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的疫情下,全面实现小康的时候,首先要了解新冠疫情,会影响很多措施和能力的实现那么在座的时候,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冠状病毒怕高温,而新冠病毒和SARS的同属冠状病毒属成员,基因序列有85%的相似性。所以这其实反映出人们一种隐隐的期待,希望新冠肺炎疫情也会像17年前的SRAS一样,在夏天到来后逐渐消失。基于对其他冠状病毒的了解和经验,天气变暖有利于发病率下降的确,这种期待有一定依据。据对SARS的研究表明,人冠状病毒对热较为敏感,随着温度升高,人冠状病毒的抵御力会下降。56摄氏度下30分钟可以有效灭活病毒。而在4℃的维持液中,人冠状病毒则能维持中等稳定,在零下60度的环境中,保存时间能达数年。而且多项研究显示,MERS冠状病毒和SARS病毒在高温和潮湿环境下,病毒活性都会显著降低。而在22°C到25°C的温度和40%到50%的相对湿度(即典型的空调环境)下,SARS病毒能在光滑表面上保持5天活性。所以笔者在此提醒一句,平时用空调制热升高环境温度不可能达到灭活病毒的效果,洗热水澡的温度也达不到。2006年WHO出的《SARS这场国际瘟疫是如何被阻止的》一书中把天气回暖看作是SARS消失的原因之一。基于对其他冠状病毒的了解和经验,李兰娟院士、王辰院士、钟南山院士和张文宏主任都曾比较肯定地说,天气变暖有利于发病率下降。对新冠状病毒的直接研究支持高温可能抑制新冠病毒传播2月22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茂团队在论文预印本平台发布了一篇题为《Temperature Significantly Change COVID-19 Transmission in 429 cities》论文,王茂团队在论文中推测,可能存在最适合新冠病毒传播的温度区间。武汉近期平均气温在℃到℃之间,正好在确诊人数上升的温度区间内。因此,武汉气温适宜新冠病毒传播可能是疫情首先在当地暴发的因素之一。作者还推测,随着北半球气温升高,日平均气温超出病毒传播的最佳温度区间后,疫情可能得到相应控制。3月9日,论文预印网站SSRN发表了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人类病毒研究所、全球病毒网络(GVN)卓越中心的一篇论文,指出目前疫情与纬度和温度之间的相关性似乎很强。新冠肺炎社区传播主要沿着东西向展开,中心点均大致沿北纬30~50度分布,平均温度为5℃~11℃,平均湿度在47%~79%。未来北半球升温,疫区更北部风险增加。事实上,疫情后来的进展形势非常符合这篇文章的预测。白色圆圈代表出现显著社区传播的地区。红色等值线划出了气温在5到11摄氏度的地区。相反或谨慎观点:气温非决定因素早在2月份的采访中,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与政策中心主任迈克尔·奥斯特霍姆对高温抑制病毒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指望天气变暖遏制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还为时过早。“很多人作此判断是因为非典疫情就是在夏天结束的。”他说,“不知是不是巧合。也可能正好在当年夏天,人类控制住了疫情。”他接着指出,2012年人类体内发现的另一种冠状病毒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就完全没有遵循季节模式。“阿拉伯半岛温度高达约43摄氏度,MERS也仍在传染。”他就此指出,“某些病毒的传播高峰会出现在盛夏。“3月5日举行的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会上,紧急卫生事件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对气温的影响也持谨慎态度,“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这种病毒在不同温度下表现不同”,他呼吁每个国家和地区都能采取积极行动,以防止新冠病毒进一步传播。”3月6日世卫组织紧急项目执行主任瑞安在记者会上也表示,目前没有证据显示新冠病毒会在夏季自行消失。美国疾控中心国家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主任南希·梅索尼尔也在一次公开电话会议中表示,现在尚无法断言确诊人数会随着天气变暖而减少,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不指望仅仅靠天气回暖来消灭这种病毒。”3月19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学者在预印本平台SSRN发表了题为《夏季冠状病毒流行会减少吗?》的研究论文。结果表明,1月至3月,平均温度高于18℃和绝对湿度大于9g/m3的国家的病例总数实际上少于全球总病例数的6%。这项研究显示了温暖气候抑制病毒传播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南半球国家出现的本土传播案例,可能意味着新冠病毒比起过去的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病毒,对较高温度更为耐受。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家马克·利普西奇的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在一定的湿度范围内都可能持续传播,造成感染病例快速增加,无论是寒冷干燥的地区,还是像新加坡这样的热带地区。这项研究说:“如果不实施广泛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单是天气本身(比如北半球进入春季和夏季时温度和湿度的增高),未必会带来病例数量减少。目前,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等热带国家的确诊病例数量正在不断攀升似乎也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3月30日,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院士、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王其龙等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JAMA子刊JAMA Network Open 发表了一篇论文。该论文报道了江苏省淮安市一个超级传播者在洗浴中心感染了其他8人的簇状传播案例,这一案例表明,新冠病毒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仍能存活,且传播性并未出现减弱的迹象。笔者认为,这篇文章或许能证明单纯的温度湿度不是病毒传播的决定因素,然而气温显然不是单纯的温度,还涉及通风、日照等环境因素。气温的升高伴随着日照的增强,绝对温度虽然达不到杀死病毒,但增强的紫外线应该可以产生叠加效应。多出来晒晒太阳肯定有益无害!唠了半天,有人可能会说,让你说出花来,还是没有得出肯定结论呀。是的,绝大多数人啃着树上掉下来的苹果不见得能像牛顿那样发现牛顿定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世界疫情图的创立者Lauren Gardner教授也说,没想到她弄的东西竟然招来了超过10亿的点击量。她表示,这个项目为学校和团队带来了更多的曝光量,“我确实期待它为我们的团队带来真正令人兴奋的机遇,而且它已经做到了。”NASA已经要资助这个小组研究“季节性和气候”对病毒的影响。”呵呵,这不美国政府都和我想一块儿了。
新冠疫情下,我们要严格防控,严格把关,然后又要发展经济,这就是这篇作文的中心思想
在新冠疫情下要想全面的实现小康,这个时候你可以写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说发展一些网络上的经济。比如说直播呀,或者网络卖货呀等等,来实现全面的小康。
当前,部分地区疫情反弹,我国面临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毒株输入疫情的双重挑战。春运即将开始,人员流动和聚集大幅增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发生疫情的地区,要加快筛查、流调、隔离,尽早发现和管控风险人员,尽快阻断传播途径;推进落实区域协查,严防疫情外溢扩散。要千方百计保障群众的物资供应和基本就医需求,确保群众诉求能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下面,和我一起看看德尔塔病毒相关知识吧。
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有多毒?
德尔塔(Delta)病毒一般指德尔塔(最早在印度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是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最早于2020年10月在印度发现。
1、传播速度快:
呈现跨省传播,目前我国至少20个城市有波及;新冠变异病毒Delta毒株已扩散至100个国家左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易传播的新冠病毒变异株。
2、传染性强:
广东广州曾出现无接触情况下14秒病毒传播案例;英国公共卫生部发布数据称,英国最近一周报告的Delta确诊病例,比原本的数量增加了46%,目前Delta变种病毒占英国新增病例99%。
德尔塔变异毒株一共有13处突变,可能造成S蛋白结构的改变。有研究数据表明这些突变会影响病毒的传播性,以及被抗体中和的能力。
3、潜伏期短:
钟南山院士表示,德尔塔病毒在身体中的潜伏期比较短,两三天就会发病,甚至有些24小时就发病。有的德尔塔10天之内有5代传播。
4、症状不典型:
德尔塔毒株感染患者早期可能仅表现乏力、嗅觉障碍、轻度肌肉酸痛等症状;这并不像新冠病毒变异前的表现:发热、乏力、干咳,还可能出现咽痒、咽痛、鼻塞、流涕、腹泻、味觉异常、嗅觉消失等症状。
5、治疗时间长:
从目前观察的结果看,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比起变异前的感染者,治疗周期更长,而且更易发展成重症。
6、密切接触者重新定义:
过去认为,密切接触者是发病前两天,患者家里的人还有同一个办公室的,或者一米之内有共同吃饭、开会等等,这叫密切接触者。
根据德尔塔病毒的特点,对于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的密切接触者的定义做了修改,在同一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发病前4天和患者相处在一起的,都属于密切接触者。
新冠疫苗是否对德尔塔还有效?
大家最为关心的就是,我们已经接种的新冠疫苗对于这种变异病毒是否有效?
《自然》杂志在6月10日上线了一篇研究论文表明,完整接种两剂mRNA新冠疫苗BNT162b2的2周或4周后,人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对德尔塔毒株仍然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尽管疫苗对德尔塔毒株的防护效果有所减弱,但仍然能显著降低出现新冠症状的风险。完全接种两针mRNA疫苗,保护效力可达88%。
说明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对于变异病毒仍有有效,所以,没有接种的人群,请尽快配合接种新冠疫苗,尤其是容易发展为重症的老人和孩子,尽快配合相关部门完成疫苗接种。
继续做好个人防护的重要性
疫苗不是万能的,不管是否接种疫苗,都继续做好个人防护
即便是接种了疫苗,也 不能保证100%预防新冠病毒 ,更不能保证100%预防变异病毒;因为接种疫苗本身并不是100%能产生抗体。
卫健委指出,我们 现在应对预防新冠病毒的方法对于变异病毒德尔塔仍是有效:
1、正确佩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播。
尤其是2021年,大部分人认为新冠病毒已经被控制住了,在很多场合都不佩戴口罩,甚至很多人去医院都不戴口罩,真是让人费解和头疼。
2、勤洗手保证手部卫生,要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洗手液。
勤洗手这个习惯,即使没有新冠病毒,我们也应该作为日常预防疾病的习惯养成,而不是说新冠来了我就勤洗手,新冠走了我就不洗手了。何况现在新冠还没走,而且还变异了。
3、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聚集。
2020年新冠爆发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按时开窗通风,避免聚集,可是今年疫情得到了一定控制,很多人都放松了。其实很多习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一旦养成好习惯,终生获益。
4、出门后不要用手接触鼻和眼睛,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这些个人卫生的习惯,在疫情期间要强调,即使疫情结束,我们也要反复强调。
5、注意保持社交距离。
目前新冠病毒,并没有被我们消灭,我们还应该提高警惕,尤其是变异病毒更加厉害,我们不论是出门还是上班都应该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
6、出现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全程佩戴好口罩。
前往过中高风险的人群,一定联系相关部门,做好隔离。出现发烧症状,尤其是前往过中高风险的人群,更应该及时就医,且要配合好医院,按照规章制度,全程佩戴口罩。
德尔塔变异株感染如何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症支持治疗。
科普划重点:
看似小小的病毒,折腾我们人类两年,至今仍未被我们消灭;相反狡猾的病毒变异了,在我们彻底消灭新冠病毒前,我们能做好的就是个人防护和配合疫苗接种,这是目前预防和控制新冠病毒以及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最有效的方法。
疫情刚暴发时,政府对疫情处理也不够积极,才会出现4月内疫情进一步发展 ;隔离措施不够完善,而且目前疫苗的接种完成度也不是很好
新冠病毒的出现,让全世界人民的生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深受疫情的困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干扰,而且人们的健康更是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国内的疫情在严格有序的防疫制度下,已经得到了比较良好的控制,国内的大部分地区,人们生活都基本恢复了正常。然而,从国际形势上来看,疫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印度的疫情更是令人揪心。
在新冠病毒被发现以后,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就开始不断的对病毒进行研究和实验,希望能够找到战胜病毒的突破口。随着疫苗的成熟,很多地区的人们开始慢慢接种疫苗,而疫苗也不能百分之百抵抗病毒的袭击,想要实现群体免疫,也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然而科研人员始终没有放弃,他们一直在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终于,科研人员发现了新冠病毒的一个致命弱点。
由于新冠病毒是单链RNA结构,它们只能通过控制细胞来复制自己,从而达到传播病毒的效果。科研人员发现的“移码”对于战胜病毒有关键的作用。一旦我们找到了能够干扰新冠病毒复制的方法,就可能找到彻底战胜病毒的方式,从而结束疫情。也希望能够早日听到关于研发进展的新消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坚定战胜病毒的信心和决心。
印度贫穷的地方太多,国家政策实施不到位,每个人都没有防护意识,染上疫情的穷人得不到治疗没有隔离,导致其他人再次感染。
该疫苗是利用昆虫细胞在培养液中大量繁殖,将新冠病毒的基因引入昆虫细胞,昆虫细胞作为“工厂”生产出高质量的重组疫苗蛋白。
有助于利用人体自身对一些疾病如癌症、艾滋病、流感等在身体内部形成前,进行机械性预防。目前还没有发现有副作用。
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取得了积极成果。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日前发表论文,介绍了中国团队开发的一种新冠病毒候选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他们对一种新冠病毒疫苗开展了1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种疫苗是安全的,且能够诱导人体快速产生免疫应答。
试验中使用的疫苗是一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团队在试验中招募了108名健康的成年志愿者,年龄在18岁至60岁间。这些志愿者分成不同组别接种了不同剂量的疫苗。报告介绍,接种后的28天内,这种疫苗在不同剂量的组别中都展示了很好的耐受性,也没有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陈薇在《柳叶刀》发布的新闻稿中说,1期临床试验表明接种这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能够在14天内诱导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些结果代表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扩展资料:
新冠疫苗研发的阶段性成果引发美英等国科学家好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传染病系主任罗伯特·斯库利对新华社记者说,接种3种不同剂量候选疫苗的志愿者都产生了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和T细胞免疫应答,同时显示了很好的耐受性;接种后28天内,大多数人体内中和抗体增加了4倍以上,这一结果“令人鼓舞”。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免疫学教授丹尼尔·奥尔特曼表示,这是报告新冠病毒疫苗临床试验结果的第一篇论文,疫苗诱导产生了与接种剂量相关的中和抗体应答,志愿者也没有严重不良反应,所以“开端很好”,试验结果“相当令人欣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健康网-中国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鼓舞
5月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
据报道,《柳叶刀》在线刊登了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和江苏省疾控中心朱凤才教授团队的新冠疫苗人体试验临床数据结果,这是世界第一个新冠疫苗人体临床数据。
此项研究是在108名健康成年人中进行的开放标签试验,对以腺病毒Ad5为载体的新冠疫苗进行评估:在接种疫苗后的第14天开始就发现了快速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并在第28天对SARS-CoV-2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高峰,且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
扩展资料:
陈薇在《柳叶刀》发布的新闻稿中说,1期临床试验表明接种这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能够在14天内诱导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些结果代表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不过,陈薇同时指出,要谨慎对待相关成果,开发新冠病毒疫苗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能够引发免疫应答并不一定意味着疫苗能够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感染,该项成果“展示了新冠病毒疫苗开发的很好前景,但我们离这种疫苗达到让所有人使用的阶段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报告说,这项临床试验的主要限制包括样本规模较小、试验期较短、缺乏随机对照组等,因此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验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中国新冠病毒疫苗1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成果
随之而来的各种各样流言也五花八门。新春第一期“科学合理”流言榜刚公布,再度对疫情流言集中化破碎。“打新冠疫苗会更改人体基因”“茶汤可以杀掉新冠病毒感染”,统统不可靠。除此之外,从耳朵垂褶皱就能提早预料心肌梗塞? 过夏武器“自发热内衣”确实可以自主发烫?动物油能当保健产品吃,对心脑血管病有益处?全是忽悠人的。
有。冠病毒是全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在对病毒开展的研究中,全世界科学家紧密合作、联合攻关,在病毒溯源、流行趋势预测和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科研人员的成果以科技文献作为载体,与全球的同行进行交流与共享。截至2020年5月23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共收录、索引全球科研人员发表的4500多篇相关文献,定量分析发现,新冠病毒研究的全球合作广泛而普遍,其中,中美两国科学家发表的新冠病毒学术文献最多,且二者数量相当,中美也都是彼此最主要的科研合作伙伴,两国科学家共同发表的论文达149篇。中美两国发表论文最多且数量相当对新冠病毒相关关键词进行索引后发现,在这些来自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的论文中,中国(含港澳,不含台湾)与美国发表的论文量最多,且两者论文数量相差无几;第二梯队为意大利与英国,均发表了500篇左右的论文。从研究机构方面来看,共计有4600余家机构参与了新冠病毒相关研究,其中位于中国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发表了115篇论文,论文数量位居所有机构榜首;从学术期刊方面来看,英国、美国和中国在顶级期刊发文量位列前三;另外,中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发表了的新冠病毒相关论文最多,其次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疫情快要过去关于新冠的论文能发出去。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现在关于疫情的论文还可以发出去,要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才能发出去,疫情敏感,对学科专业的影响大,言之有理就行。
不会,新冠一般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不会改变人的基因,新冠病毒容易感染肺部、肾脏、心脏等器官。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使肺部、肾脏、心脏等器官受到严重的损伤,进而引发呼吸衰竭、肾衰竭、心力衰竭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与蔓延,是2019—2020年最大的“黑天鹅”灾害事件,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害和冲击。中国作为最早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冲击的国家,在全球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智慧和中国自信,为世界各国建立应对疫情机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为此,总结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经验,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中国的战“疫”经验,为全球疫情防控、应急管理、风险治理及国际合作提供“中国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及绩效:中国力量与中国速度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已经成为人类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功典范,最突出之处在于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打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彰显了抗击疫情的中国力量。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图1)。第一,统一领导,高效决策。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与国家最高决策层果断的战略决策是战胜重大疫情的基础和前提,集中统一领导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思维及统筹抗疫部署是遏制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的关键。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仅仅依靠个人、民间组织、地方政府是不可能彻底控制住的,需要具有战略眼光、全局意识、反应迅速、决策高效的集中统一的领导机构发挥战略决策和统筹协调职能,全面推进疫情防控。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高效决策是中国迅速控制疫情并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关键。第二,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强大的社会动员组织能力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战胜重大疫情的关键。依托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的社区和村组进行广泛动员,无缝隙、全覆盖,形成抗疫的社会动员体系;依靠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构建防疫的核心基层组织网络体系;广泛宣传,使广大民众充分认识到疫情的危害,增强广大人民群众防疫的自觉性;采取各种强有力的“硬核”措施,奖罚分明,严厉禁止和处罚各种违反公共卫生安全的行为。第三,全国统筹,对口支援。一是弥补疫情防控重点地区抗疫物资不足的问题,充分调配全国资源,实现全国抗疫物资的统筹安排;二是增强人民群众的抗疫信心,通过多地大规模医护人员的支援、医疗资源的投入、抗疫物资的充足供给,增强了人民群众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决心和信心;三是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疫区与非疫区之间的分工合作,培养了地区协作、患难与共的精神;四是能够实现当地医院与全国医疗资源的有效对接、优势互补,形成规模化、网络化的应对方式。第四,科技抗疫,保障有力。一是动员民用和军用高科技医疗设备集中投入疫情重点地区,保障先进设备的充分供给与高效配置;二是集中全国最优秀的专家和医护工作者,深入重点疫情一线,遏制住重点地区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三是利用5G、大数据技术构建全国新冠肺炎疫情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与应用网络体系,提高数据传输效率,降低数据成本,提高了抗疫效率;四是综合集成交叉技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保障了抗疫的应急之需;五是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为抗疫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全国大量的抗疫和民生保障物资快速运达疫区,保障了抗疫物资和重要民生商品供应,稳定了社会秩序。第五,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国人民高度团结,积极配合并遵守政府制定的各种防疫措施,提高了抗疫效率,降低了各种治理成本。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广大医务人员不顾个人安危,英勇奋战,体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第六,守望相助,国际合作。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在取得国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阶段性胜利的基础上,积极援助世界各国。例如,截至4月12日,中国已同153个国家举行83场卫生专家视频会议,中国政府和民间已经或正在向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多批急需的医疗物资援助,已有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同中方出口商签署防疫物资商业采购协议;中国已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和柬埔寨等国家派出多批医疗专家组,同时正在筹备向其他受疫情影响的国家派遣专家组;中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疫情的能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国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正确领导,基层的认真执行,群众的密切配合。媒体的正确引导,多年的财富积累,国家有实力,群众有保障
齐心协力不出门
2020年鼠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袭,确诊人数不断增加,发生时间主要在春节期间,因为在放假期间大家感受还不是特别深。但是,这次疫情对大家的全面影响才刚刚开始。随着疫情的到来,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猛烈影响。首先,家庭经济压力。在疫情战场上,主要是靠一线医护人员打头阵,我们只要宅在家少出门,就是对疫情防护最大的贡献。可是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企业开工日期从2月3号推辞到2月10号,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不能准时开工,各地的防控措施加强,外来务工人员需要隔离14天,导致的经济压力每个人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外卖小哥、快递、保洁、理发、餐饮等行业,以及月光族们,则会出现艰难的生存状态。比如青岛的外卖小哥,妻子发烧确诊,自己也发烧咳嗽,就是确诊前,自己还在送外卖,这样很不对,遭到了很多人的骂声。因疫情,很多人收入本来就骤减,那些很多在生存线上的困难家庭雪上加霜。这种情况下,让我骂不出口,毕竟为了生存,谁也不想染上该病毒。其次,线下实体店惨淡经营。这段时间大家出门,可以看到很多门面关门停业,现在只有超市、菜场、水果店、药店等关系到民生的店铺在开业,但是营业时间比正常缩短。很多餐馆、早餐店、娱乐等都还不能开门。例如餐饮行业,在年前接了很多年夜饭和年后宴席的订单,购买了大量的食材,随着疫情来袭,餐饮行业不能营业。餐饮承受着巨大的损失。旅游、酒店、电影院等人群聚集的行业收入都是断崖式下跌。春节期间电影票房收入惨淡,电影《囧妈》只能放弃放映而放大家线上免费观看。房租需要付、工资要发,线下实体店难以承受压力。再次,养殖行业。疫情是因为活禽交易传播,现在屠宰场和活禽交易市场关闭。准备上市的鸡鸭不能出售,各地封村封路阻断了疫情,与阻断了物资运输。饲料不能运输,例如猪、鸡等养殖场面临饥饿,甚至饿死,可能会导致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养殖户也很无奈,会大量减少饲养规模。本来去年因猪疫情原因,猪肉价格站到了历史高位。由于今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接下来肉、禽、蛋的价格可能还会上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最后,制造行业。去年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使很多企业蒙受损失,今年复工更会出现“用工荒”,工资也会水涨船高,春节前接的大量订单不能完成可能需付违约金。部分制造企业站在了生存线的连缘。内陆房地产行业是销售的旺季,因为很多人会在春节期间返乡购房,但今年基本无望,房子库存不能出售,债务压力接踵而来。疫情究竟有多在的影响,企业不能复工,学校不能开学,店铺不能开门,最直接的影响到人们的收入减少,大家需要省吃俭用,房贷、车贷等各种还款的钱从哪里来,孩子的教育、赡养老人的费用,我们每一天都祈祷疫情赶紧过去,我们要去上班、开业。在此情况下,情绪压力也接踵而来,产生恐慌、焦虑、失望等情绪。人与人之间产生不信任,大家的距离被拉的更远。在当前的特殊时间,我们应该收敛情绪,多一些宽容,大家共渡难关。疫情最终会过去,美好的生活也会到来,在这个时间,我更加怀念上班堵车、拥挤的地铁、旅游时不是看景色而是看人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