本或取代核能[J];安全与健康;20xx年09期

[5].刘成安,伍钧;裂变核能源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可能[J];高技术通讯;20xx年02期

[6].戴彦德;核能应成为能源发展主流[J];绿叶;20xx年08期

[7].彭士禄;核能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希望[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7年04期

参考文献:

[1]景继强,栾洪为.世界核电发展历程与中国核电发展之路[J].东北电力技术,20xx,(2).

[2]杨旭红,叶建华,钱虹,薛阳.中国核电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初探[J].上海电力,20xx,(6).

[3]邹树梁.中国核电经济性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

[4]祁恩兰.中国核电发展的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20xx,(4).

[5]叶奇蓁.中国核电发展战略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xx,(1).

[6]杜国功,杜国用.中国核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山东经济,20xx,(3).[责任编辑安世友]

[1]项伟峰.中韩国际物流和贸易结构协同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xx,33(8):240-242.

[2]蔡芸,汝宜红,杨一铭,等.中韩物流技术竞争力因子分析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1(2):40-45.

[3]王利梅.中韩区域物流合作必要性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xx,11:008.

[4]赵松岭.国内外低碳物流发展的比较与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xx(1):90-92.

[5]李廷妮,邓春.低碳物流发展策略研究——以国际旅游岛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xx,35(11):9-10.

[6]黄超俏.探索中日韩自由贸易合作框架下区域内国际物流发展趋势[J].中国外资,20xx,18:007.

[1]陈秀琴.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中国商贸,20xx(23).

[2]张潜.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xx(4).

[3]赵旭明.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商贸,20xx(12).

[4]李德伟,范松海.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xx,04:101-105.

[5]石向实.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1:75-81.

[6]廖乐焕,孙丹.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文化经济”[J].黑龙江民族丛刊,20xx,03:66-71.

[1]王庆国.伊春物流业稳步发展现代物流管理亟待强化[N].伊春日报,20xx.

[2]云利珍.我国发展物流业的环境分析和对策建议[J].国际经贸消息,20xx.

[3]刘岩,张增玲.由物流业变化看经济发展.伊春新闻网,20xx-04-29.

[4]杨文慧,王勇,查德利.浅议政府在我国物流业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物资流通,20xx.

[5]叶家伟,孙建军.发达国家物流模式带来的启示[J].国际经贸消息,20xx.

1、盖笑松: 《儿童入学准备研究与实践》,吉林教育出版社,20xx 年,217 页。

2、魏彩: 《学龄前流动儿童入学准备的调查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xx 年,27 页、71 页。

3、冯晓霞: 《学前儿童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入学准备》,《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xx 年第 7 ——8 期。

4、杰克·肖可夫等: 《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 早期儿童发展的科学》,方俊明、李亚伟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334 页。

5、孙晓莉: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xx 年第 6 期。

6、韩世强: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权利保障研究》,法律出版社,20xx 年,103 页。

7、顾微微: 《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责任》,《教育评论》,20xx 年第 4 期。

8、齐明珠: 《我国学龄前流动儿童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人口与经济》,20xx 年第 6 期。(责任编辑:admin)

1 邹胜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总体交通结构优化[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xx,6(2):108.

2 David BAYLISS.世界范围的城市交通可达性现状(英文)[J].TRI杂志(交通版),20xx(2):17—18.

3 樊颖玮.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交通与运输,20xx(2):67.

4 全永棠,孙壮志.关于BRT与轨道交通的理性思考[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xx,6(2):117.

5 孙章.城市轨道交通的世纪回眸[J].上海交通运输,20xx(3):14.

6 P.Y.Loo,L.Y.Chow.可持续城市交通:理念,政策与方法(英文)[J].ASCE,20xx(6):76—77.

参考文献:

[1]谢德高.营销战略全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xx.

[2]何辉.从分析作品开始学广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xx.

[3]张衔,陈丹镝.名人促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4]张琦.虚假广告及其治理对策[J].社科纵横,20xx(3).

[5]郭健义.水准缺失的名人广告效应[J].名人广告,20xx(12).

[6]马莉.漫谈名人广告[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

[7]李喜岷,陈双全.破解名人广告风险[J].全球品牌网,20xx(2).

[8]徐凤兰.理性对待名人广告[J].新闻实践,20xx(11).

[9]陈谦.名人广告探析[J].东方论坛,1997(2).

[10]傅慧芬.名人广告面面观[J].国际广告,1993(2).

[11]张宏.名人广告的战略价值、风险及对策[J].市场营销,20xx(2).

[12]齐尉霞.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论名人在广告传播中的利和弊[J].新闻知识,20xx(7).

[13]喻勤娅.广告法律问题及对策[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xx(10).

[1] 吕争荣. 芜湖市城市居民体育生活实证性考察与发展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2] 宋士云,吕磊.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研究综述[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05)

[3] 赵保强,张庆利. 论中国竞技体育存在的弊端及改革[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xx(03)

[4] 王东升,马勇占,孙毅. 论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系统的生态平衡[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01)

[5] 李莹. 国外运动员商业活动管理模式特征、成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xx(05)

[6] 秦军. 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探索古代体育健身思想的演变[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7] 秦椿林,肖林鹏. 论体育政府利益[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xx(05)

[8] 费瑛. 我国公共体育政策制定中“利益失衡”现象及其解决方案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xx(01)

[9] 杨菲菲. 健美操的审美特征与社会价值开发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10] 吕争荣. 芜湖市城市居民体育生活实证性考察与发展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11] 董红刚,方新普,黄文仁. 实现体育利益均衡的条件:基于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xx(06)

[12] 董红刚,方新普,黄文仁. 制度创新:体育利益格局均衡的保障[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xx(05)

[13] 文雄. 发展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思考[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xx(05)

[14] 薛保红. 芜湖市大型企业员工体育生活方式与压力管理的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15] 石亚军,施正文.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部门利益”问题[J]. 中国行政管理. 20xx(05)

[16] 杨叶红,方新普. 中国、美国、德国财政制度模式与体育体制的比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xx(03)

[17] 廖文剑. 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选择的经验与启示[J]. 中国行政管理. 20xx(03)

聊城大学学报版面费

1.报纸 现代教育导报 音体美报2.杂志 山东教育 现代教育 当代教育科学 现代企业教育 山东外语教学 幼儿园 当代小学生 红蕾 中学时光 现代语文 成长先锋 老年教育 中学时代 小葵花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政法论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 山东社会科学 理论学刊 东岳论丛 山东经济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齐鲁学刊 山东大学学报(社科版) 文史哲 烟台大学学报(社科版)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山东省团校学报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法学论坛 德州学院学报 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鲁东大学学报 孔子研究 管子学刊 蒲松龄研究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周易研究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 中国成人教育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科版)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山东省广播电视学校学报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科版)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潍坊学院学报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中国儒学年鉴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 泰山学院学报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枣庄学院学报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菏泽学院学报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滨州学院学报

你真有兴致 你什么题目 我关注你

一.专著1.《现代性和距离: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齐美尔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2.《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二.参著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王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参著)。2.《文学理论导引》(季水河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参著)。3.《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参著)。4.《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周宪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参著)。三.译著1.尼采:《权力意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译著)。2.培根:《论人生》,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译著)。 一.CSSCI论文(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共34篇)2012年1.《从诗学的审美诉求到批判的社会规划:马尔库塞对俄国形式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2期。 2.《艺术的自主性》,《外国文学》2012年第2期(湘潭大学认定二类期刊)。 3.《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变及其原因》,《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011年1.《文化社会学:学科抑或理论浮现》,《思想战线》2011年第6期。2.《边界游离中的知识建构:新世纪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思与检讨》,《聊城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 3.《时尚、眼球与名牌的追逐: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变》,《求是学刊》201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 4.《语言的牢笼及其突围:詹姆逊的形式主义美学解读》,《文学评论丛刊》201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 2010年1.《俄国形式主义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与检讨》,《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12期转载)2.《生态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3期。3.《文化悲剧与现代性货币》,《湖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4.《距离》,《外国文学》2010年第2期。5.《从康德到鲍德里亚:基于“审美距离”的多维解读》,《求是学刊》2010年第2期。6.《文化社会学:文艺理论研究的新范式》,《湘潭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7.《政治与情感的复调变奏:毛泽东“鲁迅论”的悖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年第2期。2009年1.《模仿与再现新读》,《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2.《陌生化与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布莱希特对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批判与超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3.《陌生化重读:俄国形式主义的反思与检讨》,《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第3期。4.《现代性、游戏与审美:齐美尔的游戏理论解读》,《东方丛刊》2009年第3期。5.《齐美尔论现代性体验》,《湘潭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三期摘载)。6.《齐美尔的现代性批判路径》,《社会理论论丛》2009年,总第4辑。2008年1.《文化社会学视域下的齐美尔货币哲学思想解读》,《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2.《齐美尔现代性美学批判》,《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3.《跨越边界,填平鸿沟: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种思考》,《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中国美术馆》2008年第4期摘载)。4.《距离的生成与消隐: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3期。5.《审美幻象抑或审美救赎:阿多诺艺术自主性的悖论》,《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6.《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齐美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第12辑(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7期全文转载)。7.《陌生化诗学的价值维度建构》,《文学评论丛刊》2008年第11卷第1期。8.《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和谐美》,《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2003年-2007年1.《距离:现代主义的一种思考》,《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2.《悖论中的张力美》,《俄罗斯文艺》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摘载)。3.《陌生化》,《外国文学》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4.《齐美尔距离的现代性解读》,《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5.《齐美尔论现代性体验中的冒险》,《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6.《取消前在性》,《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二.部分其他论文(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共52篇)2012年1.《五四启蒙话语的反思与批判》,《聊城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2.《循着齐美尔的思想轨迹:时尚及其审美意义建构》,《社科文库·人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官网2012年1月5日。 3.《波希米亚精神的产生及其内涵解读》,《艺术设计研究》2012年第1期。4.《〈讲话〉与20世纪中国文论》,《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011年1.《〈迷途〉之“迷”在何方》,《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2.《从〈新华日报〉重大节庆报导看党报影响力的创新建构》,《传媒观察》2011年第9期。(中文核心)3.《〈讲话〉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论》,《君子莲》2011年第3期。4.《毛泽东文艺美学研究的新开拓》,《中国文化报》2011年8月4日。5.《文学文本与政治文本的对话:鲁迅与毛泽东文艺批评思想对读》,《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载)。2010年1.《童年的影像记忆:谈谈“80后”的集体怀旧情结》,《中国政协报》2010年10月25日。2.《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思》,《文艺报》2010年10月15日。3.《当下文学与图像关系的学理思考》,《文艺报》2010年8月3日。4.《意识形态的突围:阿尔都塞对布莱希特的批判与超越》,《马列文化研究》第15辑,2010年9月,湘潭大学出版社。5.《意识形态的崇高主体》,《武陵学刊》2010年第3期。6.《主体性的缺席与在场:模仿与再现对读》,《外国语文》2010年第2期(CSSCI扩展版)。7.《毛泽东文艺批评思想溯源》,《聊城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8.《意识形态诗学的主体向度》,《武陵学刊》2010年第3期。9.《政治巨人与文化巨人的情感桥梁:毛泽东的鲁迅情结解读,《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10.《政治文化视野下小说创作的批判性反思》,《理论与创作》2010年第1期(CSSCI扩展版)。2009年1.《传媒时代的文化转型与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中文核心)。2.《边界位移中的知识建构与反思:60年文艺学的发展走向》,《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4期(中文核心)3.《山寨文化解读:兼及文艺学研究的文化社会学路径》,《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3期(中文核心)。4.《陌生化与语言的牢笼:詹姆逊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与超越》,《探求》2009年第3期。5.《风格与距离:齐美尔艺术思想解读》,《聊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2006年-2008年1.《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学认同话语建构》,《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2期。2.《齐美尔艺术形式的现代性解读》,《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中文核心)。3.《齐美尔艺术距离的现代性解读》,《艺术百家》2008年第1期。(中文核心)4.《文化社会学视域下和谐美》,《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5期。(中文核心)5.《陌生化与非人化》,《聊城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6.《奥尔特加与艺术的非人化》,《文景》2006年第12期。7.《现代生活的中断与救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中文核心)8.《货币与现代生活风格》,《文景》2006年第7期。9.《时尚的文化社会学思考》,《文景》2006年第4期。2003年-2005年1.《“陌生化”与“新奇”》,《文学评论丛刊》,第8卷第2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中文核心)2.《现代性视域下的艺术自律》,《艺术百家》2005年第3期。(中文核心期刊)3.《弗莱神话理论的文化学解读》,《英语研究》2005年第2期。 4.《〈挪威的森林〉中的“性”与“死亡”》,《学术前沿》2004年第4期。 5.《西方陌生化诗学纵读》,《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6.《论艺术创作中的缺失性体验》,《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7.《说韵》,澳洲《汉声》2003年第9、10期。8.《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天中学刊》2003年第3期。9.《陌生与熟悉》,《钦洲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10.《论“韵”的流变与内涵》,《株洲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11.《论文学性与陌生化》,《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三.教改论文(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共4篇)1.《文艺学研究范式的新变》,《质量的风(二)》,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1.《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8期。2.《〈美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第1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3.《〈文学理论〉课程改革与优化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第2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

聊城大学学报

发展论文的参考文献

核能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潘自强;核能与环境一加快核能的发展是缓解我国能源环境污染的现实途径之一[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年05期

[2].薛可;核能是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一新能源答问[J];少儿科技;20xx年06期

[3].李正孝;核能源安全吗?[J];劳动安全与健康;1998年08期

[4].谢满廷;核能是安全清洁的能源[J];太原科技;20xx年02期

[5].赵世勇;核能是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J];青海国土经略;20xx年06期

[6].米尔顿·S·普利斯特,蔡德诚;核能源与核安全[J];科技导报;1986年04期

[7].核能仍是安全清洁的能源[J];中国能源;20xx年07期

[8].岳建平;能源经济与核能发电的发展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年18期

核能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刘肖岩,雅科夫列夫;航天器核能源安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xx年06期

[2].宋文杰;外中子源驱动的次临界堆核能系统──可预见的更安全的核能源[J];中国能源;20xx年06期

[3].宋文杰;寻找更安全的核能源一外中子源驱动的次临界堆核能系统[J];百科知识;20xx年07期

[4].新快;核的泄漏后各国寻安全能源地热在日本或取代核能[J];安全与健康;20xx年09期

[5].刘成安,伍钧;裂变核能源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可能[J];高技术通讯;20xx年02期

[6].戴彦德;核能应成为能源发展主流[J];绿叶;20xx年08期

[7].彭士禄;核能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希望[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7年04期

参考文献:

[1]景继强,栾洪为.世界核电发展历程与中国核电发展之路[J].东北电力技术,20xx,(2).

[2]杨旭红,叶建华,钱虹,薛阳.中国核电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初探[J].上海电力,20xx,(6).

[3]邹树梁.中国核电经济性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

[4]祁恩兰.中国核电发展的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20xx,(4).

[5]叶奇蓁.中国核电发展战略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xx,(1).

[6]杜国功,杜国用.中国核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山东经济,20xx,(3).[责任编辑安世友]

[1]项伟峰.中韩国际物流和贸易结构协同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xx,33(8):240-242.

[2]蔡芸,汝宜红,杨一铭,等.中韩物流技术竞争力因子分析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1(2):40-45.

[3]王利梅.中韩区域物流合作必要性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xx,11:008.

[4]赵松岭.国内外低碳物流发展的比较与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xx(1):90-92.

[5]李廷妮,邓春.低碳物流发展策略研究——以国际旅游岛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xx,35(11):9-10.

[6]黄超俏.探索中日韩自由贸易合作框架下区域内国际物流发展趋势[J].中国外资,20xx,18:007.

[1]陈秀琴.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中国商贸,20xx(23).

[2]张潜.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xx(4).

[3]赵旭明.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商贸,20xx(12).

[4]李德伟,范松海.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xx,04:101-105.

[5]石向实.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1:75-81.

[6]廖乐焕,孙丹.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文化经济”[J].黑龙江民族丛刊,20xx,03:66-71.

[1]王庆国.伊春物流业稳步发展现代物流管理亟待强化[N].伊春日报,20xx.

[2]云利珍.我国发展物流业的环境分析和对策建议[J].国际经贸消息,20xx.

[3]刘岩,张增玲.由物流业变化看经济发展.伊春新闻网,20xx-04-29.

[4]杨文慧,王勇,查德利.浅议政府在我国物流业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物资流通,20xx.

[5]叶家伟,孙建军.发达国家物流模式带来的启示[J].国际经贸消息,20xx.

1、盖笑松: 《儿童入学准备研究与实践》,吉林教育出版社,20xx 年,217 页。

2、魏彩: 《学龄前流动儿童入学准备的调查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xx 年,27 页、71 页。

3、冯晓霞: 《学前儿童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入学准备》,《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xx 年第 7 ——8 期。

4、杰克·肖可夫等: 《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 早期儿童发展的科学》,方俊明、李亚伟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334 页。

5、孙晓莉: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xx 年第 6 期。

6、韩世强: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权利保障研究》,法律出版社,20xx 年,103 页。

7、顾微微: 《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责任》,《教育评论》,20xx 年第 4 期。

8、齐明珠: 《我国学龄前流动儿童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人口与经济》,20xx 年第 6 期。(责任编辑:admin)

1 邹胜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总体交通结构优化[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xx,6(2):108.

2 David BAYLISS.世界范围的城市交通可达性现状(英文)[J].TRI杂志(交通版),20xx(2):17—18.

3 樊颖玮.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交通与运输,20xx(2):67.

4 全永棠,孙壮志.关于BRT与轨道交通的理性思考[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xx,6(2):117.

5 孙章.城市轨道交通的世纪回眸[J].上海交通运输,20xx(3):14.

6 P.Y.Loo,L.Y.Chow.可持续城市交通:理念,政策与方法(英文)[J].ASCE,20xx(6):76—77.

参考文献:

[1]谢德高.营销战略全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xx.

[2]何辉.从分析作品开始学广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xx.

[3]张衔,陈丹镝.名人促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4]张琦.虚假广告及其治理对策[J].社科纵横,20xx(3).

[5]郭健义.水准缺失的名人广告效应[J].名人广告,20xx(12).

[6]马莉.漫谈名人广告[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

[7]李喜岷,陈双全.破解名人广告风险[J].全球品牌网,20xx(2).

[8]徐凤兰.理性对待名人广告[J].新闻实践,20xx(11).

[9]陈谦.名人广告探析[J].东方论坛,1997(2).

[10]傅慧芬.名人广告面面观[J].国际广告,1993(2).

[11]张宏.名人广告的战略价值、风险及对策[J].市场营销,20xx(2).

[12]齐尉霞.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论名人在广告传播中的利和弊[J].新闻知识,20xx(7).

[13]喻勤娅.广告法律问题及对策[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xx(10).

[1] 吕争荣. 芜湖市城市居民体育生活实证性考察与发展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2] 宋士云,吕磊.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研究综述[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05)

[3] 赵保强,张庆利. 论中国竞技体育存在的弊端及改革[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xx(03)

[4] 王东升,马勇占,孙毅. 论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系统的生态平衡[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01)

[5] 李莹. 国外运动员商业活动管理模式特征、成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xx(05)

[6] 秦军. 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探索古代体育健身思想的演变[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7] 秦椿林,肖林鹏. 论体育政府利益[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xx(05)

[8] 费瑛. 我国公共体育政策制定中“利益失衡”现象及其解决方案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xx(01)

[9] 杨菲菲. 健美操的审美特征与社会价值开发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10] 吕争荣. 芜湖市城市居民体育生活实证性考察与发展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11] 董红刚,方新普,黄文仁. 实现体育利益均衡的条件:基于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xx(06)

[12] 董红刚,方新普,黄文仁. 制度创新:体育利益格局均衡的保障[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xx(05)

[13] 文雄. 发展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思考[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xx(05)

[14] 薛保红. 芜湖市大型企业员工体育生活方式与压力管理的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15] 石亚军,施正文.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部门利益”问题[J]. 中国行政管理. 20xx(05)

[16] 杨叶红,方新普. 中国、美国、德国财政制度模式与体育体制的比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xx(03)

[17] 廖文剑. 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选择的经验与启示[J]. 中国行政管理. 20xx(03)

幼儿学前教育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既是对论文引用原著的尊重,也是自身论文内容和论据的丰富。以下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幼儿学前教育参考文献,希望您能喜欢。

[1]尼尔·本内特等著.刘炎等译.通过游戏来教一教师观念与课堂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罗文军.践行蒙台梭利混龄教育困难的原因探析[J],教育求索,2011(4).

[3]张俊楠.混龄游戏在幼儿园中的运用于发展[J],剑南文学,2011

[4]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02-203.

[5]束从敏.论儿童“教”儿童[J].幼儿教育,2001(12).

[6]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2

[7]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16-117(5).230.

[8]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赵莹莹.浅谈混龄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实践价值[[J].活力,2010,(4)

[10]张博.学前混龄教育应成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模式[[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2)

[1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肖咏捷译.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22.

[12][13]吴育红,季燕.对幼儿教师开展混龄活动的态度及指导状况的调查[J].幼教园地,2006,(4)

[14]胡瑛.对我园实施混龄教育的思考[[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5(Z6)

[1]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45.

[2]曾昭文.儿童亲社会行为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79

[3]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1):52一58.

[4]陈会昌,耿希峰,秦丽丽等.7一11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4,27(3):571一574.

[5]但菲,刘彦华.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07.

[6]吴念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历史与现状[J].福州师专学报,2002,22(4):63.

[7]岑国祯,刘京海.5-11岁儿童分享观念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1988,(1):19-23.

[8]郭忠玲.关于岁幼儿分享水平发展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1996,(5):36-37.

[9]李南.丹麦幼儿园的“零”教育及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

[10]珍妮特·摩伊蕾斯著.刘炎等译.仅仅是游戏吗游戏在早期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王海梅,陈会昌,张光珍.4-6岁儿童对“偶得物品”和“拥有物品”的分享行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37-43.

[12]邢雯吉.玩具所属性对4-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0):36-40.

[13]李幼穗,赵莹.4-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2):39-41.

[14]吴念阳,许政援.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一致性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2,(5):51-53.

[15]耿希峰.朋友关系与儿童分享行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6):100-102.

[16]贾蕾,李幼穗.儿童社会观点采择与分享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4):305-309.

[17]耿希峰.儿童分享的影响因素及培养训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14-115.

[18]郭力平,杨恒.年幼儿童分享行为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7,8)79-83.

[19]寇或,赵章留.小学4-6年级儿童对同伴亲社会行为动机的评价[J].心理学探新,2004,(2):48-52.

[20]李德显.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发展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12):16-18.

[1]刘俊升.天使之心: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8,190.

[2]宗爱东,李丹.2岁儿童亲社会行为及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的关系[J].上海教育科研,2005,(9):46,47-48.

[3]冯夏婷,邹晓枫.澳门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调查研究[J].教育导刊,2002,(5):48-52.

[4]马娥,丁继兰.3-6岁幼儿自由活动时间亲社会行为一致性的.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5):69-72.

[5]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26-32.

[6]李福芹.移情训练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4,(3):150-154.

[7]魏玉桂,李幼穗.不同移情训练法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1,4(5):557-638.

[8]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30-431,367,427,430-431.

[9]岑国祯,刘京海.5-11岁儿童分享观念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8(2):

[10]刘晓晓、莫书亮、王红敏等,3-5岁儿童的分享行为与心理理论和所有权认知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3,(1):24-31.

[11]赵旖旎、王丽薇、苏彦捷,不同内容的谈话训练对5-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1,(3):47-51.

[12]王涛,3-6岁幼儿分享行为和分享观念的跨文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13]唐慧琳、严娟,玩具数量对3-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9):90-93.

[14]王美芳,庞维国.学前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15-20.

[15]杨爱莲.4-7岁儿童在冲突情境下分享行为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4.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指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朱家雄.幼儿园课程(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9][美]戴维·A·温尼特,罗伯特·A·威廉姆斯等著.刘占兰等译.科学发现--幼儿的探究活动之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美]戴维·A·温尼特,罗伯特·A·威廉姆斯等著.刘占兰等译.科学发现--幼儿的探究活动之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教育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我们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什么样的毕业论文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教育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陈燕兰.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的思路及探索[J].时代教育,20xx,(24):214,228.

[2]曾卫民.农村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校园英语,20xx,(5):71-72.

[3]江菲菲.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初探[J].读与写(下旬),20xx,09(4):98-99.

[4]雷佼.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5]丁敏.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的思路和探索[J].才智,20xx,(22):108-108.

[6]焦平.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xx,(07):368-369.

[7]裴娅静.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英语园地,20xx,(18):11-12.

[8]焦平.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xx.

[9]潘志强.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xx.

[10]宋菲,段文敬.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xx.

[11]石志坤.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导学案[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刊),20xx,15(1):59.

[12]陈儒珍.导学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建议探讨[J].读写算(教研版),20xx,26(17):169.

[13]谭莉莉.“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才智,20xx,8(21):192.

[14]张晓娟.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英语,

[15]吕晓宏.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途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

[16]王冬冬.高中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中教育技术装备,20xx,(25).

[17]刘天赋.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11)

[1]张秋英.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xx,4.

[2]杨秀敏.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xx,7.

[3]周华梅.浅谈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4.

[4]王红英.浅谈初中英语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海外英语,20xx,6.

[5]刘亚珍.初中英语教学情景教学法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xx,(30):111-112.

[6]王传奎.情景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xx,(18):59.

[7]王新华.我国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xx(10):63~66.

[8]李浩然.如何才能设计出一堂优秀的英语课[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xx(11):20~24.

[9]王华珍.大学生英语阅读的预习障碍及教学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xx.

[10]林朝霞.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J].广西教育,20xx,(35).

[11]刘阳.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xx.

[12]刘程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的实证研究[D].长江大学,20xx.

[13]杨德林.对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xx,(31):89-90.

[14]程可拉,刘津开.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15]游毓平.任务型教学在中学英语口语课上的应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xx.

[16]贾景全.论课堂教学设计在初中英语高效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xx(7):56~58.

[17]周彦波.初中英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科技展望,20xx,(24):190-190.

[18]宋斌华.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12)

[19]孙琼.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xx(04)

[20]陈黎明.从合作学习理论出发探索高职大学英语口语特大班额的教学新路径[J].海外英语.20xx(12)

[21]阳兰梅.合作学习理论在《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应用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xx(03)

聊城大学学报投稿

1、《吴门书派研究的界定与成因探析》发表于《书法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2年第5期。2、《文徵明的出蓝高足——陈淳》发表于《中国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6期。3、《论三年翰林院待诏对文徵明书法的影响》发表于《书法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6期。;4、《丰坊的书法学习观及其得失》发表于2004年第1期《云梦学刊》(全国社科核心期刊)。5、《从文徵明写经谈起――兼论书家写经与经生抄经的区别》发表于2004年第5期《书法》。6、《丰坊的书法学习观》发表于2004年第12期《书法世界》。7、《吴门书派》发表于2004年第8期《青少年书法》(青年版)。8、《文彭的篆刻与书法艺术》发表于2005年第1期《青少年书法》(青年版)。9、《明代苏州的书画市场与吴门书派成员的书画交易》发表于2005年第3期《青少年书法》(青年版)。10、《论吴门书派的领袖祝允明》入选2005北京书法国际双年展学术讨论会,入编《2005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书法论文集》,北京出版社,2005年10月。11、《论吴门书派的领袖―――祝允明》发表于2005年第6期《书法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2、《王宠书法艺术风格研究》发表于2005年第6期《艺术百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3、《文徵明的处世思想与书法审美观》发表于2005年第6期《艺术教育》(全国艺术类核心期刊)。14、《对四年制书法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入选“中国书法文化国际论坛”,入编《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12月。15、《论三年翰林院待诏对文徵明书法的影响》入编《翰圃积跬·理论编》,文物出版社,2006年3月。16.《技能课程设置----书法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一道难题》入选新世纪----高等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入编《新世纪----高等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7月。17.《“启功模式”与当代书法人才培养》入选“第二届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入编《第二届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18、《简论陆游的书法观》(合著,第一作者)发表于2006年第12期《中国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从心境到书境――略论周雪耕书法艺术》发表于2007年第2期《中国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唐宋两代书学的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状况》(独著)发表于2008年第4期《艺术百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1、《中国古代皇室书法教育考察》(独著)发表于2008年第5期《艺术百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2、《文徵明的书法题跋刍议》入选“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会”,入编《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8年7月。23、《我国古代书学设置始末管窥》山东省第二届书学讨论会优秀论文,。24、《西晋至北宋书学设置沿革管窥》获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入编《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5、《论当代书法本科教育中文字学课程的设置----从唐宋两代“书学”的课程设置谈起》参加中国文字博物馆“第二届文字与书法学术讨论会”,。26、《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生源状况与人才培养——以聊城大学为例》入编《2010杭州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7、《肩负培养学者书家的使命——丛文俊先生的书法教育观》发表于2011年2月2日《书法导报》。28、《学习正典 培养通材----张传旭博士的书法教学观》发表于2011年2月16日《书法导报》。29、《在三种学术意识中成材----浅论张金梁教授的书法育人观》发表于2011年2月23日《书法导报》。30、《在书法教学中育人——任平教授的书法教学观》 发表于3月9日《书法导报》。31、《从文徵明的书法题跋看其在书法考证与鉴定上的成就》发表于《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2、《中国古代小学书法教育的教材研究》发表于《美术学报》(广州美术学学报)2011年第5期。33、《自我修养与艺术追求——论我国古代文人对书法学习的定位》发表于《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4、《论我国古代书院中的书法教育》发表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全国社科核心期刊)2011年第6期。35、《山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首位),发表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36、《谁给书法家验明正身》发表于《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2年第4期。37、《文徵明书法题跋在考证、鉴定上的作用》发表于2012年4月7日《中国书画报》。38、《论当代书法本科教育中文字学课程的设置——从唐宋两代“书学”的课程设置谈起》发表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39、《欧体成为小学书法技能教育内容的可行性分析》(首位),发表于《书法》2012年第11期。40、《论草书之格——从米芾<论书帖>谈起》,入编《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展论文集》,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41、《书法门槛与书法圈》发表于《书法》2013年第1期。42、《文不饰者乃饰之极——评杨宝林教授<刘熙载书学研究>》发表于2013年第1期《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3、《小学书法教材内容选择探析》(首位),发表于《书法》2013年第4期。44、《文徵明<西苑诗>书法研究》,发表于2013年第5期《中华书画家》。45、《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何以能为当代书坛树典范》,发表于2013年第5期《书法》。46、《蒋伯宣藏<十七帖>题跋考论》,发表于2013年第7期《书法》。47、《文徵明跋钟繇<荐季直表>考论》,发表于2013年第8期《中华书画家》。48、《楷体印刷字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负面影响——以“重捺出锋”为例》,发表于2013年第4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9、《论文徵明的书法审美观》,发表于2013年第10期《书法》。50、《论草书之‘格’——从米芾<论书帖>谈起》发表于2014年第2期《书法》。 51、《文徵明跋<王右军思想帖>考论》发表于2014年第7期《书法》。 52、《当代书法的创作心理与形式应用分析》发表于2014年第10期《中华书画家》。 53、《文徵明<跋袁生帖>考论》发表于2014年第5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西晋至北宋书学设置沿革管窥》被2014年12月31日《书法导报》全文转发。 55、《徐悲鸿书法形态研究》发表于2015年第1期《美术观察》。

一.专著1.《现代性和距离: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齐美尔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2.《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二.参著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王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参著)。2.《文学理论导引》(季水河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参著)。3.《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参著)。4.《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周宪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参著)。三.译著1.尼采:《权力意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译著)。2.培根:《论人生》,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译著)。 一.CSSCI论文(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共34篇)2012年1.《从诗学的审美诉求到批判的社会规划:马尔库塞对俄国形式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2期。 2.《艺术的自主性》,《外国文学》2012年第2期(湘潭大学认定二类期刊)。 3.《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变及其原因》,《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011年1.《文化社会学:学科抑或理论浮现》,《思想战线》2011年第6期。2.《边界游离中的知识建构:新世纪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思与检讨》,《聊城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 3.《时尚、眼球与名牌的追逐: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变》,《求是学刊》201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 4.《语言的牢笼及其突围:詹姆逊的形式主义美学解读》,《文学评论丛刊》201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 2010年1.《俄国形式主义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与检讨》,《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12期转载)2.《生态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3期。3.《文化悲剧与现代性货币》,《湖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4.《距离》,《外国文学》2010年第2期。5.《从康德到鲍德里亚:基于“审美距离”的多维解读》,《求是学刊》2010年第2期。6.《文化社会学:文艺理论研究的新范式》,《湘潭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7.《政治与情感的复调变奏:毛泽东“鲁迅论”的悖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年第2期。2009年1.《模仿与再现新读》,《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2.《陌生化与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布莱希特对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批判与超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3.《陌生化重读:俄国形式主义的反思与检讨》,《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第3期。4.《现代性、游戏与审美:齐美尔的游戏理论解读》,《东方丛刊》2009年第3期。5.《齐美尔论现代性体验》,《湘潭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三期摘载)。6.《齐美尔的现代性批判路径》,《社会理论论丛》2009年,总第4辑。2008年1.《文化社会学视域下的齐美尔货币哲学思想解读》,《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2.《齐美尔现代性美学批判》,《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3.《跨越边界,填平鸿沟: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种思考》,《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中国美术馆》2008年第4期摘载)。4.《距离的生成与消隐: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3期。5.《审美幻象抑或审美救赎:阿多诺艺术自主性的悖论》,《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6.《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齐美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第12辑(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7期全文转载)。7.《陌生化诗学的价值维度建构》,《文学评论丛刊》2008年第11卷第1期。8.《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和谐美》,《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2003年-2007年1.《距离:现代主义的一种思考》,《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2.《悖论中的张力美》,《俄罗斯文艺》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摘载)。3.《陌生化》,《外国文学》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4.《齐美尔距离的现代性解读》,《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5.《齐美尔论现代性体验中的冒险》,《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6.《取消前在性》,《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二.部分其他论文(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共52篇)2012年1.《五四启蒙话语的反思与批判》,《聊城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2.《循着齐美尔的思想轨迹:时尚及其审美意义建构》,《社科文库·人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官网2012年1月5日。 3.《波希米亚精神的产生及其内涵解读》,《艺术设计研究》2012年第1期。4.《〈讲话〉与20世纪中国文论》,《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011年1.《〈迷途〉之“迷”在何方》,《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2.《从〈新华日报〉重大节庆报导看党报影响力的创新建构》,《传媒观察》2011年第9期。(中文核心)3.《〈讲话〉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论》,《君子莲》2011年第3期。4.《毛泽东文艺美学研究的新开拓》,《中国文化报》2011年8月4日。5.《文学文本与政治文本的对话:鲁迅与毛泽东文艺批评思想对读》,《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载)。2010年1.《童年的影像记忆:谈谈“80后”的集体怀旧情结》,《中国政协报》2010年10月25日。2.《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思》,《文艺报》2010年10月15日。3.《当下文学与图像关系的学理思考》,《文艺报》2010年8月3日。4.《意识形态的突围:阿尔都塞对布莱希特的批判与超越》,《马列文化研究》第15辑,2010年9月,湘潭大学出版社。5.《意识形态的崇高主体》,《武陵学刊》2010年第3期。6.《主体性的缺席与在场:模仿与再现对读》,《外国语文》2010年第2期(CSSCI扩展版)。7.《毛泽东文艺批评思想溯源》,《聊城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8.《意识形态诗学的主体向度》,《武陵学刊》2010年第3期。9.《政治巨人与文化巨人的情感桥梁:毛泽东的鲁迅情结解读,《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10.《政治文化视野下小说创作的批判性反思》,《理论与创作》2010年第1期(CSSCI扩展版)。2009年1.《传媒时代的文化转型与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中文核心)。2.《边界位移中的知识建构与反思:60年文艺学的发展走向》,《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4期(中文核心)3.《山寨文化解读:兼及文艺学研究的文化社会学路径》,《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3期(中文核心)。4.《陌生化与语言的牢笼:詹姆逊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与超越》,《探求》2009年第3期。5.《风格与距离:齐美尔艺术思想解读》,《聊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2006年-2008年1.《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学认同话语建构》,《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2期。2.《齐美尔艺术形式的现代性解读》,《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中文核心)。3.《齐美尔艺术距离的现代性解读》,《艺术百家》2008年第1期。(中文核心)4.《文化社会学视域下和谐美》,《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5期。(中文核心)5.《陌生化与非人化》,《聊城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6.《奥尔特加与艺术的非人化》,《文景》2006年第12期。7.《现代生活的中断与救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中文核心)8.《货币与现代生活风格》,《文景》2006年第7期。9.《时尚的文化社会学思考》,《文景》2006年第4期。2003年-2005年1.《“陌生化”与“新奇”》,《文学评论丛刊》,第8卷第2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中文核心)2.《现代性视域下的艺术自律》,《艺术百家》2005年第3期。(中文核心期刊)3.《弗莱神话理论的文化学解读》,《英语研究》2005年第2期。 4.《〈挪威的森林〉中的“性”与“死亡”》,《学术前沿》2004年第4期。 5.《西方陌生化诗学纵读》,《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6.《论艺术创作中的缺失性体验》,《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7.《说韵》,澳洲《汉声》2003年第9、10期。8.《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天中学刊》2003年第3期。9.《陌生与熟悉》,《钦洲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10.《论“韵”的流变与内涵》,《株洲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11.《论文学性与陌生化》,《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三.教改论文(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共4篇)1.《文艺学研究范式的新变》,《质量的风(二)》,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1.《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8期。2.《〈美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第1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3.《〈文学理论〉课程改革与优化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第2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

校报上不是有那个邮箱吗,还有,校报就在老办公楼5楼,不嫌麻烦可以自己去嘛,也可以交给学院里宣传部的,让他们帮你送。问题是,你要不是校报记者,又没什么关系,写得再好,发稿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除非真的是震撼人心的大新闻。

聊城大学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5篇

致谢一:

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在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度过的宝贵时光,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和眷恋。感谢学校和学院给了我一个宽阔的学习的平台,让我不断吸取新知,充实自己。感谢我最敬爱的老师和我最亲爱的同学,他们在我这两年半的研宄生生活中给我的关心与支持。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在导师卜伟教授的指导下,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卜伟教授。卜伟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开题、撰写到最后定稿,我都得到了卜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耐心帮助。卜老师结合研究方法论课程,多次为我修改论文与我反复讨论,使我的论文得以逐步完善。卜老师严谨的治学学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深深影响着我,激励我今后要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的工作。在此,我对卜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和真诚的敬意。

其次,感谢和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特别是牛立洁同学,她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与我进行了有益的讨论,并在论文排版和校对过程中提供了热情的帮助。还有我的同门及师弟和师妹们,在例会的时候积极的参与我论文修改的讨论,给了我很多有用的建议,使我的论文得以逐步完善。

最后,还要感谢研宄生期间所有教过我的老师,是他们引导我深入了解和掌握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使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所提高,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

在这里,再次诚挚感谢所有陪我走过研究生学习的老师和同学们!

致谢二: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研究生生活在这个季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两年半的求学生涯中,在老师和亲友的帮助和支持下,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失败,但更多的是收获和进步,在即将离开学校之际,回顾这两年半以来的历程,心情难以平静。

从选题到查阅大量文献,从开题到完成论文初稿,历时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论文完成之际,真诚的感谢指导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

首先,由衷的感谢我的导师王灏教授。王老师不仅在论文的选题、构思、修改、定稿过程中多次抽出宝贵的时间细致耐心的给我提出意见,还多次对我的学术研究进行指导,关心我的学习生活并教给我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无疑是我的宝贵财富并将助推我继续前进。同时,王灏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高洁的工作作风使我受益匪浅,也是我日后学习和工作的榜样。

其次,感谢佟栋老师和张娜老师。你们丰富渊博的知识以及诲人不倦的高尚品格为我的专业课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使我的专业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知识为我的科研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我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保障。同时也十分感谢你们对我论文思路和模型选取提出的宝贵意见,使我的论文更趋完善。

再次,真诚的感谢我的同学们。两年半的时间里正是由于你们的陪伴,我的学习和生活才更加美满和精彩;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我才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才变得更加成熟。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你们始终是我的坚强后盾,是我自信的来源,尤其是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你们的鼓励是我冲破艰难险阻的法宝,你们的殷切希望是激励我勇往直前的动力。

感谢所有帮助和关心我的人,生活因为你们而更加美好精彩。

致谢三: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在导师卜伟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顺利的完成了论文的撰写工作。卜伟教授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和博学务实的专业精神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在此,衷心感谢三年来卜伟教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

在本文的选题及后期的研究过程中,卜伟教授给予了非常全面的指导和宝贵的建议,极大地推动了论文的进展工作。在即将毕业之际,再次对卜伟教授曾经给予的帮助和鼓励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论文写作期间,董肖丹、於怀英、刘彬、李起龙等同学对我论文的研宄工作给予了热情帮助,在此向他们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你们始终如一地在学业上支持着我,家庭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鼓励着我。所谓君子豹变,希望未来能够不断修炼,不断进步,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致谢四:

昨曰收到恩师王勇教授发来的邮件,打开一看,不禁面红耳赤,热泪盈眶。邮件大致意思是王老师析出了我这篇拙作的一部分,投给了日本某刊物。为学生,在学术方面不积极主动,处处让王老师费心,深感惭愧。

回想两年半的研宄生生涯,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方面,都让我成长了很多。最大的荣幸是王老师能收我为徒,在学习生活方面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每次拿论文给王老师看时,内心总是无比紧张,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完全上不了台面。但是王老师的指点方式异于别人,其他老师喜欢将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或自己认为能写的方向告诉学生,而王老师却是按照我们学生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指导,发掘我们每个人不同的闪光点。我的小论文和毕业论文,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王老师正在研宄的范畴里,但他依然没有否定我当时的构想,并力所能及地告诉我如何能写出新意。所以,后期我能相对轻松地完成毕业论文应该说和王老师的这种指导方式有很大关系。感恩老师对我的殷切期待,感恩老师对我的淳淳教诲,此情毕生不忘。唯一遗憾的是自己年龄有些大,以后不一定有机会能将学术道路进行到底了,但是一想到引领自己走过的这段学术之路的是王勇教授,自豪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感谢王宝平老师,江静老师,金俊老师,张新朋老师,肖平老师以及其他各位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过我的老师。感谢同志社大学日文中心的各位老师,在我留学期间给予我的指导和照顾。最后,还要感谢同窗们的包容和陪伴,关心和鼓励。

希望这篇论文不是我求知人生中的.句点,而是一个大大的逗点,为美好的未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在社会的大舞台里发光发热。也衷心祝福王勇教授及上述所有老师都能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致谢五:

又是一年柳树花红,习习暖风吹皱了樱桃河水,也吹动了不忍又无可奈何的离情。

考博的行李似乎还未放定,转眼却已不得不再次启程。有开始就会有结束,这是定数,谁也无法改变。因此,读博开始的那一天,其实就已注定了今日的离别,只是蓦然回首时,才发现它来的过于突然。读博的日子里,有过埋首苦读,有过苦苦思索,有过指点江山,有过放浪形骸,哭过笑过吵过闹过,彷徨过无奈过漫骂过,如今这些都已一笑而过。

导师文贵良先生,善良、谦逊、博学又平易近人,颇具中国传统文人风度。

自我入学以来,文老师便一直悉心教我做人为文的道理,让我收获良多、受益匪浅,这些都是日后我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行将毕业,愿将我内心最诚挚的祝福和感谢献给文老师,愿他一切安好、顺利。论文写毕,方知古人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之为不虚。

论文写作过程中,除导师文贵良先生外,还得到了诸多学界前辈、良朋益友的葙助和支持。读博过程中给我们开设课程的王晓明教授、杨扬教授、朱国华教授、殷国明教授等都带我进入学术探索的新阶段。除此之外,聊城大学中文系前系主任韩立群教授、聊城大学前文学院院长石兴泽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马以鑫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韩毓海教授、上海大学中文系王光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晓丽教授、浦东干部学院李冲锋博士等业界前辈都对我的论文给予高度关注,论文中的一些想法就直接源自于他们,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关注的目光是催促我前行的动力,也使我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敢过于懈怠。前辈们的为人为文,让我终生受用,在此深表感谢。

还有那些让我爱恨交织的博士同学们。离开的也好,坚守的也罢,读博的艰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用世俗眼光看,己然痴、傻、呆、善的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学术信仰、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他们是灯红酒绿深处一道独特的光芒,虽然不耀眼夺目却异常有力量。在他们面前,我自惭形秽,只得目送他们在光辉的事业道路上渐行渐远。自二零零七年便与我一同“奋战”的老战友刘本才,在自己的古文字领域里自得其乐、其乐无穷,似乎找到了自己终生的挚爱;侃侃而谈的慧慧大师整日热心公益事业,以致于耽误了自己的论文写作;身体虚弱的姚大怀同志对论文精益求精,为寻找材料“南上北下、东征西讨”,其对学术的一片忠心日月可鉴;大智惹愚的河南小伙勇敢兄,怀瑞着对老婆儿子的思念夜以继日地搞学术、弄论文,眼见得本就不富裕的头上毛发日渐稀少,大有演变成“地中海”的势头;虽然身在美利坚、内心却农民气十足的丽军君至今还孤身一人“潜伏”在美帝国主义那里,只待换得那一纸留学证明以翻身成“绿毛龟”……求学的时光里,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他们都给我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也使得枯燥、乏味的读博生活变得稍稍有些生息。只待将来再聚首,莫忘今日同窗情,愿这些“傻傻”的博士们日后能前途一片大好,万里江川,立马横刀笑傲!

最后,我要将论文献给父母。二老虽通些文墨,我猜也难以真正读懂我码的这许多字,然而我又深信,他们看到这厚厚一沓纸时,也定是快乐而欣慰的,这对我已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方向)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法律工作能力的法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掌握系统、扎实、科学的法学基本理论;了解法学前沿发展动态;熟悉我国的国家管理和法律运作体制;运用法学原理分析社会现象,具有问题意识,能够熟练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独立分析、判断、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胜任法学理论研究、教学、立法、执法、司法工作;身心健康。二、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三、学习年限本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硕士生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一般为三年。课程学习时间和毕业(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原则上各占一半。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学校允许其提前毕业;对于完不成学业,没有达到学校培养要求者,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四年(含休学)。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须自筹。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本硕士点课程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3个学期,总学分不低于34分(含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课程结构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大类。学位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其中学位公共课共8学分,学位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少于12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10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跨专业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共4学分。具体设置见后面课程设置表。几点说明:1、学术活动在学期间,每名硕士研究生听取学术报告或参加学术会议不少于10次,公开做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否则将不能参加论文答辩。研究生在论文答辩之前要在公开发行的合法学术期刊上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至少1篇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不包括增刊、专刊、学术会议论文和一般论文集等)或出版专著1部(位列前两位)或具有已通过鉴定的省级以上(含省级)应用成果(位列前三位),且第一署名单位为聊城大学,否则将不能参加论文答辩。2、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等。全日制研究生应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教学实践工作量应不少于36学时,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实验、指导本、专科生课程论文、辅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多种形式。其中给本、专科生上课的课内学时数一般不少于20学时。教学实践以“合格”为通过。全日制研究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毕业论文答辩以前,要至少完成1篇高质量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否则将不能参加论文答辩。3、补修课程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须补修本专业大学主干课程2-3门;补修课程不能代替本专业的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一律不计学分,以考试及格为准。未补修者或未通过考试者将不能参加论文答辩。五、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本专业研究生必须按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各培养环节,参加相关考核,成绩合格者取得相应学分。考核成绩记入成绩总表,并归入本人档案和学位档案。1、考核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本专业学位课程的考核采用考试方式,非学位课程的考核采用考试方式或考查方式。教学实践、学术活动及社会实践等必修环节由指导教师和培养单位写出评语,评定成绩。考试方式可采用笔试(开卷或闭卷)、口试或口试与笔试结合等形式。学位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考试方式要包含闭卷考试形式,且闭卷考试分值所占比例不能少于该门课程总成绩的50%。考查方式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在开课后两周内提出,并报所在单位分管领导审批。2、本专业学位基础课、专业课和非学位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的考核由研究生处统一部署,学位公共课和非学位公共选修课的考核由研究生处和本学位点共同组织。3、考试和考查成绩按百分制评定,教学实习、学术活动及社会实践等必修环节的考核成绩可按合格或不合格评定。学位课程达70分为合格,非学位课程达60分为合格,达到合格要求的可获得学分,否则不得学分。教学实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必修环节的成绩合格即可获得学分。考核不合格的课程应重修。同一门课程重修不得超过1次。4、研究生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核者,须在考核前提出缓考申请,经任课教师同意,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学位公共课须经研究生处批准)后,方可缓考。擅自缺考者,该课程成绩记为0分,并不允许重修。5、研究生若违反考核纪律或考试作弊,该课程考核成绩无效,并按学校规定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给予开除学籍以下处分的,经教育表现较好,研究生处批准后,可重修1次。六、培养环节1、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在新生入学后三个月,研究生指导教师和导师组要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指导研究生制订出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须经学位点负责人审核、院领导批准、报研究生处备案后实行。2、进行严格的中期筛选。为了考查研究生入学以来的学习、科研情况,及时发现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探讨解决的途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促使研究生由课程学习阶段转入论文写作阶段,强化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督,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学位点在第四学期初对研究生进行中期筛选,4月中旬前完成。在筛选过程中,对不能按期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达不到中期筛选要求的研究生,进行淘汰或分流。3、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授予资格申请第六学期4月份,毕业研究生要向学校提出毕业申请,学校将按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全部完成培养方案要求和个人培养计划任务的研究生方可取得论文答辩的资格。经毕业资格审查合格者,方可获得申请硕士学位的资格。七、毕业(学位)论文工作1、论文选题论文题目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商定,在选题问题上既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又要考虑社会需要和学术发展状况,以及硕士点的实际情况。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的选题要有意义,观点要有新意,思路要清晰,论证要缜密、充分。应坚持宁深勿广的原则,题目不宜过大,以保证论文有一定深度。2、论文开题研究生在通过中期筛选后,最迟在第四学期4月底通过论文的开题论证,写出论文工作计划。提前修满学分者,可向政法学院和研究生处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可随上一年级进行论文开题。毕业(学位)论文从通过开题论证到论文答辩,应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否则,将不准参加论文答辩,延期授予学位。3、中期论文检查第五学期12月份,导师组将根据硕士生的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中期论文检查须在12月份完成,否则学校将不受理其答辩申请。4、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毕业硕士生要在答辩前三个月提交学位论文及中外文论文摘要,导师应及时对论文进行评阅,提出修改意见。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一般安排在毕业学年的5月中旬至6月初进行,具体工作按国家有关规定及《聊城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细则》办理。八、培养方式与方法1、采取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既注重利用导师组群体的智慧,又注重发挥导师的专业特长,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于研究生的中期筛选、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等有关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重要事宜,须经导师组集体讨论后决定。2、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途径,力求使教、学、研一体化,努力做到两个结合:一是把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既成人又成才;二是把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学术动态的跟踪研究及进行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的科学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既能够继承又善于创新。3、以课堂教学为主,社会调查、学术活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为辅,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方向)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阅读书目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法学理论知识,为此需要大量阅读本专业的学术著作。具体阅读书目详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方向)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阅读书目》。在学习期间,每名硕士研究生每学期要完成读书笔记不少于3篇,并由导师负责检查其阅读情况。

聊城大学校不外盲审。依据《聊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测暂行办法》要求学校硕士论文审核为校内审核。硕士论文校级盲审指的是学校内专家的审核,审核人不知道自己审的论文是谁的。校外盲审就是找校外专家进行审核,同样也是不知道是谁的论文。盲审是指校外盲审。校内审核,预答辩环节之后每个研究生在硕士论进入到查重环节前,必须要通过内审。但一般都是全部校内审核,外审盲抽。

  • 索引序列
  • 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
  • 聊城大学学报版面费
  • 聊城大学学报
  • 聊城大学学报投稿
  • 聊城大学论文开题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