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中国英国教育对比论文题目

中国英国教育对比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中国英国教育对比论文题目

中国和英国是拥有不同历史背景的国家,教育上存在着差异,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文化。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中英教育差异的论文呢?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述中英教育差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英职业教育的差异及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摘 要:作为现代教育发源地的英国,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本文通过对中英两国职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差异的对比分析,以期可以从中学习与借鉴英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从而得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差异 教育体制 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and Chinese Education and Its Inspir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QIN Shehua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Abstract As the birthplace of British modern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a and British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be able to study and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British vocational education, so as to get the inspi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difference;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s

英国是世界最早的工业化国家,也是现代教育的发源地。英国的职业教育比起普通教育发展较迟,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英国政府采取了包括推行职业技术教育试点、建立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期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通过制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法规,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在上世纪末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德国、加拿大)的成功经验而兴办起来的,起步较晚,但由于政府重视,在数量与规模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质量和特色上尚有待提高。现通过英国职业教育与中国教育中国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方面的比较,来找出中英职业教育的差异,从而得出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1 中英职业教育的差异

教育体制差异

教育体制是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对整个教育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93年11月,英国政府宣布实施“现代学徒制(Modern Apprenticship)”计划,1994年9月开始在全国14个行业部门试行该计划,为学生获得深入、全面的指导提供制度保障。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划分为基础学徒制和高级现代学徒制两个层次,基础学徒制主要培养具有初级职业技能的从业人员,而高级学徒制主要培养具有熟练职业技能的从业人员。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包括关键技能课程、NVQ课程和技术证书课程,学生完成高级现代学徒制规定的有关内容后可以获得国家职业资格(NVQ)三级水平和关键技能二级水平及相关的学术证书。按照现代学徒制的要求,由地方培训与企业协会(TECs)、学徒和企业主三者之间就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达成契约性协议,协商确定设置能够达到行业技能要求的课程和培训计划,不同的行业所确定的培训计划、课程的设置和行业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目前,在英国有500多所学院和大学开设BTEC(HND)课程,BTEC成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训模式也得到了世界上众多的国家的肯定和学习,在关键技能教育的拓展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和权威性。目前在全世界共有110多个国家,7000多个中心采用BTEC的教学培训模式,其标准课程的要求适用于世界各个国家,学生在完成了BTEC课程后,得到的将是具有国际水准的、普遍承认的学历文凭。英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共由低至高分为三级,学生16岁义务教育结束之后,可以根据普通中等教育考试(GCSE)结果接受不同等级的职业教育。英国高等教育从四级到七级,一般情况下,学生是在大学或者三年制院校接受高等教育。英国的继续教育最高可达到三级水平,而高等教育在三级之上。和中国教育相比,英国在中学教育阶段非常灵活和实用,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生存能力的培养。中国职业教育在近年来获得了较大发展,经过不断地整顿、恢复和提高,逐步建立和形成了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初等职业教育招生对象是小学毕业生或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员,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体系,学制三年或四年,主要讲授初中文化课和有关专业的生产劳动与职业技术课程。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力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中等职业一方面讲授高中文化知识,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教育理念差异

英国职业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下开发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师在这一理念下从事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校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服务,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注重个人潜能的开发。BTEC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任务法”的考核评估方式以及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的建立等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然而,由于中英两国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两国的教育理念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多年来,中国的教育思想似乎都在强调“精英教育”和“应试模式”,忽略了个性差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书本知识看作最重要的知识来源,在对学生的考察中,书本知识占据了相当重要的部分。换言之,中国的教育理念就是“应试教育”。而英国教育注重的是扩散、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认识自己,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英国的教育理念是相对轻松的,可以称之为“实践教育”。 教学方法差异

在英国,一般是小班教学,一个班大约有25人左右,教室也分很多种,有专门上课的教室,有专门讨论的教室,还有专门做实验的教室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教室。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SCL)体系,SCL教学体系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更新个人技能,使教学内容简单化,每堂课给学生信息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便于学生理解,每门课程提供不同的考核方式,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在课堂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实践实习、社会调查、实地参观、扮演角色、演讲、口头报告、书面报告、自我评价、小组活动、收集资料等,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并通过加强师生沟通,对学生予以信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而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从而加深知识的掌握,为以后工作做好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是BTEC教学模式的核心。在BTEC模式中,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中的中心,教师则处于辅助地位。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的过程又是学生学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强调学习要与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相关联,即面向应用,培养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理论),还必需获得实践技能并会运用这些技能,发展自己的通用能力。对于学习结果的考核评估主要采取任务法,要求学生完成具有实用背景的任务,从而全面评估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专业能力。一门课程要进行连续多次的评估,不以一次考核定终身,通过每次评估后的反馈,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中国,很少有小班教学的,一个班级大约要有50人左右,甚至更多。中国的教室一般就只有用于讲课的教室和实验室。在中国的师生关系中,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在日常交往方面,学生永远是处于从属地位。典型的中国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希望从教师处能获得关于一个主题的全部知识,而不愿让老师提太多的问题。在讲座式和讨论式的课堂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前者。在传统的中国课堂里,通常会看到老师贯穿始终、滔滔不绝地讲述而很少提问题。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则很少。

2 英国职业教育的优势

政府政策上的支持

英国政府允许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的学科教育之间互相转学,增强了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学位教育之间的联系,使之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与行业相结合课程体系

由于企业雇主或者专家参与制订国家专业证书标准和开设专业课程,并且参与职业技术院校教学质量评估考核和相关教育研究,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安排“三明治式”教学,就要求职业院校完全根据行业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并对内容和技术进行更新,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

课程结构设置规范

课程结构设置来看,主要包含以下要素:课程名称、课程描述、内容目录、教学指南、学习成果、基本的考核标准、课时数、考核评估、参考书目等。课程结构设置非常合理规范,学生学习的成果是考核课程所要达到的学生技能要求和评估的基本标准依据,也是考核达标的目标,在学生学习中起主导作用。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

在所有教学活动和课业设计中,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 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组织、引导、协调、促进的作用。

3 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政策上给予支持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政策和制度。政府可根据行业的特点和要求,组织行业相应的专家学者,对职业教育按行业大类进行划分,对不同大类制定相对稳定、统一的职业教育教学大纲,各职业院校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同时鼓励校企合作,政府给予政策和经费方面的支持,对于优质合作企业,鼓励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和实施奖惩制度。

加强学校与行业紧密合作

学校应结合企业的要求,及时获取行业新信息、新技术,双方共同开发满足企业要求的专业和课程、共同制定人才考核标准、共建实训基地,与时俱进,适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性。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所有教学活动都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进行,学校应提高教师综合能力,规范教学各个环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断开发新的教材,实现教材的时代性;另外,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聘用,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等。

参考文献

[1] 胡和平.关于中英职业教育对比的思考.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陈良勇.中英职业教育理念比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3] 李延平.中英两国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案例比较分析.东疆学刊,.

中西方由于各方面的不同,因此在 教育 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篇1:《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摘 要:当代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教育,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进一步适应当今世界的要求,我国教育也应吸取西方教育的精华,从而完善自身。 关键词:教育 理念差异 中西方 目前,在校大学生对于学校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能力需求之间的关联性存在质疑。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西方教育都有所长有所短,通过对比,找到对方的精华部分进行学习与改革,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明智之举。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探析。 一、中西方课堂 教学 方法 的差异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 西方教育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连老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得成功,所以西方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除了课堂气氛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样外,中美两国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差别。中国老师更多的是教授学生知识。我们对于老师的评定也是:“传道”,“授业”,“解惑”,和“学高为师”等等这样的字眼。可见在中国教育中,知识本身的重要性。但是美国老师希望教给学生的如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非知识本身。基于不同的目的,教学的方法也截然不同。中国的课堂,老师以教授知识为主,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然而,在美国课堂上,老师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是以学生或学习者为主导的课堂。老师并不是课堂上讲话最多的人,老师只是提供话题和引导讨论的人。学生是课堂上发言和参与讨论的主体。[1]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教学方式的不同导致了老师或者学校对于学生评价的不同。中国老师看重的是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美国老师看重的是一个学生是否具有不同于他人的观点。[2] 二、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国目前的境况是:人们狂热地追求学历,把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孩子从一进学校就被鼓励要刻苦学习,导致竞争激烈,负担加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西方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平等、发展”的理念,他们的基础教育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的确,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更好的学会创造。在中国,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方式是教师们追寻的目标。而在美国,问题本身并不重要,一个问题往往被反复讨论,并寻找出不同意见来进行比较。所有这些不同,究其根本在于中美两国教育理念的不同。在中国教育理念中,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去问任何一个美国教育者,他们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评性思维。麻省国际学院的院长,布兰达芬博士,一个从事教育工作36年有余,曾担任过高中老师,校长,大学校长的教育家,在多次与笔者的交流中讲到:美国教育从学生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到大学 毕业 ,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3] 三、中西方教育观念及思维模式的差异 东方教育的目的以增加知识为主,视知识比创造力重要。在中国,老师们认为创造力是―种缓慢的过程,它依赖于坚固的基础知识。而西方教育的目的是寻求高层认知能力的学习,老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问,批判性的思考,建构、挑战知识。西方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社会作准备。而我国的教育重视 文化 基础课,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 自然科学知识 比大多数国外学生多,而且中国学校的管理相对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神集中,这种教育理念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综合上述,我认为中西方教育各有特色,各有短长,我们应该站在自我超越的立场上,反观中国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的精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深入进行教育改革,以更好地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魏少敏;现代学习理论及中西方教育差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周慧;中西教育观之比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李朝春;教育观念创新与创造性课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 ; 2000年 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篇2:《中西方传统 家庭教育 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摘 要】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异同 前言: 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维系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天下之本在于家,家齐则民安。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豪门官僚还是庶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处理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和平稳定,需要特别重视家教,可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传统家庭教育在形成中国人的个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传统家庭教育之真谛,在于用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其子弟,诸如自立自强、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国家、尽职尽责、重义轻利、不畏强暴、热爱和平、同情弱小、诚实忠厚、克己节俭、待人以礼、注重节操等,都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人积累的这些优良而成功的家教思想和方法,有几点尤其可为今天的家教提供有益的借鉴: 1、传统家教注重德才兼备。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子做人,其次才是教子做事。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品德教育,教子女如何做人,是传统家教最突出的特点。传统家庭教育把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作为其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恭与贤妻良母的观念至为深入,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 2、引导教育子女为自己的长远利益考虑。诸葛亮告诫他的外甥、儿子要立志,要“淡泊明志”,“志当存高远”。嵇康在《家戒》中说“人无志,非人也”。司马光指出了为子孙积攒钱财的害处,他认为如果为子孙积财,使子孙只知有利、不知有义,那么积财只会招来子孙游手好闲、不知上进。这种鼓励子孙自立、自强,劝说父母不要为子女积攒钱财的家庭教育传统,在有识之士中间,颇为流行。 3、传统家庭教育强调慈爱与威严并重。韩非对此有一个 总结 ,他说:“慈母有败子”,这个“慈”当然不是一般的慈爱,而是一种溺爱,溺爱会毁掉子女。颜之推总结了家庭教育的 经验 ,认为亲子之间应该有严肃的一面,也应该有慈爱的一面,两者皆不可少。他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4、身教重于言教,教在不言之中。特别强调父、兄在遵守道德等方面起表率作用,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同时尽到教育子女、训导子女的责任。曾子杀猪的 故事 ,所讲的就是曾子以履行自己的诺言为榜样,教育儿子要诚实守信,不得妄语。在中华家庭教育的历史上,此类重视身教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西方家庭教育 1、让孩子学会独立。大部分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具有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孩子自己动手并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甚至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许多国家的家长都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例如在美国,孩子从幼儿阶段就在不断认识劳动的价值。孩子要自己动手 修理 、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送报扫落叶铲雪等活计。 2、给孩子自由。西方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因此对孩子是否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人。而孩子一旦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反观很多中国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使孩子学习好,在生活上照顾的无微不至,学习之外的事情孩子可以什么都不做。这样孩子得不到锻炼,从学校走出来就缺乏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其实孩子是树,阳光、水和空气就是他所需要的全部,给孩子自由,让他自由生长,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3、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西方家长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是遇到同样的情况,中国家长很可能对孩子的探索活动用“胡闹”“乱来”“不可能”等类似的话否定掉,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此外,亲近自然,重视慈善事业,相信每个人都可以“Make a difference”等等西方的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中有很多共同之处,如:都对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都重视孩子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都能够与孩子经常沟通等等。总之,家庭教育要注意与孩子之间的平等,要尊重、信任、宽容、鼓励孩子,要重视感情交流并且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方法要随孩子的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 儿童 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Charlotte, Mason, 2004. The Home Education Handbook of Charlotte Mason [M]. Beijing: Development Press of China. [2]Haim, Ginott, 2002. Parent-Child Conversations [M].Beijing:Jinghua Press. [3]Karl,Welter, Welter's Educational Law[M].Beijing:Jinghua Press. [4]Tin, Jennifer, 2005. Lock John's Family Education [M].Beijing:Xinhua Publishing House. [5]董小川.儒家文化与美国____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齐欣,赵田丰.中国教育调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7]杨冰.细节成就孩子一生[M].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8]曾仕强.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9]赵忠心.中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1991. 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篇3:《浅谈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摘要】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地域差异以及文化差异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中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差异培养出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我们应该如何扬弃?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则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挖掘中西方文化在教育观念上的具体表现,追究其存在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教育观念;哲学根源 社会的竞争,知识和智能的较量已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中西方教育存在诸多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教育目的的差异。而教育目的的差异又是源于中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方式的不同,因此中西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也着有很大的差异: (一)教育宗旨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所谓“文以载道”、“ 文章 者,经国之大业也”是其最好的解释。中国古代的教育即是通过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官吏既而来为政治服务的。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西方教育则与中国大相径庭,它们的教育自成体系,与政治的关系比较松散,其培养人才的宗旨在于掌握、使用科技技能。 (二)教育体制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强调“分数”,考试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所培养的学生缺乏 想象力 ,缺乏主见和创造,这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西方的教育体制则是倾向于能力教育。其特点是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 (三)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首先是知识观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重视伦理、讲究道德、遵循共同准则是中国教育的特点。而西方文化教育则强调个人价值、尊重学生个性,更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死记硬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究的能力。而西方在教学方法上则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和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独立意识和创造性的培养。第三是师生关系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师生关系方面,历来是注重“尊师敬长”,教师的权威地位在每位学生的心中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学生只是听命、服从于老师。而西方教育则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如果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地位,那么学生则占“主体”地位,在这里教师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尊重。 (四)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傅斯年认为,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性质)不同,所以形成了中、西方教育内容上的不同。中国是一个政治型的国家,其教育内容首先是为政权、为政治服务的。这就形成了中国的教育重视人文学科而轻视科学技术的传统。而欧美等西方国家以工商立国,加之它们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抽象思辨的民族 思维方式 ,它们的教育内容也就以科学技术和实用技能为主。 二、通过以上中西方差异的分析引发出的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建议 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教育观念存在的差异,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首先是对西方教育思想加以“扬长弃短” 中西方教育思想渊源上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19世纪末我国自开始学习西方教育制度以来,已经反反复复对西方的不同国家、不同教育思想进行学习和借鉴,以用来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引进和学习国外教育经验时,常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发生。在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国家移植过来后或许会变得面目全非、以致效果甚微或无效,究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两种文明的教育思想在根源上即存在差异。因此,这在学习西方的教育理论时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在移植时必须要考虑它在中国这块土壤基础上的生长环境,我们既不能被中国国情束缚思维,也不能比葫芦画瓢、盲目引进西方教育思想,而是要在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教育背景的基础上对西方的教育理论加以“扬长弃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正是我们以史为鉴的目的。 其次是中西方两种教育观念的优化结合 纵观中西方教育观念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更清醒的认识一下我国的传统教育,与西方国家的教育相比,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反之而言西方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的教育也同样存在许多弊端。而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两者的反差是何等的巨大,现在我国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已经相当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生子女将在儿童中占绝大多数。独生子女的长处是情感及教育占优势、智能与体格发育较好、知识面广等;同样也有任性、自私、孤僻、高傲、不合群、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等短处。而做家长的也往往对他们存在着过分注意、过分顾虑、过高期望、过于关怀等心理的和行为的特点。鉴于独生子女及其家长的这些特点,我觉得更有必要借鉴以上西方教育的积极方面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加以取舍,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实际、具有时代特征、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最优教育方案,这样中国的未来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P112-115 [2]傅斯年:傅斯年全集[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P6 [3]吴林富:中国教育管理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P6、225 猜你喜欢: 1. 论中西方的教育论文 2.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 3. 中美教育差异浅析论文 4.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 5.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

中西方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异。很多人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扎实,西方一些教育学者也在呼吁向亚洲包括中国学习基础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比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中西方教育体制的差异》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中西方教育体制的差异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 教育与改革

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但过于神化教育了。虽然教育是国家文明与科技发展的体现,但不应该让人感到高等教育有特殊层次。从教育总体差异上来讲,我们教育传统的定义往往是学生在被动地学,而西方是自由主义学说。有人说:“中国教育模式对学生有利于打基础,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西方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但往往学生受制于自己的基础功底,也容易出问题”。打基础和发展创造力,这个平衡点如何取得,是我国现在教育难点和重点

一、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

如果我们还是为自己的分数和名次而拼命,如果还是为了可以上更好的大学而学习的话,中国强则是一句空话,如果我们老师还是看分数来决定这个学生是否优秀,我们孩子将失去童年的记忆。

我国的教育制度有点僵硬。而且高考制度非常让人无语和无奈,先不说地方招生分数差异的问题。光是加分就让人纠结。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度,我们只能学会去适应,去争取,因为我们不能改变这个社会,也不能让社会来适应我们,只有自己去适应社会,高考的道路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力争自己可以踏过这人生转折点的独木桥,只能力求自己不成为那个被挤掉的人。中国的教育是面对大多数学生,不否认这种“广泛”的教育尺度或者方法会埋没一些所谓天才学生,但教育体制不会因为某个人有特长或者潜力而改变,它教育的原则是教会大多数的学生,而不是只教某个人。很多同学抱怨很多课程没有用,但是还设置了这些课程。其实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些课程的重要性。在人生中,很多的知识是一定要学的,只不过是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个先后的问题。高考确实不是什么讨人喜欢的制度,但是相比之下这是目前最好的制度了。

二、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

西方个人本位的教育传统,这种教育体制在新旧文化冲突中形成的新的世界观,打碎了宗教的精神枷锁,使教育获得了新生,教育上的种种变革生气勃勃地发展了起来。从教育总体差异上来讲,我们的定义往往是学生被动的,而西方是自由主义。我们的教育方法是有利于打基础,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由想象力。西方的有利于创造性发挥,但往往学生受制于自己的基础功差,也容易出问题。打基础和发展创造力,这个平衡点如何取得,是大家都在头痛的事情。

很多人会说,如果说中西方教育各有所长,那为何我们的科技发展落后于美国那么多。从这点看,因为美国有向全世界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因此他们结合自己学生基本功不好的这个弱点,用大量的优秀留学生来弥补他们的不足。如今在美国高校搞科学研究的,很多是来自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他们除了学美国的先进技术之外,于博士和博士后提供更为丰厚的报酬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整个美国社会庞大的商业、教育界、政府研究机构等,都为这些学生毕业后提供了就业机会。所以才造就美国教育的世界龙头老大地位。

三、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何切实有效地逐步提升中国教育的质量和学术水平,教育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局限着我们中国教育的落后于其他国家,教育水平和方法的好坏和优越,教育体制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而我们中国现在的总体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处于第三世界的水平,加上一些过去的条条框框和传统文化,导致总体水平环境必然落后其他发达国家。此外,中国人传统极其重视教育,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财富,可近几年来由于父母们对教育的重视做过了头,导致教育商业化色彩太浓。加上中国人口多,学生竞争激烈,这样的国情和社会问题也影响了学校以及整体的教育方法和质量。

虽然在教育之前,基础要打好是非常重要,但过度的重视强压,对很多孩子失去原有自然成长,导致高分而低能。而对于高等教育,一旦学生跨越了大学这个门槛,原来的依赖使他们显得迷茫。我认为高校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同时学生们应该尽可能选修其他非专业课,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加知识面。

无论父母还是学子必须记住一点,不要指望任何教育制度能改变一切。我曾经就读过普通和重点中小学校,总而言之,学生自己的能动性发展才是最关键的。自己不要,好学校也没有办法来改变你。即便是学校制度僵化,作为学生也应该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挖掘自己的潜力,为今后人生道路奠定必要的基础。

中国学生抱怨高等教育对自己的制约太多,大家知道,即便是国外著名学府,学校的制约还是存在的,欧美大学生对此常常反抗。他们的心态和中国学生们现在的逃课心态,是非常类似的,是对旧有轨制的挑战。不过,我不建议拿逃课来抗议。最好的方法是思考一下,自己想学什么,然后自己去发掘资源,去学习。教育体制的不足,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弥补。毕竟再好的大学,也只是提供资源,学生自己是否要学、学哪些,学生自己决定。如今中国的大学和社会气氛比80年代宽松多了,可看可学的资源丰富。应该尽量自己主动争取,而不是消极抗议。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重要的还是从根源上杜绝,从教育体制上进行改革,循序渐进地消除教育体制上存在的弊端。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钱穆.文化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苹,刘文捷.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界,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比论文

中国和美国教育的比较论文题目

中西方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异。很多人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扎实,西方一些教育学者也在呼吁向亚洲包括中国学习基础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比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中西方教育体制的差异》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中西方教育体制的差异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 教育与改革

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但过于神化教育了。虽然教育是国家文明与科技发展的体现,但不应该让人感到高等教育有特殊层次。从教育总体差异上来讲,我们教育传统的定义往往是学生在被动地学,而西方是自由主义学说。有人说:“中国教育模式对学生有利于打基础,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西方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但往往学生受制于自己的基础功底,也容易出问题”。打基础和发展创造力,这个平衡点如何取得,是我国现在教育难点和重点

一、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

如果我们还是为自己的分数和名次而拼命,如果还是为了可以上更好的大学而学习的话,中国强则是一句空话,如果我们老师还是看分数来决定这个学生是否优秀,我们孩子将失去童年的记忆。

我国的教育制度有点僵硬。而且高考制度非常让人无语和无奈,先不说地方招生分数差异的问题。光是加分就让人纠结。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度,我们只能学会去适应,去争取,因为我们不能改变这个社会,也不能让社会来适应我们,只有自己去适应社会,高考的道路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力争自己可以踏过这人生转折点的独木桥,只能力求自己不成为那个被挤掉的人。中国的教育是面对大多数学生,不否认这种“广泛”的教育尺度或者方法会埋没一些所谓天才学生,但教育体制不会因为某个人有特长或者潜力而改变,它教育的原则是教会大多数的学生,而不是只教某个人。很多同学抱怨很多课程没有用,但是还设置了这些课程。其实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些课程的重要性。在人生中,很多的知识是一定要学的,只不过是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个先后的问题。高考确实不是什么讨人喜欢的制度,但是相比之下这是目前最好的制度了。

二、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

西方个人本位的教育传统,这种教育体制在新旧文化冲突中形成的新的世界观,打碎了宗教的精神枷锁,使教育获得了新生,教育上的种种变革生气勃勃地发展了起来。从教育总体差异上来讲,我们的定义往往是学生被动的,而西方是自由主义。我们的教育方法是有利于打基础,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由想象力。西方的有利于创造性发挥,但往往学生受制于自己的基础功差,也容易出问题。打基础和发展创造力,这个平衡点如何取得,是大家都在头痛的事情。

很多人会说,如果说中西方教育各有所长,那为何我们的科技发展落后于美国那么多。从这点看,因为美国有向全世界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因此他们结合自己学生基本功不好的这个弱点,用大量的优秀留学生来弥补他们的不足。如今在美国高校搞科学研究的,很多是来自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他们除了学美国的先进技术之外,于博士和博士后提供更为丰厚的报酬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整个美国社会庞大的商业、教育界、政府研究机构等,都为这些学生毕业后提供了就业机会。所以才造就美国教育的世界龙头老大地位。

三、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何切实有效地逐步提升中国教育的质量和学术水平,教育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局限着我们中国教育的落后于其他国家,教育水平和方法的好坏和优越,教育体制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而我们中国现在的总体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处于第三世界的水平,加上一些过去的条条框框和传统文化,导致总体水平环境必然落后其他发达国家。此外,中国人传统极其重视教育,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财富,可近几年来由于父母们对教育的重视做过了头,导致教育商业化色彩太浓。加上中国人口多,学生竞争激烈,这样的国情和社会问题也影响了学校以及整体的教育方法和质量。

虽然在教育之前,基础要打好是非常重要,但过度的重视强压,对很多孩子失去原有自然成长,导致高分而低能。而对于高等教育,一旦学生跨越了大学这个门槛,原来的依赖使他们显得迷茫。我认为高校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同时学生们应该尽可能选修其他非专业课,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加知识面。

无论父母还是学子必须记住一点,不要指望任何教育制度能改变一切。我曾经就读过普通和重点中小学校,总而言之,学生自己的能动性发展才是最关键的。自己不要,好学校也没有办法来改变你。即便是学校制度僵化,作为学生也应该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挖掘自己的潜力,为今后人生道路奠定必要的基础。

中国学生抱怨高等教育对自己的制约太多,大家知道,即便是国外著名学府,学校的制约还是存在的,欧美大学生对此常常反抗。他们的心态和中国学生们现在的逃课心态,是非常类似的,是对旧有轨制的挑战。不过,我不建议拿逃课来抗议。最好的方法是思考一下,自己想学什么,然后自己去发掘资源,去学习。教育体制的不足,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弥补。毕竟再好的大学,也只是提供资源,学生自己是否要学、学哪些,学生自己决定。如今中国的大学和社会气氛比80年代宽松多了,可看可学的资源丰富。应该尽量自己主动争取,而不是消极抗议。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重要的还是从根源上杜绝,从教育体制上进行改革,循序渐进地消除教育体制上存在的弊端。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钱穆.文化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苹,刘文捷.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界,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比论文

论中西方教育差异:转自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更多中西方教育差异文章请看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我有一些感受。我没有去过国外,对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从书中和各种媒体中获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二. 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三. 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子多动手。四. 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一、学校的教育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二、家庭的教育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外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三、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学校说:“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网吧,歌房太多了”;网吧老板说:“我只是开一家店挣点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来看看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教师。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在英国,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年青人的行为,好像警察一般。这两个国家已经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公民,每个公民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负责。而在国内,又有谁把教育下一代国人视为自己的责任呢?看到不认识的小孩有不对的地方,又有谁会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错误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员贪污腐、、、、这些问题的存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我,所有国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谁可免责?如果每人都确实负起自己的责任,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相诚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启蒙,发掘潜力,尊重自由,尊重个性的发展。孩子在这三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多一份质疑,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热情,多一些创造。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纵观中外教育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教育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如何结合实际创新我国的教育,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外教育差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外教育差异浅析》

摘要:通过对中外教育的比较,从课堂纪律,课堂教学形式,考试制度,教师角色定位四个方面分析,阐述中外教育的差异。

关键词:中外教育;教育差异

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则新闻:北京农业展览馆,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青年科学节的开幕式。领导在主席台上热情洋溢地讲话,下面却是截然不同的情形:中国学生头顶着骄阳,排着整齐的队伍,认真倾听;而来自APEC其他国家的学生,却三五成群,一堆一堆地聊开了,有的人甚至已经坐到了地上。

一个中国学生说:“集会场合就应该遵守集会的纪律,这是我们从小就培养的习惯。”一名来自新西兰的学生说:“青年科学节本来就是一次交流的活动,不能不让人说话,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既然演讲很长,就应该给我们坐的地方。在我们国家,很少有这么长的演讲,除非是专题讲座。”

还有一个故事说得也很透彻:某学校出了这样一道题:下午两点到三点之间,时针与分针在哪一刻交会?在场的中国孩子马上拿笔列式计算,同班的美国孩子却轻松地拨动自己的手表,很快得出结论,这说明,中国孩子在动手能力方面与国外孩子存在相当差距。到底是什么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杨振宁教授曾说过:“主要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出了问题。”

这两则事例都反映了观念和思维的碰撞,反映了中国教育和国外教育不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一、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是课堂上必须遵守的规则,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的确,进行课堂教学没有一定的纪律是不行的。试想,如果在课堂上谁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岂不乱了方寸。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怎样看待课堂纪律?什么样的课堂纪律是好的,什么样的是不好的。有一位教师曾经形象地比喻某班级课堂纪律好:“我上课时,掉一根针都能听见”。此言虽然有些夸张,却足以证明其课堂上相当安静,如果教师不讲课,就没有别的声音了。对比中国与美国、日本的教育,中国教育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的培养。在中国,课堂纪律井然有序,保持安静。上课坐要身直、双手要平放在课桌上,两眼要盯着老师,规规矩矩,学生的行为受到严格的控制,学生的任务是听和记。中国的教师认为这是良好的课堂纪律。在教学中整齐划一的现象比比皆是,如回答问题要异口同声,答案要标准,有的教师还要求学生在考试前应考作文,以达到思路统一。即使学生偶有独特的见解,教师往往以教材作为评判标准,循循善诱,于是学生只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确,这种令人沉闷僵化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学生进行创造的内在动机。

相对中国而言,美国、日本的学生有着宽松的课堂纪律,充裕的课余时间。美国的课堂纪律甚至可以用“乱七八糟”来形容。他们的中小学生课余时间大部分是在一种比较宽松的、自由选择的娱乐活动中度过的,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教育氛围中,学生敢想、敢说、敢干,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创造力得到培养。日本近年来将教育的发展方向定为:让孩子拥有“生存能力”和“轻松宽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日本的学校注重在轻松宽裕的教育环境下,开展轻松宽裕的教育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中国的中小学生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是在老师、家长的无限关怀而设计的种种作业中度过的,正是这种关爱,使孩子失去了个性、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空间,阻隔了孩子的自由梦想,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

二、课堂教学形式

中国的课堂以班级为一个集体,以组为一个单元,固定不变。并且集中、统一授课,时间限定,整个形式过于单调、沉闷,对于中学或许可以,但对于小学就不大合适。孩子们天真烂漫、活泼好动、个性四射的特点,多少会被这冷冰冰的课堂组织形式所压抑,在课堂上,课堂纪律井然有序,安静得如同公堂,上课坐要身直、手平放,两眼直视,学生言行受到严格控制。一位美国教师曾评价中国幼儿园:“过分严密的管理,使得东方幼儿园看起来更像一座军营……如此过分地强调纪律秩序和行为规范,以致不惜以摧毁孩子们的创造性为代价。”国外的课堂以班为集体,但每个组都不是固定的,可以随着授课内容的不同而经常改变,并且不一定是集中统一授课,而是有序地轮流完成课堂任务。这种授课形式活泼有趣,趣味性、艺术性强,形式多样,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不仅如此,国外课堂的实践课程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譬如上厨艺课,课堂就设在厨房中;汽车修理课就在汽车旁进行,鲜有先讲书本理论而不实践的课程。这与国内的课堂组织刚好相反,先在课堂上理论课,而鲜有实践课。国外课堂教育组织形式灵活、新颖,注重个性与人格培养,善于将课堂教育与实际创造相结合,挖掘孩子们的创造力,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三、考试制度

我国是世界考试的故乡,也是考试制度的发祥地。在古代中国,以科举制为代表的考试制度在选贤用能、兴教育才等方面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自明清以来,我国的考试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逐步僵化,成为禁锢教育、束缚人才的枷锁。考试的评价标准其实是由教育观决定的。即要强调哪些教学内容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决定了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在国外,考试只是一个学习效果的检验工具。然而在中国,考试主要是作为筛选工具,分数不上录取线,就意味着被现行教育体制所淘汰。中外学生都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但方法却不一样。国外的学校考试多采用等级制,而中国学校的考试则习惯于用百分制,认为百分制的区分度高,一分之差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学生考试的主要目的就是升学就业。而在国外,考试的意图是鼓励创新思维,除数学外是不会有什么标准答案的,只要你给出合理的解释,取得某个答案的合理理由,即便答案不正确或不完善,一样可以拿高分,考核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创新水平是外国教育的唯一目的。例如,国外的作文考题一般不定有关自己生活的题目,因为小孩子的阅历本来就简单,写这种文章只会让学生“捏造事实”。题目一般都是有知识性的,而且能激起学生对这方面学问的兴趣,这些题目把作文的知识性、趣味性全部体现出来,还能激起孩子们的求知欲。而国内老师布置的作文题是有关自己生活的题目,还要训练学生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学生一写作文就觉得愁眉苦脸,毫无兴趣。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它重视的是应付考试,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上大学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而国外的教育重视的则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以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主,重视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今后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中。由于这种差别,使得各自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在能力上大不相同:国外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远强于中国同龄学生,中国学生的考试分数和记忆能力远远高于外国学生。

四、教师的“角色定位”

中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贯扮演“严师”形象,“教不严,师之惰”,老师越严厉,越能管住学生,才有威望,才能使学生服从自己的命令,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甚至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看到老师跟老鼠看到猫,能躲多远就多远,这难道不是老师的悲哀吗?在学生看来,教师是绝对权威,极少有商量的余地,听话才是好学生的标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被无情抹杀。我们国家一般采用授受式教育,基本上是以书本知识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活动为中心,通过教师讲,学生听,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这种传统的授受式教育确实培养了孩子听话的习惯,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国外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三种角色。一是“引导者”,教师很少照本宣科传授知识,而是向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主要资料,让学生自行完成。二是“指导者”,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随时进行点拨、提醒、指正,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至于偏离既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也能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德、智、体、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协调发展;三是“朋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地位始终平等,师生可以互相探讨问题或争执,保留自己的观点,教师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很少出现体罚学生、斥骂学生的现象。国外师生极为融洽,甚至有点自由、散漫,对学生限制很少,相比之下,中国师生的关系显得较为呆板、生硬、紧张。”

纵观中外教育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教育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如何把中外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更能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式”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知识经济依靠的是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如何点燃隐藏在青年人头脑中的智慧火种,让它燎原中华大地,出现一批又一批富有“梦想、创造性思维、发明”能力的年轻人,如何结合实际创新我国的教育,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作者简介:章佳玲(1987年-),女,汉族,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05级本科生,专业为科学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巍.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中西教育比较[J].21世纪,

[2]杨兆宇.文化是海,教育是舟,竞帆彼岸,中西何异,关愚谦博士细说中西教育差异[J].人力资源.

[3]方莹,李春光,浅析中西方教育之差异[J],理论学习,

[4]刘爱慈,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异[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外教育差异论文

中英教育对比毕业论文

从上述中西方教育制度对比情况来看,我们中国的大学教育就目前来说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特别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一个“磨具”造出来的,缺乏自己的思想。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西高等教育差异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中英高等教育的差异》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业在不断发展,一批批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及其思维形式,探讨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短。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特殊性,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性,本文着重以中英为例来比较两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英 高等教育 差异 分析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创新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这足以凸显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英国发达国家教育模式相比存在着很大差异性,我们应找出中英高等教育的差异,吸取其优秀的办学经验为我国所用。

二、中英高等教育的差异

由于中国和英国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具体国情都不一样,使得两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工作存在的较大的差异。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并结合自身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认识,主要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等这几个方面进行逐一地探讨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教育理念方面的差异。

教育理念是指在教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教育实质、教育价值以及教育功能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教育理念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以及教育的成效。中英两国由于各自的基本国情不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不同,使得两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形成了以英国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和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本位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以英国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教育观认为,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成年,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已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等教育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尊重其个人的价值,努力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本位论”则认为,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的需要永远排在第一位,单纯的个人追求是不允许存在的,高等学校如何组织、实施高等教育关键看社会的需要,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人永远是为社会服务的,个人的价值取决于社会价值,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这种“社会本位论”教育观忽视了个人需求、忽视了个人价值的实现,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长期以来会阻碍学生的兴趣、个性的发展,从而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方面的差异。

在教学内容上,英国高校不指定上课专用的教材,使用什么教材由任课老师自由选择,这样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般会向学生推荐多种资料或参考文献,让学生了解不同学者不同的观念,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见识。而且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外,更注重知识的前沿性,注重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该领域的新动态、新方向,保证学生跟上时代和科技发展的要求,成为时代的骄子;而中国高等教育大多有一套固定的教材,老师授课的内容大多是课本上的知识,而且有些老师的教学缺乏一定的创新,只是照本宣科,加上教材内容陈旧,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而且英国高校设置的课程与市场的发展联系密切,紧密结合当今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明确了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方向。英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初级专业课、高级专业课以及实战专业课三个方面,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本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中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上除了一些专业课外,还有更多的德育课、思政课,这些课程的设置固然能在某些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是很多高校设置这些课程的比例过大,大一开设专业课很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课时减少,导致学生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偏少,专业能力不强。此外,中国许多高校在教学内容上是人云亦云,看到其他的学校设置了心理学课程,自己学校就想方设法设置心理学,看到别的学校设置了生物科学课程,自己也开始效仿,从不考虑自己学校的特色,导致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面,中国高校一个样,没有什么特色,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导致就业形势一再严峻的局面,而且不论是文科教学还是理工科教学,老师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性很少,导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殊不知,有些工科技术,如计算机操作、电器安装技术以及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等光靠基础理论知识是学不好的,关键还在于实践能力,中国高等教育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严重脱节,导致有些高校毕业生虽然上的学校很好,学的专业不差,但却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现象频频发生。

(三)教学模式方面的差异。

中英两国高等教育在教学模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别,英国的教学模式丰富多样,除了老师在课上讲解外,更多的是采取讲座、讨论以及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讲座虽然主要是老师在台上讲,但讲完后老师会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提问、讨论,而且老师还会经常安排学生进行讲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讨论课和辅导课要求学生必须在课下掌握好老师课上讲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讨论和辅导的正常运行。讨论主要有生生讨论以及师生讨论,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某些有疑问的问题、某些知识点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讨论的目的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讨论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同桌讨论,也可以是小组间讨论。对于学生讨论过后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要给予辅导,辅导的时候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运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智慧水平,对某些地方要进行适当的点拨以及答疑,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在于解题方法的讲解。而中国高校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大多还是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相对于中学而言,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也灵活了一些,老师会安排一些发言、讨论等问题,但由于多种方面的原因,大多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在讨论中也不够活跃,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在长期受教育的过程中养成了依赖老师的习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们懒于思考,甚至形成一种惰性,缺乏自我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方面的差异。

相对于中国而言,英国高等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是多方面、全面的。学习成绩考核是一个基本的考核点,但是老师在给予成绩时更注重学生观点的创新以及是否具有批判性。英国高校考试中闭卷考试很少,考试注重综合性和设计性,以写论文和做课程设计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大量的课程设计以及现场演讲锻炼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且做毕业设计、写论文前要查找大量的资料,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而中国高等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考试仍然以闭卷考试为主,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强调标准答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中英两国的高等教育出现差异的原因

在高等教育工作上,中英两国之所以出现上述几个方面的差异,究其原因在于:(1)两国的政治背景不同,使得在高校的管理理念方面,自然高等教育也就不同。在英国,高等教育组织机构,为教授行会以及院校董事、行政人员等之间适度结合而建立的一种模式。各所大学已获得自治的法人团体,有权开展本校的各项管理。基于此种背景,英国高校为了发展,一般会通过评估,及时发现不足,进而提高本校的教育质量,进而获取社会以及政府等的支持和认可。而在我国,政府是直接管理高等教育工作的,政府不仅是举办者还是管理者,更是监控者、评估者,所以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带有集权色彩;(2)中英两国的文化背景不同,使得意识形态也不同,自然高等教育会存在差异。英国大学是基于绅士文化的传统渗透下,永远保持高等教育的强学术性。英国有着学术自由以及学术自治的权利,而这就造就了英国大学扎根扎底的自治信念,进而英国高校越发重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而在我国,大一统的思想牢固,使得我国对高等院校实施统一的集权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阻碍我国形成多元化的评估主体;(3)两国的高等教育在评估实践时间长短不同,使得高等教育存在差异。如我国往往在高等教育工作上,存在不自觉、不够重视的一面,高等教育相关的保障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而英国则不同,其激昂高等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学科来看待,而不是像我国当做一种权利来看待,社会各领域普遍重视高等教育工作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和英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差异。如何正确看待这几个差异问题,以拉近中英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距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而笔者认为,中英的高等教育之所以存在这些差异,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例如:(1)中国和英国的政治背景不同,使得高校教育教学的管理理念也不同;(2)中国和英国的文化背景不相同,使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两国的意识形态也就不同;(3)中国和英国得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实践历史的不同。等待。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机构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其教学体制、教学模式等方面都面临着变革,我们应该在认识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健全高等教育体制,完善高等教育工作,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周满生.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孙立军.英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3]刘忠,张维明,张勇.英国高等教育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04).

[4]王新凤.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整合的进展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9,(10).

[5]胡义伟.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以发达国家经验为鉴[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西高等教育差异分析论文

中国和英国是拥有不同历史背景的国家,教育上存在着差异,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文化。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中英教育差异的论文呢?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述中英教育差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英职业教育的差异及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摘 要:作为现代教育发源地的英国,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本文通过对中英两国职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差异的对比分析,以期可以从中学习与借鉴英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从而得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差异 教育体制 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and Chinese Education and Its Inspir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QIN Shehua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Abstract As the birthplace of British modern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a and British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be able to study and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British vocational education, so as to get the inspi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difference;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s

英国是世界最早的工业化国家,也是现代教育的发源地。英国的职业教育比起普通教育发展较迟,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英国政府采取了包括推行职业技术教育试点、建立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期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通过制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法规,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在上世纪末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德国、加拿大)的成功经验而兴办起来的,起步较晚,但由于政府重视,在数量与规模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质量和特色上尚有待提高。现通过英国职业教育与中国教育中国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方面的比较,来找出中英职业教育的差异,从而得出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1 中英职业教育的差异

教育体制差异

教育体制是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对整个教育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93年11月,英国政府宣布实施“现代学徒制(Modern Apprenticship)”计划,1994年9月开始在全国14个行业部门试行该计划,为学生获得深入、全面的指导提供制度保障。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划分为基础学徒制和高级现代学徒制两个层次,基础学徒制主要培养具有初级职业技能的从业人员,而高级学徒制主要培养具有熟练职业技能的从业人员。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包括关键技能课程、NVQ课程和技术证书课程,学生完成高级现代学徒制规定的有关内容后可以获得国家职业资格(NVQ)三级水平和关键技能二级水平及相关的学术证书。按照现代学徒制的要求,由地方培训与企业协会(TECs)、学徒和企业主三者之间就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达成契约性协议,协商确定设置能够达到行业技能要求的课程和培训计划,不同的行业所确定的培训计划、课程的设置和行业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目前,在英国有500多所学院和大学开设BTEC(HND)课程,BTEC成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训模式也得到了世界上众多的国家的肯定和学习,在关键技能教育的拓展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和权威性。目前在全世界共有110多个国家,7000多个中心采用BTEC的教学培训模式,其标准课程的要求适用于世界各个国家,学生在完成了BTEC课程后,得到的将是具有国际水准的、普遍承认的学历文凭。英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共由低至高分为三级,学生16岁义务教育结束之后,可以根据普通中等教育考试(GCSE)结果接受不同等级的职业教育。英国高等教育从四级到七级,一般情况下,学生是在大学或者三年制院校接受高等教育。英国的继续教育最高可达到三级水平,而高等教育在三级之上。和中国教育相比,英国在中学教育阶段非常灵活和实用,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生存能力的培养。中国职业教育在近年来获得了较大发展,经过不断地整顿、恢复和提高,逐步建立和形成了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初等职业教育招生对象是小学毕业生或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员,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体系,学制三年或四年,主要讲授初中文化课和有关专业的生产劳动与职业技术课程。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力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中等职业一方面讲授高中文化知识,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教育理念差异

英国职业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下开发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师在这一理念下从事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校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服务,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注重个人潜能的开发。BTEC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任务法”的考核评估方式以及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的建立等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然而,由于中英两国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两国的教育理念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多年来,中国的教育思想似乎都在强调“精英教育”和“应试模式”,忽略了个性差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书本知识看作最重要的知识来源,在对学生的考察中,书本知识占据了相当重要的部分。换言之,中国的教育理念就是“应试教育”。而英国教育注重的是扩散、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认识自己,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英国的教育理念是相对轻松的,可以称之为“实践教育”。 教学方法差异

在英国,一般是小班教学,一个班大约有25人左右,教室也分很多种,有专门上课的教室,有专门讨论的教室,还有专门做实验的教室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教室。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SCL)体系,SCL教学体系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更新个人技能,使教学内容简单化,每堂课给学生信息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便于学生理解,每门课程提供不同的考核方式,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在课堂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实践实习、社会调查、实地参观、扮演角色、演讲、口头报告、书面报告、自我评价、小组活动、收集资料等,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并通过加强师生沟通,对学生予以信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而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从而加深知识的掌握,为以后工作做好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是BTEC教学模式的核心。在BTEC模式中,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中的中心,教师则处于辅助地位。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的过程又是学生学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强调学习要与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相关联,即面向应用,培养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理论),还必需获得实践技能并会运用这些技能,发展自己的通用能力。对于学习结果的考核评估主要采取任务法,要求学生完成具有实用背景的任务,从而全面评估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专业能力。一门课程要进行连续多次的评估,不以一次考核定终身,通过每次评估后的反馈,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中国,很少有小班教学的,一个班级大约要有50人左右,甚至更多。中国的教室一般就只有用于讲课的教室和实验室。在中国的师生关系中,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在日常交往方面,学生永远是处于从属地位。典型的中国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希望从教师处能获得关于一个主题的全部知识,而不愿让老师提太多的问题。在讲座式和讨论式的课堂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前者。在传统的中国课堂里,通常会看到老师贯穿始终、滔滔不绝地讲述而很少提问题。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则很少。

2 英国职业教育的优势

政府政策上的支持

英国政府允许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的学科教育之间互相转学,增强了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学位教育之间的联系,使之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与行业相结合课程体系

由于企业雇主或者专家参与制订国家专业证书标准和开设专业课程,并且参与职业技术院校教学质量评估考核和相关教育研究,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安排“三明治式”教学,就要求职业院校完全根据行业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并对内容和技术进行更新,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

课程结构设置规范

课程结构设置来看,主要包含以下要素:课程名称、课程描述、内容目录、教学指南、学习成果、基本的考核标准、课时数、考核评估、参考书目等。课程结构设置非常合理规范,学生学习的成果是考核课程所要达到的学生技能要求和评估的基本标准依据,也是考核达标的目标,在学生学习中起主导作用。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

在所有教学活动和课业设计中,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 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组织、引导、协调、促进的作用。

3 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政策上给予支持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政策和制度。政府可根据行业的特点和要求,组织行业相应的专家学者,对职业教育按行业大类进行划分,对不同大类制定相对稳定、统一的职业教育教学大纲,各职业院校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同时鼓励校企合作,政府给予政策和经费方面的支持,对于优质合作企业,鼓励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和实施奖惩制度。

加强学校与行业紧密合作

学校应结合企业的要求,及时获取行业新信息、新技术,双方共同开发满足企业要求的专业和课程、共同制定人才考核标准、共建实训基地,与时俱进,适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性。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所有教学活动都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进行,学校应提高教师综合能力,规范教学各个环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断开发新的教材,实现教材的时代性;另外,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聘用,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等。

参考文献

[1] 胡和平.关于中英职业教育对比的思考.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陈良勇.中英职业教育理念比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3] 李延平.中英两国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案例比较分析.东疆学刊,.

中美教育差异对比Education is culture, and different educations show different societies’ culture. Americans regard education as the means by which the inequalities among individuals are to be erased and by which every desirable end is to be achieved. While Chinese education is for foundation education, but students may be not learn much. But all in all, different education systems account for the different phenomenon, because different society backgrounds and different culture helps human create a different country in the different society stru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all those who can enter the University have received an elite education and before enrollment they have devoted themselves to hard studying. Therefore, they are good at getting high marks on mathematics, psychics and so on. However, they are lack of chances to practice skills in real world thus having no social experiences. In that case, after graduation, most students find it difficult to find a satisfactory job though many of them get a job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in America, the education system pays more attention to social skills than to marks .Students have developed the ability to be independence in life and work. After university, they show great capability of thinking,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which make them keep pace with the modern world. They are competent for the challenging work and can gain a good job in America with is a huge gap on education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but we can’t say which one is right or wrong, ‘cause each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s, American education should be following the American’s culture, meanwhile, Chinese education has to follow Chinese culture. A good education model for China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also is very hard. Bu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e need is the modern education which is internationalization education system and localization education systems unite for China and America, this is also what the education itself needs.

对比教育论文题目

101、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102、教师(或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研究10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104、教师成长(发展)的途径、方式探索105、学习(或教学)策略研究106、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转化研究107、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有效性研究108、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研究109、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110、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111、网络环境下的指导——自主学习研究112、新课改下的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113、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研究114、新课改下的教师观重建研究115、新课改下的学生观重树研究116、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更新及其教育对策研究117、新课改下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及其实践综合研究118、新课改中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19、新课改中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20、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121、新课改中家长的教育影响力研究122、论现代化大潮下的学校管理战略设计123、论国际化大潮下的学校教育目标设计124、论人性化思潮下的教育规则修改125、论信息化趋势下的培养目标设计126、论科学化思潮下的科学主义教育127、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128、城乡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的考察与反思129、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130、论网络教育质效的评价131、论网络教育的管理与考核132、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133、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及其特征134、系统评价及其教育中的应用135、课堂教学系统的系统分析136、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利弊探悉137、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38、试论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139、试论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建立和建全140、当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工作的规范研究141、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142、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43、校长负责制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关系研究144、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145、班级教育力量的形成146、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147、领导应变能力研究148、学校管理中良好工作态度的培养149、管理目标的功能研究150、学校管理中决策科学化(或民主化)研究151、现代学校管理中教代会职能研究152、期望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153、双因素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激励154、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筹措155、成就动机理论与教师成就感的培养156、公平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157、外国教育史与中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58、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先行战略159、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160、班主任工作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6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163、学校管理制度研究164、校本管理研究165、教师依法执教研究166、学生品德评价研究167、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68、高校扩招对基础教育的影响169、教师教学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170、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171、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应对研究172、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特征及其教育变革研究173、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其教育导向研究174、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175、网络下的教学过程特点研究176、基于网络开放性特征的教育变革研究177、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研究178、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179、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0、教育发展与就业需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1、书院的产生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18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3、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4、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185、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186、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187、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188、青少年的智力开发研究189、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研究190、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191、适应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学管理192、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193、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语言可包括口语、体态语和书面语)194、基础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195、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196、我国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197、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198、论离异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消极影响199、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20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设想20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因素202、青少年人际心理异常与家庭教育2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设想204、教师队伍现状和问题透视及改革对策205、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206、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207、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评价208、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209、数学发展性评价内容研究210、说课的艺术性与规范性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接受 教育 ,良好的教育既能丰富我们自身的素质又能给社会带来安定。教育是我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经历。那么关于教育学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哪些?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教育学专业的论文题目_教育学论文选题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育学硕士论文题目

1、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途径

3、学生网络成瘾成因分析与对策

4、至于新课改学生学习方式探究

5、教师职业卷怠成因分析与对策

6、 家庭教育 问题

7、论新课程改革与教师

8、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可行性论证

9、论教师的知识建构

10、论 教学 方法 的改革

11、论某一个教学模式的构建

12、关于学生失范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13、论教育中的质性评价

14、我国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的调查与研究

15、论我国学校变革的阻力

16、论我国教师的职业压力

17、学业不良 儿童 行为的归固分析

18、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建构状况的调查研究

19、小学数学教师知识建构状况的调查研究

20、中小学校长素质研究

21、中小学教师素质研究

22、中小学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3、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

24、校长领导艺术研究

25、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

26、校本管理研究

27、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28、素质教育与教育管理改革

29、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

30、素质教育与行政管理改革

31、素质教育与教育观念更新

32、教育质量监控若干问题研究

33、教育质量新视野

34、中小学班级管理若干问题研究

35、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6、学习方式转变实践研究

37、自主学习实践研究

38、合作学习实践研究

39、探究学习实践研究

40、有意义学习实践研究

41、创新学习实践研究

42、教学的生活性

43、教学的发展性

44、教学的生命性

45、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46、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47、新课程与学校管理改革

48、好学校的标准研究

49、优秀教师的标准研究

50、好学生的标准研究

51、教师与家长的合作研究

52、论教育市场化

53、论教育产业化

54、论教师劳动的经济价值

55、我国义务教育投资问题、原因与对策

56、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57、论知识经济背景下教育的应对

58、WTO与教育改革

59、论述教育投资评价

60、教师职业流动的经济学分析

优秀教育类论文题目参考

1、教育研究要为教育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2、儿童数概念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3、幼儿问题意识概念的建构

4、保护幼儿的学习生态

5、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兼谈幼儿规则游戏

6、幼教百年沉思录(一)

7、伴随幼儿教育30年的历程

8、幼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之分析、表述方法

9、儿童阅读障碍的生成与诊治研究综述

10、上海幼儿园利用家庭、社区德育资源的调查与思考

11、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活动设计

12、培养幼儿视觉--空间智能初探

13、浅谈分享阅读的几种风格

14、“不想像你那样做”

15、自制小沙锤(中班玩沙活动)

16、好玩的沙子(中班科学活动)

17、细细的沙(中班科学活动)

18、细细的沙粒(中班主题教育活动)

19、论信息时代幼儿教师的角色

20、试析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特征及其实现途径

21、从关注文本到关注儿童

22、关于幼儿艺术教育若干问题的对话

23、以开放的心胸开发自我

24、美国幼儿园的节日教育活动

25、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

26、“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训研究”课题开题会隆重召开

27、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从哪里来

28、脑科学的新进展带给学前教育的启示

29、让幼儿在宽广的语境中积累审美 经验 --一种看待幼儿园艺术综合教育的新视角

30、这本书“女”一点

31、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重新解读蒙太梭利教学法

32、1889~1949中国学前儿童教育大事记

33、辛勤耕耘六十载 献身幼教半世情--访卢乐山教授

34、我自豪--我的青春属于孩子们

35、长得一模一样

36、“我爱卡通”活动设计的思考--回归生活视野下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

37、幼儿探究性活动特质的三维视界

38、幼儿教师开展探索型主题活动应具备的能力

39、儿童工作室的构建

40、种树者必培其根 种德者必养其心--谈幼儿阶段道德意识的培养

41、解读 儿童画

42、好东西大家一起吃

43、做好科学小实验的课前准备工作

44、如何使管理走向科学

45、进行科学管理 提高办园质量

46、关于“家园沟通”的调查与思考

47、让家园沟通更加通畅

48、家园沟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9、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障碍的成因剖析

50、开展家园合作共育 优化家长教育能力

比较教育学论文题目

1、对比较教育学学科概念的 反思 与重构

2、儿童青少年焦虑症状的比较研究

3、浅议中国比较教育和而不同的发展方向

4、杜威与陶行知教师观之比较

5、翻转课堂教学法应用于儿科推拿教学的比较研究

6、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历史发展、成就及问题

7、比较视域的教师继续教育策略

8、多元的传统与交互的生成--教育学知识建构的跨 文化 比较

9、比较视野下大学教育督导发展历程与启示

10、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11、从比较教育学到教育学研究的若干思考

12、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意识的演进与展望

13、中捷环境教育比较研究

14、两所中学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情况比较探究

15、中美教学方法的比较及思考

1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之比较研究

17、民国时期 留学 生群体与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建

18、不同家庭结构类型中学生偏差行为的比较与分析

19、国际视域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特征分析--基于中、英、美、加、澳五国MOOC的比较研究

20、中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比较--基于6所中美高校的实地考察调研

21、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之比较分析

22、中国现当代语文教育的拓荒与探索

23、21世纪初中国大陆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理论研究

24、中美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研究

25、比较教育世界体系理论分析框架探析

26、中美产前教育比较研究

27、当前英国地方基础教育体系比较

28、比较教育依附论研究范式探析

29、教育服务贸易中高等教育境外消费的比较研究

30、母语教育和外语教育比较研究

3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

32、央视讲座式科教电视节目与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电视节目比较研究

33、试论比较教育研究中“比较”的单元与路径

34、康德尔比较教育思想研究

35、比较教育相对主义分析范式的研究

36、我国地方职业教育立法比较研究

37、变革中的两岸小学品德教育比较研究

38、中美家庭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39、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比较研究

40、中美师德规范比较研究

41、新疆塔城牧区与非牧区哈萨克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42、某学院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维吾尔族大学生体质状况比较

43、国内外医学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比较分析

44、中美翻转课堂比较及其启示

45、中、美公共教育学教材比较研究

46、维吾尔族、汉族高年级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

47、中日青少年法治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48、五种不同模式下学习者在线学习动机测量比较

49、中国大陆与香港教师专业伦理的比较研究

50、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中教育形态的比较与启示

教育学专业的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教育学专业毕业大学论文范文(2)

★ 教育学原理论文题目

★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关于教育学专业大学论文范文(2)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

★ 教育学的论文参考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教育学毕业论文

★ 教育学专业相关本科论文5000字(2)

★ 关于教育学专业大学论文范文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条教育类的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教育研究要为教育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2、儿童数概念发展研究的新进展3、幼儿问题意识概念的建构4、保护幼儿的学习生态5、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兼谈幼儿规则游戏6、幼教百年沉思录(一)7、伴随幼儿教育30年的历程8、幼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之分析、表述方法9、儿童阅读障碍的生成与诊治研究综述10、上海幼儿园利用家庭、社区德育资源的调查与思考11、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活动设计12、培养幼儿视觉--空间智能初探13、浅谈分享阅读的几种风格14、"不想像你那样做"15、自制小沙锤(中班玩沙活动)16、好玩的沙子(中班科学活动)17、细细的沙(中班科学活动)18、细细的沙粒(中班主题教育活动)19、论信息时代幼儿教师的角色20、试析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特征及其实现途径

1论题要新颖2论题要窄,不能太广3论题要集中,围绕一个话题

中韩两国教育对比研究报告论文

中西方由于各方面的不同,因此在 教育 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篇1:《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摘 要:当代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教育,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进一步适应当今世界的要求,我国教育也应吸取西方教育的精华,从而完善自身。 关键词:教育 理念差异 中西方 目前,在校大学生对于学校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能力需求之间的关联性存在质疑。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西方教育都有所长有所短,通过对比,找到对方的精华部分进行学习与改革,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明智之举。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探析。 一、中西方课堂 教学 方法 的差异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 西方教育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连老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得成功,所以西方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除了课堂气氛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样外,中美两国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差别。中国老师更多的是教授学生知识。我们对于老师的评定也是:“传道”,“授业”,“解惑”,和“学高为师”等等这样的字眼。可见在中国教育中,知识本身的重要性。但是美国老师希望教给学生的如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非知识本身。基于不同的目的,教学的方法也截然不同。中国的课堂,老师以教授知识为主,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然而,在美国课堂上,老师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是以学生或学习者为主导的课堂。老师并不是课堂上讲话最多的人,老师只是提供话题和引导讨论的人。学生是课堂上发言和参与讨论的主体。[1]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教学方式的不同导致了老师或者学校对于学生评价的不同。中国老师看重的是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美国老师看重的是一个学生是否具有不同于他人的观点。[2] 二、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国目前的境况是:人们狂热地追求学历,把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孩子从一进学校就被鼓励要刻苦学习,导致竞争激烈,负担加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西方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平等、发展”的理念,他们的基础教育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的确,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更好的学会创造。在中国,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方式是教师们追寻的目标。而在美国,问题本身并不重要,一个问题往往被反复讨论,并寻找出不同意见来进行比较。所有这些不同,究其根本在于中美两国教育理念的不同。在中国教育理念中,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去问任何一个美国教育者,他们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评性思维。麻省国际学院的院长,布兰达芬博士,一个从事教育工作36年有余,曾担任过高中老师,校长,大学校长的教育家,在多次与笔者的交流中讲到:美国教育从学生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到大学 毕业 ,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3] 三、中西方教育观念及思维模式的差异 东方教育的目的以增加知识为主,视知识比创造力重要。在中国,老师们认为创造力是―种缓慢的过程,它依赖于坚固的基础知识。而西方教育的目的是寻求高层认知能力的学习,老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问,批判性的思考,建构、挑战知识。西方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社会作准备。而我国的教育重视 文化 基础课,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 自然科学知识 比大多数国外学生多,而且中国学校的管理相对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神集中,这种教育理念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综合上述,我认为中西方教育各有特色,各有短长,我们应该站在自我超越的立场上,反观中国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的精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深入进行教育改革,以更好地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魏少敏;现代学习理论及中西方教育差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周慧;中西教育观之比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李朝春;教育观念创新与创造性课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 ; 2000年 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篇2:《中西方传统 家庭教育 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摘 要】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异同 前言: 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维系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天下之本在于家,家齐则民安。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豪门官僚还是庶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处理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和平稳定,需要特别重视家教,可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传统家庭教育在形成中国人的个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传统家庭教育之真谛,在于用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其子弟,诸如自立自强、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国家、尽职尽责、重义轻利、不畏强暴、热爱和平、同情弱小、诚实忠厚、克己节俭、待人以礼、注重节操等,都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人积累的这些优良而成功的家教思想和方法,有几点尤其可为今天的家教提供有益的借鉴: 1、传统家教注重德才兼备。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子做人,其次才是教子做事。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品德教育,教子女如何做人,是传统家教最突出的特点。传统家庭教育把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作为其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恭与贤妻良母的观念至为深入,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 2、引导教育子女为自己的长远利益考虑。诸葛亮告诫他的外甥、儿子要立志,要“淡泊明志”,“志当存高远”。嵇康在《家戒》中说“人无志,非人也”。司马光指出了为子孙积攒钱财的害处,他认为如果为子孙积财,使子孙只知有利、不知有义,那么积财只会招来子孙游手好闲、不知上进。这种鼓励子孙自立、自强,劝说父母不要为子女积攒钱财的家庭教育传统,在有识之士中间,颇为流行。 3、传统家庭教育强调慈爱与威严并重。韩非对此有一个 总结 ,他说:“慈母有败子”,这个“慈”当然不是一般的慈爱,而是一种溺爱,溺爱会毁掉子女。颜之推总结了家庭教育的 经验 ,认为亲子之间应该有严肃的一面,也应该有慈爱的一面,两者皆不可少。他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4、身教重于言教,教在不言之中。特别强调父、兄在遵守道德等方面起表率作用,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同时尽到教育子女、训导子女的责任。曾子杀猪的 故事 ,所讲的就是曾子以履行自己的诺言为榜样,教育儿子要诚实守信,不得妄语。在中华家庭教育的历史上,此类重视身教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西方家庭教育 1、让孩子学会独立。大部分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具有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孩子自己动手并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甚至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许多国家的家长都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例如在美国,孩子从幼儿阶段就在不断认识劳动的价值。孩子要自己动手 修理 、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送报扫落叶铲雪等活计。 2、给孩子自由。西方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因此对孩子是否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人。而孩子一旦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反观很多中国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使孩子学习好,在生活上照顾的无微不至,学习之外的事情孩子可以什么都不做。这样孩子得不到锻炼,从学校走出来就缺乏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其实孩子是树,阳光、水和空气就是他所需要的全部,给孩子自由,让他自由生长,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3、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西方家长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是遇到同样的情况,中国家长很可能对孩子的探索活动用“胡闹”“乱来”“不可能”等类似的话否定掉,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此外,亲近自然,重视慈善事业,相信每个人都可以“Make a difference”等等西方的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中有很多共同之处,如:都对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都重视孩子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都能够与孩子经常沟通等等。总之,家庭教育要注意与孩子之间的平等,要尊重、信任、宽容、鼓励孩子,要重视感情交流并且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方法要随孩子的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 儿童 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Charlotte, Mason, 2004. The Home Education Handbook of Charlotte Mason [M]. Beijing: Development Press of China. [2]Haim, Ginott, 2002. Parent-Child Conversations [M].Beijing:Jinghua Press. [3]Karl,Welter, Welter's Educational Law[M].Beijing:Jinghua Press. [4]Tin, Jennifer, 2005. Lock John's Family Education [M].Beijing:Xinhua Publishing House. [5]董小川.儒家文化与美国____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齐欣,赵田丰.中国教育调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7]杨冰.细节成就孩子一生[M].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8]曾仕强.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9]赵忠心.中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1991. 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篇3:《浅谈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摘要】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地域差异以及文化差异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中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差异培养出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我们应该如何扬弃?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则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挖掘中西方文化在教育观念上的具体表现,追究其存在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教育观念;哲学根源 社会的竞争,知识和智能的较量已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中西方教育存在诸多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教育目的的差异。而教育目的的差异又是源于中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方式的不同,因此中西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也着有很大的差异: (一)教育宗旨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所谓“文以载道”、“ 文章 者,经国之大业也”是其最好的解释。中国古代的教育即是通过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官吏既而来为政治服务的。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西方教育则与中国大相径庭,它们的教育自成体系,与政治的关系比较松散,其培养人才的宗旨在于掌握、使用科技技能。 (二)教育体制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强调“分数”,考试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所培养的学生缺乏 想象力 ,缺乏主见和创造,这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西方的教育体制则是倾向于能力教育。其特点是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 (三)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首先是知识观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重视伦理、讲究道德、遵循共同准则是中国教育的特点。而西方文化教育则强调个人价值、尊重学生个性,更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死记硬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究的能力。而西方在教学方法上则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和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独立意识和创造性的培养。第三是师生关系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师生关系方面,历来是注重“尊师敬长”,教师的权威地位在每位学生的心中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学生只是听命、服从于老师。而西方教育则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如果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地位,那么学生则占“主体”地位,在这里教师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尊重。 (四)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傅斯年认为,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性质)不同,所以形成了中、西方教育内容上的不同。中国是一个政治型的国家,其教育内容首先是为政权、为政治服务的。这就形成了中国的教育重视人文学科而轻视科学技术的传统。而欧美等西方国家以工商立国,加之它们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抽象思辨的民族 思维方式 ,它们的教育内容也就以科学技术和实用技能为主。 二、通过以上中西方差异的分析引发出的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建议 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教育观念存在的差异,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首先是对西方教育思想加以“扬长弃短” 中西方教育思想渊源上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19世纪末我国自开始学习西方教育制度以来,已经反反复复对西方的不同国家、不同教育思想进行学习和借鉴,以用来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引进和学习国外教育经验时,常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发生。在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国家移植过来后或许会变得面目全非、以致效果甚微或无效,究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两种文明的教育思想在根源上即存在差异。因此,这在学习西方的教育理论时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在移植时必须要考虑它在中国这块土壤基础上的生长环境,我们既不能被中国国情束缚思维,也不能比葫芦画瓢、盲目引进西方教育思想,而是要在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教育背景的基础上对西方的教育理论加以“扬长弃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正是我们以史为鉴的目的。 其次是中西方两种教育观念的优化结合 纵观中西方教育观念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更清醒的认识一下我国的传统教育,与西方国家的教育相比,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反之而言西方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的教育也同样存在许多弊端。而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两者的反差是何等的巨大,现在我国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已经相当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生子女将在儿童中占绝大多数。独生子女的长处是情感及教育占优势、智能与体格发育较好、知识面广等;同样也有任性、自私、孤僻、高傲、不合群、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等短处。而做家长的也往往对他们存在着过分注意、过分顾虑、过高期望、过于关怀等心理的和行为的特点。鉴于独生子女及其家长的这些特点,我觉得更有必要借鉴以上西方教育的积极方面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加以取舍,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实际、具有时代特征、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最优教育方案,这样中国的未来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P112-115 [2]傅斯年:傅斯年全集[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P6 [3]吴林富:中国教育管理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P6、225 猜你喜欢: 1. 论中西方的教育论文 2.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 3. 中美教育差异浅析论文 4.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 5.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

具体点啊。太模糊了,怎么回答???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差异,在韩国人的观念里,独自一人吃饭的人肯定是没有朋友的可怜家伙,这一认识根深蒂固。而韩国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孤立”可能也源于这样的认识。 韩国人习惯集体行动,认为只有在集团内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并受到保护。带着这种想法到中国餐厅吃饭的韩国人看到约40%的中国人在单独用餐时,当然会产生“为什么中国被孤立的人这么多”的疑问。中国人并不太在意单独吃饭,而且也不认为独自吃饭就代表没有朋友或很孤独。 另一个差异是对平等思想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中韩两国都深受儒学影响,过去的历史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令我震惊的是,与韩国“家长制”的“大男子主义”迥然不同,中国则更类似于“大女子主义”。韩国人认为,隐身于男人背后,一心一意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才是女性典范。因此韩国一直都不太尊重女性权利。但中国男人却和妻子一起干家务活,而几乎所有中国女性和男性一样,都是上班族。中国女性普遍都有“我能行”的自立与自主精神。 中韩虽是近邻,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仍有欠缺,希望两国能更迅速透彻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历史。 在中国人的家庭教育中,饭碗要端着吃才行,韩国人恰恰相反 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则认为这种行为不规矩。如果去到韩国家庭做客或有韩国客人在场,出于尊重,要记得桌子上的饭碗是不能用手端起来的,而且也不能用嘴直接去接触桌上的饭碗。因为在韩国人的观念里,“你吃饭又没人抢,干吗要抓着碗不放呢?是不是担心别人抢你的饭吃?”所以,一定要把碗放在桌上,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吃,而这时,另一只手就得听话,既然不端碗,就老老实实地藏在桌子下面。 说到饮食更有不同的地方,他们主食白米饭。常用的菜肴有以肉、鱼、豆腐、蔬菜等炖煮的火锅,韩国特有的营养丰富的泡菜。以及用韩国式的调味佐料拌制的各类小菜。餐具使用汤匙和筷子。 菜馆的基本佐料是辣椒与大蒜,此外又加有多种不同风味的调味品。因此韩国菜除了辣味以外,还具有独特的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韩国人用餐时有个习惯:不大声说话、咀嚼声音小、尽量不谈商业话题。他们认为,吃饭就是休息、享受的时候,伤脑筋的话题尽量少提。 给长辈倒酒时得用双手,喝时得侧身手掩以示敬意。有趣的是,如果你看到韩国人给你倒上杯7分满的白酒,千万别介意,这是出于“盈则满”的儒家理念,涵盖着祝福启示的意味; 韩国人只为别人倒酒,自己的酒杯是不倒的,“劝酒、劝酒”,要人家劝了,帮着倒了酒,才能喝。 韩国人只用不锈钢筷子夹菜,勺子负责扒饭和捞汤 中国饮食文化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另外百度文库哪有篇文章将其他的差异也列出来了,叫中韩文化差异。下面给个链接希望你能满意我的答案请采纳谢谢

  • 索引序列
  • 中国英国教育对比论文题目
  • 中国和美国教育的比较论文题目
  • 中英教育对比毕业论文
  • 对比教育论文题目
  • 中韩两国教育对比研究报告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