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中华中医药杂志文章

中华中医药杂志文章

发布时间:

中华中医药杂志文章

学术堂为大家推荐几本中医类的核心期刊,供大家参考: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刊物简介:主要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报道我国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级别:本刊为科技核心(2018自然科学),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CD核心(2019-2020)2、《中华中医药杂志》刊物简介:是中国科协所属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医药学术进展的中医药学科杂志.级别:科技核心(2018自然科学),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CD扩展(2019-2020), 梯队期刊(2019)3、《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级别:科技核心(2018自然科学),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CD核心(2019-2020)刊物简介:全面报道中药新药、中医药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并为医药卫生行政部门以及中药新药研究、生产、应用单位提供信息和交流园地,是中药研究、中药临床药理学科进行国内外学术成果交流的重要窗口.

我知道有本《中医学》,是rccse核心刊

有个中药方面的核心:中国实验方剂学,文章《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是核心期刊吗》。

目前,中华医学杂志暂未收录网络药理学论文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当我们去医院看病时,有一个检查步骤就是医生会要求我们伸出舌头给他们查看,通过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等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身体的 健康 状况及病症的性质和轻重等。这其实就是中医所说的“舌诊”。

舌头被中医视为身体 健康 的“晴雨表”,也是他们在望诊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舌头不同的部位代表不同的脏腑,中医在舌诊时主要看两个部分:舌质和舌苔。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当身体出现状况时,就会引起舌苔、舌质所处微环境的改变,从而致使舌头表象出现变化。因此,学会“舌诊”之术,平常自己也可以大致判断出身体的 健康 状况,而对于本就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来说,更可以通过舌诊及时发现病症变化进而送医诊察。

一般来说, 健康 的舌头呈淡红色,舌苔较薄,舌苔颜色微白且湿润。舌下静脉呈现淡紫色,表示血液循环顺畅 ,身体较为 健康 。而如若发现舌头颜色异常,舌体肿大甚至出现裂痕,那么一定是你的身体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现代人不 健康 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想要拥有一个 健康 、漂亮的舌头可不是那么容易。多数人的身体都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小毛病。有的是体质过差,偏寒或偏湿,这些倒是不会有很大影响,注重调理即可;但有的可能已经患有某些慢性病而不自知,那便要多加注意以免疾病恶化。

三大舌质看体质:

一、裂纹舌

舌面分布着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即为裂纹舌。

(1)红绛舌有裂纹,多为热盛伤阴。如果发现自己有这种现象需要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摄入热性食物,多吃滋阴降火的食物。

(2)淡白舌有裂纹,多为 血虚不润 。这类舌质多为贫血或者大病、手术后患者,平日需要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但是补血过程不可过于激进,应当循序渐进。

(3)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和裂纹,多为 脾虚湿浸 。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多食山药、薏米等补脾健胃祛湿的食物。

二、齿痕舌

舌体的边缘有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1)舌色淡白,湿润而有齿痕, 属寒湿内盛 。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保暖,饮食上避免生冷食物,不能长期处于潮湿阴冷的环境。

(2)舌色淡红,边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党参、茯苓泡水冲服以益脾补气。

(3)舌色过红且舌体肿胀满口,边有齿痕, 多属湿热痰浊壅 滞 。这类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建议及早去医院就医。

三、胖大舌

舌体虚浮胖大,或边有齿痕,色淡而嫩,即为胖大舌。

(1)舌体胖大而嫩,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

表现:脸色苍白,气息虚弱,食欲不振,易疲惫,腹满便溏等。多为脾虚。

建议:日常生活中多食用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茯苓、薏苡仁等。

(2)舌体胖大而嫩,色淡, 边有齿痕 。

表现:下半身易水肿,小便少,神色疲倦,四肢冰凉怕冷等。多为肾虚水泛。

建议:日常生活中可以多食用黑豆、冬瓜等食物。

八种舌象提示 健康 隐患:

1、舌生横裂纹为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老年糖尿病患者多见。

2、舌苔厚且腻,舌上有“阻隔感”。多因脾虚湿重,常见于水肿、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

3、中风先兆、脑血栓、脑溢血,或者舌下神经麻痹者,当舌头伸出时常向一侧倾斜。

4、舌头颜色不红润,呈淡白舌,多见于各种贫血、慢性肾炎、慢性腹泻等。

5、出现黄褐色、灰黑色舌苔的患者,多见于滥服广谱抗生素后。

6、舌苔发黑,呈棕黑色、焦黑色等,常见于一些慢性疾病,如肝硬化晚期、尿毒症、恶性肿瘤等,在病情恶化时,会出现黑苔,是病情危重的征象。

7、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患者,红肿的舌刺会过于突出舌体表面,状如草莓表面。

8、“地图舌”:舌面上有的地方有苔,有的地方没有苔,像地图似的。常见于某些慢性病,如肺结核,甲状腺机能亢进,晚期肝炎、肾炎,以及长期营养不良等。

此外,自己在观察舌头前要注意光线、饮食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样才能得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如果一旦发现异常,还是要及时去医院就医诊断哦。

参考文献:

1、朱逢春:《浅议舌象观察在临床护理中的指导作用》,2019年,《名医》。

2、周晓凤、王晶晶、周岳君、邵牛、苏维洁:《特禀质人群常见舌象的应用探讨》,2018年,《中华中医药杂志》。

3、王晶晶、周晓凤、苏维洁、邵牛、周岳君:《阳虚质人群常见舌象特征探讨》,2018年,《中华中医药杂志》。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我知道有本《中医学》,是rccse核心刊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药材新中医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针刺研究辽宁中医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天然药物等等,太多了,在期刊导航网可以查到,而且一目了然。

现代 社会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结构也发生改变,加班熬夜已经成为都市人群必备技能,随之而来的是人们胃病发病率的逐步上升,而且好发人群以20到50岁的青年男性为主,此病发病率高,治疗后复发率更高,消化性溃疡的1年自然复发率可达60%-80%,且发病常呈季节性交替发作,常在秋冬、冬春之交发病。随着西医西药的进步,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胃炎胃溃疡能够迅速愈合,但高复发率和西药的不良反应又时时困扰着我们,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医中药源远流长,我们常说胃病是三分靠医,七分靠养,因此, 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辅助治疗胃病,调节机体体质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讲3种常用的治疗胃病的中成药。

胃苏颗粒

肝气犯胃是由于生气引发肝气郁结,胃脘胀痛,胸闷烦躁。治疗当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胃苏颗粒主要成分有陈皮、佛手、香附、香橼、枳壳、紫苏梗、槟榔、鸡内金;此方具有理气消胀,和胃止痛之效,对于生气引发的气滞胃脘痛,疗效颇佳,用法用量为一天3次,一次一包。

养胃舒胶囊

胃阴不足常由于天生胃功能弱,或是脾胃不调引发胃痛。治疗主要以养阴益胃为主。养胃舒胶囊的主要成分为党参、陈皮、黄精、山药、玄参、乌梅、山楂、北沙参、干姜、菟丝子、白术。此方滋阴养胃,可治疗胃脘灼热胀痛隐隐作痛者,用法用量为一天2次,一次3粒。

康复新液

瘀血阻络也可引发胃痛、胃溃疡或是胃出血。因此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对于此类型的胃病效果甚佳。康复新液是来源于美国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具有通利血脉、养阴生肌之效。此药既可外用又可内服,治疗胃痛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时口服一天3次,一次10毫升。

总结

中西医结合对于胃炎胃溃疡的治疗更加科学全面,应根据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当以西医治疗为主时,中医按需治疗能提高疗效和减少耐药反应。对于年老体弱患者选择以中医治疗为主时,根据不同的中医辨证诊断选择不同的中成药,一定切忌不要盲目服药! 也就是说,要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辩证用药,才能保证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李振华, 李保双, 刘启泉,等. 消化系统常见病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11):7.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8年26卷2期, 112-120页, ISTIC CA, 2018.

# 健康 明星计划#

中华中医药杂志栏目

可能是网络波动大,也可能是官网不稳定。《中华中医药杂志》原名《中国医药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医药研究进展的中医学科杂志。自1986年创刊以来一直秉承“把握前沿,探索未知,引领学术,促进发展”的宗旨,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中医与中药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面向海内外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全面报道中医药临床、科研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技术、新成果,交流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信息,开展学术争鸣,引领学术潮流,促进中医药学术和谐发展。《中华中医药杂志》现已被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

中华中医药杂志约494~496页。

138。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在138页可以找到中华中医药杂志版权,可前往查看。《中华中医药杂志》原名《中国医药学报》,1986年创刊,2005年更名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

是的,中华中医药学刊是北大核心,14年的目录,同时也是科技核心。但是北大核心的目录会在今年年底更新

中华中医药杂志外审

中华中医药杂志审稿周期一般在两个工作日内,具体的时间有所不同,有1-2个月以内,也有3-4个月左右。《中华医药杂志》属于月刊,一般没有1日出版。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稿件审理需要一段时间,稿件审核状态请作者在网站自行查询。本刊将参照审稿专家意见给拟刊用的稿件发送退修信,请作者按修改意见在规定时间内将修改稿发回,如超过60天未修回,视为自动放弃,发表需重新投稿。本刊录用的稿件编校后,校样将扫描发送作者,请以红笔直接在校样上校对、修改错误,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校样修回。若在投稿5个月后未收到录用通知,作者可另投他刊。

1.世界中医药

《世界中医药》杂志以增进世界各国中医药学术交流,促进中医药发展为宗旨,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传播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为己任。本刊的办刊方针是提高兼顾普及,继承与创新...

2.中华中医药学刊

是相关中医药产品及器械广告宣传的最佳媒体。 《中华中医药学刊》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大型中医药科技月刊,160页的大容量为全国中医药期刊之最,编委会由四名院士级全国最负盛名的26位名...

3.中国中医药信息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立足于行业报道的前沿,关注相关的政策动态,跟踪报道中医药重大课题,及时分析...

4.中华中医药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名《中国医药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医药研究进展的中医学科杂志。 自1986 年创刊以...

5.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在杂志社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本刊在全国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中国中医...

中医药杂志一般都审核严谨,如果不是真材实料,估计不好过,另外期刊审核也慢。《中华中医药杂志》(原名《中国医药学报》,1986年创刊,2005年更名)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科协所属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医药学术进展的中医药学科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刊,以“把握前沿、探索未知”为己任,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中医与中药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全面反映中医药学科(含中医、中药、针灸、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新成果,交流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信息,为发展中医药学术、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服务。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加入了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是中医药学科杂志中的佼佼者。自1986年创刊以来一直秉承“把握前沿,探索未知,引领学术,促进发展”的宗旨,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中医与中药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面向海内外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全面报道中医药临床、科研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技术、新成果,交流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信息,开展学术争鸣,引领学术潮流,促进中医药学术和谐发展。

中华中医药杂志版面费

中草药2、中国中药杂志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中国针灸5、中成药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7、中药材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中药药理与临床10、中华中医药杂志11、针刺研究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辽宁中医杂志16、时珍国医国药17、中医杂志18、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中国天然药物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是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

(1)投稿后—稿件编辑前撤稿,需向编辑部书面说明情况,并附文章所有作者的亲笔签名,提交所有署名作者身份证复印件,由此带来的一切损失由作者自行承担。(2)稿件编辑后—刊出前撤稿,作者除做上述说明外另需缴纳稿件一半的版面费,作为对期刊编辑过程的补偿。由于作者原因撤稿累计2次者,编辑部将在2年内拒收有其署名的稿件(不限于第一作者)。

1、中草药杂志:审稿周期短,一般一周左右就有消息了,不过版面费比较贵,3500元/篇起,但是为医学核心杂志,质量很不错。2、时珍国医国药杂志:效率也是比较高的,审稿周期1-2个月,优先刊用有课题基金资助的文稿,见刊大半年。

  • 索引序列
  • 中华中医药杂志文章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 中华中医药杂志栏目
  • 中华中医药杂志外审
  • 中华中医药杂志版面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