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夏商周考古发现与研究论文

夏商周考古发现与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夏商周考古发现与研究论文

西周洛邑尚未发现,何来“考古发现与研究”?目前的考古成果,也就是大致确立了西周王城的位置。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汉族的前身。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西周国野之制最为典型,到春秋时期国野之制开始瓦解,到战国则普遍为郡县。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至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

观点:他认为商朝考古文化应分为早晚两期 主要著作有三:一、《商周考古》(1979文出版社),1988年获国家教委评选的“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全书分为总论、文化、商代、西周至东周初、春秋中叶至春秋战国之际共五大部分。二、《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1980年文物出版社),1995年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共7篇论文,约45万字。第一部分对郑州与安阳两处典型商代遗址首次作了详细的文化分期。第二部分主要是论证了夏文化。三、《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编》(1998年科学出版社)。全书分为夏、商、周、其他四大部分,共55篇论文,约53万字。

这些是最基本的,不过《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内容有点旧了,比如里面将二里头遗址归为殷商时期,而最新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已经将其明确为夏的遗址了。 《中国考古学》参考书目 总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科林 伦福儒,保罗 巴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 苏秉琦《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俞伟超《考古学是什麼: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旧石器时代考古 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王幼平《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新石器时代考古 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 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赵辉《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墓地研究》,《考古学研究》(四),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夏商周考古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 夏商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 两周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的发现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 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孙华《中原青铜文化系统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下),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 赵化成《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研究》,《国学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秦汉考古 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赵化成、高崇文等《秦汉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赵化成《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文物》2006年7期。 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 宿白《三国—宋元考古(上)》,北京大学考古专业,1974年。 齐东方《隋唐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齐东方《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唐研究》第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宿白《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考古》1978年6期。 宿白《隋唐城址类型初探(提纲)》,《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宿白《西安地区的唐墓形制》,《文物》1995年12期。 宿白《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与内容》,《考古学报》1982年2期。 齐东方《试论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杨泓《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宋元考古 秦大树《宋元明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徐苹芳《中国历史考古学论丛》,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宿白《现代城市中古代城址的初步考察》,《文物》2001年1期。 宿白《白沙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2版。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推荐一份书单:

考古学专业书籍参考书单

夏商周论文范文

这不像是一篇论文..。

以三代人的教育是为题,你是乱慢放了三代人,就是说一定要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说一定要上行下效。

《史记》、《汉书》有《儒林传》,《后汉书》有《文苑传》,《宋史》有《道学传》,分别记载当时的学术人物,但还不是专门的思想发展历史著作.中国最早的思想史专著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孔子的“仁”、“有教无类”、办私学,晚年勤奋编典籍;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老子的“道”和“无为”;庄子的唯心哲学;韩非的以法为本.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改造自然、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体现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及感悟,充满了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蕴藏在古代文化的典籍中,体现在古代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动里.在学习古代文化时,要注意挖掘蕴藏的民,族,精,神;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变革的思想;浩然正气的正道之行和道德情操;有容乃大的开放意识和博大的胸怀;天下为公、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统一性、整体性的思想;仁爱宽恕、厚德载物的精神;崇尚气节的人格修养;敦厚守信、忠于职守的诚实态度;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英雄精神;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孝道传统;勤俭节约等.春秋时期,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道家的老聃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天命”的绝,对,权,威,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战国时期,儒家的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且主张人性本善.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主张“性恶论”.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庄子提出“齐物”,即任何事物本质上没有区别.法家的韩非主张法、术、势结合.明朝建立的时候,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思想开始解,放,中世纪社,会走向瓦解.而明朝选定的官学——朱熹道学,却有严重的禁,欲,主,义,倾,向,向中世纪回归.明朝后期,出现了李贽为代表的异端思潮,对道学开展批判.晚清每况愈下,社,会,各,阶,层对传统的官,方,儒家正统思想产生了怀疑.士大夫内部出现了戴震批判朱熹理学的呼声,和龚自珍提倡放弃考据训诂之学,转而讲求经世之务的主张.民间则出现了将基,督教移植到中国民间宗,教传统的“拜,上,帝,教”,来对抗孔子,并形成了一此气势空前的反,抗,清,朝,统,治的民,变——太,平,天,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就文化的载体文字而言,汉字的诞生时间尚难以考证,相传伏羲作八卦,仓颉造字.19世纪末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汉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发现的报道,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邮陶文等.中国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传统,注重人伦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进入春秋战国,产生了诸子百家,汉以后成为儒,家,社,会,东汉前后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都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夏以前数千年中国杰出首领的代表.中国神话有盘古开天辟地的说法,显示盘古可能是早期开辟疆土的领袖.女娲补天造人的神话,则表明女娲可能是教化婚,配,生,育的首领.传说燧人发明钻燧取火,神农开创农业及医,药,伏羲教民‎‎渔、猎、畜牧,创造八卦、文字,此即三皇.三皇之后的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五帝时期,黄,河,水,患,严,重,大禹以疏导之法成功治水,被推为王.夏商周三代文化最大的特色即为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萌芽于夏朝,完备的宗,法,制,度确立在西周,其是在晚商的长子继承制的法则上加以严格规范与执行.标志为嫡长子继承制、土地分封制与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在宗,法,制,度,下,“礼仪”对每个士族成员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实际上宗,法,制,度已经成为一种未成文的习惯法.在宗统范围内宗,庙里祭,祀,辈,分之亲疏,即规定了地,位的高下.宗庙里的谱牒,即是政,治,上的名分.在宗,法,体,制,下,“国”与“天下”是以“家”做原型扩大的,“家”的精神乃成为各级政,治,秩,序的基型.宗,法,制,度在西周末期已开始瓦解,但宗,法,制,度的影响却长期笼罩着中华社会.西周的宗,法,封,建,制,度留给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天下只有一个共主的观念,这种思想也为秦汉帝国的建立与统一奠定基础.宗,法,制,度的影响不仅是政,治,层,面的影响,也不限于统,治,阶,级,它在后世成为平,民,社,会,宗,族概念的基础而普遍传承.商周时期的中国人尚未产生长生不死的神,仙,观,念,也未有佛,教宣导的轮,回,转,世的思想.但当时的人也已经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并且生前的身份会在阴,间延续.因此商周时代人们认为人死后的灵,魂依然继续关心影响人世之事,这导致占,卜的流行.而是否能够得到鬼,神的保护在于祭,祀,典,礼是否恰当.商朝卜问的工具多为龟,甲或骨,头,而周人卜,问的工具已经转为由阴,阳,符号组成的八,卦及扩充而来的六,十,四,卦来表示吉,凶.到了西周晚期,统治者与士人已对天命产生怀疑.士人逐渐看重“民心”,而获取民心就要施行“德政”,这后来就成为儒家主张“德治”的依据.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开,放,运,动其规模之大历史之长也为仅见.人文思想在此时期也成为中国哲学的支柱.诸子百家在这个历史阶段各自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处世思想,其中,为孔子、孟子、荀子所主张崇尚伦,理,道,德的儒家、为老子、庄子、列子所主张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家、为墨子所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为商鞅、韩非所主张刑,名,权,术的法家与后来的佛家思想并为后世中国最重要的五种思想.秦汉时期也为中国奠定了疆域和思想的基础.秦始皇焚书坑儒,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之后,又统一度量衡.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能够经两千年而延续中国正统思想的地位,原因在于其经过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的补充与改造,已经综合先秦时期各种思想于一体,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而以探讨先秦儒家思想为目的的经学也在在汉朝成形,成为传统中国学术的重心.汉末魏际天下大乱,乘时趋势者,不以道义为重.旷达之士,目击衰乱,不甘隐避,则托为放逸,遂开清谈之风.晋室之兴,世乱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凤.清谈所标,皆为玄理.稽其理论,多与释氏相通,故自晋以来,释子多治老、庄,清谈者亦往往与释子周旋,佛,教于是与中国学说融合;或以佛与儒、道诸书并称,渐为儒释道之沟通融会.玄学是汉唐两个盛世之间四百年动乱期的主,流,思,想.玄学思想的主要思想家和重要典籍也都出现于这个时期.玄学最重要的人物包括嵇康、阮籍、何晏、王弼四人.何晏与王弼致力于融合礼,教与玄,学,使,礼,教,玄,学,化.而阮籍与嵇康则带头形成一股抛,弃,礼,教、解放个性的风气,带动了历史上第一个个,体,解,放的反,传,统,运,动,在当时及往后数百年成为一股潮流,许多士人仿效他们过著放浪形骸的生活.宋朝理学的形成是传统儒学的一次复兴.儒家思想形成于先秦,盛行于两汉,然又中衰于魏晋隋唐时期,后复兴于宋、元、明、清.宋代对儒学的复兴并不是如两汉时期的经学,而是转向于对经典的思想内涵的探讨与解析.南宋大儒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经典加以注解,成为《四书集注》,并取代了五经的地位.传统儒学经过理学家对先秦儒学宗师言行的崇奉与诠释,加上官方的全面肯定与提倡,儒家在宋以降成了宗,教,性的“儒教”.各省各县都建孔庙对孔子加以供,奉.儒学之盛由此可见.北宋中叶,融合儒、释、道为一体,并以儒家学术为核心的理学形成.在宋之前的儒学虽在伦,理与国家学说相当成熟完善,但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却较薄弱.宋以后,理学将道德的自觉提升到对“圣”的向往与实践,因而发扬光大了先秦儒学最核心的道德学说.理学将道德落实在大学八目之上,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宇宙理论方面,理学建立了“与天地万物合一”的形上人生境界,以宇宙自然运行的天理强化人伦之理的正当性,并以天理的正当性,克制个体对自我功利与感性快乐的追求.理学把人生的境界建立在个体的自觉上,以讲求个体的修养达到圣人的境界.由于理学细密地分析、实践地讲求“立志”、“修身”,以求最终达到“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把道德自律,意志结构,把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扬到本体论的高度,树立了人的伦理学主体性的庄严伟大.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其萌芽于北宋中期,代表人物为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成熟于南宋早期,代表人物为朱熹和陆九渊;转型于明代中期,其代表为王阳明.理学的理论发展,可谓由“气”到“理”,从“理”到“心”,由“心”到“欲”;由强调区分“天理”到“人欲”,到“理在欲中”、“欲即理”终;理学理论终走入无法突破的终极,因此理学在经由转型之后也完成了其生命历程,被心学所取代.自宋代以下,理学都带有一种严正的淑世主,义,对理学家而言,要改良社会改良风俗,只能从礼,教着手.为了普及礼,教,朱熹等南宋理学家开始为一般民众编订简易的《家礼》与《乡约》,做为常人的社会生活与居家仪节.这些规范成为以后数百年间中国人的生活准则.此外朱熹和其他理学家还编写了一些蒙学教材,如小学、百家姓、三字经等.除了图书外,朱熹创始以书院作为理学的修习场所与宣讲之重要场所.明中叶以后,各地出现大量的“讲会”,透过宣讲,理学的道,德,教,化普及于文,盲,阶,层.另外,透过娱乐、说书、戏曲等等手段,理学的教化更深入人心.晚明实学思潮造成这个时期学术文化的生机蓬勃,而且以强大的生命力延续到清初.更发展出博学派、经史派等流派,其多重视实用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晚明时期,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植物学、医,学、声律学等诸多学科以及机械、冶金、农业、水利、等技术分枝都展开了大规模的科学总结和新的开创.清代中叶之后,由于经济的繁荣及文,字,狱的压迫,考据学大兴.在文献学方面,有集全国之力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也有各个地方印行的小型地方志.中国现存地方志高达八千多种,其中明代有一千多种,清代有五千五百种.在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对中国古籍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总结,留给后世宝贵的遗产.明末清初的学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学习西,洋,文,化的风,气,涌现了王徵、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孙元化、方以智等一批学习西,学的先,驱.这也是中国除佛,教,文,明之外,再一次触及外来文明之“思想”的初步契机.遗憾的是,康熙后期发生罗,马,教,廷与满清朝廷对宗,教,仪,节认知不同的“仪礼之争”,导致接续的雍正、乾隆、嘉庆朝厉行禁,教.结果导致明末开始与西,方的科,学,文,化交流中断.也正是这个时期,西,方进入工,业,革,命,科技突飞猛进,清政,府却对这些新的科技手段茫然无知,特别是对此时兴起的民,权,思,想未有接触,中西文化出现一大隔阂.三代(夏商周):中国古代文化的雏形开始形成,可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与这个源头联系比较密切的文化热点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仅就中国文化“源头”看,重点掌握三个方面:—是记录和传播文化的载体趋向成熟----文字(甲骨文),形成了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二是创立了记录时间的方法——干支纪日法,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变迁有了明确的时间观念.三是形成了认识世界的哲学方法——《易》.重点是古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灵,魂”,产生了中国古代文化两位杰出的“形象代言人”:老子和孔子.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几类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时期.科技文化大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向结合,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的文化体现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之初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度.突出代表: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长城精神)、威武气派的秦始皇兵马俑和贯通古今的《史记》,思想上的大—统.尤其是《汉武大帝》的热播,与之有关的内容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文化高潮过去后的平淡”,相对于前一个阶段,少了些气势,多了些平淡与细腻.具体表现:文化科技继续进步,思想方面儒、道、释开始互相渗透,佛教盛行、艺术异彩纷呈,具有鲜明的民,族融合特色.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带来古代文化的全面辉煌.兼收并蓄、全面辉煌、泽被后人、影晌周边,世界领先、地位突出(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代表. 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传统科技的代表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在这个阶段,商品经济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凸显,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新现象,应引起重视.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尾声,承古萌新,西学东渐.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承古萌新,是这一个时期文化的特点.承古: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撰大型图书成就突出,体现民,族,文,化的博大气象.萌新,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西学东渐.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重点是先秦时期、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从社会的变迁对文化的影响角度;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从文化转型的角度: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 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臣互补,取长补短,而非一味附和。 他是一位无神论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认为统治者应当亲民爱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国家。 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周王朝日趋没落,老子便弃官归隐,并且写出《道德经》,申述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环往复;德由道所产生,是道的具体表现,其思想论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还用道德的辨证关系辨证了万物的存在,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未被当时战火连连的大小国所接受。因此他周游列国,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学术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观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鲁国人。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最重要的伦理和政治主张是“兼爱”,但这种思想无法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在秦汉后便成为了绝学。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子子舆,战国鲁国人。 “孟母三迁”的典故自古便成为教育的典故。 在学术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论”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重视养心,保养自己的心性。。 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于君”的学说,主张用“仁义”的思想治理国家。后代人认为孟子发扬了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并被尊称为“亚圣”。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子子休,战国宋国人。 庄子的思想集中在《庄子》一书中,他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绝对主义和神秘主义,后人以“老庄”相提,其学术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观点。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子卿,战国赵国人。 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论者。 在伦理道德观念上,他的思想观点与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注重“礼”的作用。主张“性恶论”。 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治”与“法制”相结合,礼敬君子,法治小人。 韩非子(前280-前233),战国人。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继承了老子的“道”,但把道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在政治上,主张以法为主的“法术势”结合。 董仲舒(前176-前104),西汉人。 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观点,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 王充(27-97),字仲任,东汉人。 王充的学术思想具有批判性。在哲学上,他提出了“天道自然论”的体系,反对“天人感应论”,强调天道的自然无为性。 王弼(226-249),字辅嗣,魏国人。 王弼能言善辩,是中国古代最年轻的玄学大师。 在学术思想上,提出了“贵无”的观点,认为“无”是事物的本源。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制”。在哲学认知论上,提出了“得意忘言”,并论证了《周易》的言、象和意的关系。 慧能(638-713),本姓卢。 禅宗的创始人。 慧能虽不识字,但悟性极高,针对神秀的偈语,指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主张“见性成佛”,提出了“顿悟”的修行方式。 周敦颐(1017-1073),子茂叔,北宋人。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其思想被后代的程颐所发扬。 在道德修养上,提出了“主静”的主张。在学术思想上,“援道入儒”,发挥了《中庸》的天人合一思想。 朱熹(1130-1200),子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南宋人。 朱熹的学术思想继承合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的思想,被后世称为朱程理学。 在知行问题上,提出“知先行后”,认为明白义理才能有所作为。 此外还有明朝的李贽,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清朝的戴震等

生鲜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

可以关注下中国锄禾网,是一家o2o模式的生鲜电商!算是比较专注垂直的生鲜电商。目前生鲜电商算是一个朝阳产业,但是未来谁主沉浮的激烈竞争可见非一般。

好写。生鲜电商论文好写。1、首先写出背景环境,引出生鲜电子商务。2、其次,浅谈生鲜电商配送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3、最后写出生鲜电子商务的优势。以上就是写生鲜电商论文的步骤

周易研究与发展前景论文

1.周易穷、变、通、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2.《周易》重中正思想及其现代意义3.《周易》阴阳思想及其现代意义4.《周易》第六十三起名名库卦、第六十四卦的内涵及其启示5.《周易》忧患思想及其现代意义6.《周易》论“位”的启示7.《周易》算卦人生、教学、哲学思想的辩证关系8.论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双重影响9.周易的社会治理思想10.周易论修身及其现代意义11.周易婚姻、家庭观及其现代意义12.周易的君子观及其现代意义12个题目任选其一。 要详细的。 非诚姓名咨询勿扰。 一、当人类的智慧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 而终于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在中国这片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神圣土地上。出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大放异彩、各领风骚的壮丽奇观。从而为中国文化奠定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博大精深、影响广远的坚实底蕴。作为《周易》两大部分之一的《易传》就诞生在这一人类文明群芳争艳的伟大历史时期。而《周易》的另一组成部分。即《易经》。则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西周初期即已基本形成。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珍贵文化典籍。它对于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举世惊羡的空前繁荣起了不可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周易》这部“最正确、最有体系、洵吾炎黄胄裔所堪自诩之宝典”。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外无数往圣时贤都对它怀有一种宗教崇拜般的特殊感情。并不惜皓首穷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热情都献给它。二、《周易》原为卜筮之书。 但在 发展 过程中。开始具有两重作用:一是占卜。一是智慧的积累与启示。成为哲理与人生智慧的教科书。古圣人在《易经》和《易传》中所阐述的道理。是来源於对人们生存活动的观察和归纳。是自形而下的器物层面上升到了形而上无象无物的道理境界。其形而上说教的目的则在於指导规范形而下人们的生存活动。本文把《易经》和《易传》中涉及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道理归纳作一处。加以简要的解释和刍议。进而对用易学的道理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进行了讨论。下面。我们从《易经》和《易传》中选取有关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道理。用来阐述把“易学”应用到人们“生活”中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人居天地之中。人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立人。立人就是树立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从而生动而活泼地把握自己的生活。三、《周易》的现代意义当前。人类正处于新世纪之初、全球形势日益复杂的重大历史关头。我国也正面临着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尤其对于处于大转型时代的中国来说。更是面临着多重历史难题:如何处理悠久沉重的历史传统与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的关系。小农生产意识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观念的关系。加快现代化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动文明的健康进步与消除文明的异化倾向的关系等。在这种历史转折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并曾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国家。如何从古代文化成就中获取可资发展的原动力。便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现实课题。当今的易学热、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便是这种时代需要的反映。我们研究《周易》的目的。也是为了向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即我们要着眼于《周易》的现代意义。尽可能从中挖掘出积极闪光的思想意蕴。在文化发展道路上。中西方是相差甚远的:西方是以科学实证方法走上了征服自然的外在超越之路。取得了巨大的文化成就;中国则是以直觉体悟方式走了发明本心的内在超越之路。也曾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那么。中国是靠什么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化呢?《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大道之源”。它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生存智慧、人生哲学等。无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几乎都有明显的《周易》烙印。具体来说。《周易》秩序谨严、生生不息的太极宇宙观。阴阳对待、物极必反的变易学说。仰观俯察、“穷理尽性”[37]的认识论。“圣人成能”、“裁成辅相”的主体性思想。顺天应人、“保合太和”的管理思想。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主张。自强不息、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参赞天地化育、德侔日月光明的超越理想。……所有这些思想内容都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生存格局、基本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使中国人在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都有非凡表现。创造出独具风采的伟大文明。中国古老的《周易》曾经为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且与现代科学文化颇相契合。因此。我们相信。《周易》精湛的思想内涵。有益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益于人类的全面进步。于是。及时而准确地发掘《周易》蕴含的渊博智慧。便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周易》提出了一系列为人处世的原则。其中不少思想就是在今天依然有着指导意义。一、处理天人关系的三大法则:识天、顺天、乐天《周易》关于吉凶祸福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规律。《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总是用自然现象来类比社会现象。用自然现象的己然性来论证社会现象的应然性。这里。《周易》首先强调的是知天。即认识、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知天。这是人生的第一要则。知天并不是目的。知天的目的是顺天。天有它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要顺天。关键要抓住时机。时机抓住了。一帆风顺;时机失去了。后悔莫及。那么。人怎么办?《周易》认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性的地方也就那么几步。有些人善于审时度势。迅捷地捕捉住时机。一步登天。有些人则因一念之差、一步之迟而顿失时机。惜哉悲哉!古往今来。多少成败荣枯竟就在这一步之中。命乎?非也。乃时也!全段话前面是讲“知天”、“顺天”。后面讲到“乐天”。何谓“乐天”?乐天就是对人生抱种达观的态度。超越具体功利的审美的态度。人生之苦。大多在过于执着于功利诸如金钱、名誉、地位之类。有了这些东西缠身。人就超脱不起来了。自由不起来了。快乐不起来子。”人在世界上不能做到事事都如意乙一方面人应该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一次的成败、一事的成败看得过重。如若自己的理想、愿望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也不应因此而颓废。就算这种不成功是“天意”吧。也应对“天”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人生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难道除了不断地办事业就投有别的吗?人当然第一要义是谋生。但最高境界却是“乐生”。乐天知命除了表现为对功名利禄的一种达观态度外。还往往表现为与大自然建立一种和谐关系。徜徉山水。寄情自然。忘形骸于天地之外。这实是人生一大乐趣。《周易》“乐天”思想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影响甚大。陶渊明、李白就是两位最着名的代表。二、处理人际关系的三大法宝。守正中孚尚和天人关系虽然是《周易》哲学的主题。但《周易》探讨天人关系目的还是为人处世建立原则。《周易》于这方面的讨论是宏观的。而于人际关系的讨论是微观的。《周易》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守正”这是《周易》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按照《周易》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会有祸乱产生了。《周易》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前面我们谈到。《周易》的哲学是主体论哲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周易》谈主观能动性包含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是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要“和同于人”富以其邻”。第一、如果缺乏诚信。就会出现思想隔阂。就会产生纷争。比如讼卦。卦辞就说。“讼。有孚窒惕”。就是说:为什么会去打官司呢?是因为彼此的诚信被窒塞了。这话说得很对。人与人之间。难免不发生利害冲突。但如果能开诚布公。相互谦让。至少不会闹到非公堂上相见不可。第三。诚信比物资重要。第四。诚信也要落实在帮助人上。讲诚信不能只是口里说说。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在帮助人的具体行动上。第五。只要处处以诚信待人。广施恩惠。其实是不必去问吉凶祸福的。益卦九五爻辞说得很清楚:“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周易》关于“孚”的思想后来为儒家大加发展。提出“立诚”这一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上起了重要作用。《周易》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和”在《周易》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在一起。号称“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和”则要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往往以“中”为前提。“中”往往以“和”为归宿。“和”的思想体现在《周易》的整个体系之中。而整个《周易》体系就是一个生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 阴阳和顺是{周易》尚和思想的精髓。阴阳和顺指的是性质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交流、沟通与统一。守正。中孚。尚和--这是《周易》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三、处理一切事务的三大要义:果决、审慎、适变虽说《周易》谈自强不息。谈果决很多。但给我们印象更深的。还是警惧、审慎。它不乏青壮年进取的气概。但更多的我认为倒是老年人的忧患和智慧。《周易》名之为“易”。易的解释很多。 但“易”最基本的意义——“变易”。恐怕要肯定下来。《周易》不论从它的内容还是从它的形式来看;它都是讲变化的书。讲宇宙自然怎么变。人类社会怎么变。讲这些变。落脚点还是人应该怎样在这种变化韵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适变”是《周易》谆谆告诫人们的第三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法则。 适变的前提是知变;也就是说要知道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变。化韵原因、规律。关于这《周易》谈得最多。《周易》认为。事物发展是经过了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当事物发展到了它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它就要发生突变。向另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系辞·下传》所说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虽然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周易》并不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是完全无能的。它强调人可以认识、掌握这种变化的规律。以变应变。唯变所适。这就非常了不起。承认规律可以认识。可以掌握。这就无异于说。人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实际上。整个《周易》讲的就是人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周易》中占筮的形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人生哲理。从本质上采看。《周易》是一部哲学着作。是一把握人生的金钥匙。{周易》最大的可贵就在于它不仅揭示客观世界变化的规律。而且告诉人们如何去认识、掌握这些规律。从而尽可能地去争取更好的结局。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变与适变是《周易》的全部宗旨。

呀,什么时候开始算命了?

这里有篇关于周易管理的思想颇合现代意义,你可以借鉴下稍稍变通一下可以以《周易的社会治理思想》为题。希望对你有帮助!论《周易》中的管理哲学思想前言:《周易》虽然是远古的著作,但后来经过周文王、孔子的修订,使它从一本占卜书成为了哲学书。到今天,《周易》的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思想的一部分,很多日常用语都是从《周易》而来,这些思想影响了我们每个中国人,而我们平常没有察觉,也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做为“百姓”不知道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高层管理人员,就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管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因为他们的基础都是对人性的了解,对于现代的管理者尤其重要。怎么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把“变易”的、“不易”的事情,变成“简易”的事情呢?这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管理者的职责。因此本人站在管理的角度来看《周易》,希望能给管理者一些新的角度和启示。 一、变易协调——《周易》的管理方法论 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周易》十分重视管理方法,而其管理方法概而言之主要有二类,一是变易,二是协调。正是通过变易和协调来实现管理,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 (一)变易 “易”就是变化,孔颖达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周易正义•序》),《易传》也讲“生生之谓易”(《系辞》),认为易就是变化、变易。变易亦即变化、变通、改革之意。这成为其管理的主要方法。为什么要变易、变通、改革呢?首先,在社会发展中要成就盛德大业就不能墨守成规,或者永远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稳定”水平上,只有变易、改革,才是社会发展的出路,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即“通变之谓事”,因此说变易、变通、改革是事业成功、社会进步的基础。其次,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只有通过变化、改革才能通畅,只有通畅了才能使社会得到进步与发展,并使社会统治得以长久地存在下去,所以《周易》主张对于过时的方针、政策、制度要进行改革,指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传•系辞》” (二)协调 无论哪种管理,都是对人财物的管理,实际上,管理就是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这其中尤其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是现代管理学的要旨,也是《周易》所推崇的管理方法。《周易》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要求协调好人们之间的关系,防止各种矛盾激化,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所以它反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出现“太过”和“失中”两种情况。并指出太过则反,即物极必反,人就会走向反面。而失中则致于凶,会使自己(指统治阶级)处于凶险的境地,故而它提出协调的中和、平衡思想,认为“保合太和乃利贞”(《易传•彖》),这同孔子的和为贵以及《中庸》的致中和思想极其相似。它的协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中正 《周易》认为中正是管理中追求的较为理想的协调结果。它指出“刚柔分而刚得中”,“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易传•彖》),认为中正可以观天下得吉利,有利于上下级关系的协调。从《易传》对经文的解释看,经文中六十四卦每一卦的二爻、五爻为得其中。因为二爻、五爻分居下、上卦之中,而传统的理解认为得其中则为吉,即使不得位的阴爻阳爻也可因其得中而吉。如《易传•彖•节卦》“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刚指上坎为阳卦,柔指下兑为阴卦,刚得中指九二、九五分居下,上卦之中。王弼注云;“坎阳而兑阴也,阳上而阴下,刚柔分也;刚柔分而不乱,刚得中为制主,节之义也。”故“节,亨”。 2.当位 《周易》之爻有当位不当位之说。一般说来,当位则吉,不当位则凶。实际上位是指每个人所处的地位或代表的身份。当位指地位的恰当,说到底,当位是统治阶级强调尊卑关系,让百姓民众安于现状的一种理论,因为它把阳、阴、君子、小人的关系及君臣、父子间的主从关系看作是自然赋予的一种不可移易的本性。《易传》指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因此可见,《易传》的作者把人们之间的那种尊卑、主从、依附、上下的关系当作是当位的东西。这些当位的东西不能随意变化,若变化则为不当位,就要受到惩罚。所以,《周易》把当位看作是协调的另一重要内容。 3.相应 协调也指上下相应,对立统一。因为对立本身也是一种协调,并且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协调;统一相应也是协调。所以《周易》除追求中正、当位外还强调相应与对立统一。从《易经》六十四卦看,乾坤二卦是父母卦,其它六十二卦皆由此而生,这些卦中有许多是对立统一的,如泰否、损益、既济未济等都是完全对立的卦象。这成了六十四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周易》强调对立更重视相应、相交、和谐、统一,如《易传》讲“泰:小往大来。吉,亨”,指的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彖》’,把上下相交当成事物亨通的条件。并对否卦的上‘下不交而带来的“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的后果深感不安。所以它反对上下不应上下不交,要求上下相亲,指出“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易传•文言》)。在它看来上下相亲即是相应,相应则社会上下团结一致,从而“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传•系辞》)。 总之,《周易》是要通过变易、协调等管理方法以实现盛德大业的管理目标,从而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民为邦本——《周易》的管理主体论 现代管理学在把人、财、物当成管理对象的同时,也把人当成管理的主体。《周易》在这个问题上更看重人是管理的主体,把人看成是社会稳定、发展,使社会得以良性运行的根本之所在。它的主体论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民为邦本,重视圣人的作用。《周易》认为易有三道即天道、地道、人道。三道又称为三才。其中,天道、地道只有通过人道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它认为圣人是人类的杰出代表,正是“圣人设卦,观象系辞”才“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传•系辞》),而设卦观象系辞主要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同上),从而“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气”以便达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同上),通过圣人而通天、地之道,察百姓之情,即“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为民用”(同上),把天地、自然界中规律性的东西总结给天下百姓,让老百姓运用它。像包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黄、尧、舜则“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又“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同上)。正是圣人能通天地之道并效法“天地变化”而治理百姓,“穷理致性以至于明”,从而使人能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以发展社会。除此外,圣人还通晓人道,能“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易传•彖》),能“通天下之志”而“民从之”(同上),从而,“知进退之道,而不失其正”(《易传•文言》),化成天下,使百姓安于现状而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因为“进以正,可以正邦也”(《易传•彖》)。 2.重视管理者的道德修养。由于圣人、君子是社会的管理者的代表,其道德品行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百姓的教化、管理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所以《周易》十分重视他们的道德修养,要求他们崇德,并能坚持不懈加强修养。特别是《易传》对此问题的认识更高,如前所提它曾对近20个卦用道德来解释,并把“履”卦当成树立道德的基础,以“谦”卦为施行道德的柯柄,以“恒”为巩固道德的前提,把“损”卦当成修养道德的途径,把“益”卦当成充裕道德的方法,把“困”卦当成检验道德的标准,把“井”卦当成居守道德的处所。《周易》正是以此为基础对道德的修养与维持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3.要求爱民。由于《周易》认识到民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它要求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有爱民的思想,《易传》讲“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认为仁与义是人道的根本,是实现领导与社会管理的核心问题。仁就是仁爱,《易传》之《文言》讲“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彖》则要求“容民蓄众”,主要是主张管理者体恤民情,并有“交相爱”的思想。为达到爱民的目的,《周易》要求首先要发展生产增加财富,认为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求不劳民伤财,《易传》讲“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彖》),认为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不违背农时是爱民的重要内容,这样,百姓就会安心于生产,满足于现状。它的这一主张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的现象,实际上,这是要求百姓手中也有一点财富而能维持其基本的生活需要。 综上所述,《周易》有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特别是其科层制管理思想是它的精华。如果史料记载不错,我们的分析无误的话,那么,科层制管理可以提前到公元前2000余年前,这比西方资本主义科层制管理的出现早了1800余年,可以说,这是我国对管理学的杰出贡献。另外,其盛德大业的管理目标论,变易协调的管理方法论,阴阳之道的管理决策论及民为邦本的管理主体论,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张善文,《周易入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2版 王军云,《周易与人生智慧》,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张其成,《易经》感悟,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黄玉顺,《周易》及其哲学——《周易人生智慧》丛书“主编闲话” 张其成《周易》管理哲学,张其成国学网,

周易是人类先后天智慧的奇葩,是中华先哲对宇宙道理法术的觉悟。以术观周易,周易是占卜预测;以法观周易,周易是法于阴阳;以理观周易,周易是伦理哲学;以道观周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顺天时,心存活八卦,无字是真经。思接周易智慧,是本文之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半夏栽培研究现状论文

什么时候载培,多长时间发构

1.半夏生育过程中的温度条件一般旬平均气温在10℃左右时,各类型半夏顺利萌发出苗,这一温度为半夏的生物学起点温度.在旬平均气温达15℃~27℃时,半夏生长最茂盛.在我国部分地区,7月中旬开始,随着梅雨季节的结束,气温上升,最高温度经常超过35℃,半夏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没有遮阴条件的半夏地上部分相继死亡,形成夏季大倒苗.秋后,9月上旬温度又降到27℃以下,半夏地下块茎陆续出苗,形成秋季生长期,直到11月上中旬,气温经常降至10℃以下,开始倒苗越冬.由于秋季温、光、水综合条件,对于半夏来说,远不如春季适宜,所以,秋季长势弱,总苗数仅约10万/亩,而春季达18万/亩以上.半夏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3℃~29℃.2.半夏生育过程中的湿度条件半夏不耐旱,喜爱在湿度较高的土壤中生长.有人曾调查了丰县沙河桥一块半夏高产田,平均块茎单产达1500千克.其品种为丰县半夏,全年几乎没有明显倒苗过程,即使在盛夏季节,生长也十分旺盛.栽培中最突出的措施之一就是针对当地气候干燥,土壤缺水的特点,夏季坚持每天傍晚用井水沟灌1次,既保持土壤湿润,又降低了土温,一举两得.我国长江流域一般年份6月上旬至7月上旬半夏生长尤其旺盛,主要原因之一是这段时间正是梅雨季节,阴雨绵绵,不但减少了强烈光照,降低了夏季高温影响,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土壤和空气湿度,保证半夏生长有足够的水分.当然,土壤湿度也并非越大越好,半夏既喜水又怕水,当土壤湿度超出一定的限度,反而生长不良,造成烂根、烂茎、倒苗死亡,块茎产量下降.例如,每天浇水8kg/m 2的处理,地上部分生长过旺,氮素代谢过旺,消耗了大量碳水化合物,营养积累减少,产量降低.江苏盛产半夏的“三泰”地区,自从实行水旱轮作制后,农田中的半夏已经绝迹,正是因为半夏怕水的缘故.3.半夏生育过程中的光照条件半夏是耐阴而不是喜阴植物,在适度遮光条件下,能生长繁茂.但是,若光照过强,如高达9万1x,半夏会100%倒苗;若光照在3000 1x以下,半夏也难以生存.在半荫环境为宜,珠芽增加数和母块茎增重均比向阳和荫蔽区为好,半荫区形成的珠芽比向阳区多,比荫蔽区多;母块茎增重比向阳区多,比荫蔽区多.半夏营种子和珠芽或块茎繁殖,故在自然种群里,既有实生苗,又有由珠芽或小块茎发育而成的新个体.从生理年龄上来看,则是典型的“四代同堂”,其中包括由种子发育而来的实生苗,由第一代、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珠芽发育而来的植物,以及由块茎直接生长而成的植株.半夏的种子、珠芽和块茎均无休眠特性,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均能萌发.一般在3月下旬至10月下旬均可见到植株,且尤以春秋两季为多.研究表明,除生存条件急剧恶化外,半夏以无性繁殖为主.一般情况下,半夏种的繁衍和个体的更新主要靠珠芽.珠芽发生在叶柄或叶片基部,抽叶时叶柄基部稍隆起,以后即发育形成珠芽. 一、选地宜选湿润肥沃、保水保肥力较强、质地疏松、排灌良好、呈中性反应的沙质壤土或壤地种植,亦可选择半阴半阳的缓坡山地.前茬选豆科作物为宜,可连作2~3年.涝洼盐碱地不宜种植.可于玉米地、油菜地、麦地、果木林进行套种.具体方法是在头一年播种小麦时,将麦垄加宽至30cm,预留半夏播种行,第二年春分时节,在预留播种行中,开深8~9cm的沟(太深出苗迟,影响产量,浅则易旱死),以2~3cm的株距,撒播半夏种茎.小麦收获后及时点玉米,同时在半夏苗垄中,撒约3~5cm厚麦糠并浇水,保湿降温,防止半夏倒苗,秋季玉米收获后,于白露至秋分时收获半夏.也可采用适宜于半夏生长的人造土,施以营养液并予光照条件,结合半夏生长习性等相应栽培措施,一次播种后每年可从每平方米人造土中收获.人造土原料易得,又不用占用耕地,收获方法简便,可以节省大量劳力,适宜于产业化生产,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其具体方法系将人造土铺设在水泥地、三合板或农膜上,厚度控制在6~8cm,使半夏翻收后留在土中的小块茎的珠芽都易于长出土面,从而又可解决后续种源问题.1.半夏人造土的制备人造土可由锯木屑、腐殖土、生活垃圾(除去塑料、玻璃、金属)、中药渣、堆肥、谷壳、兔屎、草木灰、河沙等为原料,按不同比例配置.其较好的配比为:腐殖土50%,锯木屑30%,河沙20%;腐殖土40%,草木灰5%,锯木屑30%,河沙25%;堆肥40%,煤灰40%,谷壳10%,兔屎10%;或中药渣50%,煤灰30%,细沙土20%等.2.营养液的配制营养液应含有N、P、K、Ca、Mg、S、Fe、Na、Zn、Cu、Mo、Mn、B等元素,既根施也叶面施用.二、整地地选好后,于10~11月间,深翻土地20cm左右,除去石砾及杂草,使其风化熟化.半夏生长期短,基肥对其有着重要的作用,结合整地,每亩施入厩肥或堆肥2000kg,过磷酸钙50kg,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播前,再耕翻一次,然后整细耙平,起宽的高畦,畦沟宽40cm.或浅耕后做成~宽的平畦,畦埂宽、高为30cm和15cm.畦埂要踏实整平,以便进行春播催芽和苗期地膜覆盖栽培.催芽栽种并加盖地膜不仅使半夏早出苗,增加了20余天的生育期,而且还能保持土壤整地时的疏松状态,促进根系生长,使半夏的根粗长,根系扩大,增强抗旱防倒苗能力. 半夏的繁殖方法以采用块茎和珠芽繁殖为主一、块茎繁殖不同半夏的种质材料、生长发育习性及性状有差异.有人曾依叶中裂片形状,将13种半夏种材,归纳为狭叶形、阔叶形和椭圆形,研究了不同叶形的半夏种材的产量,结果表明,狭叶形较优,阔叶形次之.其中尤以狭叶形种材长势旺盛,叶数多,叶片大而厚,抗性强,珠芽多,块茎多而个体大,产量高.半夏栽培2~3年,可于每年6、8、10月倒苗后挖取地下块茎.选横径粗~1cm、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中、小块茎作种用.小种茎作种优于大种茎,这是因为小种茎主要是一些珠茎和小块茎,大多是新生组织,生命力强,出苗后,生长势旺,其本身迅速膨大发育成块珠,同时不断抽出新叶形成新的珠芽,故无论在个体数量上还是在个体重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增加.而大种茎都是大块茎,它们均由珠芽或小块茎发育而来,生理年龄较长,组织已趋于老化,生命力弱,抽叶率低,个体重量增长缓慢或停止,收获时种茎大多皱缩腐烂,除少数块茎能偶然产生小块茎外,一般均无小块茎产生,即块茎繁殖并不增加新的块茎个体,而只是通过抽叶,形成珠芽来增加其群体内的个体数量.同时中、小块茎作种,栽种后增重比、个数比都好于大块茎作种.种茎选好后,将其拌以干湿适中的细沙土,贮藏于通风阴凉处,于当年冬季或翌年春季取出栽种,以春栽为好,秋冬栽种产量低.春栽,宜早不宜迟,一般早春5cm地温稳定的6℃~8℃时,即可用温床或火炕进行种茎催芽.催芽温度保持在20℃左右时,15天左右芽便能萌动.2月底至3月初,雨水至惊蛰间,当5cm地温达8℃~10℃时,催芽种茎的芽鞘发白时即可栽种(不催芽的也应该在这时栽种).适时早播,可使半夏叶柄在土中横生并长出珠芽,在土中形成的珠芽个大,并能很快生根发芽,形成一棵新植株,并且产量高.在整细耙平的畦面上开横沟条播.按行距12~15cm,株距5~10cm,开沟宽10cm,深5cm左右,在每条沟内交错排列两行,芽向上摆入沟内.栽后,上面施一层混合肥土(由腐熟堆肥和厩肥加人畜肥、草土灰等混拌均匀而成).栽后立即盖上地膜,所用地膜可以是普通农用地膜(厚),也可以用高密度地膜().地膜宽度视畦的宽窄而选.盖膜三人一组,先从畦的两埂外侧各开一条8cm左右深的沟,深浅一致,一人展膜,二人同时在两侧拉紧地膜,平整后用土将膜边压在沟内,均匀用力,使膜平整紧贴畦埂上,用土压实,做到紧、平、严.每亩用量2000kg左右.然后,将沟土提上覆盖,厚约5~7cm.每亩需种栽100kg左右,适当密植半夏,苗势生长才均匀且产量高.过密,幼苗生长纤弱,且除草困难;过稀,苗少草多,产量低.覆土也要适中,过厚,出苗困难,将来珠芽虽大,但往往在土内形成,不易采摘;过薄,种茎则容易干缩而不能发芽.栽后遇干旱天气,要及时浇水,始终要保持土壤湿润.清明至谷雨,当气温稳定在15℃~18℃,出苗达50%左右时,应揭去地膜,以防膜内高温烤伤小苗.去膜前,应先进行炼苗.方法是中午从畦两头揭开通风散热,傍晚封上,连续几天后再全部揭去.采用早春催芽和苗期地膜覆盖的半夏,不仅比不采用本栽培措施的半夏早出苗20余天,而且还能保持土壤整地时的疏松状态,促进根系生长,同时可增产83%左右.旱半夏播种前种茎进行消毒处理.用50%的多菌灵浸种12小时;5%的草木灰溶液浸种2小时;1份50%的多菌灵+1份40%的乙磷铝300倍液浸种半小时;300倍食醋、50毫升/升的高锰酸钾分别浸种,预防腐烂病并增产. 谷雨前后气温达18℃~20℃,苗高2~3cm时,应及时“破膜放苗”,或苗出齐后揭去地膜,以防膜内温度过高,烤伤小苗,以后应及时浇水,追肥培土,遮荫保墒,防止夏季倒苗.一、中耕除草半夏植株矮小,在生长期间要经常松土除草,避免草荒.中耕深度不超过5cm,避免伤根.因半夏的根生长在块茎周围,其根系集中分布在12~15 cm的表土层,故中耕宜浅不宜深,做到除早、除小、除了.半夏早春栽种,地膜覆盖,在其出苗的同时,狗尾草、马唐草、牛筋草、画眉草、香附草、苋菜、小旋花、灰灰菜,马齿苋、车前草等十余种杂草也随之出土,且数量多,往往造成揭膜后出苗困难,影响半夏的产量.因此可选用乙草胺防除半夏芽前杂草.乙草胺是一种旱田作物低毒性选择性芽前除草剂,主要用于作物出土前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早春地面喷洒再盖上地膜,对多种杂草有很好的防除效果(具体用法用量按药品说明书中规定).除此之外,在人工栽培半夏中,根据季节不同还可选用不同的除草剂,如春播半夏的除草剂宜选择稳杀特,秋播选用稳杀特和乙草胺均可,除草剂稳杀特和乙草胺均可在播种覆土后喷药,稳杀特还可在杂草出苗初期施药.二、摘花蕾为了使养分集中于地下块茎,促进块茎的生长,有利增产,除留种外,应于5月抽花葶时分批摘除花蕾.此外半夏繁殖力强,往往成为后茬作物的顽强杂草,不易清除,因此必须经常摘除花蕾.三、水肥管理半夏喜湿怕旱,无论采用哪一种繁殖方法,在播前都应浇1次透水,以利出苗.出苗前后不宜再浇,以免降低地温.立夏前后,天气渐热,半夏生长加快,干旱无雨时,可根据墒情适当浇水.浇后及时松土.夏至前后,气温逐渐升高,干旱时可7~10天浇水一次.处暑后,气温渐低,应逐渐减少浇水量.经常保持栽培环境阴凉而又湿润,可延长半夏生长期,推迟倒苗,有利光合作用,多积累干物质.因此,加强水肥管理,是半夏增产的关键.除施足基肥外,生长期追肥4次.第一次于4月上旬齐苗后,每亩施入1∶3的人畜粪水1000kg;第二次在5月下旬珠芽形成期,每亩施用人畜粪水2000kg;第三次于8月倒苗后,当子半夏露出新芽,母半夏脱壳重新长出新根时,用1∶10的粪水泼浇,每半月一次,至秋后逐渐出苗;第四次于9月上旬,半夏全苗齐苗时,每亩施入腐熟饼肥25kg,过磷酸钙20kg,尿素10kg,与沟泥混拌均匀,撒于土表,起到培土和有利灌浆的作用.经常泼浇稀薄人畜粪水,有利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半夏生长,起到增产的作用.每次可施用腐熟的人畜粪水和过磷酸钙.若遇久晴不雨,应及时灌水,若雨水过多,应及时排水,避免因田间积水,造成块茎腐烂.四、培土珠芽在土中才能生根发芽,在6~8月间,有成熟的珠芽和种子陆续落于地上,此时要进行培土,从畦沟取细土均匀地撒在畦面上,厚约1~2cm.追肥培土后无雨,应及时浇水.一般应在芒种至小暑时培土二次,使萌发新株.二次培土后行间即成小沟,应经常松土保墒.半夏生长中后期,每10天根外喷施一次磷酸二氢钾或三十烷醇,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五、其它喷施亚硫酸钠液可使半夏增产.因为半夏在夏季气温持续高达30℃时,由于高温和强光照,使半夏的呼吸作用过强,过强的呼吸作用,消耗的物质超过光合作用所积累的物质,导致细胞原生质结构的破坏而“倒苗”.“倒苗”是半夏抗御高温、强光照的一种适应性,对保存和延续半夏的生命起着积极作用.但就半夏生产而言,“倒苗”缩短了半夏的生长期,严重影响半夏的产量.因此,在生产中,采取措施延迟或减少半夏的夏季“倒苗”,是实现半夏高产优质的重要条件.在栽培中除采取适当的蔽荫和喷灌水以降低光照强度、气温和地温外,还可喷施植物呼吸抑制剂亚硫酸氢钠()溶液,也可喷施亚硫酸氢钠和尿素及2%过磷酸钙混合液,以抑制半夏的呼吸作用,减少光合产物的消耗,从而延迟和减少“倒苗”,取得明显的增产效益. 一、叶斑病初夏发生.病叶上出现紫褐色斑点,轮廓不清,为不规则形,由淡绿变为黄绿,后变为淡褐色,后期病斑上生有许多小黑点,发病严重时,病斑布满全叶,使叶片卷曲焦枯而死.该病常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生.防治方法:①发病初期喷1∶1∶12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托布津1000倍液喷洒,每7~10天一次,连续2~3次.②用大蒜1kg加水20~25kg喷洒.③拔除病株烧毁.二、病毒病多在夏季发生.为全株性病害,发病时,叶片上产生黄色不规则的斑,使叶片变为花叶症状,叶片变形、皱缩、卷曲,直至枯死;植株生长不良,地下块根畸形瘦小,质地变劣.当蚜虫大发生时,容易发生该病.该病可使半夏在贮藏期间及运输途中造成鲜种茎大量腐烂,受害半夏块茎加工成商品后,往往质量差,品级低.防治方法:①选无病植株留种,避免从发病地区引种及发病地留种,控制人为传播,并进行轮作.②施足有机肥料,适当追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及时喷药消灭蚜虫等传毒昆虫.③出苗后在苗地喷洒一次40%乐果2000倍液或80%敌敌畏1500倍液,每隔5~7天一次,连续2~3次.④发现病株,立即拔除,集中烧毁深埋,病穴用5%石灰乳浇灌,以防蔓延.⑤应用组织培养方法,培养无毒种苗.三、腐烂病这是半夏最常见的病害,多在高温多湿季节发生,危害地下块茎,造成腐烂,随即地上部分枯黄倒苗死亡.防治方法:①选用无病种栽,种前用5%的草木灰溶液或50%的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雨季及大雨后及时疏沟排水.②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在穴处用5%石灰乳淋穴,防止蔓延.③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可减轻危害.四、红天蛾夏季发生.幼虫咬食叶片,食量很大,发生严重时,可将叶片食光.防治方法: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洒,每5~7天一次,连续2~3次.

一,首选择土壤,适应于白黄土绵土,抗旱,耐水份,出苗壮,到采收时,半夏成熟出粉率领先,无细毛芽白根。二,在整细耙平的畦面上开横沟条播。按行距12~15cm,株距5~10cm,开沟宽10cm,深5cm左右,每亩需种栽200kg左右,适当密植半夏,苗势生长才均匀且产量高。过密,幼苗生长纤弱,且除草困难;过稀,苗少草多,产量低。覆土也要适中,过厚,出苗困难,将来珠芽虽大,但往往在土内形成,不易采摘;过薄,种茎则容易干缩而不能发芽。栽后遇干旱天气,要及时浇水,始终要保持土壤湿润。三,出苗前先喷洒锄草剂,杀菌,杀虫等,然后马上复盖杆麦草,极速抽水预防天旱救苗放水。四,出苗齐全正常成长,时时刻刻田间管理,耙草,施肥,放水,天天不离人。五,半夏正在夏至前,小满后季节是最难管理,突出发病率髙,一般发生火烧病,根腐病,一定按科学农药管理,精心细致用心农药喷洒,七天一次,农药调配营养,杀虫,杀菌等。六,在三伏中,早晚放水适量,防止抗旱缺水,再者放水,水量朝多,可损半夏棵粒而腐烂,小心翼翼适量喷洒,保持苗壮,定有丰收

怎么联系作者?有问题请教

  • 索引序列
  • 夏商周考古发现与研究论文
  • 夏商周论文范文
  • 生鲜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
  • 周易研究与发展前景论文
  • 半夏栽培研究现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