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发布时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地理是一种教养,地理是一种气质。”《中国国家地理》在其宣传词中这样写道。 这份新锐而又老牌的杂志介绍天文、地理、科考发现以及探险历程,跟《美国国家地理》一样,它的内容也已经超越了一般旅游杂志的范围,旅游景点景区、文化遗存、珍稀生物的抢救保护以及世界各地的民俗民情无不囊括其中。“地理”,普遍性的传媒概念 保罗·福赛在《格调》一书中说,凡在客厅里出现《美国国家地理》的,主人的品味及其在美国的社会等级就要减去2分,失分与客厅里出现一张塑料座椅相同。但从中也可瞥见《美国国家地理》作为美国主流杂志的事实。资料表明,1999年《国家地理》期发行量共计869.8万份;同期的《时代》周刊发行量为406万份,《新闻周刊》为335万份。在美国杂志销售榜上,前三甲的排名经常是这样的:《电视指南》、《读者文摘》、《美国国家地理》。 如果说发行量仅仅是一个指标的话,那么它的雄厚资金和浪漫激情就更是令人着迷的看点。专栏作家沈宏非曾经在《国家地理杂碎》一文中抱怨:90年代以后,这本光滑的黄边杂志在制作上仍保持着“最顶尖”�cutting edge的水准。一个例子是十几年前他自己给《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当过助手,京、沪、穗三个城市加上云南,共拍了400卷胶卷。照片最后在这本杂志上刊登了,却只上了两幅。愤怒的沈宏非还指出著名的约瑟夫·洛克当年凭什么能生生地把先来到丽江的英国植物学家沃德赶走,成为香格里拉的第一个“发现者”呢?靠的也就是《美国国家地理》的钱。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美国国家地理》看上去是个专业杂志,其实已经超越“地理”这样的销售诉求点。“地理”作为一个传媒的重心是被世人所认可的。《德国国家地理》简称GEO,与《美国国家地理》相比,同样图文并重,以图片的精美和信息量大而深入闻名。它可以花26页的文字和图片来讲述天使的意义。同样,法国也有《国家地理》。 “地理”成为了一个普遍性的传媒概念。因为做地理的同时,可以关照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它可以再现地理知识的差异性、地域性和综合性。一段时间以来,策划出版《中国国家地理》的人很多,摄影人李玉祥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认为“地理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自然地理之外更大的空间在于人文地理……”。 早些年,很多人奔波于将《美国国家地理》的样板介绍和拷贝到中国。今天,从《地理知识》改刊的《中国国家地理》成功了。而像李玉祥那样的同仁转而在《三联人文地理》、《文明》、《山茶》(又名《华夏人文地理》)中和《中国国家地理》开始了同行竞争。一个老牌杂志的新生 现在的《中国国家地理》前身是《地理知识》,这是一本1950年创刊的科普杂志,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 创刊以来,《地理知识》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70年代时,杂志的期发行量曾连续数年高达40万册,受到广大青少年学子的喜爱。但是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地理”从高考科目中被删除,以中学生为主体读者的《地理知识》发行量急剧下降,90年代已降至万册左右,杂志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已跌进了低谷。 1998年,《地理知识》开始全面改版,增加页码,采用进口铜版纸彩印。2000年10月,《地理知识》正式改名为《中国国家地理》。更名的背后是办刊思路的转变。《中国国家地理》的执行总编单之蔷认为,《地理知识》给人的是一种灌输式的老师教学生式的居高临下,而《中国国家地理》给我们的则是一种人与自然、历史能够平等交流的朋友感觉,正像《美国国家地理》所做的那样,《中国国家地理》的定位是“向隔行的读者传播地理知识”。 有个故事多次被用来为《中国国家地理》的转型做援引。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两名飞行员在执行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任务时,不幸被日军击中,他们的飞机被迫降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他们万分紧张地刚从残破的飞机里钻出来,一群服色奇异的人就围了上来,他们迅速地掏出了枪,但他们很快又轻松了下来。因为他们曾经在《美国国家地理》上看到过这个民族的介绍,它属于他们的盟国——中国。这个故事也为单之蔷作文强调过。 为了更广泛地适宜大众,《中国国家地理》为此做了改版的努力,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读图时代”的确认。他们重视摄影图片,精心制作地图。他们认为: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一张有足够冲击力的图片,哪怕这篇文章写得是多么优美动人也断无刊登的可能。 “当然,和《美国国家地理》相比,我们的资金实力是不够的。”单之蔷坦陈。《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拿着大把的钱,几年、几十年地做一个专题,采片率始终保持在千分之二左右,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过了创业的艰难年代。 不过,单之蔷对自己仍满怀信心:“我们现在的操作空间也是很大的。我们目前的定位是立足中国。中国的摄影师非常多,群众基础好,他们不一定需要高额的报酬。中国有丰富的地理资源,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有悠久的历史文明,有多彩的民族文化。” “因此在同等的条件下,我们也能做出好的东西来。我们相信一切都可以慢慢做出来,不是吗?《美国国家地理》也是这样做出来的。”把地理变成新闻和小说 《中国国家地理》除了在编辑流程上大做改革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提出在地理中注入新闻概念,以此来拓展杂志的生存空间。 单之蔷认为:杂志是夹在图书和报纸之间的一种出版物。讲时效和新鲜,它比不了报纸;讲定论和经典,它比不上图书。《中国国家地理》的操作方式是“事件+知识”、“由头+知识”。前者就像它们所做过的“雅鲁藏布江”专题,通过一个事件将知识一并带出;后者就是要在一个新闻由头的带领下,将知识潜移默化地实现传递,比如9·11之后的阿富汗专题、悉尼奥运会期间的澳大利亚专题等。 《中国国家地理》的操作者还坚持认为过去的科普方式失效了,在知识背景不同的受众之间进行横向沟通,他们认为必须以“新闻+小说”的文本样式来重新打理杂志的文本样式。这就是说要改变第三人称的说教方法,取而代之的是第一人称的介绍方法,进而强调的是作者在采访和介绍期间的感性、新鲜、惊诧、满意、生动,以及类似的种种现场感,从而增加杂志的吸引力。 2000年6月,《中国国家地理》在台湾出了繁体版,据说当期杂志的发行量就超过了《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在台湾的发行量。《中国国家地理》繁体中文版创刊号主要内容包括世界第九大奇迹“三星堆”的专题报道、布达拉宫艺术宝藏图片,以及展现黄山之美的各种照片。2002年1月,日文版的《中国国家地理》(又名《中国地理纪行》)在日本出版。英文版本的《中国国家地理》目前也已在运作之中。“我们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现在是略有赢余。”单之蔷骄傲地说,“我自己感觉我们的内容是无可挑剔的。” 单之蔷知道现在做“地理”的杂志也不单单是他们一家,但他相信他们的独特性是明显的,这是他们能够胜出的保证。他更有信心的是《中国国家地理》将成为一个产业:《中国国家地理》少年版、相关书籍的出版以及与电视频道的合作等等一切都已在他们的视野之中。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是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耳鼻喉科杂志》、《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检验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华理疗杂志》、《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医药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华放射医学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护理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学报》、《营养学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 国地方病学杂志》、《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法医学杂志》、《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卫生研究》、《中国公共卫生》、《中国妇幼保健》、《现代康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食品与营养》。《解剖学报》、《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国病毒学》、《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细胞与分子免疫学》、《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华物理医学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中国医史杂志》、《医学教育》、《医师进修杂志》。《生理学报》、《生理科学进展》、《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国医药工业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癌症》、《肿瘤》、《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国危重病杂志》、《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国外医学(各专业学科分册)》、《中国医学文摘(含各专业学科)》、《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输血杂志》、《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杂志》《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心电学杂志》、《临床心血管病》、《临床消化病杂志》、《消化内镜杂志》、《中国防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病学杂志》、《中华精神病学杂志》、《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神经科学》、《功能性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杂志》、 《临床神经科学》、《中华神经科杂志》、《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激光医学杂志》、《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中国现代医生》《神经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解剖学杂志》、《普外临床》、《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普外基础与临床》、《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综合临床医学》、《临床荟粹》、《临床内科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临床检验杂志》、《中国肿瘤临床》、《中国肛肠病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临床骨科杂志》、《中国胸心外科临床杂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实用泌尿外科杂志》、《男性学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生殖医学杂志》、《遗传》、《中国实用妇产科与产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中 国优生优育》、《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新生儿杂志》、《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中华眼外伤职业性眼病杂志》、《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中华烧伤杂志》、《中华眼底病学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实用眼科杂志》、《眼科研究》、《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现代口腔医学杂志》、《中国麻风》、《中国皮肤性病杂志》、《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疼痛学杂志》、《麻醉与重症监测治疗》、《中华病理外科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杂志》、《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医用放射技术杂志、》、《同位素应用杂志》、《医学影像技术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自然医学杂志》、《免疫学杂志》、《人民军医》、《色谱》、《微生物学通报》、《病毒学报》、《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杂志》、 《中华放射》、《中级医刊》、《实用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南方护理杂志》、《中国乡 村医生》、《中国医疗器械杂志》。《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地方病通报》、《中国消毒学杂志》、《中国卫生》、《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中国计划免疫》、《中国寄生虫病防治》、《中国卫生检验》、《中国医院管理》、 《中国学校卫生》、《卫生职业教育》、《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杂志》、《中国防疫杂志》、《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环境与健康杂志》、《辐射防护》、《现代医药卫生》、《中国工业医学杂志》、《工业卫生与职业病》、《中国厂矿医学》、《劳动保护》、《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药学学报》、《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药物分析杂志》、《中国药埋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海洋药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房》、《中国药事》、《药学进展》、《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抗生素》、《新药与临床》、《现代应用药学》、《中国新药杂志》。《中国医药学报》、《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针灸》、《中国骨伤》、《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中国中医药科技》、《中成药》、《中医药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实用中西医结合》、《中药通报》、《针刺研究》、《新中医》、《中药药理与临床》、《中药材》、《中医研究》、《中医教育》、《中国 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社会医学》、《医学和社会》、《医学与哲学》、《中国医药史》。《生殖与避孕》、《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同济医科大学学报》、《西安医科大学学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医科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西医科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医科大学学报》、《上海医科大学学报》、《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中山医科大学学报》、《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安全与环境学报》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英文版)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重庆环境科学 Chongq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 草原与草坪 Grassland and Turf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Photographic Science and Photochemistry 桂林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环境研究与监测 Environmental Study and Monitoring 贵州环保科技 Guizh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dnce and Technology 环境科学学报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环境科学研究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环境科学与技术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海岸工程 Coastal Engineering 这些都是我很辛苦才搜集到的哦!:)要奖励我哦。

我看过的《人与自然》《国家地里杂志〉内蒙古也有好多环保杂志,忘了名字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在数学的哲学中,直觉主义可谓引起引起了现代学术思想的一次革命。数学与哲学的关系一是人们谈论的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数学与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摘要:在数学哲学中,直觉主义可谓引起引起了现代学术思想的一次革命。虽然直觉主义可以追溯到康德,甚至柏拉图。然而,它是近现代的,20世纪前20年,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数学哲学思潮而闻名。它是逻辑学哲学中的一次风暴逆袭,是经典数学的有力挑战者。直觉主义强调“构造”,出发于“心智”。直觉主义把整个自然数论视为整个数学的基础,直觉主义拒绝排中律和反证律,抵制实无穷而推崇潜无穷。随着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直觉主义在数字构造中起到了积极的应用。同时,直觉主义对数学哲学的创新 教育 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数学哲学 直觉主义 传统逻辑 布劳威尔

一、 “存在必须是被构造”——直觉主义的产生

直觉(intuition)一词意为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的,直接领捂事物本质的思考。与H.柏格森、B.克罗齐、E.胡塞尔等人的直觉主义不同,我们这里所研究的“直觉”并不是指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直接把握能力,而是指思维的本能上的一种心智活动。在这里,直觉主义提倡的直觉,并非辩证唯物主义的“直观的感觉”,其本意是“先验的心智构造”,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对数学对象“存在性”与“可构造性”等同的要求。[1]直觉主义哲学是一种反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潮。数学研究中的构造主义是一种有关数学基础的观点,它主张自然数及其某些规律和 方法 ,特别是数学归纳法,是可靠的出发点, 其它 一切数学对象和理论都应该从自然数构造出来。[2]“存在必须是被构造”,这是直觉主义派最著名的 口号 。也因此,直觉主义是一种构造逻辑。直觉派认为,数学中的概念和方法都是必须可以被构造的,非构造性的证明不是直觉主义者能接受的。在数学领域中,集合论悖论的问题不可能通过对已有的数学作某种局部的修改和限制加以解决,而必须依靠一些可信的标准对已有的数学进行全面的审视和改造。直觉主义认为逻辑依赖于数学,而非数学依赖逻辑。数学建立在直觉的基础上。同时,直觉主义认为哲学、逻辑甚至计数等概念都比数学复杂得多,不能作为数学的基础,数学的基础需要更简单、更直接的概念,它就是直觉,直觉是心智的一项基本功能。[3]一位直觉主义数学家阿伦特·海廷(Arend Heyting)在他的论文《数学的直觉主义基础》中指出:“立即处理数学的构造也许是符合直觉主义者的积极态度了。这个构造的最重要基石是一(unity)的概念,它是整数序列所依赖的构造原则。整数必须作为单位(units)来看待,这些单位仅仅由于在这个序列中的位置而相互区别。”[4]61

直觉主义者认为,数学的基础在于数学直觉,在他们看来,建立在数学直觉之上的理论能使“概念和推理十分清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即“对于思想来说是如此的直接,而其结果又是如此的清楚,以致不再需要任何铸的什么基础了”(A·黑丁:《直觉主义导论》)。任何数学对象被视为思维构造的产物,所以一个对象的存在性等价于它的构造的可能性。这和经典的方法不同,因为经典方法说一个实体的存在性可以通过否定它的不存在性来证明。对于直觉主义者,这是不正确的;不存在性的否定不表示可能找到存在性的构造证明。正因为如此,直觉主义是数学结构主义的一种;但它不是唯一的一类。直觉主义的基本哲学立场是,数学是人类心智“固有”的一种创造活动,是主体的自身的活动,而不是对外在的描述.数学概念是一种自主的智力活动的结果,智力活动则是研究自明定律所支配的思想构造。[5]

二、颠覆传统逻辑,形式主义的逆袭——直觉主义的特点

直觉主义不承认实无穷,拒绝实际无穷的抽象。也就是说,它不考虑像所有自然数的集合或任意有理数的序列无穷这样的无穷实体作为给定对象。数学上的实无穷思想是指:把无限的整体本身作为一个现成的单位,是已经构造完成了的东西,换言之,即是把无限对象看成为可以自我完成的过程或无穷整体。数学上存在着潜无穷与实无穷之争,就如同哲学上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而且必将长时间的持续的争论不休。数学上的潜无穷思想是指:把无限看作永远在延伸着的,一种变化着成长着被不断产生出来的东西来解释。举个形象点的例子就是,构成一条直线的点有无穷个,并且这条直线永远延伸着,不会有终结的一天。它永远处在构造中,永远完成不了,是潜在的,而不是实在。按照全称和条件量词的标准直觉主义,一个证明就是这样的潜无穷结构,这可能是合理的。(达米特《直觉主义逻辑的哲学基础》)[4]142按照此观点,所有的自然数可以构成一个集合,因为可以将所有的自然数看做是一个完成了的无穷整体。很显然,直觉主义支持潜无穷的观点,即把无穷集合看成无限延伸着的序列。

直觉主义反对排中律,这意味着直觉主义者可能和经典的数学家对一个数学命题的含义有不同理解。排中律和同一律、矛盾律并称为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传统逻辑首先把排中律当作事物的规律,意为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同时也是思维的规律,即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例如,说A 或 B, 对于一个直觉主义者,是宣称A或B可以证明。但是,对于排中律, A 或 非 A, 是不被允许的,因为不能假设人们总是能够证明命题A或它的否命题。

直觉主义主要对抗的是形式主义。多个世纪以来,对数学规律的无懈可击的精确性的信念的依据是数学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直觉主义表示,精确性存在于人类心智之中,形式主义者认为,存在于纸面上。[4]90

直觉主义具有非逻辑性和整体性。数学直觉是作为逻辑的对立面而介定的一种认识方法,因此非逻辑性是数学直觉的最主要特性。可以说数学直觉的其他特性都是由它的非逻辑性所决定的,这是许多哲学家、科学家的共同见解。[6]直觉主义认为,数学是心灵的创造活动,心灵是丰富的,逻辑则是贫乏的。因此,坚决不能用贫乏的逻辑规则来全面准确地规划丰富的心灵活动。直觉主义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阿伦特?海廷(Arend Heyting)说:“逻辑属于应用数学”。在对于直觉主义整体性上,一个日本数学家有如下精辟的解释:当一个人已经长期而持续地从事了研究并已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研究人员时,他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经过他自己的努力,这种知识体系已被综合成为一种特殊的,确定的形式。而且自己综合的工作当然本身就是一种极有价值的 经验 。[7]

彭加勒在《数学中的直觉和逻辑》一文中写道:

哲学家告诉我们,纯逻辑永远也不能使我们得到任何东西;它不能创造任何新东西,任何科学也不能仅仅从它产生出来。在某种惫义上,这些哲学家是对的;要构成算术,像要构成几何学或构成任何科学一样,除了纯逻辑之外,还需要其他东西。为了称呼这种东西,我们只好使用直觉这个词。可是,在这同一谕后,潜藏着多少不同的意思呢?比较一下这四个公理:(1)等于第三个最的两个量相等;(2)若一定理对数1为真,假定它对N为真,如果我们证明它对N+1为真,则它对所有整数均为真;(3)设在一直线上,C点在A与B之间,D点在A与C之间,则D点将在A与B之间;(4)通过一个定点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所有这四个公理都归之于直觉,不过第一个阐明了形式逻辑诸法则中的一个法则;第二个是真实的先验综合判断,它是严格的数学归纳法的基础;第三个求助于想象:第四个是伪定义。直觉不必建立在感觉明白之上;感觉不久便会变得无能为力。[8]

值得注意的是,直觉主义不是神秘主义。直觉的“不可解释性”并不等于直觉的“神秘性”,尽管直觉是“不可解释”的,但它却有着确定的本质。我们认为,直觉是认识过程中的一种飞跃,因此它就不是一种经验的认识,而是原来的思想路线的中断,不可能按照通常的 思维方式 ,用结论和推理的环节把它连接起来,所以直觉是“不可解释的”。[9]

三、从Kant到Dummett,直觉主义派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直觉主义是由哲学家康德开始的。1755到1770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教物理和数学,他认为我们所有的感觉都来自于一个预先假定的外部世界。虽然这些感觉不能提供任何知识,但是被感知到的物体间相互作用就产生了知识。心智将这些感觉梳理清楚,得到对空间和时间的直觉。康德说,感性直觉有两个纯形式,它们是先天知识的原则,这两个纯形式就是空间和时间。空间是外直觉的纯形式,而时间是内直觉的纯形式,它们都不是从外邻经验得来的,而是必然的、先天的观念。空间和时间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心智的创作。心智理解经验,经验唤醒心智。虽然康德的思想有着直觉主义的影子,但是依旧没有直观地提出直觉主义,就数学基础的方法而言,直觉主义是现代的。[10]

亨利·彭加勒(常译作庞加莱,Henry Poincare,1854-1912),当代语境中的数学直觉主义的先驱。后人评价为数学哲学与当代数学直觉主义之间的一座桥梁。逻辑主义对于数学基础的理解是虚幻的。它使数学失去基础。然而数学的基础是存在的,它就是我们的直觉。它赋予数学以意义,从而给数学以对象。彭加勒指明了一座(本来就)架在人类精神和数学存在之间的桥梁,那便是我们的数学直觉。[11]彭加勒主张自然数是最基本的直觉,认为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包含直观的思维方法,是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逻辑的。他主张使用有限个词能定义的概念,主张数学对象的可构造性。他还在另一种意义上理解和强调数学直觉,将其看做选择和发明的工具。彭加勒认为,我们有多种直觉。然而,最重要的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纯粹直觉”,即他通常所说的“纯粹数的直觉”、“纯粹逻辑形式的直觉”、“数学次序的直觉”等,这主要是解析家的直觉;二是“可觉察的直觉”,即想象,这主要是几何学家“形”的直觉。对于这两类直觉,他认为都是必要的,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他认为,这两类直觉“似乎发挥出我们心灵的两种不同的本能”,它们像“两盏探照灯,引导陌生人相互来往于两个世界”。[12]

布劳威尔(,1881-1966),直觉主义真正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布劳威尔。布劳威尔在数学上的直觉主义立场来源于他的哲学。1907年他在博士论文《数学基础》中提出直觉主义观点,认为数学的基础是先验的初始直觉。数学是起源于和产生于头脑的人类活动,不存在于头脑之外,因此,是独立于真实世界的。布劳威尔认为数学思维是智力构造的一个过程,它建造自己的天地,独立于经验,并且只受到必须建立于基本的数学直觉之上的限制。[10]布劳维尔发表的《数学基础》表明直觉主义的立场是强调“直觉”,这并不是说否认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而只是突出直觉、灵感和创造力在数学中的地位。直觉主义者认为数学不仅是最讲究严格性的科学,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布劳维尔认为数学的基础是先验的初始直觉,他和他的学生说他们所说的直觉正是人心对于它本身所构造的东西的清晰理解。[13]布劳维尔修改了康德的先验时空学说,放弃了“外直觉的纯形式”的先验时空概念,以适应非欧几何的发展;池把数学的基本直觉建立在“内直觉的纯形式”的先验时间概念的基础之上。[14]布劳威尔还提出了“二·一原则”(tow-oneness)。他认为这是数学的基本直觉。即假设N成立,则N+1成立。这个过程可以无限重复,创造了一切有限序数,因为“二·一原则”的元素之一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新的“二·一原则”。布劳威尔认为,在这个数学的基本直觉中,联通和分离、连续和离散得到统一,并直接引出了线性连续统的直觉,即“介于”(between)的直觉。(布劳威尔《直觉主义和形式主义》)[4]93

阿伦特·海廷(Arend Heyting,1898-1980),他是布劳威尔的学生。继承了布劳威尔有关数学直觉主义的思想。他认为,直觉主义是从一定的、多少有点任意的假设出发的。它的主题是构造性的数学思想。这使得它处于经典数学之外。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的差别在于,直觉主义的进行独立于形式化,形式化只能追随在数学构造的后面。逻辑不是直觉主义的立足点,数学构造在头脑中是很直接的,结论也应该是很清楚的,所以不需要任何基础。海廷主张,在描述直觉主义数学时,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去理解。比如,在注视那边树木时,我确信我看到树木,而实际上光波达到我眼中,使我构造出树木这一信念需要相当的训练。这种观点是自然的。两个人说话,我向你灌输意见,实际制造了空气的震动。这是理论的构造。(阿伦特·海廷《论辩》)[4]77-88

迈克尔·达米特(又译米歇尔·杜麦特Michael Dummett,1925-2011),当代数学直觉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达米特认为,数学首先是先验的,然后是分析的。达米特曾经从语言学角度和意义理论角度为直觉主义辩护。直觉主义关于数学陈述意义的解释避免了以真概念为核心概念的意义理论的不足,它把说话者关于数学陈述的理解与说话者使用这个陈述的实际能力结合在一起,因此具有很大的优点。从直觉主义关于数学陈述的意义说明出发,达米特提出了以证实为核心概念的新的意义理论的构想。[15]202达米特指出:“对于直觉主义逻辑来说,排中律的双重否定是有效的语义原则,就像二值逻辑认为排中律本身是有效的一样:断言任何陈述既不真也不假是不一致的。”[4]132

四、直觉主义的意义以及合理性

直觉主义对古典逻辑中的排中律和双重否定律等原理中的部分原则以及非构造性的结论持否定态度,也不承认数学中的实无限的对象和方法。数学的历史也表明,数学知识与理论不仅无法脱离对外部世界的永恒的依存关系,而且数学的错误不是通过限制数学,如排斥非构造数学和传统逻辑而得到克服的。数学真理的积累以及对谬误的抛弃是通过数学知识的不断增长和理论的不断完善获得的。一句话、数学的生命在于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中。庆幸的是,直觉主义由十其思想体系中某种先天的弱点而末成为数学的统治思想。但也应看到其构造思想的重要价值。[16]123-124可以说,直觉主义学派在本质上是主观和荒谬的,以直觉上的可构造性为由来绝对的肯定直觉派数学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但是,直觉主义揭示了经典逻辑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在具体的数学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数学哲学中的直觉主义学派高度认可直觉和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在科学实践中的作用,推动了现代递归函数论的建立和发展,这无疑对数学的进步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其次,直觉主义者倡导的构造性的能行性的研究方法,促进了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这种积极探讨可行性方法在计算机数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三,直觉主义数学哲学的思想方法在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上,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在数学教育中,逻辑的作用很明显,其特征为,从已知知识出发,依据逻辑规则进行推导和演算,一步一步地达到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而直觉主义可以跳跃式地认知,虽然能一步得到正确答案,却无法说清楚其中的步骤。直觉主义虽排斥传统逻辑,但与逻辑关系十分密切,对培养良好的数学逻辑观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直觉主义有助于培养数学教育中大胆猜测的思维习惯。这种创新和探索精神有利于数学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敏.直觉主义数学哲学研究及其对数学素质教育的启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

[2] 诸葛殷同.对传统逻辑的有力挑战——评《经典逻辑与直觉主义逻辑》[J].哲学动态,1990(4).

[3] 柯华庆.直觉主义数学哲学的两个阶段[J].学术研究,2005(2).

[4] 保罗·贝纳塞拉夫(美),希拉里?普特南(美).数学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 黄秦安.数学哲学与数学 文化 [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你好应该是中文核心的谢谢采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有中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语言学、历史学、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民族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栏目。《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常设栏目为:数学、物理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科学。主要刊登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在上述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原创性成果论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杜亚军近年来发表的主要论文:[1].YaJun Du, HaiMing Li. Strategy for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for Web Pages Based on Formal Concept Analysis. Applied Soft Computing, 2010,10(2),( SCI).[2].YaJun Du,ZhanBing Dong. Focused Web Crawling Strategy Based on Concept Context Graph.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2009, 3:1097-1106(EI: 20094412411886).[3].ShangMing Chen, YaJun Du, QiangQiang Peng. Ontology-Based Query ExPansion In Formal Concept Analysi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2009, 3:1603-1612(EI: 20094412411945).[4].FuGui Wang, YaJun Du, QingHua Dong. A search Qua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F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i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9, 3(2):55-61.[5].Mingli Feng, Yajun Du Mingjun Feng, Yingyu Wang. Personalized user-query semantic clustering using search click inform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MASS 2009).[6].Qiangqiang Peng, Yajun Du,Yufeng Hai,Shaoming. Topic-specific crawling on the Web with concept context graph based on FC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MASS 2009).[7].Zhen Zhang, YaJun Du, ChengJie Li. AntCrawlers: Focused Crawling Agents Based on the Idea of Ants. The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2009, 250:253.(EI:20094712474494)[8].Bing Zhang, YaJun Du, HaiMing Li, LiBo Jia. The method of Query Expansion Based On Domain Ontology. The Proceeding of Pacific-Asia Congerence on Circuits, Communications and System, 2009, 755-758.( EI:20094512436248)[9].YingYu Wang, YaJun Du, ShaoMing Chen. The understanding between teo agent Crawlers Based on Domain Ontology. The proceeding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atural Computing, 2009, 47-50.(EI: 20094512430674)[10].YueKui Yang, YaJun Du, YuFeng Hai, ZhaoQiong Gao, A Topic-Specific Web Crawler With Web Page Hierarchy Based on HTML Dom_tree. The proceeding of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09, 420-423. (EI:20094912527470)[11].ZhaoQiong Gao, YaJun Du, LiangZhong Yi, QiangQiang Peng, YueKui Yang, Incrementally Updating Concept Context Graph(CCG) for Focused Web Crawling Based on FCA. The proceeding of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09, 40-43. (EI:20094812515462)[11].杜亚军,The Strategy of Matching User Queries with Web Pages Based on Formal Concept,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6):38-48.[12].Kai Li, Yajun Du, Dan Xiang, Honghua Chen, Zhenwen Liao. A Method for Building Concept Lattice Based on Matrix Operation. ICIC (2) 2007:350-359.(EI: 080311023722).[13].Dong QinHua, Du YaJun, Wang FuGui. Scheduling strategy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on of agents for MSE. Proceedings - ISECS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 and : 556-560(EI :084311659247).[14].Li XinChun, Du YaJun. Domain Ontology based Semantic Matching of Concept Lattice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EI: 081811231572).[15].Yajun Du, HaiMing Li. An intelligent model and its implementation of search engine.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8, 3(2): 57-66.[16].Bing Zhang, YaJun Du, YuTing Wang HaiMing Li. Query Expansion based on Topics. Proceedings -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FSKD2008,v2:610-614(EI: 20090211845668).[17].YuTing Wang, YaJun Du. Selection of personalized start-URLs based on User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 899-906. (EI: 083211445080).[18].Qinhua Dong, Yajun Du, Fugui MSE Model with Learning Mechanism and FCA Merging,2008, proceedings of ICALIP 2008(EI: 083911587679).[19].Fugui Wang ,Yajun Du,Qinhua Dong. A search qua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objective-subjective method.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8, 3,2: 50-56.[20].Yuekui Yang, Yajun Du, Jingyu Sun,Yufeng Hai. A topic-specific web crawler with concept similarity context graph based on FCA, proceeding of icic2008: 840-847.(EI: 084111630427).[21].Yan Bing, Du YaJun, Li ZhanSheng. The new clustering strategy and algorithm based on latent semantic indexing. Proceedings -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Computation, ICNC 2008, v 1, 486-490.( EI:20085211803858).[22]. Xiang dan, YaJun Du. Coordin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Topic Specific Search Agents. icnc2007:703-707. (EI: 080311026960).[23]. ChunZhi Xie, Liangzhong Yi, Yajun Du, Zheng Pei: The Research of Social Navigation based on Fuzzy Concept Lattice. ACIS-ICIS 2007:1005-1011. (EI:082911 375286).[24]. Tang, Juan; Du, Ya-Jun; Wang, Ke-Liang. Design and Implement of Personalize Meta-Search Engine Based on FCA. .(EI: 080311031024).[25]. Yajun Du, Zheng Pei, Haiming Li, Dan Xiang, Kai Li. New Fast Algorithm for Constructing Concept Lattice. ICCSA (2) 2007,10:434-447.(EI: 080311038602).[26].杜亚军,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在搜索引擎中的应用,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2):1-5.[27].唐娟,杜亚军,王可亮. 一种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问答系统答案抽取的研究. 计算机应用. 2007,27(3):653-656.[28].邓波, 杜亚军, 王丽. 基于BAM的用户查询与网页匹配的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1(5):594-599.[29].YaJun Du, XinChun Li. An Semantic Rank for Web Crawler Based on Formal Concept Analysis. ISKE-2007 Proceedings. .[30].ChunZhi Xie, LiangZhong Yi and YaJun Du. An Algorithm for Fuzzy Concept Lattices Building with Application to Social Navigation. ISKE-2007 Proceedings. 2007,10:950-955.[31].Jing Wang, YaJun Du. A Method of Personalized Web Search Result Clustering Based on Formal Concept Analysis. ISKE-2007 Proceedings. 2007,10:983-987.[32].YaJun Du, Zheng Pei, HaiMing Li, Dan Xiang, Kai Li. New Fast Algorithm for Constructing Concept Lattice. ICCSA (2) 2007,10:434-447(EI: 20080311038602).[33].YaJun Du, The Strategy of Matching User Queries with Web Pages Based on Formal Concept. ICIC (2) 2007:489-498.[34].Tang Juan, Du YaJun, Wang KeLiang. Design and Implement of Personalize Meta-Search Engine Based on FCA. (EI: 20080311031024).[35].Tang Jun, Du YaJun, Qi, Liang. Research on Concept Lattice Based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Retrieval. (EI: 20080311031025).[36].Kai Li, YaJun Du, Dan Xiang, HongHua Chen, ZhenWen Liao. A Method for Building Concept Lattice Based on Matrix Operation. ICIC (2) 2007:350-359(EI 20080311023722).[37].Li Kai, Du YaJun, Dan Xiang. Collaborative Recommending Based on Core-Concept Lattice. ASC2007:583-592.[38].Deng Bo, Du YaJun. Research on matching between user queries and web pages based on BAM. SNPD 2007:81-85(EI: 20074110862678).[39].Xiang Dan, YaJun Du. Coordin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Topic Specific Search Agents. icnc2007:703-707(EI: 20080311026960).[40].ChunZhi Xie, LiangZhong Yi, Yajun Du, Zheng Pei: The Research of Social Navigation based on Fuzzy Concept Lattice. ACIS-ICIS 2007:1005-1011(EI: 20082911375286).[41]Du YaJun, Li HaiMing, Chen HongHua, Xie Chuan, The analysis of intelligence behavior of search engine. 200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SCIT, 563-567(EI: 20083711530362).[42].Hai YuFeng, Du YaJun, Li HaiMing. A New Strategy of Query Expansion using Formal Concept Analysis. Proceedings - Six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I:20073110733126).[43].Cao Long, Du YaJun,Shen JieFe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al print function about grid component in Delphi. Computer Engineering. 31(20), 2005, p 229-230+233(EI:05479500429).[44].Zeng ChuanHua, Xu Yang, Du YaJun, Xie WeiCheng.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model structure selection based on rough set Jiaotong Daxue Xuebao/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v 41, n 3, June, 2006, p 324-328(EI: 063310068157).[45].Pei Zhen, Du YaJun, Ying LiangZhong. Decision inference based on extended decision rules of probabilistic information system. Xinan Jiaotong Daxue Xuebao/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v 41, n 1, February, 2006, p 131-134(EI: 06139783852)[46].陈俊华, 慕长龙, 陈秀明, 向成华, 罗成荣, 陈国先, 杜亚军. 基于物元分析的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及景观格局变化. 生态学报, 2006, 7. 2093-2100.[47]. Du Ya-Jun, Li Hai-Ming, Hao Fei, Xie Chuan. A method checking the correctness of sentence of formal language based on linear resolution. 200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558-562 (EI:20083711530361).[48].Jun Tang, Du YaJun, Shen in Concept Lattice based automatic docum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ICMLC 2005, 5560-5565(EI: 05509539716).[49].Du YaJun, Xu Yang, Pei Zheng, Pen Hong, Li HaiMing. An algorithm retrieving rules from web page based on concept lattice.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ICMLC 2005, 2368-2372(EI: 05509539134).[50].Shen JieFeng, Du YaJun, Jun Tang. The personalized page recommender system based on meta-search engine, 17th IMACS world congress scientific computatio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simulation, 2005.[51].曹龙, 杜亚军. 基于Web Services的个人搜索引擎.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2期: 138-141,175.[52].Zheng Pei, YaJun Du, LiangZhong Yi, Yang Xu, Obtaining a complex linguistic data summaries from database based on a new linguistic aggregation operator, IWANN2005, LNCS,Springer-Verlag, Spain, 771-778,2005. (SCI BCO15)[53].YaJun Du, HaiMing Li, Zheng Pei, Hong Peng. Intelligent Spider's Algorithm of Search Engine Based on Keyword.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5 1(01):40--49.[54].沈杰峰,杜亚军,唐俊,基于项目分类的协同过滤算法,第22届全国数据库会议,2004[55].沈杰峰,杜亚军,唐俊,基于蚁群算法的网页推荐,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24(6), 29-32.[56].唐俊杜亚军沈杰峰. 判断点与区域位置关系的改进算法.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4(5), 14-17,71.[57].YaJun Du, Yang Xu, LiangZhong Yi, Zheng Pei. Research on Personal Intelligent Search Engine Based on Keywords.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2004. Sapporo, Japan. 2004:228--231.(EI:05299224396).[58].YaJun Du, Yang Xu, ZhanShen Li, DongMei Qi. Discussion on Interest Spider's Algorithm of Search Engine. Proceeding of The 200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Reuse and Integration (IRI 2004). Las Vegas, Nevada, USA. 2004:433--436(EI:05169044887).[59].YaJun Du, Yang Xu, ZhanShen Li, DongMei Qi. Implementation of AN Intelligent Spider's Algorithm for Search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FLINS Conference:324--327.(EI:04498704428).[60].杜亚军,邱小平,徐扬. 中文搜索引擎智能的探讨.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4, 21(4), 29-31,35.[61].杜亚军, 严兵宋亮. 爬行虫算法设计与程序实现.计算机应用. 2004,24(1),33-35.[62].齐冬梅, 杜亚军, 李战胜. 计算机应用, 2004, 24(B12),179-182.[63].杜亚军. 计算机科学前沿问题综述与评价. 四川工业学院学报, 2004, 23(4), 46-48.[64].杜亚军, 陈国先, 陈秀明, 陈俊华, 雷效章, 蔡小虎, 彭沛好.川渝77县长防林(一期)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与分析. 生态学杂志, 2003,22(1),69-72.[65].杜亚军, 陈国先, 李辉, 蓦长龙, 陈秀明. 低山丘陵地区稳定高效防护林体系地理信息系统. 四川工业学院学报, 2003, 22(3),74-76.[66].YaJun Du, Zheng Pei,Yang Xu. The Humanity Research of Seaech Engine Based on Uncertain Reasoning. Proceeding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ICMLC'2003). 2003, Xi'an, Volumn 4:447--452 (EI:EIP04128071058).[67].ZhanShen Li,YaJun Du, Yang Xu, YueKun Wang, Dongmei Qi. The Personalized PageRank Based on User Behavoirs, Applie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FLINS Conference:318--323.(EI:04498704427).[68].XiaoPing Qiu, Yang Xu, YaJun Du, Xiaohong Liu, YongChuan Tang, Hua Zhu,A New Special-Domain and Stepwise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Method in Software of 200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 Cybernetics, Oct. 2004, Washington:2398--2401 (EI:04458446856).[69].李辉, 杜亚军. 图书资料检索过程的智能行为研究.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3(4).[70].XiaoPing Qiu, Haiming Li, YaJun Du, Yang Xu. Adding Forecast Support to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by Classical Logic Formula Computing.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ICMLC'2003). 2003, Xi'an, Volumn 4:2061--2066(EI: 04128072218).[71].XiaoPing Qiu,YaJun Du, FengBin Zheng. An Automated Reasoning Method Used in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Proceedings of 200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 Cybernetics. Oct. 2003, Washington: 5016-5021 (EI:03487751505).[72].杜亚军,徐扬. 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代数范畴模型的讨论.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3, 38(2):703-707.[73].杜亚军, 陈国先. 低山丘陵地区稳定高效防护林体系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小流域结构调整. 四川工业学院学报, 2002, 21(4), 50-53.[74].杨顺军, 郭再平, 杜亚军. 小折射解释程序的研制与应用. 四川地质学报, 2002, 22(3).[75].杜亚军, 刁礼泉. 基于Windows95/98操作系统的软盘加密系统, 四川工业学院学报, 2001, 20(1), 37-38.[76].Du Yajun, Yang Long, He Zhengwei. Reservoir parameter prediction procedure facing to microfacies on the basis of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Chengdu Ligong Xueyuan Xuebao/Journal of Chengd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8, 25( Suppl), 107-111(EI:83).[77].Du Yajun, YangLong. Application of the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the substratum correlation. Chengdu Ligong Xueyuan Xuebao/Journal of Chengd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8, 25(Suppl), 112-117(EI:84).[78].Yang, Long; Du, Yajun. Visual research into BP neural network and BP intelligence algorithms. Chengdu Ligong Xueyuan Xuebao/Journal of Chengd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8, 25(Suppl), 97-106(EI:82).[79].杜亚军, 杨龙. 线性地质统计学在地质工作计算机化中的作用及意义. 四川地质学报, 1996, 4.[80].杜亚军,田竞亚.李伍铜矿床控矿构造地质特征及演化模式探讨. 四川地质学报, 1996, 16(3), 213-218.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是河北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类专业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98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继1997年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的三等奖后,1998年被评为“华北五省区优秀期刊”,1999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等学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评比中,荣获二等奖(按教育部文件,此奖项等同于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2002,2004,2006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科技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被评为“双效期刊”。2004年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2006,2008年分别获得首届,第二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08年12月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5版)之综合性科学技术类的核心期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在河北省高校社科学报评优活动中,该刊荣获河北省优秀学报一等奖,在第二届全国高校学报评比中荣获优秀社科学报奖。2003年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在由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优活动中,本刊荣获优秀社科学报奖。本次评优活动是经教育部社政司同意的。此次评奖,遵循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经过各省市自治区学报研究会初评,后经学会聘请的学报界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全国总评委员会(25人)终评,历时四个月。此为全国性评奖,获奖证书和奖状由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颁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继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和原《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后,仍一直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厚爱和好评,为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和影响的刊物,在各种评比中先后被评为:1998年荣获河北省第四届社科期刊“十佳期刊”和华北地区“十佳期刊”;1999年度河北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1999年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0第五届河北省社科期刊十佳期刊奖;第五届华北地区优秀期刊奖;2002年第二届全国百强学报;2006年第三届全国百强学报;2008年又一次被评为“河北省社科期刊十佳优秀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入选中国社科院中国社科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3年本刊成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4年被评为全国中文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2008年两次入北京大学“全国中文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另:《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计量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2000年进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第 29 卷 第 2 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Vol. 29 No. 2 2005 年 月 3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Mar. 2005Ξ 有关氢键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王海燕 曾艳丽 孟令鹏 郑世钧 河北师范大学 计算量子化学研究所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摘 化学 、 要 : 氢键是分子内或分子间的一种弱相互作用 对物质的性质有很大影响 在生物 、 材料等领域 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目前人们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 . 对已研究的氢键体系 从其类型 、 进行了综述和评论 . 关键词 : 氢键 氢键的类型 弱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 :O 641. 1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854 2005 0220177205 对化学家来说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也称弱相互作用 问题已不是一个新课题 . 20 世纪初 人们就发现 许多化学及物理化学现象与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有关 1 其中氢键作用是人们最早研究的分子间弱相互作用之一 . 氢键的存在影响着很多物质的性质 如水的结构和独特性质 它还对生物分子的形状 、 物理 、性质和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正因如此 氢键在化学 、 生物等领域都非常重要 一直是化学家们感兴趣的热门领域之一 但系统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 . 本文中 笔者对已研究的不同类型的氢键进行了总结 对以后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氢键的类型1. 1 正常的氢键 氢键通常是一种缺电子的 H 原子与富电子原子或原子团之间的一种弱相互作用 比化学键的键能 “小得多 与范德华力较为接近 . 通常情况下 氢键可以表示为 X —H …Y”其中 X 和 Y 一般都是电负性 较大的元素 且 Y 原子有 1 对或 1 对以上的孤对电子 X —H 称为质子供体 proton donor Y 称为质子受体 proton acceptor . 1920 年 Hvggins 首先提出氢键的概念后 Latiwerhe 和 Rodebush 用氢键理论解释水的反常沸点获得了成功 . 1935 年 X 射线晶体结构分析证明了氢键的存在 . 1939 年 Pauling 编著了《化学键的本质》一书 使氢键的概念被广泛接受 . 1951 年蛋白质的 α 螺旋和β折叠结构的发现以及 1953 年 DNA 双螺旋结构中碱基对堆积作用的确认 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在生物大分子体系和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人们对氢键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 美国 《化学文摘》摘录的有关氢键研究的文献呈直线型增 1 加 从中可见一斑 . 在氢键的最初研究中 氢键供体和受体多局限于像 N O F Cl 等 2 这些原子半径小 、 电负性大的原子 相应的体系已经得到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 随着对氢键的不断研究 氢键的范围不断扩大 . 近年来 研究的氢键体系有 : HF H2 O N H3 CH4 …H2 O HF2 - … 3 CH2 OH 等 3~5 大分子氢键体系 6~8 以及 CHN H …Y型 Y F N O S Cl Br Cl H … 型 C H … 型 M 金 属 原 子 O H … N M M型 M 金属原子 N H … 型 M 金属原子 H 原子正极性化的 M H … C型等晶体中的一些 M O氢键体系 9 . 从经典强氢键O H … 到非经典C H … C H … 氢键 再到过渡金属原子直接参与的 O O NM H … O H … N H … 等体系 使氢键的内容大大丰富 . O M M Ξ 收稿日期 :2004 06 01 修回日期 :2004 07 20 基金项目 :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B2004000147 作者简介 : 王海燕 1979 女 河北省邯郸市人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78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29 卷 π1. 2 型氢键 π 型氢键是一种缺电子的 H 原子与多重键的π 电子或是共轭体系的π 电子之间形成的一种弱相互作用 . 例如 : FH … 2 CH2 FH …苯 FH … 2 C CH2 等 . CH CH 1946 年 Dewar 就提出了π 型体系化合物也可以作为一个π 型质子受体 但是直到 1971 年 Moroku2ma 和他的合作者才第 1 次对π 型氢键进行理论计算 他们所研究的是水与甲醛之间的相互作用 . 此后人们对π 型氢键做了大量研究 如苯与 CH4 H2 O N H3 N H4 HX 卤化氢 CH3 OH 氟苯与 CH3 OH HX 卤化氢 与 C2 H4 C2 H2 H2 C CHC CH H2 O 与 C2 H4 之间的弱相互作用等 . X π H … X F Cl Br O π H … C π H … N π H…等 多种形式的π 型氢键不断被发现 . 研究发现非极化的π 电子 10 11 可以形成稳定的π 型氢键 . 2000 年 Stefov 等 12 对π 型体系分子簇化合物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和讨论 其中就涉及了多种形式的π 型氢键 . π 根据已研究的π 型氢键体系 代表性的类型有 : 1 路易斯酸 … 体系 12 如 H2 O …C2 H4 HX …C2 H4 H2 O … HX … N H4 … 苯 苯 π 苯等 2 π … 体系 12 13 如 HCCH …HCCH HCCH … 2 H4 C2 H3 F … C πHCCH 等 3 正 离 子 … 体 系 14 如 CH2 CH2 H …HCCH CH2 CH2 等 . CH2 H … 2 CH这些π 型氢键体系主要有 T 型 、 堆积型等几种形式 . 平行型 、1. 3 双氢键 — 双氢键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 双氢键是指带电正性的 H 原子与带电 最近 一种新型的氢键 ——负性的 H 原子之间的一种弱相互作用 其作用形式可以表示为X H …H M. 1934 年 Zachariasen 和 Mooney 发现在 N H4 H2 PO2 - 晶体结构中 H2 PO2 - 中的 H 与 N H4 中的H 之间形成了一种 “氢键”30 a 后 Burg 用红外光谱测得了 N H …H3B CH3 2 N H …H3B 之间也形成了 .一种与此类似的 “氢键” 然而第 1 次承认这种相互作用是一种真正的氢键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 Brown 和他的合作者用红外光谱分析化合物 L … H3 L Me3 N Et 3 N Py Et 3 P 和 Me3 N … H2 X X B BCl Br I 之间的相互作用时提出的 . 他们发现双氢键间的键能一般在 7. 1 ~ 14. 6 kJ / mol 之间 H …H 间的距离一般在 0. 17~0. 22 nm 之间 . 目前对双氢键研究最广泛的体系有 :X H …H M X C N O 卤素 M B Li Na Be Al 及过渡金属 等 15~19 . 2001 年 Custelaean 等 20 对双氢键的结构 、 能量和动力学进行了详细的综述 . 新近研究人员 21 22 又发现了 Si H4 …N H4 之间可形成单重或多重双氢键 惰性气体化合物 23 也可以形成双氢键 进一步丰富了双氢键的内容 . 反应和选择性 影响晶体组装和超 与正常的氢键相比 双氢键也影响到溶液或固体中分子的结构 、 σ 过渡金属的配位情况等都要受到双氢键的影响 并有希望应用于催化 、分子体系 如 H 交换 、 键迁移 、晶体工程和材料化学中 .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双氢键有希望成为联系超分子和大分子化学的桥梁 .1. 4 单电子氢键 在新近的一些研究中发现 把带有一未成对电子的自由基作为质子受体 如甲基自由基 可以与卤化氢 、水和乙炔等 24 形成一种新颖的氢键 . 这种氢键是质子受体中的单电子吸引质子供体中的 H 形成的 如图 1 2 因此称为单电子氢键 . 目前对此种氢键的研究甚少 . CH 与 图 CH 与 图 1 3 · HF 形成的单电子氢键 2 3 · C2 H2 形成的单电子氢键2氢键对光谱的影响 绝大多数的氢键体系在形成氢键后 质子供体 X H的键长变长 其伸缩振动频率发生红移 吸收强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2期 王海燕等 : 有关氢键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179 质子供体 质子受体之间的距离以及质子受体的离子化能有度大大增加 . 其红移的范围与氢键的强度 、关 . 1989 年 Budě insky 在制备和观测三甲醛基甲烷的红外光谱中意外地发现C H 键伸缩振动的频率并未红移 而是由 3 021 cm - 1 轻微蓝移到了 3 028 cm - 1 其吸收强度变化很小 得到的是一尖峰而非宽 硝基 、峰 . 1997 年 Boldeskul 在研究以 CHF3 CDF3 CHBr3 为质子供体 羧基 、 磺酸基类化合物为质子受体的一系列氢键体系时也发现了C H键伸缩振动蓝移的现象 . 2000 年 Weber 在对 Cl - … 3Br I - … CHCH3 I I - … 4 分子 CH 离子复合物体系进行红外光谱的测定中 观测到了 C —H 键伸缩振动强烈蓝移 .这种非正常的蓝移现象立即引起了化学家们的重视 并对此展开了不少实验和理论的研究 . 研究发现 : 这种引起非正常蓝移现象的氢键并不是偶然的 而是存在于不少其他体系 如苯的二聚体、 氟甲烷和水 、 氟苯和三卤代甲烷等 . 与通常发生红移的氢键相比 具有不同的特点 其在形成氢键后 质子供体 X —H 的键长缩短 伸缩振动频率蓝移 吸收强度变化很小 . 根据这种非正常蓝移现象的特点 Hobza 将它命名为非正常蓝移型氢键 improper blue2shifting hydrogen bonds 简称蓝移型氢键 . π 2000 年 Hobza 25 将已发现的蓝移型氢键体系总结为 4 类 : C H … 共轭体系型 C H … 型 O -C H …F型 C H … 卤负离子 型 . 在已研究的众多蓝移型氢键体系中 主要集中在C H …Y这样 X的体系 即质子供体都是以 C 为中心原子 质子受体是电负性很高的原子 如 N F 等 . 2002 年 Li等 26 对 X H …Y X C Si N P O S Y N H3 SH2 OH2 Cl H FH 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 从中也发现了蓝移型氢键 . 此外 惰性元素的化合物也可以形成蓝移型氢键 27 . 无论从实验还是理论研究方面发现了不少的蓝移型氢键体系 但是对其形成的本质还没有达到一致的认识 26 有待进一步研究 .3 研究氢键体系的理论计算方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人们采用经验 、半经验 、 从头计算等方法在预测和模拟分子间相互作用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 . 近年来 精确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 在 20 世纪 80 年代 由于受计算条件的限制 关于弱相互作用的 ab initio HF SCF 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分子的二聚体和三聚体 像 H2 O 2 H2 O 3 N H3 2 HF 2 HF 3 和无机小分子间 如 H2 O … H3 H2 O …HF N H3 …HF. 研究内容包括超分子的构型优化 、 N 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振动光谱等 . 众所周知 可靠的计算方法和基组是理论计算研究弱相互作用体系的首要条件 由于氢键体系的结合能小 所以它对基组叠加误差 basis set superposition error BSSE 特别敏感 . 普通的 HF 方法没有考虑电子相关 而电子相关对弱相互作用来说是不能忽略的 再加上基函数迭加误差和大小一致性误差 size2con2sistency error SCE 所以该方法在计算弱相互作用能时往往有较大的误差 . 后来开始采用 M P2 方法 M P2 方法考虑了电子相关作用 可以准确地计算分子体系中的弱相互作用能 . 如果结合大基组 可以获得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很好的计算值 但是 M P2 方法在计算时需要大量的空间和时间 若研究体系稍大 用 M P2 方法来研究就显得很困难 . 密度泛函理论 density f unction t heory DF T 计算方法的精度与M P2 相当 计算速度却比 M P2 快将近一个数量级 特别是对于大分子 这种差别更大 : 因此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运用密度泛函方法来研究化学和生物化学问题 . 目前 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 量子化学计算也越来越精确 因此 M P2 方法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 氢键体系计算结果的优劣与基函数也密切相关 . 郑文旭等 28 系统地研究了基组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他们发现基函数大于 cc PV TZ 以后 基函数迭加误差 BSSE 开始降低 但 Bernstein 等的研究中没有考虑弥散函数的作用 . 许多研究表明 弥散函数的作用对于分子间相互作用 特别是含有阴离子体系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 . 根据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本质 基组的选择必须包括极化函数和弥散函数 而且已有报道证明包括极化函数和弥散函数的基组能大大降低了 BSSE. 一些研究表明 用 cc PV TZ 基组计算得到的 BSSE 远大于 aug cc PVDZ 相应计算的结果 而 6 311 G 33 基组计算所得的相互作用能和 BSSE 与 aug cc PVDZ 的结果相当接近 有的结果甚至接近于 aug cc PV TZ 的计算结果 但是它占用的时间却远远小于后 2 种基组 是很好的选择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80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29 卷 采用 6231 G 3 3 62311 G 3 3 62311 G 3 df 2 p aug2cc2PV TZ 等大基组和 M P2 CCD QCISD等高水平计算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结果 : 因此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案 对计算氢键体系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4 前景及展望 在生物分子体系中 弱相互作用是一类普遍存在的重要作用 . 通过弱相互作用可以形成生物超分子体系 supermolecule 其中氢键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 . 现在 随着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入 已经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 —— — 超分子化学 supermolecular chemist ry . 有关超分子体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现已成为化学 、 生命科学 、 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 . 通过氢键进行的质子转移反应是许多化学 、 生物学过程的基本步骤 29 其理论及实验研究越来越受到化学家们的关注 . 近年来由于实验和理论的发展 对小分子体系氢键团簇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杂环化合物的氢键团簇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开展 . 杂环化合物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生物大分子中 如 核酸蛋白质 、 其生物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 而这些分子的空间构型与氢键有很大的关系 . 氢键具有稳定性 、 方向性和饱和性 分子间氢键作用在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上的研究倍受关注 . 近年来 人们将氢键的导向性应用于晶体工程中 把一定的结构单元或功能单元按照某种所希望的方式组装起来 试图得到有用的光 、 、电 磁材料 . 目前 C H … C H … C H … 等类型的氢键已被用于 C O Cl超分子组装中 . 氢键的重要性也表现在逐年增多的理论研究工作中 在晶体数据库中已分析总结了它们的一些规律 . 综上所述 自 20 世纪初发现氢键以来 人们对其进行了很广泛的研究 不断地发现新的形式的氢键 对氢键的理解也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 从最初的正常的氢键到π 型氢键 、 双氢键 、 蓝移型氢键以及新近的单电子氢键 经历了质的飞跃 从而使氢键在生物 、 化学等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并广泛应用于分子识别和分子组装等方面 所以对氢键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1 EFFREY G A SA EN GER W. Hydrogen Bondingin Biological Structures M . New York :Springer2verlag 1991. 125 82 J 9. 2 TA YLOR R KENNARD O. Crystallographic evidence for t he existence of C —H … C —H … and C —H … hydrogen O N Cl bonds J . J Am Chem Soc 1982 104 :5 06325 SODU PE M OL IV ER A B ER TRAN J . Theoretical study of t he ionization of t he H2 O …H2 O N H3 …H2 O and FH …H2 O hydrogen2bonded molecules J . J Am Chem Soc 1994 116 :8 24928 KOZMU TZA C VAR GA I UDVARDI L . Comparison of t he extent of hydrogen bonding in H2 O2H2 O and H2 O2CH4 systems J .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 2003 666 :95297. 5 HAMIL TON I P L I G P. The HF2 - …CH3 CH2 OH complex :A t heoretical study J .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2003 381 : MAU TN ER M EL MORE D E SCHEIN ER S. Ionic hydrogen bond effects on t he acidities basicities solvation solvent bridging and self2assembly of carboxylic groups J . J Am Chem Soc 1999 121 :7 62527 GU Y KAR T SCHEIN ER S. Comparison of t he CH …N and CH …O interactions involving substituted alkanes J .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 2000 552 : DESIRAJ U G R. Crystal engineering from molecules to materialsq J .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 2003 656 :5215. 9 KA TZ B A SPENCER J R EL ROD K et al . Contribution of multicentered short hydrogen bond arrays to potency of ac2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这说明这个刊物仅限本校用 主要是针对学校师生征稿 再或者这几期已经排满婉拒 可以换个刊物投稿

是的,您可以直接发送投稿到北京大学学报的邮箱,文章的字数要求最少200字最多500字,并且回答完整,不要出现重复。

北京大学学报投稿都是直接发到邮箱,学报编辑部收到投稿后,有什么问题会根据邮箱留的联系方式进行联系,如果是价值高的稿子需要修改补充会请作者到编辑部面商。

换几个刊物试试吧~~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版)分别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核心期刊。

学术研究方向: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影视声音艺术史,影视声音美学。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 秘书长、委员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部级)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常委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数字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研究会理事中国高教学会科研管理学会理事中国录音师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CSMPTE)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声音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员中国铁路文艺工作者协会会员北京高教学会艺术教育研究会理事北京高教学会信息化工作研究会理事北京电影业协会会员北京市哲学会美学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顾问《现代电影技术》编委会编委1999年 第五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电影评委组组长、评委1999年 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参评影片录音奖咨询组组长、评委1999年 《当代影视声音系列丛书》编委会执行主编1999年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编辑部“影片个案分析”专栏特约作者2000年 北京市青少年科普顾问团科普顾问2001年 北京电影学院申博系列丛书《电影学新论》编委会编委2001年 第2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参评影片录音奖咨询组组长2001年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视节目声音制作技术质量奖”评委会委员2002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CSMPTE)第一届“影视科技优秀论文”评委会评委2003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委会评委2004年 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部级)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常委2004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委会评委2004年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编委、主编之一2004年 北京电影学院《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编委、主编之一2005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CSMPTE)第三届“影视科技优秀论文”评委会评委2006年 第二届“声响亚洲”(广州)文化节录音作品评委会评委2006年 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综合学科评选组评委2006年 《北京电影学院教育教学系列丛书》编委会编委2006年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创新团队骨干成员2006年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联合评审专家2007年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联合评审专家2007年 北京市教委特色资源库项目评审专家2008年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综合学科评选组评委2008年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品课程(艺术组)评委2008年 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评审专家2008年 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秘书长2008年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联合评审专家2008年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科研创新人才(2009-2011年度)2009年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品课程(艺术组)评委2010年 北京电影学院《中外电影声音研究文库》编委会主编、编委、作者2010年 北京学生文化创意国际交流活动之第八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评委2010年 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2010年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委员会理事2010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CSMPTE)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2010年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学术委员2010年 北京高教学会信息化工作研究会理事2010年 北京电影业协会会员 1976年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电器厂金工车间车工1978年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录音艺术专业读大学,获(电影录音)文学士学位1982年 浙江电视台技术部录音师1985年 铁道部工程指挥部文工团录音室录音师1997年 中铁建总公司文工团高级录音师1997年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讲师1998年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2000年 北京电影学院硕士课程研究生班毕业2000年 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兼职教授2000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担任国内访问学者(导师:叶朗教授、博导)2002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兼职教授2002年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部兼职教授2002年 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办公室(科研管理)副主任2003年 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2003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担任国内访问学者(导师:尹鸿教授、博导)2003年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2004年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处长2005年 国家一级录音师2009年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信息化处处长2011年 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1、本科生课程录音艺术基础及实践技巧,影视声音艺术创作,电影声音,影视录音制片管理,影视声音基础,影视录音工艺,影视录音技巧,影片声音赏析,影视录音技术概论,影视声音艺术概论,影片分析,音乐录音工艺。 2、研究生课程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影视录音工艺及技巧,影片(声音)分析与赏析,影视声音艺术理论研究,学术规范及学术方法,音乐录音工艺研究,影视声音美学研究,中国影视声音艺术史研究、电影声音、数字视音频制作研究。 (一)艺术及管理类文章1.挑战、机遇和展望,在广电部1997年中青年科技论文学术会上交流 2.从电影 《一个都不能少》读解——张艺谋影片的声音艺术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2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3.“网络新生代”的声音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3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4.读解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和那声,《当代电影》,1999年第4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5.从第五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谈起──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综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6.让“国歌”声永世传唱──解析献礼影片《国歌》的声音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5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7.读解高科技类型片的声音艺术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6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8.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综述,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9年年会宣读9.历史、现实和未来,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9年年会宣读10.从声音学会奖看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创作趋势──第五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综述,《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论文集《电影艺术与技术》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11.新生代电影人的声音创作构思,《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12.电影声音数字化技术发展概述及展望,《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年代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多元化风格及运用(姚国强/李涛),《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论文集《电影艺术与技术》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14.影片《我的1919》的声音创作解析,《当代电影》,2000年第2期;被编著《我的1919—从剧本到电影》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15.“三性”的和谐统一,《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16.青春呓语——斑驳陆离的失真年代(姚国强/甘凌/李理),《当代电影》,2002年第1期17.爱谁是谁和惟我独尊(姚国强/甘凌),《当代电影》,2002年第2期18.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第五代”比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获美国《华文精撷》(Chinese Culture)杂志社2003年优秀华文奖19.体育片声音创作解读,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20.多元化电影音乐风格(姚国强/李涛),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21.风格化影片声音读解,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22.经典电影理论中的声音,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23.经典声音理论辨析——评爱因汉姆的电影声音观点,《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被编著《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1)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3月;被编著《中国当代思想宝库》转载,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6月;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获2004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三届“学会奖”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获2004年度国家广电总局高校(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文科论文类)三等奖;获2006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优秀论文24.译文:电影中的声音——我们到底听到了什么?(姚国强/姚睿),《世界电影》,2004年第3期25.激情的浪漫主义(姚国强/吕甍),《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被《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2005年会暨第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转载,2005年8月;获2005年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第二届中国高校影视研究学术奖”论文类二等奖26.一曲悲壮的英雄挽歌(姚国强/刘桐),《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27.中国电影声音事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而作,被编著《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百年特刊》收入,中国电影年鉴社,2005年7月28.当代中国电影录音师声音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被编著《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7月;在上海大学主办的2006“全球化视野中的艺术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2006年5月;被编著《艺术学》第3卷第2辑转载,学林出版社,2006年5月29.调研报告: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艺术创作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获2008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校影视学术论文二等奖”30.国内外大学生影视作品之比较—对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的概览与思索(姚国强/吕甍),被编著《北京影视传媒精品论文集》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7月;在北京大学生电视节学术论坛上宣读,2005年12月;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暨第八届影视文化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转载,2006年9月;被编著《传承与梳理——高等电影教育研究》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2月31.影视同期录音的基本法则——解析“同期录音三原则”(上/下)(姚国强/王旭锋),《世界专业音响与灯光》,2006年第1期;被《现代电影技术》转载,2006年第4期;获2007年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第三届中国高校影视研究学术奖”论文类二等奖32.依托高等教育,构建中国电影学术研究的国际合作平台,在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宣读,2005年11月;被编著《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5月;被编著《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2006》全文转载,同心出版社,2006年5月;在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2006年会上宣读,2006年9月;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暨第八届影视文化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转载,2006年9月;被编著《传承与梳理——高等电影教育研究》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2月;被编著《探索与实践—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实践》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1月;被编著《中国教育理论参考》全文转载,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1月;获2006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四届“学会奖”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33.学院“十一五”科研展望,《北京电影学院学术与科学研究2002-2006》,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2006年12月34.北京电影学院的科研工作发展回顾及展望——从“十五”到“十一五”的科研规划,《北京电影学院简报》2007年第1期(总第118期),北京电影学院宣传部,2007年3月35.也许真实,也许虚构:试论影片《西洋镜》的声音设计(姚国强/吕甍);被编著《镜子里的山:一次电影文化的冲撞》收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36.简论北京电影学院“十一五”期间影视科研学术发展策略(姚国强/曾笑鸣);被《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7年会暨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入,2007年8月;被北京高教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下册)转载,2008年1月37.在跨界中行走——与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对话,《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38.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年度分析,被编著《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6月;获2008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五届“学会奖”论文类二等奖39.我院教师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电影论坛”,《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40.中国电影声音发展进程中的新技术、新现象和新理论(孙杨/姚国强),被《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8年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收入,2008年9月41.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历程回顾(曾笑鸣/姚国强),被编著《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全文收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42.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访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姚国强处长,《DV时代》,2008年第11期43.我与社科规划的点点滴滴,《北京社科》,2008年第11期44.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影声音创作与录音制作现代性的构建(姚国强/孙杨),被《改革开放与中国电影30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电影论坛论文集》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12月45.探索与实践: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学术发展历程回顾及展望(姚国强/曾笑鸣),被《中国电影年鉴2008》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年鉴社,2009年1月46.电影声音创作观念的多元化趋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被编著《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2009》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12月;被《中国电影年鉴2009》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年鉴社,2010年1月47.年度电影声音艺术分析(姚国强/曾笑鸣/孙杨/郝昕),被编著《2009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48.调研报告: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音乐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被编著《银幕写意——与中国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49.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历程回顾(1978-2008)(曾笑鸣/姚国强),被编著《银幕写意——与中国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50.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学术发展策略研究——兼论北京电影学院科研管理工作对策(曾笑鸣/姚国强),被《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全文收入,2009年7期51.调研报告: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被《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全文收入,2009年8月52.新中国60年电影声音艺术发展回顾,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的《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新中国电影60年论坛》上宣读,2009年10月;被编著《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新中国电影60年论坛论文集》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4月年部分影片电影音乐评析(姚国强/曾笑鸣/孙杨),被《中国电影年鉴2009》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年鉴社,2010年1月54.新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发展历程,被编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果选编2010》全文收入,同心出版社,2010年5月55.讲座:大片时代的到来: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应该走向何方,浙江传媒学院讲座,2010年05月18日;国家图书馆《艺术家讲坛》,2010年09月26日;中原工学院,2010年11月04日56.关于对电影声音学科可持续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和设想,2010年度《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报告集》全文收入,2010年10月;获2010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校影视学术论文优秀奖”,2010年10月57.大片时代的中国电影创作之道(姚国强/姚睿),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30年学术论坛》宣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2011年4月8日(二)工艺及技术类论文1.环幕立体声电影《华夏掠影》的录音工艺和制作(张君/姚国强)《电影技术》,1990年第12期2.超16mm电影录音工艺探讨(姚国强)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7年年会上宣读3.超16mm电影电视剧录音工艺探讨(姚国强)《影视技术》,1998年第1期4.数字化技术在电影录音工艺中的发展及应用(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被编著《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1)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3月5.数字多声道立体声环幕电影录音工艺探讨(姚国强)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9年年会是宣读6.环幕电影《龙城风光》数字多声道立体声录音新工艺(姚国强)《影视技术》,1999年第9期获2003年度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优秀论文奖二等奖7.电影声音数字化技术发展概述及展望(姚国强)《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编著《电影艺术与技术》全文转载收入,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8.电影数字化录音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概述兼论数字多声道立体声环幕电影录音工艺(姚国强)被《影视声音论文集》全文转载收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9.即时性直播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录音工艺及其声音创作观念(姚国强/陈晨)《影视技术》,2001年第8期年度电视节目声音制作技术质量奖评奖综述(姚国强)《影视技术》,2001年第12期11.数字电影声音——3D时代的全维度环绕立体声(ADSS)的概念、创意与发展对策 (姚国强/姚睿)在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科技之光论坛》上宣读,2010年10月科研项目(三)出版著作1.教材:影视声音基础(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教材科,1998年2.编著:影视声音论文集(编委/作者之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3.编著:我的1919——从剧本到电影(作者之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4.编著:中国电影美学:1999(作者之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5.编著:电影艺术和技术(作者之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6.译著:电影和电视制作(审校之一),华夏出版社,2001年7.专著:影视录音—声音创作与技术制作(姚国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获2004年北京电影学院第五届院级“精品教材”称号;2006年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8.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姚国强/孙欣),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9.教材:音乐录音(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教材科,2002年10.专著:影视声音艺术与技术(姚国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1月;获2004年度国家广电总局高校(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工科著作类)三等奖11.译著:电影电视声音—录音技术与艺术创作(姚国强/王旭锋/李理),华夏出版社,2004年8月12.编著: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姚国强/孙欣),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7月13.主编:北京电影学院学术与科学研究2002-2006(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2007年4月14.编著:银幕写意—与中国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姚国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获2010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六届“学会奖”著作类二等奖,2010年11月15.国家级“十一五”教材:电影电视声音创作与录音制作教程(姚国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3月(四)科研项目1.《音乐录音工艺》课题组组长(已结项)1997年度广电部首届高校科研(自然科学)项目 2.《电影录音技术概论》课题组代理组长(已结项)1997年度广电部首届高校科研(自然科学)项目3.《电影录音艺术概论》课题组骨干(在研)2000年度广电总局高校科研(人文社科)项目4.《影视声音艺术研究》课题组骨干(在研)2002年度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项目5.《中国电影录音师研究》课题组组长(已结项)2003年度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项目6.《影视声音研究》课题组组长(已结项)2003年度北京电影学院科研项目7.《中国电影录音史研究》课题组组长(正在结项)2003年度北京电影学院重点科研项目8.《中国电影作曲家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研)2004年度北京电影学院面上科研项目9.《中国电影录音史研究》课题组组长(正在结项)2004年度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10.《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当代中国电影录音师研究》组长(已结项)2004年度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1.《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研)2005年度广电总局高校科研项目12.《中国电影学史论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中国电影声音史研究》组长(正在结项)2005年度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3.《中国电影学专业发展史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中国电影声音史研究》组长(正在结项)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年度项目14.《中国电影作曲家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研)2006年度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项目15.《影视声音技术与艺术研究》课题组组长,2007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项目16.《中国电影学史论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中国电影声音史研究》组长,2008年度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7.《科技创新平台—特色资源库-影视教育专题》课题组子项目组《学院大讲堂研究》组长,2008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重点项目18.《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影视专业发展现状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影视录音专业研究》组长,2008年度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项目19.《电影声音的艺术与技术研究》项目组组长,2009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人才建设计划” 20.《中国影视学术创新理论》项目组组长,2010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项目 21.《从实践到理论:中国电影声音创意研究》(批准号:10DC16)项目组组长,2010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22.《当代中国电影声音艺术与技术研究》项目组组长(SZ),2011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重点项目

  • 索引序列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
  • 返回顶部