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中国作家杂志社于怀岸

中国作家杂志社于怀岸

发布时间:

中国作家杂志社于怀岸

于怀岸 作家,湖南湘西人,1974年出生,做过农民、打工仔、报社记者、旅游类杂志和大型文学期刊编辑。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屋里有个洞》《一粒子弹有多重》《猫庄的秘密》,短篇小说《白夜》《你该不该杀》等。出版有长篇小说《猫庄史》中短篇小说集《远祭》,短篇小说集《想去南方》。曾获湖南青年文学奖,深圳青年文学奖,《上海文学》中篇小说佳作奖,美国《新语丝》网络文学一等奖,“我与深圳”网络文学长篇小说优秀奖。

这是地方名字吧就是深圳宝安中心区三十一区,就是地方名字的。跟打工文学居住地没多大的公司,那有很多的公司工厂。

应该是宝安的三十一区吧,只有宝安因为区大才分这么详细的区的。不知道你想找的是不是这个?31区是宝安的一个城中村,一个出租屋云集的地方。这里,楼房大多很拥挤,两幢楼之间也就两三米的距离,就是所谓的“亲嘴楼”。王十月、叶耳、曾楚桥、于怀岸、杨文冰、韩三省、孙夜、卫鸦、文尧……一群经营着文字的人就居住在这昏暗的“亲嘴楼”里。蜗居在31区嘈杂的环境中,他们的内心却异常平静。简朴地生活,勤奋地写作,日复一日。而这正是他们所要的状态。他们没有工作,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却乐此不疲。他们用文字经营着一方心灵的土地。当他们的名字见诸报刊,印在一本本作品集上时,他们总是习惯性地在文尾加上一句:“定稿于宝安31区”。就这样,宝安31区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让他们心安的地方一走进31区,只感觉到街市般的嘈杂,拥挤,混乱,恐怕日夜都很难有安静下来的时刻。然而王十月在他的文章中却写道:“在31区,最先醒来的,是那些小贩的叫卖声。这些从五湖四海来到深圳的异乡人,用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叫卖声,叫醒了31区的黎明,就像在我的故乡,每天清晨那些在树林子里跳跃的鸟声。”毫无疑问,这样的生活,消解了许多生活中的沉重与苦难。写作,读书,交流,跑步,一起出去到工业区门前的大排档吃烧烤,他们把困顿的生活经营得轻逸而自然。为什么来到31区?因为这里可以纯粹地做文学,写自己想写的文字。还因为这里有一班肝胆相照的文友。在来到这里之前,他们有着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卫鸦做设计,王十月、曾楚桥是杂志社的编辑,孙夜是个大学老师,而叶耳则在电视台工作。从全国各地来到了深圳,在这里打工漂泊,最后落脚在了31区。王十月说:“喜欢31区喜欢得莫名奇妙,此心安处是故乡,我觉得31区是个能让我心安的地方。”应该说,王十月和同事曾楚桥、杨文冰是最先来到31区的写作者。在王十月租住的屋里,还挂着他当年自己制作的塑框,上面印着自我介绍:“王十月,初中毕业后四处流浪。浑浑噩噩度日,简简单单做人。”照片里是个帅气的年轻人。当有人问起,王十月总爱半开玩笑地说:“多年前我还是个帅哥。”初中毕业后,王十月就搭上了南下的火车。在深圳过了一段漂泊的打工生活。在建筑工地抬过楼板、餐馆洗过盘子,还给报纸杂志投稿。出于对自己写作能力的考虑,王十月最开始的几部小说都是取材于打工生涯里所碰到的人和事。“公司里有几个部门主管,本来都是打工的,当上小头目后就开始人五人六起来,欺负下面的打工妹”,王十月很看不惯,“就用他们名字的谐音把那些事写了出来”。这就是他的处女作《我是一只小小鸟》。2004年,王十月终于下定了决心,在家专职写作。或许,一家人就靠他的写作维持生活有些难。“我和爱人商量好了,我说你给我3年时间,我一定会写出来的。这3年里,我不去想太多。”说这话时,王十月对“写出来”还似乎没有具体的概念。至少他相信,他的作品会在3年后得到肯定。到今年,正好是第三年,他已经发表了近200万字的作品。他与别人合作的报告文学《深圳有大爱》获得了首届鲲鹏文学奖一等奖等多项文学奖。同时,还推出了《活物》、《31区》、《烦躁不安》等几部长篇小说。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王十月整理书柜,那一本本作品集和收录了他文章的合集便成了他的珍藏。“现在的所得比我想象的要快。”王十月憨厚地笑了。对31区的文学幻想刚到深圳的时候,王十月一家在31区租住了一个单间房。他的第一个长篇《烦躁不安》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写出来的。当时王十月还在杂志社工作,每天晚上回来写上两三个小时。那时候,妻子、女儿晚上要看电视,他就躲在厨房,趴在案板上写,第二天,妻子就帮他录入电脑。这部17万字的小说用了一个多月就完成了。妻子是他所有作品的第一个读者。“我上学少,写作时错别字比较多,写完后,都是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帮我把错别字消灭掉。”王十月说,随着妻子文学欣赏眼光的提高,她在改错别字时,能给他的作品提意见,谈谈构思。或许,对生活在此的写作者来说,31区不仅是生活区域,而是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在王十月的创作中,他曾经为了捕捉文学感觉,总是在夜晚时分坐在黑暗中,听着楼外各种各样的声音:女人骂孩子的声音,下班的打工妹打工仔们的尖叫声,喝醉了酒的男人在门口发着酒疯骂着老婆用脚奋力地踢着门……这一切让他似乎获得了写作的灵感。随后,他写了一篇叫《声音》的小文。“我那时以为我找到了喜欢31区的理由,我喜欢这里的声音。其实有很多的小说,也是在这些声音的启发下写成的。”小说《出租屋里的磨刀声》、《失声尖叫》也都是这些声音下的产物。长篇小说《31区》则充满了诡异的气氛。写的是8岁小盲女玻璃在梦中被妈妈遗弃到一个叫31区的神秘地方,这部寓言式的小说充满了很多暗示,人性的善与恶就在人们对一个盲孩子的处置中凸显了出来。小说《文身》也是源于31区的生活。他经常会看见一些在胳膊上文了动物的人,让31区的其他人感到不安,于是就写了《文身》。我们边聊边走过一条杂乱的小巷,王十月说,这条潮湿巷子里的算命先生,炸臭豆腐的,设圈套人的,都已经进入了这篇小说。有人把他们称为打工文学作家。他们只是不作评价地淡然一笑。他们所经历的这样一种切身的打工经历,才能体验和表达出来自底层打工者的疼痛感。文友相伴道不孤如今,王十月在31区有着自由而规律的生活。早晨7时,女儿上学,他也起床,然后开始在31区宁静的清晨里写作。清晨是31区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光,晚上反倒是喧嚣的,要到凌晨一二时才会安静下来。王十月说,当画家是他从小的梦想,绘画能很好地调节写作感觉。下午再写一两个小时,晚上阅读。“在31区,其实最让我欢喜的是有一些文友住在这里。正是他们让我这流浪的灵魂安妥了下来。”王十月说。写了一个小说,甚至只是有了一个好的想法,发个短信,两分钟,几个文友就可以聚在一起了,读作品,谈看法,这里有最真诚的文学批评,因为是天天见面的朋友,作品哪里好,哪里不好,用不着遮遮掩掩,更加用不上说那些好听的话。“每次写完一篇小说,我要兴冲冲地拿给大家修改。我妻子便开玩笑地说:又拿作品拽了啊。是啊,名为批评指正,潜在意思就是让你学习学习。”王十月笑着说。是的,能得到文友的鼓励和认同是件让他们颇开心的事。“我们像天上的流云”“我觉得我们都像是天上的流云。一些朋友离开了,一些朋友又来了,一些走了的朋友也许不久后又会回来,就像云一样聚聚分分。我希望我总在这里,那样朋友们来了,31区就有一个他们的家。”王十月语带伤感。叶曾和右手都先后离开了31区。右手去了广州,在一家杂志社做了一段时间的编辑,现在在给自己打工了。王十月一度认为是自己见过的写作者中小说感觉最好的兄弟叶曾,也回故乡养鱼了,发短信问他还写小说吗?他说没有写了。王十月站在31区的巷子里心里空了很长一段时间。面对来来往往的是无序的风。他心想:“不写了也好,写小说是一件很耗人心神的事”诗人叶耳的来到,使得王十月在31区不至于太孤寂。叶耳本来在重庆电视台做节目策划,他们时常在QQ上聊天,聊起了31区。他受到感染,从重庆跑到了深圳31区,开始了他的自由写作生涯。记者采访时,叶耳恰好不在。在31区的这两年里,这个自称“写字的年轻人”做出了成绩,开始在圈中小有名气,一些主流的文学刊物开始关注到他。用王十月的话说,叶耳像是个活在童话世界中的人,活得很理想化。叶耳很有朝气,爱把诺贝尔奖挂在嘴边,他总说要在通往瑞典的大道上一路狂奔。40多岁的文尧是31区的老将,进入写作之前,他还在羊台山上养鸡。当养鸡场被征地收回时。他想起了堂弟叶耳在31区的快乐生活,想起了15年前没有选择的文学之路。他向叶耳求教,希望31区的兄弟能“把他的文脉”打通。“我于是给自己一个克服现状的理由,便带着妻子来了。”文尧说。他的写作不是为了发表,在不紧不慢地进行着。他说在这里找到了心定的感觉。曾是大学教师的孙夜是最近才加入31区的。记者到的时候,大伙正聚集在孙夜家里。不到20平米的小屋显得异常拥挤。韩三省被大伙开玩笑地称为“31区的形象代言人”,那是因为他俊朗斯文的外形。韩三省喜欢写影评,也写些短篇小说。“来到这里,是因为感动”,他说。在这里要活得更纯粹一些,只是仍摆脱不了一些生活的焦虑:外地户口的孩子上学问题,让全家生活能过好一点。韩三省期待着为妻儿买个房,把家安顿下来。是的,在作家梦之外,他们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什么时候不再搬来搬去,什么时候能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把宁静留给31区生活与理想的冲突总没有停歇的时候。在31区,写作者们降低了生活的要求,却完整保存着对理想的希冀。大家经常把自己获得的写作机会与大伙共享,补贴收入。在31区作家中,王十月的知名度最高,也有不少社会资源。刚从宝安区文联回来的王十月,就把大伙召集起来了,说有一个写报告文学“差事”,希望能有几个作家参与进来。几个文友却一直互相谦让,都想把机会让给生活压力比较大的兄弟。而让他们欣慰的是,《特区文学》今年终于出版了31区作家的作品合集。合集中收录了他们的代表作。人们在合集里看到这个群体渐渐成长了起来,他们的文学作品开始在全国的重要文学期刊频频亮相,他们的作品也渐渐有了自己的风貌:王十月的作品里回荡着一种深切的悲悯情怀;于怀岸的小说找回了上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血性,在还原历史上作出了新的探索;叶耳长于讲述日常生活里被忽略了的细节,他的文字灵性而精致;韩三省的小说创作时间不长,但他追求在文字的轻描淡写间,写就人生的沧海桑田;而卫鸦和文尧,则用他们独具魅力的语言打动着读者;杨文冰主张冷静、疏离地讲述故事;而曾楚桥却说他也许是一个蹩脚的小说作者,但他一直敢于面对现实,也从未脱离过底层叙事。31区还是嘈杂的31区,可现在似乎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了。“我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听到人谈论31区,这时,我的内心就会涌起一波又一波的温暖。”王十月说。这样的感觉不能不说是矛盾的。在记者前来采访之时,王十月一直在电话里反复说:你们不该总是关注我们如何生活,而应该关注我们的作品。他们甚至不希望媒体的关注。因为31区在外界的介入中会变得有点喧嚣。这是他们所不想看到的。“外界的关注让我变得浮躁了,我开始说得多,做得少,我开始频繁出现在电视和报纸的版面上。我承认,我有时是迷失了。世俗如我,也天真地以为,这样的姿态,会让我们的生活过得相对好一些。”王十月道出了心中的矛盾。大家都希望,能保留住当初的纯粹、自然、沉默、安静,希望31区是属于文学的,也是属于友谊和梦想的。当从窗子里能看到文友窗前的灯光,他们的存在,会给对方很多温暖。大家都希望,正像从前一样,没有过多的想法,三两知己在一起,写作,喝酒,生活,平凡而普通。今年,王十月在心里默默为31区许了一个愿。这个愿望也是为这里的每一位写作者而许:希望大家安静下来,多出作品。毕竟,写作的人,说到底是要作品说话的。■链接也许是个巧合,在位于城中村“31区”的不远处,还有个艺术“22区”。这里是宝安22区,曾是上世纪80年代初建成的工业厂房。幸运的是,正面临着拆迁当口却得到了艺术的拯救—宝安22区:原创艺术聚集地晶报记者邓妍/文轩慧/图艺术银行是创新之举22区总策划人格沣艺术机构艺术总监黄泷告诉记者,艺术22区以当代艺术为主,将形成一个本土的原创艺术聚集基地。这里不仅有原创的绘画、音乐、影像动漫、摄影等,甚至在宣传页上标注了文化酒吧一条街、中国作家基地、国际青年旅店等规划项目。工程还在进行紧张的施工,第一期改造工程将于今年5月初建成开幕。为何选择此地?黄泷说,这里周边的酒店、茶馆、公园等配套设施到位,交通也十分方便,进关开车走高速只需要15分钟的时间即到。这样闹中取静的地点正具备了艺术产业区的先天条件。这片占地万平方米的旧工厂区成为了格沣艺术机构、2030道画廊、深圳1001画廊等共同策划进行的热地。目前深圳还缺少艺术原创平台,艺术家不得不分散创作,而在生活的压力下,有人北上“移民”了,而大部分艺术家、画家则改行寻求其他工作。于是,在“22区”特别为艺术家开设了工作室,以低廉的价格供艺术家租用。5月就正式建成的一号楼厂房已是规划明确,一层是酒吧茶馆,二层为画廊,三层四层都是艺术家工作室。画家孙瑞强的工作室已经布置完毕了,在钢筋水泥之间的简约设计,却散发着先锋的气息。“我在单位也有工作室,可更喜欢这里安静的氛围。”孙瑞强说。据了解,这里恰好有22个艺术家工作室入驻其中。记者注意到,艺术银行是艺术22区的创新之举。黄泷说,22区曾参考过北京798、云南创库、上海苏州河等地,这些自发形成的艺术创意区缺乏规范的艺术交易平台。于是,艺术22区将引入国内首家艺术银行,借鉴澳大利亚、韩国的模式,为艺术品市场提供指导和参考。深圳兴起艺术创库热由艺术22区的形态,可以联想到这几年深圳突然涌现出了很多艺术创意产业库。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重要基地之一,深圳是国内创意文化最活跃、人才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数年间,三三两两的画家、雕塑家、设计师、建筑师逐渐自发地在华侨城老工业区、深圳大学画家村、中康路雕塑家园等区域聚到一起,但他们的声音还是分散的。当深圳的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产业升级,不少厂房和仓库腾空出来。因此,一个个“创意仓库”随之应运而生。低成本且具有艺术特质的旧厂房成为了艺术家们趋之若骛的地方。OCT-LOFT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是最引人瞩目的。斑驳破旧的厂房里别有洞天,入驻的20多家工作室都是设计、广告、建筑等领域的代表。而深圳大学3号艺栈也成为其中的代表。一座曾经遍布着车间与实验室的5层厂房成为深圳大学重点打造的艺术创作与展示中心。校长章必功亲自为其定名为“3号艺栈”。学校不仅为入驻的艺术家免除了租金、水电费,还将要把“3号艺栈”作为整体艺术品牌推广。同样位于南山的深圳艺术创库则是一个完全由民间发起的先锋艺术基地,杜应红等几位发起人曾经有着共同的艺术理想,他们最初的愿望是“找个便宜的地方实现群居创作”。也坚信从这里能不断诞生有价值的艺术。中康路8号则是个老牌的艺术创意园,在这里不仅有雕塑、绘画、建筑、摄影、广告等类公司,还有做模型的、出效果图的、搞装饰的、影视制作的,甚至一些材料供应商也开始在这里扎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形成。

中国作家杂志社排名

中国文学期刊界的“四大名刊”是指《钟山》,《大家》,《作家》,《山花》。《钟山》文学杂志创刊于1978年,是改革开放后创刊最早的几家大型文学刊物之一。《钟山》办刊宗旨是:兼容并蓄、惟文是举、鼓励探索、引领潮流,做最好的汉语文学杂志。《大家》杂志是云南出版集团主管,云南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大型文学期刊。《作家》是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唯一的彩版文学杂志。《山花》是内唯一不追求发行量,标举影响力至上,独家向世界100所著名高等学府赠送的刊物,是以开放兼容、前卫为宗旨,最具先锋性的文学杂志;是文学精与视觉人文交相辉映的双重文本;是关于文学特点,推举文坛新锐的一大重镇。

《钟山》,《大家》,《作家》,《山花》四大名刊

好象还有《人民文学》《收获》《当代》

简介:《作家》是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唯一的彩版文学杂志。《作家》已被评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北京大学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览》连续四次将《作家》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吉林省十佳、双十佳期刊,东北三省优秀社科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来源期刊。注册资本:158万人民币

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社长

可读性排名:摄影与摄像、中国摄影、摄影世界、人像摄影、摄影之友、大众摄影、今日人像

《中国摄影》相对层次水平较高,是主流官方刊物,内容深刻,适合摄影专业人士. 大众摄影比较大众,摄影入门和爱好者的首选 摄影之友是广州那边的,适合资深玩家 摄影与摄像很认真刊物,主编温宁和他办的刊物一样认真,真实,内容评测和分析都比较可信,市场化操作不明显. 人像摄影和今日人像一南一北,都是商业人像和人像摄影的主要刊物,适合从业人员和人像摄影爱好者.忘记写摄影世界这本杂志了,是面向新闻摄影的刊物,新化社办的,图片编辑和新闻拍摄是它的特色.这些刊物都很好,其中有些我有收藏了它20年一本不少.

江一拍是一位来自中国的摄影师。他出生于1978年,曾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并于2001年获得摄影学士学位。他的作品曾在国际摄影展上获奖,并在国内外摄影杂志上发表。江一拍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技巧,捕捉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美丽和细节。他的摄影作品涉及各种题材,从人物摄影到风景摄影,从新闻报道到艺术摄影,他都有涉猎。江一拍的作品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他的摄影作品也被收藏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

温宁,男,现居北京, 摄影与摄像杂志社社长兼主编,著名摄影专家。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

提起董明珠,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虽然她是一位女性,但她并不比男性差,特别是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其所作所为得到了不少人的称赞。除了收获大批粉丝外,董明珠也收获了不少知心好友,这些好友为她事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帮助。比如董明珠的四大闺蜜,这些人可不简单。 “股市女神”刘姝威 和董明珠相比,大家或许对刘姝威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不过玩股市的都知道,甚至听到这个名字感觉如雷贯耳。刘姝威是中央 财经 大学的研究员,其老师是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和厉以宁。2001年,当时的股民都深信蓝田集团,认为蓝田集团可以为他们带来利益发展,于是吸引了一大批人前来投资。 就在大家争先恐后投资时,刘姝威站出来了,并用600字揭露了其,为股民减少了损失。继这场风波后,2002年,刘姝威又获得CCTV年度经济人物,瞬间成为股民心中的“女神”。在以后的发展中,刘姝威又多次揭露,虽然有时候会引起股民质疑,但最终结果都证明她是对的。 就是这样一位在股市中“呼风唤雨”的人物,和格力董事长董明珠成为了闺蜜,至于两个人是什么时候成为好朋友的,媒体并没有进行相关报道,只知道两人关系极佳。特别是在董明珠遇上事情时,刘姝威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力挺,这不禁让大家赞叹两人的感情特别好。 首富“发妻”杜鹃 杜鹃是位非常传奇的女人,她的前夫是首富黄光裕。在前夫出事后,杜鹃自己支撑起了国美,并令其走上了崛起之路。在国美这次崛起前,黄光裕和董明珠关系并不和谐,因为两人有利益之争,所以在黄光裕没有出事前,两家关系并不怎么样,甚至可以用水火不容来形容。 不过在黄光裕出事后,这种关系得以缓解,当时国美正面临严重危机,杜鹃挺身而出挽救国美。成为国美的接班人后,杜鹃亲自拜访董明珠,两家正式恢复合作。或许因为两个人都是女性,在某些事情上有共鸣,所以经过这次事情后,杜鹃和董明珠也成了闺蜜,两人惺惺相惜,一起发展企业。 杂志社社长何振红 何振红和董明珠关系也不一般,她现在担任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是业内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传媒人,而这位传媒人和董明珠关系也非常好,早在2009年,董明珠就加入了何振红杂志创办的木兰汇。现今,董明珠已经成为木兰汇名誉理事长。 不仅如此,每当杂志社举办什么活动,或者是年会时,董明珠都是必要嘉宾,从这点来看,两个人关系绝对不一般,完全可以用闺蜜来形容。 “传奇人物”夏华 和前几位闺蜜相比,这位闺蜜名字可能也有些耳生,不过夏华可拥有传奇人生,她目前担任北京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这家企业专注男士高档职业装,在1994年成立,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把业务范围扩大的服装、礼品等,是我国不少男性企业家最喜欢的服饰之一。 除了服饰受人喜欢,这位女性企业家也令人佩服,自从开始自主创业后,这位女强人就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自己企业上,利用30年的时间让自家企业成为国内高档服装领军企业。发展到这种程度后,夏华还是没有停止发展企业,直到自家企业真正在国内市场打开局面。 看到这种发展,大家不禁联想起董明珠,因为董明珠也是这样一位坚韧自强的女性,所以这两人能成为好闺蜜。尤其是夏华自身的成就,这点也足够引人佩服,而我们在董明珠身上,也看到了相同的闪光点,这意味着两个人之间有相同的话题,或许这就是她们友谊的起源。 不得不说,在人际交往这一块,董明珠也是非常优秀的。因为和董明珠在一起相处的人,都是女强人,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所以这就足以让大家佩服董明珠了。事实上,有这种发展也不意外,毕竟圈子和人品有关联,当一个人人品足够优秀时,身边肯定都是优秀的人。 其实董明珠给大家带来了很好的启发,特别是在交友这一方面,她用自己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就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相处,这样才能为自身带来更好的发展。当然了,除了自身发展外,大家还能收获不同的东西,毕竟她们之间也是存在真正友谊的。

正和岛,号称 中国商界第一高端人脉与价值分享平台 。创始人刘东华先生原来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离职后以20年职业生涯积累创立正和岛,柳传志、张瑞敏、鲁冠球、王石、宁高宁、马蔚华、马云、王健林、郭广昌、李书福、俞敏洪、曹国伟等企业领袖,都是正和岛的热情支持者与积极参与者。而所谓“岛亲”(即正和岛会员),不仅要求每年缴纳2万元的年费,更设立了企业销售额需大于1亿,成立时间大于3年,企业家本人3年内无违法记录的 超高门槛 。目前有 企业家超过5000人,专家和媒体领袖超过500人 成为正和岛的一份子。 正和岛微信大号,即正和岛微信公众号,2012年9月基于上述正和岛线下组织开始运营, 2016年3月 获吴晓波、经纬中国曹国熊等投资, 估值8000万 。据当时官方透露数据, 公众号订阅用户超90万,预估覆盖企业家群体超30万 。 本文,以作者在前LinkedIn领英新媒体负责人邹曈的“以数据化打造百万大号”课程的方法论,尝试分析“正和岛”在一段时间内的微信公众号文章表现,尝试总结“ 什么,是吸引高净值人群打开一篇微信文章的核心要点? ”这一问题。 本次分析以以下流程设计: 1)数据收集:收集正和岛微信大号在2017年2月的所有文章的数据,含日期、发布时间、星期几、标题、封面配图、阅读量、点赞量、文章在当日处于第几条位置8个维度 2)数据分析:对阅读量表现最佳的文章,进行关键要点分析,含选题范围,起名手法 3)结论归纳: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1)数据收集 收集时间:截止2017年3月1日15:30 收集结果: 补充说明:此种数据采集方法,对于最新发布的内容(指2月28日)内容,由于发布时间不足,会产生采集数据偏低的现象。但是考虑到28日文章在发布已经20小时,数据距离爆款仍然差距很大,故没有继续等待。如考虑严谨期间,应该等足72后再采集数据,更加可靠。 2)数据分析: 对以上数据中的“阅读量”进行排序,选取5万以上阅读的文章,结果如下: 补充说明:最高两篇文章,实际显示阅读量为“10万+”,为方便计算“点赞率”,此处保留整数10万。 对于“发布时间”和“星期几”两项参数,可能是由于数据样本量较小,此次并没有发现有明显偏向。(正和岛公号更新文章频次为每天一次,发布时间从中午12点到晚8点不一) 对于“标题”“主题”与“阅读量”之间的关系,简要分析如下: 3)总结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有 以下几个特点,可能为高净值人群关注要点 : 趋势性选题,出现次数5 热门人物选题,出现次数5 热点事件,出现次数5 老企业转型升级选题,出现次数2 而在文章起名的方法上,则较多可见“悬念法”“反差法”“恐吓法”的套路。 但是,因为没有看到后台数据的“转发率”,我们对“点赞率”着重做一分析,会发现: 虽然都是高阅读文章,但“点赞率”相差甚远,最大的差距接近倍! 对此,作者对“点赞率”最低的两篇文章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浏览,得出以下推论: 1)可能是由于文章本身写法相对专业,导致的阅读体验不佳,阅读难度较高; 2)可能是恐吓性标题,强化打开率的同时,降低了用户对于文章本身的阅读愉悦感; 3)可能是文章的结论较为沉重,使用户阅读后心情不佳。 最后,补充下表,为正和岛微信大号2017年2月阅读量超过2万的文章进行回顾。 对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爆款文章经常出现在当日推文的第1条,是一个明显的规律(见数据表最后一个纵列)。但是其他条目,也不是没有可能成为爆款。 在阅读量2万-5万之间的文章中,数篇也使用了“ 趋势性话题 ”“ 热门人物话题 ”“ 热点事件话题 ”。 故,综上所述: 对于面对企业家类的高净值人群群体的媒体,可以在这三个半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即 经济趋势、热门人物、热门事件、老企业转型。 最后,无关此文的部分: 关于此文标题,起名历史的补充,从上到下为“最初创意”到“最终方案”。 1)标题?选题?封面图?百万大号正和岛,告诉你高净值人群阅读的小秘密…… 2)【解密】XXX条正和岛大号阅读数据,告诉你中国高净值人群阅读的G点在哪里 3)【盘点】数据之下,百万订阅的正和岛大号,会告诉你什么秘密? 4)【干货】知道这5条结论,你也可以做出10万+的高净值人群微信大号 5)【干货】想抓高净值人群的眼球?扒开正和岛大号运营数据给你看! 6)【干货】你抓不住高净值人群的心,是因为你不懂这些(正和岛大号数据之下的秘密) 7)你不懂这些套路,怎么抓高净值人群?正和岛微信大号成功的秘密 8)这些套路你不懂,怎么抓得住高净值人群?正和岛微信大号成功的秘密

中国作家杂志博客

请访问张孔明新浪博客:天涯孔明散文博客:博客中国孔明专栏博客:《说爱》出版于1995年9月,《谈情》出版于1996年5月,年代久远,无电子版。

2019年8月23日,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对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进一步展示我省90后文学领军作家的相关创作情况,贵州作家网联合贵州作家论坛、《贵州作家》编辑部、中国诗歌网、起点中文、腾讯、网易、中国青少年作家网、青年文学网、掌阅等37家单位,共同组建了贵州省90后作家排行榜评定办公室。成员是由各单位推荐的作家、诗人、学者、出版人、媒体人、读者代表组成,小组成员平均年龄40岁,包括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历时半年,通过走访调查、网络问卷等多种途径了解90后出版物市场及读者意见,采取六轮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20位得票数最高的贵州省90后作家,按综合评比得分由高到低排列;洪绍乾(毕节大方县)、邓守强(黔南龙里县)、曾入龙(安顺关岭县)、梁敬泽(遵义绥阳县)、曾云(黔西南贞丰县)、周渝(贵阳市)、朱广旭(毕节威宁县)、吴天威(黔南荔波县)、邹元芳(黔南平塘县)、张谷吟(六盘水钟山区)、夏立楠(黔南龙里县)、展凌风(毕节市七星关)、赵永富(毕节威宁县)、李江富(黔东南雷山县)、韦夏夏(黔西南贞丰县)、吴勇(铜仁石阡县)、杨雪(毕节大方县)、姚源清(黔东南天柱县)、罗富娇(遵义湄潭县)、杨云天(黔南都匀市)20位上榜,而最终推出“贵州90后作家排行榜”榜单。

“博客”(Blog或Weblog)一词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是一种十分简易的傻瓜化个人信息发布方式。让任何人都可以像免费电子邮件的注册、写作和发送一样,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如果把论坛(BBS)比喻为开放的广场,那么博客就是你的开放的私人房间。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的特点,在你“不停息的网上航行”中,精选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也可以将你个人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闪现的灵感等及时记录和发布,发挥您个人无限的表达力;更可以以文会友,结识和汇聚朋友,进行深度交流沟通。何为博客?定义与解释“博客”当然是个大家都陌生的名词,因为这个中文名字还是博客中国的王俊秀灵机一动的产物。博客的英文名词就是“Blog或Weblog”(指人时对应于Blogger),又一个典型的网络新事物,你查阅最新的英文词典也不可能查到。该词来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特指一种特别的网络个人出版形式,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但是,正因为简单,要解释清楚,反而十分复杂。定义五花八门,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观点。至今缺乏严谨的定义,也还没有收入任何主要的词典之中。因此,还是集思广益,让我们先从各个角度来看看这个概念的含义:博客(Blog)最普通的名词解释博客(Blog,weblog的缩略词,由Peter Merholz发明)1、 名词,有时为了区分也称博客网站(网页)。指网上写作的一种特定形式和格式。由按时间倒序排列的文档组成的栏目,两侧通常还可以有补充材料,频繁更新,一般大量使用链接。一般有战争博客(Warblog,Matt Welch发明)、日记博客(Journal blog和Diary blog),知识博客(Knowledge Log、Klog、K-Blog)、新闻博客(News blogs)、专家博客(Pundit blog)、技术博客(Tech blog)、群体博客(Group blog)、移动博客(Moblog)、视频博客(Videoblog)、音频博客(Audioblog)、图片博客(Fotolog)、法律博客(Blawg)、文摘博客(Digest blog)由此还衍生出大量新词汇,比如博客世界(Blogosphere)、博客精英(Blogerati)、博客链接(Blogroll)、法语博客(Froglogs)、语言博客(Linguablog)和小猫博客(Kittyblogger,指写些日常琐碎内容的博客)等。2、 动词,在blog上写文章。博客(Blogger)名词,拥有blog网站或者在blog上写作的人。对于博客的严谨定义举例《市场术语》中对Blog这样描述:“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内容由个人喜欢。可从有关公司、个人、新闻,或是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许多Blogs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其它也有非个人的Blogs,那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Blog好象对网络传达的实时讯息。撰写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 writer。”《网络翻译家》对博客(Blogger)的概念解释为:网络出版(Web Publishing)、发表和张贴(Post——这个字当名词用时就是指张贴的文章)文章是个急速成长的网络活动,现在甚至出现了一个用来指称这种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专有名词——Weblog,或Blog。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许多Blogs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其它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Blog好象对网络传达的实时讯息。撰写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 writer。在网络上发表Blog的构想使于1998年,但到了2000年才真正开始流行。起初,Bloggers将其每天浏览网站的心得和意见记录下来,并予以公开,来给其它人参考和遵循。但随着Blogging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 Bloggers发表和张贴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不过,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Blog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因为它也逐渐被应用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目前有很多网站可以让网友设立帐号及发表Blogs。各类人士对博客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更多关于博客的形象比喻和定义:u 博客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Frequency)、简洁明了(Brevity)和个性化(Personality)(Evan Williams)u 博客是每周7天,每天24时运转的言论网站,这种网站以其率真、野性、无保留、富于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无拘无束的言论。(佩姬•努南的解释)u 博客是互联网上最新的发展潮流,是继E-mail、BBS、ICQ(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u 博客是用带着索引的文字进行对话的咖啡屋。(Rebecca Blood著《博客手册》(The Weblog Handbook))u 博客就是一个人未经编辑的声音(The unedited voice of a person)(戴夫·温纳(Dave Winer))u 博客(Weblog)是这样一个按照时间顺序摆列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被公开发布,并能够通过互联网被访问到的独立的思想泡泡(thought bubbles),博客中的每条内容是博客们当时在想什幺的思想快照。(James Snell)u 博客之于知识,就像Napster之于音乐,Linux之于软件(博客中国)u 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旧媒体(old media)→→新媒体(new media)→→自媒体(we media)(Dan Gillmor)u 博客是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u 博客是内容的开放源代码运动u 博客——知识经济(姜奇平)u 博客是一个“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Dylan Tweney)u 博客是“个人主页”(博客中国)还有博客们的七嘴八舌,也很有启发:u 博客是新型的“协同媒体”u 博客是“不停息的网上旅程”u 博客是“个人网上出版物(社区)”u 博客是“网络中的信息雷达系统”u 博客是“人工搜索引擎”,是“专家过滤器”u 博客是“自组织网络生态”u 博客是“草根记者”……u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u 博客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u 博客是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博客中国)u 博客是信息奶牛,吃的是“信息草”,挤出来的是“信息奶”。u 博客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通过博客,让自己学到很多,让别人学到更多。u 一些人为摘录的新闻吧u 因为把信息进行了分类和筛选发布,所以很“有用”u 通常用来广播信息u 一种学习工具u 简单到傻瓜也会建立u 最个人化的电子日记 ...u 一种与小群体进行经常性沟通的形式u 不就是一个HTML编辑器吗?u web 出来就有了,不是新东西u 迅速/便捷地出版u 经常更新甚至包括亵渎语言的发泄地,自言自语的场所u 可能是下一代印刷杂志的发展方向,保持随时更新u 一种好工具!u 只不过是作者个人描述自己生活和日常事件的短评,当然还包括一些有趣的发现和到其他网站的推荐链接u 未来的网上随笔u 将发展并变成一个强大的、极便宜的电子学习(e-Learning) 工具u 有人把它形容为网络上的雷达系统u 女孩子的私人好朋友“博客中国”对博客内涵的基本定义和理解博客是一种“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零进入壁垒”主要是满足“四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博客概念一般包含了三个要素(当然,也不需要局限这些定义):l 网页主体内容由不断更新的、个人性的众多“帖子”组成;l 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而且是倒序方式,也就是最新的放在最上面,最旧的在最下面;l 内容可以是各种主题、各种外观布局和各种写作风格,但是文章内容以“超链接”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博客的三大主要作用为:l 个人自由表达和出版;l 知识过滤与积累;l 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但是,要真正了解什么是博客,最佳的方式就是自己马上去实践一下,实践出真知。如果你现在对博客还很陌生,我建议直接去找一个博客托管网站。先开一个自己的博客帐号。反正比注册邮件更简单,也不用花费一分钱,觉得没劲也就随手扔掉得了。博客概念必须澄清的误解博客不等于个人日记;博客不等于个人网站。但博客可以是个人媒体、个人网络导航和个人搜索引擎。因为,Blog一词来源于“网络日志(Web Log)”,而不是“网络日记(Web Diary)”。两者的侧重点完全不同。日记(Diary):指个人把每日发生的事、经历和观察的东西写下的记录。个人性、私密性,主要为自己而写。日志(Log):航海记录,对船速、船程以及船上发生的所有对航海有意义的事件的记载。非个人、公开性。主要为别人而写。因此,博客是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体,其精髓不是主要表达个人思想,不是主要记录个人日常经历;而是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精选和记录自己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内容,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博客精神的核心并不是自娱自乐,甚至不是个人表达自由,相反,是体现一种利他的共享精神。为他人提供帮助。个人日记和个人网站主要表现的还是“小我”,而博客表现的是“大我”。也许形式上很接近,但内在有着本质的差异。因此,所有优秀博客网站中,真正表达作者个人的内容非常有限,最多只是点缀,而不像个人网站那样是核心!David Weinberger说:“互联网教给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既能够成为一个庞大公共群体的一部分,还能够保持我们的个性面孔。但是这又需要我们花更多时间在公共场所生活。在互联网上, 日记的概念已经被外化了:会有公共的日记出现。今后可能的情况是,在真实世界中曾经有的公众和私人自我之间的那条本来明显的界限会逐步被腐蚀掉,一点一滴地。”他认为,未来每一个人都会拥有至少15个崇拜者。而博客无疑是构建个人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当然,博客是一种快速演变中的形式,而且是一种真正的草根力量,因此理解博客不必太拘泥于形式。

什么是“博客”? 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写Blog的人。从理解上讲,博客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简单的说博客是一类人,这类人习惯于在网上写日记。 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是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具体说来,博客(Blogger)这个概念解释为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 一个Blog其实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许多Blogs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其它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 随着Blogging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的浏览网页心得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 Bloggers发表和张贴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不过,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Blog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因为它也逐渐被应用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中。 博客的历史 最早,是由Jorn Barger在1997年12月提出博客这个名称。但是在1998年,互联网上的博客网站却屈指可数。那时,Infosift的编辑Jesse 想列举一个博客类似站点的名单,便在互联网上开始了艰难的搜索。 终于在1998年的12月,他的搜集好了部分网站的名单。他把这份名单发给了Cameron Barrett,Cameron觉得这份名单非常有用,就将它在Camworld网站上公布于众。其它的博客站点维护者发现此举后,也纷纷把自己的网址和网站名称、主要特色都发了过来,这个名单也就日渐丰富。到了1999年初,Jesse的“完全博客站点”名单所列的站点已达23个。 由于Cameron与Jesse共同维护的博客站点列表既有趣又易于阅读,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这种情况下,Peter Merholz宣称:“这个新鲜事物必将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作为未来的一个常用词语,web-blog将不可避免地被简称为blog,而那些编写网络日志的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blogger——博客”。这代表着博客被正式命名。 随着博客数量的增多,每个博客网站上编写的网络日志的内容也混杂起来,以至把每一个新出的站点主要内容和特色都不可能搞清楚。Cameron后来就只在网站上登载熟悉的博客站点了。时隔不久,Brigitte Eaton也搜集出了一个名叫“Eaton网络门户”的博客站点名单,并且提出应该以日期为基础组织内容。这也建立了blog分类排列的一大标准。 1999年7月,一个专门制作博客站点的“Pitas”免费工具软件发布了,这对于博客站点的快速搭建起着很关键的作用。随后,上百个同类工具也如雨后春笋般制作出来。这种工具对于加速建立博客站点的数量,是意义重大的。同年的8月份,Pyra发布了Blogger网站,Groksoup也投入运营,使用这些企业所提供的简单的基于互联网的工具,博客站点的数量终于出现了一种爆炸性增长。1999年末,软件研发商Dave Winer向大家推荐Edit This Page网站,Jeff A. Campbell发布了Velocinews网站。所有的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他们的目的也很明确:让更多的人成为博客,来网上发表意见和见解。 博客带来了什么 现在,全世界每天传播的媒体内容,有一半是由6大媒体巨头所控制。其利益驱动、意识形态以及传统的审查制度,使得这些经过严重加工处理的内容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媒体的工业化,内容出口的工厂化,都在严重影响其发展。 比如,以美联社为例,有近4000人专业记者,每天“制造并出厂”2000万字的内容,每天发布在8500多种报纸、杂志和广播中,把读者当作“信息动物”一样。这种大教堂式的模式主导了整个媒体世界。这时,以个人为中心的博客潮流却开始有力冲击传统媒体,尤其是对新闻界多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 博客是一种满足“五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而实现的“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从媒体价值链最重要的三个环节:作者、内容和读者三大层次,实现了“源代码的开放”。并同时在道德规范、运作机制和经济规律等层次,将逐步完成体制层面的真正开放,使未来媒体世界完成从大教堂模式到集市模式的根本转变。 博客的出现集中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媒体界所体现的商业化垄断与非商业化自由,大众化传播与个性化(分众化,小众化)表达,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3个基本矛盾、方向和互动。这几个矛盾因为博客引发的开放源代码运动,至少在技术层面上得到了根本的解决。 博客的崛起 这几年,对于所有新闻媒体来说,都品尝到了技术变革的滋味。如今,再没有任何人会否认互联网对媒体带来的革命,但是,好像也没有多少人感知到互联网的神奇:颠覆性的力量似乎并没有来到人间。 所有的核心在于时间。对于性急的人来说,时间如同缓慢的河流,对于从容的人来说,时间又是急流。互联网的力量的确还没有充分施展,因为互联网的商业化起始,到今天仅仅才10年;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方式,从尝试到今天,也刚刚跨过10年。 对于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来说,10年实在过于短暂。但是,10年也足以让人们感受到势不可挡的力量,以及依然静静潜伏着的冲击力。而今,随着博客的崭露头角,网络媒体异常的力量开始展现了,声势逐渐发大。虽然,博客依然在大多数人的视野之外,但是,他们改变历史的征程已经启动。 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莱温斯基绯闻案; 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之源,而步入主流; 2002年12月,多数党领袖洛特的不慎之言被博客网站盯住,而丢掉了乌纱帽; 2003年,围绕新闻报道的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上的伊拉克战争也同时开打,美国传统媒体公信力遭遇空前质疑,博客大获全胜; 2003年6月,《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和总编辑也被“博客”揭开的真相而下台,引爆了新闻媒体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 2004年4月,轰动一时的Gmail测试者大部分从bloggers中产生; …… 这一系列发源于博客世界的颠覆性力量,不但塑造着博客自身全新的形象,而且,也在深刻地改变着媒体的传统和未来走向。 博客今后的发展预测 博客秉承了个人网站的自由精神,但是综合了激发创造的新模式,使其更具开放和建设性。要在网络世界体现个人的存在,张扬个人的社会价值,拓展个人的知识视野,建立属于自己的交流沟通的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客将会变得越来越普及,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接受。2002年8月“博客中国”网站的开通,标志着“博客”(Blog)现象在中国互联网界的显露;11月18日,新闻传播学术网站“紫金网”在改版之际,推出“博客擂台”新栏目。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博客网站、频道的出现对于博客个体而言,意味着将信息采集与发布的通道最大程度的简单化与快捷化。也许你现在还不相信,但是想一想,为什么在互联网的最低潮时期,在个人网站大萧条时刻,在商业网站最凄惨之际,没有一分投资,没有大公司炒作,博客却开始如火如荼?“当然,一切还都需要时间。博客刚刚开始发展,尤其是中国,目前仅仅是博客概念普及和萌芽阶段。不能完全依据现在的状况判断未来,而要看1~2年后,3~5年后的发展步伐。当然,第一步,你自己应该首先去实践一下。” 博客作为一种新表达的方式,它的传播不仅情绪,包括大量的智慧、意见和思想。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博客的出现和繁荣,真正凸现网络的知识价值,标志着互联网发展开始步入更高的阶段

  • 索引序列
  • 中国作家杂志社于怀岸
  • 中国作家杂志社排名
  • 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社长
  •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
  • 中国作家杂志博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