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杭州旅游发展研究论文结构

杭州旅游发展研究论文结构

发布时间:

杭州旅游发展研究论文结构

这个一般辅导员会发要求给你们,你们可以参考

行政管理专业的论文提纲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行政管理专业的论文提纲,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题目:旅游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优化对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第三节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创新点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文献综述

一、旅游管理体制中的'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问题研究

二、旅游公共服务的研究

三、旅游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的"研究

四、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第二节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旅游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旅游城市分类与旅游行政管理

一、旅游城市分类

二、旅游行政管理职能

第二节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旅游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政府职能履行基本概况

一、制订法律法规

二、制定旅游发展规划

三、规范旅游市场

四、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

五、提供公共服务

六、政府资金投入

第五节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条块分割的旅游管理体制制约了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以行政手段取代市场调控

三、权利不清晰

四、反应滞后市场

第四章旅游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优化对策

第一节旅游行政管理体制优化路径

一、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概况

二、杭州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机构设置

第二节旅游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优化对策

一、树立旅游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的新理念

二、旅游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优化设计

三、引入城市旅游行政管理新机制

四、旅游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中的职能优化对策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旅游城市提出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的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对做好旅游管理的探讨

摘要: 如何做好旅游管理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旅游人文资源开发以及应对旅游危机管理两方面阐述了旅游管理的思想。

1旅游管理要加强在人文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建议

促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统一自然资源不管多么美丽,没有人的参与就失去意义,没有人文的氛围就失去了颜色。以杭州西湖为例,是我国独有兼具美丽的湖光山色和悠久历史文化韵味的景区,这里孕育的文化非常丰富。既有家喻户晓的白蛇娘子传奇,又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象“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佳句。这些资源都可以在西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西湖旅游区的各个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名人故居这一旅游资源。游客在游山玩水之间,也可以充分了解到西湖文化的历史和典故,同样也可以利用杭州的民俗艺术团体在西湖景区表演西湖文化的传统民俗节目,巧妙的将文化资源和自然景物结合起来,使得游客更容易理解杭州,实现西湖景区的人文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保护西湖资源,对西湖的生态、水质、卫生状况加强保护和监督。

努力发掘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我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众多的文化资源,像龙舟赛、元宵灯会、清明踏青、五月花会、八月观潮、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十月庙会等民俗活动,开发利用条件极其优越。要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文化,重点打民俗旅游,这样不仅可以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巨大的收入,也会对当地的城市发展和定位等具有很好的作用。

提高人文素质,完善旅游设施文化旅游具有文化传播和交融的作用,具有很强宣传作用,旅游就像一张名片,在带给游客旅游资源享受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形象进行了宣传。从事旅游资源服务的人员素质对旅游形象具有重要影响,在旅游景点的一些人性化的配套设施对旅游地形象也有重要影响。好的人文素质、礼貌切近的服务态度会对旅游者带来很大正面的影响,会提高游客对旅游满意度,进而对整个城市的形象具有更好的印象。旅游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会对游客带来不同的感觉,游客在旅游时一般比较放松,一些人性化的设施会让他们感觉很亲切,一些带有游客可认知的语言无疑会增加亲近感。

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旅游经营策略和其他产业一样,人文旅游产业的开发、经营等需要进行细化研究,所不同的是一般其他企业开发的是有形产品,而人文旅游产业开发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产品,产品的质量通过旅游群体的满意程度体现。开发怎样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市场前景如何、如何合理规划使得资源配置优化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旅游产品经营策略都需要因地制宜、通过对人文旅游产业的科学研究实现。目前,我国很多旅游景点在人文旅游开发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通过加强在人文旅游产业方面的研究,使得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更加成功,则可以大大减小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风险;②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值得关注,不同的旅游资源如何配置更加合理,如何配置才能更加吸引旅游者,使得运行成本降低,产业收益增加,这些方面也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③人文旅游产业的经营策略非常值得研究,并非景点门票价格定得越高,旅游产业的收入就越多,不同的旅游景点采用联合消费还是单项消费更好也需要根据消费者的旅游消费心理和旅游景点的具体情况确定。

2加强旅游危机管理的措施

旅游业是一个相对脆弱的行业,由其自身所具有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决定了她的触角极大地延伸到其他各个行业领域,使得外界瞬息的变故都牵动着整个旅游行业敏感的神经。旅游危机已成为世界许多地区的旅游业上空的阴云,良好的危机管理成为旅游业——这个应优先考虑快乐和关照产业的急迫需要。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一种竞争意识、超前意识、鞭策意识,也是一种凝聚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在感觉危机、认识危机的前提下,经常地、系统地讲形势、讲问题,使员工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和与企业共同承担危机与风险的主人翁责任感。居民与旅游者要强化安全意识,强调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确保平安健康也是一种增收途径。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应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核心和重点,作为旅游地区政府应首先树立危机意识,加强旅游危机战略性研究,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或将其及早制止于萌芽状态。

建立预警机制,实施预防管理在建立旅游灾害预警机制方面已经达成普遍共识。所谓"旅游预警制度",主要是有关部门在国内外发生疫情、战争、社会问题、自然灾害等影响旅游的事件,予以发布并警示,从而有利于旅行社和游人预见问题,并主动采取积极的安全措施。

建立应付旅游危机的应急机制旅游危机爆发后,最紧要的是建立起一套快速反应机制,尽量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灾害、事故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实施有效抢救,减少人员伤亡;在疫情发生时,防止疫情扩散;在治安事件发生后,尽快侦破案件,惩治违法分子,保护受害人,处理善后事宜。因为自然灾害导致旅游地暂时不能接待旅游者,及时告知旅游者,减少旅游者的期待成本和预期心理,有利当地旅游市场的恢复。

旅游危机过后尽快采取措施复苏旅游业首先,旅游危机过后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促销活动。其次,要利用媒体重树区域旅游形象。旅游危机之后,要尽快挖掘正面报道的价值,予以针对性的促销。第三,做好事件旅游营销,加大市场对旅游地的关注。

总之,当组织或个人面对危机时,应当把社会公共利益放在核心地位,及时反应、控制、补救、总结,并有意识地将危机转化为契机,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将损失减小到最少。旅游行业是很脆弱,但不经磨练、不经危机,这个行业永远都是脆弱的。作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努力构建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本部门以及整个行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如东.政府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及制度创新[D].同济大学,2006,(08).

[2]牛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7,(03).

[3]王咏.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05).

[4]张志娟.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D].厦门大学,2001.

[5]乌杰.浅谈旅游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策略[J].科技资讯,2008,(01).

[6]陈景翊,姜春红.中国旅游业危机管理对策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因素量化分析

[摘要]三亚市是我国旅游房地产发展的代表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本文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对我国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三亚市地处海南省的最南端,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拥有土地面积平方千米。三亚市是中国热带滨海旅游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在境内长达209千米,每岸线上,密布亚龙湾、大东海、鹿回头公园、天涯海角、南山文化旅游区等闻名中外的旅游景点。不仅具备现代国际旅游五大要素——阳光、海水、沙滩、绿色植被、洁净空气,而且还拥有河流、港口、温泉、岩洞、田园、热带动植物、民族风情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作为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相互渗透融合产生的新兴产业,旅游房地产目前在中国越来越得到重视,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而三亚市的旅游房地产发展不仅走在全国前列,也最具有代表性。胡浩(2005)以上海为例研究了大都市旅游房地产发展与布局,徐翠蓉(2005)以青岛市、苏琼琼(2006)以杭州市、程叙(2008)以重庆市、谢志林(2008)以南宁市和任宜煊(2009)以山东省海滨城市为例对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及市场发展状况等进行了研究。而有关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方面,刘艳红(2004)认为经济增长(内因)和经济全球化(外因)共同促进了旅游房地产发展。胡浩(2005)认为休闲时间增加、政府大力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居住职能变化、商业服务业发展等条件促进了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从文献综述看,并没有学者对三亚市的旅游房地产发展状况做过研究,也没有专门对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因素进行研究,方法也局限于简单的定性分析。本文利用多元统计学当中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研究影响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的驱动因子,建立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因子逐步回归方程,并分析各驱动因子间的关系及其作用,为该市旅游房地产可持续发展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寻求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的共性。

1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现状特征

自从1996年三亚市在亚龙湾成功举行中国度假休闲游开幕式,凯莱度假酒店正式起航,后来几十个大型旅游项目相继投建,三亚市的旅游房地产业开始蓬勃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

现阶段三亚市的房地产销售主要为旅游房地产,其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1)产品特征:旅游房地产产品主要以公寓、住宅、别墅和产权式酒店为主,作为岛外客户的“第二居所”、“第三居所”等,其中公寓、住宅所占比例较高。

(2)产品分布:主要分布具有一定景观的区域,充分利用海景、河景、山景资源。目前正在开发海景沿线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

(3)置业人群:有调查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购房者来自于岛外,这一群体占到了三亚市总体楼盘客户的90%以上.并且大多为二次甚至多次置业者,集中来源于“两区都”,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东北高寒地区和首都北京。

2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因素的量化分析

指标选取和数据标准化

本文通过对《三亚年鉴》中社会经济、城市发展、旅游业以及房地产业等方面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选取了第三产业主导性X1、对外贸易商品进出口总值X2、全社会贷款余额X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4、旅游总收入X5、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数X6、社会旅客周转量X7、实有客房数X8、文教卫科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例X9、城市居民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X10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Y等11个指标变量进行分析,其中指标Y代表三亚市旅游房地产的发展。由于不同的自变量Xi,它们的取值范围和单位都不相同,为了在无量纲影响下进行计算,利用统计软件对三亚市2000—2006年X1~X10和Y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见上页表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因子分析

通过统计软件对标准化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可见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大都在以上,所选取的10个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可以提取综合指标。而从公因子方差中可以看到X1-X8的共同度都在90%以上,最低的X10也有的共同度,即这些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都能被因子解释,因此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从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中可知第一个因子的特征根为,解释10个变量总方差的;第二个因子的特征根为,解释10个变量总方差的;第三个因子的特征根为1024,解释10个变量总方差的。前三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能够包含大部分变量的信息,故选取三个主要因子,见表3。

表3显示的是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因子F1基本反映了X2~X8变量的信息,包含对外贸易、金融、物价、旅游业等方面,因此可命名为“城市经济和旅游发展水平”因子。第二因子F2主要反映了X9、X10变量的信息,可命名为“城市公共事业发展水平”因子。第三因子F3反映了X1变了的信息,可命名为“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因子。根据因子得分的系数矩阵,可以写出以下的各因子的得分函数:

F1=

F2=

F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因子分析只是对多个指标变量的降维处理,并不能解释各因子的影响作用,因此还需要对各因子和因变量Y之间的关系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根据表4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A+

方程式中的常数项为A,值为,偏回归系数B1为,B3为,经T检验,B1和B3的概率P值均小于,按给定的显著性水平的情形下,均具有显著意义。

从表达式可以看出:F1对因变量Y的影响远远大于F3,就是说三亚市旅游房地产的发展主要是受F1(城市经济和旅游发展水平)直接驱动影响。而F3涵盖了城市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平信息,对旅游房地产的发展起到支持作用,驱动力明显不如F1大。具体到城市科教文卫、交通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水平因子F2,由于主要服务于三亚本地居民而对旅游房地产发展的驱动不明显,被剔除在驱动力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之外,这也与三亚旅游房地产的主要消费群体来自市外的情况是吻合的。

以上分析只是对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因素的量化分析,还有看到一些不能量化的方面:第一,地方政府为增加财政收益,对旅游房地产业大力扶持,出台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促进旅游房地产的发展。第二,居住理念与消费文化的转变也促进了旅游房地产的发展。第三,大量闲余资本的炒房投机行为已经成为影响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

3结论

依托于独特旅游环境和较大的国际知名度,)三亚市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呈现出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其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具有城市旅游房地产的典型意义。综合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三亚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城市综合经济水平,旅游业和综合经济水平越高,对旅游房地产发展的驱动力作用越大。城市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旅游房地产的发展业起到一定的辅助驱动作用。

——城市旅游房地产的发展除了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与民间资本的投资推动之外,最根本的驱动因素是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提高城市旅游素质,发展城市旅游经济,发挥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是城市旅游房地产良好发展的先决条件。

草,还真有人回答啊,早知道我也百度了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生物多样性科学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贵州是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据统计,贵州省境内植物种数在国内名列第四位,动物种数在国内名列第三位,贵州还是野生食用菌生长的天然温室,此外还拥有十分丰富的极端微生物资源和生长环境。显然,贵州典型喀斯特岩溶山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及开发利用与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贵州省长期以来生物多样性研究存在着力量分散及创新不够等问题,已难于适应今后贵州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使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研究真正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依托,对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已势在必行。本文概要介绍了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意义、贵州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本情况、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研究有待拓展的学科领域以及贵州从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科技资源概况,并提出了对贵州省科技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的初步设想。

贵州是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业极有发展前途。在贵州,每年有类型不同大小各异的民族节日重删除次;许多民族聚居区有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物众多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中外游客。特别是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更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独具一格,它与外界有着独特的交流渠道。在贵州的重点文化旅游景点中,大多是贵州独有的,如贵州各民族独特的民族建筑、众多的风物特产、可口的美食餐饮、历史名人文化、贵州龙文化、苗侗原生态文化、沙滩文化、阳明文化、奇石文化、屯堡文化等等。这些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并与独特的喀斯特风光构建起贵州旅游文化的灵魂,使贵州的山山水水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成为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旅游资源。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但贵州的旅游业起步较晚,过去,人们对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了解甚少。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外各方面人士来贵州各风景名胜区观光旅游的逐年增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所认识。侗族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首次亮相,便引起了震动;苗族的木鼓舞从大山深处的田间地头跳上世界舞台,便以狂放的风格被称为:“东方迪斯科”;苗族服饰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信息承载功能被称为“无字的史书”;六枝梭嘎苗族社区因其文化独特并保存良好,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被国际戏剧界称作“戏剧活化石”的地戏、傩戏等,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以风情浓郁内涵丰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贵州高原山区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内,各民族承袭着自己的传统,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积累,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它们之间有相通性,但又各自独立,每一种文化经验和智慧以及信息库藏都是其它文化无法完全替代的。这一切都为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通过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兴办经济实体,借助旅游业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可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及其群众快速脱贫致富。与“信贷扶贫”、“民政扶贫”等其它扶贫方式相比,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是一种全新、高效的扶贫方式。它有其理论依据:从旅游业的产业特点来看,旅游业是典型的资源依托型产业,其发展的前提在于旅游资源;作为高度关联的经济型产业,能够带动市场需求,树立地区整体形象,带动物流、财流、信息流及新观念流,从而带动相关部门及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点能够为少数民族地区带去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可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富裕劳动力问题。此外,作为窗口性行业,通过发展旅游业可加强与外界交流,增进了解,促进招商引资。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这一命题不是人为的,而是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旅游扶贫纳人重要的工作议程,明确提出“加强对资源条件和市场前景看好的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旅游业带动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规划中,发展旅游业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可以相信,旅游扶贫在缩小东西部差距、帮助“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致富中将发挥更大作用。这个行吗??

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摘要:旅游经济作为一个经济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整生产结构难度大,见效慢的条件下,寻找新的消费点,必须考虑一个效益明显的带动行业,成为新阶段经济增长的源泉,旅游业具有这方面的作用.旅游业是一个以提供服务为主的综合性服务行业。通过为人们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服务,不仅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即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且也是社会总产品供给实现的重要环节,促使社会产品在社会各劳动者间进行合理分配,并不断创造着新的需求。然而,当我们在看到旅游业在发展中的种种积极作用时,其带来的社会弊端也是不容忽的。因此,还要加强对旅游业的社会弊端的治理.关键词:旅游业;经济效益;价格竞争 绪论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相对丰富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4年我国旅游收人为1600多亿元,跃居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虽然前景十分诱人,但是,我国的旅游业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有利也有弊。比如说,全国共有6000多家旅行社,但企业规模实力小,经营管理分散,体制不活,营销手段滞后,技术依托和网络化水平低,市场尚不规范,绝大部分的旅行社为“小作坊”经营方式,只有几个员工,服务质量低下,产品创新不足,小的旅行社没有能力开发新产品,大旅行社又没有动力创新,最后,在缺乏产品创新的情况下,当前的旅游业市场竞争是单一的价格竞争,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恶性无序竞争,恶性价格竞争最终导致行业利益的损失和消费者所应享受的服务质量下降。 第一章 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和隐患 引起物价上涨,损伤居民利益 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由于在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方面高于当地居民,因此他们能出高价购买行、游、住、吃、娱等无形服务产品和以旅游纪念品为代表的有形物质商品。在大量旅游者经常涌入的情况下,势必引起旅游接待地的物价上涨,从而损伤当地居民利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要修建或扩充饭店等旅游设施,致使地皮呈现出求大于供的矛盾,因此,旅游接待地地皮价格的上涨也是件必然的事。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初办旅游业的地区修建饭店时,用地投资只占总投资的1%;而当旅游业发展起来后,修建饭店的用地投资很快就上涨到总投资的20%。而地价的上涨,又必然给当地居民的住房建设带来不利,从而使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 破坏产业结构,危害经济发展 在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或地区,由于旅游从业所得到的个人收入大大高于务农收入,因此大批农业劳动力纷纷抛弃农田改行从事旅游服务。这样,旅游业发展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一种恶性互动:一方面旅游产业大量需求农副产品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却是旅游产业致使田地荒芜和农副业产出能力的降低,再加上旅游产业引起的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势必危害经济发展,殃及社会秩序。这种恶性互动问题如果出现在经济不够发达、旅游产业起步较迟的发展中国家,那么所造成的危害就会更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一般情况下应当是多元的,而不应当过分依赖旅游业发展自己的经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更是如此。其原因是: 在旅游者队伍中比重最大的消遣型旅游者的度假旅游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过分依赖旅游业发展自己的经济,那么就会出现旺季旅游设施和服务人员不足而淡季服务人员过剩和旅游设施闲置,从而导致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 旅游者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旅游客源地居民的闲暇时间、可随意支配经济收入、主观动机等因素。这些因素都是旅游接待地无法控制的。一旦出现不利的变故,过分依赖旅游业发展自己经济的旅游接待地,其经济就必然受到沉重打击。 旅游业的发展,受着旅游接待地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甚至控制。 而旅游业却难以对这些因素予以控制。正因为如此,旅游业是个极其脆弱而又不稳定的产业。一旦那些可能控制旅游业而为旅游业所难以控制的因素出现不利变故,过分依赖旅游业发展自己经济的国家或地区,其旅游产业和整个经济都会遭受较大损失。 干扰居民生活,诱发宾主矛盾 旅游社区的扩大和旅游设施的兴起,减少了旅游接待地原有的生产和生活场地。如:农牧民担心侵占了他们的农田和牧场;渔民们害怕污染了他们的渔场和河水;北美部分地区的居民曾抱怨旅游者杀死了他们的鹿,捕走了他们的鱼;而日本的部分农民也曾因修建机场破坏了他们的家园而与开发者们发生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到了旅游旺季,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加重了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能源、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的激增而严重不足;当地居民深感自己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交通堵塞,人口拥挤,又是停电,又是停水……所有这一切都使他们觉得,旅游产业的受益者只是少数经营旅游业的人,而大多数居民却没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得到真正的利益;自己可爱的家园正逐步演变成外来旅游者及时行乐的场所,一旦游人离去,留给他们的是破坏的环境和肮脏的垃圾,由此产生了对外来旅游者的敌对情绪。 改变社会结构,产生社会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营者通过旅游接待得到不少实惠,形成一个以旅游商为首且令人羡慕的社会群体。能否跻身于旅游业供职,成了区分身份高低贵贱的标准之一。而一些本应受到尊重的社会群体或个体,其尊严、声望和地位与旅游者的金钱比,已经降到微不足道、不屑一顾的层次。在家庭成员中,父母辛苦一个整月的工资收入抵不过儿女三天得到的小费。父母作为家庭顶梁柱的形象由此崩溃。他们对儿女那老生常谈式的说教,不仅苍白无力,而且往往是加深代沟、激化家庭矛盾的直接原因。 虽然妇女走出家庭从事旅游接待,可改变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但在金钱的诱惑下,有些妇女却变成了吸引旅游客源的赚钱机器,其社会地位反倒比过去更低。而那些通过旅游接待确实提高了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妇女,其婚姻状况又可能发生变异。世界上许多旅游接待地都曾因此而出现家庭解体的问题,美国夏威夷在这方面尤其突出。从旅游接待地的整体社会结构看,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的涌入,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传统的人际关系。其中有些变化是当地居民既不愿接受、也不能接受的。比如,外来游人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原本是相互平等的宾主关系,然而,在金钱的驱使下却似乎变成了高低分明的主仆关系。这种现象为当地居民所不忍。诚然,“客人永远是对的”,作为旅游服务行业处理宾主之间人际关系的一条原则无可非议,但是,把它推而广之,运用到旅游社区调解外来游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则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则,就不仅会使当地居民产生自卑心理,而且还会引起当地居民的排外情绪,甚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社会矛盾、冲突和问题。 歪曲民族文化,腐蚀社会意识 旅游产业的发展,既可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又能使民族文化受到歪曲和冲击。特别是在外来异质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文化变了味,甚至逐渐在消失。比如,传统的节会庆典和当地的宗教仪式,其时间、地点、内容乃至节奏、次序本来都是约定俗成的,然而,为了吸引外来游人,它们随时随地都会被搬上“舞台”,其内容往往被压缩甚至被删改,并明显地加快了活动节奏,颠倒了活动次序,久而久之,变成了纯商业性的娱乐方式,失去了文化意义和应有价值。至于为了适合旅游者的情趣而生产出来的民族工艺品,有的失去了民族风格,显得不伦不类;有的为突出景点魅力,对文物古迹过分粉饰,使其真实性大大丧失;有的为了同外来异质文化“接轨”,不适当地修改民族舞蹈、民歌民谣,使其民族风韵丧失殆尽……。特别是那些粗制滥造、已不能表现民族风格和制作技艺但却以民族工艺为表现形式的旅游纪念品充斥于市,这对于那些只图价廉而不顾货真的购物者来说也许没有大碍,然而,如果旅游者误以为当地的工艺品就是如此,如果旅游者把它们带回去向亲友或同事们展示,那就会严重地损害和贬低当地工艺品的形象、声誉和价值。

郑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中文摘要: 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全国旅游的主题为“中国乡村游”。这种大环境下,深入研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广大的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如何可持续发展,以促进该区域的资源的科学利用,完善旅游系统结构,解决制约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持续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是在对前人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系统科学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新农村建设理论开展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和定量及实证分析研究,重点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运行系统进行了构建。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建立起了乡村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影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指标体系进行了模型分析,并运用该模型对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太子岩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对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SWOT分析,构建了河北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论文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次将技术环境运用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环境中,提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运行目标,构建了系统运行的保障机制,创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运行的动态调控机制。论文...英文摘要: In 2006,China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entitled the year the theme of“Rural Travel in China.”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e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SDR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areas rich in resources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ith the purpose to promote the region’s scientific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tourism.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目录:中文摘要 3-4ABSTRACT 4-5第一章 绪论 乡村旅游本质及其发展 乡村旅游本质 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乡村旅游的类型 研究问题的提出 理论研究方面 开发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7-19第二章 国内外乡村旅游相关研究进展 国外乡村旅游理论相关研究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方法 国内乡村旅游相关研究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的背景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比较 研究内容的差异 研究层次的差距 研究方法的差异 研究理念的差异 本章小结 32-33第三章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我国乡村旅游兴起的历程 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步和逐步形成 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阶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发展模式现状 主要的开发形式和分布 乡村旅游运行机制的现状分析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特点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宏观管理力度不够 缺乏系统的营销策略 负面影响日益加剧 本章小结 46-47第四章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研究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旅游系统理论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理论 本章小结 66-67第五章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体系 乡村旅游系统的结构 旅游客源市场系统 旅游目的地系统 旅游出行系统 旅游支持系统 乡村旅游运行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环境分析 区域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 技术环境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目标分析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运行目标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保障机制分析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保障系统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系统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系统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系统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保障系统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支持系统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危机管理机制系统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调控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联与反馈分析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运行系统的调控 本章小结 89-90第六章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乡村旅游评价与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评价标准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目的 评价内容 指标的筛选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单项指标评价及其赋值 综合评价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模型 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各评价指标的评分 评价模型 灵敏度分析 案例分析: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太子岩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本章小结 106-107第七章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河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特征 河北省乡村旅游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 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优势分析(S) 劣势分析(W) 机遇分析(O) 威胁分析(T) 河北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总体发展思路 发展策略 研究展望 本章小结 128-129参考文献 129-139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139-140致谢 140

旅游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将扮演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并通过多种方式和作用表现出来, 其中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所蕴涵的意义是非 常值得探讨的。 一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规律,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中分布在中国三大地形阶梯的过渡区 域 由中国地形图及旅游资源分布图(见文末附 图)可清楚地看到这是中国旅游资源分布最显著 的地理规律。在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交接区域,即 青藏高原的边缘过渡区的昆仑山—— 阿尔金 山—— 祁连山— — 岷山—— 邛崃山—— 横断山 脉,主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鸣沙山—— 月牙 泉、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九寨沟、黄龙寺、剑门 蜀道、四姑娘山、青城山—— 都江堰、西岭雪山、峨眉山、玉龙雪山、三江并流区、腾冲地热火山、瑞丽 江— — 大盈江、西双版纳等著名景区;在第二级阶 梯和第三级阶梯交界过渡区,即大兴安岭— — 太 行山—— 巫山— — 雪峰山一线,主要分布着五大 连池、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八达岭—— 十三 陵、恒山、五台山、野山坡、华山、洛阳龙门石窟、嵩 山、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武陵源、漓江等著 名景区。第三级阶梯向沿海过渡区的山脉主要分 布在长白山山脉— — 千山山脉— — 武夷山脉一 线,著名景区有镜泊湖、松花湖、长白山天池、鸭绿 江、凤凰山、千山、金石滩、胶东半岛海滨、泰山、九 华山、黄山、齐云山、三清山、千岛湖、武夷山等景 区。其次,我国的海滨和海岛旅游资源主要分布海 岸线及其附近海域。 (二)三大纬向构造带也是中国旅游资源的富 集区 中国由北向南,三大巨纬向地形大约每隔8 个纬度分布着,居北的是天山— — 阴山— — 燕山,其中的重要旅游资源如天【l1人池、博恪达峰、吐鲁 番、长城、西夏王陵、秦皂岛北戴河 塔中的足昆仑 山—— 祁连山—— 秦岭—— 大别山,其中的重要 旅游资源有昆仑山、祁连山、华山、武当山、大洪 山、鸡公山等。居南的是南岭,著名的景区如丹霞 山。参见中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图, 可以发现它们的分布更是高度集中在以上区域, 构成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 国家森林公园同规律分布现象。如以加入联合国 “人与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为例,天山主峰博格 达峰、吉林长白山、浙江天目山、福建武夷山、湖北 神农架、贵州梵净山、四川的九寨沟、卧龙等莫不 如此。 (三)三大阶梯和三大纬向构造分割的网状低矮区是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富集区 这尤其表现在第一级阶梯以东以汉文化为主 的区域 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中国园林、爱国主 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现代经济文化景观的分布充 分地证明着这一点。 (四)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贫困人口集中区 中国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区,以及后备旅游资 源富集区正是中国贫困县域集中分布的区域。 中国贫困县在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存在,其中 东部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耕地少的低山丘陵地 区,如江西、福建的红壤丘陵、沂蒙山区、大别山区 等。中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 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要素呈过渡性,敏感而脆 弱。这里有一系列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秦巴山 地,位于陕、豫、川、鄂四省交界处,贫困县多大50 多个,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为怒江、澜沧江、金沙 江及横断山所封闭,大约有40多个贫困县集中于 此;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山地,包括以贵州为中心 的黔、滇、桂、鄂、湘的喀斯特地区,贫困县多大 130多个;北方农牧交错带,贫困人口集中在吉林 省的西部白城地区各县、内蒙古位于科尔沁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的通辽和赤峰市、辽宁省的努鲁儿 虎山的阜新地区等;黄土高原涉及山西大部、陕 北、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南部、甘肃古东部和青 海东部,贫困县约130个。西部地区为荒漠和高 寒环境。新疆和内蒙古西部为重要的贫困区,尤 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贫困县集中,另有一些 贫困县分布在新疆北部和东部;青藏高原的青海 南部和西藏的西部贫困人口较集中。贫困区又与 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在空间 上重叠。 (五)自然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的生态脆弱 区 由于以自然为主的景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 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分布 在山区、高原、荒漠等区域,他们都是生态脆弱区 山区虽然还有较丰富茂密的森林,但受到多年砍 伐的威胁,以及本身地质构造的复杂活跃、谷深坡 陡,一旦破坏,恢复困难,而且地质灾害严重,如横 断山区。高原或因喀斯特或因黄土流失或因高寒 等原因植被稀少,地表裸露,农业生产力十分有 限。如黄土高原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土质疏松、 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而又易遭暴雨淋刷。西南喀 斯特地区溶洞、地下河发育,山丘崎岖、可供方便 利用的水资源较少等,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荒漠本 身就是恶生态区域。 二、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的成因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是自然和人文两大 因素通过长久的耦合作用决定的。旅游资源是环 境中具有突显价值的环境物质。其中环境包括自 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来自其价值。其中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主要是通过 旅游资源的一系列美学效用特征表现出来,即自 然人文要素的珍、稀、古、名、特、奇;典型性、代表 性、多样性、原始性等引起人们的旅游动机,在条 件成熟时通过去实地旅游获得审美需求的满足。 大批人流的大范围暂时性的空间位移所引发的交 通、食宿等服务需求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间接吸引 力,对旅游企业产生吸引,它是旅游资源经济价值 的一种体现。因此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寄生在 旅游资源美学效用价值之上的。旅游资源的美学 效用特征具有成因上的普遍一致性,即典型的地 质构造内在的决定了典型的地貌形态、地势特征。 地势地貌,特别是大型的地势地貌通过下垫面的 作用对气候要素的再分配进而形成典型的多生态 环境,决定生物资源的典型性和多样性,最终各自 然要素复合成具有典型性多样性的环境区域、旅 游景区点。国家定义的相关概念充分地说明了这 一点: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欣赏、文化或科学价 值、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 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 学、文化活动的地域(《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其中,具有重要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州独特.围内外著名,规模较大的定为国家重点风 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 邗人文景观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旅游、休 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场所。 《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必 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具有代表不同地带的典 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 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同类自然 生态系统区域;(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 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 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 漠,(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 岩溶、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历史遗 迹和重要水源地。 其次,集中分布区域受人文因素影响较弱而 得以保留至今。高大地形或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 在纯粹农业文明时期受的改造影响十分有限,工 业社会时期又相对远离工业文明的典型代表— — 城市这一社会经济文化中心。整体上,它们是工农 业文明视为的恶地区域。当工农业的生产力足够 强大到波及它们时,人们开始了足够的环境生态 觉醒。而平原丘陵或山间盆地等具有土地利用的 优适宜性,并通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文 明的历史沉淀,累积叠加不断强化人文影响,从而 在不断创造现代文明旅游资源的同时,既衬托出 自身区域内历史文明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如北京 的四合院、上海的胡同、江南及各地的古村落、古 宅院;又衬托出边缘文明区残存古老文明的真实 淳朴与可贵、原始自然环境的珍奇稀有及其对人 类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对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以上分布规律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发展旅游业是合理保护中国生态环境。 有效利用中国生态资源的重要途径 虽然中国经济不够发达,但由于悠久的农耕 开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已十分有限,工业经 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庞大的人El等因素的综合 作用,中国生态环境面临强大的压力。生态可持续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生态资源的匮乏是中 国将长久面对的现实。从森林、草原湿地等相对优 生态资源分布看,也主要集中在以上论述的区域,特别是森林资源更是盘【】此,中国三火森林 .第一 大东北林区集中在大小兴安岭、长白f【J;西南林区 集中在横断山区为中心的区域;南方林区分布:f 闽浙西部、江南低山丘陵和南岭。河源区和分水岭 叠置在以上大地型构造带,也正是中国实施生态 屏障或森林绿化工程的重点区域,如三北防护林 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生态屏障、太行山绿化工 程也是中国十大重点绿化工程之一,第一与第二 级阶梯过渡地带是长江生态屏障建设的主体。所 以,中国生态资源脆弱区又是中国现有自然生态 资源的富集区。土地不适宜开垦种植,适合森林与 草原建设。但这些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比较优 势越来越突出,因此调整产业结构除退耕还林还 草之外,重要的是发展旅游业,由于旅游业与工农 业相比对生态的破坏性要低得多,所以正确规划 建设,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就能兼顾 生态与发展,有效利用我国的有限的生态旅游资 源。在这些区域发展旅游业正式符合世界可持续 发展要求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 实 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中认为:人类在实 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旅游是开路先锋”,并倡导 “将旅游当作一种在敏感区域(诸如沿海区、山区 和具有大量生物种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 保护的工具”。 I二)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全面小康战略的 实现 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 容。基于中国贫困人口分布的地理特点与中国旅 游资源分布地理特点的一致性,所以通过产业结 构调整,将旅游业作为相关地区的主导与支柱产 业培育,是打破PPE(Povert)r— —Population— — Environment)怪圈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全面实 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点在农村,农村的一个 重点必定是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才能最 终证明中国全面建设成了小康社会。 (三)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保 护 “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俗”道明了大地理环 境对民风民俗形成的深刻影响。中国少数民族的 分布特征除历史上人为的因素外, 自然地理环境 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横断山脉区就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旅游业虽然对土著文化有负面影响的一 面,但又要求保持其原真性,展示其纯真性和典型性,、这些特性构成本地人文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 陔心竞争力,是区域旅游的重要形象要素、所以,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更加充分地认识各民族文化的 珍贵,激励大家去挖掘保护各民族文化精髓。 (四)指导中国旅游资源的勘察调查,为其旅 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 中国是世界旅游资源大国,并已成为世界旅 游大国,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但是中国历次 国土资源调查,无论是单项资源调查,还是新近完 成的综合地质调查,都没有开展旅游资源调查工 作。从中国大型的以自然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国家 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的分布规律 而言,同时从地质作用对大地形的控制角度出发, 进而大地型对气象要素的再分配和土壤生物垂直 地带的影响分析,即从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和各 要素相互作用影响的角度考察,我们完全可以对 旅游资源进行预测调查分析,特别是在卫星图片、 航片、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图的判读基础上,有重 点针对性的踏勘调查是可行的。调查的重点仍是 这些山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大西部,尤其是昆明一 兰州一线以西,因为从成因上讲,该县以西应具有 众多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但现有旅游资源图反映 出的是更多的空白区。 (五)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建设是实现以旅 游生态产业战略为带动,全面实现高地中国区域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旅游最重要的是良好通达性。通过交通的改 善,以旅游的方式规模性的移入外地市场,培养新 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保证 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进而保证退耕还林还草的 退得稳,还得实,在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好生 态资源。由此使这些区域步入一个具有较强自身 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模式和新时期。 因为中国主力旅游资源分布区整体上担负着 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生态屏障功能,或者 说从全国区域分工角度而论,这些区域首先承担 着生态分工的新职能。必须对其实施生态优先和 生态产业优先两大战略。自身处于世界公认的生 态脆弱地带,并集中了中国最广大的贫困人口或 相对贫困人F1,少数民族聚居,许多地域还兼有国 防安全意义。因此,它们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 关键基础核心的区域。

作为乡村旅游设计与乡村度假开发的专业机构,山合水易已形成新农村旅游、新农村民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七届三中全会后乡村旅游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研究、古村古镇古村落、郊野度假屋等多个专项研究报告,并已经结合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的最新精神,为北京、贵州、云南、广西、福建、湖南等地的多个乡村旅游项目提供了咨询与规划设计指导工作。发展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手段大部分偏僻的农村从自然和区位的角度也无法走工业化致富的路子。走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生产的发展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设想,但依然有许多制约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是农村的生产资料使用权分散,现代生产技术技能掌握程度低,农村农民发展经济存在融资难,农民无法完成原始积累。事实上,许多农村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无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有多快,对该类地区无实质性影响。政府在现阶段也无能为力实施人口的战略转移,农民从整体上分析大都缺乏转移的经济能力和技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就城市化而言应实行错位发展。城乡之间有一个“围城现象”,城里人想出去,因为有了经济基础,城里人空余时间要返朴归真,要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回味田园风光;而乡下人则希望进城,城里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城里有丰富多彩灯红酒绿的生活。这么一个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互换,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的农村提供了极大的商机,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城里人到乡下消费,为乡下人带去滚滚财源。这两年一些所谓“农家乐”项目被制止,实质上并非发展“农家乐”旅游政策有误,而是投资者的误读。一是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性质,二是手续不齐备,三是背离了“农家乐”的本义。关于乡村旅游应该如何发展,山合水易的专家们给出了几个观点:一、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发展乡村旅游应注意自然生态。 地方特色文化众多、民族民俗风情浓郁、优质农副产品、淡水产品众多的实际。 发展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改善农村落后面貌都十分有利。无论从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 大多数农民依旧无法摆脱对土地和农业的依存。农业由于其天然的弱质性(抗风险能力低,农产品收益不高),农民由于生产资料不足(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有效金融支持,人多地少),现行的农村生产模式无法参与市场竞争。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成功。 一定会拉动农村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自然生态,管理民主”的方向发展,推进农村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换一句话说,乡村游项目如果没有这些前提,注定也不会成功。另外,从整体而言,我市大部分农村地区和农民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依然会处于“温饱有余,富裕不足”的状态。大量的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虽然带回可观的收入,但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青年一代不会也不屑于农耕技术,这个文化不高、城市谋生技能不足的群体,受城市文化浸染较深,但又不能在真正融入城市,不愿意生活在物质文化匮乏的农村,变成了城乡之间的游离人,失去了对家乡的热忱,农村也失去了发展的活力。大力发展好乡村旅游,可以给这一群体提供很好的创业空间,还可以为农村的中壮年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离土不离乡,增加农民收入。从深层次意义上看,乡村旅游可以使原本封闭的农村提高声望,增加原住民的社会交往,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唤起农民建设家乡的劲头、爱护家乡、保护环境的热情和责任,并可招引人才和资本流入,使农村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人文资源乃至生产资源得到充分整合,产生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劳动和产品的附加值。乡村旅游是我市主线旅游产品很好的补缀,也是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乡土人情、特色美食展现的有效载体,十分符合周边城市人口的周末休闲需求,通过消费,让城市的财富流向农村,形成城市反哺农村的一种很好的财富再分配机制。二、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以政府主导+公司带动+集体、农户参与的模式进行,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注重以原住民为主体,形成三方共赢的格局。政府的职责是政策引导,主要基础设施(交通、电力供应)的建设、适度的财政激励机制、融资配套、有力的监管和完善的服务体系的建立。要对乡村旅游进行全面的规划,按自然风光、人文特色、物产特色、客源预测分类布局,规模发展。要提供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风格、风景设计、民俗节目艺术等的指导,使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得到最好的演绎效果。政府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作用是要对发展乡村旅游进行全面有力的监管和服务,要提供包括法律师、政策、税务、项目管理、价格标准、定价原则、融资计划、补贴申领到公共安全,水资源管理、餐饮卫生、食品安全、乡村公共保洁、投诉等方面的咨询和协调。公司的作用主要是在乡村旅游规模发展的区域打造起核心作用的主线旅游项目,起到聚集功能和资源市场化配置优化功能,以及产业的行业服务功能。村集体和农户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并不是说等待政府和开发商把肉送到嘴里,而是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建设和投入。遵守乡村旅游游戏规则的村集体和农户,一是可以获得政府的各项政策支持,二是通过开发商的投资拉动,可以在存量拥有的资源中获得可观的增量收入。家乡的山水、田林果自留地、承包地、河流、草地、蔬菜、家禽、农副产品、水产品、村里保留的民间民俗活动和传统技艺,都可以通过参与劳动或资金投入,获得大幅的增值,大批中壮年富余劳动力非常适合乡村旅游及后勤服务工作,并可在家门口获得就业机会。三、乡村旅游的内容构成乡村旅游的产品,应是赋有纯正本土文化和乡土气息,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观赏,生产生活和娱乐结合的田园牧歌景观,略带野趣风韵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悠闲自得的旅游方式。不能说乡村游会成为主流,但绝对是观看了古人的鬼斧神工、大自然的天物造化、领略了漂流的刺激、享受了温泉的舒适和异域外族风情后的最佳补缀。甚至有半天之闲的城里人,以换口味的心理,乡村游也不失一项极受欢迎的内容。乡村旅游原则上是以原有古村落、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依托,配以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风景,本地产的优质绿色农副水产品和配套的现代娱乐生活设施。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有若干层次的结构,适应不同规模的投资和对象。1、户外旅馆。选择交通便利,在优美的乡村环境,视野开阔和绿树竹林茂密的地方建设,周边有可以发展主线旅游产品的人文资源或自然资源。建筑风格最好与族群文化的村庄一致,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建设标准不低于三星级,招商开发。村集体可以采用土地调整,开垦荒坡地置换成集中面积,以土地入股或一次性收取使用权流转金,由村集体用作其他项目配套开发,这种旅馆适合周边有大型主线旅游产品的地方,单位对口的公务接待和外地游客。可由村集体通过宅基地置换和拆取旧民房的面积置换土地,统一规划建设“农家乐”餐厅,表演传统工艺的作坊,可让游客互动的乡间民俗表演等场地,以本地特色的农副产品烹制鲜美的农家菜招徕游客,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和娱乐服务。2、旅游宿营地。旅游宿营地适于在离城市不要太远的地方建设,最好选择有山有水,视野开阔的有连片耕地的地点,营地内设置青年旅馆式的低层农舍式建筑或颜色明快的板房和帐篷区,宿营地内利用坡地旱地植草,开展高尔夫练习、骑术、草地网球、小型足球、灯光篮球场、划船、垂钓,参与性强的民俗节目,烧烤场篝火晚会等适合集体活动的娱乐项目。发展好乡村旅游,为农民提供了增收的渠道,促发农民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的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利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农民积累向城市转移的经济积累和城市生存生活技能技术的掌握,更有利于农村的长治久安,无论从任何角度看,乡村旅游值得各级政府大力去推进。推进乡村体制机制的创新,关键点应放在激活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活力上。要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引导旅游企业以农民参与等方式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改变“大产业、小景点”的现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市内外投资开发商的资金、品牌、管理、技术和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多年专注于休闲产品设计与度假项目开发,积累了大量业界的知名专家、专业团队与专业技术合作伙伴,形成了项目总体实施、专业资源整合以及后续服务跟进的实战项目理念。以旅游产品休闲化升级、度假区规划设计、乡土景观与生态建筑设计为核心竞争力。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毕业论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回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大体可分三个阶段:(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及初步探索1956年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该章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规(参见《人民日报》1956年6月24日第5版)。这是中央领导人中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1960年4月,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决议。决议指出:“中共中央制订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高速度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纲领。”1963年12月,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提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动员和组织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目的是要求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城乡差别越来越大。(2)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1981年11月,国务院领导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的报告中,号召全党带领和团结亿万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运而生,为新农村建设铺开了新的篇章。1982年-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以促进农村改革和新农村的建设。1996年10月,胡锦涛在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对新农村干部队伍的培育提出了要求,并先后开展了“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2—2063页)。中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始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并规定了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接着又提出改革农村管理体制,搞活农村经济。2003年初,把农村改革列入四项改革之首,并把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列入第一项。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症结仍在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 (3)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却不断拉大,我党针对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概念,并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免除农业税,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2006年1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参见《人民日报》2006年1月27日第1版)。 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2004-2008年,中共中央连续出台5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掀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篇章。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在写作旅游 文化 论文前,我们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论文的题目,一个好的题目对于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旅游论文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旅游文化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河北省智慧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 城乡旅游互动发展长效机制模型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3. 旅游景区不文明行为约束机制研究 4. 旅游需求波动、风险管理与非线性减贫效应研究 5. 河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6. 促进辽宁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及对策建议 7. 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旅游合作研究--以中国和中亚五国为例 8. 我国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分析 9. 森林旅游区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基于乌鲁木齐南山林区方家庄的实证分析 10. 基于模型构建的常州休闲旅游发展的诊断研究--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 11. 日本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12. 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 措施 13. 基于游客感知的海南旅游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与形象修复研究 14. 石林县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15. 长治市创意旅游农业发展探索 16.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集聚及其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17. 高校教师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行为分析--以江苏和安徽两省部分高校为例 18. 产业融合视角下黟县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路径 19. 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黄冈市旅游产业为例 20. 新三农视角下的乡村游和乡风文明建设探讨--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二) 1、试述旅游消费在旅游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2、论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3、试述旅游经济运动的主要矛盾和内在动力 4、试述现代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论旅游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6、论旅游经济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7、论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8、试论目前我国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9、试述旅游需求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10、试论旅游供求矛盾的制度调节 11、试论旅游市场的竞争与合作机制 12、试论旅游市场竞争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13、试论如何测算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14、试述提高我国旅游经济效益的意义和主要途径 15、试析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域差异 16、试述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17、试论世界各国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18、试论我国旅游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19、试述目前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0、试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意义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三) 1. 旅游产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 2. 旅游活动地理投影下城市旅游空间优化的策略 3. 浅谈旅游电子商务 4. 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提高对民居客栈的研究 5. 建设旅游强省背景下的湖南旅游演艺品牌发展对策 6.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7. 体验经济视角下福州地区旅游消费创意开发研究 8. “全域旅游”目的地内部营销中的政府角色创新探析 9. 分析黑龙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 10.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多元化评价的保障体系建设 11. 导游服务质量的提升与管理剖析 12.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公共服务的新要求 13. 基于低碳视角的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 14. 谈低碳旅游与景区酒店管理服务 15. 电子商务环境下广西龙门水都文化生态旅游景区的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16. 乡村家庭旅游业经营状况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以四川彭州九峰村为例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路径研究--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 18. 探讨乐山市发展医疗旅游的障碍分析和应对策略 19. 遵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 电子商务背景下旅游 市场营销 策略分析 猜你喜欢: 1. 旅游文化方面的论文 2.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 3.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4. 旅游文化论文题目 5. 2017年旅游管理论文题目汇总

作为乡村旅游设计与乡村度假开发的专业机构,山合水易已形成新农村旅游、新农村民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七届三中全会后乡村旅游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研究、古村古镇古村落、郊野度假屋等多个专项研究报告,并已经结合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的最新精神,为北京、贵州、云南、广西、福建、湖南等地的多个乡村旅游项目提供了咨询与规划设计指导工作。发展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手段大部分偏僻的农村从自然和区位的角度也无法走工业化致富的路子。走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生产的发展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设想,但依然有许多制约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是农村的生产资料使用权分散,现代生产技术技能掌握程度低,农村农民发展经济存在融资难,农民无法完成原始积累。事实上,许多农村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无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有多快,对该类地区无实质性影响。政府在现阶段也无能为力实施人口的战略转移,农民从整体上分析大都缺乏转移的经济能力和技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就城市化而言应实行错位发展。城乡之间有一个“围城现象”,城里人想出去,因为有了经济基础,城里人空余时间要返朴归真,要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回味田园风光;而乡下人则希望进城,城里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城里有丰富多彩灯红酒绿的生活。这么一个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互换,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的农村提供了极大的商机,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城里人到乡下消费,为乡下人带去滚滚财源。这两年一些所谓“农家乐”项目被制止,实质上并非发展“农家乐”旅游政策有误,而是投资者的误读。一是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性质,二是手续不齐备,三是背离了“农家乐”的本义。关于乡村旅游应该如何发展,山合水易的专家们给出了几个观点:一、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发展乡村旅游应注意自然生态。 地方特色文化众多、民族民俗风情浓郁、优质农副产品、淡水产品众多的实际。 发展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改善农村落后面貌都十分有利。无论从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 大多数农民依旧无法摆脱对土地和农业的依存。农业由于其天然的弱质性(抗风险能力低,农产品收益不高),农民由于生产资料不足(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有效金融支持,人多地少),现行的农村生产模式无法参与市场竞争。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成功。 一定会拉动农村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自然生态,管理民主”的方向发展,推进农村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换一句话说,乡村游项目如果没有这些前提,注定也不会成功。另外,从整体而言,我市大部分农村地区和农民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依然会处于“温饱有余,富裕不足”的状态。大量的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虽然带回可观的收入,但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青年一代不会也不屑于农耕技术,这个文化不高、城市谋生技能不足的群体,受城市文化浸染较深,但又不能在真正融入城市,不愿意生活在物质文化匮乏的农村,变成了城乡之间的游离人,失去了对家乡的热忱,农村也失去了发展的活力。大力发展好乡村旅游,可以给这一群体提供很好的创业空间,还可以为农村的中壮年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离土不离乡,增加农民收入。从深层次意义上看,乡村旅游可以使原本封闭的农村提高声望,增加原住民的社会交往,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唤起农民建设家乡的劲头、爱护家乡、保护环境的热情和责任,并可招引人才和资本流入,使农村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人文资源乃至生产资源得到充分整合,产生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劳动和产品的附加值。乡村旅游是我市主线旅游产品很好的补缀,也是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乡土人情、特色美食展现的有效载体,十分符合周边城市人口的周末休闲需求,通过消费,让城市的财富流向农村,形成城市反哺农村的一种很好的财富再分配机制。二、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以政府主导+公司带动+集体、农户参与的模式进行,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注重以原住民为主体,形成三方共赢的格局。政府的职责是政策引导,主要基础设施(交通、电力供应)的建设、适度的财政激励机制、融资配套、有力的监管和完善的服务体系的建立。要对乡村旅游进行全面的规划,按自然风光、人文特色、物产特色、客源预测分类布局,规模发展。要提供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风格、风景设计、民俗节目艺术等的指导,使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得到最好的演绎效果。政府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作用是要对发展乡村旅游进行全面有力的监管和服务,要提供包括法律师、政策、税务、项目管理、价格标准、定价原则、融资计划、补贴申领到公共安全,水资源管理、餐饮卫生、食品安全、乡村公共保洁、投诉等方面的咨询和协调。公司的作用主要是在乡村旅游规模发展的区域打造起核心作用的主线旅游项目,起到聚集功能和资源市场化配置优化功能,以及产业的行业服务功能。村集体和农户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并不是说等待政府和开发商把肉送到嘴里,而是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建设和投入。遵守乡村旅游游戏规则的村集体和农户,一是可以获得政府的各项政策支持,二是通过开发商的投资拉动,可以在存量拥有的资源中获得可观的增量收入。家乡的山水、田林果自留地、承包地、河流、草地、蔬菜、家禽、农副产品、水产品、村里保留的民间民俗活动和传统技艺,都可以通过参与劳动或资金投入,获得大幅的增值,大批中壮年富余劳动力非常适合乡村旅游及后勤服务工作,并可在家门口获得就业机会。三、乡村旅游的内容构成乡村旅游的产品,应是赋有纯正本土文化和乡土气息,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观赏,生产生活和娱乐结合的田园牧歌景观,略带野趣风韵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悠闲自得的旅游方式。不能说乡村游会成为主流,但绝对是观看了古人的鬼斧神工、大自然的天物造化、领略了漂流的刺激、享受了温泉的舒适和异域外族风情后的最佳补缀。甚至有半天之闲的城里人,以换口味的心理,乡村游也不失一项极受欢迎的内容。乡村旅游原则上是以原有古村落、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依托,配以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风景,本地产的优质绿色农副水产品和配套的现代娱乐生活设施。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有若干层次的结构,适应不同规模的投资和对象。1、户外旅馆。选择交通便利,在优美的乡村环境,视野开阔和绿树竹林茂密的地方建设,周边有可以发展主线旅游产品的人文资源或自然资源。建筑风格最好与族群文化的村庄一致,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建设标准不低于三星级,招商开发。村集体可以采用土地调整,开垦荒坡地置换成集中面积,以土地入股或一次性收取使用权流转金,由村集体用作其他项目配套开发,这种旅馆适合周边有大型主线旅游产品的地方,单位对口的公务接待和外地游客。可由村集体通过宅基地置换和拆取旧民房的面积置换土地,统一规划建设“农家乐”餐厅,表演传统工艺的作坊,可让游客互动的乡间民俗表演等场地,以本地特色的农副产品烹制鲜美的农家菜招徕游客,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和娱乐服务。2、旅游宿营地。旅游宿营地适于在离城市不要太远的地方建设,最好选择有山有水,视野开阔的有连片耕地的地点,营地内设置青年旅馆式的低层农舍式建筑或颜色明快的板房和帐篷区,宿营地内利用坡地旱地植草,开展高尔夫练习、骑术、草地网球、小型足球、灯光篮球场、划船、垂钓,参与性强的民俗节目,烧烤场篝火晚会等适合集体活动的娱乐项目。发展好乡村旅游,为农民提供了增收的渠道,促发农民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的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利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农民积累向城市转移的经济积累和城市生存生活技能技术的掌握,更有利于农村的长治久安,无论从任何角度看,乡村旅游值得各级政府大力去推进。推进乡村体制机制的创新,关键点应放在激活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活力上。要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引导旅游企业以农民参与等方式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改变“大产业、小景点”的现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市内外投资开发商的资金、品牌、管理、技术和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多年专注于休闲产品设计与度假项目开发,积累了大量业界的知名专家、专业团队与专业技术合作伙伴,形成了项目总体实施、专业资源整合以及后续服务跟进的实战项目理念。以旅游产品休闲化升级、度假区规划设计、乡土景观与生态建筑设计为核心竞争力。

杭州湘湖旅游毕业论文

eohbqhnuiths8e4kt5u

me too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湘湖景色优秀作文(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我的家在美丽的萧山。我爱这里的一花一草,更爱美丽的湘湖,一个迷人的湖。

吃过晚饭,爸爸妈妈带我们去湘湖游玩。

湘湖的水可清了!群山围绕着湖,湖水就像一面镜子,倒映着两边美丽的景色,就好像水中也有奇形怪状的山峰;弯弯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上,碧波如镜,星光月影倒映在湖水里,似落下一湖珍珠。

湘湖一边是一条长长的小径,小径上有许多的人,他们有的在摆着手臂悠闲地散步,有的在跑步锻炼身体,还有的小孩子们在追逐打闹快活极了。

湘湖里有各种各样的桥,有的是单孔的,有的是多孔的,有的是陡峭的,还有的是平坦的,有些桥前面蹲着两只石狮子,好像在守卫着这座桥。桥在灯光下显得特别雄伟,等亮的时候可以看见水中的鱼儿。鱼在水中快乐的嬉戏,像小孩子似的。

湘湖十分美丽,夜晚的湘湖更美丽。

我的家乡在杭州,那里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拥有许多名胜古迹。有西湖、有雷峰塔、有三潭印月,还有湘湖。今天我就带大家去湘湖游玩一下吧!

湘湖是个优美的地方。还没到那,就能看到蓝蓝的天空和雪白雪白的白云,小鸟从头顶上飞过,唧唧地叫着。到了湘湖就能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树木,树杆高高的,笔直笔直。往里走,一大片草地吸引了我的目光,草地上的野花点缀着草地,让草地看上去就像一大片一大片美丽的地毯。

随后我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来到湖边。这时凉风习习,低拂过水面的时候,水上顿时会出现一条条瞬间即逝的银色波纹。水下的小鱼游来游去,有的东张西望好像在寻找食物;有的正懒洋洋地在吃食物呢!要是一有游客给小鱼们喂食,那湖里一定会上演一场群鱼争食的景象。每当雨过天晴,彩虹辉映着湛蓝的晴空,阵阵微风吹来,美丽的湘湖两岸,风光更加动人。

同学们,杭州的湘湖风景美丽吗?有空一定要来杭州玩玩呀!

住在萧山,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但最吸引人的要算是湘湖了。湘湖一年四季都很美丽,但我最喜欢夏天的湘湖了。

到了夏天,湖边的柳树长出了茂密的枝条,好像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梳理自己美丽的长发。最吸引人的是湖中的荷花了!

一到那里,满池的荷叶爱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千姿百态。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权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还有的还是花骨朵,远远望去,饱胀地马上就要破裂似的。

到了晚上,风停了,知了也停止了歌唱,月亮像一个玉盘倒映在湖水中,热闹已天的湘湖终于安静了下来,忽然,一阵悦耳的音乐响起,过了一会儿,一股股喷泉喷洒出来,一会儿形飞溅的水花,快速的舒展开来,一会儿像点燃的烟花,绽开了笑脸。荷花一下子苏醒过来,跟随着音乐舞动起来。湘湖又沉浸在热闹之中。

昨天是我生日,爸爸妈妈就决定带我去湘湖玩。

我早早地起了床,吃好了早餐,刷好了牙,洗了脸,就去湘湖了。

来到了湘湖,一看,人们都说西湖是杭州的'一颗明珠,那湘湖则是萧山的明珠了。湘湖虽然没有像西湖三潭映月那样美丽的景观,可它有一潭幽深的湖水,碧绿碧绿的,就像一块翡翠一样。我们坐上了一艘观光的小船,往湖中心开去,来欣赏风景。

下了船,我们走到了观鱼的地方,买了一包鱼饲料来喂鱼。我投下去了几颗,结果一下子被吃光了。它们的嘴一张一合,似乎在说:“好吃,好吃。”我观察起鱼来,那些鱼有大有小,颜色各异,大的有半米那么长,小的只有十几厘米。有橙色的,白色的,黑色的,橙白相间的……

我们还去参观跨湖樯遗址博物馆,知道了古人们的智慧和勤劳,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不知不觉地,回家的时间到了,我就依依不舍的回家了。

今天下午,我、姐姐、妈妈和爸爸高高兴兴地去湘湖游玩。湘湖在杭州萧山区。车在湘湖边停下,我看到了湘湖。湘湖真大啊!足足有十几个学校那么大。一眼望去,像一面巨大的镜子。

湘湖四周都是山,山不高,山上的树却非常茂盛。整个湘湖在大山的怀抱里,显得又清又绿又安静。我们从东门进去,走在游廊上。看着湖面上游来游去的包头鱼。这些包头鱼又大又重,一定有十几斤重。我们顺着湖边小路往里走。

走着走着,右边又出现了一个小湖。湖面上有一只只气艇,游人在气艇里欢快地开着。前面有弯弯的拱桥,有又红又古老的亭阁。我拍了几张照片,我们又往前面走。天暗下来了,我们依依不舍地返回了。湘湖虽然没有西湖有名,但我还是喜欢湘湖。

要去春游的消息像一块石头,投入我平静的心,使我心潮澎湃。星期五,我们的游湘湖活动终于拉开了序幕。

湘湖果然风景优美,湖光山色,引人遐想。阳光下,点点金光跳跃,水光潋滟,并不逊色于西湖,却更多了几分野趣。

我们小组食品丰富,点心、小零食、水果……应有尽有,美味无比,让其他组口水直流。不一会儿,大家一边谈笑风生,一边玩着心爱的棋子,很悠闲。

快中午了,我们整理好了东西,走向湘湖博物馆。到了博物馆,我们先去了二楼参观,在二楼我看到了水牛头骨、梅花鹿头骨、梅花鹿角等跨湖桥文化的遗物。博物馆内还再现了原始人生活的场景:男女都穿着树叶。在后面的展馆,我还看到了原始人的进化图,真是颇有意思。在博物馆的外面,我看到一处花坛中有一艘独木舟,在木舟旁还有原始人。我想这个造型表现的应该是原始人在造船吧!

时光飞逝,回家的时间到了。我们虽然依依不舍,也只能期盼着下一次郊游快快到来。

国庆长假的第二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去萧山的湘湖旅游。与我们同行的还有阿姨一家和外公外婆。一路上,大家欢声笑语,非常兴奋。

到了萧山已经是下午六点半了,大家尽情享受着美味的晚餐,心理别提多高兴了。吃饱喝足后,便各自回房间休息了。

第二天一早,大家来到了湘湖游览,那碧绿的湖水,平静的湖面,漂亮极了。非常幸运的是,我们还看见了几只天鹅在水面上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白天鹅洁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最特别的是,还游过来几只黑天鹅,他们的羽毛乌黑发亮,鼻子上的一块红斑给它们增添了几分妩媚。

湖堤两边的桂花树飘来阵阵花香,让人心旷神怡;芙蓉树上盛开的芙蓉花娇艳欲滴,特别鲜艳。有的游客像我们一样,一边散步,一边欣赏美景;还有的游客在草坪上搭起了小帐篷,钻在里面睡觉,显得非常悠闲。

我们一家人在湘湖玩得非常开心,非常快乐。我真不想离开那美丽的湘湖。

吃过午饭,我们漫步在鸟语林。

迷人的鸟语林坐落在湘湖南岸。园子依山而建,树木成荫。一走进去,迎面是一大座假山矗立在池塘的中央,池塘里的鸳鸯、天鹅有的在悠闲地散步,有的在欢快地嬉戏。

我们接着往上走,来到了一个大鸟笼,里面有很多不同品种的鸟类,有仙鹤、丹顶鹤、火烈鸟、鸵鸟……它们悠闲而从容地在我们身边走过,它们已经习惯了跟人类的接触。

我们又继续向上攀登,还看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美丽的绿孔雀,还有秃鹫、山鹰、锦鸡。

在山上转了一大圈后,我们决定下山了。下山时,正好赶上鹦鹉表演。聪明的鹦鹉会分辨白纸和纸币,只要你手上拿的是白纸,它是绝对不会飞过来的,要是你手上拿的是纸币,它就会立刻飞过来叼走。

在这里,人与自然相处得那么和谐,动物是我们的朋友。

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日子,我带大家去参观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一路上,车跟蜗牛爬似的,因为有不少人钟情于湘湖。

在博物馆二楼,我特别留意了一个窗口,那是一幅描述八千年前湘湖人为生存而劳作的场景。远处,人们在茅草丛中弯弓射箭,在水中拿羊鱼镖叉鱼;近处,有摘野果的,有拉弓的;眼前还有一片金黄的稻田。边上电脑游戏里,有人拿弓箭,追逐野猪、兔子等动物,就是对远古湘湖人生活生动的呈现。

从博物馆里出来后,我们在湖边找了一处草地坐下,对馆里的事还意犹未尽。湖里游船穿梭着,船尾还飘着五星红旗。天上喷气式飞机突破蓝天,留下一道道白云,如果八千年前的湘湖人见了,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我想,湘湖有很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挖掘。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叔叔家玩。我们到了叔叔家后,叔叔说:“晚上带你去看音乐喷泉。”我开心地点了点头。

晚上,我们来到湘湖边,湘湖边来看音乐喷泉的人,许许多多,数不胜数。我人小,可以从人群中钻进来,可是,爸爸妈妈人大,只能站在外面看喷泉。我好不容易找到了能看清喷泉表演的地方,可是又没有空位子坐啦,只好站在爸爸妈妈的前面。

表演开始了,我安静地看着,开始时,那喷泉变换多姿,美丽极了!喷泉一会儿变成了一朵正在盛开的牡丹花,牡丹花在灯光的照射下变成了粉红色。一座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虹桥出现了。旁边的水柱忽上忽下,忽高忽低,忽有忽无,好像在变魔术。突然,音乐变强了,小水柱的两旁喷出了两条水柱,两条水柱都想碰到对方,可是还没碰到对方,就变成了水雾飘散了下来,像牛郎织女一样。

结束之后,虽然喷泉消失了,但是它的样子还在我的脑海里回荡。

在萧山城的西侧,黛色的群山中,荡漾着一片浩渺的碧水,犹如天宫遗落人间的一面宝镜,清澈而明净,清代诗人周起莘称之为“涵虚天镜落灵湖”,这就是湘湖。湘湖的前身,是由古海湾演变而成的一个潟湖。具体地说,大约在四千年前,也即地质史上的全新世卷转虫海退之初,湘湖一带不是一个湖,而是一个浅海湾。因上承山洪,下纳海潮,海湾口逐渐淤积起大量的泥沙,于是海湾出现沙嘴,并不断地扩大延伸,终于海湾和外海的通道被堵塞,沙嘴之内成为一个潟湖。随后,湖水淡化,成为淡水湖。这个自然形成的淡水湖,称作“西城湖”,最早始载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西城湖的湖盆浅平,岸坡平缓,不仅自然淤积的速度较快,也成为人们开垦的对象。到北宋,西城湖终于湮废殆尽,成为一片低洼、土硗之地。当时,浦阳江经流西小江入海,西城湖四周农田排灌困难,洪涝灾害频繁,“雨则暴涨,稍干曝则渠、巷皆坼。”北宋熙宁(1068~1077)、大观(1107~1110)间,均有县民奏请废田还湖、筑湖蓄水,但因湖畔豪绅的反对,都没有结果。直至政和二年(1112),新任萧山县令杨时“视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为界,筑土为塘”,才在西城湖原址筑起了一个人工湖,实现了人民的夙愿。因其“山秀而疏,水澄而深,邑人谓景之胜若潇湘①然”,遂称之为“湘湖”。湘湖呈东北至西南的走向,东北部狭长,西南部宽阔,其形状宛若一个长颈葫芦。西南至现闻堰镇东汪村,东北至城西1公里的湫口,长约公里,湖宽~3公里不等,周长约40公里,湖面37002亩(合2467公顷),相当于现今杭州西湖面积的倍。湖水灌溉周围崇化、昭明、来苏、安养、许贤、长兴、新义、夏孝、由化九乡农田146868亩(合9791公顷),被誉为九乡的水仓。湖的四周筑有18个穴口,按时启闭,以便防洪和灌溉。水能蓄潦容千涧,旱足分流达九乡。——《咏湘湖》旄□随处欢声洽,禾黍从今生意回。——《戊寅夏久旱得宋龟山杨公所创湘湖以济》明吏部尚书、萧山人魏骥的这些诗句,歌颂了杨时兴修水利的功业,写出了湘湖之水在当时解救农田干旱的作用。湘湖建成之后的第七年,即北宋宣和元年(1119),部分湖豪提出废湖还田的倡议。从此,对湘湖的保湖和废湖之争,延续不断,冲突时起。据《萧山湘湖志》记载,从北宋成湖起至民国16年的800多年中,规模较大的保湖和废湖之争就在20次以上。保湖派常占上风,废湖派屡屡败北。因此,虽然侵占湖利之事常常发生,但是湘湖未遭大规模的破坏。那时,湘湖能保持较大面积的水域,主要是因为湘湖的排灌功能为农业所需。明萧山县令张懋在立于县门的勒石碑文《萧山湘湖志略》中指出:“(湘湖)实赖潴水,以救旱荒及民之利,与天地齐休。”其次,为防止侵占湖利,以免湘湖湮废,历代禁令甚严,违者重罚,有效地保护了湘湖。如宋淳熙十一年(1184),湘湖定例放水,凡不按时刻而先自开闸放水者,以“断臂”处分;若私设水闸,夜间盗水者,以“断趾”治罪。宋嘉定六年(1213),萧山县令郭渊明鉴于有人在湘湖私自建屋,因湖水涨落,边界难定,决定以湖边的土色作辨别,“黄者山土,青黎者湖土”,规定湖身范围以这条“金线”为界,凡侵占湖身者,“治罪充军,其地还官”。明正统五年(1440)定例,凡在湖上种花、养鱼、筑堤、栽笋、盖屋等,全部拆除,土地还官,并按情节轻重治罪。违抗不归还,过期两月,“犯人正身,牢固枷钉,连当房妻小,差人解赴北京、辽东卫,永远充军。” 第三,湘湖以它一湖碧水滋润了万顷良田,受益的九乡人民以及官吏为保存湘湖所作的斗争,有效地阻遏了湘湖的衰亡。清末,埭上(石岩一带)举人黄元寿禀请垦湖,消息传出后,农民、乡绅联合上书请愿,坚决反对,官方只得以禁垦了结。历代挺身保护湘湖的官吏也很多,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明朝中期的魏骥及弟子何舜宾为捍卫湘湖所作的贡献。尽管如此,湘湖仍然经历了成湖、缩小、乃至湮废的过程。明代以后,是湘湖演变最迅速的时期,其中人为因素起着主要作用。正如清於士达在《湘湖考略》中所说:“沿湖居民,每於山麓沙滩度其可以为住基者,先行插柳,日渐填砌,数年后便可种植,又数年便可筑室,比比皆然,有傍岩依污而种荷者,有缘堤截汇而蓄鱼者。”湖泊渐被蚕食。洪武末年(1397),湖民苏原九因所种之官田坍入江内,借口弥补官田,将上湘湖近江的湖地开垦为田;永乐初年(1403),湖民韩望等也将湖中高地开垦为田,直至景泰四年(1453),才由县丞李孟淳将其全部复湖,罚谷1600石,并晓示禁垦湖中高地。天顺年间(1457~1464),湖畔巨族孙全等占湖为田,退居萧山的吏部尚书魏骥主动承担其清占复湖的重任,共清退湖田7318亩,对孙氏末退完的湖田,授意其门人何舜宾办理。何舜宾遇赦回乡后,对侵占湖利情况一一查明,向上告发,孙氏重贿萧山知县邹鲁,何舜宾被迫害致死。后来何舜宾之子何竞复仇伸冤,邹鲁被处“斩”,孙全被判“劈”,湘湖得以复清。清道光至同治年间,湘湖西南岸堤塘两次决口,江涂淤入湖内,自定山至青山张一带,逐渐隆起,高出水面,成为绿洲。这片土地约有5华里长,面积达4600余亩(300余公顷)。于是,禁、垦两派就此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禁派坚持“高平去处听从抛荒,低洼去处听从水浸”的原则,反对垦殖沙洲,他们认为湘湖原灌溉九乡农团,沙洲出现以后,蓄水量已经减少,如再垦殖,则势必与原灌溉之田争水。为了3000多亩沙洲而危害九乡农田水利,这是得不偿失。主垦者则认为,自明代开通碛堰山,浦阳江由此而流,再加三江闸等水利设施的建成,依靠湘湖之水灌溉的田亩比宋、元时期已减少一半以上,因此这块绿洲完全可以开垦,况且它土质肥沃,若种植粮食,可以缓解萧山地少人多、米价昂贵的矛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月,黄元寿拟集资3万银元组织“厚正公司”,以“缴价领地”的办法开垦湘湖荒地,但因主禁者反对而未能实现。7年后,黄元寿认为形势有所变化,再次呈文抚宪,提出了“沧桑改变,明明于古有害而今无害,古宜止而今宜行”的理由,拟集九乡代表合资组织“厚正公司”开垦湘湖荒地,被核准,但随之掀起了轩然大波:先是部分绅士、农民两次上书,阐述开垦之害;继则650余名绅士、农民联合上书40多件,请求禁垦。抚宪怕生事端,批文缓垦。民国以后,要求驰禁垦湖的舆论大作,尽管传统的主禁派力加干涉,毕竟大势所趋。自然的淤浅和人为的开垦,使湘湖面积日益缩小。据1915年实测,湘湖周长52里有奇,面积22042亩。1927年秋测量,湘湖周长56里162丈,面积约24000余亩。当年,湘湖收归国有,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动学院等单位垦湖种植,于是垦湖迅速扩展。到1931年,上湘湖定山一带巳开垦农田3000~5000亩。到1947年,湘湖面积缩小至1万余亩。1949年以来,湘湖演变最为激烈,使湖泊型的湘湖转变成了河流型的湘湖。上世纪50年代初,面积万亩左右的湘湖,湖底高程多数在吴淞5米以上,已失去了蓄洪和对附近农田的灌溉作用,这是导致其被整个围垦的主要原因。1965年以前,垦殖是小规模和零星分散的,传统的以湘湖粘土为原料的砖瓦业普遍发展。1965年起,由国家投资,地方政府统一组织,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垦殖。1966年,湘湖面积3040亩,比1949年缩小三分之二以上;一般水深2~2.5米。此后,湖岸又陆续兴建起多处砖瓦厂,挖泥围湖1000余亩,同时自然的淤涨和人为的垦植又使湘湖丧失部分水域,湖面仅存1400余亩,实际上已成为西起小砾山排灌站,东至萧山城西,并连接南沙平原的一条河道,钱塘江上游的淡水由此而输送到萧山北部平原的围垦区,以洗去其土壤的盐分。在整个湘湖区域中,尚存几个面积较大的水域,成为浙江省淡水养殖场和萧山湘湖渔场。由于众多砖瓦厂的挖土取泥,湘湖区域出现了千疮百孔的泥荡。上世纪90年代,不仅许多厂家因粘土资源穷尽而难以为继,而且国家下达了粘土制砖的禁令,砖瓦厂随之纷纷关闭。于是,湘湖的众多泥荡又放水还糊。现今的湘湖旅游开发度假区首期工程,就是这种条件规划建设的。跨湖桥文化遗址位于湘湖中心地段的跨湖桥附近。从1990年、2001年与2002年的数次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木器、陶器、骨器、玉器、编织物,以及极为丰富的野生动物遗骨和人工栽培的水稻等植物,并且发现了许多灰坑与柱洞。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发现了一条用整段马尾松挖凿而成的独木舟,以及相关的作坊。几处遗址标本经碳十四年代数据测定,均为距今8000~7000年。出土的陶器以釜、甑、豆等炊器为多,装饰手法多样,有彩绘、镂孔、戳印、拍印、刻划、泥点等,大多器壁匀薄、造型规正,部分双腹豆的内外壁、钵盆的内壁漆黑光亮,作工之精,令人惊叹。骨器有耜、镖、镞、哨、针、匕、簪、双尖叉形器及一些功能不明的复合工具,骨耜用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制作,端部有圆型插孔用以装柄。骨耜与稻谷颗粒的出土,说明耜耕农业已经诞生。发掘的独木舟,测定为8000年前的遗物,这是世上最早的独木舟,比南非发现的独木舟要早2000年。据地质水文资料载,全新世初期开始,我国东部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距今约万年前,上升到了-60米的位置;到了8000年前,海面更上升到-5米的高度。这次海侵在7000~6000年前达到高峰,海浪直拍会稽山麓,湘湖一带与宁绍平原一起成了一片海洋。这在跨湖桥文化遗址中,也得到了证明。从跨湖桥文化遗址的地层剖面来看,覆盖遗址的首先是由淡水形成的一层湖相沉积,在湖相沉积层上又覆盖着厚度近1米的海相沉积。这足以说明海侵之时,生活于湘湖一带的先民们不得不退居高地或迁徙他乡,跨湖桥文化则随之衰落与迁移。跨湖桥遗址发现于1990年夏季。是年5月30日,萧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接到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分校教师巫灵霄打来的电话,说是有位叫郑苗的学生在湘湖检到了文物。第二天,萧山文管会施加农、倪秉章在郑苗的引领下赶赴城厢砖瓦厂的取土现场,遗址被发现。几天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芮国耀、杨楠再次考察现场,确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由于遗址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取土蚕食,破坏殆尽。在取得砖瓦厂的支持、配合后,当即决定进行抢救性发掘。当年10~12月之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市文管委办公室对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在33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中,出土了130余件石器、木器、陶器、骨器、玉器等,还发现了橡子窖藏一处及建筑遗迹。发掘结果表明,跨湖桥遗址的文化面貌在很多方非常独特。考古队将遗址中采集的4个木质标本送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作了碳十四年代数据测定。结果表明,遗址距今达8000多年。这一结果是突破性的,如果成立,跨湖桥遗址就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比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要早1000年。一时间,考古界对遗址的年代问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人怀疑碳十四年代测定的准确性。因此,遗址的首次发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考古工作没有持续进行,客观上造成遗址长达10年的沉寂。2000年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萧山博物馆经过调查又在跨湖桥区域发现了遗址的文化层。于是次年5~7月,进行了第二次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近4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器等文物,还有许多野生动物遗骨和人工栽培的水稻以及菱角、橡子、毛桃、茶子、杏子、葫芦科等植物。其中决定性成果是一大批可复原的陶器,跨湖桥遗址的特殊文化更有说服力地呈现了出来。为再次验证遗址的年代,考古队特请国内考古界最为权威的北京大学文博院对标本进行碳十四年代数据测定,结果再次证明遗址距今约8000~7000年。2002年3月,浙江省文物局、萧山区人民政府召开了“跨湖桥考古学术研讨会”,与会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一致肯定跨湖桥遗址的学术价值。遗址的第三次发掘是在2003年10~12月之间进行的,这是继2001年发掘后在其东南侧探测到遗址存在的范围而进行的一次扩大性的发掘。大大出乎考古人员意料的是,在发掘过程中不仅又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器以及水稻、茶子等植物标本,而且还发现了一条独木舟,以及相关的作坊。独木舟残长米,宽米,厚~3厘米,系用整根马尾松挖凿而成。独木舟停放在当时的湖泊边上,两侧插着数根木桩,外围散落着几片木桨和若干木材。考古工作者认为,跨湖桥遗址与周边的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嘉兴马家浜文化遗址和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的面貌决然不同,这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类型的遗址,即“跨湖桥文化”。但是,按考古学惯例,一个遗址要冠以“文化”的命名需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定的分布空间,二是在不同的分布点中有相同特征的器物。 跨湖桥遗址要冠名为“文化遗址”,至少要有两个与其同时代、同类型的遗址。为此,2002年暑期开始,萧山博物馆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萧山境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大规模考古调查。2003年5月,经市民倪航祥提供线索,终于在湘湖区域的下孙村发现了同类型的遗址——下孙遗址。下孙遗址600平方米范围内的发掘中,发现了60多个灰坑与柱洞遗迹。灰坑,是当时人们用来储存物品所挖的坑洞。灰坑积物中有较多的鱼类、贝壳类生物残骸,并发现了稻米遗存。遗址表层堆有厚薄不均的沙层,沙层中混杂着大量的海生贝壳类碎末和陶片、石器等人类文化遗物。出土的陶器在形态和种类上与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相似。下孙遗址出土的标本经碳十四年代数据测定,距今8000年左右。于是,“跨湖桥文化”的命名得以成立。跨湖桥文化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意义不同凡响。它是浙江省迄今命名的5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年代最早的一个,将浙江文明史追溯到了8000年之前,同时又以独特的文化类型打破了浙江省新石器时代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为纲领的传统格局,因而历史教科书也需重新书写。跨湖桥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使人们认识到,浙江境内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情况绝非以前认识的那么简单,而是由多个源流谱系所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了今后史前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对整体上推进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考古与研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吴越相争的古战场句践祠前日欲晡,扪萝曲蹬问雄图;身栖绝峤偏存越,计就孤臣欲沼吴;一自乌鸢①辞浙水,遂令麋鹿入姑苏;怜今散作花台雨,西望迷离暗五湖。——清·张远《城山怀古》春秋战国末期,湘湖一带属于越国疆域,是吴越相争的主战场之一。越国的始祖,相传是大禹五世孙夏后帝少康的庶子无余。夏朝中兴后,恐会稽禹陵之祭断绝,乃封无余于越,始称“越”或“于越”。传20余世,允常即位,拓展疆土而称王。允常去世,子句践继位。其时,越国的疆域,大致以浙江为轴心,南至句无,今诸暨与义乌交界处;北至槜李,今嘉兴城南;东至于鄞,今鄞县;西至姑蔑,今衢州、金华等地。吴国,又称“句吴”、“攻吴”,其始祖相传是周文王的兄长吴太伯。因他三让王位于周文王,奔赴荆蛮之地,断发文身,以示不可用,被周武王追封为“吴伯”。传19世,寿梦即位,句吴渐趋强大。到寿梦之孙阖闾时,已成东南一霸。当时,吴国势力虽强于越国,但新兴的越国对吴国威胁很大,成为吴国的心腹之患。按照吴国宰相伍子胥的说法是:“吴越为邻,同俗并土;西州大江,东绝大海;两邦同城,相亚门户;忧在于斯,必将为咎。”春秋时期,强国用兵,常胁迫附近小国出人。阖闾五年(前510),吴国既为显示自己的强大,也为试探越国对自己的尊重程度,要求越国出兵伐楚,却遭到越国的拒绝,吴王便出兵伐越,破槜李,败越军,这是吴越两国的首次战争。自此之后,战事频繁。公元前496年,阖闾闻讯越王句践即位,乘机伐越。越王句践迎战于槜李,并使死士挑战。他们前进到吴阵前面,大喊一声,然而一齐用剑自杀。吴军看得目瞪口呆。正在此时,越军一齐猛攻,大败吴师。吴王阖闾被越大夫灵姑浮以戈击中手指,创伤发作,卒于离槜李7里之陉。临终之前,立太子夫差为王。夫差发誓要报仇雪耻,两国仇恨更深。句践三年(前494),越王闻吴王夫差日夜练兵将以报越,便不听上将军范蠡的劝告,先兴师数万往伐。吴王夫差任伍子胥为大将,悉发精兵迎战。两国水军鏖战于太湖之上。结果,越国水军几乎全军覆没。吴王夫差顺势攻破越都平阳(今绍兴县平水镇平阳村),句践只剩五千甲士,保栖会稽之山。当时,萧山湘湖一带地处浙江(钱塘江)要津,是越国的重要防线和军事要塞,在越王城山筑有固陵城,在北侧的江边筑有铁岭关等,在吴军的节节进攻下,这里便成了越军“保栖”的重要据点。现代学者张宗祥认为:“吴、越之争,首在嘉兴,次则萧山。萧山城山,即以越人立城以守得名。”越王城山,属天目山余脉,由杭州转塘浮山潜渡钱塘江而入萧山境内,海拔140米。山顶中间低、四面高,宛如城堞。《越绝书》载:“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兵城也。其陵固可守,故谓之固陵。其所以然者,以其大船军所置也。”从越王城山现存的遗址看,越军沿山脊的自然走向,夯土筑城,周长米。城垣底部宽10余米,高4米余,下宽上窄。里面2万平方米的小盆地,便是句践调兵遣将的前沿指挥部,称“越王台”。据传,吴军进攻时,将固陵城围困了几天几夜。吴军以为山上乏水,派使者送上咸鱼以讥之。越王明白其用意,即以两条鲜鱼回赠。吴军方知山上有粮有水,易守难攻,遂撤兵。这就是“立马馈鱼”的典故。宋代诗人华镇《城山》诗:“兵家制胜旧多门,赠答雍容亦解纷;缓报一双文锦鲤,坐归十万水犀军”,即咏此。如今,山顶盆地中尚存一方“洗马池”,长约20米,宽10余米,池水清洌。假如立马馈鱼确有其事,那么那一双鲜鱼,应该取于此池。吴越两国濒江临海,军队均以舟师著称。越军“大船军”的军港,就设在越王城山的西北侧,今白马湖一带。据《百位名人与萧山》一书所述,这里“是越国的水军基地,称固陵军港,由范蠡主持建造。此处进可出钱塘江,并可入太湖水系与吴国争战;退可凭浙江天堑进行防守。军港建成不久,句践于周敬王二十四年起兵拒吴,周敬王二十六年再次出兵拒吴,三十六年出兵助吴攻齐,周敬王三十八兴兵伐吴,而后10年又3次兴兵伐吴,上述7次大规模的军事活动,都是从固陵港出发的。公元前482年,越国在固陵港集中了水手2000人,水师官兵万人,战船数百艘,一路出海入长江,一路经钱塘江直趋苏州,灭掉了吴。以后,越国北上争霸,攻占琅琊,从固陵港出发的戈船(海船)就有300艘。以水军军事活动为建港目的的固陵港,在春秋末期得到迅速发展。它建港之早,规模之大,在我国古代海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此相关的,是湘湖东北20公里处的航坞山,这里也是越国的军事要塞之一(当时钱塘江流经航坞山与赭山之间入海,航坞山濒临钱塘江)。航坞山,海拔299米,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约公里,群峰起伏,山坞幽深。据《越绝书》载,越军在这里的设施有“石塘”、“防坞、“杭坞”等处。“石塘者,越所害军船也,塘广六十五步,长三百五十五步,去县四十里②”;“防坞者,越所以遏吴军也,去县四十里”;“杭坞者,句践航也,二百石长、买卒七士人,度之会夷,去县四十里”。由于句践在航坞山的活动频繁,故航坞山又名“王步山”,民间至今仍如此称呼。此外,在北岸河庄山东麓的“越王浦”,建有“百尺楼”,越军用以观察吴军的动向。湘湖外围波涛汹涌的钱塘江,既是两军对峙的河界,更是两军厮杀的战场。《越绝书》载:“句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石买为将。耆老、壮长进谏曰:‘夫石买,人与为怨,家与为仇,贪而好利,细人也,无长策。王而用之,国必不遂。’王不听,遂遣之。石买发行至浙江上,斩杀无罪,欲专威服军中,动摇将率,独专其权。士众恐惧,人不自聊。兵法曰:‘视民如婴儿,故可与赴深溪。’士众鱼烂而买不知,尚犹峻法隆刑。子胥独见可夺之证,变为奇谋,或北或南,夜举火击鼓,画陈诈兵,越师溃坠,政令不行,背叛乖离,还报其王,王杀买,谢其师。”这是句践军队继太湖败绩之后的又一次大败仗。长驱直入吴军,不仅围困了越王城山,还追击越军至湘湖东南10多公里的浦阳江口(当时浦阳江流经西小江入海),而越军则退栖到了附近的越王峥上。据晚清陈德明《绍兴县天乐乡富家墩村志》记载,吴国水师进犯此山时,范蠡率士兵在山顶用巨石将其击退。越王峥,主峰海拔354米,现东属绍兴,西归萧山。山顶曾有“走马岗”、“伏兵路”、“支更楼”、“逍遥天”等故址,据传为越军保栖此山的遗迹,故此山又名“越王山”、“栖山”。明来宏振《春日登越王峥》诗云:青山滚滚树层层,句践当年此困兵;山色隐含倾国恨,溪流似带请成声;西施古土犹延庙,范蠡扁舟尚著名;徒依竹堂伤往事,花枝好鸟向人鸣。综观湘湖一带吴越相争的古战场史料和遗迹,战略地位最为显著,且遗址也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当推现称越王城山的“固陵城”或“西城”。1990年8月,参加杭州国际百越文化学术研讨会的120多位中外代表,曾对越王城山作过实地考察,一致认为越王城山是目前发现和保存得最完整的春秋末期越国御敌的城堡遗址。198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越王城山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① 乌鸢,指《乌鸢之歌》。据《吴越春秋·句践入臣外传》载:“越王句践五年五月,与大夫种、范蠡入臣于吴,群臣皆送至浙江之上,临水阻道,军陈固陵。越王夫人乃据船哭,顾乌鹊啄江渚之虾,飞去复来,因哭而歌之曰:‘仰飞鸟兮乌鸢,凌玄虚兮翩翩。集洲渚兮悠恣,啄虾矫翮兮云间,任阙性兮往还。妾无罪兮负地,有何辜兮遣天!颿颿独兮西往,孰知返兮何年?心惙惙兮若割,泪泫泫兮双悬。’又哀吟曰:‘彼飞鸟兮鸢乌,已回翔兮翕苏。心在专兮素虾,何居食兮江湖?回复翔兮游扬,去复返兮于乎!始事君兮去家,终我命兮君都。终来迈兮何辜,离我国兮去吴。妾衣褐兮为婢,夫去冕兮为奴。岁遥遥兮难极,冤悲痛兮心恻。肠千结兮服膺,于乎哀兮忘食。愿我身兮如马,身翱翔兮矫翼。去我国兮心摇,情愤惋兮谁识!’”② 去县四十里,距山阴县治(今绍兴城)四十里。

  • 索引序列
  • 杭州旅游发展研究论文结构
  •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 郑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毕业论文
  • 杭州湘湖旅游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