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教育学原理论文600字

教育学原理论文600字

发布时间:

教育学原理论文600字

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基础和必修课程,不仅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和欲取得教师资格的其他院校学生的一门重要公共课,还是各级各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学原理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学原理的论文篇一

《关于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改革》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学原理的教学质量不容乐观,学生普遍缺乏对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分析了教育学原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改革的对策为建议。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章琼(1973-),女,贵州湄潭人,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8-0034-02

在我国教育学原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一�学科中重要的二�学科之一。另一方面,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各个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和想要取得教师资格的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公开课,在不同的高校,教育学原理有不同的称谓。(教育概论,教育通论,教育学)这门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系统扎实的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然而,目前在我国,教育学原理这么基础课的开展效果并不理想。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明确教育学原理的目标任务,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其不感兴趣,深感教育学原理内容枯燥,乏味,与教学实践想脱离。本文着从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入手,分析当前教育学原理的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本文所讲的教育学原理的基础课程主要是针对本科生而言。

一、存在问题

(一)学生问题

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学生对教育学原理这门基础课程的兴趣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存在对教育学原理的认识误区。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教育学原理当做入门课,不能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尽管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质的学科,经验和实践是必要的。然而,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和无效的。因此大部分高校学生不但要重视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的学习,更要在实习之前加强对理论的重视,避免盲目的实践。

(二)教材问题

事实上,当前教育学原理的教材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既有高校内部的自编教材,也有延续多年的老教材。例如,数量上严重超支,然而质量有待提升,精品、经典教材严重匮乏。各高校普遍面临教材内容陈旧、空洞、缺失个性的问题。教材的质量问题反映了我国出版界的浮躁作风。为了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相当一部分教材仍旧延续老教材的框架,只是在少许章节略加修改。还有一部分教材是不同教材的拼凑的结果,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另一方面,当前教育学原理的教材缺乏现实性。虽然教育学原理的任务旨在让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但是理论来源于实践。教育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实践课程。当前的教育实践瞬息万变,因此教育学的理论研究也应紧随实践步伐,体现出时代性和实践性。

(三)教学方法问题

我国高校目前的教育学原理的开展仍旧属于理论教学。因此从教学形式上来看仍旧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教师主导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高校教师普遍采用教授法。一言堂的教学形式仍是主调。采用教授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教学的高效率。由于高等院校不同于中小学,教材内容量大,冗杂,而教学时间却极为有限。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繁多的教学任务,教授法仍旧是最普遍的选择。此外,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学原理的教学实现了多媒体、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然而,速度的提升导致了学生的被动聆听,被动思考。例如,许多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课堂上只能照幻灯片读,教学严重缺乏趣味,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导致教学质量的低劣。

(四)教学评价问题

教学的评价形式单一是影响我国高校教育学原理教学质量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旧沿袭考试的评价方式。闭卷考试仍旧是最为重要、最为方便的评价方法。试卷中的大部分试题学生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据笔者调查,我国大部分高校普遍存教师在考前圈定考试范围的潜规则。学生为了能通过考试,在考前进行突击。平时的课堂教学成为走过场。大部分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对教育学原理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临阵磨枪,并不能真正理解教育学原理中的基本概念,教育家的基本思想。考试结束,平时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成为过眼云烟。

二、改革探讨

(一)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调动学生对教育学原理学习的积极性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学生自身要做到思想重视。尽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高校学生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对教学实践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对教学理论的应用和理解较为理想化。因此理论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避免盲目的实践。更重要的是,理论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教育,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家的思想,教育的历史等,能够正确认识教育现象,客观认识教育问题。教育实践是极其复杂的,有着不确定性。新手教师如何在遇到棘手的教学问题时,如何能够机智应对,拥有实践智慧?先前的理论学习对于培养教师的教学机智、实践智慧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来自于教学实践,是实践问题的结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虽然在教育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中,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但是教育学原理的理论学习至少提供了一种参考的视角,为高校学生在走向将来的教学实践提高了借鉴的范例。

(二)重视教材的精选与内容提炼

教材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为了提升教育学原理的教学质量,我国高校首先要做到精选教材。当前市场上同一学科专业的教材琳琅满目。因此,高校教师首先自己应该通晓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不同版本的教材做比较,然后斟酌,根据自身学校定位与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材。此外,精选教材并不意味着教材的唯一。因为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闪光点,因此课堂上以一本教材为主,课下可参考其他教材。学生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阅读与学习,可以加深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形成批判意识。另一方面,教材不应该局限于教科书。网络资源和期刊文献也是有效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教科书的内容是落后于当前研究的,因此,高校教师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教材之外的资源。例如,在对教学本质的讲授时,大部分教材只是罗列了几种观点。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当前学者的最新颖的观点和视角。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另一方面,学生能够意识到教材的局限性,学会批判教材,提升自学能力。

再者,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应超越书本,加入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引人自己的观点。高等学校的教学不同于中小学,许多问题并无标准答案,教育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教材或者论文只是提供了一种视角。教师在讲解自己观点时也能够激发学生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观点,进而做到超越书本与教材。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教育学原理的教学仍旧属于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主要采用教授的教学方法和班�授课的理论教学形式。教师采用讲授法可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这种教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教育学原理的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是来源于教学实践的。然而,大部分高校学生缺乏教学实践,因此在理解这部分内容时普遍存在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方法。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学内容是存在争议的,并不存在唯一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其他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例如,教育学原理对教育的定义的争论。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同的小组成员分别进行讨论,探讨不同的定义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维,建构自己的思想。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知识讲解和学生聆听为重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积极主动的学习,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教育学原理可以突破单一的讲授法,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教育学原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重理论性、原理性。好的案例既包含着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大量问题,也内含着丰富的知识与学术信息。教师不但要筛选案例,而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案例,将案例的分析与探讨与理论结合起来。

2.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可以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各抒己见,互相评价。一方面,学生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与学习、训练的过程。

3.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定不同的课题,学生在课下自己查阅文献,最终以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总之,高校的教学不同于中小学,应突破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固定思维模式。高校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理论的记忆与背诵。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

考试的评价方式既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也可以造成学生的功利心态。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学分、评优相挂钩。学生为了能够争取学分,拿到学位,在备考的过程中,被迫消化、理解所学内容。因此,考试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然而,考试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种评价方式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因此,高校应该建立多元的评价方法。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主题,围绕相关主题,鼓励学生形成学术论文或者报告,根据学生论文或者报告的质量评价学生。

总之,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对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对教育基本理论与问题的学习。正如汉森所讲:“观察渗透着理论,任何观察都具有理论负荷。”

参考文献:

[1]王铁军.对我国教育学的反思―教育学不是指令,而是具有更高的力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2).

[2]沈有禄,石连海.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教育学原理的论文篇二

《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基于教育学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科学实践教学改革策略。对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培养新时期综合全面人才,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57-01

教育学原理是一门重要的教育学基础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巩固综合能力水平。目前,教育学原理在我国开展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较多学生没有充分了解该学科目标任务,无法提起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感到教育学原理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性,无法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就教育学原理教学如何科学改革探索,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对提升教育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教育学原理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教育学原理实践教学中,较多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该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存在认识层面的一定误区。虽然教育学属于一类实践性学科,然而其同样需要科学理论的有效引导,因此,学生不仅应注重教育实习,更应注重实习前期强化理论重视,方能避免盲目教学实践。当前有关教育学原理的学科教材种类丰富,呈现出数量达标、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缺乏经典优质教材的不良问题。一些学校则普遍存在选用教材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无法突出个性的弊端。为快速紧跟教学改革实践步伐,一些教材仍然持续应用老教材体系框架,仅仅对少量章节内容进行略微修改。而一些教材则借鉴多本教材进行内容的单一拼凑,欠缺科学逻辑性及丰富层次性。再者,较多教育学原理编制教材欠缺现实性,基于教育学是一类实践教学课程,且教育实践丰富变换,为此,教育学理论相关研究应跟上实践发展步伐,方能体现良好的实践性以及时代性特征。当前,我国较多学校开展教育学原理仍停留于理论教学层面,教学形式则多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虽然提升了教学效率,却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之信息化时代,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教学,没有注重同学生的良好互动,令教学质量无法实现良好提升。从教学评价层面来讲,则存在形式单一的不良问题。一些学校仍旧采用闭卷考试单一评价模式,令学生过分注重应试技能锻炼,形成了考前突击学习、考后快速忘记的不良问题。

2教育学原理教学实践改革策略

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针对教育学原理实践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强的现状,应由思想层面提升学生重视性,虽然真理的检验需要依靠实践来完成,然而,由于在校学生通常欠缺实践教学丰富经验,对教学存在认识理解误区,应用教学理论往往过于理想化。为此,加强理论学习可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的理论引导,杜绝盲从实践弊端问题。理论学习还可令学生正确理解教育内涵,树立科学教育目标,掌握教育家精髓思想意识,明晰教育历史并通过教育现象客观明确教育问题。实践教学较为复杂,包含较多不确定性。青年教师在应对棘手教学问题阶段中,如何做到机智、灵活,形成实践智慧,理论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育学原理教学阶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晰该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一类科学的实践参考依据,扩充其教育视野,进而全面提升学习积极性,基于教育学原理指引学生前进方向,为其教育实践提供优质的借鉴范例。

注重教材的优选以及核心内容的良好提炼

优质教材可确保高效良好的教学实践,因此,我们应科学做好教材精选。针对当前丰富多样的教育学原理教材,教师应就不同版本学科教材进行全面对比,科学通晓。通过仔细斟酌,依据学校发展定位、专业学生综合特征做好优质选择。同时教材精选并不代表唯一性,各个教材均有其重点研究内容与闪光之处,为此课堂教学可将一本教材作为主导,课后则可令学生多参考基本学科教材。令其通过丰富的教材阅读、实践学习,深化问题认识,提升批判精神。另外,教材选择不应仅仅限定在教科书范围内,网络资源以及期刊文献也可作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中,针对较多教材进行观点罗列的状况,教师可进一步丰富学生视野,为其提供最前沿的学科理论,最独特的学习视角,令学生接触针对同一问题的各类不同视角观点。还可锻炼学生评判教材局限性的实践能力,促进其自学能力的优化提升。再者,教师实践教学阶段中,应有效跨越书本内容,引入自己对教育学原理内容的独到见解,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优化教学效果。

多元化应用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1)基于案例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教育学原理教学应科学应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令学生掌握教育学相关理论与原理知识。案例应涉及当前教育阶段中包含的问题,并涵盖多元化学科知识与先进性学术知识。教师则应做好案例选择,并引导学生实施案例分析,掌握研究技能,促进案例分析、研讨同理论学习的有效结合。(2)积极组织小组讨论。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随机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小组,组内成员则可就教育学理论知识抒发自身理解,展开互相评价。学生则可在听取同伴观点的基础上丰富视野,扩充理论知识,并畅所欲言,抒发观点,进而优化学习、再创造以及全面训练的学习提升过程。(3)开展探究式教学,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教育学原理教学阶段中,教师可为学生设计编制不同课题,令其在课后利用网络信息工具自主查阅文献,并通过报告模式进行课堂展示。该类教学方式可全面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独立探究综合能力,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丰富开展教学评价,优化教学效果

考试并不应该是单纯的教学评价模式,否则,将会令学生形成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僵化学习模式。为此,应创建多元、丰富的教学评价模式。例如,教师可设计编制一个教学主题,并令学生围绕相关内容主题,形成报告、编写学术论文,依据其完成综合质量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还可将平时成绩、出勤率、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实习能力等作为教学评价手段,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变通、总结、自我创新能力,进而真正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

3结语

总之,针对教育学原理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教材优选、应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丰富开展教学评价,方能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水平,并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学科人才。

参考文献

[1]詹小红.新课改背景下现代文学教学改革初探――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245-247.

[2]何芳.高师《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初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1(4):92-94.

[3]茹宗志.教育名言警句教学――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文教资料,2007(17):37-39.

[4]陈双虎.“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J].大观周刊,2011(43):79.

可以去看下(教育进展 )吧~看下别人的论文是怎么写的~

《当代教育学(第4版)》内容包括: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思想来源、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当代世界教育、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规模迅速增长、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内涵逐渐扩大……这个擅长的 不是很难 写过很多

教育学原理论文2000字

教育 学沉浮于中国近一个世纪多的历史,一路走来,也曾经迎来一批杰出的教育学家如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陈鹤琴、徐特立、杨秀峰等,他们倡导发动的教育实践改革运动,引领了时代的教育思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教育学的论文 范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

[摘要]将教育学理论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符合当前时代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必然趋势,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重视教育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教育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对其影响和具体策略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育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之间其实是相通的,因而将教育学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重要价值,因而高校应该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用教育学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革新,不断进步。

一、教育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教育学中发展出来的,教育学是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进行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研究,虽然两者从研究对象上看存在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而且教育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发展上,而且也体现在教育实践当中,具体来说教育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离不开教育学理论。教育学主要是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认识,这些认识构成了教育学理论,也可以说教育学理论属于认识理论的一种,而这种理论也是在近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是教育习俗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原有的教育习俗认识在教育生活 经验 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思想和认识,这就会使得教育习俗认识之间产生矛盾和歧义,并且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丰富,这些传统的教育习俗认识也不能够解释很多教育活动中的问题,这就促使科学教育学体系和理论诞生,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认识论的部分主要就来自于生活习俗和教育理论当中。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来自于日常家庭和学校教育生活当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也往往通过借助于日常的习俗认识来进行,而这些日常教育习俗就是教育学理论诞生的基础部分。并且随着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学校和家庭也逐渐受到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会采取一些教育学理论上的方法,这些都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部分。在高校中,学生的自身素质与基础教育阶段有了很大提升,因而日常教育习俗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更应该借助于现代教育学理论来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现代教育学理论为基础来构建思想政教育理论框架。

(二)、教育学理论能够帮助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教育学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到的解决教育方面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因而对于解释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如此,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科学解释,教育学能够清楚明确教育问题,这是教育学理论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属于教育问题之一,因而教育学理论也同样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明确界定。再者,教育学理论能够对教育问题进行科学解释,包括通过专门的术语、概念来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解释,这时日常语言所做不到的,作为教育问题中的一部分,教育学理论也能够运用专门的语言或概念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而且这种解释是建立在科学根据基础上的,而不是根据直接感性经验判断出来的,这就使得运用教育学理论解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带有了科学性和理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部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层次提升了一个等级。正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不断的科学及时,才促进了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丰富,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教育知识的增长,对于更加有效解释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更高价值的,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学理论的应用

(一)、培养坚定正确的教育态度教育态度是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体现,正确的、积极的教育态度能够不断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推动教育工作者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当中,也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而消极的教育态度则会阻碍教育工作的开展,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由此可见教育态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影响。而积极正确教育态度的培养与教育学理论是分不开的,教育学理论的学习对于养成积极正确的教育态度,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都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多积累自身的教育学知识,在用教育学理论来支撑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树立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信念,让自己能够积极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这样才能不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理论素质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各项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教育学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理论素质,通过对教育学理论的不断学习能够不断丰富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让教师能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学理论的学习不仅能够让教师掌握教育方面的基本问题和概念,而且也能够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来面对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断用自身的观点和见解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和方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关键。再者,深入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够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往往是依靠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自身经验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这种方法是比较片面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从多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论证和思考,也没有将自身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结合起来,使得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并不顺利,因而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多学习和浏览教育学理论方面的知识,了解有关一个教育问题的各种观点和流派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一个教育问题进行不同解释,从中体会教育问题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从不同的观念和观点中找出最适合当前教育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并且学会将自身的经验和教育理论高度结合起来,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走出经验主义教学的怪圈,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开阔自身的理论眼界,接触更多国内外的教育学理论和流派,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打好理论基础。

(三)、运用教育学理论研究方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教育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对多种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对现有的社会现象或问题进行整体性探究,而后通过归纳、整理形成相应的理论,在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中非常常见,也是现代教育学研究者比较推崇的一种研究方法,而这种方法也同样适合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中的基础课程,包括很多学科方面的内容,像是心理学、哲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内容,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的体系,而质性研究方法的基础就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涉及如此多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是非常有价值的,质性研究方法本身也是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借鉴。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进行研究,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关注,而质性研究方法也是关注于人的价值,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相通的,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于突出人思想价值研究主体,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层次具有重要价值。另外,质性研究方法强调意义建构和深度解释,强调对研究对象从整体上进行研究,这一点非常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需求,通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能够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深层和最基本的教育问题,通过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探究,能够不断深入行为和思想之间,揭示人的思想与行为之间的本质关系,同时研究人的思想行为来分析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从中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和认识,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质性研究方法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和理论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三、结语

教育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其不仅能够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教育问题,而且还能够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因而教育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非常高,高校应该充分认识教育学理论的价值,将其更好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小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评《当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优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

〔2〕牛倩.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

〔3〕张龙.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的现实意义及条件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4〕宋俊成.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内容分析:文本与范式〔J〕.高等农业教育,2015,(07).

〔5〕张凡.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2,(04).

〔6〕王翠.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探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05).

〔7〕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结构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

〔8〕牟向东.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中国教育学刊,2015,(03).

关于教育学的论文范文二:教育学三维一体改革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以及人类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及方式已很难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教师及学校作为教育者,三者之间要灵活的转变角色,加强相互间的有效互动及合作,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会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的应变能力、实践能力,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案例教学;改革创新

一、引言

教育学原理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及欲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高校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同样也是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对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在教育基本问题、基本概念以及规律、原理等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及开拓 思维方式 ,了解本项课程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在了解教育学原理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有选择性、系统的把握,并将其逐步应用到教育实践当中,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教育学原理课程在高校课程的设置中,由于概念复杂、内容枯燥以及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策略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教师教学思想、教育观念的滞后,使得一些新的知识不能有效传递给学生,教育学原理课程需要系统化的改革及创新。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个系统性的教育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内容,在掌握基本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独立进行学科研究,教育学原理学科共分为三个研究方向,即: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法以及成人教育学。教育基本理论主要是教育的本质上及历史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体现教育的价值,教育发展与政治、经济、 文化 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科学研究法主要是在研究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对教育问题的实践、教育工作的评价以及教育工作中讯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

二、受教育者——学生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解决方式

当前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自身综合素质缺乏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与积累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学生通过较长时间学习,对理论水平的掌握程度较高,但是仅仅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及扎实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主要是包含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等。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高校学生要从自身学习实际出发,增强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调整心态,主动的参加到 社会实践 活动中,深入社会发展中,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增强自身能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三、知识传授者——教师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法

(一)对基础教学实际的了解以及对案例 教学方法 的应用

1.存在问题

当前高校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基础教育实际的了解以及对案例教学的有效应用。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所研究的课题以高等教育理论为主,对于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的了解相对较少,高校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较为单一,实践机会较少。由于缺乏教学实践,使得一些教师只能按照书本所设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创新及实践与理论不能很好的结合。

2.解决办法

当前高校教育需要教师在结合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多参加教学实践,根据教学理念和教育课程大纲,设定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在所设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运用教学实践对教育学原理中所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学材料,向学生呈现特定的环境、具体的事件,组织学生对案例材料进行积极主动的探讨,提高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英语教育学原理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案例材料分析的过程中,要注重改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和创造力,改变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堂环境,营造自然、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和教师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教师的教学思想及责任感

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拥有自身的见解拥有辨别新思想的能力,构建一个适合当前教育发展及未来教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以清晰的思维来辨别复杂的教学思想,以批判继承的态度来面对、选择传统的教育思想。高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坚定的态度和立场,切不可人云亦云,教师要根据自身发展的能力在一定范围内最大化的替身自身能力,这样既是对自己负责,同样也是对学生负责。师德是教师得到学生尊重的基础,树立师德,能让教师在学生期待的知识的目光中不断反省、检讨自身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以现金的教学思维教育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表达自己对教育学原理知识的见解,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四、学校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校教育评价之急的不完善是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等院校教育过于种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实践,一些高校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存在着严重脱节的现象,大多数的一线教师拥有较强的理论技能但是缺乏相对的实践,缺乏必要的专业教学知识还缺乏教育改革的规律,使得教学研究工作仅局限于教育理念的研究,忽视了实践与教育相结合,对于教育学所涉及的实践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认知。教育学原理课程是对教育学专业的基础概括,它是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进行探究和认知的起点。教育学原理的基础地位在于让学生形成初次理论化的思维,从教学实际出发,学校承担着从理论到实践的连接者。高校在构建教育学体系时,不能过于理论化,要更多的体现出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专业中的价值所在,促进教育学的建设和重构,促进教育教学实践在现实中的发展。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接受知识、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媒介,学校教育的发展能有效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创新,学校在对教学体系进行构建时,要保持教育学理念的活力和创造力,融入科学气息和时代气息,准确把握教育学理论的精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双方面增长,从教育学理论和教学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逐步应用理论解决问题,以教育学理论为依托,以现实发展为突破点,构建极具鲜明时代特征和反应当代经济文化的课程。

五、结语

学校在构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深入的改革和探究,教育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为教育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课程保障,使教育学原理成为更加完整、逻辑性更强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创设教学环境,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尊重学生的价值,并不断引导学生认识、探索教育学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林佳.“教育学原理”三维一体的改革探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

[2]赵静.“导•学•评三维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3]谢慧.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互动德育网络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2.

关于教育学的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教育研究的论文范文

2. 关于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3. 本科教育学毕业论文

4. 大学教育论文范文

5. 关于儿童教育的论文范文

6.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摘要: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进行阐述,根据教育理论分别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含义以及相应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功能以及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和沟通方式四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过程 功能 途径

1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含义及研究意义

沟通的含义

沟通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具体来说,它是在一定的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合适的渠道信息传递者向信息接收者发送特定信息,以寻求理解、反馈的过程。我国现有文献资料对于沟通的定义众说纷纭,因为不同的文献资料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现代汉语词典》将“沟通”定义为“使两方能够连通。”而《英汉辞海》则认为“沟通”是“共同使用,使周知,传递知识或消息等;也指传递消息或音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等”。笔者对“沟通”的理解是沟通者之间为了寻求理解而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的信息和思想的交流。

信息传递过程包含信息、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环境、渠道等几个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含义和类型

①含义: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就是通过信息沟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进行交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双方理解的过程。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分别扮演教育者与受众。发送者发出的信息就是教育沟通的内容,双方采取的教育沟通的方式或途径就是沟通渠道。②类型:从教育沟通方式来分析,教育沟通除了可以通过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进行以外,还可以通过传媒沟通实现。日常的写作、阅读和信件往来均属于书面沟通形式,讨论、演讲或谈话等形式属于口头沟通。现代信息技术盛行后才出现了以电话、网络、电视为主的传媒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构成要素

通过上文进行分析,我们明确了信息沟通的五个构成要素,同样发送者、接收者、信息、环境以及沟通渠道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五要素。

发送者。①导向性:通过与信息接收者进行沟通,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以社会普遍接受的思想和行为对接收者进行引导,使其树立高尚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②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马列主义信仰,同时能够掌握扎实的党政方针,以及政策理论,明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效的沟通才能具备现实意义,并且希望运用自己的知识育德育人、回报社会。

③示范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发送者的个人品德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信息接收者的思想和品行,这种影响作用具有一定的示范性。④释疑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信息发送者比接收者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而且拥有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看问题的角度更全面,而且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更独到。信息发送者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为信息接收者答疑解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接收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

接收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分别由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来承担。在进行信息沟通的过程中,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单方面被动的接收,而是要作为主动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受众,其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也充满个性。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收者主要有能动性、感染性和可塑性三个特点。

①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层面分析判断接收的信息是否科学合理,同时给出自己的政策和建议。通过各种途径,信息接收者与发送者进行信息的沟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沟通的目标。

②感染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将积极参与沟通的热情传递给信息发送者,使信息发送者受到感染,以此来激发信息发送者的兴趣,使其产生责任感,同时以自己端正的品行对信息发送者的道德品行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发送者的人文素养。

③可塑造性:信息接收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体系,借助分析研判能力,通过分析处理接收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知,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

沟通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心理、道德、政治、思想等多个方面,因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沟通信息要包含心理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政治教育信息,以及思想教育信息等。

①心理教育信息:指的是将心理疏导方面的信息传递给信息接收者以解决其思想行为问题,通过正确的行为或思想的疏导帮助其战胜困难挫折。

②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应强调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的利益关系,帮助信息接收者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观念,避免其受利益驱使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三方利益的平衡状态。

③政治教育信息:政治教育信息指的是党政理论和方针大政。具体到日常生活,政治教育信息指的是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传播党的执政理念和理论方针,帮助信息接收者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理解党政方针理论。

④思想教育信息:具体来说,思想教育信息主要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沟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渠道,即信息处理双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方式或途径。包括借助语言、文字、表情、动作等方式来实现沟通。

沟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是同时涵盖了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方面内容的信息沟通的环境。这个环境是相对具体的、动态的环境,是诸多因素互联而成的系统,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特征

①阶级性: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党性,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阶级性。信息交互双方、沟通渠道等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几要素,因此信息沟通具有共性,但同时它也是党政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因而它所代表的阶级和政治信仰有鲜明的特色,其任务和目标受党的总体目标的制约和影响。

②互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信息交互双方关于情感、思想和信息的双向的交流和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互动性。

③时代性。这是指信息沟通的渠道、环境和内容能够体现出时代发展特点,沟通内容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持续更新,沟通环境不断优化,因此,需要对沟通的渠道进行不断地探索。

④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能够针对受众的职业、年龄、性格、知识结构等设定相应的教育沟通层次和沟通目标,并且在信息沟通中适时调整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进而满足信息接收者的需求。

2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途径

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价值

通常情况下,引导、交流、感染和释疑纠偏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主要功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来说,无论何种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通过互动,进而使受教育者的真实思想,以及道德状况等让教育者有个准确的掌握。对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情况,一般情况下,通过理论、政治、道德和心理信息等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进而调动起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素质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时,信息发送者是教育者,是负责组织协调的一方,把控着信息沟通的内容、方式和目标任务,因而信息发送者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对教育沟通的成效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为确保教育沟通取得实效性进展,教育者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以期从人格和专业讲学方面对信息接收者产生好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来说,能力素质是关键。

①创新能力。在沟通的环境、对象等方面,与以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需要创新沟通的方法、渠道、机制等,在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敌对势力之间的争夺异常激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面对这种形势,需要对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和强化。

②观察思考能力。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信息发送者的观察思考能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在思想方面需要意识到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进而对行为进行指导的重要性。

③表达能力。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按照准确、流利、顺畅、简洁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需要全方位的培养表达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自身的口头表达和笔头表达。

④组织协调能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来说,为了形成强大的合力,一方面需要进行语言和行为上的交流,另一方面对各种教育资源和因素进行组织。对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进行有效沟通奠定基础。

⑤心理承受能力。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接收者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知识层次、职业属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接收者积极参与沟通

信息接收者有进行沟通的愿望。信息接收者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对于提高思想行为的重要性,强化参与沟通的愿望。调整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要我沟通”向“我要沟通”的转变,为沟通的顺利进行、扫清心理障碍。

信息接收者吸收和消化信息。通常情况下,信息接收者对沟通信息的吸收和消化,将内化的思想观念外化为行为也包含在内。为了提高自身的思想、行为境界,信息接收者需要评价自身内化的思想观念,同时巩固正确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或不合时宜的行为。

信息接收者及时反馈信息。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持续一段时间后,信息接收者需要将沟通结果及时主动地向信息发送者反馈,进而对信息的掌握情况和沟通效果进行判断,同时制订下一轮的沟通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要多样化、现代化

在个性特征方面,与以前相比,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受众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取舍、行为选择等方面变得更加开放、现实、自我和随意。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这些变化,根据受众的特征实现沟通形式的多样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林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方式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

[2]周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沟通障碍的分析与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01).

[3]孟益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激励理论[J].高教论坛,2003(1).

[4]高新华等.情感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25).

[5]刘光.思想政治教育中沟通的内涵及其应有地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04).

[6]谈志兴,李永玲.有效说服教育诸因素分析[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2(06).

浅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符合网络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有效的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网络;道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民族精神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

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渐凸显,本来大学生上网进而掌握网络技术,是有益于学习的好事,但是很多大学生上网不是用来查找资料,而是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甚至许多人因为沉迷于网络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庞杂多样,网络信息往往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和判别力尚不成熟,部分大学生对互联网使用不当,因而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道德情感弱化,人情淡漠。

互联网一方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人们的沟通不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但是由于网络数字化的存在。使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人与数字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停留在了网上。许多大学生和自己家人交流反而变少,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变得单薄了,从而导致了部分大学生道德感情冷漠。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的虐兔案、药家鑫案都是大学生道德情感冷漠的重要表现。

(二)部分学生道德心理发展错位。

在网络的环境中,由于其虚拟性的特点,大学生就追寻快乐的原则,有时候,会忽视社会道德随意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在发表一些言论的时候往往会考虑社会规范和道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内外这两张截然不同的观点,极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价值观念扭曲,在虚拟的空间追求低级而无限的刺激,甚至沦为网络的奴隶,无法再网络中自拔,形成人格发展错位。

(三)大学生价值观迷失。

由于网络开放性的特点,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不断的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是西方国家借助网上的优势,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这就加剧了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间道德,文化的冲突。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激进,容易也渴望接受外来信息和思想,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网络思想,部分学生取舍不当,便会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扭曲。

(四)一些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弱化。

网络的开放性促使了国际间的信息文化交流,但是同时,由于西方国家在网络上占有垄断地位,他们通过网络向人们传递的是一种充斥汉堡,快餐,好莱坞电影,可口可乐这样的文化精神。这样的文化是人们从内心感觉到了一种愉悦;他们引领着一种追求西方文化的潮流,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人们往往会淡化对这些产品的民族属性的探究,这些东西慢慢的渗透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因为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群,他们受到西方这种网络文化的影响,将非理性消费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个性标榜为自己的个性。

这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因为网上那些消费品和个人行为没有严格的国籍区别,从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人的警惕性。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也将商品、文化、个人行为的国家距离弱化了。西方国家强调了信息以及商品流动的自由化,但这种自由变相的变成了推销自己文化的行为。

传统社会虽然缺少网络这种先进技术去给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便利,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比较多,人们的道德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和人的监督,青年道德意识比较强烈。而网络的隐匿性很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引发一系列不道德的网络行为甚至是网络犯罪行为。总之,随着信息网络在我国高校的迅速普及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展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加强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开放性以及时空无局限性等实质是引发大学生道德问题产生的实质。

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受到道德以及他人言论等等现实因素的约束,在言论以及个人行为上非常注意,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各种制约,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甚至可以使自己的言论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这样比较松散的环境会使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这样失去控制的言论的言论环境会使大学生有一种自由感和轻松感,在说话上会无所顾忌。网络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地域限制,你可以喝任何素不相识的人进行交流,在网络环境中,没有严密的管理机构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大学生极易因为这种隐蔽性和宽松性而产生各种网络道德失范。

(二)网络中一些不良思想的渗透。

由于网络发展速度过快,缺失有效的舆论监督体系,人们无所顾忌的发表自己的言论。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思想,西方一些文化也借助网络这个媒体对我国的文化进行渗透。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发展。同时,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不良信息的诱导,可能有些同学又会受到影响,甚至走上网络黑客等一些犯罪道路。

(三)大学生的自身原因。

大学生进入大学,刚刚脱离了家庭的约束,自制力比较差,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但很容易把握不了分寸,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中。在很多大学中,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因为过度沉迷于网络而荒废学业被劝退的一些学生。在网络中,尤其是网络游戏中,许多人会再那里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自身价值的极大化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当在网上获得的快乐不现实多时,他们就会把更多的经历和时间投入到网络世界中;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就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安慰,消极的逃避现实的矛盾。这样,就会引起大学生觉得个人安全感下降,在和人的沟通交流上存在问题,最终难以融入社会。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运用网络抵御西方文化的渗透。

要加大在互联网上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力度,在网络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政治导向。同时,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问题,旗帜鲜明的发表言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大力开展批评。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和引导,打击网络犯罪,清除网上文化垃圾,规范网上行为,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是互联网的文化秩序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运用网络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要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开展各种各样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向大学生传达一个健康向上的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方面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使大学生的责任感加强,道德感增强,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民族认同感的增强也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能够自觉地抵御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思想层面上的渗透。

(三)利用网络的特点,开展丰富的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网上和网下的联合。

比如很多学生现在都有了自己的电脑,辅导员和班级同学可以组建一个群,大家在网上可以聊自己的思想,文化活动等等心里上的问题,那么辅导员可以从中及时的发现一些问题并加以引导。但是前提是这个活动必须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范围,而不应该一味的以严肃为主,要注意结合网络本身的特点。

(四)注重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网络时代的各种问题的逐步显现,大学生中开始泛滥的各种症状,例如“网络心理障碍”,高等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必须开设针对性的心理指导课,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网络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怎样预防诸如上网成瘾、信息焦虑和人际孤僻等,做到防范于未然,对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做好咨询、调适和治疗工作,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使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这种不受空间局限性的特点,建立一些大学生易于接受的交流界面,以平等、宽容的心态面对大学生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使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解决传统心理咨询中出现的咨询对象的戒备心理,是工作的深入性、有效性达到应有的水平,建立起符合网络时代特质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五)培养一批高级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既要注意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他们做政治工作的水平;同时,也要提高、培养他们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水平。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能从根本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运行在政治思想上的正确导向,又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处于一种良性的运行形态中。

总之,我们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媒介,是他成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这样,才更加有利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投入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李佳国.当代文化变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邱香.创新工作模式是做好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2).

[5]李建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教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19-433.

教育学原理论文500字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各个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巩固综合能力水平。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学原理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本文基于教育学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科学实践教学改革策略。对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培养新时期综合全面人才,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 教学改革 策略

教育学原理是一门重要的教育学基础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巩固综合能力水平。目前,教育学原理在我国开展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较多学生没有充分了解该学科目标任务,无法提起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感到教育学原理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性,无法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就教育学原理教学如何科学改革探索,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对提升教育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教育学原理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教育学原理实践教学中,较多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该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存在认识层面的一定误区。虽然教育学属于一类实践性学科,然而其同样需要科学理论的有效引导,因此,学生不仅应注重教育实习,更应注重实习前期强化理论重视,方能避免盲目教学实践。当前有关教育学原理的学科教材种类丰富,呈现出数量达标、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缺乏经典优质教材的不良问题。一些学校则普遍存在选用教材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无法突出个性的弊端。为快速紧跟教学改革实践步伐,一些教材仍然持续应用老教材体系框架,仅仅对少量章节内容进行略微修改。

而一些教材则借鉴多本教材进行内容的单一拼凑,欠缺科学逻辑性及丰富层次性。再者,较多教育学原理编制教材欠缺现实性,基于教育学是一类实践教学课程,且教育实践丰富变换,为此,教育学理论相关研究应跟上实践发展步伐,方能体现良好的实践性以及时代性特征。当前,我国较多学校开展教育学原理仍停留于理论教学层面,教学形式则多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虽然提升了教学效率,却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之信息化时代,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教学,没有注重同学生的良好互动,令教学质量无法实现良好提升。从教学评价层面来讲,则存在形式单一的不良问题。一些学校仍旧采用闭卷考试单一评价模式,令学生过分注重应试技能锻炼,形成了考前突击学习、考后快速忘记的不良问题。

2 教育学原理教学实践改革策略

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针对教育学原理实践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强的现状,应由思想层面提升学生重视性,虽然真理的检验需要依靠实践来完成,然而,由于在校学生通常欠缺实践教学丰富经验,对教学存在认识理解误区,应用教学理论往往过于理想化。为此,加强理论学习可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的理论引导,杜绝盲从实践弊端问题。

理论学习还可令学生正确理解教育内涵,树立科学教育目标,掌握教育家精髓思想意识,明晰教育历史并通过教育现象客观明确教育问题。实践教学较为复杂,包含较多不确定性。青年教师在应对棘手教学问题阶段中,如何做到机智、灵活,形成实践智慧,理论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育学原理教学阶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晰该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一类科学的实践参考依据,扩充其教育视野,进而全面提升学习积极性,基于教育学原理指引学生前进方向,为其教育实践提供优质的借鉴范例。

注重教材的优选以及核心内容的良好提炼

优质教材可确保高效良好的教学实践,因此,我们应科学做好教材精选。针对当前丰富多样的教育学原理教材,教师应就不同版本学科教材进行全面对比,科学通晓。通过仔细斟酌,依据学校发展定位、专业学生综合特征做好优质选择。同时教材精选并不代表唯一性,各个教材均有其重点研究内容与闪光之处,为此课堂教学可将一本教材作为主导,课后则可令学生多参考基本学科教材。令其通过丰富的教材阅读、实践学习,深化问题认识,提升批判精神。另外,教材选择不应仅仅限定在教科书范围内,网络资源以及期刊文献也可作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中,针对较多教材进行观点罗列的状况,教师可进一步丰富学生视野,为其提供最前沿的学科理论,最独特的学习视角,令学生接触针对同一问题的各类不同视角观点。还可锻炼学生评判教材局限性的实践能力,促进其自学能力的优化提升。再者,教师实践教学阶段中,应有效跨越书本内容,引入自己对教育学原理内容的独到见解,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优化教学效果。

多元化应用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1)基于案例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教育学原理教学应科学应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令学生掌握教育学相关理论与原理知识。案例应涉及当前教育阶段中包含的问题,并涵盖多元化学科知识与先进性学术知识。教师则应做好案例选择,并引导学生实施案例分析,掌握研究技能,促进案例分析、研讨同理论学习的有效结合。

(2)积极组织小组讨论。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随机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小组,组内成员则可就教育学理论知识抒发自身理解,展开互相评价。学生则可在听取同伴观点的基础上丰富视野,扩充理论知识,并畅所欲言,抒发观点,进而优化学习、再创造以及全面训练的学习提升过程。

(3)开展探究式教学,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教育学原理教学阶段中,教师可为学生设计编制不同课题,令其在课后利用网络信息工具自主查阅文献,并通过报告模式进行课堂展示。该类教学方式可全面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独立探究综合能力,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丰富开展教学评价,优化教学效果

考试并不应该是单纯的教学评价模式,否则,将会令学生形成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僵化学习模式。为此,应创建多元、丰富的教学评价模式。例如,教师可设计编制一个教学主题,并令学生围绕相关内容主题,形成报告、编写学术论文,依据其完成综合质量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还可将平时成绩、出勤率、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实习能力等作为教学评价手段,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变通、总结、自我创新能力,进而真正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

3 结语

总之,针对教育学原理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教材优选、应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丰富开展教学评价,方能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水平,并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学科人才。

参考文献

[1] 詹小红.新课改背景下现代文学教学改革初探――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245-247.

[2] 何芳.高师《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初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1(4):92-94.

[3] 茹宗志.教育名言警句教学―― 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文教资料,2007(17):37-39.

[4] 陈双虎.“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J].大观周刊,2011(43):79.

论教育学原理学习的重要性

摘要: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

关键词:教育学;理论和实际;前沿性

对于“教育学原理”的概念,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的解释:“教育学原理就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它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本身就显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态势。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道路之后,中国走出了一条探索——改革——实践——创新的发展道路。在顾明远看来,教育学的兴起,是很有必要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好好参悟。

《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书中主题与内容的选择以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变革为核心,以体现此书时态上的当代性、空间态上的本土性和校本性。此外,在这本书阐述中渗透着编写者近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持续了十多年,且还在深入进行的“新基础教育”研究。

在本书中,对教育学提出了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这套教材是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专门编写的,既重视教育理论的介绍,又重视研究教育实际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把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提升到理论上来阐述,可以提供学员的认识。教师学习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只有在充分认识教育规律后,才能去创造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的学习,就是要提高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造。

这就指出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要坚持这一理论。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而忽略了实际,或是只是注重实际,而忽略了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有害的。

案例分析:如教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如果生硬地教给学生那些生字,可能对于刚接触的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如果在理论中联系一点实际,那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收效更大。可以播放一点轻音乐,创造一种氛围,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然后老师讲述: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是富有智慧的,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看见“船”就把“船”记下来。(屏幕上以动画形式依次出现由实物图变成象形字的过程。)然后为了便于书写,后来,人们就在这个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这个“船”字。这样,就把所要学习的汉字“船”给讲出来了,而且也便于学生记住,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加深印象。

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

编写的教材尽量能够反映学科当前发展的新成果,注意吸收国际上新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使老师学习了这些课程后能够理解该门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了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新趋势。这不仅能够使教师学习到最新的教育理论,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有利于创造他们自己的新经验。

案例分析: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面对这样两种不同的回答,老师应该在肯定小方回答正确的同时,更要对小明的回答进行赞赏和鼓励,因为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很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老师应当给对小明的这种创新思维进行鼓励。

综上所述,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主要以对教育学提出了三个问题: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第三、重视研究。学习《教育学原理》仅仅是学习、消化和吸收,而不是一种明确的操作,套用叶澜教授说的一句话:“原理不是明确的操作性规定,原理只有滋养了人的心灵才会有真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4.

[2] 顾明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7.

[3] 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9.

[4] 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8.

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基础和必修课程,不仅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和欲取得教师资格的其他院校学生的一门重要公共课,还是各级各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学原理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学原理的论文篇一

《关于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改革》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学原理的教学质量不容乐观,学生普遍缺乏对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分析了教育学原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改革的对策为建议。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章琼(1973-),女,贵州湄潭人,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8-0034-02

在我国教育学原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一�学科中重要的二�学科之一。另一方面,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各个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和想要取得教师资格的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公开课,在不同的高校,教育学原理有不同的称谓。(教育概论,教育通论,教育学)这门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系统扎实的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然而,目前在我国,教育学原理这么基础课的开展效果并不理想。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明确教育学原理的目标任务,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其不感兴趣,深感教育学原理内容枯燥,乏味,与教学实践想脱离。本文着从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入手,分析当前教育学原理的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本文所讲的教育学原理的基础课程主要是针对本科生而言。

一、存在问题

(一)学生问题

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学生对教育学原理这门基础课程的兴趣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存在对教育学原理的认识误区。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教育学原理当做入门课,不能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尽管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质的学科,经验和实践是必要的。然而,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和无效的。因此大部分高校学生不但要重视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的学习,更要在实习之前加强对理论的重视,避免盲目的实践。

(二)教材问题

事实上,当前教育学原理的教材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既有高校内部的自编教材,也有延续多年的老教材。例如,数量上严重超支,然而质量有待提升,精品、经典教材严重匮乏。各高校普遍面临教材内容陈旧、空洞、缺失个性的问题。教材的质量问题反映了我国出版界的浮躁作风。为了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相当一部分教材仍旧延续老教材的框架,只是在少许章节略加修改。还有一部分教材是不同教材的拼凑的结果,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另一方面,当前教育学原理的教材缺乏现实性。虽然教育学原理的任务旨在让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但是理论来源于实践。教育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实践课程。当前的教育实践瞬息万变,因此教育学的理论研究也应紧随实践步伐,体现出时代性和实践性。

(三)教学方法问题

我国高校目前的教育学原理的开展仍旧属于理论教学。因此从教学形式上来看仍旧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教师主导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高校教师普遍采用教授法。一言堂的教学形式仍是主调。采用教授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教学的高效率。由于高等院校不同于中小学,教材内容量大,冗杂,而教学时间却极为有限。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繁多的教学任务,教授法仍旧是最普遍的选择。此外,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学原理的教学实现了多媒体、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然而,速度的提升导致了学生的被动聆听,被动思考。例如,许多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课堂上只能照幻灯片读,教学严重缺乏趣味,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导致教学质量的低劣。

(四)教学评价问题

教学的评价形式单一是影响我国高校教育学原理教学质量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旧沿袭考试的评价方式。闭卷考试仍旧是最为重要、最为方便的评价方法。试卷中的大部分试题学生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据笔者调查,我国大部分高校普遍存教师在考前圈定考试范围的潜规则。学生为了能通过考试,在考前进行突击。平时的课堂教学成为走过场。大部分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对教育学原理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临阵磨枪,并不能真正理解教育学原理中的基本概念,教育家的基本思想。考试结束,平时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成为过眼云烟。

二、改革探讨

(一)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调动学生对教育学原理学习的积极性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学生自身要做到思想重视。尽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高校学生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对教学实践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对教学理论的应用和理解较为理想化。因此理论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避免盲目的实践。更重要的是,理论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教育,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家的思想,教育的历史等,能够正确认识教育现象,客观认识教育问题。教育实践是极其复杂的,有着不确定性。新手教师如何在遇到棘手的教学问题时,如何能够机智应对,拥有实践智慧?先前的理论学习对于培养教师的教学机智、实践智慧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来自于教学实践,是实践问题的结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虽然在教育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中,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但是教育学原理的理论学习至少提供了一种参考的视角,为高校学生在走向将来的教学实践提高了借鉴的范例。

(二)重视教材的精选与内容提炼

教材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为了提升教育学原理的教学质量,我国高校首先要做到精选教材。当前市场上同一学科专业的教材琳琅满目。因此,高校教师首先自己应该通晓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不同版本的教材做比较,然后斟酌,根据自身学校定位与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材。此外,精选教材并不意味着教材的唯一。因为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闪光点,因此课堂上以一本教材为主,课下可参考其他教材。学生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阅读与学习,可以加深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形成批判意识。另一方面,教材不应该局限于教科书。网络资源和期刊文献也是有效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教科书的内容是落后于当前研究的,因此,高校教师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教材之外的资源。例如,在对教学本质的讲授时,大部分教材只是罗列了几种观点。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当前学者的最新颖的观点和视角。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另一方面,学生能够意识到教材的局限性,学会批判教材,提升自学能力。

再者,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应超越书本,加入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引人自己的观点。高等学校的教学不同于中小学,许多问题并无标准答案,教育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教材或者论文只是提供了一种视角。教师在讲解自己观点时也能够激发学生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观点,进而做到超越书本与教材。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教育学原理的教学仍旧属于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主要采用教授的教学方法和班�授课的理论教学形式。教师采用讲授法可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这种教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教育学原理的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是来源于教学实践的。然而,大部分高校学生缺乏教学实践,因此在理解这部分内容时普遍存在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方法。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学内容是存在争议的,并不存在唯一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其他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例如,教育学原理对教育的定义的争论。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同的小组成员分别进行讨论,探讨不同的定义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维,建构自己的思想。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知识讲解和学生聆听为重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积极主动的学习,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教育学原理可以突破单一的讲授法,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教育学原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重理论性、原理性。好的案例既包含着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大量问题,也内含着丰富的知识与学术信息。教师不但要筛选案例,而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案例,将案例的分析与探讨与理论结合起来。

2.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可以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各抒己见,互相评价。一方面,学生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与学习、训练的过程。

3.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定不同的课题,学生在课下自己查阅文献,最终以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总之,高校的教学不同于中小学,应突破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固定思维模式。高校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理论的记忆与背诵。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

考试的评价方式既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也可以造成学生的功利心态。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学分、评优相挂钩。学生为了能够争取学分,拿到学位,在备考的过程中,被迫消化、理解所学内容。因此,考试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然而,考试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种评价方式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因此,高校应该建立多元的评价方法。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主题,围绕相关主题,鼓励学生形成学术论文或者报告,根据学生论文或者报告的质量评价学生。

总之,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对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对教育基本理论与问题的学习。正如汉森所讲:“观察渗透着理论,任何观察都具有理论负荷。”

参考文献:

[1]王铁军.对我国教育学的反思―教育学不是指令,而是具有更高的力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2).

[2]沈有禄,石连海.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教育学原理的论文篇二

《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基于教育学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科学实践教学改革策略。对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培养新时期综合全面人才,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57-01

教育学原理是一门重要的教育学基础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巩固综合能力水平。目前,教育学原理在我国开展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较多学生没有充分了解该学科目标任务,无法提起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感到教育学原理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性,无法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就教育学原理教学如何科学改革探索,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对提升教育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教育学原理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教育学原理实践教学中,较多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该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存在认识层面的一定误区。虽然教育学属于一类实践性学科,然而其同样需要科学理论的有效引导,因此,学生不仅应注重教育实习,更应注重实习前期强化理论重视,方能避免盲目教学实践。当前有关教育学原理的学科教材种类丰富,呈现出数量达标、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缺乏经典优质教材的不良问题。一些学校则普遍存在选用教材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无法突出个性的弊端。为快速紧跟教学改革实践步伐,一些教材仍然持续应用老教材体系框架,仅仅对少量章节内容进行略微修改。而一些教材则借鉴多本教材进行内容的单一拼凑,欠缺科学逻辑性及丰富层次性。再者,较多教育学原理编制教材欠缺现实性,基于教育学是一类实践教学课程,且教育实践丰富变换,为此,教育学理论相关研究应跟上实践发展步伐,方能体现良好的实践性以及时代性特征。当前,我国较多学校开展教育学原理仍停留于理论教学层面,教学形式则多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虽然提升了教学效率,却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之信息化时代,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教学,没有注重同学生的良好互动,令教学质量无法实现良好提升。从教学评价层面来讲,则存在形式单一的不良问题。一些学校仍旧采用闭卷考试单一评价模式,令学生过分注重应试技能锻炼,形成了考前突击学习、考后快速忘记的不良问题。

2教育学原理教学实践改革策略

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针对教育学原理实践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强的现状,应由思想层面提升学生重视性,虽然真理的检验需要依靠实践来完成,然而,由于在校学生通常欠缺实践教学丰富经验,对教学存在认识理解误区,应用教学理论往往过于理想化。为此,加强理论学习可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的理论引导,杜绝盲从实践弊端问题。理论学习还可令学生正确理解教育内涵,树立科学教育目标,掌握教育家精髓思想意识,明晰教育历史并通过教育现象客观明确教育问题。实践教学较为复杂,包含较多不确定性。青年教师在应对棘手教学问题阶段中,如何做到机智、灵活,形成实践智慧,理论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育学原理教学阶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晰该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一类科学的实践参考依据,扩充其教育视野,进而全面提升学习积极性,基于教育学原理指引学生前进方向,为其教育实践提供优质的借鉴范例。

注重教材的优选以及核心内容的良好提炼

优质教材可确保高效良好的教学实践,因此,我们应科学做好教材精选。针对当前丰富多样的教育学原理教材,教师应就不同版本学科教材进行全面对比,科学通晓。通过仔细斟酌,依据学校发展定位、专业学生综合特征做好优质选择。同时教材精选并不代表唯一性,各个教材均有其重点研究内容与闪光之处,为此课堂教学可将一本教材作为主导,课后则可令学生多参考基本学科教材。令其通过丰富的教材阅读、实践学习,深化问题认识,提升批判精神。另外,教材选择不应仅仅限定在教科书范围内,网络资源以及期刊文献也可作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中,针对较多教材进行观点罗列的状况,教师可进一步丰富学生视野,为其提供最前沿的学科理论,最独特的学习视角,令学生接触针对同一问题的各类不同视角观点。还可锻炼学生评判教材局限性的实践能力,促进其自学能力的优化提升。再者,教师实践教学阶段中,应有效跨越书本内容,引入自己对教育学原理内容的独到见解,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优化教学效果。

多元化应用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1)基于案例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教育学原理教学应科学应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令学生掌握教育学相关理论与原理知识。案例应涉及当前教育阶段中包含的问题,并涵盖多元化学科知识与先进性学术知识。教师则应做好案例选择,并引导学生实施案例分析,掌握研究技能,促进案例分析、研讨同理论学习的有效结合。(2)积极组织小组讨论。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随机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小组,组内成员则可就教育学理论知识抒发自身理解,展开互相评价。学生则可在听取同伴观点的基础上丰富视野,扩充理论知识,并畅所欲言,抒发观点,进而优化学习、再创造以及全面训练的学习提升过程。(3)开展探究式教学,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教育学原理教学阶段中,教师可为学生设计编制不同课题,令其在课后利用网络信息工具自主查阅文献,并通过报告模式进行课堂展示。该类教学方式可全面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独立探究综合能力,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丰富开展教学评价,优化教学效果

考试并不应该是单纯的教学评价模式,否则,将会令学生形成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僵化学习模式。为此,应创建多元、丰富的教学评价模式。例如,教师可设计编制一个教学主题,并令学生围绕相关内容主题,形成报告、编写学术论文,依据其完成综合质量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还可将平时成绩、出勤率、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实习能力等作为教学评价手段,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变通、总结、自我创新能力,进而真正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

3结语

总之,针对教育学原理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教材优选、应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丰富开展教学评价,方能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水平,并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学科人才。

参考文献

[1]詹小红.新课改背景下现代文学教学改革初探――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245-247.

[2]何芳.高师《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初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1(4):92-94.

[3]茹宗志.教育名言警句教学――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文教资料,2007(17):37-39.

[4]陈双虎.“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J].大观周刊,2011(43):79.

教育学原理论文8000字

教育学概论论文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学的概论论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摘要

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

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三: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 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 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 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 ,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基础和必修课程,不仅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和欲取得教师资格的其他院校学生的一门重要公共课,还是各级各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学原理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学原理的论文篇一

《关于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改革》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学原理的教学质量不容乐观,学生普遍缺乏对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分析了教育学原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改革的对策为建议。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章琼(1973-),女,贵州湄潭人,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8-0034-02

在我国教育学原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一�学科中重要的二�学科之一。另一方面,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各个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和想要取得教师资格的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公开课,在不同的高校,教育学原理有不同的称谓。(教育概论,教育通论,教育学)这门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系统扎实的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然而,目前在我国,教育学原理这么基础课的开展效果并不理想。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明确教育学原理的目标任务,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其不感兴趣,深感教育学原理内容枯燥,乏味,与教学实践想脱离。本文着从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入手,分析当前教育学原理的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本文所讲的教育学原理的基础课程主要是针对本科生而言。

一、存在问题

(一)学生问题

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学生对教育学原理这门基础课程的兴趣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存在对教育学原理的认识误区。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教育学原理当做入门课,不能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尽管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质的学科,经验和实践是必要的。然而,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和无效的。因此大部分高校学生不但要重视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的学习,更要在实习之前加强对理论的重视,避免盲目的实践。

(二)教材问题

事实上,当前教育学原理的教材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既有高校内部的自编教材,也有延续多年的老教材。例如,数量上严重超支,然而质量有待提升,精品、经典教材严重匮乏。各高校普遍面临教材内容陈旧、空洞、缺失个性的问题。教材的质量问题反映了我国出版界的浮躁作风。为了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相当一部分教材仍旧延续老教材的框架,只是在少许章节略加修改。还有一部分教材是不同教材的拼凑的结果,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另一方面,当前教育学原理的教材缺乏现实性。虽然教育学原理的任务旨在让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但是理论来源于实践。教育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实践课程。当前的教育实践瞬息万变,因此教育学的理论研究也应紧随实践步伐,体现出时代性和实践性。

(三)教学方法问题

我国高校目前的教育学原理的开展仍旧属于理论教学。因此从教学形式上来看仍旧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教师主导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高校教师普遍采用教授法。一言堂的教学形式仍是主调。采用教授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教学的高效率。由于高等院校不同于中小学,教材内容量大,冗杂,而教学时间却极为有限。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繁多的教学任务,教授法仍旧是最普遍的选择。此外,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学原理的教学实现了多媒体、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然而,速度的提升导致了学生的被动聆听,被动思考。例如,许多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课堂上只能照幻灯片读,教学严重缺乏趣味,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导致教学质量的低劣。

(四)教学评价问题

教学的评价形式单一是影响我国高校教育学原理教学质量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旧沿袭考试的评价方式。闭卷考试仍旧是最为重要、最为方便的评价方法。试卷中的大部分试题学生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据笔者调查,我国大部分高校普遍存教师在考前圈定考试范围的潜规则。学生为了能通过考试,在考前进行突击。平时的课堂教学成为走过场。大部分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对教育学原理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临阵磨枪,并不能真正理解教育学原理中的基本概念,教育家的基本思想。考试结束,平时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成为过眼云烟。

二、改革探讨

(一)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调动学生对教育学原理学习的积极性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学生自身要做到思想重视。尽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高校学生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对教学实践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对教学理论的应用和理解较为理想化。因此理论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避免盲目的实践。更重要的是,理论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教育,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家的思想,教育的历史等,能够正确认识教育现象,客观认识教育问题。教育实践是极其复杂的,有着不确定性。新手教师如何在遇到棘手的教学问题时,如何能够机智应对,拥有实践智慧?先前的理论学习对于培养教师的教学机智、实践智慧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来自于教学实践,是实践问题的结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虽然在教育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中,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但是教育学原理的理论学习至少提供了一种参考的视角,为高校学生在走向将来的教学实践提高了借鉴的范例。

(二)重视教材的精选与内容提炼

教材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为了提升教育学原理的教学质量,我国高校首先要做到精选教材。当前市场上同一学科专业的教材琳琅满目。因此,高校教师首先自己应该通晓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不同版本的教材做比较,然后斟酌,根据自身学校定位与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材。此外,精选教材并不意味着教材的唯一。因为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闪光点,因此课堂上以一本教材为主,课下可参考其他教材。学生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阅读与学习,可以加深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形成批判意识。另一方面,教材不应该局限于教科书。网络资源和期刊文献也是有效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教科书的内容是落后于当前研究的,因此,高校教师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教材之外的资源。例如,在对教学本质的讲授时,大部分教材只是罗列了几种观点。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当前学者的最新颖的观点和视角。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另一方面,学生能够意识到教材的局限性,学会批判教材,提升自学能力。

再者,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应超越书本,加入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引人自己的观点。高等学校的教学不同于中小学,许多问题并无标准答案,教育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教材或者论文只是提供了一种视角。教师在讲解自己观点时也能够激发学生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观点,进而做到超越书本与教材。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教育学原理的教学仍旧属于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主要采用教授的教学方法和班�授课的理论教学形式。教师采用讲授法可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这种教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教育学原理的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是来源于教学实践的。然而,大部分高校学生缺乏教学实践,因此在理解这部分内容时普遍存在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方法。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学内容是存在争议的,并不存在唯一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其他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例如,教育学原理对教育的定义的争论。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同的小组成员分别进行讨论,探讨不同的定义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维,建构自己的思想。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知识讲解和学生聆听为重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积极主动的学习,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教育学原理可以突破单一的讲授法,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教育学原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重理论性、原理性。好的案例既包含着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大量问题,也内含着丰富的知识与学术信息。教师不但要筛选案例,而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案例,将案例的分析与探讨与理论结合起来。

2.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可以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各抒己见,互相评价。一方面,学生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与学习、训练的过程。

3.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定不同的课题,学生在课下自己查阅文献,最终以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总之,高校的教学不同于中小学,应突破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固定思维模式。高校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理论的记忆与背诵。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

考试的评价方式既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也可以造成学生的功利心态。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学分、评优相挂钩。学生为了能够争取学分,拿到学位,在备考的过程中,被迫消化、理解所学内容。因此,考试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然而,考试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种评价方式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因此,高校应该建立多元的评价方法。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主题,围绕相关主题,鼓励学生形成学术论文或者报告,根据学生论文或者报告的质量评价学生。

总之,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对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对教育基本理论与问题的学习。正如汉森所讲:“观察渗透着理论,任何观察都具有理论负荷。”

参考文献:

[1]王铁军.对我国教育学的反思―教育学不是指令,而是具有更高的力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2).

[2]沈有禄,石连海.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教育学原理的论文篇二

《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基于教育学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科学实践教学改革策略。对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培养新时期综合全面人才,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57-01

教育学原理是一门重要的教育学基础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巩固综合能力水平。目前,教育学原理在我国开展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较多学生没有充分了解该学科目标任务,无法提起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感到教育学原理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性,无法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就教育学原理教学如何科学改革探索,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对提升教育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教育学原理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教育学原理实践教学中,较多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该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存在认识层面的一定误区。虽然教育学属于一类实践性学科,然而其同样需要科学理论的有效引导,因此,学生不仅应注重教育实习,更应注重实习前期强化理论重视,方能避免盲目教学实践。当前有关教育学原理的学科教材种类丰富,呈现出数量达标、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缺乏经典优质教材的不良问题。一些学校则普遍存在选用教材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无法突出个性的弊端。为快速紧跟教学改革实践步伐,一些教材仍然持续应用老教材体系框架,仅仅对少量章节内容进行略微修改。而一些教材则借鉴多本教材进行内容的单一拼凑,欠缺科学逻辑性及丰富层次性。再者,较多教育学原理编制教材欠缺现实性,基于教育学是一类实践教学课程,且教育实践丰富变换,为此,教育学理论相关研究应跟上实践发展步伐,方能体现良好的实践性以及时代性特征。当前,我国较多学校开展教育学原理仍停留于理论教学层面,教学形式则多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虽然提升了教学效率,却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之信息化时代,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教学,没有注重同学生的良好互动,令教学质量无法实现良好提升。从教学评价层面来讲,则存在形式单一的不良问题。一些学校仍旧采用闭卷考试单一评价模式,令学生过分注重应试技能锻炼,形成了考前突击学习、考后快速忘记的不良问题。

2教育学原理教学实践改革策略

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针对教育学原理实践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强的现状,应由思想层面提升学生重视性,虽然真理的检验需要依靠实践来完成,然而,由于在校学生通常欠缺实践教学丰富经验,对教学存在认识理解误区,应用教学理论往往过于理想化。为此,加强理论学习可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的理论引导,杜绝盲从实践弊端问题。理论学习还可令学生正确理解教育内涵,树立科学教育目标,掌握教育家精髓思想意识,明晰教育历史并通过教育现象客观明确教育问题。实践教学较为复杂,包含较多不确定性。青年教师在应对棘手教学问题阶段中,如何做到机智、灵活,形成实践智慧,理论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育学原理教学阶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晰该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一类科学的实践参考依据,扩充其教育视野,进而全面提升学习积极性,基于教育学原理指引学生前进方向,为其教育实践提供优质的借鉴范例。

注重教材的优选以及核心内容的良好提炼

优质教材可确保高效良好的教学实践,因此,我们应科学做好教材精选。针对当前丰富多样的教育学原理教材,教师应就不同版本学科教材进行全面对比,科学通晓。通过仔细斟酌,依据学校发展定位、专业学生综合特征做好优质选择。同时教材精选并不代表唯一性,各个教材均有其重点研究内容与闪光之处,为此课堂教学可将一本教材作为主导,课后则可令学生多参考基本学科教材。令其通过丰富的教材阅读、实践学习,深化问题认识,提升批判精神。另外,教材选择不应仅仅限定在教科书范围内,网络资源以及期刊文献也可作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中,针对较多教材进行观点罗列的状况,教师可进一步丰富学生视野,为其提供最前沿的学科理论,最独特的学习视角,令学生接触针对同一问题的各类不同视角观点。还可锻炼学生评判教材局限性的实践能力,促进其自学能力的优化提升。再者,教师实践教学阶段中,应有效跨越书本内容,引入自己对教育学原理内容的独到见解,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优化教学效果。

多元化应用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1)基于案例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教育学原理教学应科学应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令学生掌握教育学相关理论与原理知识。案例应涉及当前教育阶段中包含的问题,并涵盖多元化学科知识与先进性学术知识。教师则应做好案例选择,并引导学生实施案例分析,掌握研究技能,促进案例分析、研讨同理论学习的有效结合。(2)积极组织小组讨论。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随机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小组,组内成员则可就教育学理论知识抒发自身理解,展开互相评价。学生则可在听取同伴观点的基础上丰富视野,扩充理论知识,并畅所欲言,抒发观点,进而优化学习、再创造以及全面训练的学习提升过程。(3)开展探究式教学,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教育学原理教学阶段中,教师可为学生设计编制不同课题,令其在课后利用网络信息工具自主查阅文献,并通过报告模式进行课堂展示。该类教学方式可全面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独立探究综合能力,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丰富开展教学评价,优化教学效果

考试并不应该是单纯的教学评价模式,否则,将会令学生形成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僵化学习模式。为此,应创建多元、丰富的教学评价模式。例如,教师可设计编制一个教学主题,并令学生围绕相关内容主题,形成报告、编写学术论文,依据其完成综合质量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还可将平时成绩、出勤率、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实习能力等作为教学评价手段,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变通、总结、自我创新能力,进而真正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

3结语

总之,针对教育学原理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教材优选、应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丰富开展教学评价,方能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水平,并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学科人才。

参考文献

[1]詹小红.新课改背景下现代文学教学改革初探――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245-247.

[2]何芳.高师《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初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1(4):92-94.

[3]茹宗志.教育名言警句教学――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文教资料,2007(17):37-39.

[4]陈双虎.“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J].大观周刊,2011(43):79.

德育教育论文600字

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使收获一个品格;文明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管住我们的口,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我们的脚,不践踏花草。道德是最美丽的花儿,最圣洁的心灵,它让人问心无愧,心胸坦荡。有时道德是一种感恩。道德有时是一种爱心。道德,是春天的花儿,是植物的肥料。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做人要讲道德,有道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1.角色扮演引发共鸣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2.组织辩论深化明理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3.开展实践知行结合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 索引序列
  • 教育学原理论文600字
  • 教育学原理论文2000字
  • 教育学原理论文500字
  • 教育学原理论文8000字
  • 德育教育论文6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