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逃离主题论文

逃离主题论文

发布时间:

逃离主题论文

当困难不期而遇的降临,我们畏缩,我们逃离,躲在一角。但现实却摆在了我们面前,赐予了我们勇气的光芒,让我们勇敢担当。——题记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逃离现实,就只能是一个懦夫!奥斯特洛夫斯基可谓是一个真的勇士。命运对奥斯特洛夫斯基是残酷的。16岁的他因战争致右眼失明,20岁时又因关节硬化而卧床不起。面对命运的不幸,他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勇敢的面对现实,同命运反抗。他用沸腾的精力读完了函授大学的全部课程,用一颗为革命事业奋斗的炙热之心着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尽管奥斯特洛夫斯基没有得到上帝的垂青,但他敢于面对残忍的现实,最终使上帝为他开了一扇窗。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晋升阶梯;是信徒的洗礼之水;是弱者的无底深渊。”而在成为世界大文豪之前,巴尔扎克也曾陷入无助境地。巴尔扎克热爱的文学创作与父亲的意愿相违,这个衣食无忧的公子哥沦为了需要靠朋友接济的可怜虫。面对困境,巴尔扎克并没有向父亲屈服,而是坚持自己喜爱的文学创作。困境磨练了巴尔扎克的意志,增强了他对人生的洞察力,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人间喜剧》的问世,便昭示了勇于面对苦难,积极进取迎来的可喜收获。当遇到困境,有的人却选择了逃离。杜牧曾咏;“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一代楚霸王项羽兵败刘邦,在这个群雄逐鹿的舞台,他始终不愿磨平自己的棱角,最终以自刎的方式结束了可悲生命。勇于面对现实,退一步则可卷土重来。而他却感叹:“此天亡我,非战之过也!”显然,他没有意识到自己问题,逃避现实,注定了他不可能有绝处逢生的惊喜。逃避终究不能扭转现实。既然逃不开,我们何不以一种大方的姿态去面对它,也许会看见更明媚的天空。学会一个人赶路吧!哪怕路途坎坷,但终究会迎来光明的大道。勇于面对前方的道路,哪怕再多障碍,也能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勇于面对现实,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安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十分丰满动人的美丽女性。她外表美丽高贵,举止得体优雅,内心单纯善良,更为重要的是,她有着扣人心弦的经历和令人扼腕叹息的结局。自从安娜这个形象诞生之后,对她的评论莫衷一是,似乎从来没有终止过。事实上,对于安娜的理解见仁见智,但总体来说,不应该脱离她的社会环境和特定的时代背景。安娜所处的年代,正是沙俄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古老的封建农奴制和新型的资本主义在俄国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冲击着旧的体制、旧的秩序、旧的道德观念,人们的思想也处于一个迷茫的十字路口上。安娜被历来的学者分析的淋漓尽致,有人认为她是女性解放的先驱者,也有人认为她不过是一个不遵守妇道的妖妇。总之是仁者见仁莫衷一是。本人将从安娜的时代背景和她的个性谈起她的形象,并且从女性主义观点来分析,以此来透视人物形象背后的托尔斯泰的女性观上流社会女性的优秀代表她的优秀表现在秀外慧中上。与当时上流社会的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相比,安娜的优秀首先表现在她的真诚、善良和率真的个性上。安娜仿佛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上流社会中。她敢于坦诚公开她和沃伦斯基的爱情,与其他贵族男女之间的猎艳相比,她渴望的是沃伦斯基真正的爱情。同时,也是她的坦诚公开使得她成为众矢之的。其次,安娜的优秀表现在她的勇敢和顽强上。她大声疾呼:“我要爱情,我要生活”[1],虽然经历了痛苦的精神挣扎可是她还是走了出去,这在当时的俄国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行为。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社会的悲剧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安娜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俄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人们迷茫着但是又都在奉行着古老的规范。安娜的父母早逝,她和哥哥都是由姑妈抚养长大的,她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同时又受到了传统礼法宗教深深的束缚。在她年幼时便由姑妈做主,嫁给了大她二十多岁的卡列宁。虽然当时的社会新的资本主义势力正在迅速崛起,可是旧的封建思想势力还是很强大的。在上流社会里,贵族阶级之间尔虞我诈,伪善残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在那个圈子里没有真诚也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只是贵妇与情人之间的偷鸡摸狗和打情骂俏,男女之间更多的是追逐猎艳以及征服和虚荣所带来的刺激。典型的代表就是莉迪亚伯爵夫人和贝特西公爵夫人,她们分别代表着伪善和堕落。莉迪亚伯爵夫人口口声声的宣扬着所谓的仁义博爱,拯救,宽容等基督教义,外表看上去她似乎也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然而却在生活中牢牢的控制着卡列宁,干涉卡列宁与安娜的家庭事物,对卡列宁进行宗教训诫,使他陷入到对宗教的迷狂之中。并且还处处为难安娜,切断了安娜与儿子谢廖莎的联系,挑拨安娜母子之间的关系,在谢廖莎的心中制造母亲已经死亡的阴影,从而使得安娜陷入“抛夫弃子”的境地。这样一个女人,不是博爱仁义的而是冷酷虚假的。再就是贝特西,她起初对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感情是赞同的,因为她认为那只是贵族男女之间寻常的寻欢作乐与调情,并不有伤风化,也不会损伤“正派人的体面”。然而当她知道安娜可以抛弃家庭,置丈夫与儿子于不顾的时候,贝特西和她的社交界便认为安娜违反了封建社会的礼法,对安娜关闭了所有的社交界的大门,整个上流社会都在轻视安娜,嘲笑安娜,把安娜看成是堕落的不道德的坏女人,认为她大逆不道。可是贝特西自己呢?则过着有丈夫又有情人的生活,反而在骂安娜是“犯罪的妻子”,甚至在公开场合表示了对安娜的轻蔑。就这样,安娜便被冷漠的上流社会“放逐”了。安娜的单纯善良使她在这重重的压力下,惨败而归。她失去了名誉,失去了儿子。“理智告诉她要做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而感情却召唤她追求有爱的生活。在理智与情感面前她无所适从”[4]。在安娜的内心,自私感与罪恶感始终缠绕着,与沃伦斯基在一起时她已经身败名裂,连她自己都十分清楚,她曾经对沃伦斯基说:“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什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5]。对于生活在贵族社会中光明磊落的安娜来说,爱就是真正的爱情,这是一个十分神圣而且重要的话题,安娜生活的那个社会禁锢了她自由飞翔的翅膀,她不甘心被这样折断羽翼,即使是头破血流,为了神圣的爱情,也要挣脱,向往着自由的天空。然而她在这个牢笼里呆得太久了,她的翅膀只有鲜艳华丽的羽毛了,却不擅长于飞翔,她也最终变成一只受伤绝望的小鸟,任凭轨道上的火车轧下去。安娜死前的喃喃自语便是对这个束缚她迫害她的牢笼的控诉:“一切都是讨厌的,晚钟响了,那个商人那么虔诚的划着十字!好像唯恐失掉什么似的。这些教堂,这些钟声,这种假惺惺的做作,都是为了什么?无非是为了掩饰我们彼此之间的仇恨,就像那些正在破口大骂的车夫那样……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全是罪恶!”[6]不仅是上流社会的伦理制度和保守的风俗习惯向安娜发起了攻击,就连上流社会的法律也加剧了安娜的悲剧色彩。同当时的社会风气相适应的是虚伪的法律,只是在维护所谓的宗法关系。安娜若想离婚就必须承认,而且让法律宣判她“有罪”,并且离婚后再也没有权利来结婚。而当时的贵族绅士们,却可以和一些女子调情,肆无忌惮。这些都是安娜一步步走向绝望的原因。首先,在安娜的身上,背负了沉重的传统礼教的包袱。她的悲剧寄寓着她自身的精神上的迷茫和困惑,甚至是内心的苦痛挣扎。她生活在一个守旧势力还十分强大的时期,希望的曙光初露端倪但还是驱赶不走旧势力的阴霾。封建宗法思想还有很大的影响力。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与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倡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交织在安娜的心里。安娜毕竟是受过旧式良好教育的贵族女子,她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的俄国看来实在是太超前了,如前文中所提到的,上流社会寻欢作乐是司空见惯的,可是从来没有人敢于承认自己的私情。安娜却勇敢地踏出了这一步,但是却又充满了负罪感。对于安娜来说,拥有儿子和立足于上流社会是人生价值的两大标志,而她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对于家庭、丈夫的背叛便是对她这两大支柱的摧残,同时也是公然向上流社会的虚伪的挑战。因此,她总是诚惶诚恐,充满恐惧感和罪恶感。“这种矛盾的痛苦心理,始终在摧残她,折磨她,吞噬着她的生命,同时也制约了她叛逆的程度”[2]。安娜的坦率真诚敢爱敢恨,正是她的可爱之处,可是她的可悲便在于一旦真正跨出叛逆的脚步,便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内疚之中。安娜在与沃伦斯基初次品尝爱情的欢乐之后,她内心十分痛苦,请求上帝的饶恕。她一度讨厌的卡列宁,也是她需要忏悔的对象。在她投身车轮下的那一刻,她仍然在渴望着上帝的原谅。在安娜的身上,始终背负着心理上的沉重负担。这便是当时俄国上流社会和传统宗教信仰在她身上的反映。其次安娜的爱情至上观将她推上了绝路。安娜曾经对沃伦斯基说过:“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便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什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5]。为了爱情,她抛弃了名誉、丈夫、儿子,为了爱情,她毅然离开家庭,为了爱情,她甘愿做坏女人。安娜的这一切都是对于当时腐败的社会的叛离,自然遭到了大家的封杀。在安娜的眼中,沃伦斯基是完美的,同时也是安娜唯一的稻草了,正以为如此,安娜便拼命地想尽一切办法来攥紧这根稻草。她要求沃伦斯基也要把她当成生命的唯一,全部。爱情对男人而言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对女人而言却是一生的全部。安娜将满腔热情,附带着个人下半辈子的全部命运和未来,都托付给了沃伦斯基,并且为此来限制他,以至于到了丧失理智的地步。安娜变得敏感、暴躁、乖戾、喜怒无常,使得所有人都感到了沉闷和窒息,更何况是一个多情而浮夸的沃伦斯基。在沃伦斯基的世界里,不能没有上流社会,不能离开贵族的生活,而安娜霸道的要求又常常使他感到沉重。安娜把自己如此沉重的包袱全部丢给了沃伦斯基,却不曾考虑过再强壮的鸟儿也会不堪重负的。爱情至上的她曾不止一次地对沃伦斯基说:“对你我来说,重要的一点,我们是不是彼此相爱,别的用不着考虑”[12]。爱情至上带来的偏执,空前的自私和占有欲最终毁灭了安娜。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安娜·卡列尼娜》里的爱情具有激烈的、肉感的、专横的性质。安娜对沃伦斯基的爱情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得到了食物”[13]。这种占有欲一方面源自她过久的压抑和现实对她的封锁,另一方面则可能源于她的个性,也就是性格。她将沃伦斯基这跟稻草牢牢地抓住,她以为这样就能拥有沃伦斯基,完全的拥有。可是谁想到爱情就是她手里的沙子,握的越紧反而拥的越少。她的这种专横使得沃伦斯基无法忍受,安娜也日益的绝望:“我的爱情越来越热烈,越来越自私,而他却越来越减退,这就是我们分离的原因……而这是无法补救的。在我,一切都以他为中心,我要求他越来越完完全全地献身于我,但他却越来越疏远我。我们没有结合以前,倒真是很接近的,但是现在我们却不可挽回的南辕北辙了,这是无法改变的。他说我嫉妒得太没有道理,我自己也说我嫉妒得太没有道理,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我不是嫉妒,而是不满足……”[14]安娜的这段独白真实地透露出了她的真切感受,就是一个“不满足”,她的爱情的土壤在遇到沃伦斯基之前是干涸的,没有水分,而当她得到沃伦斯基爱情的滋养候,她的情感的土壤要的太贪婪了,对于水分的过分眷恋使得她义无反顾,导致了自己性格上的霸道,她想要的是沃伦斯基的全部,最终也导致了自身的悲惨结局。 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它的悲剧蕴含了托尔斯泰为首的当时俄国贵族自身的精神困惑与探索,同时,作为一个敏锐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也写出了男性社会中被埋没的女性话语,写出了“第二性”的声音。但是作者却让这个声音走向了枯萎和失落。而如果从女性视角来看待这部作品,则作者托尔斯泰又是在展示着女性被压抑后的呐喊和苦苦追寻,展示着她们的灵肉拷问和男性社会强势力量的作者对女性问题的思考。从存在主义女权理论来审视托尔斯泰的这部作品,安娜的悲剧的原因在于父权社会中女性的屈从地位和女性他者的角色,而安娜的自杀,既是对于这种地位的控诉又是一种摆脱。因而,“她的自杀毫无疑问地具有悲壮崇高的性质”[15]。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妇女“这个和大家一样的既自由又自主的人,仍然发现自己生活在男人强迫她接受他者地位的世界当中……我们是唯一的雌性依赖于雄性获取食物的物种,唯一的性别关系等同于经济关系的物种”[16]。而经济上的依赖是妇女在生活及生存的各个方面依附男性的主要原因。正如卡列宁对安娜的怒吼,称她在外面偷情做别人的情妇却仍然在吃着丈夫的面包。确实如此,安娜是凭借自身的外在条件而攀附上卡列宁的。卡列宁维持着她的体面,她的衣食,她的生存。同时“卡列宁夫人”也是她的地位和身份的所在。卡列宁无论安娜再怎么样,只要还是他的妻子,他就必须每月付给安娜一定的生活费。安娜要社交,就需要衣裳、珠宝、车马和其他各种花费,这都是卡列宁的支出。而安娜对于卡列宁来说,也只不过是这样一个需要供养的女人罢了。所以在卡列宁得知了安娜的奸情后,还十分自信的写信给她以示警告,并随信附上零用钱,卡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这就可以制止安娜疯狂的行为了。由此可见,卡列宁作为男权社会中拥有话语权的主宰者,他始终都是把安娜当做是一个“他者” 来对待,用以证明个人的主体地位。而安娜的不幸正在于此,即使她再优秀再勇敢顽强也无法改变她在男人,不论是卡列宁还是沃伦斯基心中他者的地位和玩偶花瓶的身份,“在父系文化的歧视下,女性被隔绝于社会,所有的个人社会出路几乎都被堵死,只剩下依附一个有权势男人一条‘捷径’了”[17]。安娜在离开丈夫后,在沃伦斯基那里依然是靠着沃伦斯基供养的,所以她交给沃伦斯基的,不仅仅是感情,还有下半生的衣食住行。而这样一种地位与她的反叛之间的冲突是十分巨大的。男性不仅在经济上占有优势,还制造了一整套的宗教伦理价值法则维护自己的地位,并且使得女性将这种观念内化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在男权社会中,对女性来讲,就是主动接受男性中心的观念,把自己视为他者,而这就是自欺”[15]。在安娜的潜意识里,始终也存在着这种男权中心观念,所以她一直处于妻性、母性、情性的矛盾冲突中。她被上流社会所抛弃,也正是因为她不能“恪守妇道”,因为她对丈夫的权威进行了反叛和挣脱。而她投身于沃伦斯基的爱情之后,她仍然维持着“他者”的地位。可见,安娜反叛的只是卡列宁的男权优势地位,而并没有意识到她需要真正改变的是彻底的颠覆自己的他者地位。安娜对沃伦斯基的这种依附关系,再加上情感的要求才会使得安娜变的偏执、暴躁。“我把一切都倾注在他一个人身上,我也越来越要求他完全倾心于我,可是他倒越来越想躲开我”[18]。这种依附关系在安娜和沃伦斯基那里并没有得到改变,这就导致了她的悲剧。安娜并不甘心自己与卡列宁的婚姻状况才选择的反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确实是对男性社会和整套伦理道德制度的挑战,也可以赋予她一个全新的意义,就是对于自己在感情家庭生活中缺失的主体地位的寻找。但是她随即就陷入了四面楚歌之中了,失去对于男性的依附,她根本没有自己的主体地位,甚至没有自己的实在意义。于是她内心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安娜的自杀从这个角度来看既是对于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也是超越女性他者地位局限的表现,那她的自杀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尽管这个悲剧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可就是这种“人的本质的必然要求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19]才让人觉得可悲可叹,才足以立足于世界文学之林。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男人眼中的“天使”被压抑和女性意识和欲望正在苏醒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仍然被泯灭在男性话语之中。这其中,又寄寓着托尔斯泰本人对于女性意识、宗法制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思考和批判。历来很多的评论者都认为托尔斯泰是一个典型的男权主义者,同时也是男性作家的代表。否则,就不会把安娜的结局安排的如此凄惨。但是,从安娜身上,我们却可以看到托尔斯泰含着血泪的矛盾心理。他的女性观在安娜身上是十分复杂的,而安娜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这正是现实主义作品尖锐揭露的现实所在。托尔斯泰赞美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女性的形象。安娜是符合这一种要求的形象。托尔斯泰曾借列文之口说出了他对于家庭和婚姻的看法,那就是结婚中的重要的东西就是爱情,有了爱情,人总是幸福的,而这样美好的婚姻在卡列宁和安娜身上并不存在。双方并不算是真正的夫妻,反而像是各取所需的交易。这样痛苦的婚姻,根基是不牢固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多丽与奥勃朗斯基的家庭昔日是温馨和睦的,而就是因为多丽发现了丈夫和家庭女教师之间的暧昧关系而变得火药味十足。奥勃朗斯基因为妻子年老色衰人老珠黄而在外偷情。对于这样的家庭,托尔斯泰写到的是即将解体,因为多丽认为已经没有感情了,直到奥勃朗斯基说明以后不再与别的女人有任何瓜葛,才得以恢复宁静。于此相反的则是吉蒂与列文,托尔斯泰热情赞美了两人的爱情和温馨的家庭生活。两人心心相印,基于爱情而结合,因此,婚后两人一直过着童话般幸福的生活。而安娜与卡列宁无论是结合之前还是结合之后都没有爱情可言,所以托尔斯泰表现出了对安娜身上的女性意识的认同。家庭生活中长期处于压抑的他者地位,安娜的确被压抑的太久了。她的婚姻不是爱情的结果,而是被他人安排的。正所谓“命运可以不幸,但不能被安排”,婚姻也是如此。二人的婚姻中没有平等的地位和起码的温情,这与托翁的家庭宗旨是最相违背的。卡列宁是冷酷的官僚机器,除了追名逐利恐怕也没什么爱好了。他的这种本质与安娜崇尚幸福与精神至上的生活原则是格格不入的。他常常以男性的优越性和高高在上束缚压抑安娜。安娜一方面潜在的意识里有传统的影子,所以在自觉的遵守着男权社会的道德规范,然而内心的“我要生活,我要爱情”的萌芽在与沃伦斯基邂逅以后就萌发了。她身上的活生生的女人突然苏醒了。她痛恨卡列宁对她的压制,对她的长期忽视。对于这样的情境下的安娜,逃离是唯一的出路,而托翁也对安娜的情境给予了同情并对她的这种行为给予了认同。毕竟他们的婚姻并不符合托翁的家庭理念,安娜这样一个艳丽迷人、雍容优雅、表里如一且生命力旺盛的女人,不应该被压制在卡列宁身边。托翁借安娜说出的“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就是他对于女性意识觉醒的认同。“天使”的安娜由于欲望的苏醒而走上叛离,而正是托尔斯泰亲手制造的这个叛逆的女性,却最终又被托尔斯泰推到了火车轮下。安娜的女性意识的觉醒致使安娜陷入了深深的内疚之中,在女人的母性、妻性的漩涡中徘徊,这种反叛遭到了整个社会对她的封锁、嘲弄和轻蔑,尽管安娜的婚姻里没有爱情,但始终也是一个社会中的合法的家庭,而这样一个家庭要因为安娜的追求而告终时,托翁也是不赞同的。与安娜想对比,托尔斯泰塑造了吉蒂和多丽这样的女性,来寄托自己理想的家庭女性观念。吉蒂也是贵族小姐出身,生性活泼,美丽可爱。她没有安娜那么重的心事,却同安娜一样单纯善良。她与列文心心相印,两人结婚以后她从一个贵族小姐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家庭主妇,离开都市的生活,随丈夫到乡下去过温馨甜蜜的日子。处处照顾体贴丈夫的生活和感受。俨然是传说中的贤妻良母,这也是托尔斯泰所极力赞美的理想妻子。在托翁看来,女人不能离开自己母亲的角色,托尔斯泰在吉蒂身上,反映了他本人作为男性话语代表的特性。吉蒂安于家庭生活,幸福美满,正是在履行着社会赋予她职责,那便是相夫教子,一切从夫。多丽也是这样的,虽然她年纪大了而面临被丈夫抛弃的命运,她却依然在为家庭,为孩子付出,她的整个生命都要奉献给孩子、丈夫和家庭。相比这两个人,安娜在上流社会是清新脱俗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与此同时,托翁又给她某种致命的残缺,那就是“抛夫弃子”,丢弃了自己为人母天性和在家庭生活中的职责,这在托翁看来是女性最为严重的错误了。于是,安娜当然要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挤和羞辱。然而,托翁对于安娜身上的女性意识进行了惩罚,并且借此为女性找到了一条理想的出路,就是“爱的教义”。如前面所提到的,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既赞同又批判的,一方面觉得她在无情无爱的婚姻中,没有平等的地位可言是可悲的,所以她追求爱情是合情的,但是另一方面,从宗教伦理上来说是有“罪”的,合情但不合理。这本书的题词是“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这个“我”,应该就是托翁所理解的上帝的信仰、教义等等。安娜违背了上帝的教义和信仰,因此必须遭到应有的惩罚。而所谓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安娜便是这样的一个悲剧。在托尔斯泰的内心深处,安娜的女权意识的萌发和扼杀正是与自己内心矛盾的女性观是契合的。托翁认为,如果你是妻子就应该顺从,应该逆来顺受,就像吉蒂一样。如果你是孩子的母亲,你就应该尽全力去做好一个母亲,就像多丽那样。安娜却没有这样做,这就是与俄国的宗法家庭观念是想违背的,因此无论托尔斯泰多么同情安娜,赞同安娜,他始终无法原谅安娜的行为,便让她葬身于车轮下。托翁在书中也对社会的风气和上流社会的落后腐败进行了鞭笞和批判,对于上流社会中男子的轻薄也予以揭露和谴责。托尔斯泰就在这部作品中,通过吉蒂和列文这对理想夫妻的生活而宣扬了自己对于婚姻和家庭的看法,那便是心怀宗教信仰,对家人对妻子充满爱,婚姻中需要爱、平等、真诚,我们可以简单的称之为“爱的教义”。男人不要以男性中心观念来压制自己的妻子,更不应该寻花问柳处处留情,而妻子应该处处体谅丈夫,照顾家庭和孩子。双方都要对对方充满爱和尊重,这样才能和睦相处 “这是被爱情所煎熬,被神的律令所压迫的灵魂的悲剧” 。安娜是一个敢爱敢恨义无反顾的女人。再回想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我们可以发现,安娜是多么的有勇气。简最终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边,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也要恪守没有爱情的婚姻。巴尔扎克也在《幽谷百合》中热情的赞颂了传统礼教束缚下的淑女。而托尔斯泰将其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和诠释深深地埋藏在了这部书中。安娜“我要生活,我要爱情”的呼声一步步拉开了女性觉醒和解放的序幕。

提供一些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语言学研究英语在香港的传播英语在中国文化中的重生英语帝国:是现实还是神话二战后英语发展的非正式化趋势英语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英语中的女性歧视现象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和西方妇女的社会地位女性语言特点及其社会根源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浅析商务信函的文体特征源自英语的汉语表达为汉语和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一个社会语言学调查语音与语义---音义关系中的非任意性笑话致笑的原因论幽默的因素英语幽默中的语用学幽默的跨文化障碍分析拉丁文对英语词汇的深远影响英语发展史中法语对英语的影响初探网络英语词汇和构词方式网络语言对日常语言的渗透英美民族文化心理及其在词汇中的映射翻译研究浅谈中文标牌语的英译商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耶希斯图尔特的短篇小说《劈樱桃树》的翻译与评析意志的力量--短篇小说《无视失败》的翻译与评析英语谚语在口语中的运用及其翻译怎样翻译英语习语隐藏的主角们——《我们的生存之道》的翻译与评析短篇小说《我的俄狄浦斯情结》的翻译与评析跨文化在中菜西译的体现文化差异对旅游翻译的影响论译者主观情感在作品中的体现科技英语中词汇翻译的技巧与策略英汉基本颜色词汇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浅谈机器翻译文化感知与文化翻译翻译中双关语的处理在新的语言中新生---翻译中的转类跨文化研究从“赵燕在美被打”事件看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中英科普文章对比研究教育使美国移民融入主流社会:比较犹太家庭与亚裔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从《成长的烦恼》看中美家庭教育模式之差异奥普拉和陈鲁豫的成功范例给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启示现代中西方家庭淡化的透视中英姓名文化内涵比较中西文化礼仪的异同及其反映的文化内涵冲突与融合 —— 好莱坞与亚洲电影的互动跨文化在中菜西译的体现中西方商务礼仪的比较中美跨文化商业行为比较国际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冲突商务礼仪差异对中国涉外商务洽谈的影响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决策因素浅析礼貌原则的不同视觉中西方广告的差异中西方时间观差异对比中美婚姻观新视角中美性状比较从文化象征意义、宗教信仰及例行仪式看中西婚礼论中西方恐怖电影的差异论英国骑士精神与中国武侠主义中希腊神话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英汉基本颜色词汇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中英色彩文化与语义对比的研究美国生活方式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影响及其原因论跨文化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从养生观看民族特性从电影角度看决策中的文化差异幽默的跨文化障碍分析美国文化霸权下的民族文化保护策略---法国叫板美国"文化帝国主义"从<围城>看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王家卫电影看中西方文化交融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作品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文化意识与跨国交流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兼论现代大学的起源从中美英语教学的差异谈如何改进中学英语教学英语教学研究浅谈语境引入在中国高校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意识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从多元智力原理分析中学生课堂英语学习策略的个体差异性交互式语言教学在乡村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关于多媒体课件对大学英语教学影响的思考构建课堂英语教学新模式——从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入手英语习语的理解和教学论外语习者与二语习者英语词汇扩大的途径教师在英语网络教学中的角色网络教育资源和高校英语写作教学浅谈教师在教学中的中介作用外教在当代中国英语教育中的作用背景知识和听力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对农村中学生听力问题的分析和展望英语词汇教学的问题和应用论记忆的联想策略少儿英语教育的问题及策略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优势第二语言从儿童学起的意义寓英语教学于游戏论中国大学生英语阅读技能的提高词汇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的英语学习策略——一项基于实证的研究新加坡与中国在推广双语教学中具体措施的比较与分析英语演讲中的艺术与技巧大学英语写作的措辞缺陷及解决方案大学生英文作文中的中式英语现象从中美英语教学的差异谈如何改进中学英语教学“注意”的规律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意义英国儿童文学的特色与贡献文学研究从《飘》到《冷山》:看美国南北战争文学作品的变迁俄狄浦斯情节初探论《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的哥特情结评呼啸山庄中Katherine自我意识与传统道德间的冲突浅析艾略特诗歌的转变解析《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逃离“社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题分析荒诞与理性 ---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宿命与现实——从《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从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看美国黑人现状从《隐身人》中看爵士乐在黑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脆弱的心灵,虚伪的面孔--简析《红字》中蒂姆斯韦尔的悲剧命运《紫色》中的女性主义:至等待解放或为解放而论狄金森诗歌独特优美的意境《Mrs Dalloway》看Virginia Woolf的意识流写作存在的代价---解读海明威作品中的女色意识海明威作品悲剧因素分析从《白象似的群山》谈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争平等意识从Sthphen Crane 看美国自然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论后现代主义中的女性主义—看美国影片《时时刻刻》从“指环王”到“龙与地下城”-奇幻作品所反映的欧洲中古文化浅论《远大前程》的理想主义倾向从“自愿贫穷”到“返朴归真”—重新发掘梭罗在瓦登湖的生活《一报还一报》——莎士比亚问题剧新解《伟大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安徒生童话故事对中国儿童的影响追求自由的灵魂遭到宗教的扼杀:裘德的悲剧从《飘》的人物分析看开拓不屈的美国精神及其现实意义从雪莱的诗看英国浪漫主义福克纳献给艾米莉一朵什么玫瑰——谈威廉姆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文学叙事形式在侦探悬念片中的运用论《红字》中的性别错位从<围城>看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作品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苔丝的悲剧和它的社会原因英国儿童文学的特色与贡献文化研究中东文化与其商业行为民族动物与民族精神一路上的疯狂——从《在路上》看“垮掉一代”的精神实质冲破枷锁,自由呼吸—从西方服饰演变看妇女解放运动从“指环王”到“龙与地下城”-奇幻作品所反映的欧洲中古文化殖民地时期英国文化对美国的影响欧洲人的城堡心结:通过对城堡文化的研究看欧洲社会的变迁和特点美国文化霸权下的民族文化保护策略---法国叫板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绝望的主妇》中的妇女形象分析——西方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妥协与抗争对骑士文化的研究浅析哥特文化中的浪漫主义色彩英美民族文化心理及其在词汇中的映射论地理、政治、宗教对文化的影响韩流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朋克音乐对社会文化的影响香水文化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

关于逃离洋葱火山论文范文

今天,我们老师叫我们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然后在描绘出植物细胞的形状特点。我拿出了桌底下的盒子,打开显微镜,把洋葱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坚硬的外层,能保护细胞及维持细胞的形状;有细胞膜,包裹着细胞质的薄膜,能控制物质进入或离开细胞;有细胞核,细胞的控制中心,再由遗传信息;有细胞质,呈透明胶状,多种生理活动在此进行。细胞是绝大多数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根、茎、叶,其生殖器官为花、果及种子,一般对植物的辨识,常以"叶"著生於茎、枝节的形态,来鉴定植物种类,因此"叶"是直接鉴别植物种类的部位。 植物的根通常会因为种类不同而有不同的长度,通常轴根系的根能利用较长而粗大的主跟深入土壤深处,而须根系的小根长短都很接近。茎为植物地上部的主轴,枝、叶由此分生。茎的顶端有生长点,能持续分生细胞,使茎增高。由於茎部上生枝叶。下连根部,是植物体内物质运输之通道为水分和营养物质运输的枢纽,并支持植物枝、叶的发展。茎在木本植树上称为干,即树干是也。包裹树干且有保护作用者,称为树皮。树皮也是鉴别植物种类特徵之一,通常可区分为平滑、粗糙、沟裂状、龟裂状、细缝裂状、鳞片状、片块状及云片状等。然因其形状较为抽象,故常较不易分辨。叶子是每颗植物的重要部位,能进行光合作用,就像是植物的小工厂,制造植物的食物。在制造的过程中会放出氧气,吸收、排放水分,对大地的温度、空气有很大的贡献。叶在茎、枝上的著生状态称为叶序。一般常见有互生叶、对生叶及轮生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人尝试用各种办法向动物体内转移外源基因。如将牛奶成分中特有的基因转移到白鼠体内,这些外来基因在白鼠体内重组后,白鼠分泌的乳汁便含有牛奶成分。这种通过人工方法获得外来基因的白鼠,称为转基因鼠。转基因动物技术的核心,是把遗传的功能单位——基因转移到动物体内,使它成为动物体内的一部分。被转移的基因可以来自同种或异种动物,也可以来自植物或微生物。这样一来,就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线,也可以说动物能与植物、微生物杂交了。不过目前的杂交是低水平的,只限于主管一两个性状的一两个基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次可以转移的遗传信息将越来越多,那时就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植物之间的杂交。从科学上讲,这将是一个大突破。经过这一课,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明白了植物细胞的形状与构造。今天,我们做了金属的热胀冷缩得这个实验。实验要准备好:一盆水、铜环、铜球、酒精灯、打火机。老师先打开洒精灯的盖子,在用打火打点燃酒精灯。再拿好铜环,在用铜球放在铜环的中间,看一下通得过还是通不过。老师对我们说:“铜球通过了铜环不?”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刚好通过了。”接着老师再把铜球放在酒精灯上燃烧。过了十几分钟,老师又把铜球放入铜环中间,竟然铜球通不过去。老师又把铜球放入水盆中,只听“呲”的一声。老师在把铜球放入铜环的中间,居然又通过了。老师拿好酒精灯的盖子斜着把酒精灯盖灭。大家都疑惑不解,老师解释说:“铜球第一次刚好可以通过,而第二次是因为铜球放在酒精灯上燃烧加热体积膨胀了,所以就通不过去了。第三次,我把铜球放入水中,铜球遇到水变冷,体积就会缩小,又能通过去。这就是金属热胀冷缩的道理。”老师还说:“除了铜之外,其他的很多物体都会热胀冷缩。比如温度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得。” 真是一场有趣的实验,我不仅知道金属的热冷缩了,还知道它有很大的用处。今天星期五,我们学校在下午三点半就放了学。我一回到家里,就把书包放在椅子上,然后,就去看起了电视来了。我看着看着,看到一则科学小故事。它说蚂蚁从高空掉下来也不会死。我看了以后半信半疑,我想我们人从高空掉下来一定会摔死的,蚂蚁难道会有什么神奇的力量摔不死的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要亲自看一看,蚂蚁从高空摔下来到底死不死?于是,我停止了看电视,走出房门,来到外面,想去抓几只蚂蚁来做实验。我无意间发现自己不小心踩到了一只蚂蚁的身上。我想糟糕,本来可以拿它来做实验,现在可惜给我踩死了。唉,看来还得另外找几只蚂蚁来做实验。我提起脚看到,这一只蚂蚁居然还活着,没有死!啊,我非常惊奇!我马上把这一只蚂蚁捉起来拿到高出我的头上,然后我把手一松,立刻蹲下身子去看蚂蚁。呀!真的,这只蚂蚁落到地上,立刻爬行起来。它照样一步一步地往前爬。我把它又一次捉了起来。我拿来了一条凳子,自己站到上面。然后,我还是把手举过头顶,松开手,蚂蚁掉了下去。我想这一回这只蚂蚁看来活不成了。我从凳子上面走了下来。蹲下身子找到了这一只蚂蚁。我看到这一只蚂蚁摔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啊,真的摔死了!看来,蚂蚁从一定的高度摔下是不会摔死的,从更高的地方摔下来就会被摔死的。唉,我真不该拿这只蚂蚁做这第二次试验。咦,我没有料到这一只蚂蚁居然又抬腿动胳膊的。过了一会儿,它又往前爬了起来,居然,还爬得非常快。看来它是怕我再把它拿来做实验。我轻声对它说:“蚂蚁啊蚂蚁,你不用害怕,我不会再拿你做实验了。” 电视还在继续播放。我立刻看了下去。看完这本电视我才知道蚂蚁摔不死的原因:蚂蚁从高空落下来的时候,它的六条腿都张开,减慢了下落的速度,所以它就不会被摔死了。原来它好象人利用降落伞一样,多聪明的蚂蚁啊!

夜风敲起时间的门,我独自坐在椅子上打哈欠。 “不会吧?!!”我尖叫道。一边惊叫一边往外跑,原来我在书房桌子上发现一只张牙舞爪的小蜘蛛,正在向我示威。大家都知道敝人最怕昆虫有:毛毛虫,蛄 蛄……小蜻蜓。我都怕!这下,我可吓的七魂丢了三魂半。 我再三提醒自己要沉住气。突然,我发现在这只大蜘蛛背后背着一个像是泡沫儿球似的小东西。我想:这是什么呢?蜘蛛背着泡沫儿球干什么?这有什么用呢?一堆问题在我脑子里冒泡,诱惑得我心里直痒痒。好奇心激发了我的勇气,于是,我大起胆子,拿一根小杆子,把小球从蜘蛛身上拨下来。我把它紧握在手里,飞快地跑上楼,拿出两个小木夹,小心翼翼地夹住这个球的两边,用力一撕,就把小球的外皮拨开了,~~~,一颗颗黄色透明的小球滚出来。这是什么东西?我把它平稳地放到我的写字台上,仔细地观察着。又过了一会,我突然想到了用放大镜来观察它,就拿出了放大镜,把小黄球放到了明亮的地方,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哈!原来这些小球里都包着一只极小的蜘蛛!我禁不住兴奋地叫出了声:“这是蜘蛛卵啊……” 看到这些幼小的生命,我真舍不得伤害它们,小心地把它们一个个捡起来,托在白纸上,放回了蜘蛛出没的小树根下。 上天保佑,愿它们能活下来,愿世上万物和谐共存。

最佳答案有趣的小实验“叮零零”,上课铃声一响,老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同学们,蛋壳都带来了吗?”“带来了!”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但是蛋壳能做什么啊?”“做不倒翁吗?”我们窃窃私语。“今天,我们要用这两个半个的蛋壳做一个小实验。做之前,请大家先猜猜,我用这支铅笔朝着蛋壳垂直往下刺,看哪半个蛋壳先破呢?”“口朝下的会先破!”大多数男生手指着那半只蛋壳说着。“口朝上的先破!”我的同桌斩钉截铁地说。很多女生都坐着,犹豫不决.。“那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一做,看看谁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老师叫了一名同学帮忙,他拿着铅笔对准老师手上口朝上的蛋壳,手一放,铅笔落到了蛋壳上,蛋壳没有破。第二次铅笔一落下,但是它落在了老师的手上,然后掉到地上,铅笔芯断了。老师又拿出了一支铅笔,这次她亲自出马,铅笔落了刚两下,口朝上的蛋壳就破了。接着,老师又拿着铅笔对着口朝下的蛋壳刺去。“一下,两下,三下……”我们一齐数着,但是这半个蛋壳就像是穿了盔甲一样,连刺了十几下就是不破。“Yeah!我猜对了!”同桌高兴得手舞足蹈。“好!下面我请同学们自己也做一做,看看这是不是偶然现象。”“对,你先别得意的太早!”我们可不服气。我们自己做了这个小实验以后,终于认识到同样的两个半个的蛋壳,用铅笔垂直去刺,因为口朝下的蛋壳受力比较集中,所以比较容易被刺破;而口朝下的蛋壳受力分散,因此就不容易被刺破。难怪我们学校建筑工地里的工人叔叔们都戴着口朝下的安全帽,原来都是一个道理啊!小小的实验蕴含着大道理,这节课真是有意思啊!有趣的一次实验一年级到四年级,科学一直是我喜欢的学科。科学课上我做过的实验数不胜数,但在这无数的实验中,唯独一次让我记忆犹新,那就是前不久刚做过的硬币实验。 那天下午的科学课上,老师向我们宣布:“今天,我要和大家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耶!”话音刚落,同学们一阵欢呼。“是不是把硬币投入水中的实验?”一个同学未卜先知。“没错!你们身边谁有硬币?”“我!我!我有!”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纷纷“上交”了自己的硬币。 实验开始了,老师向满满的水杯中投硬币了,我挤在前面,睁大眼睛,紧紧盯着水杯,惟恐错过了哪个细小的环节。“一个、两个、三个……”一枚枚硬币相继“跳”入了水杯,水面也在升高。老师突然停住了,问:“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水会溢出来呗!”同学们异口同声。“错!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吧!”“谁还有硬币?”老师又在同学身上“搜”出六枚硬币,小心翼翼地把他们一个个放入水中,最后一枚硬币“扑通”跳下水后,像训练有素的潜水员,在水中旋转了360度后,才安安稳稳地落入杯底。 此时,同学们惊奇地发现:水面竟然超过了杯口,而且足足有半厘米!同学们随即把老师团团围住,询问这是什么原因,老师却买了个关子,反问我们:“你们说呢?”我们个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同学们的再三询问下,老师终于开了“金口”,神秘地说:“这是水面的张力,是这股无形的力量支撑住水面超过杯口,而不溢出来的。”原来是这样!我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次实验,让我们懂得:凡事都不能武断地下结论,要勇于探索和实践,才能揭开谜底。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的秘密,我相信,只要不断去探索,我们就能解开很多的谜团。 有趣的一次实验 “火山喷发”,大家一定在电视里见过吧,但你有没有亲眼见过呢?我倒是见过一回“火山喷发,可这是个“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这个实验我也亲自动手做了一回。嗬,“火山喷发”可真好玩。 你也可以投稿 按实验要求我拿来了一个玻璃杯、一瓶醋和一瓶洗涤剂、一包小苏打、一张报纸。首先往杯子里倒入一些小苏打,再倒入一些洗涤剂,然后把报纸垫在玻璃杯下。 实验马上就要开始了,我往杯子里倒入一些醋,奇迹很快就出现了,刚刚瓶子里还只是一些小苏打和洗涤剂,它们安安分分的,怎么才过了几秒钟的时间就变成了泡沫呢?而且本来只是一点点的泡沫,现在不断地疯涨,才过了十几秒,就从玻璃杯口蜂拥而上,溢出瓶口流到报纸上了。这时,我又兴奋又惊讶,目不转睛地看着浮上来的泡沫,生怕漏掉了什么细节。大约过了18分钟,泡沫又渐渐地消失。哈,这个实验太好玩了,太有意思了! 这是为什们呢?我急忙抓过书查了起来,可书上一个字也没提,唉!没办法,只好自己琢磨琢磨了。刘老师不是在课上讲过了吗:小苏打与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泡沫,就像汽水一样摇一摇也会产生一些泡沫。那么洗涤剂又起了什么作用呢?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 为了搞清其中的奥秘,我又把这个实验重做了一遍,发现泡沫之所以会疯涨就是因为洗涤剂起到了催化作用。这不是与浮石的形成原理差不多吗。这个小实验真是有意思。 做科学小实验,让我在玩中懂得了科学道理,还锻炼了我动手动脑的能力,真是两全其美。 有趣的一次实验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在我五岁时就能画好多东西了。有一次,我画了一幅《夏天的景色》,我欣赏了一下,不错,特别是荷叶上的青蛙是用彩色卡纸剪

在我家居住的小区里有许多蚂蚁。每次看见它们欢快、自由地行走,我都在想:有什么办法能阻止它们的行走,或改变它们的行走路线? 今天是周日,下午我在打开我的小书橱的时候,我闻到一股特别的味道扑面而来,原来,书橱里有樟脑丸!我突然想起了那些没有,我要去做一个实验。 我在书橱里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几颗樟脑丸,找到了这些散发着神奇又奇异味道的樟脑丸。我马上下楼,实施我的实验。 在路上找了半天,“哇!”我惊奇地叫了一声,原来是个没有窝。我用樟脑丸在没有窝边画了一个圈,把这些小家伙都圈住了,心里暗想:“哈哈!这下你们无处可跑了吧!” 果然如此!小家伙们有的到处乱撞似无头的苍蝇;有的一动不动,像在思考对策;还有几只,看上去有气无力,挣扎着,翻滚着…… 这时,有几只大点的没有就要冲出“防线”了!不行,我还没有仔细研究呢,我必须加大防御力度!因此,我又在“防线”外加了一道深深“防线”,只可怜这些大点的蚂蚁,越过了第一道“防线”,又在第二道“防线”里打转,又是一群“无头的苍蝇”! 十几分钟过去了,樟脑丸的味道渐渐消去,蚂蚁战士们终于终于恢复了元气,冲出了我的“防线”。 啊!蚂蚁果然害怕樟脑丸的气味呀! 1:我都知道! 前面的和上面一样. 找来一只樟脑球在一只小蚂蚁前轻轻地画一道线,蚂蚁会绕道走,再画还会绕行,但是蚂蚁走累了.你就在他周围画个圈.他就不出来,然后越来越小,只到比1角钱硬币还小的时候,它会停留一会.然后就突破防线.跑了. 2:先发现蚂蚁会绕开~~~~在圆圈里会不动~~~~然后一直不动~~~~过一会气味淡了就走了~~~~~~~~此实验说明蚂蚁具有很强的感觉能力. 3: 是因为樟脑会散发一种刺激性气味,蚂蚁受不了这种气味.樟脑球气味变淡,然后就跑了.在蚂蚁前面轻轻的画了一道线,只见它先轻轻地碰了碰那道线,然后又往后退,后退了一下,它往另外一边没线的地方溜走了。 又在它前面画了一道“防线“,只见蚂蚁刹住了脚步,又用触角探了探那根线,又沿着那根线走了一小段路,终天冲破了那道防线。又在它前面画了一根线,它又冲了过去。我如法炮制了几次,蚂蚁还是冲了过去。 又在它周围画了一个圆圈,只见小蚂蚁沿着内圈边绕了一圈,还是没有走出去。它又绕着里面走了一圈,发现了有一个地方有破绽,便冲了出去。又围着它画了几个圈,而且圈越画越小,蚂蚁还是走了出去。 结论:用樟脑球花一个圈子蚂蚁的确走不出去了。因为樟脑的气味切断了破坏了蚂蚁爬过时留下的气味,蚂蚁不能找到来时的路线。你能看到每次蚂蚁爬到樟脑线的时候都会停留一下再掉头寻找其他路径。不只是樟脑有这个效果,其他带有浓烈气味的液体或气体也行,比如藿香正气水。

离别为主题的论文

我们总有太多的离别,我们总以为时间会等待着我们,容许我们从头再来,弥补缺憾。但是,灾难永远在我们猝不及防的时候来临,我们无从躲避,无法怯惧,心胆俱碎,招架无力。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三有关离别的 议论文 范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有关离别的议论文范文1

人的一生,要面对很多次的离别,朋友的离别,亲人的离别,恋人的离别,俗语说的好,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有聚就有分,这是无法避免的,也是必然的,但又是那么的无奈!每一次的离别是那么的黯然惆怅、令人心碎!

在所有的情绪中,离别,应该算是一种凄美绝仑的感受吧!不管是“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怅然,还是“兰舟催发,执 手相 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未语泪先流的境界,无一不印证了:离别,是无奈,是伤感,是文人骚客百诵不厌的绝句!

古龙大侠有一种武器叫做离别钩。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呢?钩手——手断;钩脚——脚折;若是让它钩到了你的头,那么你要是嘴快的话,还能说得上一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诸如此类的话而已!反正就是钩到,离别!所以叫做离别钩!

事隔多年,我不禁在想,离别钩能让一切事物产生离别,那么感情呢?有句话叫做“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离别呢,能让离别钩了断吗?恐怕古大侠没有想到过这一点吧!

其实离别有什么不好呢?没有离别时的感伤,又何来相聚时的欢颜呢?离别正是为了下一次相聚作准备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分开就分开吧,只要还能够相聚,那又有什么不好呢?

离别后,可以在霞染满天的时候,守着窗儿,陪着那朵百合静静开放;也可以在细雨纷飞的日子,一杯香茗,几张素纸,细诉相思。原来你的身影是那么的熟悉,原来你的笑容是那么的动人,这是多么好的感觉呀!若是在一起的时候,又怎么能够体会得到?人总是在拥有的时候不会去珍惜,而一旦失去了才懂得原来已经错过的那个,是那么的值得回味!当你懂得了这个道理的时候,也就是你重生的时候!

离别有什么不好呢?距离产生美感,这是句老得不能再老的话了。若没有离别,又怎么会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心致?若没有离别,又怎么会有“才上眉头,却上心头”的情怀?若没有离别,又怎么会有……

若是世上真的有离别钩这种武器的话,那么就让她轻轻地钩上我的脖子吧,让我在离别中象凤凰一样,集香木而自焚,得以涅磐!

站在马路的十字路口,红绿灯过了一个又一个,终于在第N个绿灯的时候——离别了,也许从此以后,走在相交线上,会有相遇的一天,也许走在平行线的两端,永远不会有相交的那一天,不过无论怎样,我都感谢那些曾经陪我一路走过的人,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人世间的喜怒衰乐,才有了多彩的人生!

伤离别,离别总是在眼前,只能是长相思,而不能长相守,空留下滴滴泪痕在枕边……

虽然写的很坚强,写的很无所谓,很平淡,可是真的好想哭一场啊!离别之后又是离别,总是不停的延续着,泪水也是不停的留着,多想挽回那一一份真挚的感情啊!但是老天会允许吗?生活还是要继续,路还是要往前走,一切或许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吧!

这就是生命所独特的旋律吧!

离别……

高三有关离别的议论文范文2

是的,关于离别,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会离别,在这样的春天这样阴雨绵绵的下午,这样车来车往的街上,我们会彼此说离别。或许那么多的无奈那么多的不情愿,我也只能微笑着点点头。在那之前,在很久以前,在我们甜蜜拥抱之前,我偷瞄了你的双眼,那时候我好像早已经觉察到我们会有这么一天,于是我惶恐的藏起泪水,把你抱的紧紧,就怕我们会有今天这样的离别。

关于离别,关于你冷漠的双眼,那一瞬间我才发现原来我们之间变得陌生并且遥远。没想到一直以为最懂我的你也会对我产生误解,你也许也很奇怪一直很听话的我,为什么在一夜之间也变的不可理喻。关于这场恋爱,我也不会言悔,该来的总会到来,也许上天一时的马虎让你我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相识相恋,却又很快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被风吹散。关于这样的离别,我怕着怕着就给盼来了。

也许从你的嘴中我永远听不见离别,你也知道我不忍说离别,所以我们只能一言不发的并肩行走,彼此都不让彼此看见自己的脸,可是路到头了,没的走了,也只能道离别了。于是,你往北,我往南,也许再不会相见,从此之后淹没于茫茫的人海中。

关于离别,你有没有想过?如我预知的一样预知过这一切的到来?关于离别,我不舍却也只能离别,我知道再也没有人担心我很晚到家也没人安慰容易受伤的我。关于离别,我真想知道你什么感受?关于离别,我们的从前是否好似歌中唱的过眼云烟?

关于离别,我唱一首悲伤的歌曲,外面突然下起小雨,路人撑起雨伞,我象是远远的看见你的背影在雨中孤单的行走, 雨水 打湿了你的头发你的肩膀我的心。关于离别,我写一篇悲伤的 文章 ,来纪念今年今月今日我们的离别,翻开我凌乱不堪的 日记 ,我回忆着往日的点滴,那么的快乐,现在想起来只觉得心痛。

关于离别,我需要些时间整理我们输的一塌糊涂的恋情,也需要时间忘记你的脸。

关于离别,就让我忘记你的脸。

高三有关离别的议论文范文3

岁月随风,三年的大学生活转眼之间便即将逝去了,共同相处了三个春秋的同窗好友亦将随着淡淡无奈与离愁分别。此时此刻,在我心中,藏满一种咖啡般的味道,令人回味不已。

三年了,风雨人生又三年,三年的时光匆匆!朋友,还记得我们昔日那一段携手并肩的 故事 吗?还记得我们昔日在一起共同学习、生活的美好片断吗?课堂上激烈争论,宿舍里的嘻哈逗乐,运动场上的姿飒爽,生日舞会上的温馨祝福,外出郊游时的欢声笑语……那一幕幕、一桩桩欢乐的往事,那一千多个闪亮的日子,可是我们生命中最动人的乐章啊!我们年轻的心贴得多近。

都说人生是一条长河。漫漫人海中,我们走到了一起,你说,难道这不是一种缘分吗?这不是上天赐予我们的一种没有预约的美丽吗?只可惜,我们都即将 毕业 了。离别的钟声已在我们的耳边响起。此刻,我们的心中不免会涌起一种说不清理还乱的情绪,许是沉重许是平静。因为我们毕竟都还年轻,我们都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一代。三年的情谊啊!三年的师恩难忘啊!

生命无价,青春无悔。虽然我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在别后的岁月,你有你的追求,我亦有我的拼搏。虽然大家彼此分离了,但我们毕竟也曾相识相知过,有过共同的岁月,有过一起走过的日子。而这一切又都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头,成为每个人生活中永远难忘的回忆,给每个人以感动与温暖、甜蜜与激励!在离别后的日子,我们依然会有所惦记,有所怀念。在世上,还有什么能比有人惦记,有人怀念更让人欢欣、激动的呢?有了这,相识即使分离,我们又有何遗憾呢?

将要别了,我的朋友。请别再优伤,来点儿微笑吧。有了微笑,看周围的世界,峭天总比雨天多。生活往往就是这样的,欢乐伴粉烦恼,失意却连着希望,勇敢地去追求,去拼搏吧,未来在向我们召唤!

将要别了,我的朋友。昨天从来是历史,今天永远是起点。离别的一刻,请你记住:人生在于永恒的追寻,命运从来没有故乡。但愿我们的人生之路都是千山万水,我们的生命之花都是万紫千红!

我的朋友,在别离的一刻,让我们挥挥手,点点头,让我们彼此珍重!

高三有关离别的议论文范文4

古人苏轼曾经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人与人之间却总要面临离别曾经的友谊化作泪水,悄悄地向四周蔓延开来。——题记

夏日的蝉鸣伴随着热辣辣的'太阳光一起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赶走了春天的绵绵细雨,也赶走了快乐的时光,迎来的只是分离前的泪水,一滴一滴地穿透你我的心扉……时间不动声色,轻轻的把世界旋转!多少流年的岁月,遗失在时间的逆流里!我们年少的心,如樱花般的炫彩夺目盛开在那年的冬季,却凋零在离别这年的夏季!似乎都感觉到了分离前的伤悲,所以彼此都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共同的友谊。多么希望时间就此停靠在岸边;多么希望时间不再前进;多么希望时间可以倒流;让我们再一次珍惜美好的友情,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份默契的沉默,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昔日的欢声笑语……往日的嬉戏、打闹历历在目,泪水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落下。平日里一张张嬉皮笑脸的朋友今日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沉默……在泪水滑落的瞬间,突然发现我们是那么脆弱,经不起一丝的风吹雨打。离别、相聚又离别,多少的日月轮回,多少的花开花落,总是伴随着离别。古人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既然如此,离别也何尝不是一种美丽?相见时难别亦难,离别,从不同的角度观赏,有幸福的,也有坦荡的;有悲壮的,也有快乐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幸福的离别;“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悲壮的离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朋友凄凉的离别。人生总相伴着离别,不同的离别演绎着不同的人生,它诠释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它诉说着人间的冷暖。

当夕阳即将沉入大地,它把最依念、最夺目的光芒抛给了人间,这是它对人间的不舍;当落叶从枝头飘落,它们在空中舞动的身姿告诉着我们季节的变换;当黎明的曙光照射在你房屋的窗前,它告诉这我们黑夜已悄然离去。我知道,彼此的生命有无法泅渡的距离,彼此的岸阡有无法逾越的过隙;我知道,那些指尖飞舞的细碎,那些流浪无处安放的青春,如同梦飘渺茫茫,曲子再天籁,风景在旖旎,都是流不住的指尖缠绕;我知道,那日月轮回,那花开花落,已是必经历的一部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即将的离别,何不像诗人那样乐观呢?何不将离别演绎成人生的一道必经的风景线呢?

长亭留不住繁华,雨落花开知多少?离别的季节,静静地在和谐的风里摇曳出墨叶的凋零,索绕在耳边的鸟语,恰似那黑白琴键上盘旋而出的华丽奏鸣曲,歌唱着藏匿在季节里最繁华的一曲,曲终了,人散了,离别,挥手相告,不需言语,浮动在指间的花海,宛若那古筝弦上婉转悠扬的天籁之音,挥舞着和谐画面中最浓厚的一笔。看那秋叶飘落的繁华林间,随风飘舞的花儿,点缀着离人的美!

沧海一声笑,笑尽清风,笑尽岁月。花开花落惜年同,人聚人散转眼空。莫问“西出阳关无故人”,莫忘“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朋友,让我们彼此把回忆埋藏在心底,让这份友谊化做历史的缩影,未来的梦想!让这份泪水化成微笑,再一次让欢笑充满于我们的生活;朋友,让我们在这个离别的时刻,一起擦干泪水祝愿彼此,并且相信:离别亦美丽……

高三有关离别的议论文范文5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没有一个人能不经历离别。离别,是感伤的代名词,是以泪水作为标志,以依依不舍作为特征的。从古到今,有哪一场离别是以欢笑收场的?

李白在黄鹤楼目送其挚友孟浩然乘舟远去时的伤感与寂寞,尽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滔滔东去的长江,是他无尽的伤感与思念,与挚友的离别,更使阳光三月的明媚阳光为之暗淡。这是怎样的一种悲伤与无奈呀!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虽然这句诗未指明要送别的人物,也未直揉其离愁别绪,但是,也正是因此,这首诗成了中外离别诗中的名句。对古人的追忆,正是对现实的写照。骆宾王深知好友此行可能是“荆轲刺秦王”的翻版,却把心中之悲伤化作凄冷的河水,这又是何等的愤慨与悲壮!

古代人以诗揉情,表达内心的悲痛与伤感,现代人的离别,悲痛之情则表达得更为直接。朋友们互相喊着“再见”,手不断挥动着,坐在离别列车上的那位也用力地回应着,直到列车开出了视线,变成了一个黑点……。

伤离别,是人之常情,天经地义。也许,这一次的分别,要好长时间才能相见或者从此便不会相见,也许,这一次的分别,成为彼此之间关系的句号。离开自己至亲至爱的人,再见之时又遥遥无期,怎能使人不悲伤,不难过?当分离就在眼前时,我们也会试图走得开心,走得潇洒,我们也会试图让离开之人安心与平静,但是,谁又能真正做到,在离别时没有一点点伤心和失落?

那么离别之时,就不要在顾及其他而压抑你的感情了!这不是偌弱,这只是真实,更是表达真实的勇气,这不是对他人的伤害,只是让亲朋好友知道,我们有多爱他们。就连古代的大诗人都无避讳地表达他们的情感,我们这些现代人又何必羞于开口呢?伤离别,是人类的本性,是感情的流露。

但是,伤离别,只能是一时之伤而非一世之伤。我们不能活在离别的阴影里,在离别时刻流泪甚至哭泣是无可厚非的,但夜夜泪湿枕头则是不正确的。没有人能陪伴你一生一世,离别之至亲,总会有再见的一天,即使他们不再回来,你的生命中也是会出现另一个人来填补这个空缺的。你的水晶球的凹洞,虽然不能完全复原,但它会被其他珍贵之物所填补,那么你的水晶球依然闪烁和耀眼。但如果你让悲伤去填补那个空洞,那么,水晶球便不再灿烂,只会变得空洞、暗淡。

伤离别,从古到今,无人不尝,无人不知;伤离别,是一种生活,是一种体会,是一种场面,是一种心情;伤离别,是一种真实,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残缺,更是一种完美;伤离别,是一种阶段,而不是一种结果;伤离别,是一种成长的经历,成熟的过程。

不要再惧怕离别,也不要再压抑你的离别之伤。勇刚地去面对伤,离别,你的生活才会更多彩,你的人生才会更完美。

高三有关离别的议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 关于离别的优秀作文范文5篇

★ 以告别为话题的高三作文800字

★ 离别800字作文精选5篇

★ 以离别为话题的优秀作文10篇

★ 高三议论文类的优秀作文范文5篇

★ 高三议论文的优秀作文5篇

★ 告别的议论文800字

★ 高三作文五篇范文

★ 离别的高中作文素材

★ 高三典范议论文作文6篇范文

离别在乡路上雾,弥漫在空气中,太阳像笼上了一层厚厚的布幔。一切都显得那么清冷,那么寂静,似乎与我的心情不稳合。父亲走在我前面,我跟在父亲后面,走在这条让我怀念又让我感动的乡路上。就是在这条路上,父亲把我送进了知识的殿堂。我还依稀记得父亲那高大的身影是怎样背着我一步一步走过的。而如今,父亲的身形变得干瘦了,连步履都蹒跚起来了。一股淡淡的伤感在我心底泛起。父亲始终不说话。我们继续走着。我除了这离别的伤感之外,我更为自己而幸运而欣慰。的确,像我这样的山村农民家的子女能考上大学是非常可喜的。雾气稀薄了许多,太阳透过发黄的树叉,稀稀地射进几束微暗的光。父亲的头发上粘着亮晶晶的小雾珠,像一层透明的丝纱,盖在他的两鬓发白的头发上。他眉头紧锁,脸上摆出一副僵硬的笑容。从收到那封让我激动不已的大学通知书开始,他就一直这样,让我又生气又疑惑,难道我考上大学不好吗?父亲的脚步慢了许多,渐渐的,他停了下来,没有回头,用他那纯朴的乡音说:“娃啦,到了那边,要记得打电话回来,有什么需要也要说呀!他妈做的布鞋够穿吗?要不要让她再多做几双?还有衣服够穿吗?被子够了吗?”说最后一句话时,他转过了头,眼角也有些湿。我被着一幕惊呆了,这就是那个憨厚刚毅的父亲吗?可是他今天却为这短暂的离别而流泪!他又转过身,继续走着。一股寒气袭了过来,我的身体微微一颤,父亲仿佛感觉到了什么,转身脱下他原本就很单薄的衣服披在我身上,轻轻地说:“别着凉了。”我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了,它像线一样滑过我的脸颊,滴在乡野泥泞的路上,慢慢地浸进泥土里。我不想让父亲看到,只有捂出我那抽搐的脸……雾,散尽了,太阳暖暖地照着土地。带着一丝伤感,一丝欣慰,我便消失在父亲的视线中。

我们人生中会有很多次告别,告别并不意味诀别,在我认为它是一种新的开始,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告别的 作文 800字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更多告别相关内容推荐↓↓↓

告别的话唯美句子

告别句子经典语录

告别的议论文800字

告别的议论文600字

关于告别作文800字1

正如苏轼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每一次相遇,每一次告别,美好的平行线由交错到分开,这代表着我们的人生不得不经历充满着快乐而又伤感的过程。

——题记

远方的朋友,你可好?在这月光如水的夜晚,我又不禁想起与你相遇与告别的情景,是喜是悲,我已分不清了!

前年,我随父亲来到广西乐洲读书。当我害怕地站在校门口时,忽然一个趔趄,原来是你撞到了我。你连忙道歉,我心想,这个人真有礼貌啊!不知道可不可以做朋友?短暂的沉思后,只见你正冲我微笑,我知道,你我的生命线从此紧紧地交错在一起……

老师带我到新教室后,我低头不语,老师安排我坐下。“你不是校门口的女生吗,真巧,又遇到你了!”我惊讶地抬起头,就这一安排,让我们的灵魂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曾记得,你如魔法师般,把我锁住的心扉打开;曾记得,我们在老师的眼皮底下聊天;曾记得,我们一起讨论数学习题;曾记得,我们在林荫道上谈理想、聊人生……这些神奇的音符奏出了我人生最华丽的乐章,谱写了我人生最壮丽的诗篇。

正如美丽的花一样,再美的事物也会消逝……

终于,我们不得不面临告别的时刻。我永远记得,那日,你穿着白色的连衣裙,在月光下,如天使般,融入月色中,多美的意境!你哭了,泪水中闪着不舍与悲伤,我亦以泪水回应……

列车缓缓移动,我们彼此的心被月光照寒。“别了,朋友!不管我们身处何处,你我同在一轮月光下……”

抬起头,又是一轮熟悉的明月,它在告诉我:人生是告别的过程,向昨天告别,向今天挥手,向明天憧憬。人生如此多彩!告别了,我广西乐洲的朋友!

关于告别作文800字2

美丽的秋天来临了,大自然悄悄换上了漂亮的秋装。关于秋天的作文你知道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失败是对成功的告别,创新是对陈腐的告别,现实是对历史的告别,烦恼是对快乐的告别。告别中有 反思 ,告别中有奋起,告别中有新生,告别中的我们也渐渐走向成熟。

正值青春期的我们有着蛮多的烦恼。

一种叫做“逆反心理”的东西正悄悄向我们走来。我们与父母渐渐产生了代沟、隔阂。你说那个好,我偏说这个好,你让我好好学习,我偏要整天玩耍。这就叫做“逆反心理”的东西,其实就是我们青少年的一种烦恼。我们知道,父母不是圣人,在 教育 我们孩子时也难免走入误区。这就应该需要沟通和交流了,敞开我们的心扉,让父母看见真实的我们,多与父母谈心,这不也是告别烦恼的一种 方法 吗?

成绩和名次是家长们很重视的一个问题。我是个初二的学生,在班上成绩只能算是中等,相信很多同学和我有着一样的烦恼。班上成绩好的同学较多,竞争对手多,再加上家长对我们寄予厚望,可以说我们压力很大。但是,我想“压力不就是动力吗?”在闲余之时,可以多听听些轻松的音乐,让自己多放松一下,我想,这也算是一种告别烦恼的方法吧。

挑食是我的又一个烦恼。妈妈常常苦口婆心地说:“你正是长身体的一个阶段,应该多吃点。”可我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有时没胃口就不想去吃饭,甘愿买两包方便面和一些零食充饥。遇到不喜欢的菜就全倒掉了。不过,我想现在已经好很多了,因为我常告诉自己多吃点蔬菜和水果,平衡饮食,对我们的健康很有好处的。这样多想些好处,用科学的道理说服自己,慢慢试着接受并改变,这不也是一种告别烦恼的方法吗?

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烦恼,也正是这些烦恼构成了我们七彩的生活。烦恼和快乐是交织在一起的,告别烦恼,获得快乐。告别烦恼,释放心灵。

告别幼稚,让我们走向成熟!

告别失败,让我们获得成功!

告别烦恼,让我们迎接未来!

关于告别作文800字3

告别彷徨,是新路的发现;告别苦恼,是心灵的解脱……告别中有奋起,告别中有新生。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住在奶奶家。奶奶家在农村,所以就有许多令我感兴趣的东西。那蔚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一望无际的田野、五颜六色的花朵、绿油油的菜地,还有翩翩起舞的蝴蝶、勤劳的小蜜蜂……都吸引着我的眼球。

我经常和奶奶去菜园玩耍。到了菜园我总是顽皮的东跑跑西跑跑,奶奶说了我也不听,结果“扑通”一声摔了一跤,弄得满身都是泥,像一个小泥鳅。这时,奶奶总是急忙跑过来,给我揉揉摔痛的地方,拍拍我身上的泥土,不但不会责备我,脸上还露出慈祥的笑容。我还经常摘下奶奶种的西红柿、黄瓜,摘下来就是一口,那滋味好极了!这一个没吃完我就去摘另一个,奶奶不但没批评责怪我,而是还让我多吃点,脸上又露出慈祥的笑。我还经常和奶奶去放牛,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挥一下鞭子,坐在牛背上晃晃悠悠地,那感觉好极了。当牛俯下身来吃草时,我和奶奶也坐下来休息,玩着奶奶自创的小游戏。做游戏时,奶奶像一个与我同龄的孩子,脸上带满稚气,但她总会让着我,并且每做一个游戏她都总会从中告诉我一个人生哲理。奶奶做的饭菜也是美味可口。那西红柿炒鸡蛋、韭菜饺子、糖醋排骨,还有那些地地道道的农家饭使我至今想起来还垂涎三尺呢!

可是,我渐渐长大了,上了中学,再也不能经常回奶奶家,经常看见奶奶了。想到即将和奶奶分离,心里难过极了,眼眶中饱含泪花。我跑到田野上,强忍着泪水,向教会我许多人生道理的奶奶告别,向奶奶的菜园告别,向蔚蓝的天空告别,向鲜花告别,向这里的一切告别,向记载着我童年记忆的这里告别。在泪水中,我也深深地立下誓言:在新的城市里,我要好好学习,发奋图强,发展自己提高自己,来回报爱我的奶奶,来回报这里的一切。

告别奶奶,告别故乡,我来到新的城市,开始自己新的生活,就像一颗种子落入土地里充满着希望和活力。现在我已从小小的种子逐步长成小树,即将完成第一个成长阶段,向参天大树发展。回想起来,我发现告别中有反思,告别中有发奋,告别中还有希望。

关于告别作文800字4

泰戈尔曾说过:“天空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面对同一扇门,门内的孤独与宁静,门外的风雨与自由,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悲观与乐观,往往只是一念之差。而我要说:告别悲观。

告别悲观,驰骋天高云阔。

因为父亲的名讳,李贺不能金榜题名。因他不愿碌碌无为,他告别悲观,做了“暗夜的歌者”。他骑上瘦马,背上行囊,云游高吟。但有所感,挥笔书下,放入囊中,且歌且吟。告别悲观,成就了伟大诗篇。

告别悲观,登上人生之巅。

越王勾践亡国被俘,给别人当马夫,面对如此打击,他没有一蹶不振。他自有他的凌云壮志,他咬紧牙关,鼓起信心,每天尝苦胆,最终“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告别悲观,成就了不朽人生。

告别悲观,找寻生命真谛。

是否,一朵花里,便可容纳生命的内涵?他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疯子,一个不可理喻的人。但他没有因人们的指责和无法理解而悲观。放弃。当他看见那一片金黄的向日葵,一种躁动,一种恍如隔世的力量在他心头跳动。他蘸着浓烟似的颜料,在灰白的画布上涂抹生命的色彩;他用炽热的黄色勾勒出那一片光明与绚烂。

告别悲观,梵高追寻到生命的价值。

李白欲求仕,终生仕途不顺,但他告别悲观,高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又让多少文人墨客欣然折服;王勃一生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但他告别悲观,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又让多少人怦然心动。

就如泰戈尔所说: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飘零。告别悲观。

关于告别作文800字5

在这短暂而多彩的人生中,我们要学会告别。告别依赖、告别浮躁、告别冲动、告别叛逆、告别骄傲,还要告别那些曾经的美好。

进入初中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告别了很多,也迎来了许多的变化。

告别小学进入附中,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老师、同学、教室、课程,甚至我自己。第一次与同学们见面,在小学一向不爱找人搭话的我不知为何变得更为羞涩腼腆,做 自我介绍 时结结巴巴,对于老师的简单提问也一时语塞。用了一个多月好不容易记住了全班同学的名字,却也不敢找人交朋友,总觉得像小学一样会有人来找我玩的,因此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轻易探出头来,可是外面的世界总是令人向往,我想融入他们,融入这个温暖的班集体。在学习和孤独的双重压力下,对小学生活的怀念中,终于有一天我压抑不住内心的酸楚,在宿舍的硬邦邦的床上哭了出来。

告别,是艰难的,结果却是令人惊奇的。

同宿舍的舍友发现了我的异常,慌忙过来询问情况,话语间透着关心和些许的着急。碍于那可怜的自尊心和仍未敞开的心扉,我装作不耐烦地让她走开,可语气里却带有明显的哭腔。她倒也不在意,拿来纸巾,坐在我旁边给我讲笑话,直到我破涕为笑。我的心,似乎被阳光照耀着暖融融的。

从那天起,我有了朋友,性格也渐渐变得开朗。在新朋友们的友情的陪伴下,我对家、对小学同学、对过去的思念似乎逐渐变淡了。我越发喜爱附中这小巧精致的校园,慢慢得以发掘出身边一点一滴的美丽,甚至有时不舍得回家,宁愿和同舍的同学在宿舍睡那被温情“软化”了的不再冰冷坚硬的床板。有时忆起以前想家的行为、举动,还会觉得有点可笑,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怎么会因想家而哭泣,甚至想转学呢?

告别,是艰难的,而告别过去带来的改变也是惊人的。我告别了对家的依赖,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住宿生;告别了懒惰,变成了一个勤奋上进的好学生;告别了内向,成为一个开朗外向的好同学……像这样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

我告别了小学,换来的是一个全新的初中。而一年后,我又将与如此美丽的附中惜别……

告别,是为了迎接更美好的未来。因此,在仅余的一年中,我一定会珍惜与你们度过的时光,以不留遗憾地迈上那通往美好、未来的大路。

学会告别,学会迎接未来。

关于告别的作文800字5篇相关 文章 :

★ 高三离别作文800字五篇

★ 描写离别作文800字5篇

★ 最好的告别800字精选作文5篇

★ 离别800字作文精选5篇

★ 关于告别作文800字

★ 初三告别作文800字3篇

★ 有关告别作文800字

★ 《告别高二》作文800字五篇

断舍离主题议论文

幸福来自“断舍离”“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很重要,‘断舍离’是一种生命的禅。”山下英子在一次如何整理生活的谈话中如是说。时下,由她倡导的“断舍离”正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许多人将它视为一种焕然一新的生活方式。习惯穿职业装的山下英子也曾和所有女人一样,衣柜里堆着数不清的衣服,随着衣服越来越多,衣柜越来越乱,她发现自己的心情总是开朗不起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山下英子到高野山的庙中寄宿,第一天师父就把她的衣箱丢到窗外,只甩给她两套僧服。“对物质放下的过程,就是清理自身、精简迷惑的过程。”师父的话让她茅塞顿开。《断舍离》一书写于2010年。书中,山下英子阐述了在杂物整理中运用的哲学思想:“断舍离”。这一概念本是瑜伽术语,鼓励修行者放下心中的执着。从大学就开始学习瑜伽的山下英子,巧妙地将这项修行的内容落实到了日常生活中,这种哲学被演绎为“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山下英子把塞满了房间的东西分为三类:其一是已经用不着的东西,但仿佛带着咒语,会束缚人,让你总想着还可能会用到;其二是虽然还在用,但并不合时宜的东西,与主人不搭配;其三,是充满回忆的东西,它们总是散发出强大的气场,让人不忍离弃。山下英子这样建议:“看不见的储物空间,放满七成就好;看得见的储物空间,放满五成就好;公众面前的储物空间,最好只放满一成。”“断舍离”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有深厚的社会原因。如今,人们受到前所未有的诱惑。与前人相比,我们获得的物质大大增加,心中的羁绊也越来越多。家中破烂堆积,是因为我们被诱惑左右,不能自拔。其实,令人感到拥挤的,不仅仅是房间,更是心灵。怎样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多人需要和正在思考的问题。

参加过一期读书会活动,主题是“断舍离”。山下英子在学习瑜伽和整理杂物的过程中总结出了“断舍离”的理念。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没有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初遇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主讲人说,断舍离是锻炼我们决策力的工具,探寻内心的真实需求,决定什么要舍弃,什么要保有。 对此很是认可。钢之炼金术师里面定义了炼金术“等价交换”的原理: 人没有牺牲就什么都得不到,为了得到什么东西,就需要付出同等的代价。 这是爱德华他们相信的世界的真实,也是我所认为的断舍离的动机。因为当你双手握满东西的时候,就无法再去拿起其他。 所以要扪心自问,到底想要什么,然后拾掇清楚,腾出空间,再去抓住。 壹 有朋友分享了跳槽的经历,那是对于当下状态的一种断舍离,他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了原来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果断地换了工作,换了心情,活出自我。彼时我脑中闪过了两位前同事,一个是因为当下生活状态需要更多自由时间,因而舍弃了上升阶段的更有经济优势的工作。另一个则是发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所以远走他方进入新的领域。在能力上佳,上级赏识器重,同事友好和睦的状态下,可以想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有巨大的进步空间,但他们放弃了。断舍离,除了需要勇气之外,更需要对自己明晰,对得失衡量的智慧和果断。 比较有意思的是一位朋友发现人文类书籍对于自己思维判断的影响是负面的,于是对于这类书籍断舍离。我不知道他是否全面舍弃了文化艺术历史美学哲学社会教育国学等等,但他的表述中是对于抉择后的满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能够清楚明白地了解自己,并且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便是一种好的状态。贰 当我看到“断舍离”这个主题时,直接想起的是两件事:一个是彻底弃了万智牌这个十几年的大坑,顺便从炉石传说开始,把游戏都弃绝。 另一个是远离深夜大酒,不再像年少时出入酒局,和熟悉不熟悉的人们把酒言欢、热热闹闹。两者其实都应该算是同一种事物,能够带来某些方面的当下的瞬时快乐,能够制造某些情境下的情感或体感愉悦。 但它们的标价是时间、精力、金钱,以及回首时的一种空荡荡没有着落的感觉。 于是便定下心断舍离。所以多出了时间,可以运动,可以读书,可以学其他东西。至少身体健康点,可以顶住更频繁的加班。对此,有一点遗憾,我知道自己不要什么,而对于真正想要的却依然迷茫。 祝你好运。叁 我们还讨论了对于生活杂物的整理,对于购买物品的决定,对于转变的犹疑……我们常常耗费了大量时间、空间、精力、金钱来获得与己身无用或者并不是那么有意义的事物,终于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像一个装满水的瓶子,遇到了喜爱的饮料,却再也无法装入其中。所以要不时地清理,有一点留白比较美。至于没有人提及的,感情的断舍离。 难分对错,难舍难分,难难难。总有些人,明明只是无意穿堂风,却偏偏孤踞引山洪。个中滋味冷暖自知,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和评判,进而做出抉择。唯可提的是,断舍离之后,最好是一首烽火改编的《六两三》:送君千里直至峻岭变平川/惜别伤离临请饮酒六两三 一两愿你江南多雨带油伞/二两愿你酷暑可以轻摇扇/三两愿你入冬莫忘添衣衫/四两愿你年年多聚无离散/五两愿你无病无忧心常宽/六两愿你无风无雨长相欢 六两三/余下三 我在西北,一关接一关/与你相隔,一山又一山 最后只愿我,知道你平安。 肆 读书会上还有三道题目。我的回答是轻松、喜悦。想起的画面是一片旷野,独自静坐其间。 随后想到了我的办公室。去年搬了新址,那些不知有没有用、可能将会有用的东西,一概扔掉。对于新工位,好好拾掇,再也不似原来那般杂乱不堪,每天真的会舒坦很多,并且再也不会想要混乱的状态。 整理是最容易带来喜悦的事情之一。 我对着手串发呆,感觉应该是肃穆。想起了灵隐寺大雄宝殿的佛像,睥睨众生。你说,人生不过百年,死后不过一抔黄土,来去之间无法带走任何东西,能留下的也只是极少数。所以人人所追逐的世俗成功,究竟为了什么?对于生命的困惑,始终未解,所谓活着本身就是意义,不过是取巧的答案,所以活不明白,亦不自在。自在观,观自在,无人在,无我在。问此时自家安在,知所在自然自在。 如来佛,佛如来,有将来,有未来,究这生如何得来,已过来如见如来。 伍我想断舍离是一种抉择。而生活就是在不断抉择。 只不过有些是主动,有些是被动,我们都要对此负责。希望我们都能够直面内心,做好自己。

【题目较好,用冒号联系前后,表明关系,也算是中心论点了。】 1.说到断舍离,我首先想到的是极简主义。为什么呢?因为我认为断舍离就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利用极简的艺术,挖掘出自己内心中的行为追求。 【本段也很好,先说明观点,再解释原因,而原因显然也是后面讨论的分论点。设问句来联系,形成开头与中间部分的过渡。】 2.极简主义是断舍离的极致阶段。断是在物质层面,舍离则为极简的精神追求(层面)。 【这一段非常好,把断舍离分成两个层次,断是物质层面的断,而舍离显然是物质层面的行为带来的精神层面的结果。物质层面的断较容易,但只有精神层面做到了舍离,才能做到极简主义。】 3.断,抛开不需要的东西。著名的极简主义者乔布斯将自己极致的极简主义追求带到自己的事业之上。在“断”的过程中抛弃了所有非“简”的设计。Iphone 4S 简约、大气设计的成功就在于抛弃手机不需要的东西,让手机上只看得到屏幕与唯一的home键。这是乔布斯坚持自己的极简主义原则给手机市场开创的先河。可以说,没有乔布斯对极简主义的极致追求,将“断”运用到电子产品的设计中去,就没有现在形形色色的电子产品的大气外观。所以,总而言之,断就是物质层面的极简主义。 【本段写了物质层面的断。例证用得较好。不过断是讨论的内容,不是观点,所以除了解释断以外,还要解释和中心论点的关系。解释与舍离的关系。所以第一句后要解释断与主题的关系。】 4.舍是断绝泛滥的东西,离则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梭罗与他的《瓦尔登湖》正是这种能在精神层面做到舍离得追求极简主义的体现。虽然梭罗不是陶渊明那样淡泊名利二隐居山林的高洁人士,而梭罗独自去森林居住便是他抛弃生活的泛滥之物、脱离对各种琐碎物品的执念,带上棉被与书籍,去寻找生活真正需要的那些东西。由此看来“舍离”是精神层面的极简主义,而这里的舍离不是叫你也跑到树林里去独自居住, 是抛开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寻找根本需要,做最纯净的自己。 【本段写了精神层面的舍和离。例证较好,同样的问题是舍是断绝泛滥的东西,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在第一句与后面的例证之间还是要明确讨论的重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再针对重点对事例进行加工,会更好一点,要注意语句的变化,不要都用陈述句】 5.断舍离作为一种极简的艺术,其精髓就在于保持自己的环境,身体和大脑都在简单清净的环境中,这样我们才足够轻盈,拥有“跳出来”的力量,才能实现自己内心的最高追求--极简主义。 【本段写了断舍离的精髓,有深度。建议前面两段要有意识地为这一段做铺垫,否则精髓的出现稍微有眯突兀。而且之里也可以加以例证。】 6.断、舍、离,不断地化繁为简,用极简主义的艺术找到需要的那些东西,不论物质还是精神。 【最后的总结,很好。不过结尾除了总结,还要让读者有收获,有没有具体做法的建议?有没有联系实际?现实中什么要断,什么要舍离?我们应该怎样做?除了个人,一个企业要不要断舍离?一个国家要不要断舍离? 不要只是就观点讲观点。】 【点评:很高兴蓝园同学能够记得完成薛老师的作业。 内容上:作文的选题较为新颖,也有自己的深刻思考,因为是自己选的题目,材料中的写作要求薛老师看不到,所以是否符合题意无法判断。但从行文来看,作者的观点是非常清楚的。中心明确;每一段都在围绕着一个点来写,例证较为新颖,但只有两个却都是外国的,要注意古今中外的原则,让观点更具有普遍性;理性思维较好,但感情代入并不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内容上可以得到一类下16分。 表达上,符合议论文文体特征;结构较严谨;语言顺畅;卷面工整;可得一类下17分。 发展上,层层推进,观点较有启发性,选材新颖。可以得到一类下16分。 总分:16+17+16=49分。指导老师:薛剑】

屈原离骚的主题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屈原的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屈原是一个值得佩服的人。试问中国四大佳节,春节,那是一年的结束新一年的开始:清明,那是祭拜死去亲人朋友:中秋,那是与家人团圆的难逢佳节,而屈原一个人,就能为纪念他搞出一个端午……实在是,太厉害了,前无古人啊!我不佩服行吗,华夏几千年,屈原当真影响地深入骨髓啊。

屈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他文采斐然,一人引领千万骚客,为人极为正直,与恶势力抗争决不妥协,更是一个一生尽心为国的伟人,无论是“王甚任之”还是“大困”,对祖国永远是一个坚贞不移,至死不悔。就是这么一个有治国之才,爱国之心,刚正不阿的浪漫诗人。

但,他并不值得我学习,做榜样。

屈原是一个迂腐的人,他的“忠”,我的确佩服甚至仰望,但那不过是“愚忠”。“王甚任之”时尽忠,无可厚非;但当整个王公贵族开始反对你,抛弃你,明明有康庄大道不走,依然一副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模样。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这些儒学伦理战国之时还没有盛行,正是这位伟大的屈原屈大诗人屈大忠臣,将这种忠君报国,存君兴国的“伟大”“正义”的思想毫无保留深深的填入了这“更伟大”“更正义”的传统道德观念中。试问:孔子所说,仁义礼智信,何来忠字?

就这样屈原的故事成为美传,中华美德,永垂不朽,成为一代代帝王的统治工具,成为万千百姓的道德楷模,成为人们过佳节的纪念对象!没有这忠君报国的汨罗一跳,也许,只能说也许,岳飞就不会惨死风波亭,直捣黄龙未必没有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的英雄不能战死沙场而死于帝王阴谋的悲剧!屈原的汨罗一跳,不管本着什么目的,什么初衷,他本想狠狠震惊一下警醒一下祖国也好,不忍看到楚国江河日下的悲剧也好,或者是干脆一了百了的消极逃避也罢,他造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空前的!这样的伟人,他本身的人品越好,为祸却是越大!坏人为祸,为祸一时,为祸一世:好人为祸,为祸一代,为祸一民族!好人的“祸”——那些好人有意无意的光荣事迹,成了帝王们俘怒苍生的王牌,帝王们站上了道德的制高点,人人尽而忠之,这种“忠”,当事人认为很伟大,世人亦然,唯有帝王风轻云淡心中一阵不屑:不过一条忠诚的狗罢了!

这种可怕的现象,两千多年不止!

屈原是冤枉的,他的君子品行的负面影响,任汨罗江水流干也不会知道一分。就让屈原安静一下吧,少讲讲他的“传世美德”,让它成为一个值得佩服、尊敬而不是一个被效仿,被榜样的人!

我总觉得屈原之死实在是不值得。我对他所做出的事情表示理解,但是对于这样的极端做法我并不赞同。

屈原本人自视甚高,这点结论从《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肇赐余以嘉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些话中可以轻易得出。一个“知识分子”,清高是正常的,过分的谦逊才是不必要的,这样既没有魄力,也没有大家风范。他的理想也很美好,“不抚壮以弃秽兮,来吾道夫先路”。他虽然有这样的理想,也具备这样的才干,可是没有遇上“圣主“,在楚国日薄西山之际他投江自尽,但这或许不值得。

首先,我对“秦灭六国之时,楚是最冤的“这一论调持有否定态度。既然是诸侯割据,那弱肉强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楚怀王够傻,做出来的事情够离谱,也不懂知人善任,最后落得个凄惨的下场就不能算冤。这样的国君领导的国家,不被灭掉才是对其它国家不公平的事情。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屈原这样的行为,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出自于对楚国民生疾苦的感慨,但是没有脱离愚忠这一范畴。

他大可以如管仲所言“不盖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在当时,谋士效忠于不同的诸侯王是很正常的事情。改革政治不是件易事,不流血的改革更是难上加难,在君主不重用时想凭一己之力改革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他真的爱这片土地,爱这里的人民,就应该另寻圣主。助其以更少杀戮的方式夺下楚地,减少战争和不必要的伤亡才是良策。他一死了之,只能说明其境界未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地步。这里为宋荣子抱不平,为什么他这样的人却没有名气。当然,这是庸人自扰,宋荣子本人是不会在乎这些的。

不是为明君,那么效忠国家就没有了意义。如伍子胥一般被杀的臣子还少吗?他爱的应该是国家、土地、人民而非其政治和国君。既然如此,投靠其它国家似乎就不是什么坏主意,毕竟这样对人民或许会更好。

无论如何,屈原最终选择了死,留给后人一个值得回味的题材。没有人会知道,站在江边的屈原究竟想到了什么,或许他有了足够的理由去死只是我们不知道或者没有想到而已。所以不过是从个人自由还是从他本人的现实处境出发来说,我们都是不能对他的死做出任何客观评价的,我们所说的一切论断都带有因自己的联想而产生的主观性。

屈原的寂寞我不懂,也不想懂。

我觉得屈原是一个很固执的人。

屈原与楚怀王同姓,是楚国的王族。因此他只向楚国效忠。这并不是他的固执。我觉得这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屈原可能认为,比起美好的生活、丰厚的俸禄,他更想让楚国强大。即使自己在楚国的政治舞台上展示不出什么功绩,但能帮上忙就好。这很可能是屈原的想法,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屈原真正的固执在于,他太相信怀王,相信怀王总有一天会醒悟,他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使怀王醒悟。

为了使楚国强大,屈原努力展示他的才华,终于可以让怀王“信任”他。但朝廷中有更多的人更注重名利,于是他们向怀王进了谗言,屈原一下子就被怀王抛弃了。我觉得屈原应该是很明白的。如果怀王真的信任他,那么就不会因为一两句谗言就疏远他。只有不了解周围人的皇帝,才会随意听信他人的谗言。屈原应该已察觉到,怀王有多么地不重视贤臣、不关心周围的人。但他固执地认为,这些都是小人干的,是小人使怀王听不清、看不透。即使被怀王疏远抛弃了,屈原依然愿意相信怀王。

张仪诈怀王事件发生时,屈原已被罢黜,不在官位上。他虽然不在怀王身边,但仍然得知了这件事。屈原看着贪心的怀王又做了蠢事,他只进谏了一句话:“何不杀张仪?”虽然只是一句为时已晚的话,但足以显示出屈原的忠心和明察。

但怀王直到最后,都没有听屈原一句话。秦昭王要和楚联姻,要让楚怀王前往武关与秦相会,这是何等危险的事。楚国大将已接连损伤,秦国又是虎狼之国。屈原最诚恳的谏言怀王没有听,导致最后,怀王客死他乡。

屈原被怀王疏远而写了《离骚》。这时,他的心情不是愤怒而是悲伤。这就是他对怀王固执的最好的证明。他“忠而被谤”却仍相信怀王,而怀王又恰好是个不会任用贤臣的无能之王。屈原的这份固执几乎没有任何的意义。

屈原执着的是对象——怀王,并不是一个贤明之人,那屈原就不应该对自己如此执着,他明知他自己的“怀瑾握瑜”怀王根本看不到,但还是固执到底。要在怀王的统治下救国,这不仅仅是不同流合污能达到的目标。如果屈原能不对楚王,不对自己那么固执,想一些其他的方法,说不定最后的结果会有所不同。作文

屈原是个薄脸皮的人。

不得不承认,有的人是受不了一点世俗的沾染的,同时他希望受到命运的青睐,与同样的高洁之士结朋交友。当以上两条愿望一条都不能实现时,清高的屈原也就决绝地离开了他认为的肮脏世界。

姑且不论这死是否值得,单是这勇气就足以让后人尊敬。这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它表明自己是拣枝而栖的凤凰,不能混混噩噩度世。

屈原投江的心境应该是极度悲凉的,应该是冷静的理智的,也是深思熟虑的,绝不是一时之冲动。既然已抱定了必死的决心,那么何必性急?再看一眼楚国的大好河山吧,这是我的先人开辟的地方。秋风萧瑟,西风渐紧,远处的芦苇与近处的芦苇携起手撑开了一张秋天的网,把整个人的`愁苦攒紧,浓缩成一颗异常柔软的心,这心一旦溶于汩罗,便把整条江水都染得苦涩,而水又是一脉相通的,任意一瓢水,都使楚人想起家国江山,想起不可搀回的结局,涕泗横流。

事情已经过去两千年了,代代传,传代代,再加上喜欢“盲目爱国主义”的统治阶级的宣传,于是屈原就成了所谓爱国的典范。

人们不会指责屈原的爱国,虽然那是更重视个人而不是更注重国家的时代,那是一个哪里有幸福哪里成就哪里就是家国的朝代。“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像屈原这样为出生之国而死的不多。

接下来我要谈谈屈原的观点问题,在屈原看来,只有凤凰之类的高洁鸟类才能发表言论,庸鸟安分守己便是;骏马是不必绳子拴的,跛驴当然是要干活的。读到这里,我不禁为庸者叫不平,我同意给天才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但同时也应该尊重庸者,其实对庸者、对弱者的关注与尊重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性美。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精英文化,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食尽人间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说的仿佛都是阳春白雪不能与下里巴人来往交心。

从一个屈原,其实可以看出人格的坚守、家国的选择、传统思想的弊病等多个问题,不同于司马迁的爽然自失,我倒是豁然开朗了。

摆在屈原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与世推移,另一条则是坚守节操。屈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条。

走到这一步,他需要极大的勇气:他需要抛弃的是他的生命,他的国家。他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曾封他祖上为“屈”的那个家族血脉已经不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败。曾经侍奉的那个又蠢又荒诞的王最终竟要死在他国;新立的王又变本加厉,不但不再诏用他,反而加他贬得越远越好。作为一名忠心为国的臣子,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再为之而“屈”,只能投入自己幻想的那个世界中。按照礼来说,臣子未尽忠,这是大罪,屈原也心怀这种想法,即使在自己创造的那片净土中,也不会掩盖自己内疚与罪责之感。这就是坚定地一心为国的代价。坚守着那个崇高的志向,那份痛苦谁又能知呢?

而放弃却只在一念之间。渔父与屈原对话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虽无法考证历史上是否真有如此一回,却又从侧面表现出,当时的“圣人”们经常是与世推移的。“圣人”们飘然于世,过着最初的道家原型的生活。出事入世,随心所欲,内心中空空如也,无欲无求,也能成为一方“圣人”,此乐何及!放弃操守正如洗澡一般简单,一转眼,心中都被冲走,毫无保留。这在屈原看来,是永远不能接受的。“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多么有气势对理想告白!内心被这样的想法包围,又怎么会想着苟且偷生呢!苟且偷生又怎能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呢!宁愿在绝望中保全自我,也不会去做一名放弃道德、昧了良心的佞臣。

屈原把这一切看得如此透彻。“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忠贤之士也会生不逢时。既然自己无法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沉入那不再会绝望的世界也比苟且又内疚地存于世更有意义。对未来抱有信心的人一定是会选择坚守的。

在他之后的几百年,诸侯混战,不再太平。直到司马迁所处的汉朝建立,局势才稳定下来。而与屈原相隔甚久的司马迁也与屈原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受了宫刑的他,坚守意味着守住志向,而放弃此时却变为了死,死了就不用受这么多的苦了,便解脱了,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前人屈原正是因为觉得飘然于世无法实现人生价值才自沉汨罗,此时司马迁只是以一个近似宦官的卑微身份,犯的又是耻辱之罪,人皆轻之如鸿毛,又怎能轻飘飘一句“不想活了”就断送宝贵人生呢?这样的人生是坚守还是放弃,便一目了然。面对灾祸,司马迁最终明了生死之义,坚守住他作为一个史官的价值。

更远一些,我想到了意大利的布鲁诺。直到被烧死的那一刻,当狂风卷起烈火,一句“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世界会了解我的价值的!”使顽固者们战栗。坚持真理,坚定自己的原则,放弃一切向教会低头的机会,他在历史中的功绩永世传诵。

这就是人类伟大的先人们所做的一切。面对现实的冲击,坚持自我,永远不放弃,才能走得更远。

屈原不是赛艇运动员,却在汨罗江中划了几十年的船。水流很急很湍,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越来越与屈原作对。终于有一天,他放弃了,停下桨,跃入江中。

汨罗江,自古以来人们都是这么唤它。如果只是区区一条江,我相信屈原多喊几个帮手是能逆流而上的。只怕是,招来尼米兹级航母(不搁浅的话),也无法与这水流抗争。因为,这水流,其实代表了一个时代。

中国也可看作没有历史。哪怕战国也好、明朝也罢,同时代的商鞅被车裂,袁崇焕因反间计以致凌迟于市,这些都是没有过去的历史。屈原觉得累,那是因为他遭遇到了时代的阻力。

使屈原能孤身奋战如此之久的,是他的爱国忠心。譬如陈平、韩信,原本是项羽手下,一看跟他干没前途,遂转投刘邦。而屈原是只会呆在楚国的。他认为自己是楚国贵族后代,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理所当然。也就是说,无论当朝国君如何昏庸无道,比日后阿斗还要像稀泥,他都得尽自己规定的义务,辅佐君王。

这就造成了麻烦。面对贤君,有屈原如此大臣,那自然良性循环、国泰民安,屈原自身价值也能得到实现。但是贤君难逢、小人常有,只要君主判断稍有不慎,小人乘虚而入,屈原就更上下受敌了、这和作战类似,歹徒开枪肆无忌惮,警察确受诸多法规的限制。敌在暗我在明,谗人间之,闲话一多,屈原的政治斗争就失败了。

渔父的话若换个角度去理解,不是“同流合污”,而是“顺应时代”。依旧是前文所说,敌暗我明的情况下,警察会利用卧底、线人、带罪立功等听起来并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手段来达成目的。同样,屈原站在那儿,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频频提出对国家有益却明显触动贵族利益的改革方案,怎么能不成为众矢之的?

范增虽有才能,遇上项羽这般人,越是直谏,效果也就越差。屈原若能稍稍隐藏一下自己的立场,暗中改革,兴许会有成效。

但最终屈原投江了。

他的死留下了什么呢?端午节?粽子?端午日人们赛龙舟、抓鸭子,不亦乐乎;我面对餐桌上时常出现的糯米食也再难联想起屈原。他的如此行为导致失败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是必然结果,但失败并不等同与自杀,别的出路也是有的。反而,他的死无形中助长了只图利益的官员的嚣张气焰。

我更愿相信屈原是累了倦了失去动力了才放手的。因为若是他企图通过自己的一死换取世人的觉醒,那么他多半会大失所望。楚国灭亡,随后两千年间,只有更浑浊的江水,犹如一条条墨流。

在我印象里我一直都知道屈原这个人,和他的《离骚》,也仅此而已,从来没读过。不过,其实我还知道端午节吃粽子也是因为他。我到了学《离骚》(节选)的时候才真正对他有所了解,但也仅此而已,譬如他如何爱国如何志向高洁。但这些也只是从书上或听说了解到的,不是我感悟出来的。读《离骚》时我唯一的感觉就是他很自恋。

但到了最近学的《屈原列传》,我觉得我了解得更多一些了,但可能还是不够深刻。最起码我现在了解了他的才华非同凡人,人家自恋点也是有资本的。但那也就不再是因为他自恋,而是极力表达自身还保持的高洁的情操,不愿与世俗同列。最让我敬佩的其实是他最后的投江自杀。似乎古代太多名士对气节十分看重,对于原则不会做出一点让步,当现实与自己所坚持的某些东西冲突而又无力改变时,他们往往选择死而不是妥协地苟活下去。屈原也是如此。当自己不被信任,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一步步衰弱,他没有背叛它,而是以死表明对它的热爱。有些人认为这样太不值,也太固执,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似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更适合这样的情境,而不是抱着石头就跳进去了。

可是我个人觉得他的选择更加令人佩服。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信念,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一个信念是他们活着的唯一支持力。当我不能坚持我的原则,我的信念时,生活于我已不再有意义了。这让我想到原来的哥斯拉兄弟,做鞋对他们而言就是生命,如果不能用心做鞋,做自己想做的鞋,那就不活也不会妥协。信念已变成信仰,为它而活或为此而死都在所不辞。

屈原也是如此。他坚持自己的高洁,对楚国的热爱。当小人当道,怀王不再信任他时,他依旧忠心耿耿。当楚国抛弃了他时,他却没有放弃楚国,仍日日心系怀王,心系楚国人民。当已无力回天,他选择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痛和对楚国的爱。你当他是固执吧,可正是他的固执成就了他。他的高洁孤傲传诵至今,他的爱国之情让历代人所赞诵。

世人皆浊,我只有以死来保守我的原则。这是一种气节。

而我非常敬佩甚至崇拜这种气节。似乎在读古文或了解历史的时候总能遇到这样的或相似的人。他们的这种品质吸引我想要了解他们,并敬佩他们。似乎这样的气节在如今不再有,这也是他们的时代更加令人神往。这应该就是我们不断探寻、追随古人事迹的原因吧,正如屈原,总能有让我们的心为之震颤的地方。屈原用死捍卫了自己的气节,自己的原则。我们因而敬佩他,缅怀他。

因为人,总要有原则。

《离骚》全诗的主题思想,即通过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现了他为国献身的精神,和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腐朽黑暗的本质,抨击他们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描述了诗人和当朝统治者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二是描述了诗人心灵的痛苦和纠结,即进取和退隐的矛盾。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离骚》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时,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创作出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屈原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绵缠悱恻的情绪。

《离骚》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即自“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嬃之婵嫒兮”,至“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为后一部分。

前一部分描写屈原对以往生活经历的回顾。叙述屈原出身于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家庭及其生辰名字;描写他自幼就努力自修美德、锻炼才能,并决心报效楚国的愿望;描写他激励引导楚王“及前王之踵武”,使楚国富强的理想,和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

然而由于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改革的实践触犯了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因而招致了他们的重重迫害和打击,诽谤和诬蔑漫天而来,而楚王也听信谗言,疏远和放逐了屈原;就在此时,屈原为实现理想而精心培植的人才也纷纷变质,使屈原的处境极为孤立。

在此情况下,屈原看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民生之多艰”,而祖国陷入“路幽昧以险隘”的岌岌可危的境地,使爱国爱民的屈原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屈原满怀愤怒地揭露了楚王反复无常,不辨忠奸,昏庸无能的作为;同时揭露腐朽的贵族集团贪婪嫉妒,苟且偷安,背法妄行,结党营私,把祖国引向危亡的罪恶;描写了屈原不向反动势力屈服的斗争精神。

后一部分主要描写屈原对未来道路和真理的探索与追求。首先,女嬃劝他接受历史的教训,不要“博謇好修”,而要明哲保身;但是屈原通过向重华陈辞,分析了古往今来的史实,否定了女嬃建议;于是屈原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历程。

首先,他上叩“天阍”,却遭到冷遇;接着,诗人下求佚女宓妃、有娀氏女和有虞之二姚,以便上通天帝,然而均都落空,这象征性地说明了争取楚王已经毫无希望了;于是屈原去找神巫灵氛占卜,灵氛劝他去国远游;诗人犹豫不决,又去找巫咸问策,巫咸则劝其暂留楚国待明君而行。

在矛盾的建议中,诗人分析了国内政情,觉得不能久留于黑暗无望的楚国,决定离楚远行;但是,远行的想法又与屈原爱国的衷情发生矛盾,所以在他升天远行时,忽然看到了楚国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形象地否定了离楚的道路,最后诗人决心“从彭咸之所居”,用死来殉其“美政”的理想。

屈原年少出仕,位至左徒,“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可谓才华横溢,深得怀王之宠。此间,屈原极力举能荐贤,使庙堂之上一时“兰桂齐芳”。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欲施行美政,应是志在必得,却落了个屡见贬逐,只能忧愁幽思于汨罗江畔,以至于自沉汨渊,只留下千年之后江面上的龙舟翩翩,我不禁为这位妙才深感悲哀--屈原虽可谓妙才,但并非明哲。为何这么说,这就得从“屈原之死”说起。《离骚》中的屈原,始于出生,终于自杀。屈原之死,引来后世学者的纷纷议论。有“殉君说”、“尸谏说”、“殉国说”、“精神崩溃说”、“洁身自好说”等等。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论道:“其后楚日以削,后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这里,司马迁把屈原之死与楚国之亡联系了起来,虽说不无夸大,但屈原之死宣示了一个国家需要怎样的知识分子阶级才能避免沦亡的命运。司马迁的评论,当然也赋予了他本人的感情和价值取向,着力凸现的是理想文人的现实意义。班固在《离骚序》中说:“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班固对屈原的不满亦是相当有名的。严格来说,班固对屈原一直很尊敬,主要不满的就是屈原的自杀。班固通过正统儒家思想的思路来批判屈原,认为自杀不符合儒家行为方式。屈原的自杀,在班固的眼中成为一种自恋的追求完美的表演,这样说不免过分,但班固的确凸现了屈原之死的负面意义。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说:“君子之进退生死,非一朝一夕之树立,惟极于死以为志,故可任性孤行也。”这里,王夫之强调的是屈原以死明志的人格态度。由明入清的王夫之,深感时代变迁对人格坚守的巨大影响。王夫之的评论,着力凸现的是理想文人的完美人格。王夫之的讲法是有道理的,屈原的人生是追求“美”的人生,在现实政治中要求推行美政,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形象的完美,在精神生活中追求人格理想的完美。可以说,追求“美”的人生是容易有“自杀”倾向的。俗语说:“死要面子活受罪。”追求美的人生,就是“要面子”的人生。一般人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在追求“美”的人看来,宁愿“好死”也不愿“赖活着”。围绕着屈原之死展开的这种种论述是各有其道理的,也都不能说服所有人。但如果我们从分析他的《离骚》入手,是否会有另一番理解呢?因为《离骚》创造的不仅是一种歌辞,而且是一个艺术世界。

屈原,千百年来,人们用包粽子,赛龙舟,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纪念他。可是,我却并不觉得他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完美,可以说,我对他很不满意。人们,正是因为他的才学,他的许多对国家有益的意见而纪念他,可我,却不能忘记他的一个致命的缺点。当年,屈原被放逐,因整日郁郁寡欢,才去跳江,使得他郁郁而终。虽说,他是为自己抱憾,为自己的才华无人应答而自尽,但是,我想问一句,他这种行为正确吗?“跳江”,这是一种正确的反抗方法吗?纵使他一心为国,才华横溢,可唯一的缺陷便是--他懦怯!也许你会说,既然他那么一心一意为了国家,大胆地提出了那么多建议以致被放逐,如何能说他无胆量?可是,懦怯,不在于他对于国家兴旺的勇敢,而在于他对于种种打击后的放弃。跳江代表着他对一切都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已抛入九霄云外,他面对这个世界,只有逃避,那么,他的头脑、才华、忠诚,又有何用?他的这一举动,真是让人失望无比,一个人,如果对待事情只有绝望,没有任何的崛起之心,那他如何成就伟业?跌倒1次要从第2次爬来,跌倒2次要从第3次爬起来……跌倒100次要从101次爬起来。屈原虽然“跌倒”了很多次,也“爬起”了很多次,但他始终没能坚持下来,他没有坚信着自己总有一天不会再“跌倒”,会如山一般屹立,他干脆不再“爬起”了,就是这样,他失败了。仅仅留下了那样一篇《离骚》,绝唱千古,书写着他一生的遗憾。虽然人们一直赞扬着他,但是,我赞扬他的忠心为国,也鄙夷他的放弃懦怯。

  • 索引序列
  • 逃离主题论文
  • 关于逃离洋葱火山论文范文
  • 离别为主题的论文
  • 断舍离主题议论文
  • 屈原离骚的主题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